- 当期摘要
- 当期目录
- 最新录用
- 优先出版
- 主编推荐
- 过刊浏览
-
2023(8):673-677,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1
Abstract:
[目的] 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神经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9 月—2020 年 6 月本院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LDD) 的 41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损害将患者分为损害组和无损害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18 例患者中,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患者 28 例,占 6.7%;无神经损害者 390 例,占 93.3%,神经损害症状加重发生时间术后 24 h 内。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与无损害组相比,损害组的 BMI 显著大,病程显著长, 术前诊断为 LSS 或 DLS 的比率显著高,滑脱程度显著重,翻修手术占比显著高,PLIF 术式比率显著高(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数、ASA 分级、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前后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OR=1.322,P< 0.001)、BMI (OR=3.325,P=0.003)、PLIF 手术 (OR=10.017,P=0.002)、伴有腰椎滑脱 (OR=4.572,P=0.006)、翻修手术 (OR=6.182,P=0.008)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长、肥胖、PLIF 手术、腰椎滑脱、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针对性采取措施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
-
2023(8):678-68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2
Abstract:
[目的]比较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与钢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1 年 6 月本科收治的 62 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 例采用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治疗(桥接组),34 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桥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恢复主动活动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组 (P<0.05),两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早期 VAS 评分显著减少(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 12 个月以上,桥接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Constant-Murley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桥接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钢板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 Nice 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
-
2023(8):683-68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3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6 月—2020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64 例胫骨螺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 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组),32 例采用髓内钉内固定 (髓内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外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髓内钉组 (P<0.05),两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均无明显差异 (P>0.05)。64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12 个月以上,外固定组的恢复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髓内钉组 (P< 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 AOFAS 评分和踝跖屈-背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显著增加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 AOFAS 评分和 RO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 个月外固定组 VAS 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单边外固定架手术创伤更小,允许早期活动。
-
2023(8):689-69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4
Abstract:
[目的] 比较两种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0 月本科开放复位内定的 80 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 例采用跗骨窦入路,42 例采用 L 形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跗骨窦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 L 形组 (P<0.05)。两组随访 (22.7±7.6) 个月, 跗骨窦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 L 形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 AOFAS 评分、足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 1、6 个月及末次随访,跗骨窦组 VAS 及 AOFAS 评分均显著优于 L 形组 (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 B?hler 角与 Gissane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 B?hler 角与 Gissane 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形入路相比,跗骨窦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2023(8):694-69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5
Abstract: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 L 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7 月—2021 年 8 月手术治疗的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 40 例(44 足)的临术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 21 足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跗骨窦组),23 足采用传统外侧 L 形入路结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L 形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跗骨窦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 L 形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下地行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例患者随访 12 个月以上,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 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 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 ROM 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 1 d 跗骨窦组 VAS 评分显著小于 L 形组(P<0.05)、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 AOFAS 踝-后足评分、足内-外翻 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Gissane 角、B?hler 角、跟骨长度及宽度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外侧 L 形入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2023(8):700-70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6
Abstract: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与单纯微骨折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 2021 年 12 月 26 日以前 PubMed、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微骨折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与单纯微骨折术治疗软骨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 RevMan 5.3 软件对术后疼痛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9 篇文献,共 307 例软骨损伤患者,其中 PRP 组 158 例,非 PRP 组 149 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RP 组术后 6、12、24 个月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非 PRP 组 (P<0.05);PRP 组术后 12、24 个月膝关节 IKDC 评分均显著高于非 PRP 组 (P<0.05)。末次随访时 (平均 21.4 个月)PRP 组踝关节 AOFAS 评分显著高于非 PRP 组(P<0.05)。[结论]联合 PRP 治疗可以在微骨折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起到增强微骨折术治疗效果的作用。
-
2023(8):705-70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7
Abstract:
畸形愈合是桡骨远端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对下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和临床预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有疼痛、前臂旋转受限、下尺桡不稳定、下尺桡关节炎等临床表现。既往国内外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中,较多的学者对桡腕关节和尺腕关节进行了研究,而对下尺桡关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2023(8):710-71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8
Abstract:
骨内表皮样囊肿 (intraosseous epidermoid cyst, IEC) 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远端指骨。骨内表皮样囊肿在影像学上易与内生性软骨瘤相混淆。本文报告了本院骨科诊治的 1 例月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内生性软骨瘤的患者,采用病灶刮除、无水酒精灭活、胶原蛋白海绵填充术进行治疗。作者通过对该例患者的诊治体会,并结合文献回顾对 IEC 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总结,旨在为月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
-
2023(8):714-71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09
Abstract:
Hippo 信号通道介导细胞内外信号传递,其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进程,可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等方面发挥作用。故该通道可能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 Hippo 通道相关蛋白结构、功能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寻找其在 NONFH 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 NONFH 提供新的临床研究靶点。
-
2023(8):719-72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0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矫形器向轻量化和舒适化方向发展,弹性织物在这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其他传统软质材料相比,弹性织物具有高透气性,从而创造了一个无湿气的环境,减少了因皮肤和底层组织长期受压缺氧而造成的组织溃烂坏死,提高了舒适度,增强了患者佩戴矫形器的依从性。本文综述了弹性织物在个体化矫形器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涵盖了弹性织物类型、纤维和纱线、面料结构、材料特性,加工工艺,具体应用和未来发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2023(8):724-72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1
Abstract: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exosomes, hUCMSC-Exos)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36 只雄性 7 周龄 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2 只。空白对照组给予 0.9%的盐水静脉注射;模型组给予静脉注射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和甲泼尼龙 (methylprednisolone, MPS) 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外泌体组在模型组给予的基础上,静脉注射 hUCMSC-Exos。在第 28 d 处死大鼠,取股骨头行组织学 Micro CT 检测。[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 Western blot 的检测表明,所提取分离物符合 Exos 基本特征。HE 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三组的空骨陷窝率:模型组>外泌体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 染色成骨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外泌体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icro CT 检测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 BV/ TV、Tb.Th、Tb.N 数目均显著降低 (P<0.05),而 Tb.Sp 显著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大鼠的 BV/TV、Tb.Th、 Tb.N 数目均显著升高 (P<0.05),而 Tb.Sp 显著降低 (P<0.05)。[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凋亡,预防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2023(8):730-73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2
Abstract:
[目的]介绍 3D 打印滑动钛板固定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 年 4 月—2021 年 4 月,对 9 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采用 3D 打印个性化滑动钛板行内固定术。术前行上颈椎薄层 CT 扫描,采用 Mimics 软件中重建三维模型,导入 Geomagic Studio 软件捕获所得三维扫描数据,设计个性化 C1后侧滑动钛板,3D 打印实体。全麻下行颈椎后侧切口,显露 C1后弓,建立椎弓钉道,放置 3D 打印滑动钛板,置入椎弓钉固定,调整滑动钛板,达到骨折复位和加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6.5±7.3)min;术中失血量平均(92.5±27.3)ml。患者均获 12~18 个月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 [(7.1±1.6) vs (1.8±1.0), P<0.05]、JOA 评分 [(8.7±6.0) vs (16.3±4.7), P< 0.05] 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所有患者螺钉置入位置准确,螺钉均未突破骨皮质,Neo 评级标均为 0 级,骨折复位满意。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3D 打印滑动钛板内固定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技术可行, 安全高效。
-
2023(8):734-737,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3
Abstract:
[目的]介绍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 23 例 ATFL 断裂的患者取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V”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以 ATFL 走行为中心作弧形切口,暴露 ATFL,确认残余韧带组织无法直接缝合。分别于 ATFL 腓骨解剖止点印迹的上缘和下缘,以及距骨解剖止点印迹片建立 3 处骨隧道。用取腱器纵向切取一半的腓骨短肌腱,制备 V 形移植物。将移植物分别引入相应骨隧道,拉紧,用挤压螺钉或锚钉固定,完成双束 V 形 ATFL 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12 个月以上。AOFAS 评分由术前的(46.7±9.5)分显著提高至术后 12 个月(91.6±2.8)分(P<0.05),KAF 评分由术前的(49.4±1.9)分显著提高至术后 12 个月 (90.8±2.7) 分 (P<0.05),VAS 疼痛评分由术前的 (5.8±0.9) 分显著减少至术后 12 个月 (1.7±0.9) 分 (P<0.05)。末次随访时,23 例患者 ADT 及 TTT 均为阴性,踝关节疼痛、日常功能和关节活动、稳定性及后足对线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结论]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 ATFL,可更好地恢复踝关节生物力学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
陈乃旺,任国帅,庄青山,吴沁民,钟军,徐兆万,厉锋,冀旭斌,隋国侠,伦登兴
2023(8):738-74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4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项可以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或后突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 年 1 月—2020 年 1 月作者采用改良 PVP/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199 例。创新点在于骨折区域靶点穿刺置管、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椎弓根拖尾锚定 3 项技术整合应用。通过术中透视及术后 X 线片、CT 观察骨水泥弥散填充及泄露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1.0±0.3)h,无骨水泥过敏、肺栓塞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等重大并发症发生。单侧穿刺 78 例,双侧穿刺 121 例;骨水泥渗漏 5 例,其中椎间隙渗漏 3 例,椎旁血管渗漏 2 例,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不需特殊处理。随访 12~30 个月, VAS 评分术前(7.9±1.4)分、术后 1 d(2.6±0.7)分、末次随访时(2.4±0.6)分,疼痛均明显减轻。影像显示病椎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弥散填充,椎弓根处锚定稳定。[结论]改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移位及生物毒性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
2023(8):742-74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5
Abstract:
[目的]比较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外固定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手法复位的 90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5 例接受龚氏四步复位石膏外固定 (龚氏组),45 例接受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随治疗后时间推移,两组踝 VAS 评分均下降 (P<0.05),而 AOFAS 评分和踝 ROM 均显著增加 (P<0.05)。治疗后 6 个月,龚氏组的 VAS 评分 [(1.9±0.3) vs (2.4±0.3), P<0.001],AOFAS 评分 [(90.3±3.9) vs (86.4±4.4), P<0.001] 和踝 ROM [(51.4±4.9)° vs (49.0±5.2)°, P=0.027]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两组关节面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龚氏组的胫踝角 (tibiocrural angle, TCA) [(76.5±4.8)o vs (73.8±4.5)°, P=0.007]、踝内侧净间隙 (medial clear space, MCS) [(3.5±0.3)mm vs (3.9±0.4)mm, P<0.001] 及胫腓净间隙 (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 [(6.0±1.5)mm vs (6.6±1.2)mm, P=0.039]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两种方式手法复位均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中龚氏四步复位法石膏固定的疗效优于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
2023(8):746-748,7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6
Abstract:
[目的] 探讨间歇冷疗对于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1 月本科连续收治的 66 例急性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两组,其中冷疗组 33 例,术后 6~8 h 局部间歇冷敷;常规组 33 例,未行局部冷敷。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或术中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冷疗组的总失血量 [(608.5±386.2)ml vs (879.2±368.0)ml, P=0.008] 和隐性失血量 [(334.0±355.4)ml vs (544.3±283.1)ml, P=0.010] 均显著少于常规组。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切口疼痛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切口疼痛 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检验方面,术前两组患者的 Hb 和 HCT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术后 3、 7 d 冷疗组的 Hb [(112.9±13.2)g/L vs (103.7±15.1)g/L, P=0.015; (117.7±12.7)g/L vs (106.3±12.3)g/L, P=0.001] 和 Hct [(34.8±3.9)% vs (32.7±4.0)%, P=0.039; (36.0±3.9)% vs (33.3±3.4)%, P=0.005] 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 局部间歇冷疗显著减少胸腰椎骨折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 和 Hct 的下降。可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
2023(8):749-7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7
Abstract:
[目的]探讨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 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5 月—2020 年 11 月本科收治的 13 例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外踝下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6.4±5.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显著改善 (P<0.05);踝背伸-跖屈 ROM 和距下关节内翻-外翻 ROM 无显著变化 (P> 0.05);VAS 评分显著减少 (P<0.05),而 AOFAS 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 (P<0.05)。[结论] Brostr?m-Gould 术线带加强修复可有效治疗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
-
赵殿钊,张鸿悦,章耀华,李强,刘晓磊,解焕鑫,杨云,杨启昌,韩庆海,杨华清
2023(8):753-75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8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响。[方法]2017 年 5 月—2022 年 7 月 45 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23 例在常规基础上增加运动控制训练,22 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周期、治疗次数、治疗顺应性 VAS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8.2± 3.1)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疼痛 VAS 评分、屈髋肌力、伸髋肌力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的 Harris 评分和 SEBT 评分均改善,训练组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训练组 VAS 评分 [(2.2±1.0) vs (3.5±1.0), P<0.05]、Harris 评分 [(79.4±6.9) vs (65.2±6.2), P<0.05]、屈髋肌力 [(44.8±9.1)Nm vs (35.9±8.2)Nm, P<0.05]、伸髋肌力 [(68.4±6.7)Nm vs (56.3±7.0)Nm, P<0.05] 和 SEBT 评分 [(92.2±14.2) vs (81.6±17.0), P<0.05]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髋关节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髋关节整体稳定性。
-
2023(8):757-75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19
Abstract:
[目的]探讨拇指电锯伤完全离断的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6 例电锯伤拇指完全离断,进行拇指再植术,随访成活率及术后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手术,手术时间平均 (1.7±0.2) h,术中出血量平均 (18.3± 6.2) ml ,术后出现血管危象 6 例,1 例因静脉血管挫伤重,经指端切口减张放血无效后坏死,于二期截除残端行拇指桡背侧皮瓣覆盖创面;另外 5 例经处理均成活,本组存活 25 例,总成活率为 96.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0.0±4.6)月,拔除克氏针时间 5~15 周,患者恢复掌指及指间关节屈伸功能时间 3~5 个月,末次随访手指指端两点辨别觉平均 (6.0±6.8) mm, 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 2.3~9.1 分,平均 (5.2±0.9) 分。按照 2000 年 9 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5] , 25 例存活指体中优 21 例,良 3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6.2%。[结论] 电锯伤拇指离断的再植,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理想。
-
2023(8):760-76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0
Abstract:
-
2023(8):763-76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1
Abstract:
-
2023(8):766-76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3.08.22
Abstract:
2023年第卷第8期
临床论著
荟萃分析
综述
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
临床研究
经验交流
个案报告
-
Cup-on-Cup技术处理AAOS IIb髋臼骨缺损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Cup-on-cup技术在美国骨科外科医师学会分型(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 IIb型髋臼骨缺损类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行Cup-on-cup技术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情况,平均随访5年,将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结果和影像学与术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年。术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屈-伸(range of motion, ROM)、髋内-外旋ROM、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得到重建,下肢肢体短缩得到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未显示假体失败,髋关节旋转中心、下肢短缩情况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Cup-on-cup技术处理AAOS IIb型髋臼骨缺损类型的患者(高龄、单向型骨缺损者)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逆行髓内钉和空心钉固定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逆行髓内钉和空心钉治疗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股骨干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应用逆行髓内钉联合空心钉治疗。结果 患者随访1~ 3年,仅1例(4.55%)股骨颈Garden Ⅲ型骨折未愈合,2例(9.1%)患者膝关节早期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2.73%(16/22),高于术后3个月的40.91%(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屈髋度数显著增加(P<0.05)。22例患者在术后不同时点的股骨头坏死和关节退变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逆行髓内钉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的创伤较小,骨折愈合质量和预后质量较高。
-
单髁置换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1例报告和综述
Abstract: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阶梯化治疗的关键方案,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近年来UKA手术适应证已逐渐扩大,手术量也逐年增高。但也因UKA保留健侧组织的特殊性,其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处理也应更加慎重,需尽快处理,避免健侧骨质受到炎性因子破坏加快关节炎进程。UKA术后革兰氏阴性菌及条件致病菌感染少见,且检出率低,宏基因组下一代基因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则是明确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可以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一例单髁术后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急性感染进行报道,以供临床参考。
-
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肌腱是肌骨系统的一部分,是将力量从肌肉传递到骨骼的结缔组织,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由于本身的性质独特,肌腱的强度易受影响、易发生粘连并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在本病的治疗上除常规的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颖且前景广阔的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外泌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包括多种蛋白标志物、DNA 片段及 RNA,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肌腱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概括该领域最新的与临床转化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单通道与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对比分析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节段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并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行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TLIF)、经椎板间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PLIF),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posterior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PLIF)的患者。E-TLI组患者37例,E-PLIF组患者30例,UBE-PLIF组患者53例。根据Gross公式计算失血量,比较各组失血量之间的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TLIF与E-PLIF组之间各项失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E-TLIF组、E-PLIF组、UBE-PLIF组失血相关指标分别为:术中失血量平均:(63.8±45.1)ml、(56.3±30.1)ml、(161.8±77.9)ml;总失血量平均:(257.2±283.1)ml、(262.5±302.3)ml、(553.8±459.7)ml;隐性失血量平均(193.4±269.9)ml、(145.5±205.2)ml、(392.1±419.2)ml,UBE-PLIF组失血指标均大于其它两组(P<0.05)。最大总失血量(2034.87ml)发生在UBE-PLIF组。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BE-PLIF手术方式、术前Hct是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占比较大,UBE-PLIF手术隐性失血量更多,内镜下腰椎融合术也存在大量失血可能。
-
UBE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
Abstract: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6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双通道组(UBE组)28例和传统组3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等),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功视觉模拟评分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及术后CT测量椎管截面积、侧隐窝直径。结果:①UBE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传统组(P<0.001),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均显著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12±1.0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无再次手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UBE组的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传统组椎体间融合时间平均为3.41±1.08个月。术前侧隐窝直径、椎管截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侧隐窝直径、椎管截面均显著增加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短期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三种方法固定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赵凯, 李鑫, 陆尧, 殷渠东, 杨澔侠, 魏长宝, 吴永伟, 芮永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固定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115例患者,按最初选择方法不同分为牵引夹板固定(牵引夹板组,35例)、石膏固定(石膏组,45例)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35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测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 三组治疗费用、操作和外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石膏组操作时间最短、费用最少,内固定组操作时间最长、费用最多,内固定组外固定时间短于其他二组,而三组透视次数、肿胀和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3.6个月。骨折均愈合。三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即刻影像、末次随访功能等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三组(再)手术率、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和功能,以及末次随访影像等比较差异显著,其中,石膏组(再)手术率、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和功能,以及末次随访影像明显均好于其他二组,牵引夹板组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度好于石膏组。结论 三种方法均是治疗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牵引夹板效果介于石膏与内固定之间,三者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12例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3~65岁。术前创面面积为2.5 cm × 2.0 cm~7.5 cm × 3.7 cm,深度2.0cm~4.8cm。病程20~52天,平均(34.0±10.6)天。制作PRP 10~40 ml。注射PRP 1~2次完全填充缺损,Ⅰ期缝合创面。术后行B超检查,明确深部间隙愈合情况。术后及随访观察患者伤口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2例患者经二次清创,二次自体PRP填充后,联合VSD持续负压引流,均于2周后创面愈合。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较好,外观良好,无窦道形成。[结论] PRP治疗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充分填充深部间隙、创面愈合可靠的优点,是修复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
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
孙良智, 栾素娴, 苏保辉, 王瑞泓, 刘伟强, 朱从浩, 于明东, 姚汝瞻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6例防腐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数据,对20例轻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和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尺神经修复后功能评定试用标准,Lascar分级法和术前术后尺神经神经电生理变化,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尺神经的营养伴行血管有3条。伴神经走行的长度分别尺侧上副动脉(144.0±3.3)mm;尺侧下副动脉 (47.6±7.2)mm;尺侧返动脉后支( 66.2±8.3)mm。带血管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90%,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带血管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优于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疗效可靠,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3D打印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Abstract: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合3D打印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4例内翻型KOA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徒手组(n=47)和3D组(n=47),分别行HTO、HTO联3D打印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伸屈活动度(RO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以及膝关节评分标准(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胫角(FTA)、股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以及内、外侧室Kellgren and Lawrence分级。[结果] 3D组手术时间长于徒手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徒手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膝伸-屈ROM、HHS评分升高,VAS评分、WOMAC指数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FTA、PTS随时间延长而降低,MPTA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以及内、外侧室K-L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TO联合3D打印治疗内翻型KOA,可降低患者疼痛、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
髋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Abstract:
[目的]探讨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Garden III-IV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GardenIII-IV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采用髋关节下复位空心钉固定,22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指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下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组,镜下组的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60个月,术后镜下组VAS疼痛评分优于传统组,镜下组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 疼痛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组下地行走时间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组术后1月、6月、末次随访的髋伸-屈活动度、髋内旋-外旋活动度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之间复位Garden指数、颈干角、T?nnis 髋 OA 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以在监视下进行骨折复位,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透视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
胸椎结核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的荟萃分析
吴奇平, 王辉, 郑庆聪, 林融杰, 孙效棠, 张志宏, 王万明
Abstract: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评价前路和后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检索的11618篇文献中选中了9篇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病例837例,其中前入路组318例、后入路组519例。结果显示后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矫正度、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与前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度及并发症上,后路组明显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胸椎结核、恢复神经功能的手术方式,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更少,并且更有利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维持。
-
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术疗效的因素
吴继德, 张潇, 顾文波, 罗迪, 马达, 拓一帆, 袁海峰
Abstract:
【目的 分析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采用单开门术疗效的因素,并建立一种预测术后疗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2年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3-C7单开门术的67例颈椎OPLL患者,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组,33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60%(不良组),34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60%(良好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临床资料、术前影像资料和手术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随访时间、K线(+/-)、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得出AUC=0.80(95%CI:0.70~0.91,p0.001)。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结论 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性能,可以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预后较差的高危人群、判断预后、并为科学的术前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Kummell病囊壁与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比较
孔凡国, 王晓博, 潘其鹏, 张昌盛, 王文举, 乔杨, 朱卉敏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单侧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单侧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行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的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56例,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经囊壁穿刺治疗者为囊壁组(n=30);采用囊内穿刺治疗者为囊内组(n=26)。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24个月,平均17.4个月。囊壁组与囊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组在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显著大于囊内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加重趋势。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囊壁组远期椎体无再次骨折,囊内组有2例出现再次骨折。[结论] 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远期效果稳定,并可有效减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风险。
-
股骨髋臼截骨治疗儿童重度Legg-Calve-Perthes病
孔圳, 孙永建, 钟华, 杨少铮, 黄丰, 纪悦伦, 吴伟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内翻截骨和联合steel截骨治疗重度Legg-Calvé-Perthes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五及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重度Legg-Calvé-Perthes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治疗组(股骨组)及股骨近端内翻截骨联合steel截骨治疗组(联合组)。术前进行改良Herring分型,术后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通过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ROM、Stulberg分型等评估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髋臼指数(AI)、髋臼角(Sharp)、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股骨头突出指数(FHEI)并做出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38例(38髋),年龄8.2±3.4岁;男29例,女9例;改良Herrring分型B型6例、B/C型15例、C型17例;股骨组17例,联合组21例;随访时间33.0±9.6个月。术口及截骨端均获得满意愈合,股骨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联合组少(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ROM、Stulberg分型结果等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AI、FHEI、Sharp角均减小,LCEA增大,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组比股骨组能够更好的达到股骨头包容效果,促进股骨头恢复,但是手术创伤更大。
-
桥接系统两种构型固定股骨远端骨折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应用桥接系统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混棒固定(hybrid fixation, HF),19例采用双棒结构固定(double-rod fixation, DR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HF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高于DRF组(P <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随访时间均超12个月,HF组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DRF组(P <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ROM、HSS评分及S-L评级均显著增加(P <0.05),术后相同时间点,膝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1个月时,HF组的HSS评分优于DRF组(P <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F组的S-L评级优于DRF组(P <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F组的FTA角度显著小于DRF组(P <0.05)。 [结论] 相较与双棒桥接系统,混棒式桥接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可避免股骨远端内翻畸形,对于粉碎性骨折,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精准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
周东, 苏郁,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个体化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分为两组,其中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及术前模拟手术(3D组),男14例,女2例,年龄 22~70岁,平均50.05岁;16例未应用3D打印技术(传统组),男16例,女0例,年龄30~70岁,平均53.6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VAS评分、Matta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3D组和传统组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骨折复位、术后1月及术后6月的VAS评分和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T?nnis髋O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应时间点的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个体化指导术前规划,有助于术中精准复位,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透视暴露少、复位效果好、髋关节功能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2020 AOFAS进行性塌陷足畸形分类与命名共识》的解读
Abstract:
近来,基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PTTD)对成人获得性平足畸形(Adult 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 AAFD)的传统分类方式受到了质疑。2020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式,并建议使用进行性塌陷足畸形(Progressive Collapsing Foot Deformity, PCFD)这一命名取代之前的PTTD。新版分类系统基于柔韧性、畸形的位置和类型对PCFD分类,其能够更全面的阐明这类畸形状态。本文将对新版分类共识进行解读。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6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VAC治疗(联合组),29例采用单一VAC治疗(VAC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检验结果与随访情况。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二期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一期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的二期术前时间、渗出评级、肉芽评级、细菌培养转阴率、创面闭合方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均显著优于VAC组(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WBC、NEU、CRP和ESR均显著下降(P<0.05)。二期术前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VAC组(P<0.05)。联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情况显著优于VAC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局部瘢痕情况和患肢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月联合组的局部疤痕情况和患肢功能显著优于VAC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间局部疤痕情况和患肢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VAC组(P<0.05)。[结论] 与单一采用VAC治疗相比,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具有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
Ilizarov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发展与启示
Abstract:
Ilizarov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被誉为20世纪骨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其发现的张力-应力法则生物学定律是世界外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于上世纪东西方冷战的隔阂,该技术在应用了30年后才被介绍到西方。意大利是首个引入Ilizarov技术的西方国家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发起成立ASAMI学会,随后欧洲、北美、南美、澳洲、日本、韩国、印度、非洲等国家,由于签证和语言交流方便,纷纷去意大利学习了解Ilizarov技术并成立各国的ASAMI。 2024年,国际Ilizarov方法研究应用协会与国际肢体延长重建协会联合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以Ilizarov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顶级盛会首次在亚洲召开。为让国内学者了解Ilizarov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史,秦泗河特邀首先去俄罗斯学习引入西欧,目前仍然活跃在世界学术舞台的意大利Lecco医院M.A.Catagni教授,一起回顾该技术在欧洲传播发展。
-
国产组配式肿瘤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价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术后功能情况并做疗效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F-36、MSTS、TESS、KSS量表,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情况;拍摄双下肢全长正侧位X片测量并计算OLR、IEMR、LLD、MAA,分析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31例患者随访数据完整。随访时间13-77(39.3±18.9)个月,手术时间(174.0±54.7)min、术中失血量(388.7±260.6)ml、切口长度(28.1±4.3)cm ;2例出现肺转移、1例全身多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 无瘤生存率(87.1%)、假体生存率(96.77%)。生活质量情况:SF-36(129.3±29.0)分:PSS(60.8±15.6)分、MSS(68.5±17.4)分;功能情况:MSTS(22.3±4.7)分、TESS(112.1±14.9)分、KSS功能评分(64.0±19.4)分;影像学评估: OLR(38.0±8.1)mm、IEMR(112.4±29.1)mm、LLD(35.5±132.6)mm、 MAA(178.3±1.3)°组间比较发现:不同肿瘤部位、患者体质、肿瘤性质患者的SF-36、MSTS、TESS、KSS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SF-36与OLR呈相关性(P<0.001)、TESS与LLD呈相关性(P<0.01)、MSTS评分与OLR、LLD,KSS与LLD呈负相关性(P<0.05),所有与IEMR、MAA没有相关性(P>0.05);与末次随访时仅有2人(6.45%)出现假体5型失败,未发生因假体机械失败而出现的翻修。 结论 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OLR、LLD与术后生活质量、功能有明显相关性。
-
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01月-2021年12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脊柱内镜下微创减压45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采用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联合组),23例采用单纯内镜减压(单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例伤及行走神经根致一过性感觉障碍,1例硬膜囊撕裂致术后肌力下降,均给予营养神经及中药药物治疗3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术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腰痛和腿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单纯组有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复发,余未发生复发、椎体滑脱等晚期并发症情况。影像方面,两组间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椎管面积相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相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可解除神经压迫与疏通督脉瘀阻,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快速康复。
-
单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比较
潘俊, 季一鸣, 田一星, 梅昕, 孙佳佳, 吴宸, 刘凌, 何文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比较2019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单节段组32例,短节段组3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2月,平均随访16.3±4.5月。单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均小于短节段组(P<0.05)。术后一周单节段组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优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一周时单节段AVH优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时,单节段在AVH及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P<0.05)。两组均未见骨折不愈合或钉棒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单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可取得充足的稳定性及优良的治疗效果。
-
尺骨撞击综合征尺骨短缩结合镜下清理修复
许涛, 王爽, 刘宏君, 张文忠, 袁超群, 武文杰, 顾加祥
Abstract:
[目的] 对比单纯行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与结合腕关节镜手术两种方式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采用单纯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短缩组)。20例采用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联合腕关节镜手术(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腕背伸-掌屈、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影像评估方面,对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尺骨正变异及侧位尺桡骨间距行对比。[结果] 两组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短缩组在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失血量等方便优于联合组(p<0.05);在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ROM、改良Mayo评分上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在相应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改良Mayo评分均优于短缩组(p<0.05);两组在ROM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方面,两组的尺骨正变异及侧位尺桡骨间距在术后均的到明显改善(p<0.05);在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单纯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联合腕关节镜手术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疗效满意,临床上值得推广。
-
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分组方法60只大鼠分为手术组(48只)和正常组(12只)。将大鼠双侧卵巢摘除以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7d随机将手术组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和实验组。干预12周,采集24 h内尿液后,处死大鼠取主动脉血及左侧股骨,进行代谢指标及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组大鼠血Ca、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LP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归丸组ALP水平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模型组尿Ca/Cr、尿P/Cr显著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01)。右归丸组Ca/Cr、P/Cr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显著Ca/Cr、P/C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模型组PINP、BMP-2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PINP、BMP-2浓度高于右归丸组和模型组(P<0.05),而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4)模型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骨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右归丸组(P>0.05),而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骨强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具有对抗骨质疏松的效果,且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骨矿物质丢失,上调骨组织中BMP-2表达,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有关。
-
关节镜下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Meryers IV型骨折的疗效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Meryers IV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双领带结缝线桥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Meyers-McKeeverⅣ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6~52岁,平均(42.5±3.94)岁。左膝5 例,右膝4 例,运动伤3例,交通伤6例, X线片示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呈粉碎性伴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6.0±1.2)d。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将两根不可吸收缝线绕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的后方,缝线交叉呈网状双领带结,将前交叉韧带通过胫骨髁前双隧道牵引套扎固定。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9(11~2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无跛行、无绞锁,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achman 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可达0~130°;生活和运动均恢复伤前水平,膝关节IKDC评分:术前(43.9±3.6)术后(90.3±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ysholm 评分为术前(32.6±2.2)分,术后(92.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骨折愈合时间13周(8~15周)。结论:膝关节Meryers IV型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可达到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胫骨横向搬移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
永锋, 赵永鑫, 刘杰, 陈业平, 曾道福, 韦桂政, 廖志东, 花奇凯, 陈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搬移(tibia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治疗合并脓毒症(sepsis)/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的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7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组(n=32)和TTT组(n=45),比较两组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与传统治疗组相比,TTT组的愈合率增高,截肢率、住院期死亡率、随访期脓毒症死亡率、随访期截肢后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降低(P<0.05)。跟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的WBC计数、PCT、CRP、ESR及IL-6均下降(P<0.05);且术后TTT组WBC计数、PCT、CRP、ESR、IL6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TTT组术后1月足部的血管显像优于术前,且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而传统治疗组术后血管显像较术前无变化(P>0.05)。[结论]TTT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能显著提高愈合率,降低截肢率、住院期死亡率、随访期死亡率及总死亡率,而手术无明显并发症。TTT是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的重度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
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掌侧入路、背侧入路或联合入路显露桡骨极远端骨折,使用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断端,腕背侧单臂外固定架进行腕关节撑开固定。术后6周撤除外固定架进行手腕康复功能训练,手术后8周撤除克氏针。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评价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及腕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使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进行评估。 [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44±2.19)个月。所有病例无骨不连、腕管综合征、肌腱激惹、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骨折均有效愈合,除1例出现骨折复位丢失,但无需再次手术。9例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疼痛。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75~95 分,平均(87.78±7.12)分。DASH上肢功能调查量表评分0.83~8.33分,平均(3.14±2.69)分。 [结论] 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对于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介入治疗重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赵永鑫, 覃忠, 丁毅, 余杰, 苏永锋, 刘杰, 陈业平, 陈炎, 花奇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胫骨横向骨搬移(TTT)联合介入与单纯介入治疗重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1月于我院收治疗的86例重度ASO(Rutherford分级5或6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n=40)及介入+TTT组(n=4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utherford分级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响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9~24个月,平均(18.5±4.7)个月。与介入组相比,介入+TTT组愈合率增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复发率、小截肢率、术后清创次数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3个月时介入+TTT组的VAS评分低于介入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管显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3个月时介入+TTT组的血管显像优于介入组(P<0.05)。两组患者大截肢率、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介入联合TTT治疗下肢重度ASO显著提高愈合率,降低复发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清创次数和疼痛,而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膝自发性骨坏死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2021年10月治疗的39例SONK病例。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行UKA治疗(UKA组),17例行HTO治疗(HTO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手术。UK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少于HTO组(P<0.05);HTO组切口总长度少于UKA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48个月,平均(24.69±10.0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下降、KSS评分增加(P<0.05);术后不同时点UKA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KSS评分均优于HTO组(P<0.05)。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的膝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UKA组的FTA大于HTO组(P<0.05);末次随访UKA组外侧室及髌股室退变轻于HTO组(P<0.05);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的Insal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与HTO治疗SONK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UKA组的早期临床疗效优于HTO组。
-
悬吊钛板双束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Abstract:
目的:探讨Rigidloop悬吊钛板双束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因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按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钩板组22例,重建组2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建组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均小于钩板组(P<0.05),重建组住院时间短于钩板组(P<0.05)。在术后第1~3 d,重建组的VAS评分、CRP、IL-6水平较钩板组更低(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2±2.5)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ROM均增高(P<0.05)。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重建组的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ROM均高于钩板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C与AC均减小(P<0.05)。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CC与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钩板组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重建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炎症水平低等优点,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提升肩锁关节复位效果。
-
儿童青少年单纯腰椎峡部裂椎板钩与椎弓钉固定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椎板钩固定与椎弓钉固定治疗儿童单纯性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骨科病房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3例儿童单纯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椎板钩组:(20例,行椎板钩内固定)和椎弓钉组(23例,行椎弓钉固定)。所有患者入院手术前均行相同常规检查,出院后均定期复查峡部愈合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及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swestry指数较术前的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损部位等一般资料分析比较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椎板钩组患者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明显短于椎弓根组患者(P<0.05)。椎板钩组患者手术期间出血量明显少于椎弓根组(P<0.05)。两组患者在植骨融合率与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钩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均优于椎弓根组(P<0.05),在末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椎板钩固定系统治疗儿童单纯腰椎峡部裂时,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创伤小,对于患者在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可以提供相当的植骨融合率。
-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颈椎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支撑钛板内固定术与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方式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对照组手术方式为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患者住院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2-C7夹角以及椎间高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二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日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在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颈椎曲度改善、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对照组则优于观察组。[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前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后者可以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少患者长期椎间高度的丢失。
-
分期翻修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再感染的危险因素
王庆凯, 黄金承, 焦竞博, 王东辉, 宋振宇, 郑稼, 金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69例PJ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是否出现再次感染,将其分为再感染组和治愈组。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内科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分析。分类变量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等级变量及连续变量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69例患者中,15例患者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感染控制成功率为78.26%;54例治愈组患者中38例接受了完整二期翻修术,再植率为70.37%。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χ2=7.639,p=0.006)及存在窦道(χ2=5.144,p=0.023)。多因素分析表明,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HR=3.755,95%CI:1.264~11.152;P=0.017)及存在窦道(HR=2.834,95%CI: 1.018~7.885;P=0.046)是PJI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及存在窦道是PJI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国产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髓内钉股骨模型置钉实验
Abstract:
[目的] 研发一种国产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并观察其在股骨模型髓内针远端螺钉锁入应用效果。 [方法] 运用测量三个互相垂直的磁场强度变化率,推算出待测物体的坐标位置的测量原理,采用定位线圈与磁阻传感器结合的方案,研发出可视化导航系统。将30根人工股骨模型随机分为导航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5个。两组将髓内针连带手柄插入股骨模型中。导航组采用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辅助髓内针远端3枚螺钉锁入;常规组采用机械瞄准器辅助远端3枚螺钉锁入;记录2组进行髓内针远端3枚螺钉各自锁入的时间及一次置钉成功率。[结果] 导航组第1、2、3枚螺钉锁入时间分别为(156.27±14.75)s,(230.73±17.05)s,(306.53±20.75)s;常规组1、2、3枚螺钉锁入时间为(266.80±31.19)s,(318.13±32.19)s,(408.60±27.74)s。以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枚螺钉一次置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课题组的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对比机械瞄准器,能明显缩短股骨模型髓内针远端螺钉锁入时间。
-
预防骨水泥渗漏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疗效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椎体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按手术方式分为PKP组20例,分期骨水泥注射组30例,明胶海绵组30例。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观察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后凸角矫正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数据用(±s)表示,组内 VAS 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 用X2 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三组手术在手术前后VAS评分、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在后凸角矫正度上明显具有优势,三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明胶海绵组用时最短,较其他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费用:PKP组花费最多,另两组花费接近。[结论]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微创手术中,三组手术方案各有优势,PKP手术适用于需要恢复后凸畸形的患者,但花费较高;骨水泥分期注射组在三组微创手术中在各个数据中较均衡,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方式,但因分期注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手术医生进行系统学习;明胶海绵组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时间短,但具有一定的渗漏风险。
-
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aet-rich plasma,PRP)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 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41例PTO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3例采用关节镜联合PRP(PRP组),18例采用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 ,HA)(HA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检验、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PRP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与H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H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于PRP组无明显差异(P> 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6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背伸-跖屈ROM无显著变化(P>0.05)。检验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CRP、IL-6、TNF-a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及术后6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有显著差异(P< 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两组距骨倾角、外侧胫骨远端机械角及Kellgren-Lawrence 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无明显变化(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指标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两组间 Kellgren-Lawrence 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距骨倾斜角、外侧胫骨远端机械角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RP组可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一期全髋置换与关节融合治疗晚期髋结核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一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关节融合对晚期髋结核患者关节功能及结核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晚期髋关节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融合组(n=44,髋关节融合术治疗)和置换组(n=44,一期THA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或少于融合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5±3.23)个月。置换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融合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Harris评分显著增加,置换组ROM增加、融合组ROM减少(P<0.05),且置换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融合组(P<0.05);辅助检查方面,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局部疼痛、翻修及假体脱位松动现象,两组结核影像复发率及ESA、CRP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THA及髋关节融合术对晚期髋关节结核均有较好疗效,经彻底病灶清除手术后复发率较低,一期THA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及手术风险较小,且可较好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
miR-17-92基因簇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miR-17-92基因簇对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经由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OS细胞MG-63、人成骨细胞hFOB1.19中的miR-17-92基因簇水平。转染MG-63细胞后分为miR-17-92基因簇模拟物组(miR-17-92基因簇mimic组)与阴性对照组(miR-NC组),比较两组miR-17-92基因簇水平、细胞增殖水平及侵袭能力,且 Western blot对转染后MG-63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 OS细胞MG-63中miR-17、miR-18a、 miR-19a 、miR-19b、miR-20、miR-9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人成骨细胞hFOB1.19(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miR-17、miR-18a、miR-19a、miR-19b、miR-20、miR-9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miR-NC组(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 1、2和3d的OD450值均显著高于miR-NC组的(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侵袭细胞数为(65.25±13.51)个,明显多于miR-NC组的(40.58±10.34)个(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TGF-β1、Smad3、MMP-2、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miR-NC组(P<0.05)。[结论] 骨肉瘤MG-63细胞中miR-17-92基因簇异常高表达,可增强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GF-β1/Smad3/MMP-9信号通路有关。
-
不同数量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荟萃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4枚空心钉(4 cannulated screws, 4CS)与3枚空心钉(3 cannulated screws, 3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 PubMed、CNKI、Cochrane library、Wanfang、VIP 数据库、Embase、CBM、ChiCTR 数据库,收集4CS和3CS治疗股骨颈骨折比较的文献,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库以来到2023年1月。质量评估、数据资料提取由 2 位研究者各自独立完成,使用 RevMan 5.3 软件完成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5篇文献,共436位患者。结果:4CS治疗股骨颈骨折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中透视次数(P<0.05)多与3CS;但是4CS在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P<0.05)、骨折愈合时间(P<0.05)、骨折不愈合率(P<0.05)、股骨头坏死率(P<0.05)、退钉率(P<0.05)方面优于3CS;二者在切口长度(P>0.05)、下地行走时间(P>0.05)、住院天数(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4CS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低,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退订率低等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4CS比3CS需要的手术时间长、手术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术中透视次数多。
-
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力线及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PS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下肢力线及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行TKA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局,47例行PSI-TKA(PSI-TKA组),53例行传统TKA(传统组)。对比两组围术期失血量、下肢力线等相关指标。[结果] PSI-TKA组手术时间比传统组显著长,显性失血量显著小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关节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均显著上升(P<0.05),关节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PSI-TKA组出院前末次随访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偏差等指标均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但两组出院前力线偏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用于TKA可取得与传统TKA类似的效果,均能减少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促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活动度增大,前者虽手术时间相对长,但在恢复下肢冠状位力线,减少显性失血量上有明显优势。
-
创伤性膝关节炎伴巨大关节旁黏液瘤1例报道
Abstract:
膝关节创伤导致软骨受损或关节周围骨折,如未得到良好的处理治疗容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PTOA)。对于关节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可选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进行治疗[1-2]。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JA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大关节周围,以膝关节为主。本文报道1例运用铰链膝假体膝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伴巨大关节旁黏液瘤的病例,并进行分析讨论。
-
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
Abstract:
[目的] 介绍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制定植骨方案。踝关节前侧入路暴露胫骨及距骨磨损的软骨面并预制植骨圆形凹槽,于股骨外侧髁非负重软骨面取大小与预制植骨凹槽相同的柱状软骨,挤压置入预制凹槽内部,同时注入富血小板血浆。[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52±4.42)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VAS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踝关节踝-后足评分系统(Ankle Hindfoot Scale, AOFAS)显著增加(P<0.05)。术后24个月踝关节的生存率达到100%。[结果] 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良好。
-
肩袖损伤修复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处理方式的选择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肩袖损伤修复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患者72例,挤压固定组患者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以界面螺钉挤压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37例),套扎固定组患者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以带线锚钉套扎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35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等。[结果] 挤压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套扎固定组(P<0.05)。随访时,挤压固定组患者的ASES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套扎固定组(P<0.05)而VA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挤压固定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套扎固定组(P<0.05)。两组影像学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肩袖损伤合并LHBT断裂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患者中采用界面螺钉挤压固定的方法处理LHB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好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在早期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功能锻炼中效果确切;且可以有效降低部分围手术期指标,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损伤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
-
低磷性佝偻病肢体畸形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低磷性佝偻病是一组因肾脏磷丢失而引起低磷血症,导致骨骼矿化异常的罕见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突变都可使低磷性佝偻病发生,但即使是同一家系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也可能不同,这对疾病的个体化诊疗有更高的要求。低磷性佝偻病较为罕见,患者因佝偻病症状就诊时,可能被误诊为营养性佝偻病,或不能及时接受符合循证医学的合理治疗。肢体畸形严重影响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医生予以合适的治疗。药物是低磷性佝偻病治疗的基石,接受理想的药物治疗和医疗管理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进行性肢体畸形,这时手术将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药物在矫形手术前后都必不可少,通过周密的手术计划和严谨的手术技术,可以成功矫正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的复杂畸形。
-
骶2骶骨翼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很多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须将活动的腰椎部分固定融合至稳定的骶骨结构上,而腰骶区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骶骨侧为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集中区,因此,内固定松动、断裂常常先出现于骶骨侧,最终导致融合失败,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及骶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骶2骶骨翼螺钉(Second sacral alar screw,S2AS)技术因其是在不跨越骶髂关节的基础上增加骶骨侧固定点和固定强度,可避免固定骶髂关节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越来越来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S2AS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
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肩锁关节脱位
Abstract:
[目的] 比较锁骨钩钢板与关节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合肩锁关节脱位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悬吊组21例,钩板组34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悬吊组术中失血量 [(9.8±4.9)ml vs (35.9±11.3)ml, P<0.05]、切口长度 [(4.1±0.6)cm vs (7.2±1.3)cm, P<0.05] 均显著少于钩板组(P<0.05),而手术时间 [(89.1±18.7)min vs (61.7±12.5)min, P<0.05] 显著多于钩板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SE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悬吊组 VAS评分 [(1.1 ± 0.7) vs (1.8 ± 0.9), P<0.05]、ASES 评分 [(91.2 ± 3.1) vs (80.1±4.8), P<0.05]、Constant-Murley [(90.7 ± 5.5) vs (80.2± 7.4), P<0.05] 评分均显著优于钩板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两组ACD、CCD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CD和C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锁骨钩钢板相比,关节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非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
包利帅, 吴伟, 钟喜红, 汪琳休, 严钰皓, 武昊伟, 梁益建
Abstract:
[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14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经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选择顶椎下方临近解剖结构相对正常的椎体进行VCR截骨,将氧气枕充气至双侧大腿高于身体的体位,安装左侧椎弓根钛棒,松开右侧临时固定钛棒,部分矫形脊柱后凸畸形,预弯右侧钛棒并连接,松开左侧钛棒并加大其前凸,如此反复直到脊柱矫形满意。[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ODI指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非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可以明显的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的出血、减少术后的疼痛,并且具有良好的后凸矫形效果。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叠加现象进展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远端叠加(distal adding-on)现象是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adding-on现象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文献报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下固定椎的选择、生长潜能、胸弯和腰弯相关因素、L4椎体倾斜方向、肩平衡、冠状面平衡等。但目前关于adding-on现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adding-on现象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此并发症。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纤维环修复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髓核再突出(postoperation relap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rLDH)压迫神经易引发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由于纤维环的供血主要来自周围节段性动脉分支的小血管,纤维环裂口瘢痕形成多需3-6个月。破口处形成的新瘢痕强度较低,当椎间盘内压力极速增加时,残余髓核多会从瘢痕处再次突出。同时由于椎管内的炎性因子通过纤维环破口进入椎间盘,进一步加重了椎间盘的退变。研究报道,纤维环修复能够促进破口瘢痕的愈合,明显增强瘢痕的硬度,降低髓核再突出率,减少了术后翻修的可能。随着脊柱外科微创化理念的流行,现纤维环修复的方式逐渐从开放式椎板开窗手术转变为内镜微创手术。因此,本文就不同术式下行纤维环修复作一综述。
-
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赵殿钊, 张鸿悦, 章耀华, 李强, 刘晓磊, 解焕鑫, 杨云, 杨启昌, 韩庆海, 杨华清
Abstract:
目的:观察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屈伸最大峰力矩(PT)、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评估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髋关节屈伸PT、SEB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VAS、髋关节屈伸PT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VAS评分较低,髋关节屈伸PT、SEB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髋关节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髋关节整体稳定性。
-
机器人导航伤椎置钉固定胸腰椎骨折
Abstract:
[目的] 探讨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6月,我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上终板塌陷的患者60例,按术前医患沟通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椎弓根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机器人组),另外35例采用术中C臂透视引导下手术治疗(常规组)。收集并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结果] 螺钉植入精准率机器人组为98.57%,常规组为88.78%;机器人组术后3天、3月随访伤椎高度及Cobb角改善大于常规组(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及随访VAS评分、平均住院天数组间差别无意义(P > 0.05)。[结论] 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椎弓根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上终板塌陷的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更好疗效。
-
NF-κB信号通道在膝骨关节炎的作用
Abstract: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而免疫炎症导致的关节损伤在其发病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所以改善炎症反应对膝骨性关节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炎性信号通路通过激活或抑制表达来对KOA起到防治作用,其中NF-κB通道作为其中重要的炎性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改善膝关节炎性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KOA的作用。本文对NF-κB信号通道通过影响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因素如软骨代谢平衡,膝关节滑膜组织炎等方面对KOA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影响炎性因子、Toll样受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上下游因子改善软骨滑膜破坏,从而为防治KOA提供一定参考及依据。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骨折愈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外泌体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细胞因子、m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生化物质的转运,并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非编码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可以被外泌体选择性的摄取并递送到受体细胞,从而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理活动和功能。骨折是人类常见的器官创伤性损伤,其愈合过程由早期炎症反应驱动,伴随着各种生物活动,利用内源性再生潜力恢复原始骨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外泌体ncRNA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外泌体ncRNA在骨折愈合中的详细作用机制。
-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
Abstract:
[目的]介绍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应用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单阶段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患者术中取俯卧位,依次安放磁场发生器、定位器、导航桥架,C型臂透视图像与电磁导航系统匹配成功后,于电磁导航引导下行经皮椎弓钉固定。[结果]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功能学评价指标采用VAS评分、ODI指数进行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逐步减少(P<0.05)。影像学评价指标采用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进行评价,术后患者伤椎Cobb角及前缘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医患辐射暴露较少,脊柱稳定性恢复好。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学习曲线分析
Abstract:
[目的] 分析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TKA手术的17例膝关节炎患者,通过累计求和(CUSUM, Cumulative Summation)法分析学习曲线,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拐点在第10例手术左右,以此将患者分为学习组与成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减少(P<0.05),机器人膝关节系统定位时间、调整计划假体时间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HKA角,围术期失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术后1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在10例手术左右。
-
老年固定性髌脱位骨关节炎髌骨旷置全膝置换
Abstract:
[目的]介绍髌骨旷置全膝置换治疗老年固定性髌骨脱位骨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对4例(5膝)老年膝骨关节炎伴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前交叉韧带替代型或限制性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沿髌骨内侧切开关节囊,髌骨予以修整成形,去神经化,并做外侧支持带松解,判断髌骨仍无法复位,将髌骨旷置于外侧间沟,行TKA后缝合关节囊。[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术后第1d下地行走,术后伤口无感染。4例患者随访时间 3~5年,末次随访关节稳定,VAS评分及HSS评分均为优良,但卧位状态下仍有10°~25°的伸膝迟滞。[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OA伴固定性髌骨脱位,若患者功能需求不高,TKA术中可采用髌骨旷置,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
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
裴璇, 钱胜龙, 周唯, 李喆君, 汪国栋, 蔡贤华, 刘曦明
Abstract:
目的 介绍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DayⅡ型CFDP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23例DayⅡ型CFDP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方法治疗。术前采用Mimics 17.0 软件规划螺钉固定方式。术中采用骨科3D导航,安装示踪器后以患侧骶髂关节为中心完成导航的注册,获得新月形骨折线通过骶髂关节的相对位置。先导航下骶髂螺钉于新月形骨折前方固定骶髂关节,后于导航“泪滴”位下置入LC-Ⅱ螺钉。再以CLIC点为进针点与LC-Ⅱ螺钉平行或(呈“八”字)钻入第二枚螺钉。结果 23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LC-Ⅱ螺钉置入时间平均为(2.32?0.34)min。根据Gras分类,螺钉安全置钉率为95.6%(22/23);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其优良率为91.3%(21/23);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1)。1枚骶髂螺钉出现螺钉松动,1枚髂骨后螺钉穿出骨内侧皮质。结论 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DayⅡ型CFDP具有放射损害低、置钉精准、骨折复位满意及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特发性脊柱侧弯脂联素与软骨细胞增殖和肥大
Abstract:
目的:探究脂联素是否对特发性脊柱侧弯(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关节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肥大过程产生影响。 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提取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关节突原代软骨细胞,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AdipoR1、软骨细胞标志蛋白ColⅡ和肥大标志物ColX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IS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且IS组女性和男性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女性和男性的水平。同时,IS患者软骨细胞中脂联素、AdipoR1和ColⅡ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而ColX的蛋白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后,AdipoR1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ColⅡ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而ColX和促凋亡因子Bax蛋白水平则显著降低。 结论: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以通过上调AdipoR1、Bcl2和ColⅡ,以及下调Bax和ColX来促进IS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过程。 结论:IS患者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能通过上调AdipoR1、Bcl-2和ColII,以及下调Bax和ColX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过程,从而引起IS患者软骨发育异常,在IS发生中产生作用。
-
爱惜邦缝线与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比较
胡金龙, 王静成, 陈鹏涛, 张佩, 张家乐, 何金山, 方永超, 周岳来, 梁远
Abstract:
[目的] 比较爱惜邦缝线与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1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男10例,女13例)髌骨骨折患者接受爱惜邦缝线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髌骨骨折患者接受了钢丝张力带固定。比较缝线组和钢丝组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缝线组平均年龄为54.26±2.67岁,钢丝组平均年龄为52.11±3.16岁。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以及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缝线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7.17±1.00月,钢丝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7.61±0.83个月,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两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3月、6月、末次随访的Bostman评分、膝伸-屈ROM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中的骨折复位质量、Insall-Salvati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爱惜邦缝线固定髌骨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表明爱惜邦缝线可能是传统钢丝固定方法的安全且有前景的替代物之一。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是否重建外侧壁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重建组31例,未重建组2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平均随访(19.00±4.28)个月。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Harris评分术后1月、6月、末次随访比较,组内明显增加、组间重建组优于未重建组(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复位质量、股骨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 TAD)、颈干角(neck-shaft angle, NSA)、股骨头颈短缩术后即刻X线片无差异(P<0.05)。术后6月、末次随访的NSA、股骨头颈短缩及完全负重时间,重建组优于未重建组(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外侧壁具有负重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
内镜减压与开放延长PLIF治疗腰椎融合后邻椎病
许龙, 卜晋辉, 何博, 黄森, 王振飞, 戴尅戎, 马超, 刘光旺
Abstract:
[目的] 比较后路内镜减压与开放延长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邻椎病 2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采用后路内镜减压(内镜组),14 例采用开放延长PLIF(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 12 个月以上随访,内镜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腿痛VAS、O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径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两组之间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内镜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径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内镜减压治疗邻椎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取得与开放延长PLIF同等的治疗效果。
-
单孔分体内镜钩状突部分切除颈神经减压的解剖测量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观测骨骺环的骨性标志点和颈神经、钩状突毗邻关系,指导单孔分体内镜精准切除部分钩状突对颈神经减压。[方法]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建立颈椎三维模型,测量C3/4~C7/T1骨骺环后缘最低点分别至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硬脊膜外侧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3/4~C7/T1,随节段降低,a先增大后减小(P>0.05);b、d、∠A、∠B逐渐增大(P<0.05);c、f逐渐减小(P<0.05);e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P<0.05),b、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骺环后缘最低点是重要标志,绝大多数于该点恒定向前(2.18±0.93~2.34±0.96)mm、向上(10.08±2.45~11.16±3.21)mm分别去除钩状突及其骨赘、上位椎体部分后外侧壁骨赘,即能分别完成椎弓根区、颈神经起点至椎弓根区出口处神经腹侧的完全减压。
-
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将随机分为4组的60例人体锁骨标本使用骨科摆锯制作锁骨中段骨折(OTA /AO 分型15-A2)模型。各组固定方式分别为:1、拉力螺钉固定;2、2-0#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3、1-0 #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4、1#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并将各组依次命名为拉力螺钉组、2-0#组、1-0#组、1#组。使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各组不同固定方式的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及屈服刚度。[结果]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1#组与拉力螺钉组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以及屈服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2-0#组及1-0#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1#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2-0#组及1-0#组。[结论]使用1#尺寸缝线进行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与使用拉力螺钉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当,但对骨折段血运影响更小NICE结环扎操作难度相较于拉力螺钉固定明显下降,在术中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用于锁骨中段骨折的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标志与免疫浸润分析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ONFH)的潜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号通路,并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从NCBI-GEO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下载微阵列数据(GSE123568),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扩增通路、基因本体论(GO),最后鉴定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确定了3个关键非编码基因和6个关键mrna。并进一步研究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mRNAs、miRNAs和lncRNAs的共表达谱,建立了SONFH特异性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分析了免疫浸润,探索了DEG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最后用GSE26316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获得了3个lncRNA(C20orf197 、MIR22HG、XIST)、21个miRNA和37个mRNA,以及一个可能在SONFH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轴lncRNA-miRNA-mRNA(XIST/Has-miR-217/FOXO3)。 此外,通过分析其免疫浸润,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SONFH组织含有更多比例的CD4原始T细胞(P <0.05),最后从GSE26316数据集验证了关键基因FOXO3的表达水平。[结论]C20orf197、MIR22HG、XIST是SONFH发病过程中的潜在标志物,基因轴XIST/Has-miR-217/FOXO3在SONF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用于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本院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观察组给予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足底峰值压力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3个月活动度、功能、疼痛及Kofoed功能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前足、全足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后足、中足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龚氏四步复位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足底峰值压力。
-
内增强技术在前交叉韧带近端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Abstract: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基础生物学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无法愈合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内增强技术的引入使人们对急性ACL断裂的修复重新产生了兴趣。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概述目前的证据,探讨ACL愈合在初次修复中的组织学特征,并将其治疗和预后结果与急性ACL撕裂的重建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内增强技术辅助 ACL修复的组织学、生物力学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内增强技术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果:内增强装置可以为ACL组织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生物力学研究方面,内增强装置通过分担ACL修复后负荷以缓解张力导致的松弛和微动。同时与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相比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缩短康复周期。但是,如果不重视严格的患者选择必须强调手术的危险性。 结论:ACL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急性近端ACL撕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达到标准ACLR的疗效,而且可以减轻疼痛,加快康复。然而,在选择患者时的年龄、运动参与水平和治疗时间等方面都有局限性。支持内增强技术辅助ACL修复的理想患者是有急性ACL近端断裂的25 岁以上的非高水平运动员。
-
股骨颈骨折牵引下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并发症
李骏然, 罗程, 翟婧秀, 龚健, 张洪斌, 梁俊生, 李力更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牵引下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358例牵引下DAA-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术中及术后90天内出现的并发症归为早期并发症,超过90天存在症状定义为晚期并发症。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方法,总结并记录发生原因。[结果] 358例患者中63例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6%。63例并发症中,34例为早期并发症,29例为晚期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早期并发症中:双下肢不等长3.4%(12/358),切口渗液2.8%(10/358),踝关节疼痛1.7%(6/358),假体周围骨折1.7%(6/358)。手术技术因素引起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8.9%,32/358)明显高于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早期并发症(0.6%,2/358)(P<0.001)。晚期并发症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占8.1%(29/358)。[结论] 股骨颈骨折牵引下DAA-THA存在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双下肢不等长、切口渗液、踝关节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充分掌握患者病情,提高手术技术和重视术后康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
高志鹏, 郭海滨, 路真, 壮华, 尹龙, 邹晶莹, 曹秉, 贺早, 许丽玲, 李怀亮, 杨港
Abstract:
[目的] 对比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和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我院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的胫骨干骨折患儿资料。[结果] 共计9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长度稳定骨折56例(62.3%),长度不稳定骨折34例(37.7%),3例稳定骨折患儿存在残余成角畸形,与1例不稳定骨折患儿相比(P=1.000),无统计学差异。长度不稳定组骨折部位短缩程度明显大于长度稳定组(P=0.000),但最终下肢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均无需进一步干预。骨折稳定类型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长度稳定组8.9%,长度不稳定组11.8 %,P=0.725)。[结论] 儿童长度稳定性胫骨干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长度不稳定性骨折短缩的可能性较大,但在最后随访时并未发现下肢长度差异率增加。弹性髓内钉固定是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
-
金丝桃苷对地塞米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分化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金丝桃苷(hyperoside)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抑制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小鼠BMSCs,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BC)、Dex组、Dex+金丝桃苷1 μM组(DH-1)、Dex+金丝桃苷2 μM组(DH-2)、Dex+金丝桃苷5 μM组(DH-5)。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诱导BMSCs成骨分化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试剂盒测定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水平,qRT-PCR法检测ALP、Runx2和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BC组相比,Dex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ALP活性下降,ALP、Runx2、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矿化结节形成减少,且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量下降。与Dex组相比,不同浓度金丝桃苷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ALP活性增加,ALP、Runx2、Osterix表达量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矿化结节形成增多,且p-PI3K/PI3K、p-AKT/AKT比例增加(P<0.05)。[结论] 金丝桃苷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了Dex诱导的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抑制。
-
连续低强度超声对骨软骨体外保存效果的影响
华真, 李众, 张学芬, 亓建洪, 宋洪强, 周路, 熊藉培, 王凯声, 耿彩云, 张艺
Abstract:
[目的] 探究连续低强度超声(continuous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cLIUS)对骨软骨体外保存效果及机制。[方法] 从猪股骨髁获取骨软骨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按照额定频率、时间进行刺激,对照组不做处理。第14、28天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多糖表达、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性能。cLIUS刺激2小时后检测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第14天,超声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第14天,超声组组织形态结构优于对照组,且蛋白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组织形态结构紊乱,蛋白多糖显著流失(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模量显示,第14天,超声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生物力学性能下降(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刺激2小时后,超声组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cLIUS可以提高猪骨软骨的体外保存效果,延长保存时间(14天),上调ERK蛋白的表达水平。
-
两种截骨模式胫骨延长矫正下肢短缩畸形比较
Abstract:
[目的] 评价两种胫骨截骨方式行胫骨延长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肢体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7年7月,使用两种截骨方式行胫骨延长术治疗5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肢体不等长。采用胫骨延长的长度、延长率、牵张指数、骨愈合指数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平均随访4年。胫骨干骺端横形截骨组肢体平均延长4.05±1.17cm,延长率为0.139士0.046,牵张指数13.69±1.58days/cm,平均骨愈合指数53.91±4.38days/cm;胫骨干骺端-倒V型截骨组,肢体平均延长4.07±1.22cm,延长率为0.144士0.038,牵张指数13.78±1.79 days/cm,平均骨愈合指数51.22±6.40 days/cm。横形截骨组发生轴向偏移4例、膝关节屈曲挛缩6例,倒V型截骨组发生轴向偏移1例、膝关节屈曲挛缩1例,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种截骨方法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延长效果,但胫骨干骺端-倒V型截骨对膝关节的影响更小,更能减少膝关节屈曲挛缩、轴线偏移的发生,缩短骨愈合时间。
-
两种术中牵引复位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下肢轴向牵引器与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9例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的不同辅助复位工具将所有患者分为牵引器组(29例,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复位)与牵引床组(20例,采用牵引床复位)。[结果] 牵引器组在安装牵引装置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方面优于牵引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闭合转切开复位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Harris评分、髋屈-伸ROM、VAS评分、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牵引床相比,下肢轴向牵引器有助于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复位,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并能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不同检验指标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意义
宋振宇, 黄金承, 王庆凯, 王东辉, 冯家威, 曹前前, 陈骁, 代志鹏, 金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率(albumin/fibrinogen ratio, AFR)、C反应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率(CRP/albumin/globulin ratio, CAGR)和白蛋白(albumin, ALB)三项指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髋、膝关节翻修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被诊断为PJI,50例被诊断为假体无菌性松动 (AL)。统计分析两组患者CRP、ES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ALB、球蛋白(globulin, GLO)、AFR和CAGR的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依据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 [结果] PJI组和AL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部位方面存在差异(P<0.05)。与AL组相比,PJI组的CRP、ESR、FIB、GLO和CAGR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 而ALB和AFR水平明显低于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LB、AFR和CAG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754、0.864、0.825。FIB、ALB、AFR和CAGR诊断PJI的最佳截断值为3.955 g/L、36.650 g/L、9.070和13.960,灵敏度分别为82.0%、86.0%、92.0%和90.0%,特异度分别为80.0%、60.0%、80.0%、和66.7%。 [结论] AFR、FIB和CAGR可作为 PJI诊断的新辅助指标。
-
导板辅助与徒手横向加长骶髂螺钉固定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Abstract:
目的:探讨旋紧锁定式导板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 4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25例采用旋紧锁定式导板进行复位固定(导板组),19例采用传统透视置钉进行骨盆复位固定(透视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8月~24月(平均20.5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管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导板组术中放射时间?手术时间均与透视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术中出血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透视组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2%和84%,Matta评分优良率为96%和94%,Majeed评分优良率和Matta评分优良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 =0.65;X2 =0.04;P>0.05);导板组和透视组Grade分级优良率为98%和79%,术后Grade分级优良率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 =8.53,P<0.05), 导板组和透视组各置入螺钉50枚和38枚,两组骶1?骶2螺钉长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约2/3的患者可同时行骶1?骶2横向加长螺钉,应用旋紧锁定式导板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置钉相对于传统透视置钉更准确,透视时间更少,安全性更高,更具有可行性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因素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2月采用髋关节置换联合内固定重建股骨大转子手术治疗的14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感染、ASA分级、术前检验、术前检查等影响手术的潜在因素,依据患者是否在入院72小时完成手术分为延迟组和未延迟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以及二分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索延迟手术的因素。[结果] 144例患者中,延迟手术111例,占比77.08%。单项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延迟组相比,延迟组患者的年龄更小、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心律失常、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06,P=0.0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保护因素,心律失常(OR=9.383,P=0.035)、肺部感染(OR=7.342,P=0.012)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危险因素是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年龄是保护因素。
-
两种术式固定锁骨远端Neer IIb 型骨折比较
Abstract:
[目的] 对比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加强固定与解剖锁定钢板技术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共58例,其中采用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治疗的袢板组27例,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的钢板组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与钢板组相比,袢板组患者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随时间推移,袢板组主动活动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更早(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且袢板组的远期随访结果也要优于钢板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而使用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加强固定手术创伤更小,可以更好改善术后早期疼痛及肩关节功能。
-
结合髋关节CT三维参数术前模拟假体安置在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结合三维CT分析全髋置换术前的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术前假体安置位置和型号,评估此项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我科行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手术的患者。分常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进行研究,术前根据健侧统计分析外展角、前倾角及旋转中心距离,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术前假体安置的位置和型号,术后对双下肢不等长及功能评分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术后不等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3月观察组优24列,良4例,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19例,良4例,优良率为76.67%。两组术后3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 = 7.31,P < 0.05 )。结论 结合健侧髋关节参数,利于计算机辅助全髋手术需要的假体外展、前倾、旋转中心等位置,准确判断假体型号在全髋置换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
改良Ma-Griffith微创与开放缝合急性跟腱断裂比较
Abstract:
[目的]目前对于急性新鲜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案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5年7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72例,其中开放组34例患者,微创组3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期资料。[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的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微创组(P<0.05)。术后1月时,微创组的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较,微创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跟腱断裂术后的感染率且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更好,但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
-
髋关节镜下矫形联合PRP血浆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早期临床疗效
张寒, 张子安, 李涛, 景雷, 翟喜成, 王英振, 陈冠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项研究旨在探讨髋关节镜下矫形手术联合应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单县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搜集确诊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病例共32例,将其分为两组,将其分为实验组17例,男8例,女9例(髋关节镜手术联合注射PRP血浆)和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髋关节镜手术联合注射同样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1天、2天、4天、1周、2周、4周、6周、3个月、6 个月、1 年评估对患者进行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LCE、offset、Tonni's分级、α角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以评估临床疗效,平均随访时间11.8±3.4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结果表明术前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Tonni's分级等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α角、LCEA、Offset值及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1天、2天、4天、1周、2周、4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6周、3月、6月、1年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髋关节镜下矫形联合PRP治疗FAI早期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满意度,安全性较高,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
自体腘绳肌腱与股四头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与股四头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QT)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l0月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沟通移植物选择分为HT组与QT组各43例,分别行关节镜下自体HT、QT重建ACL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方面:HT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QT组(P<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KT-1000侧侧差值逐渐改善(P<0.05)。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KT-1000侧侧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月QT组均小于HT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股骨隧道逐步扩大(P<0.05),胫骨隧道扩大、Kellgren-Lawrenc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月两组股骨隧道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月QT组股骨隧道扩大小于HT组(P<0.05)。两组胫骨隧道扩大、Kellgren-Lawrence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HT重建ACL相比,QT在术后膝关节前向松弛、股骨隧道扩大优于HT,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晚于HT。
-
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2±13.1)岁。根据患者术前病灶影像学特点个体化评估,A组32例患者行前后联合手术B组36例患者行单纯后路手术,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12个月,定期随访VAS评分、JOA评分和ODI 评分、血沉变化及植骨骨融合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随时间推移所有病例血沉、 VAS评分、JOA评分和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方面,68例病例获得随访 12~48个月,平均26.5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2例主要并发症,10例次要并发症,B组出现7例次要并发症。[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前路手术注意血管损伤并发症。
-
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中的临床应用
Abstract: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应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43 例采用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研究组),42例采用传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Baumann角、提携角、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短于或少于对照组、而提携角则大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umann角、骨折愈合时间和Flynn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1例尺神经损伤、2例针道周围感染及2例轻度肘内翻,研究组发生1例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结论] 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
高位髂筋膜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及快速转归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髂筋膜阻滞(FICB)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及快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手术均选择椎管内麻醉,观察组采用术后即刻实施高位FICB加舒芬太尼静脉镇痛(PCIA),对照组术后即刻舒芬太尼PCIA。分别于术后4、8、12、24、48h记录静息疼痛评分(VAS)以及舒适度(BC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48h总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术后认知(MMSE)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 )评分。[结果] 术后8h、12h、24h观察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BCS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术后 PCIA 首次按压时间、48 h 总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例观察组更低(P均<0.05);术后1d、3dMMSE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着组(P均<0.05)而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入院后1d和出院前1d Harris 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位FICB联合舒芬太尼PCIA可有效缓解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降低舒芬太尼的用量,降低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术后的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从而降低POD的发生率,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
神经根型颈椎病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翁汭, 何晓铭, 宋雨珂, 张文胜, 郭海威, 李文超, 林宏衡, 魏秋实
Abstract: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全球研究现状。 方法:通过Wed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1994年至2021年关于CSR的相关文献出版物,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在线网站、VOSviewer软件进行分析及可视化转化,分析CSR每年论文发表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和期刊的发表情况,以及关键词的聚类。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48篇文献,全球的文献发表量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其中美国的贡献最大,其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H指数最高;中国的文献发表量排第2,但H指数较低。发表量最多的机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Winkelstein BA、Olmarker K和Kikuchi S等教授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机构间或作者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在期刊方面,发表CSR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是Spine、World Neurosurgery、European Spine Journal。其中,Spine不仅出版的文献数量最多,其H指数也远超其他期刊。通过热点关键词分析发现,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预后评分可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结论:CSR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美国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各国间和作者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新型腰椎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新型腰椎固定支具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支具治疗组(27例)和垫枕治疗组(23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spinal Cobb angl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支具治疗组的VAS评分(7.5±0.9)、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66.7±7.5)、脊柱后凸Cobb角(18.9°±5.2°)及ODI评分(38.1±1.9)与垫枕治疗组的VAS评分(7.4±1.0)、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67.7±8.1)、Cobb角(18.6°±4.3°)及ODI评分(38.7±1.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周后,支具治疗组的VAS(3.5±0.5)、ODI(29.5±1.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78.0±7.2)、Cobb角(12.8°±1.7°)和垫枕治疗组的VAS(4.1±0.9)、ODI(32.2±1.8)、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75.4±6.3)、Cobb角(13.8°±1.7°)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垫枕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月后,支具治疗组的VAS(1.9±0.7)、ODI(13.5±1.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3.1±4.3)、Cobb角(10.2°±0.7°)和垫枕治疗组的VAS(2.0±0.8)、ODI(13.8±1.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88.3±3.8)、Cobb角(12.1°±0.9°)均较治疗一周时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VAS、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新型腰椎固定支具可有效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
改良DAA入路TH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安全性及疗效
Abstract:
目的 评价传统后外侧入路与改良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月在南京明基医院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和后外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 DAA组的术中出血量(174.24±25.86ml)较后外侧组(212.00±33.68ml)少,平均住院时间(6.84±0.62天)较后外侧组(9.78±1.26天)短、术后早期VAS疼痛评分(4.12±0.70)较后外侧组(5.51±0.98)低,术后早期VAS疼痛评分改善(3.30±1.02)较后外侧组(1.46±1.22)明显,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假体脱位、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至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DAA全髋关节置换对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并不增加骨质疏松患者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假体脱位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熟练DAA入路的外科医生,其值得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推广应用。
-
间歇性充气加压 (IPC) 对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研究IPC治疗对跟腱并发症的影响以及DVT发生率,探究降低跟腱术后DVT发生率的可靠方法。[方法] 2020—2022年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114例。其中55例术后采用IPC治疗(IPC组),59例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PC组在2周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4周后DVT发生率与常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治疗即使在下肢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降低DVT的发生,同时对切口感染及腓肠神经无明显影响。
-
骨膜蛋白在创伤性关节炎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骨重塑、骨赘形成、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疾病。而创伤性关节炎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继发性关节炎。目前多项体外及体内实验发现,骨膜蛋白在损伤后软骨基质中的表达增加,并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和进展。骨膜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以与软骨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作为多条信号通路的上游因子影响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相比,创伤性关节炎的性质和时间通常是已知的,因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对疾病进行干预。但目前手术治疗并未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因此通过对骨膜蛋白在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镜下松解与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麻醉下手法松解(manipulation under anesthesia,MUA)与关节镜下粘连松解(arthroscopic lysis of adhesions,ALOA)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晚期僵硬(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TKA术后晚期僵硬患者4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1例采用MUA, 19例采用ALOA联合手法松解。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手法组中有1 例发生髌骨骨折,2例关节腔积液,两组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联合组术中最大屈膝角度和伸膝角度均显著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组早期肿胀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联合组。两组间早期疼痛VAS评分和下地行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45个月,平均(26.74±6.93)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屈伸 ROM、KSS 临床功能评分以及 HSS 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屈伸 ROM、KSS 临床和 KSS 功能评分以及 HSS 评分仍显著优于手法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 者FTA角、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OA联合手法松解治疗TKA术后晚期僵硬能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
-
不同微创融合术式治疗腰退行性疾病比较
潘谕浩,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顾韬, 侯伟, 蒋文斌, 崔伟, 曹敏
Abstract:
[目的] 比较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OLIF) 联合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 (PELD) 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Mis-TLIF) 治疗腰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0年6月治疗的腰退行性疾病51例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OLIF+组26例,Mis-TLIF组2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较长 (P<0.05),O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地行走时间显著少于Mis-TLIF组 (P<0.05)。早期并发症方面,OLIF+组发生率3.8%,Mis-TLIF组12%。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 (29.82±11.31) 个月,OLIF+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Mis-TLIF组 (P<0.05),与术前比两组JOA、VAS、ODI评分显著改善 (P<0.05),出院时OLIF+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显著优于Mis-TLIF组 (P<0.05),术后6个月OLIF+组JOA评分显著高于Mis-TLIF组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腰椎前凸角、Bridwell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腰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内镜结合OLIF较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缓解以及功能恢复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与后路减压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选择性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elective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 sACCF)与侧块螺钉辅助单开门椎板成形术(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bilateral fixation,LP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MCSM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两组,其中32例行sACCF术(前路组),30例行LPF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路组,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路组,切口长度短于后路组(P<0.05)。两组在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IA评级、NDI评分、JOA评分和锥体束征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IA评级和锥体束征随时间推移持续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前两组患者间颈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后路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前路组颈椎前凸角较后路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责任段最小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责任段最小椎管矢状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手术均能有效缓解MCSM患者的疼痛,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可改善颈椎前凸角,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后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相对少。
-
损伤控制治疗1例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
Abstract:
目的 拓展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治疗一例严重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患者,总结治疗效果及经验。 方法 根据损伤控制理论针对一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合并脊柱真菌感染患者实施分期、分步、分部位微创手术,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VAS评分及JOA评分变化,评价疗效。 结果 术后3月、1年复查腰椎MRI提示腰椎椎体及椎间隙异常信号消失,术后1年复查X线、CT提示内固定及植骨位置良好,椎体间可见骨性融合,临床治愈。入院、出院时VAS评分分别为8、0,入院、术后3月、术后1年JOA评分分别为8、23、27。 结论 拓展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治疗严重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
3D打印钛板固定不稳定性寰椎骨折
Abstract:
[目的] 介绍3D打印钛板固定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入院的9例采用3D打印个性化钛板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患者提取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3D打印机获得个性化钛板,全麻行颈后路手术。以钛板两侧螺孔所在位置为进钉点,将适宜长度和直径的多轴螺钉拧入钉道并锁定,将3D打印钛板横向固定于寰椎后弓。术后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36个椎弓根螺钉。无明显术中并发症,在12-24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脱落现象。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JOA评分、颈椎屈伸活动度及旋转活动度均与正常活动范围靠拢(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手术效果良好。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手术方案。
-
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黄韧带钙化:1例报告及综述
Abstract:
摘要:颈椎黄韧带钙化属于二羟焦磷酸钙(CPPD)晶体沉积症(CPPD-CDD),最早由日本人发现,女性患病率高,CPPD-CDD是很少发生在脊柱的一类炎性关节病,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上颈椎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颈椎黄韧带钙化的现象引起笔者的注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分别论述CPPD沉积和颈椎黄韧带钙化、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间的关系,详细总结了CPPD的形成机制以及颈椎黄韧带钙化的鉴别诊断,提出类风湿可能会通过CPPD间接加速颈椎黄韧带钙化,从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
Abstract:
软骨退变是骨性关节炎(OA)的核心特征,软骨细胞衰老及其介导的代谢失衡是软骨退变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乙酰化/去乙酰化是线粒体质量控制(MQC)的关键机制之一,主要由去乙酰化酶(SIRT)介导。近年发现MQC失衡与OA软骨细胞衰老及软骨退变密切相关,而SIRT1/3在正常及OA软骨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参与OA软骨细胞MQC失衡及衰老调控。本文从SIRT1/3及细胞衰老角度对MQC在OA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OA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探索整理思路和潜在靶点。
-
骨折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是通过离心、血细胞单采等方式从动物或人全血中提取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由于来源于自体血液不产生免疫排斥,是目前应用前景优良的再生医学治疗药物之一,其临床治疗价值与干细胞相当。自Anitua于1999年发现PRP能显著促进骨组织修复以来,PRP由于其自身优良的性能,在骨科疾患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分别从PRP影响骨愈合作用机制、促进骨愈合应用及研究进展、展望等方面综述骨折应用PRP治疗的研究进展。
-
腰椎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阶段发生的退变行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数量节段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行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骨折的疗效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39例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7例,女 32 例;平均年龄72.57±6.31岁。观察手术前后伤椎椎体高度、伤椎高度丢失比和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以及骨水泥分布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39例患者中5例为新鲜压缩骨折,34例为陈旧性压缩骨折不愈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5.21±2.19ml,平均随访时间12.72±3.75月。骨折椎体高度由术前(6.72±1.71)mm恢复至术后(16.46±4.04)mm(P<0.05)。患椎高度丢失比由术前(74.44±5.61)%恢复至术后(36.93±14.51)%(P<0.05)。Cobb角由术前24.09°±13.01°恢复至术后15.59°±10.24°(P<0.05)。VAS评分由术前(6.54±0.20)分下降至术后(2.36±0.81)分(P<0.05),ODI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77.90±4.40)分降至术后(24.21±2.86)分(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SVCF效果良好,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对于III期难复型Kummell’s病,充分填充裂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脊柱矫形术后感染继发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告
罗恺, 李翡翠, 刘尚玉, 梁积铭, 箫鑫, 陈通, 李伟, 刘云, 陈霖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少年时期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脊柱三维结构性畸形,发病率约为 1%~3% [1]。对于AIS患者,目前优先行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但仍有42%的患者因为治疗效果较差,后期需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矫正[2]。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在术中常需植入内固定螺钉、椎间融合器等生物材料,而生物材料的存在则会显著增加对感染的风险,出现术后脊柱植入物感染[3]。据报道,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0.5-10%[4-6]。术后脊柱植入物感染通常分为早期(植入后1月内)和晚期(植入后1月以上)[7]。而目前关于晚期感染合并假性动脉瘤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治疗手段尚无明确指南,因此本文回顾性报道脊柱矫形术后晚期感染继发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旨在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
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
Abstract:
[目的]介绍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0月,采用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治疗跟骨内外翻畸形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6-70岁,平均(46.38±16.42)岁。于跟骨外侧做改良的“L”切口,切口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分别位于外踝尖到跟腱外缘和跟骨下缘的2/3。显露跟骨外侧壁,行跟骨截骨,根据需要对跟骨进行推移,恢复下肢力线。摆锯磨平推移时产生的台阶,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6周时开始下肢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截骨手术时间10-19 min,平均(14.95±2.69 )min。跟骨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90±0.77)周。随访时间6-10月,平均(8.52±1.29)月。AOFAS评分由术前(34.62±6.97)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5.24±4.60)分(P<0.05),VAS评分由术前(7.90±0.94)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2.05±1.02)分(P<0.05)。[结论]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的手术方法便于操作,改善了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站位活动腰椎小关节三维CT测量
Abstract:
[目的]分析站立活动时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 LFJ)在体三维运动学特征。[方法]:招募10名无腰椎疾病的志愿者。通过高分辨CT获取志愿者腰椎模型并与双荧光透视成像系统获取的图像相匹配,可再现LFJ瞬时运动状态,并分析其位移和旋转角度等运动学特征。[结果]① 在屈伸运动中,LFJ主要沿着中外侧轴旋转 (P<0.05),在L4-L5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3.58±2.73° (P>0.05)。平移范围主要是颅尾方向(P<0.05),在L5-S1节段最大(P>0.05)。②在侧弯运动中,LFJ主要沿着前后轴旋转(P<0.05),在L3-L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4.93±4.35° (P<0.05)。平移范围主要是颅尾方向(P<0.05),在L3-4节段最大(P>0.05)。③在旋转运动中,LFJ围绕前后轴以耦合运动为主(P<0.05),在L3-L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2.6±1.72°,平移主要沿着颅尾方向(P<0.05)。④两侧LFJ平移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J在体运动特征与其运动方式有关,复杂姿势以耦合运动为主。
-
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6月,对60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其中30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 <0.05)。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运动疗法组(P <0.05)。[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能有效缓解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
-
掌筋膜挛缩症 1 例及治疗进展
Abstract:
掌筋膜挛缩症,是一种掌筋膜纤维增生性疾病,特征是手指进行性屈曲畸形。掌筋膜挛缩症的病因仍然未知,但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可能相互作用以促进这种疾病的发展。早期阶段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其他一些干预措施可能会限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以防止屈曲畸形,但还没有有力的客观证据,晚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
骨整合假肢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Abstract:
骨整合假肢指与截肢端骨组织直接整合连接的假肢。近30年来骨整合假肢技术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数十家治疗中心以及超过一千名患者使用骨整合假肢。相对于传统型假肢,骨整合假肢在其功能及舒适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尽管现如今骨整合假肢发展出不同的类型、固定方式及手术方法,但骨整合假肢仍然面对感染,假肢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及风险。因此骨整合假肢技术仍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本文主要论述了骨整合假肢的各种类型及特点,总结了骨整合假肢临床应用的优势及并发症,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
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夜间痛性腰椎管狭窄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治疗以夜间痛(night pain, NP)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医患沟通后行UBE治疗的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比较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1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8.2±7.6)min,平均总切口长度(2.5±0.5)cm,平均下地行走时间(2.3±0.5)d,平均住院时间(6.8±0.9)d。平均随访(10.3±2.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期VAS评分及ODI睡眠状况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评估上,术后椎管矢状径及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依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75%。[结论] 对于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UBE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睡眠状况,是一种临床效果良好的微创技术。
-
Wiltes肌间隙微通道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
Abstract:
[目的]介绍Wiltes肌间隙微通道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例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术前影像确定手术入路与工作通道位置,由Wiltes肌间隙置入14mm工作通道并直达椎板外缘表面,磨除部分椎板外侧峡,切除部分黄韧带,充分显露责任神经根及肿瘤膜性结构,沿肿瘤长轴纵向切开肿瘤包膜,并沿肿瘤边界膜内切除肿瘤,2例患者均未追加脊柱关节内固定及关节融合。[结果]患者均实现一期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次日可下床活动,随访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Wiltes肌间隙微通道手术可一期完整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避免术后脊柱不稳定和椎旁软组织损伤,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
上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技术及早期疗效。[方法]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后正中切口骨膜下显露,侧方显露至双侧肋横突关节及肋骨,切除椎体破坏较严重一侧横突、肋骨及肋横突关节,充分显露病椎、引流椎旁脓肿,刮匙彻底清除死骨及肉芽组织,彻底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后矫正后凸畸形,取自体髂骨、肋骨或填充自体骨的钛笼重建椎体间骨缺损。[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ODI评分、ESR、CRP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改善(P < 0.05)。5例下肢不全瘫患者在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凸矫形率为(71.5±7.3)%,平均矫形丢失角度为(3.5±1.4)°。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疗效可靠。
-
儿童颅颈交界融合术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
邓琛府, 马向阳, 邹小宝, 付索超, 陈钧麟, 马仁财, 夏虹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2例颅颈交界区疾患的儿童患者实施寰枢椎/枕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取肋骨术。行颈后路正中切口,常规置入寰枢椎钉-棒/枕颈板-钉-棒系统内固定,高速磨钻于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及枢椎椎板上缘打磨植骨槽,然后于后胸壁肩胛下角下沿肋骨方向斜切口,取合适长度肋骨修整后,卡入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与枢椎椎板植骨槽之间进行结构性植骨。[结果] 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血气胸。术后未出现肋骨取骨区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见植骨已融合,肋骨取骨处已膜内成骨重建。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植骨区融合良好。[结论] 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植骨方式。
-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的手术治疗
明晓锋, 曹向阳, 王振, 王社言, 冯彦江, 张海波, 马言, 俞光荣
Abstract: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25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患者,全部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和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三角韧带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骨科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后足-踝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 12—38(19.6±6.8) 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0—2(1.0±0.8)分,AOFAS评分平均89—98((93.0±2.9))分,踝关节内侧间隙2.4—3.8(3.3±0.4)mm,患者均未发生踝关节炎。[结论] 用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可以一期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维持踝关节内侧间隙,提高临床疗效。
-
“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除治疗腘窝囊肿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腘窝囊肿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中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除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关节镜下切除治疗的腘窝囊肿患者78例,“4”字组患者接受“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除治疗治疗(34例),传统仰卧位组患者接受传统仰卧位的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治疗(44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等。[结果] “4”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随访时,“4”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4”字组患者的HSS评分、 VAS评分、Lysholm 膝关节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和下肢力线角度情况等,均明显优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结论] 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中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除术治疗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在缓解疼痛方面亦有更好效果;同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围手术期指标中相对于传统仰卧位关节镜下手术更有优势。
-
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探讨跟腱止点重建手术方法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后正中入路完全剥离跟腱止点,再进行止点重建的方法治疗的26例Haglund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Fowler-Philip angle(FPA)、parallel pitch lines(PPL)、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进行比较;观察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9.5)月。26例患者中,跟腱止点钙化有21例(80.8%),跟骨结节骨髓水肿6例(23.1%),跟腱末端变性20例(76.9%),跟骨后上滑囊炎20例(76.9%),跟腱后滑囊炎4例(15.4%)。VAS疼痛评分由术前(5.3±1.9)分下降到术后(1.1±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62.6±8.4)分提高到术后(89.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神经损伤、感染、跟腱断裂、止点撕脱等并发症。[结论]Haglund综合征合并多种病变组织,跟腱止点完全剥离并重建的方法,术中暴露清晰,视野良好,可彻底清除病灶组织,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
3D打印辅助与徒手上颈椎椎弓钉置入比较
Abstract:
目的 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观察比较其与徒手置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3D组采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上颈椎椎弓根置入螺钉10例。徒手组采用徒手方法置钉8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为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3D组10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0枚,置钉优质率为97.50%;徒手组8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32枚,置钉优质率为81.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组模拟手术置钉和软件虚拟置钉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以及与后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准确率更高,手术效果及预后较好。
-
侧卧屈膝牵引器辅助髓内钉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
Abstract:
介绍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4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患者侧卧屈膝位,患肢平行置于健侧肢体上方,分别于胫骨平台及跟骨钻入克氏针,安装骨牵引复位器,牵引复位骨折,腓骨小切口MIPPO技术置入金属板内固定。取膝前髌下正中纵行切口,劈开髌韧带,屈曲膝关节扩髓,置入髓内钉。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复位丢失率、切开复位发生率、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4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20.8±8.1ml)、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92.8±2.6分)、骨折愈合时间(24.1±1.8周)、术后感染发生情况(0例)手术时间(118.5±2.0min)、术中复位丢失率(2例,9.1%)、术中切开复位率(1例,4.5%)、透视时间(20.1±3.2S)。[结论] 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快速,操作便捷,术中透视方便,降低术中复位丢失、切开复位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
-
线粒体稳态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是导致腰痛的主要病因,严重影响人群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在退变的髓核细胞中能够观察到线粒体稳态系统的失调。线粒体稳态系统可调控髓核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进而影响IDD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从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线粒体蛋白质稳态、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等方面,综述线粒体稳态系统在ID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探索IDD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骨质疏松全膝置换围手术期干预的现状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危害中老年骨骼健康的疾病,同时罹患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数量庞大,此类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存在手术治疗难度大,术后疼痛、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翻修风险增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医生与患者都需要意识到这两种疾病的严重危害,对OP合并KOA的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OP的严重程度,通过早期的用药,降低骨量的进一步丢失,维持良好的骨骼状态。
-
锂生物材料在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骨修复材料有异体骨、自体骨、人工骨等,异体骨植入人体后可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人工骨价格昂贵、成骨作用弱;自体骨来源比较局限,取骨也会给患者造成额外损伤,上述材料的缺点均影响了骨修复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锂及相关生物材料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作用而在骨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锂元素及其相关生物医学材料如水凝胶、生物支架、纳米涂层等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修复骨缺损提供新的视野。
-
新型组合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进行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采用新型组合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儿取侧卧位,通过体位架实现利用患者胸壁进行反方向对抗牵引,单人手法复位后依靠前臂重量悬垂固定,透视满意后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通过统计学评估临床效益指标。结果:应用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不影响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同时缩短手术麻醉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利用复位架进行手术治疗,可实现单人牵引复位操作,不仅克服基层医院手术操作技术和手术设备等条件的不足,同时操作简便,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术中放射暴露,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和费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极大的帮助及便利。
-
老年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PTK)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单节段老年PTK患者(PTK组,65例)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OP组,50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并分析PTK组内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PI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TK组TK、TLK、PT、SVA均大于OP组(P<0.05)。PTK组LL、SS均小于OP组(P<0.05)。PTK组失平衡率(53.85%)明显高于OP组(20.00%)(P< 0.05)。PTK组TK与TLK、SVA相关(P< 0.05),PI与PT、SS相关(P< 0.05)。结论:老年PTK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关性改变,易发生矢状位失平衡,重心前移,导致骨盆后旋转。
-
内侧筋膜条转位在儿童髌骨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髌骨内侧筋膜条转位联合缝线增强及内侧紧缩治疗儿童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且完整随访的15例儿童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13.5岁(9-16岁);左侧10例,右侧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10例,髌骨脱位并髌骨骨软骨骨折5例。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测量髌骨倾斜角(PTA)影像学参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3个月(2-30个月)随访。PTA由术前30.45°±8.48°改善至术后7.01°±2.93°,Lysholm评分由术前59.87±9.30提高至91.73±4.53,上述参数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髌骨内侧筋膜条转位联合缝线增强及内侧紧缩治疗儿童髌骨脱位初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同种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与脊柱术后感染的关系
张铖, 戴健, 尤建国, 蒋海涛, 李瑶, 张建宝, 唐晓明
Abstract:
背景 输血是外科中的重要疗法,同种异体血输注对人体免疫系统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与术后感染相关,而感染可能会增加脊柱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旨在分析脊柱手术同种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其是否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0-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围手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纳入输血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糖尿病史、住院天数、手术部位、手术方法、术后是否感染、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对不同分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应用回归分析研究输血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7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接受输血患者共51名,其中7名发生感染,未接受输血患者共223名,其中4名发生感染。输血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未输血患者(P<0.01),输血组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多发伤、椎管减压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情况(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输血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93, 95% CI: 1.57–22.32, P<0.01)。 结论 输血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应通过完善术前准备工作、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技巧等方法努力减少术中出血,并采取更严格的输血政策以降低输血率,从而在整体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Abstract: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8例行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例;平均年龄10.3岁,范围在6~14岁。所有患儿术中采用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骨折复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感染、针尾激惹等),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ayo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儿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8.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0.1min;平均术中透视次数为6.8次。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4周。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儿发生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获解剖复位。末次随访时腕关节MMWS评分为80~100分,平均92.6分。其中,优20例,良8例。结论 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具有微创的治疗效果,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学习推广。
-
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科室收治47例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腰4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2cm处为腰5椎体PVP手术的入针点、腰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可行性,通过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骨水泥分布是否过椎体中线、手术前后腰5椎体前缘高度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时间14~50分,平均30.77分;骨水泥注入量3.5~10ml,平均5.44ml;发生骨水泥渗漏11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复查正位X线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均过椎体中线;随访2~26个月,平均8.91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腰椎功能及椎体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9例,良22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3%。[结论] 采用经腰4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2cm处为入针点、腰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单侧入路PVP手术治疗腰5椎体OVCF,其不仅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并发症少,而且整个手术较顺畅、手术时间较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式。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长节段硬膜外血肿1例
Abstract: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被认为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成功和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其仍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较常见的如骨水泥渗漏、肺栓塞、感染、脊髓神经损伤等。PVP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较为罕见,表现为手术后神经功能受损,磁共振检查显示椎管内长条型不规则团块样改变,信号不均匀,横断面呈半月形致硬膜受压,可累及多个节段。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多以急性、亚急性起病,可导致瘫痪等后果严重,因此明确其发生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
-
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Abstract:
目的 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的回顾性研究。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采用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平均(37.37±12.49)岁。依据Lawrence-Botte分区,所有患者均为I区。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移位均超过2mm且累及关节面>30%。从受伤到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95±1.77)d。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0.89±2.79)个月。X线片提示无复位丢失、钢板断裂、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05±2.46)个月。在末次随访中, AOFAS中足功能评分评分从术前的(22.84±18.32)提高到(92.11±8.46),VAS评分从术前的(4.11±2.26)下降到(0.95±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牢固稳定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前对罹患ALDH的风险因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发现ALDH的主要风险因素有运动及创伤、腰骶移行椎、髂嵴间连线和L5 椎体横突长度、小关节稳定性、腰骶角度参数、BMI和腰臀比、吸烟、性别与职业等。如何利用这些风险因素来预测个体发生ALDH的几率,以及能否用风险因素量表的方式为特殊职业人员的选用进行预测,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多。本文主要就ALDH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脊柱椎管内痛风的文献综述
Abstract:
痛风是指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结晶超过了其在血液或者组织液的饱和度,从而沉积在全身关节,能够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破坏的代谢性疾病。当MSU沉积在关节突关节、黄韧带、硬膜外间隙等部位时,便可能导致脊柱椎管内痛风的形成。该病可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各个节段,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易诊断该病,因此容易发生误诊误治。自1950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已经有多篇文献分别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
MiR-155-CCL22调控Treg介导骨免疫成骨在激素性ONFH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Abstract:
骨免疫调控成骨是骨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调节性T细胞(Treg)是介导骨免疫成骨的核心细胞且与激素诱发ONFH密切相关。骨损伤后Treg细胞经CCL22/CCR4轴调控定向归巢至损伤局部并经STAT5/FoxP3通路激活合成促组织修复因子、并与MSCs串话调控成骨成血管促进骨修复;MiR-155/SOCS1调节回路调控STAT5/FoxP3通路的激活;激素抑制MiR-155、促进SOCS1表达抑制STAT5/FoxP3通路与Treg细胞激活。调控Treg细胞定向归巢,MiR-155靶向转染T细胞抑制SOCS1表达、激活STAT5/FoxP3通路与Treg细胞,协同构建由Treg细胞介导的骨免疫调控成骨微环境、调控BMSCs成骨成血管修复骨坏死,从骨免疫研究激素性ONFH发病机制和防治是新思路。
-
痉挛型脑瘫患者异常步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陈述, 罗杰, David P. Roye Jr, 李旭
Abstract:
本文回顾了脑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点、神经肌肉源性的发育缺陷以及步态异常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脑瘫患者的损伤机制、类型及时机。从微观和功能的角度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肉发育缺陷(包括肌力减弱、肌腱短、痉挛和选择性运动控制障碍)的受累情况进行特异性的分析和治疗总结。
-
计算机引导机械臂单髁置换术
Abstract:
[目的]探究天眼计算机手术导引系统引导机械臂进行胫骨精准截骨在单髁置换(UKA)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20名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手术。术前采集患者膝关节CT数据,导入天眼系统,选出匹配假体和规划假体位置。术中应用计算机引导机械臂,于胫骨近端打入三枚克氏针确定胫骨截骨平面,精准截骨,放置匹配假体,实施计算机引导下UKA手术;术后6个月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随访,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50±8.60分钟,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7.50±10.07ml。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内外翻、内外旋角度、胫骨截骨厚度与术前规划相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胫骨假体置入精确性高。 [结论]使用计算机引导机械臂进行胫骨截骨,在UK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明确,操作简便,可缩短学习曲线,具有很强的临床转化和推广价值。
-
Genant III度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钉椎体成形
刘小雷, 张锦飙,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Abstract:
摘要 [目的]评价经Wiltse入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SPSF)联合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治疗Genant III度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Genant III-OVF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6月48例Genant III-OVFs经Wiltse入路行SPSF联合VP的临床资料,女性31例,男性17例,平均71.58±3.07岁,平均骨密度值-3.93±0.21。比较术前、术后7天、末次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85±8.06 min,平均骨水泥量6.13±0.42ml。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在VAS 评分、ODI、伤椎高度方面,术前与术后7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12-24月,平均17.42±4.37月,无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在VAS 评分、ODI、Cobb角、伤椎高度方面,末次随访与术后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iltse入路行SPSF联合VP治疗Genant III-OVFs安全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强化椎体并重建生物力学稳定。
-
Tightrope在下胫腓联合不稳中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Tightrope治疗由踝关节镜诊断的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2020年03月,采用Tightrope治疗41例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本资料患者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2.73岁。其中男性17人,女性24人,左踝21例,右踝20例,合并软骨损伤14例,不合并软骨损伤27例。BMI为17.41~33.74Kg/m2,平均24.15为Kg/m2。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5.44月,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下胫腓联合不稳由踝关节镜明确诊断,术后平均住院日为3-5天,采用6个月的术后康复锻炼方案。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VAS视觉模拟评分法、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良好,超过术前水平。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胫腓联合不稳是踝关节损伤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踝关节镜是诊断金标准,采用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能促进患者踝关节更好地恢复功能。
-
不同侧卧角度对骶尾部组织压力性损伤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Abstract:
[目的]构建不同侧卧角度骶尾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探讨预防深部压力性损伤的最佳侧卧翻身角度。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俯卧位骶尾部CT数据,构建0°、15°、30°、45°侧卧翻身角度下包含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组织、骨及支撑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4种模型设定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析骶尾部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模型Von Mises应力、剪切应力及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侧卧翻身角度下,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剪切应力均在骨骼与肌肉接触面,当侧卧翻身角度度由0°向30°之间增加时,最大Von Mises力由0.539Mpa降低到0.335Mpa,最大剪切应力由0.155MPa降低到0.062MPa。但当角度增加到45°时,两种应力分别增大到0.518MPa和0.087MPa。[结论]侧卧角度为30°时骶尾部深部组织所受Von 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最小,建议采用30°侧卧翻身角度预防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
-
痉挛型脑瘫患儿髋脱位的相关因素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患儿髋脱位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痉挛型脑瘫患儿235例(共470髋),其中男172例,女63例,年龄(8.29±3.24)岁,所有患儿入院后完成骨盆正位X线片拍摄、临床资料完整。从病历资料中采集年龄、性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功能分级(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等基本信息并测量股骨位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头干角(Head-shaft angle,HSA)、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等影像学指标,按照MP值设置脱位组和未脱位组,并分组对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及回归分析。结果:脱位组与未脱位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HSA、NSA、AI、GMFCS等因素与髋脱位正相关性(P < 0.05),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MFCS、HSA、AI等分别是髋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粗大运动功能的下降和股骨近端、髋臼的发育畸形均与髋脱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
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短期临床疗效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Henry入路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患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采用Henry入路切开复位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按照术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分为两组,缝合组在术中透视显示钛板螺钉满意后将切开的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在术中透视显示钛板螺钉满意后直接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旋前、旋后),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至少获得12个月随访,平均(13.57±2.51)个月。随访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个月时,缝合组前臂旋前活动度(45.35±8.96)大于不缝合组(39.64±9.51),且旋后活动度(45.84±9.75)大于不缝合组(40.18±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时,缝合组VAS评分(3.32±0.48)低于缝合组(5.34±1.25),术后1个月时,缝合组VAS评分(2.45±0.78)低于不缝合组(3.23±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0.00%)高于不缝合组(7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enry入路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中予缝合旋前方肌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短期疼痛,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前臂旋转活动度,建议术中尽量缝合旋前方肌。
-
低温与常温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在PVP治疗Kummell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我科应用PVP治疗的60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温间断灌注组(低温组)30例,常温灌注技术组(常温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03±1.75)个月。低温组的骨水泥可推注时间显著长于常温组。低温组的骨水泥弥散优良率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低温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常温组骨水泥渗漏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出院时和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患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对应时间点患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的同时显著增加骨水泥有效推注时间,提高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弥散程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
股骨颈系统与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罗仲伟, 何超, 程飞, 龚广政, 惠正广, 沈金虎, 杨六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FNS组与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CS)CS组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50例。依据术前沟通结果,分为FNS组 25例、CS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评估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FN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导针定位次数及下地行走时间均优于CS组(P<0.05)。在切口总长度及术中失血量方面,CS组更具优势(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FNS组患者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均优于CS组(P<0.05);两组在同一时间点的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影像评估方面,FNS组与CS组在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角度、Tonnis髋退变分级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颈干角角度、Tonnis髋退变分级方面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术前术后的Garden对线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FNS具有手术时间短、稳定性强、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
聚醚醚酮棒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刘涛, 俞兴, 关健斌, 杨永栋, 杨济洲, 赵赫, 曲弋, 王逢贤, 赵子义, 赵丁岩
Abstract:
[目的] 探讨PEEK棒椎弓根螺钉系统非融合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治疗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2例,根据术前知情沟通,分为非融合组(n=30)和融合组(n=32)。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融合组(P<0.05)。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及LS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SDI评分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组优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ROM大于融合组(P>0.05)。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上邻节段ROM小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组上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优于融合组(P<0.05)。[结论] PEEK棒非融合固定与钛棒融合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治疗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非融合术后能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患者腰背部僵硬感较轻,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影响相对较小。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与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至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13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UBE术),对照组采用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成形术(PFELFD术),使用Oswestry 残疾指数(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的 Macnab 标准分析临床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在术后采用CT三维重建观察两组患者椎间盘高度、腰椎椎体间成角、侧隐窝前后径和中央椎管前后径。结果 两组术后ODI、VAS评分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月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 标准,术后12月观察组优良率为90.91%,而对照组为81.4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31, P=0.045);观察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中硬膜撕裂例数及神经根损伤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椎间盘高度、腰椎椎体间成角、侧隐窝前后径、中央椎管前后径指标均大于同组手术前,且观察组手术后侧隐窝前后径、中央椎管前后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术能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术后腰椎不稳的风险,特别是在解决腰椎管双侧狭窄及重度狭窄时,相较于单轴椎间孔镜技术优势明显,故UBE术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折内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杨振, 曾昱源, 由一航, 张恩水, 王洋, 张涛, 高长虹
Abstract:
摘要:[目的] 采用有限元法比较克氏针(Kirschner wire,KW)、Herbert螺钉(Herbert screw,HS)、微钢板(Micro plate,MP)、微钢板+克氏针(MP-KW)、微钢板+Herbert螺钉(MP-HS)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集志愿者的右肘中立位CT影像数据,运用Mimics、3-matic软件建立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折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KW、HS、MP、MP-KW、MP-HS固定模型,在ANSYS软件中添加不同载荷,分析骨折端位移量及内固定应力分布。[结果] 伸直载荷及屈曲载荷下,骨折端位移量比较由大到小依次为KW模型>HS模型>MP-KW模型 >MP-HS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载荷下,位移量比较为KW模型>MP-KW模型>HS模型 >MP-HS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载荷及屈曲载荷下,骨折线处内固定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KW模型>HS模型>MP-KW模型 >MP-HS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骨折,微钢板+Herbert螺钉可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为骨折提供更好的愈合环境。
-
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纳入对象为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关节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8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数字随机表法均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复位固定,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3D打印技术,两组均于术后口服骨伤复原汤,比较两组手术透视次数、总耗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负重时间。术后第3d拍摄髂骨、闭孔斜位及骨盆正位X线检查,骨折复位依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判定。术后6个月对两组髋关节功能予以评估,主要依据改良Mer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结果]纳入本研究共86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18~58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手术透视次数、手术耗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地负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比较:观察组骨折复位优24例(55.81%),良16例(37.21%),优良率93.02%;对照组骨折复位优15例(34.88%),良17例(39.54%),优良率74.7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观察组骨折复位优35例(81.40%),良6例(13.95%),优良率95.35%;对照组骨折复位优20例(46.51%),良13例(30.23%),优良率76.7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技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增强手术复位效果且改善髋关节功能。
-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疗效分析
Abstract: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70例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8.24±5.78)min,21例切开复位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45.45±4.76)ml,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70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41±2.08)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按Mazur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57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7.14%。影像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78±2.81)周,未出现螺钉松动、关节面不平整等影像表现。结论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近期效果满意,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
间歇冷疗法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间歇冷疗法对于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01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运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观察组术后接受间歇冷疗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后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值和隐性失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值和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冷疗法对于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具有积极意义,可明显减少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量和隐性失血量,在减少术后输血率的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及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
提高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新技术
陈乃旺, 任国帅, 隋国侠, 厉锋, 徐兆万, 伦登兴, 刘大勇, 庄青山
Abstract:
[目的]介绍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提高疗效的骨水泥注入的新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2015~2020年收治的99例患者,男32例,女67例,年龄64~85岁[(76.1±8.5)岁];伤椎分布:T10椎体10例,Tll椎体12例,T12椎体38例,L1椎体32例,L2椎体17例;I度楔形骨折35例、II度楔形骨折20例、III度楔形骨折8例,I度双凹形骨折6例、II度双凹形骨折9例、I度压缩形骨折17例、II度压缩形骨折4例。将穿刺锥靶点穿刺骨折区、侧口推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骨水泥椎弓根拖尾锚定三大技术综合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通过术中及术后X线、CT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渗漏少,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骨折区靶点穿刺、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骨水泥椎弓根拖尾锚定三大技术综合应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移位、生物毒性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
手法整复结合3D打印定制矫形鞋垫治疗儿童重度扁平足
黄昭, 曲军杰, 孙德麟, 崔建强, 康乐, 王彦超, 徐林
Abstract:
目的:分析手法整复在足底扫描中的作用及通过手法整复制作的定制矫形鞋垫在纠正儿童重度扁平足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07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就诊的3-12岁儿童,评估足底情况,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矫形鞋垫组共计6人(12只足),保守观察组共计5人(10只足)。嘱咐患儿父母定期填写主观评分量表并电话回访,穿戴3个月后比较足底扫描结果差异。结果:就诊的儿童重度扁平足发生率为:74.29%,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前后足弓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戴定制鞋垫3个月后,矫形鞋垫组与保守观察组复诊时足弓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戴定制鞋垫在初始1个月内不适感较强,1-2月内明显缓解,主观感觉作用增强。结论:就诊儿童重度扁平足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手法整复可暂时改变足弓状态,指导制作定制矫形鞋垫。穿戴定制矫形鞋垫相对于未使用鞋垫者有显著差异。儿童穿戴后也不会有明显不适,依从性好。具有无创、科学、快速,经济等优势。
-
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L4/5、L5/S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 1月~2022年 8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手术前后椎旁脓肿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其并发症。[结果] 16名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ESR、CRP、VAS、ODI均较术前下降(P<0.05),腰背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减轻,手术切口愈合好,无刀口愈合不良,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孔镜病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下腰痛病患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量效关系的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下腰痛病患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的量效关系。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脊柱骨科就诊的151例下腰痛病患行腰椎MRI检查,测量其椎间盘高度,利用Pfirrmann分级系统行腰骶椎间盘退变分级,通过F检验检测腰骶段各椎间盘不同退变等级的高度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量化这种差异的相关性。结果:在每一腰骶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呈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当排除1级及5级椎间盘退变时,结果保持不变(P值均≤0.01);为了进一步量化其相关性,在不同腰骶部水平测量其椎间高度,椎间盘退变等级每增加一级,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椎间盘高度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本研究表明下腰痛患者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与椎间盘高度之间存在负量效关系,并证实了椎间盘高度可作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一种定量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等速肌力锻炼对冻结肩患者恢复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评估手法松解术结合等速肌力锻炼对冻结肩患者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冻结肩治疗的60例冻结肩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为等速组和松解组。等速组行MUA及等速肌力锻炼,松解组行MUA及常规康复锻炼,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60名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5±5.89)。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而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治疗前,2组患者患肩在VAS 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 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等速组比松解组疗效更加显著。[结论]MUA结合等速肌力锻炼治疗冻结肩的近期疗效显著,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肩关节力量。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微创手术临床比较
樊晓光, 吕世桥, 张淇, 沈炳华, 王静杰, 丁岩, 王磊升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与微创通道下椎间盘切除(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discectomy, MITD)两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08月至2021年08月,回顾性分析166例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UBE或MITD手术的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0 例采用UBE,116 例采用MIT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长于MI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后者(P<0.05)。前者在下地时间、切口愈合优于后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3±3.54)个月。UBE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稍短于MITD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UB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症可以取得和MITD相似的临床疗效,但UBE创伤更小,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
-
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UBE)与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以验证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20年4月~2022年3月份收治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一组采用UBE治疗,另一组采用TLIF 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各随访时段的腰腿痛VAS、ODI评分及末次随访Macnab功能评定。统计术后住院日、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并发症。 结果 60例均不少于3个月随访, 两组术前、术后腿痛VAS评分统计无明显差异,腰痛VAS评分UBE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I评分UBE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acnab功能评定,UBE组优良率93.7%,TLIF组为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UBE组平均为(6.17±2.44)天,TLIF组为(10.73±4.00)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UBE组 (11.33±7.82)g/L与TLIF组(25.00±8.28)g/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1例马尾神经损伤,再手术1例,TLIF组2例出现神经根撕裂伤伴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两组均无椎管内血肿及感染出现。结论 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可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以及对椎旁肌的损伤,降低椎间融合率,同时创伤小,术后腰痛轻,疗效满意,且学习曲线平缓,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螺钉固定髋臼骨折
Abstract:
目的 通过机器人辅助下的经皮髋臼前柱顺行螺钉内固定术,对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髋臼前柱骨折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4人,依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每组12人,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术中导针调整次数、术中出血量、置钉优率、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使用VAS评分、Majeed功能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 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各置入螺钉12枚,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65.82±9.31 vs. 73.04±11.47 min)无明显差异,但机器人组较徒手组穿刺时间和透视时间更短(32.51±7.16 vs. 57.62±11.90 min、23.04±7.56 vs. 78.45±13.67 s)、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更少(14.92±4.03 vs. 52.92 ±8.58、0.50±0.52 vs. 6.75±1.14)、术中出血量少(31.98±9.04 vs. 74.80±19.45 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的置钉优率为75.00%明显高于徒手组的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髋臼前柱顺行螺钉内固定术置钉更精准,术中射线暴露量更低,组织损伤更小,临床效果稳定。
-
两种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比较
丁海波, 李鹏, 孙培锋, 赵金柱, 曲良, 王连嘉, 陶春生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钉棒系统与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57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采取经皮钉棒系统进行髂腰联合耻骨支内固定术治疗:钉棒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22±12.61)岁;27例采取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钢板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39.81±10.63)岁。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同时采用Matta评分和Majeed评分来评价骨盆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月。钉棒组患者手术时间(59.12±12.20)min,切口总长度(15.43±3.23)cm,术中出血量(75.23±15.34)ml;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77.23±18.34)min,切口总长度(27.48±4.33)cm,术中出血量(350.43±50.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tta评分结果分别为:钉棒组优16例,良12例,中2例,差0例;钢板组优17例,良8例,中2例,差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jeed评分结果分别为:钉棒组术后3月(77.50±5.57)分,术后6月(88.67±3.55)分;钢板组术后3月(71.75±3.58)分,术后6月(82.50±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钉棒组(92.60±11.20)天,钢板组(107.40±12.0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钉棒系统进行髂腰联合耻骨支内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骨盆愈合快等诸多微创优点,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Hangman骨折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
Abstract: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其中麻醉方式经口组24例,经鼻组13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资料。 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经鼻组相比,经口组暴露时间、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 < 0.05),但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口组和经鼻组N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4.18±2.66)、(23.25±3.14),改善到术后末次随访时(5.22±1.06);JOA评分由术前的(7.28±2.36)、(6.86±2.54),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19.22±2.32)、(19.02±1.92);两组NDI、JOA评分术前术后均有显著差异,但组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颈椎前凸角、C2-3滑移率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鼻与经口麻醉插管方法均安全可行。
-
三种术式治疗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全关节镜下双束三Endobutton喙锁韧带重建、单束双Endobutton及传统钉钩钢板固定3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收治49例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束组15例、单束组及钩板组各17例,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双束组、单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钩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点VAS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后4天、14d各组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末次随访各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点Constant-Murley评分、外展ROM、前屈ROM、内外旋ROM均逐渐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双束组在Constant-Murley评分、外展ROM、前屈ROM、内外旋ROM明显优于单束组和钩板组(P<0.05)。影像评估显示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CD和A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各组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CCD双束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束组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的临床效果效果优于单束组及钩板组。
-
两种锚钉方式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和双排锚钉技术在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6 月~2021年 06 月收治的4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后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排-骨道组和双排锚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均未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主动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均> 0. 05)。单排-骨道组切口长度为大于双排锚钉组,差异明显(P<0. 05)。单排-骨道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双排锚钉组,差异显著(P<0. 05)。双排锚钉组有2例出现外排锚钉处松动性疼痛,单排-骨道组未出现。两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块移位、肩肱间隙和骨折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随着时间进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SES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ROM)、外展上举ROM和体侧外旋ROM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明确,均能有效提高肩关节功能、缓解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二次翻修手术,但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且内固定松动率低。
-
微波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波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采用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微波组),同期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2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及术后并发症(感染、神经损伤)等。并随访术前、术后1 周及6个月的疼痛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及病变椎体Cob角和6个月生存率。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26.67%),其中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②对照组钉道渗漏3例,椎体周围渗漏1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2,P=0.047)。而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4.52±1.07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8±0.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9,P=0.017)。③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ECOG评分、VAS评分、Co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在安全性和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椎体成形术。
-
三种经皮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经皮缝合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98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7例采用3孔回形法;28例采用3孔Bunnell法;23例采用6孔Bunnell法。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踝关节功能资料。[结果]三组间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孔法切口总长度明显短于6孔法(P<0.05)。3孔回形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早于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P<0.05),但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组间术后1个月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没有差异(P>0.05),但3孔回形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显著优于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VSA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VAS评分随时间降低(P<0.05),AOFAS评分、ATRS随时间升高(P<0.05)。三组间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足跖屈-背伸ROM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三组足跖屈-背伸ROM显著增加(P<0.05)。三组术后末次随访均无跟腱二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3种不同的缝合方法远期治疗效果相似,但3孔法回形法切口小,更利于跟腱功能的早期恢复。
-
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术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辅助腰椎融合术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ls.gov、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UBE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13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数据不能合并者进行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高质量文献7篇,中等质量2篇。总共纳入患者796例,其中UBE组365例,传统组4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方面,UBE组和传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OR=0.94,95%CI(0.57,1.53),P=0.800]。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1.16,95%CI(0.38,3.52),P=0.800]。硬脊膜撕裂发生率[OR=1.80,95%CI(0.76,4.30),P=0.180]。感染发生率[OR=0.35,95%CI(0.09,1.30),P=0.120]。随访方面,一过性麻木发生率[OR=1.03,95%CI(0.22,4.84),P=0.970]。减压不全发生率[OR=0.97,95%CI(0.18,5.33),P=0.970]。二次手术发生率[OR=0.78,95%CI(0.17,3.61),P=0.750]。影像学方面,融合器沉降发生率[OR=0.86,95%CI(0.30,2.47),P=0.780]。所有纳入的研究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BE辅助腰椎融合术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具有同等的安全性。
-
创伤性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两种颈椎前路融合
Abstract:
目的:比较零切迹锁定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44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ROI-C(ROI-C组),23例采用传统前路颈椎钛板联合cage(传统组)。分别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NDI)以及颈椎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按随访周期12-18个月完成术后三次随访,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与传统组患者比较,ROI-C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更短,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患者各1人末次随访时椎间未融合,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两组患者锥体束征均较术前改善;ROI-C组在对椎间隙高度恢复优于传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JOA评分、NDI、颈椎生理弧度差异不明显,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零切迹锁定型椎间融合器与钛板联合融合器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维持椎间隙高度。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相比,ROI-C组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而且恢复患者颈椎椎间隙高度效果明显。
-
股骨颈系统与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传统3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分为FNS组(46例)和CCS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5.48±1.62个月。围手术期FN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均比CCS组少,两组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结果为FNS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显著早于CCS组(P<0.05)。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随恢复时间延长均显著增加,VAS评分疼痛随时间延长疼痛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FNS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均比CCS低。影像结果Garden对线指数、 骨折愈合、Tonnis分级三项指标两组均显示骨折良好愈合,股骨颈短缩术后FNS组明显少于CCS组,内固定物稳定性FNS组明显优于CCS组。 [结论] 相比于传统内固定方式,FNS手术创伤小、稳定性强,术后拥有更好的髋关节功能。 关键词: 股骨颈系统, 空心加压螺钉,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
两种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比较混合植骨与颗粒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20 年5月收治胫骨中下段无菌性骨不连病例48例。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混合植骨治疗,20例采用颗粒植骨治疗。收集两组的病例资料,比较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顺利完成。混合植骨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总长度比颗粒植骨组要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程度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植骨组下地行走时间和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颗粒组(P<0.05)。术前两组间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跖屈 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混合植骨组的AOFA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跖屈 ROM均显著大于颗粒组(P<0.05)。影像学方面, 混合植骨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颗粒组 (P<0.05)。末次随访时,混合植骨组的Paley功能恢复评分、Paley骨折愈合评分和Johner-Wruh评分均优于颗粒组(P<0.05)。[结论] 两种植骨治疗方式均可有效的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相比之下,混合植骨的临床疗效优于颗粒植骨。
-
远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Abstract:
远端综合征(FOS)是一种以椎间孔外L5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它区别于神经根在一般位置下的压迫。 为了明确FOS的诊断,CT、MRI等是较好的诊断方法。 对于确诊FOS的患者也应考虑保守治疗。 但如果出现了无法缓解的症状,手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减压肯定是有效的,但是否进行融合手术的决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这种疾病很少被报道,对于最好的治疗方法现如今没有共识, 也缺乏大样本的疗效分析和对照研究。 未来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更好的诊断与治疗该疾病。
-
半月板外突的中央化治疗研究进展
Abstract:
半月板外突是评价半月板功能和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重要指标,是半月板损伤修复预后疗效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信号,加速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近年,半月板中央化这一新技术在治疗半月板外突的生物力学研究、动物模式、临床治疗和疗效随访中有很多拓展性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半月板外突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和中央化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骨骼巨噬细胞与破骨细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骨免疫学认为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骨骼疾病,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轴在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关节产生的磨损颗粒刺激破骨细胞发生骨溶解,巨噬细胞吞噬磨损颗产生慢性炎症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而巨噬细胞通过抗炎作用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促使骨折愈合。破骨细胞活跃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巨噬细胞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破骨细胞过度活跃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骨免疫中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相关骨骼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微波消融联合病灶刮除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Abstract: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适应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术治疗的8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腕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评分(MSTS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术后患者的腕关节功能、疼痛和上肢功能。 结果:8例患者随访(64.38±27.65)个月,均无复发及肺部转移。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ROM):掌屈-背伸(132.75±7.40)°,旋后-旋前(162.00±10.90)°,桡-尺偏(40.50±5.26)°;握力为健侧的(84.75±6.90)%。VAS评分、MSTS评分、DASH评分提示术后腕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Campanacci I级,尺侧部分桡腕关节面完整、至少桡骨2面皮质骨完整且软组织肿瘤组织块可以完整切除的Campanacci Ⅱ-Ⅲ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适用于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治疗。
-
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固定前臂双骨干骨折
Abstract:
[目的] 介绍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固定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对12例分期治疗的开放性前臂双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一期牵引架维持骨折对线,二期在尺、桡骨折远近两端沿骨长轴各作两个微创经皮“窗口”,在肌肉与肌腱之间分离至骨膜,骨膜剥离子在骨膜外分离跨骨折线制作预放钢板的“隧道”,从远端“窗口”插入钢板至骨折近端,透视下进一步骨折对位后钻孔、置入螺钉。术后早期行前臂旋转功能康复。 [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6个月。桡骨平均愈合时间(4.25±1.12)个月,尺骨平均愈合时间(4.00±1.37)个月。末次随访根据Grace-Eversmann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牵引架辅助间接复位,使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前臂双骨干骨折操作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
Abstract:
[目的] 总结老年骨盆脆性骨折(fragile fracture of pelvis,FFP)行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治疗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5例(27侧耻骨支)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均采用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记录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发生,单枚空心钉置入时间平均(37.45±4.87)分钟,单枚螺钉透视时间平均(43.15±9.87)次,术中出血量平均(37.97±8.81) 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平均(7.79±0.67)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疗效按Majeed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30%。影像方面,术后即刻复查DR片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21侧,良6侧,优良率:100.00%。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82±0.56)周。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或螺钉退出,未见明确异位骨化。结论 逆行耻骨支螺钉在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少,感染率低和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
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植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内外翻。关节镜入路为后外侧口入路及外侧口入路,直视下清除碎骨块、血肿,闭合撬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Bohler 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复位宽度的钢板置于足内外侧,用大力复位钳自足两侧持续向中间加压,逐渐恢复宽度。复位良好后植入内固定物。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踝和后足功能疗效。[结果]术后28例均获得9~25个月随访,未出现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18足,良8足,可2足,差0足,优良率为92.9%。[结论]关节镜直视下治疗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手术过程清晰,精准微创复位及固定骨折,术后并发症少,骨折血运破坏小,术后骨块愈合快,距下关节韧带破坏少无明显僵硬,临床疗效满意。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即刻与次日下地活动的比较
Abstract:
[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下比较术后即刻与次日负重活动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在我院骨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即刻负重活动,对照组术后次日负重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情况、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情况、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40名关节置换患者,其中观察组66名,对照组74名。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首次排便时间(h)33.73±18.23 VS 45.57±22.87,P=0.02),术后6周内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的整体趋势均优于对照组,部分时间的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TA/TKA患者术后即刻下地活动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及关节功能恢复。
-
骨肉瘤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基因预测及免疫浸润
Abstract: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参与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促进肿瘤细胞铁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性,但lncRNA在OS中调控铁死亡的作用尚待研究。因此,本文旨在预测铁死亡相关lncRNA,并构建OS预后预测模型及其竞争性內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e RNA, ceRNA)调控网络。结果发现,铁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优化OS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风险评分与OS患者免疫浸润有关,铁死亡相关lncRNA ceRNA网络,可能为O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为探索OS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在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我院诊治的21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21±1.90)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并发症,通过踝关节X片、CT评估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采用VAS评估术后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随访8~22个月,平均(15.20±1.51)个月;手术时间70min~135min,平均(101.00±4.30)min;手术出血量35ml~120ml,平均(77.04±6.52)ml。术后踝关节CT检查显示,18例患者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患者关节面移位1mm~2mm。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0~3分,平均(1.85±0.20)分。AOFAS踝-后足评分71~95分,平均(86.04±1.43)分。[结论] 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能充分显露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复位方便,复位率高,切口安全,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克氏针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
王崧伊, 刘书燕, 陈芳建, 金海龙, 苗倍铭, 岳肖华, 陈召洋, 申凡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钩骨体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23例钩骨体部骨折手术患者,年龄平均29岁(17至42岁),手术均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7至4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观察分析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侧握力评估末次随访效果。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并未增加感染风险,切开复位可有效复位关节面,明确腕掌关节脱位或骨折情况,修复损伤组织,术后效果良好,组织激惹发生率低,另患者花费少。
-
白细胞介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Abstract:
摘要: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健康,同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椎间盘从18岁后开始逐渐退变,在退变过程中由于年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和遗传易感等因素的影响,加速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退变是一个序贯、级联发生的病理过程,从髓核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开始,发展为椎间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促分解代谢酶的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椎间盘细胞凋亡等。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白细胞介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观察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脊柱冠状面Cobb角25°~60°)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用≥3级截骨矫形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偏移距离、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腰椎前凸角均高于术前(P<0.05),且不同时刻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效果良好,且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
通道辅助下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两组,各51例。A组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B组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腿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指数,减压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不同时刻腿部疼痛和椎间隙高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减压不充分占比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够充分神经减压,但前者术中创伤小、术后下床早、康复快,符合术后加速度康复外科(ERAS)理念,且远期腰部疼痛和腰椎功能均优于后者。
-
阿司匹林预防关节置换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受损等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特别是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抗凝剂更合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提供有效的VTE预防。因此,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方面,本文将阐述阿司匹林预防VTE的机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给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案和策略,具有一定临床的临床应用价值。
-
糖尿病对后路腰椎融合术预后的影响
Abstract:
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与后路腰椎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PLIF)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虽然有相关文献提示糖尿病患者PLI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通过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血糖,保证血糖的稳定性,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以往文章,总结糖尿病患者行PLIF术全身、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探讨并完善糖尿病患者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指标,分析糖尿病影响PLIF预后的机制,以期进一步评估PLIF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器学习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高发病率疾病,也是导致成年人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目前对于LDH的研究大多是传统的研究,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ML可以利用计算机从大数据中“学习”复杂关系,并产生将大量协变量与感兴趣的目标变量联系起来的模型。具体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病变检测和分类、图像自动分割、数据分析、放射特征提取、优先报告和研究分类以及图像重建。ML处理数据的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就基于ML在LDH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
下腰痛与胸腰筋膜影像学征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TLF)将脊椎旁肌肉与后腹壁肌肉分开,胸腰筋膜的所有层组成一个复合体,在维持邻近胸腰节段,尤其是对下腰椎及骶髂关节的稳定有尤为重要的作用。腰椎疾病往往伴发胸腰筋膜的改变,目前,并未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影像学评价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用影像学准确识别并研究胸腰筋膜的形态改变及功能变化,对于腰背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与预防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笔者就下腰痛患者的胸腰筋膜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我们对胸腰筋膜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
半髋置换后全髋置换翻修的原因与结果
Abstract:
背景: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移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据报道,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相比,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 HA)的翻修率更高,且更复杂。因此,我们报告了HA翻修为THA的常见原因以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我们确定了从2010年到2020年HA翻修THA的患者。收集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术中情况以及术前、术后髋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等。结果:在所有纳入的39例患者中,59.0%的患者存在臼底磨损,46.2%的患者存在股骨柄的问题。82.1%(32/39)的患者更换了全套髋关节组件,17.9%(7/39)的患者只更换了髋臼部分的组件,与翻修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的屈髋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髋臼磨损和股骨柄的松动是HA翻修成THA术的主要原因,翻修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
盂肱关节后脱位伴反向Hill-Sacks损伤:1例报告和综述
Abstract:
盂肱关节后脱位(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PSD)指因肩关节前方受到直接向后的作用力或外伤时肩关节处于极度内收内旋位导致的肱骨头向肩关节盂后脱出的病变。相较于肩关节前脱位更为罕见,且漏诊、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常伴有肱骨头内侧的明显缺损,即反Hill-Sacks损伤。本文通过收治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ks损伤案例1例,总结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PSD的辩辨证疗提供新的思路。
-
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赵鲁京, 吴倩, 赵刚, 王五洲, 王根, 孙圣亮, 张龙, 唐睿, 王剑利
Abstract:
目的比较分析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和单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21 年06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 组( n = 39) 采用3 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B 组( n = 33) 采用3 枚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 ~ 24 个月 ,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 B 组( P < 0. 05), 两组手术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P > 0. 05); A组畸形愈合率、不愈合率、愈合时间大于B组( P < 0. 05),两组均未出现异位骨化,术后1月 Harris 评分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月、 6 月、12 月 Harris 评分 A 组低于 B 组(P<0.05)。结论: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较单纯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一定优势,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率,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
前交叉韧带选择束重建联合快速康复疗效观察
汤明, 张青松, 文华伟, 方禹舜, 李亚楠, 张绍华, 李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束重建联合术后快速康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10月-2020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6例术中确诊为ACL部分损伤的患者,其中保留ACL残束行选择束重建手术19例(保残组):男15例,女4例;年龄16-41岁(平均26.58±7.49岁);清理ACL残束行标准化重建手术17例(常规组):男13例,女4例;年龄17-43岁(平均25.41±7.73岁)。术后均行免支具快速康复方案。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年、术后 2年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分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松弛度侧侧差值以及术后2年患膝MRI评估移植物愈合情况,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记录两组患者重返运动的比率和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平均32.8±6.45个月)。并发症情况∶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及膝关节僵硬,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 例(保残组 3例,常规组 2例)。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均优于常规组(P < 0.001);术后 2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评分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1年、2年两组松弛度侧侧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2年MRI评估两组移植物均未见再发断裂。重返运动比率及时间:末次随访时保残组重返运动比率(47.4%),重返运动时间(7.14±3.39)月;常规组重返运动比率47.1%,重返运动时间(12.25±4.25)月,两组患者术后重返运动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ACL部分损伤选择束重建配合术后快速康复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重返运动时间更短,是目前治疗ACL部分损伤的较好选择。
-
胫骨开放性骨折两种外固定比较
Abstract:
[目的]比较六轴空间外固定支架(Hexapod External Fixator ,HEF)与单臂外固定支架(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UEF)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23例,根据医患沟通结果,72例采用HEF,51例采用UEF。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5~32个月,平均(26.50±1.31)个月。HEF组支架调整次数少于UEF组(P<0.05),但手术费用高于UEF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下地站立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肢膝、踝屈伸 ROM显著改善(P<0.05)。HEF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带架时间早于UE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W评级、跛行及下蹲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逐渐改善(P<0.05),末次随访HEF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UEF组(P<0.05)。两组患者HKA、MPTA、mLDTA角度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HEF组患肢HKA、MPTA、mLDTA角度矫正优于UEF组(P<0.05)。HEF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UEF组(P<0.05)。[结论]应用HEF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可较好的改善骨折复位质量和下肢力线角度,缩短骨折愈合和带架时间。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
杨帆, 宋扬, 钱澍, 魏飞龙, 朱凯龙, 钱济先, 周程沛
Abstract:
目的:观察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发脑脊液漏(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CSFL)的发生率,探究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分为CSFL组和无CSFL组,采用单项因素及二元多因素逻辑回顾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资料差异。结果:共1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8例并发CSFL,发生率为25.9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手术工具、失血量、住院时间、椎管面积残余率、轴位正中线前后径残余率、矢状位前后径残余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表明:每增加1个手术节段,CSFL风险增加3.27倍;椎管面积残余率每减小10%时,CSFL风险增加0.97倍。结论:手术节段多、椎管面积残余率低的患者发生CSFL的风险增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 CSFL 的发生。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OLF)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TOLF患者,12例行UBE治疗(UBE组),17例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开放组),采用单因素比较评估UBE治疗TOLF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开放组相比,UBE组的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缩短,但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增多(P<0.05)。随访同期,两组ODI评分、JOA评分、锥体束征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JOA评分均较前显著增加、锥体束征情况均较前显著改善(P<0.05)。影像测量上,两组术后胸椎后凸角、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均显著增大(P<0.05)。与开放组相比,术后同期UBE组的胸椎后凸角显著减小、后侧骨丢失显著减少(P<0.05),但同期椎管面积及椎管矢状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可有效治疗TOLF,且相较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结构及稳定性破坏更少的微创技术,但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
-
两种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比较
王辉, 杨晓溪, 霍永鑫, 王红涛, 贾鑫玮, 张净宇, 张一晗
Abstract:
[目的] 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5月—2020年8月,共收治第2 ~ 5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急诊入院患者46 例(46指),进行前瞻性研究。抽签法随机采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指背侧支组)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掌背返支组)进行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期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意外情况。掌背返支组在供区闭合方面显著优于指背侧支组(P < 0. 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皮瓣成活面积、供区切口愈合、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83)。指背侧支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及外观满意度优于掌背返支组(P < 0. 05),而两组患者伤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 相对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感觉更好、外形更美观,更适合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
-
rhBMP-2复合明胶海绵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剂量依赖性的研究
魏彬, 罗卓荆, 黄景辉, 马腾, 夏冰, 李胜友, 郝一鸣, 高雪, 郑毅
Abstract: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复合明胶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 ACS)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疗效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2组,每组3只,制作新西兰白兔单侧桡骨中段15 mm的极限骨缺损实验模型,按下列分组给于处理:A~C组及D~F组为4周和8周实验组,各实验组按植入的rhBMP-2剂量分为低剂量实验组(0.25mg rhBMP-2+ACS, A/D组),中剂量实验组(0.5mgrhBMP-2+ACS, B/E组)、高剂量实验组(2.5mgrhBMP-2+ACS, C/F组); Ctr1a~ Ctr3a与Ctr1b~Ctr3b为4周及8周对照组,按处理方式分为空海绵对照组(ACS, Ctr1a/ Ctr1b)、空白对照组(Ctr2a/ Ctr2b)、植骨对照组(Ctr3a/ Ctr3b);术后4、8周取材行X线观察比较各组骨修复外观情况;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缺损区骨修复效果并定量分析各成骨相关指标;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新生骨成熟情况。[结果] X线、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4及8周三个剂量组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新生骨生成。相比而言,高剂量组 成骨效果最好,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术后4周、8周高剂量组新生骨骨成熟度最好,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差;空海绵组与空白组成果效果一致,均未见明显骨生长。[结论] rhBMP-2能促进兔桡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在0.25mg-2.5mg 范围内区,骨修复效果与rhBMP-2的剂量呈正相关。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 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
邹小宝, 马向阳, 付索超, 邓琛府, 马仁财, 陈均麟, 夏虹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 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1例先天性C6半椎体畸形。该患者C6右侧半椎体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行前-后-前路截除C6、C7部分椎体,使C6、C7下方获得平齐,无需处理C6右侧椎动脉,后路C5-T1椎弓根螺钉及前路钢板固定进行矫形。[结果] 术程顺利,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5h,术中出血量约400ml。术后患者斜颈明显好转,颈椎Cobb角由术前33°改善至术后的5°。术后X线及CT示颈椎冠状面平衡良好、内固定满意。[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效果满意,尤其是半椎体涉及椎动脉,而其邻近的下方椎体不涉及椎动脉,此方法可避免截骨时处理椎动脉,提升手术安全性。
-
高海拔地区义诊中肢体畸形残疾的现状调查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理塘县肢体畸形残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探索高海拔地区肢体畸形的主要病因病种,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1年5月-12月,以7次巡回诊疗,1次义诊和1次筛查为基础,采取个人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现场查体等方式,随机对四川省理塘县各类肢体残疾畸形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收集,记录肢体畸形相关数据以及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发病过程以及治疗过程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检查记录530例被调查者信息,其中肢体残疾者364人,其中男141人,女223人;平均年龄54.2岁(3-90岁),藏族363人,汉族1人。按职业类别,农业357人,非农业7人。按病因统计,骨关节炎253例,占69.51%,其中膝骨关节炎201例,占79.45%,50-59岁组最多,占34.83%,其次是60-69岁组,占28.86%;神经系统障碍后遗肢体畸形45例,占12.36%;先天性肢体畸形29例,占7.97%;代谢性骨病所致骨关节炎22例,占6.04%;意外伤害肢体畸形15例,占4.12%。结论 理塘县肢体残疾畸形主要源于骨关节炎、神经系统障碍后遗症以及先天性肢体畸形等,可能与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环境、藏区牧民劳作方式及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等有关。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神经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Abstract:
目的 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的患者。对神经损害组和无神经损害组共41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322,P<0.001)、肥胖(OR=3.325,P=0.003)、PLIF手术(OR=10.017,P=0.002)、伴有腰椎滑脱(OR=7.589,P=0.006)、翻修手术(OR=6.182,P=0.008)为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程时间长、肥胖、PLIF手术、腰椎滑脱、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预先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出现。
-
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临床应用
Abstract:
目的:研究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应用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收治的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前者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治疗,后者行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术后3d、3个月、6个月,相较对照组患者VAS、ODI评分、出血量,观察组患者评分更低(P<0.05)。术后3d、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JOA评分高,但手术时间更长(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术后6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更高(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融合率相比,与观察组相当(P>0.05)。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治疗中,行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治疗疗效确切,其具备创伤性低、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等优势,安全性较高,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
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在AS矫形的临床疗效:2年随访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深层次探究使用术前3D模拟手术诊疗AS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挑选 2015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时间段内,在本院内选取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诊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病人一共47 例。根据医患沟通的具体内容,19 例病人选取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其他的28例病人则选取常规手术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记录并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信息。[结果] 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病人的手术周期、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指标均明显超过了常规诊疗组的病人 (P<0.05)。2组病人随访周期在22~32 个月范围内,平均每个病人随访: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随访27.8±7.8月,常规组随访26.5±7.3月。伴随时间的推移,2组病人的 VAS 、ODI 分数获得了显著下降 (P<0.05),存在显著性,而病人的 JOA 分数显著提升 (P< 0.05),存在显著性。从时间点层面来开展探究,2组病人的骨融合时间、VAS、ODI 以及 JOA 分数之间的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 (P>0.05)。从影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病人的螺钉置入准确率明显超过了常规诊疗组(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和术前进行比较,末次随访2组病人的侧弯 Cobb 角、CBD、SVA、LL 较术前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P<0.05),存在显著性,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和常规的手术进行比较,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的能够按预定计划完成手术,并达到术前要求,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有效避免矫形手术术后并发症。
-
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60岁上下比较
Abstract:
目的:探讨比较60岁上下患者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后临床效果的差异,并深入讨论Oxford UKA的理想适应症。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回顾性查阅病例资料,共纳入同一组外科医生112例因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初次接受UKA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组和≥60组,每组56例;评估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变量;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用于随访时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效果。进行影像检查,测量两组患者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 FTA),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MPTA)。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比,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类型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VAS评分、H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组患者KSS临床评分显著优于≥60组患者(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HSS评分、KSS临床和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FTA角、mLDFA角和mMPTA角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至少5年的随访中,<60组患者接受Oxford UKA后显示出良好的功能结果,该年龄组与≥60组患者的功能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构建与量表结构探索
Abstract:
[目的] 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初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结构,为量表进一步编制提供基础。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患者访谈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的概念模型、预设维度和条目池。根据6名专家意见和20名患者测试结果,对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修改,形成包括55个问题的初始问卷。采用初始问卷对某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的191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对初始问卷条目进行筛选,根据专家意见、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结构。[结果] 构建出包含四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分析初始问卷调查数据,经过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平行分析提取出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31%,6个公因子分别反映患者躯体症状、躯体功能、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适应、治疗效果。[结论] 提取出的6个公因子均涵盖在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内,能够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应围绕躯体症状、躯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活动和治疗效果6个维度进行编制。
-
慢性持续性牵引治疗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
高强, 郑遵成, 陈义乾, 王琰, 王英, 吕小倩, 岳寿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Ilizarov理论慢性持续性牵引对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慢性持续性牵引组(单次牵引时长>1.5h)28例,常规牵引组2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疼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20分法)、颈椎JOA评分(17分法)。[结果] 所有56例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疼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20分法)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两组治疗后,慢性持续性牵引组显著优于常规牵引组(P<0.001)。两组JOA评分(17分法)相比,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未见损害。[结论] 基于Ilizarov理论的慢性持续性牵引能有效改善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电生理表现,疗效优于常规牵引疗法,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全髋关节置换翻修两种垫块填充髋臼骨缺损比较
Abstract: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半球形3D打印钛金属垫块在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比较该新型垫块与传统橘瓣形钽金属垫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科大附一院骨科使用垫块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的67例(67髋),其中35例患者体内植入半球面钛垫块(HTA组),另外32例患者使用橘瓣形钽垫块(OSTA组)重建。在最后一次随访后,分别评估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两年以上。两组在Harris髋关节评分,髋臼旋转中心的恢复(HCOR)以及双下肢长度差异(LLD)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比较髋臼侧重建时间,实验组平均33.8min(16min~52min),对照组平均62.2min(30min~8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假体均无松动或移位现象。[结论]:半球面金属垫块和钽金属垫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相当,但手术过程的重建更加快速便捷。该技术是严重髋臼骨缺损重建的可靠替代方法。
-
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Abstract:
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与接骨板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我科收治的62例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数据,跟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治疗组(n=28)和接骨板螺钉治疗组(n=34),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Neer评分,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32.4周,与接骨板螺钉治疗组比,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治疗组较接骨板螺钉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与接骨板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更有优势
-
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价值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我院54例脊柱骨转移确诊患者的99mTc-MDP SPECT/CT骨显像资料。比较不同性别间正常椎体SUV差异;分析正常椎体SUV与体质参数相关性;比较正常椎体与脊柱骨转移瘤之间、不同原发肿瘤脊柱骨转移瘤之间、边缘清晰与不清晰转移瘤之间SUV差异;绘制ROC曲线得到SUVmax、SUVmean最佳临界值。[结果] 不同性别间椎体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Vmean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1);SUVmax和SUVmean与BMI呈正相关(P<0.05)。正常椎体、脊柱骨转移瘤SUVmax分别为7.17±2.71、28.30±15.18(P<0.001),SUVmean分别为4.16±1.41、13.01±6.97(P<0.001)。31例肺癌、13例前列腺癌与10例其他肿瘤脊柱骨转移瘤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晰与不清晰脊柱骨转移瘤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UC分别为0.983(95%CI: 0.966~1.000)、0.965(95%CI: 0.928~1.000),灵敏度分别为92.6%、96.3%,特异度分别为96.3%、88.9%;SUVmax和SUVmean对脊柱骨转移瘤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1.470、5.655。[结论] 正常椎体骨SUV与BMI呈正相关,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对诊断脊柱骨转移瘤有一定临床价值。
-
新型国产颈椎间盘置换对山羊颈椎活动度的实验研究
王逢贤, 徐林, 曲弋, 赵赫, 曹旭, 杨济洲, 杨永栋, 赵丁岩, 俞兴
Abstract: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山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A组和B组均为手术组,C组为对照组,手术组摘除颈3/4间盘并植入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A组植入表面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间盘假体,B组植入没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间盘假体,对照组未手术。分不同时间点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统计学分析显示,C2/5及C3/4活动度方面,三组的术后即刻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ROM低于A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较好的保持了山羊颈椎的活动度。
-
人参四逆汤对骨折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人参四逆汤对骨折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老龄兔72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肝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人参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灌胃,连续3天。空白对照组外的五组家兔建立骨折模型。人参四逆汤组和肝素组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7天。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HE法观察股静脉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 RT-PCR、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四逆汤三剂量组及肝素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人参四逆汤中、高剂量组术后1、3、7日COR、TNF-α、IL-6水平明显减低,术后7日NO水平明显升高,ET1水平明显降低(P < 0.05);人参四逆汤三剂量组TLR4、MyD88、NF-κB P65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肝素组明显降低(P < 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静脉管壁厚薄不均,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脱落,管腔可见血栓、白细胞浸润,人参四逆汤组可改善上述变化;电镜下,人参四逆汤中剂量组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轻微,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结论 人参四逆汤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藏族与汉族成人腰椎椎弓根CT测量比较
Abstract:
[目的]测量成年西藏藏族腰椎椎弓根形态特点,同时对比藏汉两族及男女之间腰椎椎弓根形态差异,为西藏腰椎椎弓根螺钉的选用及内固定术的定位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门急诊、住院患者藏族100例 (男50例,女50例)汉族100例 (男50例,女50例),年龄18-60岁。按民族、性别分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L1-L5椎体的椎弓根宽度、轴线长度、矢状径、横断面角和矢状面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椎弓根宽度及横断面角度均由L1到L5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由L1-L5均逐渐减小,腰椎椎弓根的轴线长在 L1-L3节段由上往下呈增大趋势,L3-L5节段往下呈减低趋势;腰椎椎弓根上倾角变化水平较小。藏族与汉族人群腰椎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部分有差异,藏族男性腰椎椎弓根宽度、轴线长、矢状径及L2-L4椎弓根横断面角均大于藏族女性。[结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间腰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存在差异,因此在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时置钉角度与螺钉型号的选择应考虑种族及性别的差异,同时腰椎椎弓根形态存在个体差异,术前有必要对置钉椎体进行CT等检查。
-
椎间孔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Abstract: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 PTE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PRP组与非PRP组,每组18例,PRP组给予PTED联合PRP治疗,非PRP组给予单纯PTED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VAS评分、腰椎疾患JOA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12 个月PRP组各评分优于非PR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方面,术后12个月PRP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非PR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联合PRP是治疗DLB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术后短期内疼痛,且长期随访有一定的减缓间盘退变的作用。
-
两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前外侧肌肉间隙入路(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 OCM)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53例,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患者采取OCM入路,35例患者采取DLA入路。对比两组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早期VAS评分、术后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BMI、术前Harris评分和髋关节伸屈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OCM组皮肤切口长度、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第二天VAS评分均优于DLA组,而手术时间则长于DL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月Harris评分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度OCM组优于DLA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OCM组LLD小于DLA组,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OCM入路手术时间较传统前外侧入路长,但是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
骨髓间质细胞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肩袖损伤
Abstract:
目的 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肩袖损伤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 2021年10月,两组匹配的160例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试验组80名患者予以肩关节镜手术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辅助治疗,对照组80名患者只予以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采用相同康复方案并随访1年,通过MRI扫描确认肌腱修复后的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对疼痛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均显著改善,然而在最后随访中,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747)。与术前测量结果相比,两组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的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在最后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898、0.524、0.057)。术后两组UCLA评分均显著提升(均P<0.05),但在最终随访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829)。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测,1年随访中,实验组80例患者中有66例(80%)发现了完整的肩袖,而对照组80例患者中只有48例(60%)发现完整肩袖(P<0.05),且试验组磁共振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实验可以观察到,MRI显示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辅助治疗显著改善了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愈合结果,减少再撕裂率。使用标准的结果测量方法显示术后临床差异不明显。
-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跟骨骨折
Abstract: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联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与外侧L形入路联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8月收入院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44足,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跗骨窦组(跗骨窦入路结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21足和L形组(传统外侧L形入路结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23足。结果:跗骨窦组手术前准备时间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切口长度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后第一天VAS评分小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有两足发生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L形组有1足发生切口感染,3足发生皮缘坏死,3足发生皮瓣坏死,1足发生距下关节炎。结论: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Abstract:
[目的] 探讨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间8例月骨缺血性坏死病例。所有病例取腕关节掌侧弧形切口,彻底清除月骨坏死部分,并且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夯实至月骨缺损区域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彻底清除了坏死的月骨区域,同时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夯实至月骨缺损区域。团状掌长肌肌腱可以保留月骨在腕骨中的支撑作用,保证舟月关节、头月关节不会向月骨方向移位,维持各腕骨的正常解剖关系,术后无并发症。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经X线检查证实愈合较好,腕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根据VAS评估腕部关节疼痛程度,术前疼痛评分最高7分,最低4分,平均(5.50±0.87)分,术后VAS评分6例0分,2例1分,平均(0.25±0.43)分。同时术后患者腕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缓解,手腕、手指肌力与术前相比均提升1-2级,术后Mayo评分法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平均(91.13±3.33)分,结果5例优,3例良,优良率100%。[结论]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均可使腕部产生屈曲动作,切除掌长肌腱并不会影响患者腕部屈曲功能,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腱填塞至月骨缺损区,保证月骨的支撑作用。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感染率低、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预后效果满意、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自制锁定双针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种自制的锁定双针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1年03月,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股骨近端扩髓插入金手指,骨折远端合适位置置入2枚3.0克氏针,安装好自制摇杆器并拧紧尾帽实施锁定,金手指配合自制摇杆器在透视下复位并顺利插入导针,顺导针插入主钉并完成锁定。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闭合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自制锁定双针摇杆器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非股骨短缩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19例(19 髋),其中原发病为化脓性髋关节炎遗留继发骨关节炎9例,髋关节外伤脱位导致股骨头颈短缩畸形5例,Legg-calve-Perthes病遗留股骨头颈短缩5例。本组男7例,女12例;年龄22岁~52岁,平均37.6±3.2岁。全髋关节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确认真髋臼位置并进行髋臼成型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股骨柄试模植入后安放短颈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进行依次松解。术后定期门诊随访髋关节功能及X线平片,观察假体位置及假体-骨界面的骨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21.5月。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腿长差和骨盆倾斜度逐渐得到纠正,步态恢复正常。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8.1±3.2)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94.5±4.7)分,有统计学差异(P<0. 01)。1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性,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上均获得良好的骨长入。 结论 对成人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进行非股骨短缩截骨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应着重进行髋关节周围骨与软组织的有效松解,对髋关节囊及周围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分层松解安全、有效。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发生椎体骨折(vertebral fracture, VF)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DMD多学科联合门诊的DM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VF分为VF组和非VF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VF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9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9~15.4岁,平均年龄(8.7±2.6)岁;其中发生VF患儿19例,占20.4%,非VF患儿74例,占79.6%;激素治疗的患儿56例中,VF为17例,30.4%,非VF为39例,占69.6%。单项因素比较表明,VF组服用激素时间、年龄、卧-立位时间显著大于非VF组,腰椎骨密度Z(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Z value,LBMD-Z)值显著低于非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表明:服用激素时间(OR=2.880, P=0.001)、卧-立位时间(OR=1.115, P=0.015)是DMD患儿V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BMD-Z值(OR=0.102, P<0.001),年龄(OR=0.511, P=0.021)是VF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LBMD-Z值、服用激素时间的曲线面积(aera under curve, AUC)介于0.7~0.9之间,有较好预测VF的价值。[结论] DMD患者VF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减少VF的发生。
-
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通过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经皮内镜辅助)治疗。观察至术后6个月,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滑脱角及滑脱率、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滑脱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滑脱角及滑脱率均较术前低,但观察组滑脱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3%)较对照组(25.00%)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利于缓解功能障碍,且安全性高。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了解全球关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利用VOSviewer 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及可视化。 结果 共纳入1355篇文献,近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相关文献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在该领域的研究保持领先地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分析,股骨颈交叉钉系统、内侧支撑钢板等几个方面。结论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全球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
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月骨内生性软骨瘤一例并文献学习
Abstract:
骨内表皮样囊肿(Intraosseous epidermoid cyst,IEC)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的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远端指骨。骨内表皮样囊肿在影像学上易与内生性软骨瘤相混淆。本文我们报告了本院骨科诊治的1例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月骨内生性软骨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力争为后期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到目前为止,也是首例记载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病例。男性,62岁,因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入院,入院通过腕部X线、CT、MRI检查,显示左腕月骨骨质破坏,中心见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骨质密度增高,左腕月骨呈不均匀长T1、T2信号影。手术采用一期背侧入路行左月骨切开探查、病灶刮除、无水酒精灭活、胶原蛋白海绵填充术,手术过程顺利,切口一期愈合。术后予石膏托固定一月,术后1月复查局部未见复发征象,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月随访,无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腕关节活动正常。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