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6期
      临床论著
    • 王国军,林海,靳蛟,时福东,陈春,吴冠男,黎作旭,刘昱彰,张世民

      2024(6):481-48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1

      Abstract:

      [目的] 比较“张筋撑骨”复位法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的47 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A 型无神经症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 例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经皮椎弓钉固定(复位组),另外23 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一次置钉成功率、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手术时间[(74.0±4.6) min vs (58.8±7.4)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32.3±2.8) 次vs (26.1±3.2) 次, P<0.001] 均显著多于常规组。随访时间平均(15.2±2.5) 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ODI 评分[(1.4±0.9) vs (3.1±1.6) , P<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术后LKA、VWA、AVH 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LKA [(2.3±2.1)° vs (6.2±3.6) °, P<0.001]、VWA [(2.8±0.7)° vs (6.7±2.0) °, P<0.001]、AVH [(94.1±2.5) % vs (85.7±4.9) %,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以较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楔形变、避免后凸畸形发生,维持长远期的临床疗效。

    • 高鑫峰,夏韶襁,赵志刚,夏平

      2024(6):487-49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2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椎弓根外入路穿刺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2022 年3 月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穿刺PKP 治疗OVCF 的4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8 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导航穿刺(机器人组),25 例采用传统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透视组[(43.5±5.2) min vs (26.2±4.9) min, P<0.001],但是,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透视组[(3.3±0.8) 次vs (8.8±3.3) 次, P<0.001]。两组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下地行走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8±5.7) 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ODI 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 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可以减少透视次数,但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可以作为目前手术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

    • 孟凡志,代相鹏,于医波,贾庆运,王传鑫,匡立华

      2024(6):493-49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3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PTE) 与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 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 月—2022 年6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DLSS 7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7 例采用PTE 术,35 例采用UBE 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PTE 组手术时间[(63.2±11.0) min vs (81.2±10.3) min, P<0.001]、切口总长度[(1.0±0.2) cm vs (2.5±0.3) cm, P<0.001]、术中失血量[(39.2±10.9) ml vs (89.5±11.3) ml, P<0.001]、下地行走时间[(1.4±0.5) d vs(2.2±0.4) d, P<0.001]、住院时间[(9.2±1.4) d vs (11.2±2.1) d, P<0.001] 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62.2±9.5) d vs (71.1±10.2) d, P<0.001]均显著优于UBE 组。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 、腿痛VAS 和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 d 时PTE 组的腰痛VAS 评分[(3.7±1.0) vs (4.3±1.1), P=0.018]、腿痛VAS [(2.9±0.5) vs (3.2±0.4), P=0.007]、ODI 评分[(26.6±7.7) vs (30.3±5.4), P=0.022]均显著优于UBE 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但随时间推移两组椎管面积均再次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PTE 组椎管面积显著小于UBE 组[(126.3±25.4) cm2 vs (163.7±28.6) cm2, P<0.001]。相应时间点两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PTE 和UBE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DLSS 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相比UBE,PTE 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腰痛、腿痛轻,但UBE 减压范围更大。

    • 刘欢,丁其瑞,葛运如,孙鹏,王守国,费昊东

      2024(6):500-505,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4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克氏针锚定定位经皮内镜内侧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medial foraminal discecto-my, PEMF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6 月—2022 年1 月本院脊柱外科应用可视化环锯行PEMFD 治疗的93 例LDH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8 例采用克氏针锚定定位结合可视化环锯PEMFD,另外45 例行常规可视化环锯PEMF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锚定组在手术时间[(44.9±3.2) min vs (54.3±3.3) min, P<0.001] 和透视次数[(3.4±1.1) 次vs (7.0±1.4) 次,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8 个月,平均(14.4±5.0)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 评分、ODI 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 和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 分级,两组间临床结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6% vs 88.9%, 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椎间盘的Pfirrmann 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Pfirrmann 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内镜技术治疗LDH 术中采用克氏针锚定定位椎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可显著提升手术效率。

    • 孙鸿朔,张治博,李孟奇,杜刚强,李朋,姜建浩,贾龙,张锴,王志刚,杨淑野

      2024(6):506-51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5

      Abstract:

      [目的] 评价新型牵引床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 年12 月—2022 年4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 例术中应用新型牵引床(新型组),36 例应用传统牵引床(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结果。[结果] 新型组体位摆放时间[(5.9±1.5) min vs (13.6±3.3) min, P<0.001]、麻醉时间[(101.5±13.2) min vs (137.3±18.7) min, P<0.001]、术中透视次数[(34.1±4.1) 次vs (38.2±5.5) 次, P<0.001] 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闭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 评分、Harris 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 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评级、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颈干角(femoral neck-shaft angle, FNSA) 均显著减小(P<0.05),而顶尖距(tip-apex distance, TAD) 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NSA、TAD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牵引床能够有效减少体位摆放时间与透视次数,并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与闭合复位时间,减少了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

    • 罗立立,魏康,刘均,周明,戴文昊,张曦,高俊

      2024(6):512-518,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6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21 年5 月79 例因膝关节软骨损伤在本院接受关节镜微骨折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 例接受早期CPM 治疗,39 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影像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软骨损伤部位、主要病变面积、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 d 的VAS 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PM 组术后3、7 d 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5.4±0.9) vs (5.9±0.8), P=0.007; (4.6±1.0) vs (5.2±1.2), P=0.010] 。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OKS 评分、WOMAC 评分、AKS 评分、膝ROM 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8 周、末次随访时,CPM 组VAS 评分[(3.9±0.9) vs (4.4±0.6), P=0.004; (2.8±1.0) vs (3.4±0.9), P=0.003]、OKS 评分[(33.8±4.2) vs (40.1±3.7),P<0.001; (25.5±3.4) vs (30.3±3.8), P<0.001]、WOMAC 评分[(16.5±2.9) vs (20.1±3.1), P<0.001; ( 13.7±3.0) vs (18.2±3.9), P<0.001]、AKS 评分[(96.3±10.5) vs (80.4±9.9), P<0.001; (113.5±13.3) vs (103.8±10.4), P<0.001]、膝ROM [(107.1±9.3)° vs (99.0±7.8)°, P<0.001;(111.9±9.0)° vs (105.0±9.1)°, P<0.001] 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PM 组患者软骨损伤MRI 分级显著改善(P<0.05),但常规组软骨损伤MRI 分级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CPM 组的软骨损伤MRI 分级[膝, 0/I/II/III/IV, (1/7/11/13/8) vs (0/2/8/15/14), P<0.001] 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 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在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持续被动活动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膝关节功能,软骨修复效果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 邓永杰,赵甲军,张振,左坦坦,于杰,樊东晓,刘振辉,郝志全

      2024(6):519-52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7

      Abstract:

      [目的] 比较扣板与垫圈桩螺钉线袢固定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9 月—2023 年3 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线袢固定膝关节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折4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1 例采用胫骨隧道前口扣板固定,另外22 例采用垫圈桩螺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 扣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螺钉组[(51.0±5.2) min vs (58.4±5.2) min, P<0.001],但两组在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 个月以上,平均(20.2±4.6) 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后抽屉试验等级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后3 个月和末次随访,两组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和后抽屉试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线袢固定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使用扣板和垫圈桩螺钉固定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前者手术时间更少。

    • 综述
    • 唐生平,廖世杰,黄乾,丁晓飞

      2024(6):525-52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8

      Abstract:

      骨血管在骨生长、重塑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H 型血管是一类同时高表达CD31 与Emcn 的骨血管亚型,具有显著的解剖特征与年龄依赖性减少特点,深度参与血管生成与骨形成之间的偶联。一些细胞因子如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 等可参与调控H 型血管的生成,同时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转移性肿瘤也能对H 型血管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文献,总结H 型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骨折不愈合、骨代谢异常等骨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考。

    • 陈居文,王永清,赵志辉,孙静涛

      2024(6):530-53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09

      Abstract:

      骨折固定经历了AO(association for osteosynthesis, AO) 机械力学接骨术,发展到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生物学接骨术,再到弹性接骨术(elastic osteosynthesis, EO),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发展和创新。EO 有较小的应力遮挡效应,使骨折区域存在可控应力,产生应变效应,加速骨折愈合。然而EO 除了考虑可控应力外,还要考虑骨折的相对稳定,二者之间的平衡决定骨折成功地愈合。骨折块间应变(interfragmentary strain, IFS) 作为不同置入物固定骨折稳定性的力学指标,IFS 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愈合情况。本文对EO 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鹏鹏,谢子康

      2024(6):535-54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0

      Abstract: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疾患,关节镜手术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半月板切除术和半月板修复术。现如今,随着微创膝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半月板损伤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诊疗的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就半月板的解剖结构、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现阶段关节镜下半月板修复治疗的常用术式、半月板不同撕裂类型的修复进行综述,旨在提升临床医师对半月板损伤治疗的理解和选择最优的治疗手段。

    • 焦振华,刘飞,范文浩,闫秀中

      2024(6):541-54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1

      Abstract:

      骨缺损常由高能量损伤、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骨原发、继发性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等导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腿复杂开放性骨折患者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因胫腓骨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特征,外伤性、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胫腓骨骨缺损在骨缺损病例中占较大比例。而复杂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一期严格清创复位,二期行植骨、内/外固定治疗,由于创面污染较重、软组织坏死缺损,后期易进展为感染性骨缺损。目前,对于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方式有许多种,但各技术均有利弊。本文拟对国内外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处理胫腓骨感染性骨缺损提供参考,最大程度有益于患者治疗,减轻患者病痛。

    • 张申麓,陈彦博,汪子杰,金成哲

      2024(6):547-552,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2

      Abstract:

      半月板弯斜段损伤是一种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损伤,涉及内侧半月板后角红-红区至后内侧关节囊的移行区。随着对其解剖、损伤机制和生物力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弯斜段损伤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未经及时治疗常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通过MRI 和关节镜检查等手段可明确弯斜段损伤的诊断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通过手术修复病变并遵循适当的康复方案,可显著改善主观膝关节评分,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并提高愈合率。本文就半月板弯斜段损伤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技术创新
    • 赵铜林,魏本磊

      2024(6):553-556,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3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穿“Y”形双骨道固定技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Palmer IB 型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1 年6 月—2022 年2 月采用腕关节镜下双骨道固定方式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损伤患者6 例。先行关节镜下清创术,清理滑膜及纤维血管肉芽组织,清晰显露TFCC,于尺骨茎突尺掌侧缘距离软骨面约3 cm 进针钻洞制备“Y”形双骨道,镜下双线进骨道缝合固定掌侧、背侧的深支与浅支,从而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结果] 6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0.2±3.5) 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3.3±1.2), (1.3±0.8), P<0.001]、Mayo 评分[(43.0±6.1), (92.7±3.4), P<0.001]、腕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100.7±8.6)°,(152.3±5.5)°, P<0.001]、尺桡偏ROM [(17.8±5.0)°, (36.2±2.1)°, P<0.001]、旋转ROM [(114.5±10.3)°, (158.8±2.2)°, P<0.001] 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X 线片示应力下尺桡间隙为(2.3±0.6) mm,腕关节MRI 提示TFCC 连续性均存在。[结论] 腕关节镜辅助穿骨双隧道缝合修复IB 型TFCC 损伤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

    • 袁札根,卿勇,孙淑梅,李治敏,苏展影,李泽晖,陈瑞娟,曹学伟

      2024(6):557-560,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4

      Abstract:

      [目的] 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多用途挡板设计与应用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本多用途挡板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挡板、手柄与负压吸气器。挡板上设有圆形通透窗口、圆形通透窗口通道、矩形通透窗口。矩形通透窗口设置在挡板顶边的中部,圆形通透窗口设置在挡板的几何中心位置的一侧。手柄与挡板的下部连接;负压吸气器与手柄连接在挡板的下部,其前端开口延伸到挡板的中部形成吸气口,其后端开口连接外部负压抽气管道,将靠近挡板或附着在挡板表面上的血液、碎屑吸出。[结果] 86 例TKA 患者术中应用多用途挡板,高效遮挡了飞溅的血液和碎骨渣,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率,有效保护医护人员从而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86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术切口愈合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本多用途挡板遮挡并吸附TKA 手术过程中飞溅的血液和碎骨渣等污染物,降低了感染率,减少对医务人员的污染和伤害。

    • 杨永江,颜世昌,杨丰真,田纪伟,魏建军

      2024(6):561-564,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5

      Abstract:

      [目的] 介绍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 年2月—2021 年2 月本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内侧骨折块患者12 例。伤后1~10 d 进行手术治疗,取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后外侧切口内完成后内侧骨折块和外踝的复位固定后,后内侧入路经胫骨后肌腱和胫后血管神经窗口显露后内侧骨折块和后丘骨折块,分别复位后经F3 微型锁定钢板塑形后整体支撑固定,同时完成前丘骨折螺钉或张力带固定。[结果] 12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111.8±26.2) min。随访时间12~18 个月,骨愈合时间8~12 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3 分,AOFAS 踝及后足评分86~96 分,无内置物失效及骨折复位丢失者,胫距关节面匹配良好。[结论] 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可以有效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 临床研究
    • 郭徽灵,颜来鹏,李书林,胡世平,汤发强

      2024(6):565-569,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6

      Abstract:

      [目的] 比较止血带及无止血带下行关节镜下多韧带重建治疗KD-Ⅲ-M 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27 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止血带组13 例全程于止血带下行手术;无止血带组14 例,全程于无止血带下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止血带组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止血带组[(35.6±2.7) ml vs (72.2±3.3) ml, P<0.001]。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Lysholm 和IKDC 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1 周,无止血带组的VAS 评分显著少于止血带组[(4.4±0.8) vs (5.6±0.9), P=0.021],其他相应时间点,两组VAS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Lysholm 和IKDC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多韧带重建治疗KD-Ⅲ-M 型膝关节脱位疗效满意,而无非止血带下行该手术具有引流少及早期疼痛较轻等优势。

    • 庞涛,陈纪宝,郭燕芬,孔庆华,宋其雨

      2024(6):570-573,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4.06.17

      Abstract: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3 月—2021 年9月,对30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评价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3.8±6.9) min,围手术期失血量(46.4±9.6) ml,外固定架去除时间(7.8±0.9) 周。随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 评分显著减少[(8.1±0.6), (6.1±0.9), (3.3±0.3), P<0.001]。末次随访时Cooney 评分,以及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ROM 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掌倾角(volar tilt, VT)[(4.7±1.9)°, (13.2±0.7)°, (12.8±0.5)°, P<0.001]、尺偏角(radial inclination, RI) [(7.0±1.0)°, (22.8±0.8)°, (21.8±0.6)°, P<0.001] 及桡骨茎突高度(radial styloid height, RH) [(5.8±1.0) mm, (11.4±0.6) mm, (9.2±0.5) mm, P<0.001] 均显著增加,但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时RH 明显丢失(P<0.05)。[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远期一定程度桡骨茎突高度丢失情况,可作为临床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之一。

    • 个案报告
    全选
    显示模式: |
    • 手腕部痛风石的外科分类与手术方案

      王浩

      Abstract: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腕部痛风石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手腕部痛风石的外科分类处理方案。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手术治疗手腕部痛风石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手腕部痛风石分类(皮下痛风石/侵及肌腱神经痛风石/破坏骨关节痛风石/合并感染痛风石),术前VAS评分,QuickDASH评分,术后伤口并发症(感染/不愈合),术后12月随访患者VAS评分,QuickDASH评分以评价手术治疗手腕部痛风石的临床效果。 结果:共有3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8.4±9.3岁(范围,36-63)。痛风石分类包括皮下痛风石11例,侵及肌腱神经痛风石6例,破坏骨关节痛风石17例,合并感染痛风石5例。术前VAS评分5.6±1.3分(范围,4-8),术前QuickDASH评分20.3±5.0分(范围,13.6-27.3)。39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经清创抗生素治疗后愈合;5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12月随访VAS评分3.0±0.6分(范围,2-4), QuickDASH评分7.6±2.7分(范围,4.5-11.4)。 结论:手术治疗手腕部痛风石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手腕部功能。

      • 1
    • 超重与髋骨性关节炎基因关系的孟德尔法研究

      张宇, 赵翔, 张良, 江东信, 高延征

      Abstract: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的方法,探讨超重与髋关节骨关节炎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公开数据开展研究,以超重作为暴露因素,以髋关节骨关节炎作为结局因素,提取与超重相关的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 IV)。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为主的MR方法,使用MR-Egger法、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WME),加权模型法(weighted mode,WM),简单众数法 (simple mode,SM)补充验证研究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多效性分析。[结果]:IVW结果显示,超重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呈正性相关关系(OR=1.720, 95% CI: 1.320-2.250; P=6.23942E-05<0.01);MR-Egger分析结果提示本研究不存在多效性(P=0.503);Cochran's Q检验结果P=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结果不存在异质性;留一法检测分析依次剔除每个用于MR分析的单核苷酸多样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表明单个SNP不能明显影响总体的有效性,说明本研究结果稳定法可靠。[结论]:超重和髋关节骨关节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1
    • 梯度压缩腿套在预防下肢肌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徐健, 张雨蕉, 于健, 娄金鹏, 邹庆芳, 曹丽, 杨俊, 董晨辉, 甄平

      Abstract:

      [目的]:探讨高强度训练下梯度压缩腿套预防下肢肌骨损伤的有效性。[方法]:于2023年3月至6月在我陆军某集团军新训基地进行。共招募460名入伍新训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0名,穿戴组新训学员全程穿戴梯度压缩腿,未穿戴组则不穿戴腿套,两组新训学员均接受相同的军事训练科目。本研究在试验前、参训1个月后和2个月后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指标为疼痛评分、主观疲劳程度、主动关节活动度、肌肉围度及下肢应力性骨损伤发生率。[结果]:穿戴组下肢应力性骨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穿戴组(P=0.011)。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未穿戴组相比,穿戴组的新训学员在VAS评分(P<0.001)、Borg量表评分(P<0.001)和主动关节活动度(P<0.001)上显著改善,肌肉围度的变化无显著性(P=0.595)。[结论]:在高强度训练过程中,梯度压缩腿套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运动后疼痛、疲劳和主动关节活动度,减少应力性骨损伤发生率和骨折的风险,是预防下肢肌骨损伤的可靠工具。

      • 1
    • 生物膜清除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张琳, 彭笳宸, 吕贵荣, 李国

      Abstract: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其灾难性并发症?生物膜是细菌在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形成的特殊膜样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免疫系统的影响,使根除变得困难。其引起的致病菌耐药是术后PJI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也是PJI治疗的焦点。目前PJI的总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仍然存在着较高的失败率,与这种高失败率相关的原因是缺乏一种安全、有效、易实施的方法来清除细菌生物膜。因此,本文将从物理清除、化学清除、生物清除三方面对生物膜的清除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PJI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1
    • 毛囊多能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马子谦, 刘涛, 张焱, 陈学明

      Abstract: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会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及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因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特点,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毛囊多功能干细胞(HAPSCs)来源于毛囊隆突处,其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并表达胚胎神经嵴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是作为SCI细胞移植治疗的新兴潜力细胞。既往研究已证明移植该细胞可使脊髓损伤造模动物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明显恢复。细胞、药物及组织工程与其联合应用可加强其治疗效果。本文就HAPSCs近年来在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该细胞的研究现状及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 1
    • Gorham-Stout病合并脊柱畸形:1例报告和综述

      张垚, 宋继鹏, 姚思远, 丁立祥

      Abstract:

      Gorham-Stout病(Gorham-Stout disease,GSD)是特发性骨溶解症的一种,罕发脊柱受累。G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程多变,诊断和治疗极具挑战性。当骨溶解引发病理性骨折、畸形时,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可促进新骨形成,控制骨溶解进展。在本报道中,患者以多个腰椎骨溶解合并畸形为特征,接受了药物治疗以及3次手术干预。在末次手术时,病椎临近软组织发生了浸润性破坏,严重的出血迫使我们简化了手术方案。经过26个月的随访,我们观察到骨溶解得到了控制,脊柱畸形未再进展。多椎骨受累的Gorham-Stout病具有很高的进展潜能,即便畸形较轻,一期长节段固定融合仍是较为稳妥的手术方式。

      • 1
    • 拇外翻足底压力的研究进展

      陈思, 温建民, 孙卫东, 程桯

      Abstract:

      拇外翻(hallux valgus,HV)是最常见的足部畸形疾病之一,它的发展与足底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是基于生物力学原理,能评估拇外翻足底力学变化,提供科学康复治疗的新方法。足底压力测量已应用于拇外翻临床研究中,通过对足底压力指标进行测量及分析可以综合评价拇外翻的生物力学特征,评价手术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拇外翻足底压力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评价提供依据。

      • 1
    • 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王纪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选择我院关节外科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8 例,按单双数随机分为试验组(PENG阻滞)和对照组(FIC阻滞),其中试验组54例,对照组55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2h、24h、36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自控静脉镇痛泵用量、恶心呕吐评分。结果 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2h、24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6h,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24h试验组PCIA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h,试验组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术后25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其中试验组为8(14.81%)、对照组为17(3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能够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阻滞。

      • 1
    • 脊柱结核融合后畸形继发黄韧带骨化:1例报告和综述

      贾泽涛, 郑健虎, 刘国岩, 陈云刚

      Abstract: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约占全身各部位结核的2%。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临床治疗脊柱结核的根本途径,而手术治疗亦是临床治疗脊柱结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脊柱结核具有难治愈性和易复发性,疗程长达1.5-2年,且经手术治疗后仍有1.28%-25%的复发率。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是一种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其发病率约占中国人口的3.8%。OLF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容易引起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致瘫率极高,手术治疗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脊柱结核继发OLF国内外罕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脊柱结核融合后畸形继发OLF,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1
    • 神经根型颈椎病后路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

      陈小鑫, 徐玉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评价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32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39.3±5.8min),出血量平均(15.6±5.4)ml。随访时间平均(16.4±3.5)个月 ,随时间推移,颈肩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和N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 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责任节段椎管面积显著增加(P<0. 05),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1
    • 骨填充囊袋对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的影响

      宋方龙, 单冰晨, 周震涛, 周晓中, 戴俊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填充囊袋(bone-filling mesh container, BFMC)对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松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中双侧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2.10-2023.7间行单椎体PKP的100例OVCF患者,其中50例接受BFMC-PKP治疗,为BFMC组;另50例接受常规PKP治疗,为PKP组。所有患者常规双侧穿刺并推注骨水泥,比较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结果] PKP组内双侧骨水泥注入量(4.08±0.89 mL、4.03±0.79 mL)以及骨水泥渗漏率(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FMC组内,非BFMC侧骨水泥注入量(2.63±0.63 mL)明显低于BFMC侧(4.8±0.83 mL)(P<0.05)且渗漏率明显高于BFMC侧(40%,10%)(P<0.05)。与PKP 组相比,BFMC组囊袋侧骨水泥渗漏率较低(P<0.05);非BFMC侧渗漏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FMC在PKP治疗 OVCF时可显著降低同侧的骨水泥渗漏率,但会导致对侧骨水泥注入量减少以及渗漏率的增加。

      • 1
    • 前方关节囊切除与重建在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比较

      倪喆

      Abstract:

      摘要:[目的]直接前方入路(DAA)是真正的血管神经肌肉间隙入路,而前方关节囊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唯一需要切开的结构。本研究比较前方关节囊保留重建与切除的情况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结果和假体位置临床差异。[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7月在我科使用DAA入路行THA的患者共798例,其中切除关节囊组(CR组)397例,重建关节囊组(CS组)40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随访一年,比较术前和术后一年两组患者报告的测量结果(PROMs),主要包括改良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HS)、髋关节残疾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HOOS)以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SF-36)。[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髋臼的外展角和前倾角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年所有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术后两组均出现少数术后并发症,经过积极处理,均得到缓解,对本次研究无影响。[结论]对于DAA入路THA技术,是否保留重建前关节囊对于患者的临床效果没有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广泛切除关节囊更有利于髋臼的显露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而保留重建前方关节囊仍被认为对减少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提供了帮助,是有临床价值的。

      • 1
    • 人工智能THA术前规划的尸体验证研究

      郑勇强, 王泽峰

      Abstract:

      目的 验证“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在大体标本全髋关节置换(THA)中恢复下肢长度的作用。 方法 解剖观察4具大体标本股骨的“肩”并行THA,测量术后骨盆正位片下肢长度、尖肩距、截骨距、股骨头旋转中心纵向及水平偏移度、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规划系统(AIHIP)进行验证。 结果 股骨近端的“肩”为闭孔外肌肌腱止点的下缘,即转子窝的最低点。术后影像学、AIHIP规划植入假体后的同侧下肢长度分别为35.2±3.5 mm、33.8±3.9 mm,差值为1.5±1.2 mm(90%CI: -0.38, 3.36) ,等长成立(P差值≤-5<0.001, P差值≥5=0.005);尖肩距分别为15.5±1.5 mm、17.0±2.2 mm,差值为-1.5±1.5 mm(90%CI: -3.26, 0.24);截骨距分别为8.4±2.3 mm、7.5±2.7 mm,差值为0.9±1.0 mm(90%CI:-0.29, 2.04);旋转中心纵向偏移度分别为12.5±1.9 mm、12.0±2.2 mm,差值为0.5±2.0 mm(90%CI: -1.91, 2.87) ;旋转中心水平偏移度分别为34.8±5.9 mm、32.8±6.4 mm,差值为2.0±2.9 mm(90%CI: -10.52,6.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5、0.174、0.667、0.660);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2.5±3.1°、41.3±2.5°,差值为8.8±3.3°(90%CI:4.87,12.63);髋臼前倾角分别为25.3±9.4°、18.8±2.5°,差值为-6.5±11°(90%CI:-15.94,2.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30)。 结论 基于大体解剖实验研究及AIHIP验证,股骨侧“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能够指导THA术中股骨侧假体准确植入到合适位置,有效恢复下肢长度。

      • 1
    • 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相容性和成骨性能研究

      孙佳培

      Abstract:

      摘要:[目的] 为修补不规则骨缺损,本研究设计制备了脱细胞骨基质/磷酸钙/半水硫酸钙(ACBM/CPC/CSH)复合人工骨材料,并探究其生物相容性及体内成骨性能。[方法] 采用物理混合法制备ACBM/CPC/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然后对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免疫学特性和成骨性能等进行测试。制备ACBM/CPC/CSH材料浸提液,分别进行急性毒理、亚急性毒理、热原和皮肤刺激反应实验,观察材料生物安全性;对实验材料肌肉包埋,第7天、14天和21天取材料周边肌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材料周边炎症反应;第14天进行流式细胞实验观察血液及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检测材料免疫学特性;通过cck-8法检测实验材料细胞毒性;通过建立大鼠股骨内侧髁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材料分ACBM/CPC/CSH实验组、CPC/CSH对照组和空白假手术组,术后1、2、4周X射线检查,第8周Micro-CT检查,研究比较不同材料成骨性能。[结果] (1)ACBM/CPC/CSH实验材料浸提液未引起小鼠急性和亚急性毒理反应,每组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体温升高在正常水平之内,热原实验阴性。表皮注射连续观察多天皮肤无显著差异。(2)材料埋植周边肌肉病理学观察,第7天有轻微炎症反应,第21天炎症消失;第14天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同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K8结果表明,ACBM/CPC/CSH实验材料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免疫学特性。(3)X射线与Micro-CT检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加,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修复,第8周Micro-CT观察ACBM/CPC/CSH实验组骨缺损修复效果较CPC/CSH组更佳,骨材料完全降解。[结论] ACBM的加入增强了材料成骨性能,CPC/CSH的可塑性能有助于不规则骨缺损修补,本研究制备的ACBM/CPC/CSH复合人工骨修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成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1
    • 体质对单髁置换术疗效影响的荟萃分析

      祁正玺, 乔晓红, 尚晋, 曹海生, 王利兵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体质对单髁置换术的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 2023 年 9 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等,使用 RevMan 5.4 对纳入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各研究样本量为41-1000不等,其中前瞻性研究3篇,回顾性研究8篇,均为高质量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术后翻修率高于正常组 [I2=23%,RR=1.51,95%CI:1.06~2.14]。正常组OKS评分[I2=89%,MD=-2.99,95%CI:-5.18~-0.81]、关节活动度[I2=34%,MD=-3.38,95%CI:-4.32~-2.44]略优于肥胖组。肥胖组和正常组在VAS评分[I2=0,MD=-0.16,95%CI:-0.45~0.13]、KSS评分[I2=0,MD=-0.32,95%CI:-1.77~1.12]、HSS评分[I2=0,MD=-0.53,95%CI:-2.26~-1.21]、术后并发症[I2=3%,RR=1.78,95%CI:0.56~5.7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组术后OKS评分、关节活动度略优于肥胖组。肥胖组术后翻修率增加,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减肥指导。综合看来,肥胖患者行单髁置换术有益。

      • 1
    • 应用关节镜全内技术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单一的后交叉韧带断裂

      刘昭, 白晓东

      Abstract:

      比较镜下全内技术与常规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探讨镜下全内重建技术的可行性、优缺点。方法 自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共重建后交叉韧带断裂74例。其中常规组43例,全内组31例。常规组:取异体肌腱为移植物,从外到内建立股骨、胫骨隧道,采用挤压螺钉固定;全内组:取自体半腱肌肌腱为移植物,以全内技术制作股骨、胫骨隧道,采用带袢锁扣钛板固定。结果 随访2~6年。末次随访时,全内组和常规组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明显改善,后抽屉实验(—),后向Lachman 试验(—)、IKDC 分级评分及Lysholm 评分较重建前明显提高。全内组:膝关节 IKDC评分:正常27 例(87.1%),接近正常3 例(9.7%),异常1 例(3.2%);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术前的(51.7±4.3)分,术后(92.2±3.6)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 P=0.001)。常规组:膝关节 IKDC评分:正常31 例(72.1%),接近正常9 例(20.9%),异常3 例(7%)。膝关节功能 Lysholm 评分:术前的(52.4±7.3)分,术后(87.2±4.7)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 P=0.001)。结论 应用镜下全内技术重建膝后交叉韧带断裂,能达到或优于常规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疗效确切。

      • 1
    • IL-17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贾易臻, 梅胜锦, 杨家麟, 刘爱峰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是常见的临床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ID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机械负载、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等多个方面。IL-17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的主要效应因子,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等多种生物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研究发现IL-17与IDD高度相关。IL-17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降解,加剧炎症反应,调节髓核细胞代谢,促进微血管生成等加速IDD进程。本文将对IL-17介导IDD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并对目前基于IL-17治疗ID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1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对比

      许宏斌, 蒋宜伟, 徐克武, 强胜林, 黄凯, 贾永龙, 杨学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后前拉力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其分为后前拉力螺钉组(n=38,PA组)与支撑钢板组(n=42,钢板组)。对比两组生物力学、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PA组不同载荷应力峰值均明显大于钢板组(P<0.05),PA组载荷1000N、1500N时螺钉/钢板位移[(0.35±0.10) vs (0.20±0.05),(0.52±0.23)vs (0.21±0.05),mm]、骨折远端位移 [(0.40±0.11) vs (0.28±0.07),(0.64±0.26)vs (0.30±0.10),mm]均明显大于钢板组(P<0.05)。PA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钢板组(P<0.05),术后3月AOFAS评分低于钢板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ROM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末次随访骨折复位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后前拉力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复位质量、功能改善相当,后者相对生物力学效果更佳。

      • 1
    • 自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损伤

      向德剑, 王耀斌, 耿彬, 牛永康, 詹红伟, 移植, 梁晓远, 夏亚一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体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跟腱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在2016年7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例陈旧性跟腱损伤行自体肌腱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踝关节活动度(踝ROM)、跟腱断裂评分(ATRS)及小腿三头肌力。[结果] 患者术程均顺利,无切口感染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6.1±19.6)月。相比于术前,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明显降低[(2.9±0.9),(1.7±0.8),(0.6±0.5),P<0.001],AOFAS评分明显增加[(57.4±10.0),(81.1±4.5),(95.1±4.0),P<0.001],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27.4±3.0)°,(50.3±3.3)°,(56.6±3.5)°,P<0.001],ATRS评分明显提高[(41.1±5.8),(71.6±4.4),(93.3±4.2),P<0.001],小腿三头肌力均获得明显改善(例,III/IV/V)[(7/0/0),(2/5/0),(0/0/7), P<0.001]。[结论] 对于陈旧性跟腱损伤患者,应用腓骨长肌腱或半腱肌移植治疗并联合术后科学的康复锻炼,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挤压伤1例

      周朋, 李金龙, 曹剑, 于浩然, 张思迪, 李飞, 张浩

      Abstract:

      2020年10月8日,收治一例左前臂挤压伤的患者,该患者干农活时左前臂被卷入机器皮带中,挤压摩擦半小时后被救出,左前臂掌侧及背侧均有长约12cm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神经肌腱的坏死,手部无血运。一期采用左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前臂掌侧缺损并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蒂桥接修复尺动静脉,重建肢体血运。病情稳定后取右侧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前臂背侧缺损并桥接修复桡动静脉,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切口有坏死组织渗出,经换药后痊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皮瓣移植处恢复满意,腕关节及手部关节被动活动满意,为二期功能重建手术建立的良好的基础。

      • 1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特殊护理

      盛维青, 王翠, 姜燕青

      Abstract: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特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7月,研究对象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共40例,围术期对其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比护理前后患者负面情绪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负面情绪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围术期实施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其负面情绪,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 1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展

      官丙刚, 杨强

      Abstract:

      随着脊柱微创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因其通过单侧入路即可实现双侧减压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脊柱外科医师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1
    • 电离辐射诱导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衰老的研究

      李佳福, 钟炯彪, Nam Vo, 孟旭东, 杨帆, 彭家睿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大鼠纤维环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只清洁级成熟SD大鼠,取其腰尾段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做体外细胞培养,将同等条件下培养的纤维环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剂量为0Gy、15Gy的X线电离辐射,随后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细胞增殖检测(CCK-8)、IF检测(Immunofluorescence,IF)及PCR检测等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组别纤维环细胞的衰老情况以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表达。[结果]经15Gy电离辐射处理后,纤维环细胞在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衰老特征,SA-β-Gal测定显示纤维环细胞阳性染色百分比为77%。CCK-8实验显示纤维环细胞9天内无增殖表现。IF及PCR检测均显示15Gy组衰老基因P16、P21表达增加,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包括胶原蛋白(collagen,Col)-1、Col-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1、MMP-3的表达较未辐射组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离辐射能诱导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衰老,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表达明显增加。

      • 1
    • 基于转录组学鉴定骨肉瘤关键基因及相关通路

      赵乐, 徐磊磊, 王守丰

      Abstract: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骨肉瘤发生的关键基因和相关通路。方法:收集骨肉瘤组织和癌旁对照组织,通过转录组芯片建立表达谱并筛选差异性表达基因(DEGs)。利用在线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对骨肉瘤和癌旁对照组织,共筛选出1211个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和810个显著下调的基因。GO分析显示提示DEGs主要富集于组织发育、小分子代谢过程和细胞周期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提示DEGs主要涉及黏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癌症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相关通路。结论:COL1A1、SPP1、POSTN、TYMS、TNC、ATP1A2、PDK4、CLIC5、ACTA1和FABP4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 1
    • 弹性与锁定髓内钉固定7-14岁股骨干移位骨折比较

      肖雅, 顾胜利, 邱杰, 孟艳芳

      Abstract:

      [目的] 比较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和锁定髓内钉(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LIN)固定儿童和青少年股骨干移位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3年7月手术治疗股骨干移位骨折38例患者,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ESIN,9例采用LIN。比较围手术期情况、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ESIN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小于LIN组(P<0.05)。ESIN组的下地行走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均小于LIN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SIN组术后3月髋伸-屈ROM好于LIN组,髋伸-屈ROM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3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IN组术后3月HSS评分低于LIN组,ESIN、LIN组组内HSS评分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ESIN、LI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力线术后即刻小于末次随访,ESIN组、LIN组的股骨颈干角术前大于末次随访,两组股骨长度术前小于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术后即刻小于末次随访。[结论] 只要我们了解骨折矫形原理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弹性钉及术后可靠的石膏固定,ESIN治疗是安全、常用的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策略,疗效令人满意。然而,对于骨折端稳定性不足或存在其他愈合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LIN治疗。

      • 1
    • UBE-LIF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对比研究

      桑龙, 吴克第, 陈文健, 蒋家正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因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接受手术治疗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医患沟通结果,44例患者采用UBE-LIF(UBE-LIF组),39例采用MIS-TLIF(MIS-T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UBE-LIF组术中失血量[(102.7±20.5)ml vs (132.3±16.8)ml,P<0.05]、透视次数[(3.5±1.3)次 vs (4.4±1.5)次,P<0.05]、卧床时间[(1.4±0.4)d vs (1.7±0.5)d,P<0.05]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7.1% vs 26.8%)均显著少于MIF-TLIF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显著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显著上升(P<0.05),UBE-LIF组术后3个月VAS、ODI均显著低于MIF-TLIF组,JOA评分显著高于MIF-TLIF组[(20.2±3.6)分vs(18.5±4.1)分,P<0.05)]。影像方面,两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体高度、腰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和腰椎滑脱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影像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节段腰椎滑脱症采用UBE-LIF与MIS-TLIF治疗效果相似,但UBE-LIF在减少手术创伤、早期并发症及改善近期腰椎功能方面优势明显。

      • 1
    • 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弹性髓内针用于儿童桡骨远端骨干-干骺端连接处骨折的随访分析

      季泽娟, 李振威, 孙克明, 张春旭, 李伟笠, 郭占豪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估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弹性髓内针(elastic stableintra-medullary nail,ESIN)用于儿童桡骨远端骨干-干骺端连接处骨折(distalradius diaphyseal metaphyseal junction,DMJ)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2月于我院和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就诊的80例DMJ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C臂透视下逆行ESIN固定术,试验组40例采用C臂透视下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逆行ESIN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安返病房,围术期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术后4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上升,且随访期内不同时间点前后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术后4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显著升高(P<0.05);且随访期内不同时间点前后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试验组桡骨高度、掌倾角高于对照组(P<0.05);尺偏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 三维重建指导预成型逆行ESIN固定术应用于儿童DMJ中,可通过提高复位的稳定性,改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对降低术后骨折二次移位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1
    • 内侧半月板Ramp区IV型损伤两种缝合方法比较

      荆立忠, 张霞, 王少山, 杨久山

      Abstract:

      [目的] 对比探讨关节镜下缝合钩和Fast-fix缝合半月板Ramp区IV型损伤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45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合并半月板Ramp区IV型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应用缝合钩缝合Ramp区损伤,24例应用Fast-fix缝合。对比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缝合钩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均长于Fast-fix组(P<0.001)[(5.9±0.5)cm vs (5.1±0.6)cm, P<0.001;(91.2±10.6)min vs (62.5±8.4)min, P<0.001],缝合钩组住院费用少于Fast-fix组[(3.4±0.3)cm vs (4.3±0.7)万元, P<0.001]。两组Ramp撕裂长度、缝合针数、住院时间及正常行走时间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36~72个月随访。两组术后随访的轴移试验、Lachman 试验、膝关节屈伸度、膝关节间隙压痛、麦氏征、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P<0.001)。但同一时间两组轴移试验、Lachman 试验、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以上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半月板Barrett愈合标准,术后1年缝合钩组、Fast-fix组分别有19例、23例Ramp损伤完全愈合,愈合率分别为90.48%,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428)。术后1年MRI显示缝合钩组、Fast-fix组分别有19例、21例Ramp损伤完全愈合,愈合率分别为90.48%、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钩和Fast-fix缝合半月板Ramp区IV型损伤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 1
    •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内镜治疗与微创椎体间融合的比较

      谭芳, 于涛, 张锋, 韩帅, 李凯, 张兴鹏, 陈润芝, 王健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内镜技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将27例采用PELD治疗的分为减压组,35例MISTLIF治疗的为融合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随访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减压组较融合组手术用时短、切口总长度小、术中是失血量少、下地行走时间早、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放射暴露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减压组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明显早于融合组[(44.6±12.6)d vs 57.7±10.0)d, 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腰痛、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面积和侧隐窝矢径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腰椎前凸角的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间术前的上述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减压组的椎管面积[(165.0±7.3)mm2 vs (201.5±12.9)mm2 , P<0.05]、侧隐窝矢径 [(4.1±0.4)mm vs (4.9±0.5)mm, P< 0.05]均显著小于融合组,而两组间腰椎前凸角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微创术式临床效果相当,但相比于附加融合的MISTLIF技术,应用单纯减压的PELD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恢复更快,更微创。

      • 1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研究

      田江波, 鲍铁周, 刘又文, 刘佳, 李道通, 王庆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疼痛、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AS患者102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组51例(常规西医治疗)与正脊组51例(常规西医治疗+三维平衡正脊手法干预)。对比两组临床、血清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正脊组治疗3个月的疗效、晨僵时间、脊柱疼痛VAS/BASDAI/BASFI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脊柱功能与Schober试验均优于常规组(P<0.05)。正脊组治疗3个月血清ESR、CRP、IL-6/17/23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正脊组治疗3个月SVA[(15.6±5.3)vs(25.4±8.0)mm]、TK[(28.8±10.0)vs(35.7±11.2)°]、PT[(14.2±5.6)vs(17.0±6.7)°]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LL[(45.3±7.8)vs(39.8±8.2)°]、PI[(45.6±6.7)vs(42.6±6.3)°]、SS[(33.5±7.0)vs(28.4±7.6)°]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AS安全有效,能明显缓解其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及矢状面脊柱盆骨相关参数。

      • 1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外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

      高鑫峰, 赵志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椎弓根外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共43份。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导航穿刺(机器人组),25例采用传统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透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透视次数小于透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8±5.7)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术后3d、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局部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机器人导航可以减少透视次数,但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可以作为目前手术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

      • 1
    • 腰椎退行性病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开放椎间融合比较

      慈吉辰, 汲长蛟, 张建新, 孔鹏, 翟钰泽, 宫宸, 孙昌宇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半椎板切除腰椎椎间融合术(Hemilamiectomy an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HL-LIF)与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BE-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2年1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医患沟通结果,35例采用BE-LIF,41例采用HL-LI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等资料。 [结果] 与开放组相比,内镜组手术时间[(204.5±57.8)min VS (162.0±50.0)min, P<0.001]较长,但切口小[(7.1±1.0)cm VS (11.5±2.2)cm, P<0.001]、术中失血量小[(240.0±121.2)mL VS (344.9±140.9)mL, P=0.001]、下地时间早[(3.2±0.5)d VS (4.4±0.5)d, P<0.001]。两组输血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长15.8±2.3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开放组相比,内镜组术后5个月以内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各时间点两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Bridwell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术式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BE-LIF较HL-LIF手术创伤小,术后早期腰痛疼痛轻,功能恢复速度快。

      • 1
    • 胸腰椎骨折椎体水肿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苏林涛, 余秋宇, 马俊, 黄亮亮, 韩尧政, 雷昌宇, 江剑峰, 康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水肿程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2月-2021年5月,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的1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椎体的水肿程度分为三组, 轻度组55例,中度组52例,重度组34例,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围手术期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一次置钉成功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长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随访均超过12个月,平均 (18.5±2.4) 个月。随访过程中三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VAS、ODI 及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方面,术前三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楔形角、局部后凸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即刻,三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楔形角、局部后凸Cobb角均得到有效矫正,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相比,伤椎前缘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楔形角重度组与轻丶中度组有显著差异(p<0.05),局部后凸Cobb角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椎体严重水肿的患者,术后远期楔形角和局部后凸Cobb角会显著增大。

      • 1
    • 经皮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荟萃分析

      廖烨晖, 叶入裴, 唐超, 马飞, 唐强, 何宝强, 钟德君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经椎间孔(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PETD)与经椎板间(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入路内镜切除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LDH)的疗效比较。[方法] 检索1973年1月至2023年2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SCO、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PETD与PEID治疗cLDH疗效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Revman 5.4 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1篇。包括PETD治疗89例,PEID治疗72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ODI评分比较,经椎板间组和经椎间孔组均现在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下肢VAS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优良率Modified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比较,经椎板间组和经椎间孔组之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ID和PETD均可有效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EID和PETD之间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

      • 1
    • 双束袢钢板与锁骨钩治疗急性肩锁脱位比较

      沈国蔚, 李冬冬, 彭俊洋, 杨永江, 杨丰真, 陈晖, 田纪伟, 丁志勇

      Abstract:

      [目的] 比较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44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21例采用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袢板组),23例采用钩钢板固定(钩板组),并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主动活动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方面,袢板组均优于钩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疼痛缓解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均取得满意的疗效,但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前屈上举ROM及外展上举ROM在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袢板组均较钩板组更有优势(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患者在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喙锁、肩锁间距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小(P<0.05),但在相同时间点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较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手术切口更小、肩关节功能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等优势,且无需二次取出。双束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良好选择。

      • 1
    • Mimics计算骨水泥弥散率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意义

      李华, 王云清, 乔梁, 周呈强, 张姚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利用Mimics软件计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后骨水泥弥散弥散率,探讨PVP术后弥散弥散率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2月的PVP患者,依据骨水泥弥散弥散率随机选取低弥散率组 ( ≤10% )、中弥散率组 ( 10%<,<20 %) 和高弥散率组 (≥20%)各40名患者。[结果]:高弥散率组骨水泥和弥散率7.5±1.1 ml、22.4±1.5 %,大于低弥散率组6.4±1.2 ml、8.2±1.0 %和中弥散率组6.6±1.3 ml、14.8±2.4 %,(P<0.001)。高弥散率组二次骨折率5.00%,小于低弥散率组25.00%,(P<0.05)。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局部后凸角,低弥散率、中弥散率及高弥散率三组患者术后1天及术后1年的结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VAS、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年时,高弥散率组的结果均较低弥散率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率与术后1年时的VAS、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比具有相关性(P<0.05),r值分别为-0.333、0.385和0.345。[结论]:Mimics软件计算的低弥散率组术后二次骨折率和术后1年的VAS评分均较高,术后1年时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前缘高度比降低明显。

      • 1
    • DWI对PVP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

      王俊平, 李尊强, 晏楠楠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6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80例纳入研究,均行PVP治疗,依据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有无分为再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对比两组临床、手术及影像学相关资料,通过Logistic、Pearson、ROC曲线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VCF患者术后随访15~32(18.0±4.0)个月,同椎体再骨折发生24例(30.0%)。再骨折组骨密度T值显著小于非骨折组(P<0.05),再骨折组IVC、骨折线达终板、骨水泥周围积液比例、椎体高度恢复率及ADC值均显著大于非骨折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IVC(OR=8.864,P=0.005)、骨水泥周围积液(OR=2.261,P=0.029)、椎体高度恢复率(OR=2.746,P=0.012)与ADC值(OR=3.241,P=0.024)是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ADC值预测再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为0.953。OVCF患者ADC值与骨密度T值负相关(P<0.05),与椎体高度恢复率正相关(P<0.05)。[结论] DWI对PVP术后同椎体再发骨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需通过MRI对DWI-ADC值、IVC等危险因素评估,以预防术后骨折再发。

      • 1
    • 克氏针锚定结合可视化环锯后路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刘欢, 王守国, 葛运如, 费昊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克氏针锚定结合可视化环锯后路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单节段单侧LDH并应用可视化环锯行经皮内镜内侧椎间孔切除术的9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普通可视化环锯后路内镜技术治疗(对照组)45例,应用克氏针锚定结合可视化环锯后路内镜技术治疗(克氏针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克氏针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 VAS、ODI 及JOA 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改善 (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患者改良 MacNab 评价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水平位移、角移位、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后路内镜技术治疗LDH术中采用克氏针锚定结合可视化环锯进行骨性开窗可显著提升手术效率。

      • 1
    • 全膝置换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陈仕达, 万喻, 杨治航, 骆艳飞, 邓江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血栓组有76名,无症状组有850名。我们将患者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TKA术后症状性DVT的风险因素,然后构建预测模型,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拟合优度检验验证模型性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330 ,P=0.008)、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OR= 2.230,P=0.027)、高血压(OR=1.240 ,P<0.001)、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OR=1.840 ,P<0.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OR=1.040 ,P=0.031)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P<0.05)。该模型在预测TKA术后症状性DVT风险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模型分类能力为82.29%,经卡方检验模型有效(x2=102.83, P<0.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吸烟、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高血压、PLR及CRP这5项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 构建的预测TKA术后症状性DVT风险的预测模型, 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可为临床个体化的防治术后症状性DVT提供参考。

      • 1
    • 老年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

      尚晋, 王利兵, 杨慧峰, 薛晓峰, 王钦义, 祁正玺, 乔晓红

      Abstract:

      [目的] 比较双切口双钢板与双切口三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吕梁医院采用双钢板和三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双钢板组),40采用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三钢板组),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双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三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功能锻炼时间、负重活动时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钢板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双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钢板组术后1天和3天VAS评分显著高于双钢板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天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拔管后复查内翻角和后倾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复查三钢板组内翻叫和后倾角显著高于双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三钢板内固定相比,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的优点,由于病例数较少且缺乏远期随访结果,还需要更进一步观察研究。

      • 1
    • 基于King达标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MRI检查中的应用

      张媛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King达标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术(MRI)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3年1月201例OTL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1),对照组患者MRI检查时予以常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King达标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心理压力、感知控制度、患者检查依从性、应对方式、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紧张感、失控感评分低于对照组,修订版控制度量表(CAS-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及MRI检查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King达标理论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OTLF患者MRI检查中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感知控制程度,改变患者应对方式,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1
    • 镜下微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软骨损伤

      罗立立, 魏康, 刘均, 周明, 戴文昊, 张曦, 高俊

      Abstract:

      目的:讨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9例,根据医患沟通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CPM组(40例)和常规组(39例),CPM组患者接受早期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康复治疗,对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CPM组术后3d-7d VAS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18周及末次随访,CPM组的VA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AK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d 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的X-ray Kellgren and Lawrence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PM组患者软骨损伤MRI分级显著改善(P<0.05),但常规组患者软骨损伤MRI分级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相应时间点,CPM组该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在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持续被动活动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软骨修复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1
    • RANKL诱导内皮间质化促进乳腺癌骨转移

      李勇爱, 孟通, 宋滇文, 杨正峰, 岳智颖, 尹华斌

      Abstract:

      目的:探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 B Ligand,RANKL)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收集乳腺癌细胞的培养基上清,设置分组为对照组和RANKL组。RANKL组加入终浓度为200ng/ml RANKL。对照组加入同体积双蒸水,利用Transwell比较两组的迁移能力。利用单细胞钙成像技术检测RANKL对乳腺癌细胞钙应答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和PCR检测RANKL对乳腺癌细胞EMT过程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探究RANKL介导乳腺癌EMT的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NKL组表现出更强的迁移侵袭能力(P<0.05)。RANKL刺激导致乳腺癌细胞内钙振荡,升高乳腺癌细胞的钙应答率。RANKL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且在RANKL存在的情况下,Ca2+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乳腺癌细胞EMT过程,具体表现为E-cadherin降低和N-cadherin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显示RANKL显著激活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信号通路。结论:RANKL诱导的钙信号经NF-κB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EMT过程进而促进乳腺癌的骨转移。

      • 1
    • 胫腓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固定腓骨的比较

      陈尚桐, 陈跃平, 董盼锋, 章晓云, 卓映宏, 黄柯琪, 黄川洪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固定腓骨在胫腓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4例胫腓骨双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9例采用固定腓骨,25例采用不固定腓骨。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程均顺利,术中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非固定组(P<0.05),固定组术后首次触地时间显著早于非固定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切口总长度大(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 个月。固定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非固定组(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固定组VAS评分、HSS评分、AOFAS评分高于非固定组(P<0.05),膝伸-屈、踝背伸-跖屈ROM大于非固定组(P<0.05),末次随访时固定组VAS评分、HSS评分、AOFAS评分高于非固定组(P<0.05),膝伸-屈、踝背伸-跖屈ROM大于非固定组(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HSS评分、AOFAS评分、膝伸-屈、踝背伸-跖屈ROM均较前改善明显(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固定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非固定组(P<0.05),固定组的影像骨折愈合相较于非固定要更早(P<0.05)。结论:固定腓骨在胫腓骨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具有明显优势,效果优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1
    • 直接髋关节后方入路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的对照研究

      唐文, 德力格尔, 殷春明, 廖培根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 DPA)与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6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患者43例,19例采用DPA入路,24例采用K-L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情况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比较,DPA组小于KL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住院时间、输血量、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术后DPA组出现坐骨神经损伤1例、KL组出现切口浅层感染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4±1.3)个月。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DPA组少于KL组,P<0.05;术后DPA组的1、6月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活动度均显著优于KL组(P<0.05);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活动度、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内-外旋活动度两组比较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延迟连接、再移位、感染、内固定松动等现象。两组比较术后骨折复位Matta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Tonnis髋退变评级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骨折均于16周内愈合。术后KL组出现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髋关节炎2例,DPA组无异位骨化及创伤性髋关节炎病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DPA入路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与K-L入路相比较具有出血少、切口短、并发症少的优点、骨折复位满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

      • 1
    • 3D打印导板经皮螺钉固定腕舟骨腰部骨折

      荣存敏, 王芳, 朱少波, 曾俊豪, 张高峰, 张志, 李印龙, 郭阳, 韩清銮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掌侧经皮内固定与背侧切开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治疗腕舟骨腰部骨折(导板组)10例,背侧切开治疗(常规组)12例。比较两组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随访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以及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导板组手术时间(39.9±5.5)min,常规组为(108.8±13.7)min;导板组切口总长度(0.5±0.5)cm,常规组为(5.9±0.9)cm;导板组术中失血量(0.9±0.4)ml,常规组为(7.8±2.0)ml;导板组透视次数(5.4±1.2)次,常规组为(13.4±3.0)次;导板组术后7天VAS评分(2.0±1.1)分,常规组为(3.5±1.0)分;导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0±1.3)周,常规组为(8.6±1.8)周;导板组患侧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46.8±6.8)°,常规组为(108.0±7.6)°;导板组握力为(35.2±3.0)kg,常规组为(29.8±5.3)kg;导板组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95.5±5.0)分,常规组为(83.3±5.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随访影像诊断骨折均愈合,但导板组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掌侧经皮内固定较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骨折愈合快,握力恢复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 1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

      高军伟, 申庆丰, 夏英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PVP患者162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随访2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与否分为退变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且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 162例患者中,PKP术后2年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25例,占15.4%。单因素比较:退变组年龄、有吸烟史比例、术前有邻近节段退变比例、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即刻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比例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退变组术前BMD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1.199,P=0.016)、BMD(OR=0.279,P=0.035)、骨水泥注入量(OR=2.653,P=0.044)、椎体高度恢复率(OR=2.045,P<0.001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的独立因素。 年龄、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预测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AUC分别为0.804、0.753、0.761、0.878;基于Logistic回归独立因素的预测方程AUC为0.960。[结论] 年龄大、低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大、椎体高度过度恢复是PKP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高度重视,减小退变风险。

      • 1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定向肌群训练对恐动症及康复的影响

      刘艳萍, 刘霞, 申思, 冯志, 刘歆, 李媛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腰腹肌群和髋周肌群引导训练对术后恐动症、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3例,采用入院时间阶段性将患者分成训练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训练组给予腰腹肌群和髋周肌群引导训练,分别比较两组间术前与术后3天、1月、3月的恐动症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恐动症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天、术后1月和3月,训练组患者的恐动症评分和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THA术后患者腰腹肌群和髋周肌群定向引导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恐动症的发生率,增强髋关节功能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 1
    •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衰老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白贵文, 许世林, 王胜, 张仲宁

      Abstract:

      摘要:[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学方法,筛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软骨细胞衰老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揭示OA的发生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获取OA软骨组织数据集, 使用RStudio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再将DEGs与SenMayo衰老基因集取交集获得Hub基因,并进行验证,最后用miRNet在线平台及Cytoscape软件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网络。[结果] ①数据集GSE169077和GSE114007经差异分析并取交集后共得到DEGs 272个;②对DEGs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等条目中;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富集在PI3K-Akt 信号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等;③经筛选及验证,得到了2个Hub基因:IGF1和MMP2;④构建ceRNA网络并筛选出3组RNA调控途径:KCNQ1OT1/XIST-hsa-mir-16-5p-IGF1,KCNQ1OT1/XIST-hsa-mir-424-5p-MMP2,KCNQ1OT1/XIST- hsa-mir-377-3p-IGF1/MMP2。[结论] ①IGF1和MMP2可作为OA软骨细胞衰老的Hub基因;②KCNQ1OT1/XIST-hsa-mir-16-5p-IGF1,KCNQ1OT1/XIST-hsa-mir-424-5p-MMP2,KCNQ1OT1/XIST- hsa-mir-377-3p-IGF1/MMP2可能是调节OA软骨细胞衰老的潜在RNA调控途径。

      • 1
    • 基于PearlDiver数据库水泥与非水泥全膝置换比较

      杨挺, 张志昌, 池嘉伦, 秦立伟, 路坦

      Abstract:

      [目的] 通过大型回顾性研究,与水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进行比较,探讨非水泥TKA的手术效果。 [方法] 通过检索美国大型医疗记录数据库PearlDiver,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10月采用TKA治疗的10323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0天内的内科并发症及术后2年内的外科并发症。 [结果] 非水泥组TKA术后90天内输血率显著高于水泥组(2.33% vs 1.90%;OR 1.24,p<0.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水泥组(2.86% vs 3.17%;OR 0.89,p=0.032),肺炎、肺栓塞等其他内科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非水泥TKA术后2年内假体无菌松动发生率低于水泥组(1.84% vs 2.11%;OR 0.87,p=0.031)。伤口并发症、假体周围感染、关节僵硬、假体周围骨折、关节翻修等发生率无明显组间差异。 [结论] 在初次TKA中,与水泥TKA相比,非水泥TKA的围手术期失血风险显著升高,而其术后假体的无菌松动几率则相对降低。非水泥与水泥TKA在假体周围感染、关节翻修及其他并发症风险方面无明显的差异。

      • 1
    • 圆柱形可膨胀融合器在内镜下腰椎间融合中的应用研究

      方鹏飞, 王毅, 王金昌

      Abstract:

      目的:介绍圆柱形可膨胀融合器在内镜经椎间孔和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融合中应用(Endoscopic-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Endoscopic-Inter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TLIF and E-ILIF)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 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接受E-TLIF 或 E-ILIF,术中应用圆柱形可膨胀融合器,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TLIF 和E-ILIF组,并进行回顾性观察研究。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术前、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分别评估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MRI评估神经减压情况,术后6月、1年复查腰椎X线和CT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观察有无融合器下沉和内固定松动,并测量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L1~L5 Cobb角)。末次随访评估MacNab评分。 结果:共32例病人纳入本研究,14人接受E-TLIF,18人接受E-ILIF。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根损失和硬脊膜撕裂,切口均获甲级愈合。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腰椎MRI显示所有病人神经减压充分。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病人未观察到内固定松动,腰椎融合率、融合器下沉、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MacNab评分,总体优良率96.9%,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圆柱形可膨胀融合器可安全应用于E-TLIF 和 E-ILIF,两者在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 1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分析及治疗

      任帅, 张伟, 孙其志, 梁晓松

      Abstract:

      [目的] 分析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探讨其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7年6月至2022年9 月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资料 21例,对其表现、原因、处理方法进行分类及讨论。[结果] 21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再次手术8例,7例一期愈合;1例窦道形成,经6个月长期换药愈合;另13例经加强换药,保守治疗切口均在4周内愈合。[结论] 手术时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方式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首次手术处理的方式对于愈合预后有直接关系。

      • 1
    • 3D数字化导航导板辅助骶髂螺钉内固定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应用

      李文龙

      Abstract:

      目的 探究3D数字化导板指导骶髂螺钉内固定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指导骨盆后环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20年1月~2023年2月收治我院创伤骨科病区中心的45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即3D导板组患者,包括21例,常规组患者,包括24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随访数据等,利用骨盆Majeed功能评分和骨盆Matta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Tile骨折类型,合并伤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螺钉置入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X线透视时间明显比常规组短(P<0.05),导针调整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螺钉位置 Gras标准评级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3D导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骨盆Majeed功能评分和骨盆Matta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3D导航模板辅助骶髂螺钉可以对骨盆后环骨折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1
    • 两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万喻, 陈仕达, 骆艳飞, 杨治航, 赵张红, 黄文良, 邓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12月,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医患沟通,16例采用PFBN固定,19例采用InterTAN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BN组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InterTAN组(P<0.05),但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大于InterTAN组(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7±2.6)个月。PFBN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InterTAN组(P<0.05)。随时间的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PFBN组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InterTAN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FBN组颈干角丢失概率小于InterTAN组(P<0.05),PFBN组TAD小于InterTAN组(P<0.05)。[结论] 采用PFB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缩短了卧床时间,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及负重行走,促进了机体功能的恢复,减少髋内翻。

      • 1
    • L5/S1旁侧型椎间盘突出与后关节发育的关系

      何克云, 胡朝晖, 胡巍, 罗同青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L5/S1椎间盘突出与后关节突发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0年MRI显示L5/S1旁侧型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病人(LDH组),MRI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正常组),分别在MRI上测量突出组和正常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facet joint FJ)及两组邻近L4/5FJ。计算左右侧FJ差值,差值大于10°定义为双侧FJ不对称。并计算相应角度的和值及差值。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L5/S1LDH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DH组102例,正常组10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BMI、L4/L5(∠C)、L5/S1(∠C)、L4/L5(∣∠α-∠β∣)、L4/5不对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5/S1(∣∠α-∠β∣)、L5/S1不对称、L4/5与L5/S1∠C差绝对值、L4/5与L5/S1∠α差绝对值、L4/5与L5/S1∠β差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L5/S1(∣∠α-∠β∣)(OR=1.245,P<0.05)、L4/5与L5/S1∠C差绝对值(OR=1.049,P<0.05)是L5/S1旁侧型突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L5/S1旁侧型LDH与L5/S1(∣∠α-∠β∣)、L4/5与L5/S1∠C差绝对值具有相关性。

      • 1
    • 膝外侧室骨性关节炎的特点与单髁置换术

      杨涛, 涂意辉, 薛华明, 马童, 文涛, 薛龙, 雷雪枫, 冀家中, 张文正

      Abstract:

      目的:比较膝外侧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在治疗外侧半月板切除后继发性膝骨性关节炎与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9年3月因膝外侧室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外侧UKA 32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半月板切除史,将患者分为2组:继发组(半月板切除组)38例,按照年龄、性别及术肢侧别进行1:1配对,选择38例纳入原发组(无半月板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等。 结果: 继发组术前的Q角和膝外侧室重度骨关节炎比例均显著高于原发组,而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显著低于原发组(p<0.05)。继发组中男性在半月板切除后的无症状生存率显著大于女性(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63.2±24.6)个月。两组间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VAS、OKS评分、ROM、股胫角(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PTS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总长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发生术后切口浅表皮肤感染一例,两组均无翻修病例。 结论:外侧UKA治疗膝外侧室骨性关节炎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外侧半月板切除史对于外侧UKA的术后疗效影响不显著。

      • 1
    • 警报素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罗章斌, 邱晓明, 张亦智, 康学文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一类骨科常见的疾病,给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目前,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手段仅能缓解患者症状,无法阻止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炎症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是体内重要的一种免疫应答方式,警报素(alarmin)作为DAMP的配体,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分子。警报素包括高迁移率组框1蛋白 (high mobility frame-1 protein, HMGB1),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S100蛋白家族,以及白细胞介素-1α (interleukin-1α, IL-1α)和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 IL-33)等蛋白,在机体应对外界的引起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不同警报素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1
    • 章氏超减张缝合Pilon骨折高张力切口

      王磊, 张申申, 黄其龙, 苏郁, 郭卫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章氏超减张缝合技术在Pilon 骨折高张力切口中的应用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9-2022年收治的Pilon骨折中11例高张力切口应用章氏超减张缝合。该缝合方法进针点分列切口两侧,与切口轴向间距约1cm;起始点及终止点,分别位于切口延长线两端,距离切口约1cm。于切口一端起始点自皮下垂直进针,顺序穿经皮下组织、真皮层、表皮层并出针,再由同一点自皮肤表面垂直进针,顺序穿经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适度拉紧皮肤组织后于皮肤表面穿皮点处形成凹陷,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端,于终点皮下打结。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期闭合切口,11例中10例切口甲愈合;1例切口愈合不良,二期扩创后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随访3-1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14天疼痛评分平均1.7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 章氏超减张缝合法可以一期关闭高张力Pilon骨折切口,能有效降低切口并发症。

      • 1
    • 后路寰枢椎防旋转钉棒固定融合寰枢椎脱位

      邹小宝, 马向阳, 付索超, 杨浩志, 张双, 邓琛府, 陈钧麟, 马仁财, 陈泽星, 夏虹

      Abstract:

      [目的] 介绍后路寰枢椎防旋转钉棒固定融合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6例患者。全麻后行颈后正中切口,C1行椎弓根螺钉或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C2行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固定,再直接置入预弯防旋转连接棒,形成寰枢椎防旋转钉棒系统内固定,完成提拉复位,最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定时随访并评估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所有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提示寰枢椎复位满意,ADI由(5.7±1.3)mm减小至(1.7±0.7)mm,JOA评分由(13.7±1.1)分提高至(16.3±0.9)分,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结论] 后路寰枢椎防旋转钉棒固定融合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初步疗效满意,术中操作更加便利,但仍需进一步与寰枢椎常规钉-棒系统对比,以验证其优势性。

      • 1
    • 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漏诊1例报告

      李志恒, 张亚霖, 于洪波, 林乐琴, 刘晓东, 姜红江, 于弘, 严伟

      Abstract: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是滑膜的一种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膝关节,髋关节PVNS较膝关节少见,可引起关节积液和肿胀,破坏关节软骨,影响关节功能。本文详细报告了一例初诊为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现髋关节内绒毛状滑膜增生,术后病理证实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为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相关经验,特别是在术前明确诊断方面。对于快速进展型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应考虑将PVNS作为一种鉴别诊断,并进行MRI检查或者关节穿刺取病理以辅助诊断。

      • 1
    • 腓骨肌萎缩症合并下肢骨折一例报道

      冯浩, 高超, 黄成校, 余化龙

      Abstract: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所导致的严重双足马蹄内翻畸形在临床上较少见,有关腓骨肌萎缩症合并下肢骨折的报道更为罕见。国内外骨科目前对其认识并不统一,且缺乏手术治疗的相关指南,手术方式较为复杂且该病没有标准术式。通过对本病例的报道,以提高足踝外科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 1
    • 肢体延长后行THA治疗Crowe IV型DDH一例报告

      邓立庆

      Abstract:

      -

      • 1
    • 智能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骨盆骨折

      王学霖, 吴征杰, 曾焰辉, 李灿辉, 周健生, 洪石, 司徒晓鹏, 廖江波

      Abstract:

      [目的]:介绍一种智能化机器人智能化辅助骨盆复位后经皮固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的15例骨盆骨折患者均接受了智能机器人辅助经皮固定治疗。术前采集患者骨盆CT资料,固定示踪器,将术中CT数据与术前CT图像配准后,分别在骨盆两侧置入相应的Schantz钉,通过规划设计复位路径后,机械臂自动运转将患侧骨盆移动到目标位置,实现骨盆闭合复位。最后根据骨盆类型采用空心螺钉、INFIX内固定等方式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平均残留移位为6.6±3.4mm(范围:2.1-12.5mm)。根据Matta评分,优良率达到了86.7%。结论:机器人智能复位能够实现大多数移位性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其操作安全、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1
    • 关节镜下新型减张技术缝合全层肩袖撕裂

      陈星朋, 赵东岳, 彭显博, 尹伟龙, 贺业腾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新型减张技术缝合全层肩袖撕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6月,30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新型减张技术治疗。先于软骨外缘植入内排锚钉,再于足印区前后植入外排锚钉,利用外排锚钉缝线先行组织复位,然后取剩余内外排缝线双滑轮技术打结,不断分配缝线张力,避免传统缝合方法组织的牵拉作用,最终形成“W”线网覆盖肩袖组织。[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产生。平均手术时间(94.33±21.44)min,平均随访时间(14.83±3.14)个月,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显著增加(P<0.05);UCLA肩关节评分显著增加(P<0.05)。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外旋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及外展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善,肩袖愈合良好,连续性可,未出现术后肩关节僵硬。 [结论]关节镜下新型减张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撕裂,可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关节镜;全层肩袖撕裂;新型减张

      • 1
    • 双隧道等长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胫骨结节截骨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何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双隧道等长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胫骨结节截骨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资料,均行双隧道等长重建MPFL联合胫骨结节截骨移位。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髌股关节功能评分(Kujala)、膝关节主观评分(IKDC)、膝关节ROM、髌骨适合角(PCA)、髌骨倾斜角(PTA)、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沟距离(TT-TG值)、股四头肌角(Q角)、MRI评估髌股关节软骨厚度及软骨损伤引起的骨髓水肿,12月内髌骨再脱位情况。[结果]术后12月的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01),膝关节ROM较术前相仿(p>0.05)。术后6月的PCA、PTA、TT-TG值、Q角均小于术前(P均<0.001)。术前及术后12月髌股关节软骨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术前24处髌骨及滑车骨髓水肿,术后1月8处。12月内均无再脱位发生。[结论]双隧道等长重建MPFL联合胫骨结节截骨移位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显著。

      • 1
    • 3D打印个性规划桥接系统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陆继鹏, 吴中雄, 耿承奎, 陈卓远, 陈帅, 闫自晓, 杨慧勤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桥接系统个性规划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1年9月采用3D打印辅助桥接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8±16)min,术中出血量(210±113)ml,住院时间(13±5)d。其中2例异位骨化,但不影响关节活动;2例术口脂肪液化,换药处理后痊愈,1例浅表术口感染,经清创VSD引流后治愈。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 评分显著减少(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和髋关节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骨折对位对线显著改善(P<0.05),颈干角显著增加 (P<0.05),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 [结论] 3D打印结合桥接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1
    •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林臻, 刘琪, 焦泓焯, 张君涛

      Abstract:

      软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结构,在关节腔内起润滑关节、缓冲压力的作用。软骨损伤会导致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用于治疗KOA的手段并不能修复受损软骨。近年来,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ynov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SMSCs)以其在软骨损伤修复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修复受损软骨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对SMSCs修复软骨损伤的机制及体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推动SMSCs修复软骨损伤向临床转化。

      • 1
    • 全膝置换两个筋膜间隙联合阻滞的镇痛效果

      陈超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AC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nterspace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capsule of the knee, IPACK) 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0年2月-2022年6月84例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静脉全麻下进行初次单侧TKA术,依据术前医患沟通,42例采用ACB、 PACK联合I阻滞(联合组),另外42例采用单纯ACB阻滞(ACB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与镇痛相关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总不良反应\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恢复下地行走显著早于ACB组 [(18.5±4.3) h vs (30.4±6.7) h, P<0.001],联合组术后8h [(69.3±7.3)o vs (64.8±6.9)o,P=0.005]、术后24h [(70.1±6.3)o vs (65.2±6.7)o, P=0.001]膝ROM显著大于ACB组。术后2h至24h两组的VAS评分均有所上升,但联合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CB组,(P<0.05),联合组首次补救镇痛时间 [(6.3±1.8) h vs (10.4±2.3) h, P<0.001]、镇痛泵按压次数 [(3.0±0.5) 次 vs (5.7±0.7) 次, P<0.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次数 [(1.0±0.2) 次 vs (1.7±0.4) 次, P<0.001]、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 [(1.4±0.4) 次 vs (1.9±0.6) 次, P<0.001]均显著低于ACB组)。[结论] ACB联合IPACK阻滞能够降低TKA术后疼痛症状,提升膝关节活动度,缩短恢复下床时间。

      • 1
    • 退变椎间盘神经长入的研究进展

      王少康, 陆向东, 赵晓峰, 范伟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的主要原因。IVDD过程伴随着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和神经纤维及血管长入。同时已有研究表明IVDD组织神经长入主要包括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神经在内层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 AF)和髓核(nucleus pulposus, NP)组织内的异位长入是LBP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们对IVDD组织内神经长入的进展进行了概述,在神经纤维的调控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针对神经长入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新的治疗方向。

      • 1
    • 聚乳酸-羟基乙酸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马坤鹏, 刘冬娇, 章莹

      Abstract:

      随着骨组织工程的发展,3D打印高分子材料和生物相容性支架等骨修复材料成为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其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因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是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但其力学性能较差、缺乏促成骨性能、降解后局部微环境呈弱酸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修复骨缺损方面的应用,因此,将其与不同材料相复合进行修饰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PLGA的理化性质、降解机制为基础,综述了其与药物、生物分子、无机材料、有机材料相复合的研究,为未来在临床中大量应用该材料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

      • 1
    • 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高度的研究进展

      李亚楠, 赵建伟, 贾庆卫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后关节线高度改变可能造成术后屈伸活动受限,过度上移可导致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平台或垫片与髌骨下缘撞击,影响伸膝装置,增加髌股关节应力,引起屈曲受限及髌骨疼痛,甚至引起伸肌机制失效。目前关于关节线高度改变后的研究大多来至于理论,而有关临床研究相对较小,本文通过知网、Pubmed、SCI检索库,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关节线高度的测量、生物力学研究、对临床功能的影响及其预防策略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理论参考,以改善患者的临床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1
    • Delta大通道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琚顺林, 王聪, 孙建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接受Delta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73例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和影像学特征。在随访时间点,采用VAS和ODI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量化,末次Macnab标准对手术满意度进行评价。 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术后12个月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01)。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39.7±17.2 vs 41.7±14.3,p=0.106),术后椎间盘高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增高(26.6±4.9 vs 28.2±5.2,p<0.001)。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2.19%(60/73)。 结论 Delta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体满意,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式。

      • 1
    • 桡骨远端开放骨折混合感染诱发脓毒症1例报告

      刘振江, 李根和, 沈钊雄, 沈楚龙

      Abstract:

      桡骨远端开放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创伤急症,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及创口污染,易引起局部软组织坏死、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脓毒症、多脏器衰竭等[1]。开放骨折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最为常见[2]。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M.morganii)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开放骨折中极为罕见,感染诱发脓毒症的案例鲜有报道,相关治疗经验极少。2022年12月我院收治1例桡骨远端开放骨折合并摩氏摩根菌、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诱发脓毒症的病例,经及时治疗后痊愈。希望以此病例为骨科同行在诊治中提供参考,强化对此类病原菌的认识,警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 1
    • 人工智能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的应用

      郑勇强, 刘晓峰, 张金山, 许永权, 林亮, 林振宇, 黄晓鹏, 陈雪婷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前假体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4例髋关节残疾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I组(12例)及常规组(12例)进行假体型号预测,分析AI三维规划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BMI、病程、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组相较常规组在假体型号预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疼痛VAS评分、髋关节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Harri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三维规划较胶片模板测量在THA术前假体型号的选择具有更精准的预测价值。

      • 1
    • 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初步结果

      张凌飞, 张开伟, 刘洋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OCM)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微创前外侧入路位于髂前上棘后方到大转子前缘,切口长度6-9cm,在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分离,显露关节囊。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位于髂前上棘后方4-6cm向股骨大转子前缘做6-9cm的切口,与股骨纵轴成30°,显露关节囊。[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随访时间1.5年。手术时间平均(46±13)min,切口长度平均(8.50±1.29)cm,术中失血量平均(187.57±125.4)ml,有1例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旋转中心上移。无患者发生脱位、切口感染及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末次随访VAS评分(1.4±0.3)分;Harris评分(86.8±3.1)分;髋关节伸屈活动度ROM(130.3±7.1)°;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假体位置均良好。[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改良微创前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 1
    • 血清β-半乳糖凝集素-3在非创伤股骨头坏死中的临床意义

      陈敏, 刘珊, 王荣, 刘歆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β-半乳糖凝集素-3(Lectin Galactoside-Binding Soluble 3, LGALS3)水平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NONF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自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在纳入NONFH患者84例为坏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中LGALS3的水平,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NONFH病因、受累侧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评分、坏死程度及ARCO分期。对两组LGALS3浓度及其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坏死组患者血清中LGALS3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NONFH患者中,双侧受累组的LGALS3水平显著高于单侧受累组(P<0.05),且坏死程度较重的患者其LGALS3水平亦较高(P<0.05)。根据ARCO分期,从Ⅰ期至IV期,LGALS3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与病因在两组间未显示出显著差异。[结论]血清中的LGALS3水平可反映NONFH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可能作为该病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1
    • 全髋置换假体松动局部组织表现与CXCL16的表达

      祝朗峰, 周胜虎, 乔永杰, 宋晓阳, 李培杰, 李嘉欢, 韩江博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局部组织表现与CXCL1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7年6月~2023年6月44例无菌性假体松动行翻修的患者为实验组,44例同期于我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界膜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实CXCL16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假体界膜组织中有较多多核巨细胞浸润,同时组织学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组织学评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界膜组织中CXCL1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5.942,P<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评分与不同假体类型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CXCL16的OD值与不同假体类型、假体生存期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评分与假体生存期之间存在相关性(r=0.383,P<0.05),CXCL16的表达水平与CXCL16的OD值、假体生存期、翻修前Harris评分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患者假体界膜组织中CXCL1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推测该因子极大可能参与了无菌性松动的发病过程。

      • 1
    • 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研究

      田浩, 韩鹏, 赵薇, 张志勇, 解光越

      Abstract:

      通过分析单节段、双节段、多节段(三个及三个以上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与正常志愿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其对手术方案制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就诊的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及明确临床表现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92例,其中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2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3例,多节段(三个及三个以上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4例,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及病程,测量其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LL、TLK、TK、SVA、PI、PT、SS),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及X2检验对上述资料中的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组病程明显小于双节段组和多节段组(P<0.05),双节段组病程也明显小于多节段组(P<0.05);单节段组SVA明显大于双节段组和多节段组(P<0.05),多节段组LL、TK及SS均明显小于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P<0.05),多节段组PT明显大于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单节段组、双节段组、多节段组LL、TK、SS均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单节段组、双节段组、多节段组PT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单节段组SVA及PI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较,脊柱-骨盆矢状位曲度呈现为生理弧度消失,骨盆代偿性后倾,骶骨平台趋向于水平化的高耗能状态,其中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表现更为明显,而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病程较短导致代偿改变尚不完全出现了较明显的矢状位失衡

      • 1
    • 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

      黄保华, 胡江, 钟远鸣, 张家立, 暴晓航

      Abstract: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治疗,采用俯卧位,局部麻醉+静脉麻醉下,C臂透视引导下环锯锚定病椎关节突内侧椎板,接入内镜系统可视下环切同侧椎板,显露硬脊膜,配合椎板咬骨钳、磨钻进一步切除椎板的头尾两端,跨越棘突根部切除对侧椎板,同时分离切除椎管内黄韧带及骨化物。减压至硬脊膜两侧边缘,骨化物头尾两端1cm以上,见硬脊膜搏动,彻底止血,术毕。[结果] 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1.3%。术后复查胸椎CT、MRI显示减压效果良好。[结论] 胸椎黄韧带骨化内镜下保留关节突减压术,可术中保留双侧关节突,并可充分减压椎管,避免后期医源性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1
    • 足踝部痛风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林泽玉

      Abstract: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足踝部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2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足踝部痛风患者38例;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血尿酸水平、痛风发作频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和尿酸控制情况;观察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38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纠正畸形、运动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3±1.1)分下降至(2.0±0.5)分,痛风发作频率由术前(3.5±0.9)次/月下降至(0.8±0.4)次/月,血尿酸水平由术前(586.8±90)μmol/L下降至(392.1±21.5)μmol/L,AOFAS评分由术前(66.1±3.7)分提高至(79.1±3.6)分(P<0.05)。[结论]手术清理足踝部痛风可显著降低并控制尿酸水平,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 1
    • 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关节腔内环境改变的研究进展

      周塏, 王广积, 杜秀藩

      Abstract:

      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发于运动的人群,特别是年轻人,该韧带断裂后由于关节腔内环境以及关节力学的改变,导致膝关节疼痛、不稳定、以及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研究表明ACL断裂后可引起滑膜炎症、软骨细胞损伤以及软骨基质的降解,最后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形成,其中引起关节腔内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与ACL断裂后关节腔内环境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从ACL断裂后关节腔内环境的改变出发,分析术前术后关节腔内环境的改变对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为ACL断裂后形成PTOA提供一个可靠的科学依据。

      • 1
    • 康复机器人在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洪理徽, 李洪叶, 吕南宁, 刘明明

      Abstract:

      目前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日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下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做到精准康复,使康复策略更加优化。本文分别就不同下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装备特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下肢机器人应用于临床的效果就不同的关节和疾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下肢康复机器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1
    • 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

      李红岩, 陈光, 周道斌, 方闰, 宁仁德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上支点重建(superior fulcrum reconstruction,SFR)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irreparable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IMRCT)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6月对18例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先行关节镜检查及清理,清理肩袖残端及滑囊组织,视具体情况切断或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取同侧腓骨长肌腱长度13-15cm,直径2-3mm,分成两束用肌腱线编织好。在关节盂侧及肱骨头侧分别建立骨隧道,借助PDS线牵引肌腱通过骨隧道,最后在肱骨近端外侧打结固定肌腱。[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关节镜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VAS、CMS、UCLA 和ASE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方面,术后肩峰肱骨头间距(AH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移植物形态良好。[结论]镜下上支点重建治疗不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技术可行,短期临床效果可靠。

      • 1
    • 3D打印定制半骨盆假体治疗12例骨盆肿瘤的短期疗效评估

      肖渝, 张漾杰, 李文忠, 陈剑, 康建平, 田昌平, 陈国平, 肖砚斌

      Abstract:

      [目的] 评价3D打印定制半骨盆假体进行骨盆肿瘤切除术后重建骨盆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骨外二科的12例骨盆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8.5±21.61岁。5例为转移性肿瘤,7例为原发性肿瘤。5例肿瘤侵犯I、II区,4例侵犯II、III区,1例侵犯I、II、III区,1例侵犯I、IV区,1例侵犯III、IV区。[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7.17±4.02个月。MSTS术前评分11.00±4.77,术后评分16.25±2.93。Harris术前评分46.67±5.38,术后评分64.83±7.28。[结论] 通过3D打印定制半骨盆假体进行骨盆肿瘤切除后重建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功能较术前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重建方法。

      • 1
    • 盂肱下韧带后束损伤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报告

      赵茂胜

      Abstract:

      盂肱韧带是维持肩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盂肱上、中、下韧带三部分,被动地维持肩关节下方的稳定性。其中,盂下肱韧带是最关键的部分,约占肩关节不稳因素的25%,盂肱下韧带分为前束、腋窝和后束,前束损伤较为为常见,约占93%,盂肱下韧带后束损伤约占7%。临床上盂肱下韧带很少造成单独损伤,更多的是合并有肩关节内其他组织损伤,如盂唇损伤、肩袖损伤、骨折等,临床上诊断较难,极易漏诊[。本文报道1例带线锚钉修复盂肱下韧带后束、肱骨大结节骨折复位缝线桥技术固定病例。希望引起骨科同行警惕,尽量避免类似损伤漏诊。该研究已告知患者并获得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 1
    • 交锁髓内钉固定腓骨下段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

      徐政, 吕飞, 徐蔚蔚, 董献成, 杜建伟, 沈书明

      Abstract: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腓骨下段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腓骨下段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3.7±2.4)个月,手术时间(51.8±10.3)min,术中出血量(68.3±14.3)ml,切口总长度(42.5±3.6)mm。无一例切口并发症,1例下胫腓螺钉断裂,1例术后突发房颤。随时间延长,患者VAS评分、AOPAS评分及踝ROM均逐渐改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TFO[(8.1±1.3)mm,(8.0±1.1)mm vs (2.1±0.7)mm P<0.05]和TCA[(83.1±3.0)mm,(82.4±2.9)mm vs (73.9±4.2)mm,P<0.05]均显著增加,而TFCS[(4.3±0.5)mm,(4.4±0.5)mm vs (8.3±1.3)mm,P<0.05]显著减小。[结论]交锁髓内钉可有效治疗腓骨下段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抗旋转,且下胫腓固定可靠等优势。

      • 1
    •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衬垫安放次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栗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衬垫安放次序对下肢影像参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初次TKA患者93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7膝)和传统组(46膝),其中改良组安装顺序为胫骨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股骨假体。传统组安装顺序为胫骨平台假体—股骨假体—聚乙烯衬垫。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髋一膝一踝角(HKA)、股骨机械轴远端内侧角(mM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结果 (1)两组患者术前在性别、侧别、年龄、BMI、K-L分级、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总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组手术时间平均为49.14±3.83min,显著少于传统组的55.26±4.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改良组HSS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术后HKA、mMDFA、MPTA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良组mMDFA显著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优先装配衬垫能够减少手术操作步骤,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 1
    • 可调节钛板与垫圈螺钉固定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邓永杰, 赵甲军, 张振, 左坦坦, 于杰, 樊东晓, 刘振辉, 郝志权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可调节钛板与垫圈螺钉固定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术,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1例使用可调节钛板固定,21例使用垫圈螺钉固定。比较两组之间受伤至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两天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 (ROM)、膝关节 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两组之间的受伤至术前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两天引流量、VAS、ROM、Lysholm评分、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6~18月,术后第2天复查膝关节C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复位,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栓、关节粘连和僵硬、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术,使用可调节钛板与垫圈螺钉固定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且使用关节镜治疗,创伤小,并发症低,功能恢复快。

      • 1
    • 全髋关节置换三种引流方式比较

      汤俊峰, 孙良业, 凤晓翔, 袁先发, 管立新, 谢晓东, 龚保军, 高庆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三种引流方式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行THA治疗的1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每组50例。三组病例术后均早期夹闭4h,夹闭结束后接不同引流方式,其中负压组行负压引流,常压组行常压引流,正压组行引流管中段抬高正压引流。记录并比较三组间临床结果及检验指标。 [结果] 三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三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压组术后总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三组术后切口痛VAS评分及髋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三组Hb、Hct、R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正压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输血率及切口愈合等级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A术后采用早期夹闭4h联合引流管中段抬高正压引流可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切口痛及髋部肿胀,是一种简单有效可供临床选择的引流方式。

      • 1
    • 脊柱关节退变外泌体与自噬串扰的研究进展

      闫炳翰, 仇道迪, 徐展望, 谭国庆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和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OA) 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不同来源的外泌体与自噬的串扰能够延缓IDD和OA的进展,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相关细胞凋亡和保护细胞外基质等。本文通过归纳近年来相关文献,综述了外泌体与自噬的串扰在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发现自噬是治疗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的新兴靶点,外泌体中包含骨重建所需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二者的相互串扰可进一步提高IDD和OA的疗效,以期待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1
    • 镜下改良双“8”字缝线固定II型胫骨棘撕脱骨折

      董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改良双“8”字双隧道治疗Meyers-MckeeverⅡ型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5月应用关节镜下改良双“8”字双隧道治疗Meyers-MckeeverⅡ型胫骨髁间嵴骨折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4~49岁,平均年龄(29.59±8.34)岁;均为单侧损伤(右侧12例,左侧5例)。总结17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膝关节伸屈ROM、VAS评分、Lyshol评分和IKDC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评估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17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3±6.90)个月;手术时间40~49min,平均手术时间(45.94±2.93)min;均在术后10~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24±0.75)周;术后3个月、1年的膝关节伸屈ROM、VAS评分、Lyshol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 [(102.18±3.76)、(124.06±0.97)°]、 [(2.29±0.47)、(0.94±0.66)分] 、 [(81.29±1.40)、(91.24±2.02)分] 、 [(79.65±2.80)、(89.47±2.37)分]均较术前 (67.59±1.12)°、(6.76±0.75)分 、(51.88±4.21)分、(53.35±2.8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由术前阳性转为阴性。[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双“8”字双隧道治疗Meyers-MckeeverⅡ型胫骨髁间嵴骨折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手术疗效满意。

      • 1
    • TKA术后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研究进展

      何忠宝, 陆声, 舒钧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膝关节相关疾病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膝关节假体是否松动已成为决定膝关节置换术后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假体周围骨量损失则成为重要的评价依据。此外,骨量丢失通常发生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并且与假体的设计、手术技术、骨负荷状况以及功能锻炼有高度的相关性。尽管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TKA目前仍存在假体松动的高风险。因此,通过对应力传递机制、颗粒、炎症、假体周围骨量损失评估、假体植入完成后修复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1
    • 踇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的临床及MRI评价

      张开富

      Abstract:

      要 目的 探讨踇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符合19例踇长屈肌肌腱腱鞘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男性12例,女7例;年龄38~64岁,平均51.83岁。左侧8例,右侧11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矢状位T1WI、矢状位及冠状位PDWI抑脂、横断位T2WI抑脂扫描。观察指标包括:①囊肿的位置及范围。②囊肿的信号特征。③关节软骨退变Recht分级。结果:①本研究19例患者中,踝管近端囊肿8例(42.11%),最长径4~8cm,平均为6.41 cm。踝管远端囊肿6例(31.57%),最长径2~6cm,平均为4.05 cm。跖趾关节囊肿5例(26.32%),最长径2.5~3.4cm,平均2.96cm。②MRI表现为关节周围呈边缘光滑肿块,T1 WI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 WI或PDWI为高信号。③踝关节或跖趾关节存在显著的退行性改变,Recht关节软骨分级为Ⅲ级—Ⅳ级。结论:MRI能够显示踇长屈肌腱腱鞘囊肿的范围、解剖关系及周围关节退变情况,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 1
    • 全膝置换围手术期三种抗凝治疗比较

      邓立庆

      Abstract: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三种抗凝治疗在西藏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60例行TKA的西藏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20例:使用阿司匹林25mg;B组20例:使用阿司匹林100mg;C组2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抗凝。分析临床结果和彩超检查结果。[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髌上周径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d、3d三组的VAS评分均下降(P<0.05);术后1d、3d三组间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d、3d三组的ROM均有改善(P<0.05);术后1d、3d三组间的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三组 DV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 25mg及100mg可以有效地预防DVT,三种抗凝效果相当。

      • 1
    • 平脊疗法治疗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

      田江波, 鲍铁周, 刘又文, 刘佳, 宋卫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平脊疗法治疗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的效果及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2月~2022年3月就诊的ALDH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52)与对照组(n=52)。研究组采用平脊疗法中优值牵引、中药熏洗、手法松解(脊柱整体手法、弹压手法以及三维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优值牵引、中药熏洗、常规手法治疗。15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对比2组疼痛情况、功能障碍情况、生活质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腰臀部、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治疗后,2组T1骨盆角(TPA)、骨盆倾斜角(PT)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更低(P<0.05);2组治疗前后骨盆入射角(PI)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优良率(90.38%)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平脊疗法治疗ALDH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功能障碍程度,减轻下肢、腰臀部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程度与生活质量,增大SS、LL、TK,降低TPA、PT。

      • 1
    • 神经调控技术重建脊髓中继神经环路修复脊髓损伤

      李艺, 王莹

      Abstract:

      摘要:脊髓损伤(SCI)破坏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环路间的信号传递,造成永久性瘫痪、感觉丧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位于脊髓损伤灶上端和下端大多数神经环路在解剖学上保持完整,上述环路可通过脊髓中继神经环路传递下行运动信号。因此,重建中继性神经环路已作为最具前途的治疗策略之一,其中神经调控技术能够利用残余大脑、脑干和脊髓神经元重建脊髓中继神经环路,改善SCI后神经功能障碍。为了解神经调控技术重建SCI后中继神经环路的最新进展,本综述总结SCI后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中继神经环路重建。进一步讨论SCI后相关神经环路的神经调控的潜在机制及其意义。

      • 1
    • 腰椎减压术治疗腰膝综合症的疗效

      刘侃, 马涉, 于栋, 刘恒平

      Abstract: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手术治疗腰膝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腰膝综合征患者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时,收集并观察下肢放射痛及膝关节周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测量术前及术后3月的椎管面积,观察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部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200±1.587)个月。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6.2±1.0),(2.4±0.7),(1.1±0.7),(0.5±0.7),P<0.05]、膝关节周围疼痛VAS评分[(5.1±1.1),(2.1±1.1),(1.2±0.7),(0.9±0.9), P<0.05]、JOA评分[(9.2±2.1),(21.3±1.8),(23.5±1.7),(24.6±1.9),P<0.05]、WOMAC评分[(51.1±9.5),(31.5±6.6),(16.9±4.0),(10.3±3.7),P<0.05]、Lysholm评分[(55.8±9.8),(72.3±7.3),(77.9±6.2),(85.3±3.9),P<0.05]、椎管面积[(151.9±37.2),(180.3±34.9),P<0.05]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5例腰膝综合征患者中,多数为中老年女性,发病节段集中于L3/4,行腰椎减压手术治疗后,患者下肢放射痛、膝关节周围疼痛明显减轻,腰椎及膝关节功能、椎管面积显著改善。

      • 1
    • 颈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报告与综述

      彭京, 张学俊, 万松, 丁凡

      Abstract: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病理性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难以处理的并发症,因为它会使病人严重衰弱,并可能导致不活动和心理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目前还未取得重大的突破,既往研究聚集于药物等保守治疗。脊髓电刺激作为一种侵袭性方式作用和疗效确切,逐渐被临床所接受。但研究主要聚集在腰腿痛领域,对脊髓损伤后上肢疼痛的运用还很少。本文报告脊髓电刺激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 1 例脊髓损伤后上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并对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建议。

      • 1
    • H型血管在骨-血管偶联稳态维持作用的研究现状

      赵一凡, 苏巧, 解亮

      Abstract:

      作为高度血管化的组织,骨骼系统各项功能均由骨内血管系统支持,血管形成与骨形成在时空上存在密切联系。H型血管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骨髓微血管,因其内皮细胞高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PECAM-1/CD31)和内皮黏蛋白(endomucin, Emcn)而得名。H型血管是骨-血管偶联稳态维持的关键调控因素,可与骨祖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等相互作用,调节骨形成、骨重塑等骨生理活动,参与了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多种骨骼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本文主要对H型血管在骨-血管偶联稳态维持及骨骼疾病中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1
    • 全膝置换控制性低血压与止血带比较

      李兴龙, 刘家伟, 丁亚, 程建军, 程功, 孙广峰, 潘檀, 王宏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价控制性低血压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2年9月—2023年1月,对12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其中,60例使用止血带(TQ组),65例使用控制性低血压(CH组)。比较两组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明显并发症。TQ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显著高于CH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IL-6显著增加(P<0.05),TQ组术后第1天APTT、PT和术后第3天APTT显著低于CH组(P<0.05),TQ组术后第1天D-D、CRP、IL-6和术后第3天Fib、D-D、CRP、IL-6显著高于CH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膝ROM和HSS评分显著增加(P<0.05),但TQ组术后早期的膝ROM和HSS评分显著低于CH组(P<0.05)。[结论]全膝置换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可减少总失血量,缓解术后高凝状态,减少炎症反应,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 1
    • 内螺纹环锯在骨组织疾病活检与治疗中的应用

      季文军, 王信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内螺纹环锯在骨组织疾病活检中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实施骨组织活检的疑似椎体病变患者32例,根据取样环锯类型分为两组:观察组(内螺纹环锯,16例)、对照组(普通环锯,16例)。所有穿刺均在局麻下进行。常规建立工作通道,缓慢旋入环锯,透视定位,通过病灶后取出环锯,取下标本。根据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活检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 5ml,分别为1.0~5.0(2.5±0.7)mL、1.0~4.8(2.8±0.9)mL,无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24(17.1±2.5)min、11.0~29.0(19.7±3.1)min,观察组较短(P<0.05)。观察组取样节段:颈椎6例、胸腰椎骶椎10例、骶髂关节7例;对照组:颈椎9例、胸腰椎骶椎10例、骶髂关节12例。两组取样节段、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穿刺组织阳性率(100% vs 93.8%)、穿刺结果阳性率(87.5% vs 93.8%)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7.5% vs 68.8%)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负压下使用内螺纹环锯可明显缩短椎体活检时间,对穿刺活检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 1
    • 肩峰骨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张澎, 肖毅, 井成, 谢文鹏

      Abstract:

      肩峰骨(os acromiale,OA)是指由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肩峰骨化中心融合失败而形成的无骨性结合的骨块,全球总发病率约为7%,主要表现为肩峰处的疼痛以及正常的肩关节被动活动,多被误诊为肩峰下撞击症和肩袖损伤。目前临床上OA患者的治疗方式多样,但最佳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由于OA的发病率低,且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因此准确的体格检查、影像学筛查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尽早恢复运动功能非常重要。本文从病理解剖、病因与发病率、症状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并发症与鉴别诊断、目前已报道的各种手术方式等方面对OA的诊疗进行综述,并阐述各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总结不同术式和内固定物的适用类型,以期为OA的个体化、精准化诊疗提供依据。

      • 1
    • 肌肉减少症对脊柱手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张俊裕, 董凯旋, 吕秋男, 李宏键

      Abstract:

      肌肉减少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关于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但它对脊柱手术带来的不良预后已被证实。可能因为肌肉减少症的存在,会对脊柱手术患者的相关治疗方案、术前规划及围手术期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肌肉减少症近期正处于研究热点,有大量关于肌肉减少症的发展、肌肉减少症对脊柱手术预后的研究以及肌肉减少症的药物、营养和运动治疗干预措施的报道。本文将对上文进行综述,重点总结肌肉减少症与脊柱手术之间联系的研究进展,为肌肉减少症在脊柱手术方面的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并为后期相关临床研究做准备。

      • 1
    • 3D打印生物工程骨支架的研究进展

      王寒, 邢辉

      Abstract:

      组织工程学支架在人体骨缺损的修复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前途,但常规方法尚未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在骨组织工程中,制备高性能支架是研究的重点。该领域主要生产具有理想形状、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提高支架生物性能和提升修复骨缺损的效果。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的许多行业广泛运用。3D打印技术通过定制形状和结构,有可能制备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使其具备有利的宏观或者微观结构、润湿性、机械强度和细胞反应。 本文简要综述了3D打印制备不同类型骨组织支架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3D打印设计和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最新理念。

      • 1
    • 骶髂损伤固定的研究进展

      贾德位, 李仲, 张立峰

      Abstract:

      骶髂损伤是骨盆损伤中的一部分,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常造成骨盆环的不稳定。目前多采取手术治疗,实现复位和固定,以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多种内固定方式,分别为骶髂螺钉、前路骶髂关节钢板、骶骨棒、张力带钢板、可调试微创接骨板、TightRope、S2AI螺钉、后路钉棒、前路钉棒、Curvafix。每种方式各有特点,众多研究者从生物力学、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等多角度对各种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然而哪种方式更合适仍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本文对国内外骶髂关节脱位固定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冬月, 苏庆军, 张希诺, 陶鲁铭, 海涌

      Abstract: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PLDH)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0月应用UBE治疗的PLDH患者27例。术前、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VAS、腿痛VAS、ODI和腰椎JOA评估,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方面,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椎管占位率、腰椎前凸角进行评价。 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8.52±12.84min,平均随访12~27个月。硬脊膜撕裂1例,复发1例。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随时间推移,VAS评分和ODI评分持续减少(P<0.05),JOA评分持续升高(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3%。影像学方面,术后椎管占位率显著下降(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临床结果满意。

      • 1
    • 自制导向器由后向前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邓永

      Abstract:

      [目的] 介绍自制导向器由后向前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撕脱骨折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0年6月—2022年6月使用自制导向器由后向前固定治疗PCL撕脱骨折患者 16例。镜下检查及清理,穿线导针钝端通过前外侧入路,经PCL与股骨内髁间进入后内侧室,穿过腓肠肌内侧头内缘到达大腿内侧皮下并开口,外套筒经穿线导针定位PCL骨折块下方,导向器出口位于胫骨结节外侧缘,由后向前建立胫骨隧道,穿线导针尾孔穿入PDS线自胫骨前缘引出。用缝合钩经PCL实质部偏前缘引入高强度缝线,通过PDS线引出胫骨隧道,袢钢板悬吊固定。[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获得9.69±2.7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IKDC及Lysholm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骨折均愈合良好,膝关节稳定,屈伸活动良好。[结论] 自制导向器由后向前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隧道建立精准,操作方便简单,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

      • 1
    • 胫骨假体不同后倾角对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

      刘牧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胫骨假体不同后倾角对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8月至2022年6月我院关节外科治疗的59例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PTS角分为A组(PTS<6°)和B组(6°≤PTS≦9°)。术前、术后1个月、 6 个月评价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AKS),评价术后机械股胫角、股骨假体外翻角、胫骨假体内翻角、胫骨假体后倾角。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侧别、BMI指数、K-L分级、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2.58±4.93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A组5例患者出现内侧间隙疼痛,需间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组患者术前ROM、AKS-knee、AKS-functio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Knee-ROM、AKS-knee、AKS-function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A组Knee-ROM、AKS-knee、AKS-function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机械股胫角、股骨假体外翻角、胫骨假体内翻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为5.26±0.37°显著小于B组的7.95±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固定平台UKA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6°≤PTS≦9°的 PTS 有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

      • 1
    • 后路腰椎融合术椎间笼架沉降的相关因素

      刘研, 管华鹏, 曲新田, 李念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影响融合器沉降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与融合器沉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骨科病房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0例行L4/5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是否沉降,将所有患者分为沉降组(30例)和未沉降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椎间融合时间、术前手术间隙终板炎情况及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swestry指数的改善情况。通过CT和MRI测量并比较术前椎旁肌CSA、FI 、椎旁肌FCS、腰大肌CSA、椎体CSA,测量比较术中即刻矫正椎间隙高度、即刻SL矫正角度及术后SS、LL、PT、PI-LL。计算椎旁肌rCSA、腰大肌rCSA、椎旁肌rFCSA;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 沉降组骨密度T值低于未沉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随访患者有4例出现终板损伤皆在沉降组(P=0.038);沉降组腰大肌rCSA、椎旁肌CSA、椎旁肌rCSA及椎旁肌rFCSA均显著小于沉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7,P<0.001,P<0.001);沉降组椎体面积、即刻矫正椎间隙高度、即刻SL矫正角度、椎间骨融合时间显著大于未沉降组(P=0.004、P=0.020,P=0.009、P=0.023)。二元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椎间骨融合时间(OR=1.158,P=0.045)、即刻椎间隙矫正高度(OR=1.438,P=0.038)、即刻SL矫正角度(OR=1.101,P=0.019)是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骨密度(OR=0.544,P=0.016)、椎旁肌rFCSA(OR=0.525,P=0.048)是融合器沉降保护因素。结论 椎间骨融合时间过长、即可矫正椎间隙高度及即刻SL矫正角度过大是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独立高危因素。而骨密度及椎旁肌rFCSA越大时,则术后越不容易发生融合器沉降。

      • 1
    • 基于Notch通道右归丸对大鼠退变椎间盘的影响

      马涉, 刘侃, 杨敬言, 黄仁俊, 于栋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右归丸对大鼠退变腰椎间盘结构的潜在干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大鼠,不做特殊处理;退变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药物组在退变组基础上予右归丸灌胃2周。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0、MIF、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椎间盘组织中Ⅱ型胶原、Notch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退变组与药物组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0、MIF、TNF-α含量增加,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退变组相比,药物组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0含量增加,MIF、TNF-α含量减少,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otch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归丸能够抑制椎间盘退变大鼠的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缓解大鼠椎间盘退变,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tch信号通路相关。

      • 1
    • 下肢骨折固定术后感染的影响相关因素

      李鑫, 杨佐明, 孙建林, 王斌, 赵小明, 张吉龙, 崔明超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骨折相关感染(Fracture-related infection ,FRI)的危险因素,以期临床能更好的预防FRI的发生。[方法]收集唐山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982例下肢行骨折固定治疗的患者资料,将发生下肢FRI的83例患者纳入感染组(病例组),按照组间骨折部位、骨折术式(闭合或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性别、年龄(相差±3)匹配的方法选择未发生FRI的患者166例为无感染组(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下肢骨折固定术后FRI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开放性损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SA分级、术前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史、饮酒史、损伤机制、住院时间、损伤至手术时间、骨折术式及侧别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骨折部位、骨折术式、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后,吸烟史、手术时间延长、高BMI、高ASA分级、开放性损伤加为下肢FRI的危险因素,高ALB为下肢FRI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有吸烟史、手术时间延长、高BMI、高ASA分级、开放性损伤发生下肢FRI风险较高,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 1
    • 机器人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中的应用

      李雅南, 李殿国, 吴东进, 曹光庆, 孙小刚, 徐加龙, 张振华, 刘帅

      Abstract:

      [目的] 评估骨科机器人在后路全椎体截骨术(poste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矫正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并与传统透视徒手置钉组对比,探讨其在临床和影像学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9月至2022年06月收治的26例重度AIS患者临床资料。11例采用C型臂联合机器人术中导航置入椎弓根螺钉(机器人组);15例采用传统C型臂透视下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 (徒手组)。记录两组患儿临床数据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Cobb角矫正率、置钉准确率。[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及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Cobb角、C7PL-CSVL 及 SVA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5.1% vs 85.6%, P<0.05)。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徒手组,手术时间长于徒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CR对重度AIS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术中机器人辅助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螺钉的精准度,但由于学习曲线处于初级阶段,手术时间可能会增加。

      • 1
    • 浅隧道双线环固定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

      周明, 龚礼, 侯慧铭, 邹文, 范少勇, 胡梁深

      Abstract:

      [目的]介绍浅隧道双线环固定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30例髌骨脱位患者采用浅隧道双线环固定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进行治疗。首先于髌骨内侧上缘确定点位钻入两枚带尾孔导针。使用4.5mm空心钻沿带尾孔导针制作两个长约5mm的浅隧道。利用带尾孔导针引入一根引线。然后将对折的两根肌腱线,环端与线端反向放入引线中并拉入隧道。将肌腱放置于线环中,并收紧肌腱线另一端使肌腱与浅隧道紧密贴合并打结固定。最后,制作股骨隧道拉入肌腱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IKDC评分,髌骨倾斜角及适合角均显著改善(P <0.05)。[结论] 浅隧道双线环固定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 1
    • 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并发脊柱侧弯1例及原因分析

      吴志扬

      Abstract:

      Ellis-Van Creveld综合征(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EVC综合征)作为一种骨骼纤毛病,脊柱侧弯却是极少被提及的的一种临床表现。本文报道了1例14岁女性患者,以“发现脊柱侧弯3年”为主诉入院,伴有多发骨骼异常、身材矮小、多指、单心房等,基因检测发现EV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从而确诊EVC综合征。通过病例特点和复习相关的文献,主要从EVC基因参与的Hh和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去解释了引起脊柱侧弯的机制,包括椎弓根提前矿化引起椎体前柱相对过度生长(relative anterior spinal overgrowth,RASO),椎体骨矿化受损、椎体机械性能下降和椎间盘、肌肉发育异常等造成脊柱生物力学改变,从而引起脊柱畸形。在EVC综合征患者脊柱侧弯的矫形手术中,还应重视严重心脏病、胸廓狭窄等常见并发症对围手术期的影响。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多用途挡板设计与应用

      袁札根, 卿勇, 孙淑梅, 李治敏, 苏展影, 李泽晖, 陈瑞娟, 曹学伟

      Abstract: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多用途挡板设计与应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本多用途挡板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挡板、手柄与负压吸气器,挡板上设有圆形通透窗口、圆形通透窗口通道、矩形通透窗口;矩形通透窗口设置在所述挡板的顶边的中部;圆形通透窗口设置在所述挡板的几何中心位置的一侧;所述的手柄与挡板的下部连接;负压吸气器与手柄连接在挡板的下部,其前端开口延伸到所述挡板的中部形成吸气口,其后端开口连接外部负压抽气管道,将靠近挡板或附着在挡板表面上的血液、碎屑吸出。[结果]TKA患者术中应用多用途挡板,高效遮挡了飞溅的血液和碎骨渣,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率,有效保护医护人员从而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86例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本多用途挡板遮挡并吸附TKA手术过程中飞溅的血液和碎骨渣等污染物,降低了感染率,减少对医务人员的污染和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 1
    • Tile B骨盆骨折外固定是否联合耻骨支置钉的比较

      艾义翔, 艾先强, 高杰, 艾鹏程, 惠海斌, 高宗瑞, 折程洲

      Abstract:

      目的 比较外固定架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是否联合耻骨支置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4月手术治疗的4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采用髂骨-耻骨支联合置钉外固定(耻骨钉组),另外20例单纯髂骨置钉外固定(无耻骨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等损伤。无耻骨钉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优于耻骨钉组(P<0.05),但耻骨钉组下地时间显著早于无耻骨钉组 [(22.77±2.41) d vs (41.85±3.84) d, P<0.05],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无耻骨钉组[(12.18±1.84) d vs (19.35±2.81) d, P<0.05]。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耻骨钉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无耻骨钉组 [(45.73±6.61) d vs (60.70±9.40) d, 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和Majeed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月耻骨钉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无耻骨钉组(P<0.05)。影像学方面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骨-耻骨支联合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无耻骨钉支架。

      • 1
    •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两种内固定的比较

      汤俊峰, 孙良业, 凤晓翔, 袁先发, 管立新, 谢晓东

      Abstract:

      [目的] 比较缝线垂直间断NICE结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与钢丝垂直间断捆扎联合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52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缝线联合固定,24例采用钢丝联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无明显差异(P>0.05)。缝线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5d疼痛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钢丝组(P<0.05)。随访13~24个月,平均(18.3±3.8)个月。缝线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ROM、Bostman评分、Kujal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膝前痛VAS评分显著减小(P<0.05);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Bostm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应时间点,缝线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钢丝组(P<0.05)。影像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两组Insall-Salvati指数、髌骨长度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缝线组Insall-Salvati指数显著小于钢丝组(P<0.05),而髌骨长度显著大于钢丝组(P<0.05)。缝线组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结论] 缝线垂直间断NICE结固定联合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优于钢丝联合固定,且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 1
    • 胫骨骨折骨痂刚度评估拆除单臂外固定架的研究

      张洪亮, 张涛, 刘金伟, 刘钊, 张宁宁, 万春友

      Abstract:

      [目的] 探讨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在胫骨骨折骨痂刚度评估拆除单臂外固定架的有效性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9例胫骨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于伤后2周内接受胫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24例术后行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测试组),25例未行测试(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外固定架调整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0.5±2.4)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骨折处VAS评分显著减小(P<0.05),两组膝屈伸ROM、踝跖屈-背伸ROM均显著增加(P<0.05),测试组带架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测试组出现2例针道感染,常规组出现针道感染4例,两组间针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组术后未出现再骨折,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再骨折,两组间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对位调整完成后较术后即刻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完成后随时间推移,两组骨折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骨痂形成质量逐渐好转(P<0.05),常规组骨痂形成质量在拆架时显著优于测试组(P<0.05)。[结论] 定期应用轴向载荷分担比测试能够安全及时地指导胫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拆除,效果安全可靠。

      • 1
    • 3D打印导板在中上胸椎手术中的应用

      姜泽威, 汤舒婷, 周纪平, 王东, 丛波, 刘彬, 吴瑞, 李佳佳, 张廷伟, 杨凯, 金海龙, 李志恒, 严伟, 席焱海, 谭明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讨3D打印导板辅助中上胸椎椎弓根置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行中上胸椎手术的患者50例。术前告知取得患者同意情况下分为两组,25例3D打印导板辅助(导板组),25例传统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随访资料数据。[结果] 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主动脉及胸髓损伤。组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的透视次数 [(2.75±1.21)次 vs (9.46+2.71)次, P<0.05]和单钉置入时间 [(2.23±0.45) min vs (3.46±0.72) min, P<0.05] 小于徒手组。随访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减少(P<0.05),两组JOA评分均增加(P<0.05)。术后影像评估导板组置钉精准率优于徒手组(97.33% vs 81.33%, P<0.05)。末次随访两组均骨折均愈合,内固定物无断钉、松动等。[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下行中上胸椎螺钉植入,提高了置入的安全性及精准性,射线暴露少。

      • 1
    • 颈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前移与椎板成形的荟萃分析

      汪伟, 王先早, 唐尚权, 徐新华

      Abstract:

      背景:颈椎椎体可控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ACAF)是一种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新型手术技术。尽管ACAF被广泛应用,其相关减压预后因素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目的:比较ACA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LP)治疗OPLL的临床结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在PubMed、Embase、Cochrane、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中检索关于ACAF和LP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从中提取相关结局指标,使用STATA 17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ACAF在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WMD=0.906, 95%CI (0.374, 1.438), P=0.001<0.05]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改善率[WMD=8.903,95%CI(5.964,11.841),P< 0.05]上优于LP;术后目测类比评分[WMD=-0.809,95%CI(-1.132,-0.487),P<0.05]LP优于ACAF;术后颈椎活动度[WMD=-3.225,95%CI(-5.829,-0.681),P=0.013< 0.05]LP优于ACAF;术后颈椎曲度[WMD=7.826,95%CI(6.505,9.147),P<0.05]ACAF优于LP;C5神经根麻痹[OR=0.236,95%CI (0.082,0.678),P=0.007<0.05]、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OR=0.181,95%CI (0.066,0.497),P=0.001<0.05]ACAF优于LP;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OR=9.614,95%CI (2.168,42.629),P=0.003<0.05]ACAF大于LP;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606,95%CI (0.373,0.983),P=0.043<0.05]ACAF少于LP。 结论:ACAF与LP两种术式在治疗OPLL时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ACAF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1
    •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

      于佳, 袁馨, 赵璐, 李绚璇, 杨浩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跟骨骨折儿童,均接受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超声引导下操作55例(超声组),透视下操作45例(透视组)。对比两组患儿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透视组(P<0.05),均无神经损伤、症状性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7.5±4.5)个月,均无克氏针松动等不良事件、再次手术翻修发生。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AOFAS评分、足内翻及足外翻ROM均明显增大(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组间AOFAS评分、足内翻及足外翻ROM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上,术后1月、末次随访Bohler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5),Gissane角、关节软骨塌陷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Bohler角、Gissane角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疗效较好,相比透视下操作具有手术时间短、辐射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 1
    • 肩关节镜微创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朱军

      Abstract:

      探讨肩关节镜微创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8月本院80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n=38)与研究组(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n=42)。观察两组手术情况,评估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微创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出血少、疼痛程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能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康复。

      • 1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下方半脱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赵士君, 张威, 李翔, 孙若斌, 王爱国

      Abstract:

      目的 明确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肩下方半脱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52例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一周站立位肩关节X线正位片结果将患者分为半脱位组(58例)及未半脱位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损伤相关资料,手术资料和末次随访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发生肩下方半脱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eer分型III/IV型(OR=2.347,P=0.023)、术前存在半脱位(OR=2.550,P<0.001)、手术时间较长(OR=3.133,P<0.001)、胸三角肌入路(OR=1.956,P<0.001)是肩下方半脱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8例半脱位患者术后给予患肢高位悬吊固定,指导主、被动耸肩锻炼后,术后3个月复查X线显示肩下方半脱位情况均消失。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越严重,术前即有肩下方半脱位、较长的手术时间、胸三角肌入路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肩下方半脱位的重要因素。由于其预后良好,可以将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肩下方半脱位视为假性半脱位。

      • 1
    • 加长PFNA联合钢丝是否捆绑扎治疗固定波及股骨转子间的股骨转子下骨折

      张立峰, 红荣, 贾燕飞, 郝廷, 佟雁翔, 李亚光, 于成涌, 张哲汉, 薛飞, 王文选, 关健, 赵国中, 冯卫

      Abstract: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经加长PFNA联合钢丝捆扎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波及股骨转子间的股骨转子下患者26例, AO/OTC分型31-A2.3型, Seinsheimer分型V型,其中采用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未捆扎组)和采用加长PFNA联合钢丝捆扎治疗(捆扎组)各13例。 [结果] 捆扎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短于未捆扎组,捆扎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好于未捆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与本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umgaertner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捆扎组明显优于未捆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捆扎组颈干角、双侧股骨长度差及影像骨折愈合时间均好于未捆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双侧股骨长度差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捆扎组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多于未捆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捆扎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26周,未捆扎组4例≥26周。[结论]加长PFNA联合钢丝捆扎股骨治疗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早期效果优于单纯使用PFNA。

      • 1
    • 90 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2年生存调查

      李家琛, 杨朝晖

      Abstract: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伤后的生存情况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23 年 3 月在本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72例老年患者,通过对病历资料的回溯获得一般信息、术前化验及手术相关资料,上述病人全部采取了髓内针固定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通过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 K-M 分析筛查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随访时间为 1-87 个月,生存时间6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死亡27例(15.70%) 、死亡53例(30.81%)、102例(59.30%),其6个月生存率为 84.30% ,12月生存率为69.19% ,24个月生存率仅为 40.70%。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的BMI显著小,ASA分级显著高,术前Hb水平显著低,Cox 风险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男性、较小的BMI 值、ASA IV级、A3型骨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人,其术后死亡率尤其是24个月死亡率较高,同时男性、较小的BMI 值、ASA IV级、A3型骨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大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邹泽辉, 李晓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身高、体重、足长、性别、年龄、手术入路等变量构建多元线性方程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所使用的髋臼杯大小。方法 选取182名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足长、性别、年龄、手术入路等数据,运用SPSS 26.0软件将全队列数据按7:3随机分成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对训练队列患者的身高、体重、足长、性别、年龄、手术入路与术中所使用的髋臼杯大小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通过训练队列中患者的身高、体重、足长、年龄、性别为自变量、髋臼杯大小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将验证队列的数据代入多元线性方程所得到的预测髋臼杯大小与实际所用的髋臼杯大小相比,计算方程的准确性。结果 训练队列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入路(r=0.049) 和年龄(r=-0.140)与术中所使用的髋臼杯大小无相关性,而身高(r=0.653)、体重(r=0.627)、足长(r=0.633)、性别(r=0.278)与术中所使用的髋臼杯大小具有相关性,预测方程Y(髋臼杯大小mm)=20.702+0.465×足长(cm)+0.090 ×身高(cm)+0.086×体重(kg)。该方程预测在一个尺寸之内的准确率为70.91%,预测两个尺寸之内的准确率为90.91%。结论 人体测量学数据能够准确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的大小,并且提高植入物供应商的工作效率和手术室的运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潜在的经济负担。

      • 1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沈晓龙, 魏磊鑫, 徐辰, 吴卉乔, 钟华建, 王睿哲, 张子凡,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OPLL)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pen-door laminoplasty, LAMP)的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LAMP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316名患者获长期随访,纳入研究。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否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病史、是否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等。影像学测量包括:术前C2-7 Cobb角、K线结果、脊髓后方压迫评分(posterior compression score of spinal cord, PCS评分)、骨化累及椎体数、骨化占位率、骨化厚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神经功能情况,计算患者的术后JOA恢复率。根据术后JOA恢复率将患者分为恢复好组(≥50%)和恢复差组(<50%),采用单项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3.65±23.27)个月。单因素比较表明,恢复好组的病程要短于恢复差组、恢复好组的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要低于恢复差组、恢复好组的术前PCS评分要大于恢复差组 (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BMI、高血压病史比率、糖尿病病史比率、吸烟史比率、脑卒中比率、术前C2-7 Cobb角、C2-7 SVA、T1 slope、K线、骨化累及椎体数、骨化占位率、骨化厚度、术后康复训练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长和术前PCS评分低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病程长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危险因素,而术前PCS 评分高是术后神经恢复好的保护因素。

      • 1
    • 合并脊髓损伤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

      张金磊, 杨高彬, 朱彦谕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FDLCS)合并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2年8月收治的FDLCS合并SCI患者8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前路组40例与后路组40例。对比两组手术、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后路组(P<0.05),早期并发症上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随访(16.5±3.0)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降低,JOA评分上升,ASIA分级改善(P<0.05);前路组术后3月VAS评分、JOA评分均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ASIA分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Cobb角、椎间隙前滑距离较术前均减小(P<0.05),椎间隙高度增大(P<0.05)。前路组术后7d Cobb角、椎间隙前滑距离均小于后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FDLCS合并SCI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特点,可促骨折脱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

      • 1
    • 颈前路减压ROI-C融合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高军伟, 夏英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zero?notch self stabilizing?cervical?fusion?cage,ROI-C)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择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CSM患者112例,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ROI-C组56例与钛板组56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ROI-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钛板组(P<0.05)。对比术前,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ROI-C组术后3个月VAS与NDI评分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术前,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前凸角(CL)、颈椎整体曲度、活动度(ROM)均显著提高(P<0.05),C2-7终板后角距离(SVA)均显著减小(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及骨性融合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OI-C行ACDF治疗CSM可取得与钛板类似的效果,ROI-C在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短期疼痛、颈椎功能障碍上有优势。

      • 1
    • 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

      李建鹏, 尹梦帆, 高翔

      Abstract:

      [目的] 比较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31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15例采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16例采用金属螺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及影像结果。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9.2±4.6)个月。可吸收螺钉组术后完全恢复负重活动时间显著小于金属螺钉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的AOFAS评分、踝O-M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均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小(P<0.05)。术后3个月时,可吸收螺钉组的踝背伸-跖屈ROM显著大于金属螺钉组(P<0.05),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的AOFAS评分、VAS评分、踝O-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和移位,踝总体对位对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3例退变评级为1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疗效与金属螺钉相似,可早期负重锻炼,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 1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Hcy临床诊断意义

      孟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在疾病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了临沂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接收的73例NONFH患者作为研究组,及同期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6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中的Hcy水平,并将其与临床指标(如病因、受累侧数、塌陷程度和ARCO分期)进行比较分析。此外,研究还分析了VAS评分和Harris评分与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NONFH患者血清中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y水平与是否吸烟和病因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双侧受累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侧受累患者(P<0.05);股骨头已塌陷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未塌陷患者(P<0.05)。随着ARCO分期的加重,血清Hcy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Hcy浓度与VAS评分及ARCO分期呈正相关,与Harris评分呈负相关。绘制的ROC曲线显示,血清Hcy水平在诊断股骨头坏死塌陷时的敏感性为67.1%,特异性为85.3%,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结论]NONFH患者血清中的Hcy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明Hcy是NONFH疾病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 1
    •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辅助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庞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并部分结合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03-2021.09月收住院的3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资料纳入本次研究,均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术前、术后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等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无切口感染、外固定钉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情况,无外固定架单臂、螺钉松动状况。腕关节Cooney功能评分术后3月、术后6月均较术前显著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等三方面指标情况,术后即刻、术后3月、术后6月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倾角术后即刻、术后3月、术后6月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术后即刻、术后3月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术后6月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与术后6月进行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辅助克氏针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临床医生信赖的手术方法之一。

      • 1
    • 腰椎管狭窄症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与疗效的关系

      王生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8月76例LSS患者,均采用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CT测量治疗前后中央椎管横断面积、双侧侧隐窝前后径、双侧椎间孔矢状面积等CT椎管影像参数,MRI测量横断面积、最大矢状径、三分区面积等硬膜囊影像参数,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参数变化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变化值。分析影像参数变化值与VAS评分、OD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76例LSS患者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后疗效优36例,良32例,可8例;不同疗效患者CT、MRI影像参数、VAS评分、ODI指数变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影像参数变化值与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LSS 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前后CT、MRI影像参数改变与疼痛、功能障碍缓解具有显著关联。

      • 1
    • 空心钉构型对镜下踝关节融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张宁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空心钉不同构型对镜下踝关节融合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例符合纳入标准37岁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螺旋CT自膝关节至足底进行薄层扫描,获得DICOM图像导入到Mimics中分割跟骨、距骨、胫骨、腓骨三维点云,Geomagic、Hypermesh中模拟构建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对照模型和3个踝关节融合模型,其中Model A为后内+后外平行构型,Model B为后内+前内交叉构型,Model C为后内+前内+前外构型。观察模型中胫距关节面相对位移、Mises应力峰值及平均Mises应力。结果 跖屈及内、外旋载荷下,Model A平均位移为显著大于Model B和Model 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odel B和Model 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融合模型的最大位移均出现在胫距关节面前侧,其中以Model A最大,其次依次为Model B和Model C。Model A胫距关节平均Mises应力显著小于Model B、Model C(P<0.001),Model B、Model 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el A空心钉的应力峰值大于Model B和Model C。结论 后内+前内平行放置的空心钉构型的稳定性优于后内+后外构型,有利于减少镜下踝关节融合手术创伤。

      • 1
    • 外侧双入路镜下清理术治疗跟痛症

      夏宇, 李文, 张磊, 石厚银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外侧双入路镜下行跟骨骨刺清理加跖筋膜松解术以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疗因跟骨骨刺及足底筋膜炎引起跟痛症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资料,根据沟通结果。29例患者经外侧双入路踝关节镜下施以跟骨骨刺清理加跖筋膜松解术,29位患者行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58位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的随诊,没有出现不良现象。手术组29例患者术后X线影像片显示跟骨骨刺消失。手术组和保守组在治疗后3月、6月、12月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评分之间比较均呈好转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月、6月、12月手术组VAS评分低于保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月、6月、12月手术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较保守组更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侧双入路镜下行跟骨骨刺清理加跖筋膜松解术治疗跟痛症,具有疗效好、不易复发等优点,在防止跟痛症的再发生方面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率高。

      • 1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色素沉着的相关因素

      张一晗, 王红涛, 王海峰, 贾鑫玮, 王辉

      Abstract:

      [目的] 探讨以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术后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2月于我院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的18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皮瓣术后是否发生色素沉着分为色素沉着组和非色素沉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影响因素。[结果] 185例中,色素沉着组36例,占比19.5%;非色素沉着组149例,占比80.5%。单项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构成、性别、体重指数(BMI)、慢性泌尿系感染情况、缺损面积、部位、骨缺损情况、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和早期感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时间、早期血管危象和是否行血管吻合对色素沉着的发生存在影响(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95%CI)=4.112,P=0.010)、早期血管危象(OR(95%CI)=17.003,P<0.001)、高血压(OR(95%CI)=7.731,P<0.001)、糖尿病(OR(95%CI)=4.065,P=0.012)是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血管吻合(OR(95%CI)=0.081,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 患者自身吸烟,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术后早期发生血管危象者更易发生皮瓣色素沉着,而血管吻合可以减少色素沉着的发生。

      • 1
    • 经椎间孔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

      孟凡志, 匡立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PTE)与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2例单节段DLSS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7例采用 PTE术,35例采用UBE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UBE 组手术时间 [(81.2±10.3)min vs (63.2±11.0)min, P<0.05]、切口总长度[(2.5±0.3)cm vs (1.0±0.2)cm, P<0.05]、术中失血量 [(89.5±11.3)ml vs (39.2±10.9)ml, P<0.05]、术中透视次数 [(2.9±0.4)次 vs (3.1±0.5)次, P<0.05]、下地行走时间 [(2.2±0.4)d vs (1.4±0.5)d, P<0.05] 及住院时间 [(11.2±2.1)d vs (9.2±1.4)d, P<0.05] 均显著大于PTE组。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PTE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UBE组 [(62.2±9.5)d vs (71.1±10.2)d,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 VAS 评分、腿痛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d时PTE组的腰痛 VAS 评分 [(3.7±1.0) vs (4.3±1.1), P<0.05]、腿痛 VAS 评分 [(2.9±0.5) vs (3.2±0.4), P<0.05] 均显著优于UBE组,但2组患者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 评分、腿痛 VAS 评分和 ODI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且随着随时间推移两组椎管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PTE组椎管面积均小于UBE组,术后10d [(135.4±32.1)cm2 vs (221.4±30.5)cm2, P<0.05],末次随访时 [(126.3±25.4)cm2 vs (163.7±28.6)cm2, 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术前术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PTE和UBE两种手术方式治疗DLSS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相比UBE,PTE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腰痛、腿痛轻,但UBE减压效果更好。

      • 1
    • ARTHROBOT机器人辅助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结果

      贾若真, 韩衍龙, 王利

      Abstract:

      [目的] 比较机器人ARTHROBOT辅助全髋置换术(rTHA)与传统手工全髋置换术(mTHA)的早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4月—2022年11月我院行THA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rTHA组28例、mTHA组30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未见术中并发症。rTHA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显著大于mTHA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HA组治疗费用较高(P<0.05)。两组完全负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rTHA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内-外旋ROM均显著大于mTHA组(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及髋伸-屈ROM,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髋内-外旋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VAS 评分显著减小(P<0.05),而 Harris 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rTHA组术后LLD、双侧FOD差值、双侧AOD差值、双侧COD差值均显著低于mTHA组(P<0.05),而两组的AAA和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ewinnek 安全区为标准,rTHA组安全区内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mTHA组(P<0.05)。[结论] 机器人ARTHROBOT辅助THA使假体植入更精准,髋臼杯置入安全区的比例更高,能更好恢复患髋偏心距,有利于减少LLD,疗效更佳。

      • 1
    • 三种不同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皮肤缺损

      李伍建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三种不同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51例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修复选取皮瓣供区不同,分为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组(Perforating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29例、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皮瓣组(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SNCF)15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ALTF)组7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面积、血管危象、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皮瓣感觉功能。结果 (1)本组51例皮瓣,全部成活48例,部分坏死3例,其中PAPF组1例(3.44%),SNCF组2例(13.33%)。静脉危象PAPF组5例,SNCF组3例,ALTF组1例均出现在术后48h内,其中6例经拆除蒂部缝线后恢复,2例进一步拆除皮瓣周围缝线减张,持续皮缘放血后恢复,ALTF组1例再次重现吻合静脉口。(2)PAPF组皮瓣平均旋转角度为129.64±11.39°,SNCF组为123.08±1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PAPF组和SN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患者的皮瓣面积、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ALTF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28.57%),显著高于PAPF组和SN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7±1.9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3±1.05个月,未出现骨不连。术后6个月、8个月及末次随访,三组患者AOFA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良好,无继发性瘢痕挛缩,PAPF组及SNCF组感觉功能分级优于AL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或带腓动脉的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皮肤缺损并发症少,皮瓣外观及感觉功能恢复满意度高。

      • 1
    • 加速康复下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林才渊, 张志广, 李志鹏, 夏天卫, 张富城, 沈计荣

      Abstract: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下肢关节置术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加速康复与血栓防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吻合,近年来加速康复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国内对加速康复与血栓防治结合的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情况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下下肢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方法:基于凤凰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地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沈主任组行下肢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病人330例。根据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n=46))与非血栓组(n=284)。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传统认为对血栓产生有影响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术后有46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为41例,其余深静脉血栓10例,共51例。41例累及单支静脉,5例累计双支静脉,分别为腓静脉+肌间静脉2例、腘静脉+肌间静脉1例、腘静脉+腓静脉1例、双侧胫后静脉1例。总体的血栓发生率为13.9%,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5%,其余深静脉血栓总体发生率为2.4%。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性别构成、年龄、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术前C反应蛋白、术后第一天C反应蛋白、手术类型、疾病诊断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年龄、饮酒史、术前D-二聚体是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结果表明:1.在加速康复与血栓防治策略结合的情况下,除外肌间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2.年龄、饮酒史、术前D-二聚体是下肢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存在此类情况的患者并改善其围术期风险。

      • 1
    • 空心钉与支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的比较

      魏建军, 颜世昌, 杨永江, 杨丰真, 田纪伟

      Abstract:

      [目的] 比较空心钉固定和支撑钢板固定三踝骨折患者后踝骨折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2月-2021年02月6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采用空心钉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支撑钢板固定(支撑钢板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在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切口感染、血管栓塞事件、内植物位置不良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支撑钢板组的踇趾屈曲挛缩及内植物激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空心钉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3.44±11.59个月。末次随访的两组VAS、AOFAS评分及与健侧背伸/跖屈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方面,空心钉组骨愈合时间显著优于支撑钢板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后踝骨块复位丢失和内植物失效。两组间末次随访MCS、TFCS、关节内台阶或间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空心钉和支撑钢板均可有效的固定后踝骨折块,获得满意的踝关节功能,但需随访创伤后关节炎的进展。与支撑钢板固定相比,空心钉固定操作更简单有效,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更少。

      • 1
    • 前外侧联合内侧MIPO入路手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

      段修芳, 侯致典, 潘维亮, 杨茂杰, 孟乾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前外侧联合内侧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thses technology,MIPO)入路手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胫骨远端pilon骨折115例,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分别接受前外侧联合内侧MIPO入路手术与前外侧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手术、血清学、影像学及随访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复位、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伸-屈踝关节运动范围(ROM)、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伸-屈ROM、VAS评分、AOF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前外侧联合内侧MIPO入路手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创伤性小,可促患者踝关节复位及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1
    • 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临床研究

      王志相, 李世梁, 赖崇荣, 吴秋敏, 李世佳, 刘盛飞, 廖拥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50例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50.25±18.39)min,出血量(45.81±12.05)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完整随访,平均随访(8.12±2.10)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足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显著高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4例主诉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下降,1例内固定不适;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后外翻角(HVA)、第 1、2 跖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显著低于术前,(P<0.05)。影像检查显示所有截骨处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86±2.24)周。[结论] 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近期效果满意,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 1
    • 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

      彭俊洋, 张云鹏, 陈晖, 魏俊成, 田纪伟

      Abstract: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关节镜下复位固定手术,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锚钉组14例(双线带免打结锚钉固定),空心钉组14例(空心螺钉固定)。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天数、手术费用、术后3月和6月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患者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短,但费用较高(P<0.05)。[结论]无结锚钉与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关节镜无结锚钉技术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舒适度高,活动度恢复理想,但住院费用更高。

      • 1
    • 张筋撑骨”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王国军

      Abstract:

      [目的]比较“张筋撑骨”复位法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法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47例,所有患者均A型无神经症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3例“常规组”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法,24例“复位组”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手术时间[(58.8±7.4) min vs (74.0±4.6),P<0.05]、透视次数[(26.1±3.2) min vs (32.3±2.8),P<0.05]均多于常规组。早期并发症常规组出现2例螺钉拔出,采用骨水泥强化。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2.5)个月。两组患者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段VAS评分、OD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在术后各随访时间段VAS评分及术后3月随访O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在末次随访OD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段伤椎局部后凸角、伤椎椎体楔形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组间比较,复位组术后即刻、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伤椎局部后凸角、伤椎椎体楔形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 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以较好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楔形变、避免后凸畸形发生,维持长远期的临床疗效。

      • 1
    • 青少年创伤性踝内翻截骨矫正两种固定比较

      赵博, 王雪, 王成伟, 海几哲, 阿依丁·夏哈太, 陀亚楠, 艾科热木·吾普尔, 帕尔哈提·瓦哈甫

      Abstract:

      [目的] 对比踝上截骨(SMOT)钢板内固定术与SMOT联合Ilizarov架牵伸治疗青少年创伤性踝关节内翻畸形(TAVD)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30例青少年TAVD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其中采用SMOT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采用SMOT联合Ilizarov技术牵伸外固定治疗14例(外固定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15岁,平均内翻角度31.2°(15-45°),病程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外固定组,但失血量、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均不及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0.6±3.5)个月。内固定组虽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晚于外固定组,但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踝背伸-跖屈ROM、VAS评分、AOFAS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方面,术前、术后12月检查TT、TAS、TLS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青少年TAVD,外固定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早期负重活动、避免植骨等优势,存在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中透视多的缺点。

      • 1
    • 初次腰椎后路内固定早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潘军伟, 铁博然, 张凯博, 刘鸣, 王丹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初次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46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早期切口感染分为2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以是否发生早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468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早期切口感染。感染组患者女性比例、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及尿路感染、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高于未感染组;而感染组患者术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及慢性肺病、ASA分级和术中失血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OR=1.898,P=0.011)/尿路感染(OR=1.612,P=0.027)、引流时间的延长(OR=1.426,P=0.015)是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男性(OR=0.811,P=0.038)和白蛋白水平(OR=0.676,P=0.002)是减少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术前合并糖尿病/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及引流时间延长是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 1
    • BPA-TLIF与ULIF治疗中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裴少保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前瞻性研究经双侧椎旁肌入路椎间融合与单侧双通道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治疗中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法,分为BPA-TLIF组和ULIF组,其中BPA-TLIF组34例,包括男性16 例, 女性18 例,年龄平均62.59±4.37岁;病变节段L3/4 4例、L4/5 19例、L5/S1 11例。ULIF组33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平均63.12±5.22岁;病变节段L3/4 3例、L4/5 17例、L5/S1 1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前、术后1、 3个月腰部视觉模拟量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等。结果 (1)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ULIF组6例患者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形成脑脊液漏,给予抬高床位降低椎管内压力后治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A-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大于U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PA-TLIF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U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16个月,平均 14.18±1.03个月。术后1个月ULIF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PA-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 1、3个月,ULIF组ODI评分低于BPA-TLI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坚强融合时间平均为15.37±3.04周。两组患者术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0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ULI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缓解术后腰背肌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 1
    • 精准靶点单侧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钱煜昊, 卜献忠, 郭晓辉, 卜保献, 王奕鑫, 王子奇

      Abstract:

      [目的]对比精准靶点单侧入路与常规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PVP手术的72例OVCF患者,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精准靶点单侧入路PVP(精准组),36例接受常规单侧入路PVP(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骨水泥渗漏精准组发生14例,常规组发生18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精准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针调整次数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01),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常规组(P<0.001),骨水泥弥散度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平均(15.5±0.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的VAS 评分、ODI 指数降低 (P<0.001),JOA评分增加(P<0.001);同一时间点内,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ODI 指数、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 d椎体前缘高度增高、局部后凸Cobb 角减小(P<0.001);与术后2 d比较,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有所丢失、局部后凸Cobb 角略微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 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靶点单侧入路PVP治疗OVCF疗效满意,且具有穿刺路径精准、术中射线暴露量低、组织损伤小、骨水泥双侧弥散充分等优势,但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 1
    • 机器人辅助空心钉固定Pauwels II-III型股骨颈骨折

      吴骐鸿, 王俊文, 吴晨尧, 韩乐奇, 祁师亮, 黄玉成

      Abstract:

      [目的]探究在机器人辅助下治疗股骨颈骨折与传统经皮空心螺钉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比较。[资料与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使用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患者69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通过回顾性收集病历和整理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切口愈合等级均优于徒手组(P<0.05)。但两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机器人组比徒手组获得更早的完全负重时间(P<0.05),两组在术后1个月复查时,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髋内-外旋ROM均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机器人组在Garden对线指数、空心钉离散度、股骨颈短缩方面均比徒手组效果更好,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颈干角和空心钉平行度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多在12周-26周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长期的复查中,两组的Ficat评级也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徒手经皮置入皮空心钉内固定相比,采用机器人辅助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置钉效果好、离散度大,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术后并发症。

      • 1
    • 新型牵引床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孙鸿朔, 张治博, 李孟奇, 杜刚强, 李朋, 姜建浩, 贾龙, 张锴, 王志刚, 杨淑野

      Abstract: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牵引床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2019年12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分层随机进行分组,36 例术中应用新型牵引床(新型组),36 例应用传统牵引床(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术后随访情况与影像结果。 结果:新型组体位摆放时间(5.9±1.5)与麻醉时间(101.5±13.2)显著少于传统组体位摆放时间(13.6±3.3)与麻醉时间(137.3±18.7)(P<0.05);新型组透视次数(34.1±4.1)显著少于传统组透视次数(38.2±5.5)(P<0.05);两组闭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末次随访时,与术后 3 个月比较,两组VAS评分、Harris 评分、髋伸-屈 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改善(P< 0.05),在相应时间点,两组VAS评分、Harris 评分、髋伸-屈 ROM、髋内-外旋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比较,两组FNSA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AD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NSA、TA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牵引床能够有效减少体位摆放时间与透视次数,并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与闭合复位时间,减少了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

      • 1
    • 急性髌骨脱位两种技术修复膝内侧支持带比较

      胡文晋, 陆军, 王爱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带线锚定直接原位缝合和绕髌折叠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治疗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带线锚定缝合治疗内侧支持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16例采用直接原位缝合,18例采用绕髌折叠紧缩缝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无早期感染、血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防止髌骨再脱位方面,直接组2例患者出现再脱位,而绕髌组未出现再脱位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VAS评分、Lysholm 评分、Kujala 评分、IKDC评分及ROM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患者髌骨倾斜角及髌外移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带线锚定修复方式治疗内侧髌股韧带髌骨侧损伤型急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满意,相比而言,绕髌骨紧缩缝合修复方式在防止髌骨再脱位方面更具优势。

      • 1
    • 膝内翻畸形程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

      郑永智

      Abstract:

      [目的] 探究膝内翻畸形程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在本院行TKA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畸形度数将其分为轻度组(≤10°)和中度组(10°~20°)。比较两组围术期资料、随访结果及影像结果,并分析下肢力线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显著下降,而膝伸-屈ROM、HS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术前两组膝伸-屈ROM、HSS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轻度组VAS评分、WOMAC评分、膝伸-屈ROM、HSS评分均优于中度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前FTA、MPTA、PTS、MAD差异显著,两组末次随访时FTA、MPTA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PTS、MA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膝内翻畸形程度对TKA术后下肢力线影响显著,但对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 1
    • 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观察

      马智强, 王华松, 李奕博, 黄继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PH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PH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0例(髓内钉组),行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髓内钉治疗44例(联合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情况、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髓内钉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55% vs 15.00%)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影像学完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髓内钉组(P<0.05);联合组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髓内钉组(P<0.05),Broberg-Morrey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与Neer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与外举活动度均显著大于髓内钉组(P<0.05),肱骨颈干角、股骨头内翻均显著小于髓内钉组(P<0.05)。[结论] 内侧柱支撑重建联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HF安全有效,可促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 1
    • 3D打印Frosch入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复位固定

      李世梁, 邱祖财, 杜兰翔, 李世佳, 张统海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涉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Frosch入路显露方法及开放复位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01月至2022年02月涉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患者43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Frosch组21例采用3D打印辅助经Frosch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前后组22例采用经前外侧联合后外侧Carlson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口并发症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rosch组在下地行走时间比对照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月、末次随访均获得满意膝关节功能,Frosch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比前后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osch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比前后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组出现2例术口皮瓣局部缺血坏死,经换药后愈合。 [结论] 3D打印辅助涉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Frosch入路可以直视复位,有效恢复关节面,便于内固定置入,术口并发症少,早起下地活动,功能恢复更好。

      • 1
    • 可视环锯按需成形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吕成国, 杨勇, 孙宜保, 常晓盼, 代耀军, 陈爽, 卢中道

      Abstract: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可视环锯与不可视环锯靶向成形技术治疗腰椎腰椎间盘脱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纳入2019年3年至2021年7月因腰椎间盘脱出症在我科接受经Kambin三角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资料,按术前谈话结果,分为可视环锯组(后简称可视组)30例和不可视环锯组(后简称不可视组)28例,分析围术期、随访及影像数据。 结果:数据显示,可视组1例术后髓核残留,翻修后恢复可,不可视组1例出现术后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成形后骨碎块残留,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可视组患者术中X线照射次数、置管成功时间及出血量、术中VAS评分均低于不可视组(P<0.05),术口长度、椎管减压时间、出院时间无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VAS、ODI评分均显著减低(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acNad疗效评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影像资料,术后占位率显著减小(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未见明显变化,同一观察时点,组间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 结论:靶向穿刺成形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临床疗效满意,可视环锯实现按需靶向成形,减少X线透视次数,缩短穿刺置管时间,减少穿刺成形出血量、减低患者术中疼痛感,提升患者术中体验等优势。

      • 1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与PLIF治疗腰椎邻椎病的比较

      徐磊, 刘晓伟, 魏明哲, 郭翔, 吴磊磊, 刘道文, 刘文华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01月-2022年9月对57例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行UBE手术治疗,26例行P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及相关随访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发生神经根外膜撕裂,出现术后下肢一过性疼痛,给予激素、脱水等对症治疗。给予去枕平卧、延长置管时间及局部加压缝合治疗后顺利恢复。UBE组在手术时间[(84.1±11.5)min vs (149.2±11.4)min, P<0.05]、切口总长度[(2.3±0.4)cm vs (12.3±1.5)cm, P<0.05]、术中失血量[(27.9±4.0)ml vs (266.5±16.0)ml, P<0.05]、术中透视次数[(3.1±0.5)次 vs (5.4±0.5)次, P<0.05]、下地时间[(2.5±0.5)d vs (3.6±0.6)d P<0.05]、住院时间[(5.4±0.6)d vs (9.6±0.6)d, P<0.05]、完全负重活动时间[(49.7±3.3)d vs (60.2±1.1)d, P<0.05]均显著优于PLIF组。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椎管面积及侧隐窝矢径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UBE组的椎管面积[(160.3±6.6)mm2 vs (179.9±1.8)mm2, P<0.05]、侧隐窝矢径[(3.9±.01)mm vs (4.2±0.1)mm, P<0.05]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术前两组之间同时间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邻椎病,安全可行,创伤小,不破坏腰椎后方张力带结构,恢复快,临床效果好。

      • 1
    • 开放性距骨颈粉碎骨折脱位1例报告

      万浩, 韩锦学, 牛玉硕, 田鹏, 丁晓琳

      Abstract:

      个案报告

      • 1
    • 带蒂髂骨瓣空心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

      苑芳昌, 李勇, 管西亮, 杜晓飞, 苑克秀

      Abstract:

      [目的]探讨带蒂髂骨瓣空心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采用带蒂髂骨瓣空心钉固定治疗的19例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9例患者术后随访(60±7.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12±4.3)周。1例内固定失效,其余18例患者术后复查X线和CT,评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4.5±6.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0.57±4.64)分,优15例,良1例,可2例,差1例。股骨头坏死2例。[结论]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采用带蒂髂骨瓣空心钉固定,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 1
    • 加速康复对初次全膝置换血栓形成的影响

      陈淼, 王伟, 朱锋, 李荣群, 王熠军, 张连方, 陈广东, 徐耀增, 周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管理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 TKA)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 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关节外科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初次TKA且有术前术后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围术期是否采用ERAS管理分为ERAS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凝血指标、超声检查。[结果] ERAS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ERAS组住院期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9.1% vs 19.6%,P<0.05)。ERAS组住院期血栓症状、血栓分布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1、3月随访时两组患者血栓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凝血指标方面,ERAS组患者术后D-D、FIB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围术期ERAS管理能有效减少初次TKA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有助于血栓的预防。

      • 1
    • 全膝关节置换是否封堵股骨髓内定位孔比较

      周浩, 杜长宇, 王恒俊, 赵云超, 李晓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髓内定位孔封堵对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对就诊于我院拟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了60例患者。封堵组(n=30)术中使用骨塞将股骨髓内定位孔进行封堵,开放组(n=30)不进行封堵,其余操作皆相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0.56±2.37)个月。①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第3、5天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患者输血率、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41、0.187、0.219、0.667、0.345、1.000)。②两组术后第1天Hb、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患肢肿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7、0.001、0.016、0.031),封堵组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患肢肿胀情况均少于开放组,封堵组术后第1天Hb高于开放组。③与术后1天相比,术后3天两组的Hb均呈下降趋势,且两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0.042);而术后3天及5天对比,两时间点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63、0.733)。[结论]使用骨塞封闭股骨髓内定位孔操作简便,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总失血量,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1
    • 骨膜牵张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初步结果

      杨洋, 陈益果, 王章宇, 王威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分析从TTT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的骨膜侧向牵张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4月~2022年3月采用骨膜牵张技术治疗的22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对比术前术后VAS评分、ABI、足部温度、TcPO2、SWM、VEGF、bFGF、EGF、PDGF。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8.73个月,患足愈合时间为21~41d,平均值31d,保肢率100%。术后VAS评分、ABI、足部温度、TcPO2、SWM、VEGF、bFGF、EGF、PDGF与术前相比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膜牵张技术能够显著促进糖尿病足慢性难愈创面中的微血管再生和血管重建、大大提高患肢愈合率。

      • 1
    • 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小型创面

      付炳金, 朱晓东, 杜瑞, 邓明明, 孔德海, 薛阳, 尹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小型创面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小腿与足踝部小型创面患者行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术。修整创面为椭圆形,其长轴平行于肢体的纵轴,在创面的一侧设计拱顶石皮瓣,短底边为创面的弧形边缘,长底边与短底边平行,短底边两侧顶角呈90°延伸至长底边,并保持皮瓣宽度与创面最大宽度比例为1:1~1.5:1。沿设计线切开皮瓣边缘,分离皮肤及筋膜组织,推移皮瓣至创面并逐层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皮瓣均存活良好,早期出现皮瓣肿胀4例,皮瓣边缘性坏死1例,切口裂开3例,疼痛缺如2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2~30个月,平均(22.92±6.31)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及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评级显著改善(P<0.05),而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根据AOFAS评分,优14例,良10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拱顶石穿支皮瓣能够较好地满足外观和功能需求,是小腿与足踝部小型创面的有效修复方式。

      • 1
    • 骨搬移治疗严重创伤性胫骨缺损

      刘晓旭, 杨晨瑗, 杨胜松, 滕星, 刘坤, 黄雷, 景尚斐

      Abstract:

      [目的]探讨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5月—2022年7月本科收治的12例严重创伤性胫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骨搬移技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胫骨缺损,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骨缺损长度(6.9±1.2)cm,外固定架固定时间(606.3±55.2)d,骨愈合指数(62.4±5.0)d/cm。随访时间(26.3±7.5)个月,随时间增加,HSS评分、AOFAS 评分显著增加(P<0.05),膝伸展-屈曲ROM、踝背伸-跖屈ROM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增加,双侧胫骨长度差显著减小(P<0.05),胫骨力线显著矫正(P<0.05)。所有患者骨缺损及对接口处均愈合。[结论]骨搬移是治疗严重创伤性胫骨缺损有效的方法。应用骨搬移技术需提早设计对接口的处理方案,可有效促进对接口的愈合。

      • 1
    • 全膝置换术后复发性血肿:1例报告

      吴鸿涛, 张一龙, 单嘉欣, 姜涛, 赵传喜

      Abstract:

      • 1
    • 胫骨平台骨赘对单髁置换术力线的影响

      杨美平, 许树柴, 吕阳, 刘洪亮, 刘岩

      Abstract: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中清除胫骨内侧骨赘对术后下肢力线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比较术前术后骨赘大小、HKA的差异,并分析骨赘与HK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8岁,女性150例,男性36例。术前HKA为172.9±3.7°,术后HKA为177.2±3.1°,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术前术后下肢力线分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骨赘为3.6±1.9mm,术后骨赘为0.3±1.0mm,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术前术后骨赘分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骨赘与骨赘差值呈正相关(r=0.874,P<0.001);术前HKA与术后HKA呈正相关(r=0.698,P<0.001)。结论:单髁置换术后下肢力线为轻度内翻,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前HKA。术中清除胫骨内侧骨赘差值不会对术后下肢力线产生明显改变。

      • 1
    • 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早中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罗毅, 孙卫平, 李中军, 王海波, 郝福合, 王强, 韩敦鑫

      Abstract:

      [目的] 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行髌骨置换术联合去神经电切术与仅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45人(52膝)初次TKA的晚期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行髌骨置换术联合髌骨去神经电切术为置换组24人(28膝),行髌骨去神经电切术的为对照组21人(24膝)。所有患者均使用相同型号全膝关节假体。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分别评估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记录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持续时间。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至末次随访时置换组出现活动后轻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1例。对照组术后3例轻度疼痛,2例中度疼痛。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疼痛,关节不稳,假体松动及需关节翻修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初次TKA术中行髌骨置换术联合髌骨去神经电切术与髌骨成形术联合髌骨去神经电切术的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 1
    • 关节镜辅助微创修复陈旧性胸大肌撕裂伤

      王俊良, 齐玮, 王海生, 胡文山, 范欣欢, 刘玉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胸大肌撕裂伤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陈旧性胸大肌肱骨端止点撕裂伤患者4例,术前采用超声和核磁共振检查,准确显示损伤位置。关节镜下探查寻找损伤断端,用缝合钩镜下缝合胸大肌肌腱残端,牵拉缝线松解清理损伤周围瘢痕组织,牵拉胸大肌断端。在胸大三角肌间隙入路,探查胸大肌肱骨侧的止点位置并钻孔植入,用Footprint锚钉将肌腱缝线固定于肱骨肱二头肌腱沟外侧缘。【结果】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MR显示胸大肌形态正常。术后随访10-14个月,平均随访(11.8±1.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无疼痛,肩关节外展、内收、内外旋活动范围正常,胸大肌功能及外观改善。术后6个月重返体育运动,胸大肌肌力5级。参照Bak评价标准4例患者均达到优。【结论】术前 MRI与肌骨超声检查有助于显示胸大肌损伤回缩位置及质量,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陈旧性胸大肌撕裂伤疗效可靠。

      • 1
    • 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对C4/5节段椎间孔影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作者简介:冯哲,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电话)15909836721,(电子信箱)sdlyfengzhe@163.com *通讯作者:杨玉宝,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电话)13666397588,(电子信箱)Yangyubaoyanji@sina.com]

      冯哲, 孙培磊, 杨会峰, 杨玉宝

      Abstract:

      摘要 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探讨颈椎生理曲度(颈曲)变化对C4/5节段椎间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5月在门诊行颈椎X线侧位片和颈椎三维 CT检查且资料完整的病人162例,根据Borden氏颈椎生理曲度测量法将其分为颈曲正常组(A组)52例、颈曲变直组(B组)79例、颈曲反弓组(C组)31例。观察测量三组间C4/5节段椎间孔形态、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 FH)、椎间孔宽度(foraminal width,FW)、椎间孔横截面积(foraminal area,FA)和椎间隙的前缘和后缘高度,分析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A、B、C三组间在C4/5节段的椎间孔的形态和间隙高度存在显著差异,B组较 A组椎间孔高度和横截面积明显增大(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明显减小(P<0.05),而椎间孔宽度和椎间隙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椎间隙前缘和后缘高度较A组和B组都明显减小(P<0.05),椎间孔宽度较A组和B组也都明显减小(P<0.05),而椎间孔高度和横截面积较 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曲异常(变直和反弓)可显著引起 C4/5节段椎间孔形态不规则。颈曲变直可引起C4/5节段椎间孔高度、横截面积增加和椎间隙前缘高度减小,颈曲反弓更易导致 C4/5节段的椎间孔宽度变窄、椎间隙高度丢失。

      • 1
    • II型糖尿病骨代谢异常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刘敏, 李娟, 刘芳华, 李长勤, 朱建忠, 安玉晓, 李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II型糖尿病骨代谢异常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于山东第一医学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II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45例。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评估每一位患者的认知水平。参照骨密度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患者的认知改变,分析认知与临床相关指标、BMD与O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MoCA评分、BMD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T2DM骨质疏松组低于其他两组。BMD与MoCA评分呈强正相关(r=0.628,P<0.001),OC与BMD呈显著正相关性(r=0.733,P<0.001)。骨密度能单独解释对认知影响的38.1%;OC能单独解释对骨密度影响的52.7%。[结论]认知障碍随着II型糖尿病骨代谢异常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 1
    • 儿童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用时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分析

      沈濬, 徐大鹏, 王晓东, 郭志雄, 戴进, 甄允方, 张爱国, 孙海涛

      Abstract:

      [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用时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4月在无锡、苏州地区4家三级医院住院治疗的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依据手术时间分为两组,时间短组76例,时间长组78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肥胖、神经损伤、受伤侧、移位方向、Baumann角、骨折旋转程度、骨折碎片、急诊室闭合复位恢复患肢长度、术前等待时间。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P<0.25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手术时间的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神经损伤、受伤侧、移位方向、Baumann角、骨折旋转程度、术前等待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骨折碎片、急诊室闭合复位恢复患肢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室闭合复位恢复患肢长度、肥胖是影响手术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 良好的急诊室复位能减少手术用时,肥胖患者更应在急诊室得到良好的复位以缩短手术时间。

      • 1
    • 骨性关节炎靶向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赵尧烨, 高延征

      Abstract: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和滑膜,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早期OA可选择运动、药物等治疗方式,病情加重时,则需要手术治疗。随着人类基因组信息不断揭示,基因治疗为解决OA提供了新的思路。基因治疗借助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退变关节腔,使目的基因能够在关节稳定、可控、靶向的表达,通过减轻关节局部炎症、抑制软骨基质降解和促进软骨基质合成等方式,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软骨。本文就OA基因治疗对炎症及软骨基质代谢的影响、基因递送系统、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 miRNA)及长非编码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ibonucleic acid, LncRNA)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1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髌股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赵久卿, 刘炯, 刘文科

      Abstract:

      摘要: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技术已经成为治疗ACL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案,有学者提出ACLR是继发髌股关节OA的危险因素之一。髌股关节OA与膝关节OA密切相关。因此,减少ACLR术后髌股关节OA的发生也是减少或延缓膝关节OA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关于ACLR术后发生髌股关节OA的机制尚未清楚。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ACLR术后髌股关节OA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1
    • 腹直肌旁入路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

      张德刚, 李朋, 刘栋, 宫智浩, 王志刚

      Abstract:

      [目的] 介绍腹直肌旁入路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经腹直肌旁入路应用髋臼下通道螺钉治疗14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手术在单一经腹直肌旁入路下复位固定,沿骨盆界限上缘放置重建钢板固定前柱骨折;通过髂坐钢板或梳状螺钉固定四边体;通过腹直肌旁入路第三窗在髂耻隆起偏尾端偏内侧指向坐骨结节置入1枚髋臼下通道螺钉。评价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平均(153.545.6)min,术中出血平均(465.7249.5)ml,2例患者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治疗3个月;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情况。采用Matta方法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其中优12例,良2例;髋臼下螺钉位置其中12例在通道内,2例螺钉穿透皮质;末次随访时,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为14~18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1例。[结论] 采用单一经腹直肌旁入路复位固定复杂髋臼骨折,其中使用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前后柱以增强整体内固定稳定性,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1
    • 开放与镜下阔筋膜桥接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中期疗效

      方潇翔, 唐科兴, 李宗超, 戴傲南, 陈锟, 高鹏, 李良军

      Abstract:

      目的:探究自体阔筋膜补片桥接治疗不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中期临床疗效,并比较开放组与镜下组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自体阔筋膜桥接治疗不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12名患者临床资料,开放组与镜下组各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肩关节的功能,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肩峰下间隙改变以及阔筋膜补片桥接的完整性。结果:12例患者均取得了至少3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43.1±6.4)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峰下间隙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01)。MRI显示阔筋膜补片与冈上肌腱残端及肱骨大结节愈合良好。开放组和镜下组两组患者肩关节的术前、术后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阔筋膜补片桥接治疗不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有着良好的中期疗效,开放组与镜下组的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 1
    • 远端蒂腓肠皮瓣治疗下肢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刘玺, 董忠根, 魏建伟, 彭潇, 刘立宏, 罗顺红, 陶世斌, 王建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远端蒂腓肠皮瓣治疗下肢(胫腓骨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并分析骨髓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11月至2021年2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皮瓣对174例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骨髓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改良ASAMI评分系统进行患肢功能评定。[结果] 174例皮瓣中,部分坏死12例(6.9%);完全成活162例(93.1%);骨髓炎复发22例,占12.6%。骨髓炎控制组和复发组在性别构成、骨髓炎部位、骨髓炎解剖分型、骨折情况、皮瓣近端位置、皮瓣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是否≥40岁,骨髓炎病程是否≥10周,其骨髓炎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和骨髓炎解剖分型IV型是骨髓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肢功能优良率为90.2%。[结论] 远端蒂腓肠皮瓣结合恰当的骨髓炎处理,是治疗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胫腓骨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和较好的方法;该疗法骨髓炎复发率与骨髓炎Cierny-Mader解剖分型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

      • 1
    • 骨扫描成像在骨质疏松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定位疼痛椎的应用

      孙璇, 朱海, 季峰, 王守国

      Abstract:

      目的:评价骨扫描成像在诊断骨质疏松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multipl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MOVCFs)有磁共振成像(MRI)禁忌症的患者中定位疼痛椎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4例有MRI禁忌证的MOVCFs患者。女性 8 人,男性 6 人,年龄从 57 到 79 岁,平均年龄 67.9 岁,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6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和骨扫描成像以确定疼痛椎。在确定疼痛椎体后进行椎体成形术。在术前、术后和最终随访评估期间,使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 Oswestry 指数 (ODI) 评估临床效果。 结果:骨扫描成像显示14例(共32个椎体)患者中有13例患者(17个椎体)显示摄取浓聚,17个椎体认定为疼痛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骨扫描成像显示的阳性率达53.1%。与患者术前症状比较,术后第一天和末次随访患者VAS和 ODI 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第一天和末次随访VAS和 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 结论:对于有MRI禁忌证的骨质疏松性多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行骨扫描成像是定位疼痛椎的有效方法。

      • 1
    • 微波热疗对骨骼肌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杜田昊, 杨英昕, 刘佳, 杨旭

      Abstract:

      微波热疗广泛用于各种临床和运动康复环境中,以治疗骨骼肌损伤。微波热疗可以减软组织损伤后的细胞损伤和蛋白质降解,而且还会增加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的表达,并上调与肌肉生长和分化有关的基因的表达。肌肉损伤后通过微波加热通常会减少肌肉萎缩以及局部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并促进骨骼肌的生长或再生。在临床实验中,运动前的微波热疗可以缓解肌肉酸痛,热疗后的人体肌肉有利于增强力量训练并能改善人体肌肉质量。

      • 1
    • 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后踝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

      赵晶晶, 方真华, 谢鸣, 贺明娟

      Abstract:

      [目的] 研究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后踝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应用后侧入路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同时采用经皮中空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的31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31例患者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3.6±3.4)个月。所有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9.4±2.3)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显著降低(P<0.05), 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 评分由术前的(38.2±11.7)分提高到(97.4±5.8)分,Maryland评分(52.7±17.1)分提高到术后的(95.5±6.3)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X线片或CT成像显示28例患者关节弧面平整或台阶小于1mm,3例患者关节内台阶小于2mm。 [结论] 后踝移位的踝关节骨折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够直视关节软骨面复位过程,准确复位,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胫骨后侧软组织剥离范围减少,缩短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

      • 1
    •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半月板修复的研究进展

      万新雨, 胡震, 杨阳, 刘林

      Abstract: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从静脉血液中分离提取出来的一种含有丰富血小板和生长因子的血液衍生产品,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和血小板,PRP通过促进半月板细胞再生、增加胶原蛋白合成、调节损伤半月板内部微环境等方式,参与延缓或修复半月板损伤和减少膝关节疼痛。本文旨在总结半月板损伤的特点、PRP的制备和分类、PRP 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在半月板损伤中应用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今后PRP在促进半月板修复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1
    •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梁啸, 李东儒, 陈筱, 王叶新, 李衍朋, 高龙飞, 孟纯阳

      Abstract: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脊柱微创中心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集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数据,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并根据是否出现复发进一步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将各项相关指标依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影响力。 结果:286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odic改变,椎间隙活动度,病程和BMI为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证,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0.748(95%CI:0.490-0.897),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0.767(95%CI:0.778-0.667);Calibration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预测概率为5%~70%时,模型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走势较为接近;DCA曲线分析表明,训练集风险阈值在 5%~ 80%之间以及验证集风险阈值在5%~55%之间时,该模型可产生较大净获益。 结论:本研究基于Modic改变,椎间隙活动度,病程和BMI构建了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经验证显示了良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辅助临床医生判断椎间盘突出的术后复发风险。

      • 1
    • 切开复位与关节镜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对比

      扈啸天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与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关节镜治疗的肱骨外髁骨折10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取切开复位治疗,70例采取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围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儿在术前资料及随访时间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儿骨折均愈合,无非计划二次手术、感染、骨不连、骨桥形成、肘内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但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术后取钉时间、取钉术后3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镜组优于切开组(P<0.05);在侧方骨刺的发生、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运动医学和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日趋成熟,为不能闭合复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提供了微创可能性,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切口小,恢复时间快且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熟练掌握后可成为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新选择。

      • 1
    • 血清NFE2L2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王仕迎, 陈敏, 张雁, 赵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FE2L2)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中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78例NONFH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清NFE2L2的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NFE2L2对NONFH的诊断价值。[结果] NONFH患者血清NFE2L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血清NFE2L2水平与ARCO分期、VAS评分显著正相关(P<0.05),与Harris评分显著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血清NFE2L2水平诊断NONFH的AUC为0.769。[结论] 血清NFE2L2水平与NONFH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是诊断NONF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 1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梁馨文, 韩亚兵, 王世林, 潘玮敏

      Abstract:

      肌腱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病,由于肌腱自身愈合能力较差,自然愈合常形成瘢痕组织,无法达到功能性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目前现有治疗手段,虽均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损伤肌腱的原有结构及功能。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作为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新兴手段虽已广泛应用,但目前针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较少且具体机制并不完善。本文针对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组织工程技术作一综述,为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1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卜献忠, 卜保献, 钟远鸣

      Abstract: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兴起及快速发展,因其具备快速筛选及鉴定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优点,该技术可以从蛋白质水平角度对机体内各种生理变化、病理转变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在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不同中医证型强直性脊柱炎发生机制与诊断研究、脊髓损伤发生及修复机制研究、脊柱侧弯生物标记物筛选与发生机制研究、椎间盘退变与修复机制研究、脊柱结核的生物标记物筛选和发生机制研究、韧带骨化或肥厚发生机制研究等。

      • 1
    • 关节内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

      张月雷, 王刚, 万里甫, 邓颖, 戴丽周, 王凤斌

      Abstract:

      目的 介绍关节内截骨治疗陈旧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15例陈旧性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行关节内截骨治疗。显露原始骨折线,骨折未愈时经原始骨折线插入骨刀,劈开骨折块行关节内截骨;骨折已愈时在畸形最明显处打入两枚平行的克氏针,沿克氏针行关节内截骨。截骨块翻开后,骨刀插入软骨下骨撬拨,恢复胫骨平台高度,骨缺损区植骨,支撑钢板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8.53±6.91)月。随访过程中无感染、皮肤坏死、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2~24(19.27±3.08)周。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82-94 (89.87±4.60)分,优良率:93.3%。结论 关节内截骨术能够有效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性、重建下肢力线,在陈旧性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 1
    • 颈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

      孙军战, 俞军卫, 黄升云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颈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治疗难复性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的7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年龄28~65岁。6例为单侧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1例为双侧骨折脱位,C3/4损伤1例,C4/5损伤3例,C5/6损伤3例,均无脊髓损伤症状。因颅骨牵引复位失败,采取颈后路切开复位椎板螺钉固定植骨融合。 结果 7例患者8处小关节骨折脱位均得到复位,共置入24枚椎板螺钉,穿出椎板背侧皮质5枚,无腹侧椎板皮质穿出。侧块间植骨均融合,平均2.4个月,术后第6个月有2处骨折小关节仍可见骨折线未愈合。未发生感染,内置物松动及断裂及关节再脱位。 结论 在难复性颈椎小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中,采用颈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治疗代替侧块螺钉固定是一种简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 1
    • 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治疗慢性腓骨肌滑脱

      赵吉逢, 高伟宸, 王晓乐, 陈新, 齐尚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治疗慢性腓骨肌滑脱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2例慢性腓骨肌腱滑脱患者采用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手术治疗。取踝关节后内、后外、后外下入路,清理增生的滑膜组织,显露腓骨肌腱鞘及腓骨间沟,在关节镜直视下,清理向远端延伸的腓骨短肌肌腹,打磨加深腓骨间沟,紧缩缝合腓骨肌腱鞘及腓骨上支持带。[结果]手术顺利,术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恢复运动,AOFAS评分为92~94分,疼痛VAS评分为0分,肌腱滑脱未复发。[结论] 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治疗慢性腓骨肌滑脱安全,微创,并发症率低,具有良好的疗效。

      • 1
    • 全内脏反位腰椎椎管狭窄症1例报告

      王国军

      Abstract:

      全内脏反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发育结构异常,胸腹腔脏器及血管分布呈镜像反位状态。因考虑其少见及特殊性,医生在进行胸腹部外科手术及血管介入中,除了需要辨识内脏反位因素,还需要充分考虑动静脉位置变异的发生。本文首次报道1例全内脏反位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例。

      • 1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

      许月泠, 孙永生, 危一飞, 白天宇, 王宏杰, 曾兰卿, 梁佩文, 胡海威, 程桯

      Abstract:

      [目的] 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1例膝骨关节炎TKA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TEAS,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 (1)术后第7,14天电刺激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2)术后第14天电刺激组髌上10cm周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3)电刺激组术后第3,7,14天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4)术后第7天电刺激组PT大于常规组,Fib及D-dimer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EAS有效减轻TKA术后早期反应,促进术后康复。

      • 1
    • 脊柱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告和综述

      王涵, 李波, 李新志, 汪杰

      Abstract: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介于血管瘤和高级别血管肉瘤之间。由于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与血管瘤或转移性脊柱肿瘤较为相似,所以脊柱EHE的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从已报道脊柱EHE的部分资料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其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报道了1例脊柱EHE,并对已发表的脊柱EHE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

      • 1
    • 应力诱导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张存鑫, 王倩, 吕超亮, 王德春

      Abstract:

      腰背痛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期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导致腰背痛的首要原因,抑制IDD是防治腰背痛的重要靶点。导致IDD的原因包括老龄、遗传、机械负荷、营养缺乏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机械应力(mechanical stress,MS)导致的IDD,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拟对MS诱导IDD的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腰背痛提供理论参考。

      • 1
    •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徐玉娟, 马良辰, 田富宝, 朱宁

      Abstract: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最终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而SONFH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存在各种假说。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发展的重要促发因素之一。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炎症信号通路能被短期内过量或长期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激活,致NF-κB活化,使其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继而转入细胞核启动基因表达释放出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等,使破骨细胞分化增强,骨吸收增加,同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骨形成,诱发其凋亡,对骨的结构造成影响,破坏骨稳态,最终引发股骨头塌陷、坏死。本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参与SONFH进展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SONFH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1
    • 巨噬细胞极化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伟, 黄春明, 姜成, 李小川

      Abstract:

      持续性的下腰背部疼痛(Low back pain,LBP)是人们求医以及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导致了巨大的医疗负担;腰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退变、背根神经节、肌肉等脊柱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诱发或加重LBP,其中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引起LBP最重要的因素,而年龄又是IVD退变的关键因素;因为衰老会加剧椎间盘退变和疾病的进展。现有大量的文章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人和啮齿动物退变的IVD中都有浸润,且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本文综述了目前巨噬细胞极化在椎间盘衰老退变中的研究进展,了解椎间盘衰老的潜在机制以利于延缓或改善年龄依赖性退化进程,为临床预防和治疗LBP提供重要的策略。

      • 1
    • 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

      杨永江, 颜世昌, 杨丰真, 田纪伟, 魏建军

      Abstract:

      [目的] 介绍F3微型锁定钢板后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后内侧骨折块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内侧骨折块患者12例。伤后1~10天进行手术治疗,取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后外侧切口内完成后内侧骨折块和外踝的复位固定后,后内侧入路经胫骨后肌腱和胫后血管神经窗口显露后内侧骨折块和后丘骨折块,分别复位后F3微型锁定钢板塑形后整体支撑固定,同时完成前丘骨折螺钉或张力带固定。[结果] 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2~18月,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胫后肌腱激惹病例,内植物无失效,骨折复位无丢失并获得骨愈合,胫距关节面匹配,AOFAS踝-后足评分86~96分。[结论]经后内侧入路F3微型钢板支撑固定踝关节后内侧骨折块可以达到有效固定,减少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 1
    • 尺神经卡压松解术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康乐, 范琳琳, 崔建强, 胡宇宁, 徐林, 曲军杰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手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89例肘管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3例,女26例;年龄37~74岁,平均56.25岁;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临床分型标准,分为:轻度9例,中度49例,重度31例。末次随访根据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恢复情况,并将患者分为术后疗效佳组(优、良级)和术后疗效一般组(可、差级)进行比较,分析肘管综合征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收集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患侧、原发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肘部外伤史、疾病轻重程度、是否合并肘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5个月(1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尺神经恢复情况:优 46例,良 25例,可 11例,差 7例,优良率 79.78%。年龄(P=0.011)、糖尿病史(P=0.040)、肘部外伤史(P=0.002)、疾病轻重程度(P=0.026)是影响肘管综合征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对于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的且存在以上影响因素的患者应尽早手术行手术治疗,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

      • 1
    •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临时 C1-2 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唐国栋

      Abstract: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临时 C1-2 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评估临时植入物取出后颈椎旋转活动度的恢复程度。[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共纳入 14名患者(10 名男性和 4 名女性)。他们的年龄从 23 岁到 56 岁不等(平均年龄 41.64 岁)。患者均被诊断为Ⅱ型齿状突骨折,行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临时 C1-2 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患者在大约术后3、6、9 、12个月以及取出内固定装置后7天接受一系列术后临床检查。采用颈部残疾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颈部旋转活动度评价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在每次随访时测量颈椎旋转活动范围。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 片和颈椎CT检查以评估螺钉位置、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或刀口感染。手术时间为 98.18 ± 8.45 分钟,手术出血量为 133.64 ±39.31 毫升,随访时间为 18.91±3.56 个月(范围 16~22 个月)。寰枢椎内固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VAS 评分分别为 6.91±1.14、2.45±1.04,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装置前、拆除内固定装置后7天以及末次随访的颈椎旋转活动度分别为 60.59±5.51°、93.36±6.10°、112.32± 8.9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6个月以及拆除内固定前NDI评分分别为48.18±7.35、26.73±5.68、17.09±2.8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装置拆除后7天NDI为7.45±2.30,优于内固定装置拆除前(P <0.01)。在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手术后6到12个月之间实现了骨折愈合。

      • 1
    •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学习曲线分析

      肖守允, 梁锋, 沈思远, 田纪伟, 张云鹏, 丁惠民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至2021-12在我院骨科行THA手术的58例患者,采用累积和(CUSUM)分析法分析DAA-THA手术时间的学习曲线,比较不同学习阶段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随着病例的积累,手术时间逐步减少(P<0.05),学习曲线分为探索期(病例编号1-22)、平台期(病例编号23-32)和成熟期(病例编号33-58)。不同学习时期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手术侧别、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随着学习曲线阶段逐渐缩短(P<0.05)。3个学习阶段患者术前、术后6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3月Harris评分随病例数积累而不断改善(P>0.05)。3个学习曲线阶段髋臼假体安放准确性也逐渐提高。成熟期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探索期、平台期(P<0.05)。 [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DAA-THA具有术中损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其有较长学习曲线,需经过23-32例才能达到技术成熟阶段。度过学习曲线后,DAA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假体安放准确性。

      • 1
    • 是否止血带下KD-Ⅲ-M膝关节脱位的修复重建

      郭徽灵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止血带及无止血带下行关节镜下多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27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止血带组13例,全程于止血带下行镜下手术;无止血带组14例,全程于无止血带下行镜下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止血带组的术后引流 [(35.6±2.7)ml vs (72.2±3.3)ml, P<0001] 显著少于止血带组。VAS评分方面,无止血带组在术后第一周较止血带组轻(P<0.05);而在术后三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Lysholm和IKDC的功能评分上,两组在术后随访的时间节点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多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疗效满意,而无非止血带下行该手术具有引流少及早期疼痛较轻等优势。

      • 1
    • 地舒单抗辅助治疗难治性骨巨细胞瘤

      朱旭, 耿凯龙, 陆俭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地舒单抗新辅助治疗在手术治疗难治性骨巨细胞瘤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本科收治的12例难治性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每周皮下注射地舒单抗注射液120mg,持续4周,观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用药后肿瘤组织纤维化变韧呈灰白色,边界清晰,组织学染色显示局部可见少量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SF-36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用药后肿瘤CT最大直径缩小为52.3±14.0mm(P<0.05),病灶边缘CT值增加为276.1±79.1HU(P<0.05),病灶中心CT值增加为97.1±20.0HU(P<0.05)。[结论] 地舒单抗可作为一种新辅助治疗手段来达到外科降级,促进肿瘤病灶彻底刮除,最大程度的保留正常骨骼结构,以满足术后功能康复。

      • 1
    • 国人全膝置换术股骨远端截骨面解剖参数测量

      杨波, 陈明, 吴学元, 常彦海, 雷鹏真

      Abstract:

      [目的] 三维CT重建测量正常国人膝关节股骨远端截骨面解剖形态学参数,为国产人工膝关节股骨假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87例(男94膝,女93膝)汉族正常国人膝关节CT进行三维重建和截骨,测量股骨内外径(ML)、股骨前后径(AP)、股骨内侧髁宽(MCW)、股骨外侧髁宽(LCW)、股骨髁间窝宽度(WICF)、股骨髁间窝高度(HICF),并计算ML/AP比值,比较股骨远端各解剖形态参数性别差异。[结果] 男性股骨远端各解剖数据测量值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股骨远端ML/AP与AP成负相关,随着AP的增大ML/AP减小。在相同AP值下,男性股骨ML/AP大于女性,显示一个给定AP尺寸假体,男性股骨ML有可能会覆盖不全,女性悬空。[结论] 国人股骨远端截骨面男性和女性存在尺寸和形态的差异,在设计股骨假体时,ML/AP应该考虑作为参考设计性别差异性股骨假体。

      • 1
    • 1例肩峰骨诊疗思考

      井成, 朱秉瑞, 郑芳珑, 郭艳波, 肖毅

      Abstract:

      肩峰骨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少见,国内对之报道很少,笔者治疗1肩峰骨患者,报道如下。

      • 1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

      张福勇, 王晓东, 甄允方, 方建峰, 祝振华, 俞文涛, 刘文栋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21例。胸椎半椎体5例,胸腰半椎体4例,腰椎半椎体11例,腰骶半椎体1例。均采用单后路入路切除半椎体,同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摄全脊柱后前位及侧位片,测量影像学参数,明确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改善情况。[结果] 患儿手术时间125-360min,平均199.3min;出血量120-1600ml,平均为491.4ml。手术固定融合节段2~5节椎体,2例青少年下腰椎半椎体术中放置人工假体,1例青少年下腰椎半椎体行BDBO手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及顶椎偏移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后路超声骨刀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矫形满意,临床效果好,随访疗效满意。

      • 1
    • UBE下Key-hole技术治疗旁中央颈椎间盘突出

      王彬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UBE下Key-hole术式治疗旁中央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旁中央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上述治疗。依据术前影像确定手术入路和工作通道位置,将工作通道分别置于右侧颈5椎板下缘上下两侧,下方通道置入内窥镜,上方通道置入手术器械,磨薄边缘椎板,切除部分软组织和黄韧带,充分显露责任神经根,剥离粘连组织后使用髓核钳取出突出髓核组织。[结果]本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症状显著缓解,次日可下床活动,随访1年,未发现远期手术并发症及症状复发。[结论] UBE下Key-hole技术可以在达到微创目的的同时明显改善旁中央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症状。

      • 1
    • Felix IV A假体周围骨折:1例报告和综述

      卜鹏慧, 杨治, 张伪松, 胡守业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周围假体骨折已成为一个日益常见和具有挑战性的骨科问题。临床中TKA术后胫骨假体周围骨折较股骨远端以及髌骨骨折少见,胫骨结节骨折合并髌腱损伤则更为罕见,在医学文献中很少被描述,其诊断与治疗充满挑战性。本文介绍了一名74岁女性患者因右膝骨关节炎行TKA术后4年,患者因下楼摔伤致右胫骨结节骨折伴髌腱损伤,骨折类型为Felix IV A型。手术采用外排锚钉固定止点,并联合半腱肌腱环形重建髌腱,在固定骨折断端的同时修复膝关节伸膝装置。术后10个月随访,患者获得了完全主动的膝关节伸展功能,无伸膝迟滞。

      • 1
    • 畸形性骨炎:1例报告与综述

      白元帅, 袁普卫, 康武林, 董佩

      Abstract:

      畸形性骨炎为骨重建异常的一种非炎症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痛、骨骼膨大、骨畸形和骨折。本病在国内极为罕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文献中多数认为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目前无明确诊断标准,主要依靠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及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来诊断。本文报道了1例畸形性骨炎的病例,结合免疫组化更加明确诊断,并通过回顾文献,着重介绍其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方法,旨在为畸形性骨炎的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

      • 1
    • 骨质疏松症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欧宇轩, 李根, 郑欣, 朱立新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它是影响我国中老年人骨骼健康的重要隐患。如何准确的评估并及时预防骨质疏松症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包括有双能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定量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本文对骨质疏松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并展望。

      • 1
    • 经皮固定联合载药硫酸钙颗粒植入治疗腰椎布鲁氏杆菌病

      康冠, 李继东, 邱晓明, 王克竞, 张富强, 张岁锋, 程晴灏, 闫亮, 郭洪章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固定联合通道辅助下病灶清除载药硫酸钙颗粒植入治疗腰椎布鲁氏杆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7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腰椎布鲁氏杆菌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066岁,平均47.31±11.13岁。术前规律抗布鲁氏杆菌治疗6周,评估病情后行一期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通道辅助下病灶清除、载药硫酸钙颗粒置入术,术后继续规律抗菌治疗,定期评估,随访18个月。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脊髓损伤ASIA分级及Bridwell骨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67.57±20.71)min;出血量(193.15±57.51)ml;末次随访时ESR、CRP、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543.73,P<0.01;F=57.67,P<0.01;F=135.37,P<0.0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神经损伤ASIA分级1例由B级提高到D级、2例由C级提高到E级、8例由D级提高到E级、1例术后仍为D级。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失败等病例。结论 在规范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皮固定联合载药硫酸钙颗粒植入术能够获得即刻稳定,同时在局部能够持续释放抗菌药物,利于感染控制,临床疗效确切。

      • 1
    • 聚酯缝线Nice结固定横行髌骨骨折

      张增辉, 韩体超, 郭玉坤, 周洋洋, 张俊, 张俊宇, 王小龙, 尹宗生

      Abstract:

      [目的]介绍聚酯缝线结合Nice结内固定治疗横行髌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横行髌骨骨折患者采用聚酯缝线联合Nice结完成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前正中切口,复位骨折后沿髌骨纵轴建立4条均匀分布的骨隧道。使用5#不可吸收聚酯缝线经临近关节面的2条骨隧道穿线后于髌骨表面行“8”字捆扎,再使用5#不可吸收聚酯缝线经另外2条骨隧道行环形捆扎,均以Nice结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20例研究对象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个月。所有随访病例骨折均获愈合。末次随访时,B?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平均(28.3±1.6)分,膝关节最大活动度为 (132.3±4.2)°,依据B?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所有病例患膝功能达优良级。[结论] 聚酯缝线联合Nice结固定治疗横行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确实,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优势,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 1
    • 马里维和任务中髋臼骨折髋后脱位1例诊疗经过

      康健, 闫东辉, 张勇, 许林, 王磊

      Abstract:

      维和二级医院作为联合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联合国维和体系中战区级医疗保障单位。根据《谅解备忘录》要求的诊疗范围和医院配置开展医疗工作。文中通过1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患者的诊疗过程,分析联合国维和医疗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加以分析,为联合国维和医疗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 1
    • 3D打印个性化矫形器制作技术进展

      阮贝特, 颜威, 马泓泓, 奚小冰

      Abstract:

      逆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RE)是个性化矫形器制作的重要部分,根据测量数据重构患处3D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设计矫形器,再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制造。3D打印个性化外固定矫形器目前是“医工”交叉学科研究的热门领域,具有高贴合度,轻便透气,定制结构等优点,有助于功能恢复。近年来,对于个性化矫形器制造流程的效率、成本及舒适度的研究逐年增加,本文侧重于RE方法,按照制造流程从光学扫描、CAD建模、镂空最后到3D打印成型的相关技术优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1
    • 基于正交实验分析同种异体肌腱羟脯氨酸测定的影响因素

      万彦林, 高冰, 王丽敏, 胡永成, 夏群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检测同种异体肌腱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分光光度计,基于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检测,以样品的酶解时间(4h、12h、24h) 、酶解的水浴温度(37℃、60℃、100℃),根据样品在酶解过程中需要盐酸优化酶解,设定酸酶比(1:2,1:1,2:1),样品酶解时的水浴震荡频率 (180r/min、200r/min、250r/min) 4 个单因素变量交替试验,得到最优化检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酶解时间12h,水浴温度为60℃,酸酶比为2:1保证pH值为7.4左右,200r/min震荡频率,能保证羟脯氨酸酶解效果最佳,正交实验及极差分析表明酸酶比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水浴温度、震荡频率和时间。[结论]同种异体肌腱羟脯氨酸含量检测,需调整pH值、温度、震荡频率及酶解时间保证酶的活性做高,使样本检测率达到最高,以期合理使用资源,同时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 1
    • 骨H型血管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唐生平, 廖世杰, 黄乾, 丁晓飞

      Abstract:

      骨血管在骨生长、重塑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H型血管是一类同时高表达CD31与Emcn的骨血管亚型,具有显著的解剖特征与年龄依赖性减少特点,深度参与血管生成与骨形成之间的偶联。一些细胞因子如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等可参与调控H型血管的生成,同时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转移性肿瘤也能对H型血管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文献,总结H型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骨折不愈合、骨代谢异常等骨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考。

      • 1
    • 骨折弹性固定研究进展

      陈居文, 王永清, 赵志辉, 孙静涛

      Abstract:

      骨折固定经历了AO机械力学接骨术,发展到BO生物学接骨术,再到弹性接骨术(EO);每一个阶段的进步都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发展和创新。EO有较小的应力遮挡效应使骨折区域存在可控微动产生应变效应促进骨折愈合。然而EO除了考虑可控微动外还要考虑骨折的稳定,二者之间的平衡决定骨折成功地愈合。骨折块间应变 (IFS) 作为不同植入物固定骨折稳定性的力学指标,IFS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愈合情况。作者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EO理念。

      • 1
    • 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

      张锴, 高延征, 王红强, 邢帅, 张广泉, 胡巍然, 朱宇

      Abstract:

      [目的]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12月对14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术前使用Mimics软件行矫形设计并模拟矫形过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按照术前设计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矫正侧凸畸形。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形效果。[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未见严重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5.5±13.2)个月。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颈胸段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斜颈角、T1倾斜角及锁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无矫形丢失、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安全有效,可精准植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畸形矫正率。

      • 1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杰, 赵海燕, 曹建泽, 刘永飞

      Abstract:

      激素诱导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是一种病理特征为骨细胞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临床表现为疼痛、股骨头塌陷,引起关节功能障碍的可致残的难治性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常表现为多路径相互联合或交叉作用导致。本文对SANFH的发病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简行总结评述,为进一步认识SANFH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提供帮助。

      • 1
    •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李江雄, 赵宇, 伽正琦

      Abstract: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股骨颈由于其独特的解剖及血供,治疗后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病率极高,因而被称为“未解决的骨折”。近年来,可选择的内固定物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就股骨颈的解剖及其血供、损伤机制、分型进行分析探讨,针对空心螺钉、动力髋、经皮加压钢板固定、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以及关节置换等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认为FNS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手术微创的特点,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首选方案,以此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以此为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 1
    • 脊髓型颈椎病内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钟绵森, 黄保华, 钟远鸣, 唐福波, 胡江, 许伟

      Abstract:

      [目的]介绍内镜辅助下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Endoscope-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Endo-ACDF)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1年01月~2023年02月,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Endo-ACDF治疗。内镜下切除突入椎管内的椎间盘组织、椎体骨赘、后纵韧带,确定硬膜前方完全减压无压迫,硬膜搏动恢复,用撑开器械将椎间隙撑开,将融合器植入椎间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相较于术前,术后轴性疼痛VAS评分及NDI评分明显降低(P<0.001),颈椎JOA 评分显著升高(P<0.001)。术后复查颈椎影像,颈椎内固定及椎间盘术后在位,硬脊膜及神经根解压彻底。[结论]Endo-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清晰的可视化手术视野,是一种精准、安全可靠且能够实现充分减压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满意。

      • 1
    • 半月板损伤修复术的研究进展

      刘鹏鹏, 谢子康

      Abstract: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疾患,关节镜手术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半月板切除术和半月板修复术。现如今,随着微创膝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半月板损伤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诊疗的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就半月板损伤修复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协助临床医师提升半月板损伤治疗的理解和选择最优的治疗手段。

      • 1
    • P53蛋白在骨质疏松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朱高明, 郭艳波, 张加豪, 李刚

      Abstract: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骨代谢性疾病,以骨密度减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伴随着大量的骨丢失,极易导致身体各部位发生脆性骨折,给人们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对OP基础理论研究及新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OP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调控因子陆续被发现,p53蛋白是细胞内重要的调控因子,调节着机体内各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多个生命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的表达量高低对骨的功能及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或将成为治疗OP等骨代谢疾病的新靶点。

      • 1
    • 继发于Perthes病的成人扁平髋:1例报告和综述

      朱高明, 郭艳波, 李刚

      Abstract:

      Perthes病(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LCPD)是一种特发于儿童的以股骨头坏死为特征的罕见性疾病,病因不明,起病隐匿。随着病程进展,易发为扁平髋甚至合并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头臼匹配差甚至髋臼反倾,常常不得不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难度大。本文报道1例继发于LCPD形成的成人扁平髋骨关节炎患者,并对围绕LCPD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超重肥胖与骨质疏松调查研究分析

      王兴博, 金明霞, 胡宁宁, 郭士方, 陈志信, 张辉, 台会平, 施松波

      Abstract:

      目的 通过GE Healthcare Lunar 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及髋部获得甘肃省兰州地区本地常住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正常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及程度,通过问卷获得相应的体重指数;对结果统计分析。 方法 本研究使用GE 公司Healthcare Lunar X射线骨密度仪获取甘肃省本地居民958人(男性457人,女性501人)的骨密度(BMD)值,纳入人群以年龄和性别分别进行分组获得平均值及标准差,测量部位包括腰椎(L1-L4)和髋部(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股骨干),通过问卷获得人群的体重及身高;并对结果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人群中骨质疏松发病率22.9%,其中男性患病率11.6%;女性患病率33.7%;人群中超重肥胖发生率57.9%,其中男性发生率61.1%,女性发生率55.1%;人群中超重肥胖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②同年龄段同BMI范围内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男性,且50岁以后发病率及程度明显高于男性。 结论 人群中超重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若以性别分组,女性组超重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男性组无明显无别;若以年龄分层,各个年龄段中老年超重肥胖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因此超重肥胖可以看做中老年骨质疏松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 1
    • 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分析

      刘英梅, 商雪娇, 李宏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案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进行生活质量评价,依据QLQ-C30评分分为生活质量好与生活质量差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病灶位置、文化程度、营养状态、临床分期、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远处转移、睡眠质量、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等多方面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0例骨肉瘤患者术后3个月QLQ-C30评分为(76.58±5.14)分,将70分以下的23例患者划为生活质量差组,57例≥70分患者划为生活质量好组;单因素显示,营养状态、临床分期、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远处转移、睡眠质量、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与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营养状态差、临床分期Ⅲ期、病理性骨折、截肢手术、远处转移、睡眠质量差、家庭功能低水平、消积应对为影响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营养状态差、临床分期Ⅲ期、病理性骨折、截肢手术、远处转移、睡眠质量差、家庭功能低水平、消积应对为影响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危因素,临床需尽早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提高骨肉瘤患者生活质量。

      • 1
    • 头髓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锁螺钉研究进展

      杜守超, 胡孙君, 张世民

      Abstract:

      目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头髓钉固定已成主流手术方式。除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外,头髓钉的主钉尾部都有内锁螺钉。内锁螺钉的初始作用是防止头颈内植物的旋转,术中是否拧紧消除滑动,从而进一步防止螺钉后退、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临床上仍有不少争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各种头髓钉说明书,从内锁螺钉的历史、种类、临床应用及使用争议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取得内锁螺钉使用共识,为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疗效提供参考。

      • 1
    • 外伤性“漂浮”锁骨一例报道

      姜天淇, 周艳妮, 郇颜强, 刘洋, 史斌

      Abstract:

      胸锁关节骨折脱位和肩锁关节骨折脱位是上肢常见的损伤类型,常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发的中高能量损伤导致,而同时发生胸锁及肩锁关节损伤,即漂浮锁骨则较为罕见[1]。锁骨双极脱位导致的漂浮锁骨容易发生漏诊,所以术前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至关重要。现报道一例我院2022年收治的漂浮锁骨案例,并对其诊断、治疗过程进行重点讨论。

      • 1
    • 膝关节置换术艾司氯胺酮对止血带损伤的影响

      沈俊

      Abstract:

      [目的] 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艾司氯胺酮对止血带损伤的影响。[方法] 106例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53例应用艾司氯胺酮(用药组), 53例常规全麻(未用药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检验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用药组止血带60min时MAP、HR显著升高(P<0.05),未用药组止血带放气10min时MAP、HR显著下降(P<0.05)。未用药组术后12h、48 h、术后7d NRS评分均较用药组升高(P<0.05)。未用药组术后7d股部周径较术后12h下降(P<0.05),未用药组术后7d股部周径低于用药组(P<0.05),用药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P<0.05)。未用药组止血带放气10min时IL-6、LA、MDA水平升高幅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艾司氯胺酮具有抑制止血带高血压,减轻止血带疼痛,预防股四头肌萎缩的作用。

      • 1
    • 半月板弯斜段损伤的研究进展

      张申麓, 陈彦博, 汪子杰, 金成哲

      Abstract:

      半月板弯斜段损伤是一种与前交叉韧带撕裂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损伤,涉及内侧半月板后角红-红区至后内侧关节囊的移行区。随着对其解剖、损伤机制和生物力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弯斜段损伤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未经及时治疗常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通过MRI和关节镜检查等手段可明确弯斜段损伤的诊断及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通过手术修复病变并遵循适当的康复方案可显著改善主观膝关节评分、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并保证较高的愈合率。本文就半月板弯斜段损伤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1
    • 全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罗富玉, 王杰, 刘军, 曾宪铁

      Abstract:

      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 ,TAA)作为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替代方式。早期TAA临床效果欠佳,随着第三代假体的出现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TAA的适应症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手术入路仍以前方入路为主,但发展了其他几种入路。假体的总体存活率较满意,但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计算机辅助下的TAA临床优势不明显。失败后的TAA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行翻修置换术或者转换为融合术。

      • 1
    • 金属镁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陈立夫, 汪健

      Abstract:

      金属支架因其适宜的机械性能而被用于骨组织工程。在各种金属材料中,镁的优越性在于:拥有与人体骨骼相似的机械性能,在生理环境中镁离子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能在人体内以安全和可控的方式降解和吸收[1]。因此,镁支架被视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支架的备选材料之一[2-5]。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多孔镁合金支架有望成为一种最有前途的支架代替材料[6,7]。本综述涵盖了对镁支架的性能、制备技术、表面改性、合金化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讨论了镁支架的应用、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 1
    • 单发性尺骨骨软骨瘤致桡骨畸形脱位1例报道

      张凯, 吕浩, 薛远亮

      Abstract:

      骨软骨瘤是一种发生在骨表面的骨性突起,顶部覆盖着软骨帽,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之一,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20%-50%。可分为单发性骨软骨瘤和多发性骨软骨细胞瘤,也称为外生骨疣。单发于尺骨近端的骨软骨瘤并不常见。本文报告一例单发性尺骨近端骨软骨瘤致桡骨压缩畸形和桡骨头脱位。入院后,患者接受了尺骨骨软骨瘤切除术和桡骨头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骨软骨瘤,随访1年后患者前臂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

      • 1
    • 定向肌群引导训练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应用

      华莉, 戴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定向肌群引导训练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关节外科收治并确诊需进行TH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实施定向肌群引导训练。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髋关节HH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同期的H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RO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O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实施定向肌群引导训练能够促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早期下床适应能力,促进患肢功能早日康复。

      • 1
    • 人工智能在髋关节置换应用现状

      李佳伟, 张云凤, 丁良甲, 金凤, 王海燕, 李筱贺

      Abstract:

      摘要:髋关节置换是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合理规划、术中假体正确安放及术后定期随访是手术成功及早期发现假体异常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大量重复的工作必然耗费医生的宝贵时间,且不同医生对结果的理解存在主观差异,可能导致病情的延误。近年来,人工智能与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深度融合,有望减轻医生负担,促进髋关节置换的精准化。本文综述了近10年人工智能在髋关节置换领域的进展。首先,概述了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其次,叙述其在置换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现状;最后,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并预测未来关注要点及趋势。

      • 1
    • 经皮逆行前后柱螺钉固定无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

      扈延龄, 刘巧聪, 张成栋, 宫海峰, 刘国明, 梁承志, 陶昊

      Abstract:

      [目的] 介绍经皮逆行前后柱螺钉固定无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对19例无明显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行逆行经皮前后柱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虚拟手术设计,获得个体化置钉参数,结合术前规划及术中透视确定入针点,钝性分离至骨面,于入针点置入导针,C臂透视确定导针走向,确保安全无误后置入螺钉。[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置入逆行髋臼前后柱螺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穿入髋关节腔。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再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e和Postel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9.4%。[结论] 经皮逆行髋臼前后柱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计算机进行个体规划治疗无明显移位髋臼骨折短期内取得良好临床结局。

      • 1
    • 胫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

      王振军, 许红生, 焦绍锋, 张海涛, 刘志杰, 郭悦, 陈建文

      Abstract:

      [目的] 介绍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8年4月~2021年12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前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确定截骨部位,沿腓骨头下方约3厘米纵行切口,自腓骨长短肌及腓肠肌之间间隙进入,两孔截骨器截除1厘米腓骨;同法于胫骨结节下方截断胫骨,根据患者小腿直径选择合适固定环,安装Ilizarov外架,截骨远近端环应用贯穿克氏针和螺纹针固定,术后7天逐步调整外架矫正畸形。[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外固定架在术后21天内调整完毕,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矫正,佩戴外固定架时间为90~110 d,平均(101.85±9.50)d,下肢力线达到满意矫正。随访时间1~3.1年,平均(1.95±0.57)年,末次随访时各项评价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胫腓骨近端截骨矫形结合环形外架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效果满意。

      • 1
    • 运动处方在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钱琨, 于辰曦, 李毅, 孙水

      Abstract: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常见的关节疾病,严重影响个体健康并给医疗保障体系带来沉重负担。运动是防治KOA的重要方法,但受体质差异、运动方式和强度等因素影响,不科学的运动反而会导致KOA加剧。相比之下,运动处方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运动的治疗优势。运动处方是基于患者病情和体质评估、结合个人生活方式制定的个性化运动方案,在KOA的治疗中发挥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等作用,但仍有部分内容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运动处方在KOA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 1
    • 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

      曲新田, 管华鹏, 魏传付, 徐展望, 薛海鹏, 高尚, 苏友祥, 刘研, 李念虎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患者14例。全麻后取俯卧位,透视定位进钉点,做体表标记,牵引按压复位。常规消毒、铺巾。规范经皮置钉后,先旋出伤椎一侧螺钉,顺导针经钉道植入植骨漏斗,用植骨棒将骨粒经植骨漏斗打入裂隙中,术中连续透视监测,骨粒填充满意后退出漏斗,旋入螺钉,对侧重复上述操作。植骨完毕,连接预弯钛棒,拧紧螺塞,断尾臂,冲洗后缝合切口。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长(112.64±28.15)min,术中出血量(131.43±77.64)ml。随访13~20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影像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前缘高度显著恢复(P<0.05)。结论:经皮植骨椎弓钉固定治疗严重Kümmell病能有效缓解疼痛、矫正后凸、恢复椎体高度,并且创伤小、出血少,临床疗效满意。

      • 1
    • 髂骨下肢线在婴儿髋关节超声图像中的研究分析

      赵亮, 李玉芹, 高少平, 高振华, 白可, 祖德佩, 赵干

      Abstract:

      目的 研究髂骨下肢线在评价髋关节超声图像中婴儿髋关节发育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评价婴儿髋关节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Graf法对863名婴儿髋关节进行检查,观察在不同类型婴儿髋关节超声图像中髂骨下肢线与股骨头位置关系,分别计算髂骨下肢诊断婴儿髋关节脱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在1726张婴儿髋关节超声图像中,髂骨下肢线检测脱位婴儿髋关节的灵敏度为78.7%,特异度89.3%,阳性预测值21.2%,阴性预测值99.1%。髂骨下肢线检测发育不成熟婴儿髋关节的灵敏度为25.4%;特异度为97.3%;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60.7%。单个婴儿髂骨下肢线阴性侧髋关节发育要好于髂骨下肢线阳性侧髋关节。结论 采用Graf法检测婴儿髋关节时,增加髂骨下肢线以判断股骨头在髋臼内是否移位,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评估髋关节发育情况。

      • 1
    • 脊柱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刘志礼, 刘家明, 熊绪

      Abstract:

      血糖异常与脊柱外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是脊柱外科患者临床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尚缺乏针对脊柱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为了进一步规范脊柱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本文通过参考现有的关于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指南及共识,并对血糖管理领域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合脊柱外科特点,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提出规范的脊柱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共识,以期为脊柱外科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提供指导。

      • 1
    • 距下制动器治疗成人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段志豪, 周游

      Abstract:

      摘要:距下关节制动器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容易操作得到了临床医生一定程度的认可,其作为治疗儿童扁平足的手术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其对于治疗成人获得性扁平足来说,虽然临床疗效一直存在争议,但仍然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肯定。作者查阅了近年国内外有关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的相关文献,本文将从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分期分型、制动器分型和临床疗效等方面新进展作一综述。

      • 1
    • 镜下穿双骨道修复三角纤维复合体

      赵铜林, 魏本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镜下穿Y型双骨道固定技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Palmer IB型损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2月,采取腕关节镜下双骨道固定手术方式修复TFCC损伤6例。先行关节镜下清创术,清理滑膜及纤维血管肉芽组织,清晰显露 TFCC,于尺骨茎突尺掌侧缘距离软骨面约3cm进针钻洞制备Y行双骨道,镜下双线进骨道缝合固定掌侧、背侧的深支与浅支,从而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结果]6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0.17±3.49.)个月,至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各项 ROM 和 Mayo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V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下降,腕关节功能明显恢复。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应力位 X 线片远尺桡间距测量值较前显著改善。[结论]腕关节镜辅助穿双骨道固定修复TFCC损伤(IB型)安全有效,固定效果理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帮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 1
    • 3D打印聚醚醚酮假体重建锁骨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

      朱昱衡, 肖砚斌, 李凌, 李文忠, 张漾杰, 康建平, 肖渝, 田昌平, 王寒, 许昊俊

      Abstract:

      摘 要:[目的]介绍3D打印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假体重建锁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锁骨恶性肿瘤患者行“锁骨瘤段切除+3D打印PEEK假体重建术”。其中病灶累及锁骨外侧段3例、内侧段2例,发生病理性骨折2例。参照患者健侧锁骨形态使用计算机建模后,3D打印制备个性化假体及截骨导板,术中根据肿瘤部位切断胸锁韧带或肩锁韧带,另一侧使用截骨导板辅助截骨,连同瘤体及周围部分正常肌肉组织一并切除,置入3D打印制备的个性化假体并使用锁骨接骨板将保留端的正常锁骨与假体紧密连接固定,使用钛合金带线铆钉重建切断的胸锁韧带或肩锁韧带。[结果] 5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2~26个月,术后患者肩外形、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瘤段切除+3D打印PEEK假体重建术治疗锁骨恶性肿瘤是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 1
    • 熊猫血患者前列腺癌肩胛骨转移综合治疗1例报道

      孔德伟, 宋超, 周军, 张岩

      Abstract:

      报道一例使用3D打印技术与贮存式自体血回输技术治疗熊猫血患者前列腺癌肩胛骨破坏转移的病例。最终患者肩部疼痛消失,完全改善关节功能丧失及疼痛导致失眠的情况,极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 1
    • 近端胫腓关节倾斜角的MRI图像重建测量与X线片测量的对比分析

      黄承, 陆志剀, 程继伟, 傅政, 李针, 邱吉苗, 徐菊英, 夏筠筠, 王争争, 俞亚萍

      Abstract:

      目的]探讨膝关节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图像上重建断层以测量近端胫腓关节(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PTFJ)倾斜角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拍摄PTFJ片的1年内进行过同侧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在PTFJ片上,测量PTFJ腓骨侧关节面相对于胫腓骨共同纵轴线的倾斜角(fibular inclination angle of PTFJ surface relative to the common longitudinal axis of tibiofibula on the radiograph, X-FIA)。软件重建MRI图像并测量PTFJ腓骨侧关节面相对于胫腓骨共同纵轴线的倾斜角(fibular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PTFJ surfac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both fibula and tibia on MRI, TF-FIA)、与PTFJ腓骨侧关节面相对于胫骨纵轴线的倾斜角(fibular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PTFJ surface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ibia on MRI, T-FIA)。评估TF-FIA与T-FIA测量的信度。比较X-FIA与TF-FIA之间、以及X-FIA与T-FIA之间的差异。采用了Bland-Altmann分析法分别对TF-FIA与X-FIA、T-FIA与X-FIA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35例患者(35膝)纳入本研究。TF-FIA与T-FIA测量的信度为优异。X-FIA与TF-FI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44)。X-FIA与T-FIA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TF-FIA与X-FIA的95%一致性界限为-0.29±2.84°;T-FIA与X-FIA的95%一致性界限为4.61±6.69°。[结论]在膝关节MRI图像上通过校准和重建断层来测量PTFJ倾斜角是可重复的技术。TF-FIA与X-FIA可以相互替代。

      • 1
    • 关节假体无菌松动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

      曾健康, 乔永杰, 李嘉欢, 周胜虎

      Abstract:

      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TJA)是治疗终末期关节疾病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常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无菌性松动(Aseptic Loosening,AL)是导致手术失败和后续翻修手术的关键因素,充分了解AL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目前认为AL的主要发生机制是由于磨损颗粒激活一系列炎症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导致机体的动态骨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AL。本文分析总结目前AL的研究现状,将其主要分为生物学因素(磨损颗粒、趋化因子、自噬等)和机械性因素(下肢力线、骨水泥与种植体设计、应力遮挡)两大类,阐述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AL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1
    • 改良袢钢板Nice结固定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王瑞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袢钢板Nice结与钩钢板固定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Rockwood III或V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34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行改良袢钢板Nice结固定(袢板组),16例行锁骨钩钢板固定(钩板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37±3.56)个月。术后 3 个月、9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袢板组 VAS 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显著优于钩板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肩锁间距(ACD)及喙锁间距(C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袢钢板Nice结固定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优于钩板固定。

      • 1
    • 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对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金文, 孙良业, 高庆, 郑权, 刘孝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局部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对预防跟骨骨折切口相关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接受手术的患者136例137足,均行足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不规则钢板内固定术,病例中有68例68足术中切口周围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观察组),68例69足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病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病例患者术后一周内切口疼痛、足部肿胀程度、切口渗出情况、切口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在切口疼痛评分,足部肿胀程度,及切口渗出情况均好于B组。结论:术中切口周围局部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能有效减轻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1
    • 全膝置换假体周围感染保留假体清创的效果

      杜文豪, 孔谦, 薄冉, 张大海, 谢士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感染保留假体清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采用保留假体清创治疗初次全膝置换术后感染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3月内感染28例,术后4-6月内感染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评分VAS、实验室检查及术后感染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细菌培养阴性15例,细菌培养阳性18例。33例患者随访(42.6±9.2)个月,28例手术成功(术后3月内感染26例,4-6月内感染2例),5例手术失败,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KS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BC、ESR、CR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X线示假体无松动。结论 初次置换术后3个月内的感染,采用保留假体清创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术后4-6个月内的感染,失败率较高。

      • 1
    • 自体骨髓浓缩物联合生长因子治疗胫腓骨骨不连

      张中禹, 于丽, 林治建, 姜泽威, 周纪平, 姜红江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浓缩物联合生长因子治疗胫腓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01月至2022年05月收治的共58例胫腓骨骨不连患者,男40例,女18例。年龄30~55周岁,中位数42.5岁;左侧30例,右侧28例。58例患者均从肘静脉处抽取100ml的静脉血用于制备自体生长因子。自体骨髓浓缩物注射前三天先注射自体生长因子约4 ml。麻醉成功后,从患者的髂后上脊处用肝素化的无菌针管抽取约30 ml的自体骨髓,对自体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骨髓浓缩物约3 ml,送至手术室注射自体骨髓浓缩物。注射后第3天再进行一次自体生长因子的注射。分别于自体骨髓浓缩物联合生长因子治疗后的第2个月、第4个月、第6个月、第8个月随访时行X线检查,观察胫腓骨愈合情况、根据骨痂和骨折线影像学评价标准对自体生长因子联合骨髓浓缩物治疗胫腓骨骨不连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58例患者均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均为2~8个月。其中有56例患者达到临床骨折愈合的标准,愈合率达到96.6%。56例患者骨不连愈合的时间为2~6个月,平均3.2个月。结论:自体骨髓浓缩物联合生长因子治疗胫腓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ESWT治疗不同部位骨不连方法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胡帆, 闫君, 李培, 梁豪君, 贾海光, 李浩, 肖建, 邢更彦

      Abstract:

      目的:研究不同波源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深部、较深部及浅部骨不连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自2011年11月至2022年9月诊疗的患者87例。根据患者骨不连部位的深浅划分为深部骨不连共32例,包括股骨32例;较深部骨不连共47例,包括肱骨10例、胫腓骨18例、尺桡骨19例;浅部骨不连共8例,包括内、外踝各1例、锁骨3例及腕舟骨3例。深部骨不连选择聚焦式ESWT,较深部选择聚焦式联合发散式ESWT,浅部选择发散式ESWT。每隔一天治疗一次,每5-6次治疗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5-2个月,共3-5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后6、9、12个月拍摄X线平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分别计算骨折愈合率、长骨骨痂生成量等,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ESWT治疗效果,同时分析影响愈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深部骨不连治疗6、9、12个月后,治愈率分别是68.75%、71.87 %、75.00%;较深部骨不连治疗6、9、12个月后,愈合率分别是65.22%、73.91%、78.26%;浅部骨不连治疗6、9、12个月后,愈合率分别是66.67%、77.78%、77.78%;6、9、12个月总愈合率分别为 66.67%、73.56%、77.01%。较冲击波治疗前,治愈率显著增加,骨痂量增加明显。年龄(P=0.04)与治疗次数(P=0.01)是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根据骨不连发生部位的深浅选择不同波源的冲击波个性化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同时,疗程和年龄是冲击波治疗骨不连的重要影响因素。

      • 1
    • 距骨骨软骨病内踝“V”形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

      吕岩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内踝“V”形截骨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0年6月,采用内踝“V”形截骨联合自体同侧股骨髁非负重区软骨移植术治疗OLT患者24例。根据VA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Takakura and Colleagues踝关节退变分级、软骨损伤修复MOCART评分和供区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平均随访(24.2±6.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下降(P<0.001),AOFAS评分、MOCART评分显著增加(P<0.001),膝关节Lysholm评分前后无差异(P=0.148)。影像检查结果,所有截骨均骨性愈合,OLT病灶修复良好,根据Takakura and Colleagues踝关节退变分级评价无明显改变(P=0.854)。[结论]内踝“V”形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疗效安全可靠。 关键词:距骨骨软骨损伤;自体骨软骨移植;股骨髁非负重区;截骨术

      • 1
    • 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治疗髋臼盂唇损伤

      陈守勃, 叶景芳, 何立江, 王文怀, 巫海鹏, 郑煜晖

      Abstract:

      [目的]介绍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治疗髋臼盂唇损伤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患者全麻后平卧于牵引架上,患肢屈髋10?,外展25?,内旋位,“C”臂机透视辅助下在髋部前、外侧方做体表标志,取常规的前方、前外侧及前外侧辅助入路。切开前方和前外侧入路皮肤约0.5cm,从前外侧入路插入钝头关节镜鞘套内芯,可感觉触及一坚韧组织,将鞘套内芯左右分离组织后拔出,将关节镜从前外侧入路置入,看见关节镜镜头位于髋关节囊前方。从前方入路插入等离子刀头,分离前方关节囊外组织,显露髋关节囊前方及前外侧。“Y”形切开髋关节囊前侧、外侧。将关节镜插入关节内,观察外侧间室。牵引患肢,显露并探查中央间室。探查盂唇损伤情况,并缝合修复盂唇[结果]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手术治疗的髋臼盂唇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下修复盂唇手术。比较患者的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例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相比,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和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03,0.49)。[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由外向内入路行髋关节镜治疗髋臼盂唇损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1
    • 两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股骨头骨折比较

      杨承源, 朱旭, 刘乃澄, 高懋峰, 施卫东, 王振恒

      Abstract:

      [目的]比较Ganz入路与K-L入路治疗Pipkin I、II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24例股骨头骨折,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Ganz组和K-L组。通过VAS评分、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采用Brooker分级评估异位骨化、Ficat分期评估股骨头坏死以及Tonnis分级评估骨性关节炎。[结果]术后随访VAS评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月Ganz组Harris评分优于K-L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后1月明显改善(p<0.05)。在出现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以及骨性关节炎方面,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anz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慢性踝外侧不稳定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毛伟伟, 张勇, 蒋涛, 秦建忠

      Abstract: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多继发于踝关节急性扭伤,是踝关节运动系统损伤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约30%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并反复迁延发展为CAI,需要手术治疗。传统上,改良的Brostr?m解剖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治疗CAI的金标准。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并不适合直接修复损伤的韧带,此时采用移植物进行韧带重建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重建方案可分为解剖重建和非解剖重建,而移植物的选择主要有自体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两种。近年来外踝韧带重建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本文就踝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CAI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依据。

      • 1
    • 超分子水凝胶促进软骨再生的研究现状

      刘永飞, 曹建泽, 张杰, 赵海燕

      Abstract:

      由于软骨缺乏血管、神经和淋巴,导致软骨的再生能力有限。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而组织工程技术为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软骨再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骨软骨界面和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仍然具有挑战性。超分子水凝胶是一类通过水凝胶剂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装网络结构,具有可调节机械强度、剪切变稀、较强的自愈合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注射性等优点,能够有效促进软骨再生。本文就超分子水凝胶的特点、合成机制、软骨再生情况和应用不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1
    • 干细胞和外泌体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现状

      田志康, 陈尚, 杨涛, 孟纯阳

      Abstract:

      颈肩腰腿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则是引发颈、腰间盘突出导致颈肩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延缓和治疗IVDD方面展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其不仅具有分化为髓核细胞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其炎症反应。然而,考虑到退变椎间盘的微环境不适宜细胞生长,因此以外泌体为代表的非细胞疗法有望成为细胞治疗的替代疗法。本文对几种常见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在治疗IVDD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让同道们更好地了解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在此领域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及其展望。

      • 1
    • C臂三维影像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固定股骨颈骨折

      朱德志, 张艳军, 常锐, 王伯珉

      Abstract:

      [目的] 介绍C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C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FNS)内固定治疗。患侧垫高40度,斜侧卧位,骨折远端股骨髁上穿骨牵引,安装骨折牵引器,患肢外旋,纵向对抗牵引骨折端,内收内旋患肢使骨折复位。C臂三维成像下判断骨折复位,自股骨大粗隆下向远端做纵行3cm切口,切开皮肤,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剥离暴露股骨近端外侧壁,放置定位导向器,导针沿定位导向器钻入股骨颈内距软骨下5mm,C臂三维成像下判断导针在股骨颈中心位置,位置正确后,沿导针空心钻钻孔。安装动力棒外侧板至瞄准器上,旋转敲击沿钻孔置入动力棒,外侧板贴附股骨外侧平行于股骨干中轴线。瞄准导向器钻孔,拧入外侧板远端锁定钉孔螺钉,防旋螺钉,关闭切口。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透视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时间(54.2±11.3min)、术中出血量(197.5±18.3ml)、透视时间(65.1±3.2S)、骨折复位质量(Garden指数)Ⅰ级16例,Ⅱ级 5例、骨折愈合时间(3.5±1.5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4.5±4.2分)。[结论] C臂三维影像下牵引器复位动力交叉钉(FN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可减少术中影像检查次数,提高复位及手术精准度,骨折固定稳定,愈合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1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研究进展

      包志强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发生骨质疏松后,由于骨强度降低和骨脆性增加,日常活动中即可导致椎体压缩骨折,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临床医生用于 OVCF治疗的有效手段,但经过临床研究发现,PVP术后容易再发椎体骨折,增加患者病痛和负担。其发展进程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发生原因及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的流行病学、时间和空间性、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减少PVP术后再发骨折的概率。

      • 1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网袋成形是否手法复位比较

      罗世科

      Abstract: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是否手法复位治疗。方法:对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7例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复位组和未复位组。记录对比围手术期资料、随访情况,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记录对比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其改变情况,记录其他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位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优于未复位组(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变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联合手法复位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能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缩短手术时间,改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

      • 1
    • 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是否切除后纵韧带的比较

      陈威, 张通, 李维刚, 王文己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中后纵韧带切除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行颈椎单椎体ACCF的81例患者资料,38例保留后纵韧带(保留组),43例切除后纵韧带(切除组)。比较其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程顺利,两组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明显大于保留组(P<0.05)。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进,两组的NDI、JOA评分及锥体束征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NDI评分、锥体束征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除组JOA评分显著高于保留组(P<0.05)。影像评估,术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及ROM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小椎管矢状径均显著增加,切除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行颈椎单椎体ACCF时,仔细评估术前影像资料及术中情况后,一定情况下可切除后纵韧带,但应注意并发症。

      • 1
    • 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

      柏帆, 向柄彦, 周阳阳, 丁川, 邓江, 周颐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联合骨髓刺激技术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对64例急性肩袖撕裂的病例在关节镜下分别采用传统修复技术 (传统组n=32例) 和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 (改良组n=32例) 修复急性肩袖撕裂。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视觉疼痛评分,肩关节磁共振检查,以及术后并发症以评估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结果] 6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21.7±4.3) 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视觉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0.01),Sugaya分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脂肪浸润分级、肌肉萎缩分级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 (P>0.05)。改良组末次随访时肌腱完整性和再撕裂率显著优于传统组 (P<0.05)。[结论] 保留残端骨髓刺激技术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肩袖撕裂,保留了肩袖原生止点,能缓解患者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有良好的临床愈合效果,这可能为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肩袖撕裂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1
    • 带线锚钉经皮缝合与开放缝合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

      骆艳飞, 唐冬旭, 万喻, 陈仕达, 邓江, 阮世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6例采用带线锚钉闭合缝合(经皮组),19例采用切开缝合(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明显术中并发症。经皮组手术时间 [(56.6±10.4) min vs (81.7±28.7)min, P<0.05]、切口长度 [(1.9±0.6) cm vs (7.7±3.5) cm, P<0.05]、术中失血量 [(10.6±6.0) ml vs (26.0±15.8)ml, P<0.05]、住院时间 [(8.2±1.6) d vs (11.1±3.5) d, P<0.05] 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21.8±7.1)月,经皮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 [(8.4±1.0) 周 vs (12.8±3.1) 周, P<0.05] 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AOFAS、ATRS评分和足跖屈-背伸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和6月,经皮组VAS评分 [术后1月:(1.6±0.4) vs (2.3±0.7), P<0.05;术后6月:(0.9±0.3) vs (1.3±0.4), P<0.05;] 显著优于开放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OFAS、ATRS评分和足跖屈-背伸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缝合治疗相比,带线锚钉闭合缝合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至完全负重时间短,且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 1
    • 螺钉与双排铆钉缝线桥固定 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疗效比较

      张绍华, 张青松, 汤明, 廖广阳, 李涛, 方禹舜, 李亚楠, 谈鸿飞

      Abstract:

      比较螺钉与双排铆钉缝线桥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2例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病例,其中43例进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结合垫圈内固定(螺钉组),29例进行切开复位双排铆钉缝线桥内固定(铆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螺钉组手术时间短于铆钉组(p<0.05),其余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下肢静脉血栓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比较不同骨折块大小的解剖复位率差异,对于骨折块横径≤10mm及粉碎性骨折,螺钉组解剖复位率(76.5%)低于铆钉组(100%),p<0.05;对于骨折块横径>10mm,螺钉组及铆钉组解剖复位率 均为100%。其余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活动受限比例、Lysholm评分、IKDC评分、后抽屉实验分级,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骨折块横径>10mm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松质骨螺钉或者双排铆钉缝线桥固定均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对于骨折块横径≤10mm或者粉碎性骨折,建议行双排铆钉缝线桥固定可取得更好的骨折固定效果。

      • 1
    • 踝外侧慢性不稳镜下两种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

      周鹏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锚钉技术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使用两种锚钉进行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手术的88名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资料及影像评估。结果 49名患者接受了无结锚钉修复(无结组)手术,另外39名患者接受了可吸收缝合锚钉修复(打结组)手术,随访时间至少为24个月。打结组的线结刺激并发症远高于无结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AH评分、Karlsson-Peterson 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显着改善。两组之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前抽屉试验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与健侧对比应力位片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内翻角度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ATFL修复技术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能够恢复稳定性,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与关节镜下打结组相比,无结组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结果,同时可获得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 1
    • 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发生肩峰撞击症的治疗

      郑昌辉

      Abstract:

      [目的]探讨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带线铆钉重建肩袖止点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后肩峰撞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我院骨科就诊的17例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峰撞击的患者,其中6例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大结节畸形愈合发生肩峰撞击,11例为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保守治疗畸形愈合后发生肩峰撞击,应用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带线铆钉重建肩袖止点的手术治疗,术后前臂胸前悬吊,术后24小时开始保护下肩关节钟摆式被动功能锻炼,1周左右开始保护下肩关节画圈被动功能锻炼,活动范围逐渐增加,术后6周开始主动屈伸、外展、旋转、环转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直至功能活动满意。[结果]术后17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随访时间6~12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无痛活动,无肩峰撞击现象,肩关节活动范围满意,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全部优良。[结论]肩峰及大结节成形术加带线铆钉重建肩袖止点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畸形愈合后肩峰撞击,操作简单,功能恢复好,疗效确切。

      • 1
    • JAK-STAT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意义

      陈文恒, 高山, 彭普基, 代志鹏, 江晨阳

      Abstract:

      目的: 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ignaling pathway,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Sprague-Dawley(SD)大鼠和成骨细胞均分为三组:(A)空白对照组;(B)SONFH模型组;(C)SONFH+AG490组。大鼠取股骨头样品,通过HE染色、TUNEL染色评价分析JAK-STAT信号通路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通过对成骨细胞TUNEL染色评估成骨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 检测大鼠股骨头细胞中JAK-STAT通路蛋白p-JAK2、p-STAT3及相关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NFH模型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SONFH模型组显示股骨头内部结构紊乱,骨小梁断裂,排列紊乱,SONFH+AG490组小鼠空骨陷窝率低于SONFH模型组(P<0.001)。成骨细胞TUNEL染色结果表明SONFH模型组成骨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ONFH+AG490组(P<0.001)。SONFH模型组中JAK-STAT 通路相关蛋白p-JAK2、p-STAT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ONFH+AG490组(P<0.05)。结论: JAK-STAT信号通路中p-JAK2、p-STAT3相关蛋白等在SONFH模型建立后在骨组织中被明显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上调了成骨细胞中Bcl-2表达,下调了Bax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提示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1
    • 晚期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滑膜炎全膝置换是否放疗

      林三福, 巫海鹏, 陈守勃, 王文怀, 肖丽华, 郑煜晖

      Abstract: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辅助关节外放疗治疗晚期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9例PVNS伴骨质破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20例行TKA,术后辅助关节外放疗(放疗组)。19例单纯行TKA治疗(未放疗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在术前病程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随访平均时间(36.03±2.2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HSS、KSS功能评分和KSS临床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逐渐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放疗组复发率[0%(0/20) vs 21.1%(4/19), P=0.047]优于未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髌上囊积液深度及髌上滑膜厚度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放疗前后骨密度检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小剂量放疗并不引起骨密度改变。[结论]对于严重骨质破坏的膝关节PVNS患者行TKA,术后辅助放疗,能有效预防复发,安全性好,近期临床效果较未辅助放疗好。

      • 1
    • 后路内镜椎间盘切除凝胶囊富血小板血浆置入

      李土胜, 丁宇, 蒋强, 张晗硕, 杜薇, 刘江

      Abstract: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经椎板间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凝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共87例LDH患者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5例接受PEID联合PRP凝胶囊治疗,42例仅行PEID治疗。倾向评分匹配(PSM)后,30例接受PEID联合PRP凝胶囊治疗(PRP组),30例仅行PEID治疗(无PRP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PSM后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24-32个月(27.22±1.98个月),术后LDH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部疼痛VAS、ODI与JOA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腰腿部疼痛VAS、ODI与JO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末次随访时,PRP组患者DCSA改善更优(P<0.05)、SIR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下降幅度更低(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DHI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各时间点DHI及腰椎前凸角(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ID联合PRP凝胶囊治疗LDH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应用安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 1
    • 两种推杆椎弓钉道骨水泥强化后侧椎体间融合比较

      魏永存, 谢雁春, 轩安武, 顾洪闻, 李林洋, 郑滨, 于海龙

      Abstract:

      [目的] 探究刻度推杆与无刻度推杆在骨水泥钉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刻度组和无刻度组,刻度组随机纳入22例,无刻度组随机纳入2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刻度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出血量均短/少/低于无刻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刻度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无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 术前及术后随访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在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Bridwell融合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均无钉棒松动、椎间融合器移位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 如在骨质疏松性腰椎退变性疾病行椎间融合时选择骨水泥钉道强化术,应用刻度骨水泥推杆,可以达到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的目的。

      • 1
    • 粒细胞胞外陷阱在老年髋部骨折肺炎中的诊断意义

      梁健军, 施巍, 汪勇, 陈建民, 刘国印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含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01月至2022年0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肺炎,分为非肺炎组(38例)和肺炎组(19例)。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NETs含量的差异;探讨其是否为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对术后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非肺炎组相比,肺炎患者外周血中NETs含量显著升高(3.59±0.74比6.48±1.96, P<0.05),且与术后肺炎发生呈现正相关(r=0.641,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NETs含量为术后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OR=7.289, 95%CI:(1.980~26.836);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外周血NETs含量诊断患者术后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以4.20为外周血NETs含量预测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的最佳截断值,其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76.32%。亚组分析显示,外周血NETs含量≥4.20组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NETs含量<4.20组(64.00%比9.38%,P<0.01)。[结论] 术后外周血NETs含量升高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监测外周血NETs含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炎的发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1
    • PFNA术后稳定性评分系统及失败预测价值研究

      武英楷, 王瑞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明确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失败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PFNA术后稳定性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7例。按照一定的标准将164例患者纳入研究,记录纳入患者的人口特征及可能影响手术结果的其他因素,并进行1年的随访,研究结局为术后是否发生固定失败。采用向前逐步及似然检验筛选最佳预测模型,根据统计结果建立稳定性评分系统,以治疗结果为状态变量,得分为统计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明确分值预测失败的临界值。[结果]①外侧壁厚度、外侧壁骨折分型、股距尖顶距(Cal-TAD)、内侧皮质支撑复位情况、骨折复位质量、螺旋刀片位置是导致PFNA术后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②ROC分析结果显示:该评分系统预测固定失败的临界值为6.5,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4.74%、73.02%。[结论]PFNA术后稳定性评分系统可对PFNA术后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对预测PFNA术后是否固定失败具有重要价值。

      • 1
    •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PRP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血清TLR-4、MMP-9、SDF-1水平变化观察

      陈长松, 刘彧, 尹华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XX医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中重度KOA患90例,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45例/组,分别接受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PRP治疗、仅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情况、实验室指标及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Toll样受体-4(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PRP治疗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MMP-9、SDF-1水平,以减轻中重度KOA患者疼痛,改善其膝关节功能。

      • 1
    • 丹皮酚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谢、NF-κB/MMP9信号通路的影响

      李鸿儒, 赵清辉, 王永辉, 周静, 陈庭瑞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丹皮酚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谢、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阿法骨化醇,0.05μg/kg)及丹皮酚组(200mg/kg),13只/组。通过双侧卵巢切除、横向锯断股骨构建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模型(假手术组除外),制备成功后给予各组大鼠对应药物干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行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对比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值(BMD)、骨形态学、血清及股骨骨髓组织相关指标。[结果] 给药12周后,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股骨BMD、骨小梁数量、厚度与分离度均显著低(P<0.05);相比模型组,对照组、丹皮酚组股骨BMD、骨小梁数量、厚度与分离度均显著高(P<0.05)。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血清骨代谢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PINP)、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及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水平均显著高(P<0.05);相比模型组,对照组、丹皮酚组血清骨代谢指标(除了TRAP)均显著高(P<0.05),血清炎症水平均显著低(P<0.05)。相比假手术组,模型组股骨骨髓组织中NF-κB p65、MMP mRNA表达与p-NF-κB p65、MMP9蛋白水平均显著高(P<0.05);相比模型组,对照组、丹皮酚组股骨骨髓组织中NF-κB p65、MMP mRNA表达与p-NF-κB p65、MMP9蛋白水平均显著低(P<0.05)。 [结论] 丹皮酚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下调NF-κB/MMP9信号通路。

      • 1
    • 脊柱内镜联合往复磨钻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

      王滕羽, 蒲俊刚, 王颖博, 刘瑶瑶, 范伟力, 王山立

      Abstract:

      [目的]观察脊柱内镜联合往复磨钻治疗腰椎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16年4月-2019年5月使用脊柱内镜联合往复治疗4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的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组)或23例使用经板间入路(经椎板间组)进行减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随访12月以上,除1例椎板间入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皮肤感觉减退,3月后恢复,未引起其他并发症。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2组均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透视次数,经椎间孔组入路组多于经椎板间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 评分显著下降,术前两组间腰、腿痛VAS和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术后 61个月和术后 12 个月较均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在术后 1个月和术后 12 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12月手术节段的椎管矢状较术前明显扩大,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12月手术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几乎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内镜联合往复磨钻治疗腰椎体后缘离断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后稳定型与超形合度假体初次全膝置换的荟萃分析

      张思平, 马鹏程, 张文豪, 刘伟, 黄异飞

      Abstract:

      [目的] 明确后稳定型假体相较于超形合度假体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运动学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后稳定型假体与超形合度假体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的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根据NOS评分量表和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 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研究,随机对照试验11项、回顾性研究9项、前瞻性研究2项,包括2904个膝关节。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相较于超形合度假体,后稳定型假体的股骨后滚更大[WMD= -5.2,95% CI(-5.85,-4.54),p <0.001],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更大[WMD= -2.27,95% CI(-3.75,-0.79),p =0.003];胫骨矢状松弛更小[WMD= 5.10,95% CI(3.45,6.76),p <0.001]。但两者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屈曲挛缩、膝关节活动度、峰值扭矩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稳定型假体具有更好的运动学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仍是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最佳选择。

      • 1
    • 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

      宗淑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式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5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Firoozabadi标准分为HTPF组和非HTPF组,其中HTPF组(19例),包括男11例,女8例;年龄41.59±10.37岁;右膝13例,左膝6例;Schatzker分型:Ⅱ 型 2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3例。非HTPF组(34例):包括男19例,女15例;年龄40.83±11.98岁;右膝20例,左膝14例;Schatzker分型:Ⅱ 型 5例,Ⅲ型11例,Ⅳ型13例,Ⅴ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Rasmussen影像学评分及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A)。术后2、6和12个月,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HSS)。结果 ①HTPF组韧带损伤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T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9,P=0.011)。HTPF组中腘动脉损伤1例。②HTPF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著大于非HT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28±1.06个月。术后2个月HTPF组KSS评分显著低于非HT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是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④53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末次随访时,非HTPF组的PTS显著大于HT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患者的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过伸性胫骨平台骨折发病隐匿,并发损伤多,复位固定骨折的同时探查和修复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 1
    • SuperCap入路半髋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陈涛, 刘炯, 赵滨, 田智勇, 陈德斌, 姜昱林, 乔俊钊

      Abstract:

      [目的] 探讨SuperCap(SC)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80岁)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在我科采用SC入路与posterolateral(PL)入路半髋关节置换的5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SC组25例,PL组2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SC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周内VAS评分、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屈伸ROM及内外旋ROM上均明显优于PL组(P <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相似(P >0.05);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双侧肢长差,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假体位置情况均无明显区别(P >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结论] SC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PL入路而言,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等优势,但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 1
    • 武警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定位内镜手术

      周大鹏, 马宗雷, 张序瑞, 王红梅, 杨丽萍, 刘香玲, 关家文

      Abstract:

      [目的] 总结武警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探讨CT定位内镜椎间盘切除术(CT guided endoscopic discectomy, CTED) 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20年12月采用CTED治疗的武警官兵92例。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VAS、ODI、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CT检查测量对比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及突出物。[结果] 9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遗留麻木4例,复发2例。随访6~130个月,平均(52.3±38.3)个月。随时间推移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为:优91例,良 1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影像方面,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所降低、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大、突出物显著减少(P<0.05)。[结论] CTED治疗武警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精准、安全、恢复快、疗效好等优势。

      • 1
    • 椎管内巨大钙化神经鞘瘤1例

      王瀚志, 赵晔

      Abstract:

      摘要:背景: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雪旺细胞,是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但其发生率并不高,伴有巨大钙化性的神经鞘瘤更为罕见。病例描述:该例患者女性,66岁,长期腰痛,近期加剧并伴有下肢麻痛入院,影像学检查可见腰2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物伴有巨大钙化。手术完整切除肿物,肿物质硬不规则。术后症状得到缓解,病理为神经鞘瘤伴钙化。结论:神经鞘瘤伴巨大钙化极为罕见,但不能忽略这一鉴别诊断,这使得术前诊断存在困难。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切除肿物的预后和生存率较为可观。

      • 1
    • 肩关节布鲁菌病合并肩袖损伤1例报告

      朱戈, 何崇儒, 薛晨晨, 傅夏威, 汪滋民

      Abstract:

      本文报道一例65岁男性患者肩关节布鲁菌病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例报告。患者肩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MRI提示大量积液,二代测序及培养提示布鲁菌感染。治疗分2期手术,一期关节镜探查并清理,术中诊断化脓性关节炎合并肩袖损伤,抗生素治疗6周,并于6月后行二期关节镜肩袖修补术,术后随访1年感染未复发,功能改善。

      • 1
    • 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比较

      胡永胜, 张晓璇, 宋兴华, 田慧中, 郑君涛, 谢江

      Abstract:

      [目的]对比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20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103例,其中采用前路手术39例,采用后路手术6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JOA评分、ODI评分、ASIA神经功能评级和影像学检查检查Cobb角。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JOA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并行影像学检查Cobb角、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情况比较,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21~48个月,平均(29.56±10.3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级、JOA评分、ODI 评分及影像学检查Cobb角与术前均较术前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ASIA神经功能评级、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均为胸腰椎结核有效的治疗方式选择,前路手术创伤大,病灶清除更加彻底;后路手术相对创伤小,手术出血少,与前路手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 1
    • mTOR蛋白调控老龄大鼠肌腱干细胞成肌腱分化机制研究

      谷成毅, 陈明亮, 丁松, 周游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mTOR蛋白调节老龄大鼠肌腱干细胞成肌腱分化的机制。方法:提取1年龄和12周龄的SD大鼠肌腱干细胞进行培养,Western blot检测比较mTOR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建立老龄大鼠髌腱损伤模型,用腺病毒转染的方法调控mTOR蛋白表达,将转染的肌腱干细胞混合水凝胶一起注入模型缺损处,分别在2周和4周收取缺损修复组织,进行生物力学检测、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老龄大鼠mTOR、Raptor的表达高于青年大鼠(P<0.05);老龄大鼠AKT、S6K的表达和青年大鼠没有显著差异(P >0.05)。HE染色结果显示mTOR干扰组的组织学评分和纤维结构评分均显著高于过表达组(P<0.05)。生物力学结果显示mTOR干扰组修复肌腱组织承受的拉力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TOR干扰组成肌腱指标SCX、COL1表达显著高于mTOR过表达组(P<0.05)。结论:抑制mTOR蛋白可促进老龄大鼠肌腱干细胞成肌腱分化。

      • 1
    • 髓内固定远端锁定或非锁定在转子间骨折中治疗的荟萃分析△

      吴维勇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髓内钉远端锁定与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2022年10月以前收录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髓内钉远端锁定与远端非锁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对手术参数、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共1977例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锁定组830例,非锁定组1147 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非锁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切口总长度均低于锁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对比中,非锁定组的术后大腿疼痛发生率低于锁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延迟愈合,髋部疼痛,伤口感染,近端螺钉切出,髓内钉周围骨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方面,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HH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顺转子间骨折(31A1+A2),髓内钉远端锁定不是必须的,可以选择远端非锁定方式治疗。

      • 1
    •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王磊, 武政

      Abstract: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 2022年 6 月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 、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 (CBM) 数据库,收集关于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用RevMan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7个研究,共1006例,荟萃分析结果:并发症方面 (P>0.05)、肩关节疼痛方面(P>0.05)、锁骨外侧骨溶解发生方面(P>0.05)、没有差异;肩锁关节关节炎发生(P<0.05)、感染发生(P<0.05)、异位骨化发生(P<0.05)、结局功能优良方面(P<0.05)、constant评分(P<0.05)非手术组优于手术组。【结论】在并发症、疼痛、肩锁关节溶骨等方面手术和保守治疗没有差别,但是在感染、肩锁关节炎、异位骨化、结局功能优良率、constant评分等方面,非手术治疗有明显优势。

      • 1
    • 全膝置换股骨髓外与髓内定位截骨的荟萃分析

      唐海, 张洪美, 荆琳, 何名江

      Abstract: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髓外定位截骨技术的使用是否优于传统髓内定位,目前尚缺乏一致意见。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定位截骨技术在下肢对线、假体角度、术后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的结果。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所有TKA中应用股骨髓外和髓内截骨技术对照的研究,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80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髓外组术后失血量较髓内组少[MD =-161.24,95%CI(-233.93,-88.55),P<0.001],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MD= -0.74,95%CI(-4.04,2.57),P=0.665]。髓外组和髓内组下肢冠状位对线无显著性差异[RR=1.20,95%CI(0.28,5.21),P=0.809],髓外组股骨假体冠状位角度优于髓内组[RR=0.184,95%CI(0.07,0.45),P<0.001],股骨假体矢状位角度无显著差异[RR=0.66,95%CI(0.17,2.53),P=0.541]。 [结论] 在TKA中,股骨髓外定位在股骨假体冠状位角度方面比髓内定位更准确,术后失血量更少,在下肢冠状位对线、股骨假体矢状位角度和手术时间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

      • 1
    • 两种髓内钉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比较

      吴世强, 白晓明, 王良铭, 柯庆峰, 郑煜晖

      Abstract:

      [目的]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中InterTan髓内钉治疗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月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114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将其分为A组(58例,InterTan髓内钉治疗),B组(56例,小切口PFNA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尖顶距(TAD)值;比较两组并发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与A组比较,B组TAD值增大(P<0.05)。与A组比较,B组螺钉切出、髋内翻畸形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InterTan髓内钉治疗与小切口PFNA治疗均可较好地恢复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但小切口PFNA治疗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更适用于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而InterTan髓内钉治疗具有更佳的生物力学优势。

      • 1
    • 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董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关节镜清理(arthriscopic debridement,A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33例膝骨性关节炎伴胫骨内翻畸形导致的轻、中度膝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5例,分为两组,其中16例患者单纯行胫骨高位截骨(对照组),17例行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术后X线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截骨部位临床愈合、开始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获随访30个月以上,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均显著减少(P<0.05),Lysholm膝关节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同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解剖轴股胫角(FTA)较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能有效调整并固定下肢力线,联合关节镜清理、PRP治疗,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一治疗。

      • 1
    • 痛性SaupeIII型二分髌骨空心钉固定与切除的比较

      林三福, 巫海鹏, 王文怀, 陈守勃, 郑煜晖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直视下切开空心螺钉固定治疗二分髌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到2020年1月因二分髌骨就诊我院治疗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0例行空心钉固定(固定组),9例通过关节镜行副髌骨摘除(切除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限、手术并发症等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拍x线片明确固定组主副骨块愈合情况,采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Kujala评分、膝关节Hungerford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死亡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5~41.2个月,平均为36.1±2.54个月。术后3个月固定组无出现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切除组出现1例关节粘连活动欠佳。固定组手术时间较切除组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5天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固定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切除组低,存在统计学差异;固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膝关节Hungerford功能评分,较切除组高,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二分髌骨,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清晰、固定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1
    • 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刘彬, 张廷伟, 刘永强, 吴瑞, 李佳佳, 谭远超, 周纪平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探讨采用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LDH患者82例,其中采用单纯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47例(对照组),采用全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35例(修复组),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10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VAS)评分,观察2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且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各时间点复查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复查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术后感染、椎管内血肿压迫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复发率8.51%,其中30.4%再次手术,修复组无复发及再手术者。结论:采用全可视内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和再次手术的风险。

      • 1
    • 磁共振IDEAL-IQ评价骨质疏松症有价值

      刘鹏, 干旻峰, 王华铮, 经成男, 朱默, 杨鹏

      Abstract:

      [目的] 探究MRI IDEAL-IQ法测定腰椎骨髓脂肪含量(FF,%)对骨质疏松的临床诊断价值,并分析脂肪分数与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骨科同时行腰椎常规序列及IDEAL-IQ序列扫描、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及骨代谢指标检测的患者。测量并记录椎体(L1-L4)脂肪分数、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检测结果。按 T值,可将患者分成三组:骨量正常组、骨量降低组和骨质疏松组。三组间差异对比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三组内两两对比采取LSD法,FF值与BMD、BMI、PⅠNP、β-CTX的相关性分析采取Pearson法,最后经由ROC(受试对象工作特征曲线)对各种检测手段诊断OP的效能展开检验。 [结果]总共收集病例91例,骨量正常组15例、骨量降低组33例、骨质疏松组43例。三组之间 FF值和β-CTX有显著性差异(p<0.05), P I NP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的 FF值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p<0.05),骨量降低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的 P值为0.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的β-CTX水平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与骨量降低组之间的P值为0.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值与BMD呈中度负相关(r=-0.396,p<0.05);FF值与β-CTX呈弱正相关(r=0.238, p<0.05);FF值与PⅠNP无相关性(r=0.081,p>0.05)。F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当诊断阈值为77.99%时,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最优,为86.00%,特异性为67.77%。 [结论]通过磁共振IDEAL-IQ技术成像的FF值与BMD、BMI负相关,与β-CTX成正相关,能够为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1
    • 两种不同融合方式治疗腰椎病变的并发症比较

      曾忠友

      Abstract:

      目的 对比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7例腰椎病变资料。男51例,女106例;年龄24~76岁,平均(54.4±9.93)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3例、腰椎管狭窄症4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44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31例。病变部位:腰3/418例,腰4/5139例。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81例,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76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主要是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基本一致,斜外侧融合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后路融合组。获得平均(20.8±10.77)个月的随访。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获得很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部分丢失。融合器沉降48例(后路融合组17例,斜外侧融合组31例),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两组病例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较好的改善,后路融合组融合率为96.3%,斜外侧融合组融合率为97.4%。腰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ODI指数亦获得明显的改善。并发症方面:两组病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后路融合组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2例、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5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表现2例、切口皮肤部分坏死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融合器移位1例、再手术1例,后路融合组共发生并发症18例次16例,按实际发生例数统计,并发症发生率19.75%。斜外侧融合组术中出现节段血管损伤1例、交感链损伤2例、终板损伤15例、椎体骨折2例、术后一过性髂腰肌无力3例、左大腿前外侧疼痛麻木伴股四头肌无力2例、神经根损伤1例、再手术1例、融合器横向移位1例,斜外侧融合组共发生并发症28例次24例,按发生例数统计发生率31.58%。并发症发生率斜外侧融合组高于后路融合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与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由于两种手术椎管减压方式、椎间融合入路、所用融合器大小和面积、植骨材料、融合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因而两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并发症的构成方面亦存在明显的差别。

      • 1
    • 单双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对比

      吴陈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别通过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对比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单侧组患者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48例),双侧组患者行双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42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部VAS 评分、腿部VAS 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 、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椎间隙手术对侧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腰部VAS 评分、腿部VAS 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椎间隙腹侧高度、椎间隙背侧高度 、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椎间隙手术对侧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融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指标优于双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重建患者脊柱稳定性,恢复患者脊柱功能,同时可以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费用。因此,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的比较

      班超, 刘杰, 王盼, 龙浩, 张洋, 盛勃闻, 叶川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Wiltse approac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ltse-TLIF)对比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09月,我院腰椎管狭窄症40例,分别用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比较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前、术后VAS 评分和ODI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月及6月LMCSA(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术前、术后1、3、6月多裂肌MUP(运动单位电位)和失神经电位出现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VAS及ODI评分、术前LMCSA、术前多裂肌MUP及术后1月ODI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LMCSA(3、6月)、术后多裂肌MUP和失神经电位出现率(1、3、6月)、术后VAS评分(1周及1、3、6月)和ODI评分(3、6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TLIF组对多裂肌损伤低于后正中TLIF组,减轻疼痛、加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1
    • 全髋关节置换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的临床应用

      席立成, 方怀玺

      Abstract: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三维规划系统(AIHIP)在THA中的临床意义,评估该系统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 年3月-2022年1月拟行单侧初次THA的112例患者,分别使用 AIHIP 系统(智能组)和二维模板测量(常规组)进行术前规划。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术中应用假体与术前规划的匹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及髋屈-伸活动度(ROM),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智能组假体符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VAS评分及ROM均优于术前;术后1、6个月,智能组Harris评分、VAS评分及ROM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智能组纵向HCOR距离差及横向HCOR距离差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IP系统辅助下THA术前规划准确率高,能有效帮助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缩短手术时间,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 1
    • 超声引导下儿童前臂骨折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

      吴茂军, 陈民, 桑桑, 李梓轩, 王晶, 宋波

      Abstract:

      目的:探讨彩超辅助下儿童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7月本科收治的60例前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超声组30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透视组30例,应用C型臂透视,引导前臂骨折的闭合复位以及髓内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超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显著高于透视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两组术后12个月DASH评分、前臂旋转ROM、肘伸屈ROM、腕伸屈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 、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中应用彩超辅助,可减少患儿放射损伤,提高初次闭合复位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 1
    • 3D打印个体化导板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中精准性的相关研究

      李立, 李一凡, 符东林, 孙广峰, 付廷, 管俞君, 胡勇

      Abstract:

      目的:比较常规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与3D打印个体化(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PSI)导板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患者的精确度相关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10月-2021年3月之间行MOWHTO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其中根据术中是否采用PSI导板将患者分为常规组(32例)及3D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外侧合页点误差、内侧截骨点误差、截骨面角度误差、截骨深度误差、撑开角度、负重线(Weight Bearing Line,WBL)(%)、末次随访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常规组为14-26个月,平均为23.59±1.64个月;3D组为19-26个月,平均为21.08±3.62个月。外侧合页点误差、截骨深度误差、撑开角度、末次IDKC,常规组与3D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内侧截骨点误差、截骨面角度误差、WBL,常规组与3D组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D打印PSI导板在MOWHTO中能在一部分术中定位参数中显示出更精确的优势,但是对于WBL的确定仍存在一些不足,相对于MOWHTO传统手术方法短期疗效并未提高。

      • 1
    • 滑膜炎颗粒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张晓阳, 陈百成

      Abstract:

      目的:评价滑膜炎颗粒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设计,共纳入491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3:1比例分为滑膜炎颗粒组368例(试验组),安慰剂组123例(对照组),两组均用药12周,1袋/次,3次/日,随访至24周。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用药4周、8周、12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量表总积分变化;次要疗效指标为用药4周、用药8周、用药12周的疼痛、膝关节肿胀值、膝关节超声积液和滑膜厚度、生物学指标、综合疗效及用药24周临床症状复发或加重比例。 结果:?主要疗效指标:用药4周、8周、12周WOMAC评分减少值及前后变化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次要疗效指标: 用药4周、8周、12周,膝关节肿胀值、疼痛程度减少值及变化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12周时,试验组髌上囊积液(深)的减少值及变化率分别1.85±4.34mm、24.68±48.57%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髌上囊滑膜厚度减少值0.78±1.66优于对照组-0.02±1.65(P<0.05);II型胶原羧基端肽和人白细胞介素6的减少值及变化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用药4周、8周、12周,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29%、86.94%、92.2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24周时,试验组复发率7.1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滑膜炎颗粒可以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疼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并可以促进关节积液的吸收、改善滑膜增厚,降低停药后的复发/加重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关键词:滑膜炎颗粒;膝关节;骨关节炎

      • 1
    • 白细胞酯酶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张苍旭, 谢士成

      Abstract: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所以及时并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血清与滑液标记物等制定,随着越来越多的血清与滑液标记物的发现与实验,生化指标检查日益重要,有些滑液标记物容易受到炎症的影响,但近年来白细胞酯酶(leukocyte esterase ,LE)逐渐被重视,LE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因此,应结合其他临床评价和辅助检查来诊断,白细胞酯酶水平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综合分析目前有关滑液白细胞酯酶的临床研究,对其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研究现状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 1
    • 颈椎枕的研究进展

      杨云霄, 侯俞彤, 黄承兰, 王金武

      Abstract: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并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且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改变为主的多发病、常见病,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在我国防治形式严峻。目前在我国颈部疼痛已经成为导致残疾的第二大原因,且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为多见,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颈椎枕可以用于颈椎病的辅助治疗,合适的颈椎枕有助于颈椎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但目前关于颈椎枕的最佳设计及疗效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颈椎枕相关的文章,对颈椎枕的分类设计及应用进行阐述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及研究者提供参考,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促进颈椎枕研制及应用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 1
    • Kummell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杨丰源, 杜俊杰, 谢泊文, 陈宇飞

      Abstract:

      Kummell病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选择尚存在争议。Kummell病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轻微创伤后发生的延迟性椎体塌陷。椎体内真空裂隙征是椎体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征象,高度提示Kummell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就Kummell病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1
    • 脉冲电磁场对肌肉骨组织作用的研究进展

      徐荣达, 张赫, 段思宇, 蔡振存

      Abstract:

      脉冲电磁场(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PEMFs)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方法,无需体内植入电极,即可将微电流诱导到整个身体组织或通过靶向运输方式传递到身体局部组织。通过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抗炎作用、生长因子等途径促进肌肉和骨组织的生长愈合,在肌肉骨骼领域可用于骨折延迟愈合、肌肉损伤、血管再生等疾病的治疗,因此在肌肉骨骼领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主要对PEMFs对肌肉骨组织的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青年腰椎峡部裂内镜与开放植骨固定比

      文永亮, 覃海飚

      Abstract:

      [目的] 比较后路内镜下峡部植骨修补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峡部植骨修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21年1月,因腰椎峡部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其中内镜组12例,开放组10例。对比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开放组(P<0.05),且没有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后引流量,但前者手术时间长于后者(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降低(P <0.05),内镜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ODI优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峡部愈合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后,所有患者均达到峡部骨性愈合。[结论] 后路内镜下峡部植骨修补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优于开放峡部植骨修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1
    • 骨盆髋臼转移瘤经皮螺钉骨水泥成形的早期结果

      叶学年, 姚志鹏, 江铭, 施坦, 朱文雄

      Abstract:

      摘要:[目的] 报道经皮中空螺钉结合骨水泥成形技术治疗髋臼周围转移瘤的早期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我院治疗髋臼周围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中空螺钉结合骨水泥成形技术16例(复合组),单纯经皮骨水泥成形术20例(单纯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缓解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复合组患者的术后1周VAS评分和术后3月的VAS评分较单纯组低(P<0.05),复合组在短期的疼痛缓解优于单纯组。此外,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增加(P<0.05),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经皮中空螺钉结合骨水泥成形技术治疗髋臼周围转移瘤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1
    • 距腓前韧带修复后肌内效贴抗阻平衡训练的早期康复疗效分析

      赵根, 段英超, 李涵, 李宝, 刘松波, 邵兵, 刘欣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抗阻平衡训练对全镜下距腓前韧带增强修复术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距腓前韧带损伤需要手术治疗病例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传统组,记录两组病例术后早期一般情况及有无相关并发症,两组病例接受康复训练后4、6、8周时VAS评分、AOFAS评分、CAIT评分、患肢单踝提踵高度和腓骨肌肌力分级。[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未见明显异常,两组病例康复训练4、6、8周时AOFAS评分、CAIT评分、患肢单踝提踵高度和腓骨肌肌力等级逐渐增加,VAS评分逐渐降低,两组组内比较显示各指标第8周较第4周均有统计学意义。第8周时,试验组与传统组比较,各参数指标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更优。[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联合抗阻平衡训练能增加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1
    • 颈椎间孔狭窄症内镜循椎弓根减压

      崔志健

      Abstract:

      [目的]经皮内镜循椎弓根减压术治疗颈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循椎弓根减压术治疗颈椎间孔狭窄症患者47例,采用颈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前后椎间孔内口前后径(IFD)、中口前后径(MFD)、外口前后径(DFD)及椎间孔高度(FH)变化。[结果]47例患者行内镜循椎弓根减压术,术后次日及术后末次随访颈肩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间孔内口、中口前后径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椎间孔外口前后径与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循椎弓根减压术治疗颈椎间孔狭窄症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对椎间孔内口、中口减压充分。

      • 1
    • 预警性护理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腹胀及便秘的影响

      周末, 吴姗姗

      Abstract: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预警性护理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腹胀及便秘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预警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记录术后腹胀及便秘患者数量及情况、焦虑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发生腹胀患者数量()以及腹胀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值分别为);观察组发生便秘患者数量()以及便秘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值分别为=6.054。t=-3.209(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50.70±8.26)显著低于对照组(57.68±10.63),t=-3.27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8.95±0.99)显著高于对照组(8.13±1.56)t=2.833(P<0.05)。结论 围手术期的预警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出现腹胀及便秘患者的人数,改善腹胀便秘的症状,改善术后患者焦虑心态,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更好康复。

      • 1
    • 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胫腓骨骨不连

      张中禹, 于丽, 林治建, 姜泽威, 周纪平, 姜红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胫腓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胫腓骨骨不连患者,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45~62岁,中位数53.5岁;46例患者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组(对照组)和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两组患者都从肘静脉处抽取100ml的静脉血用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血浆。制备完成后于-20℃冰箱冷冻,解冻离心后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并检测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中的成分及含量。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组治疗后给予口服接骨药丸一个月且期间不能同时服用任何其他药物。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采用骨痂和骨折线影像学评分标准在X线片上评价骨折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⑴富血小板血浆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制备的患者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中,细胞因子VEGF和TGF-β的含量分别为(583.87±23.51)pg·mL-1和(195.73±26.08)pg·mL-1。⑵影像评价。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治疗前,2组患者骨痂影像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结束后4个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骨痂影像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骨痂影像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骨折线影像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结束后4个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骨折线影像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骨折线影像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者达到骨性愈合标准,骨不连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3.5个月,未愈合患者行其它治疗。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裂解液联合接骨药丸治疗胫腓骨骨不连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1
    • 肿瘤假体翻修膝表面置换术后髁上骨折不连接1例报告

      邹华强

      Abstract:

      • 1
    • 改良小切口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崔晏君, 郝连升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对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术治疗,其中,40例采用常规切口PFNA术治疗(常规组),44例采用改良小切口PFNA术治疗(改良组),比较围手术期资料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改良组转子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1年以上,两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逐渐减少,Harris评分逐渐增加(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减少术中创伤,降低转子部切口长度以及透视次数。

      • 1
    • 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骨折的诊疗进展

      胡文峰, 李天友

      Abstract:

      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Diametaphysis,DMP)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干骺端骨折不同,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DMP骨折容易发生再移位、骨不连等并发症,需要给予重视。本文通过查阅儿童桡骨远端DMP骨折的相关文献,对其诊断标准、解剖特点、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提高该型骨折的临床识别度,为选择恰当治疗方法、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供依据。

      • 1
    • 关节镜手术治疗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张佳, 刘玉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凸轮(Cam畸形)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的诊疗要点与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02例Cam型 FAI患者,男性35例,女性67例,年龄平均30.91 ? 9.64岁(18-50岁),髋臼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在25°-40°之间,α角>55°。基于术前查体、影像学资料和关节镜下术中发现,行盂唇修整、Cam畸形骨赘磨除和关节囊缝合术。术后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结果] 102例患者术前LCEA平均为32.32°? 3.08°,α角平均为64.18°? 5.53°,髂前下棘Hetsroni分型2-3型占38.24%。术中盂唇撕裂发生率为100%,髋臼、股骨头软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0.00%和27.45%。术中行髂前下棘减压、盂唇修整分别占38.24%和75.49%,Cam畸形磨除占100%,关节囊缝合占79.41%。术后平均随访44.71 ? 10.04个月,VAS、mHHS和iHOT-12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P<0.01),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症状、阳性体征、影像学资料及关节腔注射封闭试验等综合评估,对关节镜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术中所见行盂唇修整、缝合固定,Cam畸形磨除和术毕关节囊缝合等技术,有助于功能恢复。

      • 1
    • 距舟固定弹簧韧带紧缩矫正成人扁平足

      蔡波, 肖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扁平足矫正术中距舟关节固定弹簧韧带紧缩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III期扁平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距舟关节固定联合弹簧韧带紧缩术并联合其他传统手术治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74.2±20.4)min,围手术期失血量平均(86.2±19.7)ml。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6.7±4.8)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显著增加 [(64.6±3.8), (88.9±2.8), (89.3±2.6), P<0.05],VAS评分显著减少 [(3.0±0.5), (0.2±0.4), (0.2±0.4 ),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足负重位X线片Meary角 [(18.2±3.4)°, (5.2±2.0)°, (5.3±2.0 )°, P<0.05]、TCA角 [(23.3±3.0)°, (6.9±1.8)°, (6.8±1.9 )°, P<0.05] 显著减少(P<0.05),Pitch角[(15.1±2.9)°, (22.9±3.3)°, (22.7±3.3)°, P<0.05] 显著增加。[结论]?对于III期成人扁平足患者,应用距舟固定联合弹簧韧带紧缩矫正的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病人步态舒适度更高。

      • 1
    • 个性化导板辅助经椎间孔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房龙, 郝伟, 王宝龙, 杨增坤, 赵廷宝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导航模板在微创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LDH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导板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评价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a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 [结果] 导板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次数、术后下地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导板组术后1d、术后1周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导板组术后1d、术后1周的 RDQ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疗效评价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椎间孔镜治疗采用CAD/RP导航模板,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术后短期缓解疼痛及改善腰部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 1
    • 腰椎斜扳治疗小关节紊乱的多种运动下肌电研究

      黄萍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定量评价腰椎斜扳治疗小关节紊乱患者在多种运动下的肌电变化。 [方法] 采用表面肌电图对腰椎斜扳治疗前后的小关节紊乱患者(患者组)和正常人(正常人组)进行几种运动的腰背肌表面肌电测试,结合量表评分,分析患者与正常人在运动过程中腰背肌的肌电活动差异和患者的症状、体征转归。 [结果] 治疗后小关节紊乱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小关节紊乱患者JOA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受试者在几种运动中,治疗后小关节紊乱患者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平均振幅、中位频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后小关节紊乱患者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平均振幅、中位频率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椎斜扳治疗小关节紊乱患者可以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腰部肌肉功能恢复,此研究为开拓最佳治疗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1
    • 陶对陶全髋置换后炎性假瘤并脱位:1例报告和综述

      孙家豪, 张超, 刘锌, 马博闻, 凌丽芳, 夏天卫, 沈计荣

      Abstract:

      该文报道了一例江苏省中医院1例陶对陶(CoC)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并发髋关节后脱位的案例,目前国内并无CoC THA术后发生IP的相关病例报道。通过对该病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尽管CoC假体磨损率低且所产生的陶瓷颗粒生物活性极差,较少引起细胞反应及炎症的发生,但其并不完全是惰性的,可能会导致不良局部组织反应(ALTR)及IP的发生。此外,本文探究CoC THA术后IP出现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 1
    • 氢氧混合气对肩袖损伤术后早期的影响

      陈印忠, 郭威, 郭秀程, 贾庆卫, 晁毓菡, 尹宗生

      Abstract:

      [目的] 探讨氢氧混合气对肩袖损伤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0年2月—2021 年10月, 60例行单侧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氢氧组30例术后给予吸入氢氧混合气,纯氧组30例术后给予吸入纯氧气。比较两组临床结果、随访及检验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持续时间、插管30min 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12周随访,随时间推移,术后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氢氧组VAS评分均低于纯氧组(P<0.05);而肩关节 Constant-Murley及 UCLA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相应时间点,氢氧组高于纯氧组(P<0.05)。术后1~12周,氢氧组的IL-6 和TNF-a 水平显著低于纯氧组 (P<0.05)。[结论] 氢氧混合气可以缓解肩关节镜术后肩关节痛疼,改善肩关节功能。

      • 1
    • 全髋关节置换致坐骨神经损伤:1例报告和综述

      陈肖肖, 伍海昭, 项杰, 朱忠

      Abstract:

      坐骨神经损伤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造成神经损伤原因包括术中对神经的直接损伤、肢体延长、骨水泥相关热损伤、术后血肿等。尽管知道这些常见的病因,仍有一半的神经损伤无法明确病因。虽然有较多的危险因素被先后报道,然而没有单一的一项被认为是最显著的危险因素。积极的手术探查、神经松解能改善神经功能,保守治疗适用于一部分明确无器质性病因的患者。坐骨神经损伤的预后往往无法预测,对于哪些因素可以决定这种损伤的演变并没有达成共识。本文报道一例全髋关节置换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因、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进行文献综述。

      • 1
    • Cup-on-Cup技术处理AAOS IIb髋臼骨缺损

      李帅垒, , 潘建康, 孙永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Cup-on-cup技术在美国骨科外科医师学会分型(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 IIb型髋臼骨缺损类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4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行Cup-on-cup技术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情况,平均随访5年,将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结果和影像学与术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年。术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屈-伸(range of motion, ROM)、髋内-外旋ROM、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得到重建,下肢肢体短缩得到改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未显示假体失败,髋关节旋转中心、下肢短缩情况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Cup-on-cup技术处理AAOS IIb型髋臼骨缺损类型的患者(高龄、单向型骨缺损者)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1
    • 逆行髓内钉和空心钉固定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

      张福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逆行髓内钉和空心钉治疗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股骨干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应用逆行髓内钉联合空心钉治疗。结果 患者随访1~ 3年,仅1例(4.55%)股骨颈Garden Ⅲ型骨折未愈合,2例(9.1%)患者膝关节早期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2.73%(16/22),高于术后3个月的40.91%(9/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屈髋度数显著增加(P<0.05)。22例患者在术后不同时点的股骨头坏死和关节退变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逆行髓内钉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干伴股骨颈骨折的创伤较小,骨折愈合质量和预后质量较高。

      • 1
    • 单髁置换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1例报告和综述

      陈宇浩, 张伟, 吴沼锋, 赵继军

      Abstract: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阶梯化治疗的关键方案,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近年来UKA手术适应证已逐渐扩大,手术量也逐年增高。但也因UKA保留健侧组织的特殊性,其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处理也应更加慎重,需尽快处理,避免健侧骨质受到炎性因子破坏加快关节炎进程。UKA术后革兰氏阴性菌及条件致病菌感染少见,且检出率低,宏基因组下一代基因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则是明确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可以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一例单髁术后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急性感染进行报道,以供临床参考。

      • 1
    • 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杜佳哲, 徐西林, 薛玉满, 张晓峰

      Abstract:

      肌腱是肌骨系统的一部分,是将力量从肌肉传递到骨骼的结缔组织,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由于本身的性质独特,肌腱的强度易受影响、易发生粘连并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在本病的治疗上除常规的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颖且前景广阔的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外泌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包括多种蛋白标志物、DNA 片段及 RNA,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肌腱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概括该领域最新的与临床转化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1
    • 单通道与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对比分析

      葛志林, 钟家云, 龙海光, 侯信合, 江晓兵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节段单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并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行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TLIF)、经椎板间内镜下腰椎融合术(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PLIF),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posterior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PLIF)的患者。E-TLI组患者37例,E-PLIF组患者30例,UBE-PLIF组患者53例。根据Gross公式计算失血量,比较各组失血量之间的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TLIF与E-PLIF组之间各项失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E-TLIF组、E-PLIF组、UBE-PLIF组失血相关指标分别为:术中失血量平均:(63.8±45.1)ml、(56.3±30.1)ml、(161.8±77.9)ml;总失血量平均:(257.2±283.1)ml、(262.5±302.3)ml、(553.8±459.7)ml;隐性失血量平均(193.4±269.9)ml、(145.5±205.2)ml、(392.1±419.2)ml,UBE-PLIF组失血指标均大于其它两组(P<0.05)。最大总失血量(2034.87ml)发生在UBE-PLIF组。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BE-PLIF手术方式、术前Hct是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内镜下腰椎融合术隐性失血量占比较大,UBE-PLIF手术隐性失血量更多,内镜下腰椎融合术也存在大量失血可能。

      • 1
    • UBE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

      左可斌

      Abstract: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6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双通道组(UBE组)28例和传统组3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等),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功视觉模拟评分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及术后CT测量椎管截面积、侧隐窝直径。结果:①UBE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传统组(P<0.001),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均显著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12±1.0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无再次手术患者。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UBE组的VAS评分、ODI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传统组椎体间融合时间平均为3.41±1.08个月。术前侧隐窝直径、椎管截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侧隐窝直径、椎管截面均显著增加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责任节段椎管减压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短期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1
    • 三种方法固定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赵凯, 李鑫, 陆尧, 殷渠东, 杨澔侠, 魏长宝, 吴永伟, 芮永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固定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115例患者,按最初选择方法不同分为牵引夹板固定(牵引夹板组,35例)、石膏固定(石膏组,45例)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35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测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结果。结果 三组治疗费用、操作和外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石膏组操作时间最短、费用最少,内固定组操作时间最长、费用最多,内固定组外固定时间短于其他二组,而三组透视次数、肿胀和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3.6个月。骨折均愈合。三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即刻影像、末次随访功能等比较无明显差异,而三组(再)手术率、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和功能,以及末次随访影像等比较差异显著,其中,石膏组(再)手术率、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活动范围和功能,以及末次随访影像明显均好于其他二组,牵引夹板组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度好于石膏组。结论 三种方法均是治疗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牵引夹板效果介于石膏与内固定之间,三者应视具体情况选择。

      • 1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张志宇, 王丽丽, 杨娟, 郑浩, 刘勇, 高学建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12例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3~65岁。术前创面面积为2.5 cm × 2.0 cm~7.5 cm × 3.7 cm,深度2.0cm~4.8cm。病程20~52天,平均(34.0±10.6)天。制作PRP 10~40 ml。注射PRP 1~2次完全填充缺损,Ⅰ期缝合创面。术后行B超检查,明确深部间隙愈合情况。术后及随访观察患者伤口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2例患者经二次清创,二次自体PRP填充后,联合VSD持续负压引流,均于2周后创面愈合。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较好,外观良好,无窦道形成。[结论] PRP治疗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修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充分填充深部间隙、创面愈合可靠的优点,是修复脂肪肉瘤切除术后顽固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 1
    • 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

      孙良智, 栾素娴, 苏保辉, 王瑞泓, 刘伟强, 朱从浩, 于明东, 姚汝瞻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6例防腐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尺神经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数据,对20例轻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和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尺神经修复后功能评定试用标准,Lascar分级法和术前术后尺神经神经电生理变化,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尺神经的营养伴行血管有3条。伴神经走行的长度分别尺侧上副动脉(144.0±3.3)mm;尺侧下副动脉 (47.6±7.2)mm;尺侧返动脉后支( 66.2±8.3)mm。带血管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90%,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优良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带血管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优于单纯肌筋膜下前置术,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疗效可靠,是治疗轻度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1
    • 3D打印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车向东

      Abstract: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合3D打印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4例内翻型KOA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徒手组(n=47)和3D组(n=47),分别行HTO、HTO联3D打印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伸屈活动度(RO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以及膝关节评分标准(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股胫角(FTA)、股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以及内、外侧室Kellgren and Lawrence分级。[结果] 3D组手术时间长于徒手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徒手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两组膝伸-屈ROM、HHS评分升高,VAS评分、WOMAC指数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FTA、PTS随时间延长而降低,MPTA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以及内、外侧室K-L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TO联合3D打印治疗内翻型KOA,可降低患者疼痛、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 1
    • 髋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陈守勃, 王文怀, 吴珊瑚, 巫海鹏, 郑煜晖, 何立江

      Abstract:

      [目的]探讨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Garden III-IV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GardenIII-IV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采用髋关节下复位空心钉固定,22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指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下组手术时间大于传统组,镜下组的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4~60个月,术后镜下组VAS疼痛评分优于传统组,镜下组术后 6 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 疼痛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组下地行走时间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组术后1月、6月、末次随访的髋伸-屈活动度、髋内旋-外旋活动度优于传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之间复位Garden指数、颈干角、T?nnis 髋 OA 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入路髋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以在监视下进行骨折复位,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透视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 1
    • 胸椎结核前路与后路手术疗效的荟萃分析

      吴奇平, 王辉, 郑庆聪, 林融杰, 孙效棠, 张志宏, 王万明

      Abstract: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评价前路和后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检索的11618篇文献中选中了9篇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病例837例,其中前入路组318例、后入路组519例。结果显示后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矫正度、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改善与前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度及并发症上,后路组明显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胸椎结核、恢复神经功能的手术方式,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更少,并且更有利于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的维持。

      • 1
    • 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术疗效的因素

      吴继德, 张潇, 顾文波, 罗迪, 马达, 拓一帆, 袁海峰

      Abstract:

      【目的 分析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采用单开门术疗效的因素,并建立一种预测术后疗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2年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3-C7单开门术的67例颈椎OPLL患者,根据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组,33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60%(不良组),34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60%(良好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临床资料、术前影像资料和手术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随访时间、K线(+/-)、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得出AUC=0.80(95%CI:0.70~0.91,p0.001)。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表明该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结论 椎管占位率、髓内信号强度、T1S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性能,可以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预后较差的高危人群、判断预后、并为科学的术前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Kummell病囊壁与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比较

      孔凡国, 王晓博, 潘其鹏, 张昌盛, 王文举, 乔杨, 朱卉敏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单侧囊内穿刺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单侧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行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的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56例,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经囊壁穿刺治疗者为囊壁组(n=30);采用囊内穿刺治疗者为囊内组(n=26)。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24个月,平均17.4个月。囊壁组与囊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壁组在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显著大于囊内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加重趋势。两组患者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囊壁组远期椎体无再次骨折,囊内组有2例出现再次骨折。[结论] 经皮单侧椎弓根经囊壁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远期效果稳定,并可有效减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风险。

      • 1
    • 股骨髋臼截骨治疗儿童重度Legg-Calve-Perthes病

      孔圳, 孙永建, 钟华, 杨少铮, 黄丰, 纪悦伦, 吴伟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内翻截骨和联合steel截骨治疗重度Legg-Calvé-Perthes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五及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重度Legg-Calvé-Perthes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治疗组(股骨组)及股骨近端内翻截骨联合steel截骨治疗组(联合组)。术前进行改良Herring分型,术后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通过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ROM、Stulberg分型等评估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髋臼指数(AI)、髋臼角(Sharp)、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股骨头突出指数(FHEI)并做出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38例(38髋),年龄8.2±3.4岁;男29例,女9例;改良Herrring分型B型6例、B/C型15例、C型17例;股骨组17例,联合组21例;随访时间33.0±9.6个月。术口及截骨端均获得满意愈合,股骨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联合组少(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ROM、Stulberg分型结果等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AI、FHEI、Sharp角均减小,LCEA增大,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组比股骨组能够更好的达到股骨头包容效果,促进股骨头恢复,但是手术创伤更大。

      • 1
    • 桥接系统两种构型固定股骨远端骨折比较

      安晋宇, 文会龙, 高立波, 裴琰慧, 吴一雄, 胡辉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应用桥接系统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混棒固定(hybrid fixation, HF),19例采用双棒结构固定(double-rod fixation, DR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HF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高于DRF组(P <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随访时间均超12个月,HF组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DRF组(P <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ROM、HSS评分及S-L评级均显著增加(P <0.05),术后相同时间点,膝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1个月时,HF组的HSS评分优于DRF组(P <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F组的S-L评级优于DRF组(P <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F组的FTA角度显著小于DRF组(P <0.05)。 [结论] 相较与双棒桥接系统,混棒式桥接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可避免股骨远端内翻畸形,对于粉碎性骨折,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3D打印技术辅助个体化精准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

      周东, 苏郁,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个体化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分为两组,其中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及术前模拟手术(3D组),男14例,女2例,年龄 22~70岁,平均50.05岁;16例未应用3D打印技术(传统组),男16例,女0例,年龄30~70岁,平均53.6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VAS评分、Matta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3D组和传统组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骨折复位、术后1月及术后6月的VAS评分和Harris评分、末次随访时T?nnis髋O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应时间点的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个体化指导术前规划,有助于术中精准复位,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透视暴露少、复位效果好、髋关节功能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2020 AOFAS进行性塌陷足畸形分类与命名共识》的解读

      赵晶晶, 张召贺, 黄若昆, 方真华

      Abstract:

      近来,基于胫后肌腱功能不全(Posterior Tibial Tendon Dysfunction, PTTD)对成人获得性平足畸形(Adult Acquired Flatfoot Deformity, AAFD)的传统分类方式受到了质疑。2020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式,并建议使用进行性塌陷足畸形(Progressive Collapsing Foot Deformity, PCFD)这一命名取代之前的PTTD。新版分类系统基于柔韧性、畸形的位置和类型对PCFD分类,其能够更全面的阐明这类畸形状态。本文将对新版分类共识进行解读。

      • 1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

      张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患者6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VAC治疗(联合组),29例采用单一VAC治疗(VAC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检验结果与随访情况。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二期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一期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的二期术前时间、渗出评级、肉芽评级、细菌培养转阴率、创面闭合方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均显著优于VAC组(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WBC、NEU、CRP和ESR均显著下降(P<0.05)。二期术前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VAC组(P<0.05)。联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愈合情况显著优于VAC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局部瘢痕情况和患肢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月联合组的局部疤痕情况和患肢功能显著优于VAC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间局部疤痕情况和患肢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VAC组(P<0.05)。[结论] 与单一采用VAC治疗相比,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具有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 1
    • 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干预研究进展

      荆文慧, 荆洁, 潘源, 卢建峰

      Abstract:

      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是外科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老年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病率也呈现升高趋势,值得临床高度关注。许多学者围绕该课题开展临床研究,本文就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及其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
    • Ilizarov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发展与启示

      郭保逢, 秦泗河, Maurizio A.Catagni

      Abstract:

      Ilizarov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被誉为20世纪骨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其发现的张力-应力法则生物学定律是世界外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于上世纪东西方冷战的隔阂,该技术在应用了30年后才被介绍到西方。意大利是首个引入Ilizarov技术的西方国家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发起成立ASAMI学会,随后欧洲、北美、南美、澳洲、日本、韩国、印度、非洲等国家,由于签证和语言交流方便,纷纷去意大利学习了解Ilizarov技术并成立各国的ASAMI。 2024年,国际Ilizarov方法研究应用协会与国际肢体延长重建协会联合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以Ilizarov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顶级盛会首次在亚洲召开。为让国内学者了解Ilizarov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史,秦泗河特邀首先去俄罗斯学习引入西欧,目前仍然活跃在世界学术舞台的意大利Lecco医院M.A.Catagni教授,一起回顾该技术在欧洲传播发展。

      • 1
    • 国产组配式肿瘤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价

      苗族康, 侯子伟, 魏悦, 徐明, 郑凯, 于秀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术后功能情况并做疗效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F-36、MSTS、TESS、KSS量表,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情况;拍摄双下肢全长正侧位X片测量并计算OLR、IEMR、LLD、MAA,分析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31例患者随访数据完整。随访时间13-77(39.3±18.9)个月,手术时间(174.0±54.7)min、术中失血量(388.7±260.6)ml、切口长度(28.1±4.3)cm ;2例出现肺转移、1例全身多发转移、2例局部复发, 无瘤生存率(87.1%)、假体生存率(96.77%)。生活质量情况:SF-36(129.3±29.0)分:PSS(60.8±15.6)分、MSS(68.5±17.4)分;功能情况:MSTS(22.3±4.7)分、TESS(112.1±14.9)分、KSS功能评分(64.0±19.4)分;影像学评估: OLR(38.0±8.1)mm、IEMR(112.4±29.1)mm、LLD(35.5±132.6)mm、 MAA(178.3±1.3)°组间比较发现:不同肿瘤部位、患者体质、肿瘤性质患者的SF-36、MSTS、TESS、KSS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SF-36与OLR呈相关性(P<0.001)、TESS与LLD呈相关性(P<0.01)、MSTS评分与OLR、LLD,KSS与LLD呈负相关性(P<0.05),所有与IEMR、MAA没有相关性(P>0.05);与末次随访时仅有2人(6.45%)出现假体5型失败,未发生因假体机械失败而出现的翻修。 结论 国产组配式肿瘤型膝关节假体,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与功能恢复;OLR、LLD与术后生活质量、功能有明显相关性。

      • 1
    • 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

      李世梁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01月-2021年12月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脊柱内镜下微创减压45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采用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联合组),23例采用单纯内镜减压(单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例伤及行走神经根致一过性感觉障碍,1例硬膜囊撕裂致术后肌力下降,均给予营养神经及中药药物治疗3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术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腰痛和腿痛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单纯组有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复发,余未发生复发、椎体滑脱等晚期并发症情况。影像方面,两组间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椎管面积相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相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内镜减压联合中药内服从督论治可解除神经压迫与疏通督脉瘀阻,显著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快速康复。

      • 1
    • 单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比较

      潘俊, 季一鸣, 田一星, 梅昕, 孙佳佳, 吴宸, 刘凌, 何文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比较2019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成2组,单节段组32例,短节段组3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2月,平均随访16.3±4.5月。单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均小于短节段组(P<0.05)。术后一周单节段组VAS评分、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优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一周时单节段AVH优于短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时,单节段在AVH及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P<0.05)。两组均未见骨折不愈合或钉棒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单节段固定治疗轻度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可取得充足的稳定性及优良的治疗效果。

      • 1
    • 尺骨撞击综合征尺骨短缩结合镜下清理修复

      许涛, 王爽, 刘宏君, 张文忠, 袁超群, 武文杰, 顾加祥

      Abstract:

      [目的] 对比单纯行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与结合腕关节镜手术两种方式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采用单纯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短缩组)。20例采用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联合腕关节镜手术(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腕背伸-掌屈、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影像评估方面,对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尺骨正变异及侧位尺桡骨间距行对比。[结果] 两组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短缩组在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失血量等方便优于联合组(p<0.05);在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主动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ROM、改良Mayo评分上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在相应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改良Mayo评分均优于短缩组(p<0.05);两组在ROM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方面,两组的尺骨正变异及侧位尺桡骨间距在术后均的到明显改善(p<0.05);在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单纯尺骨斜形短缩截骨术,联合腕关节镜手术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疗效满意,临床上值得推广。

      • 1
    • 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陶琳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分组方法60只大鼠分为手术组(48只)和正常组(12只)。将大鼠双侧卵巢摘除以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7d随机将手术组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右归丸组和实验组。干预12周,采集24 h内尿液后,处死大鼠取主动脉血及左侧股骨,进行代谢指标及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组大鼠血Ca、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ALP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归丸组ALP水平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P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模型组尿Ca/Cr、尿P/Cr显著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01)。右归丸组Ca/Cr、P/Cr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显著Ca/Cr、P/C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3)模型组PINP、BMP-2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PINP、BMP-2浓度高于右归丸组和模型组(P<0.05),而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4)模型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骨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右归丸组(P>0.05),而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骨强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补肾健脾、益精填髓法具有对抗骨质疏松的效果,且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骨矿物质丢失,上调骨组织中BMP-2表达,增加成骨细胞活性有关。

      • 1
    • 关节镜下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Meryers IV型骨折的疗效

      曲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Meryers IV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应用双领带结缝线桥进行复位和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2019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Meyers-McKeeverⅣ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6~52岁,平均(42.5±3.94)岁。左膝5 例,右膝4 例,运动伤3例,交通伤6例, X线片示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呈粉碎性伴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6.0±1.2)d。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将两根不可吸收缝线绕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的后方,缝线交叉呈网状双领带结,将前交叉韧带通过胫骨髁前双隧道牵引套扎固定。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9(11~2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无跛行、无绞锁,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achman 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可达0~130°;生活和运动均恢复伤前水平,膝关节IKDC评分:术前(43.9±3.6)术后(90.3±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ysholm 评分为术前(32.6±2.2)分,术后(92.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骨折愈合时间13周(8~15周)。结论:膝关节Meryers IV型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可达到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1
    • 胫骨横向搬移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

      永锋, 赵永鑫, 刘杰, 陈业平, 曾道福, 韦桂政, 廖志东, 花奇凯, 陈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搬移(tibia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治疗合并脓毒症(sepsis)/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的重度糖尿病足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7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传统治疗组(n=32)和TTT组(n=45),比较两组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与传统治疗组相比,TTT组的愈合率增高,截肢率、住院期死亡率、随访期脓毒症死亡率、随访期截肢后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降低(P<0.05)。跟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的WBC计数、PCT、CRP、ESR及IL-6均下降(P<0.05);且术后TTT组WBC计数、PCT、CRP、ESR、IL6均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TTT组术后1月足部的血管显像优于术前,且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而传统治疗组术后血管显像较术前无变化(P>0.05)。[结论]TTT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重度糖尿病足能显著提高愈合率,降低截肢率、住院期死亡率、随访期死亡率及总死亡率,而手术无明显并发症。TTT是治疗合并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的的重度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 1
    • 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

      王琳, 边洪琳, 殷大利, 解维峰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的9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掌侧入路、背侧入路或联合入路显露桡骨极远端骨折,使用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断端,腕背侧单臂外固定架进行腕关节撑开固定。术后6周撤除外固定架进行手腕康复功能训练,手术后8周撤除克氏针。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评价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及腕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情况,使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进行评估。 [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44±2.19)个月。所有病例无骨不连、腕管综合征、肌腱激惹、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骨折均有效愈合,除1例出现骨折复位丢失,但无需再次手术。9例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疼痛。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75~95 分,平均(87.78±7.12)分。DASH上肢功能调查量表评分0.83~8.33分,平均(3.14±2.69)分。 [结论] 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架对于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介入治疗重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赵永鑫, 覃忠, 丁毅, 余杰, 苏永锋, 刘杰, 陈业平, 陈炎, 花奇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胫骨横向骨搬移(TTT)联合介入与单纯介入治疗重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1月于我院收治疗的86例重度ASO(Rutherford分级5或6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n=40)及介入+TTT组(n=46)。两组患者性别、年龄、Rutherford分级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响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9~24个月,平均(18.5±4.7)个月。与介入组相比,介入+TTT组愈合率增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缩短,复发率、小截肢率、术后清创次数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3个月时介入+TTT组的VAS评分低于介入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管显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术后3个月时介入+TTT组的血管显像优于介入组(P<0.05)。两组患者大截肢率、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介入联合TTT治疗下肢重度ASO显著提高愈合率,降低复发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清创次数和疼痛,而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1
    • 膝自发性骨坏死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比较

      陈金雄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2021年10月治疗的39例SONK病例。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2例行UKA治疗(UKA组),17例行HTO治疗(HTO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手术。UK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少于HTO组(P<0.05);HTO组切口总长度少于UKA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48个月,平均(24.69±10.0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下降、KSS评分增加(P<0.05);术后不同时点UKA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KSS评分均优于HTO组(P<0.05)。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的膝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UKA组的FTA大于HTO组(P<0.05);末次随访UKA组外侧室及髌股室退变轻于HTO组(P<0.05);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的Insal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与HTO治疗SONK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UKA组的早期临床疗效优于HTO组。

      • 1
    • 悬吊钛板双束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罗立立, 高益, 沈鹏飞, 周祺, 裴杰, 瞿玉兴

      Abstract:

      目的:探讨Rigidloop悬吊钛板双束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因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按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钩板组22例,重建组2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建组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均小于钩板组(P<0.05),重建组住院时间短于钩板组(P<0.05)。在术后第1~3 d,重建组的VAS评分、CRP、IL-6水平较钩板组更低(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2±2.5) 个月。两组患者恢复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ROM均增高(P<0.05)。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重建组的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ROM均高于钩板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C与AC均减小(P<0.05)。在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CC与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钩板组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重建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炎症水平低等优点,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肩关节活动度,提升肩锁关节复位效果。

      • 1
    • 儿童青少年单纯腰椎峡部裂椎板钩与椎弓钉固定比较

      刘研, 李念虎, 曲新田, 管华鹏

      Abstract:

      目的 比较椎板钩固定与椎弓钉固定治疗儿童单纯性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骨科病房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3例儿童单纯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椎板钩组:(20例,行椎板钩内固定)和椎弓钉组(23例,行椎弓钉固定)。所有患者入院手术前均行相同常规检查,出院后均定期复查峡部愈合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及治疗后的VAS评分与Oswestry指数较术前的改善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损部位等一般资料分析比较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椎板钩组患者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明显短于椎弓根组患者(P<0.05)。椎板钩组患者手术期间出血量明显少于椎弓根组(P<0.05)。两组患者在植骨融合率与愈合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钩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均优于椎弓根组(P<0.05),在末次随访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椎板钩固定系统治疗儿童单纯腰椎峡部裂时,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创伤小,对于患者在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可以提供相当的植骨融合率。

      • 1
    • 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颈椎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王之锦, 李经坤, 韩文哲, 王子逸, 邹德波

      Abstract: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支撑钛板内固定术与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行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方式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对照组手术方式为颈椎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患者住院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2-C7夹角以及椎间高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二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日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在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但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颈椎曲度改善、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对照组则优于观察组。[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前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后者可以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少患者长期椎间高度的丢失。

      • 1
    • 分期翻修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术后再感染的危险因素

      王庆凯, 黄金承, 焦竞博, 王东辉, 宋振宇, 郑稼, 金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69例PJ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是否出现再次感染,将其分为再感染组和治愈组。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内科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分析。分类变量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等级变量及连续变量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69例患者中,15例患者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感染控制成功率为78.26%;54例治愈组患者中38例接受了完整二期翻修术,再植率为70.37%。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χ2=7.639,p=0.006)及存在窦道(χ2=5.144,p=0.023)。多因素分析表明,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HR=3.755,95%CI:1.264~11.152;P=0.017)及存在窦道(HR=2.834,95%CI: 1.018~7.885;P=0.046)是PJI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既往髋膝关节翻修史及存在窦道是PJI患者经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后再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1
    • 国产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髓内钉股骨模型置钉实验

      林旺, 王盈盈, 薛芳群, 郭卫中, 林成寿, 许胜贵

      Abstract:

      [目的] 研发一种国产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并观察其在股骨模型髓内针远端螺钉锁入应用效果。 [方法] 运用测量三个互相垂直的磁场强度变化率,推算出待测物体的坐标位置的测量原理,采用定位线圈与磁阻传感器结合的方案,研发出可视化导航系统。将30根人工股骨模型随机分为导航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5个。两组将髓内针连带手柄插入股骨模型中。导航组采用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辅助髓内针远端3枚螺钉锁入;常规组采用机械瞄准器辅助远端3枚螺钉锁入;记录2组进行髓内针远端3枚螺钉各自锁入的时间及一次置钉成功率。[结果] 导航组第1、2、3枚螺钉锁入时间分别为(156.27±14.75)s,(230.73±17.05)s,(306.53±20.75)s;常规组1、2、3枚螺钉锁入时间为(266.80±31.19)s,(318.13±32.19)s,(408.60±27.74)s。以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枚螺钉一次置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课题组的可视化电磁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对比机械瞄准器,能明显缩短股骨模型髓内针远端螺钉锁入时间。

      • 1
    • 预防骨水泥渗漏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陈小平

      Abstract:

      [目的]比较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疗效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椎体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按手术方式分为PKP组20例,分期骨水泥注射组30例,明胶海绵组30例。记录围手术期情况,观察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后凸角矫正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数据用(±s)表示,组内 VAS 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 用X2 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三组手术在手术前后VAS评分、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在后凸角矫正度上明显具有优势,三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明胶海绵组用时最短,较其他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费用:PKP组花费最多,另两组花费接近。[结论]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微创手术中,三组手术方案各有优势,PKP手术适用于需要恢复后凸畸形的患者,但花费较高;骨水泥分期注射组在三组微创手术中在各个数据中较均衡,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方式,但因分期注射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手术医生进行系统学习;明胶海绵组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时间短,但具有一定的渗漏风险。

      • 1
    • 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

      黄臻, 向成浩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清理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aet-rich plasma,PRP)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 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41例PTO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3例采用关节镜联合PRP(PRP组),18例采用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hyaluronate acid ,HA)(HA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检验、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PRP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与H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H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于PRP组无明显差异(P> 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6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背伸-跖屈ROM无显著变化(P>0.05)。检验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CRP、IL-6、TNF-a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及术后6月,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有显著差异(P< 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两组距骨倾角、外侧胫骨远端机械角及Kellgren-Lawrence 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无明显变化(P> 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指标也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两组间 Kellgren-Lawrence 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距骨倾斜角、外侧胫骨远端机械角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RP组可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1
    • 一期全髋置换与关节融合治疗晚期髋结核的比较

      许斌

      Abstract:

      [目的]比较一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关节融合对晚期髋结核患者关节功能及结核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8例晚期髋关节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融合组(n=44,髋关节融合术治疗)和置换组(n=44,一期THA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或少于融合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5±3.23)个月。置换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融合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Harris评分显著增加,置换组ROM增加、融合组ROM减少(P<0.05),且置换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融合组(P<0.05);辅助检查方面,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局部疼痛、翻修及假体脱位松动现象,两组结核影像复发率及ESA、CRP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THA及髋关节融合术对晚期髋关节结核均有较好疗效,经彻底病灶清除手术后复发率较低,一期THA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及手术风险较小,且可较好改善髋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 1
    • miR-17-92基因簇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吴岳, 杜心如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miR-17-92基因簇对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经由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OS细胞MG-63、人成骨细胞hFOB1.19中的miR-17-92基因簇水平。转染MG-63细胞后分为miR-17-92基因簇模拟物组(miR-17-92基因簇mimic组)与阴性对照组(miR-NC组),比较两组miR-17-92基因簇水平、细胞增殖水平及侵袭能力,且 Western blot对转染后MG-63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 OS细胞MG-63中miR-17、miR-18a、 miR-19a 、miR-19b、miR-20、miR-9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人成骨细胞hFOB1.19(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miR-17、miR-18a、miR-19a、miR-19b、miR-20、miR-9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miR-NC组(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 1、2和3d的OD450值均显著高于miR-NC组的(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侵袭细胞数为(65.25±13.51)个,明显多于miR-NC组的(40.58±10.34)个(P<0.05);miR-17-92基因簇mimic组TGF-β1、Smad3、MMP-2、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miR-NC组(P<0.05)。[结论] 骨肉瘤MG-63细胞中miR-17-92基因簇异常高表达,可增强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GF-β1/Smad3/MMP-9信号通路有关。

      • 1
    • 不同数量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荟萃分析

      段文禹, 周东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4枚空心钉(4 cannulated screws, 4CS)与3枚空心钉(3 cannulated screws, 3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 PubMed、CNKI、Cochrane library、Wanfang、VIP 数据库、Embase、CBM、ChiCTR 数据库,收集4CS和3CS治疗股骨颈骨折比较的文献,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库以来到2023年1月。质量评估、数据资料提取由 2 位研究者各自独立完成,使用 RevMan 5.3 软件完成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5篇文献,共436位患者。结果:4CS治疗股骨颈骨折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中透视次数(P<0.05)多与3CS;但是4CS在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P<0.05)、骨折愈合时间(P<0.05)、骨折不愈合率(P<0.05)、股骨头坏死率(P<0.05)、退钉率(P<0.05)方面优于3CS;二者在切口长度(P>0.05)、下地行走时间(P>0.05)、住院天数(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4CS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低,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高、退订率低等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4CS比3CS需要的手术时间长、手术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术中透视次数多。

      • 1
    • 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力线及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杨建勋, 高鹏吉, 吴斌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PS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下肢力线及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行TKA治疗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局,47例行PSI-TKA(PSI-TKA组),53例行传统TKA(传统组)。对比两组围术期失血量、下肢力线等相关指标。[结果] PSI-TKA组手术时间比传统组显著长,显性失血量显著小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关节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活动度(ROM)均显著上升(P<0.05),关节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PSI-TKA组出院前末次随访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偏差等指标均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但两组出院前力线偏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定制导板用于TKA可取得与传统TKA类似的效果,均能减少关节液炎性因子水平,促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活动度增大,前者虽手术时间相对长,但在恢复下肢冠状位力线,减少显性失血量上有明显优势。

      • 1
    • 创伤性膝关节炎伴巨大关节旁黏液瘤1例报道

      彭晨健, 张伟, 赵建宁, 王军

      Abstract:

      膝关节创伤导致软骨受损或关节周围骨折,如未得到良好的处理治疗容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PTOA)。对于关节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可选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进行治疗[1-2]。关节旁黏液瘤(juxta-articular myxoma,JAM)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大关节周围,以膝关节为主。本文报道1例运用铰链膝假体膝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伴巨大关节旁黏液瘤的病例,并进行分析讨论。

      • 1
    • 胸骨上段肿瘤切除3D打印假体重建1例报告

      纪涛, 朱水波, 王莎, 张鹏, 高旭辉, 殷桂林, 郗二平

      Abstract:

      原发性恶性胸骨肿瘤并不常见,大多数是肉瘤,根治性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随着3D打印钛合金假体技术用于胸壁重建,胸壁扩大切除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胸骨上段肿瘤,为了保证切缘阴性,多需要切除胸锁关节。胸锁关节缺失对上肢的功能影响如何,胸锁关节能否重建,目前相关报道不多。我们收治1例胸骨柄肉瘤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重建胸骨和胸锁关节,手术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此病例作一报告并总结经验,并为以后出现类似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 1
    • 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

      徐哲, 张如国, 马廷云, 葛敬中, 罗伟, 任永和

      Abstract:

      [目的] 介绍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制定植骨方案。踝关节前侧入路暴露胫骨及距骨磨损的软骨面并预制植骨圆形凹槽,于股骨外侧髁非负重软骨面取大小与预制植骨凹槽相同的柱状软骨,挤压置入预制凹槽内部,同时注入富血小板血浆。[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52±4.42)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VAS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踝关节踝-后足评分系统(Ankle Hindfoot Scale, AOFAS)显著增加(P<0.05)。术后24个月踝关节的生存率达到100%。[结果] 自体软骨镶嵌成形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良好。

      • 1
    • 肩袖损伤修复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处理方式的选择

      桑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肩袖损伤修复术中肱二头肌长头腱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患者72例,挤压固定组患者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以界面螺钉挤压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37例),套扎固定组患者在肩袖损伤修复术中以带线锚钉套扎固定肱二头肌长头腱(35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和影像学指标等。[结果] 挤压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套扎固定组(P<0.05)。随访时,挤压固定组患者的ASES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套扎固定组(P<0.05)而VA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挤压固定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套扎固定组(P<0.05)。两组影像学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肩袖损伤合并LHBT断裂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患者中采用界面螺钉挤压固定的方法处理LHB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好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在早期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功能锻炼中效果确切;且可以有效降低部分围手术期指标,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损伤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

      • 1
    • 骨肉瘤免疫治疗进展

      杜建航, 鲍小刚, 黄建明, 许国华, 李得见

      Abstract:

      骨肉瘤是儿童和年轻人中较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在过去的30多年中,骨肉瘤患者的治疗进展甚微,尤其是转移性和复发性骨肉瘤。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各种成人癌症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包括非细胞疫苗、DC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联合疗法等,但其在骨肉瘤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开发。因此,本文概述了免疫疗法在骨肉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旨在为骨肉瘤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 1
    • 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

      郑紫豪, 孙灰灰, 杨建东

      Abstract:

      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通常为无症状或者疼痛,当保守治疗失败或出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入路方式众多,包括经胸前入路,后入路,后外侧入路等,微创内镜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不同位置及大小的钙化椎间盘采取何种入路方式至关重要,术者应根据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提高手术效果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1
    • 低磷性佝偻病肢体畸形的研究进展

      王钞崎, 秦泗河, 王栋, 张永红

      Abstract:

      低磷性佝偻病是一组因肾脏磷丢失而引起低磷血症,导致骨骼矿化异常的罕见遗传性疾病。多个基因突变都可使低磷性佝偻病发生,但即使是同一家系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也可能不同,这对疾病的个体化诊疗有更高的要求。低磷性佝偻病较为罕见,患者因佝偻病症状就诊时,可能被误诊为营养性佝偻病,或不能及时接受符合循证医学的合理治疗。肢体畸形严重影响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医生予以合适的治疗。药物是低磷性佝偻病治疗的基石,接受理想的药物治疗和医疗管理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进行性肢体畸形,这时手术将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药物在矫形手术前后都必不可少,通过周密的手术计划和严谨的手术技术,可以成功矫正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的复杂畸形。

      • 1
    • 骶2骶骨翼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Yuxiang, 李国望, 徐宝山

      Abstract:

      很多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须将活动的腰椎部分固定融合至稳定的骶骨结构上,而腰骶区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骶骨侧为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集中区,因此,内固定松动、断裂常常先出现于骶骨侧,最终导致融合失败,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及骶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骶2骶骨翼螺钉(Second sacral alar screw,S2AS)技术因其是在不跨越骶髂关节的基础上增加骶骨侧固定点和固定强度,可避免固定骶髂关节带来的相关并发症,越来越来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S2AS技术的应用解剖学、生物力学、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 1
    • 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肩锁关节脱位

      李华德, 高胜一, 辛培成, 郭其勇, 李明

      Abstract:

      [目的] 比较锁骨钩钢板与关节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合肩锁关节脱位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悬吊组21例,钩板组34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悬吊组术中失血量 [(9.8±4.9)ml vs (35.9±11.3)ml, P<0.05]、切口长度 [(4.1±0.6)cm vs (7.2±1.3)cm, P<0.05] 均显著少于钩板组(P<0.05),而手术时间 [(89.1±18.7)min vs (61.7±12.5)min, P<0.05] 显著多于钩板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SE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悬吊组 VAS评分 [(1.1 ± 0.7) vs (1.8 ± 0.9), P<0.05]、ASES 评分 [(91.2 ± 3.1) vs (80.1±4.8), P<0.05]、Constant-Murley [(90.7 ± 5.5) vs (80.2± 7.4), P<0.05] 评分均显著优于钩板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两组ACD、CCD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CD和C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锁骨钩钢板相比,关节镜下绕喙突悬吊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1
    • 非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

      包利帅, 吴伟, 钟喜红, 汪琳休, 严钰皓, 武昊伟, 梁益建

      Abstract:

      [目的]介绍非顶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14例陈旧性脊柱结核性角状后凸的患者采用非顶椎截骨进行矫正手术治疗,经后路充分暴露固定节段,选择顶椎下方临近解剖结构相对正常的椎体进行VCR截骨,将氧气枕充气至双侧大腿高于身体的体位,安装左侧椎弓根钛棒,松开右侧临时固定钛棒,部分矫形脊柱后凸畸形,预弯右侧钛棒并连接,松开左侧钛棒并加大其前凸,如此反复直到脊柱矫形满意。[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ODI指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非椎截骨矫正陈旧性脊柱结核角状后凸可以明显的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的出血、减少术后的疼痛,并且具有良好的后凸矫形效果。

      • 1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叠加现象进展

      李韬, 张耕铭, 张宏其, 郭超峰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远端叠加(distal adding-on)现象是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adding-on现象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文献报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下固定椎的选择、生长潜能、胸弯和腰弯相关因素、L4椎体倾斜方向、肩平衡、冠状面平衡等。但目前关于adding-on现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adding-on现象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此并发症。

      • 1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纤维环修复的研究进展

      傅裕, 吴亚伟, 张磊

      Abstract: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髓核再突出(postoperation relap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rLDH)压迫神经易引发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由于纤维环的供血主要来自周围节段性动脉分支的小血管,纤维环裂口瘢痕形成多需3-6个月。破口处形成的新瘢痕强度较低,当椎间盘内压力极速增加时,残余髓核多会从瘢痕处再次突出。同时由于椎管内的炎性因子通过纤维环破口进入椎间盘,进一步加重了椎间盘的退变。研究报道,纤维环修复能够促进破口瘢痕的愈合,明显增强瘢痕的硬度,降低髓核再突出率,减少了术后翻修的可能。随着脊柱外科微创化理念的流行,现纤维环修复的方式逐渐从开放式椎板开窗手术转变为内镜微创手术。因此,本文就不同术式下行纤维环修复作一综述。

      • 1
    • 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赵殿钊, 张鸿悦, 章耀华, 李强, 刘晓磊, 解焕鑫, 杨云, 杨启昌, 韩庆海, 杨华清

      Abstract:

      目的:观察运动控制训练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屈伸最大峰力矩(PT)、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评估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髋关节屈伸PT、SEB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VAS、髋关节屈伸PT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VAS评分较低,髋关节屈伸PT、SEB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可以有效缓解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髋关节肌肉力量及协调能力,提高髋关节整体稳定性。

      • 1
    • 机器人导航伤椎置钉固定胸腰椎骨折

      潘大洋, 刘炯

      Abstract:

      [目的] 探讨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6月,我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上终板塌陷的患者60例,按术前医患沟通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椎弓根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机器人组),另外35例采用术中C臂透视引导下手术治疗(常规组)。收集并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结果] 螺钉植入精准率机器人组为98.57%,常规组为88.78%;机器人组术后3天、3月随访伤椎高度及Cobb角改善大于常规组(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及随访VAS评分、平均住院天数组间差别无意义(P > 0.05)。[结论] Tinavi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加大伤椎椎弓根螺钉矢状位植入头倾角治疗上终板塌陷的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更好疗效。

      • 1
    • NF-κB信号通道在膝骨关节炎的作用

      尤从新, 骆文生, 陈威, 顾玉彪

      Abstract: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而免疫炎症导致的关节损伤在其发病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所以改善炎症反应对膝骨性关节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炎性信号通路通过激活或抑制表达来对KOA起到防治作用,其中NF-κB通道作为其中重要的炎性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来改善膝关节炎性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KOA的作用。本文对NF-κB信号通道通过影响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因素如软骨代谢平衡,膝关节滑膜组织炎等方面对KOA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影响炎性因子、Toll样受体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上下游因子改善软骨滑膜破坏,从而为防治KOA提供一定参考及依据。

      • 1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骨折愈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苏友祥, 李志超, 管华鹏, 高尚, 宋云, 李念虎

      Abstract:

      外泌体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细胞因子、m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生化物质的转运,并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非编码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可以被外泌体选择性的摄取并递送到受体细胞,从而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理活动和功能。骨折是人类常见的器官创伤性损伤,其愈合过程由早期炎症反应驱动,伴随着各种生物活动,利用内源性再生潜力恢复原始骨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外泌体ncRNA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外泌体ncRNA在骨折愈合中的详细作用机制。

      • 1
    • 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

      祁玉辉, 孔鹏, 汲长蛟, 樊春阳, 张建新

      Abstract:

      [目的]介绍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应用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单阶段胸腰椎爆裂骨折30例,患者术中取俯卧位,依次安放磁场发生器、定位器、导航桥架,C型臂透视图像与电磁导航系统匹配成功后,于电磁导航引导下行经皮椎弓钉固定。[结果]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功能学评价指标采用VAS评分、ODI指数进行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逐步减少(P<0.05)。影像学评价指标采用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进行评价,术后患者伤椎Cobb角及前缘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电磁导航引导经皮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医患辐射暴露较少,脊柱稳定性恢复好。

      • 1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学习曲线分析

      王璠, 刘长兴, 孙水

      Abstract:

      [目的] 分析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TKA手术的17例膝关节炎患者,通过累计求和(CUSUM, Cumulative Summation)法分析学习曲线,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增加呈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拐点在第10例手术左右,以此将患者分为学习组与成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减少(P<0.05),机器人膝关节系统定位时间、调整计划假体时间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HKA角,围术期失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术后1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在10例手术左右。

      • 1
    • 老年固定性髌脱位骨关节炎髌骨旷置全膝置换

      李浪, 李强, 黄奇, 邓立庆, 万莎

      Abstract:

      [目的]介绍髌骨旷置全膝置换治疗老年固定性髌骨脱位骨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对4例(5膝)老年膝骨关节炎伴固定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前交叉韧带替代型或限制性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沿髌骨内侧切开关节囊,髌骨予以修整成形,去神经化,并做外侧支持带松解,判断髌骨仍无法复位,将髌骨旷置于外侧间沟,行TKA后缝合关节囊。[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术后第1d下地行走,术后伤口无感染。4例患者随访时间 3~5年,末次随访关节稳定,VAS评分及HSS评分均为优良,但卧位状态下仍有10°~25°的伸膝迟滞。[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OA伴固定性髌骨脱位,若患者功能需求不高,TKA术中可采用髌骨旷置,疗效满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选择。

      • 1
    • 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内治疗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脱位

      裴璇, 钱胜龙, 周唯, 李喆君, 汪国栋, 蔡贤华, 刘曦明

      Abstract:

      目的 介绍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DayⅡ型CFDP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23例DayⅡ型CFDP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方法治疗。术前采用Mimics 17.0 软件规划螺钉固定方式。术中采用骨科3D导航,安装示踪器后以患侧骶髂关节为中心完成导航的注册,获得新月形骨折线通过骶髂关节的相对位置。先导航下骶髂螺钉于新月形骨折前方固定骶髂关节,后于导航“泪滴”位下置入LC-Ⅱ螺钉。再以CLIC点为进针点与LC-Ⅱ螺钉平行或(呈“八”字)钻入第二枚螺钉。结果 23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LC-Ⅱ螺钉置入时间平均为(2.32?0.34)min。根据Gras分类,螺钉安全置钉率为95.6%(22/23);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其优良率为91.3%(21/23);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1)。1枚骶髂螺钉出现螺钉松动,1枚髂骨后螺钉穿出骨内侧皮质。结论 导航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DayⅡ型CFDP具有放射损害低、置钉精准、骨折复位满意及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1
    • 严重小腿毁损伤保肢成功1例

      张伟旭, 朱履刚, 闫宇龙, 张现师, 马冬冬, 常祺

      Abstract:

      • 1
    • 特发性脊柱侧弯脂联素与软骨细胞增殖和肥大

      王昱翔, 谢江, 张宏其, 李炯, 唐明星

      Abstract:

      目的:探究脂联素是否对特发性脊柱侧弯(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关节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肥大过程产生影响。 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提取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关节突原代软骨细胞,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AdipoR1、软骨细胞标志蛋白ColⅡ和肥大标志物ColX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IS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且IS组女性和男性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女性和男性的水平。同时,IS患者软骨细胞中脂联素、AdipoR1和ColⅡ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而ColX的蛋白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后,AdipoR1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ColⅡ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而ColX和促凋亡因子Bax蛋白水平则显著降低。 结论: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以通过上调AdipoR1、Bcl2和ColⅡ,以及下调Bax和ColX来促进IS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过程。 结论:IS患者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能通过上调AdipoR1、Bcl-2和ColII,以及下调Bax和ColX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过程,从而引起IS患者软骨发育异常,在IS发生中产生作用。

      • 1
    • 爱惜邦缝线与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比较

      胡金龙, 王静成, 陈鹏涛, 张佩, 张家乐, 何金山, 方永超, 周岳来, 梁远

      Abstract:

      [目的] 比较爱惜邦缝线与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1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3例(男10例,女13例)髌骨骨折患者接受爱惜邦缝线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髌骨骨折患者接受了钢丝张力带固定。比较缝线组和钢丝组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缝线组平均年龄为54.26±2.67岁,钢丝组平均年龄为52.11±3.16岁。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以及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缝线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7.17±1.00月,钢丝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7.61±0.83个月,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两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3月、6月、末次随访的Bostman评分、膝伸-屈ROM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中的骨折复位质量、Insall-Salvati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爱惜邦缝线固定髌骨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表明爱惜邦缝线可能是传统钢丝固定方法的安全且有前景的替代物之一。

      • 1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

      夏国峰, 陶春生, 李晓亮, 刘琪, 孙培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是否重建外侧壁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重建组31例,未重建组2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平均随访(19.00±4.28)个月。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Harris评分术后1月、6月、末次随访比较,组内明显增加、组间重建组优于未重建组(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复位质量、股骨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 TAD)、颈干角(neck-shaft angle, NSA)、股骨头颈短缩术后即刻X线片无差异(P<0.05)。术后6月、末次随访的NSA、股骨头颈短缩及完全负重时间,重建组优于未重建组(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外侧壁具有负重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 1
    • 内镜减压与开放延长PLIF治疗腰椎融合后邻椎病

      许龙, 卜晋辉, 何博, 黄森, 王振飞, 戴尅戎, 马超, 刘光旺

      Abstract:

      [目的] 比较后路内镜减压与开放延长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邻椎病 2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2 例采用后路内镜减压(内镜组),14 例采用开放延长PLIF(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 12 个月以上随访,内镜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短于 PLIF 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腿痛VAS、O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径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 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两组之间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内镜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径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内镜减压治疗邻椎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取得与开放延长PLIF同等的治疗效果。

      • 1
    • 单孔分体内镜钩状突部分切除颈神经减压的解剖测量

      刘昌震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观测骨骺环的骨性标志点和颈神经、钩状突毗邻关系,指导单孔分体内镜精准切除部分钩状突对颈神经减压。[方法]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建立颈椎三维模型,测量C3/4~C7/T1骨骺环后缘最低点分别至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前缘前后距离(a)、钩状突尖部所在矢状面颈神经下缘垂直距离(b)、硬脊膜外侧缘左右距离(c)、颈神经起点上缘垂直距离(d)、颈神经起点下缘垂直距离(e)、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前后距离(f);颈神经外展角(∠A)、前倾角(∠B)。[结果]C3/4~C7/T1,随节段降低,a先增大后减小(P>0.05);b、d、∠A、∠B逐渐增大(P<0.05);c、f逐渐减小(P<0.05);e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P<0.05),b、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骺环后缘最低点是重要标志,绝大多数于该点恒定向前(2.18±0.93~2.34±0.96)mm、向上(10.08±2.45~11.16±3.21)mm分别去除钩状突及其骨赘、上位椎体部分后外侧壁骨赘,即能分别完成椎弓根区、颈神经起点至椎弓根区出口处神经腹侧的完全减压。

      • 1
    • 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范振环, 于振海, 赵廷宝, 房龙, 林永杰, 郝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将随机分为4组的60例人体锁骨标本使用骨科摆锯制作锁骨中段骨折(OTA /AO 分型15-A2)模型。各组固定方式分别为:1、拉力螺钉固定;2、2-0#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3、1-0 #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4、1#缝线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并将各组依次命名为拉力螺钉组、2-0#组、1-0#组、1#组。使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检测各组不同固定方式的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及屈服刚度。[结果]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1#组与拉力螺钉组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以及屈服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2-0#组及1-0#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1#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2-0#组及1-0#组。[结论]使用1#尺寸缝线进行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与使用拉力螺钉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当,但对骨折段血运影响更小NICE结环扎操作难度相较于拉力螺钉固定明显下降,在术中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用于锁骨中段骨折的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1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标志与免疫浸润分析

      梁夏铭, 郑稼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ONFH)的潜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号通路,并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从NCBI-GEO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下载微阵列数据(GSE123568),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扩增通路、基因本体论(GO),最后鉴定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确定了3个关键非编码基因和6个关键mrna。并进一步研究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mRNAs、miRNAs和lncRNAs的共表达谱,建立了SONFH特异性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分析了免疫浸润,探索了DEG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最后用GSE26316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获得了3个lncRNA(C20orf197 、MIR22HG、XIST)、21个miRNA和37个mRNA,以及一个可能在SONFH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轴lncRNA-miRNA-mRNA(XIST/Has-miR-217/FOXO3)。 此外,通过分析其免疫浸润,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SONFH组织含有更多比例的CD4原始T细胞(P <0.05),最后从GSE26316数据集验证了关键基因FOXO3的表达水平。[结论]C20orf197、MIR22HG、XIST是SONFH发病过程中的潜在标志物,基因轴XIST/Has-miR-217/FOXO3在SONF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1
    • 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用于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轩中勋, 杨东辉, 陈庭瑞, 陈琦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本院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观察组给予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足底峰值压力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3个月活动度、功能、疼痛及Kofoed功能总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前足、全足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后足、中足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龚氏四步复位法联合石膏外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龚氏四步复位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足底峰值压力。

      • 1
    • 内增强技术在前交叉韧带近端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曹慧源, 王广积

      Abstract: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基础生物学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无法愈合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内增强技术的引入使人们对急性ACL断裂的修复重新产生了兴趣。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概述目前的证据,探讨ACL愈合在初次修复中的组织学特征,并将其治疗和预后结果与急性ACL撕裂的重建进行比较。 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内增强技术辅助 ACL修复的组织学、生物力学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内增强技术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果:内增强装置可以为ACL组织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生物力学研究方面,内增强装置通过分担ACL修复后负荷以缓解张力导致的松弛和微动。同时与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相比可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缩短康复周期。但是,如果不重视严格的患者选择必须强调手术的危险性。 结论:ACL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急性近端ACL撕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达到标准ACLR的疗效,而且可以减轻疼痛,加快康复。然而,在选择患者时的年龄、运动参与水平和治疗时间等方面都有局限性。支持内增强技术辅助ACL修复的理想患者是有急性ACL近端断裂的25 岁以上的非高水平运动员。

      • 1
    • 股骨颈骨折牵引下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并发症

      李骏然, 罗程, 翟婧秀, 龚健, 张洪斌, 梁俊生, 李力更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牵引下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358例牵引下DAA-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术中及术后90天内出现的并发症归为早期并发症,超过90天存在症状定义为晚期并发症。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治疗方法,总结并记录发生原因。[结果] 358例患者中63例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6%。63例并发症中,34例为早期并发症,29例为晚期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早期并发症中:双下肢不等长3.4%(12/358),切口渗液2.8%(10/358),踝关节疼痛1.7%(6/358),假体周围骨折1.7%(6/358)。手术技术因素引起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8.9%,32/358)明显高于患者自身因素引起的早期并发症(0.6%,2/358)(P<0.001)。晚期并发症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占8.1%(29/358)。[结论] 股骨颈骨折牵引下DAA-THA存在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双下肢不等长、切口渗液、踝关节疼痛、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充分掌握患者病情,提高手术技术和重视术后康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
    •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

      高志鹏, 郭海滨, 路真, 壮华, 尹龙, 邹晶莹, 曹秉, 贺早, 许丽玲, 李怀亮, 杨港

      Abstract:

      [目的] 对比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和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我院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的胫骨干骨折患儿资料。[结果] 共计9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长度稳定骨折56例(62.3%),长度不稳定骨折34例(37.7%),3例稳定骨折患儿存在残余成角畸形,与1例不稳定骨折患儿相比(P=1.000),无统计学差异。长度不稳定组骨折部位短缩程度明显大于长度稳定组(P=0.000),但最终下肢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均无需进一步干预。骨折稳定类型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关(长度稳定组8.9%,长度不稳定组11.8 %,P=0.725)。[结论] 儿童长度稳定性胫骨干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长度不稳定性骨折短缩的可能性较大,但在最后随访时并未发现下肢长度差异率增加。弹性髓内钉固定是治疗儿童长度不稳定胫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

      • 1
    • 金丝桃苷对地塞米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分化的影响

      史炎鑫, 李兴华, 张濛, 白玉

      Abstract:

      [目的] 观察金丝桃苷(hyperoside)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诱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抑制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和培养小鼠BMSCs,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BC)、Dex组、Dex+金丝桃苷1 μM组(DH-1)、Dex+金丝桃苷2 μM组(DH-2)、Dex+金丝桃苷5 μM组(DH-5)。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诱导BMSCs成骨分化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试剂盒测定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水平,qRT-PCR法检测ALP、Runx2和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BC组相比,Dex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ALP活性下降,ALP、Runx2、Osterix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矿化结节形成减少,且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量下降。与Dex组相比,不同浓度金丝桃苷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ALP活性增加,ALP、Runx2、Osterix表达量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矿化结节形成增多,且p-PI3K/PI3K、p-AKT/AKT比例增加(P<0.05)。[结论] 金丝桃苷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了Dex诱导的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抑制。

      • 1
    • 连续低强度超声对骨软骨体外保存效果的影响

      华真, 李众, 张学芬, 亓建洪, 宋洪强, 周路, 熊藉培, 王凯声, 耿彩云, 张艺

      Abstract:

      [目的] 探究连续低强度超声(continuous low intensity ultrasound, cLIUS)对骨软骨体外保存效果及机制。[方法] 从猪股骨髁获取骨软骨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按照额定频率、时间进行刺激,对照组不做处理。第14、28天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多糖表达、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性能。cLIUS刺激2小时后检测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第14天,超声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第14天,超声组组织形态结构优于对照组,且蛋白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组织形态结构紊乱,蛋白多糖显著流失(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杨氏模量显示,第14天,超声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生物力学性能下降(P<0.05);第2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刺激2小时后,超声组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cLIUS可以提高猪骨软骨的体外保存效果,延长保存时间(14天),上调ERK蛋白的表达水平。

      • 1
    • 两种截骨模式胫骨延长矫正下肢短缩畸形比较

      祁伟, 王铮, 徐正, 顾永福, 栾峰, 黄超, 崔锁明

      Abstract:

      [目的] 评价两种胫骨截骨方式行胫骨延长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肢体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7年7月,使用两种截骨方式行胫骨延长术治疗50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肢体不等长。采用胫骨延长的长度、延长率、牵张指数、骨愈合指数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平均随访4年。胫骨干骺端横形截骨组肢体平均延长4.05±1.17cm,延长率为0.139士0.046,牵张指数13.69±1.58days/cm,平均骨愈合指数53.91±4.38days/cm;胫骨干骺端-倒V型截骨组,肢体平均延长4.07±1.22cm,延长率为0.144士0.038,牵张指数13.78±1.79 days/cm,平均骨愈合指数51.22±6.40 days/cm。横形截骨组发生轴向偏移4例、膝关节屈曲挛缩6例,倒V型截骨组发生轴向偏移1例、膝关节屈曲挛缩1例,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两种截骨方法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延长效果,但胫骨干骺端-倒V型截骨对膝关节的影响更小,更能减少膝关节屈曲挛缩、轴线偏移的发生,缩短骨愈合时间。

      • 1
    • 两种术中牵引复位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比较

      张兴凯, 周楠, 赵冬阳, 耿泽月, 王志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下肢轴向牵引器与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9例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的不同辅助复位工具将所有患者分为牵引器组(29例,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复位)与牵引床组(20例,采用牵引床复位)。[结果] 牵引器组在安装牵引装置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方面优于牵引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闭合转切开复位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Harris评分、髋屈-伸ROM、VAS评分、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牵引床相比,下肢轴向牵引器有助于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复位,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并能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1
    • 不同检验指标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意义

      宋振宇, 黄金承, 王庆凯, 王东辉, 冯家威, 曹前前, 陈骁, 代志鹏, 金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率(albumin/fibrinogen ratio, AFR)、C反应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率(CRP/albumin/globulin ratio, CAGR)和白蛋白(albumin, ALB)三项指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髋、膝关节翻修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被诊断为PJI,50例被诊断为假体无菌性松动 (AL)。统计分析两组患者CRP、ES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ALB、球蛋白(globulin, GLO)、AFR和CAGR的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依据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 [结果] PJI组和AL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部位方面存在差异(P<0.05)。与AL组相比,PJI组的CRP、ESR、FIB、GLO和CAGR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 而ALB和AFR水平明显低于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LB、AFR和CAG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754、0.864、0.825。FIB、ALB、AFR和CAGR诊断PJI的最佳截断值为3.955 g/L、36.650 g/L、9.070和13.960,灵敏度分别为82.0%、86.0%、92.0%和90.0%,特异度分别为80.0%、60.0%、80.0%、和66.7%。 [结论] AFR、FIB和CAGR可作为 PJI诊断的新辅助指标。

      • 1
    • 导板辅助与徒手横向加长骶髂螺钉固定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秦斌卫, 吴超

      Abstract:

      目的:探讨旋紧锁定式导板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 4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25例采用旋紧锁定式导板进行复位固定(导板组),19例采用传统透视置钉进行骨盆复位固定(透视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8月~24月(平均20.5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血管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导板组术中放射时间?手术时间均与透视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术中出血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透视组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2%和84%,Matta评分优良率为96%和94%,Majeed评分优良率和Matta评分优良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 =0.65;X2 =0.04;P>0.05);导板组和透视组Grade分级优良率为98%和79%,术后Grade分级优良率方面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 =8.53,P<0.05), 导板组和透视组各置入螺钉50枚和38枚,两组骶1?骶2螺钉长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约2/3的患者可同时行骶1?骶2横向加长螺钉,应用旋紧锁定式导板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置钉相对于传统透视置钉更准确,透视时间更少,安全性更高,更具有可行性

      • 1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因素

      陈校明, 朱灵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2月采用髋关节置换联合内固定重建股骨大转子手术治疗的14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心律失常、肺部感染、ASA分级、术前检验、术前检查等影响手术的潜在因素,依据患者是否在入院72小时完成手术分为延迟组和未延迟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以及二分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索延迟手术的因素。[结果] 144例患者中,延迟手术111例,占比77.08%。单项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延迟组相比,延迟组患者的年龄更小、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心律失常、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06,P=0.0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保护因素,心律失常(OR=9.383,P=0.035)、肺部感染(OR=7.342,P=0.012)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入院72小时延迟手术的危险因素是心律失常和肺部感染,年龄是保护因素。

      • 1
    • 两种术式固定锁骨远端Neer IIb 型骨折比较

      俞云飞, 胡钢, 严松鹤, 吴毛

      Abstract:

      [目的] 对比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加强固定与解剖锁定钢板技术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共58例,其中采用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治疗的袢板组27例,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的钢板组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与钢板组相比,袢板组患者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随时间推移,袢板组主动活动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更早(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且袢板组的远期随访结果也要优于钢板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型骨折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而使用Tight-rope技术联合Nice结加强固定手术创伤更小,可以更好改善术后早期疼痛及肩关节功能。

      • 1
    • 结合髋关节CT三维参数术前模拟假体安置在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

      吴健

      Abstract:

      目的 结合三维CT分析全髋置换术前的参数,通过计算机模拟术前假体安置位置和型号,评估此项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我科行全髋关节初次置换手术的患者。分常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进行研究,术前根据健侧统计分析外展角、前倾角及旋转中心距离,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术前假体安置的位置和型号,术后对双下肢不等长及功能评分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术后不等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3月观察组优24列,良4例,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优19例,良4例,优良率为76.67%。两组术后3月Harris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 = 7.31,P < 0.05 )。结论 结合健侧髋关节参数,利于计算机辅助全髋手术需要的假体外展、前倾、旋转中心等位置,准确判断假体型号在全髋置换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 1
    • 改良Ma-Griffith微创与开放缝合急性跟腱断裂比较

      钟建, 徐兵

      Abstract:

      [目的]目前对于急性新鲜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案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5年7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72例,其中开放组34例患者,微创组3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期资料。[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的神经损伤率明显高于开放组(P<0.05),开放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微创组(P<0.05)。术后1月时,微创组的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较,微创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跟腱断裂术后的感染率且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更好,但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

      • 1
    • 髋关节镜下矫形联合PRP血浆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早期临床疗效

      张寒, 张子安, 李涛, 景雷, 翟喜成, 王英振, 陈冠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项研究旨在探讨髋关节镜下矫形手术联合应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单县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搜集确诊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病例共32例,将其分为两组,将其分为实验组17例,男8例,女9例(髋关节镜手术联合注射PRP血浆)和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髋关节镜手术联合注射同样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1天、2天、4天、1周、2周、4周、6周、3个月、6 个月、1 年评估对患者进行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LCE、offset、Tonni's分级、α角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以评估临床疗效,平均随访时间11.8±3.4个月。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结果表明术前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Tonni's分级等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α角、LCEA、Offset值及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1天、2天、4天、1周、2周、4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VAS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6周、3月、6月、1年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髋关节镜下矫形联合PRP治疗FAI早期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满意度,安全性较高,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 1
    • 自体腘绳肌腱与股四头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比较

      许正文, 李振, 苏长征, 侯振扬, 朱彪

      Abstract:

      [目的] 比较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与股四头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QT)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l0月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沟通移植物选择分为HT组与QT组各43例,分别行关节镜下自体HT、QT重建ACL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方面:HT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QT组(P<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KT-1000侧侧差值逐渐改善(P<0.05)。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KT-1000侧侧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月QT组均小于HT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股骨隧道逐步扩大(P<0.05),胫骨隧道扩大、Kellgren-Lawrenc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月两组股骨隧道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月QT组股骨隧道扩大小于HT组(P<0.05)。两组胫骨隧道扩大、Kellgren-Lawrence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HT重建ACL相比,QT在术后膝关节前向松弛、股骨隧道扩大优于HT,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晚于HT。

      • 1
    • 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比较

      沈生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2±13.1)岁。根据患者术前病灶影像学特点个体化评估,A组32例患者行前后联合手术B组36例患者行单纯后路手术,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12个月,定期随访VAS评分、JOA评分和ODI 评分、血沉变化及植骨骨融合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随时间推移所有病例血沉、 VAS评分、JOA评分和O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方面,68例病例获得随访 12~48个月,平均26.5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情况及病灶治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2例主要并发症,10例次要并发症,B组出现7例次要并发症。[结论]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前路手术注意血管损伤并发症。

      • 1
    • 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中的临床应用

      吉祥, 刘欢, 王守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应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43 例采用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研究组),42例采用传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Baumann角、提携角、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短于或少于对照组、而提携角则大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umann角、骨折愈合时间和Flynn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1例尺神经损伤、2例针道周围感染及2例轻度肘内翻,研究组发生1例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结论] 新型辅助复位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 1
    • 高位髂筋膜阻滞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及快速转归的影响

      鹿洪秀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髂筋膜阻滞(FICB)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及快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手术均选择椎管内麻醉,观察组采用术后即刻实施高位FICB加舒芬太尼静脉镇痛(PCIA),对照组术后即刻舒芬太尼PCIA。分别于术后4、8、12、24、48h记录静息疼痛评分(VAS)以及舒适度(BC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48h总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术后认知(MMSE)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 )评分。[结果] 术后8h、12h、24h观察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BCS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术后 PCIA 首次按压时间、48 h 总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例观察组更低(P均<0.05);术后1d、3dMMSE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着组(P均<0.05)而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入院后1d和出院前1d Harris 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位FICB联合舒芬太尼PCIA可有效缓解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降低舒芬太尼的用量,降低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术后的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从而降低POD的发生率,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 1
    • 神经根型颈椎病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翁汭, 何晓铭, 宋雨珂, 张文胜, 郭海威, 李文超, 林宏衡, 魏秋实

      Abstract: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全球研究现状。 方法:通过Wed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1994年至2021年关于CSR的相关文献出版物,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在线网站、VOSviewer软件进行分析及可视化转化,分析CSR每年论文发表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和期刊的发表情况,以及关键词的聚类。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48篇文献,全球的文献发表量呈平稳增长的趋势,其中美国的贡献最大,其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H指数最高;中国的文献发表量排第2,但H指数较低。发表量最多的机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Winkelstein BA、Olmarker K和Kikuchi S等教授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机构间或作者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在期刊方面,发表CSR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是Spine、World Neurosurgery、European Spine Journal。其中,Spine不仅出版的文献数量最多,其H指数也远超其他期刊。通过热点关键词分析发现,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预后评分可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结论:CSR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美国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各国间和作者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1
    • 新型腰椎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沈思远, 梁锋, 田纪伟, 张云鹏, 肖守允, 丁惠民

      Abstract:

      目的:探究新型腰椎固定支具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取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支具治疗组(27例)和垫枕治疗组(23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spinal Cobb angle)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支具治疗组的VAS评分(7.5±0.9)、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66.7±7.5)、脊柱后凸Cobb角(18.9°±5.2°)及ODI评分(38.1±1.9)与垫枕治疗组的VAS评分(7.4±1.0)、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67.7±8.1)、Cobb角(18.6°±4.3°)及ODI评分(38.7±1.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一周后,支具治疗组的VAS(3.5±0.5)、ODI(29.5±1.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78.0±7.2)、Cobb角(12.8°±1.7°)和垫枕治疗组的VAS(4.1±0.9)、ODI(32.2±1.8)、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75.4±6.3)、Cobb角(13.8°±1.7°)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具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垫枕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月后,支具治疗组的VAS(1.9±0.7)、ODI(13.5±1.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3.1±4.3)、Cobb角(10.2°±0.7°)和垫枕治疗组的VAS(2.0±0.8)、ODI(13.8±1.1)、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88.3±3.8)、Cobb角(12.1°±0.9°)均较治疗一周时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VAS、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新型腰椎固定支具可有效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 1
    • 改良DAA入路TH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安全性及疗效

      梁锋, 沈思远, 田纪伟, 肖守允, 张云鹏, 丁惠民

      Abstract:

      目的 评价传统后外侧入路与改良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情况。 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月在南京明基医院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和后外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 结果 DAA组的术中出血量(174.24±25.86ml)较后外侧组(212.00±33.68ml)少,平均住院时间(6.84±0.62天)较后外侧组(9.78±1.26天)短、术后早期VAS疼痛评分(4.12±0.70)较后外侧组(5.51±0.98)低,术后早期VAS疼痛评分改善(3.30±1.02)较后外侧组(1.46±1.22)明显,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关节假体脱位、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至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DAA全髋关节置换对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并不增加骨质疏松患者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假体脱位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熟练DAA入路的外科医生,其值得在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推广应用。

      • 1
    • 骨重塑在无菌性松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丛晔昊, 李登举, 孙水

      Abstract:

      无菌性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关节处的机械力和生物相互作用会产生磨损碎片,这些碎片可以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功能改变,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调节骨-种植体界面免疫微环境;此外,磨损颗粒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它们的前体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骨重塑的过程,增加骨吸收,最终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

      • 1
    • 间歇性充气加压 (IPC) 对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刘洋, 鲁文, 韩锦学, 李雪飞, 丁晓琳

      Abstract:

      [目的] 研究IPC治疗对跟腱并发症的影响以及DVT发生率,探究降低跟腱术后DVT发生率的可靠方法。[方法] 2020—2022年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114例。其中55例术后采用IPC治疗(IPC组),59例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IPC组在2周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4周后DVT发生率与常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治疗即使在下肢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降低DVT的发生,同时对切口感染及腓肠神经无明显影响。

      • 1
    • 骨膜蛋白在创伤性关节炎软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梓瑶, 徐博, 薛云, 李旭升

      Abstract: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骨重塑、骨赘形成、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疾病。而创伤性关节炎是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继发性关节炎。目前多项体外及体内实验发现,骨膜蛋白在损伤后软骨基质中的表达增加,并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和进展。骨膜蛋白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可以与软骨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作为多条信号通路的上游因子影响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与原发性骨关节炎相比,创伤性关节炎的性质和时间通常是已知的,因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对疾病进行干预。但目前手术治疗并未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因此通过对骨膜蛋白在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1
    • 镜下松解与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僵硬

      刘毅, 张文强, 张明, 孟洪正, 刘一帆, 蒋洪宇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麻醉下手法松解(manipulation under anesthesia,MUA)与关节镜下粘连松解(arthroscopic lysis of adhesions,ALOA)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晚期僵硬(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TKA术后晚期僵硬患者40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1例采用MUA, 19例采用ALOA联合手法松解。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手法组中有1 例发生髌骨骨折,2例关节腔积液,两组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联合组术中最大屈膝角度和伸膝角度均显著优于手法组(p<0.05),手法组早期肿胀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联合组。两组间早期疼痛VAS评分和下地行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45个月,平均(26.74±6.93)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屈伸 ROM、KSS 临床功能评分以及 HSS 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屈伸 ROM、KSS 临床和 KSS 功能评分以及 HSS 评分仍显著优于手法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 者FTA角、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OA联合手法松解治疗TKA术后晚期僵硬能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

      • 1
    • 不同微创融合术式治疗腰退行性疾病比较

      潘谕浩,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顾韬, 侯伟, 蒋文斌, 崔伟, 曹敏

      Abstract:

      [目的] 比较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OLIF) 联合经皮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 (PELD) 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Mis-TLIF) 治疗腰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0年6月治疗的腰退行性疾病51例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OLIF+组26例,Mis-TLIF组2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较长 (P<0.05),O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下地行走时间显著少于Mis-TLIF组 (P<0.05)。早期并发症方面,OLIF+组发生率3.8%,Mis-TLIF组12%。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 (29.82±11.31) 个月,OLIF+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Mis-TLIF组 (P<0.05),与术前比两组JOA、VAS、ODI评分显著改善 (P<0.05),出院时OLIF+组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显著优于Mis-TLIF组 (P<0.05),术后6个月OLIF+组JOA评分显著高于Mis-TLIF组 (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腰椎前凸角、Bridwell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腰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内镜结合OLIF较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缓解以及功能恢复更快,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 1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与后路减压比较

      冯浩

      Abstract:

      [目的] 比较选择性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elective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 sACCF)与侧块螺钉辅助单开门椎板成形术(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bilateral fixation,LP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MCSM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两组,其中32例行sACCF术(前路组),30例行LPF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前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路组,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路组,切口长度短于后路组(P<0.05)。两组在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IA评级、NDI评分、JOA评分和锥体束征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SIA评级和锥体束征随时间推移持续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前两组患者间颈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后路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前路组颈椎前凸角较后路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责任段最小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责任段最小椎管矢状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手术均能有效缓解MCSM患者的疼痛,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可改善颈椎前凸角,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后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相对少。

      • 1
    • 损伤控制治疗1例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

      李光然, 孟庆峰, 吴波, 常正奇

      Abstract:

      目的 拓展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治疗一例严重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患者,总结治疗效果及经验。 方法 根据损伤控制理论针对一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合并脊柱真菌感染患者实施分期、分步、分部位微创手术,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VAS评分及JOA评分变化,评价疗效。 结果 术后3月、1年复查腰椎MRI提示腰椎椎体及椎间隙异常信号消失,术后1年复查X线、CT提示内固定及植骨位置良好,椎体间可见骨性融合,临床治愈。入院、出院时VAS评分分别为8、0,入院、术后3月、术后1年JOA评分分别为8、23、27。 结论 拓展应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治疗严重多发伤术后腰椎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 1
    • 3D打印钛板固定不稳定性寰椎骨折

      高冰, 都金鹏, 冯铭哲, 黄小强, 贺宝荣

      Abstract:

      [目的] 介绍3D打印钛板固定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入院的9例采用3D打印个性化钛板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患者提取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3D打印机获得个性化钛板,全麻行颈后路手术。以钛板两侧螺孔所在位置为进钉点,将适宜长度和直径的多轴螺钉拧入钉道并锁定,将3D打印钛板横向固定于寰椎后弓。术后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36个椎弓根螺钉。无明显术中并发症,在12-24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的松动断裂脱落现象。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JOA评分、颈椎屈伸活动度及旋转活动度均与正常活动范围靠拢(P<0.05)。[结论] 3D打印个性化钛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手术效果良好。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手术方案。

      • 1
    • 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黄韧带钙化:1例报告及综述

      曲新田, 李念虎, 管华鹏, 魏传付

      Abstract:

      摘要:颈椎黄韧带钙化属于二羟焦磷酸钙(CPPD)晶体沉积症(CPPD-CDD),最早由日本人发现,女性患病率高,CPPD-CDD是很少发生在脊柱的一类炎性关节病,国内的相关报道较少;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上颈椎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颈椎黄韧带钙化的现象引起笔者的注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回顾,分别论述CPPD沉积和颈椎黄韧带钙化、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间的关系,详细总结了CPPD的形成机制以及颈椎黄韧带钙化的鉴别诊断,提出类风湿可能会通过CPPD间接加速颈椎黄韧带钙化,从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 1
    •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

      钟闻, 斯海波

      Abstract:

      软骨退变是骨性关节炎(OA)的核心特征,软骨细胞衰老及其介导的代谢失衡是软骨退变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乙酰化/去乙酰化是线粒体质量控制(MQC)的关键机制之一,主要由去乙酰化酶(SIRT)介导。近年发现MQC失衡与OA软骨细胞衰老及软骨退变密切相关,而SIRT1/3在正常及OA软骨细胞中存在差异表达并参与OA软骨细胞MQC失衡及衰老调控。本文从SIRT1/3及细胞衰老角度对MQC在OA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OA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探索整理思路和潜在靶点。

      • 1
    • 骨折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研究进展

      吴煌超, 孙劲, 刘汉胤

      Abstract: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是通过离心、血细胞单采等方式从动物或人全血中提取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由于来源于自体血液不产生免疫排斥,是目前应用前景优良的再生医学治疗药物之一,其临床治疗价值与干细胞相当。自Anitua于1999年发现PRP能显著促进骨组织修复以来,PRP由于其自身优良的性能,在骨科疾患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分别从PRP影响骨愈合作用机制、促进骨愈合应用及研究进展、展望等方面综述骨折应用PRP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 腰椎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李东儒, 杨涛, 高旭, 孟纯阳

      Abstract:

      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阶段发生的退变行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数量节段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行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 1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压缩骨折的疗效

      张锋, 孙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sever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采用PVP治疗的39例骨质疏松性SVCF患者。男7例,女 32 例;平均年龄72.57±6.31岁。观察手术前后伤椎椎体高度、伤椎高度丢失比和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以及骨水泥分布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39例患者中5例为新鲜压缩骨折,34例为陈旧性压缩骨折不愈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5.21±2.19ml,平均随访时间12.72±3.75月。骨折椎体高度由术前(6.72±1.71)mm恢复至术后(16.46±4.04)mm(P<0.05)。患椎高度丢失比由术前(74.44±5.61)%恢复至术后(36.93±14.51)%(P<0.05)。Cobb角由术前24.09°±13.01°恢复至术后15.59°±10.24°(P<0.05)。VAS评分由术前(6.54±0.20)分下降至术后(2.36±0.81)分(P<0.05),ODI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77.90±4.40)分降至术后(24.21±2.86)分(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SVCF效果良好,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对于III期难复型Kummell’s病,充分填充裂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1
    • 脊柱矫形术后感染继发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告

      罗恺, 李翡翠, 刘尚玉, 梁积铭, 箫鑫, 陈通, 李伟, 刘云, 陈霖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少年时期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脊柱三维结构性畸形,发病率约为 1%~3% [1]。对于AIS患者,目前优先行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疗,但仍有42%的患者因为治疗效果较差,后期需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矫正[2]。为了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在术中常需植入内固定螺钉、椎间融合器等生物材料,而生物材料的存在则会显著增加对感染的风险,出现术后脊柱植入物感染[3]。据报道,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0.5-10%[4-6]。术后脊柱植入物感染通常分为早期(植入后1月内)和晚期(植入后1月以上)[7]。而目前关于晚期感染合并假性动脉瘤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治疗手段尚无明确指南,因此本文回顾性报道脊柱矫形术后晚期感染继发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旨在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 1
    • 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

      高铭杨, 程宇, 王长宝, 邢俊晖, 赵丕乾, 张洪涛

      Abstract:

      [目的]介绍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0月,采用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治疗跟骨内外翻畸形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6-70岁,平均(46.38±16.42)岁。于跟骨外侧做改良的“L”切口,切口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分别位于外踝尖到跟腱外缘和跟骨下缘的2/3。显露跟骨外侧壁,行跟骨截骨,根据需要对跟骨进行推移,恢复下肢力线。摆锯磨平推移时产生的台阶,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周,6周时开始下肢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截骨手术时间10-19 min,平均(14.95±2.69 )min。跟骨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90±0.77)周。随访时间6-10月,平均(8.52±1.29)月。AOFAS评分由术前(34.62±6.97)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5.24±4.60)分(P<0.05),VAS评分由术前(7.90±0.94)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2.05±1.02)分(P<0.05)。[结论]改良外侧“L”切口锁定钢板固定跟骨截骨术的手术方法便于操作,改善了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1
    • 站位活动腰椎小关节三维CT测量

      陈焕雄, 文王强, 李国军, 徐浩翔, 张泽佩, 苗军

      Abstract:

      [目的]分析站立活动时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 LFJ)在体三维运动学特征。[方法]:招募10名无腰椎疾病的志愿者。通过高分辨CT获取志愿者腰椎模型并与双荧光透视成像系统获取的图像相匹配,可再现LFJ瞬时运动状态,并分析其位移和旋转角度等运动学特征。[结果]① 在屈伸运动中,LFJ主要沿着中外侧轴旋转 (P<0.05),在L4-L5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3.58±2.73° (P>0.05)。平移范围主要是颅尾方向(P<0.05),在L5-S1节段最大(P>0.05)。②在侧弯运动中,LFJ主要沿着前后轴旋转(P<0.05),在L3-L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4.93±4.35° (P<0.05)。平移范围主要是颅尾方向(P<0.05),在L3-4节段最大(P>0.05)。③在旋转运动中,LFJ围绕前后轴以耦合运动为主(P<0.05),在L3-L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2.6±1.72°,平移主要沿着颅尾方向(P<0.05)。④两侧LFJ平移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J在体运动特征与其运动方式有关,复杂姿势以耦合运动为主。

      • 1
    • 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郭培武, 林丽珍, 鲁德志, 范杰诚, 魏浩馨, 王金武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对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6月,对60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其中30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颈椎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改善(P <0.05)。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运动疗法组(P <0.05)。[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常规运动疗法能有效缓解椎孔外颈神经卡压源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

      • 1
    • 掌筋膜挛缩症 1 例及治疗进展

      孙颖

      Abstract:

      掌筋膜挛缩症,是一种掌筋膜纤维增生性疾病,特征是手指进行性屈曲畸形。掌筋膜挛缩症的病因仍然未知,但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可能相互作用以促进这种疾病的发展。早期阶段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其他一些干预措施可能会限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以防止屈曲畸形,但还没有有力的客观证据,晚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 1
    • 骨整合假肢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张仲凯, 史俊, 张伟

      Abstract:

      骨整合假肢指与截肢端骨组织直接整合连接的假肢。近30年来骨整合假肢技术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数十家治疗中心以及超过一千名患者使用骨整合假肢。相对于传统型假肢,骨整合假肢在其功能及舒适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尽管现如今骨整合假肢发展出不同的类型、固定方式及手术方法,但骨整合假肢仍然面对感染,假肢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及风险。因此骨整合假肢技术仍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本文主要论述了骨整合假肢的各种类型及特点,总结了骨整合假肢临床应用的优势及并发症,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夜间痛性腰椎管狭窄症

      赵加庆, 耿晓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治疗以夜间痛(night pain, NP)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医患沟通后行UBE治疗的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比较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1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8.2±7.6)min,平均总切口长度(2.5±0.5)cm,平均下地行走时间(2.3±0.5)d,平均住院时间(6.8±0.9)d。平均随访(10.3±2.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期VAS评分及ODI睡眠状况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评估上,术后椎管矢状径及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依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75%。[结论] 对于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UBE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睡眠状况,是一种临床效果良好的微创技术。

      • 1
    • Wiltes肌间隙微通道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

      李旭泽, 辛涛, 韩敏, 刘元钦, 林彦达, 李锋

      Abstract:

      [目的]介绍Wiltes肌间隙微通道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例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术前影像确定手术入路与工作通道位置,由Wiltes肌间隙置入14mm工作通道并直达椎板外缘表面,磨除部分椎板外侧峡,切除部分黄韧带,充分显露责任神经根及肿瘤膜性结构,沿肿瘤长轴纵向切开肿瘤包膜,并沿肿瘤边界膜内切除肿瘤,2例患者均未追加脊柱关节内固定及关节融合。[结果]患者均实现一期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次日可下床活动,随访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Wiltes肌间隙微通道手术可一期完整切除腰椎间孔区神经鞘瘤,避免术后脊柱不稳定和椎旁软组织损伤,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 1
    • 上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术疗效观察

      张涛, 刘华, 李松凯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技术及早期疗效。[方法]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例上胸椎结核患者,后正中切口骨膜下显露,侧方显露至双侧肋横突关节及肋骨,切除椎体破坏较严重一侧横突、肋骨及肋横突关节,充分显露病椎、引流椎旁脓肿,刮匙彻底清除死骨及肉芽组织,彻底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后矫正后凸畸形,取自体髂骨、肋骨或填充自体骨的钛笼重建椎体间骨缺损。[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ODI评分、ESR、CRP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显著改善(P < 0.05)。5例下肢不全瘫患者在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凸矫形率为(71.5±7.3)%,平均矫形丢失角度为(3.5±1.4)°。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疗效可靠。

      • 1
    • 儿童颅颈交界融合术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

      邓琛府, 马向阳, 邹小宝, 付索超, 陈钧麟, 马仁财, 夏虹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对2例颅颈交界区疾患的儿童患者实施寰枢椎/枕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取肋骨术。行颈后路正中切口,常规置入寰枢椎钉-棒/枕颈板-钉-棒系统内固定,高速磨钻于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及枢椎椎板上缘打磨植骨槽,然后于后胸壁肩胛下角下沿肋骨方向斜切口,取合适长度肋骨修整后,卡入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与枢椎椎板植骨槽之间进行结构性植骨。[结果] 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血气胸。术后未出现肋骨取骨区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见植骨已融合,肋骨取骨处已膜内成骨重建。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植骨区融合良好。[结论] 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植骨方式。

      • 1
    •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的手术治疗

      明晓锋, 曹向阳, 王振, 王社言, 冯彦江, 张海波, 马言, 俞光荣

      Abstract: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25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患者,全部行骨折复位内固定和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三角韧带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骨科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后足-踝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 12—38(19.6±6.8) 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0—2(1.0±0.8)分,AOFAS评分平均89—98((93.0±2.9))分,踝关节内侧间隙2.4—3.8(3.3±0.4)mm,患者均未发生踝关节炎。[结论] 用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损伤,可以一期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维持踝关节内侧间隙,提高临床疗效。

      • 1
    • “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除治疗腘窝囊肿

      刘卫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腘窝囊肿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中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除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关节镜下切除治疗的腘窝囊肿患者78例,“4”字组患者接受“4”字体位关节镜下活瓣切除治疗治疗(34例),传统仰卧位组患者接受传统仰卧位的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治疗(44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等。[结果] “4”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随访时,“4”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4”字组患者的HSS评分、 VAS评分、Lysholm 膝关节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和下肢力线角度情况等,均明显优于传统仰卧位组(P<0.05)。[结论] 接受关节镜下手术的患者中采用“4”字体位活瓣切除术治疗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在缓解疼痛方面亦有更好效果;同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围手术期指标中相对于传统仰卧位关节镜下手术更有优势。

      • 1
    • 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疗效分析

      赖志斌, 朱永展, 钟的桂, 杨康勇, 李谓林, 沈国栋

      Abstract:

      [目的]探讨跟腱止点重建手术方法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后正中入路完全剥离跟腱止点,再进行止点重建的方法治疗的26例Haglund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Fowler-Philip angle(FPA)、parallel pitch lines(PPL)、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进行比较;观察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9.5)月。26例患者中,跟腱止点钙化有21例(80.8%),跟骨结节骨髓水肿6例(23.1%),跟腱末端变性20例(76.9%),跟骨后上滑囊炎20例(76.9%),跟腱后滑囊炎4例(15.4%)。VAS疼痛评分由术前(5.3±1.9)分下降到术后(1.1±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62.6±8.4)分提高到术后(89.6±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神经损伤、感染、跟腱断裂、止点撕脱等并发症。[结论]Haglund综合征合并多种病变组织,跟腱止点完全剥离并重建的方法,术中暴露清晰,视野良好,可彻底清除病灶组织,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 1
    • 3D打印辅助与徒手上颈椎椎弓钉置入比较

      李超, 牛国旗, 刘香平, 张敬堂, 李海亚, 张斌斌

      Abstract:

      目的 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观察比较其与徒手置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3D组采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上颈椎椎弓根置入螺钉10例。徒手组采用徒手方法置钉8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为同一组脊柱外科医师完成,术后均获得随访。3D组10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40枚,置钉优质率为97.50%;徒手组8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32枚,置钉优质率为81.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组模拟手术置钉和软件虚拟置钉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以及与后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准确率更高,手术效果及预后较好。

      • 1
    • 侧卧屈膝牵引器辅助髓内钉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

      路训平

      Abstract:

      介绍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4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患者侧卧屈膝位,患肢平行置于健侧肢体上方,分别于胫骨平台及跟骨钻入克氏针,安装骨牵引复位器,牵引复位骨折,腓骨小切口MIPPO技术置入金属板内固定。取膝前髌下正中纵行切口,劈开髌韧带,屈曲膝关节扩髓,置入髓内钉。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复位丢失率、切开复位发生率、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4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120.8±8.1ml)、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92.8±2.6分)、骨折愈合时间(24.1±1.8周)、术后感染发生情况(0例)手术时间(118.5±2.0min)、术中复位丢失率(2例,9.1%)、术中切开复位率(1例,4.5%)、透视时间(20.1±3.2S)。[结论] 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快速,操作便捷,术中透视方便,降低术中复位丢失、切开复位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

      • 1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骨移植物的研究进展

      于成双, 马剑雄, 卢斌, 马信龙

      Abstract: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OWHTO)是治疗相对年轻患者伴有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可靠选择,但截骨间隙仍存在骨不连、塌陷和失去矫正的风险。各种骨移植物已被用作填充截骨间隙,但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骨移植物。本文将介绍在OWHTO中各种可用的骨移植物的研究,以便在每种特定的临床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选择。

      • 1
    • 成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宋美玲, 温俭, 钟玉朋, 董谢平

      Abstract:

      股骨干骨折(Femoral shaft fractures,FSF)是骨科的常见病,多为高能量致伤,因其解剖的特殊性,骨折后大多出现明显位移,若治疗不当常出现畸形愈合、骨不愈合、脂肪栓塞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及时有效治疗以恢复股骨的连续性、正常力线、长度和功能,而目前最常用的髓内钉、接骨板等内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主要介绍成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
    • 线粒体稳态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潘成, 江华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是导致腰痛的主要病因,严重影响人群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在退变的髓核细胞中能够观察到线粒体稳态系统的失调。线粒体稳态系统可调控髓核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进而影响IDD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从线粒体抗氧化系统、线粒体蛋白质稳态、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等方面,综述线粒体稳态系统在ID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探索IDD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1
    • 骨质疏松全膝置换围手术期干预的现状

      孟东浩, 安鹏名, 孟增东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危害中老年骨骼健康的疾病,同时罹患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数量庞大,此类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存在手术治疗难度大,术后疼痛、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翻修风险增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医生与患者都需要意识到这两种疾病的严重危害,对OP合并KOA的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OP的严重程度,通过早期的用药,降低骨量的进一步丢失,维持良好的骨骼状态。

      • 1
    • 锂生物材料在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成杰, 王文己, 丁银亮, 孙懿, 赵海燕

      Abstract:

      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骨修复材料有异体骨、自体骨、人工骨等,异体骨植入人体后可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人工骨价格昂贵、成骨作用弱;自体骨来源比较局限,取骨也会给患者造成额外损伤,上述材料的缺点均影响了骨修复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锂及相关生物材料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作用而在骨修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锂元素及其相关生物医学材料如水凝胶、生物支架、纳米涂层等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修复骨缺损提供新的视野。

      • 1
    • 新型组合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的应用

      贵鹏, 张立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进行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采用新型组合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儿取侧卧位,通过体位架实现利用患者胸壁进行反方向对抗牵引,单人手法复位后依靠前臂重量悬垂固定,透视满意后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通过统计学评估临床效益指标。结果:应用新型组合式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架不影响患儿术后功能恢复的同时缩短手术麻醉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利用复位架进行手术治疗,可实现单人牵引复位操作,不仅克服基层医院手术操作技术和手术设备等条件的不足,同时操作简便,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术中放射暴露,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和费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极大的帮助及便利。

      • 1
    • 老年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研究

      孙育良,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顾韬, 崔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老年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PTK)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单节段老年PTK患者(PTK组,65例)和单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OP组,50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并分析PTK组内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PI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TK组TK、TLK、PT、SVA均大于OP组(P<0.05)。PTK组LL、SS均小于OP组(P<0.05)。PTK组失平衡率(53.85%)明显高于OP组(20.00%)(P< 0.05)。PTK组TK与TLK、SVA相关(P< 0.05),PI与PT、SS相关(P< 0.05)。结论:老年PTK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关性改变,易发生矢状位失平衡,重心前移,导致骨盆后旋转。

      • 1
    • 内侧筋膜条转位在儿童髌骨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阳志军, 戴祝, 龚治豪, 刘超, 刘江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髌骨内侧筋膜条转位联合缝线增强及内侧紧缩治疗儿童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且完整随访的15例儿童髌骨脱位患者资料。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13.5岁(9-16岁);左侧10例,右侧5例。复发性髌骨脱位10例,髌骨脱位并髌骨骨软骨骨折5例。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测量髌骨倾斜角(PTA)影像学参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估临床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3个月(2-30个月)随访。PTA由术前30.45°±8.48°改善至术后7.01°±2.93°,Lysholm评分由术前59.87±9.30提高至91.73±4.53,上述参数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髌骨再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髌骨内侧筋膜条转位联合缝线增强及内侧紧缩治疗儿童髌骨脱位初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1
    • 同种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与脊柱术后感染的关系

      张铖, 戴健, 尤建国, 蒋海涛, 李瑶, 张建宝, 唐晓明

      Abstract:

      背景 输血是外科中的重要疗法,同种异体血输注对人体免疫系统存在相互作用,可能与术后感染相关,而感染可能会增加脊柱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旨在分析脊柱手术同种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其是否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0-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围手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纳入输血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糖尿病史、住院天数、手术部位、手术方法、术后是否感染、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对不同分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应用回归分析研究输血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7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接受输血患者共51名,其中7名发生感染,未接受输血患者共223名,其中4名发生感染。输血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未输血患者(P<0.01),输血组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多发伤、椎管减压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情况(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输血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93, 95% CI: 1.57–22.32, P<0.01)。 结论 输血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应通过完善术前准备工作、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技巧等方法努力减少术中出血,并采取更严格的输血政策以降低输血率,从而在整体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1
    • 万古霉素预防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研究进展

      张一帆, 胡明玮, 郭璀璀, 项帅, 徐浩

      Abstract:

      预测表明,未来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下同)将有所增加。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下同)是TJA后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全身或局部万古霉素给药常用于PJI的预防。本综述介绍了万古霉素在预防PJI方面的各种给药方法以及对各种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最新研究近况。

      • 1
    • 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周志林, 马海龙

      Abstract: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8例行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例;平均年龄10.3岁,范围在6~14岁。所有患儿术中采用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骨折复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感染、针尾激惹等),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ayo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患儿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8.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0.1min;平均术中透视次数为6.8次。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4周。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儿发生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获解剖复位。末次随访时腕关节MMWS评分为80~100分,平均92.6分。其中,优20例,良8例。结论 弹性髓内钉摇杆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具有微创的治疗效果,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学习推广。

      • 1
    • 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李扬, 杨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科室收治47例骨质疏松性腰5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腰4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2cm处为腰5椎体PVP手术的入针点、腰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可行性,通过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骨水泥分布是否过椎体中线、手术前后腰5椎体前缘高度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时间14~50分,平均30.77分;骨水泥注入量3.5~10ml,平均5.44ml;发生骨水泥渗漏11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复查正位X线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均过椎体中线;随访2~26个月,平均8.91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腰椎功能及椎体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9例,良22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3%。[结论] 采用经腰4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2cm处为入针点、腰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单侧入路PVP手术治疗腰5椎体OVCF,其不仅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并发症少,而且整个手术较顺畅、手术时间较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式。

      • 1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长节段硬膜外血肿1例

      屈彩龙, 钟炯彪

      Abstract: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被认为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成功和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其仍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较常见的如骨水泥渗漏、肺栓塞、感染、脊髓神经损伤等。PVP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较为罕见,表现为手术后神经功能受损,磁共振检查显示椎管内长条型不规则团块样改变,信号不均匀,横断面呈半月形致硬膜受压,可累及多个节段。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多以急性、亚急性起病,可导致瘫痪等后果严重,因此明确其发生原因,早期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

      • 1
    • 左侧肩胛骨内巨大腱鞘囊肿1例报告

      姚青双, 何力, 敖俊

      Abstract:

      骨内腱鞘囊肿(Intraosseous ganglion cyst,IGC)又称邻关节骨囊肿、关节旁骨囊肿等,是一种纤维组织构成的多房性伴广泛粘液样变的非肿瘤性溶骨性病变,是引起肩胛骨疼痛较为罕见的病因[1,2] 。现报道1例发生在左侧肩胛骨巨大IGC,并对其治疗方案进行讨论。

      • 1
    • 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李伟峰, 官建中

      Abstract:

      目的 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的回顾性研究。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采用掌骨髁锁定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平均(37.37±12.49)岁。依据Lawrence-Botte分区,所有患者均为I区。骨折均为粉碎性骨折,移位均超过2mm且累及关节面>30%。从受伤到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95±1.77)d。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0.89±2.79)个月。X线片提示无复位丢失、钢板断裂、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05±2.46)个月。在末次随访中, AOFAS中足功能评分评分从术前的(22.84±18.32)提高到(92.11±8.46),VAS评分从术前的(4.11±2.26)下降到(0.95±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掌骨髁锁定钢板固定I区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牢固稳定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1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刘青山, 何大为

      Abstract: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前对罹患ALDH的风险因素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发现ALDH的主要风险因素有运动及创伤、腰骶移行椎、髂嵴间连线和L5 椎体横突长度、小关节稳定性、腰骶角度参数、BMI和腰臀比、吸烟、性别与职业等。如何利用这些风险因素来预测个体发生ALDH的几率,以及能否用风险因素量表的方式为特殊职业人员的选用进行预测,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多。本文主要就ALDH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1
    • 脊柱椎管内痛风的文献综述

      何强, 邢文华

      Abstract:

      痛风是指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结晶超过了其在血液或者组织液的饱和度,从而沉积在全身关节,能够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破坏的代谢性疾病。当MSU沉积在关节突关节、黄韧带、硬膜外间隙等部位时,便可能导致脊柱椎管内痛风的形成。该病可发生于颈椎、胸椎、腰椎各个节段,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易诊断该病,因此容易发生误诊误治。自1950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已经有多篇文献分别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 1
    • 假体周围感染遗传易感性的研究现状

      董柏, 郑稼, 董永辉, 代志鹏

      Abstract: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在经济、心理、生活上的带来严重负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复杂疾病进行遗传分析分析已成为当下热点。本文综述了白细胞介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Toll样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中的遗传易感性。

      • 1
    • MiR-155-CCL22调控Treg介导骨免疫成骨在激素性ONFH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邓立庆

      Abstract:

      骨免疫调控成骨是骨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调节性T细胞(Treg)是介导骨免疫成骨的核心细胞且与激素诱发ONFH密切相关。骨损伤后Treg细胞经CCL22/CCR4轴调控定向归巢至损伤局部并经STAT5/FoxP3通路激活合成促组织修复因子、并与MSCs串话调控成骨成血管促进骨修复;MiR-155/SOCS1调节回路调控STAT5/FoxP3通路的激活;激素抑制MiR-155、促进SOCS1表达抑制STAT5/FoxP3通路与Treg细胞激活。调控Treg细胞定向归巢,MiR-155靶向转染T细胞抑制SOCS1表达、激活STAT5/FoxP3通路与Treg细胞,协同构建由Treg细胞介导的骨免疫调控成骨微环境、调控BMSCs成骨成血管修复骨坏死,从骨免疫研究激素性ONFH发病机制和防治是新思路。

      • 1
    • 痉挛型脑瘫患者异常步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

      陈述, 罗杰, David P. Roye Jr, 李旭

      Abstract:

      本文回顾了脑瘫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点、神经肌肉源性的发育缺陷以及步态异常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脑瘫患者的损伤机制、类型及时机。从微观和功能的角度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肉发育缺陷(包括肌力减弱、肌腱短、痉挛和选择性运动控制障碍)的受累情况进行特异性的分析和治疗总结。

      • 1
    • 计算机引导机械臂单髁置换术

      张国宁, 鲁怡然, 张阳洋, 程千

      Abstract:

      [目的]探究天眼计算机手术导引系统引导机械臂进行胫骨精准截骨在单髁置换(UKA)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20名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手术。术前采集患者膝关节CT数据,导入天眼系统,选出匹配假体和规划假体位置。术中应用计算机引导机械臂,于胫骨近端打入三枚克氏针确定胫骨截骨平面,精准截骨,放置匹配假体,实施计算机引导下UKA手术;术后6个月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随访,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50±8.60分钟,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7.50±10.07ml。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内外翻、内外旋角度、胫骨截骨厚度与术前规划相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胫骨假体置入精确性高。 [结论]使用计算机引导机械臂进行胫骨截骨,在UK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明确,操作简便,可缩短学习曲线,具有很强的临床转化和推广价值。

      • 1
    • Genant III度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Wiltse入路短节段椎弓钉椎体成形

      刘小雷, 张锦飙, 孙中仪, 于潇, 江起庭, 田纪伟, 汪海滨

      Abstract:

      摘要 [目的]评价经Wiltse入路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hort-se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SPSF)联合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治疗Genant III度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Genant III-OVF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6月48例Genant III-OVFs经Wiltse入路行SPSF联合VP的临床资料,女性31例,男性17例,平均71.58±3.07岁,平均骨密度值-3.93±0.21。比较术前、术后7天、末次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2.85±8.06 min,平均骨水泥量6.13±0.42ml。所有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在VAS 评分、ODI、伤椎高度方面,术前与术后7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12-24月,平均17.42±4.37月,无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在VAS 评分、ODI、Cobb角、伤椎高度方面,末次随访与术后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iltse入路行SPSF联合VP治疗Genant III-OVFs安全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强化椎体并重建生物力学稳定。

      • 1
    • Tightrope在下胫腓联合不稳中的临床研究

      孙守琦, 魏民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Tightrope治疗由踝关节镜诊断的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2020年03月,采用Tightrope治疗41例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本资料患者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2.73岁。其中男性17人,女性24人,左踝21例,右踝20例,合并软骨损伤14例,不合并软骨损伤27例。BMI为17.41~33.74Kg/m2,平均24.15为Kg/m2。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5.44月,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下胫腓联合不稳由踝关节镜明确诊断,术后平均住院日为3-5天,采用6个月的术后康复锻炼方案。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此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VAS视觉模拟评分法、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良好,超过术前水平。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和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胫腓联合不稳是踝关节损伤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踝关节镜是诊断金标准,采用Tightrope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能促进患者踝关节更好地恢复功能。

      • 1
    • 不同侧卧角度对骶尾部组织压力性损伤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田园, 梁慧敏, 程秀玲, 高翔, 尹梦帆, 王春梅

      Abstract:

      [目的]构建不同侧卧角度骶尾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探讨预防深部压力性损伤的最佳侧卧翻身角度。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俯卧位骶尾部CT数据,构建0°、15°、30°、45°侧卧翻身角度下包含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组织、骨及支撑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4种模型设定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分析骶尾部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模型Von Mises应力、剪切应力及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侧卧翻身角度下,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剪切应力均在骨骼与肌肉接触面,当侧卧翻身角度度由0°向30°之间增加时,最大Von Mises力由0.539Mpa降低到0.335Mpa,最大剪切应力由0.155MPa降低到0.062MPa。但当角度增加到45°时,两种应力分别增大到0.518MPa和0.087MPa。[结论]侧卧角度为30°时骶尾部深部组织所受Von Mises应力及剪切应力最小,建议采用30°侧卧翻身角度预防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

      • 1
    • 痉挛型脑瘫患儿髋脱位的相关因素

      白惠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痉挛型脑瘫患儿髋脱位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我院痉挛型脑瘫患儿235例(共470髋),其中男172例,女63例,年龄(8.29±3.24)岁,所有患儿入院后完成骨盆正位X线片拍摄、临床资料完整。从病历资料中采集年龄、性别、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功能分级(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等基本信息并测量股骨位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头干角(Head-shaft angle,HSA)、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等影像学指标,按照MP值设置脱位组和未脱位组,并分组对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及回归分析。结果:脱位组与未脱位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HSA、NSA、AI、GMFCS等因素与髋脱位正相关性(P < 0.05),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MFCS、HSA、AI等分别是髋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粗大运动功能的下降和股骨近端、髋臼的发育畸形均与髋脱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 1
    • Henry入路缝合旋前方肌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短期临床疗效影响

      徐士刚, 邱福平, 王斌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Henry入路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对患者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采用Henry入路切开复位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按照术中是否缝合旋前方肌分为两组,缝合组在术中透视显示钛板螺钉满意后将切开的旋前方肌予以缝合,不缝合组在术中透视显示钛板螺钉满意后直接缝合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旋前、旋后),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至少获得12个月随访,平均(13.57±2.51)个月。随访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个月时,缝合组前臂旋前活动度(45.35±8.96)大于不缝合组(39.64±9.51),且旋后活动度(45.84±9.75)大于不缝合组(40.18±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时,缝合组VAS评分(3.32±0.48)低于缝合组(5.34±1.25),术后1个月时,缝合组VAS评分(2.45±0.78)低于不缝合组(3.23±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0.00%)高于不缝合组(7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Henry入路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中予缝合旋前方肌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短期疼痛,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前臂旋转活动度,建议术中尽量缝合旋前方肌。

      • 1
    • 低温与常温灌注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

      冯骁骁, 吕南宁, 张浩, 刘昊军, 刘明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在PVP治疗Kummell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我科应用PVP治疗的60例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温间断灌注组(低温组)30例,常温灌注技术组(常温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03±1.75)个月。低温组的骨水泥可推注时间显著长于常温组。低温组的骨水泥弥散优良率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低温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常温组骨水泥渗漏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出院时和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患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对应时间点患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低温间断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的同时显著增加骨水泥有效推注时间,提高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弥散程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 1
    • 股骨颈系统与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罗仲伟, 何超, 程飞, 龚广政, 惠正广, 沈金虎, 杨六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FNS组与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CS)CS组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50例。依据术前沟通结果,分为FNS组 25例、CS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评估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FN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导针定位次数及下地行走时间均优于CS组(P<0.05)。在切口总长度及术中失血量方面,CS组更具优势(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FNS组患者在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均优于CS组(P<0.05);两组在同一时间点的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影像评估方面,FNS组与CS组在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角度、Tonnis髋退变分级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时颈干角角度、Tonnis髋退变分级方面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术前术后的Garden对线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FNS具有手术时间短、稳定性强、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 1
    • 聚醚醚酮棒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刘涛, 俞兴, 关健斌, 杨永栋, 杨济洲, 赵赫, 曲弋, 王逢贤, 赵子义, 赵丁岩

      Abstract:

      [目的] 探讨PEEK棒椎弓根螺钉系统非融合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治疗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2例,根据术前知情沟通,分为非融合组(n=30)和融合组(n=32)。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融合组(P<0.05)。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及LS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SDI评分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组优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组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ROM大于融合组(P>0.05)。末次随访时,非融合组上邻节段ROM小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组上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优于融合组(P<0.05)。[结论] PEEK棒非融合固定与钛棒融合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治疗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非融合术后能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患者腰背部僵硬感较轻,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影响相对较小。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陈燕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与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至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13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UBE术),对照组采用全内镜可视化椎管减压成形术(PFELFD术),使用Oswestry 残疾指数(OD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的 Macnab 标准分析临床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在术后采用CT三维重建观察两组患者椎间盘高度、腰椎椎体间成角、侧隐窝前后径和中央椎管前后径。结果 两组术后ODI、VAS评分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月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 标准,术后12月观察组优良率为90.91%,而对照组为81.4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31, P=0.045);观察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中硬膜撕裂例数及神经根损伤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椎间盘高度、腰椎椎体间成角、侧隐窝前后径、中央椎管前后径指标均大于同组手术前,且观察组手术后侧隐窝前后径、中央椎管前后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术能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术后腰椎不稳的风险,特别是在解决腰椎管双侧狭窄及重度狭窄时,相较于单轴椎间孔镜技术优势明显,故UBE术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1
    • 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折内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杨振, 曾昱源, 由一航, 张恩水, 王洋, 张涛, 高长虹

      Abstract:

      摘要:[目的] 采用有限元法比较克氏针(Kirschner wire,KW)、Herbert螺钉(Herbert screw,HS)、微钢板(Micro plate,MP)、微钢板+克氏针(MP-KW)、微钢板+Herbert螺钉(MP-HS)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集志愿者的右肘中立位CT影像数据,运用Mimics、3-matic软件建立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折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KW、HS、MP、MP-KW、MP-HS固定模型,在ANSYS软件中添加不同载荷,分析骨折端位移量及内固定应力分布。[结果] 伸直载荷及屈曲载荷下,骨折端位移量比较由大到小依次为KW模型>HS模型>MP-KW模型 >MP-HS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载荷下,位移量比较为KW模型>MP-KW模型>HS模型 >MP-HS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载荷及屈曲载荷下,骨折线处内固定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KW模型>HS模型>MP-KW模型 >MP-HS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Dubberley IIA型肱骨小头骨骨折,微钢板+Herbert螺钉可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为骨折提供更好的愈合环境。

      • 1
    • 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王艺钧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纳入对象为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关节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8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数字随机表法均分成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复位固定,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3D打印技术,两组均于术后口服骨伤复原汤,比较两组手术透视次数、总耗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地负重时间。术后第3d拍摄髂骨、闭孔斜位及骨盆正位X线检查,骨折复位依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判定。术后6个月对两组髋关节功能予以评估,主要依据改良Mer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结果]纳入本研究共86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18~58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D打印组手术透视次数、手术耗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地负重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比较:观察组骨折复位优24例(55.81%),良16例(37.21%),优良率93.02%;对照组骨折复位优15例(34.88%),良17例(39.54%),优良率74.7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观察组骨折复位优35例(81.40%),良6例(13.95%),优良率95.35%;对照组骨折复位优20例(46.51%),良13例(30.23%),优良率76.74%,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技术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增强手术复位效果且改善髋关节功能。

      • 1
    • 二代测序诊断慢性Q热并发腰肌脓肿一例

      赵明伟, 刘玲, 刘朝阳, 周伟东, 胡晓雯, 薛白

      Abstract:

      摘要:慢性Q热病死率较高,但慢性Q热在我国发病率不高,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检测手段不够完善,临床工作中对该病认识不足,导致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1例慢性Q热并发腰肌脓肿的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慢性Q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 1
    •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疗效分析

      韩立建, 郝连升

      Abstract: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70例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8.24±5.78)min,21例切开复位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45.45±4.76)ml,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70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41±2.08)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按Mazur 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结果,优57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7.14%。影像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78±2.81)周,未出现螺钉松动、关节面不平整等影像表现。结论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近期效果满意,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手段。

      • 1
    • 间歇冷疗法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项蕾蕾, 潘美华, 梁云云, 尤青

      Abstract:

      【目的】探讨间歇冷疗法对于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01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运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观察组术后接受间歇冷疗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后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值和隐性失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值和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冷疗法对于减少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具有积极意义,可明显减少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总失血量、红细胞比容下降量和隐性失血量,在减少术后输血率的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及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 1
    • 提高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新技术

      陈乃旺, 任国帅, 隋国侠, 厉锋, 徐兆万, 伦登兴, 刘大勇, 庄青山

      Abstract:

      [目的]介绍一种既安全可靠又提高疗效的骨水泥注入的新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2015~2020年收治的99例患者,男32例,女67例,年龄64~85岁[(76.1±8.5)岁];伤椎分布:T10椎体10例,Tll椎体12例,T12椎体38例,L1椎体32例,L2椎体17例;I度楔形骨折35例、II度楔形骨折20例、III度楔形骨折8例,I度双凹形骨折6例、II度双凹形骨折9例、I度压缩形骨折17例、II度压缩形骨折4例。将穿刺锥靶点穿刺骨折区、侧口推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骨水泥椎弓根拖尾锚定三大技术综合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通过术中及术后X线、CT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渗漏少,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骨折区靶点穿刺、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骨水泥椎弓根拖尾锚定三大技术综合应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移位、生物毒性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 1
    • 手法整复结合3D打印定制矫形鞋垫治疗儿童重度扁平足

      黄昭, 曲军杰, 孙德麟, 崔建强, 康乐, 王彦超, 徐林

      Abstract:

      目的:分析手法整复在足底扫描中的作用及通过手法整复制作的定制矫形鞋垫在纠正儿童重度扁平足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07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就诊的3-12岁儿童,评估足底情况,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分为矫形鞋垫组共计6人(12只足),保守观察组共计5人(10只足)。嘱咐患儿父母定期填写主观评分量表并电话回访,穿戴3个月后比较足底扫描结果差异。结果:就诊的儿童重度扁平足发生率为:74.29%,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前后足弓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戴定制鞋垫3个月后,矫形鞋垫组与保守观察组复诊时足弓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戴定制鞋垫在初始1个月内不适感较强,1-2月内明显缓解,主观感觉作用增强。结论:就诊儿童重度扁平足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手法整复可暂时改变足弓状态,指导制作定制矫形鞋垫。穿戴定制矫形鞋垫相对于未使用鞋垫者有显著差异。儿童穿戴后也不会有明显不适,依从性好。具有无创、科学、快速,经济等优势。

      • 1
    • 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

      马崇一, 伦登兴, 赵晓栋, 吴沁民, 张骁, 厉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L4/5、L5/S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 1月~2022年 8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手术前后椎旁脓肿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其并发症。[结果] 16名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ESR、CRP、VAS、ODI均较术前下降(P<0.05),腰背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减轻,手术切口愈合好,无刀口愈合不良,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孔镜病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1
    • 下腰痛病患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量效关系的研究

      汪红亮, 周捷, 周涛, 李健, 查本义, 戚轩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下腰痛病患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的量效关系。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脊柱骨科就诊的151例下腰痛病患行腰椎MRI检查,测量其椎间盘高度,利用Pfirrmann分级系统行腰骶椎间盘退变分级,通过F检验检测腰骶段各椎间盘不同退变等级的高度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量化这种差异的相关性。结果:在每一腰骶段,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间盘高度呈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当排除1级及5级椎间盘退变时,结果保持不变(P值均≤0.01);为了进一步量化其相关性,在不同腰骶部水平测量其椎间高度,椎间盘退变等级每增加一级,在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椎间盘高度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本研究表明下腰痛患者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与椎间盘高度之间存在负量效关系,并证实了椎间盘高度可作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一种定量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1
    • 等速肌力锻炼对冻结肩患者恢复的影响

      辛运强, 滕学仁, 刘玉新, 邹阿鹏, 安丰敏

      Abstract:

      [目的]评估手法松解术结合等速肌力锻炼对冻结肩患者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冻结肩治疗的60例冻结肩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为等速组和松解组。等速组行MUA及等速肌力锻炼,松解组行MUA及常规康复锻炼,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60名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5±5.89)。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 VAS 评分均显著减少,而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治疗前,2组患者患肩在VAS 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 评分、AROM、PT及Constant-Murley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等速组比松解组疗效更加显著。[结论]MUA结合等速肌力锻炼治疗冻结肩的近期疗效显著,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肩关节力量。

      • 1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微创手术临床比较

      樊晓光, 张淇, 吕世桥, 沈炳华, 王静杰, 丁岩, 王磊升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与微创通道下椎间盘切除(minimally invasive tubular discectomy, MITD)两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08月至2021年08月,回顾性分析166例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UBE或MITD手术的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0 例采用UBE,116 例采用MIT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长于MI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后者(P<0.05)。前者在下地时间、切口愈合优于后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3±3.54)个月。UBE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稍短于MITD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椎管占位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UB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症可以取得和MITD相似的临床疗效,但UBE创伤更小,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住院时间进一步缩短。

      • 1
    • 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赵广超

      Abstract:

      目的 通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UBE)与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以验证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20年4月~2022年3月份收治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一组采用UBE治疗,另一组采用TLIF 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各随访时段的腰腿痛VAS、ODI评分及末次随访Macnab功能评定。统计术后住院日、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并发症。 结果 60例均不少于3个月随访, 两组术前、术后腿痛VAS评分统计无明显差异,腰痛VAS评分UBE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I评分UBE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acnab功能评定,UBE组优良率93.7%,TLIF组为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UBE组平均为(6.17±2.44)天,TLIF组为(10.73±4.00)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UBE组 (11.33±7.82)g/L与TLIF组(25.00±8.28)g/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1例马尾神经损伤,再手术1例,TLIF组2例出现神经根撕裂伤伴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两组均无椎管内血肿及感染出现。结论 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可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以及对椎旁肌的损伤,降低椎间融合率,同时创伤小,术后腰痛轻,疗效满意,且学习曲线平缓,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 1
    •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螺钉固定髋臼骨折

      李小娟, 张元智, 胡旭锋, 王少白, 李亚光

      Abstract:

      目的 通过机器人辅助下的经皮髋臼前柱顺行螺钉内固定术,对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髋臼前柱骨折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4人,依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每组12人,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术中导针调整次数、术中出血量、置钉优率、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使用VAS评分、Majeed功能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 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各置入螺钉12枚,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65.82±9.31 vs. 73.04±11.47 min)无明显差异,但机器人组较徒手组穿刺时间和透视时间更短(32.51±7.16 vs. 57.62±11.90 min、23.04±7.56 vs. 78.45±13.67 s)、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更少(14.92±4.03 vs. 52.92 ±8.58、0.50±0.52 vs. 6.75±1.14)、术中出血量少(31.98±9.04 vs. 74.80±19.45 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的置钉优率为75.00%明显高于徒手组的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AS评分、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髋臼前柱顺行螺钉内固定术置钉更精准,术中射线暴露量更低,组织损伤更小,临床效果稳定。

      • 1
    • 两种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比较

      丁海波, 李鹏, 孙培锋, 赵金柱, 曲良, 王连嘉, 陶春生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钉棒系统与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57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采取经皮钉棒系统进行髂腰联合耻骨支内固定术治疗:钉棒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22±12.61)岁;27例采取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钢板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39.81±10.63)岁。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同时采用Matta评分和Majeed评分来评价骨盆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2月。钉棒组患者手术时间(59.12±12.20)min,切口总长度(15.43±3.23)cm,术中出血量(75.23±15.34)ml;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77.23±18.34)min,切口总长度(27.48±4.33)cm,术中出血量(350.43±50.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tta评分结果分别为:钉棒组优16例,良12例,中2例,差0例;钢板组优17例,良8例,中2例,差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jeed评分结果分别为:钉棒组术后3月(77.50±5.57)分,术后6月(88.67±3.55)分;钢板组术后3月(71.75±3.58)分,术后6月(82.50±1.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钉棒组(92.60±11.20)天,钢板组(107.40±12.0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钉棒系统进行髂腰联合耻骨支内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骨盆愈合快等诸多微创优点,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1
    • Hangman骨折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

      方艳志, 吴星火

      Abstract: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其中麻醉方式经口组24例,经鼻组13例。记录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资料。 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经鼻组相比,经口组暴露时间、插管时间明显缩短(P < 0.05),但两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口组和经鼻组N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4.18±2.66)、(23.25±3.14),改善到术后末次随访时(5.22±1.06);JOA评分由术前的(7.28±2.36)、(6.86±2.54),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19.22±2.32)、(19.02±1.92);两组NDI、JOA评分术前术后均有显著差异,但组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颈椎前凸角、C2-3滑移率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经鼻与经口麻醉插管方法均安全可行。

      • 1
    • 三种术式治疗Rockwood III型肩锁关节脱位比较

      陈东旭, 李朝旭, 王胜涛, 彭伟, 盛希, 陈明洲

      Abstract:

      [目的]比较全关节镜下双束三Endobutton喙锁韧带重建、单束双Endobutton及传统钉钩钢板固定3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收治49例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束组15例、单束组及钩板组各17例,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双束组、单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钩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点VAS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后4天、14d各组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末次随访各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各时间点Constant-Murley评分、外展ROM、前屈ROM、内外旋ROM均逐渐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双束组在Constant-Murley评分、外展ROM、前屈ROM、内外旋ROM明显优于单束组和钩板组(P<0.05)。影像评估显示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CD和A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各组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CCD双束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束组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脱位的临床效果效果优于单束组及钩板组。

      • 1
    • 两种锚钉方式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比较

      成欣, 高炳俊, 蒋波逸, 陈建民, 刘国印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和双排锚钉技术在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6 月~2021年 06 月收治的4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后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排-骨道组和双排锚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均未发生感染和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主动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均> 0. 05)。单排-骨道组切口长度为大于双排锚钉组,差异明显(P<0. 05)。单排-骨道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双排锚钉组,差异显著(P<0. 05)。双排锚钉组有2例出现外排锚钉处松动性疼痛,单排-骨道组未出现。两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块移位、肩肱间隙和骨折愈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随着时间进展,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SES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ROM)、外展上举ROM和体侧外旋ROM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明确,均能有效提高肩关节功能、缓解术后疼痛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二次翻修手术,但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且内固定松动率低。

      • 1
    • 微波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

      李慧宁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微波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采用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微波组),同期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2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及术后并发症(感染、神经损伤)等。并随访术前、术后1 周及6个月的疼痛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及病变椎体Cob角和6个月生存率。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26.67%),其中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②对照组钉道渗漏3例,椎体周围渗漏1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2,P=0.047)。而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4.52±1.07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8±0.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9,P=0.017)。③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ECOG评分、VAS评分、Co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在安全性和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椎体成形术。

      • 1
    • 三种经皮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

      石楠, 巩凡, 马国续, 李晓亮, 赵子航, 赵飞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经皮缝合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98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7例采用3孔回形法;28例采用3孔Bunnell法;23例采用6孔Bunnell法。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踝关节功能资料。[结果]三组间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孔法切口总长度明显短于6孔法(P<0.05)。3孔回形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早于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P<0.05),但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组间术后1个月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没有差异(P>0.05),但3孔回形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显著优于3孔Bunnell组和6孔Bunnell组(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VSA评分、AOFAS评分、AT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VAS评分随时间降低(P<0.05),AOFAS评分、ATRS随时间升高(P<0.05)。三组间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足跖屈-背伸ROM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三组足跖屈-背伸ROM显著增加(P<0.05)。三组术后末次随访均无跟腱二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3种不同的缝合方法远期治疗效果相似,但3孔法回形法切口小,更利于跟腱功能的早期恢复。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术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邹焱, 高子茏, 何跃, 陈果, 姚晓克, 顾祖超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辅助腰椎融合术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ls.gov、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UBE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4月13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数据不能合并者进行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高质量文献7篇,中等质量2篇。总共纳入患者796例,其中UBE组365例,传统组4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方面,UBE组和传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OR=0.94,95%CI(0.57,1.53),P=0.800]。硬膜外血肿发生率[OR=1.16,95%CI(0.38,3.52),P=0.800]。硬脊膜撕裂发生率[OR=1.80,95%CI(0.76,4.30),P=0.180]。感染发生率[OR=0.35,95%CI(0.09,1.30),P=0.120]。随访方面,一过性麻木发生率[OR=1.03,95%CI(0.22,4.84),P=0.970]。减压不全发生率[OR=0.97,95%CI(0.18,5.33),P=0.970]。二次手术发生率[OR=0.78,95%CI(0.17,3.61),P=0.750]。影像学方面,融合器沉降发生率[OR=0.86,95%CI(0.30,2.47),P=0.780]。所有纳入的研究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BE辅助腰椎融合术与传统腰椎融合手术具有同等的安全性。

      • 1
    • 创伤性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两种颈椎前路融合

      朱海迪, 卢赟, 邵毅杰, 刘凌, 孙佳佳

      Abstract:

      目的:比较零切迹锁定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20年09月收治的44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ROI-C(ROI-C组),23例采用传统前路颈椎钛板联合cage(传统组)。分别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NDI)以及颈椎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按随访周期12-18个月完成术后三次随访,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与传统组患者比较,ROI-C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更短,切口长度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患者各1人末次随访时椎间未融合,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两组患者锥体束征均较术前改善;ROI-C组在对椎间隙高度恢复优于传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JOA评分、NDI、颈椎生理弧度差异不明显,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零切迹锁定型椎间融合器与钛板联合融合器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和维持椎间隙高度。与钛板联合融合器相比,ROI-C组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而且恢复患者颈椎椎间隙高度效果明显。

      • 1
    • 股骨颈系统与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王凤丽, 徐咏梅, 李高玉, 朱自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传统3枚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6月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分为FNS组(46例)和CCS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5.48±1.62个月。围手术期FN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均比CCS组少,两组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结果为FNS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显著早于CCS组(P<0.05)。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随恢复时间延长均显著增加,VAS评分疼痛随时间延长疼痛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FNS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均比CCS低。影像结果Garden对线指数、 骨折愈合、Tonnis分级三项指标两组均显示骨折良好愈合,股骨颈短缩术后FNS组明显少于CCS组,内固定物稳定性FNS组明显优于CCS组。 [结论] 相比于传统内固定方式,FNS手术创伤小、稳定性强,术后拥有更好的髋关节功能。 关键词: 股骨颈系统, 空心加压螺钉,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 1
    • 两种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比较

      廖明新, 林伟明

      Abstract:

      [目的] 比较混合植骨与颗粒植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5月至2020 年5月收治胫骨中下段无菌性骨不连病例48例。按照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混合植骨治疗,20例采用颗粒植骨治疗。收集两组的病例资料,比较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顺利完成。混合植骨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总长度比颗粒植骨组要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程度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植骨组下地行走时间和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颗粒组(P<0.05)。术前两组间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跖屈 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混合植骨组的AOFA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跖屈 ROM均显著大于颗粒组(P<0.05)。影像学方面, 混合植骨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颗粒组 (P<0.05)。末次随访时,混合植骨组的Paley功能恢复评分、Paley骨折愈合评分和Johner-Wruh评分均优于颗粒组(P<0.05)。[结论] 两种植骨治疗方式均可有效的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相比之下,混合植骨的临床疗效优于颗粒植骨。

      • 1
    • 远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易蒙, 丁立祥, 宋继鹏, 林万程

      Abstract:

      远端综合征(FOS)是一种以椎间孔外L5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它区别于神经根在一般位置下的压迫。 为了明确FOS的诊断,CT、MRI等是较好的诊断方法。 对于确诊FOS的患者也应考虑保守治疗。 但如果出现了无法缓解的症状,手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减压肯定是有效的,但是否进行融合手术的决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这种疾病很少被报道,对于最好的治疗方法现如今没有共识, 也缺乏大样本的疗效分析和对照研究。 未来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更好的诊断与治疗该疾病。

      • 1
    • 半月板外突的中央化治疗研究进展

      许涛, 周游

      Abstract:

      半月板外突是评价半月板功能和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重要指标,是半月板损伤修复预后疗效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信号,加速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近年,半月板中央化这一新技术在治疗半月板外突的生物力学研究、动物模式、临床治疗和疗效随访中有很多拓展性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半月板外突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和中央化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骨骼巨噬细胞与破骨细胞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亚洲, 陈威, 赵海燕, 王文己

      Abstract:

      骨免疫学认为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控骨骼疾病,巨噬细胞-破骨细胞轴在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关节产生的磨损颗粒刺激破骨细胞发生骨溶解,巨噬细胞吞噬磨损颗产生慢性炎症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而巨噬细胞通过抗炎作用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促使骨折愈合。破骨细胞活跃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巨噬细胞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破骨细胞过度活跃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骨免疫中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相关骨骼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1
    • 微波消融联合病灶刮除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李建华, 徐明, 郑凯, 于秀淳

      Abstract: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适应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术治疗的8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腕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评分(MSTS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术后患者的腕关节功能、疼痛和上肢功能。 结果:8例患者随访(64.38±27.65)个月,均无复发及肺部转移。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ROM):掌屈-背伸(132.75±7.40)°,旋后-旋前(162.00±10.90)°,桡-尺偏(40.50±5.26)°;握力为健侧的(84.75±6.90)%。VAS评分、MSTS评分、DASH评分提示术后腕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Campanacci I级,尺侧部分桡腕关节面完整、至少桡骨2面皮质骨完整且软组织肿瘤组织块可以完整切除的Campanacci Ⅱ-Ⅲ级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适用于微波消融病灶刮除治疗。

      • 1
    • 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固定前臂双骨干骨折

      杨俊生, 李颖

      Abstract:

      [目的] 介绍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固定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对12例分期治疗的开放性前臂双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牵引架辅助微创钢板内固定术。一期牵引架维持骨折对线,二期在尺、桡骨折远近两端沿骨长轴各作两个微创经皮“窗口”,在肌肉与肌腱之间分离至骨膜,骨膜剥离子在骨膜外分离跨骨折线制作预放钢板的“隧道”,从远端“窗口”插入钢板至骨折近端,透视下进一步骨折对位后钻孔、置入螺钉。术后早期行前臂旋转功能康复。 [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6个月。桡骨平均愈合时间(4.25±1.12)个月,尺骨平均愈合时间(4.00±1.37)个月。末次随访根据Grace-Eversmann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 牵引架辅助间接复位,使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前臂双骨干骨折操作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

      王新国, 赵杰, 徐宪超, 傅昊东, 蔡增彬

      Abstract:

      [目的] 总结老年骨盆脆性骨折(fragile fracture of pelvis,FFP)行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治疗耻骨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5例(27侧耻骨支)老年骨盆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均采用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记录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发生,单枚空心钉置入时间平均(37.45±4.87)分钟,单枚螺钉透视时间平均(43.15±9.87)次,术中出血量平均(37.97±8.81) 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平均(7.79±0.67)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疗效按Majeed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30%。影像方面,术后即刻复查DR片并根据Ma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21侧,良6侧,优良率:100.00%。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82±0.56)周。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或螺钉退出,未见明确异位骨化。结论 逆行耻骨支螺钉在老年脆性骨盆骨折治疗中,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少,感染率低和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 1
    • 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

      张海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植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内外翻。关节镜入路为后外侧口入路及外侧口入路,直视下清除碎骨块、血肿,闭合撬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Bohler 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复位宽度的钢板置于足内外侧,用大力复位钳自足两侧持续向中间加压,逐渐恢复宽度。复位良好后植入内固定物。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踝和后足功能疗效。[结果]术后28例均获得9~25个月随访,未出现并发症。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18足,良8足,可2足,差0足,优良率为92.9%。[结论]关节镜直视下治疗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手术过程清晰,精准微创复位及固定骨折,术后并发症少,骨折血运破坏小,术后骨块愈合快,距下关节韧带破坏少无明显僵硬,临床疗效满意。

      • 1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即刻与次日下地活动的比较

      左孝海, 黄伟

      Abstract:

      [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下比较术后即刻与次日负重活动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5月31日在我院骨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及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即刻负重活动,对照组术后次日负重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情况、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情况、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40名关节置换患者,其中观察组66名,对照组74名。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首次排便时间(h)33.73±18.23 VS 45.57±22.87,P=0.02),术后6周内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的整体趋势均优于对照组,部分时间的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TA/TKA患者术后即刻下地活动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及关节功能恢复。

      • 1
    • 骨肉瘤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基因预测及免疫浸润

      魏建仝, 邹永刚, 李扬, 王勇平

      Abstract: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参与骨肉瘤(Osteosarcoma, OS)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促进肿瘤细胞铁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性,但lncRNA在OS中调控铁死亡的作用尚待研究。因此,本文旨在预测铁死亡相关lncRNA,并构建OS预后预测模型及其竞争性內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e RNA, ceRNA)调控网络。结果发现,铁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优化OS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风险评分与OS患者免疫浸润有关,铁死亡相关lncRNA ceRNA网络,可能为O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为探索OS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1
    • 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

      陈民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在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治疗中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我院诊治的21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21±1.90)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并发症,通过踝关节X片、CT评估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采用VAS评估术后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随访8~22个月,平均(15.20±1.51)个月;手术时间70min~135min,平均(101.00±4.30)min;手术出血量35ml~120ml,平均(77.04±6.52)ml。术后踝关节CT检查显示,18例患者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患者关节面移位1mm~2mm。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0~3分,平均(1.85±0.20)分。AOFAS踝-后足评分71~95分,平均(86.04±1.43)分。[结论] 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能充分显露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复位方便,复位率高,切口安全,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克氏针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

      王崧伊, 刘书燕, 陈芳建, 金海龙, 苗倍铭, 岳肖华, 陈召洋, 申凡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钩骨体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23例钩骨体部骨折手术患者,年龄平均29岁(17至42岁),手术均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7至4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观察分析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侧握力评估末次随访效果。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并未增加感染风险,切开复位可有效复位关节面,明确腕掌关节脱位或骨折情况,修复损伤组织,术后效果良好,组织激惹发生率低,另患者花费少。

      • 1
    • 白细胞介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

      薛忠书, 张小伟, 陈宁杰

      Abstract:

      摘要: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健康,同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椎间盘从18岁后开始逐渐退变,在退变过程中由于年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和遗传易感等因素的影响,加速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椎间盘退变是一个序贯、级联发生的病理过程,从髓核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开始,发展为椎间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促分解代谢酶的表达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椎间盘细胞凋亡等。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白细胞介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白细胞介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1
    • 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观察

      周若南, 王祥善, 张华, 寇德鹏

      Abstract:

      目的:观察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脊柱冠状面Cobb角25°~60°)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用≥3级截骨矫形减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偏移距离、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腰椎前凸角均高于术前(P<0.05),且不同时刻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Ponte截骨联合多节段TLIF效果良好,且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 1
    • 通道辅助下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比较

      周若南, 王祥善, 张华, 寇德鹏

      Abstract:

      目的:比较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两组,各51例。A组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B组采用通道辅助下MIS-TLIF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腿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椎间隙高度指数,减压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B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不同时刻腿部疼痛和椎间隙高度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减压不充分占比高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道辅助下MIS-TLIF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够充分神经减压,但前者术中创伤小、术后下床早、康复快,符合术后加速度康复外科(ERAS)理念,且远期腰部疼痛和腰椎功能均优于后者。

      • 1
    • 阿司匹林预防关节置换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成杰

      Abstract: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受损等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特别是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抗凝剂更合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提供有效的VTE预防。因此,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方面,本文将阐述阿司匹林预防VTE的机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给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案和策略,具有一定临床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血管瘤1例报告

      黄花顺, 谢学文, 管明强, 曾扬

      Abstract:

      -

      • 1
    • 羟基磷灰石聚合物载生长因子人工骨研究现状

      齐军强, 王浩田, 叶晓健, 许国华

      Abstract:

      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因为仿生细胞外基质,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机械性能、可控降解性能、缓释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骨修复领域。由于生长因子参与骨修复过程,因此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负载生长因子逐渐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羟基磷灰石/聚合物复合材料载生长因子在骨损伤或骨缺损治疗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1
    • 糖尿病对后路腰椎融合术预后的影响

      刘杭, 刘磊, 谢志阳, 王运涛

      Abstract:

      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与后路腰椎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PLIF)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虽然有相关文献提示糖尿病患者PLI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通过有效控制围手术期的血糖,保证血糖的稳定性,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以往文章,总结糖尿病患者行PLIF术全身、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探讨并完善糖尿病患者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指标,分析糖尿病影响PLIF预后的机制,以期进一步评估PLIF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 1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器学习的研究进展

      崔东明, 陶春生

      Abstract:

      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高发病率疾病,也是导致成年人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的常见原因。目前对于LDH的研究大多是传统的研究,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ML可以利用计算机从大数据中“学习”复杂关系,并产生将大量协变量与感兴趣的目标变量联系起来的模型。具体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病变检测和分类、图像自动分割、数据分析、放射特征提取、优先报告和研究分类以及图像重建。ML处理数据的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就基于ML在LDH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 1
    • 下腰痛与胸腰筋膜影像学征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宋明欣, 肖强, 秦健

      Abstract: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TLF)将脊椎旁肌肉与后腹壁肌肉分开,胸腰筋膜的所有层组成一个复合体,在维持邻近胸腰节段,尤其是对下腰椎及骶髂关节的稳定有尤为重要的作用。腰椎疾病往往伴发胸腰筋膜的改变,目前,并未引起临床的广泛重视,影像学评价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用影像学准确识别并研究胸腰筋膜的形态改变及功能变化,对于腰背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与预防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笔者就下腰痛患者的胸腰筋膜影像学表现及影像学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我们对胸腰筋膜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 1
    • 半髋置换后全髋置换翻修的原因与结果

      康武林

      Abstract:

      背景:关节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移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据报道,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相比,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 HA)的翻修率更高,且更复杂。因此,我们报告了HA翻修为THA的常见原因以及随访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我们确定了从2010年到2020年HA翻修THA的患者。收集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术中情况以及术前、术后髋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等。结果:在所有纳入的39例患者中,59.0%的患者存在臼底磨损,46.2%的患者存在股骨柄的问题。82.1%(32/39)的患者更换了全套髋关节组件,17.9%(7/39)的患者只更换了髋臼部分的组件,与翻修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的屈髋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髋臼磨损和股骨柄的松动是HA翻修成THA术的主要原因,翻修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 1
    • 盂肱关节后脱位伴反向Hill-Sacks损伤:1例报告和综述

      李树栋, 李刚, 梁学振, 朱凯

      Abstract:

      盂肱关节后脱位(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PSD)指因肩关节前方受到直接向后的作用力或外伤时肩关节处于极度内收内旋位导致的肱骨头向肩关节盂后脱出的病变。相较于肩关节前脱位更为罕见,且漏诊、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常伴有肱骨头内侧的明显缺损,即反Hill-Sacks损伤。本文通过收治肩关节后脱位伴反Hill-Sacks损伤案例1例,总结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PSD的辩辨证疗提供新的思路。

      • 1
    • 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赵鲁京, 吴倩, 赵刚, 王五洲, 王根, 孙圣亮, 张龙, 唐睿, 王剑利

      Abstract:

      目的比较分析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和单纯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至2021 年06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 组( n = 39) 采用3 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B 组( n = 33) 采用3 枚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 ~ 24 个月 ,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 B 组( P < 0. 05), 两组手术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P > 0. 05); A组畸形愈合率、不愈合率、愈合时间大于B组( P < 0. 05),两组均未出现异位骨化,术后1月 Harris 评分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月、 6 月、12 月 Harris 评分 A 组低于 B 组(P<0.05)。结论:内侧支撑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较单纯应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一定优势,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率,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 1
    • 前交叉韧带选择束重建联合快速康复疗效观察

      汤明, 张青松, 文华伟, 方禹舜, 李亚楠, 张绍华, 李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束重建联合术后快速康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10月-2020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6例术中确诊为ACL部分损伤的患者,其中保留ACL残束行选择束重建手术19例(保残组):男15例,女4例;年龄16-41岁(平均26.58±7.49岁);清理ACL残束行标准化重建手术17例(常规组):男13例,女4例;年龄17-43岁(平均25.41±7.73岁)。术后均行免支具快速康复方案。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年、术后 2年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分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松弛度侧侧差值以及术后2年患膝MRI评估移植物愈合情况,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记录两组患者重返运动的比率和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平均32.8±6.45个月)。并发症情况∶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及膝关节僵硬,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5 例(保残组 3例,常规组 2例)。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均优于常规组(P < 0.001);术后 2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主观评分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 > 0.05)。术后1年、2年两组松弛度侧侧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2年MRI评估两组移植物均未见再发断裂。重返运动比率及时间:末次随访时保残组重返运动比率(47.4%),重返运动时间(7.14±3.39)月;常规组重返运动比率47.1%,重返运动时间(12.25±4.25)月,两组患者术后重返运动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ACL部分损伤选择束重建配合术后快速康复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重返运动时间更短,是目前治疗ACL部分损伤的较好选择。

      • 1
    • 胫骨开放性骨折两种外固定比较

      刘钊, 万春友

      Abstract:

      [目的]比较六轴空间外固定支架(Hexapod External Fixator ,HEF)与单臂外固定支架(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or ,UEF)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23例,根据医患沟通结果,72例采用HEF,51例采用UEF。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5~32个月,平均(26.50±1.31)个月。HEF组支架调整次数少于UEF组(P<0.05),但手术费用高于UEF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下地站立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肢膝、踝屈伸 ROM显著改善(P<0.05)。HEF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带架时间早于UE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W评级、跛行及下蹲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逐渐改善(P<0.05),末次随访HEF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UEF组(P<0.05)。两组患者HKA、MPTA、mLDTA角度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HEF组患肢HKA、MPTA、mLDTA角度矫正优于UEF组(P<0.05)。HEF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UEF组(P<0.05)。[结论]应用HEF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可较好的改善骨折复位质量和下肢力线角度,缩短骨折愈合和带架时间。

      • 1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

      杨帆, 宋扬, 钱澍, 魏飞龙, 朱凯龙, 钱济先, 周程沛

      Abstract:

      目的:观察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发脑脊液漏(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CSFL)的发生率,探究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8月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并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分为CSFL组和无CSFL组,采用单项因素及二元多因素逻辑回顾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资料差异。结果:共10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8例并发CSFL,发生率为25.9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手术工具、失血量、住院时间、椎管面积残余率、轴位正中线前后径残余率、矢状位前后径残余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表明:每增加1个手术节段,CSFL风险增加3.27倍;椎管面积残余率每减小10%时,CSFL风险增加0.97倍。结论:手术节段多、椎管面积残余率低的患者发生CSFL的风险增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 CSFL 的发生。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赵加庆, 耿晓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OLF)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TOLF患者,12例行UBE治疗(UBE组),17例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开放组),采用单因素比较评估UBE治疗TOLF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开放组相比,UBE组的切口总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缩短,但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增多(P<0.05)。随访同期,两组ODI评分、JOA评分、锥体束征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评分均较前显著降低、JOA评分均较前显著增加、锥体束征情况均较前显著改善(P<0.05)。影像测量上,两组术后胸椎后凸角、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均显著增大(P<0.05)。与开放组相比,术后同期UBE组的胸椎后凸角显著减小、后侧骨丢失显著减少(P<0.05),但同期椎管面积及椎管矢状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可有效治疗TOLF,且相较于传统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结构及稳定性破坏更少的微创技术,但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

      • 1
    • 两种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比较

      王辉, 杨晓溪, 霍永鑫, 王红涛, 贾鑫玮, 张净宇, 张一晗

      Abstract:

      [目的] 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5月—2020年8月,共收治第2 ~ 5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急诊入院患者46 例(46指),进行前瞻性研究。抽签法随机采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指背侧支组)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掌背返支组)进行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期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意外情况。掌背返支组在供区闭合方面显著优于指背侧支组(P < 0. 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皮瓣成活面积、供区切口愈合、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83)。指背侧支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及外观满意度优于掌背返支组(P < 0. 05),而两组患者伤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 相对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感觉更好、外形更美观,更适合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

      • 1
    • rhBMP-2复合明胶海绵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剂量依赖性的研究

      魏彬, 罗卓荆, 黄景辉, 马腾, 夏冰, 李胜友, 郝一鸣, 高雪, 郑毅

      Abstract: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复合明胶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 ACS)修复兔桡骨极限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疗效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2组,每组3只,制作新西兰白兔单侧桡骨中段15 mm的极限骨缺损实验模型,按下列分组给于处理:A~C组及D~F组为4周和8周实验组,各实验组按植入的rhBMP-2剂量分为低剂量实验组(0.25mg rhBMP-2+ACS, A/D组),中剂量实验组(0.5mgrhBMP-2+ACS, B/E组)、高剂量实验组(2.5mgrhBMP-2+ACS, C/F组); Ctr1a~ Ctr3a与Ctr1b~Ctr3b为4周及8周对照组,按处理方式分为空海绵对照组(ACS, Ctr1a/ Ctr1b)、空白对照组(Ctr2a/ Ctr2b)、植骨对照组(Ctr3a/ Ctr3b);术后4、8周取材行X线观察比较各组骨修复外观情况;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缺损区骨修复效果并定量分析各成骨相关指标;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新生骨成熟情况。[结果] X线、Micro-CT结果显示术后4及8周三个剂量组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新生骨生成。相比而言,高剂量组 成骨效果最好,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差,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术后4周、8周高剂量组新生骨骨成熟度最好,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差;空海绵组与空白组成果效果一致,均未见明显骨生长。[结论] rhBMP-2能促进兔桡骨极限骨缺损的修复;在0.25mg-2.5mg 范围内区,骨修复效果与rhBMP-2的剂量呈正相关。

      • 1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 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

      邹小宝, 马向阳, 付索超, 邓琛府, 马仁财, 陈均麟, 夏虹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 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1例先天性C6半椎体畸形。该患者C6右侧半椎体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行前-后-前路截除C6、C7部分椎体,使C6、C7下方获得平齐,无需处理C6右侧椎动脉,后路C5-T1椎弓根螺钉及前路钢板固定进行矫形。[结果] 术程顺利,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5h,术中出血量约400ml。术后患者斜颈明显好转,颈椎Cobb角由术前33°改善至术后的5°。术后X线及CT示颈椎冠状面平衡良好、内固定满意。[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效果满意,尤其是半椎体涉及椎动脉,而其邻近的下方椎体不涉及椎动脉,此方法可避免截骨时处理椎动脉,提升手术安全性。

      • 1
    • 高海拔地区义诊中肢体畸形残疾的现状调查

      王科学, 格曲批, 泽仁翁吉, 泽仁太, 吴増玉, 臧建成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理塘县肢体畸形残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探索高海拔地区肢体畸形的主要病因病种,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1年5月-12月,以7次巡回诊疗,1次义诊和1次筛查为基础,采取个人访谈、问卷调查以及现场查体等方式,随机对四川省理塘县各类肢体残疾畸形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信息收集,记录肢体畸形相关数据以及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发病过程以及治疗过程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检查记录530例被调查者信息,其中肢体残疾者364人,其中男141人,女223人;平均年龄54.2岁(3-90岁),藏族363人,汉族1人。按职业类别,农业357人,非农业7人。按病因统计,骨关节炎253例,占69.51%,其中膝骨关节炎201例,占79.45%,50-59岁组最多,占34.83%,其次是60-69岁组,占28.86%;神经系统障碍后遗肢体畸形45例,占12.36%;先天性肢体畸形29例,占7.97%;代谢性骨病所致骨关节炎22例,占6.04%;意外伤害肢体畸形15例,占4.12%。结论 理塘县肢体残疾畸形主要源于骨关节炎、神经系统障碍后遗症以及先天性肢体畸形等,可能与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环境、藏区牧民劳作方式及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等有关。

      • 1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神经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刘洋, 马彬, 李玉乔, 杨厚志, 罗干, 贾宇涛, 马远

      Abstract:

      目的 分析腰椎椎间融合术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或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的患者。对神经损害组和无神经损害组共418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术后神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322,P<0.001)、肥胖(OR=3.325,P=0.003)、PLIF手术(OR=10.017,P=0.002)、伴有腰椎滑脱(OR=7.589,P=0.006)、翻修手术(OR=6.182,P=0.008)为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程时间长、肥胖、PLIF手术、腰椎滑脱、翻修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预先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神经损伤的出现。

      • 1
    • 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临床应用

      胡向阳

      Abstract:

      目的:研究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应用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收治的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前者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治疗,后者行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术后3d、3个月、6个月,相较对照组患者VAS、ODI评分、出血量,观察组患者评分更低(P<0.05)。术后3d、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JOA评分高,但手术时间更长(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术后6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更高(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融合率相比,与观察组相当(P>0.05)。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治疗中,行脊柱内镜镜下Endo-PLIF技术治疗疗效确切,其具备创伤性低、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等优势,安全性较高,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 1
    • 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在AS矫形的临床疗效:2年随访分析

      沙西卡·那孜尔汗, 孙治国, 张树文, 王浩

      Abstract:

      摘要:[目的] 深层次探究使用术前3D模拟手术诊疗AS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挑选 2015 年 12 月—2020 年 12 月时间段内,在本院内选取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诊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后凸畸形病人一共47 例。根据医患沟通的具体内容,19 例病人选取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其他的28例病人则选取常规手术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记录并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信息。[结果] 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病人的手术周期、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指标均明显超过了常规诊疗组的病人 (P<0.05)。2组病人随访周期在22~32 个月范围内,平均每个病人随访: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随访27.8±7.8月,常规组随访26.5±7.3月。伴随时间的推移,2组病人的 VAS 、ODI 分数获得了显著下降 (P<0.05),存在显著性,而病人的 JOA 分数显著提升 (P< 0.05),存在显著性。从时间点层面来开展探究,2组病人的骨融合时间、VAS、ODI 以及 JOA 分数之间的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 (P>0.05)。从影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病人的螺钉置入准确率明显超过了常规诊疗组(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和术前进行比较,末次随访2组病人的侧弯 Cobb 角、CBD、SVA、LL 较术前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P<0.05),存在显著性,3D辅助个性化模拟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和常规的手术进行比较,术前3D辅助个性化模拟手术的能够按预定计划完成手术,并达到术前要求,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有效避免矫形手术术后并发症。

      • 1
    • 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60岁上下比较

      袁札根

      Abstract:

      目的:探讨比较60岁上下患者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后临床效果的差异,并深入讨论Oxford UKA的理想适应症。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回顾性查阅病例资料,共纳入同一组外科医生112例因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初次接受UKA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组和≥60组,每组56例;评估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变量;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特殊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用于随访时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效果。进行影像检查,测量两组患者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 FTA),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MPTA)。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比,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类型和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VAS评分、H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组患者KSS临床评分显著优于≥60组患者(P<0.05)。术后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HSS评分、KSS临床和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显著增加(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FTA角、mLDFA角和mMPTA角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至少5年的随访中,<60组患者接受Oxford UKA后显示出良好的功能结果,该年龄组与≥60组患者的功能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 1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构建与量表结构探索

      黄峰, 王飞, 尚磊

      Abstract:

      [目的] 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初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结构,为量表进一步编制提供基础。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患者访谈构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的概念模型、预设维度和条目池。根据6名专家意见和20名患者测试结果,对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修改,形成包括55个问题的初始问卷。采用初始问卷对某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的191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对初始问卷条目进行筛选,根据专家意见、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结构。[结果] 构建出包含四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概念模型。分析初始问卷调查数据,经过条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平行分析提取出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31%,6个公因子分别反映患者躯体症状、躯体功能、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适应、治疗效果。[结论] 提取出的6个公因子均涵盖在所构建的概念模型内,能够解释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应围绕躯体症状、躯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活动和治疗效果6个维度进行编制。

      • 1
    • 慢性持续性牵引治疗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

      高强, 郑遵成, 陈义乾, 王琰, 王英, 吕小倩, 岳寿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Ilizarov理论慢性持续性牵引对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慢性持续性牵引组(单次牵引时长>1.5h)28例,常规牵引组2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疼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20分法)、颈椎JOA评分(17分法)。[结果] 所有56例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疼痛VAS评分、颈椎JOA评分(20分法)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两组治疗后,慢性持续性牵引组显著优于常规牵引组(P<0.001)。两组JOA评分(17分法)相比,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未见损害。[结论] 基于Ilizarov理论的慢性持续性牵引能有效改善伴脊髓压迫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电生理表现,疗效优于常规牵引疗法,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1
    • 全髋关节置换翻修两种垫块填充髋臼骨缺损比较

      倪喆

      Abstract: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半球形3D打印钛金属垫块在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比较该新型垫块与传统橘瓣形钽金属垫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科大附一院骨科使用垫块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翻修术的67例(67髋),其中35例患者体内植入半球面钛垫块(HTA组),另外32例患者使用橘瓣形钽垫块(OSTA组)重建。在最后一次随访后,分别评估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两年以上。两组在Harris髋关节评分,髋臼旋转中心的恢复(HCOR)以及双下肢长度差异(LLD)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比较髋臼侧重建时间,实验组平均33.8min(16min~52min),对照组平均62.2min(30min~8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假体均无松动或移位现象。[结论]:半球面金属垫块和钽金属垫块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相当,但手术过程的重建更加快速便捷。该技术是严重髋臼骨缺损重建的可靠替代方法。

      • 1
    • 两种手术方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田浩然

      Abstract:

      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与接骨板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我科收治的62例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数据,跟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治疗组(n=28)和接骨板螺钉治疗组(n=34),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评估采用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Neer评分,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32.4周,与接骨板螺钉治疗组比,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治疗组较接骨板螺钉治疗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出血量更少(P<0.05),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桥接内固定系统结合Nice结与接骨板螺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更有优势

      • 1
    • 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价值

      贾明胜, 郑修竹, 刘佳, 陈逸如, 杨慧, 李长勤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对脊柱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我院54例脊柱骨转移确诊患者的99mTc-MDP SPECT/CT骨显像资料。比较不同性别间正常椎体SUV差异;分析正常椎体SUV与体质参数相关性;比较正常椎体与脊柱骨转移瘤之间、不同原发肿瘤脊柱骨转移瘤之间、边缘清晰与不清晰转移瘤之间SUV差异;绘制ROC曲线得到SUVmax、SUVmean最佳临界值。[结果] 不同性别间椎体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Vmean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1);SUVmax和SUVmean与BMI呈正相关(P<0.05)。正常椎体、脊柱骨转移瘤SUVmax分别为7.17±2.71、28.30±15.18(P<0.001),SUVmean分别为4.16±1.41、13.01±6.97(P<0.001)。31例肺癌、13例前列腺癌与10例其他肿瘤脊柱骨转移瘤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清晰与不清晰脊柱骨转移瘤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UC分别为0.983(95%CI: 0.966~1.000)、0.965(95%CI: 0.928~1.000),灵敏度分别为92.6%、96.3%,特异度分别为96.3%、88.9%;SUVmax和SUVmean对脊柱骨转移瘤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11.470、5.655。[结论] 正常椎体骨SUV与BMI呈正相关,SPECT/CT骨定量SUV分析对诊断脊柱骨转移瘤有一定临床价值。

      • 1
    • 新型国产颈椎间盘置换对山羊颈椎活动度的实验研究

      王逢贤, 徐林, 曲弋, 赵赫, 曹旭, 杨济洲, 杨永栋, 赵丁岩, 俞兴

      Abstract:

      [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山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A组和B组均为手术组,C组为对照组,手术组摘除颈3/4间盘并植入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A组植入表面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间盘假体,B组植入没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间盘假体,对照组未手术。分不同时间点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RO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统计学分析显示,C2/5及C3/4活动度方面,三组的术后即刻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ROM低于A组和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较好的保持了山羊颈椎的活动度。

      • 1
    • 人参四逆汤对骨折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伊晓倩, 鹿洪秀, 赵启东, 商卫勋, 祝永驰, 苏帆

      Abstract:

      目的 观察人参四逆汤对骨折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老龄兔72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肝素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人参四逆汤低、中、高剂量组给予中药灌胃,连续3天。空白对照组外的五组家兔建立骨折模型。人参四逆汤组和肝素组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7天。检测血清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水平;HE法观察股静脉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 RT-PCR、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四逆汤三剂量组及肝素组DVT发生率显著降低,人参四逆汤中、高剂量组术后1、3、7日COR、TNF-α、IL-6水平明显减低,术后7日NO水平明显升高,ET1水平明显降低(P < 0.05);人参四逆汤三剂量组TLR4、MyD88、NF-κB P65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肝素组明显降低(P < 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静脉管壁厚薄不均,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脱落,管腔可见血栓、白细胞浸润,人参四逆汤组可改善上述变化;电镜下,人参四逆汤中剂量组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轻微,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结论 人参四逆汤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来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1
    • 藏族与汉族成人腰椎椎弓根CT测量比较

      洪锋泽, 彭超

      Abstract:

      [目的]测量成年西藏藏族腰椎椎弓根形态特点,同时对比藏汉两族及男女之间腰椎椎弓根形态差异,为西藏腰椎椎弓根螺钉的选用及内固定术的定位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随机抽取本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门急诊、住院患者藏族100例 (男50例,女50例)汉族100例 (男50例,女50例),年龄18-60岁。按民族、性别分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L1-L5椎体的椎弓根宽度、轴线长度、矢状径、横断面角和矢状面角,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腰椎椎弓根宽度及横断面角度均由L1到L5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由L1-L5均逐渐减小,腰椎椎弓根的轴线长在 L1-L3节段由上往下呈增大趋势,L3-L5节段往下呈减低趋势;腰椎椎弓根上倾角变化水平较小。藏族与汉族人群腰椎椎弓根各径线的数据部分有差异,藏族男性腰椎椎弓根宽度、轴线长、矢状径及L2-L4椎弓根横断面角均大于藏族女性。[结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间腰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存在差异,因此在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时置钉角度与螺钉型号的选择应考虑种族及性别的差异,同时腰椎椎弓根形态存在个体差异,术前有必要对置钉椎体进行CT等检查。

      • 1
    • 椎间孔镜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杜薇, 丁宇, 崔洪鹏, 张建军, 李雯, 朱凯, 卢正操

      Abstract: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 PTE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PRP组与非PRP组,每组18例,PRP组给予PTED联合PRP治疗,非PRP组给予单纯PTED手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VAS评分、腰椎疾患JOA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责任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12 个月PRP组各评分优于非PR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各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方面,术后12个月PRP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非PR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联合PRP是治疗DLB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术后短期内疼痛,且长期随访有一定的减缓间盘退变的作用。

      • 1
    • 两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前外侧肌肉间隙入路(Orthopadische Chirurgie Munchen, OCM)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53例,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8例患者采取OCM入路,35例患者采取DLA入路。对比两组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早期VAS评分、术后Harris评分、髋关节伸屈度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BMI、术前Harris评分和髋关节伸屈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OCM组皮肤切口长度、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第二天VAS评分均优于DLA组,而手术时间则长于DL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月Harris评分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度OCM组优于DLA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OCM组LLD小于DLA组,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OCM入路手术时间较传统前外侧入路长,但是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 1
    • 骨髓间质细胞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肩袖损伤

      刘景云, 石辉, 刘涛, 蔺超, 任强

      Abstract:

      目的 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与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肩袖损伤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 2021年10月,两组匹配的160例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试验组80名患者予以肩关节镜手术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辅助治疗,对照组80名患者只予以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采用相同康复方案并随访1年,通过MRI扫描确认肌腱修复后的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OM)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对疼痛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均显著改善,然而在最后随访中,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747)。与术前测量结果相比,两组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的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在最后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0.898、0.524、0.057)。术后两组UCLA评分均显著提升(均P<0.05),但在最终随访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829)。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测,1年随访中,实验组80例患者中有66例(80%)发现了完整的肩袖,而对照组80例患者中只有48例(60%)发现完整肩袖(P<0.05),且试验组磁共振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实验可以观察到,MRI显示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辅助治疗显著改善了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愈合结果,减少再撕裂率。使用标准的结果测量方法显示术后临床差异不明显。

      • 1
    • 经跗骨窦入路微创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跟骨骨折

      陈言智, 杨志强, 张元, 程宇, 张洪涛

      Abstract: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联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与外侧L形入路联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8月收入院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44足,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跗骨窦组(跗骨窦入路结合埋头螺钉及微创锁定接骨板)21足和L形组(传统外侧L形入路结合跟骨解剖锁定接骨板)23足。结果:跗骨窦组手术前准备时间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切口长度短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术后第一天VAS评分小于L形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有两足发生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L形组有1足发生切口感染,3足发生皮缘坏死,3足发生皮瓣坏死,1足发生距下关节炎。结论: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接骨板联合埋头螺钉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术前准备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1
    • 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李成明, 肖驰, 杨鑫宇, 朱奕琳, 于晓光, 崔大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间8例月骨缺血性坏死病例。所有病例取腕关节掌侧弧形切口,彻底清除月骨坏死部分,并且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夯实至月骨缺损区域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 [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彻底清除了坏死的月骨区域,同时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肌腱填塞、夯实至月骨缺损区域。团状掌长肌肌腱可以保留月骨在腕骨中的支撑作用,保证舟月关节、头月关节不会向月骨方向移位,维持各腕骨的正常解剖关系,术后无并发症。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经X线检查证实愈合较好,腕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根据VAS评估腕部关节疼痛程度,术前疼痛评分最高7分,最低4分,平均(5.50±0.87)分,术后VAS评分6例0分,2例1分,平均(0.25±0.43)分。同时术后患者腕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明显缓解,手腕、手指肌力与术前相比均提升1-2级,术后Mayo评分法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平均(91.13±3.33)分,结果5例优,3例良,优良率100%。[结论]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均可使腕部产生屈曲动作,切除掌长肌腱并不会影响患者腕部屈曲功能,将制备的团状掌长肌腱填塞至月骨缺损区,保证月骨的支撑作用。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感染率低、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预后效果满意、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1
    • 自制锁定双针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周金华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一种自制的锁定双针摇杆器辅助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1年03月,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股骨近端扩髓插入金手指,骨折远端合适位置置入2枚3.0克氏针,安装好自制摇杆器并拧紧尾帽实施锁定,金手指配合自制摇杆器在透视下复位并顺利插入导针,顺导针插入主钉并完成锁定。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闭合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骨折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自制锁定双针摇杆器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1
    • 非股骨短缩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

      王兴科, 乔永杰, 甄平, 周胜虎, 余新愿, 张浩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非股骨短缩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手术操作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19例(19 髋),其中原发病为化脓性髋关节炎遗留继发骨关节炎9例,髋关节外伤脱位导致股骨头颈短缩畸形5例,Legg-calve-Perthes病遗留股骨头颈短缩5例。本组男7例,女12例;年龄22岁~52岁,平均37.6±3.2岁。全髋关节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切开并松解粘连挛缩的髋关节囊,确认真髋臼位置并进行髋臼成型或再造,安放髋臼假体;股骨柄试模植入后安放短颈股骨头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的情况下触摸髋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并进行依次松解。术后定期门诊随访髋关节功能及X线平片,观察假体位置及假体-骨界面的骨愈合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21.5月。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腿长差和骨盆倾斜度逐渐得到纠正,步态恢复正常。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8.1±3.2)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94.5±4.7)分,有统计学差异(P<0. 01)。1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均实现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性,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上均获得良好的骨长入。 结论 对成人严重继发性股骨头颈短缩畸形患者进行非股骨短缩截骨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应着重进行髋关节周围骨与软组织的有效松解,对髋关节囊及周围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分层松解安全、有效。

      • 1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

      寇森, 王少霞, 闫昌平, 胡淼, 张淑, 吴士文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发生椎体骨折(vertebral fracture, VF)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DMD多学科联合门诊的DM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VF分为VF组和非VF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VF的相关因素。[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9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9~15.4岁,平均年龄(8.7±2.6)岁;其中发生VF患儿19例,占20.4%,非VF患儿74例,占79.6%;激素治疗的患儿56例中,VF为17例,30.4%,非VF为39例,占69.6%。单项因素比较表明,VF组服用激素时间、年龄、卧-立位时间显著大于非VF组,腰椎骨密度Z(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Z value,LBMD-Z)值显著低于非V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表明:服用激素时间(OR=2.880, P=0.001)、卧-立位时间(OR=1.115, P=0.015)是DMD患儿VF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BMD-Z值(OR=0.102, P<0.001),年龄(OR=0.511, P=0.021)是VF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LBMD-Z值、服用激素时间的曲线面积(aera under curve, AUC)介于0.7~0.9之间,有较好预测VF的价值。[结论] DMD患者VF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减少VF的发生。

      • 1
    • 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刘玖行, 龙亨国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通过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6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经皮内镜辅助)治疗。观察至术后6个月,记录手术相关指标、滑脱角及滑脱率、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滑脱角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滑脱角及滑脱率均较术前低,但观察组滑脱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3%)较对照组(25.00%)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利于缓解功能障碍,且安全性高。

      • 1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全球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段文禹, 焦录, 吴启润, 周东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了解全球关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利用VOSviewer 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及可视化。 结果 共纳入1355篇文献,近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相关文献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在该领域的研究保持领先地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分析,股骨颈交叉钉系统、内侧支撑钢板等几个方面。结论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全球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现状和热点。

      • 1
    • 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月骨内生性软骨瘤一例并文献学习

      文祖洲, 段宜强

      Abstract:

      骨内表皮样囊肿(Intraosseous epidermoid cyst,IEC)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的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远端指骨。骨内表皮样囊肿在影像学上易与内生性软骨瘤相混淆。本文我们报告了本院骨科诊治的1例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误诊为月骨内生性软骨瘤病例的诊治过程,力争为后期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到目前为止,也是首例记载月骨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病例。男性,62岁,因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月入院,入院通过腕部X线、CT、MRI检查,显示左腕月骨骨质破坏,中心见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骨质密度增高,左腕月骨呈不均匀长T1、T2信号影。手术采用一期背侧入路行左月骨切开探查、病灶刮除、无水酒精灭活、胶原蛋白海绵填充术,手术过程顺利,切口一期愈合。术后予石膏托固定一月,术后1月复查局部未见复发征象,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月随访,无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腕关节活动正常。

      • 1
    • 颈2椎体经皮活检及椎体成形术手术入路的临床进展

      王兵, 侯德淼, 谭菁华, 晏怡果

      Abstract:

      颈部病变主要包括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病变,由于颈2椎体较小,且可能损伤颈动脉、椎动脉、后双侧颈神经、前咽喉、椎管内脊髓等关键邻近结构,颈2椎体的骨性病变穿刺取材及肿瘤治疗相对困难,近年来 ,随着颈椎肿瘤及颈椎转移瘤患者的增多 ,临床上常常需要进行活检术及其他方式以明确病变性质从而进行诊断及后续治疗。本文就颈2椎体活检及椎体成形术手术入路方式 、 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1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非手术治疗的现状

      石茂彪, 马亚萍, 王信, 季文军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是常见的无明显发病原因的脊柱畸形,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侧后凸角度加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手段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主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阻止侧弯进展。本文对现有非手术治疗中主要的运动疗法和支具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非手术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 1
    •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术后疼痛1例报道及其诊疗进展

      连建强, 刘继伟, 冯子田, 吕国栋, 李宝成, 曹立鹤, 田文平, 曲峰

      Abstract: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也称为Cedell撕脱性骨折或Cedell骨折,临床极为罕见,易漏诊。本文结合一临床病例,综述近50年的个案报道,分析归纳其损伤机制、解剖结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疗效等内容,为临床诊疗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文献显示:Cedell骨折,运动损伤最多(61.29%),高能量损伤次之(38.71%),初诊时漏诊率64.52%。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块切除术、支具或石膏固定术,术后回归生活时间平均为51.4周、30.57周、21周。遗憾的是,根据现有研究还不能指出Cedell骨折的典型创伤机制,也不能提出那一种治疗方案更佳。

      • 1
    • Hippo信号通道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黄克松, 王晓萍, 柳海平, 周明旺

      Abstract:

      Hippo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内外信号传递,其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进程,可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等方面发挥作用。故该通路可能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Hippo通路相关蛋白结构、功能在骨代谢、脂代谢及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寻找其在NONFH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NONFH提供新的临床研究靶点。

      • 1
    •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分析研究进展

      代菁, 马剑雄, 马信龙, 卢斌

      Abstract:

      前交叉韧带损伤(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之一。损伤病因多种多样,给临床早期及时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步态分析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及时反映肢体的功能变化。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前交叉韧带损伤步态分析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正常步态的特征,同时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治疗方式、手术重建后康复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步态的特征进行综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 1
    • 多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三种引流方式比较

      张姗姗, 杨长伟, 施水潮, 黄泽彬, 石志才, 林秋水

      Abstract:

      [目的] 比较多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三种引流方式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7月~2021年6月在我科行TLIF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104例。根据引流管压力的不同分为间断负压组(n=34,A组)、持续负压组(n=37,B组)、常压组(n=33,C组)。比较三组临床资料。[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敷料渗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腿痛VAS、ODI评分和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发热11例,深部感染4例,症状性血肿1例,迟发性脑脊液漏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固定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融合。[结论] 多节段TLIF术后采用间断负压引流可以明显减少引流量和伤口渗血,缩短引流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1
    • 成人高位髋脱位一期全髋置换术

      龚志兵, 吴昭克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行一期全髋置换治疗手术策略区别和疗效。 方法 2017年5月—2021年3月,对13例(17髋)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其中术前诊断7例(11髋)为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2例为化脓性髋关节后遗髋骨关节病(sequelae of suppurative hip arthritis,SSHA),4例为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long-term unreduced hip dislocation,LRHD),根据诊断不同,分为三组,对比分析其手术策略异同和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3.07±15.58个月,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短暂性股神经麻痹1例;术后脱位2例。末次随访DDH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4.00±5.27,SSHA组平均为90±2.83,LRHD组平均为91.25±4.65。三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HD组较DDH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与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脱位DDH、SSHA、LRHD行THA治疗的手术策略有所不同,术者应重视并区别对待。三者行THA治疗早中期疗效满意,LRHD患者较DDH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1
    • 载药硫酸钙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股骨骨髓炎

      王朝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载药硫酸钙富血小板血浆治疗Cierny-MaderⅢ型股骨中下段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技巧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对15例Cierny-MaderⅢ型股骨中下段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一期行股骨局部开窗,磨钻行股骨远近端扩髓及负压封闭引流,二期行载药硫酸钙富血小板血浆填充骨缺损区。 [结果] 患者骨缺损部位成骨良好,新骨平均形成率为93.73%%。末次随访时,患肢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73~94分,优9例,良6例。 [结论] 载药硫酸钙富血小板血浆可有效治疗Cierny-MaderⅢ型股骨中下段慢性骨髓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改良Zadek截骨治疗跟骨Haglund综合征

      张浩, 李兴华, 王爱国, 白玉, 朱梁豫, 张宇飞, 张高伟

      Abstract:

      摘 要:[目的]介绍改良Zadek背侧闭合楔形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5月—2021年8月应用改良背侧闭合楔形跟骨截骨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12例。患者取健侧卧位,行跟腱前外侧纵行切口, 暴露跟腱止点以清除病变滑囊组织,并根据术前设计进行跟骨后上结节截骨及跟骨体楔形截骨。截骨后闭合楔形截骨区域,使跟腱止点向前上方旋转位移,改善跟腱功能,矫正畸形,两枚半螺纹空心钉闭合固定截骨,必要时增加克氏针临时固定。术后踝关节跖屈位支具固定保护。[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9~24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踝-后足部评分及影像测量跟骨FPA角度均显著改善(P﹤0.05),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12/12)。[结论]采用改良术式治疗Haglund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足跟疼痛,矫正跟骨结节后突畸形以及恢复踝关节功能。

      • 1
    • 椎间孔镜治疗脱垂腰椎间盘突出三维影像测量

      麻凤玉, 李宜照, 杨涛, 王叶新, 梁啸, 孟纯阳

      Abstract:

      目的:术前为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TESSYSTM技术)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精准的参考数据并在术中验证其指导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8例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脱垂型LDH患者(2014.07~2021.09)。术前运用影像后处理软件(Vue PACS)在患者影像学资料(DR、CT、MRI)上根据脱垂程度测量穿刺时的安全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头倾角度。以术前测量的相关指标为依据,在术中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穿刺目标靶点以及评估手术精确有效率和安全性。结果:经统计,术前可运用Vue PACS在患者影像学资料上测定穿刺时的安全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头倾角度;通过三维测量的数据在术中进行靶向穿刺均达到预定位置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有效率和安全性分别为95.8%和100%。 结论:术前可快速运用Vue PACS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三维测量,制定个性化穿刺规划以指导术中安全准确的穿刺。

      • 1
    • 部分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

      韩海元, 张永超, 曲新强, 崔东云, 郝佳杰, 季晓峰, 孙健

      Abstract:

      [目的]介绍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TFL)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ATFL断裂的患者取自体部分腓骨短肌腱“V”双束重建距腓前韧带,以ATFL走形为中心作弧形切口,暴露ATFL,残余韧带组织无法直接缝合,取部分腓骨短肌腱,根据ATFL走形“V”双束解剖重建,于外踝尖上1.5cm、1cm处两点重建腓骨侧止点,于距骨颈处重建距骨侧止点,两止点处尽量利用残留韧带组织加强缝合。术后分阶段按计划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踝关节外翻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背伸、跖屈、内翻减小。AOFAS评分平均(91.56±2.77)分,KAF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0.83±2.70)分,VAS疼痛评分平均(1.74±0.93)分,较术前改善明显。[结论]腓骨短肌腱“V”双束解剖重建ATFL,更好的恢复踝关节生物力学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 1
    • 一期后路截骨矫正儿童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

      王洪倩, 夏冰, 刘福云, 张宇, 胡伟明, 董英梅, 王文静, 王飞鹏

      Abstract:

      目的:观察采用后路截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单纯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2017年与我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单纯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患儿13例,均行一期经后路Schwab截骨联合内固定手术,根据患儿年龄、后凸部位及病变范围确定截骨方式,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正效果。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分析患儿脊柱后凸角度变化。结果: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者得到改善。平均随访66.42±33.45月(范围:36-120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矢状位及冠状位畸形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主弯Cobb角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位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及骨盆角(T1-Pelvic angle, TPA)变化较术前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截骨联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单纯WinterⅡ型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有效手术方式且能控制畸形进展。

      • 1
    • 环锯在前路内镜颈椎经椎体减压的应用

      杜迁, 付智慧, 曹广如, 孔维军, 廖文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环锯在前路内镜颈椎经椎体减压术(an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transcorporeal decompression, AECTcD)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2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外径6.6mm环锯钻孔行AECTcD治疗。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45±10.85)岁。VAS和JOA评估临床效果;侧位片测量钻孔椎体和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IDH);MRI评估骨通道和椎间隙退变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6.00±9.30)min。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9.17±3.70)个月。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疼痛基本消失;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平均改善率(90.88±8.72)%;IDH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钻孔椎体高度较术前下降不明显(P>0.05);MRI未见病变节段复发,骨通道愈合良好。[结论] 环锯的应用加强了椎体骨通道建立的可控性,提高了骨通道建立的精准性,为AECTcD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便的骨通道建立方式。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脱出

      仲新宇, 李大鹏, 张懿明, 张兵, 尹正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20年 6月-2021年6月采用UBE技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0例临床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使用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评估临床效果,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总体疗效;记录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CRP、ESR及CPK水平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患者平均手术时长为(82.23±9.5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3.83±1.11)天,并发症例数为1,复发例数为0 。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JOA评分显著上升(p<0.001) ,总体患者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为96.7%。术后即刻平均Hb平为(132.8±8.85)g/L,平均PCV为(42.70±5.18)%。术后第三天患者CRP、ESR、CPK均在正常水平。[结论] UBE技术治疗重度游离型LDH短期疗效显著。

      • 1
    • 阿司匹林在大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

      周立波, 张国秋

      Abstract: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治疗骨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矫正畸形、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us Embolism, VTE)是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TJA)的严重并发症,药物预防对降低血栓形成至关重要。阿司匹林(Aspirin, ASA)不仅价格低廉、给药方便、无需血液监测、耐受性好及安全性高,而且还具有降低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和死亡风险等优点。然而,目前学者尚不确定ASA是否可以替代其它抗凝剂用于TJA后血栓预防。因此,本文对ASA在THA/TKA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TJA后抗血栓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1
    • 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矫正踇外翻畸形

      卜鹏飞, 马鑫榆, 浦路桥, 张晓艳, 徐永清, 李川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治疗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6月—2021年2月期间,对23名(30足)踇外翻患者采用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前足踇趾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以及Handy-Clapham胫侧籽骨分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和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评分明显增加(P<0.05);HVA纠正到正常范围(P<0.05);IMA大幅减小(P<0.05);DMAA也明显减小(P<0.05);Handy-Clapham胫侧籽骨分度由(5.90±1.06)度变为(1.86±0.86)度(P<0.05)。[结论] 改良单螺钉Scarf截骨治疗踇外翻临床疗效满意。

      • 1
    • 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的影响

      廖禄田, 糜菁熠

      Abstract:

      畸形愈合是桡骨远端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对下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和临床预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有疼痛、前臂旋转受限、下尺桡不稳定、下尺桡关节炎等临床表现。既往国内外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中,较多的学者对桡腕关节和尺腕关节进行了研究,而对下尺桡关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1
    • 外展推顶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临床疗效观察

      李立强, 刘月驹, 王玉杰, 刘少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外展推顶复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26例,门诊采取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外展推顶复位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牵足蹬法复位。分别在复位前及复位后6周及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肩肘协会肩关节功能评分(ASES)评估疗效。结果:126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119例手法复位成功,未出现并发症,5例复位困难,神经阻滞麻醉后复位成功,2例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复位骨折对位不理想行手术治疗。复位后6周、3个月均进行随访,无再次脱位。随访两组患者复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S 疼痛评分均随着复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随着复位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其中试验组复位后的ASE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复位6周及3个月后的ASES评分较对照组虽显著降低,但分值相差不是很大(P<0.05)。结论:外展推顶复位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与手牵足蹬复位手法无明显差别,因其具有复位手法更简单,患者更容易接受,并发症更少等优点,故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1
    • 类风湿关节炎米粒体全膝置换1例报告

      王明兴, 阎伟

      Abstract:

      已遵编辑意见删除

      • 1
    • 拇指电锯伤完全离断的再植体会

      杜勇军, 于晨, 彭志, 陆声

      Abstract:

      [目的] 探讨拇指电锯伤完全离断的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电锯伤拇指完全离断,进行拇指再植术,随访存活率及术后功能。[结果] 本组26例病例中25例存活,按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25例存活指体中达到优21例,良3例,可1 例,优良率为84%。[结论]电锯伤拇指离断的再植,镜下清创,血管精细吻合,多接静脉,镜下彻底止血,术后密切观察、患指成活率高,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理想。

      • 1
    • 胫骨截骨矫正胫骨扭转畸形:1例报告和综述

      张玉琼, 邵明洪, 王启阳, 陆声

      Abstract:

      胫骨扭转(tibial torsion)是指胫骨自身绕其纵向轴线扭转,胫骨扭转畸形会导致约1%的成年人出现步态异常、膝关节疼痛、髌股关节紊乱等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胫骨扭转易被忽略。国内目前对胫骨扭转的研究主要是胫骨扭转角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尚未见对胫骨扭转手术治疗的病例报道。本文通过报道1例胫骨扭转畸形手术治疗病例,从手术治疗相关方面对胫骨扭转的临床症状、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等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为临床胫骨扭转的诊治提供参考。

      • 1
    • 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的现状

      幸洋, 付长峰, 崔佳乐

      Abstract: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群体中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更多患者选择手术矫正以提高生活质量。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治中,分型系统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分型系统既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又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诊治。近20年来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已有十余个,如SRS-Schwab分型、Lenke-Silva分型、MISDEF分型等,但尚缺乏可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分型方式。本文回顾、分析、评估了其中较为重要的分型,并归纳一个理想的分型系统应包括的要素,以期推动退变性脊柱侧凸理想分型系统的形成,帮助医生选择合理而具体的手术矫正方式。

      • 1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彭兵, 杜立龙, 张同星, 徐宝山

      Abstract:

      摘要: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主要原因之一,由IDD引起的LBP被称为椎间盘源性LBP。导致IDD因素众多,本文重点探讨炎症因子调控、神经血管增生在椎间盘源性LBP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回顾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等生物疗法在治疗IDD及椎间盘源性LBP的进展。

      • 1
    • 微小单胞菌引起腰椎间隙感染:1例报告和综述

      韩尧政, 马俊, 黄亮亮, 韩晶, 郭钟义, 余秋宇, 苏林涛, 康辉

      Abstract:

      微小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micra)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球菌,广泛存在于皮肤、口腔黏膜、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中。P.micra在牙源性感染中常见,而罕见于椎间隙感染。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和肠球菌,由P.micra引起的椎间隙感染在国内尚无文献报道。本文报告一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方法确诊P.micra腰椎间隙感染合并硬膜外脓肿,采用一期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取髂骨及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痊愈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P.micra引起腰椎间隙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特点、诊疗经验,为该病的诊疗提出建议。

      • 1
    • Ganz入路埋头螺钉固定股骨头骨折

      黄其龙

      Abstract:

      [目的]介绍Ganz入路埋头螺钉固定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5年1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的10例股骨头骨折,所有患者采用Ganz入路埋头螺钉固定治疗,自大转子顶点后上方至股骨外侧肌后缘纵向截骨显露关节囊。沿股骨颈的长轴“Z”形切开关节囊,将股骨头向前外侧脱位;清理髋关节关节腔,复位股骨头骨块后用2~3 埋头螺钉固定;内旋复位股骨头,复位大转子截骨块后并用2枚皮质骨螺钉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9.5±30.5(100-195)min,术中出血量为310.0±213.2(100-700)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3-6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Thompson-Epstein标准):优5 例,良4例,可1例。[结论] Ganz入路埋头螺钉固定股骨头骨折,可充分显露髋臼及股骨头,能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疗效。

      • 1
    •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与内侧壁的意义

      冯俊超, 高明暄, 骆文远

      Abstract: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许多学者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股骨近端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认知的深入,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股骨外侧壁与内侧壁的完整性对维持骨折的稳定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与内侧壁的认识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骨科医生对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认识与重视。

      • 1
    • 疑似“集簇现象”1例病例报告

      李明阳, 张大鹏, 强晓军, 崔志栋, 徐辰, 王静, 徐鹏

      Abstract:

      “集簇现象”即8个月内出现至少5个节段的自发性胸椎和(或)腰椎骨折,临床十分罕见。本报道中患者系腺、垂体瘤术后,短时间内至少出现4次胸腰椎骨折,保守及PKP治疗后骨折症状均缓解,但患者最终死亡,可能死于腺垂体功能减退引起的激素危象。结论 当患者符合1.骨质疏松,尤其是激素水平异常或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2.短时间内二次骨折,尤其是可排除医源性因素后就应及时预判为“可疑集簇现象”,外科治疗的同时调整激素水平,警惕激素危象的发生。

      • 1
    • 尿毒症自发性股四头肌肌腱初次断裂及再次断裂的治疗

      黄显程, 尤田

      Abstract:

      报道一例尿毒症自发性股四头肌肌腱再次断裂的病例,治疗过程及治疗体会如下。

      • 1
    • 后后三角定位技术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中应用

      申晟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后后三角定位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需要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治疗(n=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后入路手术治疗(n=2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结果] 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抽屉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患膝屈伸度数、屈膝30°时胫骨后移情况、屈膝90°时胫骨后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后三角定位技术进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的重建,可以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减少操作损伤,节省手术时间,而且保留了后交叉韧带残端及板股韧带,促进了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 1
    • 右髌骨滑膜肉瘤术后复发并肺转移1例

      剧松立, 蒋中艳, 李煦妍, 王信, 洪嵩

      Abstract: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向上皮及间叶组织双向分化潜能的恶性肿瘤,其好发于年轻人的膝、髋关节周围,原发于籽骨如髌骨更罕见。髌骨受累可导致伸肌机制及膝关节功能障碍,加之此病手术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诊疗要求更高。我们报道1例发生在右髌骨经手术切除病灶后复发经二次手术清除病灶并重建了膝关节功能,短期出现肺转移的SS,现讨论其诊疗方案。

      • 1
    • 全膝置换术后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1例报告

      张岳宁, 姜鑫

      Abstract:

      • 1
    • 腰骶部结核手术治疗中不同后路远端固定方式的应用

      李宝田

      Abstract: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腰骶部结核时不同后路远端固定方式的优缺点。[方法]收集2018.03-2022.02郑州市骨科医院手术治疗腰骶部结核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7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固定5例。7例远端仅固定至S1;4例固定至S2,S2侧块螺钉2例,S2AI螺钉2例;1例采用了髂骨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完整随访资料,9例患者预后良好。3例患者预后不佳,内固定失效,植骨未融合,其中2例为单纯后路手术,远端固定至S1的病例,1例为前后路联合病例,远端固定方式为单枚髂骨钉。[结论]坚强内固定是保证腰骶部结核手术治疗疗效的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固定方式十分重要。

      • 1
    • 骨水泥型长柄与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冯茹, 叶厚龙, 方望, 张春, 吕浩, 李军, 荆珏华, 姚运峰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半髋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分别采用骨水泥型长柄、普通柄行半髋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60例的随访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假体稳定情况,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活动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患者107例,长柄组55例,普通柄52例。两组资料围术期资料比较仅在术后早期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髋关节的功能评分和活动度等指标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恢复,组内不同时间阶段的资料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但对应时间点两组间资料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两组完整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比较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型长柄和普通柄假体的半髋置换均可用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术后的短期疗效似乎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 1
    • 不同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并后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王传鑫, 马亮, 李景银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髓内钉联合后踝钢板与外侧L形微创钢板两种微创方式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骨折并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山东省中医院骨伤研究中心收治的胫骨中下螺旋骨折并后踝骨折的52例患者,依据不同固定方式分为髓内钉组(髓内组)与L形微创钢板组(微创组),髓内组27例给予髓内钉联合后踝钢板固定,微创组25例给予外侧L形微创钢板固定。搜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采用VAS评分、HSS 膝关节评分、AOFAS评分进行患肢功能评价。[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微创组优于髓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住院时间短于微创组,伤口愈合优于微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均超过12个月,平均(16.00±2.11)个月。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髓内组与微创组VAS评分与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方面微创组优于髓内组(P<0.001);术后12个月时,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髓内组HSS评分显著提升,在VAS评分、HSS评分、AOF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且无断裂和移位现象。[结论]两种微创技术均可有效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骨折并后踝骨折。髓内钉技术可尽早手术且切口愈合显著;微创钢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避免膝关节术中损伤。

      • 1
    • 两种保留残迹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比较

      韦钊岚, 韦朝喜, 易伟林, 韦宝琛, 管林聪, 彭伟秋

      Abstract:

      目的 通过两种不同通路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比较,评估两者重建技术的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20年3月经胫骨保残重建PCL病例共50例。其中经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腋下通路定位胫骨骨道28例,经ACL/PCL间通路定位胫骨骨道2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的随访。随着术后时间推移, 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屈伸ROM均显著增加,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少;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各项指标中,腋下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胫骨骨道CT测量,冠状位腋下组骨道位于胫骨平台横径的(0.51±0.01)%,较常规组(0.46±0.04)%更靠外(P<0.05);术后末次屈膝90°应力位片提示两组胫骨后向移位均得到了有效纠正,其中腋下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关节镜下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隧道的PCL保残重建术,能在有效、精确、偏外定位胫骨骨道的同时,还可以避开PCL残束走形,更有效的保留PCL残束;术后的膝关节更稳定,临床疗效更好。

      • 1
    • 经伤椎与跨伤椎6钉固定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

      孙乐乐, 梁成民, 尹稳, 张伟, 李海江, 于海洋, 焦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6钉固定治疗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屈曲牵张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跨伤椎6钉固定,23例采用经伤椎6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切口均Ⅰ期愈合。跨伤椎组切口长度显著大于经伤椎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 13~23个月,平均(19±5.2)个月。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ASIA评级、VAS、ODI及JOA评分,随时间推移,均明显好转(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增加(P<0.05)而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局部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跨伤椎6钉固定治疗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维持伤椎高度恢复方面,优于经伤椎6钉固定。

      • 1
    • 老年全髋置换围术期三种血液管理方式的比较

      陈印忠, 郭威, 郭秀程, 贾庆卫, 李华德, 李明, 辛培成, 郭其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围手术期三种不同血液管理方式的作用效果。[方法] 2018年 8月~2021 年10月,65岁以上拟行单侧THA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干预方式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常规组20例,应用氨甲环酸;富氢组20例,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富氢水;联合组20例,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富氢水及铁剂。分析临床结果和检验学指标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各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差异 (P>0.05),联合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隐形失血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术后三组均有部分患者输血,联合组的人数最少(P<0.05)。随时间推移,联合组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 、ROM和Harris评分优于其它两组(P<0.05)。联合组相较于其余两组,相应时间点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最高(P<0.05),而IL-6却最低(P<0.05);术后 3~7d,联合组的CRP显著低于其余两组 (P<0.05)。对比发现,各临床结果与检验学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富氢水及铁剂能有效缓解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THA围术期炎性反应,减少围术期失血,促进Hb及Hct的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

      • 1
    • 富血小板血浆在软骨损伤微骨折治疗的荟萃分析△

      吴维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比单纯微骨折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2021年12月26日以前PubMed、Embase、Cochrane、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中微骨折联合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与单纯微骨折术治疗软骨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采用 RevMan5.3软件对术后疼痛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307例软骨损伤患者,共纳入162例患膝,145例患踝。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RP组术后 6、12、24个月VAS评分低于非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11];PRP组术后 12、24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均高于非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末次随访时(平均21.4个月)PRP组患者踝关节AOFAS评分高于非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项研究进行了软骨形态复查,其中3项研究显示微骨折联合PRP比单纯微骨折修复后的软骨形态更好。[结论] 联合PRP治疗可以在微骨折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起到增强微骨折术治疗效果的作用。

      • 1
    • 胫骨高位截骨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熊正罡, 崔鹏举, 赵洋洋, 高红伟, 郑家春

      Abstract:

      [目的]研究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8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HTO组(29例),PRP组(31例),复合组(28例)。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3、6、18月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膝关节屈伸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KOO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各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住院花费及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各组的VAS、ROM及KOOS评分随时间推移均有改善趋势(p<0.05)。在相同时间点内,复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其他两组,在术后6个月均存在差异(p<0.05)。末次随访中,复合组与HTO组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PRP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术后各组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 FTA)、胫骨近段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均有好转(p<0.05),但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内侧室Kellgren Lawrence分级(K-L)变化虽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O联合PRP治疗膝关节炎,在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上占有优势,可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

      • 1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和谵妄的影响

      史会建

      Abstract: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全麻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和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行脊柱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配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 (TEAS 组)和常规组(CON组),每组 35例。在术前一天、麻醉前、术后一天,TEAS组在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进行经皮电刺激穴位治疗,常规组采用在相应穴位旁的非穴位部分进行电刺激。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术前一个月的睡眠质量情况。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记录患者术后第一晚(POD1),术后第二晚(POD2)和第三晚手术后(POD3)的睡眠情况;并记录术后睡眠满意度。用意识混乱评估量表(CAM)评定术后7天内谵妄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BMI,手术时间、麻醉时间、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组相比,TEAS组患者术后三晚入眠时间均较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三晚,TEAS组患者总睡眠时间、稳定睡眠时间均长于常规组(P<0.05);REM占比高于常规组(P<0.05)。TEAS组患者术后三晚的睡眠满意度(87.50%)高于常规组(64.71%)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术后谵妄发生率(14.70%)高于TEAS组(6.25%),但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围术期在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可改善老年全麻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 1
    • 人体胫骨近端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华子恺, 朱泽

      Abstract: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人体胫骨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发生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用以指导临床手术、骨科固定和术后康复等服务。[方法] 采集20例新鲜人体胫骨标本,完成冲击装置和测量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后进行冲击实验。[结果] 根据冲击实验的结果,得到了经高速冲击载荷作用后,人体胫骨静态和动态的冲击响应及人体胫骨的冲击动力学性质,同时分析了胫骨的压缩应变形成的粉碎性骨折。[结论] 结果表明:需要建立人体胫骨冲击爆裂损伤标准,明确人体胫骨生物力学冲击响应和胫骨粘弹性性质,从而确定胫骨伤害容限,采用与评估胫骨爆裂性损伤固定与防护体系。

      • 1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赵志刚, 刘毅, 王昕, 胡骏, 许闫严, 马中希, 刘贤莉, 乔宇, 郑昌坤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天玑”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技术与徒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4例采用“天玑”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机器人组),18例采用传统徒手置钉(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临床效果评价及影像学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完成手术,术中均无神经、血管、食管损伤等。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成功率及患者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机器人组患者术后切口均顺利愈合。传统组患者术后3例出现脂肪液化,两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35±4.37)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ASIA评级显著改善。随访过程中,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机器人组VAS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机器人组螺钉位于“绝对安全区”及“相对安全区”的比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颈椎Cobb角及最小椎管失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均得到明显恢复(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6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钉手术方式相比,“天玑”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提高置钉准确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1
    • 颈前路术后致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因素分析

      姚茂琼, 梅伟, 张振辉, 栾继耀, 周迎超

      Abstract:

      目的 分析颈前路术后致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手术后致脊髓硬膜外血肿4例(脊髓型颈椎病4例),分析该4例患者出现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结果 1例于血肿探查清除术后10天死亡。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ASIA分级由B级恢复至E级,1例患者ASIA分级由A级恢复至D级。讨论 颈前路手术后致硬膜外血肿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患者既往有凝血功能异常、术中止血不彻底、后纵韧带切除、术后引流异常等。当患者出现神经症状时,及时行血肿探查清除术。为预防颈前路手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在术前应详询患者有无凝血性疾病、术中应操作精细并及时精确止血、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 1
    • 两种构型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荟萃分析

      吴研飞, 马剑雄, 赵兴文, 王颖, 卢斌, 柏豪豪, 马信龙

      Abstract: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评价菱形空心钉和倒三角排列的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应用菱形和倒三角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项队列研究387例患者,其中菱形组178例,倒三角组209例。荟萃分析显示:两组的手术出血量[MD=3.69,95%CI(1.31,6.06),P = 0.002]、末次随访Harris评分[MD=4.82,95%CI(4.40,5.24),P=0.0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退钉率和股骨颈短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菱形组在术后Harris评分优于倒三角组,倒三角组的出血量低于菱形组,在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缺血坏死率、退钉率、股骨颈短缩发生率等远期并发症方面,两者可能没有明显差异。

      • 1
    • 两种手术方案在类风湿足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芮泽, 丁晓琳, 张玲, 袁玉丰, 韩锦学, 刘洋, 李雪飞, 丁慧

      Abstract:

      目的 比较weil截骨跖趾关节保留及跖趾关节成形治疗中晚期类风湿足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 7 月-2020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 类风湿足前足畸形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16 例行保留跖趾关节的weil手术,20例行跖趾关节成形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足侧别、病程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 HVA角、IMA角、VAS 评分、 AOFAS 评分、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X 线片复查两组内固定或假体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均愈合。患者均获随访,weil截骨手术组随访时间为 12~25 个月,平均 15 个月;关节成形组为 12~29 个月,平均 17个月。weil截骨组患者住院费用多于关节成形组(P=0.011)。两组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AOFAS 评分、患侧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保留关节组较关节融合组关节活动疗效好。X 线片复查示,两组均无内固定及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保留及关节成形均有效治疗类风湿足,明显缓解跖趾关节疼痛并改善活动度。但关节保留术式住院费用高于关节成形,跖趾关节屈伸活动优于关节成形组。

      • 1
    • 两种镜下后侧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比较

      孙鑫, 戚大春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经后双入路和后单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关节镜下PCL重建74例。按关节镜入路分为后双入路组36例,后单入路组3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7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后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优于后单入路组 (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初次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约24个月,平均(23.95±1.41)个月。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后双入路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优于后单入路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6月、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活动度、90°屈膝位后抽屉试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上,两组术后MR冠状面胫骨隧道偏移、斜坡位置百分比、垂直偏移及术前、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的应力下胫骨后移、膝关节退变Kellgren-Lawrence影像评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PCL重建经后双入路比后单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功能恢复好。

      • 1
    • 慢性踝外侧不稳镜下与开放韧带缝线锚钉修复比较

      王传鑫, 于永杰, 马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关节镜改良辅助入路与开放Brostr?m-Gould两种术式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踝外侧不稳患者。依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治疗30例(镜下组),开放治疗30例(开放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无显著差异(P>0.05);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与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及AOFAS评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1月镜下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术后12月踝背伸-跖屈ROM与踝内翻-外翻ROM,距骨前移距离及距骨内翻角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距骨内翻实验均阴性;镜下组1例前抽屉试验Ⅰ度阳性,开放组2例Ⅰ度阳性。[结论]关节镜下改良辅助入路与开放Brostr?m-Gould均可有效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关节镜下改良辅助入路更为微创,短期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 1
    •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鲁玉州, 王金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8年3月—2021年9月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其中,32例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改良组),33例行传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2铅垂线至C7后上缘的距离(C2~7 SVA)、颈椎前凸角(C2~7 Cobb)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等指标评估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用均少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6、12个月时的JOA评分、N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C2~7 SVA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P<0.05),C2~7 Cobb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改良组术后随访各时间点的JOA评分高于传统组,NDI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C2~7 SVA低于传统组,C2~7 Cobb角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与传统术式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改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较好地保留了颈椎矢状位平衡,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选择方案。

      • 1
    • 关节镜下锚钉保残与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比较

      孙玖阳, 杨久山

      Abstract: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与联合锚钉保残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共51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均采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常规组26例,仅重建韧带;保残组25例,在重建韧带的基础上,应用带线锚钉将股骨端撕裂的前交叉韧带残端紧缩固定于股骨骨道周围。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手术前后功能评分。[结果]51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手术,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保残组手术时间较长,但下地行走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均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分上,三个月随访,保残组Lysholm、IKDC2000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中,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道扩大情况中,术后3个月时保残组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关节退变评级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重建与联合锚钉保残均可恢复关节稳定性,在短期内锚钉保残术膝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更好,但中长期来看两种术式效果无明显差别。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的相关因素

      温艳, 赵世新, 王齐超, 罗洋, 严晓云, 左晓琳, 王海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恐动症分为2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随后探讨潜在危险因素与TSK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与恐动症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20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36例确诊恐动症,恐动症发生率为17.56%。恐动症组患者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术前VAS评分、翻修手术比例以及一期双侧置换比例高于非恐动症组;而恐动症组患者文化程度、术前HSS评分、术前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SES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非恐动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术前HSS评分、KSS临床评分、K-SES评分及社会支持评分与TSK评分呈负相关;而术前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与TSK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疼痛时间和社会支持评分为影响恐动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与恐动症程度正相关;社会支持评分是减少恐动症发生的保护因素,且与恐动症程度负相关。

      • 1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医护康”一体化加速康复外科近期临床研究

      潘咏薇, 秦德春, 陈秀丽, 朱宗景, 夏芳, 吴长坤, 郭永智, 孙延山, 姜鑫

      Abstract:

      目的:探讨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医护康”一体化??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后对临床结果改善的价值。 方法:2019年11月~2021年9月收治的符合手术指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ERAS组的42例患者采用“医护康”一体化ERAS的相关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HSS评分、VRS评分以及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ESR和CRP等??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果:ERAS组术后初次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 (P<0.05);ERAS组术后2周、术后6周和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2周和6周的VRS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且术后两组HSS评分和VR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随时间的推移均显著改善(P<0.05);ERAS组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血清D-D、FIB、ESR和CRP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总体上,术后两组四个指标水平随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P<0.05)。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医护康”一体化加速康复可显著加快肌肉和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临床指标。

      • 1
    • 前路颈椎融合术对上颈椎影像学参数影响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于潇, 汪海滨, 刘小雷, 陈德健

      Abstract: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对上颈椎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4月至2021年04月在本院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 12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术后3天、1月、1年随访时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包括寰椎倾斜角、枢椎倾斜角、上颈椎曲度角、下颈椎曲度角、VAS、JOA 和 NDI 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12~20个月,平均(14.45±1.94)个月。患者术后3天、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寰椎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天的枢椎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枢椎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天、术后1月的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的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天、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下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天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天、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JOA评分(颈椎)及与NDI评分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全颈椎曲度、颈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

      陈伟, 郑金鑫, 侯晓斌, 冯凤辉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20年6月采用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9例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后踝分为后内侧和后外侧两处骨折块,并伴内外踝骨折。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手术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72~123min,平均(85.17?18.74)min,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47.39?23.81)ml。所有病例随访15~34个月,平均(20.12?3.4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2.34?2.21) 周。随术后时间延长,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果评级为优2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6.55%。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经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 后外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骨折端显露充分,利于骨折复位及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

      • 1
    • 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保守手术治疗疗效对比

      冯杨, 刘宁l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价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014年到2016年,我们选取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患者40例,分为保守治疗组(23例)及手术治疗组(17例),存在游离体患者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余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脱位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均得到长期随访,随访4-7年,与治疗前相比,手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保守治疗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0.05),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髌骨脱位复发率为4.3%及5.8%。[结论]: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效果相当,治疗急性髌骨脱位应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1
    • 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内侧损伤效果分析

      王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或不联合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对踝关节骨折伴内侧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三角韧带断裂患者76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8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同时行三角韧带缝合锚修复,另外38例患者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未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修复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但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未缝合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12~28个月,平均(18.72±4.62)个月。未修复组2例患者因疼痛和功能障碍行翻修踝关节修复术。修复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显著早于未修复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和踝足内翻-外翻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时间点,修复组在VAS评分显著低于未修复组(P<0.05);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和踝足内翻-外翻ROM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修复组MCS和TT显著低于未修复组(P<0.05); 修复组所有患者TT角均矫正为正常角度(≤4°),而未修复组有6例患者TT角未矫正到正常角度(P<0.05)。[结论] 采用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治疗有利于改善踝部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

      • 1
    • 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固定胫骨螺旋骨折的疗效比较

      孟德弘, 王传鑫, 马腾, 林立栋, 崔栩鸣, 李景银, 马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胫骨螺旋骨折患者资料。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骨折患者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单边外固定组),32例患者采用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无神经、血管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2个月以上,单边外固定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显著优于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透视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以上,单边外固定组的下地时间及恢复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优于髓内钉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50例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而踝关节ROM和AOFAS评分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应时间内,ROM和AOFA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单边外固定组VAS评分显著优于髓内钉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在骨折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螺旋骨折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单边外固定架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并且带来的手术创伤更小。

      • 1
    • 镜下阔筋膜移植修复巨大肩袖损伤

      周鑫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阔筋膜移植修复巨大肩袖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取自体阔筋膜镜下行巨大肩袖损伤修复的IRCT患者27例,清理退变及无张力组织,肱二头肌长头腱根据情况切断或转位,切取同侧大腿阔筋膜为移植物,滑轮技术带入移植物,关节盂锚与肱骨侧锚钉固定,手术前后记录影像学资料,采用CMS、ASES、UCLA、VAS评分及AHD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7例患者患者手术顺利,随访(14-26)月。术后3月及12月、末次随访时,CM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较术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01),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AHD(cm)较术前改善(p<0.001)。全部患者恢复日常活动,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7%)。[结论] 镜下阔筋膜移植修复巨大肩袖损伤可恢复良好的肩关节结构与功能,短期疗效满意。

      • 1
    • 布病脊柱炎巨噬细胞极化及相关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进展

      张文升, 马睿, 张强

      Abstract:

      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合并骨与关节损害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当布鲁氏菌侵犯脊柱后常常出现椎间盘炎症和椎体的骨质破坏,有时还可能产生椎管内、椎旁组织炎症坏死和/或脓肿,进一步导致脊髓、神经根受压、脊柱不稳的症状,造成四肢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发生布鲁氏菌感染,布鲁氏菌主要被人体内巨噬细胞吞噬,并寄生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内,引起巨噬细胞极化释放相关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因子家族(interleukins, IL) 趋化因子家族 (chemokines)。研究表明这些炎症因子在布病脊柱炎的炎症和骨质破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转化可调控炎症和骨破坏的发生及发展方向,本文将对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炎症因子在布病脊柱炎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1
    • 顺行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比较

      宣勇

      Abstract: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n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与顺行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ng,IMN)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收治的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或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骨折愈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收集59例病人,其中MIPPO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7.7±16.3岁。IMN组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9.7±16.4岁。所有病例均随访至少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3±0.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589)。UCLA评分显示MIPPO组优良率为93.9%,IMN组优良率为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MIPPO组没有发生骨不连,IMN组出现4例骨不连,其中3例是膨大型骨不连,1例是萎缩型骨不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经取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愈合良好。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感染,IMN组3例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镜手术显示2例患者发生冈上肌损伤,1例出现肩峰下滑膜炎,通过肩关节镜手术及物流治疗后治愈。结论:MIPPO组在骨不连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上明显优于IMN组,对于成人肱骨干骨折,MIPPO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巨噬细胞在髋假体周围感染与骨整合的作用

      李子阳, 李伟, 满振涛, 柴啟浩

      Abstract:

      假体周围感染以及由感染导致的骨溶解是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最严峻挑战。巨噬细胞作为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不仅能够通过吞噬、极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感染作用,还可以分泌多种活性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实现骨整合。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为同步实现预防感染和促进骨整合,假体-骨界面的巨噬细胞免疫调控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巨噬细胞在关节假体植入过程中所涉及的表型转换及其抗感染和成骨作用,可为研发涉及巨噬细胞免疫调控的多功能假体提供理论依据。

      • 1
    • 通道减压单侧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王海波, 孙卫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通道减压单侧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应用通道减压单侧非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单侧侧隐窝狭窄患者5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价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为(75.0±10.2)min,双节段为(90.0±15.7)min。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病例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 < 0.05),其中优4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94?。[结论] 通道减压单侧非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单侧侧隐窝狭窄,创伤小,见效快,近期效果良好,远期的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1
    • 载瘤骨段液氮灭活载瘤骨在骨缺损修复中回植的应用现状

      李汶泽, 李栋

      Abstract:

      骨的恶性肿瘤目前多采用保肢术,以尽可能保留功能。肿瘤切除后造成的骨缺损,多采用假体重建或者生物型重建。近年来,液氮灭活载瘤骨回植重建,因其操作简单、灭活彻底、不影响骨强度、骨愈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重建技术。该技术目前在日本及欧美应用较多,我国开展较少。本文就液氮灭活载瘤骨重建骨缺损在骨恶性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 1
    • 四肢恶性肿瘤切除后3D打印假体重建的初步结果

      卢新昌, 李甲振, 张岩, 张翼, 闻嘉, 刘永奎, 李哲, 金池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切除后3D打印定制假体在重建骨缺损中的设计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3D打印假体手术保肢治疗的四肢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年龄18.5±13.8岁。病变均位于长骨骨干(股骨9例,胫骨3例,肱骨2例);其中骨肉瘤10例,尤文肉瘤2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2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个性化定制3D打印假体保肢手术,随访时间7-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7±16.9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股骨骨肉瘤患者术后血肿再次手术清除血肿,1例肱骨肿瘤患者术后桡神经牵拉伤,保守治疗3月后恢复。患者术后功能行MSTS 93系统评分18-28分,平均26.14±3.06分。[结论] 3D打印假体可以给长骨骨干肿瘤患者的保肢提供一个较好的选择。

      • 1
    • 内侧Hoffa骨折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起点撕脱骨折的快速康复

      曾本强, 秦谊, 卢冰, 胡兵, 宋小强, 陈安刚, 胡骅, 廖真宇, 李想, 范秀丽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Hoffa骨折并内侧副韧带撕脱手术与快速康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2016 年 5 月- 2021年3月收治内侧Hoffa 骨折伴内侧副韧带起点撕脱骨折患者 3 例,均采用经内侧切口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及全螺纹空心钉坚强固定,内侧副韧带止点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辅助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术后将膝关节屈曲110-120°放置,镇痛泵止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24小时后行膝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每天3次,每次30分钟,锻炼后膝关节继续屈曲110-120°固定共三天,三天后根据膝关节伸屈功能情况决定膝关节放置体位。[结果]2周内膝关节伸0°,屈120°,2月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伸0°,屈150°,3月骨折线模糊,完全负重行走,半年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Hoffa骨折并内侧副韧带起点撕脱骨折,行切开复位坚强固定后,膝关节屈曲110-120°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能加速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
    • 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

      周明, 龚礼, 侯慧铭, 邹文, 范少勇, 胡梁深

      Abstract:

      [目的]介绍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对18例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Ⅲ-V)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首先于锁骨外侧占其全长16%及25%位置处建立锁骨双隧道。利用引线将TightRope钢板的高强线绕过喙突基底部,并从锁骨双隧道穿出。内侧隧道放置纽扣板,外侧隧道放置可调板。然后收紧高强线使袢钢板与锁骨紧密贴合,逐渐复位肩锁关节,最后再次打结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5-2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肩关节VAS评分,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结论] 关节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 1
    • 小切口可调节带袢钛板固定肩锁脱位

      黄仁邦, 郑启渔, 曾宪钦, 姚军, 王洪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小切口下应用可调节带袢钛板联合四叶草型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分型为TossyⅢ型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损伤患者,通过小切口开放手术,应用可调节带袢钛板联合四叶草型钛板进行手术内固定。记录手术情况,在术前及随访中使用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系统、肩关节活动度等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 (12.7±3.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VAS评分为(0.6±0.1),明显优于术前的(5.6±0.3);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8.8±14.6),明显高于术前的(45.6±17.7);所有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前屈等活动度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调节带袢钛板联合四叶草型钛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开放手术不需要肩关节镜的操作基础,无需二次手术,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肩关节功能,尤其值得在基层医院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和推广。

      • 1
    • 症状性腓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王刚, 尚林

      Abstract:

      [目的] 探讨症状性腓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所收治的13例症状性腓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7例,左侧5例,右侧8例,年龄25~50岁,平均(36.45±10.20)岁。所有患者均采取外踝下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联合人工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完全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5±5.40)个月。术后VAS评分和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症状性腓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是腓下骨与外踝之间的纤维性或软骨性连接破坏导致,可采取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联合人工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症状,早期进行踝关节活动,效果确切。

      • 1
    • 复杂髋臼骨折经腹直肌旁入路的髂坐钢板固定

      梁承志, 陈进利, 李春燕, 宫海峰, 扈延龄

      Abstract: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讨论采用腹直肌旁入路置入内髂坐钢板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腹直肌旁入路置入内髂坐钢板治疗累及后柱的髋臼骨折且获得随访的16例患者资料,术后功能效果通过改良的Merle d’Aubigné 评分、Harris 髋关节评分、髋内-外旋ROM、髋屈伸ROM进行评价,术后髋关节退变通过Tonnis分级进行评价,手术复位质量通过Matta 标准进行评估。结果:16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平均195.31±43.68 min,出血量平均710±232.84ml。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 Merle d'Aubigné 评分优良率达93.8%,Matta评分优良率为100%,。无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结论:对于累及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应用内髂坐钢板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功能结果和解剖复位。

      • 1
    • 外侧锁定板Jail螺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

      姜伟, 刘旭, 孔祥如, 王冰, 朱裕成, 郑红兵, 李威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外侧锁定板Jail螺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的优势。[方法] 对26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为SchatzkerⅡ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后经胫骨平台前外侧入路置入外侧锁定钛板,依照健侧膝关节术前Mimics软件测量Jail螺钉置入方向及长度,指导Jail螺钉在矢状位方向置入2枚合适长度螺钉。[结果] 26例患者均临床愈合,术后3天及1年CT片均示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无继发性塌陷出现,术后1年膝关节伸直完全正常。本组所有患者术后3天、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关节面距关节水平线垂直距离、Rasmussen放射学评分、HSS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所有患者术后3天与术后1年比较,关节面距关节水平线垂直距离、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HSS功能评分术后3天(76.1±2.7)与术后1年(93.6±3.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外侧锁定板Jail螺钉固定胫骨前外侧平台塌陷骨折临床疗效满意,避免继发性的关节面塌陷发生

      • 1
    •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张月雷, 万里甫, 章乐成, 严超, 王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该入路治疗33例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年龄48.30±14.11岁。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标准:Ⅳ型:2例,Ⅴ型 16例,Ⅵ型 15例,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进行影像学及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33例患者获23.52±8.27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3.67±1.80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复位丢失,无感染、皮肤坏死、手术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为88.73±4.52分,优良率100%。结论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实现骨折的精确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 1
    • 终末髋病伴陈旧性粗隆下骨折加长柄全髋置换术

      李峰, 乔永杰, 程永刚, 张浩强, 周胜虎

      Abstract:

      [目的] 介绍终末髋病伴陈旧性股骨粗隆下骨折加长生物柄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全麻后取后外侧入路,二次截骨法取出股骨头,先置换髋臼侧,再暴露股骨粗隆下骨折端,复位后采用钢板及钢丝临时固定骨折端,加长生物柄置入后取出钢板及远端钢丝,近端钢丝加压固定骨折。[结果] 对于终末髋病伴陈旧性股骨粗隆下骨折,加长生物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解决骨折与髋病问题,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加长生物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髋病伴陈旧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 1
    • 经皮内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韦湛海, 张书娴, 沈子聪, 毛路

      Abstract:

      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msLDH)是2或3个以上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引起多个神经根症状,最佳治疗方式争议较大。最近,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用于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其适应症的选择及疗效尚不明确。本文对PELD治疗msLDH的临床文献进行总结,为提高msLDH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

      • 1
    • Ilizarov技术联合腘绳肌延长矫正脑瘫重度屈膝畸形

      许红生, 焦绍锋, 王振军, 张海涛, 刘志杰, 郭悦, 陈建文

      Abstract:

      [目的] 总结Ilizarov技术联合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4月采用内侧腘绳肌延长、ILizarov环形外架矫形术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5岁,7例患者同时行髋部及足部手术治疗,术后逐步调整外架矫正屈膝,记录术前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进行GMFCS分级评估。[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1.5年,术后恢复满意,未发生伤口愈合不良、针道感染、膝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屈膝畸形均矫正,患者均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步态改善良好,末次随访膝关节屈膝角度、主被动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具有明显差别(p<0.05),GMFCS分级由术前Ⅳ级提高为Ⅲ级。[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联合膝后内侧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效果满意。

      • 1
    • 镜下三线交联拔出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王一仲

      Abstract:

      目的:介绍镜下三线交联拔出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36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Meyer-McKeevers 分型Ⅱ~Ⅳ型)患者。标准膝关节前外侧入路镜下证实诊断,带PDS线的腰穿针经膝关节后内侧皮肤进入关节腔内,穿过ACL后引入Ethibond 2号线,将Ethibond 2号线经胫前斜坡皮下隧道引出到胫骨前内侧。在骨折内、外侧缘钻取骨道,带Ethibond 2号线的腰穿针通过远内侧皮肤穿过经内、外侧隧道的PDS线环、ACL韧带,再用带Ethibond 2号线的腰穿针经远内侧皮肤依次穿过内、外侧隧道PDS线环,用外排锚钉将三根Ethibond 2号线收紧固定。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内固定失效病例,膝关节稳定性好。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结论:镜下三线交联拔出在直视下行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操作简单安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无需二次手术行内固定物取出,临床疗效显著。

      • 1
    • 3D打印在骨盆骨折的应用进展

      张赫, 张泽林, 蔡振存

      Abstract:

      骨盆骨折的诊治是创伤骨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其解剖结构复杂,并发症严重,不同的骨盆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且治疗难度较大。通过3D打印技术生成的可视化实物模型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骨盆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这不仅能在骨盆骨折的术前诊断和术前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为骨盆骨折内置物的个性化设计以及术中导航模板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3D打印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中迅速发展,骨盆骨折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大改进。本文主要对骨盆骨折的诊治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1
    • 经上关节囊入路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一种新的微创入路的临床观察

      施俊峰, 万宏来, 陆辉, 马继业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采用经上关节囊这种新的微创入路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 于2019 年 5月~2021 年 7 月,采用经上关节囊微创入路切开复位,自体髂骨块植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 21例股骨颈骨折,其中Garden Ⅱ型8例,Garden Ⅲ型 9 例,Garden Ⅳ型4例,记录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比较患肢负重前后股骨颈短缩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 70~140 min,平均 (101.90±18.34) min,术中出血 50~260 ml,平均 (125.24±52.40) ml。21例患者随访 12~26 个月,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其中 1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术后患肢完全负重前股骨颈水平短缩平均(3.95±0.88) mm,垂直缩短平均(5.49±0.54) mm, 术后一年股骨颈的水平缩短平均(4.05±0.87) mm,垂直缩短平均(5.58±0.57) mm,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27,P=0.601;t=-0.371,P=0.713)。术后一年髋关节 Harris 评分 84.95±9.36 分,其中优 10 例,良 8 例,可 2 例,差 1 例。结论 经上关节囊微创入路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减少股骨颈短缩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率高,治疗效果满意。

      • 1
    •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评估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的意义

      詹会贤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4, RBP4)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NONF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8月—2021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NONFH患者70例作为坏死组,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坏死组相匹配的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人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RBP4浓度水平。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坏死组按不同因素(病因、ARCO分期等)比较血清RBP4浓度水平,并绘制检测ROC曲线分析血清RBP4对NONFH的诊断价值。[结果]坏死组血清RBP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5);坏死组中,塌陷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低于塌陷前(P<0.05),双侧坏死患者的RBP4水平显著低于单侧坏死(P<0.05);不同ARCO分期的患者血清RBP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RBP4水平与ARCO分期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RBP4水平在诊断股骨头坏死塌陷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64.29%)和特异性(96.77%)。[结论]血清RBP4在NONFH早期诊断和临床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是诊断NONFH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 1
    • 代谢肥胖对雄性大鼠骨代谢影响

      王燕, 王宏伟, 陈福莲

      Abstract:

      [目的] 探讨代谢肥胖对雄性SD大鼠青年期(17周龄)和成年期(27周龄)骨代谢的影响。[方法]5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普食组(ND组)、高脂组(HFD组)。代谢肥胖造模成功后,检测不同时期各组P1NP、CTX-1及钙、磷水平。采用三点弯曲实验观察骨强度变化;采用微型CT检查观察骨微结构变化。[结果] 1.27周龄大鼠P1NP水平HFD组(426.57 ± 35.22 pg/ml)较ND组(578.82 ± 23.96pg/ml)下降(P<0.01),CTX-1水平较ND组升高(88.44±8.73 vs 142.60±13.74 pg/ml)(P<0.05)。2.与ND组相比,17周龄HFD组大鼠的小梁骨结构参数如Tb.vBMD(0.135±0.011 vs 0.105±0.007 g/mm3)、Tb.BV/TV(34.64±2.766 vs 27.16±1.808 %)、Tb.N(2.454±0.145 vs1.907±0.143 1/mm )明显下降(P<0.05),Tb. Sp(0.329±0.014 vs 0.538±0.068 um)明显升高(P<0.05);27周龄HFD组大鼠上述参数变化趋势更明显(P<0.01)。3.与ND组相比,27周龄HFD组大鼠最大负荷(300.46 ± 7.13 vs 242.54 ± 11.78 N )、最大断裂负荷(285.58± 10.09 vs 227.44 ± 14.17 N )、极限拉伸强度(11.24±0.28vs 9.07 ± 0.66 MPa )、韧性(779.90± 41.99 vs595.14 ± 31.13 N/mm )、能量吸收(192.89± 13.42 vs 138.61 ± 12.67 N*m )均降低(P<0.01或0.05) [结论] 代谢肥胖可降低骨形成标志物,升高骨吸收标志物,自青少年开始出现骨微结构改变,至成年骨微结构损伤加重,并出现了骨强度下降。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测模型的建立

      徐泽, 张贤祚, 朱晨, 黄威, 张林林, 周伟, 尹宗生

      Abstract:

      【目的】: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和XGBoost算法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TKA手术治疗的3711例患者,构建Logistic回归和XGBoost算法预测模型,筛选围手术期出现DVT的预测因素,并比较两者的预测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术前等待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是否使用XA因子抑制剂、是否术后早期抗凝等因素是TKA手术患者围手术期DVT事件的预测因素(P<0.05)。XGBoost模型显示年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D-二聚体、血清尿素氮/肌酐比值、使用低分子肝素是重要的特征向量。两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和0.840。【结论】:XGBoost模型对于TKA围手术期DVT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患者年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D-二聚体、血清尿素氮/肌酐比值、使用低分子肝素是潜在的重要预测指标。

      • 1
    • 关节镜结合后路开放滑膜切除并辅助体外低剂量放疗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张绍华, 张青松, 李涛, 方禹舜, 李亚楠, 汤明, 谈鸿飞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估关节镜结合后路开放滑膜切除并辅助体外低剂量放疗在膝关节弥漫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PVN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滑膜切除的52例膝关节弥漫型PVNS病例,根据治疗的不同,分为四组:I、关节镜滑膜切除组(n=8);II、关节镜滑膜切除,辅助术后放疗组(n=22);III、关节镜结合后路开放滑膜切除组(n=5);IV、关节镜结合后路开放滑膜切除,辅助术后放疗组(n=17)。观察四组的Ogilvie-Harris 评分变化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59.83?20.19月(25-118),I组复发率:37.50%;II组复发率:4.55%,II组复发率低于I组(P<0.05);III组复发率:60%;IV组复发率:5.88%,IV组复发率低于III组(P<0.05);II组和IV组的复发率无差异(P>0.05)。四组病人的Ogilvie-Harris 评分在末次随访相比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膝关节弥漫型PVNS,位于关节内,建议行关节镜手术,侵袭至关节外者,建议行关节镜结合后路开放滑膜切除手术。两者通过术后辅助低剂量放疗,均可降低复发率,并且经过辅助放疗后两者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

      • 1
    • 人脐带血干细胞外泌体对大鼠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胥云飞, 胡兆林, 江晨阳, 张宏军

      Abstract:

      [目的]: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大鼠分为三组(n=36):(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肌注甲泼尼龙(20 mg/kg)构建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C)外泌体组:甲泼尼龙注射前2 h,尾静脉注射外泌体(1×1010/mL)。取股骨头样品,HE染色、TUNEL染色和Micro CT进一步分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三组之间六种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进一步做两两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凋亡率和骨小梁间隙(Tb.S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且模型组显示股骨头内部结构紊乱,骨小梁断裂,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凋亡率和骨小梁间隙(Tb.S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而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P=0.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通过抑制成骨细胞凋亡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1
    • 累及棘突多发胸椎血管瘤: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陈海伟, 雷栓虎, 汪玉良, 周建伟

      Abstract:

      椎体血管瘤(VH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只有 0.9-1.2% 的侵袭性VHs由于骨膨胀、皮质侵蚀、向椎管内延伸、血流障碍、硬膜外出血导致脊髓、神经根或两者压迫引起的神经症状。此外,椎体血管瘤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脊柱病理性骨折。本文报告了一例累及棘突的多发胸椎血管瘤,并伴有相邻节段的椎体病理性骨折,并对已发表累及棘突的椎体血管瘤的文献回顾总结。

      • 1
    • 计算机辅助斜形单一斜形截骨矫正股骨多平面畸形

      郭鹏年, 高耀东, 樊建军, 蔚磊

      Abstract:

      [目的] 介绍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矫正股骨多平面畸形的术前设计,手术技术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进行术前设计,确定截骨角度和旋转角度,在Mimics软件上模拟手术,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对该病例行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手术治疗。取股骨外侧纵行切口,显露畸形部位,安放截骨导板,按术前设计完成截骨、旋转,截骨断端用髓内钉固定,断端取髂骨植骨。[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不良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不再跛行,膝关节无疼痛,CT证实骨断端完全愈合。[结论] 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切实可行,一次截骨同时矫正股骨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的双通道内镜治疗研究

      韩康, 谭树森, 张政, 张红侠, 李霞, 宋若先

      Abstract: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纤维环修复术在巨大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巨大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66例,使用UBE+纤维环修复术患者31例(UBE组),使用单通道孔镜患者35例(PELD组)。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的疼痛(VAS)和功能评分(Oswestry评分)以及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 (P<0.05),但从远期来看,UBE组优于PELD组。在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复发等指标中,UBE组显著优于PELD组。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纤维环修复术在巨大突出型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在适应症选择及具体操作中仍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整理和总结。

      • 1
    • 微创减压椎板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安博, 王衡, 刘英杰, 杜敏, 郭新军, 姚杰, 孔凡国, 朱卉敏

      Abstract:

      [目的] 评估微创减压椎板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在全麻下行微创减压椎板间动态固定术(IntraSPINE),记录围手术期资料;使用腰腿痛VAS评分、 ODI指数、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测量椎间隙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评价影像学疗效;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平均手术时间(76.43±16.83)min、术中出血(59.05±14.45)ml。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在术后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95.24%;术后DH及FH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中1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微创减压椎板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满意。

      • 1
    • 后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治疗终末期关节病

      于永杰, 马亮, 王传鑫, 蔡余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采用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的31例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相关临床影像资料等。[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随时间推移,31例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AOFAS评分显著提升(P<0.05);踝背伸-跖屈ROM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方面,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后足对线正常,仅一例患者存在轻度内翻(<5°),关节功能活动无影响;X线片显示31例融合患者融合率为100%。[结论]后侧入路关节镜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病疗效显著,术后融合率高。

      • 1
    • 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重度足畸形

      崔锁明, 李桓毅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24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病例资料,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待畸形矫正后,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8±0.80年。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矢状面和冠状面胫足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踝关节退变分级(M-W)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有1例发生轻度针道感染;有1例发生转移肌腱松弛;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血管牵拉伤和畸形再次复发。[结论] 分期Ilizarov技术、胫后肌外移术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 1
    • 自制导向器镜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复位固定

      战民庆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自制导向器镜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复位固定,与传统镜下硬膜外套管针定位建立通道,复位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撕脱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 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PCL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6~72岁【(41.7士12.7)岁】。均在镜下复位固定治疗,其中18例镜下应用自制导向器辅助建立后内侧通道(A组),14例采用硬膜外套管针定位建立后内侧通道(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后内侧通道建立入路的穿刺次数及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较B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建立入路时穿刺次数明显减少,更加精准、方便快捷,降低关节镜后内侧通道建立的学习曲线。结论 镜下自制导向器建立后内侧通道复位固定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与与硬膜外套管针定位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建立后内侧入路时穿刺次数,减少建立通道软组织并发症,明显提高其精准率,是一种省时、精准、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 1
    • 骨水泥强化病椎锚定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III期Kummell’s病

      孔凡国, 周全, 乔杨, 王文举, 张昌盛, 潘其鹏, 朱卉敏

      Abstract:

      目的 介绍骨水泥强化病椎锚定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III期Kümmell’s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0例III期Kümmell’s病患者,均采用伤椎一侧骨水泥螺钉及对侧PVP骨水泥锚定技术结合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治疗。记录并比较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8±0.6)分,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6±0.5)分,ODI评分由术前(71.9±5.1)%减少至末次随访时(31.2±2.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骨水泥强化病椎锚定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III期Kümmell’s病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矫正后凸,减少创伤,防止病变椎体再次塌陷,有效改善临床功能。

      • 1
    •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立超, 苏鹏, 张如意, 云才

      Abstract: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DVT发生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共38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84例患者中,围术期DVT发生率67例(17.4% 67/384),术前33例(8.6% 33/384),术后34例(8.9% 34/384),术前至术后不变10例(14.9% 10/67),加重37例(55.2% 37/67),减轻20例(29.9% 20/67)。单项因素比较,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长、输血比例及合并骨折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APTT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等待时间长(OR=1.110,CI=1.050~1.173)、围术期输血(OR=0.390,CI=0.221~0.688)、合并≥3种内科疾病(OR=0.532,CI=0.300~0.944)是围手术期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逻辑回归结果所得的下肢DVT预测方程准确度为82.3%,临界值为0.319,敏感度为71.6%,特异度为60.3%;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结论] 术前等待时间长、围术期输血、合并≥3种内科疾病是围手术期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VT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判断血栓发生风险并提前预防。

      • 1
    •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全膝置换术后危险性因素分析

      高晓鹏, 李晓彤, 王军, 陈秀丽

      Abstract:

      背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终末期阶段,全膝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全膝置换术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疗效。两种疾病由于各自的发病机制,在围术期具有各自的危险性因素,通过对比两种疾病在全膝置换术后的危险性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TKA术后3天RA患者、OA患者的VAS评分、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失血量、D-二聚体、FIB,对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TKA术后疼痛、肿胀、失血量、D-二聚体、FIB的差异情况。结果:两者VAS评分、大小腿周径、D-二聚体、FIB的差异sig>0.05,失血量差异sig<0.05。结论:RA与OA由于发病机制的不同,导致两者在TKA术后具有不同的危险性因素,研究发现RA患者在TKA围术期失血量高于OA患者,两者在术后疼痛、大小腿肿胀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两者在D-二聚体、FIB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

      • 1
    • 钢板与克氏针固定Bennett骨折的比较

      丰瑞兵, 王华松, 胡昊, 吴刚, 黄一拯, 李超, 张海涛, 黄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52例Bennett骨折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手术(钢板组),24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手术(克氏针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方面,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钢板组优于克氏针组,术中失血量,克氏针组优于钢板组(P<0.05)。随访结果,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3月、1年VAS评分,术后1年DAS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主动活动时间、术后3月DASH评分钢板组明显优于克氏针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术后骨折对合与第一掌腕对线,钢板组均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Bennett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各具优缺点,但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术后可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更快恢复患肢功能。

      • 1
    • 两种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精确度的比较

      康健, 冯晓雷, 付志厚, 刘江, 周珂, 王峰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比计算机导航(CAS)和便携式导航辅助(PAD)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肢力线,探讨两种导航辅助方法的精确度差别。 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计CAS-TKA及PAD-TKA手术的患者共30人,其中CAS组12人(12膝),PAD组18人(20膝)。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的失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手术侧别、内外翻、Kellgren-Lawrance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和PAD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06.67±11.42 min和115.10±24.19 min,术后第3天失血量分别为400.60±163.02ml和417.98±176.09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KA角、HKA角偏差值、mMPTA角、mLDFA角、sFCA角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和HS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S和PAD辅助TKA手术在围手术期情况、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度和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 1
    •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沈晓龙, 吴卉乔, 祁敏, 徐辰, 钟华建, 王睿哲, 刘洋, 王新伟, 陈华江, 袁文

      Abstract:

      [目的] 首次提出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定义,分析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将C2/3或C3/4椎间隙称之为参考椎间隙,将椎间隙狭窄最严重的间隙称之为目标椎间隙,如果目标椎间隙高度小于或等于参考椎间隙高度的50%定义为严重椎间隙狭窄。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132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资料包括:颈椎正侧位片、颈椎动力位片、颈椎CT三维重建。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各节段局部Cobb角;各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与宽度、中立位棘突间距及动力位下棘突间距的变化值;最狭窄节段的椎管面积、各节段的椎间孔横截面积。[结果] 严重椎间隙狭窄共累及225个椎间隙,人均累及1.7个椎间隙。严重椎间隙狭窄的发生概率C5/6最大,达79.55%; C6/7次之,为56.06%;C4/5为28.03%;C3/4为6.82%。椎间隙平均高度最狭窄的是C5/6,为(3.22±0.86)mm,其次是C6/7、C4-5、C3-4。各椎间隙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C5/6 局部Cobb角最小,为后凸角度,平均(-1.81±2.12)°,其次是C6/7、C4-5、C3-4,各椎间隙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立位各节段棘突间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下各节段棘突间距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左右两侧椎间孔高度、宽度及面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C5/6节段椎间孔高度、宽度及面积都是最小的,其次是C6/7、C4-5、C3-4,各节段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面积与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动力位棘突间距变化有相关性(P<0.05),与C2-C7 Cobb角、中立位棘突间距没有相关性(P>0.05)。椎间孔面积与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动力位棘突间距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C2-C7 Cobb角、中立位棘突间距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严重椎间隙狭窄最常见于C5/6椎间隙,其次是C6/7椎间隙。椎间孔面积与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动力位棘突间距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 1
    • 比较OLIF与PT-Endo-TLIF治疗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功能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

      曹华, 陈步俊, 李安澜, 王新国

      Abstract:

      目的:比较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给予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PT-Endo-TLIF)治疗对腰椎功能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镇江医疗区骨科收治的共计82例退行[ 曹华,1981年-,籍贯江苏海门,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疾病]性腰椎滑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取OLIF治疗,对照组采取PT-Endo-T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椎间隙高度、血清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更少(P<0.05),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更低(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明显提高(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腰椎JOA评分、OD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两组术后1d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β-内啡肽(β-EP)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7.32%)与对照组(24.29%)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均能够改善腰椎功能,但与PT-Endo-TLIF比较,给予OLIF治疗更能够改善手术相关指标,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椎间隙高度,维持血清指标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
    • 三种术式治疗膝骨关节炎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

      包杭生, 冯宗权, 邹勇根

      Abstract:

      [目的] 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单髁置换术(UKA)及全膝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凝血-纤溶系统检测结果和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侧间室KOA99例患者,其中34例采用HTO,33例采用UKA,32例采用TKA。比较凝血-纤溶系统检测结果和临床结果。[结果] 随时间推移,3组内术后1d PT、APTT、FDP、D-D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7d上述指标又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3组间术后1d上述指标比较,UKA组低于HTO组(P<0.05),HTO组又低于TKA组(P<0.05)。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比较,UKA组小于HTO组(P<0.05),HTO组又小于TKA组(P<0.05)。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UKA组与TKA组均早于HTO组(P<0.05)。随时间推移,3组内VAS、HSS、ROM均明显改善(P<0.05);3组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上述指标比较,UKA组优于HTO组(P<0.05),HTO组又优于TKA组(P<0.05);术后2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O、UKA、TKA三者治疗内侧间室KOA的中远期疗效相当;但UKA近期疗效优于HTO和TKA,且对凝血-纤溶系统影响小,可能对预防DVT具有积极意义。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前皮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新光, 杨滨, 刘晨, 王晓华, 张克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前皮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使用前参考系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连续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膝关节侧位X线是否有前皮质切迹表现,将患者分为前皮质切迹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前皮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86例、105膝,前皮质切迹组28膝,对照组77膝。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股骨假体大小(P=0.007)和前皮质线屈曲角偏离(P=0.004)是前皮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小号假体(OR值=5.363;P=0.002)发生前皮质切迹的风险约是中号假体的5倍。前皮质线屈曲角偏离≥3°(OR值=4.286;P=0.004)发生前皮质切迹的风险约是前皮质线屈曲角偏离<3°的4倍。[结论] 在前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大小和前皮质线屈曲角偏离是前皮质切迹发生的相关因素,使用小号股骨假体和前皮质线屈曲角偏离≥3°的股骨更易发生前皮质切迹。

      • 1
    • 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

      陈金雄, 周观明, 陈希聪, 肖可明, 余海波, 张念军

      Abstract: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5月经皮空心钉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8例。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机器人组),36例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及导针定位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优于徒手组(P<0.05),而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48个月,平均(31.41±6.83)个月。并发症机器人组为4/32(12.50%),徒手组为7/36(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及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3个月机器人组Harris评分、髋伸-屈及内-外旋ROM优于徒手组(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Garden指数、颈干角、Tonnis髋退变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空心钉平行度、分散度优于徒手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置钉精度高,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 1
    • 经皮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与全关节镜下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比较

      王珂杰, 赵镒汶, 张益舸, 许晨阳, 何双华, 丁文鸽, 戴小宇

      Abstract:

      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下经皮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与全关节镜下铆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35例,其中采用经皮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19例(韧带重建组),采用全关节镜下铆钉修复距腓前韧带16例(关节镜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的时间。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年及两年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评分,距骨前移、距骨倾斜角以及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内翻活动度等情况。结果:韧带重建组的手术时间长于韧带修补组(P<0.001),韧带重建组患者出现术后发热4例,韧带修补组术后发热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韧带重建组术后出现2例足背感觉麻木,关节镜组术后出现1例足背皮肤感觉麻木。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OFAS评分及KAF评分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OFAS评分及KAF评分高于术前(P<0.001),术后一年及两年随访时两组之间VAS评分、AOFAS评分及KAF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距骨前移、距骨倾斜角以及踝关节活动度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年两组患者的距骨前移、距骨倾斜角及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年及两年韧带重建组距骨前移、距骨倾斜角以及踝关节内翻活动度小于关节镜组(P<0.001)。结论:与关节镜下踝关节外侧韧带修补组相比,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在改善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适用于青壮年人群及对踝关节功能要求较高人群。

      • 1
    • 穿心莲内酯通过调控PI3K/Akt炎症通路抑制TBHP诱导髓核细胞凋亡

      汪平, 范明宇, 周少怀, 王欣, 邢政, 卞峰, 黄涛, 李静, 黄娅芬, 李嘉琼

      Abstract: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ro)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ert-butyl hydrogen peroxide,TBHP)诱导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CK-8检测Andro毒性,筛选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100 μM TBHP作用24 h构建凋亡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TBHP诱导组、TBHP+Andro组、TBHP+Andro+PI3K抑制剂组和TBHP+PI3K抑制剂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Bax、p-Akt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Andro低、中、高剂量为9、18、36 μM,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PI3K抑制剂处理后TNF-α、IL-1β、IL-6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Bcl-2、Bax和p-Akt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ndro干预后TNF-α、IL-1β、IL-6水平和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Bcl-2和p-Akt表达水平显著增加,Bax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ndro能抑制细胞凋亡,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调控PI3K/Akt炎症通路来抑制TBHP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

      • 1
    • 单臂外固定架与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比较

      计国旗, 石博文, 赵志明, 张克刚, 陈旭, 刘亚斌, 郭峰, 蔡成阔, 舒衡生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拉力钉与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9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拉力钉固定,28例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1月膝屈-伸ROM、术后3月膝屈-伸ROM、胫骨对位对线、骨折愈合时间、胫骨长度差比较,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踝屈-伸ROM、跛行、下蹲、Johner-Wruh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单臂外固定架结合拉力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可获得与髓内钉相当的功能评分,并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早期膝屈-伸ROM、胫骨对位对线、骨折愈合时间、胫骨长度差方面优于髓内钉,可用于胫骨干骨折的治疗。

      • 1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Bax/Bcl-2意义

      纪沣轩, 李国鹏, 张维民, 韦标方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血清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淋巴细胞瘤-2(Bax/Bcl-2)表达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意义。[方法]研究纳入75例NONFH患者以及同期67例正常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ax、Bcl-2浓度及Bax/Bcl-2水平。比较NONFH患者和正常人资料。患者按不同因素分组,比较不同组间Bax/Bcl-2的差异性。血清检测结果同临床病例资料行相关性分析。Bax/Bcl-2用于预测股骨头坏死行ROC曲线分析。[结果]NONFH患者血清Bax/Bcl-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2.78±1.86) vs(1.40±0.68),P<0.05]。NONFH组中,Bax/Bcl-2在不同病因亚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坏死侧别、ARCO分期和股骨头塌陷亚组组间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Bcl-2水平与ARCO分期、VAS评分呈正相关与Harris评分呈负相关(P<0.05)。此外,ROC曲线分析表明Bax/Bcl-2用于诊断NONFH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844。[结论]血清Bax/Bcl-2水平与NONFH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水平变化或可作为临床判断NONFH的潜在指标。

      • 1
    • 股骨颈动力系统与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荟萃分析

      冀家琛, 董亮, 王敏, 黄小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s, CCS)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间有关FNS与C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后对符合要求的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324例患者采用FNS治疗,374例患者采用CCS治疗。荟萃分析结果显示,FNS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Harris评分结果均优于CCS组(P<0.05);CCS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FNS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中,FNS组股骨颈短缩,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均少于CCS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FNS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与传统CCS比较,患者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更早,内固定失效率低,并且能较好维持股骨颈长度,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 1
    • 三种术式治疗腘窝囊肿的比较

      于永杰, 马亮, 王传鑫, 蔡余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镜下内引流术及传统切开三种术式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腘窝囊肿患者。依术式不同分三组:镜下囊肿切除38例“镜下切除(arthroscpoic resection, AR)组”,镜下内引流35例“镜下内引流(arthroscopic internal drainage, AID)组”,切开35例开放切除(open resection, OR)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等资料。[结果]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2个月以上。AR与AID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时间、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优于OR组(P<0.05);手术时间AID组优于AR、OR组(P<0.05)。随术后随访时间的推移,三组VAS评分显著降低,Lysholm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R组与AI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OR组(P<0.05);Lysholm评分AR组优于AID与OR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显示,腘窝囊肿复发率AR组与AID组优于OR组(P<0.05);不同时间对比K-L分级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镜下囊肿切除术与内引流术具有复发率低的优势,镜下囊肿切除术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更为满意。

      • 1
    • 局麻与全麻下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杨汉立, 钟远鸣, 王微微, 崔子正, 何启斌, 韩富富, 卜献忠, 万通, 许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局麻与全麻下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分发生率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麻醉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了2022年3月以前收录的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EMBASE、PubMed、CBM、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文献,搜集有关局麻与全麻在脊柱内镜治疗LDH的临床文献,并手工辅助检索相关文献以补充。通过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SE 12.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研究,包含796例患者,其中局麻组388例,全麻组408例。有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质量为B级,4个队列研究中(CS)的NOS量表评分包括3个研究为7分,1个研究为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麻相比,局麻下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时间(WMD=-1.39,95%CI: -2.72至-0.06,P < 0.05)、治疗费用(WMD=-5278.27,95%CI:-7668.84至-2887.70,P < 0.05)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R=0.30,95%CI: 0.11至0.85,P < 0.05)方面优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麻醉方式在降低术后目测类比评分(VAS)(WMD=-0.00,95%CI:-0.11至0.10,P=0.953)、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WMD=0.32,95%CI:-0.13至0.76,P=0.16)和手术时间(WMD=-2.95,95%CI:-7.52至1.61,P=0.21)方面效果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脊柱内镜治疗LDH的手术中,局麻组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全麻组,且在安全性方面未见明显劣势。鉴于纳入研究质量比较有限,上述结论仍然需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多的证据。

      • 1
    • 第5掌骨基底部腱-骨移植修复指基底部组织缺损

      王崧伊, 刘书燕, 翟建国, 陈芳建, 鞠昌军, 陈召洋, 金海龙, 庄洁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第5掌骨基底部腱-骨移植修复指基底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术前行X光检查,测量指基底部关节面缺损面积、根据骨折线设计截骨角度,术中测量肌腱缺损长度,于第5腕掌关节背侧作纵行切口,保护尺神经腕背支,按截骨角度切取第5掌骨基底部带部分尺侧腕伸肌腱的腱-骨移植,应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被修复关节稳定,骨折达到X线愈合标准的时间为2.7~3.4个月,供区第5腕掌关节稳定,无疼痛。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6.5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4例优,2例良,疗效满意。【结论】第5掌骨基底部腱-骨移植能一期修复指骨基底部伸肌腱止点骨、肌腱、关节缺损,是治疗指基底部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1
    •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后路微创减压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朱建华, 高加智, 崔召师, 张家富, 刘燕燕

      Abstract:

      [目的]比较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后路微创减压融合术和全椎板切除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84例腰椎滑脱症后路减压融合术,其中42例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减压方式、另外4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方式,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局部矢状位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研究组局部矢状位前凸Cobb角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跟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两组病例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和全追板切除两种减压融合手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减压方式末次长期随访的术后腰痛评分更好。

      • 1
    • 后置钢板治疗伴有前侧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中远端骨折

      苗平, 张晓玲, 张秀秀, 葛华平, 王瑞, 严纪辉, 何剑戈, 张宝玲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后置钢板在治疗伴有前侧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中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7月—2021年6月,本研究收治了伴有前侧软组织损伤的胫骨中远端骨折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病人年龄在20~54岁,平均36.2岁。病人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10例、重物砸伤6例。所有病例均经后外侧入路、胫骨后置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8~23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根据AOFAS标准:优9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达93.8%. 结论 后侧入路、后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作为伴有前侧软组织条件不良的胫骨中远端骨折治疗的一种可靠选择和有效补充。临床在选择此类骨折的治疗 方法时,仍须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的损伤情况、医生的经验和解剖熟练程度等因素。

      • 1
    • 改良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李涛, 徐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比改良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0年12月,在作者医院因腰椎OVCF接受PVP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51例,经椎体后上缘入路单侧穿刺PVP)和B组(35例,双侧椎弓根入路PVP)。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住院费用、骨水泥分布情况与渗漏情况,并对比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随访期间观察远期并发症,包括伤椎再骨折及邻近椎体骨折。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骨密度T值、OLTICS评分、术前VAS及ODI评分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B组(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长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穿刺引起神经、血管损伤以及骨水泥渗漏引起神经症状等并发症;两组在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分布优良率、渗漏发生率、邻近椎体骨折及伤椎再骨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在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A、B两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分别为94.12%、91.43%(P>0.05)。结论 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相比,经椎体后上缘入路单侧穿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同样可获得满意疗效,且具有优化手术流程、节省费用等优势,但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 1
    • 双掌骨钢板固定尺桡骨干骨折

      刘恒宇, 马东宝, 李林, 金龙浩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应用双掌骨钢板治疗尺桡骨干骨折手术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本科室收治的16例采用双掌骨钢板固定的尺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50.19±12.46)岁;左侧10例,右侧6例;受伤原因中摔伤13例,车祸伤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4~24个月,平均(19.44±3.24)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9~14个月,平均(11.00±1.67)个月。术后6个月,前臂旋前ROM(79.69±1.25)°,前臂旋后ROM(89.38±1.71)°,按照DASH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为(3.59±1.66)%,根据G-E评分系统评定结果:优16例,良0例,可接受0例,不可接受0例,优良率100%。[结论]双掌骨钢板固定尺桡骨干骨折是可行且有效的。

      • 1
    • OrthoPilot导航下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

      朱锋, 陈广东, 徐耀增, 耿德春, 李荣群, 周军, 张连方, 王熠军, 汪天豪

      Abstract:

      [目的] OrthoPilot导航下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MOWHTO)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8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34例患者(44膝)。术前采用“截骨大师”进行规划,术中采用OrthoPilot导航注册,并按步骤截骨,通过导航量化机械轴及内翻角度的变化指导截骨。 [结果] 34例患者平均随访22.32±7.88月,末次随访HSS评分优于术前(P <0.001)。术前全长片力线经胫骨平台相对位置较导航注册后偏内(P <0.001),内翻更大(P <0.001);术后全长片较导航截骨后偏内(P <0.001),外翻更小(P =0.005)。术后全长片力线满意(位于50%~62.5%)27膝,不满意17膝;导航术中力线矫正量处于术前全长片矫正至50%~62.5%的矫正量范围内:满意组15膝、不满意组8膝(P =0.583);导航术中内翻矫正量处于术前全长片矫正至外翻0°~3°的矫正量范围内:满意组15膝、不满意组4膝(P =0.037)。[结论] OrthoPilot导航下MOWHTO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保持导航术中内翻矫正量与术前全长片矫正至外翻0°~3°的矫正量一致,可使术后力线更满意。

      • 1
    • 两种踝关节改良入路在三踝骨折手术中的分类应用

      王彦杰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两种踝关节改良入路分类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骨科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例三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47.1岁;踝部骨折根据AO分类:A3型11例,B3型21例。根据术前X线片及三维CT检查,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后踝骨折偏外(外侧组,22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及内侧切口;后踝骨折偏内(内侧组,10例),采用改良后内侧及外侧切口。后踝及内踝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外踝采用钢板固定,记录两种入路手术时间,观察术中后踝暴露范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 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0~110min,平均80min。2组术中后踝骨折暴露清楚。32例患者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4~8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皮下感染,无深部感染,无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9例,良11例,可2例。 结论 两种踝关节改良入路分类治疗三踝骨折,骨折显露清楚,复位良好,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 1
    • 氨甲环酸减少胸腰椎骨折脱位围手术期失血的作用

      刘筱, 崔建, 张寰, 龙浩, 姚爱明, 燕宪亮, 朱锋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胸腰椎骨折脱位围术期失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因外伤致胸腰椎骨折脱位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63例,其中TXA组33例,非TX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前和术后血液学指标变化以及各组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TX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均低于非TXA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TXA组患者Hb及PLT均高于非TX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酶原(PT)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术前具有所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胸腰椎骨折脱位围术期出血量,疗效安全可靠。

      • 1
    • 非特异性腰痛常用评价量表的比较与分析

      孙章胤, 纪昌春, 毕宇峰

      Abstract:

      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虽然在临床上针对该病的临床研究中评价量表较多,主要涉及腰部疼痛类量表、功能障碍类量表、情绪障碍类量表以及生活质量类量表等,但存在使用欠缺准确的情况。故本文将上述各类量表的内容和特点做以评估,总结各量表的优缺点,以期客观准确评价临床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

      • 1
    • 细胞衰老致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孙朔, 李东海, 康鹏德

      Abstract: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被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但其副作用,尤其是激素诱导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GIOP)仍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目前,GIOP的实际机制仍不清楚,但最新研究表明其与应激等因素导致的细胞衰老密切相关。细胞衰老可能是GIOP的一种形成机制:激素通过诱导骨组织细胞衰老,衰老细胞旁分泌衰老相关因子(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ed phenotype, SASP),产生细胞衰老的级联放大反应,最终形成GIOP。本文就细胞衰老与GIOP的关系、相关机制以及靶向阻断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1
    • 骨水泥椎旁渗漏物取出术:1例报告和综述

      苏友祥, 李念虎, 辛健, 魏传付, 曲新田, 刘研

      Abstract: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疼痛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渗漏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中大多数的骨水泥渗漏患者没有症状,但也有少数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再手术将渗漏的骨水泥取出。本中心记录了一例OVCF患者行PKP后发现骨水泥椎旁渗漏并出现右下腹钝痛的症状,再手术将骨水泥椎旁渗漏物取出的病例,总结其病例资料及治疗效果并进行文献综述。

      • 1
    • 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

      王瑞强, 杨永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明确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2020年因急性跟腱断裂需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共66例(66足),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跟腱断裂病人36例(微创组),常规开放手术病人30例(常规组)。比较两组病人早期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早期结果: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12±3.45)个月,微创组完全负重时间优于常规组(P<0.05)。同术前相比两组的末次随访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AOFAS及ART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ART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1
    • 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的研究进展

      骆巍, 黄竞敏, 吴疆, 马信龙

      Abstract:

      半月板后根在半月板生物力学及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维持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环形张力的重要解剖结构,后根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有多篇文献对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方面进行总结。本文将对上述文献进行综述。

      • 1
    • 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 术后残留症状的原因分析与治疗进展

      林顺, 俞鹏飞

      Abstract: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发展,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手术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e system,TESSYS)因其创口小、损伤程度低、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而部分患者经内镜治疗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术后残留症状,其发生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可能与术中损伤、减压不彻底以及髓核再突出有关。且再次手术疗效优良率不稳定,临床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待进一步观察。

      • 1
    • 影响肩关节不稳术后复发因素研究进展

      刘镇煌

      Abstract:

      肩关节不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肩关节不稳治疗逐步的发展,从开放性手术到肩关节镜微创手术,从关节镜下软组织修复手术到骨性修复手术的治疗,但目前肩关节不稳术后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本文旨在从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对肩关节不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肩关节不稳的认识和作出最后的治疗方式。

      • 1
    • 4字位全前方高位双入路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与三入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位置对比研究

      刘玉强, 李明, 刘宁

      Abstract:

      目的:探讨4字位全前方高位双入路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与三入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位置的区别。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手术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入路组与三入路组。使用MRI对胫骨骨道位置进行研究。轴位上,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出口中心到胫骨前缘的距离与胫骨平台前后径长度的比值为α。矢状位上,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出口中点到胫骨后缘的距离与棘后平面表面总长度的比值为β。冠状位上,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出口中心到胫骨平台内侧缘的距离与胫骨平台内外侧缘距离比值为γ。结果:双入路组手术时间为(41.83±5.92)min,三入路组手术时间为(56.89±5.57)min,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7,P<0.05)。两组的α、β和γ无明显差异。结论:4字位全前方高位双入路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与传统三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骨道位置无明显区别,且手术时间更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技术。

      • 1
    • 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3例

      王耀霆, 王明新, 王龙, 李春宝

      Abstract:

      随着对髋关节疾病认识的持续深入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髋关节镜的手术量近年来呈指数上涨的态势[1,2]。因髋关节位置深、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高度匹配等解剖特点,需通过下肢牵引将髋关节间隙牵开,以便进行手术操作。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多采用平卧位会阴柱对抗牵引来完成髋关节镜手术[3,4]。由于该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者学习曲线和手术耗时长,术中会阴柱牵引会造成会阴区长时间压迫,从而导致术后会阴区软组织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5,6]。即便是手术量很大,技术成熟的医生,仍不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会阴柱牵引导致的并发症已成为髋关节镜并发症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解决相关并发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本例报道为我院采用无会阴柱牵引技术完成的3例髋关节镜手术。该技术采用常规牵引床,无需额外设备及物料即可实现,现报道如下

      • 1
    • 钉棒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

      张蕾, 杨凯, 吴瑞, 周纪平, 李佳佳, 张廷伟, 姜泽威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用钉棒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020年本科收治的30名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患者,运用钉棒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手术进行治疗,统计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术前、术后及随访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31±0.34小时,平均出血量为103.33±32.41ml,术前Cobb角41.60±5.45,术后1年Cobb角8.80±2.59,术前VAS评分6.63±1.40,术后1年VAS评分1.06±0.52,术前ODI评分0.717±0.113,随访ODI评分0.117±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骨水泥无移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结论:钉棒系统结合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不连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减压充分,矫形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Kümmell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永强, 周纪平

      Abstract:

      摘要:Kümmell病是一种脊柱轻微外伤后的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是椎体缺血性坏死和椎体内假关节形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的慢性腰背痛, 影像学特征为椎体塌陷和真空裂隙征。对于Ⅰ、Ⅱ期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Ⅲ期Kümmell病更倾向于开放手术, 但根据患者病情手术入路的选择有所不同。

      • 1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治疗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

      周纪平, 张蕾, 李佳佳, 刘永强, 刘彬, 杨永军

      Abstract: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治疗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抬头无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多节段累及C2及以上椎体的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手术,观察分析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局部疼痛及神经损伤症状均有所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小,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抬头无力的症状,末次随访CROM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重建颈椎后柱的稳定性,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抬头无力的症状,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对多节段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 1
    • 骨折联络服务体系在老年脊柱脆性骨折中的应用

      谭小翠, 屠海霞, 张兴, 李大鹏, 范宏娟, 朱正美, 于伟娜, 陈燕

      Abstract:

      [目的] 研究骨折联络服务体系服务对于脊柱脆性骨折患者(≥65岁)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1年11月研究期间治疗的66例脊柱脆性骨折患者(≥65岁)进行研究,采用中心数字随机法将脊柱脆性骨折患者分为甲组(33例,普通护理)与乙组(33例,骨折联络服务体系),研究指标为住院指标、风险事件发生率、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水平、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住院指标优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好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高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健康水平高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护理后,乙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满意度高于甲组脊柱脆性骨折患者,P<0.05。[结论] 脊柱脆性骨折患者(≥65岁)接受骨折联络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够更好地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优化其住院指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水平均得到显著提高,对于骨折联络服务体系更加满意。

      • 1
    • 单节段腰椎退行病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

      刘关中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下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经皮全内镜下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重度椎间盘退变17例、椎管狭窄7例、椎间孔狭窄5例、退变性滑脱6例(均为I°滑脱)。病变节段为:L3-4节段4例,L4-5节段16例,L5-S1节段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手术时间110~165min,平均(123.46±20.38)min。腰疼VAS评分由术前(6.01±2.12)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89±1.87)分(t = 7.140,P<0.001);下肢VAS评分由术前(7.79±1.64)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1.09±0.87)分(t = 17.680,P<0.001);ODI评分由术前(32.59±6.89)分降低到末次随访时(7.37±6.21)分(t =13.320,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无复发腰椎不稳发生。[结论] 采用经皮全内镜下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疗效满意。

      • 1
    • 41例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的手术矫正

      梁答, 吴鑫, 马振, 王业鑫, 钟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有限软组织松解结合不同外固定方式治疗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9月01日-2020年12月31日病历资料,共41例(58足)符合纳入标准。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踝-后足 AOFAS 评分及胫骨前后肌、小腿三头肌肌群的 Ashworth量化评分等进行记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1 例(58足)均获至少3个月随访。男女比例为19:22,发病部位多在左足(31例,53.45%);治疗时年龄多集中于11-14岁(56.10%);治疗所选外固定类别以组合式及环式外固定架为主(50.00%、41.38%);手术类别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跟腱延长、胫后肌腱延长(84.48%);足的截骨或关节融合(74.14%)。全部病例拆除石膏或外固定架前随访时踝-后足AOFAS 评分与术前及术后矫形开始前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及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肌力、外翻肌力、肌张力、踝-后足AOFAS 评分、ICFSG评分、ASHWORTH 评分及疗效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软组织松解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畸形,可以取得比较满意且相对理想的效果,但是需要根据足踝畸形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康复方案。

      • 1
    •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黄之春, 李洪波, 吴自强, 陶伟, 刘明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分析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昌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组(22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置钉)和徒手组(24例,采用传统透视下置钉)。比较两组早期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机器人组平均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小于徒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1d、3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徒手组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5.2%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46,P=0.002)。两组术后1d、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基层医生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对于基层医院具有应用价值。

      • 1
    • 镜下“内夹板”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黄亮亮, 李青, 伍河霖, 王昱, 孔长旺, 陈燕, 徐峰, 刘曦明, 蔡贤华, 魏世隽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内夹板”技术(近端套索缝合联合外排锚钉缝线桥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技术及2年初步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月采用上述技术治疗并获随访大于2年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19例。在关节镜监视下使用2#高强度缝线套索缝合跟腱断端近侧内外侧,将缝线尾端经腱周膜深面引导至跟骨结节两侧,使用直径4.5mm的外排锚钉固定缝线尾端,逐步收紧缝线并使用B超监视跟腱断端对合良好后拧紧固定。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腓肠神经损伤、感染及再断裂;1例因锚钉刺激需二次干预;末次随访AOFAS评分96.11±5.02,ATRS评分96.89±4.17,VAS评分0.39±0.50;术后6个月恢复伤前运动水平,末次MRI显示跟腱塑形良好。 结论 镜下“内夹板”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治疗方法。

      • 1
    • Kümmell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钟世霄, 李维朝

      Abstract:

      Kümmell病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疾病,常表现为进行性脊柱后凸和顽固性腰背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病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满意,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有明显疼痛而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患者的首选方法,但术后随访发现具有骨水泥移位的风险;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治疗存在争议,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等。Kümmell病治疗方法根据分期有所不同。本文将对该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1
    • 骨关节炎中氧化应激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张梓宁, 邓荣辉, 付江楠, 余家阔

      Abstract: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畸性、退行性疾病,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其中,氧化应激的激活及活性氧的过剩在骨关节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骨关节炎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就骨性关节炎中氧化应激与活性氧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相关干预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1
    • 射频消融在脊柱转移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超, 韩秀鑫, 马育林, 王国文

      Abstract:

      在所有的癌症发展历程中,大约有85%的病人最终发生骨转移,脊柱是最常见的部位,脊柱转移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外科手术等,放疗、化疗治疗效果有限,对一些顽固性疼痛仍然不能达到有效的缓解,外科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康复慢、花费较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对于脊柱肿瘤患者应持慎重态度。在过去的10年里,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本文就射频消融在脊柱转移瘤中的作用原理、临床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温度场分布进行综述。

      • 1
    • 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

      林书, 唐六一, 胡豇, 万仑, 王跃, 俞阳, 周维俊

      Abstract:

      目的 分析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5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情况和下地行走时间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徒手组(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性明显高于徒手组(P<0.05)。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和透视剂量明显低于徒手组(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55)。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两组患者在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治疗AS胸腰椎骨折可提高植钉准确性高,降低辐射伤害,提高手术安全性。

      • 1
    • 直接前侧入路髋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卞胡伟, 蒋涛, 薛峰

      Abstract: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开展的日益增多,对于不同入路行髋关节置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微创观念的崛起,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髋关节置换也随之崛起,其具有的优势包括肌间隙入路不切断肌肉,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脱位风险小,患者临床满意度高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为此,临床上也出现了许多改良技术,现就对其改良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希望能对临床医生有更大的帮助

      • 1
    • 影响肩袖术后再撕裂相关因素及研究进展

      庄鳌, 黄长明, 董辉详, 刘镇煌

      Abstract:

      肩袖再撕裂是肩袖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肩袖再撕裂相关的因素多,如年龄、高血脂、骨质疏松等,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与难点。为寻找肩袖再撕裂发生相关因素,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以期待找出最佳单一或多个肩袖再撕裂因素,并做出评估,提高肩袖修复术疗效。

      • 1
    • 肩关节Bankart损伤修复术后复发的因素探讨

      周预, 藏磊

      Abstract:

      肩关节脱位占到全身关节脱位的一半,其中又以复发性前脱位为主,几乎每个肩关节前脱位都存在Bankart损伤。目前关节镜下Bankart损伤修复术是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复发一直是困扰专科医生和患者的难题。大量研究显示Bankart损伤修复术后复发与肩关节骨丢失、患者年龄、运动量大小、手术修复方式、术后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自身疾病等有关。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造成Bankart损伤修复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治疗Bankart损伤提供参考。

      • 1
    • 肩锁关节脱位钩钢板固定手术并发症与对策

      刘镇煌, 黄长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脱位采用钩钢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方法] 自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本院收治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且均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有105例,其中97例取出钢板。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105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经过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1个月首次复查,后每3个月复查1次肩关节正位X射线片。随访时间3-12个月,其中97例在内固定后平均8-12个月取出钢板,患者在术后3个月与取钢板时进行Constant 评分,平均分93分与95分。其中98例患者出现6种(120例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3%,其中肩峰骨质磨损86例(71.6%),肩峰撞击15例(12.5%) ,肩锁关节炎6例(5%) ,肩锁关节向下半脱位6例(5%),钢板折断固定松动、锁骨近端骨折3例(2.5%),钢板脱位或者肩锁关节前方半脱位4例(3.3%)。[结论] 肩锁关节脱位钩钢板内固定并发症概率高,单纯喙锁韧带断裂引起的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钩钢板。采用关节镜下喙锁韧带间的固定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

      • 1
    • 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术后骨隧道宽度的影像学研究

      傅仰攀

      Abstract:

      [目的]评价喙锁韧带损伤患者采用Endobutton移植物进行喙锁韧带解剖重建(ACCR)术后锁骨、喙突隧道增宽及其复位丢失与临床结果的关系。[方法]自2012年11月-2021年12月,我们对30例接受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治疗的III-V型肩锁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2.63±15.8岁(18.0-59.0岁)。左肩16例,右肩14例。平均临床随访12.0±3.8个月(范围8.0-18.0个月)。手术时创建锁骨及喙突隧道均使用4mm的钻头。术后使用PACS软件在X线影像学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最早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喙锁关节距离、锁骨内外侧隧道宽度及喙突内外侧隧道宽度。术后采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LCA评分、恢复运动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X线测量得出,术后1天X线测量喙锁间距离(30.97±3.27mm)至最后一次随访(32.43±3.48mm),两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锁骨骨隧道宽度4mm至最后一次随访(5.69±1.10mm),两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喙突骨隧道宽度4mm至最后一次随访(5.45±0.95mm),两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SES评分由术前的 (54.20±11.0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 (97.00±5.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的 (58.40±3.7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 (98.10±1.50)分,两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ULCA评分由术前的 (15.10±1.8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 (34.20±2.9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术后僵硬、内固定失效、锁骨及喙突周围骨折。[结论] 采用Endobutton移植物进行解剖喙锁韧带重建治疗III-V型肩锁关节损伤的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显示锁骨、喙突隧道明显增宽,隧道增宽和复位丢失之间没有相关性,隧道宽度的改变对临床结果没有影响。

      • 1
    • 肱骨近端合并大结节骨折锁定钢板固定并发症及对策

      董辉详, 黄长明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合并大结节骨折病例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共114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合并大结节骨折病例,收集相关信息和并发症,探讨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并发症率32/114(28.1%),并发症发生顺序依次是螺钉穿出11例(9.6%);内翻畸形9例(7.8%),肩峰下撞击7例(6.1%);畸形愈合3例(2.6%)、肱骨头坏死2例(1.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合并大结节骨折并发症高,最常见并发症是螺钉穿出、内翻畸形、肩峰下撞击,重视并发症、提高手术技术及改善骨质量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1
    • 锁骨骨折诊疗并发症及对策

      董辉详, 黄长明

      Abstract: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诊疗并发症及处理对策。[方法]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已行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信息,探讨并发症及处理对策。[结果]并发症共19例,其中感染3例;内固定激惹引起剧烈疼痛1例;内固定断裂6例;内固定松动2例;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7例;内固定周围骨折1例;锁骨外侧骨折使用锁骨外侧端解剖锁定钢板术后并发肩锁关节脱位1例。双极骨折有1例漏诊。15例行翻修手术。[结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规手术,并发症率仍有8.3%,最常见并发症是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内固定断裂、感染,重视并发症、提高手术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1
    • 肩关节前方不稳伴Hill-Sachs损伤 关节镜术后标准化护理和康复

      章亚青

      Abstract: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伴Hill-Sachs损伤患者术后标准化护理要点和康复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肩关节前方不稳定伴Hill-Sachs损伤患者60例,均行肩关节镜下盂唇修补联合Remplissage手术技术,术后制定出标准化的护理要点和康复方案,定期跟进随访,使用VAS疼痛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利用ASES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使用SST问卷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3.2)个月。通过定期随访,患者肩关节ASE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85.31±12.45)分增加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4.28±7.98)分(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95.87±3.35)分增加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9.81±2.23)分(p<0.05),本组60例患者手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平均上举( 163.45±15.98)°,外旋(45.11±8.16)°。优良率达93.33%(56/60)。结论:肩关节前方不稳定伴Hill-Sachs损伤患者,采取肩关节镜下盂唇修补联合Remplissage手术技术,术后制定标准化的护理要点和康复方案,对患者肩关节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 1
    • 个性化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围手术期护理与康复

      章亚青

      Abstract:

      [目的]评估患者在关节镜下个性化解剖重建喙锁韧带后,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护理与康复流程对疼痛、功能和喙锁间距离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对15例喙锁韧带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化的护理与康复流程。所有患者均采用个性化关节镜下悬吊装置进行喙锁韧带解剖固定术。末次随访评估方法采用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测量喙锁间距离。[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临床随访12.0±4.1个月(范围9.0-20.0个月)。进行VAS、ASES及Constant-Murley评分及喙锁间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平均上举约(163.25±16.70)°,外旋(44.25±8.35)°。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分由术前(81.20±12.0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00±5.30)分(P<0.05);Constant -Murley评分由术前(93.40±2.8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9.20±1.60)分(P<0.05);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评分由术(55.60±2.9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9.20±1.90)分(P<0.05)。术后1天X线测量喙锁间距离(10.22±1.30mm)至术后6个月(12.45±2.10 mm),两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12.45±2.10 mm)至术后12个月(13.51±1.40 mm),喙锁间距离再次扩大(P < 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术后僵硬、内固定失效、锁骨及喙突周围骨折。优良率93.33%(14/15)。[结论]个性化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治疗喙锁韧带损伤,系统标准化的护理与康复流程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 1
    • (组稿)关节镜下编织带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

      王俊良, 刘玉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编织带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3月-2021年1月收治肱骨大结节骨折12例,采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编织带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1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2-59岁,平均47.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致伤3例,军事运动损伤3例。左肩4例,右肩6例。【结果】随访时间13-28个月,平均18.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55-130分钟,平均78分钟;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89.3±3.2分(范围85-100分),Constant评分93±4.6分(范围88-97分),VAS评分0.8±0.3分(范围0-1分)。所有病例术后进行X线检查其中9例骨折解剖复位,1例骨折块轻度移位,因不影响功能未再手术。X平片显示骨性愈合。【结论】关节镜下撬拨解剖复位后,采用编织带缝线桥微创技术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创伤小,固定方式可靠,不切割肩袖组织,无需再手术内植物取出,术后疗效显著。

      • 1
    • 肩锁关节脱位悬吊袢钢板固定术后再脱位原因与对策

      甘志勇, 黄长明

      Abstract: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悬吊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悬吊袢钢板技术治疗3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跟踪随访术后复位丢失例数并分析其具体原因。[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术后再脱位3例,原因:骨质疏松1例;过早负重1例;骨隧道不佳1例;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 评分(90.04±2.90),ASES 评分(81.04±3.49)分[结论]肩锁关节术后再脱位是肩关节镜下悬吊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严重术后并发症,原因包括骨质疏松、过早负重、骨隧道不佳等等,临床上值得重视。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

      • 1
    • 肩关节不稳盂唇复合体6点钟位锚钉置入手术技巧

      甘志勇, 黄长明

      Abstract: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6点钟位锚钉置入盂唇缝合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01月0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51 例,所有患者有明确外伤史,术前查体存在前方不稳定,影像学检查均未合并骨折,采用关节镜下盂唇缝合治疗肩关节不稳。[结果]术后51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18.8 个月(12~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内旋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外展90o外旋较健侧平均受限8.5o±4.9o,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术后再次脱位,ASES 评分由术前的(81.04±3.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2.23±2.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nstant-Murley 评分由术前的(90.04±2.9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5.71±1.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Rowe 评分由术前的(64.47±6.2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2.38±2.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6点钟位锚钉置入盂唇缝合治疗肩关节不稳手术效果良好。手术的成功有赖于术前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关节镜下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术后早期及时的康复锻炼。

      • 1
    • 关节镜下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陈旧性锁定型肩关节前脱位

      傅仰攀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陈旧性锁定型肩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6 年1月~2020 年 12 月,对5例陈旧性锁定型患者采用镜下复位髂骨移植修复重建关节盂。其中本组均为女性;左侧1例、右侧4例 ;平均年龄 64.35 岁(58~76 岁) 。术前至手术时间平均62.65天(48~86天)。所有病例均取自体髂骨,采用肩关节镜辅助下复位肩关节,一期肩盂重建。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50 ±3.10)月。术后未见有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肩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其中 1 例患者在术后3周出现髂骨取骨处髂骨翼骨折,1例末次随访出现肩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上举 分别为(60.00±5.20) °和 (100.00±10.00) °, 平均内旋至L5, 平均体侧外旋为 (-10.00±5.00) °和(20.00±4.00)°,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 体侧外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 ASES 评分为(40.00±18.10)分和(65.00±7.80)分(P < 0.05) ,Constant-Murley评分为(40.50±8.30)分和(70.50±7.40)分(P < 0.05) ,Rowe 评分为(20.50±6.50)分和(50.20±8.20)分(P < 0.05) 。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未行肩关节置换手术。[结论]关节镜下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手术,在技术上要求很高、学习过程相对复杂,但却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重复的手术方法。这项手术集中体现了关节镜手术的优点,能够重建关节盂缺损和恢复肩关节功能。为外科医生在慢性锁定型前脱位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 1
    • 反HAGL损伤漏诊(病例报道与文献复习)

      黄长明

      Abstract:

      肱骨后方盂肱韧带撕脱损伤罕见,无典型临床表现,极易发生漏诊,是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发生原因之一,目前仅有少量文献报告。本文结合相关病例,着重对其发生机理、病理、诊断、影像学、分型、手术方法与术后康复进行综述,以提高其诊疗水平。

      • 1
    •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诊疗误区与对策

      巩亚伟, 赵盈绮, 高奉, 朱婷, 贺忱, 钱驿, 果森, 刘玉杰, 周敬滨

      Abstract: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rotator cuff calcific tendinitis,RCCT)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发于30~60岁的女性人群。在急性发作阶段肩痛剧烈,但经过有效的治疗病人的症状会逐步缓解而治愈。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RCCT的病理过程、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其时机在临床上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病例报告对RCCT的诊疗误区与对策进行概述。

      • 1
    • 肩关节米粒体与游离体的诊疗误区与对策----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袁伟, 王晓平, 李春宝

      Abstract:

      米粒体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临床疾病,常在类风湿关节炎、结核、感染等患者中出现,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对有明显症状的受累关节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清理是一种有效治疗。本文报道1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肩关节米粒体的病例,保守治疗后症状不缓解,行肩关节镜下滑膜清理、米粒体清除后症状减轻,效果良好。

      • 1
    • 脊髓空洞症合并肩关节不稳病例报告及分析

      薛静, 初冬, 厉晓杰, 刘俊鹏, 陈宇飞, 杜俊杰, 刘玉杰

      Abstract:

      夏科氏关节炎(Charcot arthropathy),又称作神经性关节炎(neuropathic arthropathy),多数是由于糖尿病、脊髓空洞症、脊髓创伤、麻风病、慢性酒精中毒等因素,造成肩关节周围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关节发生进行性退变破坏。脊髓空洞症是导致肩关节夏克氏关节炎的常见原因。本例患者为夏科氏肩关节炎患者,以肩关节反复脱位为主诉。夏克氏关节炎常累及肩关节,导致骨质破坏,肩关节不稳和肩关节抬举功能障碍。

      • 1
    • 单根髓内克氏针固定第5掌骨颈再骨折

      董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单根髓内克氏针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临床骨折愈合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6月应用单根顺行2.0mm髓内克氏针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再骨折10例。总结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复位丢失、感染、骨不连、肌腱刺激、关节僵硬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5~25 min,平均手术时间(18.60±2.88)min,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90±1.10)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10例患者的VAS评分,ROM评分,DASH评分均显著改善(P<0.001)。影像学方面,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对位对线优良率90%。术后3个月影像骨折愈合率40%,平均愈合时间(4.10±1.10)个月,末次随访时愈合率为100%(P<0.001)。[结论] 单根髓内克氏针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再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 1
    • 加速康复在腰椎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围术期的研究进展

      高娜, 张喜善, 公丕欣

      Abstract:

      腰椎骨折和重型颅脑损伤是由高处坠落、车祸等原因造成的常见病,两者往往合并发生,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速康复外科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多种措施达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虽然现在对加速康复外科在腰椎骨折术和颅脑手术的研究有一定进展,但不够完善。本文就加速康复外科在腰椎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作简要综述。

      • 1
    •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单侧减压对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芦怀旺, 胡鹏, 田霖, 刘彬, 张玉红, 孙兆忠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单侧症状的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下单侧与双侧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03月~2021年02月120例采用UBE技术治疗单侧症状的中重度LSS的患者资料,根据医患沟通分为单侧组(60例)及双侧组(6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单侧组手术时间短于双侧组(P<0.05);其他围手术期指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 0.05),术后7天、术后3月、末次随访上述评分双侧组均优于单侧组(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硬膜囊面积术后即刻、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增加( P<0.05),但双侧组增加多于单侧组( P<0.05)。两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术后即刻、末次随访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间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E治疗单侧症状的中重度LSS,双侧组硬膜囊面积增加多于单侧组,手术时间比单侧组长,但临床疗效优于单侧组。

      • 1
    • 3D打印儿童脑瘫下肢矫形器临床使用专家共识

      郑朋飞, 唐凯, 宁波, 朱敏, 姚庆强, 陈文莉, 徐航, 楼跃, 许苑晶, 王彩萍, 赵宇, 李红, 章玮, 曾红, 肖波, 黄文柱, 陶海荣, 叶祥明, 王金武

      Abstract:

      脑性瘫痪是导致儿童肢体残障的最主要疾病。大量研究证明,下肢矫形器的佩戴对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改善异常姿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个性化定制矫形器具有舒适度高、依从性强、治疗效果佳等特点,而3D打印则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环保工艺。本文就3D打印儿童脑瘫下肢矫形器临床使用规范,提出了3D打印儿童脑瘫下肢矫形器的定义、分类及适用症,设计、制备及应用基本流程,临床质量控制的相关技术规范与全生命周期监管等提出要求。

      • 1
    • 腰椎间盘切除Barricaid纤维环闭合装置应用现状

      王旭, 陈宏, 韩家衡, 朱庆三

      Abstract:

      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剧烈的神经症状,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症状严重者需行腰椎间盘切除术,而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有一定复发风险,需要再次手术治疗,Barricaid 纤维环闭合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率,对术后较大的纤维环缺损效果尤为明显。因此,旨在为ACD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 ACD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生物力学特点、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和再手术情况等方面进行综述。

      • 1
    •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全身抗生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邸佳琛, 时培晟, 高秋明

      Abstract: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AHO)是儿童骨关节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早期有效地抗菌治疗是患儿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在该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关抗生素的选择、给药方式及用药疗程等方面,需根据当地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模式、疾病的严重程度、致病菌毒力、患儿的基础疾病与免疫状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此外,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迅速变化,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引起的感染,对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

      • 1
    • 镜下“8”字双排无结锚钉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

      苏超, 刘伟杰, 唐航, 肖一帆, 熊依林, 曾必云, 高曙光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8”字双排无结锚钉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对2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镜下“8”字双排无结锚钉修复治疗。先行关节镜肩关节清理,然后于肱骨头软骨外侧缘与肩袖足印区内侧合适位置钻孔,植入固定2枚带线锚钉。使用缝合钩或过线器将8根缝线自由端交叉穿过撕裂肩袖肌腱,不打结。外排采用2枚肌腱韧带固定锚钉穿线环后,将外排固定锚钉交叉固定在肱骨大结节外缘,并使8根缝线均匀覆盖撕裂肩袖。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镜下修复手术,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随访率为96%。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均较术前显著改善。UCLA功能评分平均为(26.3±2.9)分;Constant功能评分平均为(75.8±3.9)分,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311和4.295,P<0. 01)。患者的术后满意度为92%。结论 镜下“8”字双排无结锚钉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短期临床结果满意。

      • 1
    • 三平面截骨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中期疗效

      张光辉, 范洪进, 张波, 韩清銮, 张磊

      Abstract:

      [目的]评估三面截骨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三平面截骨技术联合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术手术治疗的Hepple 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美国骨科足踝关节协会(AOF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简化症状评估(SSE)。患者术前骨软骨损伤情况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进行评估,术后随访采用X线平片和CT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纳入患者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36.17.7)个月(2447月)。术前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跖屈(39.83.7)°,背伸(21.05.3)°,内翻(28.82.2)°,外翻(28.13.3)°。末次随访时活动度分别为跖屈(41.93.0)°,背伸(29.52.2)°,内翻(29.51.5)°,外翻(28.62.8)°。末次随方与术前相比背伸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的AOFA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64.37.1)分改善至(92.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S评分从术前的(4.21.2)分改善至(0.70.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SSE评分11例(52.4%)为良,10例(47.6%)差;末次随访SSE评分19例(90.5%)为优,2例(9.5%)为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CT提示患者术后截骨端骨愈合良好无对位不良或骨愈合不良。[结论]通过三平面截骨术技术可以有效暴露距骨骨软骨损伤病灶,术后截骨面愈合良好,手术具有确切的中期临床疗效。

      • 1
    •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观察

      陈德纯

      Abstract:

      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联合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效果并相关治疗分析。 方法:回顾分析2015 年5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的颈椎联合上胸段OPLL患者21例。其中颈椎+胸1-2节段9例,颈椎+胸1-3节段8例,颈椎+胸1-4节段4 例。均为初次手术,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5岁(41-75岁) 。根据OPLL 分型,连续型5例,混合型12例,节段型4例。所有患者均一期接受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和最后一次进行随访,采用改良JOA 评分、JOA 改善率和 Nuriek脊髓功能评分评估治疗效果,VAS评分评价轴性痛。 结果:随访9-24月,平均14.6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 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改善率为优,13例改善率为良,2例改善率为有效,JOA评分为(13.05±2.92)分,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65%±12.72%。Nuriek评分为(1.95±0.3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例患者出现较严重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持续症状加重、瘫痪、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上胸椎串联后纵韧带骨化症可达到充分的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低,临床疗效满意。

      • 1
    • 5#爱惜邦线间断垂直缝合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许福生, 许福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5#爱惜邦线间断垂直缝合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采用5#爱惜邦线间断垂直缝合技术对34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影像学评估包括骨折再移位、骨折愈合,功能评估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获得12~15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切口均顺利愈合。复查X片骨折无再移位,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8周(6—12周)。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27.84±2.36)分,其中优29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 5#爱惜邦线间断垂直缝合技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临床应用简单,可重复性强。

      • 1
    • 质子感知受体在骨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李风波, 孙晓雷, 马信龙

      Abstract:

      卵巢癌G蛋白偶联受体1(ovarian cancer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OGR1)亚家族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该受体具有质子敏感特性,可以通过受体组氨酸残基感知细胞外pH值变化,对人体细胞功能进行调节。质子感知受体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血管系统等密切相关,还能调节成骨细胞骨形成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来影响骨代谢。当骨形成和骨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以后,会导致骨量异常以及相关骨病的发生。本文就质子感知受体在骨代谢中作用进行综述。

      • 1
    • Maisonneuve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刘延安, 刘洁, 孙绳亮, 王国伟, 窦洪磊

      Abstract:

      【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的诊断、手术技巧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7年9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13例Maisonnouve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2.1岁;所有患者均合并腓骨上段骨折、内踝和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其中术前漏诊腓骨上段骨折1例。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手术,术中直视下复位下胫腓联合,均未为行腓骨上段骨折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2-11天,平均5.2天;术后石膏持续固定4周,术后12周拆除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并逐步负重行走。【结果】13名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14天拆线。随访时间13-36月,平均21.7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现行内固定取出术12例,1例暂未取出。末次随访时,Baird-Jackson功能评分为89~100分,其中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1%(12/13)。【结论】Maisonneuve骨折中腓骨上段骨折易漏诊,术前查体及小腿全长X线检查尤为重要,术中注意恢复腓骨长度及旋转,解剖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疗效满意。

      • 1
    • 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骨的的开放复位联合内固定

      王传鑫, 李景银, 谢文鹏, 马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及骨针联合固定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3例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4~59岁,平均(45.31±11.37)岁。13例按Dubberley分型:ⅠB型2例,ⅡB型6例,ⅢB型5例。选择肘关节外侧入路并采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及骨针固定治疗。收集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结果]手术均完成顺利,无严重医源性损伤发生。随访时间均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17.54±2.73)个月。13例患者恢复患肢完全持重活动时间为(15.31±1.55)周。随访时间的推移,13例患者VAS 评分显著下降(P<0.001),肘伸屈 ROM和MEPS评分显著提升(P<0.00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骨折愈合,无骨块移位,2例患者轻度骨性关节炎,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埋头钉及骨针联合固定可有效治疗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

      • 1
    • 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观察

      刘文政, 于秀淳, 徐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我科收治的38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治疗方式均为静脉滴注帕米磷酸二钠。[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SF-36评分显著提高(P<0.05),血清I型胶原C端肽、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显著降低(P<0.05),但是血清骨钙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后六个月后,3例患者出现病变区域再填充或缩小,32例患者病变区域未发生变化,3例患者的病变区域出现增大。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出现病变区域再填充或缩小,27例患者病变区域未发生变化,4例患者的病变区域出现增大。1例患者首次用药时出现短暂性发热,5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病理性骨折。[结论]帕米磷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骨代谢指标,延缓疾病的进展,并且不良反应轻微。

      • 1
    • 16例上颈椎翻修术后疗效评价及原因分析

      杨曦, 雷云坤, 孟祥进, 保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上颈椎融合术后翻修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上颈椎翻修术后疗效。方法 通过对2017-2021年间我科收治的16例上颈椎融合固定术后患者由于内固定失效、植骨不融合、感染、减压不彻底导致术后脊髓压迫症状加重、肿瘤复发破坏等原因行翻修术,翻修术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术中未伤及椎动脉,未出现脑脊液漏;所有随访患者术后没发现再感染病例;JOA评分改善率67%-100%,平均79.2%;术后置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未发现一例内固定松动;15例患者骨性融合;无寰枢椎再脱位的病例;SAC及ADI恢复正常;脊髓减压彻底,上颈椎序列良好,脊髓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上颈椎翻修原因很多情况下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通过对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术后充分的评估、准备和规范治疗,术中精准、谨慎的操作能有效的减少翻修术的发生。

      • 1
    • 前交叉韧带合并外侧半月板体部完全性放射状撕裂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纲, 尼加提, 孙学斌, 张克远, 刘阳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合并外侧半月板体部完全性放射状撕裂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我们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自体肌腱、I.D.E.A.R理论重建ACL,同时对于外侧半月板放射状撕裂进行缝合治疗的14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18 ~ 56 岁,平均35.7 岁。左膝5例,右膝9例。致伤原因:运动损伤11例,交通事故2例,日常生活损伤1例。术前行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及 MRI 检查。查体:lachman试验(+)14例。术中关节镜证实ACL损伤,且合并外侧半月板体部完全性放射状撕。术前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 Lysholm 评分分别为(46.5±5.5)分及(43.3±4.5)分。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3 ~ 15 d,平均 5.2 d。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70~100 min,平均 82.7 min。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8个月。3例患者术后7d内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末次随访时, Lachman试验均阴性。 IKDC 评分为(94.67±3.67)分; Lysholm 膝关节评分为(90.37±4.49)分,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386,P=0.000;t=?22.861,P=0.000)。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正常。术后6个月,有1例患者膝关节外侧间隙压痛,复查核磁提示外侧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未愈合。复查关节镜后,1例白区未愈合,部分切除未愈合的白区,后疼痛症状消失。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采用自体肌腱、I.D.E.A.R理论重建ACL、水平褥式加垂直褥式缝合外侧半月板放射状撕裂术后疗效满意

      • 1
    •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指南

      张宏其, 李亮, 许建中

      Abstract:

      脊柱结核作为最常见的肺外继发性结核,一直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规范的抗痨治疗是临床治愈脊柱结核的根本途径,但对于合并巨大椎旁脓肿、伴随神经压迫、出现脊柱失稳、后凸畸形等情况,往往还需要借助外科治疗来实现清除结核病灶、解除神经压迫、矫正畸形以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故此外科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目前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骨结核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60余位脊柱结核领域专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借鉴国外相关指南,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制定本指南。

      • 1
    • 两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髌骨侧固定方式的比较

      周超, 王超, 韩宝鑫, 杜奇涛

      Abstract:

      摘要 [目的]对比重建内侧髌股韧带髌骨侧锚钉组与隧道组两种固定方式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5年的42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其中锚钉组23例,隧道组1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锚钉组手术时间短于隧道组,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并发症、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均未再次发生髌骨脱位,锚钉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隧道组(P<0.05)。隧道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13月发生髌骨骨折,但两组间并发症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 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Kujala、Lysholm评分、ROM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术前术后两组间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两组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而言,锚钉组比隧道组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轻、恢复快的优点,更适合推广使用。

      • 1
    •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同种异体骨移植

      刘爱刚, 陈敏葵, 周章南, 陈培基, 陈荣滋, 陈昆

      Abstract: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植骨和锁定钢板联合异体颗粒骨植骨手术治疗老年人Neer 3部分、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31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植骨手术治疗,35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异体颗粒骨植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两组在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时的CMS评分、ASES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及外展上举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骨质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段组的颈干角改变、肱骨头高度改变小于骨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Neer 3部分、4部分)时,联合异体腓骨植骨或颗粒骨植骨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异体腓骨植骨可更好的维持肱骨颈干角和肱骨头高度。

      • 1
    • 两种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髋关节发育不良比较

      吐尔孙塔依·吐尔汗

      Abstract: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膝上髋人类位石膏固定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伊犁州新华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21例年龄6个月至18个月的DDH患儿,分为膝上组和标准组。膝上组58例76髋,标准组63例80髋,对比透视次数、带石膏时间、压疮、开始站立时间、开始行走世间、Severin放射学评价、再脱位率、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髋臼指数及中心边缘角的演变,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排除T?nnisⅡ 型髋,膝上组T?nnis Ⅲ、Ⅳ型49髋中共9髋脱位,再脱位率18.4%。标准组51髋中共2髋脱位,再脱位率3.9%。膝上组的再脱位率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石膏固定期间透视次数、带石膏的时间、石膏压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的髋臼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之间髋臼指数、CE角、Severin分级均无统计学意义。膝上组67髋中10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4.9%(10/67),标准组78髋中13髋发生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6.7%(13/78),两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闭合复位膝上髋人类位石膏固定对于6~18个月DDH患儿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T?nnis Ⅲ、Ⅳ型髋关节再脱位的风险比标准髋人类位石膏高。

      • 1
    •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结果

      王雨辰, 俞伟忠, 吴国明, 张伟峰, 潘佳麟, 朱文科, 何樟宁, 徐鹏, 贾川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并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BN组和PFNA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33±1.14)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患者死亡,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切出等并发症。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PFBN组手术用时比PFNA更长(p<0.05)。PFBN组患者下地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PFNA组(p<0.05)。PFBN组切口总长度较PFNA组更长(p<0.05)。术中透视PFBN组较PFNA组次数更多(p<0.05)。与术后1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屈伸和内-外旋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1月时,PFBN组的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FBN组颈干角维持要优于PFNA组(p<0.05)。结论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更为稳定,允许患者早期下地行走,有利于骨折愈合,防止髋内翻发生。

      • 1
    • 是否结合手术抗结核治疗GATA II型胸腰椎结核

      史家兴, 王小刚, 杨彬, 李宗阳, 万顺, 来佳辉, 王展, 罗建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对比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抗结核药物与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GATA II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67例。其中,36例采用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保守组),31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ASIA评级及其他临床指标评估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保守组相对于手术组,需要的住院时间更短,但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及药物治疗周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早期VAS评分及各随访时间节点的ODI评分、JOA评分较保守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ASIA评级转归及晚期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对比,手术组术后各时间节点局部Cobb角较保守组更稳定(P<0.05),病灶转归较保守组更好(P<0.05),ESR及CRP恢复周期较保守组更短(P<0.05)。[结论]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GATA II型胸腰椎结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征的前提下,该方案早期可明显缓解疼痛,缩短康复周期,避免后凸畸形的发生。

      • 1
    • 跗骨窦入路与传统扩大L入路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对比研究

      杨飞

      Abstract:

      目的 对比跗骨窦入路和传统扩大L型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1]跟骨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跗骨窦入路38例,传统L型入路42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基本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将围手术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跗骨窦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入路优于传统L入路。术前 B?hler 角、术后 B?hler 角、末次随访B?hler角;术前Gissane角、术后Gissane角、末次随访Gissane角,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在总分、疼痛、活动限制、行走距离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窦组AOFAS行走路面评分(4.21±1.48)分高于传统L入路组(3.26±1.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结论 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具有手术切口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短、总的手术切口并发症低优点。提高术后后足功能的恢复速度,较传统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1
    • 踝上截骨治疗青少年踝内翻伴腓骨截骨与否比较

      徐会法, 李超, 刘峙辰, 沙佳, 范宗峙, 第五维龙, 严亚波, 黄鲁豫

      Abstract:

      [目的] 比较踝上截骨治疗青少年踝内翻畸形时保留腓骨与截断腓骨的疗效。[方法] 踝上截骨治疗踝内翻畸形患者29例,腓骨完整组:18 例,腓骨截骨组:11 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数据。[结果] 腓骨完整组在手术时间和长度方面要优于腓骨截骨组,(P<0.05)。平均随访49.7±19.4月。腓骨完整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腓骨截骨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踝背伸-跖屈ROM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至末次随访所有截骨均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AS)、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胫骨踝穴角(TC)均显著改善(P<0.05)。距骨倾斜角(TT)无显著变化(P>0.05)。与术后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TT角改善明显(P<0.05),而TAS角略有减小。两组之间相比腓骨截骨组TC角均优于腓骨完整组(P<0.05)。[结论] 两组患者均可达到胫骨远端内翻畸形的目的。腓骨完整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具有较大优势。而腓骨截骨组在矫正TC角方便优于腓骨完整组。

      • 1
    •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比较

      苏长辉, 苏长辉, 苏长辉, 苏长辉

      Abstract:

      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33例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劈三角肌组16例,肌间隙组17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劈三角肌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肌间隙组( P<0.05)。劈三角肌组与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三角肌组手术时间长于肌间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在恢复主动伤肩活动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 两组患者 Constant-Murley 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劈三角肌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优于肌间隙组 (P<0.05),但术后12月,劈三角肌组Constant- Murley评分低于肌间隙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在前屈上举和外展上举 ROM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术后12个月,肌间隙组前屈上举ROM和外展上举 ROM评分优于劈三角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影像方面,至末次随访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劈三角肌组(P<0.05)。肌间隙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劈三角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较劈三角肌入路在治疗Neer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70岁),具有骨折复位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 1
    • 3D打印建模在塌陷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中应用

      王建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 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塌陷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研究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书(37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例(2.32%)]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8.10%)](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Gissane 角和 Bohler 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跟骨宽度、跟骨高度、Gissane 角和 Bohler 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塌陷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行3D打印技术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跟骨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1
    • 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马成才

      Abstract: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VLP)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UDRF)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医院收治73例UDRF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桥接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n=32)和B组(VLP,n=4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腕关节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3 d,B组腕关节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活动度均高于术后3 d(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Cooney评分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Cooney评分均高于术后3个月,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SF-36评分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VLP可有效改善UDRF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治疗效果良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1
    • PRP复合游离骨块微粒状回植治疗开放性胫骨缺损

      吴红军, 董明明, 迟涛胜, 朱凤祥, 谭新欢

      Abstract: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 PRP)复合游离骨块微粒状回植治疗开放性胫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19年02月至 2021年2月对收治的15例开放性胫骨骨缺损患者,一期清创外固定架固定胫骨,将游离骨块寄养于同侧大腿中段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创面愈合后二期去除外固定架,改用钢板固定骨折,将寄养骨块用咬骨钳将其咬碎成微粒状后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回植于骨缺损处。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 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病例,骨折均顺利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1个月。[结论]PRP复合游离骨块微粒状回植治疗开放性胫骨缺损,避免了异体骨移植的排异反应、自体骨移植的供区损伤、带血管骨移植的显微技术及匹配要求等。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开放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 1
    • 改良空心撑开螺钉在闭合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吴红军, 侯仁平, 迟涛胜, 于满秋, 毕宏政

      Abstract:

      [目的] 观察改良空心撑开螺钉在闭合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改良空心撑开螺钉内固定固定治疗2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首先利用传统整骨手法结合钢针撬拨初步恢复跟骨的长度、宽度及角度,关节面准确复位,对于跟骨体部嵌插压缩的骨折端,利用改良螺纹间距后的空心螺钉进一步复位固定。术后随访,根据张铁良足部功能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4例(24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无感染病例,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张铁良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分100分4例,99分7例,97分8例,93分1例,85分2例,74分2例,优良率为91.9%。[结论] 利用改良空心撑开螺钉对跟骨骨折复位与固定,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DVT及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影响

      王妍丽, 吕国翠, 楚立云

      Abstract:

      目的 探索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的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病例,病例来源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骨科收治的92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4例)患者围术期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患者围术期采用以Caprini风险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观察入院时和术后7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栓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纤溶酶-α-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评估血栓风险,统计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检测下肢血流速度,观察术后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记录并发症。结果:术后7d复测,观察组PT和aPTT较对照组延长明显(P<0.05),且观察组PLT、Fbg、D-D、PIC及TA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极高风险等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P<0.05);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减少明显(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与对照组18.18%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的预见性护理能改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分子标志物,及DVT风险,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苏保辉, 栾素娴, 孙良智, 刘伟强, 李曰众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接受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的8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 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92.5±14.14 min。术中硬膜囊撕裂 1 例。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10.62±6.36) 个月。患者术后臀部疼或下肢放射痛的VAS 评分及ODI评分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缓解更加明显。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 5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87.5%。 [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 1
    • 肩胛骨软骨肉瘤1例报告

      樊根涛, 朱岩, 周光新, 赵建宁, 吴苏稼

      Abstract:

      软骨肉瘤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五分之一,形态和临床表现多样。软骨肉瘤对化疗和放疗敏感性较差,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软骨肉瘤好发长骨和骨盆,肩胛骨比较少见,本文描述一例肩胛骨软骨肉瘤并采用3D打印假体切除后置换的病例1例。

      • 1
    • 单纯后路固定治疗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研究

      张杨, 宋瑞鹏, 张敏, 王卫东, 谭洪宇

      Abstract:

      [目的]探究单纯后路固定治疗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单纯后路固定手术治疗的2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及功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患者远期疗效。 [结果] 29例患者平均随访(9.2±2.7)年,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7.35%,优良率为100%。术前ADI(9.23±2.16)mm,C0~C2(1.74±15.28)°,C2~C7(27.34±8.27)°。术后第7天随访时患者ADI已获得明显改善,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患者C0~C2(14.91±6.36)°,C2~C7(19.39±5.21)°,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纯后路固定能够明显改善寰枢椎不稳,远期随访疗效确切。单纯后路固定治疗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1
    • HIV感染全髋关节置换中氨甲环酸对失血和切口愈合的影响

      权学民

      Abstract: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HIV感染者全髋关节置换中减少失血和切口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20年9月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59例HIV感染合并股骨头坏死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TXA组和无TX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输血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超声检查观察血栓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测Hb、Hct、PLT、CRP、ESR及DD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无明显差异(P > 0.05),但TXA组有效降低了围手术期失血量及输血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P < 0.05);两组切口愈合率比较TXA组乙级愈合2例,无TXA组乙级愈合8例、丙级愈合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各增加2例肌腱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XA组术后1、3 d Hb、Hct水平高于无TXA组,3、7 d CRP和7d ESR和DD水平低于无TX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XA在HIV感染者全髋关节置换中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和切口并发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

      • 1
    • 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与老年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

      梁峰, 杜云峰, 王红星, 杨小超, 吴卫宾, 陈建民, 刘国印

      Abstract:

      [目的]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对老年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01月至2021年06月在我院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意识模糊评分法(CAM)评估术后1周内谵妄的发生情况。留取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和7天的外周静脉血并检测IL-6含量。采用ROC曲线评价外周血IL-6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0例患者,30例患者发生了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4.29%。术前2组患者外周血IL-6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73.52±9.63pg/ml 比38.25±9.98pg/ml, P<0.05)和第3天(172.11±39.71pg/ml 比117.71±21.01pg/ml, P<0.05)谵妄组患者术后的外周血IL-6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谵妄组患者;而术后第5和7天时2组患者外周血IL-6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提示:术后第1天时外周血IL-6含量预测术后谵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高于术后第3天(AUC=0.81)。[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4.29%,术后前3天监测患者外周血IL-6含量对术后谵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1
    • 髓内钉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治疗胫骨骨折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曹鑫, 孟险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髌下入路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发表的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相关文献,制定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文献中二分类变量(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术后感染)和连续性变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针点位置、放射剂量、VA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分别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共包括1112例胫骨骨折病例。在骨折畸形愈合(OR=5.43,95%CI:2.16,13.65)、精确置钉(MD=1.74,95%CI:1.22,2.27)(MD=2.25,95%CI:1.35,3.16)、术后疼痛评分(MD=0.81,95%CI:0.64,0.98)以及膝关节功能方面(MD=-5.26,95%CI:-6.52,-4.00)髌上入路优于髌下入路,而两组在骨折不愈合(OR=0.95,95%CI:0.55,1.65)、术后感染(OR=0.62,95%CI:0.25,1.57)、术中出血量(MD=0.18,95%CI:-1.71,2.07)、术中放射剂量(MD=8.72,95%CI:-6.24,23.68)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上入路在降低骨折畸形愈合、提高精确置钉、减少术后疼痛以及膝关节恢复功能方面要优于髌下入路组,特别是在治疗胫骨近端以及远端骨折时髌上入路优势更加明显,但在骨折愈合、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两种入路均能良好的治愈胫骨骨折。

      • 1
    •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荟萃分析

      董辉, 邹珂, 高玉镭, 宁斌

      Abstract:

      [目的] 系统评价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CNKI、Cochranelibrary、Wanfang、VIP数据库、Embase、CBM、ChiCTR数据库,收集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文献,检索时间: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质量评估、数据资料提取由2位研究者各自独立完成,使用RevMan 5.4软件完成荟萃分析。[结果] 纳入9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700位患者。分析结果显示:FNS治疗股骨颈骨折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透视次数(P<0.05)、骨折愈合时间(P<0.05)、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P<0.05)、股骨颈短缩率(P<0.05)方面均优于传统内固定装置空心螺钉(Cannulated Screws,CS),但术中出血量(P<0.05)较CS多。在股骨头坏死率(P>0.05)、骨不连发生率(P>0.05)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NS治疗股骨颈骨折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改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显著,但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略多于CS。

      • 1
    • 胫骨高位截骨临床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刘爱峰, 刘晖

      Abstract:

      胫骨高位截骨术作为目前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一种经典的“保膝”治疗方案,在广大高功能活动需求的年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胫骨高位截骨术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膝关节功能并延长使用寿命,但术后患者的临床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仍具有不可预知性。研究并明确这些影响因素,对于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提高术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影响胫骨高位截骨术后临床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 1
    • 股骨颈系统与空心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冀家琛, 王敏, 董亮, 路遥, 陈豪杰, 杨博, 赵帅, 潘钊, 黄小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s, CS)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诊治的137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采用FNS固定, 73例采用CS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FNS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部分负重时间均优于CS组(P<0.05);但CS组切口长度较FNS组短(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小(P<0.05);FNS组在术后3d、7d、30d的VAS评分显著小于CS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d的VAS评分、术中失血量、辅助复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1个月,FNS组平均(13.81±3.15)个月,CS组平均(14.90±4.87)个月。至末次随访时,CS组21例(28.8%),FNS组1例(1.6%)出现患侧大腿外侧异物摩擦感或疼痛。CS组2例(2.7%)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屈-伸及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FNS组的Harris评分、髋屈-伸及内-外旋ROM均显著优于CS组(P<0.05)。影像方面,FNS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小于CS组,并且末次随访中FNS组股骨颈短缩、颈干角及内固定切出明显优于CS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的Garden对线指数、股骨颈短缩、颈干角、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FNS固定牢靠,在缩短了下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的同时,能较好的维持患者术后的颈干角及股骨颈长度,并能有效减少内固定切出及患侧大腿外侧激惹。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较好。

      • 1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的影响

      赵殿钊, 张鸿悦, 刘晓磊, 李强, 田姗娜, 章耀华, 杨华清

      Abstract:

      目的:观察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选取64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通过常规理疗及核心稳定训练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姿势稳定测试等指标的比较,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及姿势控制能力。 结果: 试验组治疗8周后的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总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及左右稳定指数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稳定指数较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两组结果比较,试验组在VAS评分、ODI指数、总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及左右稳定指数方面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及姿势控制能力。

      • 1
    • 二硫苏糖醇对假体周围感染细菌检出的影响

      黄金承, 高宗炎, 郑文迪, 强硕, 段润山, 刘云可, 董永辉, 陈骁, 代志鹏, 郑稼, 金毅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是否可提高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患者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比较我科2020年3月1日-2021年10月30日收治的46例慢性PJI患者术中留取的病变组织经过三种处理方式(直接组:滑膜直接送血培养;盐水组:使用生理盐水浸泡滑膜15分钟后取浸泡液送血培养;DTT组:使用1mg/ml浓度的DTT液体浸泡滑膜15分钟后取浸泡液送血培养)后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及三组处理方式在留取标本前2周内存在抗生素治疗的PJI患者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结果] 共46例患者纳入研究。DTT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69.57%(32/46)显著高于直接组的43.48%(20/46)及盐水组的36.96%(17/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留取标本前2周内存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DTT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7.00%(16/28)高于直接组的36.00%(10/28)及盐水组的28.57%(8/28),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DTT浸泡病变组织可提高PJI患者病原微生物的检出阳性率。

      • 1
    • 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组织形态测量

      刘雨晴, 李璐, 张树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去卵巢大鼠术后不同时期腰椎与股骨骨微结构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将5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去卵巢组(OVX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16周取出两组大鼠的第5腰椎(L5)及股骨,通过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L5及股骨中,骨小梁宽度、骨小梁间的间隔距离及皮质骨厚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L5椎体与股骨OVX组中,随着去势时间的延长,骨小梁宽度下降(P<0.05),骨小梁间的间隔距离增大(P<0.05);皮质骨厚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同一时段假手术组相比,OVX组中L5于术后12周出现骨小梁宽度明显下降(P<0.05),骨小梁间的间隔距离明显增大(P<0.05);股骨于术后16周出现骨小梁宽度明显下降(P<0.05),骨小梁间的间隔距离明显增大(P<0.05);皮质骨厚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切除卵巢后,大鼠腰椎及股骨骨微结构均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化,且腰椎的改变早于股骨,小梁骨的改变早于皮质骨。病理形态计量学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1
    • 全膝关节置换的个性化截骨和间隙平衡

      樊宗庆, 胡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一2019年11月我科收治6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联合组34例,采用个性化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完成TKA;常规组34例,常规采用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完成TK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明显并发症。联合组有3例术中出现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显著优于常规组(11例)(P<0.05)。联合组患者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VAS显著降低,KSS评分和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联合组KSS评分和ROM均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MPTA 、α角、β角、SFA、STA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利于获得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近期临床疗效优于测量截骨技术。

      • 1
    • 脊髓性颈椎病显微镜辅助下前路减压整合术

      鲍小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颈椎前路切开探查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ACDF)较传统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8年11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术前沟通结果:传统组共35例,其中单节段21例,两节段14例;显微镜组共30例,其中单节段15例,双节段1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组[(104.17±20.64)ml vs(129.77±47.96)ml,(93.53±13.16)min vs(101.37±15.89)min,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N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VAS、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显微组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16.83±2.17)vs(15.74±1.60),(28.90±1.97)vs(27.34±1.67),P<0.05],术后6月、末次随访两组间VAS和NDI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C2-7Cobb 角和病变椎间高度、责任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2-7Cobb 角和病变椎间高度、责任椎管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ACDF较传统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减轻、神经功能改善显著、颈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 1
    • BMSCs与MGF复合CPC/FG构建组织工程骨在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佟雁翔

      Abstract:

      目的:以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作为复合材料载体,制备携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力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化骨,并观察利用此植入材料体内修复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制作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将体外构建的复合骨支架材料(C组:CPC/FG/MGF/BMSCs)植入骨质疏松性骨缺损区,与组A(植入CPC/FG材料)及组B(植入CPC/FG/BMSCs)进行对照实验。术后4周,8周取材,通过放射学、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 C组大鼠的骨修复进程在术后4周及8周时,相较于A、B两组发展更快;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中显示:术后4周时C组相较于B组及A组有着更高的ALP阳性表达(P<0.05);术后8周时C组及B组的ALP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同时,C组与B组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骨质疏松大鼠桡骨缺损模型体内修复实验进行的初步评测,表明:负载力生长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磷酸钙骨水泥/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可能具有较好的修复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机理及效能。

      • 1
    • 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在关节置换围术期的研究现状

      吴燕, 薛海鹏, 杨艳伟, 季红

      Abstract: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在预防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但对于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的使用尚未有统一标准。本文就关节置换围术期,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在设备类型、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及强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 1
    • 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气体囊肿疗效分析

      管士伟, 鞠玉亮, 王磊, 张喜善

      Abstract:

      目的:评价可视化脊柱内镜治疗椎管内气体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例椎管内气体囊肿并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采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术中显露并摘除气体囊肿,解除对神经的压迫,记录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的JOA临床疗效评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4例椎管内气体囊肿并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采用可视化脊柱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6±1.2)分,(3.8±0.3)分,(1.4±0.2)分,(1.6±0.1)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的JOA临床疗效评分为(11.6±1.1)分,(25.5±1.9)分,优良率100%,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可视化脊柱内镜治疗椎管内气体囊肿,可以有效消除或缓解因气体囊肿压迫神经导致的根性症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好、安全性高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旋转按压试验在物理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意义

      孙向阳, 刘阳, 桑晨, 陈军, 王建义, 王新霞, 陈连旭

      Abstract: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诊断半月板损伤的物理检查方法-膝关节间隙旋转按压试验,并与传统物理检查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期间连续15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都由资深关节外科医师进行膝关节物理检查评估。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最后诊断标准。比较关节间隙旋转按压试验,关节间隙压痛试验,被动过伸、过屈试验,McMurray试验,Apley研磨试验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结果:关节间隙旋转按压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3.75%)、阴性预测值(75.76%)和准确性(88.96%),与其它物理检查方法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间隙旋转按压试验与传统半月板损伤物理检查方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率,临床中有助于我们高效的评估半月板是否损伤,减少漏诊,值得推广。

      • 1
    •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镜下清理内固定物取出△

      王晓乐, 荆立忠, 王少山, 王卫国, 王小谭, 杨久山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镜下清理并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取出内固定装置的手术技术和初步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肩关节镜入路,清理盂肱关节内及肩峰下粘连的瘢痕及增生的滑膜组织,做肩峰成型等肩关节内的手术操作。增加肩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关节镜辅助直视下,剥离内固定物表面覆盖软组织,显露钢板及螺钉,并完整取出内固定装置。术后开始行肩关节前伸、后屈、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全方位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前术后行UCLA评分对比评价。[结果] 肩关节镜下清理松解后,可有效解决骨折术后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且都可在微创小切口下完整取出内固定装置。[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关节镜下清理内固定取出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且微创取出内固定装置,手术操作简便、微创、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 1
    • 双侧股骨头坏死一期换髋与保髋治疗的临床研究

      王上增, 华茂奇, 董晓坤, 刘湘源, 王倩倩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侧不同质塌陷股骨头坏死一期换髋与保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本院治疗双侧非同质股骨头坏死患者28例,均实施一期换髋与保髋治疗,比较两侧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保髋侧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换髋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侧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髋屈-伸ROM、内-外旋ROM、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侧VAS评分及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髋侧髋屈-伸ROM、内-外旋ROM优于保髋侧(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换髋侧PDIT、FO显著增加(P<0.05),保髋侧无显著变化(P>0.05),两侧PDIT、F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换髋与保髋治疗双侧不同质塌陷股骨头坏死,保髋侧可以获得与换髋侧相当的近期临床效果,能够延缓甚至避免关节置换。

      • 1
    • 后正中入路切除高龄患者复发性后纵隔巨大哑铃状神经鞘瘤1例报告及文献分析

      陈文锦, 周悦, 孙月雯, 张贤

      Abstract:

      本病例为高龄患者的复发性巨大哑铃状神经鞘瘤,其肿瘤侵犯了后纵隔的上胸椎椎间孔内外侧。对于患者的首次手术,予以切除椎管内及椎间孔内肿物,以解除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44个月,患者症状反复,后纵膈内肿物短期复发,且较前次明显增大。我们进行了二次手术:全麻下行经后路胸椎神经鞘瘤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2椎体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疗效良好。根据本例经验,采用后正中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可能是部分后纵隔巨大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一种安全术式。

      • 1
    • 跟骨钉治疗跟骨骨折现状

      彭红元

      Abstract: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骨折,治疗不当将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一直被认为是跟骨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术式”,但这种经典的手术方式可伴随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因而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是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跟骨钉(Calcanail?)是近来报道的一种用于固定跟骨骨折的交锁钉,被用于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取得了良好固定效果并有效减少跟骨骨折的软组织并发症。本文就跟骨钉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1
    • 骨膜蛋白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王昭蘅, 朱大学, 陈海伟, 康学文

      Abstract:

      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大多数正常组织、细胞中低水平表达,然而在病理性部位却高度表达。POSTN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整合素结合并激活Wnt/β-catenin、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POSTN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软骨细胞中高度表达,并通过促进其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和上调软骨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加速OA的进展。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退变的椎间盘细胞中POSTN也表达增加,POSTN可能是调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关键因子。另外,POSTN还可以促进骨的形成、再生与修复,为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本文就POSTN参与调控骨性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1
    • 超微血流成像在糖尿病足胫骨搬移的应用现状

      王旭栋, 王栋, 刘少皇, 张永红

      Abstract: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通过调节搬移骨块诱导糖尿病足足部微血管的再生,进而促进溃疡愈合,保存肢体。为明确搬移过程中足部微循环变化情况,临床常用超声进行监测。然而常规超声对于观察糖尿病足足部末梢微小血管的变化常常受限,无法发现肢体末梢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血流成像技术,与常规超声相比,临床研究发现该技术可敏感捕捉低速血流,在微血管病变、微血流灌注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本文主要对超微血流成像在糖尿病足胫骨搬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1
    • 无神经损伤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

      刘晨, 胡铖哲, 尹逊, 喻子恒, 杨建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48例无神经损伤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PVP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测量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中间、后缘相对椎体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评分、相对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后第1天进一步降低(P<0.05),而相对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P>0.05);有8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未出现骨水泥栓塞、骨水泥渗漏引起的神经症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疗效可靠。

      • 1
    • 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病灶清除经病椎固定融合

      张耀, 张强, 赵昌松, 陈佳敏, 赵汝岗, 马睿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后路行病灶清除、病椎置椎弓根螺钉、病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21例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男性15例,女性6例,均采用一期腰椎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椎弓根螺钉、病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手术前后VAS、JOA、ODI及ESR、CRP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周及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并且,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后2周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并且无复发。[结论] 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行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椎弓根螺钉、病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 1
    • 3D打印个性化假体在复杂髋臼缺损翻修置换术的应用

      徐哲, 田广, 谢阳江, 姜宁, 罗伟, 温睿, 马廷云

      Abstract:

      [目的] 介绍3D打印个性化假体在髋关节翻修置换术中治疗复杂髋臼缺损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个性化髋臼假体对11例复杂髋臼缺损患者实施髋关节翻修术,行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充分显露髋臼,通过螺钉多维度固定髋臼假体并重建其解剖对位关系。 [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髋的疼痛及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VAS疼痛评分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为(0.82±0.40)及(86.82±2.48)。术后36月定制髋臼假体的生存率达到100%。[结论] 3D打印个性化假体在髋翻修术中治疗复杂髋臼缺损的临床疗效良好。

      • 1
    • 冠状面胫股关节半脱位研究和系统综述

      葛均成

      Abstract:

      目的:冠状位胫股关节半脱位(Coronal tibiofemoral subluxation,CTFS)是膝骨关节炎常见影像学表现,但由于缺乏标准测量方法且机制尚不明确,一直是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难题。方法:计算机在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b of Science等国际医学数据库中,以“tibiofemoral”,“tibial and femoral”“instability”,“subluxation”,“dislocation” ,“CTFS”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按纳入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找到相关文献纳入此研究中。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18篇,其中16篇报道了影像学测量方法; 6篇为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10篇报道了临床效果。CTFS的X线测量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关于CTFS的发生机制研究并不多且仍存在争议,目前较为认可的理论是由于膝关节外侧韧带结构较内侧松弛。CTFS是一种常见的KOA影像学表现,但其在KOA严重程度的判断上并无价值。而在临床症状方面,目前研究仍存在争议。结论:CTFS主流观点认为其与KOA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关。但在膝关节阶梯化治疗中仍应重视此问题,以避免由于韧带稳定性不良而产生的并发症。

      • 1
    • 内源性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张浩, 刘家明, 肖世宁, 张钰

      Abstract:

      内源性干细胞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对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的方法是内源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源性干细胞诱导方法被开发运用,促进了新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并减少了胶质瘢痕对修复的阻碍作用。本文就近期内源性干细胞在SCI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股骨头坏死巨噬细胞极化现象的研究进展

      马茂潇, 张雪, 刘又文, 岳辰

      Abstract: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是常见、难治性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已将ONFH的发生、发展与巨噬细胞的异常极化现象联系在一起。促炎型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inflammatory, M1)的过度激活以及向抗炎型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 activated/regenerative, M2)的极化失败,介导了坏死骨组织的慢性炎症,导致了持续的骨组织破坏和再生修复障碍,最终诱发了ONFH。在这一过程中,多条信号通路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本文中,我们综述了ONFH巨噬细胞极化现象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巨噬细胞异常极化与ONFH的关系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

      • 1
    • 全髋置换术后内衬分离:1例报告和综述

      魏聪聪, 杨梦, 姚孟轩, 李会杰

      Abstract:

      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关节外科的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用于治疗累及髋关节的骨折、中重度骨关节炎、骨肿瘤和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随着髋关节置换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假体材料的改进,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极大改善,假体磨损日渐减少,但由于假体组件间的相对运动和材料的电解、退变,以及假体安装位置不适等原因,假体磨损和内衬分离等术后并发症不可避免。内衬分离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术后并发症,目前关于内衬分离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更为罕见,其诊断主要集中在x线上。本文报道了一例内衬分离且不易明确诊断的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1
    •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的临床观察

      赵殿钊, 杨华清, 郑学健, 章耀华, 韩庆海, 彭爱民, 杨云, 杨启昌

      Abstract:

      目的 探讨运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马蹄足畸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45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伴马蹄足畸形病例,通过对Paley骨髓炎愈合评分标准、AOFAS踝-后足系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结果 4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6±12.4)月。所有患者骨缺损及截骨处骨质均一期愈合,无复发性感染。骨搬移长度平均(6.7±3.2)cm,骨搬移时间平均(3.2±1.3)月,携带外固定时间平均(20±5.8)月。创面愈合时间平均(36±11.2)天。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系统评分为(85.65±10.45)分,较术前(29.32±6.76)分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依据Paley的评定标准,骨愈合情况评定均为优;功能评定:优38例,良4例,一般3例。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采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骨髓炎、修复骨大段缺损和矫正踝关节跖屈畸形,彻底治愈了骨髓炎、修复了骨与软组织缺损、恢复患肢的长度、矫正了马蹄足畸形,疗效确切、满意。

      • 1
    • 膜诱导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股骨慢性骨髓炎

      张虎, 杨晓勇, 陈星宇, 张曦娇, 岳正华, 梅良斌, 周智, 徐永清, 石健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股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 ,我们对42例Ⅳ型股骨骨髓炎患者行两阶段手术,第一阶段彻底清创后采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第二阶段手术在一期手术后平均(9.21±1.83)周进行,观察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一期手术后骨缺损长度5~16cm,平均(8.24±1.16)cm ,深部组织培养阳性2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7例。6例清创后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后愈合。二期手术后,5例髂骨取骨处感染,其中3例持续疼痛,经对症处置后缓解。术后随时间推移,髋伸屈、膝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Paley法骨缺损愈合情况评级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骨折缺损愈合,愈合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42±2.53)个月。[结论] 彻底清创后采用膜诱导技术结合内固定治疗Cierny-Mader Ⅳ型股骨慢性骨髓炎能够有效控制感染,骨愈合迅速,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 1
    • 胫骨平台解剖差异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系

      马杰, 马骞, 王胜红, 耿彬

      Abstract: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损伤中最常见的韧带损伤,预防ACL损伤和鉴别与ACL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膝关节解剖差异是非接触性ACL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股骨和胫骨的解剖差异。先前的研究大多将重点放在股骨解剖差异上,而对胫骨平台相关的解剖差异甚少涉及,且大多数研究的目的和结论仅基于胫骨平台(Tibial plateau,TP)某一具体形态学参数,以此来分析MRI或X线图像中胫骨平台解剖形态的差异。因此,本文就胫骨平台的解剖差异与ACL损伤的关系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1
    • 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杨汉立, 钟远鸣, 何启斌, 韩富富, 王微微, 崔子正, 许伟, 卜献忠, 万通

      Abstract: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醚醚酮两种不同材料融合器在脊柱融合术中应用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2021年10月以前收录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EMBASE、PubMed、CBM、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的文献,搜集有关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醚醚酮材料在脊柱融合术中效果对比的临床研究,并手工辅助检关文献以补充。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SE 12.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共包含724例患者,其中纳米羟基磷灰石组408例,聚醚醚酮组316例。有2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为B级,5个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分3个研究为8分,2个研究为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聚醚醚酮融合器相比,纳米羟基磷灰石融合器在融合率(RR=1.002,95%CI:0.96至1.05,P=0.911)、沉陷率(RR=0.824,95%CI:0.47至1.44,P=0.494)、椎间隙高度(WMD=-0.002,95%CI:-0.18至0.18,P=0.982)、融合节段曲度(WMD=-0.07,95%CI:-0.55至0.41,P=0.77)、术中出血量(WMD=1.43,95%CI:-9.27至12.13,P=0.793)、手术时间(WMD=-1.725,95%CI:-6.53至3.09,P=0.482)、术后功能障碍指数(WMD=-0.039,95%CI:-0.91至0.84,P=0.93)和术后VAS评分(WMD=0.062,95%CI:-0.26至0.39,P=0.708)方面能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并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聚醚醚酮融合器相比,纳米羟基磷灰石融合器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融合率、塌陷率及临床效果,是一种可代替聚醚醚酮融合器且较为理想的椎间支撑植骨材料。

      • 1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孙懿, 王文己

      Abstract:

      糖皮质激素作为股骨头坏死的非创伤因素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仍是一种复杂的难治性疾病,其相应的机制目前仍不够明确。以往认为血供受损、内皮损伤、凝血障碍、血栓形成、脂质代谢异常及细胞凋亡等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发现非编码RNA及遗传易感性在股骨头坏死机制中的重要性,并随着更多的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被揭示,有望通过对疾病中某个或多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干预,逆转激素对股骨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常见病因糖皮质激素应用所造成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未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1
    • 保留前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置换研究进展

      刘冠杰, 陈印忠, 徐栋, 李明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术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长期效果以及假体生存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膝关节假体以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以及后稳定型(PS)为主。无论是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还是后稳定型假体,在植入时都需切除前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本体感受器的重要存在部位,前交叉韧带的切除会造成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以及运动力学的改变,使得患者的主观感受不是特别满意。作为能最大程度模拟自然膝关节运动力学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型(BCR)假体,最近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 1
    • 术中三维实时导航在胸腰段较细椎弓根后路螺钉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刘彬

      Abstract:

      目的:运用术中三维实时导航系统辅助植钉技术,提升在胸腰段较细椎弓根中植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2016月-2019年3月,62例利用术中三维实时导航治疗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脊柱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4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岁,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35,脊柱畸形9例。随机对一侧椎弓根利用导航辅助(辅助组)植钉,另一侧利用传统方式徒手(徒手组)植钉,手术后利用胸腰椎X线片和CT平扫,并参照Abul-Kasimhierarchy分级系统对植入椎弓根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经较细椎弓根置入螺钉204枚,胸椎62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3.5%(29/31),明显优于徒手组为77.4%(24/31),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42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7.2%(69/71),明显优于徒手组为80.3%(5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三维实时导航系统辅助技术在胸腰段较细的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植钉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1
    • 肥胖对膝骨关节炎内侧单髁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唐杞衡, 周一新, 王兆伦, 邓旺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肥胖对膝骨关节炎内侧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6月内侧UKA患者196例,随访28~50个月,平均(35.12±6.53)个月。根据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BMI 18.50~24.99kg/m2)41例,超重组(BMI 25.00~29.99kg/m2)113例,肥胖组(BMI≥30.00kg/m2)42例。三组年龄、性别、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满意度评分、WOMAC评分和髋膝踝角(HKAA)。[结果] 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满意度评分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WOMAC评分分别为(9.02±7.69)分、(10.31±10.50)分、(11.36±12.2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术后WOMAC评分相对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翻修。三组术后HKAA分别为(175.86±2.50)°、(177.30±2.66)°、(176.23±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对内侧UKA的疗效影响不显著,肥胖患者UKA术后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1
    • MiR-210-3p 转染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影响

      杨梦, 原福贞, 邓荣辉, 翟小青, 刘泽众, 余家阔

      Abstract:

      [目的] 探讨微小 RNA (microRNA,miR) -210-3p 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 治疗骨缺损修复的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 BMMS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iR-210-3p增强 (mimics) 组、miR-210-3p抑制 (inhibitors) 组,分组处理后并诱导其成骨、成脂分化,行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情况、油红 O 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脂分化情况;采用 qRT-PCR 检测成骨分化基因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 (Bone gla protein-2, Bglap-2) mRNA 的表达;以及成脂分化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脂蛋白脂肪酶基因 (lipoprotein lipase, LPL) mRNA 的表达。通过CCK-8试剂盒、凋亡试剂盒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值、凋亡及迁移能力。[结果] miR-210-3p 增强组矿化结节相对比例、 ALP 和 Bglap-2 mRNA 相对表达量增高,脂滴相对比例、 PPARγ 和 LPL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增值、迁移能力增强; miR-210-3p 抑制组各指标则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miR-210-3p可促进大鼠 BMMSCs 成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减少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增值和迁移。 上述结果表明miR-210-3p 结合 BMMSCs 的干细胞疗法对治疗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1
    • 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式对融合效果影响的影像学分析

      许崧杰, 路茜, 陈学明

      Abstract:

      目的:探讨融合器置入方向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各个分区融合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的病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年龄25-78岁,平均57.9岁。共行腰椎椎体间融合57个节段。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横向置入组(横向组,23例)和斜向置入组(斜向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采用CT薄层扫描评估融合间隙各个分区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ODI及VA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0.05)。横向组各个分区cage融合率对比,减压对侧区的融合率低于其他四个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斜向组cage内的融合率高于其他四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两组对比,横向组的cage后方的融合率高于斜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腰椎融合手术采取横向和斜向置入椎间融合器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斜向放置的cage与横向放置的cage的融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但cage后方横向cage的融合率更高些。

      • 1
    • LncRNA HIF1A-AS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肖飞, 王俊文, 焦竞

      Abstract:

      目的:探讨LncRNA HIF1A-AS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细胞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成骨诱导组、LncRNA HIF1A-AS2 NC1组、LncRNA HIF1A-AS2过表达组、LncRNA HIF1A-AS2 NC2组、LncRNA HIF1A-AS2干扰组。将体外构建LncRNA HIF1A-AS2的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HIF1A-AS2-shRNA1、HIF1A-AS2-shRNA2、HIF1A-AS2-shRNA3转染入成骨诱导分化的hMSC细胞,RT-PCR检测转染效率。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钙化沉积情况。RT-PCR检测HIF1A-AS2、MMP2和VEGF165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MP2和VEGF1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LncRNA HIF1A-AS2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茜素红染色后大量红色钙化结节沉积。LncRNA HIF1A-AS2过表达组的MMP2和VEGF165的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LncRNA HIF1A-AS2干扰组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LncRNA HIF1A-AS2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hMSC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LncRNA HIF1A-AS2过表达会增加MMP2和VEGF165的表达水平,刺激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为临床用于加速骨组织再生提供新策略。

      • 1
    • 镜下锚钉与空心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

      易刚, 张磊, 扶世杰, 关钛元, 周鑫, 唐小高, 李炳坤, 魏灵聪, 曾思锐, 汪国友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全镜下锚钉与空心螺钉固定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撕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2年6月~2018年6月因 ACL胫骨撕脱骨折在全镜下行固定修复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锚钉固定修复44例(锚钉组),年龄18~52岁,平均(25.42±10.51)岁;空心螺钉固定修复40例(空心钉组),年龄19~55岁,平均(27.28±9.34)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合并半月板损伤、下地行走时间等情况,对两组术后Tegner、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随访评估。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18个月。锚钉组下地行走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短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时间延长各膝关节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锚钉组各膝关节评分均优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再次手术率显著低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与空心螺钉固定相比,锚钉固定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前期疗效更佳及二次手术率显著降低等优势。

      • 1
    • 骨量减少胸腰椎骨折磷酸钙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

      赵加庆, 耿晓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磷酸钙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69例骨量减少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PVP组32例;保守组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及影像资料。[结果]PVP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生2例椎间隙渗漏。PVP组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小于保守组(P<0.05)。PVP组治疗3天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保守组几乎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6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较前均明显降低,且PVP组均低于保守组(P<0.05);两组同期JOA评分均较前明显升高,且PVP组高于保守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治疗6月后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恢复,局部Cobb角明显减小(P<0.05);保守组治疗6月后伤椎前缘高度较前有丢失,局部Cobb角较前有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影像指标较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绝大部分骨量减少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磷酸钙联合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相较于保守治疗是一种无需长期卧床、见效恢复更快及治疗效果更好的安全治疗方式。

      • 1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三点复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

      张黎文, 王凌斌, 任忠明, 李俊杰, 潘俊英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三点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椎体后壁破裂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OVCF患者,其中伴有椎体后壁破裂OVCF有12例(破裂组),无后壁破裂OVCF有83例(未破裂组)。两组患者均先采用三点复位,再行PKP技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节段等)、围手术期资料(复位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等)、术前及术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局部Cobb角(o)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 评分、ODI与术后各时间点相应指标对比均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均发生骨水泥渗漏,且骨水泥渗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术后均明显升高(P<0.05),局部Cobb角(o)术后明显减少(P<0.05)。结论:三点复位联合PKP技术治疗OVCF安全有效,尤其是伴椎体后壁破裂的OVCF患者,能够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 1
    • 清创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在骨科的临床应用

      张阳, 刘中浩, 董树行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清创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在骨科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患者64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其中32例采用VAC治疗,32例采用常规创面换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检验结果。 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二期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VAC组初次手术时间稍长,但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组换药次数、渗出评级、肉芽评级、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二次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情况、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VAC组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局部疤痕情况、邻近关节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月VAC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2月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WBC、NEU、CRP和ESR均显著下降(P<0.05)。二次术前VAC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初次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各项血液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创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在骨科治疗中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1
    • 新型腰椎侧前逆向椎弓根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易红蕾, 王昕辉, 陈虎, 夏虹

      Abstract:

      目的 有限元分析评估新型腰椎侧前逆向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建立正常人体下腰椎有限元模型(L3~S1)并验证其有效性,而后建立五种内固定模型,侧前方逆向椎弓根螺钉钉板系统(4钉,ALPSP),侧前方逆向椎弓根螺钉棒系统(2钉,ALPSR),侧方椎体螺钉固定(LVS),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PS),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利用ANSYS计算各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记录各组上终板及融合器应力峰值及Von Mises应力云图。 结果 建立了健康人的下腰椎(L3~S1)有限元模型,成功验证其有效性。与完整组比较,ALPSP模型在前屈及左右侧屈控制最佳,而BPS模型在后伸和左右旋转控制最佳,ALPSP模型次之。前屈及左右侧屈的条件下,ALPSP上终板压力峰值最小。后伸及左右旋转条件下,BPS上终板压力峰值最小,ALPSP次之。融合器应力也呈现相应的变化趋势,ALPSP与BPS模型相当。 结论 ALPSP能够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BPS相似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LVS和UPS,能降低融合器下沉的风险。

      • 1
    • 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是否修复喙锁韧带的荟萃分析

      杨求勇, 李亚伟, 孙飞, 王硕, 王宪峰, 匡凌浩

      Abstract:

      [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评价锁定钢板治疗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修复与未修复喙锁韧带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共纳入385例患者,其中未修复组治疗191例,修复组治疗19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修复组较未修复组手术时间长[MD=8.23,95%CI(3.81,12.66),P=0.0003]、术中出血量大[MD=18.81,95%CI(13.79,23.83),P<0.001]、术后喙锁间距小[MD=1.06,95%CI(0.41,1.72),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高[MD=7.92,95%CI(3.53,12.30),P=0.0004],而在肩关节UCLA 评分、DASH上肢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无差异。 [结论] 锁定钢板联合修复喙锁韧带较未修复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虽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术后喙锁间距更小,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更优。

      • 1
    • 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投弹骨折比较

      高培刚, 孟龙, 张晨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比较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投弹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60例肱骨投弹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组),3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资料。结果:术中桡神经损伤外固定组为 1/30,内固定组为 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钢板组(P<0.05);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12-18个月,平均14.23±1.89个月。外固定组术后开始主动活动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钢板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肘伸屈ROM 及MEPS评分均显著增加,术后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肩上举ROM及 Constant-Murley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固定组肘屈伸ROM及MEPS评分均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影像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外固定架与钢板内固定均为治疗肱骨投弹骨折的较好方法。外固定架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骨折可早期愈合。

      • 1
    •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孙炜俊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1-11岁,平均(6.63±3.19)岁。左侧16例,右侧40例。体重:12-57 Kg,平均(26.38±10.92)Kg。体重指数:17.3-32.8 Kg/m2,平均(21.91±2.09)Kg/m2。受伤时间5-12天,平均(9.92±1.31)天。所有患者分为改良微型外固定架组(简称改良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固定;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传统外固定架固定。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情况、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率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现钉道感染1例,而对照组出现钉道感染3例,Scanz螺钉松动1例,螺纹切割致拇长展肌腱断裂2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改良微型外固定架固定用于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具有安全、高效、辐射损伤小的优点,可作为传统外固定架技术的替代方法。

      • 1
    •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像学分析

      李昃鹏, 刘璐璐, 刘昊, 谭菁华, 徐准, 李学林, 欧阳智华, 王程, 晏怡果, 薛静波

      Abstract: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PT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85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复查MRI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对部分影像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对PTED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85例均完成手术并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5月(12-24月),随访期间1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复发,早期复发率为6.7%,平均复发时间73.4天(3-168天)。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之间椎间盘高度指数、基底部宽度、术后纤维环破口大小、椎间盘退变程度、突出部位、椎间孔面积和Modic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基底部宽度、椎间孔面积、Modic改变与PTED术后早期复发显著相关。结论: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后纤维环破口大小、椎间盘突出部位可能与PTED术后早期复发相关,突出基底部宽度较大和合并Modic改变是PTED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椎间孔面积大是PTED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因素。

      • 1
    • 富血小板血浆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

      林正坚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3例,其中包括男41例,女32例;年平均48.52±10.36岁;病变节段L3-4 14例、L4-5 37例、L 5-S1 22例。病程平均10.26±4.05个月。突出类型:突出型51例,游离型22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36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椎间孔镜),对照组37例(单纯椎间孔镜)。观察围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 功能碍指数、椎间盘高度指数和Pfirrmann分级。结果①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手术期无感染病例。硬膜撕裂:观察组2例,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照组3例。神经根挫伤: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经神经营养、针灸等治疗,2个月随访均恢复。切口血肿:对照组1例,经局部引流。②两组患者获12-18个月随访,平均15.37±1.92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或再次手术病例。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 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ODI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两组术前各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的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L4-5和L5-S1椎间隙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观察组中Ⅰ-Ⅱ级信号的比例为75.00%(27/36)优于对照组的51.35%(19/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8,P=0.036)。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减轻术后炎性反应,改善椎间盘微环境,有利于纤维环的修复和椎间隙稳定。

      • 1
    • 两种入路肱骨小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比较

      孟德弘, 李景银

      Abstract:

      [目的]比较肘外侧入路与鹰嘴截骨入路下开放复位肱骨小头DubberleyII-III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9例DubberleyII-III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39例患者骨折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外侧入路21例(外侧组);采用鹰嘴截骨入路18例(截骨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均无神经、血管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2个月以上。外侧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显著优于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截骨组在主动活动时间及透视次数上显著优于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39例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而肘伸屈ROM和肘MEPS评分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截骨组在VAS评分、MEPS评分及肘伸-屈ROM上均显著优于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两组在VAS评分、MEPS评分及肘伸-屈ROM上无明显区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截骨组的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率均优于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存在劣势,鹰嘴截骨入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1
    • 河蚌葡聚糖膝关节内注射对豚鼠软骨退变的影响

      潘富伟, 杜国庆, 熊轶喆, 张明才, 陈博, 孙蓉, 徐震球, 詹红生, 王翔

      Abstract:

      目的:观察关节内注射不同浓度HBP-A对豚鼠膝关节软骨退变及相关促关节软骨分解代谢因子的影响。方法:豚鼠右膝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术,术后右膝关节内分别每周注射1次低、中、高浓度的HBP-A 200μl,连续注射5周。采用SO法观察右胫骨关节软骨组织退变及其损伤分数。各组胫骨关节软骨Runx2、Ihh、ALP、MMP13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进行定量分析。qPCR检测各组股骨关节软骨Ihh、IL-1β、MMP-13和Runx2的mRNA表达。结果:SO法显示模型组软骨明显磨损,软层全部消失或深层断裂,多糖含量减少,细胞出现聚集并且肥大、坏死和排列紊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评分增加了9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与不同浓度HBP-A关节腔注射后,软骨磨损情况逐渐好转,组织内细胞死亡数降低,蛋白多糖含量丢失减少,OARSI评分也逐渐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胫骨关节软骨Runx2、Ihh、ALP、MMP1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股骨关节软骨Ihh、IL-1β、MMP-13和Runx2的mRNA表达同时逐步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HBP-A能够减少或延缓豚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程度。

      • 1
    • 富血小板血浆对髌骨骨折内固定的影响

      瞿贝贝,刘汉胤, 孙劲, 王文雪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对髌骨骨折内固定的影响。[方法] 选取髌骨骨折患者 50 例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PRP组和无PRP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无PRP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PRP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PRP组术后 3、6、12 月的 VAS 评分、 Bostman 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无PRP组(P<0.05)。PRP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早期VAS评分、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影像骨折愈合和髌股K-L分级与无PRP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RP 辅助治疗有利于促进髌骨骨折术后恢复,为膝关节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结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1
    • 活动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腱-骨愈合的影响

      宋方龙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不同应力环境下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效果。方法 64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右膝关节使用自体半腱肌腱行ACL重建术。术后2周开始,根据膝关节活动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固定(immobilization, IM)组、自由活动(free motion, FM)组、低强度活动(low-intensity motion, LIM组以及高强度活动(high-intensity motion, HIM)组。术后8周所有动物膝关节标本行组织学观察、评分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与FM组相比,IM组腱骨界面仍存在较明显的界限、裂隙,更多的炎症细胞和血管组织,且未见任何软骨细胞,组织学评分(P>0.05)和抗拔出强度(P<0.05)均低于FM组;而LIM组腱骨界面结构最接近于正常腱骨止点,相比于其余各组,其组织学评分以及肌腱抗拔出强度均较高(P<0.05),HIM组中3例出现早期内固定失效,腱骨界面组织学评分以及肌腱抗拔出强度均低于LIM组(P<0.05),但均高于FM组(P<0.05)。结论 ACL重建术后适当的应力刺激可提高腱骨愈合质量。固定以及高强度活动均不利于腱骨愈合,可能导致腱骨愈合进程的缓慢或者早期失败。

      • 1
    • 高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

      铁伟宾

      Abstract:

      [目的] 评价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高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3例高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OLIF组),23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T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OLIF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优于TLIF组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随访(22.70±6.51)个月。OLIF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TLIF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而椎体滑脱率均明显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时时,OLIF组融合等级显著优于TLIF组(P<0.05)。[结论] OLIF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高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1
    • 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史君, 陈坤峰, 赵志坚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描述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生存情况,探讨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某医院骨科行股骨头置换术的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的老龄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89例,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诊疗信息,通过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结局;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术后 1年生存率为0.939,2年生存率为0.832。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增加、合并症数量≥2种是危险因素,而BMI正常是保护因素。结论 老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后死亡风险较高,尤其对于高龄和合并症数量较多等患者,应重点关注,加强围术期风险优化管理,以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

      • 1
    • PI3K/AKT信号通路在非创伤股骨头坏死的作用

      郑昊天, 周明旺

      Abstract:

      摘要: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NONFH)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而血液循环障碍则是导致NONFH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改善血液循环对NONFH的早中期阶段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多个信号通路都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对NONFH起到防治作用,其中PI3K/AKT作为其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控上下游因子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NONFH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影响导致血液循环的众多因素例如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再生等方面影响NONFH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2Y12受体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等上下游因子调整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为NONFH防治提供新的参考及依据。

      • 1
    • 由前向后空心螺钉固定后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高懋峰, 王治栋, 朱若夫, 施卫东, 干旻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前向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从2015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共53例,其中男24例,女29例。骨折采用Naoki分型,其中后外侧斜型32例,内侧延伸型14例,小块撕脱型7例。手术方法采用经腓骨后缘入路,将后踝骨折块复位后采用2或3枚前向后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对患者的手术过程和术后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53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骨折复位的影像学评价采用Burwell—Charnley评级,4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可;功能恢复采用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分),末次随访平均分90.85±6.54分。[结论]由前向后空心加压螺钉固定牢靠,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内固定物对踝关节后方结构的刺激较小,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是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内镜治疗腰椎结核: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邢文强

      Abstract:

      脊柱结核合并脊柱旁或硬膜外脓肿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讲是一个巨大挑战。开放清创、脊柱内固定的经典术式,手术时间长、风险高、创伤大、对患者的免疫力存在一定影响,对于许多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来说无法耐受。本文通过回顾我科治疗的一例腰椎结核伴腰大肌及椎管内脓肿的患者,分析微创下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及椎管内脓肿的可行性,为合并巨大脓肿的脊柱结核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

      • 1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用于腰椎融合手术的恢复质量的临床疗效

      程晓燕, 李瑞华, 刘宁, 李洪波

      Abstract: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用于腰椎融合手术的恢复质量的临床研究,并与常规多模式镇痛方法进行比较。[方法]腰椎融合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竖脊肌阻滞组(ESPB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术中和术后都将接受相同的标准化麻醉方案。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24小时的恢复质量,由QOR-15评分确定以及术后6、12和24小时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48小时阿片类用量、苏醒间的滞留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ESPB组显著提高术后24小时QOR-15评分,两组在术后24小时静息及运动疼痛评分相似。ESPB组在术后6小时、12小时的静息、运动疼痛评分显著降低。ESPB组术中、术后48小时舒芬太尼消耗量显著降低。ESPB组苏醒间的滞留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也缩短,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引导竖脊肌阻滞用于腰椎融合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恢复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 1
    • 机器人联合股骨头干互动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

      杜公文, 申才良, 张复文, 张琦, 王刚, 尹宗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机器人联合股骨头干互动闭合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方法] 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使用机器人联合股骨头干互动闭合复位技术治疗难复位性股骨颈骨折15例。首先机器人辅助下于置入股骨颈3根导针、头部1根导针,然后透视下互动调整股骨头的摇杆导针和骨折远端,得到骨折满意复位时使3根导针穿过骨折线固定骨折,最后空心钉固定。[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9.60 min,患者和术者平均透视分别20.87和6.27次,平均出血10.40 mL,导针平均置入6.0次。髋关节X线片上任意2根螺钉夹角平均:正位2.35°,侧位2.53°,每根螺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平均:正位3.85°,侧位3.87°。其中1例患者内固定失效,其余无感染、内固定失效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平均愈合时间6.29个月。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8.67分,优良率93.33%。[结论] 机器人联合股骨头干互动闭合复位技术成功治疗难复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放射损害低、骨折复位质量高、内固定精准度高及髋关节功能好等优点。

      • 1
    • 同指桡侧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或掌侧软组织缺损

      王辉, 杨晓溪, 霍永鑫, 郝睿峥, 杨山辉, 张万喜

      Abstract:

      [目的] 探讨带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终末支的同指桡侧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或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例拇指指端或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携带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终末支的拇指桡侧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20块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9 ~ 16个月,平均12个月。拇指外形美观,皮瓣质地、颜色、厚度与周围组织接近;拇指桡侧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手指活动度评定:优15例,良5例。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4 ~ 8 mm,平均6.2 mm。外观评定:16例非常满意,4例满意。结论 相对于单一皮神经支配营养血管皮瓣,带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终末支的桡侧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感觉恢复更好,是治疗拇指指端或掌侧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1
    • 53例 肘关节“三联征”的手术治疗分析

      齐江明, 李东生

      Abstract:

      摘 要:[目的] 介绍肘关节“三联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的53例手术治疗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临床资料,男34例,女19例;年龄16-63岁,平均40岁。采用单一外侧切口,由深至浅依次对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及伸肌总腱起点进行修复。术后在可调节肘关节活动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评价术后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2个月(平均19.0个月)随访,其中2例行二期松解手术,随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减少(P<0.001),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增加(P<0.001),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逐步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53例内外翻应力试验均阴性,其中14例出现异位骨化。 [结论] 肘关节“三联征”采用单一外侧切口由深到浅依次修复尺骨冠状突骨折、桡骨头骨折、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加伸肌总腱起点,肘关节支具保护下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 1
    • 基于组织应力重塑理论下陈旧性耻骨联合分离保守治疗临床可行性分析

      匡乃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陈旧性耻骨联合分离的保守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我科采用基于组织应力重塑理论的持续牵引下三维整复+骨盆带固定+运动疗法的方法对2018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30例陈旧性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行保守治疗,并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6个月患者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耻骨联合复位情况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在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影像学耻骨联合复位情况上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6个月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后4周也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6个月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基于组织应力重塑理论的持续牵引下三维整复+骨盆带固定+运动疗法治疗陈旧性产后耻骨联合分离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特点,有效避免手术带来的二次创伤。

      • 1
    • 骨-椎间盘-骨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

      何俊廷, 刘军伟, 刘福云, 胡伟明, 赵裕丰, 夏冰, 李新伟, 董延召

      Abstract: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椎体-椎间盘-椎体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01月~2017年06月本院32例行后路BDBO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年龄15天~15岁,平均(4.38±3.97)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行平卧位或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39.44±48.19)min,出血量(304.38±150.10)ml,随访2年~13年,平均(5.90±2.76)年。术前、术后、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分别为(40.13±18.27)°、(10.44±6.04)°、(8.84±6.98)°,后凸Cobb角为(29.72±20.66)°、(8.84±12.67)°、(5.91±16.55)°,术后及随访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无脊髓损伤及椎弓根骨折,术后切口感染行内固定取出1例。结论 脊柱后路BDBO能有效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适合用于早期轻型先天性脊柱畸形及腰骶段半椎体,可避免固定髂骨。

      • 1
    • 多次髋翻修后全股骨假体置换: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宫首航, 程飘涛, 李陈诚, 杨成兵, 郭曹培, 彭笳宸

      Abstract:

      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快速发展至今,翻修病例逐年增加,全股骨置换技术作为一种挽救性措施也逐渐开始应用于有较大骨缺损的难治性假体的翻修病例中,本文报道了一例多次髋翻修后行全股骨假体置换病例,对该病例的疾病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对已发表的文献回顾总结。

      • 1
    • 后路截骨矫正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丁江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9年6月用后路截骨矫治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3(24—71)岁;首次骨折至本次入院病程5—31年,平均14.56年。后凸畸形Cobb’s角(64.86±15.59)°。7例行SPO截骨术,20例行PSO截骨术,11例行BDBO截骨术,3例行PVCR截骨术。对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测定VAS评分、ODI功能指数、ASIA脊髓功能分级和运动功能评分、畸形矫正率和脊髓功能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疗效。[结果]经12-72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Cobb’s角为(13.96±3.56),后凸畸形矫正率78.56%;末次随访Cobb’s角(14.82 ±1.20)°,较术后12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 VAS 评分、ODI功能指数、ASIA脊髓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18个月截骨端均骨性愈合。[结论] 后路截骨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可获良好矫形和重建脊柱平衡效果,截骨端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初步结果

      何鹏, 王彬, 刘晓伟, 许斌, 丛宇, 武振方, 王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单侧双通道技术的36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改变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评估安全性,使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良Macnab标准,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9.19±35.20)min,术后引流量(19.25±15.90)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改变量(11.25±7.99)g/L,住院时间(3.53±2.14)d。术后VAS评分、Oswestry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丢失,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1.7%,1例患者术中神经根损伤。[结论] 单侧双通道技术可有效解除神经根压迫,改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症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可行方法。

      • 1
    •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于文强

      Abstract:

      脊柱侧凸矫形器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治疗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矫形器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改变了AIS的自然病史,并减少了手术的发生率。虽然矫形器治疗的生物力学原理已经明确,但对矫形器施加力的大小、最佳矫形器设计等还不是很清楚。本文通过对过往矫形器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综述,为AIS保守治疗提供参考。

      • 1
    • 静电纺丝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陈继祥, 武京国, 王莹

      Abstract: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是一种制备纳米级纤维膜材料的常用方法,其优点为具有高孔隙率,孔径可调节,高表面体积比,以及与细胞外基质形态相对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就静电纺丝特性、静电纺丝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探索脊髓损伤治疗的新思路。

      • 1
    • 右踝巨大侵袭性纤维瘤病切除后复发1例报告

      剧松立, 王信, 黄妮姣, 李煦妍, 洪嵩

      Abstract:

      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也称为硬纤维瘤病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筋膜、腱鞘及深部软组织的成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纤维性病变,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0万人5 - 6例,以腹膜、颈部及四肢好发,累及大关节如踝关节罕见。大关节受累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加之此病手术复发率较高,因此对治疗的要求更高。我们报道1例发生在右踝关节经手术切除病灶后复发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并重建了关节功能,远期随访未见再次复发的巨大侵袭性纤维瘤病,现讨论其诊疗方案。

      • 1
    •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的挑战:附1病例报告

      任中武, 刘长利

      Abstract: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脱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疝入到硬脊膜内,压迫、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及下肢痛、麻,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罕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类型。该病最早由神经外科医生Dandy于1942报道,发病率占整个腰椎间盘突出病例的0.25-0.3%[1.2]。虽然现代影像学诊断水平逐渐提高,但该病仍然缺乏确凿的诊断标准,误诊、漏诊率非常高[3],有的病例因为没有接受有效的治疗方案,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永久性残疾。现就1例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报道,并就其诊断与治疗的挑战进行分析。

      • 1
    • 多次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心肺栓塞一例报告

      刘冬雪, 李孝忠

      Abstract:

      • 1
    • 锁骨浆细胞瘤1例报道

      高启萌, 袁普卫, 李小群, 昝强, 王占魁, 康武林, 李雪枫

      Abstract:

      浆细胞瘤是一种孤立或多发的、涉及软组织或骨组织的浆细胞异常增殖肿瘤,根据其侵犯部位分为髓内或髓外浆细胞瘤,髓内浆细胞瘤发生在骨组织中,包括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和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浆细胞瘤多数发生在上气消化道,包括咽部、扁桃体和副鼻窦等软组织中[1, 2]。骨巨细胞瘤是以溶骨性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填充于肿瘤基质细胞间为特征的骨肿瘤,发病部位以长骨骨骺为主, [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院)收治的1例锁骨浆细胞瘤病例,最初误诊为锁骨巨细胞瘤,现将病史资料及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 1
    • 全膝关节置换腘动脉损伤闭塞1例报告

      付存磊

      Abstract: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中晚期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的有效方法,手术过程中发生血管并发症从而导致术后动脉闭塞这种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其所带来的的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出现截肢甚至患者死亡的情况。本文报告1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腘动脉损伤闭塞的病例,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 1
    • 围手术期多因素干预对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金华, 王衍彪

      Abstract: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多因素干预对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纳入标准的216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8例,实验组术前、术后给予全身营养、止疼,严重贫血(血红蛋白<70g)者给予输血2-3U,心理辅导,指导功能锻炼,术中均给予输血1-2U。对照组给予一般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认知功能的MMSE评分、认知障碍发生率。结果 早期结果显示实验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一天、第二、第三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18月,平均11.60月,末次随访实验组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实验组有6例存在认知障碍。结论 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有多种,围手术期综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本病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

      • 1
    • HTRM在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行THA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曹环, 逯爱梅, 于辰曦, 李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医疗团队资源管理(Healthcare Team Resource Management, HTRM)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关节外科自2018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45例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并接受THA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HTRM,分为对照组(未接受HTRM)和观察组(接受HTRM)。统计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总住院时间、麻醉插管时间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分析实施HTRM对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的医疗质量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包括45名男性患者,2名女性患者。对照组共纳入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4.0 ± 11.5岁;观察组共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3.9 ± 11.0岁。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6 ± 1.6天,显著长于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5.4 ± 2.1,P = 0.03);麻醉插管时间上,观察组(47.7 ± 16.2)明显短于对照组(69.8 ± 16.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HTRM可以有效缩短AS合并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住院时间和麻醉插管时间,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但HTRM对手术时间和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影响不明显。

      • 1
    • 开放性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二期内固定的微创方案

      杨旭东, 王小勇, 章国荣, 徐志旺, 詹兴洪, 黄家谷, 王剑利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行清创术后,二期行钢板内固定术时应用双反牵引结合MIPPO技术的微创方案之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例开放性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在二期内固定术时应用双反牵引结合MIPPO技术的微创方案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0±5.6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14±1.35)个月,二期内固定术后均未造成的皮肤坏死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下肢力线良好,关节面复位满意,未出现内植入物感染及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6~92( 89.4± 2.4) 分,均为优。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12~18( 14±1.6) 分,优良率达100%。[结论]在开放性Schatzker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二期内固定术中应用双反牵引结合MIPPO技术的微创方案能使骨折达到良好的复位,同时创伤小,有利骨折愈合,避免本已严重损伤的皮肤软组织进一步坏死,并且内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方法简单、快捷、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 1
    • 两种内镜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张广程, 祁伟, 陈燕, 孙继芾

      Abstract: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spinal surgery,UBE)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r endoscopic discectomy,PIED)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按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30例行UBE术,30例行PIED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低于PIED组,切口总长度高于PI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腰痛、腿痛VAS和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肌红蛋白浓度、侧隐窝前后径及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 UBE与PIED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微创,但UBE手术时间更短。

      • 1
    • 胸弯为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谭焜月, 刘春霞, 赵正凯, 张丽娟, 赵若寒, 熊峰

      Abstract:

      [目的]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心肺功能特点,探讨Cobb角对心肺功能影响。[方法]回顾202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胸弯为主的CS患者资料,根据胸弯Cobb角分为重度组(Cobb角≥90°)及中度组(40°≤Cobb角<90°),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功能及肺功能参数,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obb角对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重度组房室腔大小小于中度组,两组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bb角是左房室腔大小及舒张功能参数(E/A、e/a)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重度组限制性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及换气功能参数均低于中度组,Cobb角是限制性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换气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obb角可心脏结构及舒张功能产生影响,Cobb角越大左房室腔内径越小,同时Cobb角也会影响左室舒张功能。Cobb角与肺功能受损程度相关,Cobb角越大肺功能越差。

      • 1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两种骨移植方式的比较

      林秋水, 储雪蓉, 杨长伟, 王超, 黄泽彬, 石志才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型植骨管植骨在腰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应用新型植骨管植骨和传统漏斗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119例,其中新型植骨管植骨组(新型组,61例)、传统漏斗植骨组(传统组,5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住院资料和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行走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植骨时间明显快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均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术后未发生感染,传统组出现骨粒漏至神经根周围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行手术治疗。腰痛VAS评分、JOA、ODI和影像学指标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获骨性融合,无内植物并发症。结论:应用新型植骨管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可以安全、高效地完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与传统漏斗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相比,新型植骨管植骨具有植骨效率高、安全等优点,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 1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影响

      蔡卓延, 莫凌, 杨策凯, 伍子贤, 崔健超, 唐福宇, 梁德, 姚珍松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纯应用自体骨与自体骨混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后路腰椎椎间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75名,其中应用rhBMP-2组患者43名(BMP组),没有应用rhBMP-2组患者32名(非BMP组),两组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87±1.30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间的术前一般资料与围手术期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及两组术后VAS、 ODI和 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相对于术后第 1周,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出现丢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BMP组的A级椎间融合率为50.7%,非BMP组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BMP组的A级椎间融合率为59.4%,非BMP组的为4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MP组中1例患者出现沉降大于50%,非BMP组中出现3例沉降大于5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自体骨合并rhBMP-2可以有效减少术后不融合以及减少术后融合器沉降等并发症的发生。

      • 1
    • 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在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应用

      郭卫中, 苏郁, 林旺, 林成寿, 王盈盈, 许胜贵, 张申申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自行研发的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微创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5月至 2021年1月收治的 30例胫骨平台骨折三柱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新型组,两组均为15例。传统组采用传统人力牵引的方法切开复位骨折。新型组采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骨折。两组均采用双钢板固定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术后1个月、12个月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等。[结果] 新型组、传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7.86±26.74min和203.93±60.81min,骨折复位时间分别为61.73±9.96min和75.33±16.5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66±68.33ml和258.66±126.14ml,术后1周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分别为96.86±13.94度和78.13±15.09度;术后1个月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分别为115.73±14.50度和95.20±9.72度。以上两组的各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微创效果,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

      • 1
    • 325例发育性髋发育不良患儿早期确诊影响因素分析

      范宗峙, 严亚波, 徐会法, 刘峙辰, 沙佳, 李超, 王新力, 黄鲁豫

      Abstract:

      [目的] 分析西北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早期确诊的影响因素,为DDH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京医院收治的7岁以下DDH患儿32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时患儿年龄分为非延误组(确诊年龄0~6个月)和延误组(确诊年龄7~84个月)。调查内容包括:患儿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和诊疗信息。对不同确诊月龄与超声Graf分型和影像Crowe分型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而后根据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325例患儿(432髋),其中非延误组72例、延误组263例。非延误组患儿确诊月龄与超声Graf分型存在弱负相关性(r=-0.284,p=0.016)。延误组患儿确诊月龄与影像Crowe分型存在弱正相关性(r=0.144,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条件、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进行早期髋关节筛查是DDH患儿早期确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6个月以下确诊患儿确诊月龄与超声Graf分型呈弱负相关,7个月以上确诊患儿确诊月龄与影像Crowe分型呈弱正相关。家庭经济条件、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否进行早期髋关节筛查是西北地区DDH患儿早期确诊的独立影响因素。

      • 1
    • TNF-α对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伍耀宏

      Abstract:

      [目的]:探索TNF-α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第二代正常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Human 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hNPMSCs),加入100ng/ml浓度的TNF-α进行干预48h。分别在镜下观察细胞形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对细胞进行衰老情况观察,CCK-8检测1、3、5、7、9、11、13、15 天后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16表达情况。[结果]:镜下观察及β半乳糖苷酶染色均可见经TNF-α干预后hNPMSCs细胞呈衰老状态,CCK-8染色提示从第9天起,TNF-α干预后hNPMSCs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衰老相关蛋白p53、p16经TNF-α干预后表达明显上升(p<0.05)。[结论]: TNF-α能够抑制hNPMSCs的生物学活性,加速细胞衰老。

      • 1
    • IL-17A rs2275913多态性与不同部位结核病易感性相关研究

      袁小港, 李韬, 高琪乐, 张耕铭, 张宏其, 郭超峰

      Abstract: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IL-17A rs227591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不同部位结核病易感性间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142名肺结核患者、154名脊柱结核患者及182名健康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样本,通过应用测序技术测定并统计分析IL-17A rs2275913位点基因型频率。[结果]IL-17A rs227591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P<0.05),此位点在脊柱结核与肺结核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脊柱结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肺结核组不存在(P>0.05)。[结论] 本研究中发现IL-17A rs2275913位点多态性与不同部位结核病结核易感性相关,尤其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相关,但与肺结核易感性未发现相关性。

      • 1
    • 老年Kümmell’s病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吴永忠

      Abstract:

      目的:分析老年Kümmell’s病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106例(134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Kümmell’s病患者的资料,统计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分析患者骨水泥渗漏特点,比较渗漏组和非渗漏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Kümmell’s病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134个椎体)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Kümmell’s病患者中,共有43例(56个椎体)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40.57%(43/106);椎体损伤类型中,椎体裂隙和裂隙征+骨皮质损伤类型椎体损伤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渗漏特点分布中,3种椎体损伤类型均为椎旁渗漏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椎间盘渗漏,椎管内渗漏发生率最低;渗漏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折形态、骨皮质突入后方椎管、椎基底静脉孔、椎体损伤个数、术前伤椎高度、术前Cobb角、穿刺方式构成比与非渗漏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组患者Kümmell’s病分期、骨折部位、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椎体损伤类型与非渗漏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椎体损伤类型均是影响老年Kümmell’s病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体裂隙和裂隙征+骨皮质损伤类型椎体损伤术后渗漏发生率较高,且主要为椎旁渗漏,骨折部位、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椎体损伤类型均是影响老年Kümmell’s病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防范。

      • 1
    • miR-145对小鼠骨关节炎模型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苑龙, 郑海艺, 李森, 卞继超, 田珂, 王国栋

      Abstract:

      [目的] 探讨miR-145通过调节FRS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Substrate 2)表达对氧化应激状态下自噬和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选8周龄雄性C57小鼠,适应性饲养7天,利用内侧半月板不稳定诱导手术构建鼠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模型。然后关节内注射miR-145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两周后处死小鼠,使用番红O染色检查小鼠中的软骨破坏,及免疫组化检测FRS2、LC3 I/II 、P62的表达等实验,明确miR-145通过抑制FRS2诱导软骨细胞自噬对OA小鼠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结果] 造模成功后对OA小鼠软骨细胞中自噬活性相关标志物进行检测,与正常对照的标志物对比,OA组的LC3 I/II、p6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OA中的自噬被抑制。miR-145通过下调FRS2促进小鼠软骨细胞自噬,使LC3 I/II、p62表达水平降低,表明miR-145过表达将显著增强关节软骨的自噬活性。[结论]miR-145通过抑制FRS2促进自噬显著提高了软骨细胞的活力,进而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 1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球囊扩张形态差异的相关因素

      赵加庆, 耿晓鹏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过程中不利于球囊扩张的相关因素及球囊扩张形态差异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PKP治疗的153例OVCF患者。按术中球囊扩张形态分成饱满组与未饱满组,其中饱满组103例;未饱满组50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及随访各阶段的VAS评分;比较分析两组病程、压缩度、局部Cobb角及术前各组Kümmell’s病例数;记录两组手术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饱满组术中发生7例骨水泥漏(6.80%),未饱满组发生6例(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饱满组病程、压缩度、局部Cobb角及Kümmell’s病例数均低于未饱满组(P<0.05),而且是造成球囊扩张未饱满的危险因素(P<0.05)。末次随访饱满组发生1例伤椎再骨折(0.97%),未饱满组发生5例(10.00%),未饱满组发生伤椎再骨折的几率明显大于饱满组(P<0.05)。[结论]病程、压缩度、局部Cobb角及Kümmell’s病是PKP治疗OVCF中不利于球囊扩张的相关因素,且球囊扩张未饱满可增加患者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几率。

      • 1
    • 肩峰下骨赘对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疗效的影响

      孙保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肩峰下骨赘的位置和形态对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我科收治75例合并肩峰下骨赘的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肩峰下骨赘位置,将患者分为外侧型、前侧型和内侧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前后峰盂角、肩峰指数、肩肱间距的变化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和 UCLA评分。结果 ①本组患者中,前侧型39例(52%)、外侧型22例(29.33%)、内侧型14例(18.67%)。②前侧型骨赘切除范围显著大于外侧型和内侧型(P<0.001),外侧型的肩袖损伤范围显著大于前侧型和内侧型(P<0.05)。③ 术前外侧型肩关节CSA显著大于前侧型和内侧型(P<0.001),术后外侧型CSA显著小于术前(P<0.001)。术前外侧型的AHD显著大于前侧型和内侧型(P<0.05),术后前侧型和内侧型的AHD显著大于术前(P<0.05)。④术后8周及末次随访三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前侧型和内侧型组优于外侧型(P<0.05),均显著优于术前。 结论 肩峰下骨赘位置对患者肩袖修复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存在很大影响,前侧型和内侧型骨赘临床效果优于外侧型骨赘。

      • 1
    • 运动性肩袖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对比

      张小钰

      Abstract:

      目的:对比运动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运动性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均5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实验组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8周和3个月,实验组的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疗效优良率、Constant-Murley评分、QOL评分、UCLA评分、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外旋、内旋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患侧各向活动度接近健侧。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关节镜手术治疗运动性肩袖损伤效果确切,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定位上腰椎神经根、椎间隙

      毕经纬, 任佳彬, 刘鑫, 孙宁, 李岳飞, 宁华秀, 李瑞, 孙兆忠

      Abstract:

      [目的]通过数字解剖学方法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上腰椎神经根、椎间隙毗邻关系,为UBE治疗上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提供依据。[方法]21例LSS行腰椎CTM,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椎板下缘与下关节突内侧缘交点(A)和椎板上缘与上关节突内侧缘交点(B)分别至硬脊膜外侧缘(a1、b1)、神经根起点下缘(a2、b2)、上位腰椎下终板(a3、b3)、下位腰椎上终板(a4、b4)、同序数腰椎下关节突外侧缘与峡部人字嵴交点(X)水平距离(a5、b5);B至同序数腰椎弓根下缘垂直距离(b6);神经根起点下缘至上位腰椎下终板(n1)、下位腰椎上终板距离(n2)。[结果]L1/2-L3/4神经根起点下缘均远离椎间隙,节段越低、越靠近椎间隙(P<0.05)。A、B均在椎间隙以下、神经根起点下缘以上;投影在硬脊膜外侧缘以内。节段越低、a5、b5、b6越大(P<0.05)。[结论]上腰椎有明显解剖学特点。LSS上下减压范围大,同侧相邻节段减压、开窗略大可致半椎板缺损;向外减压必使部分下关节突、峡部缺损。建议UBE同侧潜行、必要时对侧减压以确保脊柱稳定性。

      • 1
    • 骨髓浓缩物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的腱骨愈合的影响

      王维军, 闫新峰, 韩向东, 鲁春, 张成

      Abstract: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评价骨髓浓缩物(bone marrow concentrate, BMC)与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 GS)的复合物是否对肌腱-骨界面的愈合和结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1.临床体格检查和核磁共振诊断均为前交叉韧带损伤,2.患膝无其他重要韧带损伤及骨损伤,3.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筛选出90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自体半腱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BMC-GS组,股骨隧道内放置明胶海绵并注入富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浓缩液; BMC组,股骨隧道内放置注入富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浓缩液; 对照组,股骨隧道内注入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比较三组移植物和隧道壁之间(中间区)组织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与信号强度等级;比较术前及术后6、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比较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等级。 结果:术后6、12个月时,3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VAS 评分较术前降低 (P<0.05);术后6个月时BMC-GS组IKDC 评分、Lysholm 评分高于BMC组与对照组, VAS 评分低于BMC组与对照组 (P<0.05),BM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3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3组前抽屉试验等级、Lachman试验等级及轴移试验等级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三组SNR值及信号强度等级逐渐降低 (P<0.05),术后3、6个月时BMC-GS组SNR值及信号强度等级低于BMC组与对照组 (P<0.05),BM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3组SNR值及信号强度等级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骨髓浓缩物与明胶海绵复合物可促进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加快恢复术后膝关节功能。

      • 1
    • 带神经股前外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创面

      孙琪博, 陈默迪, 邰国梁, 赵玉祥, 高朋, 李洪飞, 薛山, 潘朝晖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采用带神经股前外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创面的手术技术,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带神经股前外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创面9例。术前用彩超辅助血管、神经定位。清创后,先切开皮瓣内侧,解剖股外侧皮神经和穿支血管,切开外侧缘完成游离,修剪脂肪至皮瓣厚5mm~8mm。术后采用四分区八点取样法评估皮瓣的感觉,AOFAS评分评估功能。[结果]皮瓣均存活,获10~6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皮瓣单丝触觉辨别次数较健侧低(p<0.001);皮瓣钝锐痛觉辨别次数较健侧低(p<0.001);皮瓣中心部位的触觉和钝锐痛觉恢复较周边好(p<0.05);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供区温哥华瘢痕评分为(4.78±1.48)分。[结论] 用带神经股前外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创面术后皮瓣感觉恢复较充分,大小与对侧较匹配;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供区副损伤较轻。

      • 1
    • 膝骨性关节炎3D打印导板与传统胫骨高位截骨比较

      李军, 谢佳, 梁帅, 吕浩, 姚运峰, 荆珏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辅助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的精准度和疗效,并与传统截骨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骨科行内侧开放楔形HTO治疗的KOA患者35例,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PSI分为两组:3D组(17例)采用3D打印PSI辅助截骨;传统组(18例)采用传统方法截骨。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3D组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3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4±2.03)个月。3D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传统组稍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HSS评分和膝关节伸屈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3D组的WBLR和MPTA均显著大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的膝骨关节炎K-L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相比传统方法截骨,3D打印PSI辅助的内侧开放楔形HTO,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截骨更精准,下肢力线矫正更理想。

      • 1
    • 肱骨滑车上孔小骨1例报告

      李鹏, 刘军, 张浩强, 王建, 李胜堂, 李旭升

      Abstract:

      肱骨滑车上孔小骨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肘关节发育异常,因报道较少,缺乏组织学特征,容易与肘髌骨、软骨瘤肿瘤及关节游离体等混淆。该文报道了1例肱骨滑车上孔小骨患者,并对该病的特征常见鉴别诊断作出了讨论。

      • 1
    • 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杨彬, 王小刚, 王亚寒, 王怀玺, 张新胜, 戚麟, 李宗阳, 罗建平

      Abstract: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9年3月采用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治疗技术治疗的56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47.32±5.13)岁。手术节段:L3-L5:21例(16例融合L4-L5,5例融合L3-L4),L4-S1:25例(21例融合L4-L5,4例融合L5-S1)。采用腰痛、腿痛VAS评分、ODI指数量表及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并比较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23.23±7.34)个月,术后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加(P<0.05)。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大(P<0.05),动态固定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近(P>0.05);融合手术和动态固定节段术后活动度均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单节段PLIF技术联合邻近节段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1
    • 镜下单排铆钉修复大型肩袖撕裂的近期效果

      高玉镭

      Abstract:

      [目的]探讨分析肩关节镜下单排铆钉修复治大型肩袖撕裂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肩关节镜下修复治疗24例大型肩袖撕裂患者。镜下评估撕裂大小为3到5cm,手术方式采取关节镜下于2到3枚单排金属铆钉修复撕裂肩袖。手术前和术后6月肩关节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 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22例获随访,2例失访。MRI复查愈合良好,有2例出现再撕裂,但功能良好,无铆钉拔出。术后患者VAS评分从术前6.6±1.9分下降至术后的2.2±0.9分(P<0.05),UCLA评分术前12.50±4.1分上升至术后30.9±1.7分(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单排铆钉修复治疗大型肩袖撕裂,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费用低,学习曲线短等优势,是修复大型肩袖损伤的理想方法。

      • 1
    • 陈旧性Hoffa骨折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1例报告

      张帆, 骆文远, 高明暄, 普星宇, 迟飞, 辛晓明, 冯俊超

      Abstract:

      随着交通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由暴力导致Hoffa骨折在临床中也更常见,但单纯的股骨髁冠状面的骨折依旧少见,其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也少有推荐,本院于2020 年10月收治1例,采用膝后外侧入路,髂骨取骨植骨后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1
    • 合并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杜军

      Abstract:

      [目的]分析影像学上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疼痛症状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找到导致此次入院主诉症状的主要病因,进行精准治疗,从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33例诊断中含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诉为腰腿疼痛症状、且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分析其治疗过程,找到主要致病因素。[结果]所选患者经入院后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局部封闭及神经阻滞注射治疗),腰腿疼痛均明显减轻,出院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出现腰腿疼痛症状的患者,不能过于依赖影像学检查结果,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并摒弃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找出导致患者主诉症状的主要致病因素,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 1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处理与因素

      褚祥军, 孙军, 刘永, 李阳, 袁毅

      Abstract: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失败的处理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06月-2020年12月间,治疗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75例。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复位成功者行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closed reduction, CR组),复位失败者改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open reduction, OR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以CR是否成功分组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术前资料,探讨CR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375例患者中,348例CR成功,占92.80%;27例CR失败改行OR,占7.20%。最终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CR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d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OR组(P<0.05)。随访时间14月~46月,平均23.40(±4.59)月。两组在拆除石膏时间、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末次随访时肘伸屈ROM和Flynn临床结果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均达到满意骨折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两组提携角和Baumann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比较,CR组在BMI、骨折复杂程度、损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能量均显著低于OR组(P<0.05)。逻辑回归方面,骨折类型复杂(OR=8.251, P=0.037)、损伤能量高(OR=1.593,P=0.035)、损伤至手术时长(OR=1.400, P=0.026)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CR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初次闭合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更改为开放复位,仍可取得满意治疗结果。骨折类型复杂、损伤能量高和损伤至手术时长是初次闭合复位失败主要危险因素。

      • 1
    • 垂直8字紧密缝合法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蔺伟, 黄素芳, 王朝亮, 谢学升, 谷增泉

      Abstract:

      [目的] 比较垂直8字紧密缝合法与Allg?wer-Donati缝合方法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2月,60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其中垂直8字紧密缝合组31例,Allg?wer-Donati缝合组29例。计算两组手术切口周围炎性反应的面积、记录分析切口弧形拐角处的皮肤温度,比较切口愈合级别及并发症。[结果] 术前、术后第1天两组切口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第3天两组切口周围皮肤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周,两组切口周围皮肤炎性反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8字紧密缝合组切口愈合优良率90.32%(28/31);Allg?wer-Donati组68.96%(20/2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垂直8字紧密法缝合跟骨外侧“L”形手术切口,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切口并发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缝合法。

      • 1
    • 三维步态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赵伟, 苏鹏, 张力, 李剑

      Abstract:

      摘要:缓解髋膝关节炎终末期和部分严重关节创伤所致疼痛及恢复关节功能和步态,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术后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和异常步态。三维步态分析系统作为具有全面、客观、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的步态评估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等临床领域,借助该系统可精准测量并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前后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数据,为诊疗和康复训练提供客观数据支持。简述三维步态分析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及后期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应用,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在优化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术中和术后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借鉴。

      • 1
    • 非水泥全髋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股骨假体因素

      刘雪宁, 张坤, 移穷, 夏亚一

      Abstract: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取得成功的发展。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植入物松动相关的并发症,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代。尽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大腿疼痛仍然是一个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关于大腿疼痛病因的信息仍是较少的。来自于中长期随访研究的数据表明大腿疼痛与股骨假体自身特性相关。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总结影响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股骨假体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 1
    •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术后并发症

      刘卓斌

      Abstract: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PLIF)历来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然而,随着研究的增加,更多的报道描述了融合术的缺陷,为解决这些问题,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而其中,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腰椎非融合技术,与脊柱融合术相比,使用Dynesys系统作为非融合椎弓根螺钉稳定结构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Dynesys系统并非没有自己的一系列并发症和不良事件,本文就其最常见并发症的研究做一综述。

      • 1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研究进展

      熊藉培, 亓建洪

      Abstract:

      髌骨脱位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骨骼快速生长,内在解剖因素,早期运动专业化,高危活动水平的增加以及创伤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来治疗青少年髌骨脱位,但方法并不统一,同时因青少年骨骺未闭,内侧髌股韧带股骨止点靠近股骨远端骨骺,术中股骨等距点的定位十分重要,以避免潜在的骨骺损伤。

      • 1
    •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张炳坤, 张喜善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量和强度降低为特征的退变性疾病,可导致脆性骨折的发生,但在临床上,经常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和诊断。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评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常见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诊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参考及思路。

      • 1
    • 肺癌骨转移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

      徐元园, 李慎江

      Abstract: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极高,其预后差与易转移的特点直接相关,转移是肺癌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骨骼系统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肺癌骨转移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时,容易漏诊、误诊。肺癌骨转移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部位不典型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本文对肺癌骨转移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方式、影像学表现、诊断、影像学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我们对肺癌骨转移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提高肺癌骨转移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改善患者预后。

      • 1
    • 新型牵引床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

      张志伟, 付炳金, 杜刚强, 周楠, 孙鸿朔, 贾龙, 王志刚, 张锴, 杨淑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牵引床在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8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应用新型牵引床分为新型组(n=28)与传统组(n=30)。记录体位摆放时间、闭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优良率等指标。结果 新型组体位摆放时间平均(4.44±0.59)min,短于传统组(8.40±0.7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闭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及术后随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新型牵引床能够有效减少体位摆放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静脉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脊柱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疗效分析

      张建群, 梁思敏, 王志强, 刘晓印, 马荣, 戈朝晖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脊柱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CN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且术后并发CNSI患者的一般资料,观察静脉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比较治疗前、第一次鞘注后以及治疗结束三个时相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常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以及脑脊液白细胞数的差异。结果 共有9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7~73岁(平均53.89±23.48岁)。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无复发。2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继发口腔真菌感染,1例出现头痛,1例出现精神症状。治疗前、第一次鞘注后以及治疗结束三个时相,CRP分别为81.13±33.06 mg/L、50.59±24.85 mg/L、3.05±1.30 mg/L,ESR分别为36.00±7.90 mm/h、24.56±7.50 mm/h、6.56±2.60mm/h,血常规白细胞数分别为(14.95±6.60)×109/L、(12.33±6.10)×109/L、(5.48±1.47)×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分别为0.87±0.04、0.80±0.05、0.61±0.10,脑脊液白细胞数分别为3620±3608个/mm3、1546±1561个/mm3、15.78±13.78个/mm3,总体和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脊柱术后CNSI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1
    • 上颈椎神经鞘瘤: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王凌斌, 李俊杰, 钱明

      Abstract:

      上颈椎细胞性神经鞘瘤好发于好发(40~50)岁患者,但发病率极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常为根性刺激症状,且缺少明显的影像学特征,易和颈椎病、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难以区分,易误诊误治。该病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治疗,也是目前唯一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有半椎板切除术、整块全脊椎切除手术、囊内切除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等术式。手术效果好,整体临床效果满意。脊柱外科医师应根据不同影像表现、肿瘤侵占情况、功能需要、颈椎术后稳定性等因素,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 1
    • 脂代谢紊乱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进展

      谭兵, 胡侦明

      Abstract: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种慢性、发病率高、治疗费用昂贵、易复发的退变性疾病。目前对于IVD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研究表明,除了异常、过度的机械负荷和炎症外,脂代谢紊乱可能是IVDD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除了体重本身对椎间盘的退变的力学影响,脂代谢紊乱来源的蛋白质、脂肪因子和多种脂质介质,如脂肪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瘦素等与IVDD密切相关。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有关脂代谢紊乱及相关产物和IVDD发病机制之间相互关系的最新发现,特别强调脂质和脂肪因子的作用及探究脂代谢紊乱致椎间盘退变的具体机制。

      • 1
    • 桡骨近端骨肿瘤切除重建: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李子明, 于秀淳

      Abstract:

      桡骨近端骨肿瘤发病率较低,临床病例少,目前尚没有规范的手术治疗策略和并发症报道,本文报道了我院近年收治的 2 例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分别采用肿瘤刮除腓骨植骨内固定术和、瘤段灭活回植内固定术,术后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尤其是前臂旋转功能的重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合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发现该部位发病肿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手术方式多样,多数患者术后出现了前臂旋转功能受限、腕背伸活动受限、桡神经麻痹、下尺桡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本文总结桡骨近端骨肿瘤不同手术方案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为指导临床提供策略。

      • 1
    •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的常用手术入路

      朱富康, 吴骐鸿, 黄玉成, 王俊文

      Abstract:

      目前对于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posterolateral tibial fractures,PLFs)的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标准,胫骨平台后方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后外侧平台临近腓骨小头、腓总神经、腘血管,又被强韧的腘肌及关节囊包裹,通过传统的前外侧入路术中视野常常难以暴露。因此PLFs后如何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外形、轴向对位以及实现骨性及韧带结构的稳定,是一个很棘手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PLFs的常用手术入路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 1
    • 腰椎间盘髓核脱出重吸收的研究进展

      孙一夫, 姜宏, 俞鹏飞, 刘锦涛

      Abstract: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后突破后纵韧带并脱出甚至离开原椎间隙向上或向下游离,此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压迫程度严重、症状重的特点,并有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一般多积极手术治疗。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髓核更容易发生重吸收,并且保守治疗过程相对安全,这为保守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临床依据。本文现就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重吸收发生的机制、保守治疗的安全性及风险进行综述。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前脱位的临床评估及应对策略

      李传波, 王青青, 邹阿鹏, 朱永林, 付繁刚, 周百岁

      Abstract:

      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脱位的发生率越来越低,但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难免会遇到术后脱位发生的情况,THA术后脱位仍然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大多数脱位是后脱位,前脱位较少见,其治疗也一直存有争议。而当前脱位发生时,有的医生在X线片上甚至会错误的判断为后脱位,在闭合复位时牵引及复位方向错误,往往导致手法复位失败,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或是假体松动,甚至需要进一步行翻修手术的可能。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正确的术前规划、客观的影像评估以及术后良好的体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 1
    • 强直性脊柱炎应力骨折后路经骨折线闭合截骨

      李韬, 高琪乐, 张耕铭, 张宏其, 袁小港, 郭超峰

      Abstract:

      [目的]介绍强直性脊柱炎应力骨折后路经骨折线闭合截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对16例患者行此手术。做后路正中切口。在椎弓根两侧分别置入螺钉。沿脊柱两侧骨折缝骨膜下剥离。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安装临时固定棒,清除骨折缝各类组织;若需矫正后凸畸形,经骨折缝行“V”字形修整;同法操作对侧。植入骨粒或钛笼。安装固定棒,逐步闭合截骨线,矫形满意后锁紧螺帽。[结果]平均随访25.1月;末次随访胸椎后凸角(TK)、脊柱后凸角(GK)、固定节段角度(AFL)、局部后凸角(LK)、矢状面躯干偏移(SV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患者骨折端均骨性融合。8例患者术前不能平视行走,术后恢复。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下降,经康复治疗后恢复。[结论]后路经骨折线闭合截骨能彻底清除骨折断端坏死组织,明显缓解疼痛,并矫正畸形,利于骨折愈合,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术式。

      • 1
    • V型成骨不全: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贾海亭, 孙琳, 刘涛, 刘毅

      Abstract:

      成骨不全是一种以骨脆性增加、反复骨折、骨骼畸形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本文报道1例V型成骨不全患儿,临床表现为双侧肘部骨性突起,双肘关节活动受限,其母亲有同样表型。X片检查骨间膜钙化并桡骨头脱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IFITM5基因c.-14 C>T存在杂合变异,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遗传自母亲。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着重介绍V型成骨不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 1
    • 复杂下肢畸形3D打印辅助一期截骨矫正全膝置换术

      樊宗庆, 胡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复杂下肢畸形3D打印辅助一期截骨矫正全膝置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5月?2019年11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复杂下肢畸形患者,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根据关节外畸形的情况计算机模拟截骨矫正下肢力线,设计出关节外畸形截骨导板和矫正后的验证导板,再根据矫正后的下肢力线设计出用于膝关节置换的截骨导板。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关节外畸形截骨矫形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24?76)m,手术时间为4.5( 2.5?5.0) h,围手术期出血量为400( 250?520) ml。术后整体畸变角度(overall deformity angle, ODA)、HKA和MAD分别为2.64°±0.65°、179.40°±0.89°和3.80mm±2.39mm,较术前(34.03°±4.26°、155.67°±10.25°、16.33mm±2.80mm)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膝关节KSS评分和RO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一期截骨矫形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复杂下肢畸形合并膝关节炎可以做到精准截骨矫形,初步临床疗效良好。

      • 1
    • Ilizarov迷你外固定架治疗儿童新鲜孟氏骨折

      戎帅, 郑冲, 滕勇, 李浩, 刘连涛, 甄可培, 冯建书, 李锋, 李克伟

      Abstract:

      目的:评价Ilizarov迷你外固定架在儿童新鲜型孟氏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儿,术中给予骨折复位,行Ilizarov迷你外固定架固定,应用关节造影评估复位效果,术后给予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手术,无相关并发症。12例患儿均获得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恢复良好;与术后4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100%;根据术后影像,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100%。与术后4周相比,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桡关节对合正常病例数及尺骨力线正常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新鲜孟氏骨折,骨折类型为尺骨近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病例,采用Ilizarov迷你外固定架固定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

      • 1
    •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合并慢性肾病的糖尿病足

      刘杰, 花奇凯, 李山郎, 余杰, 苏宏杰, 赵永鑫, 苏永锋, 刘凯兵, 覃文聪, 丁毅, 邝晓聪, 陈炎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 Transverse Transport, TTT)治疗合并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重度糖尿病足(Wagner 3或4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慢性肾病将患者分为DFU+CKD组(n=67)和DFU组(n=5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占比、糖尿病足病程、足部坏疽率、溃疡感染的IDSA/IWGDF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FU+CKD组有更高比例的患者有下肢大动脉严重狭窄(>=80%管腔直径)(P<0.05),且有95.5%的患者处于慢性肾病Ⅲ期-Ⅴ期。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愈合时间、保肢率、复发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结果] 两组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长1年。DFU+CKD组7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生存率为89.6%,而DFU组患者均存活。DFU+CKD组存活患者术后1年的愈合率为91.7%,愈合时间为4.7±2.9月,保肢率为90%,复发率为11.7%。,DFU组愈合率为94.3%,愈合时间为3.1±1.7月,保肢率为96.2%,复发率为1.9%。两组的愈合率、保肢率、复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FU+CKD组的愈合时间更长 (P<0.05)。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显示DFU+CKD组术后1月足部的微血管明显增多。DFU+CKD组术后1月CRP水平、血肌酐及HbA1c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增高(P<0.001) 。[结论] TTT治疗合并慢性肾病的DFU取得愈合率、保肢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的良好效果,机制可能与TTT促进足部微血管增生相关。

      • 1
    • 姜黄素对大鼠膝骨性关节炎模型的影响

      孙秀钦, 秦晓彬, 李含, 张超远, 叶向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疼痛与软骨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姜黄素组(C组),每组各10只。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建立KOA大鼠模型。C组给予姜黄素(50mg/kg)腹腔注射,S组与M组给予等量DMSO注射,每日一次,连续8周。比较各组大鼠的机械撤退阈值(MWT)、热撤退潜伏期(TWL),番红顾绿(SO)染色, IL-1β、TNF-α,MCP-1含量及MMP-1、MMP-13、CollagenⅡ、Aggrecan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S组相比,M组MWT与TWL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C组MWT与TWL显著升高(P<0.05)。与S组相比,M组IL-1β、TNF-α、MCP-1含量均显著升高,与M组相比,C组IL-1β、TNF-α、MCP-1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SO染色与OARSI评分结果显示,与S组相比,M组软骨组织退变严重,而C组较M组软骨退变明显减轻。与S组相比,M组软骨组织MMP-1、MMP-13蛋白显著升高,CollagenⅡ、Aggrecan蛋白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C组MMP-1、MMP-13蛋白显著降低,CollagenⅡ、Aggrecan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 姜黄素可以显著减轻KOA大鼠膝关节的痛觉过敏和软骨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IL-1β、TNF-α,MCP-1的含量及恢复软骨代谢平衡有关。

      • 1
    • 内侧副韧带、桡骨头影响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张磊, 何平平, 段晓东, 蔡长马, 郁诗阳, 岳翰宇, 吕占辉, 沈忆新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内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桡骨头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单独或联合修复MCL、固定桡骨头骨折的相对效果,明确桡骨头切除后MCL修复能否有效恢复肘关节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成人新鲜冰冻上肢标本,制作肘关节骨-韧带标本,在0.75 N·m的外翻载荷下测量不同屈曲角度肱尺关节的外翻松弛度。首先测量完整肘关节标本,然后按以下步骤顺序测试:1)MCL切断;2)MCL修复;3)MCL切断+桡骨头骨折;4)MCL修复+桡骨头骨折;5)MCL切断+桡骨头固定;6)MCL修复+桡骨头固定;7) MCL修复+桡骨头切除。实验数据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切断MCL使外翻松弛度增加,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修复MCL可降低外翻松弛度,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再次切断MCL后造成桡骨头骨折,使外翻松弛度明显增加,与仅切断MC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当处于MCL切断+桡骨头骨折损伤状态下,单独修复MCL使外翻松弛度明显降低,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单独固定骨折使外翻松弛度下降,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给予修复MCL联合骨折固定,外翻松弛度明显下降,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修复MCL后切除桡骨头,外翻松弛度与完整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1),MCL损伤即可引起肘外翻不稳定,合并桡骨头骨折,则导致严重外翻不稳定。单独修复MCL优于单独固定桡骨头骨折,足以恢复外翻稳定性。2),对于MCL损伤合并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无法重建的患者,修复MCL、切除桡骨头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张文韬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析两种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患者采用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5例)。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期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Iowa膝关节评分、Iowa踝关节评分、SF-36得分均明显改善,且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中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与Ilizarov骨搬运技术均具有临床有效性,但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可以降低术后疼痛。

      • 1
    •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与倒三角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探讨

      周东, 苏郁, 郭卫中,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Abstract: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倒三角空心螺钉(IC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03月应用FNS或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颈骨折73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3例采用 FNS内固定治疗(FNS 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 29~73岁,平均53.03岁;40例采用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ICCS组),男16例,女24例,年 龄21~74岁,平均52.03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程度等指标。采用髋关节 Harri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等方面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的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低于ICCS组。ICCS组股骨颈短缩程度明显重于FNS组,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FNS组明显优于ICCS组。两组内固定失败、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NS可减小股骨颈短缩程度和术中透视暴露,具有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点,FNS可以替代ICCS治疗股骨颈骨折。

      • 1
    • 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黄宇, 李清龙, 莫冰峰, 梁斌, 林桢桦, 尹东

      Abstract:

      目的:回顾性分析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与股骨头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创伤外科采用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与股骨头置换术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患者42例,股骨头置换患者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参数、不同随访时间的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疼痛评分(VAS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Evans-Jense分型在两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的比较中,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组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失血、住院费用显著低于股骨头置换组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的术后随访Harris评分、VAS评分在两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与股骨头置换术术后下床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效果相同;但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低。

      • 1
    • LRRC59基因在尤文肉瘤的表达与意义

      赵尧烨, 刘震东, 刘润泽, 朱永杰, 程兴博, 连笑宇, 刘斌峰, 刘利民, 张博, 张喆, 陈书连, 高延征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59(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59, LRRC59)在尤文肉瘤的表达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基于从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 ICGC)数据库获取的56例尤文肉瘤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采用Kaplan-Meier 曲线和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LRRC59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进一步评估LRRC59的生物学功能。Connectivity Map(CMap)分析筛选可能逆转LRRC59生物学效应的药物。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尤文肉瘤细胞中LRRC59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 LRRC59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10)。LRRC59高表达作为独立风险因素预示着尤文肉瘤患者的不良预后(P<0.05)。GO分析显示LRRC59可能参与调控了肿瘤细胞黏着斑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过程。CMap分析发现芹菜素、喹诺他汀等药物对尤文肉瘤具有潜在治疗效应。RT-qPCR进一步验证了LRRC59在尤文肉瘤细胞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细胞(P<0.001)。[结论] LRRC59是尤文肉瘤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有望为尤文肉瘤提供一个新型治疗靶点。

      • 1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程, 赵世新, 钱鹤, 王海蛟, 李玉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2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分为2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以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52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14例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67%。感染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术前合并糖尿病或菌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注异体血比例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术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诊断、ASA分级、高血压分级、烟酒嗜好、激素使用、单双侧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024,P=0.005)、术前合并糖尿病(OR=3.243,P=0.002)及术后输注异体血(OR=2.003,P=0.008)是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女性(OR=0.786,P=0.007)和白蛋白水平(OR=0.941,P=0.026)是减少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高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及术后输注异体血是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可于围术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1
    • 交叉韧带保留型与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早期比较

      李斌, 韦标方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CR型假体和PS型假体治疗中重度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膝骨性关节炎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关节骨科并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选取142例(142膝),其中包括CR组85例(85膝),PS组57例(57膝),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PS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中前后移动距离、术后引流量以及下地行走时间等指标上要明显高于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资料的比较中,术后1月时,PS组患者VAS评分更高,膝关节屈伸度更小,AKSS临床评分、AKSS功能评分以及HSS评分更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FTA、MPTA上进行比较时,不同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PTS,在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PS和CR假体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CR组保留了后交叉韧带,在早期失血更少,疼痛更轻,功能更好。PS组由于假体结构的设计限制了膝关节术后最大向位移,减少了假体的磨损。

      • 1
    • 两种缝合术修复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生物力学对比

      李书振, 秦煜, 王豪, 覃志, 朱圣旺, 曾沣, 孙可, 尹东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采用人体膝关节标本进行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比较缝合钩缝合与Fast-fix缝合修复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缝合固定后稳定性。方法: 选用16具冷冻人体膝关节标本,将标本分为正常、造模、ACL重建以及ACL重建+Ramp损伤修复四种状态,Ramp损伤采用缝合钩缝合技术缝合(8例)和Fast-fix技术缝合(8例)修复。比较不同状态和缝合技术下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胫骨前移距离、膝关节内旋及外旋角度。结果:当ACL断裂合并ramp损伤进行ACL重建并ramp损伤Fast-fix缝合修复及缝合钩缝合修复后,各屈曲角度胫骨前移距离、内旋角度及外旋角度均减少(P<0.05);在各屈膝角度下,ACL重建+Ramp修复(缝合钩组)与ACL重建+Ramp修复(Fast-fix组)相比胫骨前移均无明显差异(P>0.005);在屈膝0°、30°和60°下ACL重建+Ramp修复(缝合钩组)膝关节内旋均小于ACL重建+Ramp修复(Fast-fix组)(P<0.005),在屈膝90°下ACL重建+Ramp修复(缝合钩组)与ACL重建+Ramp修复(Fast-fix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05);在各屈膝角度下ACL重建+Ramp修复(缝合钩组)与ACL重建+Ramp修复(Fast-fix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05)。结论:在ACL重建下,缝合钩缝合与Fast-fix缝合修复内侧半月板Ramp损均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但与缝合钩缝合修复相比,Fast-fix缝合修复能更好的恢复膝关节胫骨前移和内旋稳定性。

      • 1
    • 构建腺病毒介导SDF-1/NELL-1双基因转染ADSCs并促进其体外成骨的研究

      郭延伟, 杨世茂, 房殿吉

      Abstract:

      摘要:目的:构建腺病毒介导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尼尔样-1型分子(Nell-1)双基因载体后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观察并探讨双基因较单基因增强其体外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1:通过酶消化法进行ADSCs的体外扩增及传代培养,并进行成骨、成脂方向的转化。2:取第3代ADSCs进行实验分组,A:单纯细胞组;B:空质粒转染组;C:SDF-1单纯转染组;D:NELL-1单纯转染组;E:SDF-1/NELL-1共转染组,并按照分组使用携载不同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ADSCs并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转染后ADSCs中SDF-1、Nell-1的表达水平。3:成骨诱导14d后,通过观察各组钙结节形成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与RT-PCR检测各组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转染后C组和E组中有大量的SDF-1分泌,D组和E组中有大量的NELL-1分泌,共转染组中SDF-1/NELL-蛋白水平与单基因转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通过茜素红染色发现共转染组钙结节形成情况均优于其他各组,ALP检测可得到E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其中C、D组ALP活性低于E组但是略高于A、B组,统计分析表明共转染组与单基因转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RT-PCR检测发现共转染组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N表达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NELL-1均可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并获得其蛋白表达,腺病毒介导SDF-1、NELL-1双基因载体后转染ADSCs较单基因体外成骨作用更显著。

      • 1
    • 镜下与开放可调袢长的双微钢板治疗急性肩锁脱位

      郭徽灵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直接前路肩关节镜下与开放双切口联合自制可调长度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本组收治的38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患者,其中21例行改良直接前路肩关节镜下手术(镜下组),17例行开放双切口手术(开放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随访过程中的功能指标及影像学不同间隙变化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6.37±3.56)个月,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明显并发症,且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镜组在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上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上举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及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的同一时间节点的各项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肩锁关节间距、喙锁间距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直接前路肩关节镜下联合自制可调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满意,具有切口小、透视少等优势。

      • 1
    • 腰椎管狭窄症的双通道内镜与开放减压比较

      赵子豪, 孙亦强, 赵加庆, 于先凯, 付国勇, 李雪城, 孙兆忠, 耿晓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开放下腰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临床疗效及椎旁肌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科收治的68例DLSS患者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行UBE治疗36例(内镜组),开放下椎板间开窗减压 32例(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内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早期下地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P<0.05);内镜组第1d CK值低于开放组(P<0.05),第7d时两组无差异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呈好转趋势(P<0.05),在术后7d时内镜组VAS和ODI 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而JOA评分高于开放组(P<0.05),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及JOA评分无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内镜组椎管面积小于开放组(P<0.05);内镜组CSA大于开放组(P<0.05),而椎旁肌萎缩程度小于开放组(P<0.05)。[结论]UBE治疗DLS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术中减小及避免了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并取得与开放手术同等的治疗效果。

      • 1
    • 带袢钛板联合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陈旧性内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研究

      涂源源, 万大地, 汪群力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使用带袢钛板联合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陈旧性内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4例膝关节陈旧性内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临床数据,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6~58岁,平均42.4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及外翻应力位内侧膝关节间隙距离,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本组14例患者,有1例失随访,其余随访6~26个月,平均(12.57±6.04)月。对于Lysholm评分[术前(42.71±6.88)分VS术后末次随访(90.07±2.30)分, t=-22.88, P<0.05 ];IKDC评分,[术前(48.71±5.95)分VS术后末次随访(83.93±3.79)分, t=-22.48, P<0.05 ];VAS评分,[术前(8.00±0.96)分VS术后末次随访(0.79±0.80)分, t=18.95, P<0.05 ];伸直0°位膝外翻内侧间隙,[术前(14.48±1.72)mm VS术后(4.31±0.33)mm, t=21.23, P<0.05 ];屈曲30°位膝外翻内侧间隙,[术前(14.96±1.80)mm VS术后(4.50±0.44)mm, t=20.08, P<0.05 ]。所有指标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有2例患者外翻应力试验弱阳性。结论 使用带袢钛板联合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陈旧性内侧副韧带的效果好,具有切口小且美观、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特点。

      • 1
    • 冲击波治疗股骨头坏死不同坏死面积的疗效研究

      王学文, 韦标方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冲击波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不同坏死面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经冲击波治疗的69例(101髋)ARCO II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坏死面积≤ 30%(A组)与坏死面积> 30%(B组)患者的VAS评分、Harris评分和影像学进展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冲击波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arris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A组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P<0.001)。对比两组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A组2髋从ARCO II期改善为ARCO I期;3髋从坏死面积≤ 30%进展到坏死面积>30%。B组1髋从ARCO II期坏死面积>30%改善为ARCO II期从死面积≤ 30%;6髋从ARCO II期进展为ARCO III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冲击波治疗ARCO II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冲击波治疗ARCO II期坏死面积≤ 30%的患者6个月后的疗效优于ARCO II期坏死面积> 30%的患者。

      • 1
    • 枢椎骨折伴椎动脉栓塞1例报道

      刘浩

      Abstract:

      • 1
    • 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屈曲牵引复位前路减压融合

      唐辉, 徐永清, 尹德宏, 彭玉峰, 范新宇, 冉朝雄, 宋祖富, 汤逊, 李春晓, 周田华

      Abstract: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并屈曲牵引复位融合治疗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45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片、CT、MRI,记录矢状位Cobb角,行NDI、JOA评分。采用前路减压屈曲牵引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记录Cobb角。行Odom评分、NDI评分、JOA评分。结果:术中均复位成功,随访期间均有效融合,矢状位Cobb角无明显丢失,Cobb角、NDI评分、JOA评分得到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的13.4±7.5°,31.9±8.2以及4.3±5.1变成最后随访时的0.3±3.2°,22±14.5以及10.8±6.3。末次随访Odom日常功能评定,优17人,良5人,中10人,差13人。26人神经损伤分级得到提升。结论:单纯前路屈曲牵引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治疗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

      • 1
    • 韧带重建与拉力钉固定下胫腓不稳定的比较

      周金华, 张文玺, 刘国旗, 燕晓宇

      Abstract:

      目的:比较韧带重建与拉力钉固定下胫腓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旋前型骨折伴下胫腓不稳患者64例,采取韧带重建32例(重建组),拉力钉固定32例(固定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当,术后6、12月踝关节功能评分相当,术前术后两组间的影像学指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重建组早于固定组、术后3月踝关节功能评分重建组高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韧带重建与拉力钉固定下胫腓不稳定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可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更快的优点。

      • 1
    • 合并腓骨骨折的B、C型Pilon骨折复位顺序的临床研究

      张昌奕, 吴健, 江建平, 余苗, 焦庆丰, 丁文斌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合并腓骨骨折的B、C型Pilon骨折的术中胫腓骨优先复位顺序,并对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铜陵市立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150例合并腓骨骨折的B、C型Pilon骨折,结合后外侧入路,根据复位顺序分胫骨组76例,腓骨组74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踝-后足(AOFAS)评分。[结果] 对于B型及C3型骨折,腓骨组手术操作时间优于胫骨组(P<0.05),C1、C2型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t=4.783,t=5.663;P>0.05);胫骨组切口延迟愈合例数高于腓骨组(t=2.119,P<0.05),内固定松动例数低于腓骨组(t=7.302,P=0.031),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7.334,P>0.05),术后1年踝-后AOFAS功能评分,胫骨组优良率88.1%,腓骨组90.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X2=4.563,P <0.05)。[结论] 结合后外侧入路,优先复位腓骨可有效缩短合并腓骨骨折的B型及C3型Pilon骨折的手术时间,并可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 1
    • 克氏针与埋头钉固定青少年肱骨小头骨折的比较

      姚杰, 孙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埋头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肱骨小头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我科2017年9月到2021年4月收治符合标准的冠状面肱骨小头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共22例,男性19例,女性3例,左侧11例,右侧11例,患儿年龄最小者为11岁,最大者为15岁,平均年龄为(13.47±1.31)岁,伤后距手术时间为(2.61±1.32)天,术前所有患儿均根据CT结果判断骨折分型。根据Bryan-Morrey分型标准:Ⅰ型12例,Ⅳ10例;根据青少年波士顿分型均为冠状面剪切型Ⅰb骨折。所有患儿均进行Kocher入路切开复位,12例行克氏针固定,10例行加压埋头钉固定。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采用Mayo标准和Quick-DASH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根据X线评估肱骨小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等。结果 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31.04±4.05)个月。根据内固定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所有患儿术后无浅表感染、克氏针脱落、石膏压疮等近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肘关节Mayo评分标准分别为(95.51±1.17)分和(94.62±3.31)分,Quick-DASH评分分别为(14.00±10.24)分和(16.89±13.62)分,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儿无骨不连、骨关节炎、肱骨小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冠状面剪切型肱骨小头骨折多发生于青春期儿童,早期切开复位克氏针或埋头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中短期随访疗效佳。

      • 1
    • 经椎弓根下缘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

      梅昕, 杨惠林, 孟斌, 史金辉

      Abstract:

      目的 研究经椎弓根下缘入路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12月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程度>67%)患者48例。采用改良低位平行穿刺法,经双侧椎弓根下缘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腰背部功能评分;影像学测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及角度复位情况;并评估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结果 48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后凸成形术,共63个椎体,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为39±10分钟,椎体前缘高度恢复3.2±2.5mm,椎体中部高度恢复3.0±2.1mm, Cobb角恢复2.8±2.1°,VAS评分改善4.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穿刺导致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或出血等并发症,7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 结论 经椎弓根下缘后凸成形术可在常规透视和穿刺工具下,安全便捷的建立骨水泥灌注的工作通道,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性骨折疗效优良。 关键字: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骨折;骨质疏松

      • 1
    • 改良镜下技术治疗外侧半月板囊肿

      孙敏, 胡勇

      Abstract:

      目的:介绍改良镜下技术治疗外侧半月板囊肿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8年我科收治的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共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镜下技术治疗:半月板水平撕裂处半月板下表面予以切除行囊液内引流加经滑膜缘囊壁组织彻底切除,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术后3天内及末次随访的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 结果:术后12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4月。术后3天内复查MRI显示115例(95.8%)患者半月板囊肿已完全切除,全部患者包括5例囊肿部分残留患者末次随访复查MRI示囊肿无复发,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分别为(88.82±3.46)分、(5.92±0.72)分,较术前(56.21±7.51)分、(3.74±.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99,P<0.001;T2 =57.33, P<0.001)。 结论:这种改良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能最大限度的切除囊肿及囊壁组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囊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弯曲导针引导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

      邓颖, 张月雷, 万里甫, 王凤斌, 章乐成, 严超, 王刚

      Abstract:

      目的 介绍弯曲导针引导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3月,采用弯曲导针引导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治疗11例骨盆骨折。置钉时,如导针无法通过骨折端或撞击髋臼周围骨质,首先沿2.5mm导针拧入术前预测量长度的7.3mm空心螺钉至骨折线的内侧,随后将2.0mm克氏针离针尖1cm处折弯5-10°,作为导针通过空心螺钉置入。用螺丝刀控制空心螺钉辅助复位骨折端,调整导针的尖端指向使其通过骨折端及髋臼前上方后,沿2.0mm导针继续拧入7.3mm空心螺钉。待空心螺钉头部到达导针弯曲点之前将导针取出,避免螺钉切割导针尖端。结果 共置入13枚逆行耻骨支螺钉,每枚螺钉耗时平均23.77min,透视次数平均28.15次,无感染、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优良率100%。结论 弯曲导针引导经皮逆行耻骨支螺钉固定能够降低螺钉进入髋臼的风险,提高骨折的复位质量,缩短手术时间。

      • 1
    • 一种新型经皮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

      陈勇喜

      Abstract: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经皮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02月,23例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接受上述手术治疗。C臂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并置入导丝,后正中线旁开6~9cm作为进针点滑脱节段椎间隙穿刺,导丝引导下椎间孔扩大成形,置入工作套管,内镜下行侧隐窝与椎间孔扩大减压;接着导丝引导下自制器械逐级撑开椎间隙。然后,沿导丝置入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行滑脱椎体提拉复位。通过自制工作通道放入铰刀和刮匙清理椎间隙和终板,镜下清理干净后,植入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和椎间融合器。调整紧固钉棒系统,完成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患椎滑脱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CT显示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结论]采用新型经皮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的手术技术可行,符合目前脊柱外科微创发展方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 1
    • 镜下髌内侧支持带止点重建修复术

      许涛, 徐留海, 周游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镜下髌内侧支持带止点重建修复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5月-2019年9月,对30例初次急性髌骨脱位(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APD)患者行镜下修复术,探查膝关节内有无剥脱软骨游离体等,必要时游离体摘除,髌骨内侧缘置入带线锚钉,平行髌骨内侧缘内侧由腰穿针均等穿刺皮肤至关节腔,将带环过线导丝从腰穿针引入将锚钉缝线引出皮肤外,在锚钉置入处使用探钩经皮下分别引出缝线,预打结收紧,视髌骨轨迹适度松解外侧支持带,最后打结锁定缝线。[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患膝关节活动度者正常,未见复发性髌骨脱位,无明显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等。 Lysholm 评分由术前(58.10±8.41)改善到术后6月(81.33±5.30)、末次随访(92.17±5.19);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和髌股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由术前(23.20±2.98)°、(8.13±2.90)°改善至末次随访(10.40±1.90)°、(-7.30±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镜下髌内侧支持带止点重建修复治疗髌骨内缘止点损伤的APD,能恢复髌股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软骨肉瘤1例报道

      蔡志, 张少波, 高春阳

      Abstract:

      软骨肉瘤是起源于软骨细胞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瘤内可有内生软骨骨化,但无真正的肿瘤骨样组织;好发于股骨、胫骨等长管状骨及髂骨、肋骨等,发生于颅骨、锁骨、肩胛骨、髌骨、及手足部小骨的软骨肉瘤则较为少见。该病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约占恶性骨肿瘤的20%;好发年龄为30岁~60岁,儿童亦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近期本院收治1例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软骨肉瘤患者,并采取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 1
    • 多孔钽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孙中仪, 孙宏芝, 田纪伟

      Abstract:

      摘要:钽金属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活中,由于其具有极佳的生物惰性和生物相容性,也被称为“亲生物”金属。纯钽在骨科中的应用已经 80 余年。由于纯钽与骨组织弹性模量相差较大,不利于骨愈合。多孔钽是一种开孔金属结构,外观近似于人松质骨。它具有低弹性模量,接近于软骨下骨和松质骨,能够获得更好的负荷转移和最小化应力屏蔽现象。它的摩擦系数是生物材料中最高的之一,甚至在没有螺钉固定情况下,可以充分地获得融合器的初步稳定性。由于不同的融合评判标准,导致文献报道融合率的差别。最终,多孔钽已经被证明能有效地获得融合和改善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后患者的预后。

      • 1
    • 显微内窥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失稳与滑脱症疗效分析

      徐翔, 吴一民, 李树文, 杜志才, 白明, 王宇鹏, 赵健, 孟格栋, 于英楠, 云宇, 续路, 张德宝, 银和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减压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加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失稳与滑脱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应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失稳与腰椎滑脱症935例单节段。男574例,女361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1.7岁。L2-3 9例,L3-4 87例,L4-5 583例,L5-S1 256例。术后3、6、9个月、1年、2年及5年随访,术前,术后进行VAS、ODI评分;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术后3、6、9个月行腰椎正侧位片检查,术后1年、2年、5年行腰椎过伸过屈位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SUK、BSF标准评价融合情况。采用SPASS25.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组935例,单节段减压融合加经皮钉棒固定(4钉2棒1 cage)手术时间:62.34+7.29min ,出血量: 74.06+17.22ml;切口长度:螺钉切口:1.0cm; 融合切口:2.2+0.5cm(表-1);切口设计:皮肤切口:与皮纹一致,深筋膜与肌肉:与肌纤维方向锐切筋膜,钝性分离肌间隙。下地时间:6.00+1.00天,按照VAS、ODI评价近期及中远期恢复情况(表-2),术前VAS评分为 8.33+0.672,ODI评分为43.73+1.829,术后6月内,VAS评分为1.89+0.702,ODI评分为 11.83+1.348。术后较术前相比,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而融合率按照SUK及BSF评定(表-3),术后采用 Bridwell 标准判断椎间融合情况,显微内窥镜辅助下mis-TLIF术后2年融合率为:89%。[结论] 显微镜内窥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失稳与腰椎滑脱症

      • 1
    • 细胞衰老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徐伟, 廖冬发, 王娟, 吴畏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引起关节软骨不可逆的进行性破坏的退行性疾病,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来延缓OA的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OA的发生、发展与关节组织中衰老细胞数量的增加相关,衰老细胞及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在软骨退变和OA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清除衰老细胞可以阻止关节软骨退变和OA进展。鉴于细胞衰老在OA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衰老与OA的因果关系,细胞衰老导致OA发生、发展的潜在细胞分子机制,以及靶向清除衰老细胞治疗OA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1
    •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特点与开放减压椎间盘切除

      卢建峰, 王志超, 卢廷胜, 张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特点,以及开放减压椎间盘切除的临床结果。[方法] 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60例60岁以上LDH患者纳入本研究,单项合并病为50.00%(30/60),多种合并病为41.66%(25/60)。均行开放减压椎间盘切除,在保证充分减压的前提,尽量保留骨性结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死亡,无血管和神经损伤;手术见合并腰椎管狭窄56例,占93.33%。术后8例(13.33%)患者出现谵妄等神志异常,经相应处理,均于4日内恢复。随访6个月至8年,4例患者死于与手术无关的疾病。随时间推移,VAS和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47例完全无痛,恢复病前生活能力,9例患者活动时有不适,生活质量未恢复至病前水平。[结论] 老年LDH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合并内科病,局部多伴椎管狭窄或脊柱畸形。开放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 1
    • 基于医护一体化的快速康复方案在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孙连中, 尹会, 李云, 刘洋, 张清

      Abstract:

      目的 探讨基于医护一体化的快速康复方案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到2021年6月间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外科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术期康复方式,干预组采用基于医护一体化的快速康复方案进行干预。运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量表(JOA)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在患者术前和术后一周评测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一周时疼痛情况明显改善;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ODI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一周,干预组患者JOA评分和ODI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医护一体化的快速康复方案能够帮助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在围术期加快腰椎功能的恢复,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实现早日康复。

      • 1
    • 外翻截骨治疗儿童Pauwels III型延迟就诊股骨颈骨折3例

      王佳琦, 王延宙

      Abstract:

      目的:外翻截骨治疗儿童延迟就诊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方法:对我院自2016年至今治疗的3例Pauwels III型延迟就诊的股骨颈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均为转子下外翻截骨、 LCP-PHP固定,术后骨盆正位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12岁,受伤原因为车祸及自行车摔伤,受伤平均时间为70天,下肢平均短缩1.3cm,术前平均Pauwels角为82.3°,术后随访20-23个月,平均随访21.6个月,随访骨盆X线示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髋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转子下外翻截骨是治疗延迟就诊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1
    • 口服与静脉氨甲环酸对膝单髁置换术失血的影

      王振恒, 王治栋, 安雅玲, 吕蓓蓓, 陈淼, 林俊, 施卫东, 徐耀增, 朱若夫, 刘乃澄

      Abstract:

      [目的]比较口服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对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61例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均行UKA术,30例口服TXA(口服组),31例静脉应用TXA(静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口服组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胃肠道不适1例;静脉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3例,切口红肿1例,输血1例。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下地行走时间、症状性血栓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d、3d的Hb、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膝单髁置换患者围术期失血量、输血率以及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的效果相当。

      • 1
    • 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全身与局部骨结构比较

      李石磊, 张宏其, 李韬, 袁小港,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李艳冰, 易小平, 高琪乐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和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spondylitis,PS)患者的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病灶硬化骨的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分离度的差异。[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的脊柱骨质破坏患者36例,分为脊柱结核组与化脓性脊柱炎组,两组患者按性别进行配对,记录各患者的病程、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全身骨密度、病椎与临椎的术前CT灰度值,比较两组患者这些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用micro-CT扫描两组患者术中清除的病灶周围骨组织,分析两组病灶周围骨组织的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分离度的差异。[结果]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病程和全身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相邻椎体相比,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病椎CT灰度值均增高,但两组之间的正常邻椎CT灰度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化脓性脊柱炎相比,脊柱结核病灶周围硬化骨的骨小梁厚度、体积分数均增大,骨小梁分离度减小。[结论]与化脓性脊柱炎相比,脊柱结核患者病灶周围存在的病理性成骨作用更显著,病灶局部骨小梁密度、厚度增高,但两组患者全身骨密度无显著改变。

      • 1
    • 早产儿髋关节发育的早期演变进程

      李德宇, 王加宽

      Abstract:

      目的 探讨早产儿髋关节早期演变进程。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393例,足月儿3709例,分别于生后1天、7天、42天及90天行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其髋关节早期发育及转归情况。 结果 早产儿组体重低于足月儿组(P<0.05),其余DDH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生后1天及7天时Ⅰ型髋关节比例高于足月儿组(P﹤0.05),42天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早产组生后1天、7天时Ⅰ型髋关节比例小于早、中期早产组(P﹤0.05),42天时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74例Ⅱa型髋关节90天时均转为Ⅰ型;足月儿组1148例Ⅱa型髋关节20例转为Ⅱb型,其余均转为Ⅰ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α角大于足月儿组,且随年龄增长两组α角均有增大趋势(P﹤0.05);早产儿组β角小于足月儿组,且随年龄增长两组β角有减小趋势(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时Ⅰ型髋关节比例较足月儿高,晚期早产儿Ⅰ型髋关节比例低于早中期早产儿,早产儿Ⅱa型髋关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能转为Ⅰ型髋关节,生后42天是早产儿首次筛查的合理时点。

      • 1
    • 内固定与非内固定在尺骨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后的疗效对比分析

      雍明

      Abstract:

      对比分析内固定与非内固定在尺骨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79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固定组(n=40,尺骨截骨后内固定治疗)和非内固定组(n=39,尺骨截骨后非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akamura优良率,前臂旋前、旋后、屈伸活动度(ROM),Mayo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非内固定组治疗用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内固定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前臂旋前、旋后、屈伸ROM及Mayo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akamura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骨截骨内固定与非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并发症少,均可改善患儿前臂ROM及肘关节功能,且疗效显著。非内固定组治疗用时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

      • 1
    • Necdin基因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武壮壮, 申振, 武太勇, 王佳妮, 李健, 陈士伟, 靳文轩, 杨美菊, 吕智

      Abstract:

      目的:观察Necdin(NDN)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骨肉瘤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 2009年 10月— 2019年 7 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检确诊的51例骨肉瘤患者,其中男28 例、女23 例,年龄10 ~ 67(平均27.04)岁;另取其中10例患者的瘤旁骨组织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NDN的表达,卡方检验分析NDN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 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价值。 结果:NDN在骨肉瘤和瘤旁骨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9.4% (15 / 51) 、80.0% (8 / 10),(P 值 < 0. 05)。NDN 蛋白的表达与不同年龄、性别、局部复发、肿瘤大小、肺转移、Enneking分期间无相关性(P 值均> 0. 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DN的表达量与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转移是未发生肺转移患者死亡风险的4.66倍,肿瘤≥5cm是肿瘤<5cm患者发生死亡风险的3.40倍,NDN阴性患者是NDN阳性发生死亡风险的4.76倍(P < 0. 05)。 结论:瘤组织中NDN表达显著低于瘤旁骨组织,发生肺转移、肿瘤≥5cm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NDN阳性表达是保护因素。

      • 1
    • Mis-OLIF治疗单节段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

      高红亮, 李旭升, 李鹏, 窦强, 邹庆芳, 吕友泉, 李松凯

      Abstract:

      目的:分析Mis-OLIF治疗单节段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手术治疗腰椎特异性感染患者45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Mis-OLIF组20例, TLIF组2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观察指标以及随访过程中评估疼痛改善、身体功能、畸形矫正、炎症控制等情况。结果:Mis-OLI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TLIF组 (P<0.0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Mis-OLIF组患者出院前VAS评分较TLIF组明显下降(P<0.01),末次随访Mis-OLIF组患者ODI功能评估较TLIF组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两组患者CRP及ESR均恢复正常;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矢状位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病灶愈合、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改善,Mis-OLIF组20例均为E级,TLIF组1例D级、24例E级。结论:Mis-OLIF技术治疗单节段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与TLIF后路手术相比,病灶易清除、创伤小、早中期疗效显著、康复快。

      • 1
    • 数字化辅助与传统技术椎体成形术的比较

      吴溢峰, 余本立, 吴焯鹏, 钟姣红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椎弓根穿刺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精准性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分析,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的73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传统组37例行传统经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数字组36例术前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及数据测量,术中根据术前测量数据行经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的注入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点(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数字组<传统组[(33.19±5.37)min vs. (45.81±8.46)min];穿刺时间数字组<传统组[(14.28±2.86)min vs. (24.81±6.89)min];X线透视次数数字组<传统组[(13.64±3.19)次 vs. (19.59±3.08)次] (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有所恢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天VAS数字组<传统组[(3.52±0.94)分 vs. (4.19±0.81)分] (P<0.05),ODI数字组<传统组 [(34.56±4.06)% vs. (37.12±5.78)%] (P<0.05), JOA评分数字组>传统组[(25.31±1.24) 分vs. (24.54±1.35)分]。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椎弓根穿刺可提高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的精准性,有助于减少X线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且术后效果更好,可用于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手术。

      • 1
    • 改良TightRope系统Y字型重建喙锁韧带治疗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

      季斌, 冯萍, 赵增斌, 杨东方, 冯祁军, 游镇君, 吴可沁, 施培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TightRope系统Y字型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以改良TightRope系统Y字型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0例为TightRope组,以锁骨钩钢板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0例为锁骨钩钢板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TightRope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锁骨钩钢板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TightRope组稍长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VAS评分、术后3月Karlsson疗效分级标准、术后6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TightRope组显著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TightRope组并发症显著少于锁骨钩钢板组(x2=33.2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TightRope系统Y字型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分型Ⅲ~Ⅴ型的肩锁关节脱位,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1
    • 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儿童下肢畸形8字钢板骨骺阻滞术中的应用

      郑朋飞, 庞浩田, 王亦维, 范明杰, 楼跃, 唐凯

      Abstract: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 CAD)和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3DP)技术制备的导板辅助8字钢板在儿童下肢畸形骨骺阻滞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精准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共37例因膝关节畸形(膝内翻10例、膝外翻27例)需接受8字钢板骨骺阻滞术的患儿被纳入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徒手组(17例)和导板组(2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结果和影像评估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导板组比徒手组每块8字钢板置入时间、X射线暴露次数为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儿下肢畸形均得到矫正,末次随访时FTA、mMPTA和mLDFA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3DP个体化导板减少了儿童下肢畸形8字钢板骨骺阻滞术手术时间和术中X射线暴露次数,可辅助8字钢板精准置入。

      • 1
    • 两种磷酸盐早期干预对双足鼠脊柱侧弯模型的影响

      朱旭, 马雄辉, 眭江涛, 阿不都乃比·艾力, 马原, 田慧中, 代杰, 玉散江·吾休尔

      Abstract:

      [目的]评价通过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和特立帕肽(Teriparatide,TPTD)干预双足鼠脊柱侧弯进展的作用。[方法]将45只C57BL/6J雌性幼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L组和TPTD组,每组15只。麻醉后去除小鼠双前肢和尾椎的方式建立双足模型作为对照组;AL组和TPTD组在建立双足鼠模型基础上分别给予阿仑膦酸钠和特立帕肽,并在术前、术后4周、8周及12周拍摄鼠全脊柱X线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同时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各时间点小鼠腰椎骨密度(BM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完成双足鼠模型的创建,术后4周、8周及12周小鼠脊柱侧弯Cobb角逐渐增大,鼠脊柱侧弯总体诱导成功率为88.9%,AL组和TPTD组术后8周、1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L组和TPTD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鼠腰椎BMD值随术后生长而增大,AL组和TPTD组术后4周、8周及12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L组和TPTD组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足鼠脊柱侧弯模型基础上间断给予AL和TPTD可有效减小鼠脊柱侧弯Cobb角,同时增加生长期小鼠脊柱BMD值,因而可能是缓解小鼠侧弯进展的积极因素。

      • 1
    • 外踝严重粉碎骨折术中提高复位质量的临床研究

      杨子来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外踝严重粉碎骨折术中提高复位质量的方法。[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外踝严重粉碎骨折20例,通过手术先行内踝固定,加术前测量健侧踝关节距腿角、Shenton线、踝关节内侧间隙(MCS)、胫距上间隙(SCS)及观察外踝形态,与术中外踝复位暂时固定后C臂透视的上述指标对比,及时调整复位两种方法,以提高复位质量。[结果] 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优11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0%。术中外踝复位克氏针暂时固定后C臂透视情况:13例距腿角正常,Shenton线连续,MCS=SCS,外踝形态正常;6例距腿角变大,Shenton线不连续,MSC≥SCS,外踝形态正常;1例距腿角变大,Shenton线不连续,MSC≥SCS,外踝形态异常,呈尖刀片状。[结论]对于外踝严重粉碎骨折,先固定内踝,加术前取得健侧踝关节距腿角、Shenton线、踝关节内侧间隙(MCS)、胫距上间隙(SCS)、外踝形态等数据,与术中透视患侧上述指标对比,调整复位,可以有效提高其复位质量。

      • 1
    • 旋转铰链全膝置换假体脱位1例报告

      邹华强, 孙卫平

      Abstract:

      • 1
    • 复位器牵引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

      孙培锋, 陶春生, 夏国峰, 李晓亮, 李延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复位器牵引有限切开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34例闭合复位困难SeinsheimerⅡ~Ⅳ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愈合时间、并发症、髋关节功能等。[结果] 34例手术时间(68.89±15.29)min,术中出血量(188.89±91.64)ml,透视次数(20.78±3.69)次,骨折愈合时间(14.17±3.09)周。随访(20.00±3.16)月,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髋内翻、感染等并发症。髋关节 Harris评分,优良率97.06%。末次随访明显优于术后3月随访,P<0.001。X片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94.12%。[结论] 闭合复位困难SeinsheimerⅡ~Ⅳ型股骨粗隆下骨折,复位器牵引有限切开髓内钉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复位质量高等优点,是理想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复位器, 有限切开, 髓内钉, 股骨粗隆下骨折

      • 1
    • 小切口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纪永志, 乔晓红, 杨慧峰

      Abstract:

      [目的]系统评价小切口后外侧入路(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与传统后外侧入路(conventional posterolateral approach)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和传统后外侧入路治疗髋部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RCT or NOT RCT),检索时限为2003年1月至2021年7月。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人独立进行RCT或非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并根据 Cochrane 协助网推荐的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NOS)评价非随机对照研究质量,用改良后Jadad量表评估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最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2篇随机对照试验,1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切口长度[SMD=-3.78,95% CI( -4.97, -2.58) ,P < 0.001]、术中失血量[SMD=-2.27 ,95%CI(-3.13, -1.40) ,P < 0.001]、术后引流量[SMD=-6.90,95% CI(-7.57, -6.23) ,P < 0.001]、并发症[OR=0.34,95% CI(0.21, 0.56) ,P < 0.001]、外展角[SMD=-0.24,95% CI( -0.41, -0.06) ,P = 0.007]及住院时间[SMD= -1.93 ,95% CI( -2.33, -1.52) ,P < 0.001]均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后外侧入路组在术后1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SMD=1.67,95% CI( 1.29, 2.06) ,P < 0.001]、术后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SMD=0.87,95% CI( 0.34, 1.40) ,P =0.001]均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评比指标如手术所需时间[SMD=0.50,95% CI( -0.20, 1.19) ,P=0.16],术后VAS评分[SMD=-0.51,95% CI( -1.31, 0.29) ,P =0.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在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外展角、术后1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术后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方面两种入路疗效相当。

      • 1
    •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合并 后壁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李洪涛, 高加智, 刘军, 王志强, 孙学成

      Abstract:

      [目的]评估在髂腹股沟入路下髋臼双柱合并后壁骨折后壁骨块未予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2021年1月在髂腹股沟入路下治疗髋臼双柱合并后壁骨折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41.4±15.5)岁;Judet?Letournel髋臼分型均为髋臼双柱合并后壁骨折,手术在全麻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进行,髂骨翼骨折处采用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前柱采用钢板固定,后柱采用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后壁不予固定;随访时髋关节功能采用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采用Matta方法评价髋臼骨折复位情况;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再移位,感染等情况。[结果]随访时间8-58个月,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5.5±10.6)个月;手术时间:90-300min,平均(140.5±30.3)min;术中出血500-3000ml,平均(805.4±500.7)ml;术后随访过程中后壁骨折块无一例发生再移位情况。Matta方法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86.7%(26/30);末次随访,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3-18分,平均(16.8±1.2)分,优9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90.0%(27/30);术后8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症状,至末次随访仍有2例症状未消失;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清创换药后愈合,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无一例出现异位骨化,坐骨神经损伤,再手术等。[结论]在髋臼双柱合并后壁骨折的类型中后壁骨块未予固定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置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鲁玉州, 王金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自2018年10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时行腰椎X片及腰椎CT检查,测量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以评估患者腰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大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所有患者的平均滑脱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作为一种新型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能有效扩大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以达到间接减压的疗效,滑脱复位明显,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1
    • 两种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比较

      俞云飞, 胡钢, 严松鹤, 汪志炯, 吴毛

      Abstract:

      目的 探究两种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科室手术治疗跟骨骨折35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常规组19例和微创组16例。对照组进行外侧L形切口联合解剖型跟骨钢板固定,微创组选择跗骨窦切口联合微型钢板及双柱空心螺钉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愈合情况、治疗前后VAS评分、Maryland功能评分、跟骨影像学参数等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骨影像学参数、患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等疗效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P>0.05),且微创组患者的切口更短、切口愈合更好,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内固定效果,其中跗骨窦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案切口更小、并发症更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综合疗效。

      • 1
    • 全膝置换术后血栓分布的相关因素分析

      吴乾, 李立松, 黄立新

      Abstract:

      [目的] 探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解剖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究血凝、血脂代谢指标对血栓分布的影响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期间于本院的97例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术后经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97例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按照术后血栓累及部位分组,其中为远端DVT组型82例,近端DVT组型1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的部位,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凝及血脂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最常累及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腘静脉。远端型中孤立型血栓发生率高于非孤立型(60 vs 22,73.17% vs 26.83%)而近端型中非孤立性血栓发生率高于孤立性(9 vs 6,60.00% vs 40.00%)。单因素比较表明:近端型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远端型患者(P<0.05),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高于远端型患者(P<0.05),远端型患者术前具有静脉曲张史比率显著高于远端型患者(P<0.05)。多因素逻辑回顾表明:手术时间延长(OR=1.111, 95%CI=1.011-1.220,P=0.028)、xx(OR=x.xxx, P=x.xxx)、xx(OR=x.xxx, P=x.xxx)、xx(OR=x.xxx, P=x.xxx)是全膝关节置术后发生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以肌间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近端血栓多为非孤立型而远端血栓多为孤立型。此外,术前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能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远端深静脉手术时间延长是近端血栓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相关。

      • 1
    • Socket-anchor技术重建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

      田晓林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在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中采用Socket-anchor技术重建韧带治疗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46例,24例采用Socket-anchor技术重建韧带治疗,22例采用常规切开进行韧带修复与重建。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Socket-anchor组在手术时间、总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切开组(P<0.05)。Socket-anchor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切开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 、AOFAS 评分、VAS 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其中Socket-anchor组的ROM 、AOFAS 评分、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切开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而两组距骨前移距度和距骨倾斜角的差异较小(P>0.05)。 [结论] 对于踝关节外侧不稳,Socket-anchor技术重建韧带治疗可取得优于常规切开修复重建手术的临床结果。

      • 1
    • 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隐性失血的多因素分析

      唐安乐, 俞海明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采用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45例,记录术前,术后2天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及术中、术后显性出血量,使用Nadler和Gross方程计算得出隐性失血量,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学习曲线、植骨类型、氨甲环酸使用、脊柱畸形进行分组采用秩和检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平均总失血量(758.95±393.05)ml、平均显性失血量(120.78±108.31)ml、平均隐性失血量(638.17±371.75)ml,占总失血量(81.09±16.54)%,患者术后Hb和Hc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前术后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手术时间、学习曲线、氨甲环酸使用对隐性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中显示学习曲线、氨甲环酸使用是OLIF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结论]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存在较多的隐性失血,隐性失血量与学习曲线、氨甲环酸使用密切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1
    • 缝合锚钉与袢钢板固定肩锁脱位的疗效比较

      韩俊柱, 张仲传, 王旭东, 徐文弟, 郭成

      Abstract:

      [目的] 比较缝合锚钉与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65例接受韧带重建术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分两组,锚钉组32例,袢钢板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结果] 锚钉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均小于袢钢板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增高(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肩锁间距及喙锁间距均较术前减小(P<0.05)。肩锁间距同一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喙锁间距术后2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锚钉组大于袢钢板组(P<0.05)。[结论] 缝合锚钉重建与袢钢板重建均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缝合锚钉重建对喙锁间距的保持不及袢钢板重建,但其创伤较小,用时较少。

      • 1
    • 经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王龙强, 付松

      Abstract: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椎间孔镜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 2018 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PETD组 30 例采用椎间孔入路,PEID组 30 例采用椎板间入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髓核脱出分区、腰椎间盘病变节段等方面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进行评估。结果 PEID组全部随访,PETD组有3例更改手术方案而退出,最终共57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12~15月,平均12.9±0.4个月。PETD组手术时间为90.93±29.38,高于PEID组77±1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ETD组透视次数为7.33±3.80,明显高于PEID组1.2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组均无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PETD组出现1例术后复发,予以手术治疗,PEID组无复发,2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个时间点腰痛 VAS 评分、腿痛VAS评分、 ODI 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腰痛 VAS 评分、腿痛VAS评分、 ODI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PETD) 和经椎板间入路(PEID)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椎板间入路(PEID)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

      • 1
    • 加强带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定的应用进展

      徐桂军, 赵嘉国, 王佳, 曾宪铁

      Abstract: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约20%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需要手术治疗。本综述以“internal brace”或“ligament”或“加强带”和“ankle”或“踝”检索PubMed、Embase及中国知网,总结加强带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结果。生物力学试验提示加强带可以显著提高重建后踝关节的即刻稳定程度。部分临床研究显示单独或联合使用加强带可获得良好效果。常规切开、小切口或联合关节镜手术均可完成该手术,各有优势。加强带适用于全身性韧带松弛、翻修手术及较高运动需求的患者。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发挥其优势。

      • 1
    •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黄帅豪, 段琪飞, 庄见雄, 王良泽, 顾宏林, 昌耘冰

      Abstract: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rotational occlus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ROVA)是一种因头颈旋转或后伸时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出现的罕见症状综合征。而导致的罕见症状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并且症状上容易与心脑血管等疾病相混淆,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延误诊断甚至漏诊、误诊。该病早期主要以一过性性的体位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晚期可能会导致后循环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对该病尚认识不足,现就ROVA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ROVA的认识。

      • 1
    • 脊柱转移瘤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

      陈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oplasty, PKP)与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4月~2020年04月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组28例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双侧组23例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KPS 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 P<0. 05),而两组患者间各时间点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注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局部后凸 Cobb 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KP可有效改善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可在降低术中骨水泥渗漏风险的基础上改善病椎内骨水泥的弥散情况。

      • 1
    • 亚甲蓝对体外不同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

      刘侃, 陈继营, 郝立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分析染色剂亚甲蓝对体外不同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 体外制备8种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化脓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菌悬液来模拟关节液细菌培养。所有标准菌株的菌悬液均稀释50倍并分为三组(每组5份),实验Ⅰ组添加0.1%亚甲蓝注射液,实验Ⅱ组添加0.05%亚甲蓝注射液,对照组添加0.45%无菌盐水。将三组混悬液分别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24小时定量培养,通过菌落计数比较三组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结果] 0.1%亚甲蓝注射液和0.05%亚甲蓝注射液对人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对另6种标准菌株均无抑菌作用。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情况明显受到亚甲蓝注射液的抑制(P<0.001),并且抑制程度与浓度呈正比。人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也同样受到抑制(P<0.001),但不同浓度注射液之间的抑制程度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甲蓝溶液对临床中某些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 1
    • 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因素分析

      彭平, 董忠根, 魏建伟, 刘立宏, 罗兆彪, 曹舒

      Abstract:

      [目的] 总结435例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的临床经验,分析影响该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04月~2019年12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35例。比较成活组和部分坏死组的皮瓣成活相关的并发症(部分坏死)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患者因素、皮瓣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 435例皮瓣,完全成活396例,部分坏死39例(8.97%)。成活组和部分坏死组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缺损部位、病因、皮瓣筋膜蒂的长和宽、皮岛宽和旋转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岛长、皮瓣总长和皮瓣长宽比,部分坏死组显著大于成活组(P<0.05)。皮瓣近端位置位于第9区、长宽比大于5:1或皮瓣总长超过20cm的构成比,部分坏死组显著高于成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皮瓣总长和皮瓣近端位置是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皮瓣近端位置对远端蒂腓肠筋膜皮瓣成活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当皮瓣近端位置位于第九区、总长超过20cm或长宽比>5:1时,皮瓣的部分坏死率显著升高。

      • 1
    • 椎板回植椎管重建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陈建民, 徐院生, 郭兴锋, 黄伟谦, 练仲华, 蔡达威, 赵建宁, 刘国印

      Abstract:

      目的:有限元分析比较椎板回植不同内固定方式重建椎管对腰椎活动度范围的影响变化。 方法:建立腰椎L2-L4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赋值模型组、单纯椎板切除组、H型钛板组、L型钛板组和两孔钛板组。相同边界固定和生理载荷的条件下,计算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处理下L2-3和L3-4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 结果:建立的腰椎L2-L4有限元模型可用于实验研究。H型钛板组仅在前屈时,L2-3活动范围高于正常赋值模型组(P<0.05);L型钛板组和两孔钛板组L2-3活动范围在后伸、右弯时,与正常赋值模型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L3-4在前屈时与正常赋值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L型钛板组和两孔钛板组在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时L2-3的活动度范围明显高于H型钛板组(P<0.05),在左弯、左旋和右旋时L3-4的活动度范围明显高于H型钛板组(P<0.05);两孔钛板组在右弯时L3-4的活动度范围明显高于H型钛板组(P<0.05)。 结论:椎管重建可有效减少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并维持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且H型钛板固定重建椎管在弯曲和旋转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要优于L型和两孔钛板。

      • 1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髋关节发育的影响

      于睿钦, 徐林, 刘港, 张厚君, 胡传宇, 任敬佩, 赵毅, 刘丽, 穆晓红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SPR手术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相关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探究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行SPR术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共100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资料,包括临床指标:下肢肌张力、肌力、髋关节ROM;髋关节影像学指标:AI、CE、MP、NSA,评估患儿SPR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发育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平均随访(2.52±0.43)年,两组术后下肢肌张力显著降低,肌力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髋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术后CE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P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术前MP明显大于学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AI、N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AI、NSA均明显大于学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段SPR术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情况。

      • 1
    • 聚醚醚酮棒与钛棒椎弓根钉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钱嘉铭, 李春根, 尹辛成, 陈超, 郑皓云, 祝永刚, 肖辉灯, 崔玉石, 柳根哲

      Abstract:

      [目的]比较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棒与钛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采用内固定材质的不同,将其分为PEEK组(30例)和钛棒组(3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包括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下地行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情况:包括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影像学结果:包括动力位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Pfirrmann退变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情况中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前、术后12月的腰部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段的OD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ROM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钛棒组术后12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EK组术后12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firrmann退变分级方面,PEEK棒能一定程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但该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两种材质的内固定系统均能明显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疗效满意。PEEK组患者术后早期腰痛程度更轻,并发症更少,腰部活动度更好。同时,PEEK棒能一定程度减少ASD的发生,但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1
    • 伴随眩晕颈椎病的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崔玉石, 彭亚, 祝永刚, 陈超, 郑皓云, 钱嘉铭, 李春根, 柳根哲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伴随眩晕症状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影像学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接受ACDF治疗的32例颈椎病伴随眩晕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例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影像学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时间(28.45±2.87)个月,末次随访时DHI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C2-7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椎间隙撑开高度平均为基准高度的119.3%;手术前后责任节段平均椎管面积与DHI评分的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DF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病及其伴随的眩晕症状,适度撑开椎间隙高度,并增加颈椎曲度;眩晕症状改善与椎管面积的增加呈正相关。

      • 1
    • 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探讨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的差异研究

      彭俊青

      Abstract:

      目的 研究兔膝骨关节炎(KOA)模型和正常实验兔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方法 采集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的12例KOA模型兔和8例正常兔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总DNA并扩增,同时采用二代16S rRNA基因靶向测序技术测序,分析菌群的多样性及分布。结果 在门水平上:厚壁菌、拟杆菌的数量最多,在属水平上:瘤胃球菌属及颤螺菌属数量最多;KOA组的标志物种为变形杆菌。结论 KOA模型兔与正常试验兔的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差异,肠道菌群有可能成为KO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1
    • 螺钉固定结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研究

      仇建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螺钉固定结合富血小板血浆运用于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7月纳入的96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照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各48例,A组给予螺钉固定结合富血小板血浆,B组给予螺钉固定,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A组治疗后的优良率91.67%明显高于B组77.08%(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减低,但A组治疗后评分更低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Kofoed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明显提升,但治疗后A组评分高出B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相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积分均明显减低,但治疗后A组的肿胀、斑淤、压痛、关节不稳积分更低于B组(P<0.05)。A组伤口渗出量、下地行走时长、骨折愈合时长、住院时长均低于B组(P<0.05)。A组伤口感染、复位不良、下胫腓分离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B组18.75%(P<0.05)。治疗前两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明显提升,但A组治疗后的评分更高出B组(P<0.05)。结论 螺钉固定结合富血小板血浆运用于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效果更为突出,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缩短治疗时长,促进早日康复,提升生活质量。

      • 1
    • 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保留内固定物全髋置换

      陈金雄, 周观明, 卢绍燊, 余海波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保留内固定物全髋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9年5月全髋治疗的62例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保留组27例,去除组3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引流量优于去除组 (P<0.05)。并发症保留组为37.03%(10/27)、去除组为34.28%(1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2~7年,平均(4.41±2.23)年。保留组术后下地行走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早于去除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增加(P<0.05),而同时点两组间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假体角度、肢体长短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内固定物全髋治疗髋臼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可行有效但并发症高,术前准备需充分。

      • 1
    • 跟骨海绵状骨血管瘤1例报道

      娄金鹏, 徐博, 宋晓阳, 李梓瑶, 余新愿, 甄平

      Abstract:

      骨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脊椎骨、颅骨、肩胛骨、肋骨、锁骨和骨盆等部位,四肢长骨较少发病;发生于跟骨的骨海绵状血管瘤更为罕见。其病因尚不明确,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该患者就被误诊为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后经病理学检查才得以确诊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这1例跟骨海绵状骨血管瘤病例报道如下。

      • 1
    • 一例反复复发胫骨造釉细胞瘤患者病例分析

      陈芳建, 金海龙, 王崧伊, 翟建国

      Abstract:

      • 1
    • 关节镜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

      李胜堂, 石学文, 娄金鹏, 李松凯, 甄平

      Abstract:

      • 1
    • 缺氧诱导因子1α介导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杜立龙, 李浩, 李勇进, 徐宝山

      Abstract:

      腰背痛(Low back pain, LBP)是骨科最常见的疾患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而部分LBP患者被发现伴有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并被认为是导致LBP重要因素,但其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广泛参与调控IDD的病理过程,是导致IDD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基因之一。本文对既往文献报道中关于HIF1α在IDD中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HIF1α介导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HIF1α在IDD中的潜在作用及机制,并预测发展趋势。

      • 1
    • 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

      曹清, 王贵忻, 田旭

      Abstract:

      本文总结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综合分析国内外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新治疗理念及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根据分区的不同,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I区及II区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配合功能锻炼,III区骨折宜手术治疗,闭合复位髓内螺钉固定为首选术式。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案应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并根据患者需求综合选择治疗方案。

      • 1
    • 颈后路单开门术后功能锻炼与远期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

      宋瑞鹏, 蔡一鸣, 范道洋, 孙俊辉, 肖阳, 刘亚飞, 郭豪, 王卫东

      Abstract:

      [目的] 分析颈伸肌(NEM)萎缩与颈后路单开门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术后功能锻炼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共128例,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四个时间节点,采用x线图像分别测量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C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轴 (SVA)、T1上椎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T1斜率);采用磁共振图像测量患者NEM的丰度及脂肪变性率。对末次随访时NEM肌肉丰度及脂肪含量与颈椎矢状位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SEA/VBA、DEA/VBA、NEM脂肪含量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时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C3/4肌肉DEA/VBA与C2-7SVA的变化呈正相关(R=0.382,P<0.05),C3/4肌肉脂肪含量与C2-7SVA的变化呈负相关(R=-0.494,P<0.05)。C3/4、C4/5、C5/6的SEA/VBA均与C2-7Coob角的变化呈正相关(R=0.452,0.379,0.234,P<0.05;)。C3/4、C4/5的DEA/VBA均与C2-7Coob角的变化呈正相关(R=0.417,0.266,P<0.05)。C3/4NEM脂肪含量与C2-7Coob角的变化呈负相关(R=-0.352,P<0.05)。C7/T1的NEM脂肪含量与T1S的变化呈正相关(R=0.406,P<0.05)[结论] 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颈椎出现向后凸改变的趋势。颈后伸肌萎缩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坚持术后颈部肌肉锻炼可有效恢复远期颈部肌肉,可改善颈后路单开门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 1
    • 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固定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曹杨彬

      Abstract:

      目的 探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与空心螺钉固定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76例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采用LPHP固定治疗的钢板组(n=40)和采用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螺钉组(n=36),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于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肢外展、外旋、前屈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评分、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结果 螺钉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低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两组肩关节外展、外旋、前屈ROM提高,且螺钉组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组肩关节评分、优良率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组复位优秀率(61.11%)高于钢板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对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均有较好疗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小,可较好改善患者肩功能,且骨折愈合情况较好。

      • 1
    •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解剖重建

      覃建朴, 杜迁, 孔维军, 敖俊, 廖文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重建技术的特点和效果。方法 2013.02至2017.05,48例患者接受肿瘤摘除后用center piece钛板重建椎管,男28例,女20例。年龄21~56岁,平均35.92±10.63岁。病程1~8月,平均4.08±2.28月。肿瘤位于胸段16例,腰段20例,胸腰段12例。ODI和Frankel分级分别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结果 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无其他并发症。48例均获随访,时间24~66月,平均35.83±13.62月。末次随访时,平均ODI为4.08±2.15,较术前明显降低(t=6.442,P<0.05);Frankel分级均有1~2级提高,改善明显(P<0.05);脊柱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升高(t=8.375,P <0.05),平片未见脊柱后凸、侧弯或不稳;CT见回植椎板愈合良好,椎管容积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用center piece钛板重建椎管可保持椎管容积,维持脊柱骨-韧带结构完整,保护脊柱生理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功能性手术”。

      • 1
    • 髌骨骨巨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徐博, 娄金鹏, 李梓瑶, 宋晓阳, 蒲唯高, 甄平

      Abstract:

      髌骨作为人体最大的籽骨,发生于髌骨的肿瘤较为少见,原发性髌骨肿瘤中良性多见,其中骨巨细胞瘤最为常见。因髌骨骨巨细胞瘤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表现为关节周围疼痛及压痛、关节活动受影响等,因此误诊为膝关节疾病。目前髌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笔者通过回顾我院收住的一例髌骨骨巨细胞瘤患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髌骨骨巨细胞瘤进行综述。

      • 1
    • 亚甲蓝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样本细菌培养的影响

      刘侃, 陈继营, 郝立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染色剂亚甲蓝对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组织样本细菌培养的影响。[方法] 依据改良的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诊断标准,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诊断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116例,均行二期髋/膝关节翻修手术。术中取出至少3份假体周围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将每份组织块平均分为两份,用0.1%亚甲蓝注射液将其中一份组织染色,另一份作为对照组不做染色处理。通过组织培养的结果,比较两组最终的培养阳性率及细菌鉴定情况。[结果] 116例患者中亚甲蓝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1.9%,而非亚甲蓝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6.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0)。从两组中相对应的组织块培养结果来看,亚甲蓝对产酸克雷伯菌和除溶血葡萄球菌之外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结论] 亚甲蓝溶液可能会使关节假体周围感染中某种细菌的检出受到影响。

      • 1
    • Klippel-Trenaunary综合症膝严重退变全膝置换1例报告

      潘宇豪, 阎伟, 赵杰, 刘晓晨, 李金松

      Abstract:

      Klippel-Trenaunay 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又名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该病以血管畸形、静脉曲张和软组织及骨肥大三联征为主要表现[1] 。KTS发病率在活胎中为2/10万~5/10万[2],KTS大多为散发,少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3]。KTS导致的严重膝关节炎更为罕见,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炎的金标准[4],本文报道1例典型的KTS患者合并严重的膝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以提高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认识。

      • 1
    • 骨水泥椎间孔渗漏斜外侧入路手术取出1例

      马腾, 陈德强, 辛健

      Abstract:

      经皮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因其微创、便捷、止痛效果快、提供伤椎稳定等特点,已成为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主流方法之一。但若因骨水泥渗漏而出现脊髓或神经根症状,则需行手术减压治疗。骨水泥渗漏至椎间孔时,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常因创伤大、风险高等因素而不被选择;经皮内镜技术在面对较大体积的骨水泥块时,其安全性和减压效果亦不能保证。借鉴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入路牵开腰大肌取出外漏骨水泥块的术式鲜有临床报道。本文通过报道1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孔外侧,经腰椎斜外侧入路切开取出的病例,以期增强对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意识,探讨新的骨水泥渗漏减压术式。

      • 1
    • 两种硬脊膜密封修复方式预防脑脊液漏的比较

      朱磊, 蒋赞利, 陈露, 吴小涛, 史航

      Abstract:

      [目的] 比较两种硬脊膜密封修复方式预防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72例。32例在肿瘤切除后缝合硬脊膜并覆盖明胶海绵(明胶组),40例在肿瘤切除后缝合硬脊膜并覆盖脂肪联合明胶海绵(复合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硬脊膜切开长度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在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脑脊液漏发生率方面均低于明胶组(P<0.05)。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8.24±4.63)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P<0.05)。在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切除肿瘤并缝合硬脊膜后覆盖脂肪联合明胶海绵的临床效果优于覆盖明胶海绵。

      • 1
    • 3D显微镜下椎弓钉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

      丰瑞兵, 胡昊, 吴刚, 黄一拯, 李超, 张海涛, 李朝文, 黄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3D显微镜下椎弓钉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06月本科采用3D显微镜下椎弓钉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11例,术前经PACS系统测量椎弓钉置钉长度与角度,术中行颈后路显露寰枢椎后方结构,在3D显微镜下对术野予以精准止血,利用磨钻对寰枢椎进钉点开口,置入椎弓钉并连接两侧钛棒,根据透视情况,予以适当提拉复位,于寰枢椎后方植入自体骨颗粒。[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VAS评分由术前(6.36±1.63)分,显著降低至术后1年(1.27±1.10)分,JOA评分由术前(11.91±2.84)分,显著提高至术后1年(15.55±1.51)。共置入椎弓钉44枚,其中0级与Ⅰ级置钉42枚,置钉优良率95.45%。[结论] 3D显微镜下椎弓钉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疗效确切,术中置钉精准,手术安全性高。

      • 1
    • 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

      陈龙, 林飞跃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估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S-TLIF)治疗伴有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接受手术的51例伴有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微创组20例,开放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P<0.05),两组间透视次数及完全负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腰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椎间隙高度及L1-S1前凸角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伴有坐骨神经性脊柱侧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开放TLIF疗效接近,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 1
    • 改良微创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董新利, 孙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改良微创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 年1月~2020年 1月应用改良微创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35 例。术中应用改良微创器械完成跟腱断端的抓取、应用牵拉缝合技术完成长马尾状跟腱断端的有效缝合。[结果] 手术时间(33.1±3.5)min,切口长度(2.3±0.4)cm,拆线时间(12.5±0.5)d,均I期愈合。术后12个月依据Amer-Lindholm标准:优29例,良6例,优良率100%;AOFAS踝-后足评分85~100分[(92.6±2.7)分],其中优31例,良4例,优良率100%。随访结束时无腓肠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缝线排异反应、跟腱再断裂等情况发生;测量患踝背伸活动度由术前18°±2.26°(健踝的72.11%)增加至25°±2.33°(健踝的96.23%)(t=11.691,P<0.001);跖屈活动度由术前9°±1.94°(健踝的29.17%)增加至43°±2.79°(健踝的95.68%)(t=60.164,P<0.001)。[结论] 应用改良微创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的优点,值得肯定及推广。

      • 1
    • 导航辅助同一体位侧方腰椎间融合术

      文浩辉

      Abstract:

      [目的] 介绍导航辅助同一体位侧方腰椎间融合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5月采用导航辅助同一体位侧方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7例。取右侧卧位,首先完成侧方入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器植入,然后不改变体位,将导航参考架固定于左侧髂嵴,O臂扫描获取手术节段三维图像并传输至导航主机。导航引导下确认背部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导航实时引导下开路并放置导丝,沿着导丝攻丝、导航引导下置入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术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硬膜囊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改良MacNab标准临床效果,优良率100%。(27/27)。27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2枚,平均置钉时间(9.22±3.84)min/枚,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所有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3.4%。[结论] 导航辅助同一体位侧方腰椎间融合术可以避免术中更换体位,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

      • 1
    • 尺桡双骨折并早期筋膜室综合症两种内固定比较

      陈立刚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两种钢板内固定术式在尺桡骨双骨折并发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尺骨髓内钉加桡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混合组,尺桡骨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双钢板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及影像学评估结果。结果 与双钢板组比较,混合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端骨膜剥离面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双钢板组(P<0.01),且患者在术后第3、第5天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影像学显示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功能活动及总有效率显著改善(P<0.05)。结论 与双钢板组相比,应用混合组疗法治疗尺桡骨双骨折合并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获得更优的围手术期效果和功能恢复状况,临床总有效率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具有应用优势

      • 1
    •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关问题

      沈啟捷, 舒衡生, 邢国胜, 张金利

      Abstract: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的常见损伤,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切开复位手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在直视关节内软骨损伤、骨折精确复位、优化关节内伴发损伤的诊治,降低手术侵袭性及快速康复等方面显示出许多优势,更符合微创治疗理念。尽管对于关节镜手术的一般原则存在共识,但对于包括骨折类型的选择,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治疗效果评价以及手术操作要点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对上述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提供参考。

      • 1
    •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

      康宇翔, 任志鹏, 张银光

      Abstract:

      摘要: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因其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内固定物易出现松动、脱出以及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内固定物材料和设计的发展,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内固定装置的选择及固定方式的细化对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熟知各种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点、技术要点对手术的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时机、内固定的选择、并发症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 1
    • 生长分化因子-5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作用

      高一诚, 康学文, 刘明强, 郭旭东, 陈海伟, 张广智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主要特征是不利因素刺激下多种分子介导的髓核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失衡。因此,研究IDD过程中分子表达的变化成为治疗IDD的主要策略之一。近年来,注射生长因子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IDD的生物疗法;然而,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可诱导不必要的血管生长,从而加速IDD的进程;相反,生长分化因子(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家族在治疗IDD中显示出良好前景。研究表明GDF-5在维持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篇综述概述了IDD的病理过程和GDF-5治疗IDD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延缓IDD提供新的思路。

      • 1
    • 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的影响

      李宗超, 戴傲南, 杨明, 何志勇, 李金平, 熊杰鹏, 李良军

      Abstract: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ment,MPFL)重建治疗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RPD)的中期临床结果。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26例伴有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MPFL双束重建术,选择性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通过Dejour分型评价滑车发育不良分级,采用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与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调查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22例(26膝)得到随访,失访4例,平均随访时间5.2年(3.2-6.8年)。22例患者中滑车发育不良按Dejour分型 A型10例,B型5例,C型4例,D型3例。无再脱位病例,20例患者能重返运动并对治疗效果满意。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滑车轻度发育不良轻度组(Dejour A型)和重度组(Dejour B、C、D型)两组间的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MPFL重建治疗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中期疗效满意;手术疗效差异与滑车发育不良无明显相关性。

      • 1
    • 双侧肌间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

      何升华, 冯华龙, 赖居易, 蓝志明, 付远飞

      Abstract:

      目的:探讨双侧肌间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手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两年间在我院明确诊断为腰椎失稳症(L4/5)患者62例,采用双侧肌间入路与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手术各31例。随访时间为12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以及随访时影像学的测量结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两组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VAS、JOA、ODI等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评分差异显著(P<0.05),而末次随访两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椎间隙高度、FCSA/TCSA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FCSA/TCSA值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双侧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方便置钉,较多的保留了后正中多裂肌的功能单位。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 1
    •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矫形器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赵维维, 万趸, 赖华兵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索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 ,CAD/CAM)矫形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 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的62例Cobb角25-50°(主侧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矫形器治疗,随机分为石膏组与CAM组,每组各31例,分别给予石膏取型制作的矫形器和CAD/CAM矫形器治疗。治疗1年、2年进行随访,收集两组患者身高、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在末次随访时填写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生存质量评估。 结果 末次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身高明显增加(P<0.05),Cobb角度显著减少(P<0.01),顶锥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VT)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C7棘突垂线与骶骨中心结偏离距离(C7 plumb line and 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7-CSVL)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石膏组和CAM组患者在治疗1年随访和末次随访时,身高、主侧弯Cobb角、C7-CSVL、AV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石膏组(P<0.01)。 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矫形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效果显著,取型方法和和设计制作方式方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

      • 1
    • 股骨远端解剖锁定板内固定术在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李华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50例患者采用切开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另外50例采用采用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髓内钉组);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骨折愈合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均大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患者的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术后3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膝关节活动度,钢板组均低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钢板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72.00%低于髓内钉组患者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6例(12.00%),髓内钉组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2例(4.00%),两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可靠的手术效果,但是与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比较,其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略差。

      • 1
    • 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自体骨打压植骨联合唑来膦酸、PRP注射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研究

      沈烈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自体骨打压植骨联合唑来膦酸、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研究组(n=65)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引导下RMAST微创通道减压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打压植骨,术后取唑来磷酸、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入植骨端;对照组(n=65)仅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疼痛、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随访评价远期预后。结果:①并发症: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51,P=0.698)。②Harris评分:从术前到术后3、6个月,研究组、对照组Harris评分均持续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1.950、81.571,P<0.05);术后3、6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t=4.627、7.767,P<0.05)。③VAS评分:从术前到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髋关节疼痛VAS评分不断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5.924、445.924,P<0.05)。④远期预后:研究组股骨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8,P=0.014)。结论: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自体骨打压植骨联合唑来膦酸、PRP注射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1
    • 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曹臣, 陈书连, 高延征, 张广泉, 丁帅, 艾进伟, 张锴, 侯志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我科行单侧双通道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17~60岁,平均(36.95±12.22)岁;病变节段:L4/5 13例,L5/S1 6例;下肢侧别:右侧12例,左侧6例,双侧1例。总结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5.37±13.62)min,出血量(61.84±20.45)ml,透视次数(2.84±0.83)次。术后患者腰部及下肢VAS评分显著持续下降(P<0.05),至术后30d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随时间推移患者改良ODI评分显著下降,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1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74%。至末次随访时,MRI显示手术节段突出无复发。[结论] 单侧双通道内镜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且放射线暴露少,手术创伤小,脱垂椎间盘摘除彻底,临床疗效确切。

      • 1
    • 中老年男性Ⅱ型糖尿病骨密度与血压等指标的相关研究

      苏浩浩, 张新焕, 贾庆卫

      Abstract:

      目的: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已被证明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对于中老年男性T2DM 患者血压水平与BMD的关系鲜有研究。这项研究旨在研究中老年男性T2DM 患者不同血压水平对BMD的影响,并分析其他可能影响该部分人群BMD的影响因素。方法:我们纳入了99名中老年男性T2DM 患者,收集有关医学史、药物史和生活习惯,并对受试者进行了一般资料测量、实验室检验和BMD的测定。结果:不同血压受试者在一般资料、生活习惯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显示,中老年男性T2DM合并中度高血压患者的BMD较正常血压受试者有更低的BMD。我们对血压水平进行分组评价,发现BMD和血压水平并不是显示线性关系,而是在不同的血压梯度之间表现为不同的相关关系。吸烟会增加腰椎骨质减少的风险,血脂与BMD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对于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更有利于骨质健康。

      • 1
    • 股骨外髁矢状位构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影响的研究

      杨一韬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外髁矢状位构形相关解剖形态参数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其中50例ACL损伤患者作为损伤组,50例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两组经股骨外侧髁MRI矢状位图像测量计算股骨外髁指数,两组中X线资料完整者30例,在标准侧位片上测量计算股骨外髁后髁比,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并评估与ACL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损伤组股骨外髁指数为(0.68±0.04),对照组为(0.7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界值为0.725;损伤组外髁后髁比为(0.68±0.09),对照组为(0.7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界值为0.652。[结论] 股骨外髁矢状位构形参数外髁指数与外髁后髁比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和预测的危险因素,当外髁指数与外髁后髁比减少时,ACL损伤风险增高。

      • 1
    • 大鼠膈神经端侧移位至下干后股修复伸趾功能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研究

      黎立, 艾尔肯·热合木吐拉, 司裕, 周泓宇

      Abstract: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明确膈神经端侧移位下干后股恢复伸趾功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取SD大鼠24只,分为4组,每组6只,A组端侧移位:膈神经通过隐神经端侧移位至下干后股。B组端端移位:膈神经切断通过隐神经移位至下干后股。C组直接修复:切断下干后股直接缝合。D组:切断下干后股不予修复。术后观察功能情况,电生理检查,桡神经深支、下干后股逆向荧光示踪,观察脊髓节段阳性染色细胞。结果 AB两组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刺激下干后股可在伸趾总肌记录到CMAP,波幅、潜伏期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D三组刺激膈神经均可在膈肌记录到CMAP,各组间比较波幅与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3C4脊髓节段前角发现阳性细胞,B组数量多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组桡神经深支示踪至C8T1脊髓节段前角阳性细胞数量较AB两组示踪至C3C4脊髓节段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膈神经端侧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可部分恢复伸趾功能是安全并有效的。

      • 1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延迟诊断原因分析

      姬洪全

      Abstract: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早期漏诊的原因【方法】总结2008年至2019年期间本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漏诊的患者,分析骨折特点及漏诊原因【结果】7例患者存在漏诊或延迟诊断,其中1例骨折轻微,未能及时发现,回家观察期间继发肢体无力,再次就诊发现移位加重并发脊髓损伤及肺炎,救治10天死亡;3例因多发脊柱骨折其中一处被漏诊;1例因颈椎外伤脊髓损伤康复期间胸腰段骨折因无痛觉延迟就诊;2例因外伤后症状轻微不典型未及时就诊【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漏诊或延迟诊断多发于脊柱多处骨折的病例;骨折轻微症状不典型影像检查不全面也是漏诊原因之一;患者外伤后症状与原始疾患区分不清未及时就诊也可造成延迟诊断

      • 1
    • 全髋置换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潘耀成, 冯宗权, 陈坚锋

      Abstract:

      目的 探讨症状性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男性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分为两组,PJI组10例,非PJI组123例。同时收集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输血量、麻醉方式,是否合并sBPH、糖尿病史、术前白蛋白水平、留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引流量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以是否发生PJI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它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0±1.77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sBPH、糖尿病史、BMI、术前白蛋白水平、留置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引流量及尿路感染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有关(P<0. 05),年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麻醉方式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无关(P>0.05)。是否发生PJI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合并sBPH患者发生THA术后假体感染风险增加(OR=3.267,95%CI:1.83-6.56)。结论: 症状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更高,是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两者具有临床相关性。

      • 1
    • 固定牵开复位器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Ⅱ型、Ⅲ型Pilon骨折

      季丰, 商广前, 王天瑞, 刘国明, 张成栋, 于丕学, 宋大卫, 樊文浩, 梁承志, 叶发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固定牵开复位器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Ⅱ型、Ⅲ型pilon 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2020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48例Ⅱ型、Ⅲ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复位器组与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术后随访资料、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在围手术期资料中,复位器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及切口长度少于或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资料中,常规组下地行走时间早于复位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来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比较中,两组趋于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评分、AOFAS评分、ROM评分指标,两组组内比较,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测量结果中,两组骨折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分级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I型、III型pilon骨折,采用固定牵开复位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固定牵开复位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具有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两种手术治疗膝内侧间室关节炎疗效对比

      李二虎, 山发荣, 吕南宁, 刘明明

      Abstract: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和单髁置换术(UKA)在治疗单纯性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TKA与UKA手术治疗的单纯性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功能康复指标、膝关节功能指标、疼痛及骨性关节炎指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UKA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功能康复指标(首次直腿抬高、主动屈伸达90°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TKA组(P<0.05),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指标和疼痛及骨性关节炎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UKA组患者的疼痛及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指标较TKA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单纯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但从短期疗效来看,UKA具有创伤更小、疼痛缓解更明显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

      • 1
    • 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踝外侧副韧带

      史旭, 李瑞语, 罗振宇, 王峰, 左华

      Abstract:

      [[目的]:分析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踝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行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进行解剖重建治疗的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患者19例。记录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的随访与影像资料。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79±5.90)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踝关节VAS、AOFAS踝-后足评分、ROM、TT及ATT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总体满意度为非常满意10例,满意7例,一般2例,无不满意者。[结论] 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踝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1
    • 股骨颈系统固定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的短期效果

      张高伟, 李兴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颈系统固定 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8月治疗23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股骨颈系统内固定手术。记录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66.93±13.12)min。失血量30~88ml,平均(60.30±17.20)ml。切口长度5~8cm,平均(6.50±0.59)cm。随访时间14~20个月,平均(17.22±1.55)个月。22例于3~6个月内临床愈合,平均(4.40±0.95)个月,1例不完全愈合。随着时间变化,患者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及髋内-外旋ROM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1.9~98分,优良率100%。髋关节Garden指数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颈短缩≥5mm者5例,>10mm者1例,总短缩率21.7%。23例患者无股骨头坏死、感染、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松动发生。 [结论] 股骨颈系统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 1
    • 高位头颈开窗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

      倘艳锋, 曹向阳, 岳辰, 郭超韡, 王会超, 杨澜波, 刘又文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DDA入路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09月至2018年03月经DAA入路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治疗的“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37髋),其中ARCO分期II期24髋,IIIA期8髋,IIIB期5髋。术前评估坏死区域及负重区是否塌陷与塌陷范围。均采取DAA入路显露头颈部,带部分软骨高位开窗清除坏死骨,自体骨打压植骨。术后定期随访,依据Harris评分、髋关节疼痛评分及屈曲活动度评估保髋成功率。结果 32例(37髋)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由术前的 (65.5±8.87)提高到(87.28±6.81),髋关节疼痛评分由(28.59±4.91)提高到(39.88±4.43);髋关节屈曲活动度由平均为(75.94±5.74)°提高到(96.56±10.58)°,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髋成功27例(29髋),保髋成功率为84.4%。结论 准确评估“围塌陷期”为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关键,经DAA入路微创显露股骨头前外侧,高位头颈部开窗更接近坏死区,死骨清除更彻底。

      • 1
    •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对脊柱损伤的影响

      姚杰

      Abstract:

      分析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腰椎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对脊柱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脊柱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32例腰椎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8.87±7.50)岁,病程(8.65±2.50)个月;病灶部位:L13例、L25例、L2-33例、L38例、L410例、L53例。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定位,实施实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记录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腰椎功能及脊髓损伤分级情况,记录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35±28.57)min,术中出血(108.2±12.95)mL,术中未出现神经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9.01±2.05)d,2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时间(9.03±2.0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疼痛、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均好转,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与术前比较,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01)。术前及术后6个月Frankel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E级占比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腰椎椎管内硬膜下肿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有效恢复脊髓功能,且并发症发生风险低。

      • 1
    • 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28例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李洪涛, 高加智, 刘军, 王志强, 于兵兵, 张培良, 孙学成

      Abstract:

      目的:探讨在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如何在术前判断下胫腓分离及在术中何时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 2 月到202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8 例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Ⅳ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例,女11 例,年龄 20 - 67 岁,平均 38.34±12.31岁。患者术前踝关节肿胀明显、因疼痛活动受限,术前CT显示胫腓线消失,拍摄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正侧位及CT,测量术前、术后下胫腓重叠距离(tibiofibular overlap,TBOL)、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BCS)的数值及观察胫腓线的情况,术后采用 Baird-Jackson 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随访6月-50月,所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13±12.32月,患者除1例出现刀口感染外其余均获得一期愈合,1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余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58min-105min,平均85.36±13.22min。出血量:30ml-240ml,平均110.86±66.56ml。骨折愈合时间为10周-21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3.21±4.50周。术后患者疼痛减轻明显,肿胀逐渐消退。术前患者的TBOL为2.36±0.43mm,TBCS为8.93±0.66mm。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TBOL为7.45±0.55mm、TBCS为3.90±0.43mm,TBOL和TBCS术前与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aird-Jackson 踝关节功能评分为 75-98分,平均数 91±5.97分;其中优11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通过术前在X线上测量TBOL、TBCS和在CT上使用胫腓线的概念及术中常规进行外旋实验,来判断下胫腓是否需要固定。

      • 1
    • 新型腰椎内固定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比较

      赵晓栋, 厉锋, 刘大勇, 马崇一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新型腰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新型腰椎内固定系统在降低内固定松动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获取60岁骨质疏松志愿者的CT扫描数据,运用Mimics、UG、Abaqus软件建立L4-5椎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新型腰椎内固定系统模型(A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模型(B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横连接模型(C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骨水泥模型(D组),并分别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种状态下加载,比较各组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椎间活动度、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峰值和钉道周围骨质的应力峰值的差异。[结果]①四组模型中A组手术模型在各运动状态下的椎间活动度最小,在旋转运动时的活动度较B、C、D三组明显减少,最大较B组减少了34.92%。②四组模型中A组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布更均匀,A组内固定系统在各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峰值最小,且在旋转运动时应力峰值较B、C、D三组明显减少,最大较B组减少了36.44%。③四组模型中A组钉道周围骨质在各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峰值最小,在旋转运动时应力峰值较B、C、D三组明显减少,最大较B组减少了26.94%。[结论]新型腰椎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有效降低腰椎内固定松动率。

      • 1
    • 镜下Endo-Button固定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

      王于治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本院自2016年2月~2020年2月共收集病例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25岁~49岁(平均年龄34.17±8.22岁)。关节镜下辅助后内侧小切口,采用Endo-Button 带袢钢板治疗,由胫骨建立隧道引导至后交叉韧带止点处,复位骨折块,收紧固定带袢钢板,重建后交叉韧带稳定。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 KT-1000膝关节稳定性测量,Lysholm量表、Tegner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临床结果。

      • 1
    • 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双柱髋臼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任昆明, 朱温帅, 高加智, 刘军, 孙学成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双柱髋臼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2019年7月应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双柱髋臼骨折32例,前柱钢板固定,后柱采用拉力螺钉、髂坐钢板或后柱螺钉固定,采用Matta评价髋臼功能评级及改良Merle D' Aubigne和Postle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腹直肌外侧单一入路,手术切口6-8cm,平均7cm;手术时间95-17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300-1500ml,平均420ml;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4个月;应用Matta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2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87.5%。3例出现腹壁刀口脂肪液化,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应用Merle D' Aubigne和Postle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优19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3%。1例术前股神经断裂,术后功能差;2例出现闭孔神经损伤,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恢复。[结论] 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具有切口小,四方体及前柱显露充分,直视下后柱螺钉及髂坐钢板的固定,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 1
    • UTX表观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椎间盘纤维环缺损作用机制的体外实验研究

      徐翔, 吴一民, 李树文, 赵健, 孙韬, 于英楠, 张德宝, 张远, 银和平

      Abstract:

      [目的] 为了研究表观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UTX基因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进行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细胞悬浮法从小鼠中分离提取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CD29、CD34、CD44表面抗原流式细胞学鉴定,进行传代培养,培养至第三代生长活跃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UTX上调组、UTX下调组和UTX空载组病毒,进行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QRT-PCR检测,检测转染效率,将干预后的三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软骨实验,分析观察不同组成骨和成软骨情况。由于椎间盘纤维环主要由II型胶原构成,最后进行II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检测不同分组II型胶原的分布以及荧光定量情况。[结果]UTX上调组与UTX下调组相比,更具有成骨和成软骨能力。在II型胶原细胞免疫荧光中,UTX上调组中II型胶原的分布以及荧光表达情况高于UTX下调组。[结论]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UTX基因,促使成骨与成软骨的发生,促使II型胶原产生更多与UTX下调组相比。可以促使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修复。

      • 1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精准确定退行性脊柱侧凸责任节段的临床意义

      王前, 高鹏, 陈建, 唐鹏宇, 凡进, 殷国勇

      Abstract:

      背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诊治中,症状神经根的判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由于脊柱旋转畸形,常规的MRI并不能准确选取椎间盘水平进行扫描,往往对诊断提供不了帮助。本实验主要通过MR扩散张量成像(DTI)来对脊柱侧弯病例中的症状神经根进行诊断,通过与症状体征诊断及神经根封闭术进行对照,评估其有效性。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相关参数与退变性脊柱侧凸(ADS)病人中神经根症状的关系,评价术前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探讨DTI在脊柱侧凸神经根定位诊断的优势。方法:临床诊断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病人36例,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定量测量腰椎各神经根各向异性分数(FA)。应用T检验比较有症状及无神经症状神经根FA值的差异。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临床评价,并进行T检验评价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症状神经根与无症状神经根FA值有显著差异(P<0.01),DTI神经根定位与患者症状定位基本相符。术后患者JOA、VAS-BP、VAS-LP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Cobb角明显矫正。结论:FA值能够作为判定症状神经根的依据,并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根据DTI结果进行精准神经根减压,术后症状缓解好。因此, DTI可以作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神经根定位的有效辅助手段。

      • 1
    • 恒压闭式冲洗引流在脊柱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漏的应用

      谢郑, 杨函, 杨剑, 雷飞, 康建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恒压闭式冲洗引流在脊柱感染性疾病术中硬膜损伤并发脑脊液漏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从2011年2月到2021年1月我科脊柱感染性疾病术中硬膜损伤并发脑脊液漏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7例,女 4例,平均48岁(34岁~66岁),化脓性脊柱炎5例(胸椎2例,腰椎3例),脊柱结核6例(胸椎3例,胸腰椎2例,腰椎1例)。术中取病灶组织病检证实:其中4例为化脓性感染;3例为结核杆菌感染;4例未明确感染,为炎性组织。术中取组织细菌培养阳性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1例。脊柱结核伴脓肿形成5例:胸椎2例;胸腰椎2例;腰椎1例。术中发现硬膜损伤均立即给予直接缝合或肌肉筋膜片覆盖修补,明胶海绵覆盖。术中安置恒压闭式冲洗引流装置。术后处理:病人采取降低脑脊液压力的体位卧床休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并延长抗感染时间;积极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持续恒压闭式冲洗引流并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 所有病例的手术伤口均获正常愈合;无伤口感染或颅内感染病例;出院后随访1~2年,无并发脑脊液囊肿或再次感染的病例。[结论] 脊柱感染性疾病术中硬膜损伤后立即进行适当修补,术后持续恒压闭式冲洗引流,可降低术后伤口感染或颅内感染发生率。

      • 1
    • 伴胸小肌紧张的肩胛骨弹响镜下手术报道

      王艳, 杨砥, 陈顺玲, 张开伟

      Abstract:

      肩胛骨弹响综合征[1]是肩胛骨周围肌肉力量的不平衡而致肩胛骨与胸壁摩擦而致运动障碍诱发声响。这种声音是胸壁和肩胛骨之间的异常组织引起的一种触感-声学现象产生的,按照严重程度可使患者产生轻微不适或严重疼痛,甚至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其可能的原因是缺少对该类疾病的客观认识及缺乏明确的诊断方法,但会让患者感到肩关节疼痛和肩功能障碍。本文通过介绍一例肩胛骨弹响综合征合并胸小肌紧张的病例,探讨胸小肌紧张与肩胛骨弹响综合征的关系及其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肩胛骨弹响综合征手术中的影响,并分析肩胛骨弹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满意度提供参考。

      • 1
    • 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李亚伟, 沈雪梅, 邵明强, 张静, 张景坤, 田惠, 匡凌浩

      Abstract:

      [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3篇,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9篇8分,3篇7分,2篇6分。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共2477例,内固定术后失败共33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影响因素有骨折稳定性[OR=20.94,95%CI (13.45,32.61), P<0.00001]、骨折复位质量[OR=9.68,95%CI (4.85,19.3), P<0.00001]、尖顶距[OR=3.98,95%CI (2.71,5.84), P<0.00001]、骨质疏松[OR=2.88,95%CI (2.01,4.15), P<0.00001]、外侧壁完整性[OR=5.40,95%CI (3.36,8.70), P<0.00001]、合并内科疾病[OR=3.10,95%CI (1.75,5.49), P<0.0001]、唑来膦酸[OR=0.47,95%CI (0.26,0.85), P=0.01]。[结论] 骨折稳定性、骨折复位质量、尖顶距、骨质疏松、外侧壁完整性和合并内科疾病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危险因素,而唑来膦酸的使用为保护性因素。

      • 1
    • 关节镜与开放性手术治疗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荟萃分析

      王晓颖, 姜雯君, 苏思维, 杜森, 亓建洪, 宋洪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和开放性手术治疗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的文献,收集关节镜与开放性手术治疗FAI疗效对比的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均有2名独立评审员使用Cochrane 5.1风险偏倚,同时通过RevMan 5.3软件整合分析各个研究的观察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862例患者,关节镜组427例,开放性手术组435例。meta分析显示:关节镜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治疗3个月后的NAH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HOS-ADL评分显著优于开放性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2个月后NAHS评分、HOS-ADL评分、MHHS 评分、HOS-SSS评分、HNI和改变的Alpha 角等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和开放性手术在治疗FAI时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关节镜治疗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初期的疗效方面较开放性手术组有明显优势,NAHS和HOS-ADL评分显著增高。

      • 1
    • 主动注册和3D打印体表导板引导下踝部空心钉取出术

      赵奎, 张梅刃, 黄涛生, 郭江龙, 曾啸, 胡健辉

      Abstract:

      目的:介绍主动注册和3D打印体表导板引导下踝部空心钉取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在行踝部空心螺钉拆除患者,术前在踝部体表贴3片环形的金属垫片用于定位锚点的作用,用记号笔在体表标记好环形垫片的位置,带着定位好垫片行CT扫描并3D重建,后将扫描数据导入e3D软件设计含定位孔和螺钉导针孔体表导板,术中将导板定位孔和体表标记垫片孔吻合后在导针孔置入导针并取除螺钉,术中C臂透视,评估此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5例患者13枚螺钉,4例患者一次性置入导针成功,1例患者1枚内踝空心螺钉首次置入导针失败,经调整导板位置后二次置入成功。每枚螺钉术口约0.5cm;从放置导板到取出螺钉时间(5.62±2.47)min,一次置入导针成功率92.30%,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主动注册和3D打印体表导板引导下行踝部空心钉取出术,无需切开皮肤放入体内,既可以做到微创,又可以实现精准,成功率高,并且对材质要求不高,成本低廉, 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价值。

      • 1
    • 膝内侧室骨关节炎Oxford第三代混合型单髁置换的近期效果

      许志庆, 龚志兵, 庄至坤, 陈建松, 陈玲, 吴荣凯, 徐福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Oxford 第三代混合型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行单侧Oxford 第三代混合型UKA158例,行临床评估及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42.42±6.26)min,术中出血量(33.40±9.67)mL,住院(5.34±1.26)天。随访时间12~48月,末次随访A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OKS评分、HKA、TCVA均优于术前(P<0.05),TCPSA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FCVA(3.04±1.86)°、FCPSA(5.11±2.29)°。随访均未出现衬垫脱位、外侧室进展。结论:Oxford 第三代混合型UKA治疗膝内侧室骨关节炎,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快速康复优点,可获得良好的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 1
    • 皮质骨轨迹置钉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病变

      孙英飞, 移平, 唐相圣

      Abstract: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CBT)置钉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的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对20例置钉固定术后邻近结段病变患者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1.44±0.31)h,术中出血量为(248.27±16.51)mL,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为(7.23±1.12)d,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为(15.14±0.32)d,术中未发生血管破裂、神经/脏器损伤。术后平均随访(14.62±5.84)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8.70±1.30)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81±0.2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2.04±1.31)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3.84±2.91)分(P<0.05)。ODI指数由术前的(18.14±6.4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4±0.55)分(P<0.05)。随访期间,20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肺部感染、神经缺损、螺钉松动、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断钉发生,2例患者椎间融合器内骨质稀疏、可见部分透亮线,不能明确椎间是否融合,其余18例均获得椎间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7.73±1.61)个月。[结论] 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关节造影在儿童新鲜孟氏骨折的应用

      戎帅, 滕勇, 李浩, 刘连涛, 甄可培, 郑冲, 冯建书, 李锋, 李克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造影在儿童新鲜孟氏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新鲜孟氏骨折患儿,术中均行肘关节造影术,3例行手法整复石膏固定,15例行弹性髓内钉固定,8例行钢板螺钉固定,7例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8例行Mini-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5例行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均屈肘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行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手术,无相关并发症;46例患儿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恢复良好;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优良率100%;根据术后影像,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100%。结论:对于儿童新鲜孟氏骨折,应用肘关节造影能清楚的显示出肘关节形态,准确反映复位效果,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1
    • 经单一切口治疗同侧锁骨与肩胛骨骨折1例

      刘仕友, 孙建华, 宋华, 颜华东, 杜洪洋

      Abstract:

      同侧的锁骨骨折及肩胛骨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损伤造成的,临床少见,多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液气胸等严重损伤。这类患者治疗难度大,手术治疗的相关病例及文献报道中,大多数作者采取的是前侧锁骨上入路固定锁骨骨折及肩胛骨后侧路入路固定肩胛骨骨折,手术常需要2个切口,术中常需变换体位。本例报道一例单一手术切口复位固定同侧锁骨骨折及肩胛骨骨折。

      • 1
    • 并指合并纵向括弧型骨骺一例报告

      刘倩倩, 刘军, 李锐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例特殊类型纵向括弧型骨骺的具体治疗方案。[方法]总结我院1例罕见病例,为并指合并纵向括弧型骨骺畸形,手术进行分指,异常骨骺切除,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术后一个月复查,双手切口均愈合良好,左手截骨处骨质愈合良好,拔除克氏针,嘱患儿可正常使用双手进行活动,患儿家属帮助患儿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结论]对该特殊类型的纵向括弧型骨骺病例,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同时考虑软组织及骨性问题,还应考虑到疾病的自然史,防止复发。

      • 1
    • 镜下锚钉缝线桥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荟萃分析

      李时斌, 夏天

      Abstract:

      摘要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1年5月关于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肱骨大节结撕脱骨折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涉及390例患者,其中镜下组188例,切开组202例。荟萃分析显示:镜下组在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90°位内旋、VAS评分、ASE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明显优于切开组(P<0.05),但增加手术时间(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肩关节后伸活动度、0°位外旋、90°位外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并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潜在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 1
    • 峡部螺钉联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

      金新蒙

      Abstract:

      目的 探讨Buck技术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探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Buck技术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应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I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6±12.9)岁(18~59岁)。其中单纯腰椎峡部裂8例,伴Ⅰ度滑脱8例,伴盘源性腰痛5例。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和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术后12个月采用CT三维重建评价峡部融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UCLA系统评价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系统评价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观察随访时并发症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8~60个月,平均32.6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随着时间推移患者VAS评分和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0.05)。术后1218个月峡部裂骨性融合率为95.2%(20/21),1例患者未融合,但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根据100%。末次随访时UCLA系统评价为Ⅰ级12例,Ⅱ级6例,III级3例,与术系统评价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情况。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Buck技术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I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是安全有效的,峡部融合率满意,特别适合于伴有I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

      • 1
    • 颈椎间盘切除结合“L”形开槽治疗椎间盘 游离

      黄家虎, 徐银之, 张帅, 杨进, 王松

      Abstract: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常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 。 ACDF最早由史密斯和罗宾逊在1958年提出,被认为是颈前路最可靠的选择。ACCF常适用于压迫位于椎体后方,与ACDF一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满意的疗效。传统的ACDF不能解除椎体后压迫,而ACCF在手术及住院时间、出血量、稳定性、融合率等方面又存在劣势,高龄患者因其特殊身体机能,对手术有很高要求,这些劣势又恰是高龄患者手术需竭力减少的,故本文报告了1例创新性采用ACDF结合“L”形椎体开槽治疗高龄男性颈4/5椎间盘伴终板脱出游离于颈5椎体后方的病例。

      • 1
    • 伤椎体内植骨长斜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

      郭钟义, 康辉, 马俊, 黄亮亮, 余秋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伤椎体内植骨长斜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2例,采用伤椎体内植骨、长斜椎弓钉固定、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总结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47.00±20.36)min;术中出血量(205.00±37.28)ml;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2.45±1.45)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腰背痛显著减轻,功能改善明显。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增加(P<0.05),而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ASIA分级:术前B级12例恢复至E级8例和D级4例;术前C级30例均恢复至E级。[结论] 伤椎体内植骨长斜椎弓钉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改善神经功能,重建伤椎高度,减少迟发性后凸畸形,有效维持矫正效果。

      • 1
    • 关节造影辅助单边外固定儿童新鲜孟氏骨折

      戎帅, 滕勇, 郑冲, 李浩, 刘连涛, 甄可培, 申晓宇, 冯建书, 李锋, 李克伟

      Abstract:

      目的:评价单边外固定架在新鲜儿童孟氏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儿,术中给予骨折复位,行单边外固定架固定,应用关节造影评估复位效果,术后给予前臂旋后位石膏固定。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手术,无相关并发症。16例患儿均获得随访6-1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恢复良好;与术后6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前臂旋转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根据Mackay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100%;根据术后影像,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100%。与术后6周相比,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桡关节对合正常病例数及尺骨力线正常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新鲜孟氏骨折,骨折类型为尺骨干长斜型及粉碎型骨折的病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值得推广 。

      • 1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赖圳登

      Abstract:

      关节软骨缺损是骨科常见疾病,治疗不佳往往会进一步加重发展成为骨关节炎。既往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完善。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由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不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其临床转化相关的外泌体组织工程技术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1
    • 关节镜翻修治疗臀肌挛缩症切开手术欠佳的疗效

      高绪仁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切开手术疗效欠佳病例关节镜翻修松解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8年8月,为28例56髋切开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术后疗效欠佳病例进行关节镜下翻修松解手术。总结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及常见的并发症。[结果] 28例患者56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8(14.29%)个髋关节出现刀口渗出较多的情况,经侧躺刀口加压及加强换药处理,刀口均逐渐愈合。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92.86%(52/56)。5.36%(3/56)的髋翻修效果无明显改善。[结论]本组病例研究表明,关节镜微创翻修松解手术用于治疗臀肌挛缩症切开手术疗效欠佳病例的再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 1
    •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比较

      李庆奇, 张子安, 翟喜成

      Abstract: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NFH患者,均行THA术,常规组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手术,研究组行SuperPATH入路手术,观察两组围术期一般指标、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随访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Harris评分,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双侧肢体长度差异。结果: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术后首次下床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切口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无统计学意义(P>0.05); 负重时间SuperPath组明显优于PLA组(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逐渐降低,Harris评分逐渐增加,术后6月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肢体长度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肢体长度差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THA术中组织损伤小,患者早期康复迅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可作为ONFH治疗的可靠术式。

      • 1
    • 软骨终板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张贺星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大鼠软骨终板干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stem cell,CESC)来源的外泌体对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以及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影响。[方法]从大鼠椎间盘中提取并培养CESC,NPC。利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并纯化正常CESC分泌的外泌体(Nor-Exos)和高糖诱导衰老CESC分泌的外泌体(Eld-Exos),分别与NPC共培养。然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外泌体能被NPC所摄取。将空白对照(control组)、Nor-Exos、Eld-Exos与NPC共培养分为三组,通过凋亡试剂盒和TUNEL试剂盒检测三组的细胞凋亡数,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PC中Bax,Bcl-2,Cyclin D1和Cyclin D3蛋白表达水平。取9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三组,通过针刺法建立IVDD模型,将无针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与针刺+Nor-Exos组(Nor-Exos组)、针刺+Eld-Exos组(Eld-Exos组),术后5周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对IVDD进行Pfirrmann等级评分。[结果]Nor-Exos、Eld-Exos分别和NPC共培养的过程中,NPC对两者的摄取能力相当;Eld-Exos组中NPC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Nor-Exos组中NPC凋亡细胞(P<0.05)。与Nor-Exos相比,Eld-Exos处理的NPC中Bcl-2,Cyclin D1和Cyclin D3蛋白减低,Bax蛋白显著增高(P<0.05)。术后5周,Eld-Exos组的Pfirrmann评分明显高于control组、Nor-Exos组(P<0.05);[结论]Eld-Exos能够显著加重椎间盘组织破坏,促进NPC的凋亡,增加椎间盘组织中凋亡蛋白水平,加快IVDD的进展。

      • 1
    • 多聚磷酸盐促进肌腱干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的研究

      雷昌斌, 李健

      Abstract:

      目的:探讨多聚磷酸盐(Inorganic polyphosphate , Poly P)对肌腱干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肌腱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表面分子进行鉴定,然后用不同浓度(0 mM、0.5mM、1.0mM)的多聚磷酸盐处理大鼠肌腱干细胞,分别用CKK-8、细胞周期实验和ATP能量检测试剂盒检测肌腱干细胞增殖能力和能量代谢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Collagen I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成功分离大鼠肌腱干细胞, CKK-8实验结果表明Poly P可以促进肌腱干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实验表明Poly P可以提高细胞G2+S期的百分比,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oly P能够促进肌腱干细胞基质Collagen I的表达。结论: 在体外Poly P可以上调大鼠肌腱干细胞基质合成基因Collagen I的表达和ATP的生成,促进肌腱干细胞的增殖。通过明确Poly P对肌腱干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为治疗肌腱病提供新的思路。

      • 1
    • 以方形区平面研究髋臼后柱顺行螺钉置入参数

      叶厚龙, 郑刘杰, 荆珏华, 韩志伟, 冯茹, 钟齐刚, 姚强, 姚运峰

      Abstract:

      [目的] 提出一种髋臼后柱顺行螺钉置入新的参考方法和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后期导板设计提供基础。[方法] 收集40例成人骨盆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置入一圆柱体,调整到理想位置,该圆柱体从髂翼内侧的穿出点(A)作为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从坐骨结节下方的穿出点(B)作为拉力螺钉的出钉点,在弓状缘上取点C,使AC为A点到弓状缘的最短距离,D点为骶髂关节最前缘,连接AC,CD;在mimics上找到方形区靠近坐骨大切迹后缘的一块较平整的区域,做一平面β平行于此区域,并做一平面γ垂直于平面β并与坐骨大切迹后缘相切。测量AC,CD的距离、拉力螺钉的最大半径和长度、拉力螺钉与平面β的夹角(a)及与平面γ的夹角(b)。[结果] 在同一侧别男性与女性比较中,螺钉的最大半径、最大长度和线段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段AC、夹角a和夹角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性别左侧和右侧比较中,螺钉的最大半径、最大长度、线段AC 、CD、夹角a和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相关解剖学数据,使置钉过程更加精准安全,并为后期导板设计提供基础。

      • 1
    • 单节段Bryan颈椎间盘置换远期屈伸旋转中心变化

      李传鸿, 俞兴, 熊洋, 杨永栋, 王逢贤, 赵赫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远期随访的在体运动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行单节段Bryan ACDR且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5°的38例患者。通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JOA、NDI、VAS评分评价远期临床疗效;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颈椎X线片,分别测量颈椎ROM与曲度、手术节段ROM与曲度、手术相邻节段ROM、手术节段屈伸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并对比,末次随访时分析各项随访资料与手术节段屈伸COR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JOA、NDI、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曲度与手术节段曲度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颈椎ROM、手术节段ROM、手术相邻节段ROM、手术节段屈伸COR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COR纵坐标COR(Y)与同节段ROM、平移距离呈负相关(P<0.05),未发现与COR横坐标COR(X)相关的随访资料(P>0.05)。[结论] 单节段Bryan ACDR 7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与影像结果满意,手术节段屈伸COR得到维持,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COR(Y)与平移、ROM的关系与正常颈椎节段类似,这有助于模拟颈椎生理运动模式。

      • 1
    • 肥胖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影响

      李建国, 孙武, 高春雨, 高景华, 杨克新, 银河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肥胖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LIF治疗的124例DLSS患者,依据术前患者BMI分为两组,其中肥胖组(BMI≥28.0kg/m2)42例,非肥胖组(BMI<28kg/m2)8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非肥胖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肥胖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16~25个月,平均19.5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相应时间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邻椎退变率高于非肥胖组(16.67%vs4.88%,P<0.05)。[结论] 肥胖增加了DLSS患者PLIF治疗的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及邻椎退变风险,但并不影响临床疗效。

      • 1
    • 不同年龄段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脊柱畸形患儿的影响

      曹江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单纯半椎体脊柱畸形低龄患儿的效果,并进行单中心随访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80例单纯半椎体脊柱畸形低龄患儿临床资料,按年龄段不同分组:3~6岁为幼龄组(n=43),6~10岁为大龄组(n=37),均实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与大龄组比较,幼龄组患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较少(P<0.05)。两组患儿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后凸、侧凸Cobb角与C7PL-CSVL矫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末次随访后凸、侧凸Cobb角矫正率较低,C7PL-CSVL矫正率较高(P<0.05)。两组患儿术后18个月内无伤口不愈合或愈合不良、钉棒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幼龄组患儿出现新的后凸畸形1例,大龄组患儿出现植骨不融合1例,均经二次手术延长固定节段、矫正畸形,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单纯半椎体脊柱畸形低龄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固定节段,改善预后。

      • 1
    • 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与单髁置换的荟萃分析

      刘爱峰, 崔中赏, 余伟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与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CBM)数据库,收集关于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HTO与UKA治疗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使用 Revman5.3 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1554例膝关节,其中HTO组688例,UKA组866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UKA组在术后并发症[比值比 (OR)=4.52, 95%CI(2.30, 8.90), P<0.0001]方面优于HTO组,而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术后翻修率、优良率、下肢力线、软骨退变等方面,二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满足手术指征的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UKA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翻修率等方面与HTO相当,且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更具优势。

      • 1
    • 骨肉瘤潜在关键基因及相关通路的鉴定

      张懿明

      Abstract: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骨肉瘤差异表达谱中的关键基因及相关通路。[方法]本研究利用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中的两个芯片数据集(GSE11414, GSE14359)筛选人骨肉瘤样本与人成骨细胞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挖掘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通过STRING(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最后利用 LOGpc(Long-term Outcome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database of pan-cancers,LOGpc)数据库评估关键基因在骨肉瘤中的预后价值。[结果]GSE11414, GSE14359中共有111个共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8个上调和83个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组织、整合素结合、糖胺聚糖结合、包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p53信号通路及TGF-β信号通路。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得到10个关键基因。无复发生存分析证实,THBS1和IGFBP3的高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结论]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骨肉瘤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挖掘与骨肉瘤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枢纽基因,可能为骨肉瘤提供新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1
    • 氨基己酸与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杨鹏, 马俊, 曾俊峰, 吴元刚, 刘渊, 沈彬

      Abstract:

      摘要 目的: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已被广泛用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和降低输血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氨基己酸作为替代药物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是否能发挥和氨甲环酸相似或更好的止血效能。方法:从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共计99例患者拟行单侧人工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参加了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氨基己酸组(49例)和氨甲环酸组(50例)均接受静脉和局部联合用药。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估算出血量、引流量、输血率和输血量以及血红蛋白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费用(人民币,元)、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估算出血量、引流量、血红蛋白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氨甲环酸组有2例输血。术后平均随访1个月,两组间在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由于氨基己酸在血液学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静脉和局部联合应用氨基己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和氨甲环酸相当,可作为氨甲环酸的替代药物。

      • 1
    • 镜下改良与传统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比较

      韩增帅, 赵夏, 张益, 祝相如, 高甲科, 戚超, 于腾波

      Abstract:

      目的:传统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后容易引起肌腱边缘产生“耳朵”畸形,是导致临床预后不完美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新式改良缝合桥技术并进一步分析对比改良式与传统式缝合桥修复中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行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患者7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6例;左侧42例,右侧28例;年龄为32-78岁,平均59.00±10.62岁;BMI为19.48-32.43kg/m^2,平均为25.41±2.56kg/m^2;肩袖撕裂大小为2.0-3.9cm,平均为2.78±0.45 kg/m^2。按照缝合方法,分为改良组36例,传统组34例。随访15个月后,记录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 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及影像学Sugaya分级。结果及结论: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及功能评分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改良组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疼痛及UCLA评分、Constant评分较传统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优势,但ASES评分两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肩关节MRI分析,改良组比传统组具有更优的影像学分级;其中,改良组无再撕裂患者,传统组的再撕裂率为8.8%(3/34)。结论证明,改良式缝合桥技术比传统缝合桥技术具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 1
    • 清创保留假体联合滴注引流治疗急性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程永刚, 乔永杰, 李峰, 李浩, 宋晓阳, 周胜虎

      Abstract:

      【目的】 探讨清创保留假体(debridement,antibiotics and implant retention, DAIR)联合滴注引流治疗急性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knee joint infection, PKJ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21例(21膝)急性PKJ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AIR联合滴注引流治疗,比较患者入院及末次随访ESR、CRP、IL-6结果,术前及术后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评估感染治愈率。【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08个月。患者末次随访ESR(15.3±8.6)mm/h、CRP(0.82±1.55)mg/dL、IL-6(2.62±1.83)pg/ml较入院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1.5±0.7)分、膝关节HSS评分(86.7±5.0)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71.43%)感染治愈,6例(28.57%)感染复发后经二期翻修术,恢复良好。【结论】DAIR联合滴注引流在治疗急性PKJI中能够有效控制感染且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

      • 1
    • 4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段强民

      Abstract:

      目的:探讨4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70例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患者。35例采用4枚空心钉内固定(4钉组),35例采用3枚空心钉内固定(3钉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采用Harris评分的髋关节功能评级和患者满意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4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显著多于3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钉组的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退钉、颈干角变化、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3枚空心钉内固定比较,采用4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降低骨折不愈合和早期内固定失败,具有更强的抗剪切力作用。

      • 1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中长期并发症分析

      李晨恺, 张子安, 李涛, 王文哲, 刘一楷, 陈万卓, 张海宁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活动平台假体术后并发症特点及相关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20年8月于本科行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的患者313例(373膝),随访研究术后并发症发生特点,以全膝关节置换为终点事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统计。 [结果] 假体10年的累计生存率为91.8%,随访期间共出现并发症22例(7.0%),男性3例(13.6%),女性19例(86.4%),衬垫脱位12例(3.8%),弹响4例(1.3%),疼痛4例(1.3%),假体松动1例(0.32%),切口并发症1例(0.32%)。术后对于并发症的处理:更换聚乙烯衬垫8例,手法复位1例,TKA翻修5例,切口清创缝合1例,膝关节镜下清理1例。 [结论] 活动平台单髁假体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聚乙烯衬垫脱位。术后并发症重在预防,对于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医生应首先明确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不可盲目行翻修手术治疗。

      • 1
    • 髓内钉与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

      罗仲伟, 程飞, 何超, 龚广政, 张镇, 魏萍, 沈金虎, 杨六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髓内钉与PHILOS钢板治疗对Neer 3、4型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临床疗效与ASE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40例PHF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诊疗资料,依据内固定物的不同进行分组:钢板组20例和髓内钉组2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有效性指标: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水平差异、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ASES评分水平差异、两组的手术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有效性指标:Neer评分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的ASES评分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性的升高(P均<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的ASES评分水平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均>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髓内钉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比钢板组显著性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HF(Neer 3、4型)患者使用PHILOS钢板及髓内钉进行内固定均可获得有效的治疗,但使用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

      • 1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的荟萃分析

      汪乐, 徐林, 刘港, 刘丽, 于睿钦, 马超, 白惠中, 穆晓红

      Abstract:

      [目的] 以meta分析评估SPR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步态、关节运动等方面的疗效。[方法] 文献检索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万方、VIP电子数据库中进行。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至少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s质量进行评估,使用MINORS评估nRCTs的方法学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结果] 共检索到4115篇文献,其中英文1829篇,中文2284篇;经过筛选后7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均为英文文献,共计219例脑瘫患者,其中SPR组112例,非SPR组107例。合并结果显示SPR对脑瘫患者步态分析(步长)、关节运动(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前进角)等方面的改善优于非SPR组(P<0.05)。对于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步速,关节运动中的髋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屈膝摆动,以及骨盆倾斜角和骨盆旋转角,SPR组与非SPR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PR能够改善CP儿童步态质量,以及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SPR对下肢远端关节的改善更明显。

      • 1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王成刚, 王欣, 麻彬, 施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7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随访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临床检验、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及生存情况等数据,将患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两组各项指标,并对随访资料进行Cox生存分析。【结果】177例患者中,术后2年生存率为74.15%。单因素分析表明: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基础疾病数量更多、家庭陪护比例更低、术前的ADL评分更差以及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生存分析表明:家庭陪护(OR=0.382,P=0.008)、术前ADL评分(OR=0.982,P=0.023)、术前血红蛋白量(OR=0.978,P=0.004)和术前白蛋白量(OR=0.845,P<0.001)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保护因素,而术前的基础疾病数量(OR=3.926,P=0.002)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陪护、术前ADL评分高、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含量高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保护因素;而基础疾病数量多则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 1
    • 静滴联合局部用氨甲环酸在髋关节置换中不放置引流的安全性分析

      吴铭杰, 吴家昌, 桑宏勋, 张晓强, 李盛, 罗志平, 李亮, 李佩佳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静滴联合局部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不放置引流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完成的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42例,局部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引流组)71例,静滴联合局部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组(非引流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术后随访时间等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术后患肢harri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引流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均低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引流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高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输血率(14.08%)高于非引流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滴联合局部用氨甲环酸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不放置引流安全可行。

      • 1
    •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长骨骨不连的疗效及相关因素

      赵子星, 李宏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rESW)治疗长骨骨不连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rESW治疗的长骨骨不连患者54例(股骨13例,胫骨22例,腓骨2例,肱骨6例,桡骨7例,尺骨4例)。rESW治疗方法在无麻醉下进行,每周1次,每次30分钟,连续4周。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VAS评分、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和影响rESW治疗的相关因素。 结果 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成功率分别为64.81%、72.22%和74.07%,其中3例患者出现骨折端轻微酸胀疼痛不适,1例出现皮肤水肿,2例出现皮下淤血,未观察到远期并发症。卡方检验表明肥厚型骨不连成功率高于萎缩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骨折间隔时间、手术次数和骨折端间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rESW治疗骨不连安全、有效,无需局部麻醉。骨不连的类型、骨折间隔时间、手术次数和骨折端间隙是影响rESW治疗成功与否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无关。

      • 1
    • 关节镜下“4”字位三入路“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刘玉强, 李明, 刘宁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4”字位三入路“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2019年3月~ 2021年3月采用“4”字位三入路“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成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后随访 12~24 个月( 平均 19 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后抽屉试验、反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 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术后 X 线及CT片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 X 线及CT片片示骨折均为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者后抽屉试验、反Lachman 试验及均呈阴性,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为33.14±9.60,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4.07±5.43,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IKDC评分为32.39±84.79,术后IKDC评分为84.79±4.42,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关节镜下“4”字位三入路“8”字法缝线固定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复位佳、固定牢靠、康复快、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 1
    • Trimed钩钢板在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中的应用

      王迪一, 王剑利, 王根, 张龙, 孙圣亮, 荆铭

      Abstract:

      目的 探讨Trimed钩钢板在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weber A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腓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根据使用的内固定不同分两组Trimed组(外踝使用Trimed钩形钢板固定)和解剖钢板组(外踝使用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伴内踝及后踝骨折者使用空心钉或钢板固定。术后观察有无切口感染、骨延迟愈合、切口感染、钢板松动外露、骨折二次断裂等情况,并根据AOFAS、Maryland评分表对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随访12~18月,平均15月,Trimed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AOFAS评分及Marylan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实验组[(19.7±4.2)min]较对照组[(28.1±4.9)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骨折部位疼痛程度)评分[1]:无痛(0分)14例,轻度疼痛(1-3分)4例,中度疼痛(4-6分)2例,重度疼痛(≥7分)0例;对照组6例患者术后自诉出现植入内固定物皮下摩擦感;末次随访调查患者治疗满意度,10分11例,9分6例,8分3例,平均9.4分[1]。 结论 在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中,Trimed钩钢板在手术时间短、游离小骨块复位可、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解剖锁定钢板,值得临床推广。

      • 1
    • 腓骨上段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优点

      梁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腓骨上段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腓骨上段截骨治疗的KOA患者60例,比较各时期的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结果](1)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对所有患者实施使用腓骨上段截骨治疗后,常规随访1~14个月,手术进行用时40~122min,平均(81.00±4.51)min。住院时间2~14d,平均(8.00±1.83)d。43例(71.67%)患者在术后膝关节内侧无疼痛,15例(25.00%)患者术后膝关节内侧疼痛显著下降,1例(1.67%)患者术后疼痛位置改变,1例(1.67%)患者在术后疼痛无减轻无加重,踇背伸活动度受到限制患者1例(1.67%),踇短肌肌腱收缩2例(3.33%),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例(1.67%),在实施营养神经治疗后出现好转;患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例(3.33%),在抗凝治疗后出现好转。(2)所有患者VAS、Hss评分、Kss评分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后2个月的Hss评分、Kss评分均比手术前及手术后2d高,VAS评分比手术前及术后2d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KOA使用腓骨上段截骨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疗效,增加治疗安全性,改善疼痛值。

      • 1
    • 有限截骨矫形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

      梁强, 周纪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有限截骨矫形椎弓根固定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有限截骨矫形椎弓根固定单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比较分析全部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腰背痛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60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括约肌功能受影响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4例性功能障碍的患者中3例恢复效果良好。对比分析全部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全部患者的畸形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 有限截骨矫形椎弓根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 1
    • 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治疗胫骨骨干大段骨缺损

      李卓伟, 高峻青, 王朝辉, 詹晓欢, 李鲜慧

      Abstract:

      [目的] 介绍诱导膜技术(Masquelete)联合双钢板治疗胫骨骨干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技术和初步结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治疗18例胫骨骨干大段骨缺损患者,术前评估畸形,于胫骨骨缺损部彻底清创,控制感染后填塞骨水泥,并同时覆盖创面,必要时皮瓣修复;待诱导膜形成后,去除骨水泥,缺损处植骨,同时从同一切口行胫骨内、外侧钢板固定后关闭切口。[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Lowa的膝关节功能评分、Lowa的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1)。术后2例患者伤口浅部感染,通过增加换药次数、使用抗感染药物后愈合。[结论] 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可有效治疗胫骨骨干大段骨缺损术后愈合良好,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后路钉棒系统单椎体固定峡部“十”字开槽植骨修补治疗青少年单纯腰椎峡部裂

      孙军战, 高升, 黄升云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单椎体固定峡部“十”字开槽植骨修补治疗青少年单纯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共31例,均为男性;年龄17~29岁,平均[(21.6±3.8)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腰痛,无下肢放射痛;腰椎CT扫描结果经检查均为双侧峡部裂;其中Ⅰ型6例,Ⅱ型18例,Ⅲ型7例;MRI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Ⅲ级;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单椎体固定+峡部“十”字开槽植骨修补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峡部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碍变化。[结果] 31名患者随访时间13~35个月[(18.6±4.5)个月],手术时间82~135min[(101±24)min],术中出血量30~250ml[(70±48)ml],椎弓峡部均获得影像学骨性愈合,时间4~10个月[(4.3±2.2)个月]。术后3个观察点的VAS及ODI评分持续减小(P<0.05)。无内固定失效,椎间盘退变。[结论] 对主诉为腰痛且不伴有下肢根性症状的青少年腰椎狭部裂患者,运用后路钉棒系统单椎体固定峡部“十”字植骨修补治疗,是一种简单,效果确定,副作用小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及探讨。

      • 1
    • 腹直肌外侧入路结合骨盆前壁锁定板治疗累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

      王治栋, 王振恒, 陈广东, 高懋峰, 施卫东, 杨惠林, 朱若夫

      Abstract:

      [目的]探讨骨盆前壁锁定板治疗累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骨盆前壁钢板治疗累及方形区髋臼骨折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3-82岁,平均52.7岁。骨折分型采用Letournel-Judet分型:前壁伴后半横型骨折6例,横型骨折7例,双柱骨折12例,T型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腹直肌外侧入路进行显露,根据骨折线具体位置,选择骨盆前壁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固定。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研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1月,平均25.7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解剖复位23例(71.9%,23/32),满意复位7例(21.9%,7/32),不满意复位2例(6.2%,2/32),满意率为93.8%(30/32);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获优22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28/32)。术后有2例患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结合使用骨盆前壁锁定钢板固定累及方形区髋臼骨折能够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1
    • 镜下“中国结”修复冈上肌腱腹交界区肩袖撕裂

      刘震

      Abstract:

      [目的] 介绍镜下“中国结”技术修复冈上肌腱腹交界区肩袖撕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期间采用“中国结”缝合技术治疗临近腱腹交接区域肩袖撕裂患者14例,以爱惜邦缝合线在撕裂肩袖组织上呈倒三角分布编织“中国结”外观,适当张力下以外排锚钉固定,视情况结合“侧侧缝合”增强修复肩袖。[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7.22±1.8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2±15min。随术后时间推移,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患侧肩关节功能持续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9月随访时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Constant 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9月随访MRI均可观察到肩袖组织呈连续性影像。[结论] 镜下“中国结”技术治疗临近腱腹交接区域冈上肌撕裂临床效果可靠,是可行治疗方案。

      • 1
    • 膝骨关节炎初次置换术中自体骨移植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王振虎, 于洋, 龚龙, 李天旺, 郭连江, 王庆秒, 姚会欣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初次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严重膝内翻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6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进行初次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伴有膝内翻的骨关节炎患者180例,其中胫骨截骨后仍存在内侧平台骨缺损、并行自体骨移植修复者86例,根据Rand分型,Ⅱ型骨缺损78例,其中男29例,女49例;Ⅲ型骨缺损8例,其中男4例,女4例。分别在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进行X线检查了解植骨愈合情况,最长随访时间12年,手术前后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以评价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年~12年,平均6年,除最初双膝均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第一例患者,左膝在术后2年出现所植骨吸收、胫骨假体松动外,其余患者植骨6~12个月全部愈合,假体无松动。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5.2°±12.5°增加到术后的120.6°±21.3°,术后1年的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3)。HSS评分由术前的35.1±7.5分提高到术后的95.4±13.2分,其中优70例,良10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93%。术后1年的HSS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对存在胫骨内侧平台RandⅡ、Ⅲ型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可降低费用、最大限度的保存骨量,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是修复RandⅡ、Ⅲ型骨缺损理想、有效的方法。

      • 1
    • 关节镜下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融合术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效果观察

      朱绍阳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融合术对晚期创伤性踝关节炎(TAA)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我院78例晚期T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各39例,对照组行开放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关节镜下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性融合情况、疼痛程度(VAS评分)、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及围手术期免疫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骨性融合率(71.79%)高于对照组(48.72%)(P<0.05);研究组术后3 d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d血清SOD、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12个月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关节镜下无头加压螺钉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TAA患者的效果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 1
    • 腰椎管狭窄平衡功能的足底压力分析

      姚德威, 成西侠, 邹继伟, 付军, 魏伟, 祝勇刚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具有神经源间歇性跛行(NIC, Neurogenic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LSS, Lumbar spinal stenosis)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足底压力中心(COP, Center of pressure)的差异,验证COP在客观评估LSS患者行走平衡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2名腰4-5节段LSS患者为实验组,并匹配32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利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收集动态足底压力数据,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OP位移和COP速度评估LSS患者的行走平衡功能。[结果] 实验组在前足触地期(FFCP, forefoot contact phase)以及全足触地期(FFP, foot flat phase)的COP位移和速度均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增加,足跟触地期(ICP, initial contact phase)和前足离地期(FFPOP, forefoot push-off phase)的COP位移和速度的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 LSS患者NIC症状发作后其平衡功能显著受损,可以利用FFCP期和FFP期COP的位移和速度对LSS患者动态平衡功能进行客观评估。

      • 1
    • 省-县两级医疗机构骨科远程会诊分析

      李文俊, 卢瀚宇, 卢芳连, 齐勇, 黎飞猛, 许长鹏, 林周胜, 李贵涛, 孙鸿涛

      Abstract:

      [目的] 对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远程医学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的骨科远程会诊模式进行分析。 [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归类与整理,对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749例骨科远程会诊病例进行描述与分析。 [结果] 在由基层医院申请的524例远程会诊中,以阳山县人民医院及德庆县人民医院申请会诊病例分占第一、二位,分别占232例和178例;创伤与关节病例分占第一、二位,分别占241例和155例;会诊结果主要为手术指导,达426例。本中心进行远程授课225例,其中以关节和创伤病例分占第一、二位,分别占104例和77例。 [结论] 本中心开展的骨科远程会诊具有专业性强、亚专科覆盖广及手术指导为主等特点,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

      • 1
    • 两种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

      刘洋, 丁晓琳, 鲁文, 芮泽, 李雪飞, 韩锦学

      Abstract: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损伤的术后并发症、AOF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探讨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2016年至2020年,共收治急性跟腱断裂59例。30例采用微创治疗(微创组),29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常规组)。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1年后随访两种治疗方案的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微创组平均AOFAS评分及术后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微创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但是微创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1
    • MRI功能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史兆娟, 秦健

      Abstract:

      [目的]探讨MRI功能成像对早期AS骶髂关节炎的疗效价值。[方法]回顾48例AS患者,经中、西药综合治疗半年前、后均行骶髂关节MRI平扫及临床评价指标(BASDAI评分、CRP、ESR)。通过STIR获得SPARCC评分,通过IVIM获得定量参数(ADCslow、ADCfast、f)。比较治疗前、后MRI定量参数与临床AS疗效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BASDAI评分、ESR、CRP)与MRI定量参数(SPARCC评分、ADCslow、f)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SPARCC评分、ADCslow与BASDAI评分呈高度相关性(p<0.05)。[结论]MRI功能成像定量参数SPARCC评分和ADCslow、f能够有效的评估AS骶髂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 1
    • 诱导膜与胫骨搬运治疗距骨骨髓炎

      吕战虎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诱导膜与胫骨搬移治疗距骨骨髓炎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1例交通伤致距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青年患者,一期踝关节融合术后感染引起距骨骨髓炎,先后经两阶段抗生素骨水泥诱导膜技术填充骨缺损,在控制感染后取出骨水泥行胫骨滑移并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例青年患者获得8月随访,无继发溃疡,采用Paley方法对骨缺损愈合和临近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评估骨折愈合分级为优。SanmanthaX线评分5分。术后8月VAS评分1分,AOFAS功能评分71分。[结论] 诱导膜与胫骨搬运治疗距骨骨髓炎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控制感染,改善患者术后行走功能,效果良好。

      • 1
    • 核糖体的生物合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房龙, 赵廷宝

      Abstract:

      核糖体的生物合成(ribosome biogenesis,RiBi)在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RiBi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干预RiBi的各个环节能够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目前已有多种参与RiBi过程的因子被证明具有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靶点的潜力,此外还有RiBi抑制剂的研发并投入试验,这些有望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1
    •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石学文, 李胜堂, 高余, 娄金鹏, 邓银栓, 甄平

      Abstract: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一直是创伤骨科和足踝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皮缘坏死、感染、裂开、血肿形成、钢板外露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就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 1
    • 距下关节制动器的研究进展

      段志豪, 柳金浪, 周游

      Abstract:

      距下关节制动器是指通过植入到跗骨窦来限制距下关节活动的假体。随着对距下关节制动器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从柔韧性扁平足扩展到距下关节脱位和胫骨后肌腱功能障碍,手术方式也由单一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扩展到距下关节稳定术。我们查阅了距下关节制动器相关文献,本文将从距下关节制动器的分型、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和并发症等方面新进展作一综述。

      • 1
    • 两种技术闭合筋膜切开减张创口的比较

      刘志, 李杰, 杨绪峰, 赵刚, 宋华, 孙建华, 王明明

      Abstract:

      [目的]比较使用NICE结技术联合VAC与钢丝、克氏针牵张闭合筋膜切开减张创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患者,共50例切口(45人)。联合组24例(22人)采用尼斯结联合VAC治疗,牵引组26例(23人)采用钢丝、克氏针治疗组,分析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48小时内引流量及切口闭合时间联合组均高于牵引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评分在术后1d、2d低于牵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切口宽度在术后3d、6d高于牵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CT在术后1d、3d低于牵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创口费用联合组明显高于牵引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4天及术后3月的并发症均低于牵引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斯结联合VAC比钢丝、克氏针技术疼痛程度低、并发症低,但失血量多、不具有成本及时间优势。 关键词: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切开术;伤口闭合;尼斯结;并发症

      • 1
    • Mobi-C Plug&Fit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陆琳松, 地力木拉提·艾克热木, 徐阔, 孙治国, 王浩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单阶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住院治疗的单阶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进行手术方式分组,Mobi-C颈椎间盘置换组30例,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3例,随访时间一年以上,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2~7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2~7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2~7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阶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Mobi-C可以获得与ACDF同样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保持更好的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断的退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1
    • 全髋置换术氨甲环酸联合促红细胞生成药物应用

      汤优, 王鑫光, 李子剑, 吴天晨, 张克, 蔡宏, 刘延青, 李锋, 田华

      Abstract: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蔗糖铁(iron sucrose)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的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92例,根据血液管理方案将其分为TXA组、TXA铁剂组和联合用药组。比较三组术后早期累计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及其下降水平。[结果]三组患者在THA术后4天内围手术期累计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及其下降水平方面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蔗糖铁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未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4天内失血量及异体输血率,没能显著改善术后早期贫血程度。

      • 1
    • 两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甘锋平, 杨克勤, 林鑫欣, 谢兆林, 张其标, 曾意荣

      Abstract: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采用SuperPATH入路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单侧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传统组相比,SuperPATH组切口更小,术后引流量少,但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输血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天、7天、1个月VAS评分及术后1、3个月Har ris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并发症SuperPATH组6例(14.0%),传统组7例(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并发症。结论 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外旋肌群的完整性,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但手术时间延长,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 1
    • 淫羊藿苷可能通过调控股骨头微血管内皮细胞miRNA-23b的异常表达来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高贺, 岳聚安, 张启栋, 余华晨, 刘沛, 文鹏飞, 程立明, 郭万首

      Abstract:

      目的 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ICA)是否可有效的调控激素诱导的股骨头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中miRNA-23b表达失衡、保护BMECs功能、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发生。方法 90只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空白组、模型组(MPS)、模型+ICA组(MPS+ICA)。完成建模及干预措施后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股骨头行HE染色,计算单位面积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宽度和空骨陷窝率;对所提取的BMECs进行鉴定;每组取3只大鼠的BMECs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miRNA-23b表达量和对miRNA-23b调控靶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每组取15只大鼠的BMECs行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结果 MPS组的单位面积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宽度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MPS+ICA组与空白组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MPS组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MPS+ICA组(P<0.05)。早期BMECs呈长梭形细胞,接种12d后细胞呈现铺路石样外观且99%的细胞同时表达CD31和vWF。miRNA-23b在MPS+ICA组中的表达量(FC=-1.00)高于MPS组(FC= -2.08)。三组大鼠BMECs活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低到高依次为MPS组、MPS + ICA组、对照组,三组大鼠BMECs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MPS组、MPS + ICA组和空白组。结论 ICA在动物体内可有效的预防激素诱导的ONFH发生,同时可保护BMECs,BMECs中的miRNA-23b可能是ICA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靶点。

      • 1
    • 距骨软骨病的内踝三平面截骨骨软骨移植

      张言, 梁景棋, 刘培珑, 温晓东, 梁晓军, 赵宏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内踝三平面截骨联合距骨非负重区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内踝三平面截骨联合距骨非负重区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23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37.13±7.33)个月(范围:22~49个月)。术后完全下地负重时间(8.13±2.32)周(范围:5~12周)。本组患者内踝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激惹不适,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3)。末次随访时,AOFAS 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56.04±9.46)分升至(93.78±6.56)分;行走1Km后的VAS 评分由术前的(5.61±0.72)分降至(0.74±0.96)分,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内踝三平面截骨联合距骨非负重区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 1
    • 艾滋病胸腰椎结核围手术期处理与防护

      张耀, 高峥嵘, 张强, 赵昌松, 马睿, 徐彪, 孙胜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艾滋病胸腰椎结核围手术期处理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9年5月,我科一期后路手术治疗的21例艾滋病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胸腰椎4例,胸椎6例,腰椎11例。术中10例辅助使用了数字导航,6例辅助使用了椎间孔镜。对围手术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位置、方式和次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5名医护人员共发生5次职业暴露,均发生在未辅助使用数字导航或椎间孔的手术中,主要方式是手部针刺伤和眼部喷溅,主要部位是手部3例(60%),其中左手1例(20%)、右手2例(40%),无统计学差异(P=1.000)。所有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均未受到感染。 [结论] 通过规范的安全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艾滋病胸腰椎结核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 1
    • 关节置换联合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陈校明, 刘忠, 唐新桥, 蒋锐中, 张强, 鄢祖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联合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体会。[方法] 对1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置换联合尺骨鹰嘴锁定钢板固定股骨大粗隆治疗。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60.54±10.32)min,术中出血量(280.75±32.48)ml,术后下地行走时间(3.58±0.36)d。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大粗隆骨折愈合时间(3.65±1.08)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骨折不愈合、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3.27±2.82)分,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87.87±3.25)分。[结论] 髋关节置换联合尺骨鹰嘴锁定钢板固定股骨大粗隆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地行走活动早,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选择方案。

      • 1
    • 脊柱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陈海丹, 贾思宇, 唐磊, 罗茗刈, 赵红卫, 汪龙, 曹妍, 王玲琳

      Abstract:

      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spinal epidural lipo?matosis, SEL)是椎管内硬膜外脂肪过多积聚引起的椎管内脂肪占位性病变,主要累及胸腰段椎管,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腰背部疼痛,麻木、下肢无力或反射异常等神经压迫症状。今我科收治1例SEL患者,报告如下。

      • 1
    • 肩袖撕裂与肩胛骨动力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谢露, 罗丁元, 王玮宁, 张延明

      Abstract:

      引起肩关节疼痛的肩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肩袖撕裂是引起肩痛最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之一,其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目前关于肩袖撕裂的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肩袖撕裂患者存在肩胛骨动力障碍,近年来研究开始关注肩胛骨动力障碍与肩袖撕裂的关系,并发现针对肩胛骨进行相关治疗可以减轻肩袖撕裂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患者功能,因此,了解肩胛骨动力障碍可能对肩袖撕裂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1
    • 自噬在骨关节炎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徐伟, 刘达, 王维, 廖冬发, 郑伟

      Abstract:

      自噬是机体内高度保守的细胞降解代谢胞内物质的过程,其功能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保护或维持细胞生存。自噬功能障碍与衰老和包括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在内的多种退行性疾病有关。因此,维持细胞自噬的稳态和功能十分重要。OA是一种引起关节软骨不可逆的进行性破坏的退行性疾病,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来延缓OA的进展。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在OA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自噬活性可以阻止关节软骨退变。鉴于自噬在OA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自噬与OA的关系、调控OA进展的关键自噬分子和相关信号通路,以及靶向自噬通路治疗OA的相关药物作一综述

      • 1
    •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陈威, 周明旺

      Abstract: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以绝经后女性最为高发,提示该病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雌激素及其受体代谢机制众多,常通过多途径影响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细胞增殖、凋亡,成为绝经后女性高发骨关节炎的有力论据。目前虽不乏雌激素及其受体的代谢机制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但缺乏最新的统一性论述。故此,本文重点阐述雌激素及其受体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并通过常见机制说明,诸如雌激素及其受体通过影响经典Notch信号通以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调控关节软细胞代谢机制,进一步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1
    • 3D打印导板经皮螺钉固定急性腕舟骨折

      林炳基, 郭培义, 柯森淼, 贺友生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固定急性腕舟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0例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腕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导板组和徒手组,徒手组结合术中透视掌侧经皮螺钉固定,导板组在术前运用mimics软件和3D打印机制作 1︰1 比例实体骨折模型,制作经皮导板,掌侧经皮螺钉内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C臂透视次数、术后疼痛评分、末次随访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0.14±2.35)个月。导板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徒手组(P<0.05)。腕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掌侧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操作简单,值得年轻医生推广应用。

      • 1
    • 骨水泥填充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合并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郑加法, 李荣俊, 宋秀锋, 李志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应用骨水泥填充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侵蚀引起的跖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资料完整的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患者32例,均为男性,年龄32-78岁,平均47.3岁,左足19例,右足13例。病程3.5年-16年,平均6.8年。术前尿酸值(568.00±107.47)mmol/L,踇外翻角HVA(18.84±4.27)°,跖趾关节活动度(7.41±2.4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72±1.02)分。采用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病灶清除,克氏针骨水泥填充跖骨缺损的手术方式。结果 术后29例切口I期愈合,3例切口部分皮缘坏死,对症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9个月。X线片示骨水泥填充牢靠在位,无分离移位,跖趾关节间隙良好。末次随访时, 跖趾关节活动度(17.72±4.27)°、VAS 评分为(1.84±0.77)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值(521.19±128.76)mmol/L、踇外翻角HVA为(18.28±3.5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填充治疗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合并骨缺损,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跖趾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及足部外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中早期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的一种有效术式。

      • 1
    • 临时外固定牵开下Sanders II-III跟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可雨奇, 赵鑫, 潘德悦, 田欣雨

      Abstract:

      【目的】介绍临床外固定牵开下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的手木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采取双侧牵开经皮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6例,患者取健侧卧位,分别于跟骨结节、距骨头贯穿置入1枚斯氏针,内、外侧各连接1个跟骨牵开器,同时牵开,矫正内翻畸形,恢复后关节面平整及跟骨形态。【结果】术后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浅层及深部组织感染等情况。术后Gissane角、B?hler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高度恢复良好,优良率93.75%。【结论】双侧牵开经皮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少,术前等待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

      • 1
    • 镜下盂唇修复二头肌腱转位治疗盂部分缺损

      仲鹤鹤, 金瑛, 孙鹏鹏, 杨继滨, 桑鹏, 吴术红, 刘毅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长头肌腱转位治疗合并部分肩胛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对于收治的14例伴有部分肩胛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24~47岁,平均30.2岁,患者有肩关节不稳症状和反复脱位病史,采用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肱二头肌腱转位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肩关节恐惧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肩关节无再脱位病史,肩关节ASES 评分和Rowe 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联合肱二头肌腱转位术,可以有效增强肩关节前方的稳定性,是治疗伴有部分肩胛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有效的方法。

      • 1
    • 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

      李飞

      Abstract:

      [目的] 对比弹性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33例大龄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根据各自适应症行弹性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并将其分成髓内钉组18例和钢板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钢板组(P<0.05)。两组平均随访2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儿在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随访时髋关节屈伸ROM及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髓内钉组骨折复位质量优秀率为55.56%,钢板组为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大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弹性髓内钉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内固定方式可根据各自适应症进行选择。

      • 1
    • 伤椎复位置钉与单纯置钉固定胸腰椎骨折比较

      庞广兴, 刘先银, 汪宇, 张海滨, 周仲华, 张小骞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器械辅助复位伤椎置钉与单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住我院的59例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复位置钉组(32例)与单纯置钉组(27例),复位置钉组在器械辅助复位下伤椎置钉,单纯置钉组按传统方法置钉,均行后路短节段固定。记录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59例患者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4.42±2.0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两组组内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置钉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椎管占位率改善优于单纯置钉组(P<0.05)。[结论] 伤椎复位置钉与单纯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伤椎复位置钉椎管占位的改善优于单纯置钉。

      • 1
    • 两种手术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

      姜壮, 王华松, 黄继峰, 刘曦明, 蔡贤华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切开复位结合锁钉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61例。其中,34例采用三角肌微创入路(三角肌组),27例采用胸-三入路(胸-三组)。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月、3月、1年随访时Constant的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获得1年以上随访。三角肌组切口总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总时间及骨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胸-三组(p<0.05)。术后早期三角肌组Constant评分高于胸-三组(P<0.05),但术后1年Constant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胸-三组中有1例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Ⅲ期,按照Cruess标准),1例头静脉损伤。而三角肌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胸-三入路相比,经三角肌微创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软组织损伤小、骨折提前愈合、并发症少、能提前恢复功能等优点,是治疗外展嵌插型骨折的优势方法。

      • 1
    • 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对比研究

      姜宇, 郭源, 杨征, 吕学敏

      Abstract:

      [目的] 比较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之间71例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经皮克氏针固定组(34例)和逆行弹性髓内钉固定组(37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克氏针组术后有2例针道感染并发症。克氏针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弹性髓内钉组,其中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透视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及骺早闭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DASH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方面,两组复位质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颈干角与术前颈干角相比均显著改善(P <0.05)。[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或弹性髓内钉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严重移位骨折的适当方法。

      • 1
    • 3D打印导板引导下采用胸腰椎椎弓根边界法进行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疗效观察

      段修杨, 王哲, 于建林, 杨永军, 林海朋, 孙秀琛, 李金健, 姜传杰, 岳肖华

      Abstract: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弓根边界法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2019年10月,将我院就诊的单一椎体骨折的无神经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3D打印导板辅助下传统置钉方法(Magerl法);B组(n=30人):按胸腰椎椎弓根边界法制作3D打印导板。术中在3D打印导板辅助下确定的置钉路径进行置钉。统计比较2组术后1周、1年的ODI、VAS及术后1周、1年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20(13.73±1.99)个月。2组术后1周及1年的ODI、VAS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B组优于A组。 结论:以胸腰椎弓根边界确定置钉路径的改良置钉方法可以提高的置钉准确度,有效的保护了椎弓根四壁皮质骨,实现个体化椎弓根置钉,更有效的提高了螺钉支撑力。

      • 1
    • 内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激素治疗L5/S1椎间盘脱出症

      刘欢, 费昊东

      Abstract:

      目的 研究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联合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L5/S1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6例单纯L5/S1椎间盘脱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根据是否应用GC和GC用法分为硬膜外组、静脉组和安慰剂组。观察术前、术后1天、7天、3月和末次随访时三组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日本骨科协会脊柱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得分,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总体优良率。结果 术前三组NRS评分和JOA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天NRS评分硬膜外组最低,静脉组其次,安慰剂组最高;JOA评分硬膜外组最高,静脉组其次,安慰剂组最低。术后7天硬膜外组NRS评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JOA评分显著低于另外两组。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三组NRS、JOA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96.0%、92.8%和97.0%,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L5/S1椎间盘脱出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后硬膜外局部注射GC可短期内进一步提升疗效

      • 1
    •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

      张冶, 董岩, 郭松, 尚军

      Abstract:

      [目的] 介绍“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以1例58岁女性摔伤致胸椎压缩性骨折(T12)为例,介绍“天玑”骨科机器人术中二维扫描辅助“精准”定位行椎体成形术的新技术。采用C型臂X线机正侧位2D空间扫描采集二维数据信息,机器人操作平台规划导针置入位置,骨水泥注入。对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剂量进行记录,并对术后影像复查X线透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手术耗时55分钟,术中进行1次C型臂X线机正侧位二维扫描,6次X线透视;出血量约为5ml,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术后第2天可以下地行走;术后X线检查提示: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位置满意。[结论] 国产“天玑”骨科机器人利用二维影像辅助行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新的精准、微创的手术方案。

      • 1
    • 侧卧位髌下髓内钉置入固定胫骨干骨折

      赵金柱, 曲良, 李鹏, 谭长龙, 陶春生

      Abstract:

      [目的] 介绍侧卧位髌下髓内钉置入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胫骨干骨折103例,侧卧位经髌下入路置入髓内钉,闭合复位、扩髓、静力锁定。分析术中C臂透视次数、导丝一次性置入成功例数、手术时间、助手人数、随访12个月时膝前痛和下肢功能评分(LEFs)等。[结果] 随访12-36个月;术中透视8-17次,平均(10.80±2.43)次;导丝一次置入成功例数84例(81.55%);手术时间40-92min,平均(72.98±14.21)min;助手人数平均(1.36±0.35);术后12个月随访时膝前痛17例(16.50%),LEFs 评分平均(77.19±2.39)分。[结论] 侧卧位经髌骨下入路行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是一种舒适的体位,具有术中透视便捷,手术时间短,助手人数少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1
    • 苯二氮?类药物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谵妄

      栗智, 王一涵, 田康, 徐刚, 李杰

      Abstract:

      谵妄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与多种不良结局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谵妄发病由多因素介导。有临床证据表明苯二氮?类药物能够通过非特异性激活GABAA受体诱发谵妄。然而,苯二氮?类药物常常被不规范的应用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由此引发的谵妄未得到重视。本文从谵妄的病理生理机制、苯二氮?类药物与谵妄的关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谵妄易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管理提供建议。

      • 1
    • 骨关节炎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在软骨和血清中受体表达

      石林

      Abstract:

      摘要:[目的]了解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类受体和血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的分布及变化,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与骨关节炎发病和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7例骨关节炎及3例正常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类受体的分布和阳性程度进行观察。运用ELISA 法测定27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及27例非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血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类受体的阳性程度。[结果]全部骨关节炎患者软骨标本转化生长因子β类受体染色阳性, 阳性细胞在软骨细胞中, 阳性颗粒位于细胞浆中。 骨关节炎组血清 TGF-β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GF-β存在于软骨细胞中,在骨关节炎软骨中明显增多,TGF-β的信号传递媒介丰富, 可能对抑制炎症过程、帮助局部组织修复有重要作用。

      • 1
    • 关节液Ghrelin、IL-1β水平与肩袖撕裂伤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胡滨, 刘宁, 袁鹏, 冯杨

      Abstract:

      目的 分析关节液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肩袖撕裂伤(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纳入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受关节镜治疗的80例RCT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依据肩关节Neer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并于患者入院时检测关节液Ghrelin、IL-1β水平,重点分析入院时关节液Ghrelin、IL-1β水平与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RCT患者中有22例预后不良,占27.50%,其中中18例、差4例;预后不良组Ghrelin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IL-1β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关节液Ghrelin过表达可能是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不良的保护因子(OR<1,P<0.05),IL-1β过表达可能是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入院时关节液Ghrelin、IL-1β单一及联合预测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不良风险价值的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CT患者关节液Ghrelin与IL-1β水平呈负相关(rs<0,P<0.05)。结论 RCT患者关节镜治疗预后不良可能与患者入院时关节液Ghrelin低表达、IL-1β过表达有关。

      • 1
    • 开窗减压联合抗生素人工骨治疗硬化性骨髓炎

      化昊天, 王新卫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开窗减压联合抗生素人工骨治疗硬化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6年2月到2020年11月间收治的28例硬化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5~55岁,平均26.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开窗减压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术,对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及进行记录比较。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30个月,其中22例治愈,3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病理性骨折,2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接受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术后治愈。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窗减压联合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治疗硬化性骨髓炎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1
    •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

      王向阳, 刘永辉, 程卫东, 石洋, 崔宏勋

      Abstract: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发病人数不断上升。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的多能分化性、归巢及旁分泌特性能够补充椎间盘细胞并调节内部炎症反应,在修复椎间盘退变治疗腰背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应用MSC治疗椎间盘退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MSC治疗的效果及应用范围,本文通过查阅最新文献,总结了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及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应用进展,为腰背痛的治疗前景提供新的思路。

      • 1
    • 宏基因组测序在骨关节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李韬, 高琪乐, 袁小港, 李石磊, 刘少华, 郭超峰

      Abstract:

      骨关节感染(osteoarticular infections, OAIs)在临床上仍然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准确和早期发现引起骨关节感染的病原体,对于实施临床治疗很重要。传统的技术检测速度慢、阳性率低。因此,仍然没有好的方法或技术来确定引起骨关节感染的病原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检测骨关节感染病原体速度快、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可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本文总结了主要传统技术在骨关节感染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宏基因组测序在骨关节感染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 1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

      魏见伟, 姜良海, 陈龙伟, 解思毓, 刘海飞, 王德春

      Abstract: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TLIF)治疗53例单间隙滑脱患者,同期48例患者行开放TLIF手术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测定不同时期患者椎体间隙高度和滑脱百分比,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定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根据Suk标准评价融合情况,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后各时段VAS、ODI、椎体间隙高度和滑脱百分比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AS评分、椎体间隙高度和滑脱百分比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i-TLIF组较开放TLI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优良率mi-TLIF组为92.5%,开放TLIF组91.6%。[结论]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当,但创伤小,同时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 1
    • 椎体后凸成形术晚期疼痛的相关因素

      刘滔, 周全, 章君鑫, 王琲, 张万里, 叶尔扎提.太来提华, 刘昊, 杨惠林

      Abstract:

      目的:研究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晚期出现腰骶部疼痛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8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存在持续腰骶部疼痛分为无痛组和疼痛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随访期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脊柱-骨盆矢状平衡相关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以是否发生晚期疼痛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它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组ODI评分高于无痛组(p<0.05);影像方面,LL和SS较术前增大(p<0.05),PT较术前减小(p<0.05),而PI较术前未有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组LL、SS较无痛组更小(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末次随访时的LL和SS是发生晚期疼痛的保护因素。结论:在PKP治疗胸腰段单节段OVCF的患者中,脊柱-骨盆平衡的恢复和维持可能有利于减少晚期腰骶部疼痛的发生。

      • 1
    • 内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比较

      刘滔, 周全, 章君鑫, 张万里, 阿布都赛买提.艾尔西丁, 奉成梅, 张秋华, 徐莉, 伊力夏提.赛吾来提, 苏严柱, 刘晓峰, 李文强, 刘昊, 杨惠林

      Abstract: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皮椎间孔镜(PTED)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内镜组和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随访资料,包括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狭窄间隙的神经根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在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中,内镜组除了透视次数更多(p<0.05),其他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放组(p<0.05)。在随访结果中,内镜组在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方面均明显早于开放组(p<0.05);此外,内镜组在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腰痛方面均优于开放组(p<0.05);而两组的VAS-腿痛得到相同程度的缓解(p>0.05)。在影像学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神经根管面积和矢状径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值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虽然PLIF也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在权衡利弊后,PTED可能更值得推荐。

      • 1
    • 经骨隧道关节镜下股骨颈断裂克氏针取出的临床应用

      梁志白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骨隧道关节镜下股骨颈断裂克氏针取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骨科共收治股骨颈克氏针断裂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2~67岁,平均(48.3±6.0)岁。左侧1例,右侧6例。克氏针断裂位置:股骨颈内1例,股骨头内5例,穿破股骨头1例。新鲜断裂6例,陈旧断裂1例。断裂原因:克氏针自身原因断裂1例,钻头切割断裂3例,螺钉切割断裂2例,突破股骨头断裂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骨隧道关节镜技术取出股骨颈断裂克氏针,其中6例新鲜骨折取出断针后继续按计划进行内固定;1例空心环钻开通骨隧道,取出断针后进行异体骨植骨。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额外取骨量、植骨量、骨隧道远端与关节面距离。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7~40 min,平均(23.30±3.90)min;出血量20-30 ml,平均(16.20±4.40)ml。额外取骨量0~7 cm3,平均(0.35±0.06)cm3;异体骨植骨量2~6g,平均(3.10±0.50)g。骨隧道远端与关节面距离0.5~5.0cm,平均(1.80±1.00)cm。结论:经骨隧道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股骨颈断裂克氏针取出,具有损伤小、高效的优点,术中无需额外破坏隧道周围骨质,断针取出后可以继续执行内固定计划。

      • 1
    • 皮质骨轨迹椎弓根钉在腰椎骨折翻修术中应用

      郭亮兵, 潘玉林, 郭小伟, 李宝田, 张猛, 焦云龙, 张怀栓, 杨广辉, 刘晓曦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钉在腰椎AO spine C型骨折翻修术中的应用优势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骨折翻修术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二次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对患者翻修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8.55±36.7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22.71±51.34)ml。1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渗漏。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7.86±4.63)月。腰痛及腿痛术前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末次随访各自评分相比,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获得缓解,躯体功能改善满意。[结论] 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钉应用于腰椎AO spine C型骨折翻修术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获得了良好术后效果。

      • 1
    • 外侧四刀截骨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张宇飞, 李文祥, 王爱国, 李兴华, 马富强, 史炎鑫, 白玉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外侧四刀截骨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应用外侧四刀截骨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19例。患者取健侧卧位,行外踝尖下横切口显露跟骨,根据术前评估,选择性做四刀截骨,多平面矢状截骨恢复关节面平整、矫正畸形,骨质缺损区植骨,跟骨锁定钢板固定截骨,必要时行跟腱延长术。 [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9-30个月。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跟骨高度、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测量跟骨长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外侧四刀截骨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明显纠正跟骨畸形,恢复跟骨生物力学关系,改善患者足部症状。

      • 1
    • 踝关节开放性骨折患者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手术治疗一例

      许岩

      Abstract:

      按审稿意见删除

      • 1
    • 腕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舟月关节脱位1例

      高红亮, 李松凯, 邵宏斌, 李鹏, 李梓瑶, 余新愿, 李旭升

      Abstract:

      舟月关节脱位是严重的腕部爆裂损伤所致,约占腕部损伤的 7% [1],其中 97% 为背侧脱位 [2]。它与许多涉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和舟月(Scapholunate,SL)韧带的损伤有关。手术治疗效果好于康复理疗、闭合复位外固定 [3-5],但手术入路和方式的选择存在很大争议。到目前为止,推荐开放式重建或修复,这可以改善疼痛和握力,但通常会产生腕部的僵硬,影响功能。而腕关节镜的出现给急慢性舟月关节脱位的认识和治疗带来巨大的意义。临床当中,关节镜既是检查的最后阶段,也是治疗的第一阶段;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精确诊断,并且为开放手术提供依据;在治疗上逐渐替代开放术式并避免开放术式的不足。我院采用全腕关节镜下带线锚定缝合固定舟月关节脱位1例,如下。

      • 1
    • GLAD损伤的镜下手术治疗

      傅仰攀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盂唇修补GLAD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8 年12月,12例GLAD损伤接受关节镜下盂唇修补手术治疗,均为男性,均为军人。手术时平均年龄21.60 岁 (19.50~25.20 岁)。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施行关节镜下手术。[结果]术前肩关节不稳ISIS 评分 (4.55±0.45)分。平均随访时间 13.60 个月(10.00~18.0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肩节前屈上举、内旋及体侧外旋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ASES 评分由术前的(87.50±13.45)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5.10±7.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onstant-Murley 评分由术前的(96.30±3.4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0±1.40)分,两时间点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we 评分由术前的 (50.20±4.90) 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 (90.10±3.50)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I (Shoulder Instability–Return to Sport after Injury score)(62.29±28.2)分, SSV (Subjective Shoulder Value)(82.10±21.50)分,末次随访未发现有肩关节脱位及肩关节疼痛者。[结论]关节镜下前方关节囊清创修补治疗GLAD损伤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有效重建肩关节功能,缓解肩关节疼痛,避免术后关节不稳的发生。

      • 1
    • 颈6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椎旁侵袭1例

      唐建东, 卢子墨, 张元成, 敖俊

      Abstract: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 BFH)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原发于骨的良性肿瘤,占良性骨肿瘤的不到1%,长骨好发,但很少累及脊柱,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不足30例。我们报道1例侵袭右侧颈长肌、包绕椎动脉及臂丛神经经过手术刮除后复发并二次手术的颈椎BFH,并讨论其诊断和处理。

      • 1
    •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外科脱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

      唐小高, 张磊, 周鑫, 李炳坤, 关钛元, 汪国友, 扶世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在“筋骨并重”理论的指导下以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5例(15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观察。所有患者均采用通过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收集患者信息、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采用Garden指数评价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以Harris评分及髋关节JOA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第一天Garden 指数:正位片160.00(0.00)°,侧位片180.00(0.00)°,解剖复位率为80.00%,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95.00(4.00)分,优良率为86.67%;髋关节JOA评分100.00(0.00)分,优良率100%。结论:在“筋骨并重”理念指导下,以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有助于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 1
    • 以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胸腰椎椎弓根置钉路径的应用研究

      姜传杰, 丛波, 于建林, 周纪平, 杨永军, 吴瑞, 孙秀琛, 林海朋, 段修杨

      Abstract:

      目的:探讨一种以应力传导分析的方法确定胸腰椎椎弓根置钉路径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0年06月,在我院行椎弓根钉内固定520例患者,按置钉方法分为两组:A组(n=251),传统置钉方法;B组(n=269人):按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的置钉路径进行置钉。统计比较两组在胸椎、腰椎部位的置钉成功率。进行术中透视,结合术中触摸检查以及应用术后X线,CT检查确定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结果:其中251例使用传统方法置钉(A组),269例基于以应力传导分析的新方法置钉(B组)。应用传统置钉方法与基于应力分析的改良置钉路径法的置钉成功率在胸椎手术中分别为 86.3%和94.2%(P=0.005),在腰椎手术中为 93.8%和96.1%(P值=0.016),总计成功率分别为92.7%和95.8%(P值=0.001)。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以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胸腰椎置钉路径的改良方法可以提高的置钉准确度,实现个体化椎弓根置钉,有较大的应用参考价值。

      • 1
    • OPN和Chemerin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曹婷, 韦标方

      Abstract:

      [目的] 分析人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血清趋化素(chemerin)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NONFH)的相关性,并揭示其对NONFH临床预测和诊断的意义。[方法]:将2021年2月-2021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66例NONFH患者(NONFH组)和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健康组)纳入本项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入组研究者血清OPN和chemerin浓度,分析比较NONFH组与健康组一般资料,NONFH组发病因素、病变侧别、病程、影像学ARCO分期以及塌陷情况与OPN和chemerin表达水平的关系,同时绘制ROC曲线。[结果]:两研究组在性别、年龄、BMI等基础资料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结局指标可比性强。NONFH组血清OPN, chemerin水平较健康组上调明显 (20.16±15.60 ng/ml vs 5.86±4.52 ng/ml, P < 0.05;93.73±19.15 ng/ml vs 63.67±11.41 ng/ml, P < 0.05)。在NONFH组中,血清OPN和chemerin表达水平与ARCO分期、塌陷情况等方面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与病程、ARCO分期呈正相关,与harris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9,0.9172。[结论]:OPN和chemerin在NONFH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NONFH早期诊断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 1
    • 改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一度滑脱腰突症

      赵龙, 葛鹏, 张荣宜

      Abstract:

      目的:探讨改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I°滑脱腰突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57例合并I°滑脱腰突症连续接受改良椎间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椎体滑脱度(%)的差异,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法对术后1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5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VAS、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椎体滑脱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优、良、可、差分别为36、15、3、3例,优良率89.47%。结论 改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I°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短期效果满意。

      • 1
    • 儿童新鲜与陈旧肱骨内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金斌, 孙军, 贾国强, 方继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新鲜及陈旧肱骨内髁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19例肱骨内髁骨折,其中陈旧组9例,新鲜组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提携角、髁干角差异,Mayo评分评估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 新鲜组中5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4例切开复位螺钉结合克氏针固定,一例行螺钉固定。陈旧组中5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切开复位螺钉加克氏针固定,一例切开复位螺钉固定。末次随访时,新鲜组提携角(13.18±4.46)°、髁干角(32.54±5.72)°和陈旧组提携角(14.89±5.42)°、髁干角(34.42±6.74)°无统计学差异(P>0.05)。Mayo评分新鲜组98.56分明显高于陈旧组90.52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鲜肱骨内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优于陈旧骨折,且后遗症少。早发现早治疗是处理肱骨内髁骨折的关键。

      • 1
    • 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感染性膝关节炎

      王红, 汉华, 滕元君, 张世峰, 许田恩, 耿彬, 王兴文, 夏亚一

      Abstract:

      背景:针对重度感染性关节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策略。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与抗生素水泥间隔已被证明对个别病例的感染性膝关节炎治疗有效。我们的研究为二期TKA治疗老年重度感染性关节炎提供了新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11例重度感染性膝关节炎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水泥占位器的二期TKA手术。监测炎症指标,并对术前、术中和术后ROM及HS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11例患者膝关节感染均被清除。CRP在3.4±1.4周(1-6周)后恢复正常,ESR在16.3±3.0周(13-23周)后恢复正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手术后HSS评分和ROM评分均值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二期TKA是治疗重度感染性关节炎的可靠选择,可在控制感染、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度感染性关节炎,膝关节感染,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占位器

      • 1
    • 腱固定术对比腱切断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合并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

      李敏, 李敏, SHAIKH ATIK BADSHAH, 彭赓, 朱海伦, 周震全, 李亮, 桑宏勋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肩关节镜辅助下肱二头肌长头腱(LHBT)切断关节内固定术与单纯腱切断联合肩袖修复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合并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LHBT病变合并肩袖损伤,共18例,其中A组行肩袖修补合并LHBT切断固定8例,B组行肩袖修补联合LHBT切断术10例。术后评估肩关节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系统(ASES)评分、Popeye畸形发生率,观察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度(ROM)及上肢肌力的改变。A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20.6月 (14-31月),B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22.4月 (12-32月).结果 腱固定组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9±1.3,1.0±0.7,腱切断组术前、术后VAS评分6.3±0.96,0.7±0.56,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两组病例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腱固定组术前、术后ASES 分别为46.4±11.0和93.8±4.8,腱切断组为49.5±8.3 和92.1±5.8,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两组病例的ASES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1例Popeye畸形发生,术后两组病例屈伸肘部肌力无明显下降,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度无明显障碍。结论 在LHBT病变合并肩袖损伤的治疗中,腱切断固定术与单纯腱切断术联合肩袖修补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单纯腱切断术后有Popeye畸形发生可能,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病例长期随访研究。

      • 1
    • 鸢尾素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去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谢河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鸢尾素联合体外冲击波(shock waves,SW)治疗去势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方法 80大鼠分为5组(N=16):对照组、模型组、模型+SW组、模型+鸢尾素组、模型+SW+鸢尾素组。通过双侧卵巢切除诱导骨质疏松,之后建立股骨骨折模型。SW治疗仪进行治疗,每周1次。鸢尾素骨折部位局部注射(500 ng/mL,0.1 mL)每周1次,连续8周。比较各组大鼠骨密度、骨折愈合情况、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OH-1通路的水平。 结果 各组小鼠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的骨密度(49.47±4.85 mg/cm2)、BMP2蛋白、VEGF蛋白、Nrf2和OH-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骨细胞指数(74.18±7.29 n/μ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SW组和模型+鸢尾素组的骨密度、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和厚度、BMP2蛋白、VEGF蛋白、Nrf2和OH-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骨细胞指数和骨小梁分离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SW+鸢尾素组的骨密度(77.94±7.04 mg/cm2)、BV/TV(51.74±4.02%)、骨小梁数量(0.21±0.02/mm)和厚度(0.27±0.30 mm)、BMP2蛋白、VEGF蛋白、Nrf2和OH-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SW组和模型+鸢尾素组,骨细胞指数(42.58±4.22 n/μm2)和骨小梁分离度(3.45±0.36 mm)显著低于模型+SW组和模型+鸢尾素组(P<0.05)。 结论 鸢尾素联合SW可激活Nrf2/OH-1通路并促进VEGF和BMP2蛋白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大鼠的骨折愈合。

      • 1
    • 腰椎经皮椎弓钉皮质轨迹置入的影像解剖测量

      徐伟杰, 朱云鹏, 王洪伟, 项良碧

      Abstract:

      目的 测量中老年人腰椎经皮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解剖学参数并分析其经皮置钉可行性。方法 选取50例中老年人腰椎三维CT资料并导入Aquarius iNtuition Viewer V4.4.6软件,测量各节段皮质骨螺钉置钉横断面与矢状面的进钉角度、安全范围、螺钉直径及长度、螺钉轨迹皮肤进钉点至椎体上终板的距离和进钉点至棘突轴线的距离。结果 L1~L5螺钉轨迹皮肤进钉点至椎体上终板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钉点至棘突轴线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面上L1~L5各节段的螺钉直径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的螺钉实际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节段螺钉实际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各节段螺钉理想外偏角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上L1~L5各节段螺钉直径逐渐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各节段螺钉直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L5各节段螺钉理想头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螺钉理想头倾角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至椎体上终板及至棘突中线的距离可找出经皮椎弓钉皮质轨迹螺钉的体表定位点,其在各节段间存在差异,该点可为中老年人腰椎经皮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置入提供参考。

      • 1
    • 精准定位内镜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许伟, 李智斐, 余伟波, 卜献忠, 万通, 李丽彬, 钟远鸣

      Abstract:

      [目的] 探讨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联合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多节段DLSS患者76例;所有患者经精准定位“责任神经根”后,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38例行选择性椎板减压手术(开放组),38例行脊柱内镜减压手术(内镜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早期术口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5~28个月,平均(20.93±3.64)个月。内镜组下地行走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开放组(P<0.05),内镜组术后2周及术后3月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且术后3月的ODI评分优于开放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各疗效评价指标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MacNab评级无明显差异(P>0.05)。影像方面,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明确责任神经根基础上,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多节段DLSS,较开放术式恢复快、安全性高。

      • 1
    • 弯角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水泥弥散类型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李晖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弯角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水泥弥散参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符合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包括男37例女46例;年龄65-79岁,平均(72.36±5.59)岁。随机分为3组,即单侧穿刺组(27例)、双侧穿刺组(28例)和弯角穿刺组(28例)。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水泥渗漏、神经损伤等。并随访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及骨水泥弥散类型。结果 ①双侧穿刺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单侧穿刺组、弯角穿刺组(P< 0.01),弯角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高于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P< 0.05)。而骨水泥渗漏病例数显著少于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P< 0.05)。 ②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67±2.16个月。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swestry指数比较,双侧穿刺组、弯角穿刺组显著优于单侧穿刺组(P< 0.05)。③患者术后Cobb角均显著降低,但三组患者术后Cobb角、邻椎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弯角穿刺组及双侧穿刺组的骨水泥弥散类型优于单侧穿刺组(P< 0.05)。结论 弯角椎体成形术能够增加骨水泥推注的准确性,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改善OVSF患者远期功能。

      • 1
    • 低切迹钢板联合锚定技术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

      刘士凯, 郝连升, 穆胜凯

      Abstract:

      [目的]探讨低切迹钢板联合锚定技术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7年 6月-2019 年6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34例,合并盂肱关节脱位的患者入院后即行手法复位,所有病例均采用低切迹钢板经三角肌前中束入路治疗。[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1期愈合,无感染、骨折二次移位、肩峰下撞击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9.32±1.49)周。术后VAS评分(1.32±0.53)分;根据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优13例,良18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1.12%。[结论]低切迹钢板联合锚定技术是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有效方法。

      • 1
    • 跟腱断裂缝合术后停乳链球菌感染1例及文献回顾

      余新愿, 李旭升

      Abstract:

      • 1
    • 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舟月分离舟月骨间韧带修补

      李海丰, 王华, 朱行飞, 袁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ligament SLIL)修补治疗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舟月分离(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SLD)的疗效。[方法] 回顾2014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14例新鲜桡骨远端骨折合并SLD的病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骨折同时修补SLIL。通过X线、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及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经过平均19.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桡骨均骨性愈合、SLD得到纠正。术后8周与术前X线指标对比:舟月间隙、舟月角、掌倾角、桡偏角明显改善(P<0.05),尺骨变异改善不明显;术后8周与末次随访的各项X线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只有患腕屈曲角度低于健侧(P<0.05),患侧腕背伸、旋前、旋后角度及手握力,与健侧无明显差异。改良Mayo评分优良率78.57%。[结论]对于新鲜合并桡骨远端骨折的SLD,复位固定桡骨的同时修补SLIL,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峡部裂腰痛的治疗作用

      周快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腰背肌功能锻炼对峡部裂腰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腰椎峡部裂合并腰痛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1月。观察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度(ROM)。[结果] 峡部裂无滑脱(A组)及峡部裂伴Ⅰ度滑脱(B组)的VAS评分都显著降低(P<0.001)。两组患者ODI及ROM都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腰背肌功能锻炼对峡部裂合并腰痛具有治疗作用。

      • 1
    • PKP治疗骨质疏松骨折中影响骨水泥弥散程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焦伟, 蒋海, 于兴明, 周磊, 王俊勤, 朱庄臣

      Abstract:

      目的:探讨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中影响骨水泥弥散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份在我院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PKP手术的103例患者,按骨折至手术的时间分为新鲜组(≤3w),亚急性组(3-6w),陈旧组(>6w);按骨水泥注入量分为高剂量组(>3ml),低剂量组(<3ml);按椎体压缩程度分为Ⅰ度(≤25%),Ⅱ度(26%-40%),Ⅲ度(>40%);按骨水泥粘度分为高粘度骨水泥组,低粘度骨水泥组。术后复查相应节段椎体CT,测量出弥散后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体积,计算出骨水泥弥散系数。比较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不同的手术时间、不同的椎体压缩程度以及骨水泥粘度对骨水泥的弥散系数的影响。结果: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不同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椎体压缩程度组内骨水泥弥散系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粘度骨水泥及低粘度骨水泥组中,骨水泥弥散系数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骨水泥注入量增加,骨折至手术的时间延长及椎体压缩程度增加,患者骨水泥弥散系数逐渐降低。结论: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不同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椎体压缩程度均会影响PKP术后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分布。低粘度骨水泥与高粘度具弥散系数相近,但高粘度骨水泥在椎体中大多呈实心团块状弥散分布,而低粘度骨水泥多呈蜂窝状,并且相比于低粘度骨水泥,高粘度骨水泥渗漏率较低,具有相对良好的安全性。

      • 1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3D打印模拟手术的意义

      梁周, 何忠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D组和常规组,每组30人。常规组接受常规的手术治疗,3D组则应用虚拟手术设计模拟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材料的放置,并通过3D技术打印出1:1骨折模型熟悉手术操作。[结果]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显示,3D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钢板放置次数、术后张力性水疱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3D组在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VAS评分、HSS评分、膝伸-屈ROM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资料提示,3D组在骨折复位质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应用中,通过术前的虚拟设计和模拟操作,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

      • 1
    • 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叶景芳, 龚国梅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泉州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接受关节置换术的220例患者,根据恐动症Tampa量表(Tapa scale for phobia,TSK)评分,其中结果≥38分则判定为恐动症,纳入恐动症组,结果<38分的患者纳入非恐动症组。对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20例患者中有74例术后发生恐动症,发生率为33.64%,单因素分析显示,失眠、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状态、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时间、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hronic pain self-efficacy scale,CPSS)评分和恐动症的发生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眠、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状态、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simulation scoring,VAS)评分、术后下地时间、CPSS评分均是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恐动症的发生率较高,与失眠、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状态、术后3天VAS评分、术后下地时间、CPSS评分等密切相关。

      • 1
    • 淋巴回流技术治疗Pilon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疗效的对照研究

      顾敏琴, 刘凌, 邹俊, 杨惠林, 苏玉芳

      Abstract:

      目的:探索通过淋巴回流技术达到减轻患肢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Pilon骨折患者,术后分别行传统消肿治疗及淋巴回流技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患肢的肿胀度,疼痛程度、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患肢肿胀程度,主观舒适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淋巴回流技术治疗Pilon骨折术后患肢,能起到减轻患肢肿胀,缓解患者肿胀部位疼痛,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 1
    • 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Pipkin IV型骨折的长期随访观察

      胡宗亮, 王祥华, 穆卫东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Pipkin IV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1例Pipkin IV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获得长期随访,1例随访1年后失访,2例完全失访。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6岁~59岁之间,平均(37.4±15.39)岁,其中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1例为双侧Pipkin IV型骨折。患者入院后3天~7天,平均(4.56±1.24)天行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患者接受13个月~70个月,平均(40.67±19.56 )个月随访,依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Brooker分级法评价异位骨化分级情况,Ficat和Arlet分级评价股骨头坏死情况,髋关节炎临床严重程度评分、Harri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对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定,并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90分钟~240分钟,平均(137.78±41.77)分钟;术中出血150ml~500ml,平均(311.11±113.96)ml;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皮肤无感染坏死。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X线及CT复位程度,8例优,1例良。至末次随访,所有病例中未见异位骨化及股骨头坏死情况。髋关节炎临床严重程度评分1例轻度,1例中度。根据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至末次随访,8例优,1例良。将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患者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在1年内的功能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a=0.05水准,p<0.05);而在1年后的功能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a=0.05水准,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达到好。结论: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对pipkin Ⅳ型骨折显露清晰和复位有效,1年内的功能恢复有显著差异,1年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整体生活质量良好。

      • 1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庞晖, 崔健, 李建军, 梁希港, 姜厚森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结果。[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5月~2019年11月间符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诊断标准的64例(64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传统组30例行切开缝合术,微创组34例应用通道辅助微创缝合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后足评分(AOFAS)、疼痛视觉评分(VAS)、跟腱断裂评分(ATRS)。[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微创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截止到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显著减小(P<0.05),且AOFAS评分及ATR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微创组V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切开术式相比,在通道辅助缝合系统辅助下的微创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切口短、术后功能改善明显等优势。

      • 1
    • 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下一期治疗临床效果

      冯杨, 刘宁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一期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及镜下辅助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我院2017年6 月至2018 年8月共26 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一期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及镜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钢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2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访时间平均13.2(10~18)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韧带成活,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90.35 ± 3.25) ,其中优1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6.15%。 结论:膝关节镜下一期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镜下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 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避免分期手术,花费少,术后恢复较快,疗效好。

      • 1
    • 术前抑郁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的影响

      桑洪鹏, 郭泽, 李金龙, 王江波, 曹剑, 万丽丽, 杨洪波

      Abstract:

      目的:探讨术前抑郁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术后满意度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的单节段LSS患者126例,分为抑郁组(36例)和非抑郁组(90例)。收集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围手术期资料、术后满意度和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指标包括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并计算各临床指标改善率。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2年随访,分析术前抑郁评分与临床疗效指标改善率的相关性。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前临床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抑郁组患者满意比例低于非抑郁组(P<0.05)。抑郁组术后ODI评分、VAS-back评分、VAS-leg评分均高于非抑郁组,JOA评分低于非抑郁组(P<0.001)。抑郁组术后ODI改善率、JOA改善率、VAS-back改善率、VAS-leg改善率均低于非抑郁组(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各临床指标改善率均与术前抑郁评分呈负相关(P<0.001)。结论:术前抑郁对LSS患者术后满意度及临床疗效存在不良影响。

      • 1
    • IL-1β激活NF-κB信号通路增强ADAMTS-4的表达促进椎间盘退变

      李瑶, 孙中仪, 戴健, 蒋海涛, 张铖, 唐晓明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是探讨在人髓核细胞中,IL-1β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ADAMTS-4表达的调控作用。 方法:收集退变椎间盘组织和培养人髓核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AMTS-4的表达。特异性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作用于髓核细胞,观察ADAMTS-4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聚集蛋白聚糖和I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作用。结果: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ADAMTS-4和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而聚集蛋白聚糖和II型胶原蛋白显着降低。在使用IL-1β处理髓核细胞时,可以显著的增加NF-κB通路的活性及ADAMTS-4的表达,在使用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剂时,可以显著的逆转ADAMTS-4的表达及聚集蛋白聚糖和I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结论:IL-1β通过调节NF-κB信号的活性来增加ADAMTS-4在髓核细胞中的表达,加速Aggrecan和I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促进椎间盘退变的进展。

      • 1
    • 后踝撞击合并𧿹长屈肌腱病变的关节镜治疗

      刘波, 刘自金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伴有??长屈肌腱病变的后踝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记录采用后踝关节镜跟腱旁后内及后外双入路技术切除距后三角骨或者巨大距骨后外侧凸并减压??长屈肌腱腱鞘20例。均表现为踝关节后内侧疼痛,主动及被动跖屈疼痛加剧。其中男 13例,女 7 例,平均年龄15-40(24.1±7.1) 岁。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 结果:20例随访时间为 15~30(23.2±4.3)个月,AOFAS从(68.1±4.0)分提高至(94.4±2.3分)(t=27.40,P<0.001),疗效评价均为优;术后主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00±0.65分)显著低于术前(7.25士0.72分)(t=28.92,P<0.001)。 结论:经后方入路踝关节镜下治疗后踝撞击综合征伴??长屈肌腱病变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1
    • 以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腰椎椎弓根置钉路径在术中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王哲, 于建林, 姜传杰, 段修杨, 杨永军, 周纪平, 林海朋, 李金健, 岳肖华

      Abstract:

      目的:通过术中导航技术验证以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腰椎椎弓根置钉路径的可行性及精准性。 方法:研究2019年06月-2020年08月,行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患者132例。其中观察组66例,采用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置钉路径结合术中导航技术置钉。对照组66例,采用手术导航技术置钉。术后行 CT平扫+MPR重建,依据Rampersaud A—D分级法评估螺钉置入的精确性,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切口长度、矢状位、横断位偏移角度、首次穿刺成功率等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28枚,其中观察组264枚,对照组264枚。对照组和观察组精准置钉以及矢状位、横断位偏移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首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应力传导分析方法确定腰椎椎弓根置钉路径是可行的并且置钉准确率较高,对实现个体化椎弓根置钉有较大的应用参考价值。

      • 1
    • 微骨折与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病变比较

      马宏垒, 付炳金, 邓明明, 薛阳, 赵永杰, 孙广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微骨折术与骨软骨柱移植治疗小面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9例小面积(0.8-1.2cm2)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微骨折组和移植组。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踝关节运动评分(AAS)和Berndt与Harty基于X线提出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标准(Berndt分期)。[结果] 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微骨折组和移植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7.2±3.2)月、(17.5±3.6)月,末次随访时微骨折组和移植组患者VAS评分、AOFAS评分、AAS评分、Berndt分期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与微骨折组相比,移植组效果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面积(0.8-1.2cm2)距骨骨软骨损伤,微骨折术与骨软骨柱移植术均能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骨软骨柱移植手术效果更显著,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本实验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1
    • 两种入路头颈部开窗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刘国杰, 刘沛, 孙永强, 孙楠, 陈晓波, 翟沛, 宗超, 阎亮

      Abstract:

      [目的] 评价经DAA入路股骨头颈部开窗减压植骨(light-bulb技术)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light-bulb技术治疗的116髋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DAA入路者54髋(DAA组),传统Watson-Jones入路者62髋(传统组)。围手术期,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随访期间,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 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及髋关节内-外旋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拍摄髋关节正位、蛙式位X线观察髋关节间隙、股骨头形态及坏死灶面积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两组放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年的HHS评分、术后2年的髋关节内-外旋ROM及影像学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AA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48小时VAS评分、术后9个月内的HHS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坏死灶位于股骨头前侧或前外侧的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DAA入路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术后早期功能更好,可以作为传统Watson-Jones入路的替代入路。

      • 1
    • 运动对线单髁膝置换的临床与影像研究

      孙晓威, 张启栋, 王卫国, 程立明, 郭万首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线定位技术与传统手术技术,在术中垫片运动轨迹,临床效果和影像学评价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6月收治牛津单髁手术患者,运动组23人30膝,常规组25人30膝。比较两组术中垫片运动方式和运动距离、临床效果,及影像学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基线特征无差异(P>0.05)。术中垫片运动轨迹存在差异,运动组可达到更为理想的垫片运动轨迹(P<0.05),而术中垫片移动距离无差异(P>0.05)。临床结果显示,运动组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P<0.05)。而组间术前后KSS无差异(P>0.05)。影像学评估显示,运动组假体邻近度小于常规组(P<0.05),而手术前后的HKAA,术后股骨及胫骨假体内外翻,股骨假体屈伸,胫骨后倾及假体相对倾斜角均无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介绍的UKA术中运动学对线定位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临床结果相似,假体安装准确性相似,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小,假体间的邻近度更小,且垫片运动轨迹更为理想。

      • 1
    • 原发性冻结肩关节镜松解范围的选择及预后

      陆必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冻结肩关节镜松解范围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84例,采取保守治疗患者25例(保守组),关节镜下前方松解治疗37例(前侧松解组),关节镜下3600松解治疗22例(3600松解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4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评分、Constant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 结果 ①三组患者在性别、侧别、年龄、Nevaiser分期、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②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Constant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周时,三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前侧松解组和3600松解组的VAS评分显著小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前侧松解组和3600松解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侧松解组和3600松解组Constant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4周,前侧松解组与3600松解组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显著大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前屈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3600松解组的内旋角度大于前侧松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前侧松解组与3600松解组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及前屈均大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关节镜下前侧松解能够显著改善原发性冻结肩肩关节功能。

      • 1
    • 半月板部分切除术与修复术治疗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疗效对比的荟萃分析

      秦智, 乔晓红

      Abstract:

      目的:通过汇集统计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比较修复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修复术与部分切除术比较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名研究员将检索出的文献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估,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Kellgren-Lawrence等级、内侧半月板关节间隙、是否发展到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等评价指标运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患者共263例,其中行修复术治疗的患者149例,行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14例。结果显示:Lysholm评分(MD=9.72,95%CI:3.27-16.16,P=0.003)、IKDC评分(MD=11.91,95%CI:1.21-22.61,P=0.03)、Kellgren-Lawrence等级(OR=0.09,95%CI:0.04-0.21,P < 0.000 0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OR=0.10,95%CI:0.04-0.24,P < 0.000 01),修复术组均优于部分切除术组;内侧半月板关节间隙(MD=1.28,95%CI:0.00-2.55,P=0.05)边缘显著。 结论:与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相比,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修复术在临床评分及长期预后方面要明显优于半月板部分切除术。部分切除术组在一些病例中也显示出症状缓解。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患者的严格选择对于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至关重要。

      • 1
    • 两种不同的腰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厉锋, 伦登兴, 刘大勇, 郑桂峰, 马崇一, 赵晓栋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新型腰椎后路内固定矫形螺钉在人类骨质疏松腰椎标本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4例骨质疏松的腰椎标本(L1-5)。采用间隔分组的方法将标本分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观察组A1-A8椎体行新型腰椎后路矫形螺钉双螺钉固定,中间安装横向钛棒;对照组B1-B8行普通椎弓根螺钉双螺钉固定;A9、B9为双椎骨,四钉双侧纵向钛棒连接,A9同时两根横向钛棒连接。对上述标本行螺钉拔出测试,记录各标本的最大拔出力,并影像学观察钉道破坏情况。结果:生物力学试验中,观察组测得的最大拔出力(1173.24±244.57 N)均大于对照组(705.23±264.09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8,P=0.002)。两组拔出测试后,螺钉拔出侧钉道的破坏情况不同:观察组4例出现单侧椎弓根外侧壁骨折,2例椎体骨折;对照组均无椎弓根、椎体骨折;观察组螺钉拔出时,螺钉与横向钛棒角度未发生改变;对照组螺钉拔出时,均出现外展角度变小、钉道内松动。结论: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相比,新型腰椎后路内固定矫形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中的稳定性更好,能够降低螺钉松动的几率。

      • 1
    •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观察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机制

      张恒维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以及其对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来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0例AS初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佛波酯诱导人单核细胞株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组、AS组和实验组等3组进行。正常组:THP1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5%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AS组:THP1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5%的AS患者的血清,实验组:THP1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5%的AS患者的血清,再添加1mL的100nmol/L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溶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206和CD68细胞的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以及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基因生物芯片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qPCR)分析确定1,25-二羟基维生素D3作用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S组和实验组细胞CD206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含量明显下降,CD68阳性细胞的比例以及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的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S组比较,实验组细胞CD206阳性细胞的比例和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含量明显增加,CD68阳性细胞的比例和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生物芯片分析以及RT-qPCR确定TLR4基因是1,25-二羟基维生素D3作用的靶基因。与正常组相比,AS组和实验组细胞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明显升高,与AS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调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1
    • 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促进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实验性研究

      贾海栋, 李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对兔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系分化对细胞进行鉴定。通过化学方法构建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膜片(添加50μg/ml抗坏血酸),膜片构建成功后对其进行检测: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膜片的结构,大体观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制备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直径为3.5mm,深度为3mm),然后将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细胞膜片组。术后3个月取标本进行检测,观察软骨的修复情况。[结果] 原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短梭形、三角形贴壁生长,经过传代培养后细胞逐渐呈涡旋状生长,第三代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系分化能力;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具有多层结构,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将细胞镶嵌在其中。术后3个月取标本观察检测提示:细胞膜片组骨软骨缺损处可见大量新生的软骨组织再生,新生的软骨组织形态和颜色均接近于正常软骨;而对照组几乎没有新生软骨的形成。O’Driscoll评分结果也显示细胞膜片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膜片能够促进兔关节软骨的再生,为临床软骨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1
    • 体重指数与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的关系:一项Meta分析

      田晟源, 徐子航, 吴昌兵, 王俊华, 王洪

      Abstract: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否与肩关节置换术后的不良事件存在联系。方法:搜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与中文数据库万方、CNKI、维普中关于肥胖与肩关节置换术关系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文献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每项研究的样本量从76到144,139人不等,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包括3个前瞻性研究和7个回顾性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患者(BMI>30kg/m2)术后感染率较高[OR=3.83, 95%CI(2.72-5.41), I2=64%],且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也较高[OR=3.93, 95%CI(3.61-4.29)]。超重患者(BMI>25kg/m2)手术时间更长[MD=6.90, 95%CI(3.79-10.00), I2=0%]。超重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术后的任意并发症[OR=0.87, 95%CI(0.71-1.08), I2=38%]、肥胖与非肥胖患者的术后翻修率[OR=1.48, 95%CI(1.39-1.57), I2=71%]、住院时间[MD=0.03, 95%CI(-0.03-0.09), I2=1%]和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MD=0.36, 95%CI(-7.38-8.11), I2=0%]。结论:肥胖患者接受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感染率升高,并且超重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综合看来,所有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肩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是有益的。

      • 1
    • ERCC在骨肉瘤发病机制与顺铂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韩超哲, 赵莹, 雨山, 段劭, 李超

      Abstract: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它的转移能力较强并且预后较差,有研究表明骨肉瘤的发生与对顺铂耐药均与ERCC基因相关。ERCC基因作为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的关键组成基因,可影响DNA修复能力。其功能差异主要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低表达可能会造成骨肉瘤发病风险升高,高表达则使患者对顺铂耐药性增加。此外,ERCC基因对骨肉瘤的发病与预后及指导化疗药物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对ERCC基因的靶向抑制为减少顺铂的耐药性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ERCC在骨肉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提供相关思路。

      • 1
    • 3D打印骨科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米发桗

      Abstract: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快速成型及快速制造技术,其可将患者虚拟的X线片、CT和MR等平面影像快速转换成三维实物,并且可实现材料结构的个性化定制以及与病变部位的解剖学匹配,已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3D技术在骨科临床及组织工程的前沿研究,总结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

      • 1
    • 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董飞, 李爱国, 毛伟, 何培亮, 黄国伟, 陈环

      Abstract:

      摘要: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单个率的方法,总结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种类及其发生率。方法 对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检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软件的Meta程序包对检索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累及总病例数995例。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如下:髋关节脱位(0.99%, 95%CI:0.00~0.02),深静脉血栓(3.41%, 95%CI:0.01~0.06),感染(2.31%, 95%CI:0.01~0.05),假体周围骨折(1.13%,95%CI0.00~0.02)。结论 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术者在围术期应该多加防范。

      • 1
    • 椎间盘退变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陈飞, 陆声, 李娜, 唐绍华, 岳文强, 陈家瑜

      Abstract:

      下腰痛是全球性健康问题。椎间盘退变是主要原因,但机制不明。目前可以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探索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以及新的治疗靶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本文主要综述了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比较各种模型优缺点及适合的研究领域。

      • 1
    • 脑性瘫痪的外科与康复一体化治疗进展

      曾杰, 徐林, 邓博文, 任敬佩, 赵毅, 穆晓红

      Abstract:

      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病,外科手术与康复训练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总结外科手术和康复训练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相互关系,分析构建脑瘫外科与康复治疗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目前问题和相应策略,以期推动脑瘫诊疗的多学科协作。

      • 1
    •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

      田心保, 林瑞珠, 朱宁

      Abstract: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 SANFH )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不当而发生,导致股骨头内部血液供给系统受损以及骨细胞和骨髓各组织成分的死亡,进而可能导致股骨头结构的改变、股骨头塌陷和关节功能的障碍。由于股骨头经常塌陷和髋关节功能障碍,成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骨科疾病。最终,患者需要全髋关节置换术,这将会严重危害到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然而,该病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干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广泛深入研究,人们正在研究SANFH的确切发病机制,并探索更多新的治疗方法。这篇综述讨论了关于SANFH发病机制的几种主要理论学说。

      • 1
    • microRNAs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景文, 李生, 李永盛, 邱晓明

      Abstract: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继发性病变如氧化应激、凋亡等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microRNAs(miRNAs)是一类新型的小非编码RNAs,其通过沉默翻译或干扰靶mRNAs的表达调控蛋白质的产生和细胞功能。SCI改变了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等许多继发性损伤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本综述旨在阐明miRNAs在脊髓损伤后凋亡及氧化应激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导miRNAs在脊髓损伤中的进一步研究。

      • 1
    • 青少年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尚林

      Abstract:

      [目的]探讨青少年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15例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患者的手术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8例,右侧7例,年龄14~18岁,平均(15.73±1.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联合人工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一期愈合。15例患者获得完全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5±6.20)个月。VAS评分和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症状下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患者,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联合人工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症状,早期即开始踝关节的康复锻炼。

      • 1
    • TUG1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移穷, 刘众成, 张坤, 刘雪宁, 王力夫, 路凡, 耿彬, 夏亚一

      Abstract:

      牛磺酸上调基因1 (Taurine upregulated 1, TUG1) 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其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它通过抑制多种miroRNA (miRNA) 和调节相关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此外,TUG1的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患者的预后相关,是一种判断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TUG1参与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TUG1在骨肉瘤中的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1
    • 长链非编码RNA lnc02126在尤文氏肉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连笑宇, 王彦飙, 王家林, 王宏博, 刘斌峰, 刘震东, 高延征

      Abstract: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02126(lncRNA02126)对尤文氏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从ICGC (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数据库中获取了56例尤文氏肉瘤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单多因素分析探究lnc02126与尤文氏肉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RT-qPCR检测lnc02126在尤文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通过GO和KEGG分析了解lnc02126在尤文氏肉瘤的生物学进展中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CMap(Connectivity Map)预测了对尤文氏肉瘤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结果]lnc02126高表达组的尤文氏肉瘤患者预后明显较差(P=0.025)。lnc02126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P<0.001)。RT-qPCR实验结果表明lnc02126在尤文肉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P=0.0043)。GO和KEGG分析发现细胞外的结构组织构建、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等相关信号通路是lnc02126引起尤文氏肉瘤恶性进程的分子机制。CMap分析显示石蒜碱、伊洛前列素、毒胡萝卜素对尤文氏肉瘤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结论]lnc02126是尤文氏肉瘤的独立预后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尤文氏肉瘤的治疗靶点。

      • 1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分析

      方继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并与锁定钢板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股骨干陈旧性骨折患者80例,桥接组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42例),钢板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3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桥接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桥接组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钢板组(P<0.05);桥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桥接组患者的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等影像学愈合状况明显优于钢板组(P<0.05)。[结论] 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具有在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建议依据病情优先选择。

      • 1
    • 牛津单髁置换术中三种胫骨旋转截骨定位方法的比较

      李张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牛津单髁置换术中,三种胫骨旋转截骨定位方法对胫骨假体位置参数和临床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左膝31例,右膝28例。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三组,其中观察组A采用髂前上棘定位,观察组B采用内侧髁间嵴尖与髌腱胫骨结节止点内缘连线定位(substitute anteroposterior line,sAP),观察组C采用胫骨解剖轴线定位。观察三组患者术中聚乙烯衬垫突出发生率、术后胫骨假体外旋角、内外翻角及后倾角及膝关节KSS评分。结果 (1)术中观察组A中5例(26.32%)聚乙烯衬垫向前内侧移动突,平均距离2.07±0.52mm。观察组B中为2例(10.00%),平均距离1.93±0.38mm(X2=6.553,P=0.037)。(2)观察组A外旋角度为7.84±2.49°,显著大于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3.79±0.71°和 4.02±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B和观察组C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时间平均为9.82±2.05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松动病例。观察组A中5例聚乙烯衬垫突出的患者3例出现疼痛。三组之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与观察组显著高于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牛津单髁置换术中sAP线和胫骨解剖轴线定位胫骨假体外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高,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 1
    • 内镜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殷大利, 初娇, 纪祥, 陈西民, 何旭, 边洪琳, 王琳, 解维峰

      Abstract:

      目的 通过内镜治疗腕管综合征,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8年9月~ 2020年1月,经治31例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5例,女23例(3例双侧手术);年龄46~62岁,平均53.5岁。应用内镜微创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包括症状严重程度量表(BCTSQ-SS)和功能状态量表(BCTSQ-FS)两部分内容的波士顿问卷调查量表(BCTQ),肌电图检查(Lat、Amp、SCV)分别评估术前、术后的手部功能和不适感。结果 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评分平均数:BCTSQ-SS为43.5,BCTSQ-FS为34.6。术后2周,BCTSQ-SS为40.3,BCTSQ-FS为31.5。术后半年,BCTSQ-SS为33.2,BCTSQ-FS为21.5,术后一年,BCTSQ-SS为15.6,BCTSQ-FS 12.3,均较术前评分降低(p<0.01),术前评分平均数:Lat为6.72 ,Amp 为12.25 ,SCV为36.1,术后评分平均数,Lat为3.92 ,Amp为15.26,SCV为60.4,均较术前评分提高(p<0.01),超过临床重要评分差异参考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治疗腕管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患者接受度高及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1
    • VSD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创面

      武豪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创面感染的患者中分析VSD技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患者106例,均接受清除术治疗,VSD组患者加用VSD治疗(56例),对照组患者加用常规换药治疗(50例)。[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VSD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VSD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VSD组血常规、炎症标志物检测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创面感染的患者中采用VSD治疗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两种内固定比较

      王传鑫, 李凯欣, 孟德弘, 张君, 李壮, 李景银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两种内固定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方式分为内、外侧组两组,内侧组32例给予内侧解剖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固定,外侧组32例给予前外侧L形钢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进行患肢功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未发生神经、血管严重并发症。在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内侧组<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临床骨愈合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AOFAS 评分显著增加,AOFAS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内侧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但内侧组与外侧组均可有效治疗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

      • 1
    • 两种术式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的比较

      胡宇宁, 曲军杰, 孙德麟, 李成立, 王彦超, 徐林

      Abstract:

      [目的] 比较小切口腕管切开松解术与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118例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小切口腕管切开松解术(小切口组),56例患者采用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BCTQ)评分、瘢痕痛发生率。采用Kelly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118例切口均甲级愈合。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要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术后1、3个月小切口组的VAS评分及BCTQ症状评分均低于传统组低(P<0.05),而术后6、12个月两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BCTQ功能评价中小切口组术后3、6、12个月的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小切口组术后6、12月的瘢痕痛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小切口组优良率大于传统组(P<0.05)。 [结论] 小切口腕管切开松解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相比于传统腕管松解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临床症状,且有利于患者术后中长期的功能恢复,降低瘢痕痛的发生率。

      • 1
    • 颈前路ACDF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

      王志钢, 田纪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前路ACDF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行颈前路ACDF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病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16例,测量统计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位形态参数以及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至椎间融合,平均随访13.5个月,术后C2-7SVA值较术前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C2-7Cobb角增大,椎间隙高度增加,末次随访时 JOA评分、NDI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且VAS疼痛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ACDF手术不仅可以直接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缓解颈肩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改善颈椎矢状位形态,恢复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获得良好的颈椎平衡。

      • 1
    • 外固定治疗需透析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报道

      秦东, 王金国, 郭玲玉, 闫秀中, 陈晓雪, 鲁玉州, 吴亚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用外固定架治疗需要血液透析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从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需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给予患者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并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统计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周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拆除外固定;术后半年随访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6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6~23.0)ml,平均(11.92±5.95)ml。股骨转子间骨折在12个周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半年随访,根据Sanders创伤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优秀6例,良好9例,较差1例,失败0例。[结论]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需透析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1
    • 带线锚钉联合“8”字缝合固定髌骨下级骨折

      张伟, 程安源, 夏平, 许福生

      Abstract:

      介绍带线锚钉联合“8”字缝合固定髌骨下级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 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纯带线锚钉髌骨近端固定,并使用锚钉缝线对髌韧带等髌骨周围软组织进行“8”字缝合,所有患者于术后 1、2、3、6、12 个月门诊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情况,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按照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7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月,骨折愈合时间14-16周,无内固定失效病例,术后12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中优30例,良7例,优良率100%,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 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修复了伸膝装置,操作简单安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疗效满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治疗该类型骨折的可靠方法。

      • 1
    • 老年股骨颈骨折左心衰竭半髋与全髋置换比较

      袁鹤, 张华, 范志勇, 王斌, 童九辉, 马维

      Abstract: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行全髋置换(THA)及半髋置换(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的老年患者共45例 ,HA组 30例,THA组15例,分析两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住院用时、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及射血分数分型水平等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HA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以及住院用时均较TH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 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 评分上THA组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随访Harris 评分组内比较,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显著增加 (P<0.05)。两组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左心衰竭射血分数水平比较,THA组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适当参考左心衰竭射血分数分型对全半髋手术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心衰且射血分数异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半髋置换,其安全性及效果肯定。对于心衰但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全髋置换,其具有更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疗效。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行全髋置换(THA)及半髋置换(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的老年患者共45例 ,HA组 30例,THA组15例,分析两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住院用时、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及射血分数分型水平等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HA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以及住院用时均较TH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 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 评分上THA组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随访Harris 评分组内比较,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显著增加 (P<0.05)。两组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左心衰竭射血分数水平比较,THA组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适当参考左心衰竭射血分数分型对全半髋手术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心衰且射血分数异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半髋置换,其安全性及效果肯定。对于心衰但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全髋置换,其具有更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疗效。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行全髋置换(THA)及半髋置换(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的老年患者共45例 ,HA组 30例,THA组15例,分析两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住院用时、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及射血分数分型水平等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HA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以及住院用时均较TH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 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 评分上THA组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随访Harris 评分组内比较,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显著增加 (P<0.05)。两组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左心衰竭射血分数水平比较,THA组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适当参考左心衰竭射血分数分型对全半髋手术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心衰且射血分数异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半髋置换,其安全性及效果肯定。对于心衰但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全髋置换,其具有更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疗效。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患者行全髋置换(THA)及半髋置换(H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2019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合并左心衰竭的老年患者共45例 ,HA组 30例,THA组15例,分析两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住院用时、术后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及射血分数分型水平等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HA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色素下降值以及住院用时均较TH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 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 评分上THA组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术后随访Harris 评分组内比较,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显著增加 (P<0.05)。两组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左心衰竭射血分数水平比较,THA组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适当参考左心衰竭射血分数分型对全半髋手术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心衰且射血分数异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半髋置换,其安全性及效果肯定。对于心衰但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可考虑选择全髋置换,其具有更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疗效。

      • 1
    • 显微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梁磊, 刘兰涛, 王德春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3月期间因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显微镜辅助微创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融合固定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术前、术后3、6、12个月下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手术,无转为开放或者其他手术方式病例,手术时间(181.33±20.21)min,术中出血量(167.81±37.41)ml。有3例硬膜破裂导致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外膜撕裂,术中均未进行修补等处理,愈后良好。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改良Macnab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2.5%。[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明确。

      • 1
    • ?血栓弹力图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指导价值

      方懿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6小时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根据术后6小时血栓弹力图检查结果实施抗凝治疗,比较术后4周时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相关并发症及术后48h引流量和术后总住院时间,分析血栓弹力图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并绘制血栓弹力图指标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计算AUC面积。[结果] 观察组血栓弹力图指标中R和K值大于对照组(P<0.05),MA、Angle-α和CI小于对照组(P<0.05),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图检测者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9.5%,血栓弹力图中K值预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AUC面积最大,达到0.924。[结论] 针对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上,实施血栓弹力图指导,能有效调节机体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功能,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在诊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 1
    • 同体位斜向椎体间融合与单侧椎弓钉固定技术

      钟晖, 陆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同体位斜向椎体间融合与单侧椎弓钉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7月~2019年6月应用同体位下经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3例,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40~71岁,平均(57.2±10.0)岁。术前C型臂进行透视定位,对左腹部前外侧沿腹外斜肌及腰部肌间隙体表分别进行标记,术中根据确定点进行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 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6枚,置钉准确率96.5%。术后1年复查CT,其融合率达到100%。无并发严重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出现左侧大腿前内侧麻木不适的患者有2例,但均在术后6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同体位斜向椎体间融合与单侧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精简手术过程,同时节约手术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临床疗效。

      • 1
    • 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膝关节功能及关节面塌陷的影响

      李璐兵, 韩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膝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内固定(A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膝关节功能及关节面塌陷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住院治疗的9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ARIF治疗49例为观察组,46例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测量关节活动度,随访评价影像学塌陷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3d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低于(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HS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Rasmussen影像学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面高度及矫正丢失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膝关节镜辅助下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可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降低关节面塌陷,改善临床预后。

      • 1
    •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后轴向移位的观察

      李世梁, 杜兰翔, 李世佳, 肖嵘, 王志相, 刘盛飞

      Abstract: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后轴向移位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0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桡骨轴向移位患者45例,依据复位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轴向移位程度分为<2.5mm组24例和>2.5mm组21例2组。测量两组末次随访时X线片桡骨短缩移位程度、掌倾角及尺偏角,采用 Mayo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末次随访时发现桡骨远端均存在不同程度轴向移位,两组轴向移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mm组掌倾角、尺偏角均优于>2.5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yo评分中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5mm组功能、握力、活动范围及总分均优于>2.5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后存在桡骨轴向移位现象,其轴向移位<2.5mm对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小。

      • 1
    • 骨关节炎MRI骨髓水肿与疼痛等级相关性研究

      陈 禹

      Abstract:

      背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水平和健康。早期诊断KOA有助于干预与防治。目的:通过对KOA患者骨髓水肿(Bone Marrow Edema,BME)分级与疼痛等级进行比较,探讨 KOA疼痛与BME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三科门诊诊治的KOA患者,共3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85例;用凯尔格伦-劳伦斯(Kellgren-Lawrence, K/L)标准分级,将纳入患者分为低K-L组,190例;高K-L组,95例,将BME大小(损害的深度垂直于邻近的关节面进行测量) 进行分级;利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划分疼痛等级;并与相应的疼痛等级数据进行统计学运算。结果: 1. 在低K-L组与高K-L组中,患者年龄均有差异性,女性均低于男性。低K-L组中女性BME发病率高于男性;高K-L组,组中男女的BME发病率无差异。2. 低K-L组中,BME分级与疼痛等级呈正相关。在低K-L组中,K/L分级与疼痛无相关性。3 在高K-L组中,BME分级、K/L分级均与疼痛等级呈正相关。结论:1. BME与KOA疼痛等级呈正相关。2. 在疼痛分级高,K/L分级低的KOA患者诊断中,K/L分级有缺陷。

      • 1
    •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联合网状微钻孔化技术治疗膝骨软骨全厚较大面积缺损(1例报告)

      许树柴, 吕阳, 刘洪亮, 杨美平

      Abstract:

      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特别对于年轻患者大面积的骨软骨缺损。其中同种异体骨移植对于大面积软骨损伤的修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措施,但由于临床安全性和获取的便利考虑,需要同种异体冰冻骨,去除了部分免疫源性,对供体保存进行部分灭活和冰冻,仅能够保存部分的软骨细胞,因此临床上若单纯仅对深低温冷藏同种异体软骨进行软骨移植会因为移植物的软骨细胞活性较低,严重影响软骨愈合和临床疗效[2]。因此本研究采用组织工程学思想将深低温冷藏的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物作为支架,网状微钻孔技术同时对灭活的软骨移植物以及局部骨髓微钻孔从而使得骨髓间质干细胞释放入网状孔表面作为种子细胞,并充分爬行在“支架”上提供促进软骨愈合的生长因子,模拟组织工程技术中再生修复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支架、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3],对膝骨软骨全厚较大面积缺损患者进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联合网状微钻孔微骨折技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 1
    • 胸1倾斜角对Zero-P术后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庄洵荣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胸1倾斜角(T1-slope,T1S)对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术后椎间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的影响,为预防融合器下沉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术前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 T1S角度,选择两例C5/6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螺旋 CT扫描患者从C1到T2椎体进行薄层扫描,在Mimics14.0、Geomagic Studio 10.0、Cero3.0建立颈椎及Zero-P的三维模型,在Hypermesh 13.0、Abaqus6.14建立正常对照模型、T1S≤18°及>18°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定义材料参数、边界条件,计算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载荷下,计算椎间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结果 (1)本研究建立的C1-T2的有限元模型共包含33683个节点,135746个单元,具有较高度的相似性。各节段的活动范围均位于正常区间内。(2)低倾斜模型邻近椎间盘的代偿活动度显著大于高倾斜模型及对照模型。其中前屈、后伸载荷下,低倾斜模型与高倾斜模型的C4/5活动度比对照模型分别增加为26.85%和14.81%,而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0.53%、8.51%和17.02%、12.28%。两模型C6/7的增加幅度小于C4/5。(3) 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载荷作用下,Zero-P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均显著大于对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屈、后伸载荷下,低倾斜模型中C4/5、C5/6融合器、C6/7应力均显著大于高倾斜模型(P<0.05)。侧弯及旋转载荷下,两模型之间应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1S及颈椎曲度减小是导致颈椎前路单节段Zero-P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及椎间融合器应力增加的主要因素。

      • 1
    • 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磁共振表现

      田娜, 岳云, 王沛哲, 李慎江, 闫呈新

      Abstract:

      目的:探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磁共振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临床确诊为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结果:大转子疼痛综合征主要的MRI表现:在脂肪抑制T2WI及质子加权成像脂肪抑制(PDFS)序列上,①肌腱炎和腱鞘炎,前者表现为沿肌肉及其肌腱走行区的高信号,后者表现为沿腱鞘走行区周围分布的高信号。②肌腱撕裂,部分撕裂表现为臀肌肌腱内见不连续线状高信号;完全撕裂表现为肌腱内连续的线样高信号。③转子滑囊炎,表现为极高信号。④大转子局部骨质改变,大转子骨质内见局限性高信号灶。⑤髂胫束增厚,表现为不均匀、杂乱的信号。结论:MRI检查,尤其是脂肪抑制T2WI及PDFS成像可清晰显示大转子周围肌肉、肌腱、关节囊等解剖结构和病变内部情况,对大转子疼痛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作出明确诊断。

      • 1
    • 组配式环锯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钟环, 周世怀, 陈海聪, 吴少科, 魏波, 冯柏淋, 邹其声, 欧阳汉斌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组配式环锯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的7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环锯辅助手术分为实验组34例,采用环锯辅助PFNA内固定,年龄为(81.56±12.27)岁;对照组36例,采用标准配套工具辅助PFNA置钉,年龄为(77.81±12.8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患侧股骨颈干角角度差值、术后患侧偏心距变化程度、出院前VAS疼痛评分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中透视(11.43±2.61)次少于对照组(14.72±1.98)次,实验组手术时间(39.26±6.71)min要短于对照组(43.59±9.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干角角度差值(4.26±1.48)°小于对照组(5.19±2.02)°,而患侧偏心距变化程度(3.17±1.56)mm也小于对照组的(4.07±1.6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前VAS疼痛评分和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组配式环锯辅助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在提高手术效率和骨折复位质量方面较常规辅助工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肌内效贴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疗效观察

      李霞, 梁晓松, 张伟, 高玉镭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运动员肩关节镜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 [方法] 临床搜集39例肩关节肩袖或盂唇损伤运动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臂肿胀和被动外展角度。[结果]对照组V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第7天时,观察组被动外展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臂肿胀程度无明显差别。 [结论] 肩关节镜术后功能锻炼联合使用肌内效贴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锻炼效果,有利于术后功能康复。

      • 1
    • 两种体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转子下骨折比较

      张刚

      Abstract:

      [目的]比较侧卧位与仰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6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4例,女23例;年龄平均(47.13±13.12)岁。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Ⅰ型15例,Ⅱ型17例,Ⅲ型19例,Ⅳ型9例,Ⅴ型7例。39例行侧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28例行仰卧位PFNA内固定治疗(仰卧位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侧卧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平均[(15.91±1.74)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侧卧位组显著优于仰卧位阻(P﹤0.05)。两组骨折复位质量、临床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仰卧位手术相比,侧卧位具有无需牵引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透视次数少、髋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转子下骨折手术体位。

      • 1
    • 合并后方韧带损伤老年胸腰椎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因素

      崔智慧, 张国强, 孟纯阳, 李庆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损伤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治疗68例合并PLC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45例,年龄61-81岁,平均70.0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椎体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椎体骨水泥量、手术方式、穿刺方式、ODI、骨密度、Cobb角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椎体再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椎体骨水泥量、ODI、骨密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穿刺方式、Cobb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统计分析,PKP术、双侧穿刺、较大的Cobb角在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发生椎体术后再骨折几率小。结论 手术方式、穿刺方式、Cobb角可能是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 1
    •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管狭窄两种椎间融合术比较

      孙武, 朱立国, 杨克新, 董永丽, 冯敏山, 高春雨, 银河

      Abstract: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MIS-TLIF组32例,PLIF组4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随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侧凸Cobb 角度数、腰前凸度数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平均29.09月,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MIS-TLIF组9.38%,PLIF组34.88%)MIS-TLIF组优于PLIF组 ( P<0.05 );出院时VAS评分、ODI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 评分MIS-TLIF组优于PLIF组 ( P<0.05 );侧凸矫形和椎间植骨融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单节段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 MIS-TLIF微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更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矫形效果和植骨融合率与PLIF相近。

      • 1
    • 两种内镜技术腰椎间盘切除术比较

      谷艳超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UBE(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单边双通道内镜)和PELD(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1日-2020年12月30日行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64名患者,随机分到UBE组和PELD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组手术时间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UBE组术中1例硬膜破裂,对症处理后痊愈;两组术后血肿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UBE组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5±2.4)月,两组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末次随访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功能障碍指数) 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天、1个月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UBE组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不同时间点CT影像学测量对比,椎间隙高度和椎管面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与PELD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上均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但UBE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较长,术后伤口疼痛更为明显,更推荐PELD。

      • 1
    • 是否使用止血带全膝置换术的中期随访比较

      钟齐刚

      Abstract: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中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收治符合纳入排除标准98例病人,其中止血带组(T组)48例和非止血带组(NT组)50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数、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3、5年KSS评分、HSS评分、膝伸-屈ROM;术后即刻、1年、5年所取点位平均骨水泥渗透的深度(正位片6个,侧位片4个)及下肢立线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和切口愈合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组术中失血量(158.46±15.67)ml,显著少于NT组(260.58±33.09)ml;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T组延迟愈合一例,NT组输血一例)。两组KSS评分、HSS评分、膝伸-屈ROM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即刻、1年、5年测量的平均骨水泥渗透深度差异不明显,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不使用止血带对中期关节功能及假体稳定性无影响,同时利于术后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 1
    • 侧卧位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分析

      王海洋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应用侧卧位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并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其中改良组接受侧卧位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治疗(40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纵向切口入路治疗(3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改良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随访期间改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者的髋部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等影像学指标均与传统组差异较小(P>0.05)。[结论] 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应用侧卧位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在恢复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瘢痕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产生。

      • 1
    • 膝关节牛津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术后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

      任鹏鹏, 张启栋

      Abstract: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其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临床效果满意,但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膝关节生物力学。本文就膝关节牛津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术后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尸体研究、有限元分析、步态分析及其他研究方法等。

      • 1
    • 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有限元分析研究进展

      熊华章, 曾羿, 斯海波, 吴元刚, 沈彬

      Abstract:

      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是导致残疾常见的原因。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适应症选择和手术难度大,若选择和操作不当会导致临床疗效差和骨关节炎进展;有限元分析是目前模拟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膝关节应力分布和预测手术疗效的主要方法。本文对有限元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膝关节应力分布和改变及内置物的设计和安放研究进展等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提高手术和临床疗效。

      • 1
    • 胫骨横搬技术在老年人足踝部外伤性创面中的应用

      赵玉华, 邵文年, 陈爱国

      Abstract:

      目的:探讨胫骨横搬技术在老年人足踝部外伤性创面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自我院自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1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5例,左踝足患者8例,右踝足患者5例,年龄在62岁~78.5岁,平均年龄68.3岁,创伤性创面面积在8cm×6cm~20cm×13cm,平均创面大小在10cm×8cm,所有患者均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一种或几种基础疾病,并长期服用药物,创面均经过长期换药处理未愈合,并排除皮瓣修复的最佳适应症,13例患者均选用胫骨横搬技术治疗。结果:13例老年足踝部外伤创面运用胫骨横搬技术创面均愈合,愈合创面时间为35天~90天,横搬支架拆除时间为1~2个月,治疗过程中仅1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针道经过换药后好转,未出现骨坏死、骨不愈合、创面感染、皮肤坏死的病例,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后未复发。结论:胫骨横搬技术在老年人足踝部创伤性创面中有效的促进创面的愈合,显著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减少副损伤,降低创面的复发率,是临床治疗老年人足踝部外伤性创面值得推广的一种方式。

      • 1
    • 外固定治疗胫骨再骨折1例报告

      秦东, 王金国, 郭玲玉, 鲁玉州, 吴亚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复杂胫骨骨折不愈合伴再次不同平面骨折的方法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先期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因多种因素造成骨折不愈合,再次遭受外伤造成不同平面骨折的患者,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外固定治疗,该患者胫骨两处骨折得到临床愈合。结论: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胫骨不愈合伴再发骨折是有效的方法。

      • 1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髓内固定比较

      秦颖达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股骨近端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107例,其中61例采用 PFNA治疗,46例采用 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InterTan组总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P<0.05),PFN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明显优于InterTan组(P<0.05),两组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在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术后3月时髋屈伸ROM及术后3月时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的髋屈伸ROM及Harri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PFNA组(P<0.05),InterTan组发生内翻畸形、短缩畸形及尖顶距缩小要明显少于PFNA组(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为骨性愈合。[结论]PFNA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要优于InterTan组,而InterTan组术后骨折愈合所需时间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PFNA组少。

      • 1
    • 动态固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比较

      牟遐平

      Abstract: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手术治疗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组22例(Dynesys组),融合固定组24例(PLIF组),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8~40月,平均25.4月。Dynesys组术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及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侧邻近节段ROM均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融合组丢失了更多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UCLA系统评分标准评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固定和融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能保留更多运动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病率,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但临床运用时应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其能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病发生尚不确切。

      • 1
    • 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邹毅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三种手术方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组(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PFLCP组,3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组,4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关节置换组,32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LCP组、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PFN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多于PFNA组(P<0.05),PFLCP组、关节置换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短于PFLCP组、PFNA组,PFNA组短于PFL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LCP组、PFNA组1、3个月Harris评分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LCP组、PFNA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3.78%、90.24%、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并发生发生率分别为5.41%、7.32%、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LCP、PFNA、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基本一致,但三种手术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劣。

      • 1
    • 经皮与开放减压固定AO-A3胸腰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比较

      宋鑫, 张锋, 韩帅, 任东林, 王健

      Abstract:

      [目的] 对比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PPSF)联合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OPSF)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TLF)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2020年0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3 例。26 例采用PPSF联合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术(PPSF组);37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OPSF组)。对比两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结果] PPSF组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指标优于OPSF组,但手术时间多于OP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F组术后肌酸激酶指标在术后1周显著低于OPS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F组VAS、ODI 评分显著优于OP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后随访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SF组椎体后缘高度比和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指标优于OP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F联合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AO分型-A3型TLF患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影像学指标恢复好,具有一定的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关节突绞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疗效

      龙再现, 代叶红, 聂茂, 邓忠良, 王英杰, 刘涛, 徐广辉

      Abstract:

      目的 探讨提拉螺钉及改良撑开器复位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关节突绞锁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收治的128例关节突绞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的复位方式分为提拉组67例和撬拨组61例。提拉组在提拉螺钉及改良撑开器辅助下复位,撬拨组采用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复位后均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去除外固定时间及负重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ASI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提拉组评分高于撬拨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2-7前凸角、骨性融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撬拔复位相比,提拉复位中远期神经功能改善更佳。

      • 1
    • 比较PRP与透明质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杜森, 苏思维, 姜雯君, 王晓颖, 周路, 亓建洪, 宋洪强

      Abstract: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和透明质酸(H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Cochrane、PubMed和Embase中截至2020年12月所有相关研究进行,内容为研究关节腔内注射PRP和HA治疗KOA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进行检索、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使用Stata 14.0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纳入13项研究,共1259例患者。PRP组644例;HA组615例。随访12个月,PRP组WOMAC总分评分低于HA组 (MD = -16.57,95% CI = -23.34 ~ -9.79,P = 0.000);PRP组WOMAC疼痛评分低于HA组 (SMD = -1.02,95% CI = -1.69 ~ -0.34,P = 0.002);PRP组WOMAC功能评分低于HA组 (SMD = -1.47,95% CI = -2.34 ~ -0.59,P = 0.000);PRP组VAS评分低于HA组 (SMD = -2.75,95% CI = -4.93 ~ -0.57,P = 0.013)。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80~1.42,P=0.10)。结论:基于此meta分析,表明PRP在治疗KOA方面优于HA,且PRP在减轻疼痛和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两者安全性无差异。

      • 1
    • 经腓骨外侧入路PHILOS钢板与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尚林, 王翔宇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经腓骨外侧入路倒置PHILOS(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钢板与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60例(60踝)采取经腓骨外侧入路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Morrey-Wiedeman关节炎影像学分期Ⅲ期。其中采用PHILOS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30例患者为A组,采用PHILOS钢板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的30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完全骨性融合时间,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的后足-踝关节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大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了(19.53±5.22 )个月,B组随访了(21.00±5.63)个月,术后开始负重时间B组(6.32±0.48周)患者早于A组(7.10±0.85周)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达到完全骨性融合,但B组( 11.16±1.50周)所需时间少于A组( 11.97±2.61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和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腓骨外侧入路倒置PHILOS钢板与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均取得了满意效果,与单独使用PHILOS钢板相比,PHILOS钢板联合空心螺钉行踝关节融合术,更符合踝关节融合固定原则,融合所需时间短,更有利于患者早日活动。

      • 1
    • 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

      陆定贵, 何凤英, 林佳杰, 张卫扬, 姚顺晗

      Abstract:

      目的 探讨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例因胫骨干骨折接受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后出现非感染性肥大性骨不连的患者。男15例,女19例;年龄21-58岁,平均(39.55±10.8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AO分型:A型12例,B型17例,C型5例。34例患者诊断骨不连后均在骨不连松动侧打入阻挡螺钉,并通过X线检查观察应用阻挡钉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 13~36 个月,平均(20.21±6.26)个月。34例中,有31例获得骨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71±1.40)个月;其中3例未愈合,给予更换直径更大髓内钉及植骨后骨折愈合。本组骨不连患者应用阻挡钉后骨折愈合率达91.12%。结论 应用阻挡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肥大性骨不连,可增强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

      • 1
    • 股骨原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保肢治疗短期疗效观察

      周海振, 杜娟娟, 同志超, 陈博, 薛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方法治疗患者股骨原发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观察患者保肢治疗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病理诊断为下肢股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7例,发病年龄16~73岁、平均(47.12±14.9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原发部位X线片、CT 和MRI检查,肺部CT及全身骨扫描检查,穿刺活检10例。Enneking外科分期:IIA期1例,IIB期9例(其中3例病理性骨折)。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者4例(洛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术后接受化疗者8例(洛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接受肿瘤髋关节重建1例,接受节段型假体重建1例,接受肿瘤膝关节重建8例。依据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 ( MSTS ) 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7-43个月,平均(25.10±11.25)个月。4例死亡,全部为IIB期4例(2例病理性骨折),1例带瘤存活,5例无瘤存活。5例术后出现了肺转移或者其它部位多发转移,肿瘤转移平均时间(4.40±1.14)个月,2例局部复发。术后3个月下肢MSTS评分平均(26.5±1.58)分:1例患者接受肿瘤髋关节重建,28分;1例患者接受节段性假体重建29分;8例患者接受肿瘤膝关节重建平均(26.0±1.31)分。[结论] 保肢治疗是下肢股骨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主要方法,广范边界手术切除和化疗能够获得疾病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病理性骨折及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可能性较大。保肢治疗下肢功能恢复满意。

      • 1
    • 股骨前髁厚度对全膝置换术后活动度的影响

      强硕, 郑稼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前髁厚度改变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72例,通过手术前后膝关节CT测量内外侧股骨前髁、膝关节活动度与KSS评分。术前及术后各参数的测量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衡量膝关节活动度与前髁厚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按术前术后前髁厚度变化分为<-3mm组(减薄组),-3~3mm(无改变组),≥3mm组(增厚组),减薄组患者术后活动度与KSS临床评分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ROM与手术前后髁厚度差值、术前KSS临床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末次随访ROM与术前、术后前髁厚度无相关(P>0.05)。以末次随访时ROM为因变量,其它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0.655; 方程有效性经方差检验(F=17.588,P<0.001)。结果显示术前ROM、手术前后髁厚度差值对末次随访ROM影响最大。结论 股骨前髁厚度减少量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存在正相关

      • 1
    • 双侧腰椎峡部裂钉-钩-棒固定联合植骨术

      蔡芝军

      Abstract:

      目的 介绍腰后路钉-钩-棒固定术、峡部新鲜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双侧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钉-钩-棒固定术、峡部新鲜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20例。显露峡部裂椎体椎板、峡部,髓核钳清除峡部纤维组织,磨钻清理峡部硬化骨直至渗血,于峡部裂椎体双侧植入椎弓根螺钉,通过连接棒连接椎板钩,螺帽锁紧复位闭合峡部,取自体髂骨植于峡部裂处并压实。结果 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25±0.44),ODI评分(3.95±0.99), JOA评分(24.40±2.11),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平均骨融合时间平均(9.70±1.92 )月,19例骨性愈合,骨融合率95.00%。结论 腰后路钉-钩-棒固定术、峡部新鲜化、自体髂骨植骨术,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峡部裂修复手术方式。

      • 1
    • 不同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邻近节段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比较

      朱海, 陈维扬, 岳海涛, 唐洪辉, 季峰, 王守国

      Abstract: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1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多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多节段椎管减压、滑脱节段椎间融合+邻近狭窄节段开窗减压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A组23例,B组18例,两组滑脱主要部位为L4-5或L5-S1,滑脱度为I-II度,术前均行MRI及CT。结果 随访时间12月-36月,A组临床疗效满意率(22/23)95.7%,B组临床疗效满意率(16/18)88.9%,A、B两组均无手术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多于B组,两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邻近节段椎管狭窄手术治疗可取的良好疗效,多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与多节段减压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可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临近节段狭窄开窗减压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 1
    • 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后人工髋关节置换

      蔺海山, 王利

      Abstract:

      摘要: [目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21例(21髋)患者资料,记录不同随访时间点Harris评分及SF-12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根据术后随访时髋关节X线片,评估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THA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0.70±6.90)月;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入院时(45.33±5.9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88.94±2.91)分;SF-12量表从入院时(34.34±4.92)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87.22±4.17)分;随访时期未观察到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周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挽救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方式。

      • 1
    • V-Y推进皮瓣联合其它皮瓣修复拇指末节损伤

      王辉, 杨晓溪, 霍永鑫, 刘冰冰, 安晓飞, 杨山辉

      Abstract:

      [目的] 探讨V-Y推进皮瓣联合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瓦合修复拇指末节离断伤或脱套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 ~ 2019年8月收治23例无再植条件的拇指末节离断伤或脱套伤患者。10例为无再植条件的拇指末节离断伤,13例为末节脱套伤。分别采用V-Y推进皮瓣与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伤指掌、背侧创面。2块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46块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8 ~ 18个月,平均(12.30±2.46)个月。拇指末节外观良好,指端无疼痛、耐寒;背侧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 V-Y推进皮瓣为4 ~ 7 mm,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为5 ~ 9 mm。伤指总活动度与健侧拇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部外观评定:15例非常满意,8例满意。[结论] V-Y推进皮瓣联合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离断伤或脱套伤,操作简便,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1
    • 载药缓释敷料对兔开放创面愈合的影响

      耿磊, 张国强, 倪明, 任鹏, 刘浩, 孙菁阳, 郑清源, 程龙, 黄靖香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制止血、止痛、抗菌多功能一体的应用于开放战创伤的新型敷料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将壳聚糖、醋酸、聚乙烯醇、蒸馏水溶液、氨甲环酸、罗哌卡因以及纳米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浓度配置溶液并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纤维膜。通过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定此三种药物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制作开放伤兔模型,选择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新型敷料组和传统敷料组,评估出血量、兔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CRP)、创口组织病理切片中5个多形核粒细胞(PMN)最多的高倍镜视野PMN的平均值、创口完全愈合需要的时间。[结果]此三种药物累积释放量达到50%时需要大约12小时,而20小时时达到释放平衡;实验组失血量、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指数、术后第3天CRP、PMN均数及伤口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术后第7天疼痛指数、术后第1天CRP及术后第1天PMN均数两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载氨甲环酸、罗哌卡因及纳米银的壳聚糖/聚乙烯醇静电纺丝纤维缓释敷料可稳定缓释药物,并对兔战创伤模型具有止血、止痛、抗感染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 1
    • 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与跟骨舌形骨折的关系

      赵晶晶, 方真华, 黄若昆, 郝铖, 谢鸣

      Abstract:

      [目的] 采用三维CT重建图像测量,分析跟骨舌形骨折与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x线片判断跟骨骨折的Essex-Lopresti分型,CT重建图像评判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的发生及测量移位距离。[结果] 共分析了157例患者,其中舌形骨折型73例(46.5%),关节压缩型48例(30.6%),另外36例为不可分类型(22.9%)。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62例,其中舌形骨折型合并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34例(54.8%),关节压缩型型合并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11例(17.7%),不可分类型中合并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17例(27.4%)(P<0.05)。舌形骨折型合并的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移位平均(5.12±0.71)mm,关节压缩型合并的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移位平均(4.83±0.33)mm,不同骨折类型间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位移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 舌形骨折型中发生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几率高于关节压缩型,且舌形骨折移位越大,越易合并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深入研究其损伤机制对于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 1
    • 关节镜清理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慢性外侧不稳

      孙向阳, 刘阳, 付立功, 庞海鹏, 陈军, 王建义, 陈连旭

      Abstract: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利用AOFAS和VA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随访进行评分,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X线均显示踝关节位置正常,铆钉及骨道位置良好;MRI显示ATFL和CFL走形恢复正常,张力恢复良好。 平均随访(19.89±1.68)个月,按照AOFAS评分标准,优5例,良1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89%。末次随访AOFAS评分(82.67±13.78),较术前(51.72±8.28)显著提高(P<0.01);VAS评分(0.94±1.39),较术前(3.56±1.10)显著降低(P<0.01)。结论 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 1
    • 双套圈交叉缝合治疗急性拇指Stener损伤

      于俊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双套圈交叉缝合治疗急性拇指Stener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5月至2019年7月,我科在对12例急性拇指Stener损伤的治疗中,用双套圈交叉缝合治疗急性拇指Stener损伤,重建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止点,术后拇人字石膏下托固定4周,不固定指间关节,期间行指间关节屈伸练习,4周后去除石膏下托,改用支具固定2周,不固定腕关节及指间关节,逐渐锻炼伤指功能。[结果] 术后12例均获得7~25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拇指掌指关节稳定,活动正常,尺侧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捏力正常,手背及指背感觉正常。根据Saetta等评定标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 对于急性拇指Stener损伤的治疗,采用双套圈交叉缝合的方法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1
    • 感染性骨缺损外置钢板固定与分期骨水泥植骨的治疗

      周敏, 简超, 李宗焕, 漆白文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外置钢板联合分期骨水泥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科共收治感染性骨缺损患者26例,其中12例患者应用外置钢板结合分期骨水泥治疗(外置钢板组),14患者例应用外固定架结合分期骨水泥植骨治疗(外固定架组)。分析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8.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外置钢板组去除外固定时间常于外固定架组(p<0.05);两组患者骨性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负重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置钢板组出现钉道感染、松动例数显著少于外固定架组。 [结论] 锁定钢板外固定联合分期骨水泥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可取得与外固定架治疗相当的效果,且钉道感染、松动的发生率更低。

      • 1
    • 两家医院1年内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死亡分析

      应璞, 诸磊, 许岳, 赵镒汶, 黄智慧, 王珂杰, 丁文鸽, 戴小宇

      Abstract:

      [目的] 分析苏南地区两家医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一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南地区2家医院骨科2014年8月至2021年1月8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等)、肺部疾病(包括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 COPD)、哮喘等)、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ASA评级、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864例患者中术后一年内死亡144例,死亡率为16.7%。肺部感染为致死的最主要原因。通过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4.587, P<0.001)、白蛋白(HR=3.111, P=0.017)、肺部疾病(HR=2.341, P=0.042)、住院时间(HR=3.436, P<0.001)、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 (HR=3.377, P<0.001) 是导致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所得的预测死亡风险的年龄最佳临界点为83.5岁(敏感性69.4%, 特异性82.8%)。白蛋白水平最佳临界点为35.3g/L(敏感性88.9%,特异性48.9%)。住院时间最佳临界点为18.5天(敏感性72.2%,特异性90.0%)。[结论] 高龄、低白蛋白血症、肺部基础疾病、延长的住院时间、高ASA评分(III、IV分)是苏南地区65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一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1
    • Kümmell’s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蒋文斌, 万趸, 石华刚, 熊小明, 邓轩赓, 梅国龙, 顾韬, 宋偲茂, 曹敏

      Abstract:

      目的 探讨Kümmell’s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9年1月90例Kümmell’s病患者及回顾分析90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非手术治疗未发生Kümmell’s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折椎体节段及数量、骨密度值、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腹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史、糖皮质激素服用史、是否独居、吸烟、饮酒、饮茶等相关情况,使用SPSS 26.0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胸11、12和腰1,单椎体骨折比多椎体骨折更容易发生Kümmell’s 病;独居(OR=12.19)、糖皮质激素服用史(OR=6.60)、甲状腺疾病史(OR=5.51),高BMI值(OR=3.48)、重度骨质疏松症(低骨密度值)(OR=2.81)发生Kümmell’s病的风险增加,抗骨质疏松治疗(OR=0.09)发生Kümmell’s病的风险降低。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重度骨质疏松症(低骨密度值)、甲状腺疾病史、糖皮质激素服用史、独居及高BMI值是Kümmell’s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其保护因素,排除的混杂因素中有户外活动、糖尿病及吸烟。

      • 1
    • 聚醚醚酮螺钉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促进作用研究

      田科

      Abstract:

      [目的] 研究聚醚醚酮(PEEK)螺钉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ACL损伤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各53例。A组采用钛合金螺钉行LARS人工韧带ACL重建术,B组采用PEEK螺钉行LARS人工韧带ACL重建术。比较2组血液相容性;比较2组术后骨隧道溶解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比较2组并发症。[结果] 2组术前、术后2个月血浆白蛋白、球蛋白,血清补体C3、补体C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12个月B组骨髓道扩大程度均短于A组,信号强度、SNQ、腱-骨结点T2值均小于A组(P<0.05)。术后2、6、12个月B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A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A组(P<0.05)。[结论] PEEK螺钉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可有效促进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

      • 1
    • Nrf2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陈海伟, 刘明强, 张广智, 康学文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D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退行性疾病,大约70%到85%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腰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ID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 , Nrf2)是调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转录因子,同时也是维持细胞内稳态的中枢调节者。研究表明,Nrf2受到非编码RNA(noncodingRNAs, ncRNAs)的调控,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等作用,缓解IDD的进展。本文就Nrf2的结构及其在ID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1
    • 采用矫形鞋垫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研究进展

      熊怒

      Abstract:

      扁平足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在婴幼儿时期属正常生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足弓会逐渐形成,部分儿童则会逐渐出现症状,并且足部畸形一直持续到成年。扁平足可以根据非负重条件下正常足弓高度是否存在分为柔韧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随着近些年家长对于该疾病的逐渐重视,更多柔韧性扁平足的患儿能够在早期得到诊断,并进行干预。矫形鞋垫治疗往往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将梳理目前采用矫形鞋垫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 1
    • 低黏度湿沙期骨水泥推注在OVCF患者PKP手术中的应用

      吴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OVCF患者PKP手术中应用低黏度湿沙期骨水泥推注的优势。方法:随机在本院选择146例明确诊断为OVCF的患者,根据术中推注骨水泥的不同时相分为湿沙期组和拉丝期组,分别有80例和66例,随访时间定为30天。在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无差别的前提下,对比数据包括: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透视时间,住院费用,骨水泥用量以及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临近椎体骨折、应激性胃溃疡等)。结果:不同时相低黏度骨水泥注入椎体的量、透视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别,但采用湿沙期患者的骨水泥分布范围明显好于拉丝期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30天后,湿沙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拉丝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沙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5%,明显低于拉丝期组的28.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VCF患者PKP手术中推注低黏度湿沙期骨水泥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的疼痛,可以向临床推荐。

      • 1
    • CT重建辅助肩峰成形术对肩峰形态及预后的影响

      曾维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三维CT重建模拟肩峰前缘骨赘切除对肩峰形态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关节撞击综合症及肩袖损伤患者6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45-65岁,平均为58.94±9.4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采用CT重建肩关节三维模型,模拟肩峰前缘骨赘切除。对照组采用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测量肩峰形态。分析手术前后肩关节UCLA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肩峰形态参数包括肩峰倾斜角(ASA)、肩峰弧高度(ACH)、肩峰前缘骨赘长度(ASD)、肩峰肱骨头间距(AHD)。结果 ①两组患者ASA、ACH大于Ⅰ型肩峰,而AHD显著小于Ⅰ型肩峰。 其中Ⅱ型肩峰的骨赘长度平均长度为4.59±0.72mm,Ⅲ型肩峰为6.59±1.51mm。 ②观察组骨赘切除长度平均6.38±1.76mm显著大于对照组4.15±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SA为5.16±2.21°显著小于对照组7.24±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之间A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③两组患者平均随访6.83±1.59个月。观察组术后1、3个月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维CT重建模拟肩峰前缘骨赘切除,能够帮助术者正确判断切除的范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

      • 1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

      王雷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关节功能影响。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单侧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其中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组(PENG组)34例(34髋),腰方肌阻滞组(QLB 组)33例(33髋)。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安全性、有效性,评估患者术后6h(T1)、12h(T2)、18h(T3)、24h(T4)疼痛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术后12h(T2)、24h(T4)时间点的髋关节最大屈曲及外展范围。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术前诊断、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PENG组神经穿刺时间长于Q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G组的闭孔神经、股神经的神经阻滞效果优于QL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T1-T3各时间点PENG组VAS评分均显著少于Q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4时间点两组患者VAS评分和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2时间点,PENG组髋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大于Q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4时间点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间点,两组患者髋关节最大外展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囊周阻滞在直接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关节功能康复方面优于股方肌阻滞。

      • 1
    • 3D个体化打印导向器在强直性脊柱炎手术中的应用

      江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手术中应用3D个体化打印导向器辅助内固定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AS患者70例,3D组患者接受3D个性化打印导向器内固定(38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方式内固定(32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D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3D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脊柱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且3D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后高度比及矢状位后凸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且3D组患者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AS患者的治疗中采用3D个性化打印导向器治疗具有安全、高效、精确的应用优势,在恢复脊柱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复位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存在较好的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 1
    • 血清CTX、PAI-1及IL-33与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密度、BG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李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白介素33(IL-33)与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密度、骨钙素(BG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9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本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CTX、PAI-1及IL-33与骨密度、BGP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TX、PAI-1、IL-33、骨密度及B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II期患者CTX、PAI-1、IL-33、骨密度及BGP水平显著低于III期、IV期患者,III期患者CTX、PAI-1、IL-33、骨密度及BGP水平显著低于IV期患者(P<0.05);将骨密度、BGP作为因变量,将血清CTX、PAI-1及IL-33分别作为自变量,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血清CTX、PAI-1及IL-33均和骨密度、BGP之间均呈正相关(r=0.639,0.662,0.712,0.578,0.629,0.767,P<0.05)。结论: 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血清CTX、PAI-1及IL-33的表达和骨密度、BGP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促使疾病进展。

      • 1
    • 钢板增强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

      黄晓川, 李洪瀚, 陈金龙, 杨益山, 陈宗霖

      Abstract:

      [目的] 与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相比,探讨钢板增强下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手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40例,其中钢板增强髓内钉治疗患者16例(钢板增强组),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患者24例(髓内钉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髓内钉组有1例出现骨不连,经再次手术加钢板固定,再次手术后5个月骨折愈合。两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地行走时间无差异,相比髓内钉组,增强固定组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完全负重时间短;术后1周、6个月和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无差异,但术后3个月,增强固定组较髓内钉组小。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随着时间推移,两组均增加,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两组无差异,但术后3个月,钢板增强组高于髓内钉组。增强固定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髓内固定组,骨折愈合速度快于髓内钉组。 [结论] 钢板增强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 1
    • 全脊椎整块切除联合卫星棒技术治疗脊柱肿瘤的临床研究

      吴军, 韦竑宇, 田峰, 刘学起, 王庆锋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ES)联合卫星棒在脊柱肿瘤手术运用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2018年9月期间诊断治疗的33例脊柱肿瘤患者,观察组行全脊椎整块切除联合卫星棒技术,对照组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术后常规行X线、CT等检查,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疼痛(VAS)、日常生活能力(ODI)以及神经功能(ASIA)和断棒情况;测量患者局部后凸角(LKA)、椎体前缘高度(AVH)、椎体后缘高度(PVH)、椎间隙钛笼高度(TMCH)、融合分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神经功能ASIA分级组内术后随访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断棒数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KA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即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H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即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H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内TMCH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率为93.3%;对照组融合率为88.89%,两组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TES联合卫星棒技术能够提供坚强三维固定,分散固定棒的应力,从而降低术后断棒和再手术率,提高了脊柱肿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 1
    • 不同支架搭载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巩树伟, 马剑雄, 马信龙

      Abstract: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类以软骨退变剥脱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在全世界各国发病率均较高。目前治疗KOA主要采用阶梯治疗,其中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代表的软骨再生疗法近年来被研究较多。但单纯使用MSCs进行关节腔注射后存在存活率与分化率较低的缺点,因此使用适当的支架对MSCs进行搭载意义重大。本文章将对不同支架搭载的MSCs治疗KOA研究进行综述。

      • 1
    • 两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比较

      蒋小红, 王辉, 郑亚东, 唐海军, 方旭, 陆生林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 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开放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 月收治的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24例列入MIS-TLIF组,采用 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36例列入PLIF组,采用开放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椎间融合等级以及术前、术后患者疼痛 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功能障碍ODI 指数、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LL(L1~S1 Cobb角)。[结果]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较PLIF组长,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PLIF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疼痛程度均下降,但MIS-TLIF组术6个月的腰部疼痛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间腰腿部疼痛 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功能障碍ODI 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及LL(L1~S1 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 MIS-TLIF组术后12个月椎管面积大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与传统PLIF术相比,在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减少,减压更彻底,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同时患者身体在恢复期间的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

      • 1
    • 跗骨窦入路钢板螺钉固定累及关节跟骨骨折

      张家乐, 陈鹏涛, 梁远, 张佩, 何金山, 王静成

      Abstract:

      目的: 讨论探讨跗骨窦入路钢板结合微螺钉固定累及关节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20 年6月收治的24 例患者(26足)累及关节面的新鲜闭合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0~58(43.86±8.9)岁。分型为Sanders分型:Sanders Ⅱ型10例、Sanders Ⅲ型14例、SandersⅣ型2 例,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宽度、高度、长度的变化,术后6个月以AOFA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患者的足踝功能恢复情况,测量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30个月,平均(14.33±7.2)个月。患者术后无术切口、腓骨长短肌腱及腓肠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踝关节僵硬,术后3 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 p < 0. 05); ),AOFAS评分及优良率为92.3%,但患者术前与及术后跟骨长度改变及患肢踝背伸及跖屈活动度与健侧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p>0.05)。 结论:跗骨窦入路钢板结合微螺钉固定治疗累及关节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Kessler缝合法对跟腱断裂的疗效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黄远清

      Abstract: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Kessler缝合法对跟腱断裂的疗效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2例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50例采用Kessler缝合法治疗,设置为缝合组,52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Kessler缝合法治疗,设置为联合组。记录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并采取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联合组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缝合组(P<0.05),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短于缝合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Kessler缝合法对跟腱断裂的疗效显著,有并发症少、愈合快、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 1
    • 锁定加压钩钢板与埋头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疗效比较

      刘宇航, 王建华

      Abstract:

      [目的] 比较锁定加压钩钢板与埋头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天津市泰达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3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锁定加压钩钢板(钩钢板组)和埋头空心螺钉(螺钉组)固定手术治疗,每组各1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32±1.65)个月。与螺钉组相比,钩钢板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AOF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钩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包括1例切口周边皮肤麻木和1例关节退变;螺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4/16),包括2例切口周边皮肤麻木,1例关节退变和1例内固定物松动。[结论] 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第五跖骨基底Ⅰ区骨折,骨折复位及断端加压充分,与螺钉固定相比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恢复及锻炼,疗效满意。

      • 1
    • 静态骑缝钉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跖骨颈骨折的比较

      李建鹏, 尹梦帆, 陈玉宏, 高翔

      Abstract:

      [目的] 比较静态骑缝钉与微型钢板固定治疗跖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例第2~5跖骨颈骨折的患者资料。18例采用静态骑缝钉治疗,18例采用微型钢板治疗。静态骑缝钉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5.26?4.75)岁。微型钢板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4.15?5.21)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测量骨折对应跖趾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范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 [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月~18月,平均(15.71?2.21)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和AOF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跖趾关节主动背伸和屈曲活动范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骑缝钉组1例开放性骨折出现局部皮肤坏死,3例患者负重行走后出现跖痛症。微型钢板组2例患者负重行走后出现跖痛症,3例患者出现关节粘连。 [结论] 静态骑缝钉固定治疗第2~5跖骨颈骨折,手术微创,固定可靠,可减少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 1
    • 神经鞘瘤影像表现与术前误诊分析

      袁克美

      Abstract:

      中文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多部位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降低本病术前误诊率。方法:收集本院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病理,分析总结病灶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1例不同部位神经鞘瘤均为单发病灶,椭圆形及类圆形占87.10%(27/31),哑铃型占9.68%(3/31),分叶状占3.23%(1/31)。病灶以实性为主(17/31)最多,囊实性(10/31)其次,囊性为主(4/31)最少。CT平扫呈稍低或低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延迟或持续强化。83.87%(26/31)病灶沿神经方向走行。四肢病灶MRI多表现为囊实性、靶征、神经出入和脂肪分离征。椎管病灶(11/12)可见“脑脊液尾征”。腮腺内、胸腔壁及胃壁病灶未见神经鞘瘤典型征象,术前误诊。结论:常见部位神经鞘瘤具有典型影像表现,易于诊断。少见部位神经鞘瘤易误诊。

      • 1
    •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棘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

      郭海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棘入路行髋臼周围截骨术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2018-2019年我科收治的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其中三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一例单髋,两例双髋。术前3D打印骨盆及双髋关节,并测量LCE角,ACE角,Tonnis角。术中:取腹正中Stoppa切口,显露腹直肌鞘,沿腹白线分开腹直肌,沿腹膜外间隙暴露耻骨上支及四边体,导针定位行耻骨,四边体截骨。再取髂棘入路,显露髂前上棘及髂板,并向坐骨大切迹方向行臼顶髂骨截骨,再旋转截骨块,4枚皮质骨螺钉固定。[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6周内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术后12周脱拐,完全负重行走。[结论] 此种手术技术,可在直视下行耻骨支,髋臼后柱和四边体截骨,避免了术中骨刀凿穿关节的风险,减少了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皮肤瘢痕小,隐蔽性好,手术一次铺单解决双侧髋关节病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髋臼周围截骨手术入路选择。

      • 1
    • miR-494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分析

      张雷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miR-494对骨肉瘤细胞凋亡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瞬时转染法上调/下调骨肉瘤MG-63细胞的miR-494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瞬转后,MG-63细胞的miR-494的表达高于WT组(P<0.05),采用CCK-8试剂盒对MG-63细胞增殖情况进行检测,过表达组在24h、48h以及72h时增殖水平均低于WT组(P<0.05)。过表达组在视野下的平均细胞数、细胞跨膜数量以及细胞迁移率均低于WT组(P<0.05);过表达组中CDK6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均低于WT组。结论:miR-494的高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导致CDK6的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

      • 1
    • 经皮椎体支架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赵鹏, 慈元, 李志君, 张光宇, 姚琦

      Abstract: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支架系统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因骨质疏松引发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其中30例行椎体支架系统治疗(VBS组),32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记录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椎体高度、骨水泥渗漏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不良并发症发生,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降低VAS评分及ODI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随访中,VBS组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方面优于PK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VBS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优于PKP。

      • 1
    • 髓芯减压对膝骨性关节炎性骨髓水肿的临床疗效

      邝敦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髓芯减压对膝骨性关节炎性骨髓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BME的临床资料,关节镜清理联合髓芯减压治疗的26例(观察组),药物治疗的2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视觉模糊评分、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a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及骨髓水肿区的变化。结果 ①本组患者中胫骨内侧平台23例(47.92%),股骨内侧髁为15例(31.25%)、股骨外侧髁10例(20.83%),胫骨内侧平台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分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25±1.32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WOMAC指数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 )。 ③ 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后水肿区域显著减少或消失,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89,P<0.001)。结论 髓芯减压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性骨髓水肿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 1
    • 术前三维CT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结合角度定位器在侧卧位牵引下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程喜红

      Abstract:

      目的研制出一款角度定位器,结合术前三维CT测量股骨颈前倾角,使术中前倾角的定向更加精确,进而提高导针穿刺准确度。方法选取自2019.01—2020.9 符合纳入标准的4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组术前三维CT测量出股骨颈前倾角,术中采用侧卧位牵引股骨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自制的股骨颈前倾角定位器置入髓内钉的头颈钉。对照组应用侧卧位牵引结合术中正侧卧位透视置入股骨髓内钉的头颈钉。观察二组病人置钉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析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全部病例的导针一次置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20 例中14 例(70%)导针一次置入成功,观察组置钉准确率、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股骨颈前倾角角度定位器操作方便、安全,导向精准,在缩短手术时间及X 线曝光次数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 1
    • 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

      宋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部创伤性皮肤损伤患者106例,分叶组患者接受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治疗(56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50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分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分叶组患者的组织生长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分叶组的出血、感染、液化、皮瓣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手部不规则创面的患者中使用桡侧副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在恢复组织生长能力及改善恢复效果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指标,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去卵巢对大鼠骨骼微结构与应力的早期影响

      郭兴满, 马宝荣, 姚倩倩, 陈华芳, 秦健

      Abstract:

      [目的]以组织形态学为依据,通过Micro-CT成像技术和生物力学试验评估雌性大鼠去卵巢术后早期椎骨和长骨的变化特点。[方法]将50只12周龄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25),对照组大鼠实施假手术,去势组大鼠实施去卵巢手术,在术后1周、4周、8周、12周、16周时每组各随机选取5只大鼠,将所需椎体和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生物应力试验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Micro-CT测得大鼠腰椎和股骨的骨量及骨小梁微结构指标在去卵巢手术后4周开始下降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在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仅在术后1周生物力学特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缺乏早期椎骨与股骨的骨强度变化并不明显,且椎骨与长骨骨丢失的模式也不相同,Micro-CT能及时并准确的反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早期骨骼骨小梁微结构的变化,为临床早期筛查和保护骨骼健康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 1
    • 交叉与平行空心螺钉固定Garden Ⅰ和Ⅱ型股骨颈骨折比较

      郭震, 李波, 姚勐炜, 吴旭, 张世民

      Abstract:

      目的:比较交叉和平行空心螺钉固定Garden Ⅰ和Ⅱ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Garden Ⅰ和Ⅱ型股骨颈骨折26例,其中12例采用交叉空心螺钉治疗,14例采用平行空心螺钉治疗,比较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2-1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交叉组的股骨颈轴向长度短缩程度、股骨高度减少程度、股骨偏距减少程度和螺钉退出程度显著短于平行组(P<0.001),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交叉组的Harris评分较平行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交叉空心螺钉固定Garden Ⅰ和Ⅱ型股骨颈骨折可有效控制股骨颈骨折短缩及减少螺钉尾部退出,提高髋关节功能。

      • 1
    • 骨肉瘤中circRNA-miRNA-mRNA相关调控网络的构建与研究

      王兆强, 裴露萍, 李刚

      Abstract:

      目的 利用GEO数据库中骨肉瘤(Osteosarcoma,OS)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探讨OS的发病机制,为OS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出在OS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miRNAs和mRNAs。利用StarBase预测circRNA-miRNA的相互作用。通过TargetScan和StarBase预测miRNA靶向的mRNAs。利用Cytoscape中的ClueGO插件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出circRNA-miRNA-mRNA网络中与OS患者预后相关的mRNAs。结果:通过R语言进行筛选,与正常骨组织相比,OS组织中共有6个circRNAs和504个mRNAs上调,124个miRNAs下调。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中的基因通过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与多种致癌作用有关,表明其可能在O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FSCN1、MMYO10、NUDT11、SDC4、UBE2V2基因高表达与OS患者预后差显著相关。结论:circRNA-miRNA-mRNA网络可能为OS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FSCN1、MMYO10、NUDT11、SDC4、UBE2V2可能是OS新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

      • 1
    • 后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

      张建娜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后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6例后Pilon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固定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18例)以及对照组(采用由前向后空心钉固定治疗,18例),随访12-2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骨折康复情况、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结果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2±3.68)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相比,术前无明显差异。而术后末次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有所改善,并且观察组VAS、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OFAS优良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得77.78%(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94.44%,对照组复位优良率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外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内固定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复位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1
    • XLIF与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位新维, 郭超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中应用XLIF与OLIF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X组患者接受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56例),O组患者接受经腹膜外侧前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50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O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X组(P<0.05);X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O组(P<0.05)。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O组明显优于X组。[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中采用OLIF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及影像学矫治效果,。

      • 1
    • 螺纹弹性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三维有限元分析

      熊川, 刘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螺纹弹性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志愿者颈胸部薄层图像,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10.0、Creo4.0 、中进行锁骨及锁定钢板、弹性髓内钉、螺纹弹性髓内钉三维模型的重建,所有模型导入Hypermesh13.0划分单元网格, 在 Abaqus 6. 14 添加250N 轴向载荷及 250N 垂直载荷,分析骨折端位移量及内固定应力分布。 结果:①两种载荷下,TEN组的骨折端位移量和内固定应力均显著大于ELN组和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轴向载荷下,锁骨远近端应力比较,TEN组的与EL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端应力显著大于LP组(P<0.001),锁骨远端应力均著小于LP组(P<0.001)。③垂直载荷下,锁骨近端远近端应力以LP组最大,其次为ELN组和TEN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髓内钉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纹弹性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优于弹性髓内钉,但两种髓内钉对锁骨远端的控制均比锁定钢板差,术后应注意避免上肢负重。

      • 1
    • 3D打印与导航辅助椎弓钉矫正先天性脊柱畸形

      徐会法

      Abstract: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在先天性脊柱畸形术中使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患者资料,根据辅助置钉的方式不同分为3D打印组和导航组,3D打印组36例,导航组19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导航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要多于导航组,(P<0.05)。而切口长度、精准置钉率、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时间45.7±13.4个月,术后1月、术后6月以及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影像学评估方面,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局部后凸Cobb角、C7-S1冠状面偏移(C7-CSVL)、矢状面偏移(C7-SSV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均可达到精准置钉、良好矫形的目的,而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满意度方面更具优势。

      • 1
    • 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后骨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刘胜才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后骨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63例,给予PFNA治疗,并根据术后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为优良组和不良组。比较术前和术后的骨代谢及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关系。[结果] 按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最邻近原则)后,不良组的术前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术后PIN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IL-6差值均高于优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引流量、术前PINP和术后IL-6均是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PINP和术后IL-6水平高与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有关。

      • 1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

      张文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介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手术技术和初步结果。方法 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住腰椎结核患者13例,最新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取侧卧位,经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进入腹膜外间隙,抵达腰椎侧方,清除病灶,取髂骨植骨,最后行椎体钉内固定。结果 该术式手术时间平均为(132.51±21.40)min,术中出血量为(227.32±43.14)ml。术后7天,ESR平均值、CRP平均值、VAS评分均较术前好转。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病灶清除彻底、安全有效的优点,对于腰椎结核具有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 1
    •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TRAIL基因之间的关系研究

      徐世民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TRAIL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之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创伤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的腰椎间盘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TRAIL在所有标本中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髓核细胞Caspase-3的活性和表达。[结果]:病例组凋亡阳性细胞率为48.92%,对照组为5.23%,两组间比较差异P < 0.05;病例组TRAIL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9.11%,对照组为12.25%,两组间的差异P < 0.05;两组髓核内TRAIL阳性细胞率与TUNEL凋亡细胞率之间成正相关(r=0.917,P < 0.01);实验组的TNF-α处理组细胞的增殖速度(49.19±2.89%)明显降低(P < 0.05),且凋亡率明显升高(P < 0.05)。TRAIL-siRNA转染+TNF-α处理组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但较TNF-α处理组显著降低;TNF-α处理组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和表达明显升高(P < 0.05)。[结论]:髓核TRAIL阳性表达细胞率与凋亡细胞率呈正相关,TRAIL沉默能显著提高TNF-α对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活化和表达。

      • 1
    • 颈椎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林海淋, 刘文革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颈椎生理参数是否影响并预测颈椎病相关抑郁症;[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121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3rd edition,CCMD-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进行两组一般资料,颈椎矢状面参数,及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的单因素比较后,再行发生和未发生抑郁的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颈椎病患者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年龄、VAS、NDI、C2-C7 Cobb角(C2-7Cobb angle,CL)、C7倾斜角(C7 slop,C7S)、颈倾斜角(Neck tilt,NT)、T1倾斜角(T1 slop, T1S)、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颈椎倾角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继续通过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我们得到:NDI为发生和未发生抑郁危险因素,模型分类能力为72.7%,经卡方检验模型有效(X2=0.498, P=1.000)。[结论] 颈椎病患者中,治疗前较大的NDI是颈椎病相关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

      • 1
    • 胫骨高位截骨相关数据的健康人群测量

      谢鹏, 刘华, 王文强, 杨序程

      Abstract:

      目的:通过测量中国健康人群下肢力线,归纳总结其特点,为HTO术前设计及术中重建下肢冠状位力线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拍摄仰卧位双下肢全长片的100例研究对象(年龄为30-65岁),测量髋-膝-踝角(HKA)、胫股解剖角(aFTA)、股骨远端外侧解剖角(aLDF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LDFA)、胫骨平台内翻角(MPTA)、胫骨内翻角(TBVA),及关节线相交角(JLCA)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后比较分析差异,同时与西方国家健康人群下肢力线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中国健康人群HKA、aFTA、aLDFA、mLDFA平均值分别为178.4±2.9°、175.1±3.2°、80.4±2.5°、86.3±2.4°,而MPTA、TBVA 、JLCA平均值分别为86.7±2.7°、0.99±2.8°、1.5±1.1°。其中,男性组MPTA(P=0.008)及JLCA(P=0.019)显著小于女性组,中年组JLCA显著小于老年组(P=0.044)。而中国健康人群的mLDFA、MPTA及JLCA均大于西方健康人群,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中国健康人群中女性的下肢力线内翻趋势主要由膝关节内成角所决定,而老年人胫骨内翻趋势相较于青中年人群更为明显。此外,中国与西方国家健康人群之间关节外解剖角度存在明显差异。掌握国人的下肢力线特点有助于精确重建下肢力线以达到HTO最佳手术疗效。

      • 1
    • RNA干扰对大鼠椎间盘细胞TRAIL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徐世民

      Abstract:

      [目的] 探讨TRAIL对TNF-α诱导的大鼠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椎间盘细胞,通过100 ng/mL TNF-α处理细胞后。使用MTT检测大鼠椎间盘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细胞转染TRAIL-siRNA 后在用100 ng/mL TNF-α处理细胞后检测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TRAIL-siRNA转染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大鼠椎间盘细胞凋亡、大鼠椎间盘细胞中Caspase-3活性和表达无明显变化(P > 0.05);TNF-α处理组细胞的增殖速度(49.19±2.89%)明显降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细胞中Caspase-3的活性和表达明显升高(P < 0.05);而TRAIL-siRNA转染+TNF-α处理组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变化(P > 0.05),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但较TNF-α处理细胞凋亡率更高,Caspase-3的活性和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RAIL沉默可显著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3激活和表达,改善TNF-α诱导大鼠椎间盘细胞活性及细胞凋亡。

      • 1
    • 46例TLIF术后二次手术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艾力沙提·艾克热木, 刘刚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发生二次手术的原因,为外科医师早察觉、早诊断、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以往研究总结归纳病因和危险因素,为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自 2010 年 1 月~ 2020年 3 月至我院骨科就诊并行TLIF的患者并从中选取术后发生二次手术病例。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查找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手术原因、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是否输血等数据。结果:在我院近10年行TLIF术的3717例患者中发生二次手术的有46例,总发生率约为1.24%。根据二次手术原因和时间分布如下: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20例(1月内13例),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HE) 12例(均在1月内)、症状缓解不良4例(1月内2例,3月内2例)、临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 2例(1年以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2例(1月内)、内固定异常2例(3月内1例、1年以上1例)、尿潴留2例(1月内)、引流管断裂1例(1月内)、脑脊液漏1例(1年内)。结论:本研究中TLIF术后发生二次手术的原因包括SSI、SEH、症状缓解不良、ASD、DVT、内固定异常、尿潴留、引流管断裂、脑脊液漏。二次手术易在术后1月内发生,可能危险因素可分类为自身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腰椎既往手术史,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时间长、手术失血多、融合节段长、输血史。

      • 1
    • 3D打印髋臼假体组件在髋关节翻修中的疗效观察

      李科伟, 王爱国, 王少华, 魏瑄, 侯颖周, 曹耀威, 杨帅

      Abstract: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以及3D打印金属垫块、金属小梁臼杯在髋关节翻修中的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3D打印模型术前规划,术中应用3D打印金属垫块、金属小梁臼杯治疗30例髋臼侧骨缺损髋关节翻修病例,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X线片,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5-4年,中位数2.5年。手术时间(125±18)min,术中出血量(678±32)ml,末次随访VAS评分(t=2.048,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t=3.496, p<0.05)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内,未出现关节假体松动、感染,其中1例术后第3周出现髋关节前脱位,麻醉下复位后,髋关节支具外展中立位固定4周,后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3D打印技术以及3D打印金属垫块、金属小梁臼杯,短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1
    • 张-压应力刺激治疗四肢长骨萎缩性骨不连

      杜全红, 谷燕燕, 于文海, 隋海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通过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行张-压应力刺激治疗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06月至2018年4月采用张-压应力刺激治疗13例萎缩性骨不连病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8岁~56岁,平均38.4岁。肱骨中段3例,股骨中段8例,胫骨中段2例。采用微创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不处理骨折端,通过外固定支架行张-压应力刺激骨断端,1mm/d。随访记录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aley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11例通过一次张-压应力刺激后骨折愈合;1例骨段滑移断端不愈合通过两次张-压应力刺激后骨折愈合;1例合并肢体短缩,在骨不连愈合后行骨端截骨肢体延长纠正肢体短缩。骨折愈合时间6.5~13.7个月,平均9.7个月。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8.3~15.6个月,平均为11.7个月。9例发生针道感染,通过护理换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控制。采用Paley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结论] 萎缩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成骨潜能,通过张-压应力刺激能有效激发纤维骨痂的成骨活性。

      • 1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王凌斌, 李俊杰, 朱林峰, 宋坤锋

      Abstract:

      [目的] 浅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20年10月确诊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收治患者17例。按术前CT影像学表现,对责任节段钙化的间盘形态进行分型(孤立型、半月型和连续型),并根据其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操作技术。比较分析1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腰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差异。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的优良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TED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 MacNab 标准评定术后疗效,优11例,良4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15/17)。[结论] 依据钙化的椎间盘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操作技巧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案。值得推广。

      • 1
    • 前交叉韧带解剖学研究进展

      李光磊, 王宝鹏

      Abstract: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胫骨前移的主要约束结构,对外翻和内翻应力也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它还限制了胫骨平台向内旋转。经过尸体解剖、临床手术及放射学研究证实前交叉韧带存在2个功能束,即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PL束位于AM束股骨起点的远端,并插入ACL胫骨止点的后外侧面,目前对前交叉韧带存在2个功能束的争议不大。然而,ACL正常解剖止点究竟在哪里、ACL损伤后需要重建几束等问题,还存在不少争议,由于测量方式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者测得数据差距较大。但无论在重建ACL时如何定位,使用的单束还是双束重建,这都取决于外科医生对ACL解剖和功能关系的认识。本文将回顾前交叉韧带的神经、血管、外科标志、解剖特点,为外科医师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使用标志物确定股骨侧及胫骨侧止点提供解剖学依据。

      • 1
    • 有限切开与闭合复位PFNA治疗AO/OTA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李景光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与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AO/OTA31-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2019年10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55例新鲜闭合AO/OTA31-A3型IFFs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侧卧位PFNA固定,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有限切开组(26例)和闭合复位组(29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切开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大于闭合复位组,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至少12个月随访。无伤口坏死、感染并发症。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有限切开组Harris评分优2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31%(24/26);闭合复位组优1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9.66%(26/29);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 =1.000)。术后3d影像评估有限切开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闭合复位组(χ2=4.044,p =0.044)。至末次随访,两组骨折均愈合,无螺旋刀片切出。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NSA)和尖顶距(T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切开组螺旋刀片退出1例,并发症率3.85%(1/26);闭合复位组螺旋刀片退出2例,肢体短缩5例,髋内翻3例,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率37.93%(11/29);有限切开组并发症率低于闭合复位组(χ2=7.446,p =0.006)。[结论] 有限切开PFNA治疗AO/OTA31-A3型IFFs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可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效果,术后并发症低。

      • 1
    • 两种方法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expande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EPSF)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神经功能。方法:收集骨伤科收治的病人102例并分为EPSF组51例和PKP组5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4周d的疼痛情况、腰背部功能、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及术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手术长度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与EPSF组比,PKP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PKP术后1周和术后4周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s scale,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 ODI)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健康状况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显著增高(P<0.05)。与EPSF组比,PKP 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与EPSF比,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较好,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优势明显,建议推广应用。

      • 1
    • 经皮内镜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1度腰椎滑脱

      朱广铎, 镐英杰, 于磊, 刁文博, 张盼可

      Abstract: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E-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1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2019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56例1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25例行PE-PLIF,31例患者行MIS-TLIF。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PLIF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操作切口更小,术中及术后出血更少,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 VAS评分、OD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3天PE-PLIF组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P<0.05),末次随访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腰椎前凸角(LL)、滑脱角(SA)、滑脱率(SP)及椎间隙高度(DH)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MIS-TLIF相比较,PE-PLIF治疗1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时间延长,但操作切口更小,术中及术后出血更少,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更短,且早期腰痛改善更为明显。

      • 1
    • 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吴立康, 陈煜, 宋国强, 许鹏

      Abstract:

      黄韧带肥厚是一种多发的脊椎退变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需要一种标准且可靠的动物模型,动物模型的建立也可作为检验新疗法的实验载体。因此,国内外学者根据黄韧带肥厚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本文归纳了这些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如下。

      • 1
    •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廖鹏, 梅炯

      Abstract: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不连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是主要的临床选择。手术方案包括保留股骨头和髋关节置换2大类,前者包括股骨粗隆外翻截骨术和更换内固定术,后者包括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选择治疗方案需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首次内固定治疗失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股骨近端结构,这都增加了治疗难度。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策略、治疗手段及其治疗指征,为临床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不连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1
    • Erastin诱导细胞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闵楚惟, 谷文光

      Abstract: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其特征是细胞内致死水平的活性氧(ROS)以及脂质过氧化物累积。Erastin是一类经典的铁死亡诱导剂,能够作用于各种分子结构诱导铁死亡的发生,同时在抗肿瘤的应用方面展现广阔的前景。本篇文章对erastin诱发铁死亡的机制及其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 1
    • 钩钢板在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张宇轩, 许亚军, 张兴飞

      Abstract:

      目的 评价新型带髓内尖钩钩钢板治疗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访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期间,使用钩钢板治疗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9岁;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时拍片观察骨愈合情况,对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临床愈合时间16-24周,平均20周;12个月随访时患侧踝关节活动度ROM(包括屈曲、背伸、内翻、外翻)与健侧比较,在背伸活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OFAS评分为85-95分,平均92.3分;满意度评价:优46例、良4例;1例出现骨髓炎症状,取出内固定后好转。结论 带髓内尖钩钩钢板对Weber A型外踝骨折有良好的固定效果,在临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1
    • 全膝置换术三种局部注射镇痛配方效果比较

      闫伟宁, 吕成昱, 李海燕, 徐浩, 来君豪, 王英振

      Abstract:

      [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的三组局部注射镇痛药物配方的效果。[方法]连续观察230例行单侧初次TKA患者,共观察到3种局部注射镇痛药物配方,对比了3种配方对术后疼痛与活动度的影响。 [结果]使用复方倍他米松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术后28天 0.76±0.76 vs 1.10±0.95,P=0.01)及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2.35±4.58 vs 7.18±4.58,P<0.001)均明显低于使用肾上腺素的患者且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7/167 vs 32/50,P<0.001),不同罗哌卡因使用剂量患者术后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手术时长、引流量、失血量、关节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镇痛药物配方中使用罗哌卡因+复方倍他米松相较于罗哌卡因+肾上腺素能够更好地减轻TKA患者的术后疼痛。

      • 1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致棕色瘤的影像特点及诊疗分析

      赵红金, 杨慧, 郭秀程, 李强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致棕色瘤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及探讨外科治疗方向。[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棕色瘤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行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术,4例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为异位增生的甲状旁腺。4例棕色瘤为多发,1例棕色瘤为单发,最多见于肋骨,CT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大部分密度较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MRI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均匀。4例出现双肾多发结石,2例出现病理骨折并经外科手术治疗。5例甲状旁腺素明显升高,平均1246.7 pg/ml;血钙水平升高,平均3.25mmol/L;血磷水平降低,平均0.69 mmol/L。[结论] 棕色瘤常发生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在影像上有一定的特点,结合血生化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手术切除甲状旁腺,外科对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1
    • 膝骨性关节炎单髁与全膝置换的荟萃分析

      刘爱峰, 马信龙, 崔中赏, 余伟杰, 郭天赐

      Abstract: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膝骨性关节炎单髁与全膝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1年1月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 、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CBM)数据库,收集关于膝骨性关节炎单髁与全膝置换治疗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使用 Revman5.3 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24项研究,包括3066例膝关节。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单髁膝关节置换组在术中出血量[MD=-152.58, 95%CI(-167.96, -137.20), P<0.001],引流量[MD=-173.65, 95%CI(-180.21, -167.08), P<0.00001],输血率[OR=0.04, 95%CI(0.02, 0.13), P<0.00001],手术时间[MD=-20.98, 95%CI(-35.83,-6.12), P<0.05], KSS[MD=0.95, 95%CI(0.26, 1.63), P=0.007], HSS[MD=2.60, 95%CI(-0.08, 5.27), P=0.06]和膝关节活动度[MD=5.99, 95%CI(3.02, 8.95), P<0.0001]方面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但后者翻修率[OR=2.06, 95%CI(1.04, 4.08),P=0.04]更低。而在术后并发症和优良率方面,二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引流量、输血率和手术时间,改善膝关节评分和活动范围,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势在于降低翻修率。临床为膝骨关节炎患者制定手术方案应更加注重患者的自身状况和需求。

      • 1
    • 一种新的足踝功能锻炼方法的疗效分析

      李霞, 李大河, 张开亮

      Abstract:

      [目的]证实运动员足副舟骨切除术后采用一种新的足踝功能锻炼方法可以促进康复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至2020年本科共收治足副舟骨运动员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及不同的功能锻炼方法,比较二者的术后功能恢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随访均顺利完成,不同功能锻炼方法开始前,两组患者VAS评分、AOFAS中足功能评分、Maryland评分、肌电图均无明显差别,功能锻炼3个月后,两组在量表评分、肌电图、足部运动功能成绩具有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种新的足踝功能锻炼方法可有效改善足副舟骨术后运动员患者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1
    • PHILOS板固定Vancouver B1和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钱文杰, 梅凯, 朱小国, 张晨曦, 恽常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PHILOS板固定Vancouver B1和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应用PHILOS板固定Vancouver B1和B2 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例,其中B1型5例,B2型2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71.7岁。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拍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以及PHILOS板和股骨假体的位置。结果 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3~89分,平均86分。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均愈合,股骨假体无松动,PHILOS板无失效。所有患者患肢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患肢疼痛和跛行明显改善。结论 PHILOS板独创性的应用在Vancouver B1和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中,手术更简单,医疗费用支出更少,同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 1
    •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带状疱疹1例报告

      全红玉, 张土, 梁沛文, 胡海威, 林新晓, 孙永生

      Abstract: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以严重的后遗神经疼痛而备受关注。手术是诱发带状疱疹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见于器官移植、脊柱手术和三叉神经手术,而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带状疱疹非常罕见。本文报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严重带状疱疹1例:患者男,73岁,双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行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4周出现左小腿上端散在数个红色皮疹,无明显疼痛或瘙痒,继之出现疱疹,迅速扩散至整个小腿内侧,弥漫大量疱疹,疱疹周围潮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过抗病毒和改善神经营养等综合治疗3周,疱疹消退。随访31月,疱疹无复发,无明显疼痛,关节功能正常,人工关节正常。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罕见,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易于导致误诊或漏诊。应提高对带状疱疹病因、流行病学和早期皮损特点的认识,了解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烧灼痛、感觉过敏或局部出现皮疹,却无明显瘙痒等过敏表现时,应考虑带状疱疹的诊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病灶的变化,必要时辅助血清学检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尽快控制症状,缩短疗程,降低PNH的发生,防治并发症。

      • 1
    • 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袁航, 赵新华, 杨永竑, 张颉鸿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的35例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时采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4.40±18.22)min(范围:85~15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89±1.05)d(范围:3~7d),无并发症发生,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较术前均明显好转。术后各时间点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2年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4.29%。[结论] 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优势,该技术操作灵活简便,降低了手术难度,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1
    • 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

      王刚, 王凤斌, 章乐成, 严超, 张月雷

      Abstract:

      目的 介绍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16例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该入路走形于胫骨与腓骨前缘之间,向下方延伸至踝关节下方约1cm,成110°弧向内侧至踝关节中线,于腓骨肌和趾长伸肌之间显露腓骨骨折端,锁定接骨板或1/3管型钢板固定;于胫前肌腱内外侧分别显露内侧柱、中柱和外侧柱,内侧和前外侧解剖钢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3.44月,除2例患者外,无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7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82.94 分,优4例,良10例,可2例。结论 踝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伴Weber C型腓骨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 1
    • “长袖套”保残联合内减张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韦钊岚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关节镜下“长袖套”保残联合内减张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关节镜下ACL为上体部断裂且部分残端有附着点的病例,把断裂的ACL残束制成“长袖套”,将重建的移植物从中穿出,并联合使用关节内减张术重建ACL。术后行ADT,Lachman T、轴移试验评估韧带稳定性,单腿跳跃试验评估膝关节运动功能;并进行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术后2年行影像学检查和二次关节镜检,评估韧带生长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所有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恢复,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二次镜检评估,韧带生长良好,无明显松弛。结论:ACL “长袖套”保残重建联合关节内减张技术,手术操作简便有效,能显著促进韧带生长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 1
    • Ⅰ级软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元耀博, 李甲振, 张岩, 卢新昌, 刘永奎, 张翼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Ⅰ级软骨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2例Ⅰ级软骨肉瘤患者,用K-M法分析各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48.07±21.22个月。局部切除的MSTS功能评分高于广泛切除(t=6.289;P<0.05)。15例患者(24.2%)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只有手术方式对无复发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X2=10.494,P=0.001)。发病于四肢的分为A组,局部切除18例,复发6例,广泛切除19例,复发4例;脊柱和骨盆的分为B组,局部切除5例,复发3例,广泛切除8例,复发1例;胸壁的分为C组,局部切除2例,复发1例,广泛切除10例,无复发。广泛切除在B组和C组可以获得更高的无复发生存率(X2=4.273,P=0.039;X2=5.000,P=0.025),但是不同手术方式对A组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X2=3.167,P=0.075)。共2例患者死亡,5年生存率97.6%。结论 对四肢Ⅰ级软骨肉瘤,局部切除不增加复发风险且功能更佳。对胸壁、骨盆和脊柱Ⅰ级软骨肉瘤,应广泛切除以减少复发风险。肿瘤位置不影响Ⅰ级软骨肉瘤的无复发生存率,中轴肿瘤的复发风险并不显著高于四肢。

      • 1
    • 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在老年激素性股骨坏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

      陈印忠, 刘庆鹏, 郭威, 贾庆卫, 郭秀程, 宋国华, 李明, 李华德, 郭其勇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探讨收肌管神经阻滞( ACNB) 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在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作用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5岁以上的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分为A 组、B 组、联合组,各20例。A 组采取 ACNB, B 组采取ACNB+富氢水,联合组采取 ACNB 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对比 3 组手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髋关节活动度、术后恢复情况、炎性指标变化程度。[结果] 术后6、12、24、48 h联合组 VAS评分显著低于A 组、B 组,而B组低于A组( P<0. 05);术后 1、3、5、7 w 联合组髋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A 组、B 组( P<0. 05);术后 3 w 、5w 联合组髋关节功能标准( HSS) 评分显著高于A 组、B 组; 术后3、5、7d联合组血液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沉(ESR)数值明显低于A、B组,而B组低于A组。[结论] ACNB 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能显著缓解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早期恢复,改善髋关节活动功能。

      • 1
    • Volkmann结节骨折两种透视定位置钉比较

      杨思宇, 郑益钒, 汪国栋, 刘曦明

      Abstract:

      【目的】比较Volkmann结节骨折螺钉内固定种两种透视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20年7月我科收治的55例Volkmann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透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轴位组21例采用螺钉轴位透视以及踝关节正侧位进行验证,传统组34例采用踝关节正侧位、以及其他体位透视验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CT复查验证螺钉是否进入后下胫腓关节并记录,比较两组置钉准确率。【结果】轴位组手术时间(2.49?0.52)h,术中出血量(65.71?26.19)ml,术中C型臂机透视次数(22.57?2.66)次;传统组手术时间(2.46?0.11)h,术中出血量(70.88?35.11)ml,术中C型臂机透视次数(23.74?2.93)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轴位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位透视法指导后踝骨折切开复位置钉,更安全、置钉准确率更高。

      • 1
    • 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李小兵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中应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和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3D组患者采用3D打印辅助截骨(62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截骨(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D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3D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3D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3D组患者的影像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中应用个体化3D打印截骨模具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具在恢复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截骨精度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3D打印个性化导向器辅助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路磊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应用3D打印个性化导向器辅助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8例,3D组患者接受3D打印个性化导向器辅助螺钉内固定(39例);传统组患者接受传统术式(39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D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3D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3D组患者的足踝部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3D组患者的跟骨Bohler角及Gissane角等影像学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采用3D打印个性化导向器辅助螺钉内固定在恢复足踝部位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术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 1
    • 髋部骨折与股骨近端骨质CT测量

      陈华芳, 李珊珊, 郭兴满, 刘姣姣, 孙文路, 秦健

      Abstract: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上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绝经后女性和50岁及以上男性)股骨近端皮质骨厚度值、松质骨CT值与髋部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46例受试者股骨近端不同部位皮质骨的厚度值及松质骨的CT值,其中股骨颈骨折组73例,非骨折组73例,测量股骨近端冠状位股骨头、股骨颈、转子间的松质骨CT值,以及股骨颈和转子间的皮质骨厚度值。[结果]①在股骨颈和转子间区域,骨折组的CT值小于非骨折组(p<0.05);而在股骨头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骨折组股骨颈和转子间的内侧及外侧皮质骨厚度均较非骨折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和转子间的皮质骨厚度值及松质骨CT值与股骨颈骨折密切相关,其中股骨颈外侧及转子间外侧的皮质骨厚度值是髋部骨折的重要相关因素。

      • 1
    • C3椎板切除与成形对颈椎术后矢状位参数及预后的影响

      席俊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C3椎板切除与成形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C3椎板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1例)采取C3椎板切除术,对照组(25例)采取C3椎板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JOA 评分、视觉模糊评分,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7 Cobb 角、C2~7 SVA。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随访9.7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01)。但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③两组患者术前C2~7 Cobb 、C2~7 SVA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C2~7 Cobb无显著变化。末次随访时,对照组C2~7 SVA显著大于术前(P<0.001),而观察组C2~7 S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椎管成形术对颈椎矢状位稳定的影响。

      • 1
    • 距舟楔与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üller-Weiss病的近期疗效

      张志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距舟楔与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üller-Weiss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7例(25足)Müller-Weiss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其中距舟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足,距舟关节融合术治疗9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中足功能评分及相关影像学参数变化,包括Tomeno-Méary角、内弓角、跟骨倾斜角。结果 两组患者距舟楔融合组手术时间及自体髂骨植骨例数均显著大于距舟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7±3.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37±5.16周。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距舟楔融合组AOFAS评分及VAS评分优于距舟融合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TMA、MLAA、C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距舟楔融合组TMA、MLAA、CPA优于距舟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距舟楔关节融合治疗Müller-Weiss病Ⅲ-Ⅳ期患者,术后近期临床效果优于距舟关节融合。

      • 1
    •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分析

      任磊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损伤患者中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106例,减压组患者接受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56例),扩大组患者接受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0例)。[结果] 减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扩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颈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的ASIA残损分级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的椎管矢状径等管腔压迫指标指标均明显改善,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治疗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交感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器的设计

      王洋, 罗益滨, 赵文龙, 赵建宁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交感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器的设计与应用。[方法]采用绝缘塑料薄片和金属细导丝结合为主要材料,做成“人字形”装置。使用时探测极插入椎间隙,金属丝紧密贴合椎体后缘的后纵韧带,导丝端连接生物信号处理器。通过信号输入端电刺激, 和信号输出端采集信息。结合心电、呼吸换能器、动脉血压等测得的结果,观察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与交感型颈椎病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该装置能有效实现颈椎后纵韧带上释放刺激、采集信号,能明确定位交感型颈椎病病变节段。[结论]该交感型颈椎病后纵韧带神经信号采集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颈椎病实验和手术中使用推广。

      • 1
    • 控制性降压在全麻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刘克, 徐伟民, 林泉, 钟梦霞, 王大龙, 张金龙, 叶文学

      Abstract:

      [目的] 评价控制性降压在全麻下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全麻下TK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控制性降压组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进行控制性降压,不使用止血带,常规组全程使用止血带。比较两组临床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控制性降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P<0.05)。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术后24h引流量,控制性降压组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T1、T2时MAP、HR均无明显差异(P<0.05);T3、T4时 MAP、HR降低水平,控制性降压组显著大于常规组;T5时控制性降压组HR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术前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4 h两组患者均出现肌酐(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Cr、BUN、Cys-C升高水平,控制性降压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GFR降低水平,常规组显著高于控制性降压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在全麻下TKA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效果良好,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 1
    • 腓肠肌腱膜松解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初步结果

      杜瑞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价腓肠肌腱膜松解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4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组20例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术治疗,保守组20例行体外冲击波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月、末次随访时“第一步”VAS评分、AOFAS评分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各组常规治疗。手术组无神经损伤、复杂性局部疼痛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足弓塌陷、提踵力量下降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月,手术组、保守组的“第一步”VAS 疼痛评分、AOFAS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末次随访时“第一步”VAS 疼痛评分、AOFAS评分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背伸角度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 采用腓肠肌腱膜松解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可明显减除疼痛,增加了踝关节背伸角度,临床效果满意。

      • 1
    • 艾滋病患者全髋置换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

      徐彪, 张强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艾滋病患者全髋置换术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行全髋置换术的60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7d记录两组的D-二聚体, ESR及CRP检测值,进行D-二聚体与ESR和CRP的Pearson相关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49例。术前两组D-二聚体、CRP、ESR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1d,感染组D-二聚体较未感染组有显著升高(P<0.05); 术后3 天,两组D-二聚体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7d,感染组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术前和术后3d, D-二聚体与ESR和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术后1d和术后7d,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e, AUC)为0.929, 准确性87.54%, 特异性86.76%,阳性预测率79.42%,阴性预测率94.58%。[结论] 艾滋病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手术部位感染早期,D-二聚体明显升高,可作为艾滋病患者全髋置换术后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警指标。

      • 1
    • 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钉固定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比较

      潘承波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中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DS患者,长节段组接受长节段融合方式(58例),短节段组接受短节段融合方式(54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短节段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长节段组(P<0.05);短节段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长节段组的腰痛、下肢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的影像指标改善明显优于短节段组(P<0.05)。[结论] 短节段减压固定时手术创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长节段减压固定可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理功能,并促进影像学指标的改善;建议依据患者实际病情灵活选择。

      • 1
    • 经侧方入路腰椎微创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研究

      任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经侧方入路腰椎微创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路开放矫形手术,观察组采用经侧方入路腰椎微创椎间融合术,每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康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结果,观察组VAS得分以及ODI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3.33%,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面积以及Cobb角均无明显差异,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发生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结果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相比较,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更为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全膝关节置换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与传统髓内定位的比较

      陈佳晖, 李彪, 杨毅, 李正刚, 魏树发, 梁一鸣, 刘俊洪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53位患者61例膝,其中27例使用陀螺仪髓外定位股骨侧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34例行传统髓内导向杆定位股骨侧截骨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①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7.19±7.40和112.65±8.95P<0.001,股骨截骨时间分别为6.19±1.73和7.41±1.91,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5.56±13.33和178.97±22.42,P<0.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15.56±18.67和217.06±26.8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髋膝踝角及术前、术后股胫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陀螺仪股骨髓外定位截骨在临床中的疗效是肯定的,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失血和术后引流量。

      • 1
    • 经皮与开放椎弓钉固定无神经损伤胸椎骨折比较

      吴中 桓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无神经损伤中上胸椎骨折患者43例,经皮组21例,开放组2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VAS及ODI评分、影像学参数。结果 与开放组相比,经皮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引流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住院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后1周经皮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小于开放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天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组能取得与开放组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无神经损伤中上胸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1
    • 椎旁肌肉脂肪变性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孔祥臻, 王增, 于兴明, 焦伟, 朱庄臣, 张业锋, 王俊勤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椎旁肌肉脂肪变性程度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相关性,为骨折后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科诊治的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患者,以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发分为初次骨折组、再骨折组。并随机选择20例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以L3下终板MRI扫描为基础测量双侧椎旁肌肉横截面积(CSA)、肌肉间隙脂肪组织(IMAT),并通过CSA计算标准化肌间隙脂肪组织(nIMAT),评估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无骨折组与初次骨折组患者的CSA、nIMAT均无显著差别(P≥0.05)。初次骨折组与再骨折组患者的CSA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nIMAT存在差别(P<0.05),再骨折组患者的椎旁肌肉变性程度明显升高。对于骨折状态的改变,随着无骨折、初次骨折至骨折再发,患者脂肪变性程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0.05,R>0)。[结论] 椎旁肌肉肌间脂肪变性程度的增加是OVF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 1
    • Ponte截骨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临床价值

      沈中妹, 俞伟, 曾忠友, 宋永兴, 范时洋, 裴斐

      Abstract:

      目的:探讨Ponte截骨技术在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onte截骨技术治疗的3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26例;年龄27 ~72岁,平均(62.67±10.7)岁。均表现为慢性腰背痛,合并脊髓张力性损伤5例。常规行脊柱全长和胸腰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胸腰椎CT平扫并重建、胸腰椎MRI检查。后凸畸形原因:退行性病变11例、陈旧性骨折2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合并基础病1项17例,合并2项8例。骨密度值:1.3~-3.32SD,平均(-1.97± 0.56)SD。均采用Ponte截骨术,其中3节段截骨22例、4节段截骨9例、5节段截骨2例、10节段截骨1例、两节段Ponte截骨+单椎体PSO截骨1例,共作了124个节段的Ponte截骨、1个单椎体的PSO。记录手术一般情况,观察并对比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腰背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97±52.54)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747.62±414.75)ml、术后引流液量平均(262.36±53.68)ml。本组病例除1例切口愈合不良,其余均一期愈合。术后影像检查提示截骨节段前方椎间隙出现张口现象1例、术后脑瘠液漏1例、脊髓神经损伤1例。脊髓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为C级,损伤原因考虑为截骨节段局部卡压,经及时椎管探查减压,术后三个月脊髓神经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4.2±11.55)月。随访过程出现远端螺钉轻度拔出2例,其余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或交界性后凸畸形。通过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影像指标的对比,本组病例脊柱骨盆参数均获得较好的恢复,并且最后随访时得到很好的维持。脊柱矢状面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4.33±14.58)°恢复至术后的平均(11.93±6.26)°,每例平均矫正22.75°,每个Ponte截骨平均矫正6.28°。最后随访时患者腰背痛获得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7±0.78)分降至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2±0.35)分,ODI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平均(62.3%±8.10)%恢复至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9.31±7.22)% ,无论是VAS评分或ODI功能障碍指数,最后随访时与术前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本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8.57%。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病例选择,Ponte截骨是一简单、安全、有效的矫形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胸腰椎圆背型后凸畸形矫正的较好选择。

      • 1
    • 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血液丢失的临床意义

      沈中妹, 金素琴, 俞伟, 曾忠友, 宋永兴, 裴斐, 严卫锋, 韩建福, 范时洋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的应用在减少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围术期出血的病例117例。男52例,女65例;年龄5 6~7 9岁,平均(64.79±4.46)岁;BMI平均(31.83±1.70)Kg/m2;左膝 51例,右膝56例。均在全麻下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假体安装完毕后松止血带,予彻底止血,并予鸡尾酒法分别行皮下、后关节囊注射,切口置放负压引流管引流。其中常规止血组术后引流管正常负压引流,综合干预组在常规止血处理的基础上于术中松止血带前30分钟予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5g,于术后2小时再次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5g,且术后6小时内夹闭引流管,术后6小时~12小时内引流管无负压下引流,12小时后正常负压下引流。两组病例均于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管;于术后12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连续注射一周,出院后改用利伐沙班口服继续抗凝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引流液量方面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综合干预组少于常规止血组。术后第三天膝部疼痛VAS评分,综合干预组疼痛较轻,且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术前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5天,常规止血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8.93%;综合干预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1.4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均未输血,常规止血组有16例术后予输异体血,输血率为28.6%,平均输血(320±45.8)ml,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一天、第三天和第七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干预组好于常规止血组。术后患肢皮肤淤斑情况:常规止血组出现19例,综合干预组23例,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两组病例获得6~36个月,平均(20.5±8.24)个月的随访。HSS评分方面:常规止血组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9.94±6.34)分至最后随访时的平均(82.86±7.81)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0.25±6.79)分至最后随访的平均(84.12±8.05)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病例HSS评分无论是术前抑或最后随访时对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的序贯使用联合切口的间断性引流等综合措施明显地减少了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降低了异体输血率、缓解了血源紧张,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参考借鉴。

      • 1
    • 股骨头坏死钽棒植入预后判别指标的研究

      黄程军, 陈光兴

      Abstract:

      目的 观察病程进展指数在减压联合钽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愈后判断上的应用,并探讨其分组后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采用减压联合多孔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Harris 评分、影像学评估及保髋成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以病程进展快慢与影像学表现结合起来设置进展指数,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根据统计学特点找到阈值,并以阈值分为两组,对比两组间随访终末的疗效结果及组间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比例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3 ~11年的随访,I、II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成功率为92.31%。根据统计学特点得到进展指数阈值为32,进展指数>32组的5例患者中90%的患者需转THA术。结论减压联合多孔钽棒植入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可靠,进展指数越大提示术后失败风险越高。

      • 1
    • 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迟发血肿并文献回顾

      张立峰, 贾燕飞, 冯卫, 佟雁翔, 李亚光, 于成涌, 张哲汉, 薛飞, 王文选, 高尚

      Abstract: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常用方法。手术固定后的动脉损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患者,男,64岁,因“从农用车摔下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天”入院。根据 X 线结果,诊断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 ( AO分型 31-A1.2,Evans-Jensen分型 IIA型 ),完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于入院后第4日行闭式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手术顺利,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拆线后出院。术后3个月因左大腿肿胀、疼痛再次入院。诊断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迟发血肿形成,经积极治疗后痊愈。通过文献回顾,分析迟发血肿形成的可能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明确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线理念的研究现状

      李俊彦, 熊靓, 潘建康, 李辉, 毛新展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的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上认为,恢复下肢机械力学对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其对假体的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长期随访研究也证实了该理念的可靠性。然而,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功能及满意度均不高。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膝关节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有将近20%的患者对自己的手术表示不满意。在此基础上,许多骨科医生开始对传统中性机械对线理念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多种新的对线理念。本文旨在对目前不同全膝关节置换对线理念作一综述。

      • 1
    • 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中重度虎口挛缩

      浦绍全, 朱跃良, 吕乾, 赵永辉, 赵泽雨, 夏燊, 齐欣, 徐永清

      Abstract:

      [目的] 介绍Ilizarov牵张成形技术矫正中重度虎口挛缩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2016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外伤后中重度虎口挛缩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2岁~50岁,平均34.42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在第1、2掌骨头及基底上斜45°避开肌腱各穿2枚2.5mm的螺纹针,安装简易外固定撑开器,应用ilizarov牵拉成组织原理、术后逐渐撑开虎口,满意后继续外固定支架维持虎口撑开状态3周 ,随后取出外固定,应用虎口开大支具夜间维持至6周防止虎口挛缩。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4.714个月)。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撑开,治疗过程中患者疼痛不明显,依从性好。虎口均得到良好的撑开,无皮肤牵拉并发症发生 [结论] ilizarov牵张成形术在缓慢撑开虎口过程中可促进虎口挛缩组织快速生长,瘢痕软化,在中重度虎口挛缩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手术操作简单,是一种新方法。

      • 1
    • 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的骨缺损模型综述

      艾子政, 董谢平

      Abstract:

      近年来,骨缺损动物模型在骨组织工程实验中运用广泛,新西兰兔是骨缺损修复实验中首选的实验动物之一,选用合适的骨缺损模型需考虑多种因素,如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日常活动量、骨缺损部位、缺损大小、骨膜血运情况、固定方式等,众多学者在制作模型时对上述因素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但多未解释理由。为此,本文对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的骨缺损模型进行综述。

      • 1
    •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

      柳金浪, 周游

      Abstract: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roplasty,RTSA)是近40年来肩关节重建手术中最具影响力的手术技术,经过反复改进,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手术适应证也从合并肩袖缺损的骨关节炎扩展到肱骨近端骨折及其并发症、肱骨头无菌性坏死、创伤后骨关节炎、肱骨近端肿瘤切除术后功能重建和肩关节翻修手术等。目前对于该手术假体、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等有很多拓展,本文对反式肩关节置换术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荟萃分析

      李亚伟, 杨求勇, 张静, 王宪峰, 王硕, 孙飞, 匡凌浩

      Abstract:

      [目的]评价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月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关于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 Revman5.4软件对各项结局指标和并发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4篇。共包括2218例患者,其中手术组共1278例,非手术组共940例。荟萃分析显示:非手术治疗的骨不连率、再次手术率、骨折畸形愈合率和CMS评分均高于手术治疗(P<0.05),继发性桡神经损伤率和感染发生率低于手术治疗(P<0.05),而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DASH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功能相似,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发生率更高,但手术治疗后出现继发性桡神经损伤明显增多。

      • 1
    • 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比较

      石慧生, 刘晓华, 张磊, 孙晋, 马佳, 张晟, 姜博, 李妍, 韩庆欣, 范丁园, 陈宇琦

      Abstract:

      [目的]研究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术中直接悬吊固定和纽扣悬吊固定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及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年间因慢性外踝不稳行直接悬吊固定术34例患者及纽扣悬吊固定术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美国足踝外科踝功能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用踝关节骨关节炎核磁评分(MSOA)评价踝关节骨关节炎程度和腱骨愈合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移植物失效、再次翻修及功能性不稳等不良事件。直接悬吊组平均随访(17.29±6.68)个月,纽扣悬吊组平均随访(15.34±7.91)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健侧和术侧背屈及内翻角度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和VA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AOFAS评分、VA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MRI无明显骨关节炎表现,两组患者骨髓水肿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直接悬吊重建术和纽扣钢板悬吊固定两种方式均可在短期内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纽扣悬吊固定术式创造了更好的腱骨愈合条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Essex-Lopresti损伤合并腕关节骨折并肘关节脱位1例

      叶春晓, 刘雷

      Abstract:

      -

      • 1
    • 两种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张保龙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LA)与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初次行单侧THA的患者104例,根据入路不同分为两组:52例采取PLA入路行THA手术为PLA组,52例采取DAA入路行THA为DAA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瘢痕面积,随访评价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OS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牛津大学髋关节残障评分(OHS),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髋关节活动度、双下肢长度差值(LLD)。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直腿抬高锻炼及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锻炼时间均低于PLA组(P<0.05)。DAA组瘢痕面积及瘢痕OSAS评分均低于PLA组(P<0.05)。术后3d,两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L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DAA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高于PLA组,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DAA组的OHS评分均低于PLA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A组1例关节脱位,1例双下肢不等长,两组各1例神经损伤。结论 DAA与PLA入路行微创THA均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DAA入路在切口瘢痕美学效果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方面更具优势。

      • 1
    • 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陈廷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并与常规后路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肌间隙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术式(34例),常规组采用后正中开放术式(30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肌间隙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肌间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肌间隙组患者的脊柱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且肌间隙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在恢复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术后妊娠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陈绍丰, 李雄飞, 李博, 魏显招, 李明, 周潇逸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脊柱在三维结构上的畸形,好发于青少年女性。目前脊柱三维矫形手术仍是中重度AIS有效的治疗手段。AIS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患者与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AIS好发于年轻女性且大多都处在生育年龄之前,目前对于AIS术后女性患者的妊娠相关问题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结果当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总结该方面的研究,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1
    • 以骨质破坏为主的胸1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误诊为结核1例报道

      李胜堂, 石学文, 甄平, 李松凯

      Abstract:

      • 1
    • 以双髋关节脱位就诊的Kabuki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吴志扬

      Abstract:

      该文报道1例以双髋关节脱位就诊的Kabuki综合征患儿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5个月,以双髋关节脱位就诊,查体见双髋关节脱位,特殊面容,发育迟缓,皮纹异常,基因检测发现KMT2D基因突变,从而确诊Kabuki综合征。通过文献复习,国内基因确诊Kabuki综合征合并髋关节脱位发病率稍低于国外。国外文献中患者以女性多见,双髋常见,可合并髌骨脱位。保守治疗可成功复位,但容易出现再脱位,新生儿期行Pavlik吊带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单纯切开复位容易出现再脱位,Dega骨盆截骨术/不完全骨盆截骨合并股骨截骨术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少数术后合并髋周感染,并有一定几率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1
    • 褪黑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研究进展

      王以典, 郭旭东, 朱大学, 刘明强, 康继贺, 张广智, 康学文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致病因素众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无有效治疗药物。褪黑素(Melatonin, MT)作为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因其卓越的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在肿瘤、年龄相关性退行性疾病等邻域有着广泛的研究,本文就MT延缓IDD机制研究做一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做一参考。

      • 1
    • 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徐强

      Abstract:

      摘要:微创技术逐渐成为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发展的重点方向。目前的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手术技术,可分为闭合式及切开式微创两类,闭合式微创主要适应征为SchatzkerⅠ~Ⅲ型部分病例,切开式微创则广泛应用于绝大多数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本文具体在微创复位骨折、微创内固定、微创术后康复、微创并发症、微创取出内固定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展望了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手术技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 1
    • 髋关节置换术中旋顶距和颈干角对肢体长度及偏心距的影响

      张阳阳, 王继成, 张福杰, 杨波, 王腾云, 郭永智, 姜鑫, 孙延山

      Abstract: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旋顶距和颈干角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肢体长度及偏心距的影响,为髋关节置换术中控制肢体长度和偏心距提供指导。方法: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需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117例,在术后标准双髋正位片中测量健侧颈干角与假体颈干角,然后取健侧颈干角角度与患侧差值,±5°及以内的患者为1组,-5°以下为2组,+5°以上为3组。然后分别测量3组双侧偏心距、大泪距(大粗隆高点到泪滴连线垂直距离)、小泪距(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垂直距离)、旋顶距(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旋泪距(旋转中心到泪滴连线垂直距离)。将双侧距离差做为判断肢体长度和偏心距差异的评价指标,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1.0 对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组间偏心距、旋顶距p值<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小泪距、大泪距、旋泪距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1组组内偏心距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2组、3组组内偏心距p值<0.05,存在统计学差异。1组、2组、3组组内旋顶距、小泪距p值<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大泪距、旋泪距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颈干角对肢体长度和偏心距有重要影响,双侧颈干角相差5°以内可良好的重建髋关节生物力学结构,以健侧旋顶距为参考,联合颈干角可以为髋关节置换术中准确的控制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指导。

      • 1
    •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腰部功能影响分析

      杨学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种术型对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脊柱内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经椎间孔入路的研究A组和经椎板间入路的研究B组,每组各33例。观察比较两种入路术型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情况,以Macnab标准评估两种术型患者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指标。结果 研究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伤椎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研究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A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06%,研究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间患者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除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伤椎透视次数少之外,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的脊柱内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确切疗效,而且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对改善患者临床指标、缓解病情程度及疼痛均有良好效果。

      • 1
    • 3D打印枕骨导板辅助枕颈融合术

      高坤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枕骨导板辅助枕骨螺钉置入在枕颈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因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行枕颈融合术的患者21例,行3D打印枕骨导板辅助枕骨螺钉置入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枕骨螺钉的长度。随访观察骨性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38.51土25.34min,术中出血量198.22±63.17ml;枕骨螺钉平均长度10.62±0.95mm。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12.66±5.21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使用3D打印枕骨导板辅助枕骨螺钉置入能获得满意的枕骨固定螺钉的长度,有利于枕颈融合。

      • 1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范爱民

      Abstract:

      摘要:【目的】重点阐述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诊的22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左足10例,右足12例)的效果。【结果】通过12个月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VAS评分、踝伸屈POM、AOFAS评分、感觉评价较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得到显著的改善;美观度高达95.4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具有微创性的优势,皮瓣成活率高,故该种皮瓣修复术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 1
    • 不同入路下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李凯华, 李玉民

      Abstract:

      [目的] 分析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椎板间入路(PEID)或椎间孔入路(PETD)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骨科接受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9例,PEID组接受椎板间入路方式(84例),PETD组接受椎间孔入路方式(75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等均差异较小(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随访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在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均可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应在评估手术适应证后灵活选择入路方式,旨在获取最优效果。

      • 1
    • 逆行髓内钉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关节病

      刘培珑, 梁景棋, 张言, 温晓东, 梁晓军, 赵宏谋

      Abstract:

      目的:探讨使用直形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直形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融合术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6例患者资料;年龄20-75岁,平均61.3岁。踝关节及距下关节骨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距骨坏死4例,夏科氏关节病3例。术后采用影像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量化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价疗效。 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得13-50个月(平均31.4±9.2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3.7±2.3个月。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与VAS评分分别为71.3和1.61。 结论:使用直形逆行髓内钉行TTC融合术是一种成功的治疗严重踝关节和后足畸形的方法,融合率高,解除疼痛效果理想,而且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1
    • 枕颈融合术中枕骨双皮质螺钉固定

      孙岩, 杨峰, 宋继鹏, 王延雷, 龚龙, 燕文海, 谭明生

      Abstract:

      [目的] 介绍枕颈融合术中枕骨双皮质螺钉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9年6月,对16例枕颈不稳患者应用枕骨双皮质钉固定融合术。术中使用限深钻垂直于枕外隆突钻孔至特定深度:距内骨板2mm处,随后用探针探测钉道内壁以防穿透,然后以每次1mm特定深度钻孔直至到达内骨板,期间用探针探测,随后按钉道方向置入直径3.5mm,长度20mm螺钉,前方穿透深度距内骨板不超过2mm。 [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时间平均21.44±6.18个月,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均达到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8.87±2.37提升至12.88±1.73,VAS评分由术前6.19±1.13改善至2.38±1.32(p<0.05)。[结论] 后路枕骨板结合双皮质螺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枕颈失稳的手术技术。

      • 1
    • AID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孙志博, 马中希, 叶志伟, 刘珍星, 杨钟华, 张山锋

      Abstract:

      [目的] 探讨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AID)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表达及对细胞的影响。[方法] 抽取16例ONFH和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至第三代。构建携AID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筛选获得阳性细胞。RT-qPCR和Western blot观察AID基因表达。实验分:A组(ONFH源BMSCs)、B组(ONFH源BMSCs经AID重组慢病毒感染)、C组(ONFH源BMSCs经慢病毒空载体感染)、D组(股骨颈骨折BMSCs)。提取全基因组DNA,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检测ABCB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AID、ABCB1 mRNA和蛋白水平。 [结果] 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AID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BMSCs后,AID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明显表达。过表达AID能明显地促进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内ROS,提高MMP水平,同时通过降低ABCB1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来促进其转录与翻译。 [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比股骨颈骨折组AID表达明显降低,过表达AID能显著地降低ABCB1过甲基化修饰并改善细胞功能。

      • 1
    • 3D打印导板辅助外翻截骨矫正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

      王志伟, 何洪波

      Abstract:

      [目的]介绍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术前CT行计算机模拟截骨,设计3D打印截骨导板,术中截骨导板辅助截骨,15名患者采用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外翻截骨+DHS固定,4名患者采用外翻截骨+DHS固定。随访记录患肢颈干角、短缩长度、截骨端愈合时间、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末次随访截骨端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87±0.97)个月,术后颈干角平均(121.89±7.40)°,患肢短缩平均(0.67±0.51)cm,改良Guille标准评分平均(8.53±1.07),优11例,良7例,中1例,差0例,较术前均改善明显(P<0.05),未出现畸形复发、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外翻截骨在术前设计基础上实现术中精确截骨,恢复颈干角,纠正患肢短缩,改善患肢功能,是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髋内翻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

      • 1
    • 微型纽扣钢板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

      张田宇, 李建鹏, 陈玉宏, 尹梦帆, 高翔

      Abstract:

      [目的] 比较微型纽扣钢板止点重建术与经骨隧道腱骨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6例患者采用微型纽扣钢板伸肌腱止点重建术(纽扣钢板组),25例患者采用经骨隧道腱骨缝合术(腱骨缝合组)。根据Crawford标准评估患指功能,测量患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20.55±6.14)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远指间关节在背伸受限度数及最大屈曲度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rawford评定标准:纽扣钢板组优22例、良3例,优良率96.2%;腱骨缝合组优8例,良10例,优良率72.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纽扣钢板组1例出现背伸受限;腱骨缝合组7例出现背伸受限。[结论] 微型纽扣钢板伸肌腱止点重建治疗腱性锤状指,肌腱断端缝合牢靠,利于患指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肌装置受损治疗的现状研究

      赵宇昊, 何易祥, 高昭, 王文己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机制破坏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毁灭性的并发症。经股截肢被认为是膝关节置换术失败的最后治疗选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膝机制破坏已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并没有文献进行系统的评价。因此本文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肌装置受损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伸肌机制破坏的研究现状、治疗具体方案,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此希望对膝关节伸肌装置受损患者治疗提供参考。

      • 1
    • 炎性因子在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中的机制研究

      杨召, 苑珍珍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炎性因子很多,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前列腺素等。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类疾病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对其治疗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本文针对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中炎性因子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 1
    • 黄韧带血肿:1例报道及文献综述

      汪沛漾, 刘国瑧, 张微, 任冠瑞, 谢志阳, 王运涛

      Abstract:

      黄韧带血肿(ligamentum flavum hematoma)是一种罕见的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轻微的外伤引起退变的黄韧带中增生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最早由Sweasey教授于1992年报道,多见于腰椎,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与椎间盘突出、滑膜囊肿等相似,主要表现为神经、硬膜囊受压的症状。本文报道了1例腰椎黄韧带血肿的病例,并对已发表文献回顾总结。

      • 1
    • 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的诊治进展

      李克新, 吴亮

      Abstract:

      腰椎椎体后缘骺环离断症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诊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保守医治病情无明显改善,多需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目前微创技术以其组织损伤少、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成为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新宠,能取得较好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暂不明朗。

      • 1
    • 肱骨近端骨量分布特点的研究进展

      王烨明, 魏万富

      Abstract:

      目前对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但随着锁定钢板的广泛应用,相关并发症时有报道。锁定螺钉的初步稳定性取决于肱骨头内螺钉-骨界面的局部骨质量。术前掌握肱骨近端的骨量分布特点,有助于指导螺钉植入局部骨质量更好的解剖位置,增加螺钉的稳定性,尤其是骨质疏松时。本文拟通过回顾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就肱骨近端的骨质量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分布特点和测量工具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

      • 1
    • 掌长肌腱陈旧断裂继发正中神经掌皮支卡压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万彦林

      Abstract:

      [目的] 研究了解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解剖及功能。[方法] 1例52岁女性患者,外伤后局部形成硬结,并出现手掌侧感觉障碍,行手术切除硬结后后症状逐渐消失。[结果] 术中发现,患者掌长肌腱陈旧断裂后,局部形成硬结,对正中神经掌皮支造成卡压导致神经症状出现。[结论] 正中神经掌皮支需给予密切观察,避免医源性及外伤造成进一步损伤。

      • 1
    • 锁骨全切术治疗锁骨尤文氏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刘健, 杨宜, 尧浩, 鲍同柱

      Abstract:

      锁骨尤文氏肉瘤很少见,文献报道的手术方法为锁骨全切术,并认为不需要重建锁骨能获得正常的肩关节功能。我们报道1例锁骨尤文氏肉瘤,27岁男性患者,并进行了全锁骨切除术。我们的目的是评估全锁骨切除术后肩关节功能,分析此种方法治疗锁骨尤文氏肉瘤的手术疗效。本文中病人获得满意的肩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无障碍。因此,对于原发性锁骨恶性肿瘤,可以应用锁骨全部切除手术。

      • 1
    • 不稳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卧床短期骨量快速流失再次骨折1例的治疗体会

      仇子叶, 俞兴, 马昱堃, 杨永栋, 赵赫

      Abstract:

      椎体强化术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常用方法,能快速缓解骨折疼痛,维持椎体高度,尽早恢复患者下地活动,有效降低卧床的各种并发症,但无神经受压症状的OVCF合并相应节段不稳的治疗方式仍未形成共识,本文报道1例腰4、腰5 OVCF合并腰4-5节段不稳病例采用卧床保守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全身骨量快速丢失,轻微活动后腰1发生OVCF,行腰1椎体成形术(PVP)及下腰椎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短期恢复下地活动,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粉碎性胫骨结节撕脱骨折1例报告

      欧亚新, 李安志, 仲鹤鹤, 洪嵩, 蔡东峰

      Abstract:

      胫骨结节假体周围撕脱骨折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大方县人民医院诊治的病例,诊断为:左胫骨假体周围骨折(Felix IVA 型),行左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切开复位+锚钉及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对于Felix IV A 型骨折,目前少有手术经验的报道可供参考,本文报道了通过使用锚钉进行固定,用Krackow缝合法编织缝合髌韧带重建伸膝装置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1
    •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尺侧腕掌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蒋凯, 陶星光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腕掌关节脱位及克氏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5例新鲜尺侧腕掌关节脱位病例,其中11例患者发生了明显的脱位。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4.6岁。对怀疑存在这种损伤病例予以行CT检查证实。术中对腕掌关节脱位予以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结果] 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月,平均14.6月。术后随访患者手观察患手的疼痛、活动范围及握力恢复情况。[结论] 对腕掌关节脱位C-臂机是准确复位的有力工具,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是微创且安全有效的。

      • 1
    • 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III型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

      张伟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对SchatzkerII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Schatzker I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8例,其中采用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者22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66例(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以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P<0.05);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SchatzkerIII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两种术式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相当。

      • 1
    • 方形区钛板螺钉固定前柱伴后半横行髋臼骨折有限元分析

      邵启鹏, 蔡贤华, 吴海洋, 刘曦明

      Abstract: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固定髋臼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ACPHT)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髋臼ACPHT骨折的骨盆模型和三组内固定模型:第二代DAPSQ(A组),双柱钛板(B组)及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C组)。模拟站位下加载600N生理载荷,比较各组应力分布情况、骨折线路径上各节点的平均位移及内固定的应力遮挡率。[结果]三组内固定所受最大应力分别为52.50MPa、42.76 MPa、37.69 MPa,A>B>C。三组骨折线路径各节点的平均位移分别为(2.09±0.24)μm、(2.11±0.23)μm、(2.32±0.23)μm, AA>C。且就平均位移与应力遮挡率而言,A与B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与A、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第二代DAPSQ在固定髋臼ACPHT骨折时,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双柱钛板相当,并优于前柱钛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

      • 1
    • 关节镜手术对50岁以下膝骨关节炎患者疗效:5年临床随访结果分析

      刘永刚, 房蒙, 吴亭桦, 贾震宇, 张涛

      Abstract:

      目的 对50岁以下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术后的随访情况观察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关节镜手术的KOA患者5年内的随访结果,用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以镇痛药物的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事件的发生情况、K-L分级及WOMAC评分的变化为评估依据,多角度研究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263例纳入研究,其中关节镜灌洗组(A组)76例,关节镜灌洗+透明质酸组(B组)72例,保守治疗组(C组)115例。A组、B组患者的总体镇痛药使用率(P=0.000)、NSAIDs药物使用率(P=0.035)、弱阿片类药物(曲马多)使用率(P=0.048)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在第1~3年新增的TKA手术比例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42;P=0.046)。3组患者在第4、5年新增的TKA手术比例、总体TKA手术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A组、B组、C组患者的K-L Ⅳ级比例、WOMAC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C组患者的K-L Ⅲ级比例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K-L分级、WOMAC评分在治疗前和随访5年后的差异均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5年为时间结点进行研究的50岁以下KOA患者,关节镜手术能够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改善患者症状;从长期来看,关节镜手术相对于保守治疗,在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方面并无优势。

      • 1
    • 髌内侧滑膜皱襞与膝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王鑫, 史晨辉

      Abstract:

      [目的]讨论髌内侧滑膜皱襞的存在对膝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及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收集380名关节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有无创伤史及是否存在滑膜皱襞进行分组。通过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组间资料差异,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软骨损伤程度相关性。[结果]滑膜皱襞合并骨关节炎患者自出现症状至手术的病程长度明显缩短,包括性别比例、身体质量指数、保守治疗长度、膝关节活动度、游离体发现率在内的多个组间比较存在差异。创伤组与非创伤组患者膝关节Outerbridge评分与年龄、BMI、病程长度、游离体均呈正相关,创伤组患者评分与保守治疗长度、膝关节活动度、滑膜皱襞呈正相关,非创伤组患者评分与男性呈负相关。各组术前及术后一年内Lysholm评分及不良预后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髌内侧滑膜皱襞的存在会显著缩短患者就医时间,但并不显著影响关节镜手术短期内预后。滑膜皱襞可能会加重创伤相关的关节软骨损伤。

      • 1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脊柱内镜术早期并发症分析

      赵红卫, 刘丰平, 皮闻森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对比研究两种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结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收治的34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30例行椎间盘镜术(MED),另外210例行椎间孔镜术(PTED);将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不良事件纳入围手术期并发症范畴,手术导致患者新的损害于术后 30 天内改善者定义为短暂并发症,超过 30 天无改善者定义为持久并发症。统计两种术式的早期并发症,逻辑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治策略。结果340例中共有4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48项,发生率为 14.12%(48/340),其中10例为持久并发症,38例为短暂性并发症;两种术式中硬脊膜损伤比较P<0.05,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比较P<0.05。结论 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硬膜破裂、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导丝断裂、术后局部血肿形成、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等,其中MED组硬脊膜损伤常见,PTED组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常见;患者年龄大、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L5-S1突出节段、极外侧型突出、病变脱出型为PTED术下肢感觉异常加重的相对危险因素。

      • 1
    • 两种方法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

      谭为, 朱嘉文, 孙永建, 吴伟平, 付博文, 刘钱珍, 黄文华

      Abstract:

      目的:探讨肘内翻矫形截骨术后组合外固定架固定与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肘内翻患者75例。根据肘内翻矫形截骨术后不同的固定方式分为组合外架外固定组(n=47)和钢板内固定组(n=28)。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按Bellemore标准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功能与外观效果,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不愈合、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少于内固定组,P<0.001,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前倾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肘关节功能按Bellemore标准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肘内翻矫形截骨术后采用组合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操作方便、术后残留疤痕小,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更具优越性。

      • 1
    • 不同时间利塞膦酸钠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何立江, 吴文华, 黄杰苗, 吴俊哲, 柯呈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利塞膦酸钠对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根据开始应用利塞膦酸钠的时间启点不同,将90只SD大鼠分为术后第1天用药组(1d组)、第10天用药组(10d组)和第20天用药组(20d组)。对比分析三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4点弯曲力学方法检测股骨骨痂处最大载荷值、最大载荷回复率;X线影像和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骨折愈合的形态学差异。[结果]术后第3周时1d、10d组股骨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相当,但两组数值均高于20d组(P<0.05),术后第6周时三组大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最大载荷值和最大载荷回复率在术后第3周、第6周时1d组高于20d组(P<0.05)。X线影像观察结果呈现与病理切片类似变化趋势,1d、10d组骨皮质更厚实,骨小梁密度更高。[结论]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的早期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能够更快提升患处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促进原始骨痂的形成,且更能增强骨折愈合强度。

      • 1
    • 关节镜下撬顶复位植骨填塞治疗SchatzkeIII型胫骨平台骨折

      龚礼, 周明, 侯慧铭, 邹文, 范少勇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顶复位,同种异体骨植骨,骨栓填塞固定治疗SchatzkeII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例Schatzke I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在关节镜监视下撬顶复位,并植入同种异体骨,最后以自体骨栓填塞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访24-40月,平均29.4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以及膝关节IKDC评分,并记录最后一次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膝关节屈曲角度(41.00±8.62)°及伸膝角度(-1.19±7.82)°相比于术后屈曲角度(119.13±6.55)°及伸膝角度(4.94±4.3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评分(2.66±0.50)相比于术前(7.07±0.8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膝关节IKDC评分(63.06±5.53)较术前(29.63±2.3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下撬顶复位,同种异体骨植骨,骨栓填塞固定治疗SchatzkeIII型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3D打印髋臼导板辅助在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辛晓林

      Abstract:

      探讨3D打印髋臼导板辅助在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中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18例骨盆肿瘤患者,均在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术中应用3D打印髋臼导板辅助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测量术前、术后出院时患侧旋转中心距正中线距离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前倾角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外展角与健侧差值;术后随访18~24个月,统计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结束时,以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系统评估预后。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5±0.25)h,术中出血量(725.55±15.55)mL,住院时间(15.62±2.65)d;1例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与术前比较,术后出院时患者患侧旋转中心距正中线距离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前倾角与健侧差值、患侧髋臼外展角与健侧差值均减小(P<0.05);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均显示骨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重建稳定,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转移、复发病例。随访结束时,18例患者均存活。与术前比较,术后出院时、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升高(P<0.05);与术后出院时比较,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升高(P<0.05)。结论:3D打印髋臼导板辅助在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中的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特点,预后良好。

      • 1
    • 轴向牵引下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

      马明亮, 周楠, 刘宏智, 赵冬阳, 王志刚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下肢轴向牵引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2017年07月-2019年06月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A型骨折需先自股骨髁逆行插入钢板而后经钢板安装牵引器牵开复位并固定,C型骨折患者先行复位并固定髁间骨折,逆行插入钢板后安装牵开器进行牵开复位及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发生膝关节僵硬2例,发生骨折端延迟愈合1例,术后1年根据Schatzker-Lambert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优20例,良5例,优良率96.2%。术后正侧位与术前相比成角畸形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下肢轴向牵引器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操作方便,能有效提高术中闭合复位效率。

      • 1
    • 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的特点

      张雪萍, 卢新昌, 李甲振, 程敬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患者31例;平均年龄15.23±2.83岁(7-18岁);骨骺未闭合13例(41.94%,13/31),已闭合18例(58.06%,18/31);手术根据骨骺闭合情况分别行刮除植骨术(骨骺未闭合)或刮除骨水泥填充术(骨骺闭合)。[结果] 31例患者影像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76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12.90%,MSTS 93系统评分肢体功能均为优良。[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发病率低,病变能够突破骨骺,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与骨骺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为患者带来良好的预后。

      • 1
    • 同种异体骨在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性骨折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

      王志坤

      Abstract: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性骨折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在我院行PVP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2例,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预先填塞椎体破损处的27例纳入同种异体骨组,未使用同种异体骨填塞的33例纳入常规组。收集并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折节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活动能力的改善、椎体高度改善、Cobb角改善以及骨水泥注射量及渗漏率。结果52例均完成随访,平均15个月。术前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术后同种异体骨组的VAS评分、ODI 及活动能力的改善分别为(4.7±1.0)分、(44.8±2.3)%、(1.5±0.6)分,椎体高度改善和Cobb角改善分别为(3.2±0.6)mm、(4.6±1.7)°、骨水泥注射量(4.5±1.0)ml,常规组的上述各项指标的数值分别为(4.6±1.7)分、(43.7±4.5)%、(1.4±0.9)分、(3.3±0.7)mm、(4.8±1.8)°、(4.6±0.9)ml,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渗漏同种异体骨组有3例(11.1%),常规组有12例(36.4%),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5.446,P=0.023)。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快速缓解疼痛,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可以有效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对骨水泥渗漏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1
    • 外固定支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研究

      宫智浩, 李朋, 宋凯凯, 张德刚, 杜刚强, 杨淑野, 王志刚, 贾龙, 张锴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和髓内钉组,分别应用外固定支架、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12-24)个月随访,平均(15.13±3.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VAS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体骨折愈合时间、A、B 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 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显著短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踝关节疼痛2例,外固定器组件拆除后缓解,骨延迟愈合3例,经调整外固定强度后愈合;力线偏移2例,经调整外固定器组件,纠正力线后愈合;髓内钉组:膝关节疼痛3例,骨愈合后髓内钉取出,患肢疼痛消失,2例患者经口服止痛药对症治疗后疼痛逐步缓解;骨延迟愈合2例,经增加负重量、应用冲击波治疗后愈合;畸形愈合1例,患者拒绝二次手术治疗。 [结论] 应用外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尤其是软组织条件较差患者,可减少术前等待时间;相比髓内钉对周围软组织损伤更小,可降低皮肤坏死率。

      • 1
    • 环形外固定架配合masquelet技术对胫骨平台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

      曾文容, 陈卫, 陈志达, 刘晖, 石伟发

      Abstract:

      目的: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联合masquelet技术的方法评价治疗胫骨平台术后感染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2020年入住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共4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联合膜诱导技术分期治疗,Ⅰ期感染创面清创、环架固定,Ⅱ期进行植骨或骨搬移。记录所有患者每个患者Ⅰ期手术术前、Ⅱ期手术术后3个月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性指标,Ⅰ期手术术前、Ⅱ期手术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Ⅱ期手术术后3个月的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较Ⅰ期手术术前明显改善(P<0.05),2例患者因骨缺损较大行膝关节融合手术。 结论:通过分期治疗,环形外固定架联合maquelet技术对治疗胫骨平台术后感染骨缺损疗效显著,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关节活动度。

      • 1
    • 显微镜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

      姜良海, 魏见伟, 陈龙伟, 林玉江, 刘兰涛, 王德春

      Abstract: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显微组)与传统术式(传统组)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3例,其中显微组30例,传统组3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传统组3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上肢神经功能减低,对症治疗后好转。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显微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JOA、NDI、VAS评分及肌力、病理反射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椎管面积、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术前及术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体次全切与传统术式相比,可取得类似的临床疗效,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
    • 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

      雷洲洋, 秦忠堂, 李军民, 肖甲宇, 贾福, 张仲子, 杨正宗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1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置换组6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固定组60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均优于置换组,而置换组在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接受了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0.01±6.76)个月。置换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明显早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减少,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固定组VAS评分小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和6月时,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固定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置换及PFNA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 1
    • 髋关节外科脱位灯泡技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

      陈方, 彭笳宸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灯泡技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灯泡技术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5例(25髋)。所有病例行髋关节外科脱位显露头颈处,采用灯泡技术病灶清除坏死骨,行自体骨打压植骨术。采用VAS痛觉评分系统、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手术前后患髋关节的改善情况,并于3、6、12个月定期予X线、MRI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2个月后患者Harris 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 01),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 01)。术后影像学检查表现稳定,绝大部分病例未出现进一步塌陷,股骨头内成骨明显,优良率达80%。 结论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头颈部开窗灯泡技术安全有效,可保护股骨头血运,死骨清除彻底,股骨头处自体骨植骨成骨作用好,对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满意。

      • 1
    • 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

      赵彦瑞, 刘洋, 尹博, 李一汉, 郭蒙, 周君琳

      Abstract:

      目的:介绍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使用这种技术治疗的23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测量记录跟腱断端距跟骨结节的距离,并记录手术时间。在随访过程中,记录所有发生的并发症;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通过AOFAS评分和ROM测量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由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为(11.53±8.76)月。跟腱断端距跟骨结节距离为(49.91±9.79) mm,MRI均显示完全断裂。手术时间为(42.82±6.88) min。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仅1例患者术后5个月发生迟发感染,考虑缝线排异反应可能,进行清创、缝线切除后治愈,术中见跟腱完全愈合,连续性完好。无跟腱再断裂和腓肠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AOFAS评分为(91.57±4.22),6个月时为(97.22±2.32);术后3个月ROM为(32.57±2.46),6个月ROM为(43.13±2.94)。结论:卵圆钳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技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此外,该技术易于学习,使用简单的仪器并具有成本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1
    • 锁定钢板固定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

      丁文彬, 李康养, 林宇生

      Abstract: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9月~2019年1月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16例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手术切口长度(12.50±1.45)cm,手术时间(133.75±18.21)min,术中出血量(493.75±83.42)ml,术后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术后随访时间(22.52±5.04)月,骨折愈合时间(7.88±1.15)月;末次随访VAS(0.50±0.63)分,明显低于术前(7.38±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伸屈ROM(135.88±6.30)°;髋关节Harris评分(88.19±6.28)分,其中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7%。【结论】 股骨转子下Seinsheimer Ⅴ型骨折复位困难,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骨折愈合及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 1
    • 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术后截瘫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卢彬, 崔旭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疗效及瘫痪恢复影响因素,为评估预后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4月我中心收治的48例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临床资料,共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17~80岁,平均(57.33±15.12)岁。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1例,B级30例,C级4例,D级10。所有患者均行胸椎后路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仅行椎板减压术,2例复治患者行内固定翻修术。比较截瘫完全恢复与未完全恢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瘫痪前病程(局部症状持续时间)、术前瘫痪时间、术前ASIA分级、脊髓压迫程度、病灶解剖部位、累及椎体数、术前节段后凸角度、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后凸矫正率、是否耐药结核等指标,研究影响术后截瘫恢复的因素。[结果]:45例患者手术时间150min~470 min,平均(274.22±67.20)min,术中出血量200ml~2000ml,平均(877.78±393.06)ml,术前VAS评分平均(6.02±2.03)分,末次随访平均(2.44±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后凸角度2.6°~30.2°,平均(12.21°±6.37°),术后后凸角度1.6°~25.0°,平均(6.97°±4.17°),平均后凸矫正率8.4%~71.2%,平均(38.94%±19.41%)。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提示6例耐药。切口延迟愈合2例,窦道形成1例,经换药后愈合,无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末次随访恢复至ASIA E级者23例,未恢复至ASIA E级者22例(ASIA D级16例,ASIA C级5例,ASIA B级1例)。[结论]:影响胸椎结核伴截瘫患者术后截瘫恢复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瘫痪时间长、术前ASIA分级低、影像学脊髓压迫程度重、耐药结核等,尽早手术、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化疗对截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1
    •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贺翎

      Abstract:

      摘要:[目的] 考察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且确诊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共68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 43 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检测所有受试者在空腹时的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beta, IL-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和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C)、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TNF-、 IL-1、sVCAM-1和MDA均明显增高(P<0.05),TAC、CAT和SOD均明显降低(P<0.05)。参考骨折愈合标准将观察组分为3个月愈合组19例、4个月愈合组32例和延迟愈合组17例。与3个月愈合组比,4个月愈合组和延迟愈合组的TNF-、IL-1、sVCAM-1和MDA均明显增高(P<0.05),TAC、CAT和SOD均明显降低(P<0.05),与4个月愈合组比,延迟愈合组的的TNF-、 IL-1、sVCAM-1和MDA均明显增高(P<0.05),TAC、CAT和SOD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TNF-、 IL-1、sVCAM-1和MDA均明显增高(P<0.05),TAC、CAT和SOD均明显降低(P<0.05),TNF-、IL-1、sVCAM-1和MDA与骨折愈合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TAC、CAT和SOD与骨折愈合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机体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与骨折愈合程度紧密相关,建议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进行检测,一方面用于预估康复预后情况,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有效治疗方法,以改善预后。

      • 1
    • 正常成年人L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的研究分析

      黄培培, 马亚超, 凃志鹏, 解放, 王哲, 胡学昱, 罗卓荆

      Abstract: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腰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并分析其特点。方法:收集2013 年1月至 2014年6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结果提示腰4-5节段正常的病例478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269人入组:其中男性137人,女性132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0-60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L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青年组100例(男47/女性53)中年组107例(男57/女性50);老年组62例(男33/女性29),L4-5椎间高度分别为14.9±2.0mm(男15.3±1.6 女14.7±2.3)、15.4±2.0mm(男15.9±1.4,女14.6±1.9)、12.0±1.4mm(男12.9±1.1,女11.8±1.3)。L4-5椎间高度指数分别为0.33±0.04(男0.34±0.03,女0.32±0.05)、0.34±0.03(男0.35±0.04,女0.33±0.04)、0.28±0.02(男0.29±0.03,女0.27±0.03)。老年组与青年组及中年组较比,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获得了正常成人不同年龄段L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正常值范围。60岁以前,L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但在60岁以后,L4-5椎间高度、椎间高度指数显著下降。

      • 1
    • 海军某陆战部队军事训练伤相关因素分析

      卫振邦, 张军, 孙金海

      Abstract:

      目的 了解海军陆战部队某部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等比例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连队,运用问卷回顾性调查过去一年内连队性质、BMI、兵种、健康状况自评、入伍前饮酒、失眠、噪声影响等信息,了解训练伤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576份,其中发生训练伤249人,发生率为43.23%。主要伤病类型为关节扭伤、肌肉损伤和擦伤;主要致伤科目为障碍训练、跑步训练和器械训练;主观认为主要致伤原因是动作不规范、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单因素分析显示:身体素质好、防护知识足、训练动作规范是训练伤的保护因素,吸烟、入伍前醉酒史是训练伤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连队单位、入伍前醉酒史、防护知识不足、失眠是训练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制定训练规范,关注重点致伤科目和重点人群,建立科学的睡眠管理制度,规范伤病管理方法,有助于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训练质量。

      • 1
    •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阳性与阴性支撑的力学分析

      鲁成军, 高旭, 韩亮, 池玉磊, 高升, 梁彦虎, 田荣华, 吴彬, 孟纯阳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侧阳性、中性及阴性支撑下的稳定性差异。[方法]使用SYNBONE人工股骨标准试验骨分别制作A1.1 A2.1 A3.2三种粗隆间骨折模型,并使用PFNA髓内固定,根据不同的复位状态分为阳性、中性及阴性支撑组,通过静态轴向压缩试验分析在不同载荷下的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值以及模型轴向刚度值。[结果] A1.1型骨折阳性及中性支撑组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值均小于阴性支撑组,模型的轴向刚度值均大于阴性支撑组(P<0.05);比较A2.1型骨折中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值,以阳性支撑组最小,中性支撑组次之,阴性支撑组最大;模型的刚度值以阳性支撑组最大,中性支撑组次之,阴性支撑组最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3.2型骨折中性支撑组的股骨近端下沉位移值小于阳性支撑及阴性支撑组,模型刚度值大于后两者(P<0.05)。[结论]内侧皮质阳性支撑可视为A1和A2型粗隆间骨折的最优复位状态,而A3型反粗隆间骨折应最大程度获得解剖复位中性支撑。

      • 1
    • 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预测作用研究

      席俊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对1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年统计患者预后,将预后良好者设为良好组、将预后不良者设为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股距尖顶距以及一般资料;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ROC曲线,分析股距尖顶距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中骨质疏松占比、骨折Evans-Jensen分型中III~IV期占比、术前合并两种以上合并症占比均较高,股距尖顶距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Evans-Jensen分型和股距尖顶距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股距尖顶距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是32.34mm,预测患者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后预后不良的AUC是0.759。结论:股距尖顶距在预测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提供参考。

      • 1
    • 慢性肝功能障碍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预后的影响

      权学民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肝功能不全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适应症、疗效及围手术期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肝功能不全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2例,按肝功能CHILD分级A级、B级分为A、B两组各19、11例,与对照C组22例进行比较围手术期情况,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围手术期比较手术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B组(118.2±37.4)高于A组(87.89±25.07)和C组(84.1±24.6)(P=0.003);住院时间B组(15.27±1.95)高于A组(13.47±1.98)和C组(13.14±2.05)(P=0.018)。随访结果比较完全负重时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地行走时间B组(11.27±3.80)高于A组(8.84±2.12)和C组(8.05±1.70)(P=0.003);Harris评分B组(78.09±5.47)低于A组(84.68±5.77)和C组(86.23±4.89)(P<0.001);末次随访时ROM B组(100.91±11.36)低于A组(112.11±12.73)和C组(114.32±12.56)(P=0.016)。三组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股骨颈干角比较,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3次测量结果都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功能不全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合理围手术期治疗和康复锻炼可得到满意的疗效,但CHILD分级B级患者仍有较高的手术风险。

      • 1
    • 右美托咪定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间孔镜手术镇痛及舒适度的影响

      韩秋霞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间孔镜手术镇痛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随机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对照组为局部浸润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切除关节突时(T2)、切除髓核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及心律血氧饱和度水平。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舒适度、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和术后PCIA按压次数。结果 ①两组患者之间T1、T2、T3、T4时间点的MA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显著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中,T1、T2、T3时间点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术中及术后12h内VAS评分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CIA按压次数、手术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室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够为腰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延长镇痛时间,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度。

      • 1
    • 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腹部血管参数化测量临床研究

      王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腹部血管位置变化,为手术提供解剖评估的方法及参数。 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 2020 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29例,依据侧弯方向分为左侧组(16例)和右侧组(13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脊柱全长CT片,将CT图像导入Mimics14.0中,重建椎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三维模型。观察三组患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在腰段的形态,测量主动脉—椎体角度(AT-α)、主动脉一椎体距离(AT-d)、下腔静脉—椎体角度(VT-α)、下腔动脉一椎体距离(VT-d)、左侧手术窗宽度等指标。结果:(1)本研究采用Mimics软件建立侧弯节段椎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三维重建显示腹主动脉由椎体左前方逐步向前正中移位,三组患者无显著差异。下腔静脉沿着椎体的右前方下行,其形态由近椭圆形移形为长扁形。(2)左侧组L2、L3平面的AT-α角显著小于右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组L2、L3平面AT-d显著大于右侧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VT-α、VT-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4)左侧组L2/3、L3/4、 L4/5手术窗宽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和右侧组,差异右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腹部血管的三维重建及二维参数测量,能够为术者提供直观模型。左侧患者顶椎区腹主动脉椎前间隙及手术窗较大,为实现椎体双皮质固定及微创椎体间融合提供空间,下腔静脉位置固定,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

      • 1
    • 无菌性松动与髋臼假体位置X线参数关联性分析

      陈检文, 董立明

      Abstract:

      目的:测量相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位置的X线参数,分析发生无菌性松动的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接收的136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初次置换原因包括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患者均选择改良Hardinge入路。经过20~40月随访,平均27.8月,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82例。其中发生无菌性松动32例为实验组,未松动的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初次置换即刻及末次随访骨盆X线参数包括前倾角、外展角及偏心距。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上述参数在安全范围内的比例以及和无菌性松动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外展角及偏心距在安全范围比例较高(P<0.05),外展角是否位于安全范围和偏心距是否重建与无菌性松动显著相关(P<0.05)。结论:同一入路THA髋臼假体位置参数外展角及偏心距在安全范围以外,会导致无菌性松动的发生率增高;术中尽量将外展角及偏心距置于安全范围内,有利于降低无菌性松动发生机率。

      • 1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miRNA-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黄世金, 张颖, 韩超, 刘成业, 秦崇臻, 卢瑶瑶, 柴玉娜

      Abstract:

      目的:通过联合miRNA芯片与蛋白组学技术考察创伤性股骨头坏死(TIONFH)患者外周血特异性miRNAs调控的差异化蛋白,旨在探讨TIONFH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在前期TIONFH转录组学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三个数据库对已筛选并验证的8个特异性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通过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将miRNAs靶基因与蛋白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上调miRNAs的靶基因共有609个,下调miRNAs的靶基因共有37个;蛋白组学鉴定出共115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P < 0.05)。蛋白组和miRNA数据关联分析表明:hsa-miR-7i-5p、hsa-miR-16-2-3p、hsa-miR-320a和hsa-miR-93-5p 共同靶向的VDAC1分子,hsa-miR-16-2-3p和hsa-miR-25-3p 共同靶向的PSMD14分子,hsa-miR-7i-5p和hsa-miR-320a 共同靶向的PRPS14 分子,以及hsa-miR-25-3p 靶向的MPP1分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些miRNAs对破骨细胞分化、PI3K-Akt等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结论:Hsa-miR-7i-5p、hsa-miR-16-2-3p等特异性miRNAs可能通过影响VDAC1、PSMD14、MPP1、PRPS1等蛋白表达以及体内相关信号通路,共同参与TIONFH的表观遗传机制。

      • 1
    •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王丹, 蔡贤华, 徐峰, 蒋欣浩, 黄威, 袁彪

      Abstract: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92例患者,其中23例发生融合器后移。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融合器植入深度,椎弓根钉棒稳定情况,椎间隙前凸角恢复情况、住院天数、支具佩戴时间共12个可能影响因素纳入分析,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经logistics回归分析骨质疏松、超重、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融合器植入深度、术后佩戴支具时间可显著影响融合器后移;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由多因素导致。骨质疏松、超重、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融合器植入深度和术后佩戴支具时间为融合器后移独立影响因素,可指导预防融合器后移。

      • 1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郑晓锋

      Abstract: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A)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治疗的60例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23例与HA组37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均低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H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各具优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1
    • 全关节镜在老年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中的作用

      吕青, 唐刚健

      Abstract: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在老年创伤性肩关节前脱位中的作用及对中长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96例;患者均接受Bankart修复术联合缝线桥技术,微创组采用关节镜术式(50例),开放组采用采用开放术式(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微创组患者的脊柱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术后微创组肩关节前屈以及外旋角度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度,明显缓解肩关节疼痛,且中长期再发脱位的概率明显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髋关节镜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的效果分析

      耿晓林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的患者中分析不同髋关节镜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患者106例,研究组患者接受髋关节镜下畸形打磨、盂唇修补合并关节囊缝合治疗(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髋关节镜下畸形打磨、盂唇修补治疗(50例)。[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评分、NAHS评分、HOS-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发生均较少,组件差异不显著(P>0.05);髋臼深度、髋臼覆盖率及中心边缘角(CE),均明显改善,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的患者中采用髋关节镜下畸形打磨、盂唇修补合并关节囊缝合治疗具有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可达到更好的功能恢复。

      • 1
    • 丹皮酚通过调节p38MAPK信号通路对AS小鼠模型跟腱组织及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郑家春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丹皮酚(Paeonol,Pae)通过调节p38MAPK信号通路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小鼠模型跟腱组织及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AS组、AS+阳性药组和AS+Pae组(n=12)。通过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AS模型,AS+阳性药组使用柳氮磺吡啶灌胃干预(9 mg·kg?1·d ?1),AS+Pae组使用Pae灌胃干预(3 mg·kg?1·d ?1)。通过ELISA检测血清TNF-α的水平,通过TEM观察骶髂关节滑膜微结构,通过HE染色检测跟腱组织骨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通路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后AS组的TNF-α显著高于Sham组(P<0.05),AS+阳性药组和AS+Pae组的TNF-α显著低于AS组(P<0.05)。AS组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内膜厚度明显增加,细胞质分布不均匀,细胞器出现异常,而AS+阳性药组和AS+Pae组的滑膜微结构损伤情况均较AS组轻。与Sham组比较,AS组观察到炎性浸润、纤维样浸润以及部分软骨形成,并且AS组的骨化评分显著高于Sham组(P<0.05)。AS+阳性药组和AS+Pae组仅有炎性浸润和部分纤维样浸润,骨化评分显著低于AS组(P<0.05)。AS组的p-MKK3/6/MKK3/6、p-p38/p38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5)。AS+阳性药组和AS+Pae组的p-MKK3/6/MKK3/6、p-p38/p38水平显著低于AS组(P<0.05)。 结论 Pae可通过调节p38MAPK通路抑制AS模型大鼠的滑膜细胞损伤、跟腱炎性反应和骨化,从而起到治疗AS的作用。

      • 1
    • 68例Magerl B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不完整患者的后路手术体会

      叶飞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Magerl B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PLC)不完整患者中选用不同后路手术方式,分析其手术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伴PLC不完整患者68例,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POIT)组采用POIT术式(36例),后路椎板切除直视下减压内固定术(POLT)组采用POLT术式(32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POIT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POLT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且POIT组患者的脊柱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POLT组(P<0.05);POIT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OLT组(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且POIT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OLT组(P<0.05)。[结论] 在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伴PLC不完整患者中应用POIT术式在恢复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腰椎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对SF-12 PCS评分及矢状面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李德全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疗效及对SF- 12 生理总评分(SF-12 PCS)及矢状面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成人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OLIF组(51例)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6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矢状面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SF-12 PC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测量腰椎冠、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器塌陷及矢状面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LIF组(P<0.05)。术后1周,OLIF组的VAS、ODI评分评分低于TLIF组,SF-12 PCS评分高于TLIF组(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OLIF组的腰椎冠、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均优于TLIF组(P<0.05)。[结论] OLIF治疗成人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减少矢状面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 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张清林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胫腓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三角韧带加强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恢复功能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因出现复位位置不佳重新住院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T1、T2和T3时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当天、治疗后12个月MCS、TFCS和TFO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采用三角韧带加强修补术治疗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此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 1
    • 踝上截骨联合内侧牵开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

      梁景棋, 张言, 温晓东, 刘培珑, 梁晓军, 赵宏谋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踝上截骨(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T)联合或不联合内侧关节牵开(medial distraction arthroplasty,MDA)治疗伴有距骨倾斜(Talar Tilt,TT)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功能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SMOT联合或不联合MDA治疗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与影像学结果。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nkle Osteoarthritis Scale,AOS)评估其功能愈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测量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TAS)、TT角、胫骨内踝角(tibial medial malleolar,TMM)、胫骨踝穴角(talocrural,TC)、胫骨远端侧位关节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TLS)和后足力线角(hindfoot alignment,HFA)。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AOS评分、TAS、TT、TC、TLS、HFA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SMOT联合MDA组的术后TT角更小(P=0.023),TT角未矫正的失败率在SMOT组更高(P=0.016)。 结论 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肯定。联合内侧牵开术,可以更好的治疗伴有TT角增大的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 1
    • 枕颈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苏文, 杨金华, 沈忆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201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枕颈融合术的33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吞咽困难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出现吞咽困难作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对dO-C2与dnPAS及dnPA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共有5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发生率为15.15%,其中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吞咽困难3例。dO-C2减小及dnPAS减小均与枕颈融合术吞咽困难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1),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MI均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不相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nPAS(OR=0.425,P=0.038)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线性分析结果显示:dnPAS与dO-C2呈正相关性(r=0.806,P<0.0001),dnPAS%与dO-C2呈正相关性(r=0.460,P=0.0071)。[结论]吞咽困难是枕颈融合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nPAS增大的患者术后不易发生吞咽困难。

      • 1
    • 不同剂量抗菌肽LL-37干预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淑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抗菌肽LL-37干预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LL-37低剂量组(0.25 mg/kg)、LL-37中剂量组(0.5 mg/kg)和LL-37高剂量组(1.0 mg/kg),每组15只。采用改良“McFarlane flap”法制作大鼠随意皮瓣模型,术后腹腔注射给药,每日1次,连续注射7 d。观察皮瓣大体情况并测定各组大鼠皮瓣成活率;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瓣微血管密度(MVD);比色法检测皮瓣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瓣组织结构破坏严重,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皮瓣成活率、MVD、SOD活性及VEGF-A、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MDA、TNF-α和IL-6含量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LL-37中、高剂量组大鼠皮瓣组织结构基本恢复,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皮瓣成活率、MVD、SOD活性及VEGF-A、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MDA、TNF-α和IL-6含量显著下调(P<0.01),而LL-37低剂量组相关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LL-37可促进大鼠随意型皮瓣成活,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促进皮瓣微血管形成有关。

      • 1
    • 3D打印个性化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

      郑杰, 叶有晨, 赵克锋, 王大伟, 陶利江, 翟旭, 孙忠良

      Abstract: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41例。其中,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下完成手术15例(3D打印组),不依靠3D打印技术26例(常规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症状改善(VA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3D打印组的螺钉置入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冠状面Cobb角、TS、SVA、LL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TK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及输血量少、螺钉置入准确率高的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 1
    • 经皮椎弓根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游离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

      徐琨, 徐兆万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游离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于2018年6月-2020年1月收治游离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及皮肤浅感觉减退症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60±4.3岁(43-72岁)。患者在静脉全麻下采用经皮椎弓根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的手术方式。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的VAS及ODI评分;通过腰椎CT、MRI、三维CT等评价患者术后四肢感觉运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及硬膜破损,术中及术后未见椎弓根骨折,术后无四肢感觉及运动异常。术中手术时间平均96.52±13.16分钟;患者术后腰腿痛缓解,平均随访4.7±1.4月(3-6月),术后1 天及1、3、6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0. 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游离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临床预后良好。

      • 1
    • 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

      刘军廷, 苏伟, 贝涛, 吴家恒, 郭宸, 冯迪森, 赵劲民

      Abstract:

      [目的] 介绍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我科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患者16例,术前均3D打印后,制定个体化的截骨计划,截骨矫正恢复下肢力线,恢复关节面平整和关节稳定,用内固定或(和)外固定截骨断端,用短缩-再延长技术治疗骨缺损和下肢不等长,同时行软组织松解术。[结果] 根据3D打印辅助截骨矫正精准,截骨平均愈合16周,膝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9)分,恢复至术后(62)分。ASAMI评分由术前评定(差16例),恢复至术后(中15例,差1例)。术后钉道感染和松动3例。[结论] 3D打印辅助截骨成功矫正陈旧性膝周围骨折畸形,术前规划精准,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失误。

      • 1
    • 单髁置换正中切口与传统内侧切口的比较分析

      张威, 郭艾, 蔡谞, 吴厦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单髁置换髌前正中切口与传统内侧切口的术中及术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72例单髁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髌前正中切口,对照组采用内侧切口。基于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3、5天测量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3、5天测量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数值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术后第1、3、5天测量白蛋白及血红蛋白与术前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除术后第五天Alb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Alb及Hb均在第3天达到最低值。结论 单髁关节置换中,采用正中切口可以获得和传统内侧切口一样的临床效果,但在预防手术并发症及临时更改手术方式上具有优势,推荐采用正中切口进行单髁关节置换。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动脉损伤报道及经验分享

      宣勇

      Abstract: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动脉损伤较罕见,但是后果严重,处理不当甚至危机生命。现作者报道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旋股内侧动脉损伤一例,并对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 1
    • Chevr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的临床疗效

      崔健, 姜厚森, 赵阳, 韩宁, 尚小鹏

      Abstract:

      [目的]分析在轻中度踇外翻的诊治时应用Chevron截骨软组松解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20年6月间符合轻中度踇外翻诊断标准的36例(44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hevron截骨软组松解术,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前足评分(AOFAS)、疼痛视觉评分(VAS)、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结果]术后随访的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指标改善显著(P<0.05)。[结论]该术式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的效果显著,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 1
    • 慢性下尺桡不稳的尺骨短缩截骨联合韧带重建术

      黄良库, 徐涛, 张红星, 李鹏, 夏雷, 蔡鹰, 刘生熙

      Abstract:

      目的:介绍尺骨短缩截骨联合韧带重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分析我院采用尺骨短缩截骨联合韧带重建治疗慢性下尺桡关节不稳1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于前臂尺背侧行纵行切口,显露尺骨干,并行尺骨截骨,根据术前使用测量尺骨变异长度行尺骨短缩截骨,截骨断端用钢板固定。切取自身掌长肌腱,按照Adams&Berger法重建下尺桡韧带。 结果:全部病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 12-18个月,平均15.06个月。术后腕关节的活动度有一定的改善。末次随访时16例患者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9.81分,优 9例,良5例,可2例,差 0例;优良率为87.50%。 结论:尺骨短缩截骨联合韧带重建治疗慢性下尺桡不稳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 1
    • 桥接系统混棒结构点式接触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安晋宇, 李桂军, 高立波, 文会龙, 胡辉东, 吴一雄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桥接系统混棒结构点式接触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应用桥接系统行手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37例,其中混棒结构点接触固定18例,双棒结构固定1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Fix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低于BCFS组,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肩外展-内收、肘屈-伸活动度及ASES评分随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1月时,PC-Fix组的肩外展-内收、肘屈-伸活动度及ASES评分优于BCFS组(P<0.05)。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肩肘关节活动度及A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PC-Fix组和BCFS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7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Fix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BCFS组(P<0.05)。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 桥接系统构建混棒结构点式接触治疗肱骨干骨折创伤小、组织血供破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可作为一种新的肱骨干骨折治疗方案。

      • 1
    •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位置的MRI分析

      李智伟, 刘中冲, 刘兆芹, 孟健, 崔磊, 刘岗, 钱学江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对比分析经前内侧入路(AM)法和经股骨隧道(TT)法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移植物位置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患者,其中32例采用AM法,30例采用TT法。比较两组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股骨侧测量: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侧测量:AM组矢状面移植物-胫骨平台夹角显著小于TT组(P<0.05);两组冠状面移植物-胫骨平台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冠、矢状面胫骨止点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冠、矢状位胫骨侧角度和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有效的评估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位置;在矢状面上,TT法移植物较AM法在胫骨侧有较大的垂直角度,在冠状面上两者胫骨侧角度无明显差异;两种术式移植物股骨、胫骨侧止点位置无明显差异;从冠、矢状两个方位可对移植物胫骨侧位置分别作出评估。

      • 1
    • 单髁置换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

      李永奎, 李正疆, 吉海波, 班照楠, 邢叔星, 黄强

      Abstract:

      目的 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与单纯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4例,其中32例患者采用UKA联合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组),余下32例患者采用单纯UKA进行治疗(单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手术前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BMI、术前HSS评分、VAS评分、RO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总失血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单纯行UKA组随访时间为25.68±2.34月,UKA联合关节镜组随访时间为26.21±1.36月。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HHS评分、ROM与术前比较,功能评分明显升高,活动度增加,疼痛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之间在术后1月,3月,12月HSS评分、VA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联合组在术后18月,24月HSS、VAS、ROM均优于单纯UK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移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UKA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术中可精准把握UKA手术适应症,术中结合外侧间室半月板修整成形,微骨折术,可使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远期取得更优良的临床疗效。

      • 1
    • 椎间孔镜术中可视与透视关节突成形的比较

      孙继芾

      Abstract: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手术中分别应用可视和透视关节突成形治疗伴有侧隐窝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至2019-06在我院行椎间孔镜手术的46例患者,其中23例为可视组,行可视关节突成形后椎管减压,另23例为透视组,行透视关节突成形后椎管减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7(9~24)个月;术后1月内两组间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JOA、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可视组VAS腿痛评分、JOA、ODI评分优于透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视组的手术时间(51.3±7.3)min,短于透视组的(71.8±9.3)min;可视组的透视次数为(5.3±1.0)次,少于透视组的(16.9±1.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关节突成形具有中远期效果好,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

      • 1
    • 经皮内镜下清创冲洗术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

      曹臣, 陈书连, 高延征, 艾进伟, 张锴, 王耀斌, 刘利民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清创冲洗术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我科行经皮内镜下清创冲洗术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1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51~82岁,平均(66.9±9.4)岁;病变节段:L2/3 3例,L3/4 4例,L4/5 7例,L5/S1 3例。术后根据病理、培养及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功能评分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70.9±12.3)min;术中出血量21~52 ml,平均(35.2±9.8)ml。末次随访时,ESR、CRP、腰部VAS评分、改良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17例患者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20.9±5.8)个月,随访期内MRI等提示感染控制良好。结论 经皮内镜下清创冲洗术治疗腰椎间隙非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满意,对于合并症多、身体条件差中老年患者尤为适合。

      • 1
    •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椎体“空壳”现象分析及手术策略选择

      赵豪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采用不同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6例,经伤椎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50例),跨伤椎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跨伤椎组,而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跨伤椎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经伤椎组患者的脊柱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跨伤椎组(P<0.05);经伤椎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跨伤椎组(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均明显改善,且经伤椎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 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应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在恢复神经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沉默LncRNA TUG1通过上调miR-328-3p表达增加骨肉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邵林

      Abstract: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牛磺酸上调基因1(LncRNA TUG1)通过靶向调控微小RNA-328-3p(miR-328-3p)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人成骨细胞hFOB 1.19 、骨肉瘤细胞HOS、放射抵抗的骨肉瘤细胞HOS-R中TUG1与miR-328-3p的表达量;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沉默TUG1与miR-328-3p过表达对HOS-R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TUG1的靶基因miR-328-3p;qRT-PCR检测沉默TUG1对HOS-R细胞中miR-328-3p表达量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HOS-R细胞凋亡率;克隆形成实验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抑制miR-328-3p联合沉默TUG1对HOS-R细胞放射敏感性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与hFOB 1.19细胞相比,TUG1在HOS与HOS-R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且HOS-R细胞中显著高于HOS细胞(P<0.05),而miR-328-3p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HOS-R细胞中显著低于HOS细胞(P<0.05);沉默TUG1或过表达miR-328-3p显著降低HOS-R细胞存活分数,促进细胞凋亡,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TUG1可吸附miR-328-3p并调节其表达水平;抑制miR-328-3p联合沉默TUG1可逆转沉默TUG1对HOS-R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增强作用。结论:LncRNA TUG1通过靶向调控miR-328-3p的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存活从而增加骨肉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 1
    • 游离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创伤性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杜云飞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前臂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中分析不同皮瓣修复方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8月我院创伤外科收治的前臂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106例,研究组患者接受游离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50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数据、供区、受区皮肤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皮瓣成活情况良好,而两组患者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供区皮肤恢复情况良好,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前臂皮肤出现弹性差和色泽改变的情况较少,而两组患者间比较发生率差异较小(P>0.05)。[结论] 在臂创伤性皮肤缺损修复的患者中采用游离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具有安全、简便、高效的应用优势,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并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显微镜辅助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林海淋, 刘文革, 陈奋勇, 莫家栋, 林佳俊, 李卫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显微镜辅助和传统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探讨显微镜和零切迹融合系统合用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到2018年7月颈椎病患者42例,分为显微组26例和传统组16例。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Cobb角,JOA评分和改善率,ND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差异。与传统组相比,显微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两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术后12个月评分较术后1个月改善明显(P<0.01)。在术后1个月时显微组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优于传统组(P<0.01)。在术前、术后12个月时,两组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在术前、术后1、12个月时,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显微镜辅助结合零切迹融合前路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改善,颈椎功能改善较快和较好等优点,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颈椎功能改善都较之前提高。

      • 1
    • 膜诱导技术结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股骨感染性骨缺损一例

      甘文奕, 谢肇, 佘国荣, 陈均源, 张还添, 王圣淳, 查振刚

      Abstract:

      膜诱导技术应用于成人巨大骨缺损的修复已日渐成熟。由于二期膜内植骨时对自体骨源需求量大,认为儿童及老人作为自体骨源的缺乏者是该技术应用的相对禁忌人群。本文选取2020年期间收治运用膜诱导技术结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股骨感染性骨缺损一例。在骨搬运治疗失败的前提下,通过髂骨抽取骨髓,并通过骨生长负压富集器将BMSCs富集于同种异体骨颗粒中。一期抗生素骨水泥占位控制感染,二期通过富集自体BMSCs的同种异体骨块代替自体骨修补骨缺损并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实现了在没有取自体骨的情况下完成开放性骨折的Gustilo IIIB型并发IV型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实现了早期下地,避免治疗周期过长下肢肌肉萎缩及活动功能下降。

      • 1
    • 闭合与有限切开复位InterTAN治疗Seinsheimer V型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

      吴小松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比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加长InterTAN髓内钉治疗Seinsheimer V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治和采用加长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Seinsheimer V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例资料,共42例(43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即闭合复位组15例(15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钛缆联合加长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即有限切开组27例(28髋)。[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有限切开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闭合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42例患者随访6~42个月,平均16.4个月。影像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良好。闭合复位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多于有限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术后1例出现因提前负重内固定切除,予以行人工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治疗,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加长InterTAN髓内钉治疗Seinsheimer V型股骨转子下骨折均能获得较好效果,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愈合快、并发症少,为闭合复位困难时的不错选择。

      • 1
    • 穿线法套索固定冈上肌腱关节侧部分撕裂

      陈孙裕

      Abstract:

      [目的] 介绍穿线法套索固定冈上肌腱关节侧部分撕裂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8年10月,共25例冈上肌腱关节侧部分撕裂患者,均在关节镜监视下,冈上肌腱撕裂端穿入高强度线,形成套索样结构,并通过外排锚钉固定撕裂的肌腱。术后进行随访。 [结果] 所有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肩关节VAS评分从术前(5.43±1.21)降低到末次随访(1.15±0.83)(t=14.908,P<0.01),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1.64±6.47)分,到末次随访(89.32±5.27)分,有明显改善(t=22.859,P<0.01);UCLA评分由术前(17.83±3.56)分,改善为(32.31±1.45)分(t=19.233,P<0.01),各组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冈上肌腱关节侧部分损伤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穿线法套索固定,能恢复肌腱张力,改善患肢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改良持续皮肤牵张技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周逸轩, 薛栋, 耿宽, 余向前, 宋会平

      Abstract:

      [目的] 介绍改良持续皮肤牵张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改良持续皮肤牵张技术进行修复治疗。在缺损创面长轴两侧上下创缘分别穿入两枚克氏针,对向牵拉克氏针并于其裸露处以两束双股丝线拉紧并打结,使创面两侧皮缘处于适度紧张状态。每日进行适度牵张,当创面两侧皮缘可对合时,去除装置,对皮肤全层进行水平褥式外翻缝合。[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创面I期闭合,未行植皮或皮瓣修复等治疗。伤口愈合时间为18~36天,平均28.1±6.8天。所有患者均获创面愈合后半年随访,创缘无皮肤感觉及功能异常。[结论] 此改良持续皮肤牵张技术是一种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 1
    • 复杂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

      潘品, 宋凯, 姚尧, 徐志宏, 张晓峰, 蒋青

      Abstract: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对下肢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12例,发生率为6.1%。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 DVT组右侧显著多于非DVT组(P<0.05),DVT组H-胆固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OR=1.863, 95%CI:1.106-3.140,P<0.05)和右侧手术(OR=0.074,95%CI:0.008-0.647, P<0.05)是DVT危险因素。结论: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6.1%,均位于肌间静脉,较高的术前D?二聚体及右侧手术是复杂全髋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的危险因素。

      • 1
    • 组合式椎间处理器辅助下椎间融合术应用研究

      吴沁民, 冀旭斌, 徐兆万, 厉锋, 张扬, 庄青山, 伦登兴, 刘大勇, 陈乃旺

      Abstract:

      目的 介绍应用组合式椎间处理器并“自体棘突椎板关节突骨块”的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9年1月,对157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应用组合式椎间处理器并“自体棘突椎板关节突骨块”的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术中将腰椎峡部裂节段的棘突椎板关节突骨块完整剥离,整块取下备用。应用自行设计的“组合式椎间处理器”螺纹化处理椎间隙上下终板,将完整剥离的棘突椎板关节突骨块,根据目标间隙椎间高度修整成类似融合器外观,行椎间打压植骨融合。安装适当长度预弯连接棒,C臂透视确认滑脱复位满意,固定钉棒。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 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139.24±35.36)min;术中出血量(275.13±93.22)ml,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术后1周内、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腰椎X线片或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是否存在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结论 应用组合式椎间处理器并“自体棘突椎板关节突骨块”的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术后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 1
    • 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南运东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管狭窄患者9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行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观察组行行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腰椎功能以及疼痛感受。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4.23% vs 86.05%)高于对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指标方面,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长度、首次下床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功能方面,,观察组术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评分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观疼痛感受方面,,观察组术后1d、15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接近;相较于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手术时间长,对术者要求更高,但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更为有效,且在椎管侧隐窝狭窄改善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 1
    • 强直髋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报告

      童也, 赵鹏, 周蓓, 许康永, 徐海栋

      Abstract:

      对于年轻的活跃期退行性髋关节炎患者,关节融合手术曾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近年来,关节融合术逐步被新的治疗方案如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术式取代。现如今,手术所致的髋关节强直患者群体已大幅减少,而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的更是罕见。本院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翻修1例强直髋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术后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
    • 舞蹈训练致儿童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一例并文献分析

      刘扬

      Abstract:

      儿童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是临床少见疾病,本病通常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的患者往往预后不佳。我科就2019年7月收治1例因舞蹈训练致儿童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的患儿,经10个月保守治疗,预后欠佳,现报告如下。

      • 1
    • 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曹树明, 张建兵, 詹海华, 宫可同

      Abstract:

      腕舟状骨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临床工作中因漏诊或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导致腕舟状骨骨折不愈合高,常常影响腕关节活动,严重时导致腕关节坍陷或功能丧失。国内外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式不尽相同,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以期寻找国内外学者的治疗共识,为提高陈旧性腕舟骨骨折的预后提供指导意见。

      • 1
    • 鹰嘴豆芽素A通过调控MAPK/凋亡通路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

      黄乾, 廖世杰, 林成森, 刘云, 李波香, 陈县祥, 刘建宏, 丁晓飞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A,BA)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及其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凋亡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鹰嘴豆芽素A处理MG-63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的抑制情况;以DAPI染色法和Annexin-V/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G-63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和主要凋亡通路Bcl-2家族和caspase家族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A有效抑制MG-63细胞的细胞活性,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且可以诱导细胞凋亡。40μM和80μM的BA作用于MG-63细胞48小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8±3.79)%和(82.51±5.23)%,高于对照组(5.31±3.14)%(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A可促进caspase-9、caspase-3和PARP发生剪切(P<0.05),并促进p-p38、p-JNK、Bax的表达(P<0.05),抑制Bcl-2的表达(P<0.05),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鹰嘴豆芽素A可有效抑制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凋亡信号通路来实现。

      • 1
    • 2型糖尿病、高血压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苏浩浩, 宋小宁, 贾庆卫

      Abstract:

      高血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骨质疏松均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关于T2DM和高血压影响骨密度的相关机制说法不一,以往的研究推测高血压和T2DM通过多种机制影响中老年患者骨密度。对于T2DM合并高血压是否会加深这种影响暂无准确结论,我们汇总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期待更多研究验证这种相关性。

      • 1
    • 运动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黄鸿昊, 袁昕, 布国俊, 唐树杰

      Abstract: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中老年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负担。临床观察表明,运动疗法如腰椎屈曲伸展运动、核心稳定训练、自行车训练、减重支持步行训练与水中运动等在治疗LS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训练方式的有效性与机制并未明确,目前运动治疗尚缺乏量化标准。本文针对运动治疗LSS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好地开展运动疗法提供参考。

      • 1
    •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张敏, 宁廷民

      Abstract: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参与研究,并抽取其中的30例在予以治疗期间给予临床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 30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无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效果较佳,ADL生活质量评分较高,VAS疼痛评分较低。结论 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均实行临床护理,可全面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临床病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疾病转优,值得推行。

      • 1
    • 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分析

      陈印忠, 郭威, 郭秀程, 贾庆卫

      Abstract: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2013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5例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回顾分析;男3例,女2例,年龄 18~42岁,平均 33.6 岁;跌倒摔伤1例,牵拉伤1例,车祸伤1例,原因未明确2例;伤后5~33天,平均16.6天,到医院就诊。3例于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2例给予肩袖损伤给予保守治疗,5例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物理治疗。[结果] 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Ⅰ级甲等愈合、拆线出院,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患者和保守治疗患者住院天数相同。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0个月,平均 17.8 个月。4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明显恢复,肌力及感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1例效果不明显。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对比,患者肩关节功能Malleet评分为(9.20 ± 2.39分 t= -3.207,P=0.033),VAS 评分为(2.8 ± 0.84分 t=12.829,P=0.002), 臂丛功能评分为(13.20 ± 1.48分 t= -13.416,P=0.000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治疗时应在积极治疗肩袖损伤的同时行理疗及营养神经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 1
    • 3D打印β-TCP支架负载利福平、异烟肼/PLGA缓释微球治疗兔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乔永杰, 张吕丹, 李旭升, 张浩强, 甄平, 许瑞岭, 叶铄, 周胜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β-磷酸三钙填充载药微球对兔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微球,3D打印制备多孔β-TCP支架,采用离心震荡法制备复合支架。取70只新西兰兔,制备骨髓炎模型。造模成功的60只兔随机分为4组(n=15),A组单纯清创,B、C、D组清创后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缓释微球、β-TCP支架、复合支架;另取15只正常兔作为对照(E组)。分别于4、8、12周行钼靶X线片、组织学、Micro-CT及细菌培养观察材料局部抗菌及成骨效果。[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填充于复合支架之间的孔隙内,生物力学测量示复合支架符合松质骨压缩强度的要求。通过影像学、组织学、Micro-CT检测显示,D组能有效控制慢性骨髓炎,并且有较好成骨作用;随时间延长,炎症逐渐减轻,骨皮质在材料作用下开始变连续,12周后材料开始快速分解,骨质通过孔径长入。其余各组炎症控制及成骨均较差。[结论] β-磷酸三钙填充载药微球治疗兔慢性骨髓炎效果优良。

      • 1
    • 膝关节脱位的早期评估与处理

      仲鹤鹤, 金瑛, 吴术红, 刘毅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脱位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早期评估及处理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对24例膝关节脱位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膝关节脱位未复位者麻醉下手法复位,无法复位者急诊行关节切开复位固定及韧带的修复和或重建;合并的血管神经损伤行血管、神经的探查或修复;韧带损伤一期行韧带修复和或重建。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完善膝关节平片、磁共振及下肢静脉彩超检查,必要时完善下肢CTA检查,评估膝关节韧带、血管损伤情况,术前膝关节胫骨后移距离为(12.67±1.95)mm、屈膝30°外旋拨号试验(Dial-test)为(11.25±3.40)°,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35.50±5.66)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 评分术前24例均为D级。所有患者获得12—19月随访,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平片示关节对位良好,胫骨后移距离为(2.92±1.35)mm、屈膝30°外旋拨号试验(Dial-test)为(1.58±2.24)°,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3.08±3.90)分,IKDC)评分为A级9例、B级15例。胫骨后移距离、Dial-test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脱位多发韧带损伤患者重视早期评估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其近期疗效满意。

      • 1
    • 双束双隧道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

      张如意

      Abstract:

      目的:介绍双束双隧道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对13例下胫腓联合完全损伤的患者采用Endobutton钢板进行双束双隧道立体仿生弹性固定。先将下胫腓联合解剖复位,然后在踝关节休息位采用定位导向器自腓骨外侧偏后、胫距关节近端3.0cm处分别朝前内上方和后内方建立两条骨隧道,再将组装好的3枚Endobutton钢板系统分两束穿过骨隧道,最后采用“211”打结法打结固定。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4.37±5.63个月),末次随访时健患侧踝关节ROM无明显差别(p>0.05),AOFAS评分平均(88.76±3.15)分,Mazur评分优良率为92.31%。结论:双束双隧道弹性固定下胫腓损伤,疗效满意,该固定装置无需在完全负重前取出。

      • 1
    • 两种固定方式在踝关节融合中的比较

      王业鑫, 吴晓林, 张海妮, 马振, 梁答, 李磊, 钟伟

      Abstract:

      [目的] 比较Ilizavor外固定与空心加压螺钉在踝关节融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1月诊治的61例终末期踝关节炎,其中采用Ilizavor外固定治疗35例(外固定组),采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26例(内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种固定方式在手术时间和切口总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固定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61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而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术后12个月时,两组组间VAS和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VAS和AOFAS评分优于内固定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踝关节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踝关节融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相比之下,Ilizavor外固定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融合率高,返修率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1
    • 计算机辅助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官哲轩, 严亚波, 黄鲁豫, 徐会法, 刘峙辰, 王新力, 李超

      Abstract: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结合3D打印个性化导板在TPO治疗儿童DDH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科诊治的大龄DDH患儿共12例12髋,男2例,女10例,年龄8~17岁,平均12.1岁。利用患儿的影像数据获得骨盆股骨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标准化参数测量及模拟手术。随后进行个性化导板设计,及实物3D打印。术中操作首先使用截骨导板引导髂骨截骨,再使用旋转导板引导髋臼旋转,螺钉固定完成手术。术后复查对比手术前后髋臼形态学参数(包括LCEA, ACEA, AASA, PASA, AAVA),评估术前设计和术中实施的误差,随访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的Harris评分及Severin分级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 (13~18)个月,患儿的三维形态学参数LCEA、ACEA、AASA、PASA的术后即刻测量参数分别为29.28±3.35°、45.18±2.57°、58.85±2.47°86.59±5.79°,与术前患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AVA的术后即刻测量参数17.01±1.82°与术前患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与术前设计的最大平均误差率为4.29%。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3.92±1.68分,较术前(85.08±5.30分)相比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Severin分级中Ⅰ级11髋,Ⅱ级1髋。随访期间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模拟手术与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为大龄DDH患儿进行个性化的术前设计,可以实现DDH手术的精准实施,达到改善患儿影像学评价与临床功能评分的目的。

      • 1
    • 核磁共振脂肪量化技术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意义

      孙文路, 刘姣姣, 郭兴满, 陈华芳, 秦健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MRI脂肪量化技术(IDEAL-IQ)在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椎体骨折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147例行腰椎MRI常规序列、IDEAL-1Q序列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椎体是否骨折分为骨折组(82例)及非骨折组(65例)。在GE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L1-L4椎体骨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定量测量,观察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将各指标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同时分析两组间FF值与骨密度(Bone density,BMD)的相关性及FF值对OP性椎体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2.923,P<0.05)、FF(OR =1.095,P<0.05)是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BMD是骨折的保护因素(OR =0.022,P<0.05)。FF与BMD呈中度负相关(r=-0.717, P<0.05)。FF判断椎体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诊断骨折的临界值为54.03。[结论] 随着椎体脂肪含量的增加,患者发生OP性骨折风险也逐渐增大,磁共振IDEAL-IQ技术通过对椎体脂肪含量的量化,为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1
    • 改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张月雷, 章乐成, 严超, 王刚

      Abstract:

      目的 评估经改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的基础上,通过向远端延伸切口,剥离肘肌、部分屈肌总腱在肱骨上的起点,翻转内外侧髁骨折块,扩大该入路的显露范围,共治疗肱骨远端骨折13例, AO分型:C1型2例,C2型7例,C3型4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3月,随访过程中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62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107.3°, MEPS评分90.38分,优9例,良3例,可1例。3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损伤的表现, 1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异位骨化。结论 改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不破坏伸肘装置,显露范围广,能够有效治疗绝大部分肱骨远端骨折,效果满意。

      • 1
    • 脊柱-骨盆-髋关节矢状面关系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

      卜聿凡, 黄广鑫, 赵畅

      Abstract:

      Lewinnek安全角度范围一直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植入安放位置的重要参考标准,但是随着发生在该范围内脱位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对于Lewinnek安全角度是否适用于所有髋关节置换患者产生疑惑。近年来人们发现脊柱和骨盆在矢状面上的代偿关系会影响以骨盆为载体的髋臼方向。脊柱-骨盆-髋关节矢状面关系的研究提示我们应从矢状面角度更进一步理解髋关节功能并认识安全植入髋臼假体的新理念,并由此可能减少臼缘磨损、撞击、脱位等并发症。本文将就近年来对脊柱-骨盆-髋矢状面关系及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进行综述。

      • 1
    • 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杨扬, 孔鹏, 魏传付, 汲长蛟, 何建刚, 高成, 张建新

      Abstract: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与骨钻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2019年10月行经皮椎间孔镜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87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42例应用可视环锯,45例应用骨钻。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环锯组在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显著低于骨钻组(P<0.05);环锯组骨去除量、出血量显著高于骨钻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镜下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和ODI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相同随访点VAS和ODI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价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环锯组术后椎间孔面积显著高于骨钻组(P<0.05),两组术后3月、12月随访未见病椎不稳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及透视次数少等优点,且与骨钻疗效相近。

      • 1
    • 两种胫距跟关节融合技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亢哲, 商炜, 付攀峰, 邓宇, 屈文强, 祝少博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腓骨入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联合无头加压螺钉与单纯交叉螺钉技术在胫距跟关节(Tibiotalocalcaneal,TTC)融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至2018年我院收治的49例(51例足)接受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患者,其中PHILOS钢板组22例(24例足),单纯螺钉组27例(27例足)。比较组间患者融合时间、融合率、美国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钢板组患者术后胫距跟关节24例全部融合,螺钉组23例融合,4例随访期内未融合。两组术后AOFAS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融合时间(P=0.249)、融合率(P=0.113)、术后VAS(P=0.856)和并发症发生率(P=0.318)均无显著差异。钢板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P=0.002)及总体满意度(P=0.024)较螺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较于单纯交叉螺钉,PHILOS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在术后AOF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更好的结果,同时其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强度高以及多平面固定等优点,是实现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有效技术手段。

      • 1
    • 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在尺骨鹰骨折术中应用

      程省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尺骨鹰骨折患者中分析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线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尺骨鹰骨折患者106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治疗(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克氏针张力带治疗(50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Murphy标准运动范围评分、影像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尺骨鹰骨折的患者中采用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改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相关指标,并尽可能规避手术并发症对康复的影响。

      • 1
    • 空心拉力螺钉F形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

      陈方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选用空心拉力螺钉F形固定治疗,并与传统三角形固定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F形组采用F形固定方式(50例),三角组采用三角形固定方式(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F形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三角组(P<0.05)。末次随访时,F形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三角组(P<0.05);F形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组(P<0.05)。F形组患者的影像学复位状况明显优于三角组(P<0.05)。[结论]在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空心拉力螺钉F形固定治疗在恢复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改善复位效果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

      马尚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中应用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并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组患者采用UKA治疗(6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TKA治疗(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单髁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单髁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单髁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单髁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患者中应用UKA治疗在恢复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康复进程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InterTAN与PFNA治疗骨质疏松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丁庆丰, 张志刚

      Abstract:

      目的:探讨InterTAN与PFNA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的疗效观察。方法:通过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诊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包括PFNA组(53例)及InterTAN组(49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InterTAN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FNA组(P<0.05);InterTAN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评价优良率及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PFNA组(P<0.05);InterTAN组患者的股骨颈短缩程度和发生率以及髋内翻程度和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结论:InterTAN联合抗骨质疏松可有效地治疗老年性粗隆间骨折,可有效加速关节功能的康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综合临床疗效,有利于远期预后改善。

      • 1
    • 带线锚钉联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新鲜跟腱断裂

      胡超

      Abstract:

      [目的] 在新鲜跟腱断裂的患者中选用带线锚钉联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新鲜跟腱断裂患者120例,单纯组接受单纯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58例),联合组接受带线锚钉联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62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踝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影像学优良率明显优于单纯组(P<0.05)。[结论] 在新鲜跟腱断裂的患者中应用带线锚钉联合改良Krackow缝合法治疗具在恢复踝部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跟腱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交锁髓内钉联合捆绑带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

      贾瑞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中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捆绑带固定治疗,并与锁定钢板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96例,捆绑带组联用捆绑带(50例),钢板组联用锁定钢板(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捆绑带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捆绑带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钢板组(P<0.05);捆绑带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捆绑带组患者的影像学愈合状况明显优于钢板组(P<0.05)。[结论]在成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中应用交锁髓内钉联合捆绑带固定治疗在恢复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肾透明细胞癌远节趾骨转移1例报告

      徐强, 马超, 吴晓东, 韩冬煦, 李家祥

      Abstract:

      • 1
    • PVP与PKP治疗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的效果对比

      冯健

      Abstract:

      目的:探索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分析PVP与PKP各自优势。方法:实验样本为我院随机选择的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患者102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VP组和PKP组,分别有56例和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其中围手术期情况有住院时间及费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透视时间等;随访情况有疼痛、活动能力以及椎体功能障碍等数据;治疗情况有治疗总有效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种方法的对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疼痛评比、活动能力以及椎体功能障碍评比等;PVP组患者住院费用、手术和透视时间更少,明显少于PKP组患者,而PKP手术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更优,以上数据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良好的治疗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伴椎管狭窄,但又各有优势,临床医生应该依据患者的病变程度、经济能力、预期目标等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 1
    • CBX8在小鼠退变模型中的相关性研究

      周旭, 丁悦, 王明飞, 刘铖祎, 蔡叶

      Abstract:

      目的:探讨CBX8在小鼠退变模型中的表达以及其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从小鼠椎间盘中提取出髓核细胞并行免疫组化鉴定,传代培养后用RT-PCR分别检测CBX8、II型胶原、蛋白多糖含量变化;并制备小鼠的针刺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模型,并分别于针刺后8、12、16周进行检测,观察小鼠脊柱椎间隙高度、髓核细胞的衰老以及炎症介质的表达情况,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以及CBX8与小鼠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结果:小鼠髓核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在第5代时II型胶原基本不表达(0.002±0.001),蛋白多糖的含量也明显下降(0.23±0.02),但是CBX8表达水平却显著增加(1.68±0.26)。通过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模型建立的研究;发现手术组的椎体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性侧弯,椎体的高度也明显下降,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无退变侧弯发生,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组的II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反CBX8的含量反而在手术组中更高。结论:CBX8在小鼠退变模型以及传代多次的髓核细胞中表达比在正常的椎间盘以及髓核细胞明显升高,可见CBX8与髓核细胞的衰老退变存在一定的关联。

      • 1
    • 桥接系统联合去皮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

      张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桥接系统联合去皮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9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取出原内固定装置后采用桥接系统再次固定,同时结合去皮质术自体骨移植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等指标。术前及末次随访分别以Harris和HSS评分系统评价髋、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手术并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24 ± 3.79)个月。术中出血量200~550ml,平均(387.93 ± 75.94)ml,手术时间70~110 min,平均 (91.52 ± 9.74) min,住院时间5~12天,平均(8.66 ± 1.99)天,手术切口除1例脂肪液化经多次换药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一期愈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76.72±4.87)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 (88.52±5.15)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73.45±6.56)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6.07±8.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率为100% ,骨折愈合时间4.50~8.50个月,平均(5.93 ± 1.22)个月。[结论] 桥接系统联合去皮质术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不连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的手术方式。

      • 1
    • 二次置钉条件下侧孔空心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陈晓峰, 李浩

      Abstract:

      目的: 在二次置钉条件下,探讨应用侧孔空心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进行 PMMA钉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共78例患者。均为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骨水泥钉道强化及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中均有一枚螺钉进行二次置入,且接受规律抗骨质疏松治疗。按照不同的PMMA强化方式,分别为FPS组(Fenestrated cement-augmented, FPS),普通实心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CPS)组。其中35例为FPS组,43例为CPS组。对比两组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骨水泥渗漏率、肺栓塞发生率及骨水泥用量等。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行VAS评分及ODI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在各随访时间点行腰椎 X片及 CT检查,以评估各时段两组的椎间融合情况、螺钉松动的发生率等。 结果: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S组术后6月、末次随访的螺钉松动率低于C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21)。FPS组术后3月、术后6月、1年的融合率均高于CPS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59.29% vs 53.48%、85.71% vs 67.44%、88.57% vs 81.39%,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术后3月时,FPS组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CPS组(P<0.05)。而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两种不同螺钉结合PMMA强化均可用于治疗OP患者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与 CPS相比,在同一钉道二次置钉条件下, FPS简化了操作过程,螺钉松动率及骨水泥渗漏率更低,融合率更高,短期的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 1
    • 微创固定方式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疗效观察

      殷铭

      Abstract:

      目的 微创固定方式在Maisonneuve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近3年来,收治的Maisonneuve骨折患者15例。运动损伤2例,车祸伤4例,行走扭伤及摔伤9例。年龄39岁至72岁。手术均采用微创固定方式,固定内踝骨折(或修复三角韧带),固定下胫腓前后撕脱骨折或缝合加强韧带、固定后踝,修复下胫腓联合。结果 患者术后拆线时间13-14天,均一期愈合拆线,未发生感染。15例患者随访时间6-18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 评分标准,总体疗效: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优10例,良5例。结论 理解Maisonneuve骨折的受伤机理后,采用微创固定方式精确修复内踝、后踝、下胫腓等结构,手术创伤小,固定方式可靠,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

      • 1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邹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FNF患者90例,按照类层抽样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手术期间指标差异,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输血量、术后引流量、 住院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方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Wald χ2=3.919,P=0.04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e0.882=2.398,95%置信区间为(e0.009,e1.756)=(0.024,4.773),提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时点方面,Wald χ2=24.971,P=0.000,时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在不同时点下两组患者手术有效率差异显著;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8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屈曲、背伸、外展、内收与总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等级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切口脂肪液化、假体脱位、髋部疼痛、感染与总发生率)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远期并发症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假体下沉、髋臼磨损、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与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均具有良好效果,前者手术耗时更少,对患者机体伤害更小,后者治疗效果更明显,髋功能恢复更快,远期并发症更少,临床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与手术适应症情况进行选择。

      • 1
    • 微创经皮置钉与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李卫华, 李国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采用微创经皮置钉与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64名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置钉术,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法,统计评估两者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术后2周、术后5月、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定分值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另外,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椎体压缩率、Cobb 角方面均有显著恢复,两种指标较手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创经皮置钉手术存在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椎体压缩率,较快恢复Cobb 角,且微创手术出血量少,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预后起到提高作用。

      • 1
    • 退变性脊柱侧弯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因素

      王超, 杨依林, 袁佳滨, 林徐苗, 黄泽彬, 栗景峰, 李明, 石志才

      Abstract:

      目的 探索退变性脊柱侧弯(DS)患者术后冠状面失平衡(PCI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公式。方法 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长海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3例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冠状面平衡(CB)情况分为失平衡组和平衡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CIB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公式,绘制ROC曲线并计算阈值。结果 93例患者中,冠状面失平衡组(CB>30mm)25人,冠状面平衡组(CB≤30mm)68人。两组间术前骨盆倾斜度(PT,p=0.020)、术后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p=0.019)、腰5椎体倾斜角(L5 tilt,p=0.001)和胸腰弯/腰弯矫正率(p=0.023)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PT、术后L5 tilt和胸腰弯/腰弯矫正率是术后发生PCIB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预测公式为:PCIB指数=1.1*术前PT+1.1*胸腰弯/腰弯矫正率+1.4*术后L5 tilt,且当PCIB指数大于93时,发生PCIB的概率为87%。结论 术前PT、术后L5 tilt和胸腰弯/腰弯矫正率是退变性脊柱侧弯PCIB的主要危险因素。PCIB指数可以有效的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弯PCIB的发生。

      • 1
    • 不同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痴呆性股骨颈骨折的快速康复疗效

      林志炯

      Abstract:

      目的 应用快速康复理念、评价不同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痴呆性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符合标准的80例高龄痴呆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①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n=40);②采用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n=40),统计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74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2.5%,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3-24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9%、38.89%,其中脱位发生率分别0%、13.8%。两组切口长度、失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周两后VAS评分、术后两周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快速康复理念、DAA入路治疗高龄痴呆性股骨颈骨折,微创、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没有体位限制、脱位率低,早期疗效更显著,利于快速康复。

      • 1
    •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影像力学分析

      杨宇锋, 李政甜, 杜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对于膝关节生物力学方面的影响。方法 9例接受单髁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及术后对其进行行走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双平面的X线装置收集行走时影像资料,通过CT扫描建立骨的三维模型,将骨的3D模型与X线中相匹配并同步。测量股骨胫骨六维度的运动及内外侧胫骨平台接触中心点位置。结果 术前UKA侧膝关节与健侧膝关节相比,内翻3.5°(P<0.05),术后UKA侧较术前相比,外翻3.1°(P<0.05);术前UKA侧膝关节较健侧外旋3.3°(P<0.05)。UKA侧术后较术前内旋3.9°(p<0.05);术前及术后内侧间室的接触中心点UKA侧较健侧分别后移3.8mm及2.4mm(P<0.05)。结论 UKA可以有效维持膝关节步态周期中固有的屈曲角度、力线及旋转。

      • 1
    • 比较螺钉、钢板及联合治疗Lisfranc损伤的短期疗效

      李立, 李一凡, 符东林, 董磊, 樊宗庆, 朱彬, 刘晓飞, 陈洪康

      Abstract:

      [目的] 比较跨关节螺钉、钢板或螺钉钢板联合固定治疗中足Lisfranc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 通过比较我科2017年0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Lisfranc损伤36例患者。其中螺钉组15人,钢板组10人,联合组11人。以中足AOFAS功能评分、Wippula功能及影像学系统评价表分别评估三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结果和复位维持情况。[结果] 术后三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10.4)个月。三组组间AOFAS评分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AOFAS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Wippula功能、影像学评价在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中足Lisfranc损伤短期内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短期内术后疗效与手术固定方式无明显相关性。

      • 1
    • 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HDAC2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李晔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取传至第三代BMSCs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DAC2-siRNA重组序列、阴性随机对照序列分别转入细胞,命名为HDAC2-si组和空载组,取不做干预细胞为空白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48 h空白组、空载组和HDAC2-si组HDAC2 mRNA表达情况。地塞米松诱导各组细胞向成骨分化,诱导7 d后,Western blot法检测HDAC2蛋白表达量,采用对硝基苯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位素标记法检测骨钙素(BGP)分泌量,茜素红染色观察转染对BMSCs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分子SHH、IHH、Ptch1、Gli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BMSCs细胞原代培养1 d呈多角形或梭形生长,培养3 d后呈集落样生长,之后开始快速增殖,至第6天时细胞融合达90%以上,呈螺旋状或旋涡状生长,传代培养至第3代时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经流氏细胞术鉴定BMSCs第3代细胞表面标记物符合BMSCs生物学特征。BMSCs细胞转染后48 h,HDAC2-si组HDAC2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空载组(P<0.05),空白组与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诱导前3组均呈螺旋状或旋涡状,无红色矿化结节,诱导7 d后空白组和空载组出现红色矿化结节,HDAC2-si组染色更深、红色矿化结节更多。与空白组和空载组比较,HDAC2-si组成骨诱导7 d后HDAC2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诱导7 d ALP活性、诱导14 d BGP分泌量及诱导7 d SHH、Ptch1、Glis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高(P<0.05),IHH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与空载组ALP活性、BGP分泌量及HDAC2、SHH、IHH、Ptch1、Glis1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调HDAC2表达可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发挥促向成骨分化的作用。

      • 1
    • 病灶清除联合钉棒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感染

      王宇, 康建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钉棒固定在治疗骶髂关节感染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感染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共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17?73岁,平均(45.74±13.75)岁。包括结核性骶髂关节炎28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7例。 [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2?30月,平均(19.02±5.91)月。至末次随访未见骶髂关节感染复发,无窦道形成,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Majeed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3月内ESR、hs-CRP逐渐恢复正常,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影像学显示骨性融合时间为术后6-9月,术后12月影像见34例患者骶髂关节骨性融合良好,1例融合欠佳。 [结论]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钉棒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感染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宋辰光, 王鑫众, 李晋, 张利恒, 余家阔, 罗浩, 玄峰学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技术在关节镜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选自吉林省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需手术固定的患者20例,术前应用3D打印软件处理、制模、运用导向器进行体外设计及预演,再在关节镜下行ACL撕脱骨折固定手术治疗。采用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来评估膝关节术后稳定性, 记录Lysholm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中出血量(59.35±6.1)ml、手术操作时间(46.7±6.5)min、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时间(39.3±2.5)d。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89.37±4.25)分,相比术前(40.26±3.15)显著提高,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关节镜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其具有创伤小、精准性高、骨折块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操作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Holt-Oram综合征1例报告

      张文贤, 赵建伟

      Abstract:

      通过报道1例Holt-Oram综合征,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病因、临床特征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本病患者男性,49岁,自幼出现腕关节及桡骨畸形并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夹层形成,诊断为Holt-Oram综合征。该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心脏缺陷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骨骼畸形在心脏可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可行骨科矫形手术。

      • 1
    • 干细胞外泌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成的影响

      綦惠

      Abstract: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成的调节作用。 [方法] 获取和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及BMSCs源性外泌体(BMSC-Exos)。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Control组为假手术组,切开背部皮肤后缝合,OVX组与OVX+Exos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前者尾静脉注射PBS,后者尾静脉注射BMSC-Exos。术后取股骨进行HE染色和Micro-CT观察。CCK8法检测BMSC-Exos对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BMSC-Exos对BMSCs成骨转化的作用。 [结果] OVX组骨密度(BMD)下降(P<0.05),骨小梁稀疏,变细,间隙增大,注射BMSC-Exos后,BMD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增粗,数量增多。BMSCs具有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能力。BMSC-Exos 呈近似圆形,表达CD63、CD81和CD9。BMSC-Exos与BMSCs共培养24h和48h, BMSCs增殖显著增强(P<0.05)。且成骨诱导7d后,BMSC-Exos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上调。[结论] BMSC-Exos能够促进骨生成,对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

      • 1
    • 显微镜下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研究

      宋晓飞

      Abstract:

      研究显微镜下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本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7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40例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减压融合固定治疗,设为显微镜组,34例采用常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设为常规组。分析其围术期及随访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VAS) 评分以及术前、末次随访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结果] 显微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逐渐升高、VA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较术前逐渐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下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与常规开放式手术均能获得良好的脊髓减压及固定效果,但前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 1
    • 弹性髓内钉与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

      乔泽文

      Abstract: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TEN)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P)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2月~2019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76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其中,36例采用闭合复位TEN固定,40例采用切开复位LP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LP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手术失血量显著大于TEN组(P<0.05),TEN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LP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TE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LP组(P<0.05)。随着术后随访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DASH功能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随访TEN组的VAS和DASH评分显著优于LP组(P<0.05)。影像学方面,LP组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TEN组,而TEN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LP组(P<0.05)。 [结论]闭合复位TEN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切开复位LP固定。

      • 1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对侧间接减压在腰椎翻修术应用

      王钧, 伍振威, 段祥林, 杨操, 吴星火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对侧潜行减压术在腰椎翻修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腰椎翻修患者,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 结果 本组48例,TLIF组26例,c-TLIF组22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c-TLIF组并发脑脊液2例,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TLIF组并发脑脊液漏11例,神经根损伤4例,伤口延迟愈合6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TLIF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2±5.6个月。 TLIF组和c-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8±1.7分和7.5±2.1分改善到末次随访时的1.8±0.7分和1.7±0.9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2.4±5.8和11.2±7.4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6.7±2.1分和26.1±2.6,疗效显著;但是, c-TLIF组与TLIF组两组间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年内均获得椎间骨性融合。 结论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对侧潜行减压术能够实现充分减压和可靠椎间融合的目的,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1
    • 动态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比较

      罗磊, 赵晨, 周强, 刘列华, 李培, 罗飞, 侯天勇, 梁利川, 高永建

      Abstract:

      [目的] 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4月,共纳入113例腰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患者,其中动态组52例,融合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动态组手术时间短于融合组(P<0.05),出血量少于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平均随访31个月,融合组平均随访29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腰腿痛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动态组L4/5椎间隙活动度明显高于融合组(P<0.05)。动态组术后腰4椎体滑移距离有所减小(P<0.05),较术前平均复位43.9%,末次随访时复位效果有一定丢失(复位率平均27.2%),但无腰椎矢状面不稳。 [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与TLIF治疗腰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且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虽然复位效果欠佳,但Dynesys动态固定能有效稳定腰椎,阻止滑脱进展。

      • 1
    • 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黄韧带骨化症

      胡骏, 赵志刚, 张树军, 王昕, 袁文

      Abstract: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颈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术的42例颈椎OLF患者。均采用C3-7颈后路单开门术。观察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响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23.9±45.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5.3±100.4)ml。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46.4±21.6个月的随访。JOA评分术后高于术前,末次评分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 评分改善率优良率为83%。颈痛 VAS 评分术后高于术前,但末次随访低于术前及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侵占率较术前减少,脊髓受压各节段脊髓前后径较术前增加,脊髓膨胀良好(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颈椎可获得相对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虽然术后可能引起轴性症状,但通过功能锻炼,可得到较好的缓解。

      • 1
    • 两种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王梓豪, 杨岩, 周鑫, 王岩峰

      Abstract:

      目的 对比两种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术后疗效和下肢力线矫正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60例,按假体类型分为固定平台组和活动平台组,每组30例。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12)评估术后膝关节疼痛、活动度恢复程度,测量术前术后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评价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程度。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KSS、WOMAC、OXFORD-12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固定平台组术后WOMAC与OXFORD评分较活动平台组高(P<0.05)。活动平台组术后HKA、FTA校正值显著高于固定平台组(P<0.05)。 结论 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及功能。从功能角度考虑两种假体无明显差别,固定平台术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更好,活动平台对下肢力线调整的角度更大。

      • 1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情况、功能恢复的影响

      邓红敏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情况、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Cobb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显著,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及Cobb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升高更显著,Cobb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27%、16.28%,(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疼痛情况及腰椎功能,且并发症少。

      • 1
    •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对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估

      蒙法科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原发性脊椎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分块切除术进行治疗,27例)和研究组(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进行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后疗效、术后不良事件以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1)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研究组,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患者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局部复发率、内固定松动率及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术后两组Frankel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以C、D级居多,研究组以D、E级居多,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原发性肿瘤较分块切除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明显。

      • 1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术式选择

      韩森东

      Abstract: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骨折的临床危险因素及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根据脊柱骨折情况将其分为病例组(n=36)和对照组(n=44)。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发生脊柱骨折的临床危险因素。将病例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骨水泥组(n=16)和植骨组(n=20),比较2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病例组有跌落创伤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全身骨密度(BMD)T-score低于对照组,年龄、病程、指地距离和BASRI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跌落创伤史、年龄、病程、全身BMD T-score、指地距离和BASRI分数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生脊柱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骨水泥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短于植骨组(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发生脊柱骨折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内固定的基础上配合椎弓根钉道内植骨或骨水泥强化均疗效显著。

      • 1
    • 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

      李张

      Abstract:

      【摘要】目的:基于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旨在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30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手术后发生谵妄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筛选出的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2型糖尿病、ASA分级、全身麻醉及手术时间是引发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将以上5个变量用于列线图的构建,最终构建模型以用于患者个体化的预后预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该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变量,较为准确的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1
    • 动态锁定螺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杨卫强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研究动态锁定螺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力学变化。方法: 选取1例男性志愿者的下肢CT图像及胫骨远端解剖钢板、锁定钢板及动态锁定螺钉的相关参数,通过Mimics 14.0、 Geomagic Studio10.0、Cero3.0,分别建立其计算机三维模型。在Hypermesh13.0中划分网格、定义材料属性及接触关系,然后在Abaqus6.14中模拟单腿站立、双腿站立进行加载,分析骨折端的位移、应力及应力遮挡率。结果 ①轴向载荷及弯曲载荷下,骨折端位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CP模型>DLS模型>LCP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扭转载荷下,LCP模型的位移量显著小于DCP模型和DLS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P模型和DLS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轴向载荷及弯曲载荷下,骨折端内固定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DCP模型>DLS模型>LCP模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轴向载荷下,骨折端应力遮挡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CP模型>LCP模型DLS模型。结论 动态锁定钢板系统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够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断端内外骨痂的形成。

      • 1
    • 自体骨软骨移植手术治疗Hepple Ⅲ~Ⅳ型距骨骨软骨损伤

      王海羽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Hepple Ⅲ~Ⅳ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中应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AT),并与微骨折术(MF)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Hepple Ⅲ~Ⅳ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96例,自体骨组患者采用OAT治疗(50例),微骨折组患者采用MF治疗(46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自体骨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微骨折组(P<0.05)。自体骨组患者的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微骨折组(P<0.05);自体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微骨折组(P<0.05)。自体骨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微骨折组(P<0.05)。[结论] 在Hepple Ⅲ~Ⅳ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中应用OAT治疗在恢复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康复进程等方面疗效满意;此外OAT治疗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腰骶椎结核手术治疗及临床分型应用

      保毅, 张超, 雷云坤, 杨曦, 陆声

      Abstract:

      目的:了解腰骶椎结核手术治疗效果,提出临床分型指导手术决策。 方法:分析自2014年1月到2019年1月腰骶椎结核病例资料,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并进行分型。 结果: 回顾性分析15位患者,男性9人,女性6人。年龄24-65岁。术前ODI评分32.5±8.7分,未次随访6.2±4.6分(P<0.05)。术前VAS评分6.2±1.6分,未次随访1.0±0.5 分(P<0.05)。无死亡病例,1例切口感染,1例内固定钛棒断裂。腰骶椎结核根据破坏部位及程度,分为骶1椎体型,腰5椎体型,腰5骶1椎间隙型。 结论:腰骶椎结核分型有益于指导手术方式及融合节段,可提高治疗效果。

      • 1
    • 富血小板血浆延缓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髌股关节退变的疗效观察

      臧业峰, 姜鑫, 朱卫洁, 杨波

      Abstract: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保留残端解剖重建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对髌股关节退变的影响。 [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A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ACL保留残端解剖重建并关节腔内注射PRP治疗,对照组仅行ACL保留残端解剖重建,术后进行持续随访,采用Kujalar髌股关节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以及Rose软骨损伤分级对髌股关节的改变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22例、对照组21例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术后2年,两组患者Kujalar髌股关节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Kujalar髌股关节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髌股关节Rose软骨损伤分级均较术前呈现不同程度升级,以II级增多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Rose软骨损伤分级整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 ACL保留残端解剖重建联合关节腔内注射PRP可有效减轻重建术后髌股关节疼痛,延缓髌股关节退变进程。

      • 1
    • 中药抑制椎间盘退变的分子机制研究

      苑珍珍, 杨召, 许海委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中药治疗椎间盘退变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较好,对其作用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单味药、复方以及中成药治疗IVDD的实验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 1
    • 踝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PRP治疗小面积距骨软骨损伤的疗效

      徐明明, 张焱

      Abstract:

      目的:评估踝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注射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28~45岁),全部表现为距骨软骨小面积损伤,疼痛持续时间为10~36个月。均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PRP关节腔注射治疗,术后共三次向踝关节腔内注射PRP。对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并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医师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 Ankle Hindfoot Scale)评估临床功能。患者在术后12月通过核磁共振影像(MRI)对距骨软骨损伤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3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VAS疼痛评分从术前的(5.34±0.46)分下降到术后6月的(1.34±0.33)分及术后12月的(0.39±0.25)分。AOFA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64.43±1.87)分提高到术后6月的(83.21±1.46)分及术后12月的(96.39±0.71)分,术前与术后的评分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月的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距骨软骨损伤信号较术前改善。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踝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PRP治疗小面积距骨软骨损伤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

      • 1
    • 后路Ponte截骨矫形治疗老年胸腰椎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1例及文献复习

      熊小春, 肖曦, 周成洪, 邵伟伟, 刘邦能, 龙亨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 开展关于后路Ponte截骨矫形治疗老年性胸腰椎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与文献分析结果。方法 分析1例老年性胸腰椎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Ponte截骨矫形方法的治疗效果,同时结合已有文献开展讨论与分析。结果 该例老年性胸腰椎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改善后凸畸形,整体效果好,手术后送到ICU病房治疗。结论 针对老年性胸腰椎Kunmmell伴随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Ponte方法治疗,整体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稳定,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1
    • 冠突骨折在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中的研究进展

      张熙南, 靳博, 张君涛

      Abstract:

      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varus 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系复杂的肘关节不稳定疾病之一。由于其特殊的损伤机制及影像学表现,在临床中较少见且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保守治疗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所以手术干预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对冠突骨折内固定方式和手术入路等都尚无定论。因此,探讨PMRI中冠突骨折治疗方式、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近年来前内侧面冠突骨折研究及治疗的相关文献,从解剖、生物力学、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今后在临床中治疗PMRI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 1
    • 三维术前规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杨滨, 张克, 袁亮, 王晓华, 辛星, 刘新光, 孙彬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三维术前规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 5月~2020年 6月采用三维术前规划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比较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规划的差异;术后评估假体的位置及肢体长度;比较术前术后WOMAC评分、HSS评分差异。[结果] 术后髋臼杯外展角41.6o±4.6°、前倾角19.1o±5.6°;术后股骨前倾角14.4o±6.3°;肢体长度改变为0.4(-2.025~0)mm。三维术前规划髋臼侧假体型号6例与术前规划相同,1例相差1号,1例相差2号;股骨侧假体型号3例同术前规划,3例相差1号,2例相差2号。术后WOMAC评分、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该方法可以较精准的预估假体型号、安放假体位置,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

      • 1
    • Turner综合征合并股骨干脆性骨折的1例报道

      唐魁韩, 陈龙, 刘益宏, 孔令超, 李杨洋, 孙立

      Abstract:

      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为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发病率为1/2500~1/3000,其特征在于一条X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临床表现主要为身材矮小、骨骼异常、第二性征不发育等。Turner综合征常因激素紊乱而继发骨质疏松,致使患者容易发生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对我院1例Turner综合征合并股骨干脆性骨折的病例进行报道。

      • 1
    • 改良Woodword手术治疗双侧先天性高肩胛症合并双侧肩椎骨1例

      李胜堂, 牛娟琴, 石学文, 王建, 甄平

      Abstract:

      先天性高肩胛症又称Sprengel畸形,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畸形。本例是双侧高肩胛症合并双侧肩椎骨、多节段颈椎隐形脊柱裂、颈椎附件融合的1例患儿,实属罕见,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 1
    • 经皮椎间盘骨水泥成型术的研究进展

      李爽, 徐宝山, 马信龙

      Abstract:

      经皮椎间盘骨水泥成型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是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后外侧入路向椎间盘注入骨水泥,增加相应节段的椎间高度和稳定性,从而治疗老年严重椎间盘退变引起的下腰痛以及伴随的神经根性疼痛。自2015年首次报道以来,已经有多篇报道对PCD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面进行总结。本文将对上述文献进行综述。

      • 1
    • 无骨折的开放性踝关节全脱位1例报告

      池玉磊, 卜宪敏, 韩亮, 章旭, 田荣华, 徐英杰, 查玉梅, 王海滨, 孟纯阳, 吴彬

      Abstract:

      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承重关节,属于榫卯结构,高度匹配,其稳定性及灵活性对人体运动非常重要。开放性踝关节脱位是一种罕见的高能量损伤,发病率低,1913年由Peraire首次报道[1],通常合并踝关节周围骨折[2],而无骨折的单纯性脱位更为罕见。近期本院收治开放性单纯踝关节全脱位患者一例,并通过早期彻底清创、一期修复韧带以及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
    • HTO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研究进展

      刘爱峰, 刘爱峰, 刘爱峰, 刘爱峰

      Abstract:

      摘要:[背景] 近些年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成为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功能锻炼作为术后康复中的重要一环,与手术疗效息息相关。[目的] 比较和分析HTO术后不同时间段康复功能锻炼的最佳选择,为“保膝”理念和HTO手术推广提供借鉴和指导依据。[方法] 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2008至2020年出版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high tibial osteotomy, functional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knee osteoarthritis”;中文检索词为“高位胫骨截骨,功能锻炼,康复,膝骨性关节炎”。按纳入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性差及重复、陈旧的文献,最终纳入30篇文献。[结果与结论] ①HTO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矫正骨关节炎引起的肢体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相比于“换膝”的人工关节置换术,HTO适应症较为宽泛,更适用于年轻患者,它在秉承我国传统医学“骨正筋柔”理论的同时也推动着“保膝”理念的传播。②针对HTO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应体现分阶段、早活动的原则,从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有氧运动出发,将阶梯化康复治疗方案应用到术后康复的每一阶段。③术后各项康复运动的具体开展时间未达到完全统一,仍需要在今后临床中深入讨论并实践。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股骨骨折的诊疗现状

      杨人军, 沈泉旭, 李建鹏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目前治疗退行性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成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量逐年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治疗难度大,需要临床医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手术技术。本文对TKA术后假体周围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分型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1
    • ACDF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疗效分析

      勾瑞恩, 母心灵, 崔京福, 曹珺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ACDF钉板内固定法治疗的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16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术后3天、1、3、6、12、24、36个月随访,对比手术前后VAS评分、NDI指数、ASIA分级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骨折愈合率、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5~125) min,平均(92.3±8.16)min;术中出血量(50~120)ml,平均(71.6±4.37)ml;术后引流量(20-40)ml,平均(30.2±2.42)ml。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24月 VAS评分(1.08±0.13)分、NDI指数(4.88±2.35)%,较术前(6.0±0.69)分、(24.82±1.9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端愈合,C2/C3椎间隙骨性融合,颈椎生理前弓留存,颈椎屈伸、旋转功能正常。[结论]ACDF钉板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创伤小,出血少,能恢复颈椎的力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疗效肯定。

      • 1
    • 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

      邓明明, 杜瑞, 付炳金, 赵永杰, 孙广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7月~2019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51例腓骨肌腱滑脱症,43例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治疗的22例,为改良组;行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手术治疗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VAS评分、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活动度(ROM)。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末次随访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末次随访的VAS评分、AOF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术相比,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且效果更佳,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 1
    • 头-盆环牵引矫正脊柱侧弯伴椎管内畸形的意义

      王力航, 陈啟鸰, 陆廷盛, 姚书眈, 蒲兴魏, 罗春山

      Abstract: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对脊柱侧弯伴椎管内畸形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8~2020.8年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例重度僵硬脊柱侧弯伴椎管内畸形患者,回顾性分析:牵引前/后/矫形术后/末次随访的身高、体重、主弯冠状面Cobb’s角、肺功能、营养状态等指标。结果:15例患者牵引前较牵引后增高(13.12±4.41)cm,牵引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54.12±8.56)%,牵引后肺活量改善率(12.45±8.42)%,白蛋白浓度改善率(27.38±7.32)%。18例患者均未做骨性纵裂切除,均未发生神经功能减退。至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脊柱侧弯伴椎管内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1
    •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

      周预, 慕童, 刘玉杰, 藏磊, 孔晓川, 洪钢, 张乐

      Abstract:

      [目的] 研究膝关节清理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将单侧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248例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手术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联合应用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治疗。保守组采用单独应用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12周、24周和48周,进行疗效评价、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 手术组和保守组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手术组有效率明显优于保守组(t=5.265 P<0.05)。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评分和Lysholm评分结果基本一致。保守组膝骨关节严重性指数评分和Lysholm评分改善欠佳且随时间推移,改善效果逐渐减弱;手术组骨膝关节严重性指数评分和Lysholm评分术后各时间点改善效果明显且持续有效。[结论] 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关节腔注射医用几丁糖治疗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有一定的中短期疗效,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 1
    • 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

      谢祎

      Abstract:

      分析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Salter骨盆截骨术中应用3D打印技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院实施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46例(46髋)DDH患儿均为单侧髋关节脱位。46例患儿中男7例,女39例;左侧脱位30例,右侧脱位16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3.02±0.58)岁。所有患儿术前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数据模拟手术,并以3D打印技术指导手术。比较术前数字化模型与3D打印实物模型参数;统计围术期情况,比较后患侧与健侧髋臼指数(AI)。术后随访6~12个月,统计并发症情况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3D打印实物模型与3D数字化模型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33±7.52)min,术中失血量(45.35±5.01)mL,术后住院(7.20±1.55)d;术中、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0.35±3.01)个月,未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骨翼畸形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患侧AI随时间延长而缩小(P<0.05);患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AI均大于健侧(P<0.05),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的AI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治疗儿童DDH Salter骨盆截骨术中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恢复髋关节正常功能,且无严重并发症。

      • 1
    • 艾滋病青年男性抗病毒治疗后发生椎体亚临床骨折的风险研究

      马睿

      Abstract:

      [目的] 调查青年男性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后椎体亚临床骨折的发生率,并初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223例青年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患者(20~55岁)作为研究组,所有受试者均被要求拍摄T4-L4标准的脊柱侧位片,以半定量的方式记录每一椎体骨折程度,并计算SDI指数;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骨密度,并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 (BMI)、CD4 + T细胞水平、HIV感染时间、HIV病毒载量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抗病毒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研究组患者发生椎体亚临床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3.3%,35.4%,42.6%。抗病毒治疗时长、HIV病毒载量水平和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青壮年男性艾滋病患者易发生椎体亚临床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艾滋病青壮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常常发生椎体亚临床骨折,并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增加发生率随之增大,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X光和骨密度检查。

      • 1
    • 65例严重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分析

      刘崟, 肖伟, 罗卓荆, 王倩

      Abstract:

      [目的]分析重度脊柱侧凸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及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联合监测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65 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术中均采用SEP、MEP联合监测。[结果]术中出现SEP和(或)MEP监测报警者共19例。其中SEM及MEP同时报警10例,术中唤醒试验均为阳性,给予相应处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例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3例出现一过性股四头肌及髂腰肌肌力下降,1例术中予甲强龙冲击治疗,术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mg/d治疗,在一周后肌力逐渐恢复正常,随访1年功能良好。单独SEP报警7例,严格排查后判定为假阳性,未行唤醒实验,继续完成手术,术后功能良好。单独MEP报警2例,排除其他因素后MEP仍未恢复正常,遂行术中唤醒试验为阴性,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功能良好。[结论]术中SEP、MEP联合监测可减少假阳性率,增加手术安全性,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术中如有两种诱发电位异常则提示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增大。

      • 1
    • 3D打印在矫形器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郑坤, 宋艳, 邓迁, 王文豪, 鲁德志, 魏浩馨, 王金武

      Abstract: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近些年来海内外“快速制造”研究的重点。3D打印技术因具有成本低,生产时间快和效率高等优点,已广泛运用于各个医学领域。目前,在矫形器领域有各种类型的3D打印矫形器出现并运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重点对3D打印矫形器制作方面常用的几种打印技术的原理、打印材料与参数、生物力学及3D打印标准等方面进行概述。

      • 1
    • 踝关节镜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损伤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

      张国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索踝关节镜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损伤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随机选择4年内在本院治疗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损伤患者共80例,采用开放式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共35例,定义为开放组;踝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有45例,定义为镜下组。观察的数据包括骨软骨损伤、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AOFAS 踝关节功能评分、围手术期情况等。[结果] 镜下组患者的手术随访情况明显好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镜下组患者的AOFAS 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开放组,骨软骨损伤情况好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踝关节镜较好的评估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骨联合损伤情况,且在治疗中起到较好的疗效。

      • 1
    • 克氏针联合Nice结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研究

      陶日东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克氏针联合Nice结技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RockwoodⅢ—Ⅴ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59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克氏针联合Nice结技术治疗24例,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3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视觉模糊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锁关节间距及喙锁间距的变化。结果 ①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4±1.86个月。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拔除克氏针后愈合。③术后6术后,观察组优良率为95.83%(21/24),对照组优良率为88.57%(31/35)(X2=0.015,P=0.901)。④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肩锁关节间距、喙锁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克氏针联合Nice结固定治疗RockwoodⅢ—Ⅴ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能够很好的恢复肩关节功能,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手术方案。

      • 1
    • 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分析

      王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索前路减压手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优势。[方法] 收取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共144例,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前路组51例、后路组、44例、保守组49例。记录数据有Cobb角、椎体水平位移距离、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比神经功能改善情况、Cobb角、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变化情况,治疗3个月及1年后,前路组和后路组两组患者效果明显好于保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减压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可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拥有更少的并发症。

      • 1
    • 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术中TriGen肱骨髓内钉的临床应用

      张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肱骨近端骨折术中应用TriGen肱骨髓内钉内固定,并与锁定钢板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20例,髓内钉组患者采用TriGen髓内钉(62例),钢板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髓内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功能评分、前举度及颈干角均明显改善,且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 在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中应用TriGen髓内钉在恢复肩关节功能及缓解疼痛症状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3D外视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初步临床结果

      姚志鹏, 熊承杰, 杨赛, 姚亚伟, 朱方强, 徐峰

      Abstract:

      目的: 比较3D外视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和常规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5例行3D外视镜辅助ACDF(外视镜组),18例行常规ACDF(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以及影像测量硬膜囊面积和C2~C7 Cobb角评价临床结果。 结果: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70±2.01个月。外视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NDI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硬膜囊面积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 C2~C7 Cobb角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3D外视镜能够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放大效果,且在工作距离和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具有优势。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与常规ACDF相当。

      • 1
    • 股骨头后倾角指导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吴升辉, 梅炯

      Abstract:

      在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中,股骨头后倾角过大将影响患者的预后。但对于该角度的临床研究方法各异,结果也不尽一致。为较为全面了解后倾角对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预后的影响,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究股骨头后倾角在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预后价值及存在问题。

      • 1
    • 双能X线和定量CT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分析

      苏浩浩, 贾庆卫, 张新焕, 王燕

      Abstract: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骨质疏松,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 DXA)是常用的检测骨质疏松的手段。对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QCT在机制上优于DXA,QCT可以提供骨微结构的测量且不受受试者体型大小和骨骼大小的影响。DXA虽然易受受试者体型大小和骨骼大小的影响,存在一定缺陷,但调整BMI之后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 1
    • 肩袖分层损伤治疗综述

      辛雨轩, 贺业腾, 闫新峰, 付金浩

      Abstract: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包绕肱骨头组成的套袖样结构,其中冈上肌最为重要,也是最易受损的结构[1]。随着年龄增加以及运动方式的问题往往会造成肩袖的退变及损伤,这也是成人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肩袖分层损伤是肩袖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该损伤有多种治疗方式,但最佳方式并未有统一定论。本文就肩关节分层损伤的发病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1
    • 椎间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

      陆廷盛, 邓忠良

      Abstract:

      [目的]探讨椎间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7年行因颈椎病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资料,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椎间隙撑开高度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共11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66例,女52例,年龄45-73岁,C4/5:24例,C5/6:63例,C6/7:31例。原位组(撑开100%-110%基准高度)患者27例、适度撑开组(撑开110%-130%基准高度)患者57例、过度撑开组(撑开大于130%基准高度)患者34例,术后随访时间2-5年。术后2年随访,JOA评分适度撑开组高于另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VAS评分及N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度撑开组近端及原端邻近节段较另两组出现更大的高度丢失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适度撑开组和过度撑开组颈椎前凸角较原位组术后获得更好的角度纠正,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撑开高度对对颈椎前路融合临床疗效存在影响,选择110%-130%基准高度撑开,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较小。

      • 1
    • 内镜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腰椎间盘4区脱垂

      张锐, 王东辰

      Abstract:

      目的:评价脊柱内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脱垂位于4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院自2016年2月~2020年3月采用脊柱内镜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技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共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31岁~56岁(平均年龄40.12?9.66岁)。随访时间5月-38月(平均时间24.3个月),有效性量化采用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所有随访对象按时随访,均无丢失,术前JOA(15分法)评分平均1.3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3.59分;术前VAS腰痛评分平均6.93分,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平均1.36分;术前腿痛VAS评分平均8.31,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平均1.01分;ODI术前69.02%,末次随访23.23%。术后末次随访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改善率为94.38%。结论: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椎间盘脱垂4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手术实施者要具有丰富脊柱内镜的手术经验。

      • 1
    • 术前血清胆红素与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相关研究

      陈希跃, 付君, 徐驰, 倪明, 李想, 柴伟, 张国强, 郝立波, 陈继营

      Abstract:

      目的 探究初次关节置换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收集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前血常规、CRP、IL-6、ESR、D2聚体等指标及一般资料,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术后发生PJI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入排标准共纳入39例(髋14例/膝25例)患者,其中PJI 22例,非PJI组17例。除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外,两组患者余下的术前化验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JI组初次关节置换术前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1.00±0.95μmol/l和3.36±0.28μmol/l,均低于非PJI组(15.02±1.12μmol/l和4.87±0.68μmol/l,P=0.0092和0.0305)。其中:初次关节置换术前总胆红素预测PJI的AUC=0.7286,P=0.01549,Cutoff=13.05μmol/l,敏感度=68.18%,特异度=70.59%;初次关节置换术前直接胆红素预测PJI的AUC=0.6832,P=0.0488,Cutoff=4.00μmol/l,敏感度=77.27%,特异度=58.82%。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PJI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低,是PJI发生的危险因素。

      • 1
    • Il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郭宝磊, 侯宝贤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Il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从2014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8例严重陈旧性跟骨骨折(合并有跟骨结节上移的Stephers-Sanders III型)患者,平均47.56岁,均采用一期跟骨体部截骨,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术后进行跟骨延长和矫形,二期行跟骨外侧壁减压,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评价术前术后跟骨高度、宽度与长度,以及Bohler角、Gissane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2.17个月。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81.17分,优2例,良13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3%。X线示跟骨高度、宽度与长度,以及B?hler角、Gissane角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架分期治疗严重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可明显的恢复跟骨的形态,术后功能良好。

      • 1
    • 系统性红斑狼疮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史为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FH)进行中远期疗效随访,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至2017年于我院接受THA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SLE患者16例为SLE组,16例因创伤、酒精等因素导致的AVNFH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相关检查、Harris评分、SF-12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SLE组13例获得随访,术前SLEDAI评分平均为2.6分;对照组14例获得随访,酒精性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12例。SLE组患者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术后2天血红蛋白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疾病活动性较低的SLE患者,行THA手术前经过规范激素及抗生素的治疗,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疗效。

      • 1
    • 两种术式治疗青少年II型疼痛性副舟骨比较

      孙德麟, 崔建强, 康乐, 李成立, 曲军杰, 徐林

      Abstract:

      [目的]比较分析Kidner术与副舟骨融合术治疗青少年II型疼痛性副舟骨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我院治疗的青少年II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30例,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两组,Kidner组15例、融合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Kidner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0.6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之间并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VAS评分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测量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Kidner术与副舟骨融合术均是治疗青少年II型疼痛性副舟骨的手术方式,两组术式均能改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及VAS评分,Kidner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融合组,副舟骨融合术虽然可以达到骨-骨愈合的目的,但存在术后关节融合失败的风险。

      • 1
    • “O”形与“C”形臂引导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比较

      卢慧, 陈洁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O”形臂与“C”形臂在胸腰椎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闭合复位内固定的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影像介导方式不同,随机分为“C”型臂组和“O”形臂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骨折复位效果及螺钉置入精确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螺钉置入数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效果相近,表现在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患者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O”形臂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C”型臂组,这与“O”形臂组能明显缩短螺钉置入时间、减少螺钉调整次数及透视次数有关。此外,螺钉置入精确度方面,“O”形臂组Ⅰ类螺钉比例明显高于“C”型臂组。 结论 “O”形臂导航系统应用于胸腰椎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使椎弓根螺钉置入更加安全、精准。

      • 1
    • 椎弓钉联合钢板固定陈旧性寰枢椎不稳并神经损伤

      杨曦, 雷云坤

      Abstract: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联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寰枢椎不稳导致迟发性神经损伤。[方法] 对2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行切开复位,寰枢椎椎弓根钉联合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所有患者的寰齿前间隙( ADI)≥5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SAC)≤ 13mm,寰枢椎不稳定指数( II)≥40%,术前及术后均进行JOA评分。[结果] 除4位患者因不能复位做原位固定以外,余下患者术后的寰齿前间隙( ADI)、寰枢椎管储备间隙(SAC)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寰枢椎融合良好。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等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联合钢板系统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不稳导致迟发性神经损伤非常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上颈椎稳定性的恢复,对患者神经损伤症状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并有效的遏制了神经脊髓功能进一步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筋膜代偿能力的影响

      张金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筋膜代偿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腓肠神经、隐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腓肠神经、隐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介质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5-HT、PGE2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8%、24.4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并发症、筋膜代偿能力水平。

      • 1
    • 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不同术式效果对比

      冯延冰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患者中采用不同术式,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Haw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患者120例,截骨组行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62例),非截骨组行非截骨入路治疗(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截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非截骨组(P<0.05)。末次随访时,截骨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对线等各项疗效评分均明显优于非截骨组(P<0.05);截骨组患者的感染、距骨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及畸形愈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截骨组(P<0.05);截骨组患者的Hawkins评价标准优良率明显优于非截骨组(P<0.05)。[结论] 在Hawekins Ⅱ、Ⅲ型距骨颈骨折的患者中应用经内踝截骨入路具有安全、高效、低创的应用优势,在恢复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及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疗效满意;此外经内踝截骨入路可有效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肢体运动训练配合持续被动活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桂华

      Abstract:

      目的:分析肢体运动训练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TKA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CPM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施加肢体运动训练。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训练前后膝关节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并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及日常运动生活评分(ADL)。结果:(1)训练前,两组研究对象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及稳定性评分,肌力、行走及上下楼能力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活动度、稳定性、肌力、行走能力及上下楼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训练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实施肢体运动训练配合CPM能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1
    • 镜下袢钢板与开放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朱圣旺, 覃志, 韦钧译, 石泽锋, 李书振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镜下袢钢板与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镜下袢钢板固定技术(袢钢板组)31例,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钩钢板组)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袢钢板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优于钩钢板组( 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2例均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Constant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Const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和1年袢钢板组VAS评分、Constant评分均优于钩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钩钢板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肩峰下撞击痛,活动明显受限经内固定物取出后好转。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肩锁关节间隙和喙锁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钩钢板固定技术相比,镜下袢钢板具有切口小、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1
    •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中的机制研究

      王庆锋, 梁学刚, 刘学起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构建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方案来研究脊髓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中度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诱导前后相关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差异,从而确定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组大鼠相关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差异以及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证明药物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利用qPCR和western-blot检测了脊髓损伤后TLRs/MyD88/ 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后TLR4/NF-κB 通路和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qPCR和western-blot检测了GM1对脊髓损伤后TLRs/MyD88/ NF-κB信号通路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脊髓损伤组相比,GM1干预能够显著抑制脊髓损伤后TLR4/NF-κB 通路的激活,能够抑制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继发性SCI新的作用靶点。GM1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常用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而起到治疗SCI的作用。

      • 1
    • 关节镜下改良克氏针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

      刘尧, 王晓东, 朱伦庆, 郭志雄, 袁泉文, 甄允方

      Abstract:

      目的 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改良克氏针固定法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2016年9月-2019年3月间在我院关节镜下经皮逆行钻入克氏针,折弯针尖后回抽拉紧固定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共18例。平均年龄(10.13±1.91)岁,根据Meyers-Zaricznyj分型:3例Ⅱ型,10例Ⅲ型,5例Ⅳ型,平均随访(10.78±2.32)月,摄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以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以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18例骨折在三个月内均获得愈合,未见骨不连、畸形愈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患膝Lysholm功能评分平均为(92.91±6.65)分。结论 应用改良后关节镜下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满意。

      • 1
    • 全膝置换术中截骨飞溅物防护的研究

      刘璞, 蔡谞, 吴厦, 孙长鲛, 杜瑞勇, 张威, 景峰, 马海涛, 张世通

      Abstract:

      [目的]评估全膝置换术中两种防护方法对截骨飞溅物的防护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行全膝置换术(TKA)的71例重度膝骨关节病患者,其中双膝置换28例,单膝置换43例,共行99例TKA。根据截骨时采用的防护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无防护组”、“玻璃板组”和“帐篷组”三组,每组33例,其中无防护组为对照组,三组手术人员在截骨时均带防护面罩,术后通过统计面罩上飞溅物的数量来评估“玻璃板”和“帐篷”两种方法防护飞溅物的效果。[结果]:与“无防护组”相比,“玻璃板组”和“帐篷组”中手术人员面罩上的飞溅物均明显减少,帐篷组比玻璃板组人员面部飞溅物数量减少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位置手术人员,主刀和一助面部飞溅物数量最多,与其他助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玻璃板”和“帐篷”防护均可显著降低手术人员面部接触截骨飞溅物的风险,软质“帐篷”防护效果更佳,同时无需额外花费、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 1
    •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效果分析

      王栋梁, 王四清

      Abstract:

      [目的] 在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患者中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DS患者120例,L组患者接受长节段融合方式(62例),S组患者接受短节段融合方式(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S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L组(P<0.05);S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L组(P<0.05)。两组患者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L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S组(P<0.05);L组患者的影像指标改善明显优于S组(P<0.05)。[结论] 短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低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较低的优势;而长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理性结构及功能。建议依据DS患者的年龄、耐受度、神经压迫等多方面行减压融合方式的选择。

      • 1
    • 钉道强化经皮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KP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

      袁伟, 燕冰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钉道强化经皮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钉道强化经皮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KP治疗的72例老年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体矢状面指数(SI);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24~66个月,平均(36.21±6.94)个月,2例骨水泥渗漏,9例(12.50%)新发骨折。术后1周、1年、2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椎体前缘高度比及SI均较术前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SI较术后1周丢失率13.35%、4.79%、2.97%。[结论] 钉道强化经皮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PKP治疗老年重度OVCF安全有效,可有效重建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且中远期维持效果满意。

      • 1
    •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行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及对关节平衡功能的影响

      王红旗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行本体感觉训练的临床效果、关节平衡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到本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的前后顺序进行划分,前4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后48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本体感觉训练模式,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关节平衡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节僵硬的消失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以及生活质量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关节平衡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经对比(P>0.05);护理后,与观察组相比观察组关节平衡功能评分显著较高,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较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较高,关节僵硬消失时间、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明显较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高(P<0.05)。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康复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平衡功能、膝关节功能,缓解僵硬,同时有效缩短患者关节僵硬消失时间和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利于促使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 1
    • 经皮内镜一次破黄靶点置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梁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一次破黄靶点置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对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一次破黄靶点置管技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记录术前、术后3天、术后1、3、6、12、24个月VAS、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有3例复发,复发率5.66%。手术时间( 40.79±12.29) min,透视次数(3.83±0.91)次,术中出血(15.00±9.19)ml。术后随访节点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92.45%。[结论]经皮内镜一次破黄靶点置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 1
    •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再手术

      毛路, 祝斌, 吴小涛, 朱磊, 王锋, 尹立红

      Abstract:

      [目的] 研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2781例患者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35例再手术患者的再次手术原因、再次手术时机、初次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应用VAS评分分别于再次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进行评估,总体疗效采用MacNab 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5例符合纳入标准,男性29例,女性6例;L4/5节段18例,L5/S1节段15例,L4-S1节段2例;再次手术方式: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17例,椎间盘镜3例,融合手术15例;再手术率 1.2%,再次手术间隔9天-36月,平均9.9月;再次手术原因:同节段同侧突出26例,同节段对侧突出1例,临近上位节段突出1例,腰椎管狭窄症或不稳症5例,椎间盘囊肿形成1例,血肿形成1例。[结论] 再突出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因素;血肿形成、椎间盘囊肿及腰椎继发性狭窄症或腰椎不稳症是次要因素。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再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 1
    • 老年腰椎退变疾病单侧与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的比较

      翟伟峰, 贾永伟, 颜昊, 魏礼成, 张建坡, 郭际, 黄正, 金浪, 谷静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结合单、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双节段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TILF结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的59例双节段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1例行单侧骨水泥钉道强化,28例行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腰部和下肢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末次随访时影像资料,比较两组的融合率、螺钉松动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钉道强化组与双侧钉道强化组平均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出血量、住院天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骨水泥渗漏相关的症状。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4.63±9.2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裂及融合器退滑现象。两组内术后3月、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侧钉道强化组融合成功率(93.55%)、优良率(90.32%)与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组(96.43%、9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结合单、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治疗双节段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但是单侧骨水泥钉道强化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的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1
    • 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

      刘长征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arthriscopic debridement,AD)联合腓骨近端截骨(proximal fibular osteotomy,PF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7年07月至2019年07月收治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Kellgren-Lawrecne Ⅱ期、Ⅲ期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5例,分为:A组(对照组):12例,单纯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B组(试验组):13例,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三月、一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股骨胫骨角(FTA)。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一周低于B组,术后三月和一年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均较前提高,其中术后一周、三月、一年A组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胫骨角由术前(183.19±0.73)增加至术后一年(183.3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胫骨角由术前(183.21±0.59)减少至术后一年(180.39±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可用于治疗早中期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善膝关节力线,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膝关节清理术。

      • 1
    •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王杰, 张强

      Abstract: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以骨关节疼痛、全身乏力、高烧(波浪热)、出汗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杆菌常常侵犯骨关节系统,尤其是脊柱,腰椎是最常受累的部位,造成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脊柱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枕颈融合的临床研究进展

      孙岩, 谭明生

      Abstract:

      枕颈不稳是一种由各类病理情况导致的可危及生命的枕颈区域不稳定和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尽快重建枕颈部位正常解剖关系和恢复其稳定性至关重要。从自体腓骨移植融合以来,此区域手术报道逐渐增多,枕颈固定理念及技术迅速发展,然而各类手术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并且考虑到其复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结构,枕颈区域融合仍需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枕颈融合的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1
    • 淫羊藿苷抑制IκB激酶/核因子κB (IKK/NF‐κB)通路减轻大鼠脊髓损伤

      姜棚菲

      Abstract: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ICA)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模型组、(30、60、90)mg/kg ICA处理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所有大鼠均接受腹腔注射青霉素钠1×105μL,缓解疼痛,且连续三天腹腔注射青霉素8×104 U,预防术后感染。术后第4天开始腹腔注射淫羊藿苷(ICA),观察ICA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BBB评分与CBS评分检测试验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HE和Nissl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程度及病理学形态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检测脊髓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Caspase-3、细胞色素C(Cyt-c)、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核因子κB p50(NF‐κB p50)、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KBα)、核因子κB激酶抑制剂α(IKK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淫羊藿苷能够改善试验大鼠脊髓神经功能,增加脊髓组织SOD、CAT、GSH-Px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并能够降低脊髓组织中IL-1β、IL-10 和TNF-α水平,减少脊髓细胞损伤,抑制Bax、Caspase-3、Cyt-c、P65、P50、p-IKBα、IKKα蛋白表达,促进Bcl-2、IKBα表达。结论 ICA通过抑制IKK/NF‐κB和凋亡信号通路活化,抑制脊髓损伤诱发的脊髓细胞凋亡和纤维化。

      • 1
    • 颈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许海委, 徐宝山, 黄洪超, 黎宁, 王涛, 刘越, 姜洪丰, 吉宁

      Abstract: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其导致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手术逐渐被用于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得了良好临床疗效,同时具备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本文就内镜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现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1
    • GustiloⅢ型严重下肢毁损伤保肢治疗的临床研究

      单贵霖, 王剑利, 孙圣亮, 王根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GustiloⅢ型的严重下肢毁损伤进行保肢手术并成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GustiloⅢ型严重下肢损伤的保肢方法的选择。 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GustiloⅢ型严重下肢毁损伤行保肢手术的患者中,筛选出30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筛选条件包括:患者术中及围手术期的病例特点、皮瓣的存活、手术并发症及整体的长期预后。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伤后在4~8小时内进行急诊手术。其中外固定架固定21例,钢板内固定9例。胫腓骨开放骨折22例,股骨干开放骨折4例,股骨髁间开放骨折伴脱位4例。病例均一期行血管修复。一期直接缝合创面病例12例,18例创面无法直接缝合的患者进行VSD负压吸引敷料覆盖创面。这18例进行二期创面修复,直接缝合5例,游离植皮5例,皮瓣覆盖8例。二期外固定支架更换为内固定钢板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保肢的术前判断、保肢的方法选择。 结果:本组30例GustiloⅢ型下肢毁损伤行保肢治疗并成功的病例,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24例患者肢体外形良好,5例瘢痕增生及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修整术,其中4例患者表示无影响。1例患者术后出现创面感染,二次手术彻底清创骨水泥植入联合应用抗生素,12个月后愈合。其中29例患者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采用VAS评分法:0-3分:27例;4-6分:3例;7-10分:0例。 结论:针对GustiloⅢ型下肢毁损伤的治疗,彻底清创是术后愈合的前提,及时高效的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是保肢成功的关键,合理的固定方式选择,一期或二期创面闭合,可以最大限度使保肢手术获得成功。

      • 1
    • 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甄瑞鑫, 陈宾

      Abstract: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之间7例接受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病评分系统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手术,与术前相比,上肢及下肢VAS评分从术后3月开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JOA评分从术后6月开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可作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方法,可显著改善四肢及颈椎功能。

      • 1
    • 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胸腰椎爆裂骨折

      周金华, 张文玺, 乔之军, 曹光华, 刘国旗

      Abstract:

      目的:探讨3D打印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65例,术前行3D打印32例(打印组),未行3D打印33例(非打印组),比较两组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打印组比非打印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出血量打印组比非打印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JOA及ODI评分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和ODI评分较前降低、JOA评分较前增高,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增高,矢状位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较术后3天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节段后凸Cobb角数值相当,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有效防止后期伤椎高度丢失,而术前3D打印可更好的术前规划、减少术中透视、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1
    • 三种影像检查对颈髓前向致压物的分析

      宋向伟, 侯文根

      Abstract:

      目的 探讨X线、MRI、CT三种影像检查在诊断颈髓前向致压物中的价值及选择。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患者66例。分析术前患者X线、MRI、CT检查对颈髓前向致压物的诊断结果及其准确性。结果 综合三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证实,X线漏诊率最高,MRI的误诊率最高,部分骨赘及骨化后纵韧带误诊为突出椎间盘,CT准确率最高。结论 如果X线上椎体后缘或椎间隙后方有高密度影或病变节段有不稳,则应行MRI检查,如果MRI上病变明显涉及椎体后方或T1WI上为低或混杂信号,则需进一步行CT检查。

      • 1
    • 镜下边缘增强缝线桥全层修复肩袖分层撕裂

      张立智

      Abstract: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边缘增强缝线桥全层修复肩袖分层撕裂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2017 年 8月~2019 年04月对21例肩袖分层撕裂进行镜下修复。术中首先复位分层肩袖,加强缝合固定肩袖撕裂两端的止点(应用单排固定或内排打结固定),于足印区全层修复分层撕裂,缝线桥压紧固定整体肩袖。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并对肩关节功能随访。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肩关节均未出现感染。UCLA评分由术前(13.86±1.77 )分提高到最终随访时(32.62±1.53)分, Constant-Murley 评分由术前(35.05±4.25)分提高到(92.67±3.86)分 (P <0.001)。 结论:镜下边缘增强缝线桥全层修复能很好地恢复分层肩袖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防治肩袖进一步撕裂,增强肩袖整体的初始强度,改善了患者关节功能。

      • 1
    • 结节间沟外侧解剖型钢板结合Philos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于波

      Abstract:

      摘要:【目的】本研究报告了philos锁定钢板联合结节间沟外侧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Neer分型三、四部份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 Neer分型三、四部分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110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300ml,平均住院日10日,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平均随访10个月(6-14个月)。14例骨折均获得成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48±2.31)周,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复位丢失,末次随访X线片肱骨颈干角约(132.71±2.83)度,术后6个月VAS评分(2.0±1.47),肩关节Neer评分(90.38±6.29),主观满意度(8±1.2)。【结论】philos锁定钢板联合结节间沟外侧解剖型钢板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Neer分型三、四部份骨折可以提供有效内侧支撑,术中辅助解剖复位,减少手术时间,坚强固定,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1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及预后

      邹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影响因素及预后,为正确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分析 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2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显性及隐形失血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值、围术期SpO2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均出现SpO2水平的下降,其中手术日的下降幅度,观察组为4.12%,对照组下降幅度为2.06%,与术前水平SpO2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t对照组=4.184,t观察组=5.448,P<0.001)。②对照组术后第3d 的SpO2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8,P=0.366)。但观察组患者SpO2水平无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两组患者年龄、BMI指数、ASA分级及手术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性别、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HG、△RCB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病率较高,应及时发现、早期干预。

      • 1
    •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卫华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10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椎管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Cobb角(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的垂线的交角)、术后并发症(感染、褥疮、神经功能障碍)以及治疗优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2周、2个月,观察组JoA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48例(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例(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治疗中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的基础上提高预后效果,起到矫正脊柱的有效作用,值得在相关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1
    • 分阶段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毁损伤临床急救中的应用

      黄秀珍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分阶段损伤控制在骨科下肢毁损伤患者临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6例下肢毁损伤患者根据急救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急救治疗,研究组(64例)根据损伤控制理论实施分阶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急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88% vs 86.54%,P<0.05)。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救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肌力、屈伸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膝关节僵硬、局部肿胀、局部水泡发生率均限制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69% vs 17.31%),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44% vs 86.54%,P<0.05)。结论:在骨科下肢毁损伤患者的临床急救中实施分阶段损伤控制,能够有效控制损害,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 1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宿显良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膝关节炎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关节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0%,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GE2、SP及5-HT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WOMAC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IKDC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炎患者中应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1
    • 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17、TGF-β1的影响

      李三喜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63)。对照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清IL-17、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手术前,两组血清IL-17、TGF-β1水平无明显差异;手术后,两组IL-17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GF-β1水平显著上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VAS、WOMAC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SS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9%、1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IL-17、TGF-β1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1
    • 重度腰5椎滑脱手术的腰5神经根牵张损伤机制

      杨进, 孔清泉, 吴浩, 李韦龙, 伍椰, 王玉

      Abstract:

      腰5神经根损伤的高发生率是重度滑脱手术治疗中的主要关注点和治疗难点之一。文献报道,重度滑脱术后的腰5神经根损伤的实质为牵拉伤,牵张力的大小与重度滑脱的病理改变、神经根的力学特性以及复位程度、椎间高度重建及后凸矫正有关,然而,多大牵张力会造成腰5神经根损伤仍不清楚。在重度滑脱的手术治疗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优势仍不确定。因此,从降低腰5神经根损伤的角度,重度腰5椎滑脱的部分复位可能是更安全、更合理的选择。

      • 1
    • 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矫形器的研究进展

      孔翎宇, 杨涵, 杨建伟, 俞超, 王金武, 高汉义

      Abstract:

      脑瘫作为非进行性脑损伤疾病,以肢体运动障碍和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矫形器可通过牵拉与支撑作用改善肢体功能,当前围绕痉挛型脑瘫儿童设计的矫形器不断增多,但针对上肢矫形器开展的研究相对稀缺。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专用上肢矫形器的设计思路与治疗效果做一简要综述。

      • 1
    • 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特点和治疗进展

      刘忠玉, 张金利, 刘培佳, 舒衡生

      Abstract: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特点认识不足,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占胫骨平台骨折比例逐渐增加,其中以车祸损伤最常见。暴力大小和骨折损伤程度相关性降低,轻微暴力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低暴力也容易导致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或半月板损伤相对少见。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等。本文旨在对老年人胫骨平台的特点和治疗进行综述,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老年胫骨平台的认识和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

      • 1
    •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

      肖清清, 李越

      Abstract:

      [目的]介绍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5月~2020年1月对38例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术前确定病变节段与程度,克氏针锚定后置入软组织扩张器,显露“V”点后,沿上下椎弓根內缘向外切除侧块关节至椎弓根外缘,清理神经根周围粘连组织,必要时在工作导管保护下以磨钻磨除增生钩椎关节,对神经根进行360°减压。[结果]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7min,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术后CT测量侧块关节切除率均小于50%,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 经皮内镜下颈椎后路循椎弓根360°神经根减压术治疗伴椎间孔骨性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安全;减压区域沿上下位椎弓根从椎间孔的内口到外口,可在内镜直视下明确减压边界,有助于准确、快速、充分椎间孔减压。

      • 1
    • 内侧膝关节复合型韧带损伤模式MRI分析

      袁克美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的总结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的模式,为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的正确诊断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外伤导致膝关节疼痛来诊,行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的MR影像资料,共145位患者、147个膝关节MR图像,男77人,女68人,年龄13岁~78岁,中位年龄48岁,左膝75例,右膝72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外伤史并且距离MR检查时间不超过3周。结果:sMCL受累142,POL受累133,dMCL受累102,MPFL受累85,VMO受累77,前交叉受累55,后交叉受累15,半月板受累86, Sm损伤44。有88.4%(130/147)的损伤同时累及POL与sMCL,同时累及sMCL、dMCL的占68.7%(101/147),65.3%(96/147)的损伤同时累及POL、sMCL和dMCL。有79例复合型损伤同时累及膝关节内侧前、中、后部韧带结构,50例同时累及MPFL、VMO、sMCL、dMCL和POL。MPFL损伤有83例伴有sMCL损伤,有75例损伤主要累及股骨侧或股骨侧及中部,85例MPFL损伤患者中78例伴有VMO损伤。结论:膝关节内侧复合型韧带损伤以sMCL、dMCL和POL受损多见,部分复合型损伤会同时累及膝关节内侧前、中、后部的韧带结构。

      • 1
    • 颈前路联合减压融合术与ACD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比较研究

      叶福标

      Abstract:

      目的:与传统的ACDF手术比较,评估颈前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并提取2015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分别在本单位接受颈前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单节段ACDF+单节段ACCF)和3节段ACDF的患者资料,对临床及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86例患者(ACDF组65例,联合手术组21例)。联合手术组患者除了术中失血量比ACDF组多之外(p<0.01),其余手术时长、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吞咽困难、声音嘶哑、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住院日等方面并没有差别。末次随访时两组术后VAS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1),但两组之间的VAS评分改善率(p=0.438)和NDI改善率(p=0.954)没有差别。末次随访时两组CL和OL均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的CL改善率(p=0.704)和OL改善率(p=0.697)同样没有差别;至末次随访时,ACDF组融合成功率为89.23%(58/65),联合手术组融合成功率为71.43%(15/21),两组融合率没有差别(p=0.561)。结论:对于部分长节段的ACDF手术无法获得充分减压的多节段CSM患者,选择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是一个安全而又有效替代方法,可避免长节段ACCF的潜在并发症。

      • 1
    • 胸腰段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骨折预测意义

      姚倩倩, 李娟, 朱春雨, 郭兴满, 刘梦珂, 秦健

      Abstract:

      [目的] 探讨常规CT测得胸腰段椎体CT值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在骨质疏松骨折中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150例(女78例,男72例)40-80岁正常组T11-L2 椎体CT值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随年龄增长胸腰段椎体CT值的变化趋势;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骨质疏松骨折组(共289例)和对照组(共123例)不同年龄段椎体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相应的ROC曲线。[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正常组T11-L2椎体CT值均呈下降趋势,女性、男性下降最快的椎体为别为T11、T12。在50-59岁、60-69岁、70-79岁三个年龄段,骨质疏松骨折组T11(女性)、T12(男性)椎体CT值均低于骨质疏松对照组。女性在50-59、60-69年龄段,骨质疏松骨折组、对照组的T11椎体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在三个年龄段,骨质疏松骨折组、对照组的T12椎体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1椎体CT值在60-69岁女性中鉴别骨质疏松骨折组、对照组的诊断效能较高,临界值为112.40HU,曲线下面积(AUC)为0.74。T12椎体CT值在男性70-79岁鉴别骨质疏松骨折组、对照组的诊断效能最高,临界值为123.30HU,AUC为0.93。[结论] 随年龄增长,胸腰段椎体中女性、男性下降最快的椎体为别为T11、T12;常规CT所测得椎体CT值能为临床预测骨质疏松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DTI技术参数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分析

      顾敦星

      Abstract:

      目的:探讨DTI技术参数预测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选取32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以及32例正常者,分别于术前与术后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中央前回(PrCG)、中央后回(PoCG)的激活体积(VOA)值以及脊髓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统计分析各DTI指标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评分好转率间的相关性;分析DTI指标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ROC曲线以及CSM患者术后恢复不良的因素。结果:(1)CSM患者术后JOA评分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前CSM组PrCG显著大于对照组,FA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CSM组术后与术前比较,PrCG显著减小,FA显著增大(P<0.05);(2)DTI各项指标与术前JOA评分、术后评分好转率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VOA比值与术后评分好转率相关系数最大;(3)所有CSM患者术后随访中按JOA评分好转率分为良好组与不良组,2组患者横截面积(CSA)、FA、PrCG以及VOA比值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OA比值的AUC面积最大;(4)VOA比值以及FA值是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DTI技术中VOA比值以及FA值是预测CSM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 1
    • 直接前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

      何培亮, 陈思忆, 许华亮, 毛伟, 彭涛, 李爱国

      Abstract:

      目的 荟萃分析评估直接前入路(DAA) 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与传统后侧入路(PLA)手术入路相比,是否具有更优的功能康复和手术疗效。方法 按照主题词加自由词方式检索了中英文数据库(CBM、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中心等),由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偏移风险评估后,提取相关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下地时间,住院天数,术后Harris评分、VAS疼痛评分),手术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脱位率,围手术期骨折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6篇RCT研究,总病例数411例,其中DAA 组210例,PLA 组201例。经 Meta 分析,与 PLA 组 比 较,DAA组病人 手 术 时 间、术后第1月髋关节Harris评 分显 著 增 加,术 中 出 血 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 显 著 减 少;2组术中骨折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术后第3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及术后第1日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前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减少出血、术后早期加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较后外侧入路具有明显优势。

      • 1
    • 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的椎旁肌病理改变研究进展

      李君禹, 张蕊, 郑丹枫, 张英爽, 于淼

      Abstract:

      脊柱侧凸(Scoliosis)是脊柱的多个节段椎体旋转并伴有侧向弯曲的三维脊柱畸形。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等不同类型。椎旁肌的病变在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中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的椎旁肌病理学改变有所异同。笔者就上述三类脊柱侧凸的椎旁肌病理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强调了椎旁肌活检病理分析的重要价值,以及其对临床上脊柱侧凸类型的准确定位及脊柱侧凸的病因探索有一定指导意义。

      • 1
    • 夹带剂对超临界萃取技术处理同种异体肌腱的影响

      骆井万, 胡凯, 李淼, 汪晶晶, 李矛, 陈维明, 白玉龙, 陈金发

      Abstract: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夹带剂对超临界萃取技术(SCCO2)处理同种异体肌腱的影响。[方法] 将同种异体肌腱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未经SCCO2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 B组以无水乙醇作为夹带剂经SCCO2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 C组以无水乙醇+1%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夹带剂经SCCO2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 D组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二醇(EO/PO)作为夹带剂经SCCO2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利用力学实验机分别检测4组同种异体肌腱的力学性能,同时对脱细胞效果和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四组肌腱材料在最大载荷和抗拉强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弹性模量上,B组,C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断裂伸长率上,A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EO/PO作为夹带剂的SCCO2处理方法能获得理想的脱细胞材料,肌腱细胞外基质完整且无可见细胞核。经SCCO2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B组,C组与D组)均无细胞毒性。[结论] 在添加(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二醇(EO/PO)作为夹带剂的SCCO2处理方法能获得理想的脱细胞同种异体肌腱材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1
    • 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四肢干部骨折的疗效

      王宣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四肢干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33例儿童四肢干部骨折患儿。男21例,女12例。年龄6~13岁,平均9.9岁。骨折原因为:跌伤22例,车祸伤11例。外伤到手术时间2~7天,平均3.8天。[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术后3天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力线良好,骨折骨性愈合时间5~8个月,平均5.9个月;内固定去除时间12~14个月,平均13.4个月。末次随访时,四肢无畸形,关节活动度良好。[结论] 采用外固定支架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四肢干部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

      • 1
    • 3D打印模板引导空心钉置入固定股骨颈骨折

      丁悦, 罗剑锋, 王臻, 陆维佳, 潘伟成, 王明飞, 庞金辉, 张磊, 石文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引导空心钉置入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普陀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行空心钉固定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3D打印模板引导置钉组(3D模板组)和传统导向器引导置钉组(常规组)各20例,分别统计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置导针次数、术中出血量、随访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Harris及VAS评分、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螺钉相互平行度、螺钉分散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模板组手术时间、术中置导针次数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Harris及VAS评分、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末次随访Harris、VAS评分及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模板组螺钉相互平行度、螺钉分散度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打印模板引导股骨颈骨折空心钉置钉可减少导针置入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可提高螺钉相互平行度及分散度,能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 1
    • 假体周围感染新检验指标的探讨

      黄金承, 高宗炎, 代志鹏, 陈骁, 郑稼, 金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PC)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值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7年6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初期置换组)39例;B组(感染翻修组)42例;C组(松动翻修组)29例。记录三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CRP,ESR,PC 和MPV,血浆FIB等数据。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组患者血清CRP,ESR,PC/MPV,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C组患者,当以PC/MPV>31.70为PJI诊断标准时,PC/MPV诊断PJI的敏感性低于CRP及E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MPV诊断PJI的特异性与CRP及ESR类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以血浆FIB> 4.01 μg/mL为PJI诊断标准时,血浆FIB诊断PJ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血清CRP,ESR类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 和MPV比值不应作为PJI诊断的首选辅助指标,血浆FIB可作为PJI诊断的新辅助指标。

      • 1
    • 骨关节炎体外模型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

      李建, 李大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骨关节炎体外模型中miRNA的表达差异。[方法] 研究中使用不同浓度的LPS处理ATDC5细胞24h,将ATDC5细胞分为LPS-0组、LPS-5组、LPS-10组、LPS-15组,来构建骨关节炎体外模型。通过CCK-8试剂检测不同浓度处理后ATDC5细胞的细胞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和mi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LPS处理ATDC5细胞后,随着浓度增加,细胞活力下降明显(P<0.05);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LPS处理后,ATDC5细胞中miRNA-23、miRNA-145、miRNA-148、miRNA-183、miRNA-192表达明显升高,miRNA-191表达下降(P<0.05)。[结论] LPS处理ATDC5细胞可以成功构建骨关节炎体外模型,而且miRNA在骨关节炎体外模型中表达存在差异。

      • 1
    • 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比较

      李钰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髌上旁和髌下旁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为入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62例,髌下旁入路(髌下组)32例和髌上旁入路(髌上组)3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结果、影像学评估情况。结果:两组随访12~18月,平均 (14.30±2.50)个月。髌上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少于髌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下组1例膝前痛,1例残留外旋畸形。髌上组1例骨折延期愈合。两组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髌上组优于髌下组,同一入路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6个月,组间及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冠状面移位和成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矢状面移位和成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髌上组更少。结论:髌下旁入路便于进钉点显露,髌上旁入路利于骨折复位和膝关节功能康复。两种入路均适用胫骨髓内钉固定术。

      • 1
    • 两种复合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比较

      许晓沛, 吕欣, 刘晋元, 王小虎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内外侧双钢板(DLP)与逆行髓内钉结合钢板(RNP)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8年9月于本院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患者29例。其中,15例采用DLP组治疗,14例采用RNP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RNP组在总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总长度及术中透视次数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31个月,平均(18.31±5.01)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疼痛逐步减轻,双下肢功能逐步改善。末次随访较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显著增加,下肢短缩畸形及内外翻畸形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膝关节伸-屈ROM改善不明显(P>0.05)。术后两组间患者在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RNP组均明显优于DLP组,而在膝关节伸-屈ROM方面DLP组显著优于RN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HSS评分、下肢短缩畸形及内外翻畸形矫正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均达到骨性愈合,其中,RNP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4±1.51)个月,而DLP组为(7.40±1.68)个月,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弯曲及断裂或退钉、拉力螺钉切割等并发症,未发生再次损伤。[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均可取得满意的矫正和临床治疗效果,RNP组在围手术期、下地行走时间、骨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但在膝关节活动度上DLP可能更具优势。

      • 1
    • 精准入路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

      孙卫强, 孙滨, 刘波

      Abstract:

      [目的]介绍精准入路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技术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2020年3月应用精准入路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精准角度进针,髓内钉科学构型,获得优良复位及可靠稳定。[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0ml-10ml,平均3.63±1.14ml,手术时间15min-25min,平均19.45±2.33min,骨折均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临床愈合时间8周-16周,平均10.30±1.43周,骨性愈合时间12周-20周,平均15.30±1.65周,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2周肩关节neer评分、肘关节Mayo评分:优良率100%,上肢功能完全正常,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有效率100%。[结论]精准入路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术时短、复位简单、固定稳定、愈合快、无并发症、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 1
    • 牵引床仰卧位与无牵引床侧卧位下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王照东, 官建中

      Abstract:

      摘 要:目的:探讨牵引床仰卧位与无牵引床侧卧位下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收集2018.1—2019.6收治的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牵引床仰卧组23例和无牵引床侧卧组23例,行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与仰卧牵引床组相比,无牵引床侧卧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疗效按照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满意,侧卧位具有暴露术区清晰、手术难度降低、缩短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C型臂曝光次数等优点,且避免了牵引床的限制,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 1
    •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置换股骨骨折的危险因素

      孙官军, 银毅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置换术(THA)中股骨骨折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侧卧位DAA-THA患者261例, 均使用普通手术床、常规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骨质疏松症、髂前上棘-大转子距离(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Greater Trochanter Distance,ASIS-GTD)、髋部疾病和骨折发生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4例发生股骨骨折,大转子骨折29例,近端劈裂 4例,股骨穿孔1例,骨折发生率13.03%。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年龄、BMI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身高增加,骨折率下降;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发生率;ASIS-GTD增加,骨折率下降,大于90mm时,骨折率明显降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折率低于炎性关节病、髋发育不良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骨质疏松症、ASIS-GTD与骨折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骨质疏松者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大(OR=2.353);ASIS-GTD越大骨折率越低,每增加1mm,骨折概率降低0.061倍。结论:骨质疏松症、ASIS-GTD小是侧卧位DAA-THA股骨骨折独立的危险因素;ASIS-GTD大于90mm可作为初步的标准。

      • 1
    • 肱骨近端骨折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结合极早期康复训练对肩部功能的影响

      毛军胜, 王国伟, 林永杰, 张琳

      Abstract: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骨折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后,结合极早期康复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的6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组患者分别根据各自的骨折分型(Neer II-III型)实施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康复医学科医师及骨科医师参与,肩关节外展枕固定保护下,根据患者体质、骨折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术后极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案;对照组患者在MIPPO术后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患者自己进行功能锻炼。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2周,6周,3月,6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肩部疼痛情况,肩关节功能评分采用Constant Murley评分方法,通过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两组患者6月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组所有患者术后6月均达到了骨性愈合,治疗组患者术后2周时VAS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组患者术后6周、3月、6月VAS评分分别为(1.6±0.2)分、(1.2±0.3)分和(1.0±0.1)分,较同组患者术后2周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周,3月,6月Constant Murley评分分别为(63.86±8.72)分、(79.11±5.39)分和(87.37±7.90)分,较同组患者术后2周(53.66±4.77)分时均明显改善;且各时段其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微创手术结合极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后重要的治疗措施。

      • 1
    •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研究

      王斌, 郭东哲, 夏晨, 金永明

      Abstract: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术进行比较,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2月1日在本院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60例,分别采用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TLIF(30例)与后正中入路TLIF(30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及术前疼痛比较、JOA腰痛评分、腰背部多裂肌萎缩率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结果:经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6.22±8.97),两组术前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随时间推移VA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Wiltse入路组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邻近节段的多裂肌均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但Wiltse入路组多裂肌萎缩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1
    • 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分析

      魏钰, 运行, 李众利, 刘玉杰, 王志刚, 张强, 李春宝, 刘洋, 魏民

      Abstract: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后翻修进行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 方法:回顾性2009年3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重建失败而行翻修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29.5(IQR 24.5-33.5)岁;31例于外院行初次ACL重建术,5例于我院初次重建。结合患者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研究分析ACL重建失败的原因。 结果:36例翻修患者中,33例患者初次重建术移植物使用了自体肌腱,2例患者使用了同种异体肌腱,1例患者使用了LARS人工韧带。在患者初次ACL重建失败的因素中,19例为创伤导致的翻修;10例为单纯的技术原因;3例患者因生物学原因而翻修;7例为组合因素,其中6例同时存在创伤因素及技术因素,1例为生物学因素合并技术因素;另有3例为其他原因。翻修手术中,23例使用了自体肌腱,10例使用了LARS人工韧带,2例使用了同种异体肌腱,1例患者因自体肌腱过细(≤6mm)而使用了自体肌腱加同种异体肌腱进行了翻修。 结论: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因素包括骨隧道选择、移植物选择及合并损伤等,但主要与手术技术有关。

      • 1
    • 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新光, 丁冉, 刘晨, 杨滨, 王卫国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在内侧半月板撕裂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因内侧半月板撕裂行关节镜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膝关节MRI上是否存在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表现,将患者分为半脱位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者,半脱位组54例,对照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Outerbridge分级(P=0.003)、关节积液程度(P=0.013)和内侧半月板撕裂类型(P=0.00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侧半月板撕裂类型是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0)。放射状撕裂(OR值=9.444;P=0.000)和复杂撕裂(OR值=4.486;P=0.003)发生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风险分别是水平撕裂的9倍和4倍。[结论] 内侧半月板撕裂类型是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独立相关因素。与水平撕裂相比,放射状撕裂和复杂撕裂更易导致内侧半月板半脱位。

      • 1
    • 体质指数过低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影响

      吴乾, 王宏志, 陈张欢, 张勇, 蒋定华, 徐五, 李立松, 黄立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术前体质指数低于正常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01月期间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11例患者,正常BMI组(18.5 kg/m2≤BMI<25 kg/m2)81例,低BMI组(BMI<18.5kg/m2)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栓发生率、围手术期输血率、术后抢救率、术后早期VAS评分、术后ROM恢复情况、KS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BMI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输血率、住院时间、早期VAS评分均高于正常BMI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膝关节运动度、K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低于正常值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可达到与正常体重患者相同的临床效果,但术后早期疼痛症状更明显,输血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

      • 1
    •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的危险因素

      刘小雷, 王炎, 赵晓龙, 田纪伟, 丁志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148例老年(≥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是否失效分为失效组及有效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运用SPSS软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获得12~18个月(平均随访13.28月),27例内固定失效,失效率为18.24%,失效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 7.2 个月。其中骨折AO分型A2型12例,A3型17例,其中螺旋刀片退钉8例,髋内翻畸形11例,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颈4例,螺旋刀片松动穿出股骨头2例,螺旋刀片断钉1例,股骨颈短缩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TAD(OR=21.087,P<0.001) 、骨折复位(OR=9.943,P= 0.003)、螺旋刀片位置(OR=6.077,P= 0.020)、骨折稳定性(OR=21.087,P= 0.012)、外侧壁分型(OR=12.361,P= 0.002)是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侧壁破坏、不稳定型的骨折、术中骨折复位不良、螺旋刀片位置不佳、TAD >25mm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应对此应加以重视。

      • 1
    • 寰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在骨质疏松条件下稳定性的有限元研究

      赵文龙, 王洋, 孙姣, 陈飞, 郭群峰, 郭翔, 杨军, 倪斌

      Abstract:

      目的 应用有限元方法比较寰椎椎弓根螺钉(PS)与侧块螺钉(LMS)在骨质疏松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依据一名正常男性寰椎CT扫描资料逆向重建寰椎三维模型,再以Hypermesh 12设置材料属性获得骨质疏松模型,最后运用Abaqus6.9分析寰椎PS与LMS分别在单皮质置钉和双皮质置钉情况下轴向拔出过程,比较不同置钉方式的稳定性。结果 (1)在骨质疏松模型中,最大拔出力依次递减顺序为:双皮质PS (878.886N) > 单皮质PS (741.155N) >双皮质LMS (310.728N) >单皮质LMS (294.267N);(2)单皮质PS应力分布在钉体的近端和中段,其中进钉点附近应力最大;双皮质PS应力分布在整个螺钉,以中段至近端应力较大,且越靠近尾端应力越大;(3)单皮质LMS最大应力出现在进钉点的螺纹处;双皮质LMS应力分布在螺钉的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应力最大。结论 PS因钉道长、应力分散和坚固的“椎弓根”能够为骨质疏松患者的寰椎锚定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合理改进螺钉设计,LMS才能够提高有效的力学稳定性。

      • 1
    • 槲皮素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软骨肉瘤细胞线粒体功能

      勾旭升

      Abstract: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软骨肉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软骨肉瘤细胞培养传代后随机分为加药组、激动剂组、对照组,加药组加入槲皮素,激动剂组加入槲皮素及740Y-P,对照组仅有肿瘤细胞。干预48小时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JC-1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p-Akt、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加药组细胞活力(0.520±0.118),低于激动剂组(0.791±0.146),F=12.543,p﹤0.05。加药组线粒体ΔΨm(1.449±0.082)低于激动剂组及对照组,F=96.333,p﹤0.05; ROS含量(0.635±0.065)高于其他两组,F=6.850,p﹤0.05。加药组p-Akt表达水平(0.565±0.040),低于激动剂组及对照组,F=283.676,p﹤0.05。加药组Bax表达水平(1.329±0.104),高于激动剂组及对照组,F=36.787,p﹤0.05;Bcl-2表达水平(0.544±0.038)低于其他两组,F=25.775,p﹤0.05。结论 槲皮素能够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降低软骨肉瘤细胞线粒体的生理功能,启动线粒体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序,从而达到抑制软骨肉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1
    •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赵豪

      Abstract: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anti-ration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内固定应力分布及断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例75岁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CT扫描志愿者骨盆至股骨中段薄层图像,在Mimics14. 0、Geomagic Studio中,构建股骨近端皮质骨及松质骨实体模型。在CERO3.0中,根据每种内固定参数,设计PFNA及锁定钢板的计算机模型。上述模型装配、划分网格、定义材料属性和约束关系,在Abaqus6.12中,模拟人体双足及单足站立状态进行加载,分析内固定及骨折端应力变化。结果(1)PFNA+张力带模型和PFNA模型的内固定应力集中在螺旋刀片与主钉结合部,锁定钢板模型则集中在股骨颈下方2枚螺钉与钢板结合部。(2)股骨头区应力比较,锁定钢板模型锁定钢板模型>PFNA+张力带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骨折下区应力和位移比较,PFNA模型中显著大于PFNA+张力带模型和锁定钢板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骨折上区中,PFNA模型显著小于PFNA+张力带模型和锁定钢板模型,但位移量显著大于PFNA+张力带模型和锁定钢板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PFNA联合张力带固定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减小股骨头内部螺旋刀片或空心钉的应力,有利于骨折端稳定。

      • 1
    • 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结果比较

      王培文, 姚学东, 庄华烽, 许昊, 李毅中, 林金矿

      Abstract:

      目的: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两种入路的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分析2017~2018年我院收治的胫骨骨折行髓内钉治疗的63例患者的资料,比较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畸形愈合的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术后膝关节疼痛评分、Lysholm knee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63例患者中行髌上入路30例,髌下入路33例,平均随访14.4个月,髌上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5.6±25.6min)明显短于髌下入路组(115.6±4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1年膝关节疼痛NRS评分髌上入路组(平均2.3分)低于髌下入路组(平均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髌上入路组(平均85.76分)明显高于髌下入路组(平均74.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在术中出血量、感染发生率、骨折愈合率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率上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膝前痛,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该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微创、操作相对简单、透视方便、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胫骨骨折的一种良好选择。

      • 1
    • 关节镜辅助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刘兴国, 马健雄, 马信龙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关节镜辅助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实验组采用关节镜辅助MIPPO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每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月膝关节活动度、手术前后疼痛应激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12?1.57)个月。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月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实验组SP、PGE2、NPY、CRP、IL-1β及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MIPPO手术微创,可有效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疼痛及炎症反应程度,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实现早期功能锻炼,利于功能恢复。

      • 1
    • 血清纤维蛋白原α链水平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

      林清宇, 韦标方

      Abstract:

      目的:既往研究证实血清纤维蛋白原α链(FGA)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中存在高表达,本研究检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中FGA水平,并探讨FGA早期诊断和预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方法:病例为临沂市人民医院股骨头专科就诊的132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体检中心的116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比较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与健康者血清FGA水平,分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不同的致病原因、侧别、ARCO分期、坏死面积的FGA水平差异。结果: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FGA水平(561.08±35.3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389.49±34.1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坏死的FGA水平较单侧坏死明显增高,ARCO III、IV期的FGA水平较I、II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CO I、II期中C型较A型、B型显著增高(P<0.05),但是A型与B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未塌陷前病例不同坏死面积之间血清F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性。三种致病因素之间的FG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GA可能是诊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血清标志物,可能和股骨头坏死面积、坏死塌陷等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 1
    •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

      左思力, 郑世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治疗成人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2017年04月-2019年04月本科所收治此类患者共20例,全部纳入病例均采用肩峰外侧纵行切口,植入MultiLoc髓内钉。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肩关节功能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 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时间20.5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评分71-94分,平均84.5分。结论 成人肱骨近端Neer IV型骨折为关节内骨折,需早期手术治疗。通过有限切开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1
    • 骨搬移序贯髓内针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

      高秋明, 薛云, 时培晟, 邓晓文, 沈伟伟, 李闯兵, 黄强, 刘锐, 石杰, 李文波, 王伟

      Abstract:

      [目的]探讨骨搬移序贯髓内针技术治疗下肢严重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自2015年7月-2019年9月,使用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的18例下肢严重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股骨10例,胫骨8例。清创后出现不同程度骨缺损,长度为6-15cm,平均9.5 cm。因术后无法忍受的慢性疼痛、生活不便或心理因素等,致治疗无法继续,采用拆除外固定,改用髓内针内固定,同时断端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评估骨愈合情况,记录肢体短缩长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未见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失效、感染复发等并发症。其中16例骨折获良好愈合,2例股骨远端愈合不良,再次植骨附助钢板固定后获愈合。治疗效果评价:优 13 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 88.9%。术后患肢短缩0-5cm,平均1.4 cm。患者总体满意度高。[结论]骨搬移序贯髓内针技术治疗下肢严重感染性骨不连,缩短了外固定使用的时间,克服了外固定支架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消除了疼痛,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满意度高。

      • 1
    • 柚皮苷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风波, 孙晓雷, 马剑雄, 马信龙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柚皮苷单体对破骨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100ng/ml浓度RANKL诱导小鼠单核细胞RAW264.7细胞株获取破骨细胞,之后采用含有柚皮苷培养基对破骨细胞进行干预3天,采用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组别破骨细胞在骨薄片上的骨吸收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破骨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 PCR观测破骨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 Caspase-3及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浓度柚皮苷均可以有效的减少RANKL诱导破骨细胞的数量(P<0.05),其中200μg/ml浓度柚皮苷组破骨细胞数量最少(P<0.01);同样各柚皮苷组的破骨细胞骨吸收面积减少(P<0.05),其中200μg/ml浓度柚皮苷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能力最强(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各浓度柚皮苷组可增加破骨细胞的凋亡率(P<0.05),其中20μg/ml和200μg/ml浓度柚皮苷组强于2μg/ml柚皮苷组;与0μg/ml浓度柚皮苷组比较,各柚皮苷组mRNA BCL-2和MMP-9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其中200μg/ml柚皮苷组最为显著(P<0.01);柚皮苷组mRNA BAX和 Caspase-3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其中200μg/ml柚皮苷组 Caspase-3相对表达量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 柚皮苷可降低破骨细胞数量和骨吸收能力,下调破骨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和上调BAX、 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破骨细胞凋亡。

      • 1
    • 初次全髋置换股骨头修复髋臼骨缺损

      邱华敏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内上方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自体股骨头植骨治疗14例髋关节炎伴髋臼内上方骨缺损患者。男11例,女3例。年龄44~69岁,平均(56.67±15.42)岁。髋关节Harris评分30~65分,平均(55.37±17.57)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9年,平均(5.81±2.86)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无髋部疼痛、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各向活动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松动,植骨块吸收塌陷、骨溶解、臼杯移位、股骨柄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重建髋臼内上方骨缺损,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

      • 1
    • 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

      黄辉, 于延东, 杨林, 闵楚惟, 谭登辉, 谷文光

      Abstract:

      目的:介绍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患者,共计12例。统计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Rauschning-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和末次随访时复发情况,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无相关并发症。术后半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90.25±4.86)较术前(69.75±8.37)明显升高,P<0.001。术后半年Rauschning-Lindgren分级0级9例,Ⅰ级2例,Ⅱ级1例。末次随访时零复发。结论: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创伤小、恢复快,短期内及可改善症状。

      • 1
    • 灌注引流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应用

      何晓, 张堃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究灌注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资料,38例为术后放置灌注冲洗联合VSD(灌注引流组),36例术后仅放置引流管(单纯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复查、随访和影像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等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术后10~45个月,平均(29.31±9.65 )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六个月和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评分、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异位骨化发生、Mayo肘关节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骨折内固定术后,放置灌注冲洗联合VSD有利于减少肘关节异位骨化发生,防止黏连,利于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 1
    • 关节镜下股骨髓内钉经骨窗压杆远端锁定技术

      戴能, 刘拴, 张明勇, 刘盾, 郑金鹏, 樊熏勤, 王喆敏, 陈佳伟

      Abstract: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股骨髓内钉经骨窗压杆远端锁定的技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2019-01至2019-11我院股骨干骨折患者12例应用此术式治疗。将关节镜伸入骨折断端组织间隙,镜下复位骨折断端。髓内钉顺利进入远端髓腔后,将关节镜伸入股骨远端前方骨外膜与肌肉之间的间隙,镜下直视钻孔形成骨窗,并通过骨窗置入压杆到髓内钉压杆平台,后续远端锁定一次性顺利置入远端锁孔。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血浆渗透压相关各项指标手术前后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视为术后未发生水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关节镜操作易导致的并发症。手术远端锁定时间为6.1±7.33(min),远端锁定透视次数3.0±0.95次,远端锁钉首次锁定成功率100%,12例患者骨折端均正常愈合。结论 关节镜下经骨窗压杆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C臂透视次数,简化远端锁定操作。

      • 1
    • Latarjet术治疗伴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

      王晓非, 滕学仁, 丛琳岩, 周旭, 马振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latarjet手术方法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8月接受Latarjet手术治疗的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35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VAS评分等变化情况。并在术后第二天与末次随访时拍摄肩关节X线与三维重建CT,明确转位骨块位置、愈合状态、有无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情况。 结果 35例患者其中32例完成3年以上随访时间,随访时间平均(41±5.7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术后所有患者肩关节均未出现再次脱位。所有患者肩关节疼痛与功能均显著改善,各项指标分别对比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Latarjet手术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突出,手术时间短,骨块固定可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低,可以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两种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孙育良, 熊小明, 万 趸, 邓轩赓, 石华刚, 宋偲茂, 顾韬, 侯伟

      Abstract: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VB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12我院收治105例OVBF患者。50例采用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PKP治疗(单侧组),5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双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射量低于双侧组(P<0.05)。术后随访12~34月。随时间推移VAS和ODI均显著降低,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 d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显著改善(P<0.05);与术后1 d伤相比,两组末次随访时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PKP治疗OVBF的疗效相似,但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PKP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射线暴露次数、减少骨水泥注入量等优势。

      • 1
    • 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对ASIA分级、脊柱稳定性及脊柱功能状态的影响

      刘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结核患者ASIA分级、脊柱稳定性及脊柱功能状态的作用。方法: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后路减压植骨术。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治愈情况、ASIA神经功能分级、Cobb角变化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ESR、CRP水平及Cobb角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但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ESR、CRP水平及Cobb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组术后6、9、12个月的胸腰椎结核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组别=4.476,Waldχ2时点=67.243,P组别=0.034,P时点<0.001)。另两组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术后ASIA为E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疗效显著,其可有效改善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ASIA神经功能及脊柱功能的恢复。

      • 1
    • META髓内钉髌上入路和普通髓内钉髌下入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陈琦, 王大平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META髓内钉髌上入路和普通髓内钉髌下入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间医院收治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META髓内钉髌上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普通髓内钉髌下入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的HSS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12个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A髓内钉髌上入路可获得比普通髓内钉髌下入路治疗胫骨骨折更优的疗效及预后情况,且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1
    •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褚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接受椎管减压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经肌间隙入路为A组,42例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为B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腰椎评分(JOA)。[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暴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VAS评分、血清CK水平均低于B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JOA评分高于B组,ODI评分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LSS软组织干扰轻、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有利于减轻腰背疼痛并维护腰椎功能,近中期疗效确切。

      • 1
    •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疗效对比

      刘江, 孙海宁, 王冰, 崔浩诚, 韩慧梅

      Abstract:

      目的 对比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5月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使用相同剂量的罗哌卡因术后单次阻滞,分别记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等。结果:收肌管阻滞组在术后第2h、6h、12h的静息VAS评分和术后第24h活动VAS评分、在术后第1d、2d、3d、7d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1d、2d、3d股四头肌肌力均大于股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在术后第24h、48h、3d、7d的静息VAS评分和术后第48h、3d、7d活动VAS评分、追加盐酸哌替啶例数、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收肌管阻滞更利于术后早期镇痛及康复。

      • 1
    • 组合术式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并感染性骨缺损

      时培晟, 张瑜, 樊晓海, 邓银栓, 薛云, 厉孟, 叶烁, 高秋明

      Abstract:

      目的 对比胫骨感染性骨缺损(Infected bone defects)经Masquelet技术与组合术式(Hybird)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法,分析21例胫骨感染性伴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其中M组15例经Masquelet技术治疗,H组6例经Masquelet技术I期+ OS-AGCBF技术 II期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骨愈合,研究病例中未出现感染复发及骨质未愈合情况,M组15例及H组6例在影像学骨愈合时间、负重站立步行时间与拆除外架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将OS-AGCBF技术作为Masquelet技术I期感染控制不佳的补充治疗手段,Hybird术式也同样可以达到Masquelet技术同等疗效。

      • 1
    • 骨水泥增强钢板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吴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增强钢板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有无骨水泥增强分为增强组32例,未增强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组手术时间稍长于未增强组(P<0.05),增强组术后3月VAS评分较未增强组低(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骨折均愈合,增强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未增强组(P<0.05);增强组的术后3月及术后12月Constant Murley评分明显高于未增强组(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颈干角无明显差异 (P> 0.05),但未增强组两时间点角度丢失明显(P<0.05);而增强组两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增强组患者术后出现2例肱骨头内翻塌陷,3例螺钉穿出,增强组患者出现1例肱骨头坏死,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采用骨水泥增强钢板螺钉颈干角丢失更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骨折愈合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骨水泥;肱骨近端骨折;老年;锁定钢板

      • 1
    • 双切口锁定钢板结合不同骨修复材料植骨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影像学塌陷的影响

      汪建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双切口锁定钢板结合不同骨修复材料植骨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影像学塌陷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双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共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骨修复材料分为三组:31例自体髂骨植骨为A组,34例同种异体骨植骨为B组,27例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为C组。对比三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影像学塌陷情况。 [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高于B、C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按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A组、B组和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65%、76.47%、85.19%,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要并发症为供区疼痛不适(19.35%),B组主要为伤口渗液(14.71%)和排斥反应(11.76%),C组仅1例伤口渗液。三组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内侧后倾角(PA)及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关节面塌陷率分别为12.90%、14.71%、3.7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切口锁定钢板结合不同骨修复材料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仿生人工骨修复材料无免疫排斥反应且具有良好骨传导性、诱导性,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 1
    • 洼田饮水试验饮食指导在颈椎术后应用

      熊明燕, 孙宏芝, 徐琳, 应有美

      Abstract:

      [目的]研究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类型食物从而观察对于颈椎手术后预防呛咳误吸的发生率。[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0 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手术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29例,干预组32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术后选择流质过渡到普食。干预组通过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类型食物过渡到普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呛咳误吸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呛咳误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洼田饮水试验对颈椎术后患者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有效预防呛咳误吸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1
    • 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影响的影像分析

      姚欣强, 刘中原, 丁若汀, 申星, 程勇泉, 蒋晖, 陈建庭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125例腰4峡部裂患者,其中59 例伴有腰椎骶化。根据Castellvi 分型将腰椎骶化者分为Castellvi Ⅱ型组及Castellvi Ⅲ型组。分别比较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Castellvi Ⅱ型组与Castellvi Ⅲ型组的滑脱率、椎间盘及终板的退变程度。[结果] 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腰椎骶化组的滑脱率为(33.32±14.42)%,明显高于无腰椎骶化组的(23.76±10.25)%(t=4.229,P<0.001)。腰椎骶化组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明显高于无腰椎骶化组(Z=3.095,P=0.002)。Castellvi Ⅱ型组23例,Castellvi Ⅲ型组36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Castellvi Ⅱ型组的滑脱率为(28.42±14.28)%,明显低于Castellvi Ⅲ型组中的(36.46±13.80)%(t=-2.154,P=0.035)。两组椎间盘及终板的退变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椎骶化加剧了腰4峡部裂性滑脱及椎间盘退变,且骨性融合越明显,相应的滑脱程度越严重。

      • 1
    • 混合型生长棒技术对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改变分析

      王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脊柱侧凸患者中使用混合型生长棒技术,研究其对于脊柱矢状面参数改善效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106例,混合组患者接受混合型生长棒治疗(56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型生长棒治疗(50例)。[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结果表明:混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混合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而JOA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混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的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及骶骨倾斜角(SS)等矢状面平衡指标均明显改善,混合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脊柱侧凸的患者中采用混合型生长棒技术具有安全、高效、低创的应用优势,在矢状面平衡的重构及功能恢复等方面疗效满意;同时可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避免二期手术再次矫治的必要性,存在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投弹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卢全忠, 张扩, 蔡程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肱骨投弹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方法 笔者自2010年1月~2017年1月应用带锁髓内钉(髓内钉组38例)与锁定加压钢板(钢板组45例)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83例肱骨投弹骨折的患者。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术后1、3、6月Neers肩关节评分和Mayo 肘关节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获得平均14.6(12~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后6月Neers肩关节评分和Mayo 肘关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术后1、3月Neers肩关节评分和Mayo 肘关节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均为治疗肱骨投弹骨折的可靠性方法;髓内钉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等优势。

      • 1
    • 微重力对骨稳态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段劭, 李超, 林源, 陶树清

      Abstract:

      骨稳态的维持需要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信号传导以及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微重力导致机械载荷减少进而改变骨稳态内细胞代谢。本综述介绍微重力对骨稳态的调节关系,明确骨稳态机制。微重力使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延迟,破骨细胞吸收增强,骨细胞溶解,巨噬细胞介导免疫炎症因子调控成骨和破骨平衡。骨骼系统的调节机制复杂,各细胞类型相互影响,多信号通路交叉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骨稳态失调引起的骨质疏松的治疗靶点。

      • 1
    • 双柏散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的临床研究

      高在伟, 韦伟, 韦标方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柏散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患者95例(143髋),根据MRI影像测量髋关节积液的量,采集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双柏散治疗前后髋关节积液量、Harris评分。[结果] 143髋双柏散治疗后平均髋关节积液量、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4470.84±3972.04)mm3、(74.21±14.29)分,与治疗前(7937.06±6225.62)mm3、(74.21±14.29)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亚组分析结果示,ARCO I期9髋,双柏散治疗后平均髋关节积液量为(731.11±331.64)mm3,与治疗前(776.67±353.41)mm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1);ARCO II期52髋,治疗后平均髋关节积液量为(1323.85±995.33)mm3,与治疗前(1508.85±1011.69)mm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ARCO III期66髋,双柏散治疗后平均髋关节积液量为(6035.45±3597.71)mm3,与治疗前(10018.79±4544.65)mm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ARCO IV期16髋,双柏散治疗后平均髋关节积液量为(6410.62±744.73)mm3,与治疗前(8300.62±1092.40)mm3比较减少,差异未达到显著性 (P >0.05)。ARCO I~IV期,双柏散治疗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0.44±2.96)分、(86.04±2.58)分、(79.77±3.45)分、(54.06±5.36)分,与基线值 (87.33±2.78)分、(84.60±2.64)分、(72.55±5.76)分、(39.94±4.23)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双柏散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积液安全、有效,尤其对于ARCO I~III期的患者疗效更佳。

      • 1
    • 多节段胸椎间盘钙化伴脱出致瘫痪1例

      刘琪, 梁超, 曾广辉, 陶春生

      Abstract:

      椎间盘钙化临床中较为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中,其中椎间盘突出后钙化最为常见,易导致神经损伤,可通过手术解除压迫部位。笔者介绍了1例胸椎间盘泥沙样钙化半脱出导致瘫痪的患者,探讨该类椎间盘钙化的临床意义及诊断,以供临床医师借鉴避免延误治疗。

      • 1
    • 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效果对比

      樊友亮, 吴一雄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7,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和观察组(n=30,采用BCFS)。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疗效以及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显著高于观察组(3.3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疗效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Neer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CFS作为一种全新治疗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同时可以降低内固定断裂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1
    • 海藻酸钠盐微球凝胶复合IPS定向分化的髓核细胞对退变椎间盘修复作用分析

      周逸驰, 孙承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了了海藻酸钠盐微球凝胶复合IPS定向分化的髓核细胞对退变椎间盘修复作用。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五组,10只作为对照组,40只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联合治疗组采用微量注射器在兔退变椎间盘注入IPS定向分化的髓核细胞与海藻酸钠盐微球凝胶材料复合物,材料对照组在退变椎间盘注入不含髓核细胞的海藻酸钠盐微球凝胶材料,细胞对照组在L5/6退变椎间盘注射诱导分化的髓核细胞,治疗8周后,采用番红O染色和Mankin评分评估各组椎间盘软骨退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各组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和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在MEF细胞过表达转录因子成功诱导产生了ips细胞,采用磁珠分选CD24+ iPS细胞,在低氧条件下诱导产生了髓核细胞。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兔椎间盘软骨退变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P<0.05)。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兔椎间盘软骨退变改善最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兔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显著增加,MMP3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兔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增加更显著,MMP3蛋白下调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藻酸钠盐微球凝胶复合IPS定向分化的髓核细胞可显著椎间盘内环境,促进退变椎间盘组织修复。

      • 1
    •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影像评估

      杨利斌

      Abstract:

      [目的]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应用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其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研究组患者接受全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混合内固定(42例)。[结果] 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经后路全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少的优势,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关节功能障碍,进而达到改善预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 1
    •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伴B/C型冠状面失衡患者TLIF术中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的应用研究

      王帅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伴B/C型冠状面失衡患者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中应用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DLS伴B型(26例)和C型(16例)冠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TLIF术中采用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矫形,随访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测量冠、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结果] B型和C型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降低,SF-36评分均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主弯侧凸 Cobb 角、腰骶部倾斜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矢状面平衡(SVA)均降低,且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伴B/C型冠状面失衡患者TLIF术中应用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纠正冠状面失衡并改善生活质量。

      • 1
    • 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痛及关节功能影响

      薛清春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痛及关节功能影响,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帮助。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27例,术后第3天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肌内效贴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术后3d、14d、30d,两组患者下地行走时膝关节的疼痛程度、肢体肿胀程度、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①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82±1.04个月。肌内效贴组3例患者出现贴扎区皮肤反应,1例患者退出观察。5例患者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②术后3d两组患者在VA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ROM及HSS评分均无差异(P>0.05),并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③术后14d肌内效贴组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14d及30d,肌内效贴组肢体肿胀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④术后14d及术后30d,肌内效贴组膝关节ROM、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肌内效贴能够显著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关节功能。

      • 1
    • 改良式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

      陈庭瑞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式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腿创伤性皮肤损伤患者106例,入院后行一期清创及负压引流治疗,二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改良组患者接受改良式薄型皮瓣修复治疗(56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式皮瓣修复治疗(50例)。[结果] 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患者的组织生长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混合组的出血、感染、液化、皮瓣坏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小腿创伤性皮肤缺损的患者中使用改良式薄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具有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的应用优势,在恢复组织生长能力及改善恢复效果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指标,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Zweymüller型长柄翻修治疗Vancouver?B3型假体周围骨折效果分析

      郑德攀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髋关节置换(THA)后发生Vancouver 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患者中使用Zweymu?ller生物型长柄翻修治疗,并与传统骨水泥假体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PFF患者176例,生物组患者接受Zweymüller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翻修(92例),骨水泥组接受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翻修(84例)。[结果] 生物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均明显低于骨水泥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生物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骨水泥组(P<0.05);生物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骨水泥组(P<0.05);两组患者股骨颈前倾角、颈干角及及股骨干前弓角等影像学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生物组患者的改善明显优于骨水泥组(P<0.05)。[结论] 在Vancouver B3型PFF患者中采用Zweymüller型长柄翻修治疗具有安全、高效、低创的应用优势,在改善骨折治疗效果、恢复髋关节功能并缓解疼痛症状等方面疗效满意;还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腰椎内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分析

      肖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内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DLSS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情况以及影像学评结果。结果:(1)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分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天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2)随访结果显示,术后半年手术治疗优良率为70.59%;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2.35%;(3)MRI T2加权像横断面上测量的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前后径、椎管面积以及盘黄间隙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技术在治疗DLSS中疗效较好,不仅可以达到开放式手术的临床疗效,还能够避免其他手术方式所带来的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1
    • 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融合术对重度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患者近期疗效及多裂肌的影响

      王志军, 刘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融合术(PE-TLIF)对重度腰椎中央管狭窄症(LS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接受PE-TLIF治疗的82例重度中央LSS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为U组,44例双侧入路双侧减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测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硬囊膜横截面积(DCSA)、多裂肌总横截面积(MCSA)。结果 术后1d、3d、7d,U组的血清CK水平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U组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U组的MCSA高于B组(P<0.05),但组间DCSA差异不显著(P>0.05)。U组FBSS发生率低于B组,MacNab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单侧或双侧入路双侧减压PE-TLIF治疗重度中央LSS均安全有效,但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对多裂肌的损伤更小,术后疼痛改善更理想。

      • 1
    • 喙肱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

      潘昭勋

      Abstract: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喙肱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喙肱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98例喙肱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16例,平均年龄25.8岁(17-28岁),依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资料,分析并提出喙肱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结果]98例喙肱韧带损伤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或高强度累积性肩关节运动史。与喙肱韧带损伤相关的体征阳性率分别是:外旋位喙肱韧带走行区明确压痛(100%);肩关节外旋活动度明显增大(70.4%);持续存在的Sulcus征(83.7%);后抽屉试验阳性(45.9%);内撞击试验阳性(72.4%)。影像学资料显示:MRI斜矢状位是喙肱韧带最佳显示平面(92.9%),其次为斜冠状位(78.6%),对MRI进行3D容积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喙肱韧带的状态。[结论]喙肱韧带损伤的临床特点是:明确的肩部外旋、向下或向后牵拉外伤史或高强度累积性损伤;喙肱韧带走行区压痛和较高阳性率的相关试验体征;MRI是明确喙肱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对MRI进行3D容积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喙肱韧带的状态。

      • 1
    • 边缘克氏针固定术在股骨粗隆间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季佳庆

      Abstract:

      目的:探讨边缘克氏针临时固定技术在股骨粗隆间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维持骨折端复位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6年7月~2018年6月间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11例股骨粗隆间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二处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后,采用多枚经皮克氏针于股骨近端皮质骨边缘对骨折端行临时固定,确保骨折复位稳定后按常规操作完成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周观察患者手术创面及软组织等情况,术后1~3月、6、12月行髋部X线评估骨折复位、愈合、内固定位置及股骨头坏死等情况,末次随访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髋关节的功能。 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软组织并发症;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16~28周,平均22.4周。术后1~3、6、12月随访时骨折无复位丢失,无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无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发生,Harris评分为73~94分,平均85.9分,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1%。 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而术中股骨近端皮质骨边缘克氏针的临时固定能确保髓内固定的有效完成,是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步骤。

      • 1
    • 新型3D打印个体导向器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杨滨, 张克, 袁亮, 孙彬, 辛星, 刘新光, 王晓华

      Abstract:

      [目的] 介绍新型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自 2016年 10月至 2018年 12月采用该方法手术36例,术后评估患者下肢全长X线片下肢力线、冠状位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力线;手术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规划差异;WOMAC评分、KSS评分。[结果] 术后股骨侧假体型号72%同术前规划,94%偏差小于0.5号,97%偏差小于1号;胫骨侧假体6%同术前规划,75%偏差小于0.5号,94%偏差小于1号。术后患者下肢力线177.1±2.5°,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假体力线1.81±1.96°,胫骨假体力线1.48±1.28°; 术后患者WOMAC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便捷,假体安装型号及位置精确,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济南市某医院18年间脊柱感染病人收治情况分析

      常正奇, 杨阳, 黄伟敏, 宋若先

      Abstract:

      目的:统计研究解放军第960医院18年间脊柱感染病人的收治情况,根据数据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方法:统计分析2001.01.01-2018.12.31,在我科住院的254例诊断为脊柱感染的患者,按照3年一个时间段,分别统计患者年龄、数量、手术数、特异性感数及未明确微生物病原学数等,并计算比率及检测相关性。 结果:1. 脊柱感染患者增长公式是 y = 10.4x + 5.933 R2 = 0.990,其占脊柱疾病平均比例5.1%。2. 手术率增长公式:y = -0.041x + 0.887 R2 = 0.756,年龄增长公式是: y = 3.341x + 34.16 R2 = 0.791,手术率与均龄线性公式是y=1.23-0.0106x,R2 = 0.7,p值为0.0382。3.特异性感染所占比例公式是:y = -0.055x + 0.758 R2 = 0.620,绝对数量增长公式是y = 3.4x + 10.26 R2 = 0.781。4.未明确病原学增长公式是y = 0.053x + 0.198 R2 = 0.651。 结论:1.伴随脊柱疾病住院人数的增多,脊柱感染病人越来越多,患病均龄持续升高。2.手术比例越来越低,与年龄呈负相关。3.未能明确病原菌感染比例增加。

      • 1
    • RPUSD1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分析

      李纯璞

      Abstract:

      [目的] 采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含RPUSD1(RNA pseudouridylate synthase domain containing 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并分析其潜在的调控通路。 [方法] 从 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收集骨肉瘤基因芯片原始数据,并下载RPUSD1 基因表达谱资料及临床信息资料。采用Wilcoxon rank-sum检验明确RPUSD1在骨肉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采用 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方法,预测骨肉瘤中受RPUSD1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 RPUSD1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显著高表达(P<0.05);RPUSD1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患者(P=0.011),是影响骨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GSEA和GSVA分析结果显示,RPUSD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代谢和遗传信息传导相关通路影响骨肉瘤的发生发展。[结论] RPUSD1是骨肉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可能成为骨肉瘤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1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张立超, 云才

      Abstract: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输血风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174例(年龄≥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20例,年龄80.5±8.4岁。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最终应用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对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测验,用ROC曲线下面积对预测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是否扩髓、入院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肌酐(Cr)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6,CI=1.011~1.124)、术中出血多(OR=1.007,CI=1.003~1.011)、入院时低血红蛋白(OR=0.924,CI=0.899~0.950)、扩髓(OR=5.147,CI=1.472~17.994)是围手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输血组住院期间肺炎发生率高于未输血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模型P=1/1+exp-(1.828+0.64*年龄+0.007*术中出血量+1.638*扩髓-0.079Hb), 预测模型系数的全局性Omnibus 检验:χ2=75.985,P<0.001;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χ2=10.975,P=0.203。回归模型预测的准确度为79.3%,临界值为0.595,敏感度为78.5%,特异度为81.1%;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801~0.912).结论 高龄、术中出血多、扩髓、入院时低血红蛋白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有一定风险评估价值,可应用于临床。

      • 1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种微创术式差异的网状Meta分析

      万通

      Abstract: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编织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等微创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数据库、万方、PubMed、CNKI、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等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现有杂志,收集有关PVP、PKP、Vesselplasty治疗OVC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WinBUGS 1.4.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本次分析共纳入11项RCTs,一共包含1356例患者。网状Meta 分析显示:①在降低VAS评分方面,3种术式治疗后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优到劣排序为:Vesselplasty>PVP>PKP;②在降低ODI评分方面,3种术式治疗后的ODI评分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优到劣排序为:Vesselplasty>PVP>PKP;③在降低伤椎Cobb角方面,PKP术后伤椎Cobb角低于PVP[MD =8.53 ,95%CI(2.61, 14.39)],其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优到劣排序为:PKP>Vesselplasty>PVP;④在减少骨水泥渗漏率方面,Vesselplasty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KP[OR=0.14,95%CI(0.01, 0.52)],Vesselplasty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PVP[OR=0.06 ,95%CI(0.00, 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优到劣排序为:Vesselplasty>PKP>PVP。结论 基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的网状分析结果和概率排序,研究认为Vesselplasty可能是治疗OVCF的首选方案。

      • 1
    • 微创截骨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研究

      陈思, 林新晓, 孙卫东, 孙永生, 蒋科卫, 程桯, 胡海威, 温冠楠, 温建民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截骨技术治疗小趾囊炎足底压力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9月本院行微创截骨手术治疗小趾囊炎患者37例71足,33例66足正常者纳入本研究。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患者及正常人前足第1跖骨至第5跖骨(M1-M5)动态峰值压力(PF)、压强(PP)和冲量(PI)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小趾囊炎足底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患者术前M1-M5动态PF、PP和PF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4.13±2.02)个月。患者M1手术前后PF、PP、PI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2-M5跖骨的PF、PP、PI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与正常人(PF、PP、PI)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动态PF、PP、PI各测量值分布均为M5、M3、M2、M4、M1依次递减。患者术后及正常人动态PF、PP、PI各测量值分布均为M2、M3、M1、M4、M5依次递减。患者的体重、身高、鞋号与第5跖骨动态力学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与第5跖骨峰值压强呈正相关。[结论]小趾囊炎导致前足第5跖骨负重增加,前足运动轨迹外移。微创截骨技术可有效矫正小趾内翻畸形,恢复前足正常负重。足底动态力学测量可以较准确的反应小趾囊炎足底负重的变化,对于临床疗效的评价可靠。

      • 1
    • 胸腰椎术后肌力减弱的原因与处理对策

      王瑞, 李宏, 李淳德, 邑晓东, 卢海霖, 王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后路胸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肌力减弱的原因及二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统计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选取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肌力减弱且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根据二次手术前CT和(或)MRI以及术中探查所见明确下肢肌力减弱的原因,记录并评估患者二次手术后下肢肌力改善情况。[结果] 共有30例患者(30/4078,0.74%)因肌力减弱需要二次手术探查。引起下肢肌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有:内固定物位置不当或内固定物松动(11例,36%);硬膜外血肿(9例,30%);手术减压不充分(5例,17%);术后神经根水肿(5例,17%)。27例患者(90%)二次手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术后7天肌力均恢复至4级以上。[结论] 胸腰椎术后肌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为内固定物位置不当或内固定物松动、硬膜外血肿、手术减压不充分及术后神经根水肿,积极手术探查预后良好。

      • 1
    • 微型钛板联合C3椎板切除对单开门术后颈椎稳定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王鹏

      Abstract: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微型钛板联合C3椎板切除对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稳定性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治疗的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3-6节段椎板单开门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C3LP)及C3椎板切除、C4-6椎板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C3LE),利用患者术后的CT及MRI图像,经Mimics 17.0、Geomagic 12.0、Cero3.0等软件重建颈椎术后的三维模型,在Hypermesh12.0中划分单元、定义材料属性、接触关系、边界条件等,导入ABAQUS 6.12软件加载工况完成分析。结果 (1)前屈载荷下,C3LP模型、C3LE模型比正常模型分别减小25.57%和14.24%。后伸载荷下分别减小29.86%和15.19%。(2)前屈载荷下,C4-5、C5-6、C6-7椎间盘应力比较,C3LP模型显著大于C3LE模型及正常对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后伸载荷下,C3LP模型中各椎间盘应力均显著大于C3LE模型及正常对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3LE模型及正常对照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型钛板联合C3椎板切除能够有效减少中下段颈椎间盘的代偿性应力,避免颈椎前凸的丢失。

      • 1
    • 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

      曹晋, 张常贵, 林杨景, 赵星宇, 杨柳, 段小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核磁共振成像(MRI)随访结果。 [方法] 选取2016.01-2019.05我科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完善负重位的踝关节正侧位X片及MRI检查,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MR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下的距骨骨水肿面积,临床评估术前及末次VAS评分和AOFA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1.8月(12-48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5.95±1.08降至1.15±1.08,AOFAS由术前64.70±9.74增至92.33±5.89,MRI显示软骨损伤区骨水肿面积由术前80.51±39.55mm2缩小至35.41±45.2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达92.5%。 [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具较好的临床疗效;其MRI也呈现明显好转。

      • 1
    • 颈椎板成形联合椎间孔减压减少术后颈5神经根病

      孟浩, 赵广民, 王俊峰, 张志成, 关凯, 任大江, 李放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比较颈椎椎板成形联合椎间孔减压术与单纯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术后颈5神经根病的发生率。[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纳入68例行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术的混合型颈椎病病例,其中,早期38例行单纯颈椎椎板成形术(单纯成形组),后期30例行颈椎椎板成形联合椎间孔减压术(联合组)。VAS评分评价颈痛和上肢疼痛改善情况,JOA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颈5神经根病的发病率等。[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纯成形组,两组术前和术后颈痛VAS 和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术后上肢疼痛VAS评分优于单纯成形组,术后轴性痛和颈5神经根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成形组。[结论] 颈后路椎板成形术结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以有效减少颈5神经根病的发生。

      • 1
    • Kümmell病再次经皮椎体成形翻修术的经验

      张广泉, 李艳培, 丁帅, 胡巍然, 高延征

      Abstract:

      [目的]探讨Kümmell病再次经皮椎体成形翻修术的的疗效。[方法] 本组18例单椎体Kümmell病,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疗效差,再次行该术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8.3个月, 术后应用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术前,术后1d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移位进行评估。 [结果] 再次经皮椎体成形术,平均注射5.0ml,术后1d疼痛明显缓解(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1d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相邻椎体均未发生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未见移位。[结论]Kümmell病和一般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同,骨水泥注射一定要充分充填裂隙。骨质疏松的综合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 1
    • 两种术式治疗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比较

      李岩, 孙磊, 赵汉平, 李建华, 王俊勤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联合对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960医院泰安院区住院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TLIF联合对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TLIF+开窗)32例,PLIF32例,记录一般情况、住院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及融合情况。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椎间隙高度及局部矢状位Cobb角。[结果]术后随访25~38 个月,平均27.2个月。TLIF+开窗组住院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ODI及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局部矢状位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全部融合。[结论]TLIF+开窗术及PLIF均是治疗双侧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TLIF+开窗组的住院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少于PLIF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开放性手部骨折I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学特点及治疗

      康成为, 吴立雪, 蒲小兵, 董长超, 谭钢, 晏兆魁, 刘雷

      Abstract:

      目的]分析开放性手部骨折I期内固定术后感染细菌学特点及伤口修复方法。[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8月,对18例开放性手部骨折I期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取出内固定装置清创,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缺损区。[结果]18例伤口,11例为革兰氏阳性菌,7例为革兰氏阴性菌。经取出内固定装置后感染得到控制,6例缺损面积较大未能直接缝合,使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愈合良好,随访1年感染无复发,骨折愈合。[结论]内固定材料细菌生物膜形成,建议早期取出内固定装置,如有伤口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可考虑使用带蒂旋髂浅动脉腹股沟皮瓣修复。

      • 1
    •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髋部三维CT模型的动态测量分析

      翟所席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采用三维CT模型的测量方法,分析股骨坐骨撞击综合征患者髋部相关参数及股骨一坐骨间隙动态变化,为临床正确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12月我院骨科检查符合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17例(29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髋关节MRI检查髋关节正常的20例(40髋)患者为对照组。 将两组患者的CT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7.0、Geomagic Studio10.0中,重建骨骼的三维模型,在Solidwork中导入模型组件,以股骨头中心为轴心,模拟外展、内收、后伸、前屈运动。测量坐骨股骨间距、股骨偏心距、颈干角、头颈长、小粗隆高径、前倾角、坐骨间距、坐骨角等。 结果 观察组偏心距、头颈长及前倾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干角、小转子高径及坐骨间距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坐骨股骨间距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展、内旋运动可显著增加坐骨股骨间距,而内收、外旋运动会减小坐骨股骨间距。髋关节运动对坐骨股骨间距的影响,观察组小于对照组。结论 股骨前倾角、小粗隆高径增大及头颈长减小是导致坐骨股骨间距减小的主要因素,髋关节外展及内旋有利于增大坐骨股骨间距,缓解股方肌的压力。

      • 1
    • 基于三维步态特征分析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手术疗效研究

      胡滨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三维步态特征分析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关节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关节外科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17例作为观察组,招募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17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特征分析系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数据。结果:(1)观察组患者术前步长及步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冠状面上,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内收角度和内收外展RO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内收角度和内收外展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仍未达到正常范围(P<0.05)。在矢状面上,观察组患者术前摆动相最大弯曲角度、支撑相最大伸展角度、承重期最大弯曲角度以及屈曲伸展RO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支撑相最大伸展角度、承重期最大弯曲角度、屈曲伸展ROM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和对照组相比,摆动相最大弯曲角度以及屈曲伸展ROM仍显著减小(P<0.05);(3)观察组患者屈曲力矩和内收力矩第一、第二峰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内收力矩第二峰值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内侧半月板损伤患者在进行关节镜手术后,虽然三维步态参数较术前有一定恢复,但是仍未能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范围内,故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 1
    • 改良前外侧入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

      王良铭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前外侧入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组选择改良前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均较术前上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均缩小,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区域,在直视下准确复位,能够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1
    • Intraspin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张国强

      Abstract:

      目的探讨Intraspin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采用Intraspine治疗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47.3±5.1岁。术式选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板间Intraspine置入。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同时,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 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Intraspine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或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体后缘高度。结果本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5.6±5.0个月。单节段Intraspine的平均手术时间55.0±12.4min,平均出血量80±12 ml。Intraspine术后伤口感染1例,术后1年翻修1例。术后末次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raspine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孔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末次随访椎体椎间孔高度、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Intraspin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Intraspine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 1
    • 重度陈旧性结核性后凸畸形伴临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截骨矫正技术

      华文彬, 杨操, 吴星火, 张宇坤, 郜勇, 李帅, 王琨, 王丙金, 陈超, 杨述华

      Abstract:

      [目的] 介绍临近节段椎管减压后,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陈旧性结核性后凸畸形伴临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12月,对9例重度陈旧性结核性后凸畸形伴临近节段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先行临近节段椎管减压,再行后路三柱截骨矫形,其中8例行全椎体切除,1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同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前柱椎间钛网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2例神经症状加重,1例为永久性全瘫(ASIA A级),1例为不全瘫(ASIA C级),其余7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后凸Cobb角显著改善,ODI评分和VAS评分显著改善,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临近节段椎管减压后,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是治疗重度陈旧性结核性后凸畸形伴临近节段椎管狭窄的有效手术方式。

      • 1
    • 载抗生素磷酸钙与外固定架治疗长骨创伤后骨髓炎

      田永福, 郭建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载抗生素磷酸钙与外固定架治疗长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长骨骨折术后骨髓炎患者,行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植入载抗生素磷酸钙及固定外架,比较术前术后4周血小板、血沉及CRP,随访 年以上观察骨髓炎治愈率、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修复。[结果]平均随访(15±2.5)个月,术前与术后4周血小板、血沉及CRP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骨髓炎治愈率达91.4%。34例患者局部骨质缺损均修复,修复骨容积4~24ml,骨折愈合平均(10±1.3)个月。[结论]载抗生素磷酸钙有填充死腔、缓释抗感染,诱导修复骨缺损,提高骨髓炎治愈率,结合外固定利于骨折愈合。

      • 1
    • 骨锚结合改良缝合法修复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掌板损伤

      曹树明, 周强, 张建兵, 詹海华, 宫可同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骨锚结合改良缝合法修复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科收治的近指间关节掌板撕脱骨折患者10例10指,所有患者均使用骨锚结合改良缝合法加压捆绑固定中节基底掌侧撕脱骨块。术后4周拆除外固定铝板,术后6-8周,待骨折线消失后,拔除克氏针,指导康复锻炼。[结果]伤口均I期愈合, 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15个月,平均12.9个月。术后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参考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功能(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分标准,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骨锚结合改良缝合法治疗掌板撕脱骨折,骨折块固定确切牢靠,符合关节内骨折解剖重建原则,手术操作简单,是一种治疗掌板撕脱骨折的良好方法。

      • 1
    •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有限元分析

      朱珊

      Abstract:

      目的 研究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对各内固定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及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1例典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采用螺旋CT扫描仪对脊柱T8-L4节段扫描,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后内固定手术,分析各内固定方式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及应力。结果 (1)双伤6钉组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均最小,因此具有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度;其次是右伤组;而双伤4钉组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均最大,因此具有最差的生物力学稳定度。(2)5组内固定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的上位螺钉应力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前屈状态时应力最大,因此具有最好的生物力学耐受度;其次为左轴向旋转及右轴向旋转;而右侧向弯曲时应力最小,因此具有最差的生物力学耐受度。(3)5组内固定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的上下位螺钉应力比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伸状态时上下位螺钉应力比最大;其次为右侧向弯曲及右轴向旋转;而左侧向弯曲时上下位螺钉应力比最小。结论 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中采用有限元分析,可充分研究各内固定方法在不同运动状态的活动度及应力状态,有利于确定适合临床使用的内固定方案,可有效行早期治疗并针对性指导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1
    • 成人股骨头坏死行保髋术式的选择与利弊分析

      胡锟

      Abstract:

      [目的] 在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不同保髋术式,分析其应用利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19年3月我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176例,F组患者接受带血管腓骨移植术(FVFG)术式治疗(92例),T组患者接受钽棒植入术(TRI)术式治疗(84例)。[结果] 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T组;末次随访时,F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T组;F组患者的髋关节VAS、WOMAC评分明显低于T组;F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均P<0.05);F组患者的前倾角、人工髋臼外展角及旋转轴距均明显优于T组(P<0.05)。[结论] 在成人ONFH患者的治疗中采用FVFG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滞股骨头塌陷的进程,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达到改善短期疗效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FVFG术式治疗。

      • 1
    • 掌侧正中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效果分析

      王海羽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中采用掌侧正中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0例,L组患者采用掌侧正中入路锁定加压钢(LCP)固定治疗(62例),E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EF)固定治疗(58例)。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情况、随访期指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L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E组,而L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E组(P<0.05)。末次随访时,L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均明显优于E组;L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L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等影像学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E组(P<0.05)。[结论] 在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中应用掌侧正中入路LCP治疗在缓解疼痛症状及恢复腕关节功能等方面疗效满意;有利于促进术后康复进程、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1
    • 保甲原位切除法治疗外生性甲下骨疣

      许文, 裴宝强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保甲原位切除术治疗足趾外生性甲下骨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对于22例足趾外生性甲下骨疣患者采用保甲原位切除术进行治疗。先适当游离趾甲与突出的疣体,在不损伤甲根部的前提下,原位切除增生的疣体,用咬骨钳清除增生的骨质后,运用趾甲作为覆盖,缝合封闭缺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无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在随访术后随访4-22月中,趾甲生长良好,仅有1例复发。疗效确切。 [结论] 采用保甲原位切除术治疗足趾外生性甲下骨疣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实用的一种术式值得临床上推广。

      • 1
    • 局灶性关节软骨缺损外科治疗的研究现状

      陈有荣, 林霖, 颜昕, 宋一凡, 王信杰, 陈则亦, 范宝石, 张继英, 余家阔

      Abstract:

      局灶性关节软骨缺损在运动医学领域较为常见,通常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由于软骨无血管、内源性修复细胞缺乏的特点,其自愈能力有限,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发展为骨关节炎。手术一直是临床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主要手段,按照外科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姑息性手术、修复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和软骨替代性手术等四大类。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以上不同外科手段治疗局灶性软骨缺损的适应症、优势、局限性及远期疗效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1
    • 腰椎间盘突出自发重吸收的研究进展

      姜冬蕾, 马跃文

      Abstract:

      腰椎间盘自发重吸收是指没有任何手术干预的情况下,影像学上显示突出组织缩小或消失。这种现象偶然发生于脱出型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这为不愿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避免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何预测重吸收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就与重吸收有关的因素及重吸收的可能机制等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

      • 1
    • 脊柱转移性肿瘤微创治疗的研究现状

      张钦程, 张喜善

      Abstract:

      骨转移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并发症,其中脊柱是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部位。发生脊柱转移的患者大多处于癌症的中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严重者还会进展为病理性椎体压缩骨折,甚至于肿瘤压迫椎管而导致神经肌肉功能受到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多为姑息性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也有了巨大的提升,目前微创治疗因其具止痛效果好、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应对转移性骨肿瘤的常用治疗方式。本文就微创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1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关节不稳远期翻修1例

      李阳, 唐金烁, 田昊, 刘潼, 高忠礼, 左建林

      Abstract:

      • 1
    • 甲状旁腺激素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疗效的影响

      孙鹏, 费昊东, 陈晓钢, 王守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索甲状旁腺激素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共40例,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常规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研究组共30例,除了对照组的治疗外,接受不小于6个月的甲状旁腺激素片段特立帕肽治疗。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阶段的疼痛和生活功能改善情况(VAS、ODI)。比较术后不同阶段骨密度变化情况。并追踪随访再次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VAS、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并在术后三个月进一步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术后三个月,两组间VA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ODI研究组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VAS与ODI均较低(P<0.05)。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骨密度较术前有所上升,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骨密度有所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次骨折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使用甲状旁腺激素能够更有效的缓解疼痛、改善生活功能,并且能够增加骨密度,降低再骨折风险。

      • 1
    • 地塞米松联合塞来昔布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朱逸宸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塞来昔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塞来昔布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国际骨关节炎(Lequesne)评分、疼痛因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Lequesne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疼痛因子、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骨代谢指标均较治疗前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塞来昔布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能够减轻膝关节疼痛,调节骨代谢,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1
    • 关节镜下髂骨游离悬吊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

      王东昕, 李盛海, 李靖年, 杨梁

      Abstract:

      [目的]评价介绍取自体髂骨关节盂游离悬吊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手术技术及短期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关节盂游离悬吊植骨结合Bankart修补和Remplissage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患者27例,其中男24例,女3例;年龄自18岁~54岁,平均26.7岁;关节盂骨缺损面积0%~30%,平均10.3%;均合并Hill-sacks损伤;无多发韧带松弛患者。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3.3个月。评估患者满意度、再脱位率、重返运动及工作情况、恐惧实验阳性率、及肩关节UCLA和Constant评分等。[结果]2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植骨块愈合时间6~8周。没有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率100%,无再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恢复到伤前的工作或运动状态,恐惧实验均阴性。末次随访肩关节UCLA评分34.2±0.7,Constant评分91.5±2.3。[结论]关节镜下髂骨游离悬吊植骨治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短期疗效满意,无再脱位患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结果。

      • 1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

      刘乃澄, 郭炯炯, 干旻峰

      Abstract:

      目的:比较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与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就诊的共64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分别予痛点局部注射自体PRP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治疗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和DASH上肢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MEPS评分和DASH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3月时PRP组VAS评分和DASH评分高于激素组,MEPS评分低于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月、12月时,PRP组VAS评分和DASH评分低于激素组,MEPS评分高于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注射自体PRP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早期均能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期逐渐失效,PRP治疗效果逐渐提升。

      • 1
    • 柱螺钉结合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通髁型骨折

      潘德悦, 韩鑫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侧柱螺钉结合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双侧柱螺钉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临床疗效评分。 结果 12例患者获得12—18月随访。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4周,无内固定失效及骨折移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90°~130°,平均112°。MEPS评分平均90分,优良率95%。 结论 双侧柱螺钉结合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练,获得满意的肘关节功能。

      • 1
    • 肺结核合并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一例并文献回顾

      张博

      Abstract:

      临床中米粒体性滑囊炎较罕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文献中多数认为其发生与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和结核有明显相关性。关于米粒体的生理病理研究甚少。本病例报告中67岁男性肩峰下米粒体性滑囊炎,同时患有肺结核并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本文通过回顾文献,着重介绍其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和该病研究进展。

      • 1
    • 两种内侧半月板后角缝合的松解技术比较

      华强

      Abstract:

      目的:对比采取两种松解技术处理内侧半月板后角(PHMM)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56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PHMM撕裂患者。依据内侧副韧带(MCL)松解技术的不同分外-内组和内-外组。采用 Lysholm和 MRI检查评价疗效。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未出现并发症。外-内组发生隐神经损伤、大隐静脉损伤、局部皮肤感染的例数多于内-外组,但手术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0°外翻应力试验检查,外-内组明显高于内-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两组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外-内组患者Lysholm由术前(49.12±1.19)分提高到( 79.96±1.60)分,内-外组由术前(48.70±0.94)分提高到( 81.03±1.52)分,两组末次随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复查见,两组均未出现半月板不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下两种MCL松解技术均能有效的扩大膝内侧关节间隙,便于处理PHMM撕裂,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1
    • 新鲜同种异体软骨修复髋关节软骨缺损

      王鹏飞, 范猛, 万彦林, 马乐, 姜文学

      Abstract:

      介绍新鲜同种异体软骨移植修复髋关节软骨缺损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结果。 方法 2019年3月-2019年5月,采用新鲜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技术修复3例髋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平均年龄39.6岁。外科脱位技术暴露髋关节,清除损伤软骨及软骨下骨组织,将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制备成适合大小固定于缺损处。术后卧床12周、4周、3个月、6个月进行双髋正位片,髋关节CT检查,进行Harris评分、SF-12评分、VAS评分。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0.6±1.15个月。Harris评分、SF-12功能评分、心理评分、VAS评分,术前35.00±7.00、25.07±2.37、23.82±9.82、8.33±0.58 VS术后76.67±10.07、37.51±5.94、61.35±5.17、1.67±1.53。术后CT显示移植物与宿主骨均融合,移植物无囊性变及脱落。结论 新鲜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可作为治疗大面积软骨缺损的方法,远期疗效还需要大宗病例报道及随访结果证实。

      • 1
    • 绿色通道48小时内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doc

      童绪军

      Abstract:

      髋部骨折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Cooper[1]通过模拟计算方式报道髋部骨折病人从1990年170万人到2050年可增加至620万左右,而其中亚洲人占大部分,主要原因为人口老龄化和骨质疏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6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病率约为0.28%,1年内死亡率约24%,并且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线性关系。目前老年髋部骨折越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目的是促进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和减少并发症,但高龄患者常常出现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术前检查时间消耗多,导致围手术期患者术前等待时间长,相应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康复和愈合有消极影响[2],笔者通过绿色通道下48小时内积极手术治疗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方式,减少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待手术时间,对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和预后有积极的作用,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的病人,分两组进行效果研究评价。

      • 1
    • 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已融合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活动度研究

      高鸣

      Abstract:

      目的 研究双侧髋关节、膝关节骨性融合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置换术后活动度角度变化。方法 对4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双膝,导致关节融合的患者,一次住院,分2次手术,行双侧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第二次手术后1周和半年观察各关节活动度,研究其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 第二次手术后1周,髋关节屈伸活动度(91.25±5.82)°;膝关节屈伸活动度(99.38±5.63)°。术后半年随访,髋关节屈伸活动度(62.50±20.18)°;膝关节屈伸活动度(56.88±25.06)°。截止至半年随访,2名患者可拄拐下地行走,1名患者只能在特殊的悬架辅助时下地行走,1名患者因并发症卧床。四位患者各关节活动度较术后1周时均明显减小。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四关节融合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虽然初始效果良好,但后期关节活动度丢失仍较多,本文考虑与患者的软组织条件及术后功能锻炼有密切关系。

      • 1
    • 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进展

      郑益钒, 汪国栋, 刘曦明, 蔡贤华

      Abstract:

      后壁骨折在髋臼骨折中最为常见,为关节内骨折,所处解剖位置深,合并伤多,治疗并非简单。影响疗效因素的多样性和术后潜在的关节病发生风险使得治疗颇具挑战性。骨折块的复位质量和坚强的内固定方式对术后功能恢复极其重要。一些新的内固定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对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 1
    • 小趾骨外软骨瘤1例报告

      冀振亮

      Abstract:

      骨外软骨瘤又称软组织软骨瘤,指发于骨和滑膜以外的软骨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上多为个案报告。我们于2017年收治1例小趾软组织肿物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软骨瘤,现报告如下。

      • 1
    • Scarf联合Akin截骨术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比较

      曹广超, 石荣剑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Scarf联合Akin截骨术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hallux valgus,HV)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采用Scarf联合Akin截骨术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的49例中重度拇外翻(hallux valgus,HV)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43例,年龄26-74岁,平均38.4岁。根据截骨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SA截骨组(Scarf联合Akin截骨)24例,CA截骨组(Chevron联合Akin截骨)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影像学角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影像学角度包括: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结果 SA截骨组和CA截骨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CA组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为(1.7±2.1)分,低于SA组的(2.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A组和CA组患者HVA、DMAA和AOFAS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A组患者术后IMA角度为(6.1±0.3)°明显小于CA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术后有3例局部感觉不适,1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结论 对于中重度HV患者,Scarf联合Akin截骨术与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学习曲线短,术后并发症少。

      • 1
    • LncRNA调控miRNA进而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

      何泽坤, 戴闽

      Abstract:

      目的:综述lncRNA调控miRNA进而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方法:查阅近些年有关于lncRNA调控miRNA进而对骨肉瘤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LncRNA可以通过负调控miRNA进而促进或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结论:LncRNA可以通过调控miRNA进而对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这对于骨肉瘤患者的治疗等很有意义,将为骨肉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1
    • 体重指数和解剖学结构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中的作用

      魏见伟, 陈龙伟, 姜良海, 刘海飞, 解思毓, 林玉江, 王德春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椎解剖学结构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腰腿痛患者198例。其中,退变滑脱组95例,103例无腰椎滑脱者作为无滑脱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BMI、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根据腰椎CT进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测量L3、L4、L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依据腰椎MRI对腰椎间盘进行改良Pfirrmann退变分级。 [结果] 两组的BMI、PT、SS、LA、L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滑脱组的PI值明显大于无滑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变滑脱组的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明显大于无滑脱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级及改良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与腰椎滑脱有相关性。[结论] DLS病人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PI较大,L4-5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更趋向矢状位,是DLS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

      • 1
    • 以下肢疼痛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尼曼-匹克病1例报道

      彭文琦, 李慧

      Abstract: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简称NPD),由尼曼和匹克分别于1914年、1922年报道描述,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由遗传性磷脂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1/3患者存在家族史,主要是神经鞘磷脂酶异常沉积在肝脾及身体其它部分形成尼曼-匹克细胞,引起肝脾大和其它系统病变。本病例病理诊断为B型,预后良好。

      • 1
    • 痛风引起腕管综合征诊疗的临床研究

      陈浩宇, 高峻青, 黄昭华, 詹晓欢, 杨松, 徐丽红, 何秀珍, 钟敏仙, 周雪贤

      Abstract:

      目的 探讨痛风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诊治方案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科进行手术的252名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其中由痛风病变引起16名。16例患者均采用腕管切开减压、痛风石清理、正中神经松解手术。术后使用肌注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及口服降尿酸药物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清理了痛风结石,解除腕管内正中神经卡压,手指麻木症状好转,皮肤无坏死,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7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未见患肢腕管综合征复发,腕部及手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对痛风引起的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可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功能及屈伸指功能。

      • 1
    • 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毛伟, 李爱国, 董飞, 何培亮, 彭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累计总病例数10791例,其中发生术后假体周围感染419例。影响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OR=2.80,95%CI(1.91,4.10),P<0.05]、合并糖尿病[OR=2.90,95%CI(1.81,4.64),P<0.05]、手术时间[OR=2.63,95%CI(1.90,3.65),P<0.05]、吸烟[OR=2.60,95%CI(1.54,4.39),P<0.05]、合并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OR=12.56,95%CI(5.08,31.01),P<0.05]、激素使用[OR=6.066,95%CI(1.788,20.63),P<0.05]、术后拔引流管时间[OR=4.23,95%CI(2.29,7.80),P<0.05]、肥胖[OR=1.40,95%CI(1.08,3.87),P<0.05],而与是否合并贫血[OR=4.48,95%CI(0.69,29.23),P>0.05]无关。[结论]患者年龄大、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吸烟、合并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激素使用、术后拔引流管时间长(≥24h)、肥胖是导致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 1
    • 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前后联合手术矫正

      华文彬, 杨操, 吴星火, 张宇坤, 郜勇, 李帅, 王琨, 王丙金, 陈超, 杨述华

      Abstract: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矢状面平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共18例重度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路手术13例,前后联合手术5例。在颈椎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后凸Cobb角、C2–C7角、C0–C2角、C7倾斜角、C2-7矢状位垂直轴(SVA)评估颈椎后凸及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NDI评分和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月,平均27.33±5.53月。平均手术时间211.67±47.68min;平均术中失血量404.44±181.01ml。后凸累及3.83±0.62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NDI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颈椎后凸Cobb角术前51.67°±8.57°,术后9.83°±3.09°,平均矫正41.84°,矫正率80.98%,末次随访12.89°±4.08°,矫正丢失7.31%;与术前相比,术后及末次随访C2-C7角和C0-C2角也有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C7倾斜角和C2-C7 SVA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前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矫治青少年重度颈椎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能够显著改善颈椎后凸畸形及矢状面平衡。

      • 1
    • 可视环锯技术在治疗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中的疗效观察

      邹红军, 吴俊, 张俊, 胡勇, 程栋, 朱成蕾, 刘锦波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侧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 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行椎间孔入路。术中将可视环锯置于椎间孔镜外侧,将工作套筒置于上关节突腹侧靠外固定,可视下左右环除上关节突腹侧,通过髓核钳和等离子去除肥厚的黄韧带。结果:椎间孔镜手术时间(92.66±25.37) min、术中出血(16.41±5.71) ml,术后住院时间(6.21±4.50) 天。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06±1.16)至末次随访时的 (1.50±0.51) 分( P<0. 05);腿痛VAS评分从术前(6.81±0.64) 分降至(1.25±0.51)分( P<0. 05); ODI 评分分别从术前(79.56±5.10)分降至(9.19±1.12) 分( P<0. 05)。依据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6%。结论:椎间孔镜下使用可视环锯技术能够在直视下获得良好的成形效果,使神经根在侧隐窝处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

      • 1
    • 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TNF-α、IL-6的影响

      杜鹏

      Abstract:

      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TNF-α、IL-6、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伤椎高度、Cobb角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伤椎高度及Cobb角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伤椎高度水平均显著升高,Cobb角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伤椎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92%、18.7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应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患者脊柱损伤,且并发症少。

      • 1
    • 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在踝关节骨折术中的应用

      张国辉

      Abstract:

      [目的] 分析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术后骨折愈合和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选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踝关节活动度,美国足和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痂评分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均较术前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术后骨折愈合有积极作用,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

      • 1
    • 腰椎PLIF术后非切口感染性发热的相关因素分析

      张伟, 姜盟盟, 孙其志

      Abstract: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PLIF术后非切口感染性发热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06例腰椎PLIF手术患者的进行回顾分析,临床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合并症、吸烟史、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等,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切口感染性发热46例,无热1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及输血是腰椎PLIF术后非切口感染性发热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腰椎PLIF术后发热是常见的,发热并不代表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非切口感染性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 1
    • 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孟祥翔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SPSS)内固定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骨水泥强化SPSS内固定组(SPSS组,42例)和PKP组(49例)。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SPSS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高于PKP组(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末次随访时,SPSS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改改善率均高于PKP组(P<0.05)。末次随访时,SPSS组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矫正率均高于PKP组(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骨水泥强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矫正效果优于PKP,可更好地缓解疼痛并改善脊柱功能。

      • 1
    • Corail翻修柄在年轻患者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

      姚小涛, 陈志达, 蒋元杰, 周亮, 黄锡明, 翟文亮

      Abstract:

      [目的] 探讨Corail翻修柄治疗年轻患者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用Corail翻修柄对41例患者行股骨侧翻修手术,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28~65岁,平均(49.4±6.7)岁。股骨侧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假体周围感染术后二期翻修11例,假体周围骨折7例。初次髋关节置换原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0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坏死9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本次翻修手术间隔时间为0.5~20年,平均9.9年。Paprosky股骨缺损分型:Ⅰ型10例,Ⅱ型21例,Ⅲa 型10例,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屈曲度、双下肢长度差,影像学评估植入体稳定性、骨整合以及骨缺损愈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00~21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250~1800 ml,平均860 ml。术中假体初始稳定性良好。随访时间16~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提高[(42.2±8.4)分,(89.5±10.2)分,t=12.5,P=0.00];髋关节屈曲度较术前提高[(62.5±10.8)度,(116.8±12.3)度,t=10.3,P=0.00];双下肢长度差较术前变短[(2.3±0.5)cm,(1.0±0.4)cm,t=8.6,P=0.00]。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骨长入固定37例,稳定的纤维固定4例。翻修股骨柄均无明显松动或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骨溶解及应力遮挡。[结论] 年轻患者采用Corail翻修柄行髋关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满意,股骨柄稳定性好,操作简单,骨保留多,可实现远期生物固定。

      • 1
    • 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王宇翔, 赵建宁, 徐海栋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负担。传统的治疗方式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退变的问题。为减轻退变椎间盘内的炎性环境、减少髓核细胞凋亡,细胞移植为治疗椎间盘退变带来新的思路。通过将髓核细胞或多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植入退变的髓核内,达到减缓椎间盘退变进程的目的。为将种子细胞定植于髓核内并促进其生存,近年已开发了多种生物材料作为细胞移植的载体支架,同时利用多种细胞因子以减少细胞的凋亡。尽管这种治疗方式用于临床治疗仍有相当距离,但这种崭新的治疗思路仍值得期待。

      • 1
    • 华法林合并脊柱外伤致脊髓外硬膜下血肿1例并文献复习

      张玉杰, 杨建东, 林升元, 田原, 肖广润

      Abstract:

      脊髓外硬膜下血肿(SSDH)是一种罕见且危险的椎管内血肿病症,好发于胸椎,主要表现腰背部疼痛和受压脊髓平面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创伤、医源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SSDH常见的致病因素[ ]。在目前报告的SSDH病例中,与华法林明确相关仅有少数几例报道[ 、 ],本病例中一位老年男性长期服用华法林,在腰椎压缩性骨折一个月后突发脊髓硬膜下血肿,详细报道如下

      • 1
    •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Zero-P固定在双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

      程省

      Abstract:

      [目的] 在双节段颈椎病术中分别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Zero-P)固定系统及颈前路钢板固定联合Cage置入治疗,分析比较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120例,Z组患者接受Zero-P固定系统治疗(62例),C组接受颈前路钢板固定联合Cage置入治疗(58例)。[结果] Z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植骨融合时间等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末次随访时,Z组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P组(P<0.05);Z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P组(P<0.05);Z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Z组患者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P组(P<0.05)。[结论] 在双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使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Zero-P固定在改善颈椎矫形效果、恢复颈椎生理功能并缓解疼痛症状等方面疗效满意;同时Zero-P固定系统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指标,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

      • 1
    • 髂腰肌巨大囊肿1例报告

      闫新彪, 孙洪江

      Abstract:

      摘要:本文报道髂腰肌巨大囊肿导致髋关节屈曲活动功能受限病例的诊疗过程。完善髋关节磁共振等检查后明确诊断,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了术前诊断,通过手术完整切除了巨大囊肿。术后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和腹带加压固定,患者腹股沟区肿物消失,髋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且术后随访未复发,疗效好。通过此病例的诊治思路及治疗策略,可见手术治疗髂腰肌巨大囊肿,具有病灶切除完整、疗效好、不易复发等优点。

      • 1
    • TKA应用于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 1例报道

      李杨洋, 孙立, 李森磊, 孔令超, 刘益宏, 田晓滨

      Abstract:

      • 1
    • 股骨去旋转截骨术的研究进展

      许红生, 焦绍锋, 王振军, 张海涛, 刘志杰, 郭悦

      Abstract:

      青少年和成人由于股骨扭转增加导致的导致的膝前方疼痛症状,股骨去旋转截骨术治疗显示临床结果满意,病人满意度较高,临床结果报道较好。但手术技术经常根据外科医生的经验而定,没有确定一致的手术技术和截骨水平,需进一步研究集中在放射学和临床评估,理解扭转畸形的不同亚型,截骨平面对手术治疗结果的影响

      • 1
    • Morel-Lavallée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衡德峰

      Abstract:

      Morel-Lavallée损伤(Morel-Lavallée lesions,MLLs)是一种由剪切暴力造成的皮肤软组织脱套损伤。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并且容易被漏诊或延误诊疗。Morel-Lavallée损伤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经过治疗后病变复发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主要难题。本文就Morel-Lavallée损伤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Morel-Lavallée损伤提供依据。

      • 1
    • 自制改良定位器在喙锁韧带损伤镜下手术的应用

      傅仰攀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改良定位器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喙锁韧带损伤手术中的影响。[方法]2019 年4月~2019 年 12 月,本院收治15例喙锁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30.50±5.45)岁,采用关节镜及自制改良定位器辅助下Endobutton 结合锚钉双重解剖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施行关节镜术。[结果]15例术后随访4~9个月,平均 (6.70±1.10) 个月,根据 ASE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UCLA 评分标准评估:优14例,良1例,优良率 100%。[结论]自制改良定位器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的喙锁韧带损伤操作安全简便、隧道位置准确、术后较少发生隧道扩大、复位丢失、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研究进展

      周颐, 向柄彦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最有效措施之一,但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可导致术后膝关节的长期慢性疼痛、胫股关节不稳定、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过度磨损,甚至关节脱位,垫片脱出等并发症。目前对于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以及胫骨假体位置的精准安放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方法有髓内定位、髓外解剖标志定位、自我形合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个性化3D打印技术,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 1
    • 髋臼方形区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叶厚龙, 姚运峰

      Abstract:

      髋臼系位于髋骨中下部的半球形深凹,由髂、耻、坐3骨的体部连接而成,是人体的重要承重关节。方形区骨折在髋臼骨折中时常发生,由于方形区位于髋臼内侧壁,邻近关节且骨质较薄,因此在手术中要做到该区的充分显露和复位固定十分困难。目前针对方形区骨折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但疗效不尽相同,本文就方形区的解剖学特点和治疗方式进行了综述,其中着重叙述了手术治疗。

      • 1
    • 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张勇, 方忠, 李锋, 熊伟, 徐勇, 吴巍, 廖晖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SC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LP)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 年3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42 例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其中SCF 组19 例,LP 组23 例。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JOA 评分、VAS 评分、NDI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以及并发症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SCF 组住院时间比LP 组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后JOA 评分、VAS 评分、NDI 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 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 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CF 组颈椎曲度优于LP 组颈椎曲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F 组并发症发生数多于LP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长节段脊髓型颈椎病。SCF 手术在重建和维持颈椎曲度方面具有优势,LP 手术并发症发生相对更少。

      • 1
    • 全膝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炎并胫骨应力骨折1例报道

      张巩, 孔令超, 孙立, 郭圣峰, 李凯, 田晓滨

      Abstract:

      个案报告

      • 1
    •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周鑫, 倪斌, 杨军, 陈飞, 韩钊

      Abstract:

      摘要:[目的] 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3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并行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术后寰齿前间距(ADI)及延髓脊髓角(CMA),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采用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策略。

      • 1
    •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治疗严重颈椎病

      康辉, 徐峰, 黄一拯, 熊承杰, 韩晶, 黄亮亮, 马俊, 郭钟义

      Abstract:

      [目的] 介绍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治疗严重颈椎病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AIOF治疗严重颈椎病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30~68岁;单节段11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8例,四节段3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12 min( 65~190 min) 、术中出血量61 mL( 35~180 mL),术中无脑脊液漏、无神经根损伤、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3~26个月,平均(15.32±2.5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40±0.5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4.84±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91,P<0.05);VAS评分由术前6.13±0.82改善至末次随访0.89±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7,P<0.05)。CT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安全可行、减压充分,临床疗效良好,特别适应于椎间隙狭窄、椎体后方骨赘增生严重的颈椎病患者。

      • 1
    • Lapidus手术治疗青年拇外翻合并全身韧带松弛症的疗效

      杜瑞

      Abstract:

      目的 研究Lapidus手术治疗合并全身韧带松弛症的青年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24例合并全身韧带松弛综合征的青年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Lapidus手术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拇趾AOF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分析关节融合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5±2.4)月。末次随访时AOFAS 评分为(90.3±5.4)分,较术前(53.1±9.9)分明显改善;足负重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6.7±1.8)°较术前(17.5±2.6)°,拇外翻角HVA(8.8±2.9)°较术前(36.8±3.7)°均明显改善。拇趾AOFAS评分、IMA角及HVA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矫形满意,症状完全缓解,复发率低。结论 对于合并全身韧带松弛症的青年拇外翻患者,采用Lapidus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1
    • 膝后内侧切取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周密, 樊丽洁, 郝岩, 刘琳琳, 乔林

      Abstract:

      目的:介绍在膝关节后内侧角切取股薄肌及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共收入23例病人。沿屈膝皮纹作长约2-3cm横切口,保护隐神经。挑出肌腱,切断半腱肌副腱束。筋膜下分离至肌腱胫骨止点处,带骨膜将其掀起并切断。末端编织缝合,常规方法顺行向近端切取全长肌腱。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全部病例均完整切取股薄肌及半腱肌,均未出现切取肌腱过短或误切取缝匠肌的情况。有2例病人出现短暂性小腿内侧麻木,均于随访期内缓解。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侧角切口切取腘绳肌腱可避免伤及隐神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 1
    • 椎间孔镜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

      陈勇喜

      Abstract: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7~28岁,平均23.4±4.3岁。其中L5双侧峡部裂7例,L4双侧峡部裂5例, L3双侧峡部裂1例。Meyerding滑脱程度:Ⅰ度6例,其他7例均无明显滑脱。椎间盘Pfirrmann分级:A级8例,B级5例。VAS评分为6.48±0.35分,ODI评分73.25±2.36分。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椎间孔镜下峡部处理和自体髂骨植骨,C型臂透视下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采用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滑脱椎体均完全复位,腰部活动良好,腰痛完全缓解或消除,腿痛消失,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为2.20±0.25分,ODI评分为18.25±0.67分,均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椎CT示峡部植骨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7.5~23.5个月,平均12.5±3.5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采用椎间孔镜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符合目前脊柱外科微创发展方向,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青少年峡部裂的一种微创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1
    • Vancon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个性化治疗

      郑殿宾, 李典, 沈鹏, 邱闯, 白伦浩

      Abstract:

      [目的] 分析和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n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内固定、内固定联合植骨及人工关节翻修术等个性化手术方案治疗的21例Vancon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21例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内固定组由术前的(52.39±4.51)分提高至术后的(91.22±4.27)分,翻修组由术前的(53.89±4.80)分提高至术后的(91.84±5.3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提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装置位置良好。骨折均良好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4±1.31)个月;患者主观满意度良好(基本满意以上占95%)。[结论] 对于不同特点的Vancon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内固定、内固定联合植骨以及人工关节翻修术等个性化手术方案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1
    • 分期手术治疗Gustilo ⅢB 型跟骨骨折

      石永新, 李富琴, 宋晖, 廖怡清

      Abstract:

      目的 介绍分期手术治疗GustiloⅢB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自2013年01月至2019年08月对9例GustiloⅢB型跟骨骨折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伤口彻底清创,跟骨骨折功能复位,采用克氏针及拉力螺钉内固定,二期创面反复多次清创,确定无感染后行皮瓣覆盖。结果 9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未截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9天。2例患者皮瓣边缘愈合不良,经伤口换药后分别于3个月及5各月伤口愈合。2例患者距下关节面解剖复位,7例患者功能复位。所有患者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恢复满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估疗效:优1例,良7例,可1例。结论 分期手术治疗GustiloⅢB型开放性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 1
    • 腓肠肌皮瓣防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并发症

      甘文奕, 查振刚, 佘国荣, 陈均源, 张还添, 刘文凭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腓肠肌皮瓣运用于复杂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运用同侧腓肠肌皮瓣处理复杂TKA切口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8年。在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膝关节评分表进行术后功能评价及测量患肢活动度(ROM)。根据切口处理方式不同分为预防性皮瓣组和治疗性皮瓣组,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皮瓣手术时长、皮瓣手术出血量、初次下地行康复治疗天数和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愈合评级11例患者甲级愈合,1例治疗性皮瓣组的患者乙级愈合,平均拆线时间为18.9天。末次随访2例患者口述皮瓣覆盖区域无特殊不适, 8例表示皮瓣覆盖区感觉减退,2例出现间断性轻度膝前疼痛。KSS评分优8例,良4例,平均评分(85.67±8.73)分;患肢平均ROM为(116.67°±13.54°);在末次随访过程中预防性皮瓣组KSS评分优于治疗性皮瓣(t=2.2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OM(t=1.939,P>0.05)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侧腓肠肌皮瓣转位覆盖伤口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疗复杂TKA切口并发症,提高复杂TKA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相较于治疗性皮瓣,预防性皮瓣的使用可以提高术后患肢功能。

      • 1
    • 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治疗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

      桑卫华, 王军, 苏柯, 孙洪江, 裴宝静, 马世云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月~2019年6月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52例患者资料,受伤至入院的时间1h~120h,平均25.62±6.43h。[结果] 手术用时1.5~2.5h,平均2.1h,术中出血量200~800ml,平均265.51±41.27ml,无一例颈脊髓损伤加重。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9.2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3.71±2.62,与术前JOA评分5.42±1.8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4,P<0.05),平均恢复率63.56%,优良率为78.80%。[结论] 颈椎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有较高的安全性。

      • 1
    • 复位器辅助复位儿童下肢长管状骨骨折

      刘玉昌, 韩久卉

      Abstract:

      目的 观察复位器复位儿童下肢长管状骨难复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8月29例儿童下肢长管状骨难复性骨折,股骨骨折27例,胫骨骨折2例,应用复位器进行骨折复位,骨折复位后打入弹性髓内钉固定。结果 29例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应用复位器闭合复位成功。24例股骨骨折行逆行弹性髓内钉置入,3例股骨骨折行顺行弹性钉置入,2例胫骨骨折行顺行弹性钉置入。手术时间27~56min,平均39 min。术中出血量5~29ml,平均8.7ml。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价标准:优良率100%。结论 复位器直接作用于肢体骨骼,符合生物力学,力量持续有效,闭合复位质量高,减少术者X线暴露,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 1
    • 颈椎前路C-jaws颈椎压力内固定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朱斌, 荆珏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C-jaws颈椎压力内固定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48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患者男25例, 女23 例 ,年龄33-63岁,平均 49.5岁。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C-jaws颈椎压力内固定器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器内固定手术且术后随访3年以上,共置入C-jaws系统48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C-jaws系统分别为6、14、25、3枚。术后3个月 、6个月、1年和3年定期门诊随访临床和影像学指标。临床指标包括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术前后VAS评分变化以及JOA评分变化。影像学指标包括术后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评价内固定情况、颈椎Cobb角以及颈椎MRI观察邻近椎间隙退变的程度。 [结果] 随访36-52个月,平均随访41.6个月。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6±0.6分、1.4±0.8分,均低于术前6.4±1.5分(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5.3±0.9分、16.8±2.3分均高于术前的9.8±2.0分。11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疼痛,其中10例术后3个月内症状逐渐消失,1例患者症状持续6个月消失。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颈椎Cobb角分别为18.6±7.9°、18.7±9.8°,大于术前的9±8.9°(p<0.05)。随访期间1例患者内置物轻度移位,末次随访所有病例均融合满意。29例患者获得MRI随访,58个相邻椎间盘20个(39.8%)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影像学退变率发生为14.7%。 [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C-jaws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融合率高,术后吞咽疼痛发生率低,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

      • 1
    •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前后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杨健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前后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应力的变化,为正确认识后纵韧带骨化的自然发展过程提供帮助。方法 按照Mori对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分型,选择C4/5节段孤立型、节段型、连续混合型患者各1例,将患者手术前后的CT图像导入Mimics 14.0中进行结构识别,在Geomagic Studio10.0及Hypermesh11.0中,对颈椎各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网格化,依据人体实际情况加载头部重力载荷,在头部质心添加前屈、后伸、旋转等载荷模拟头部的运动状态,Abaqus6.12中进行计算,观察模型中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的Von Mises应力变化。结果 ①前屈和旋转载荷下,对照组模型C4/5、C5/6椎间盘应力显著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模型、连续混合模型的C4/5、C5/6椎间盘应力显著小于节段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后纵韧带应力云图显示,前屈及旋转载荷下,观察组模型的C4/5节段应力最大,并沿着后纵韧带走形向头尾两侧逐步减弱,而对照组模型后纵韧带应力分布比较均匀。③前屈及旋转载荷下,观察组后纵韧带应力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孤立模型和连续混合模型C4/5、C5/6节段后纵韧带应力显著大于节段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C4/5、C5/6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应力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能够恢复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但并不能改变后纵韧带的受力状态,孤立型及连续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会显著增加后纵韧带应力。

      • 1
    • PSO与PUVCR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效果对比

      杨柳

      Abstract:

      :[目的] 在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中使用后路单侧部分椎体切除固定矫形术(posterior unilateral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PUVCR),并与传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患者82例,A组患者接受PUVCR截骨(44例),B组患者接受PSO截骨(38例)。[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而JOA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及骶骨倾斜角(SS)等矢状位平衡指标均明显改善,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在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中采用PUVCR截骨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在矢状位平衡的重构及功能恢复等方面疗效满意;同时可规避手术创伤对康复的影响,存在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建议依据病情优先选择PUVCR截骨治疗。

      • 1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Taylor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应用

      宋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Taylor支架治疗,分析其应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患者176例,T组患者接受计算机辅助设计TSF治疗(92例),C组患者接受传统单边外固定架治疗(84例)。[结果] 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下地时间等均明显低于C组(P<0.05)。T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带架时间均明显低于C组(P<0.05);T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明显优于C组(P<0.05);T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T组患者的治疗后残余畸形量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TSF具有手术时间短、效率高、精确度好的应用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骨折愈合进程,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 1
    • 单髁与全膝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炎性指标变化

      薛军, 任忠明, 吴鹏, 申世源, 魏海清, 吴成, 谢国庆

      Abstract:

      目的:对于未感染病例,比较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红细胞沉淀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在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两种术式术后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行UKA或TKA手术的非感染患者的资料,单髁置换手术组(49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组(47例),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前,术后第1、3、6天)的CRP、PCT及ESR数据,评估两组患者围手术期CRP、PCT及ESR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UKA手术组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6天的CRP均比TKA手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UKA组PCT升高的比例明显低于TKA组,而术后ESR水平两组患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而言,行UKA手术与TKA手术相比,术后可以观察到更低的CRP峰以及更快的CRP动力学恢复。从血感染指标的血流动力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UKA具有创伤小、炎症反应低等优点。

      • 1
    • 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外侧室骨性关节炎

      徐海军, 陈明, 程文俊, 王俊文, 勘武生

      Abstract:

      [目的]探讨外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骨病科收治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共17例,其中3例术中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共14例患者行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并定期随访,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14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20.1±3.5个月;末次随访全部患者无伤口愈合不良,无假体松动、感染。术前KSS评分(46.7±6.9),术后末次随访KSS评分(88.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外翻畸形平均6.6±3.7°,术后1.9±0.9°;术前胫骨平台后倾平均7.5±1.5°,术后3.1±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单髁置换用于治疗外侧间室膝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

      • 1
    • 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

      赵永辉, 马宇龙, 罗浩天, 梁金龙, 韩公海, 马林, 徐永清, 陆声

      Abstract:

      [目的] 介绍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19~42岁,平均(28.00±6.59)岁。术前CT扫描并三维重建脊柱模型。根据术前规划选择L1、L3双节段截骨并确定截骨角度。术前设计对应的手术导板,3D打印实体导板并消毒,术中辅助手术截骨矫形。[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6.25±35.38)min;出血量(2096.88±350.94)ml;住院时间(10.44±2.10)d。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除1例发生临近椎体压缩骨折经保守治愈外,余无特殊。患者矫形维持良好,截骨面均愈合,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结论] 3D打印手术导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可行且精确性较高的手术方法。

      • 1
    • Latarjet术治疗伴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

      王晓非

      Abstract:

      目的 探讨latarjet手术方法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8月接受Latarjet手术治疗的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35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VAS评分等变化情况。并在术后第二天与末次随访时拍摄肩关节X线与三维重建CT,明确转位骨块位置、愈合状态、有无发生关节退行性病变情况。 结果 35例患者其中32例完成3年以上随访时间,随访时间平均(41±5.79)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术后所有患者肩关节均未出现再次脱位。所有患者肩关节疼痛与功能均显著改善,各项指标分别对比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Latarjet手术治疗伴有肩关节盂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效果突出,手术时间短,骨块固定可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低,可以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王攀峰, 许硕贵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跗骨窦切口组(A组)30例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组(B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术前、术后12个月B?hler角及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 A组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而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月影像学参数、足部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且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势。

      • 1
    • 巨大坐骨骨巨细胞瘤诊断与治疗:附病例报道

      刘鹏, 曹国定, 甄平, 李鹏, 刘军, 张浩强, 常彦峰

      Abstract: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良性的、局部侵袭性的肿瘤,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发生于骨盆的骨巨细胞瘤较为少见。恶性骨巨细胞瘤在临床极少见,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骨盆的恶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完整切除肿瘤及有效的骨盆重建是治疗骨盆恶性骨巨细胞瘤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笔者通过1例坐骨巨大骨巨细胞瘤复发患者,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盆恶性骨巨细胞瘤进行综述。

      • 1
    • 生物传感器在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柴啟浩, 李伟, 满振涛, 徐海伦, 徐显兴

      Abstract:

      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关节置换术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由于血清学诊断和关节液生物标记物检测等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略显不足,PJI的早期诊断仍面临巨大挑战。在PJI的早期诊断上,细菌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其检测迅速、特异性高等优点在细菌检测领域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对关节置换术后PJI的诊断进行文献分析,并探讨目前生物传感器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提出其在PJ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可能。

      • 1
    • 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的研究进展

      刘清宇, 程治铭, 石伟

      Abstract:

      目前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者需严格把握患者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熟练掌握手术技术。术后患者需进行规范的康复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良好的术前评估、适应症选择、术前计划及术后康复功能锻炼,对于治疗成败至关重要。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1
    • 瘤段切除灭活再植联合化疗治疗胫骨骨膜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纪舒妤, 黄先盈, 刘云, 李波香, 李剑, 林成森, 唐海军

      Abstract:

      摘要:骨膜骨肉瘤(Periosteal osteosarcoma,PO)是一种罕见的中等恶性的骨肿瘤,约占所有骨肉瘤的不到2%。大多数临床医师对骨膜骨肉瘤的诊疗缺乏经验。本文报道1例采用瘤段切除灭活再植联合化疗治疗胫骨骨膜骨肉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骨膜骨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特点、诊疗经验,为该病的诊疗提出建议。

      • 1
    • 围手术期戒烟干预与骨科手术结果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谢程欣, 李清龙, 黄戈, 尹东

      Abstract:

      吸烟是众所周知的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因素,骨科手术前吸烟的患者通常面临更高的术后并发症风险。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术前短期戒烟可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和伤口并发症。但骨科医生很少推迟手术或采取戒烟干预,目前关于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戒烟干预的研究较少,短暂的围手术期戒烟对骨科手术的影响尚不清楚,理想的戒烟时机也未确定。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1
    • 戈谢病双侧全髋关节置换1例报告

      焦强, 张志强, 王斌, 张国豪

      Abstract:

      • 1
    • 原发性踝关节肌周细胞瘤1例

      刘恩渤, 唐金烁, 王飞, 左建林

      Abstract:

      肌周细胞瘤是一种新近认识的软组织肿瘤,其发病罕见,起源于周细胞,好发于成人,常见于四肢远端的软组织。本例报道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踝关节深部软组织肌周细胞瘤的患者,从而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1
    • 肱骨干合并肩胛骨包虫病1例

      施锦涛, 张晓勃, 张凯, 王克平, 周海宇

      Abstract:

      骨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蚴所致,以脊柱和骨盆居多,肱骨、肩胛骨包虫罕见,缺乏早期临床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导致病理性骨折,同时有一定向邻近关节及组织侵袭而继发其他部位包虫病变能力,加之在影像学上表现难于骨囊肿、骨结核、骨肿瘤等相鉴别,病人往往延误病情耽搁治疗。该文报道本院收治1例肱骨干合并肩胛骨包虫病,病例鲜有,现报告如下。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王磊, 刘军

      Abstract: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骨组织以外的组织中出现骨形成。HO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被认为是危险因素包括髋部强直、男性、既往HO史。最常用的是采用Brooker分类将HO分为四个等级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放疗或服用NSAIDs。放疗方案是术后一次性给予7戈瑞。预防HO最常用的非甾体药物是消炎痛,布洛芬的疗效也得到了证实。选择性COX-2抑制剂预防HO效果显著,且副作用更小。症状性HO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HO或翻修性关节成形术。本文总结有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1
    • 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

      傅德杰, 杨柳, 郭林

      Abstract:

      半月板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填充于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外厚内薄,可以充分填充股骨髁与胫骨平台间的间隙。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其内部胶原纤维主要呈环形分布,可以承受股骨髁的压力并将之分散至胫骨,故半月板具有传导分散膝关节应力、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等重要生理功能。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其治疗手段也随着对半月板认识的深入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完全切除转变至尽量保留半月板组织。而且近年来在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中,临床医师的目光正逐渐从局限于膝关节扩展至整个下肢。有研究探讨了下肢力线与半月板的关系,发现二者互相影响,仅考虑膝关节局部而忽视下肢力线因素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建议在半月板损伤的诊疗中,将下肢力线作为常规的考量指标,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 1
    • 颈椎病相关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

      魏浩馨, 宋艳, 田晔, 王彩萍, 刘子凡, 鲁德志, 王孝文, 王金武

      Abstract: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作方式和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患者长期处于病痛的折磨中,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选用合适的评价量表和指标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的颈椎病评价相关量表进行阐述分析,以便为临床工作及研究者提供参考,更好地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促进颈椎病量表评定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 1
    • 关节腔加压灌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改善效果

      姜波

      Abstract:

      [目的]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术后采用关节腔加压灌注生理盐水,分析其对于失血量及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TKR手术的患者176例,加压组患者接受限制性输液手段(92例),传统组患者接受自由性输液手段(84例)。[结果] 加压组的手术总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加压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而HSS评分明显优于传统组(均P<0.05);加压组的浅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脂肪液化、延迟愈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在TKR术后关节腔加压灌注生理盐水有利于降低术后隐性出血量,进而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加压灌注还有利于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有效缓解主观疼痛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1
    • 血清HMGB1、TGF-β1在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周健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单纯脊柱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纳入同期于门诊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以及观察组不同美国脊柱协会(ASIA)评分分级患者血清HMGB1、TGF-β1的表达,分析血清HMGB1、TGF-β1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意义。结果 1d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MGB1、TGF-β1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伤后1、3、7d时,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MGB1、TGF-β1均呈上升趋势,14d时开始降低,观察组在伤后1、3、7、14d时,血清HMGB1、TGF-β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60例患者中,有11例ASIA分级A级,17例ASIA分级B级,25例ASIA分级C级,7例ASIA分级D级,比较结果显示,随着ASIA分级的增加,血清HMGB1、TGF-β1的表达也明显更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MGB1和TGF-β1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HMGB1和TGF-β1在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明显比不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更高,随着脊髓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表达也逐渐升高,且血清HMGB1和TGF-β1之间呈明显正相关,两者具有相互协调作用。

      • 1
    • CircAKT3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张开亮, 史迪, 朱传正, 王勇森, 全李永, 信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CircAKT3在骨肉瘤U2OS细胞中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来探讨CircAKT3对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骨肉瘤U2OS细胞和成骨细胞h FOB1.19细胞中CircAKT3的表达水平。后续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转染CircAKT3的SiRNA,对照组转染SiRNA对照序列,采用qRT-PCR检测转染效率。采用CCK-8实验检测两组在24、48、72和96小时的吸光度(OD)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U2OS细胞系中CircAKT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 FOB1.19细胞系(P<0.05)。转染24小时后,实验组中CircAKT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在24和48小时的OD值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在72和96小时的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为(11.572.82)%,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为(2.211.17)%,实验组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ircAKT3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瘤细胞凋亡。

      • 1
    • 两种融合术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的比较

      李建强, 肖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踝关节融合术(ankle arthrodesis,AA)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ibiotalocalcaneal arthrodesis,TTC)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终末胫距关节病患者7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A组和TTC组。随访内容包括: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关节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A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T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VAS评分和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AOFAS踝-后足评分和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前和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融合失败病例。[结论] 踝关节融合术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胫距关节病患者均能收获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经椎间孔内口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 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叶春平, 刘振, 张磊, 李俊飞, 陈建清

      Abstract:

      摘要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内口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腰神经根管狭窄症住院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40例和对照组(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4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和6个月行VAS评分、JOA评分,并进行评价疗效。[结果]VAS评分和JOA评分值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1周、1个月、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和术前对比P<0.01。建立通道平均时间,对照组明显优于治疗组。但内镜下减压平均时间,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内口小骨钻、大环锯、建通道,后路内镜治疗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技术易于掌握,小骨钻和大环锯结合使用可以避免对神经根的挤压,同时减少环锯使用的风险性。处理骨性组织简单、快速。通道活动度大,在神经根外侧摘除椎间盘,对神经组织干扰少,神经组织减压充分,疗效优等特点。

      • 1
    • 髋臼骨折术中髂骨体滋养孔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刘伟, 赵劲民, 程建文, 杨志

      Abstract:

      骨盆毗邻众多动脉、静脉,骨质血供丰富,滋养血管经滋养孔进入骨质。骨折后滋养血管断裂出血,血液丢失量差异较大,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骨盆深部的滋养孔大出血较少见,处理经验及相关报道甚少。本文报告一例髋臼骨折术中髂骨体滋养孔活动性出血的处理,以期为今后临床需要提供参考。

      • 1
    • Waveflex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变中的应用

      孟振, 李慧, 张立清, 卓峰, 魏开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对混合内固定和坚强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不稳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混合内固定在多节段腰椎退变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治疗的符合筛选标准的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坚强内固定组(10例)、B组:混合内固定组(1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经过手术治疗后,行术前、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及头侧临近节段活动范围的变化,经过数据整理后,通过组间及组内比较,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其差异性。[结果]混合内固定组与坚强融合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JOA、VAS无明显差异。混合内固定组术后12月随访发现,手术临近节段主动活动范围与坚强内固定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混合内固定的动态固定单元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邻椎病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拔除引流管时机探究

      史为鹏, 王英振, 闫伟宁, 李涛, 费智轩

      Abstract:

      目的:通过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拔出引流管的时机对患者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适拔管时机。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2月至5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术后24h拔管组及术后48h拔管组,每组患者55例,记录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肢腿围、膝关节活动度(ROM)、血色素及感染相关生化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KSS)、切口愈合等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24h组明显少于48h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腿周径无明显差异,K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在术后第2天VAS评分和ROM方面明显优于48h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感染相关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24h拔管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优于术后48h组,相较而言适宜拔管。

      • 1
    • 椎体活检钳辅助松解后椎体成形术治疗 Kümmell’s病的疗效观察

      刘铖祎, 周旭, 仇建军, 邹翰林, 丁悦, 虞陆超, 王明飞

      Abstract:

      【目的】探讨活检钳辅助松解后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s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5月到2018年3月间对32例Kümmell’s病患者行火箭钳辅助松解后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性8例,女性24例;年龄69到85岁,平均75.4岁;腰背痛病时4个月到2年,体位变动是疼痛明显,直立或卧床后减轻。术前完善X线片,CT、MR检查病椎间透亮线、积液或者真空裂隙征。术前术后测量侧位片的Cobb角,并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总和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例骨水泥渗漏,无症状。侧位X线片示前缘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32.3±8.2)%和(33.5±10.1)°恢复到术后第二天的(65.6±3.5)%和(10.3±3.0)°,VAS、JOA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7.8±1.3、13.3±2.1和(82.3±4.5)%恢复至术后第二天的2.3±1.2、25.3±1.2和(30.3±4.5)%。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6-24个月,平均12.5个月,末次随访是侧位片提示前缘高度及Cobb角为(63.4±4.5)%和(11.3±3.1)°,VAS、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1±2.2、27.3±1.1和(29.3±3.4)%,这与术后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椎体活检钳辅助松解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Kümmell’s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1
    • 经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 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比较[ 基金项目:河北省衡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14013C-07) ]

      关玉龙

      Abstract:

      目的 观察经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62例(71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38足)采取经跗骨窦切口撬拨复位空心钉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27例/33足)采取外侧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糊评分、并发症、跟骨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足部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结果 ①住院时间及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而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跟骨宽度、长度、Gisanes角、Bohlers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跗骨窦切口微型解剖钢板联合多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跟骨骨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但该切口暴露范围局限,不利于术中判断骨折块的复位质量,术者应熟悉骨折移位规律及掌握复位技术。

      • 1
    •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4~C6神经根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鞠学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C4~C6神经根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57例锁骨骨折患者按术中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27例)和超声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C4~C6神经根阻滞进行麻醉,30例)。比较两组患者实施麻醉一般指标、手术区域阻滞效果、术中疼痛程度、肌松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超声组在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2)超声组阻滞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3)超声组疼痛程度及肌松效果均显著优于传统组;(4)超声组患者麻醉满意度(93.33%)显著高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70.37%)(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C4~C6 神经根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同时可缩短麻醉操作及起效时间、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 1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例报道暨文献回顾

      王卓, 陈俊, 郝杰, 宋飞, 付福建, 汤国庆, 陈勇, 彭志才

      Abstract:

      一名72岁男性患者因为椎体骨折接受椎体成形术后出现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经扩创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后痊愈。这是一例十分罕见的病例,我们将其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 1
    • 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在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中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进展

      戎圣炜, 李婧, 包良笑, 史占军, 张洋

      Abstract:

      【摘要】 随着静脉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isolated calf muscular vein thrombosis, ICMVT)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中的检出率愈来愈高。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其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ICMVT可能会向近端深静脉扩展,甚至并发肺栓塞从而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并建议对ICMVT行抗凝治疗。亦有研究认为ICMVT属于良性血栓,并且给出了相关的推荐治疗方案如连续影像学监测,物理预防等。本文系统性回顾了2000.1-2019.12期间所发表的证据等级较高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对比与分析,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ICMVT的认识,并讨论出一个可供参考的ICMVT治疗方案。

      • 1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研究进展

      童凯, 文印宪, 韦健, 陈彪, 王华, 陈廖斌

      Abstract:

      摘要:关节周围骨折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少见却令人十分头疼的并发症。研究发现术后关节周围骨折与选取的手术方式和骨隧道的位置及大小等因素有关。由于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上较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多为散在临床个案报道,临床医师对该并发症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对其认识存在诸多不足。同时,术后关节周围骨折常常影响膝关节稳定性,严重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本综述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为临床上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建议。

      • 1
    • 硫酸钙基复合骨移植材料性能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立, 张浩, 刘杰, 王丰, 杨雄刚, 冯江涛, 华堃池, 胡永成

      Abstract:

      临床上骨移植材料以自体骨和异体骨为主,但获取途径及数量有限,且移植后可能造成疼痛、感染、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反应等相关并发症,为了弥补自体骨和异体骨的不足,越来越多的骨移植材料替代物得以研究和应用。其中硫酸钙是一类广泛应用的人工生物陶瓷材料,其来源广,价格便宜,不仅可用于颅骨、牙槽骨等骨组织的修复,还可根据不同临床需要作为载体运载抗生素、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等。尽管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其降解较快,脆性较大,力学强度低,难以单独用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因此越来越多研究将硫酸钙与其他生物活性材料共同制备复合型骨移植材料,包括骨组织、生物活性陶瓷、有机高分子材料等,不仅可以减慢硫酸钙的降解速率,而且能够提高硫酸钙的力学强度。然而在运用于临床之前,需要对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严格评价,包括炎症反应、细胞毒性、肾毒性、遗传毒性等,以避免将复合材料植入到机体后所造成的相关不良反应。

      • 1
    • 髋关节微不稳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黄轶刚, 张长青

      Abstract:

      髋关节微不稳是由于关节稳定因素(骨关节、韧带、肌肉)与运动幅度(反复超生理范围活动)之间失衡进而诱发疼痛的髋关节疾患。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需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特别是全身关节松弛度和不稳激发试验)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术中观察加以判断。要特别关注髋关节镜手术造成的医源性不稳,这是疗效不佳导致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对髋关节髂股韧带的修复和加强,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 1
    • 半月板囊肿致腓总神经损伤1例

      何良志, 何进文, 姜金, 路凡, 滕飞, 吴萌, 夏亚一

      Abstract:

      • 1
    • 掌侧指动脉静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及疗效

      高欣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在末节离断指体再植中静脉回流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与吻合背侧静脉两种方案在临床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4月期间68名患者79例末节离断指体再植中选择吻合掌侧指动脉静脉化手术方案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选择吻合背侧静脉手术方案的临床结果进行疗效对比,其中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的42再植指为试验组,吻合背侧静脉的37再植指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方案再植的血管危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植成活率、远期再植指体外形评分、感觉评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试验组对比对照组血管危象发生率(11.9% vs. 32.4%),并发症发生率(14.2% vs. 35.1%),再植成活率(88% vs. 78%);试验组外形评分、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掌侧小动脉静脉化再植对于吻合背侧静脉的再植,有更通畅的静脉血液回流,较少出现血管危象发生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能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术后远期再植指体外形评分,感觉评级更高,在末节离断指体再植中,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案。

      • 1
    • 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L2型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分析

      张建

      Abstract:

      [目的] 对L2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的患者采用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对其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ONFH患者88例,研究组患者接受股骨头基底部旋转截骨术治疗(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死骨清理打压植骨术治疗(42例)。[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VAS、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良后的股骨颈基底部旋转截骨术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优势,可有效改善L2型ONFH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滞股骨头塌陷的进程,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达到改善短期疗效的效果。

      • 1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5年随访疗效分析

      常峰

      Abstract: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多节段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364例,均利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神经根管出入口区域实施减压和神经根松解,术后随访5年以上,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disability index, ODI)以及侧隐窝角,于术后5年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价整体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57.62±8.3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28±2.53)mL,平均住院时间(4.52±1.63)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71±0.63)年,随访期间未发生需二次翻修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7d,3个月,1年及5年时疼痛VAS评分、JOA腰腿痛评分、ODI指数、骨性及软性侧隐窝角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术后5年时,根据MacNab标准,患者手术优良率达96.15%(350/364)。[结论] 从5年随访来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是一种安全的术式,值得推广。

      • 1
    • 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外侧壁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策略

      尚琦松

      Abstract: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外侧壁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将5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外侧壁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及B组,A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进行治疗,27例;B组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进行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术后疗效。结果:(1)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4.81%)显著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3.33%)(P<0.05);(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改良Harris评分、髋关节屈曲角度、屈曲90°内旋范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B组明显优于A组(P<0.05);(3)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的疗效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PFNA及DHS均可以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外侧壁骨折进行治疗,但PFNA明显优于DHS,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1
    • 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和坏死指数与MRI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陈志清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分期和坏死指数(Necrosis index, NI)与MRI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ANFH患者82例(共100髋);采用国际Hungerford分期方法进行MRI图像分期;再采用Koo教授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NI计算;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相关性,并预测股骨头缺血坏死后发生股骨头塌陷的临界值。结果:100例ANFH髋部,Ⅰ期38例、Ⅱ期31例、Ⅲ期19例、Ⅳ期12例;NI分别为:(32.05±0.07)(CI95%:0.37-0.35);(50.98±0.21)(CI95%:0.44-0.58);(63.51±0.19)(CI95%:0.54-0.72);(84.56±0.25)(CI95%:0.71-0.94)。各个不同分期坏死指数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任意两个分期的坏死指数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仅有4例股骨头NI>53.00%,但在Ⅲ期及Ⅳ期中所有股骨头NI均大于53.00%。结论:NI与ANFH分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同时NI为53.00%时可作为股骨头是否发生塌陷的预测临界值,可为今后预测ANFH是否发生股骨头塌陷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 1
    • 处理方法不同的异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王国伟, 刘伟, 魏延明, 窦洪磊

      Abstract: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同种异体骨对其成骨能力、免疫原性、诱导活性、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寻可靠的长段骨缺损修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取自12只健康成体新西兰白兔双侧多段长1.5cm桡骨,随机分为两组:深低温冷冻保存异体骨组(I组)、脱钙冻干异体骨组(II组),处理后分别植入3?2只新西兰白兔(每组16只)双侧桡骨中段1.5cm缺损处,按术后处死时间分为4小组:2w、4w、8w、12w组,分别在术后各时间点对移植骨作大体观察、X线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并进行评分,检测新生骨量,术后12w对移植骨段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检测移植骨的生物力学特性,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移植骨大体形态学观察可见各组移植骨位置良好,术后12w均可与宿主骨形成牢固愈合,通过X线、组织学评分及成骨量检测结果示:术后早期II组均高于I组(P<0.05);术后12w各组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2w生物力学测试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结果示:I组好于II组(P<0.05)。 [结论]脱钙冻干处理的异体骨具有低抗原性和高诱导活性,但此处理对移植骨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深低温冷冻处理可有效降低异体骨抗原性,骨诱导活性不如脱钙冻干骨,但仍有较明显的爬行替代过程,而且该处理对移植骨的力学性能影响不显著。

      • 1
    • 髓内固定与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

      李安澜

      Abstract:

      [目的] 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与半髋关节置换(hemi-arthroplasty,HA)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7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FNA组61例,HA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50~24.20个月(平均18.72±3.49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与HA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但术后患肢恢复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较长,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随访过程中患髋功能Harris评分方面,术后1月、6月时HA组患者评分稍高,组间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2月时,虽然HA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仍稍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除PFNA组在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半髋关节置换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此类患者一期行半髋关节置换可能在早期功能改善和减少术后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

      • 1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的股骨侧骨道预定位

      黄勇, 苏帆, 陈斐, 杨远, 谢环宇, 傅子财, 谢都, 陈康, 冯文哲, 邓桢翰, 陆伟, 朱伟民

      Abstract:

      [目的] 介绍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的股骨侧骨道预定位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对3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进行MPFL重建术前预定位股骨侧骨道。采用术前进行膝关节侧位X片和CT平扫检查时,于膝关节内侧内收肌结节附近及髌骨内侧缘固定两枚钢珠。取股骨内侧髁与内收肌结节中点为MPFL股骨侧止点,通过测量两钢珠及连线与MPFL股骨侧止点的位置关系,在患者皮肤上标记出MPFL预定位点。于预定位点取关节镜入路,在关节镜下进行MPFL重建。[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未发现再次髌骨脱位。术后膝关节Caton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倾斜角、Lysholm和Kujal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MRI检查显示MPFL腱骨-愈合、张力良好。[结论] 通过术前预定位MPFL股骨侧骨道,在关节镜下重建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可靠,并且可以避免术中使用C臂透视带来的电离辐射。

      • 1
    • 抗生素人工骨植入与减压引流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观察

      化昊天, 王新卫

      Abstract: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抗生素人工骨植入与减压引流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到2019年10月间37名患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纳入本项研究。37名患儿被分成两组,接受抗生素人工骨手术治疗的患儿20名(平均年龄:10.9岁),接受减压引流手术治疗的患儿17名(平均年龄:11岁);比较两组的治疗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插管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以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抗生素人工骨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插管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少于减压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费用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抗生素人工骨组的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减压引流组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但抗生素人工骨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使用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与减压引流相比在不增加治疗费用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少治疗时间、控制感染,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1
    • 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桌面拼接固定与假体置换比较

      吴加东, 卞化, 孙焕建, 郑闵前

      Abstract:

      [目的] 比较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桌面拼接固定与假体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01月~2017年01月手术治疗难复性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27例,其中行桡骨头桌面拼接固定11例,假体置换16例。比较术后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结果。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桡骨头假体置换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高于桌面拼接固定组(P?0.05);而切口长度、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07±1.84)个月,两组均无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假体置换组的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转范围、Broberg和Morrey评分显著优于桌面拼接固定组(P?0.05),VAS评分稍低于桌面拼接固定组(P?0.05)。 桌面拼接固定组出现2例无症状性骨不连(1例螺钉断裂、1例螺钉滑出),在钢板螺钉取出后未予特殊处理,假体置换组未发生松动等现象。 [结论] 难复性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假体置换较桌面拼接固定更具疗效。

      • 1
    • 内外侧入路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踝关节融合术后翻修中的应用

      马富强, 王翔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内、外侧双切口,内、外踝双截骨联合PHILOS钢板及空心螺钉多平面加压固定治疗踝关节融合术后翻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29例踝关节融合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9~72岁,平均59.6岁;病因:创伤性踝关节炎9例、距骨坏死7例、马蹄内翻畸形5例、踝关节骨关节炎5例、距骨骨软骨损伤3例,首次治疗至本次手术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融合术后均未骨性愈合;行内、外侧双切口,内、外踝双截骨联合PHILOS钢板及空心螺钉多平面加压固定治疗。记录骨性愈合时间,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4.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伤口无一例感染及内固定失败;末次随访时VAS、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1.7±0.9)分;(7.6±1.1)分、(83.4±3.6)分;(43.0±4.9)分(p<0.05)]。结论:内、外侧双切口,内、外踝双截骨联合PHILOS钢板及空心螺钉多平面加压固定治疗踝关节融合术后翻修手术成功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 1
    • 股骨内生软骨瘤1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学习

      王桐, 董博, 袁普卫, 康武林, 王占魁, 刘德玉

      Abstract:

      目的 探讨左股骨颈内生软骨瘤伴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的诊疗过程及误诊原因,为本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1例影像学误诊为骨纤维增殖症的内生软骨瘤病例,分析本疾病特点;结果 本病例经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为内生软骨瘤;结论 早期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长骨内生软骨瘤影像学检查有相似之处,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等综合考虑,避免误诊误治。

      • 1
    • 可视环锯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

      宋偲茂, 熊小明, 万趸, 邓轩赓, 石华刚, 顾韬, 侯伟, 孙育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可视环锯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共58例患接受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分成:可视环锯组和TESSYS 组,各29例。可视环锯组穿刺到上关节突外侧并建立工作通道,可视下关节突成形。TESSYS组按照经典TESSYS操作步骤进行。统计两组年龄、性别、透视次数、关节突成形时间及并发症,以及下肢VAS评分、MacNab评分等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中途改为开放手术。两组术后下肢VAS、ODI及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之间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MacNab疗效标准,可视环锯组和TESSYS组优良率分别为89.66%、86.2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视环锯组关节突成形时间 (12.33±9.86)min,透视次数(4.52±2.64)次,TESSYS组关节突成形时间(20.54±10.46)min,透视次数(15.26 ±4.51)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YS组14例行术中二次关节突成形,1例出口根损伤,3例行走根外膜损伤,1例出现有症状的关节突骨块残留。两组无出血、感染、腹腔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可视环锯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中应用,具有穿刺简单、放射暴露少,关节突成形准确,手术疗效可靠等优点,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技术。

      • 1
    • 改良后外侧直切口T形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

      魏学忠, 卢士学, 王松, 汪培涛, 丁少成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直切口T形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2019年2月2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0例,女5例,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6.5岁,左膝10例,右膝15例。其中孤立性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4例,合并后外侧骨折的复杂胫平台骨折21例,所有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均行改良后外侧直切口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平均16.2个月。分别测量、比较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X线片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均一期愈合,关节面平整,复位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末次随访Rasmussen评分为10~18分,其中优14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6%(24/25)。HSS评分为67~96分,其中优1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8%(22/25)。结论 改良后外侧直切口T形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尽管显露范围有限,但手术创伤小,且能对后外侧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植骨及T形钢板支撑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 1
    • 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谢守宁

      Abstract:

      [目的] 研究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年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04例,其中50例采用单侧MIS-TLIF治疗,54例采用传统TLIF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两组VAS、ODI评分,并测量其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26.42±4.23)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27.42±5.2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为100%,融合器与内固定位置均良好;两组患者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其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与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其椎间孔前后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椎体融合率均较高,但单侧MIS-TLIF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创伤、术后恢复速度等方面均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 1
    • 保留假体清创术对急性PJI患者围手术期炎性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邵明鑫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保留假体清创治疗对急性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围手术期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28例为观察组,行保留假体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随机选取同期初次髋/膝关节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性人工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天、3天、7天及14天血常规、ESR、CRP、IL-6水平及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①观察组术中显示,16例膝关节PJI患者中,13例为关节内感染,3例合并周围软组脓肿,假体-骨界面稳定。12例髋关节PJI患者中,9例为关节内感染,3例在周围软组织内形成脓肿灶,均符合急性PJI诊断。②观察组患者中,术前ESR、CRP及IL-6均显著升高,其中少数患者术前IL-6水平峰值,ESR、CRP在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照组中ESR、CRP及IL-6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两组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观察组治愈23例(82.14%),其中髋关节PJI治愈率58.33%(7/12),膝关节PJI治愈率率88.89%(16/18)。结论 保留假体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PJI能够有效控制感染,显著降低IL-6、ESR及CRP水平。通过监测IL-6水平变化指导抗生素方案,能够降低感染复发风险。 关键词:

      • 1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腰麻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梁玉柱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腰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128例,依据腰麻中罗哌卡因浓度不同分为A组(0.1%罗哌卡因,n= 40)、B组(0.15%罗哌卡因,n=46)、C组(0.2%罗哌卡因,n=42)。观察比较所有患者感觉神经阻滞情况、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术中疼痛程度情况、肌松效果及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手术结束时BP、HR的变化情况。结果:(1)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C组患者麻醉平面均高于其余两组,B组麻醉平面高于A组;C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同时B组明显高于A组(P<0.05);(2)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上C组患者明显短于其余两组,恢复时间上C组患者明显长于其余两组,同时B组长于A组(P<0.05);C组Bromage评分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同时B组优于A组(P<0.05);(3)C组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同时B组明显优于A组(P<0.05);C组肌松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4)不同时间点HR变化均无明显差异;在麻醉30min时,C组BP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同时B、C组B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腰麻最佳浓度为0.15%罗哌卡因,具有镇痛效果明显, 对运动神经阻滞轻,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

      • 1
    • 两种不同方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的预后

      张江涛

      Abstract:

      [目的] 比较关节镜辅助微创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块的患者66例,根据患者手术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关节镜辅助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功能评分,于术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对整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d及7d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膝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术后12个月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的患者,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膝关节功能恢复佳,值得推广。

      • 1
    • 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荟萃分析

      万通

      Abstract: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20年1月之前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文献,收集有关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员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含428例患者,其中217例患者采用弯角椎体成形术,211例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弯角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VAS评分[MD=-0.12,95%CI(-0.21,-0.04),P=0.005]、骨水泥渗漏率[RR=0.36,95%CI(0.18,0.75),P=0.006]、X线曝光次数[MD=-9.35,95%CI(-10.68,-8.02),P<0.05]、骨水泥注入量[MD=-1.58,95%CI(-1.89,-1.28),P<0.05]、手术时间[MD=-14.93,95%CI(-18.12,-11.7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弯角椎体成形术在止痛效果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

      • 1
    • 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钽金属杯联合垫块治疗髋臼骨缺损的短期疗效

      焦强, 张志强, 王涛, 李春江, 石俊俊, 王智勇

      Abstract:

      [目的] 评价多孔钽金属杯联合钽金属垫块在髋关节翻修中治疗髋臼巨大骨缺损的短期疗效。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应用多孔钽金属杯联合钽金属垫块治疗伴有严重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17 例。男5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63.9 ± 8.8)岁。髋臼骨缺损分型:PaproskyⅡB型1例;IIIA型6例,IIIB型10例。Harris 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平均24±10.1(12-44个月)个月,无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假体存活率100%。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 评分平均87.6 ± 2.9分(82 -94 分),较术前平均评分31.6 ± 4.1(23 -42 分)分明显提高(P <0.001)。 [结论] 多孔钽金属杯联合钽金属垫块在髋关节翻修中治疗髋臼巨大骨缺损的短期疗效良好。

      • 1
    • 经前交叉韧带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韦钊岚

      Abstract: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经前交叉韧带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2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交叉韧带腋下定位胫骨骨道,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采用CT+三维重建、膝关节应力位X片、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三维CT测量骨道位置在冠状位0.51%左右,矢状位0.78%左右;术后1年应力位片移位从术前10.81±3.07mm减少至术后3.86±1.10mm;Lysholm评分从术前38.75±14.52分提升至术后93.70±4.23分。结论 经前交叉韧带腋下定位胫骨骨道重建后交叉韧带,能精确的偏下偏外定位胫骨骨道;有效并最大程度的保留韧带残端,更有利于重建术后韧带的愈合。

      • 1
    • 复杂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进展

      张银光

      Abstract: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重要的生理作用,对手术的复位及固定要求高,尤其是复杂骨折。熟知肱骨远端解剖形态、骨折特定分型以及各种手术入路的特点及适应范围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内固定设计及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钢板螺钉选择及固定方式的细化对后期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就成人肱骨远端骨折的病因、解剖形态、骨折分型、手术入路及复杂骨折内固定选择做一综述,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 1
    • 椎体成形术后残余后凸畸形对伤椎及邻椎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赵龙

      Abstract:

      目的 应用有限分析的方法,探讨椎体成形术后残余后凸畸形对伤椎及邻椎应力影响,为临床预防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符合楔形变型、塌陷压扁型L1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螺旋CT图像在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10.0、Hypermesh13.0等前处理软件,建立残留15%(A模型)、30%(B模型)、45%(C模型)三种后凸畸形的有限元模型,以L2椎体下终板为边界条件,在T12上终板表面添加轴向载荷及扭矩,模拟椎体前屈、后伸、侧弯运动。在Abaqus6.14中进行力学计算。 结果 ①前屈、后伸、侧弯载荷下,楔形变组与塌陷压扁组模型T12/L1及L1/L2节段产生的位移量较对照组模型显著增加,以C模型增加幅度最大。②前屈及侧弯载荷下,塌陷压扁组T12下终板和L2上终板的应力显著大于楔形变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载荷下,楔形变组和塌陷压扁组T12下终板和L2上终板的应力与对照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水泥应力比较,塌陷压扁组>楔形变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塌陷压扁组中A、B、C三模型的骨水泥应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楔形变组组内比较C模型骨水泥应力显著大于B模型和A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椎体成形术残留的后凸畸形会影响脊柱矢状位稳定预,塌陷压扁及压缩角度较大的楔形变骨折患者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以避免再骨折或后凸畸形加重。

      • 1
    • 七叶皂苷钠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研究

      张保龙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分3组:正常组(空白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及七叶皂苷钠预处理的缺血再灌注组(实验组),每组10例。收集骨骼肌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生化分析测定肌红蛋白(MB)、脂蛋白复合物(LPC)及脂质过氧化物(LPO);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环酶(iNOS)及抗氧化酶(GPX1、CAT及SOD2);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HE染色: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肌纤维紊乱并水肿;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生化分析: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MB、LPC及LPO [分别为:2.22±0.22、3.52±0.18、2.38±0.14(nmol/mg)] 升高,实验组 [分别为:1.16±0.22、1.57±0.19、1.33±0.26(nmol/mg)] 较对照组低。PCR: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iNOS(3.38±0.27)上升,抗氧化酶(各指标分别为:0.43±0.13、0.55±0.12、0.68±0.11)下降;实验组iNOS(1.72±0.17)较对照组低,抗氧化酶(各指标分别为:0.82±0.13、0.79±0.21、0.92±0.13)较对照组高。ELISA: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IL-1、IL-6及TNF-α[分别为:1.83±0.12、1.94±0.23、1.23±0.11(ng/ml)] 上升,而实验组 [分别为:1.42±0.12、1.23±0.11、1.03±0.10(ng/ml)] 较对照组低。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叶皂苷钠减少炎症因子-肌肉坏死产物表达,降低氧化应激,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

      • 1
    • 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治疗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的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中期评价

      禹志军

      Abstract:

      [目的] 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患者采用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治疗,并与传统单纯减压治疗进行比较,对其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指标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LSS合并DL的患者88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接受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治疗(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减压治疗(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期间疗效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62个月,平均(43.52±4.41)个月。术前,两组患者的VAS、ODI功能评分较高;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ODI功能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延迟愈合、内固定松解、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表明: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相较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AVT、CBD、PT及SVA均明显降低,而LL明显提升,即所有影像学指标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长节段减压融合治疗,采用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治疗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优势,对于LSS合并DLS患者有较好的中远期纠治效果,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和腰椎功能障碍,进而达到改善预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因此,建议依据实际病情优先选择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治疗。

      • 1
    • 不同入路及体位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魏景超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及体位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96 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及体位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俯卧体位+椎间孔入路,B组患者采用改良俯卧体位+椎间孔入路,C组采用常规俯卧体位+椎板间入路。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gesia score,VAS)变化情况、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VAS、LCI等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术后各时间点的VAS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前各组间比较 LCI 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年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术后1年时各组间 LCI 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方式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改良俯卧位下椎间孔入路更占优势。对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体位变化可以有效降低髂嵴的影响,从而顺利完成椎间孔入路手术。对于合并高髂嵴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尝试采取椎板间入路或改良俯卧位的椎间孔入路,但需警惕椎板间入路对椎管的骚扰致神经损伤及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 1
    • 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与核磁共振影像学评价及意义

      毕研翠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超声与核磁共振表现,为临床正确认识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 年5月我院影像科诊断为EIB患者84例(93髋)的超声及MRI资料,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髂腰肌囊扩张的诊断符合率、髋关节积液分级及髂腰肌囊测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①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1.72%(76/93),显著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对髋关节积液分级评价,超声与磁共振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髂腰肌囊测量参数比较,对囊肿横径、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纵径测量方面,MRI测量结果显著大于超声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为髂腰肌囊扩张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但超声医师应熟练掌握髋关节周围的解剖及相应的检查技术,明确髂腰肌囊扩张的发病机理、好发部位,同时结合患者病史、查体等临床资料综合判断。

      • 1
    •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宋毓敏, 宁廷民

      Abstract:

      [目的]探究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20例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按照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钢板螺钉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每组各10例。交锁髓内钉组给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钢板螺钉组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钢板螺钉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明显优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交锁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螺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交锁髓内钉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能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治疗重度胸椎管狭窄症1例报告

      易红蕾, 陈虎, 陈兴捷, 王昕辉, 章凯

      Abstract:

      目的:介绍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用于治疗重度胸椎管狭窄症的技术及体会。 方法:术前完善X线、CT、MRI等检查,评估患者胸椎管狭窄程度,采用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 结果:术程顺利,术中均未出现血气胸、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并发症。手术时间6小时,术中出血量约800ml。CT可见椎管最狭窄的地方由术前的3.2mm扩大为术后11.2mm。患者JOA评分由5分提高到9分。术后患者下肢麻木、乏力症状明显缓解。影像学检查显示胸脊髓受压明显改善。 结论:胸椎椎体及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固定术是治疗重度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致胸椎管狭窄的一种新安全有效的术式,但是需要进一步探究手术的相关适应症及手术技术。

      • 1
    • 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再发对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策略

      包杭生, 冯宗权, 邹勇根, 陈坚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再发对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再发对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组)33例,骨水泥柄人工股骨头置换(FHR组)34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1年内死亡率、功能量表评分(Harris、ADL和SF-36)等指标。[结果] 比较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1年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44.25±8.93)min]短于FHR组[(68.92±7.51)min],PFNA组术中出血量[(73.18±24.57)ml]少于FHR组[(197.56±30.16)ml],但FHR组下地负重行走时间[(3.42±1.85)d]早于PFNA组[(69.23±12.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功能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FHR组[Harris(71.49±5.94)分、ADL(62.80±11.52)分和SF-36(68.52±12.03)分]优于PFNA组[Harris(68.61±4.90)分、ADL(55.85±10.43)分和SF-36(61.83±1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FHR下地负重行走时间早,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二者最终肢体功能、生存质量相似。

      • 1
    • 控制性降压联合股神经阻滞下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研究

      秦洪猛

      Abstract:

      目的 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股神经阻滞下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TKA患者149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74例采用硬腰麻醉+止血带下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75例采用喉罩全麻+股神经阻滞+无止血带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前及术中血压,疼痛视觉模糊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性别、侧别、年龄、K-L分级、ASA 分级、合并症等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术后48h隐性失血量显著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及膝关节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间术后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血压、股痛、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肢体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制性降压联合股神经阻滞下无止血带技术能够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量、避免止血带引起的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改善患者手术体验。

      • 1
    • 按摩疗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超1个月发生的迟发性动脉痉挛

      王西迅, 陈旭辉, 李钧, 崔岩, 潘跃, 罗文埌, 杨军, 雷钧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指根按摩疗法治疗断指再植手术后1~3个月发生的迟发性动脉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8年6月,应用患指指根按摩方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1~3个月发生的迟发性动脉血管痉挛动脉痉挛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年龄分别为28~46岁,平均39岁。车祸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均行断指再植手术,术后于32~73天出现再植指体迟发性动脉痉挛,均立即来院就诊,应用患指指根按摩方法治疗,门诊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5例患者经过指根按摩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指端颜色由苍白或灰暗转为红润。分别随访8个月~9年,平均39个月,再植手指均未再次出现动脉痉挛情况,患指骨折愈合,外观恢复良好,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指体痛觉、温度觉恢复良好,手指指端两点辨别觉为4~8mm,平均6mm,恢复正常生活及原来所从事的工作。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 应用指根按摩疗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1~3个月发生的迟发性动脉血管痉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1
    • 骨肽注射液联合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PINP与CTX表达的影响

      张洪相, 张栋哲, 马超, 魏金栋, 武永东, 高乐才

      Abstract: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联合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作为骨折组,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对照组(n=60)给予PFNA治疗,术后抗感染和抗凝,并采取功能锻炼,研究组(n=6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骨肽注射液静脉滴注1个月,选取同期非骨折老年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组,骨折组治疗前后与健康组均采血测定血清骨代谢指标,并对骨折组治疗前后均采用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随访骨折患者治疗6个月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骨折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均高于健康组(P<0.05),而BGP与25(OH)D3水平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与CTX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GP、25(OH)D3与BMD均有所升高,研究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血清25(OH)D3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骨折组患者血清PINP、CTX与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5.00%)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联合PFNA内固定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PINP与CTX水平,增加骨密度,从而促进骨愈合与髋骨功能恢复。

      • 1
    • 下调miR-616-3p靶向膜补体调节蛋白CD46抑制补体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攻击作用

      周建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miR-616-3p对补体系统攻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腔中分离提取原代BMSCs,将miR- 616-3p inhibitor转染到rBMSCs中,再采用大鼠颈静脉血分离的异体血清(ARS)进行干预。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rBMSCs细胞中miR-616-3p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膜补体调节蛋白CD46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各组rBMSCs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补体攻击复合物(MAC)沉积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616-3p与CD46的靶向作用关系。结果:ARS干预能促进rBMSCs中miR-616-3p表达,抑制CD46蛋白表达,并降低rBMSCs增殖活性,促进rBMSCs凋亡以及增加rBMSCs表面MAC沉积;miR-616-3p inhibitor转染后,rBMSCs中miR-616-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抑制miR-616-3p能够促进ARS干预条件下rBMSCs的存活及CD46蛋白表达,并抑制rBMSCs凋亡,减少rBMSCs表面MAC沉积;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实验证实CD46是miR-616-3p靶基因。结论:下调miR-616-3p通过靶向结合膜补体调节蛋白CD46促进BMSCs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补体系统对rBMSCs的攻击作用。

      • 1
    • “麻叶块”成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

      李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麻叶块”成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9年5月我科采用“麻叶块”成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18例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根据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感染及复发情况,术前术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皮肤软组织条件及术后超声检查等指标观察术后疗效。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6.2个月,18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继发皮肤坏死、伤口感染及复发等情况,损伤区域外观基本正常,皮肤感觉和弹性恢复良好,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超声检查损伤区域未见明显积液残留。结论:“麻叶块”成形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治疗Morel-Lavallée损伤的有效手术方式。

      • 1
    • 个体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儿童DDH精准截骨的实验研究

      崔勇, 连峰, 秦海燕, 廉永云, 张捍军, 曲敬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逆向工程技术设计的导航模板在DDH截骨术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诊治的9例单侧儿童DDH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8岁。其中女7例,男2例。左侧6例,右侧3例。根据Crowe分型:II型2例,III型2例,IV型5例。患侧髋关节为实验组,健侧髋关节为正常对照组。术前对每例患儿骨盆及双侧股骨行CT连续扫描,并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参照健侧解剖参数行模拟改良Pemberton截骨术和股骨近端旋转/内翻截骨术。术后提取髋臼及股骨近端外表面和截骨平面的信息,设计并制作髋臼和股骨近端截骨导航模板和旋转导航模板。再应用导航模板于1:1比例3D打印DDH患儿骨盆及股骨模型分别行改良Pemberton截骨术和股骨近端旋转/内翻截骨术,术后对各组髋臼指数、股骨颈干角及前倾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术后测量的髋臼指数、前倾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颈干角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髋臼和股骨近端个性化截骨导航模板和旋转导航模板行改良Pemberton截骨术和股骨近端旋转/内翻截骨术,可以实现髋臼周围和股骨近端精准截骨,为个性化手术治疗DDH提供可能。

      • 1
    • 髌骨关节面切除成形对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

      范海涛

      Abstract:

      摘要: 目的:比较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同时行髌骨软骨成形与不行髌骨软骨成形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2019年我院开展TKA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髌骨成形术组与对照组,在髌骨成形术组中,采用摆锯切除部分髌骨软骨及周围骨赘,并进行去神经化处理,而在对照组中,仅切除周围骨赘及去神经化处理。结果用髌股关节轨迹、H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KOOS评分、膝前痛发生率来衡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均未行输血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需要再次手术的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KOOS评分、feller评分、膝前痛发生率及髌股适合角,髌骨软骨成形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HSS评分及髌骨倾斜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结论:在本次随访中,髌骨成形术组在优化髌股轨迹、缓解膝前疼痛、改善髌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

      • 1
    • 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李岳飞, 李瑞, 王光林, 任佳彬, 孙宁, 黄镇, 毕经纬, 胡鹏, 朱锴, 孙兆忠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治疗不同病变部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下同)精准减压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我院经皮脊柱内镜后侧入路治疗23例胸椎OLF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7岁-71岁,平均(53.0±9.9)岁。根据OLF病变部位分3组:单侧组(累及单侧椎板)7例、双侧组(累及双侧椎板)10例、融合组(累及双侧椎板经椎管中线融成一体)6例。术后复查CT,测量手术前后黄韧带骨化块占比,测量关节突关节缺损程度。术后1月、6月、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下同)、JOA脊髓功能评分(11分法)及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13-27月,平均随访时间(17.53±9.78)个月。23例患者术前黄韧带骨化块占比:30.71%-73.27%,平均占比:(58.62±13.53)%。术后黄韧带骨化块占比:0%-20.47%,平均占比:(9.65±8.41)%。术后关节突关节缺损程度:0%-37.53%;平均缺损程度:(8.11±10.95)%。VAS评分术前、末次随访分别为单侧组(7.00±0.82)分、(1.29±0.49)分;双侧组(7.20±0.92)分、(1.60±0.70)分;融合组(7.33±1.03)分、(2.17±0.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JOA评分术前、末次随访分别为单侧组(6.14±1.35)分、(10.43±0.53)分;双侧组(5.70±0.95)分、(10.00±0.67)分;融合组(4.83±0.98)分、(9.67±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改良MacNab优良率91.30%。[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下精准减压应主要经椎板而非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由周边向致压中心减压,病变部位同侧或对侧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安全可靠。镜下磨钻能紧贴硬脊膜表面安全去除骨化、粘连的黄韧带。关节突关节缺损均小于50%,不影响胸椎稳定性。

      • 1
    •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中的研究进展

      刘云, 罗晓婷, 李崇, 廖世杰, 林成森, 李波香, 冯文宇, 谢天裕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素,虽然现如今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进展,但许多问题丞待解决。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寻找出代谢物变化与生理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价。本文就代谢组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在骨质疏松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1
    •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疗进展

      许岩, 欧阳柳

      Abstract:

      下胫腓联合在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胫腓联合损伤常常伴随着踝关节的骨折,若不能及时的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会导致关节不稳定、长期的疼痛。本文将对下胫腓损伤相关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临床诊断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1
    •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严新安, 方跃

      Abstract:

      目的 旨在分析内固定方式、复位方式、骨骺闭合与否、骨折类型等因素对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3名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15.13岁(范围12岁—17岁),闭合复位24例,切开复位19例。空心钉固定32例,DHS固定11例。结果 43名患者平均随访3.9年(范围2年-8年),2例出现骨折不愈合,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内固定方式、复位方式、骨骺是否完全闭合、骨折类型四类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率间并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我们倾向于推荐骨骺未闭合患者使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必要时空心钉内部加用克氏针穿过骺板固定。对于Pauwels角>70°患者,我们可能需要警惕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

      • 1
    • 肱骨内上髁、外髁骨折合并尺骨近端撕脱骨折一例

      张磊

      Abstract:

      • 1
    • 糖皮质激素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胡元一, 张启栋

      Abstract:

      骨关节炎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逐渐丧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症。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生物、免疫等引起的炎症。因其抗炎止痛效果好、作用迅速,临床常常应用合成糖皮质激素治疗骨关节炎,尤其是关节腔注射治疗中。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优化骨关节炎疗法提供参考。

      • 1
    • 应力对椎间盘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超, 石志才, 李明

      Abstract:

      椎间盘由上下方的软骨终板、周围部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组成,连接脊柱相邻两个椎体,在日常活动中起着承载、传递和分布载荷的作用。椎间盘受到的应力载荷是导致其发生退变的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应力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椎间盘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对其调控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并为进行生物学治疗奠定基础。

      • 1
    • 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致病因素及治疗进展

      石学文, 张涛, 甄平, 李松凯

      Abstract:

      腰椎峡部裂是青少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好发于L5,其次是L4,也可L4和L5同时发病,其他节段较少发病。通常是在先天发育异常或骨质薄弱的基础上,腰椎峡部受到反复应力作用致使峡部疲劳骨折,有学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前者主要包括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佩戴支具、药物止痛、理疗等方式。后者主要包括峡部修补单椎体内固定+植骨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及微创手术。本文就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致病因素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多半径假体与单半径假体的研究进展

      路凡, 耿彬, 滕飞, 何良志, 移穷, 刘众成, 刘雪宁, 滕元君, 夏亚一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手段,常用的股骨端假体设计包括多半径和单半径两种。尽管单半径假体在设计理念上优于多半径假体,然而对于两种假体在临床中的实际疗效还存有诸多争论。本文从两种膝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临床功能评分、运动学、满意度和生存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多半径假体与单半径假体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1
    • NPY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李凡, 谢玮鑫, 李展春

      Abstract:

      椎间盘退变是退变性脊柱疾病的关键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对退变性脊柱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NPY参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退变性脊柱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1
    • 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细菌培养阴性/阳性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研究

      何金, 袁雪凌, 陈歌

      Abstract:

      [目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人工髋关节置换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而细菌培养阴性的PJI给诊治带来巨大挑战。本研究对细菌培养阳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表现、炎性指标等进行研究,比较二期翻修术治疗细菌培养阴性/阳性PJI的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THA术后行二期翻修病例,49例PJI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细菌培养阴性组(Culture-Negative PJI, CN-PJI)及细菌培养阳性组(Culture-Positive PJI, CP-PJI)。对比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炎性指标、再感染率、并发症等,采用Logistic模型统计分析细菌培养阴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N-PJI组16例,CP-PJI组33例。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中年龄及合并糖尿病史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前使用抗生素(OR=11.03,P=0.0067)为高危因素。CN-PJI组术前CRP为2.42 ± 1.89 mg/dL,ESR为 36.80 ± 21.47 mm/ h均显著低于CP-PJI组的5.53 ± 3.41mg/dL和58.36 ± 31.72 mm/ h,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N-PJI组假体生存时间为2~108个月,中位时间43个月;CP-PJI组为15天~48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PJI组中葡萄球菌属为主要致病菌,术后随访CN-PJI组的再感染率更低。[结论] 二期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CN-PJI组的临床表现及随访效果优于CP-PJI组。PJI的培养阴性并不总是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 1
    • 单纯经后路后柱缩短、病灶清除联合异形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后凸畸形

      李昱, 王昱翔, 张宏其, 郭超峰, 刘少华, 邓盎, 高琪乐, 徐鹏

      Abstract:

      [目的]探讨应用单纯经后路后柱缩短、病灶清除联合异形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例活动期胸腰段结核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后柱缩短、病灶清除联合单枚或多枚异形钛网植骨。通过测量术前术后节段后凸角、TK、PI、LL、PT、SVA、及统计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等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感染,钛网断裂、沉降等并发症出现。术后后凸角、TK、PI、PT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至末次随访时TK,LL,SVA均无明显丢失。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经后路后柱缩短、病灶清除联合异形钛网植骨技术是一种治疗活动期结核后凸畸形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1
    • 单纯后路分期与头-半盆环牵引联合后路融合治疗成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疗效分析

      李海侠, 高博, 吴继功, 陈志明, 谭荣, 邵水霖, 张乐乐, 王加旭, 黄世博

      Abstract: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分期及头-半盆环牵引治疗成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临床及影像结果,评估其有效性、优缺点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治疗的53例成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后路分期组共35例,行一期后路小切口体内撑开二期后路融合,牵引组共18例患者,行头-半盆环体外牵引联合后路融合,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数据及影像数据,并记录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为39.49个月和29.28个月。[结果]一期小切口内撑开和头-半盆环牵引后冠状位主弯及矢状位后凸差异无显著性,终末融合手术后两种分期手术主弯矫正率分别(49.25% vs45.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分期组矢状位后凸较牵引组改善良好,差异有显著性(56.59% vs45.38%,P<0.05)。分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牵引组(67.49d vs 215.28d,P<0.05),牵引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后路分期组(3054.29ml vs 897.22ml,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融合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9%,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 vs 22.2%,P>0.05)。[结论]两种分期方法均可有效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头-半盆环牵引是治疗伴有无法手术处理的脊髓畸形患者的理想选择。

      • 1
    • 陈旧性后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马富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截骨重建治疗陈旧性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陈旧性后Pilon骨折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0-62岁,平均38.4岁,初次受伤骨折根据Klammer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采取保守治疗9例,手术治疗13例,初次受伤至该次手术的时间为1-8个月,平均4.9个月,均给予切开复位截骨重建内固定来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5.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背伸、VAS、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31.4±4.0)°;(15.4±2.6)°、(6.5±1.3)分;(43.7±6.4)分、(41.5±4.1)分;(26.8±2.5)分、(1.9±0.9)°;(83.0±4.9)°(p<0.05)]。结论:通过切开复位截骨重建治疗陈旧性后pilon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但需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症。

      • 1
    • 桥接组合式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对比

      刘聪, 夏波, 王士进, 梁霞, 王军

      Abstract:

      [目的] 本文旨在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从泰安市中心医院选取近5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病例68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组34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3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记录。通过术后定期行X线检查与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按Matta标准分别评估患者骨折复位固定情况,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将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发现,采用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的患者需要更少的手术时间(103.5±61.087min vs. 166.8±63.992min,P < 0.01),更少的术中出血量(272.4±102.414mL vs. 444.1±214.834mL, P < 0.01),较小的手术切口的长度(17.1±3.771cm vs. 22.8±3.766 cm, P < 0.01),更短的骨折愈合时间(9.4±1.574周 vs. 11.1±1.893周, P < 0.01)。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Matta骨折复位标准,两组所有患者均为优。[结论] 本研究数据显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更具有优势,但是 ,由于其临床应用时间比较短,此系统的远期手术疗效及数据的代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1
    • 跟骨截骨距舟关节融合治疗扁平足合并距舟关节炎的疗效

      孙广超, 付炳金, 赵永杰, 杜瑞, 朱晓东

      Abstract:

      [目的] 研究跟骨内移截骨距舟关节融合治疗继发性扁平足合并距舟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53例继发性扁平足合并距舟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手术组33例患者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保守组20例患者佩戴鞋垫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7±3.9)月。手术组末次随访时VAS 评分、AOFAS 评分、影像学指标与保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术后2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1例出现跟骰关节疼痛,1例出现距下关节疼痛。其余患者术后矫形满意,外观较术前明显改善,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对于合并距舟关节炎并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的继发性扁平足患者,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效果。

      • 1
    • 关节镜技术处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朱天昊, 黄长明, 范华强, 傅仰攀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复习文献,明确关节镜在诊断与处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作用。[结果]关节镜可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感染、松动、异物存留等诊断。可用于处理术后并发髂腰肌综合征、感染、脱位、大转子区疼痛综合征、辅助评估髋关节翻修术。[结论]关节镜技术处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总结与研究。

      • 1
    • 球囊扩张复位骨水泥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彭红元, 尹龙斌, 谢宇, 赵飒, 杨军, 蒲丹

      Abstract:

      跟骨骨折是生活中常见骨折之一,可导致长期的关节疼痛及行走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经典的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对位关系并恢复跟骨形态,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该治疗方式常伴随严重的软组织并发症。球囊扩张复位骨水泥固定术是近年被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极大地降低软组织并发症风险,并有效地对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以减少跟骨骨折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就球囊扩张复位骨水泥固定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1
    • CT及MRI对骨质疏松的定量研究进展

      刘梦珂, 秦健, 李长勤

      Abstract: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如何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预防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骨质疏松的定量研究,包括能谱CT、定量CT及MRI的MRS、MRI水脂分离技术(Dixon)及非对称回波与最小二乘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CT及MRI技术对骨质疏松症的定量研究进展。

      • 1
    • 丝素蛋白生物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各种应用

      徐海伦, 李伟, 满振涛

      Abstract:

      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作为一种天然生物修复材料,可被加工成水凝胶、电纺丝纳米纤维、海绵状多孔支架以及3D打印支架等多种不同形态进行骨组织修复,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降解产物无毒、可调的力学性能等优点。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通过种植各种细胞、不同的化学修饰以及负载各种生长因子等,丝素蛋白生物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新兴的3D打印SF支架,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骨组织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未来会为更多骨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丝素蛋白生物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 1
    • TGF-β超家族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退变中的角色及Spp24的潜在作用

      刘帅, 白伦浩

      Abstract: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疾病,软骨细胞代谢失衡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superfamily,TGF-β )超家族作为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表型的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过度活化的TGF-β超家族却促进软骨细胞肥大、凋亡、软骨内骨化进而推动OA的发展。分泌磷蛋白24(Secreted phosphoprotein 24kD,Spp24),其与TGF-β超家族成员的高亲和性,能否作为OA的潜在治疗靶点值得思考。本文就TGF-β超家族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退变中的角色及Spp24的潜在作用做一综述。

      • 1
    • 生物型短柄的应用有利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距恢复

      付君, 牛二龙, 倪明, 李想, 柴伟, 张国强, 郝立波, 周勇刚, 陈继营

      Abstract:

      目的:比较生物型短柄和标准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股骨偏距的影响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行单侧THA的患者,根据植入股骨柄的特征分为短柄组和标准柄组,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测量THA手术前后的术侧和对侧的股骨偏距、颈干角和下肢长度差异(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分析两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100例(56男,44女)患者,短柄组和标准柄组各50例,平均年龄为51.14(23-7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侧别和初次置换原因分布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短柄组和标准柄组术后LLD分别为2.94 ± 0.39 mm和4.54 ± 0.68 mm(p=0.0460)。与对侧髋关节比较,短柄组和标准柄组术后偏距的偏差分别为3.56 ± 0.38 mm和5.80 ± 0.61 mm(p=0.0023);颈干角的偏差分别为6.95 ± 0.82°和6.96 ± 0.76°(p=0.9929)。结论:生物型短柄比标准柄能更好的恢复正常股骨偏距、重建术后正常生物力学。

      • 1
    • 单侧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金成浩, 蔡迎, 钟杰林, 苏啸天, 靳小龙

      Abstract:

      [目的] 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单侧、双侧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双侧组,均39例。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X线照射数、骨水泥注射量);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的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以及生活质量(QUALEFFO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数、骨水泥注射量均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6个月两组椎体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均相比术前依次降低(P<0.05);而组间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QUALEFFO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6个月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且双侧组术后3d、6个月评分低于单侧组(P<0.05)。[结论] 两种PKP入路方式治疗效果相当,单侧入路可减少手术时间、X线照射及骨水泥注射量,而双侧入路对术后疼痛、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单侧入路。

      • 1
    • 肱骨近端节段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李建鹏, 赵坤, 高翔, 胡永成

      Abstract:

      肱骨近端是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的常见部位之一,切除肿瘤的同时需切除大量骨性结构及软组织,其修复重建在骨肿瘤领域中极具挑战性。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生物学重建、假体重建、同种异体骨-假体复合体重建、反向肩关节置换术、肩关节融合术等,不同术式各具优缺点,临床医生应该结合患者病情及对并发症的耐受性选择最合理的术式。

      • 1
    • 腰椎间盘沉积痛风石六例临床分析

      李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沉积痛风石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和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6例腰椎间盘沉积痛风石患者,患者主要症状是腰痛伴下肢疼痛和(或)麻木。患者均行脊柱内镜手术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前VAS(8.167±0.307)分,术后(1.000±0.365)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腰椎间盘沉积痛风石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中及术后病检可见尿酸盐结晶沉积,经皮椎间孔镜切除有效,术后需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可减少复发。

      • 1
    • 单切口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跟腱末端病并发急性断裂

      张言, 温晓东, 聂光华, 梁晓军, 鹿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切口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跟腱末端病并发急性断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所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32例(32足)跟腱末端病并发急性断裂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31~60岁,平均(45.78±7.49)岁。本组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单切口入路行自体拇长屈肌腱转位代跟腱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使用辅具的时间;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足部功能,同时评估拇趾屈曲力量。[结果] 3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45个月,平均(37.38±3.48)个月。本组病例术后使用辅具的时间为7~16周,平均(11.63±2.31)周;术后3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并经换药后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本组患侧平均拇趾屈趾力量较健侧略有降低,但未见患者诉因屈拇力量不足而影响日常生活情况;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0~100分,平均(94.69±5.62)分,优良率100%;行走 1km后VAS评分为0~3分,平均(0.53±1.08)分,其中完全无疼痛25例(78.13%)。[结论] 单切口拇长屈肌腱转位治疗跟腱末端病急性断裂手术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满意。

      • 1
    • 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重建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

      李超, 于海洋, 付青松

      Abstract:

      [摘要] 目的:观察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重建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临床效果及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15年7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周围植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39岁,平均23.8岁。其中陈旧性结核性5例,先天性8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最小107°,最大150°,平均122.5°;所有患者均合并侧凸,Cobb角11°~128°,平均54.5°。矢状面偏移距离术前平均2.7cm(0.54.6cm)。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均为D级。结果:平均切除2.3个椎体,手术时间为6.6-10.7h,平均7h;术中出血2700-5100ml,平均3000ml;脊髓短缩为1.1~2.1cm,平均缩短1.9cm。融合固定节段为11-15节椎体,平均12.9节。 术后矢状面Cobb角20°43°,平均29.6°,平均矫正率75.9%。术后冠状面Cobb角0°54°,平均12.5°,平均矫正率87.0%。矢状面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7cm(0.54.6cm),矫正至术后平均0.6cm(01.5cm),平均矫正率74.9%。随访25106个月,平均49.2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22°44°,平均30.8°,平均矫正率75.0%,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神经功能恢复到Frankel E级。所有患者截骨矫形及钛网周围植骨部位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及稳定性重建,无钛网下沉,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不仅能有效防止脊髓短缩,提高矫正力,而且使前中柱获得极好的骨性融合和脊柱稳定性重建,能有效预防内固定断裂。

      • 1
    • 平卧位无牵引床应用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AO/OTA 31A1, A2)

      刘爱刚

      Abstract:

      [目的] 比较平卧位无牵引床和使用牵引床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AO/OTA 31A1,A2)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病人(AO/OTA 31A1,A2)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是否使用了牵引床,分为非牵引床组(32例)和牵引床组(3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侧别、AO/OTA分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记录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颈干角(CDA)、尖顶距(TAD)、Harris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无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非牵引床组的手术准备时间短于牵引床组(P<0.05),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CDA、TAD 及Harris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AO/OTA 31A1, A2)时,平卧位不使用牵引床和使用牵引床一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准备时间更短。

      • 1
    • 计算机辅助桡骨远端掌侧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

      张琦

      Abstract:

      目的:分析在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桡骨远端掌侧柱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41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记为A组;剩余44例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桡骨远端掌侧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为B组。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2个月患侧与健侧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和腕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手术持续时间短于A组(P<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腕关节负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健侧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侧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分布及优良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与A组相近(P>0.05)。结论:对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桡骨远端掌侧柱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减轻创伤,缩短手术时间,还可改善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和腕关节活动度,保证腕关节功能良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 1
    • 踝关节镜下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波

      Abstract: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2018年1月1日致2019年10月31日,通过踝关节镜下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距骨软骨损伤病例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3岁(28-63岁),Hepple改良分型:Ⅲ期距骨外侧损伤18例,Ⅳ期9例、V期5例,术后制动2周,后嘱无负重关节活动,术后1个月佩戴护具逐步负重,术后3个月完全负重,术后每3个月复查同时以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及MRI再次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1例失访,平均随访6.3个月。末次随访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79.13±3.27)分,术后(92.13±2.58)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提示骨髓水肿消失10例,水肿范围较术前减小18例,骨髓水肿范围未明显减小3例。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镜下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粗隆柄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截骨导航工具的研制及应用

      陈立军, 薛防震, 宋益挺, 褚武

      Abstract:

      目的 探讨截骨导航工具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2~2017-12间采用粗隆柄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7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39例术中采用自行研制的截骨导航工具(观察A组),38例采用原配的截骨模板(对照B组)。比较2组截骨成型的操作时间(JT)、总手术时间(ZT)、术中出血量(SL)、下床活动时间(XT)、术后1 年Harris评分。结果 7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平均18个月。观察组截骨成型的操作时间、总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年Harri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粗隆柄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手术过程中,使用笔者研制的截骨导航工具,使多向不确定的截骨程序变成了可控的导向通道操作,快速完成该手术的关键操作步骤,从而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 1
    • 指动脉逆行岛状瓣蒂部改良设计修复指端缺损

      , 王金国, 鲁玉州

      Abstract:

      目的:探索以指掌侧固有动脉远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时蒂部皮肤切口新方法并改良缝合新策略,以减少因蒂部卡压造成的皮瓣坏死。方法:2017年10月到2019年1月,运用损伤手指的隐蔽侧近节侧方指掌侧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组织缺损32例38指。术后观察转移皮瓣的肿胀程度、手指屈伸功能。结果:手术后38指转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2例(2指)失访,手术后患指恢复满意。结论:改良新方法切取的皮瓣蒂部经创新方法缝合后较宽松,有效避免了蒂部卡压问题,且允许保留宽度达1cm的蒂部,保证了转移皮瓣的静脉回流畅通,保证了皮瓣的成活。

      • 1
    •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鲁玉州, 王金国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23例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VSD组),22例单纯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对照组);记录两组治疗后患侧肢体的疼痛VAS评分,踝肱指数,患肢足部皮温及患者足部溃疡愈合时间,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踝肱指数及患肢足部皮温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比较,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的踝肱指数,患肢足部皮温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疗效满意,VSD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减轻患肢疼痛,改善患肢微循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快溃疡创面愈合。

      • 1
    •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卒中偏瘫侧肢体股骨颈骨折

      李树明, 陈晶

      Abstract:

      [目的] 分析使用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例脑卒中偏瘫侧肢体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选择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资料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排斥反应、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7~19个月)。VAS均值:术前6.1±1.7分、术后1周2.4±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均值:术前33.5±3.8分,术后各随访节点数值与随访时间呈线性关系,至末次随访为84.7±6.2分,包括优5例,良11例,可2例,差3例,治疗优良率76.2%(1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股骨颈骨折,可避免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对于患侧肢体肌力≤Ⅲ级的病例选择性使用,配合积极的术后康复训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1
    • 外置锁定钢板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程杰, 孙明启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外置锁定钢板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9例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均采用外置锁定钢板一期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25~61岁,平均43岁。末次随访时评估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关节功能、深部感染、钉道感染和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评定治疗的疗效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钉道松动、无深部感染发生。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周(10周~17周)。1例患者发生钉道感染,1例患者因术前挫伤致局部软组织坏死,未特殊治疗自行脱痂。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评定治疗的疗效,优1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4.74%。结论 采用外置锁定钢板可作为一期治疗Gustilo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 1
    •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的研究进展

      李谓林, 朱永展, 魏世隽

      Abstract: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尤其是踝关节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限,约有20-4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经典的Brostr?m-Gloud手术是韧带修复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关节镜下ATFL修复的微创技术成为发展热点,尽管对镜下修复的可靠性以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等问题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镜下修复可以获得开放修复类似的结果,且术后恢复更快。

      • 1
    • 导板辅助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不连

      许春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估导板辅助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应用该方法治疗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8例,年龄19岁~51岁,平均31.4岁。术前对双髋行CT容积扫描,留取数据后,利用Mimic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有用数据,并结合3-D打印机制作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对转子间进行外翻截骨并利用DHS进行内固定。术后进行复查并手术前后的数据作对比。[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骨不连均愈合。随访至少10个月, 未发现内置物的松动和股骨头坏死征象。术后效果与术前设计一致,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arris评分平均得分在83.875分(术前37.5分)。[结论] 导板辅助下转子间外翻截骨治疗股骨颈骨不连的疗效确切。导板辅助下实施手术,减少了对手术者的主观依赖,使得手术过程更准确、更简便。

      • 1
    • 骨搬移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并发症分析

      刘福尧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2例的下肢长骨骨缺损病例,男93例,女9例,年龄12岁至71岁,平均34.6岁;股骨13例,胫骨89例。对治疗过程中(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02例均获得10-30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在随访的102例患者中,有81例患者出现147例次不同类型相关并发症(其中57人获得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 37 例,针道感染 33 例,膝关节活动障碍 9例,踝关节活动障碍 24 例,皮肤凹陷 17 例,力线偏移 8 例,外架卡压皮肤 5 例,皮肤热损伤 5 例,感染复发 3 例,神经损伤 2例,血管损伤1例,腓骨小头脱位 1例,断针 1 例,截骨端成骨不良1例。经抗感染、更换针道、换药、调整外架、加强功能锻炼、再次手术等处理,均可得到有效解决,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虽然术中、术后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恰当的对症处理,仍然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效降低了致残率和截肢率。

      • 1
    • 下胫腓联合固定用导向装置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郭晓泽, 章莹

      Abstract:

      目的 设计下胫腓联合固定用导向装置,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设计并制作出下胫腓联合固定用导向装置。2017年1月~ 2018年12月,纳入3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利用下胫腓联合固定用导向装置进行下胫腓联合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观察术后术口愈合情况;评估内固定是否松脱断裂;根据AOFAS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角度。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6.07±3.24)个月。无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经加强换药1周后愈合。术后1年,踝关节活动度已趋近于健侧。按照AOFAS评分,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100%。结论 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利用下胫腓联合固定用导向装置对其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术后效果可靠,最大程度地恢复了踝关节的功能。

      • 1
    • 截骨矫形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早期临床疗效

      徐世明, 黄佳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截骨矫形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患者12例,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关节外截骨延长、髂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的桡骨长度、桡骨掌倾角、尺偏角、视觉模拟评分、改良 Mayo 腕关节评分及Cooney评分,并记录手术并发症。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9-24(18.0±3.7)个月随访。掌侧移位畸形与背侧移位畸形术后骨性愈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掌侧移位掌倾角、背侧移位掌倾角、桡骨长度、尺偏角、VAS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Cooney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名患者出现拇长伸肌腱肌腱炎。 结论 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采用关节外截骨延长、髂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开展。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融合髋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韩宏德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融合髋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4例融合髋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45~60岁,平均51.7岁。融合原因均为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髋融合,髋融合病程3~10年,平均5.6年。骨折原因为:跌伤7例,车祸伤5例。外伤到手术时间2~7天,平均2.8天。[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年,平均4.6年。术后3天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髋部无疼痛,无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85~100分,平均94.8分。至末次随访,骨折均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松动,无假体断裂、骨溶解、臼杯假体移位、股骨柄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融合髋合并股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

      • 1
    • 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分析

      程晓康, 卞富成, 刘兆宇, 冯超, 杨丰凯, 杨宁, 陈宾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术(PTED)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6例,均为L4-L5椎体滑脱;所有患者均为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受压症状。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优良率。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手术时间40-100min,平均(66.5±16.0)min。患者术后12个月VAS 、ODI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3±1.2) vs(7.3±1.2)分,(21.6±8.6)% vs(65.7±9.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acNab优良率为84.6%。 手术前后滑脱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9±2.2)% vs(14.1±2.2)%。结论 对保守治疗无效且合并较多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可尝试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术缓解患者下肢神经根受压症状。

      • 1
    • 人工蚕丝韧带复合BMSCs重建ACL的实验研究

      杨继祥, 贾庆卫

      Abstract:

      摘要:[目的]将人工蚕丝韧带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成复合生物材料,重建兔前交叉韧带(ACL),研究其在膝关节内修复ACL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去除其右侧前交叉韧带。在实验组中,用复合材料重建ACL,在对照组中仅用蚕丝韧带重建ACL。分别于术后4w、8w、12w解剖膝关节,观察内植物形态变化、内植物HE染色切片及内植物与骨界面演变。[结果]蚕丝韧带交联后呈蜂窝状,增大了蚕丝纤维的表面积,有利于BMSCs的贴壁生长。术后4w、8w、12w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及骨界面软骨细胞增殖活跃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12w形态已类似正常ACL,表面有血管贯通,切片后HE染色可见大量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成纤维细胞增生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在膝关节微环境中可以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利于软骨生长,增强韧带-骨的愈合强度,促进人工蚕丝韧带中弹性纤维及血管的再生,促进韧带的修复。

      • 1
    • 幼儿外伤性上胸椎骨折脱位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柳晓林, 施进兴

      Abstract:

      -

      • 1
    • 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强直性脊柱炎继发中度髋臼内陷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王业鑫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强直性脊柱炎继发中度髋臼内陷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10例(1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存在继发中度髋臼内陷,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1~50岁,平均(42.80±4.69)岁,术前病程为7~23年,平均(14.60±4.84)年。15髋均采用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积极行患肢康复锻炼,预防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并记录患髋Harris评分。对植骨愈合情况、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髋臼内陷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46.27±17.92)个月。髋臼处植入的自体骨在术后3 ~8个月,平均(5.27±1.67)个月开始长入,约12个月时达完全愈合。至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7.27±4.64)分提高到术后的(86.93±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内缘到Kohler’s线的距离由术前(12.40±1.55)mm降低至术后(0.73±1.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结论] 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继发中度髋臼内陷患者,采用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能够有效恢复髋臼骨量并取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1
    •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随访研究

      李小鹏, 韩欣颖, 高加智, 徐兆万, 厉锋, 王军, 滕延斌, 张扬, 陈乃旺

      Abstract:

      背景:近几年腰椎布氏杆菌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腰椎布氏杆菌病手术入路、手术方式不尽相同。目的:回顾性总结本科室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01至2017-01-01期间,脊柱外科收治的经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患者16例,分析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治疗16例患者。其中药物治疗平均(3.59±0.67)个月,治疗前后 VAS 评分8.06±1.38,0.75±0.70,治疗前后Cobb角38.24±5.40;5.86±11.92 。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优点:术野暴露清晰,病灶清除彻底,不损伤腰椎后柱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恢复病变节段高度,起到一定矫形作用,创伤小,神经减压充分,同时在坚强内固定基础上可早下地活动,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 1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老年髋关节骨折的诊疗特点

      田大为, 吴小宝, 戴繁林, 张鹏, 段连鸿, 程洲, 仲先春, 熊敏

      Abstract: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老年髋关节骨折的诊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收治的髋关节骨折病例9例。分别记录本组9例死亡率,及感染新冠肺炎发生率,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手术病人搜集伤口愈合及手术出血量。并搜集术后1周的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9例病人无死亡病例发生,无新冠肺炎病例发生。全部病例无血管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发生,无皮肤缺血坏死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关节置换5例,术后1周髋关节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全部为优。全部病人术后3天下地部分负重行走。[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合适的麻醉手术方式,加强隔离,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老年髋关节骨折的诊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1
    • 关节镜下治疗未成年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康健, 付志厚, 孙海宁, 王冰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治疗未成年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年7月-2017年3月我科收治的未成年人盘状半月板患者共21例(22膝),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6-17岁,平均年龄12.3岁,左膝12例,右膝8例,双膝1例,术前病程4天-50个月,其中7例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治疗。采用Ikeuchi半月板术后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Lysholm 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8.5个月。根据Ikeuchi半月板术后功能评分系统:优17膝(77.3%),良4膝(18.2%),可1膝(4.5%),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45%。术前Lysholm 评分为67.7±12.8分(39-79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96.8±3.2分(90-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必要时辅以半月板缝合技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明确,是治疗未成年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理想手术方式,早期实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使其尽可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减少骨性关节炎等关节退变性疾病的发生。

      • 1
    • 多元化镇痛在高龄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的临床对比研究

      牛宁奎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多元化镇痛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高龄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4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80例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高龄患者(年龄>65岁)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组):40例患者术中在切周围采用 0.5%罗哌卡因由深至浅地对手术区域进行逐层局部浸润麻醉 ;B组(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或术前72h开始每日口服塞来昔布进行超前镇痛。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时间、追加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多元化镇痛对高龄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齐,具有统计学可比性。实验组术后6h、12h、24h、48h、72h视觉模拟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时间、追加镇痛药物的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在切口周围浸润局部镇痛模式可显著缓解高龄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后的疼痛,减少首次追加镇痛药时间、追加镇痛药物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临床疗效满意。

      • 1
    •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刘姣姣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回顾国内外文献,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7例经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合病理结果,观察并分析病灶易发部位、形态、分型、影像学特点和强化方式以及鉴别诊断。[结果] 7例患者中发生于胸椎5例,腰椎1例,腰骶椎1例。1例位于硬脊膜前方,6例位于硬脊膜后方。3例局限于椎管内生长(I型,3/7,42.8%),4例沿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患侧椎间孔扩大(II型,4/7,57.2%)。肿瘤是由脂肪和血管组成,7例患者MRI表现存在流空血管2例,内部可见脂肪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7例患者中4例做了CT,其中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2例;内密度较均匀3例,内密度不均匀1例;4例均未见坏死及钙化。[结论] MRI是诊断椎管内血管脂肪瘤的较可靠的影像学方法,能够更好的观察到肿瘤部位、形态及其分型,有助于及时做出定位、定性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案。

      • 1
    •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保护性治疗

      沈锋, 洪志群, 林国兵, 李平生, 康一凡, 谢志敏

      Abstract:

      目的 探讨青少年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保护性治疗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8 月至2018 年3 月对18 例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分别应用2根双股Ultrabraid线活扣套扎ACL,借助前叉定位器在骨槽边缘的前内及前外钻入2.0mm克氏针后形成胫骨隧道,平面位于胫骨平台骺板以上,分别经直径2.0mm骨隧道将Ultrabraid线引出后沿骨表面下行至胫骨骺板平面下方、胫骨结节内侧PUSHLOCK螺钉加压内固定。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进行随访,内容包括前抽屉试验,KT1000,Lysholm 及IKDC 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病例末次随访均达到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 Lysholm 评分平均为(95.4±1.6)分,前抽屉试验阴性,KT-1000前移差值平均为(1.2±0.8)mm,IKDC评分:18例均为A类。结论 青少年胫骨近端骨骺未闭, ACL止点撕脱骨折采用2条Ultrabraid线活扣套扎,避开骺板的胫骨隧道技术联合PUSHLOCK锚钉加压内固定技术复位固定,安全可靠,不损伤骨骺,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 1
    • 快速康复在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白伟侠, 卢连君, 田晓霞, 曹彭凯, 刘磊

      Abstract:

      [目的]比较快速康复方法与传统康复方法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康复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快速康复方法进行术后康复,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法进行术后康复,比较两组患者两组术后2周,1个月和6个月时Harris Hip Score (HHS)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术后2周,1个月和6个月时,H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和家属术后满意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快速康复在老年THA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可行,效果可靠,可进行大力推广。

      • 1
    • MIS-TLIF治疗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与不伴继发性脊柱侧凸的对比研究

      朱广铎, 镐英杰, 于磊, 彭诚, 王义生

      Abstract: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伴与不伴继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因单节段LDH行MIS-TLIF手术的78例患者,按有无继发性脊柱侧凸分为两组:侧凸组32例,非侧凸组4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侧凸组手术前后冠状面参数。比较两组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PI与LL差值(PI-LL)、胸椎后凸角(TK)、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分析临床与影像学指标差值相关性。[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VAS及ODI评分较术前减小(P<0.05)。侧凸组术前PT、SVA、PI-LL偏大,SS、LL、TK偏小(P<0.05);术后两组PT、SS有明显差异(P<0.05)。侧凸组术后PT、SVA、PI-LL及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减小(P<0.05);VAS腰痛评分差值与PI-LL、主弯Cobb角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LL差值呈负相关(P<0.05);VAS腿痛评分差值与SVA差值呈正相关(P<0.05);ODI评分差值与PI-LL差值呈正相关(P<0.05)。非侧凸组SVA较术前增大(P<0.05),VAS腰痛评分、ODI评分差值与SVA差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MIS-TLIF治疗成人LDH伴与不伴继发侧凸的疗效相似;侧凸组与非侧凸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存在较多差异,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变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

      • 1
    • 颈前路手术后口服亚甲蓝在诊断早期食管损伤中的应用

      李继刚, 李涛, 张喜善, 孙兆忠, 马晓春, 孙桂森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早期发现颈椎前路手术后食管瘘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5所三甲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6182例颈椎疾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6小时即开始口服亚甲蓝溶液,若引流管内或切口内有蓝色液体渗出,则考虑存在食管瘘。结果:1例颈椎结核患者术中发现了食管瘘,未进行修补;10例在术后第1天口服完500ml亚甲蓝溶液后发现了早期食管瘘,无迟发性食管瘘发生。所有患者均采取禁饮食,留置胃空肠管,预防感染及对症营养支持治疗后获得治愈。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后并发食管瘘诊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进食之前留置胃空肠管旷置处理即可治愈。颈前路术后口服亚甲蓝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诊断早期食管瘘的方法。

      • 1
    •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症

      陈宇飞, 李京元, 张红星, 张金康, 郑超, 薛静, 厉晓杰, 彭页, 杜俊杰

      Abstract: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回顾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25例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canal stenosis,LCS)患者,均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以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视觉疼痛指数(VAS)腰痛/腿痛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连续行走距离、Cobb角、矢状垂直间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 , LL)、手术满意度等评价指标,观察及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24月(平均13.75±4.35月)。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5.61±10.43min,手术出血量平均83.78±12.45ml,术后引流量平均128.62±31.42ml,术后卧床时间平均2.86±0.85天。发生1例脑脊液漏(4%),1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1周VAS腰痛评分均较术前稍下降(p>0.05),最终随访VAS腰痛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下降(p<0.01);VAS腿痛评分、ODI指数及连续行走距离在术后1周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最终随访时VAS腿痛评分、ODI指数及连续行走距离较术前及术后一周进一步改善(p<0.01)。术后一周及最终随访时侧凸Cobb角、SVA及LL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随访时,22例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88%),3例基本满意(12%)。[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ADS伴1-2节段的双侧LCS,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1
    • Hangman骨折(Ⅱ型及Ⅱa型)的外科治疗:附首例Hangman骨折伴颈2后脱位病例报告

      陈宇飞, 马双, 张红星, 李京元, 张金康, 郑超, 薛静, 厉晓杰, 彭页, 杜俊杰

      Abstract:

      [目的]:探讨C2-3 ACDF治疗Hangman骨折(Ⅱ型及Ⅱa型)的手术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23例Levine和Edwards分型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Ⅱ型骨折17例,Ⅱa型骨折6例。均采用C2-3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以VAS颈部疼痛评分、NDI指数、ASIA评分、术后并发症、C2-3成角、C2-3移位、C2-3椎间植骨融合率及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观察及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87±5.00月(范围:6-24月)。术后1周VAS颈痛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6月VAS颈痛评分及NDI指数进一步下降,且较术后1周及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例术前ASIA评级为D患者,术后1周ASIA评级仍为D,术后6月ASIA评级变为E。术后1周C2-3成角由术前的(11.26±4.00)度下降至(2.44±1.50)度(p<0.01),C2-3位移距离由术前的(4.21±1.47)mm下降至(0.96±0.82)mm(p<0.01)。术后6月C2-3成角及C2-3位移距离与术后1周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随访时,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率为86.96%,基本满意率为13.04%,无不满意患者。随访6月时22例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95.65%,1例未达到骨性融合者延长随访时间至9月时达到融合。[结论]:前路C2-3 ACDF治疗Hangman骨折疗效满意,应作为无前路手术禁忌的单纯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

      • 1
    • 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

      周金良, 熊浩, 王伟, 范存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 年12月20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于我院行开放松解术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性别、伤侧、伤后至本次入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16~33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从术前的33.50°提高到术后的124.5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63.25分提高到术后的9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优13例、 良6例、中1例,优良率95.0%。结论 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后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1
    • 基于Dubberley分型成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治疗

      胡健, 刘红国

      Abstract:

      目的 探讨按照Dubberley分型分组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据此建立规范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第971医院自2014年2月至 2018年12月收治的24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 17~60 岁,平均 35岁,手术时间平均为伤后4.5天。依据Dubberley 分型分类伤者: ⅠA 型3例、ⅠB 型2 例、ⅡA型6例、ⅡB 型 2例、ⅢA型5例、ⅢB 型 6例。手术入路: 肘关节外侧入路 14例、外侧加前外侧入路2例、后正中入路 8例; 以Herbert螺钉、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克氏针固定,6例加用微型锁定支撑钢板,2例加用铰链式外固定架。观察肘关节屈伸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 12~48个月,平均随访 16.5 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周,肘关节活动度伸展平均为6°(0~15°),屈曲平均为120°(95°~135°)。Mayo评分优良率 91.7% , 1例出现关节僵硬,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根据Dubberley 分型可快速确定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易于临床实践,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Dubberley 分型能否获得关于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规范治疗方案尚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证实。

      • 1
    • 多节段椎体成形术后短期内夹击椎序贯骨折1例

      辛大森, 高书明, 程才, 孙洪江

      Abstract: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床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较常见,但多节段腰椎椎体同时压缩骨折并不多见,多节段腰椎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短期内夹击椎无明显诱因序贯骨折更为少见,我们收治1例老年患者,轻微外伤后出现4节椎体同时压缩性骨折,一期椎体成形术后2节被夹击椎体序贯出现骨折,现报道如下

      • 1
    • 硬膜外静脉丛扩张致间歇性跛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黄伟敏, 王磊, 于秀淳

      Abstract:

      目的 报道一例因椎管内硬膜外静脉丛扩张所致间歇性跛行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点。 方法 一例64岁女性因“腰痛伴间歇性跛行2月”就诊,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腰椎MRI可见椎管内L4-S1节段硬脊膜前方条索状、迂曲的异常占位影,T1及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以“标题/摘要”或 “主题词”为检索条目,检索Pubmed, Web of Science及Embase数据库,检索词为“epidural venous varicosity”OR“epidural venous enlargement”OR“extradural varix”OR“epidural varices”OR“epidural varix”AND “lumbar ” OR “spine” OR “spinal”。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并分析结果。 结果 患者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显示肺癌并广泛转移,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受累,诊断为“椎管内静脉丛扩张”。行化疗后腰痛及跛行症状部分缓解,未行手术治疗。共42篇文献报道了腰椎椎管内静脉丛扩张所致腰痛或下肢症状,但仅2篇文献纳入的2例患者有明确的间歇性跛行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MRI表现同本例患者相似,横断面上椎管内前静脉丛两条纵弓形成“眼镜征”特异影像学表现。 结论 椎管内静脉丛扩张导致间歇性跛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疾病,MRI横断面“眼镜征”可能为特异影像学表现,可疑患者应进一步行腹部CT检查寻找病因。

      • 1
    • 急性创伤性肩关节上脱位伴肱骨大结节骨折并肩袖损伤1例报告

      曾本强, 卢冰, 刘攀, 秦谊, 罗凌云, 李想

      Abstract:

      创伤性肩关节脱位临床多见,以前脱位为主,上脱位罕见。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因车祸引起的肩关节上脱位伴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并肩袖损伤患者,闭合复位失败,行手术治疗。手术切开,牵引复位肱骨头;复位撕脱的肱骨大结节并固定;修复肩袖。术后6月随访患肩功能恢复正常。

      • 1
    •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骨细胞及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滕飞, 路凡, 何良志, 李睿, 张小辉, 滕元君, 王红, 汉华, 夏亚一

      Abstract:

      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作为一种新型且效果理想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超声治疗手段,现在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以较低的能量强度以及脉冲波形式输出为特点,主要通过热效应及机械效应对人体产生作用。在促进骨折愈合的过程中,LIPUS对主要的骨细胞都可以产生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对LIPUS对骨细胞以及骨折愈合的作用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1
    • 内皮间质转化参与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

      田鹏, 刘军, 马信龙

      Abstract: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的软组织中出现病理性骨形成,临床上发生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和肌腱,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异位骨化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通过内皮间质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o-MT)形成的间充质干细胞中间体分化为骨细胞。组织微环境中局部炎症信号因子或其他因子能够介导内皮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来诱导异位骨化。本文将总结Endo-MT在异位骨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 1
    • 疫情期间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实践探索

      宋炎成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老年髋部骨折的诊治管理,并评估我院实施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后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开始,我院采用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对老年(≥60岁)髋部骨折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并优化其诊治流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采用共管模式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1例。与共管模式实施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分为共管模式组及共管模式前组。从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3个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疫情期间,没有出现发热患者的漏诊、误诊;全科医护人员未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共管模式组患者行PFNA手术的切口长度优于共管模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其余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共管模式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共管模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通过骨科与急诊外科共管模式、多学科协作等应对策略,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可以缩短老年髋部骨折的术前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 1
    •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结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延长治疗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

      詹晓欢, 王朝辉, 高峻青, 付记乐, 李雪, 李卓伟, 王兮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结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延长治疗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例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的患者,摄双下肢全长片,股骨短缩3.50~8.00cm,观察记录治疗前患肢股胫角、远端股骨外侧角及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结合股骨近端截骨,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延长的手术方式治疗,观察记录治疗结束后患肢股骨延长长度、股胫角、远端股骨外侧角、膝关节活动度、钢板拆除时间、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外固定指数,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股骨延长部位成骨良好,延长长度3.00~7.00cm,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14~21月,外固定指数2.67~4.67月/cm,钢板拆除时间17~22月,随访至取出钢板术后4~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股胫角、远端股骨外侧角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86~98分,优5例,良1例。 [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结合Orthofix单边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矫治膝外翻合并股骨短缩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自体髂骨混合骨形态蛋白(BMP)原位修复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对比研究

      赵广民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价自体髂骨混合骨形态蛋白(BMP)原位植骨对青年腰椎峡部裂愈合的效果,探索有效促进腰椎峡部裂植骨愈合方法。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80例青年腰椎峡部裂病人。纳入标准为反复腰痛有或无下肢疼痛麻木症状,影像学诊断明确的腰椎峡部裂病人,年龄18-35岁,严格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无腰椎滑脱或一度滑脱,无明显椎间盘突出并神经压迫,单一节段双侧峡部裂,影像学资料完整,随访大于6个月。排除标准:病史小于半年,单侧峡部裂,年龄大于35岁,两节段以上峡部裂,合并椎间盘突出并有明显神经压迫,腰椎滑脱大于2度,影像学资料不完整,随访小于6个月。80例病人分成2组,A组为峡部植入自体髂骨组,B组为峡部植入自体髂骨联合BMP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峡部清理原位植骨,节段间椎弓根钉固定。影像学采用腰椎正侧位片,屈伸侧位片,腰椎CT及矢状位重建,腰椎MR。临床效果评价采用VAS评价腰痛改善情况,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各随访期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腰椎CT及矢状位重建及轴位像观察峡部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半年,1年,1年半及2年门诊随访,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峡部愈合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VAS和ODI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病人在术后不同随访阶段VAS,ODI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峡部愈合方面,术后三个月,半年,1年两组在愈合率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术后1年半,两组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采用峡部原位自体髂骨植骨合并BMP可以有效促进峡部骨愈合。

      • 1
    • 降钙素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的荟萃分析

      韩金昌, 李禄, 杨莹, 刘爱峰, 杨光, 周鑫, 黄朋涛, 张晓宇

      Abstract:

      [目的]系统评价降钙素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2月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降钙素辅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包括3213例患者,其中降钙素辅助治疗组1616例,对照组15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降钙素辅助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的VAS评分[MD=-2.43,95%CI:(-2.77,-2.10), P<0.01]及Lequesne评分[MD=-2.47,95%CI:(-2.72,-2.23), P<0.01],提高了有效率[RR=1.15,95%CI:(1.02,1.30), P=0.02],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RR=1.28,95%CI:(0.64,2.56), P=0.49]。[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辅以降钙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有效率,且不会影响不良反应率,但受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以上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 降钙素,膝,骨性关节炎, Meta分析

      • 1
    • 髋关节镜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王婕

      Abstract: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治疗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femoro 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凸轮型FAI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术,27例)和B组(采用髋关节镜进行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改良Harris评分、髋关节屈曲角度、屈曲90°内旋范围、术后疗效、α角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 15.13±2.14)个月。(1)B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显著短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A组(18.51%),差异显著(P<0.05);(2)两组患者术后改良Harris评分、髋关节屈曲角度、屈曲90°内旋范围均较术前增加,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末次随访,B组疗效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3)术后B组α角为(45.61±7.46°),明显优于A组α角(40.36±6.58),差异显著(P<0.05)。结论:髋关节镜下治疗凸轮型FAI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接受度及满意度较好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使用。

      • 1
    •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研究

      马远, 叶向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ASD)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L4/5单节段LSS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组(TLIF组,n=76)和MIS-TLIF组(n=52)。比较组间手术相关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影像学测量腰椎前突角(LL)、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DH)、上位关节突关节侵扰(FJV)。[结果] MIS-TLIF组的手术时间长于TLIF组,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IS-TLIF组优良率为88.46%,与TLIF组的8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LL、FSA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相邻节段ROM均有所升高,DH均有所丢失(P<0.05),但MIS-TLIF组的L3,4节段的DH丢失量及ROM增加量均低于TLIF组(P<0.05)。MIS-TLIF组的FJV、ASD发生率分别为13.46%、9.62%,低于TLIF组的36.84%、28.95%(P<0.05)。[结论] MIS-TLIF治疗L4/5单节段LSS安全有效,可获得与常规TLIF相当的近中期疗效,且可降低ASD发生风险。

      • 1
    • 病变节段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

      丁秀芳

      Abstract:

      目的 探讨病变节段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仍存在同侧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及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及神经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夹脊穴电针治疗。 结果 ① 本研究时间内我院共开展PELD手术835例,其中82例患者术后出现残余症状,总发病率为9.82%,69例符合纳入标准。②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侧别、病变节段及突出类型、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患者BMRC感觉功能损伤分级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恢复率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腰痛ODI指数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均ODI指数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病变节段电针能够显著减轻PELD术后病变节段疼痛,改善神经根的炎性病变,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1
    •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β-CTX、ALP、IGF-1水平的测定及临床价值分析

      韩利伟

      Abstract: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测定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8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其中合并骨质疏松症52例,未合并骨质疏松症37例。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d、7d和14dβ-CTX、ALP、IGF-1水平。结果:术后第7d、14d,老年髋部骨折患者β-CTX水平较术前及术后第1d显著上升,ALP、IGF-1水平较术前及术后第1d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1d、7d、14d,女性、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者β-CTX水平均高于同一时间点男性、未合并骨质疏松者,术前、术后第1d、7d、14d,ALP、IGF-1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男性、未合并骨质疏松者(P<0.05)。术后1周内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好,人工关节位置正常,2周后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无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β-CTX水平上升,ALP、IGF-1水平下降可能反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且在骨质疏松和女性患者骨丢失更为明显,可指导围术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 1
    • 短节段融合固定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评价

      孙晓辉

      Abstract:

      [目的]回顾性比较短节段与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患者103例,根据手术融合固定节段不同分为短节段组(62例)和长节段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期间疗效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1)短节段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长节段组(P<0.05);(2)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有改善(P<0.05);(3)末次随访短节段组术后断钉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长节段组(P<0.05);(4)相较于术前,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在治疗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效果好,能够显著纠正侧凸畸形并缓解症状,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临床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融合固定节段。

      • 1
    •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疗效及融合器沉降度随访研究

      刘名, 王凯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LDD)的疗效及融合器沉降度。[方法] 选取实施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LDD患者127例,其中,单侧内固定者55例为单侧组,双侧内固定者72例为双侧组。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并通过腰椎CT测量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计算融合器沉降度。[结果] 单侧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椎旁肌纤维化率及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均低于双侧组(P<0.05),但两组并发症率、植骨融合率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融合器沉降率、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节段与双节段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DD可获得与双侧内固定相近的长期疗效,且对融合器沉降度无明显影响。

      • 1
    • 腕关节镜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中的临床研究

      石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腕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腕关节镜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Cooney腕关节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12±0.51)vs(3.91±0.59)d(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骨痂评分多于对照组(54.37±7.03)vs(43.19±5.82)min、(3.84±0.46)vs(3.18±0.37)分,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11.06±1.29)vs(13.27±1.6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oney腕关节评分均较术前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7.67%vs83.72%(P<0.05)。[结论] 腕关节镜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肯定,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和安全性高等特点。

      • 1
    • 关节镜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中的临床价值

      杨国志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7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根据重建MPFL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术中触摸股骨内上髁定位,27例)和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定位,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后Lysholm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股骨隧道距离及髌骨角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 14.13±2.0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Lysholm 评分、AKS评分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三维CT重建测定股骨隧道距离,对照组股骨隧道等距点距离为(7.32±0.81)mm,观察组为(3.25±0.91)mm,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髌骨轴位X线片测定髌骨角度,对照组髌骨角为(10.3°±3.9°),观察组髌骨角为(12.2°±4.1°),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患者接受度及满意度较好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使用。

      • 1
    • 肌骨超声动态监控下针刀选择性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小晨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肌骨超声动态监控下针刀选择性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肩关节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肩关节前后入路选择性松解治疗。在术前和术后3周、12周,评价两组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视觉模糊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 simple shoulder test, SST)及喙肱韧带厚度(coracohumeral ligament,CHL)、后方关节囊厚度(posterior capsule thickness,PCT)、盂肱距离(glenohumeraldistance,GHD)。结果 ①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及S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及12周,VAS评分及SST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术后3周,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观察组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周和12周,观察组SS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 术后12周,观察组前屈、外旋、内旋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展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2周,观察组CHL、PCT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GHD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骨超声动态监控下针刀选择性松解治疗冻结肩操作安全、中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刀松解术。

      • 1
    •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与肿瘤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

      杨清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与肿瘤型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8年3月我科治疗的30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17例采用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保膝组),13例接受瘤段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保肢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 MST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 ①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比较,保膝组显著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保膝组3/17例(11.76%),关节置换组2/11(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保膝组的MSTS评分及HSS评分显著高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④Campanacci分级Ⅲ级患者复发率显著高于Ⅱ级,同时肿瘤体积≥200ml的复发率显著高于<200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术后肢体功能优于肿瘤型假体置换,肿瘤自身的病理分级及体积是影响其复发的关键因素。

      • 1
    • 骨水泥钉强化结合小关节松解在骨质疏松脊柱畸形中应用

      李晖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骨水泥钉强化结合小关节松解在骨质疏松脊柱畸形中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我院脊柱外科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因脊柱畸形收治的患者,从中选取符合研究需求者172例。患者依据手术固定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82例患者接受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结合小关节松解;对照组90例患者接受传统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结合小关节松解。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手术一般指标及随访情况、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影像学矫形指标。[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内,所有患者均术后一期愈合,研究组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未出现螺钉松动者,而对照组出现6例螺钉松动者。(2)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ODI及JOA评分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DI及JOA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ODI及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畸形患者的救治与痊愈的难度较高,选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结合小关节松解具有安全、高效、稳定的优势,可有效解决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固定的难题、降低螺钉脱落与矫形丢失的可能性,提升固定与矫形效果,规避二次手术的潜在风险,最终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与远期生存质量。

      • 1
    • 全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

      陈星, 万趸, 熊小明, 石华刚, 邓轩赓, 顾韬, 宋偲茂, 侯伟, 李庆龙

      Abstract:

      目的:探讨全麻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安全性。方法:75例患者,按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36例,全麻组39例,两组均行椎间孔入路,全麻组手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改良Oswetry评分、椎间隙高度、有效椎管率及两组手术时间。分析两组麻醉效果、满意度、恐惧焦虑状态、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75例患者完成6个月及以上随访。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有效椎管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与局麻组麻醉效果、满意度、恐惧焦虑状态、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满意度高,麻醉效果良好,术中恐惧焦虑状态低,不良反应率低,与局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结论:在全麻下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

      • 1
    • 胫骨结节远端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韩昶晓, 田向东, 王剑, 朱光宇, 谭冶彤, 雷鸣, 马晟, 胡元一, 李述文, 陈汉东, 黄叶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胫骨结节远端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以及与单纯关节镜清理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治疗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13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HTO联合关节镜组(n=65)与关节镜组(n=68);记录术前与术后12月的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 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估力线情况,术前、术后3月、术后12月的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the Westrn Ontario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联合组WBL由术前的16.34%±2.18%改善为术后12月的60.32%±2.89%,FTA由171.17°±1.87°改善为179.8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的WBL、FT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主观指标方面,联合组与关节镜组的VAS、HSS、WOMAC评分在术后3月、12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的VAS、HSS、WOMAC评分较关节镜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结节远端截骨术联合关节镜可以有效地改善内侧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清理膝关节内部病变,缓解症状;对比单纯关节镜清理有更显著的早期疗效。

      • 1
    • 四枚空心钉菱形四壁支撑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孙彦豹, 金宝城, 王静, 白冰, 赵胜军, 侯艳

      Abstract:

      [目的]:通过与三枚空心内固定比较,分析应用四枚空心钉菱形四壁支撑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33例采用闭合复位四枚空心钉菱形四壁支撑内固定手术治疗(四枚菱形固定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三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三枚常规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指标、临床随访结果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不愈合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枚菱形固定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率及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低于三枚常规固定组,Harris评分优良率、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最大屈髋度数优于三枚常规固定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优于三枚常规固定组,股骨颈短缩程度低于三枚常规固定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四枚空心钉菱形四壁支撑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有效的减少股骨颈短缩发生,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

      • 1
    • 3D 打印导板在骨折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价值

      周建国

      Abstract:

      研究标杆型3D 打印导板在寰枢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本院2016年12月到2018年11月80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病历资料,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其中42例患者采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设为观察组,38例采用常规“C”臂透视辅助置钉,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VAS) 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椎弓根螺钉位置和理想钉道与术中钉道的内倾角、尾倾角以及螺钉置入准确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透视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寰椎、枢椎椎弓根螺钉理想钉道与术中钉道的左、右内倾角及左、右尾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螺钉置入准确度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杆型3D 打印导板可显著提高寰枢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置钉的准确性,提高置钉安全性

      • 1
    • 前路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 胸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邓波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路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1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62.8±9.3)岁,结核累及的椎体情况为T6/72例、T7/8 3例、T9/103例、T10/11 2例、T11/12 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等级情况。结果 11例胸椎结核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3.3±34.3)ml,手术时间为(194.2±31.2)min,术后引流量为(102.8±14.7)ml,住院时间为(7.2±1.3)d,术后3月、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较术前VAS疼痛评分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以及末次随访ESR、CRP均较术前ESR、CRP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ob角、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恢复良好。结论 前路胸腔镜辅助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1
    • 超声骨刀在脊柱退变性侧后凸畸形SPO术的运用效果

      宋晓飞

      Abstract:

      研究超声骨刀在脊柱退变性侧后凸畸形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SPO)术的运用效果。[方法] 回顾本院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120例脊柱退变性侧后凸畸形患者病历资料,均采用SPO术治疗,其中72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设为超声骨刀组,48例术中采用常规高速磨钻进行截骨,设为常规组。记录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7d、末次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VAS) 评分、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以及矢状面平衡 (SVA )。[结果] 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间、单节段截骨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末次随访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超声骨刀组术后7d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以及SVA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骨刀用于脊柱退变性侧后凸畸形SPO术中截骨能减少截骨与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手术安全性更高。

      • 1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回顾

      徐长德

      Abstract:

      目的:观察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单或双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均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指导其进行功能锻炼;使用Neer评分、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18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随访时34例患者的术后Neer评分优良率均超过85%;对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onstant评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活动、主动活动范围、肌力评定)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极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1
    • 小腿多发神经鞘膜瘤1例

      王海

      Abstract:

      神经鞘膜瘤系源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临床较为常见,但局部多发者,则比较少见。肢体多发神经鞘膜瘤常引起肢体感觉及活动功能障碍,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切除治疗

      • 1
    •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伴颅内出血一例报道

      宣勇, 贾其余

      Abstract: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报道较多,约3.5%~17.4%[1],但因脑脊液漏致颅内出血报道较罕见。1981年, Chadduck [2] 报道了第一例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并发远隔性小脑出血(remote cranial hemorrhages,RCH),随后有关脊柱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报道逐渐增多。目前,有关其发生机制尚不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脑脊液漏致低颅压、脑下沉有关。现报道一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硬膜下出血及双侧小脑出血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 1
    • 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与传统术式疗效比较

      张怀栓

      Abstract: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并与传统术式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研究。制定颈后路手术治疗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间隔分组,分为传统手术组(颈3-7单开门)与改良手术组(颈3-6单开门+潜行颈7椎板内板切除),定期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术中资料、JOA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2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分析;定性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2年7月-2014年3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节段)298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随访情况;最终纳入研究:传统组40人、改良组38人。随访时间:传统组16.9±5.6月(14-48月),改良组17.1±6.1月(15-21月)。两组之间比较,年龄、性别组成、受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1)。术后累计引流量,改良组明显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前mJOA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前凸度,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末次随访时,改良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轴性疼痛的发病率改良组较少。 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获得与传统术式相同的良好疗效和影像学结果;其在减少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和减少翻修手术方面,改良手术优于传统手术。

      • 1
    • 椎上切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重度脱垂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陈松, 张为, 索世琪, 李成立, 董晓辉, 付治安

      Abstract:

      [目的]评价椎上切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极重度下移位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1月采用椎上切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6例重度脱垂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在各随访时间点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记录并发症,并进行X线、CT、MRI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完成了18个月的随访。平均手术时间68.82 min±14.64min,住院时间3.21天±0.63天。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明显,术后随访各时间点VAS评分、 ODI评分和JOA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术后1、6、12、18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3.33%,88.89%,91.67%,94.44%。术后发生短暂性感觉障碍2例(5.56%)。术后影像学复查未见节段不稳定或复发的迹象。[结论]椎上切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重度脱垂移位型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1
    • Z字成形术治疗小腿骨段滑移合并皮肤软组织嵌顿的临床应用

      董惠双, 马铁鹏, 高顺红, 张文龙, 于志亮, 胡宏宇, 张云鹏, 赵亮, 于俊

      Abstract:

      目的 探讨Z字成形术治疗小腿骨段滑移中皮肤软组织嵌顿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7月-2018年1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收治的行截骨Ilizarov技术骨段滑移治疗小腿大段骨缺损术后合并皮肤软组织嵌顿患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6~48岁,平均38.3岁。受伤机制:交通伤5例,砸伤1例,重物挤压伤2例。左侧3例,右侧5例。急诊行清创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修复损伤神经血管肌腱,遗留创面VSD治疗,二期彻底清创行皮瓣移植覆盖创面;三期行截骨Ilizarov技术骨段滑移术。应用以皮肤软组织嵌顿线为轴线设计Z字切口形成Z形皮瓣治疗修复滑移后期骨断端皮肤软组织嵌顿。结果 8例患者术后Z字三角形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I期愈合,滑移过程皮肤软组织无再嵌顿发生,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Z字成形术是一种治疗小腿大段骨缺损术后合并皮肤软组织嵌顿的有效方法,手术简单易行,血运可靠,方便临床推广。

      • 1
    • 股骨粗隆区骨折PFNA术后螺旋刀片切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程加峰

      Abstract:

      近年来,PFNA内固定术广泛应用于股骨粗隆区骨折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股骨粗隆区骨折PFNA术后螺旋刀片的切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关于股骨粗隆区骨折PFNA术后螺旋刀片切割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创伤骨科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文献报道,PFNA术后螺旋刀片切割主要与骨折类型、骨折复位、尖顶距、螺旋刀片的位置、骨质疏松及不正确的功能锻炼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骨粗隆区骨折PFNA术后螺旋刀片切割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 1
    • 椎体增强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张树宝, 王善金, 徐浩伟, 易宇阳, 谈爱红, 吴德升

      Abstract:

      椎体增强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患者术后常出现邻近椎体或远隔椎体的再发骨折。再骨折受自身疾病的进展以及手术椎体的改变两个方面影响,术者应该综合考虑,尽可能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发生。

      • 1
    • 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及腰椎影像学参数改善效果

      李毓吉, 唐能能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LLIF)治疗轻度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安全性及腰椎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 收集轻度(Ⅰ或Ⅱ度)单节段DLS患者115例,根据术式分为ALLIF组(n=54)和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组(TLIF组,n=61)。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评价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影像学评价椎间隙高度(DH)、融合节段前凸角(SL)、腰椎滑脱比(SP)。[结果] ALLIF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TLIF组(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DH 、SL均较术前升高,且ALLIF组高于TLIF组(P<0.05),两组SP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IF治疗轻度单节段DLS可获得良好疗效,且较TLIF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恢复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 1
    • 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后外侧髁骨折的效果分析

      焦杰

      Abstract:

      [目的] 分析在胫骨后外侧髁骨折中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胫骨后外侧髁骨折患者88例,根据手术入路的情况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46例),对照组接受后正中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期间疗效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痊愈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8.52±1.41)个月。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恢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ROM差异较小(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RO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胫骨后外侧髁骨折手术的关键在于确保充足视野的同时规避医源性损伤,需要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相较于后正中入路,在胫骨后外侧髁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小的优势,可有效改善骨折纠治的临床疗效,进而达到改善预后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因此,建议依据实际病情优先选择后正中入路手段进行手术。

      • 1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布规律及预后的超声评价

      季玲

      Abstract: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布规律及预后的超声学表现,为临床合理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规律,并对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股骨颈骨折患者DVT术前总发生率为28.68%(37/129),其中远端DVT患者占比75.67%(28/37),合并2支或以上患者为31.57%(12/37),近端DVT发生率为5例占比为13.51%(5/37),混合型DVT发生率为10.81%(4/37)。②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术前总发生率为52.53%(52/99),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远端DVT和混合型DVT者占比分别为57.69%(30/52)与7.69%(4/52),与股骨颈骨折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DVT发生率为33.33%(18/52)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围手术期发生DVT患者与非DVT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糖及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VT组患者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2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远端DVT患者超声检查显示血栓均完全再通,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17/28),部分再通率为28.57%(8/28),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4/11),部分再通率为45.46%(5/11)。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8.68%-52.53%,其中以远端DVT占比在57.69%-75.67%,近端DVT的占比在13.51%-33.33%。远端DVT其术后再通率较高,小部分患者可能向上延续为混合型DVT,术后抗凝治疗有利于预防血栓进展,提高再通率,避免DVT相关的并发症。 关键词:

      • 1
    • 带线锚钉与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及肘关节恢复的影响

      张虎雄

      Abstract: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与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及肘关节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所接诊的80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两组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术中不同固定方式分为带线锚钉组、克氏针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带线锚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克氏针组[(78.56±8.61)min vs(87.53±9.20)min,(3.20±0.78)dvs(4.51±0.63)d],术中出血量少于克氏针组[(22.12±3.04)ml vs(31.57±3.51)ml](P<0.05);随访结果显示,带线锚钉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中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活动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克氏针组(P<0.05),术后3个月时,带线锚钉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50%,明显高于克氏针组的67.50%(P<0.05)。结论 和克氏针相比,带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围术期情况更好,且可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 1
    • 术前三维模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张开角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包乾录

      Abstract: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模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张开角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骨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椎板开门角度根据术中硬膜膨胀情况及硬膜与椎板相互关系进行控制,观察组开门角度参照术前三维模型截骨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椎板开门角度、脊髓横断面积、JOA评分等指标。 结果 ①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门轴侧骨折对照组17个椎体(共185)、观察组6个椎体(共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对照组3例,观察组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对照组5例,观察组未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患者开门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脊髓横断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三维模型模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能够准确测量椎板张开角度对脊髓横截面积及椎管矢状径影响,为术中做到准确控制椎板开门角度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参考。

      • 1
    • 桥接系统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体会

      陆继鹏, 杨慧勤, 吴中雄, 杨宏锟, 普淇, 赵烽, 熊鹰

      Abstract:

      目的 观察桥接系统(Ortho-Bridge system,OBs)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09月采用桥接系统外固定治疗的38例儿童胫骨骨折,患肢功能按Johner-Wrushs标准评定。结果 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固定物拆除时间12-16周,平均13周。 3例发生钉道排异反应,拆除固定物后痊愈,3例发生1.0cm以内的肢体过长,18个月后逐渐等长,无成角、旋转及短缩畸形,无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术后带架行走步态正常,不影响穿裤子和保暖。末次随访时肢体功能按Johner-Wrushs标准评定:优27例,良11例。结论 桥接系统外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灵活、多维固定、方便穿戴的优点,是一种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 1
    • 滑脱复位器辅助PLIF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滑脱症

      蔡芝军, 李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制腰椎滑脱复位器辅助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自制腰椎滑脱复位器辅助PLIF手术治疗21例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患者。男4例,女17例。患者年龄53~76岁,平均(62.90±5.32)岁。置钉、椎管减压完成后,将复位拉钩分别钩住重度滑脱的椎体两侧的横突与上关节突连接部位上,按压调节手柄,牵引柄随之向后运动,连接件带动复位拉钩向后提拉,从而将滑脱的脊柱向后牵拉复位,再行椎间融合术。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口均I期愈合, 1例术中横突劈裂, 1例术后发现左下肢胫后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治疗消失外,其余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4.01±2.18)个月随访。平均滑脱复位率97.52%±4.06%。术后各时间点滑移距离、下肢VAS评分 、腰背部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制滑脱复位器辅助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椎滑脱复位手术方式,是腰椎滑脱症并骨质疏松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1
    • INFIX技术在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分析

      杨开杰, 杨勇, 杨海波, 安维军, 乔泽文

      Abstract:

      [目的]通过比较传统外固定架与INFIX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探讨INFIX技术在治疗骨盆前环骨折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创伤骨科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采用手术治疗的42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Tile B1型8例、Tile B2型 17例、Tile B3型11例、Tile C1型 4例、Tile C2型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25-61;平均43.6岁; 其中采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的21例(外固定架组),采用INFIX技术治疗21例(INFIX组)。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半年,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采用Matt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系统评估患者功能预后情况;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INIFX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大于外固定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外固定架组;Matta评分、Majeed评分优良率、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外固定架组。[结论] INFIX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相对于传统外固定架技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1
    • 基于DCE-MRI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早期骨髓炎炎症病理变化的定量研究

      潘金洋, 李长勤

      Abstract:

      [目的] 建立牛蛋白聚糖诱导的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骶髂关节炎(SIS)大鼠模型;通过DCE-MRI技术测量病变区的磁共振相关参数,探讨AS早期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用牛蛋白聚糖联合CFA/IFA多次诱导20只雄性Wistar大鼠,使之产生SIS作为实验组,选取20只同种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在诱导后第7、12、17、22周测量骶髂关节(SIJ)滑膜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值;颈处死后提取SIJ病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于诱导后第17周实验组大鼠SIJ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中Ktrans及Kep值高于同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0.000,P<0.05);Ktrans及Ke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0.843),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为Ktrans=0.295/min(100%、65%)、Kep=0.591/min(90%、60%)。第22周实验组大鼠SIJ发现软骨下渗血及破坏,实验组Ktrans、Kep及Ve值高于同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约0.000、0.000、0.000,P值<0.05);其中Ktrans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95),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为Ktrans=0.345/min(95%、100%)。[结论] 磁共振DCE-MRI序列定量数据可反映炎症早期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为AS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

      • 1
    • 应用节段型假体治疗非典型股骨骨折1例并文献综述

      崔浩诚, 于秀淳, 郑凯, 徐明

      Abstract:

      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 AFF)是双膦酸盐类药物( bisphosphonates,BPs)长期服用后的一种并发症,它具有一些典型的临床特点,患者多有长期服用双磷酸盐药物史,低能量创伤后导致股骨粗隆下或股骨干骨折,骨折线多呈横形或短斜形,股骨近端外侧皮质异常增厚。对于AFF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多主张手术治疗,对于出现有前驱症状及影像学改变的不完全骨折也建议行预防性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使用全长髓内钉固定,但是相比于一般的股骨粗隆下或股骨干骨折,AFF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较长,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概率较高。本文报道一例乳腺癌术后多发骨转移的患者,有长期应用BPs史,序贯发生双侧AFF,我们采用节段型假体进行治疗。对AFF的诊断、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对节段型假体治疗AFF的适应症进行探讨。

      • 1
    • 电击伤致双侧肩胛骨及肱骨头骨折1例

      叶春晓, 郑尤辉, 郭颖彬

      Abstract:

      电击后摔倒导致骨折的情况比较常见,在无外伤情况下,电击直接导致骨骼系统损伤最常见的为肩关节后脱位(伴或不伴骨折)[1-2],单纯骨折而无肩关节脱位病例比较少见。电击伤直接导致肩胛骨骨折病例鲜见[2-4],双侧肩胛骨同时发生骨折更为罕见,学者认为造成骨折的原因为肩关节周围肌肉强烈收缩。本院于2019年6月收治1例电击伤直接导致双侧肩胛骨以及肱骨头同时骨折,笔者查阅文献,目前尚未见类似报道。

      • 1
    • 显微镜辅助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葛畅, 张文志, 方璜, 蔡海平

      Abstract:

      目的:显微镜辅助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用于治疗由侧向突出的颈椎间盘或骨刺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本文主要探讨这一术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从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30例患有单侧根性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并且通过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对这些患者都采用了显微镜辅助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用术前与术后单侧上肢疼痛的VAS评分和改良后的Odom’s标准进行评价,并且使用了颈椎磁共振对术后的减压效果进行判断。 结果:根据改良的Odom’s标准,接受显微镜辅助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的患者优良率为 46.7%,而改善率为86.7%。大部分患者术后单侧上肢放射痛缓解明显,并且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未有明显并发症的出现。 结论:采用显微镜辅助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这一术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1
    • 改良Smiley Face Rod技术在青少年腰椎峡部裂伴滑脱中的初探

      车晓明, 仇志学, 孔占平, 马显志, 赵祥

      Abstract: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Smiley Face Rod技术在青少年腰椎峡部裂伴滑脱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例腰椎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的青少年患者,其中1例L4~5,3例L5~S1。术前行X-ray检查均为椎体Ⅰ度滑脱,术前CT平扫提示峡部裂CT分型2例为Ⅲ型,2例为Ⅱ型,术前受累间盘行MRI,Pfirrmann分型1例为Ⅲ型,3例为Ⅱ型,术前 ASIA 脊髓损伤评分均为E级,术前及术后3月行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均采用改良的Smiley Face Rod技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1年,平均手术时间85.00±16.83min,平均失血量237.50±47.87ml,术后引流量175.00±64.55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75±5.19天。术后4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行植骨并达到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3.00±0.82个月。核磁共振提示受累间盘 Pfirrmann分型1例为Ⅲ型转为Ⅱ型,3例Ⅱ型中2例仍为Ⅱ型,1例转为Ⅰ型,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青少年峡部裂伴滑脱的主要方法,对于间盘破坏 Pfirrmann分型Ⅲ型以内,Ⅰ度滑脱以内的青少年患者采用改良的Smiley Face Rod治疗效果明显,4例病例中,3例患者间盘有所修复,可以有效避免椎体前中柱融合手术。

      • 1
    • 单侧膝关节第三代牛津单髁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的疗效对照研究

      康健, 付志厚, 于秀淳, 孙海宁, 王冰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接受单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明确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术后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放置引流管的必要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单侧第三代牛津单髁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患者共61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3岁(47-80岁)。其中31例患者术中放置引流,30例患者未放置引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第2天及术后6个月患肢的活动度、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评分、KSS评分,明确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对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VAS评分、KS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无术后膝关节感染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术后第2天及术后6个月患肢的活动度、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评分、KSS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提升患者的术后功能和临床效果,同时有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因此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置引流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 1
    • 传统入路与微创股肌下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骨代谢的影响

      苏晴晴, 张子安, 王田田, 房晓, 李涛, 吴晓林, 陈伯华, 李海燕

      Abstract:

      背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但其效果尚存争议。骨代谢指标能够较清晰反应术后骨修复重建与损伤情况,适合评价该类手术的效果。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术后早期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评价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单侧TKA的9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行传统TKA的45例为传统组,行MIS-TKA的45例为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直腿抬高训练开始时间、术后切口长度、术后24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膝关节周围骨密度(BMD-AKJ)表观骨监测指标;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胶原的氨基末端前肽(P1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血骨钙素(BGP)变化趋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术后24 h内VAS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清ALP含量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D-AKJ值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β-CTX、P1NP、TRACP5b、BGP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微创组的β-CTX、P1NP、TRACP5b、BGP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接受MIS-TKA的KOA患者术后早期骨代谢水平低于传统手术,MIS-TKA对局部组织和骨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骨重建的康复过程。

      • 1
    • 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姜钰, 黄鑫, 朱颖波, 王晓宁, 吴克俭

      Abstract: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极其少见,现报道1例转子间骨折术后18个月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2年行髋关节置换术。分析该病例是一例较典型的接近基底型骨折,破坏了关节囊内支持带血管,从而导致了股骨头坏死。针对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粉碎骨折及移位较大的骨折、接近基底部的骨折类型、患肢过度外旋畸形、髓内钉进针点不当、以及术中暴力操作等高危因素,在临床中要避免过度外旋、过度牵引、暴力操作,术中要解剖复位,进针点精确,避免反复头颈部钻孔。

      • 1
    • 经皮脊柱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吴忌, 李越, 楚福明, 唐小松, 王艳杰, 王雯, 黄子洋, 肖清清, 熊小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腰椎侧隐窝狭窄症37例,治疗方式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比较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时的腰部及下肢VAS评分、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所有3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00.19±22.73)min,平均住院天数(9.43±3.87)d;术中平均透视次数(5.49±1.30)次;术中平均出血量(32.84±19.09)ml。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平均末次随访时间16个月。下肢VAS评分从术前(6.60±0.13)分降至出院时的(2.27±0.11)分、末次随访时的(1.84±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腰部VAS评分从术前(3.84±0.25)分降至出院时的(2.19±0.14)分、末次随访时的(1.57±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ODI 评分术前(71.95±1.99)分,出院时降至(28.11±1.75)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5.38±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91.89%。结论 经皮脊柱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有效、安全,可以提高穿刺及椎间孔成形效率,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

      • 1
    • 基于3D打印联合Solidworks虚拟手术设计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中的效果观察

      陈涯, 齐勇

      Abstract: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联合Solidworks虚拟手术设计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奇偶性分为辅助组(11例,应用3D打印联合虚拟手术)和常规组(10例,应用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钢板一次性放置率、Rasmussen优良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辅助组在手术时间、钢板一次性放置率、Rasmussen优良率及HSS临床功能评分方面比较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D打印联合Solidworks虚拟手术设计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手术效果,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推广。

      • 1
    •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A3型胸腰段骨折58例临床分析

      毛良浩, 李大鹏, 江攀, 倪晨烈, 张懿明, 张兵, 李建, 李月峰

      Abstract:

      [目的] 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治疗A3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58例 A3型胸腰段骨折患者在我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结果] 随访5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1.51±23.51min,术中平均出血82.17±33.80 ml,平均住院时间13.61±3.74天。 并发症发生率为13.8% 。 VAS评分、ODI评分、FIM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01)。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Cobb角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 A3型胸腰段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 1
    • 关节镜下Double-Pulley技术治疗重度骨性Bankart损伤

      周明, 龚礼, 范少勇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Double-pulley技术(双滑轮缝合术)治疗重度骨性Bankart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肩关节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重度骨性Bankart损伤且骨折块完整的患者14例,均在关节镜下采用Double-Pulley技术进行修复,即在缺损的关节盂内侧植入1枚锚钉,外侧植入2枚锚钉,然后通过体外打结方式,制作4个与缺损面垂直的4个线环进行固定。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23.2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包括前屈及外展90°时外旋角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Rowe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 评分,并记录最后一次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肩关节前屈角度(161.50±4.22)°及外展90°外旋角度(61.29±5.50)°相比于术后前屈角度(162.71±6.70)°及外展90°外旋角度(62.71±6.49)°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评分(1.89±0.75)相比于术前(6.36±0.7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Rowe评分(82.86±7.26)、Constant-Murley 评分(83.07±7.98)较术前Rowe评分(82.86±7.26)、Constant-Murley 评分(59.79±5.3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Double-Pulley技术治疗重度骨性Bankart损伤能够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LLIF在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

      易红蕾, 陈虎, 许俊杰, 刘东宁, 吴增晖

      Abstract:

      目的:介绍侧方入路脊柱微创技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用于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技术及体会。 方法:术前完善X线、CT、MRI等检查,评估侧弯严重程度,排除椎体及椎管内发育异常,所有患者采用LLIF技术。 结果:术程顺利,术中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侧弯明显改善。 结论:LLIF可用于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创伤小,恢复快,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

      • 1
    • whiltse入路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发生“蛋壳样椎体”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耿明皓, 孙建华, 李晶, 曹城彰, 杨杰, 盛悦航, 孙韶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whiltse入路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发生“蛋壳样椎体”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2019年03月我院行wh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119例,术后随访12-19个月,术后1年完善CT检查。最终将具有完整术前及术后随诊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74例纳入样本量。通过术后1年时伤椎水平位或矢状位CT图像观察“蛋壳样椎体”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间盘完整性、伤椎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撑开复位情况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蛋壳样椎体”发生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ROC曲线验证各因素与“蛋壳样椎体”相关性的预测关系。结果:74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术后发现“蛋壳样椎体”现象,发生率为54.05%;35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术前的椎间盘完整性、椎体压缩程度以及术后骨折的撑开复位情况、伤椎置钉情况与“蛋壳样椎体”现象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而患者的BMI指数、性别、年龄及术前矢状面Cobb角与“蛋壳样椎体”的发生无相关性( 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椎间盘完整性是影响术后“蛋壳样椎体”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0.706,0.646(P<0.05)。结论:患者的术前椎间盘完整性,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是wh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蛋壳样椎体”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 1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手足徐动型脑瘫1例报道

      张亚奇, 徐林, 穆晓红, 赵子义, 任敬佩, 焦勇, 胡传宇, 赵毅, 殷实

      Abstract: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手足徐动型脑瘫比较罕见,国际上有少量关于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手足徐动型脑瘫的研究,但都局限于单纯减轻了脊髓的压迫,没有很好解决患者头颈部扭转和不自主运动带来的颈椎不稳难题。我院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联合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来治疗本病,既解除了脊髓受压问题,同时也解决的术后颈椎不稳难题,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手足徐动型脑瘫的可行性方法。

      • 1
    • 中国人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meta分析

      黄加裕, 刘浪, 蔡风, 陈钦灿, 夏驷捷, 廖琦

      Abstract: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中国人群中同期与分期双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双侧全髋置换同期与分期治疗的研究,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病例数共989例(同期组539例,分期组450例)。Meta分析显示,同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优于分期组,而同期组增加输血量(p<0.05)。两组在术后Harris评分、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术后感染率及术后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表明,同期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优于分期手术,同期组输血量高。

      • 1
    • 髋关节镜下治疗髋臼盂唇钙化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赵赞栋, 郑江, 张亮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髋关节盂唇钙化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 共有6例病例入选本研究,入选病例术前均经X线、CT、MRI诊断为髋关节盂唇部钙化。术前对患髋行ɑ角、CE角测量,所有病例均经髋关节镜手术证实为盂唇钙化,手术采用髋关节镜下盂唇钙化灶清理,盂唇缝合术,对存在FAI的病例行Pincer及Cam成形术。根据VAS及改良Harris评分评定手术疗效,平均随访6月。结果 6例患者均得到全程随访,术前患髋平均ɑ角56.2度,5例ɑ角>55度。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6月,6例髋关节病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6分降低到术后平均1.8分(p<0.01),Harris评分由术前63.3分增加到术后的86.1分(p<0.01)。结论 髋关节盂唇钙化是一种可引起髋关节疼痛的退行性疾病,极其罕见,病因未明,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髋关节镜可通过微创治疗的方式,彻底清理病灶,缝合盂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髋关节盂唇钙化性疾病的病因、非干预下疾病进展及镜下治疗的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及观察。

      • 1
    • 远骨折端牵引固定在胫骨开放性骨折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李颖

      Abstract:

      目的:初步探讨远骨折端牵引固定技术在胫骨开放性骨折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间处理的96例胫骨开放骨折,其中40例在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采用远骨折端外支架牵引固定(牵引外固定组),56例采用常规外支架技术(常规外固定组)。记录两组外固定操作时间、转内固定时间间隔、针道感染率、确定性内固定手术持续时间,和随访负重时间、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术后感染率,及末次随访放射学评估和Johner—Wruhs评分。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至确定性内固定术后14~25个月。两组间外固定操作时间、针道感染率,转确定性手术时间间隔和确定性手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ROM、踝关节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术后感染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胫骨内-外翻角度、前-后屈角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远骨折端外支架牵引固定方法早期临时固定开放性胫骨骨折,对确定性手术区域软组织干扰小,转确实性手术时间间隙更短,术后感染率更低。

      • 1
    • 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胸腰椎骨折手术出血和快速康复的影响

      杨小卫, 郝定均, 王晓东, 黎一兵, 高文杰, 郭云山

      Abstract:

      [目的] 观察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对控制胸腰椎爆裂骨折围手术期出血的疗效和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本科室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30min按20mg/kg剂量静脉输注TXA一次,术后均按10mg/kg剂量分别于术后3h、6h、12h各追加一次)和对照组(对应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均行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手术。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输血情况、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术后拔管时间及血栓性疾病发生等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85例患者:试验组43例,对照组42例。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48h血红蛋白浓度和白蛋白浓度均明显低于试验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和术后48h引流量明显有所降低[(445.35±146.42 VS 737.38±286.77)ml;(279.30±125.55 VS 480.38±167.22)ml](P<0.05)。对照组输血率高达83.33%,而试验组降为41.86% (P<0.05)。术后出院前彩超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3个月显示未出现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多次静脉应用TXA在不出现血栓性疾病并发症前提下明显减少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血、输血、术后白蛋白丢失及术后拔管时间,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

      • 1
    • 机器人辅助与透视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及透视剂量的对比研究

      林书, 胡豇, 万仑, 唐六一, 王跃, 俞阳, 张伟

      Abstract: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透视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置钉准确性及透视剂量。[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86例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组和透视组。比较两组临床结果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透视组(P<0.001)。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切口长度长于透视组(P<0.001)。两组VAS评分和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人组透视次数、透视剂量、透视时间均明显小于透视组(P<0.001)。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5.6%(241/252)和87.8%(232/264),两组置钉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1,P=0.001)。机器人组置钉的内倾角明显大于透视组(P<0.001),机器人辅助组螺钉与关节面的距离明显大于透视组(P<0.001)。[结论]机器人辅助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提高置钉准确性,减少透视次数,减少透视时间,降低辐射量,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1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软组织感染

      张宝成, , 夏平光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 年5月~2019 年1月,收治12例软组织感染患者。创伤后感染7例,糖尿病足感染3例,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铜绿假单孢杆菌1例,阴性1例。创面一期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覆盖,二期感染控制后再行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或任意皮瓣修复。 [结果]除1例假单孢杆菌感染创面外,其余11例创面一期术后可见生物膜形成,取生物膜培养均为阴性,部分生物膜病理检查可见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9例创面术后植皮成活良好,2例任意皮瓣愈合良好,1例铜绿假单孢杆菌感染创面经过3次清创后植皮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9个月,平均 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复发。[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能有效治疗软组织感染,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为二期植皮成活或皮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 1
    • 剂量差异的依降钙素注射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及关节软骨的影响

      孙光华, 廖源, 彭婷, 罗敷, 黄夏荣, 宁鹏云, 邓程远, 王甜甜, 肖豪, 廖瑛

      Abstract: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依降钙素注射治疗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软骨下骨抗骨质疏松作用及软骨保护的影响。方法: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双侧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和卵巢切除(OVX)方法建立模型。依降钙素组分别肌肉注射5IU/kg或10IU/kg体重依降钙素注射液, 1次/周。其他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12周,检测胶原C端肽(CTX-Ⅰ、CTX-Ⅱ)、白介素(IL-1、IL-6)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 5b)含量,分析软骨下骨变化和关节软骨全层结构。结果:对比模型组,依降钙素治疗后CTX-Ⅰ、CTX-Ⅱ、IL-1、IL-6、TRACP 5b含量均降低,且高剂量组更明显(均有P<0.05)。但两组依降钙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依降钙素组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增高(除Tb.Th外,均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降低(P<0.01)。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的BV/TV、Tb.N更高(P<0.05), Tb.Sp更低(P<0.05)。两组依降钙素注射后OARSI评级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的依降钙素注射治疗均能改善骨关节炎模型大鼠骨代谢活性及预防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并能保护关节软骨,且高剂量表现更优。

      • 1
    • 陈旧性半月板桶柄撕裂缝合术后注射富血小板血浆的疗效

      齐玮, 李春宝, 刘玉杰

      Abstract:

      • 1
    •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张其亮, 任国清, 周健, 滕学仁

      Abstract:

      摘要:[目的]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侧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指证的手术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直接前入路组(DAA)和后侧入路组(P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对患者的VAS评分进行比较;术后1月、3月、6月、12月对患者髋关节的Harris评分及WOMAC评分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 共有12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其中DAA组65例,PA组62例。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A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PA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DAA组的术后第一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显著低于PA组。两组患者比较,术后24小时、48小时的VAS评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DAA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A组;两组患者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3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DAA组的Harris评分评分显著高于PA组;术后6月、12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两组患者的WOMAC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DAA组的WOMAC评分显著低与PA组。[结论] 与后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及更全面的评估。

      • 1
    • TLIF后路单双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方式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翟伟峰, 贾永伟, 颜昊, 倪明, 张建坡, 魏礼成, 郭际, 黄正, 金浪

      Abstract:

      [目的] 比较后路经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结合单、双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6具老年脊柱标本(L1-5),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分别完成每具标本手术前、TLIF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术后、TLIF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术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轴向加压测试,利用CCD摄像机采集标本形变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测量冠状面上固定节段的垂直位移来反应标本的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TLIF后路单、双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术后5种加载模式下的稳定性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LIF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在轴向加压、前屈、后伸、右侧弯(强化侧)4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弯状态下的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不同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方式的稳定性相当, TLIF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 1
    • 锚钉止点修复联合保留止点的半腱肌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

      高东, 郑江, 张宪, 任博, 康鑫, 张亮

      Abstract:

      目的:评估锚钉止点修复联合保留止点的半腱肌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 8 例陈旧性髌腱断裂的患者行锚钉止点修复及保留止点的半肌腱重建加强髌腱,术后行膝可调支具伸直位固定2周,术后 2 周拆除切口缝线,逐步进行膝关节活动度锻炼。主观评估: 应用 IKDC及Lysholm 评分对随访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临床评估: 术后测量大腿周径、膝关节活动度、拍片测量髌骨高度,并与对侧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髌腱重建后未发现髌腱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 射线示髌骨基本恢复正常高度。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8 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43.2个月,平均在术后 10 个月恢复受伤前水平,按 Lysholm 评分,术前为( 46. 12 ±2. 29) 分,末次随访时达到 ( 81. 35 ± 3. 40,P<0. 05) ,IKDC 评分术前为(45.5± 10.8) ,末次随访达到(65.8 ± 9.42,P<0. 05)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伤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异为2.6± 0.7 cm。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及拍片测量髌骨高度,并与对侧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锚钉止点修复联合保留止点的半腱肌重建方法治疗陈旧性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1
    •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胫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王治国, 贾宏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胫骨皮瓣的供血来源及临床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 通过对胫骨皮瓣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优化胫骨皮瓣切取方法,近端筋膜蒂胫骨皮瓣选择胫后动脉中上段穿支和隐动脉双重供血,远端蒂胫骨皮瓣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和隐神经营养支双重供血,对2013年9月-2018年8月期间的33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15-72岁,平均(37.24±10.58)岁。皮肤软组织缺损3.0cm×3.0 cm~7.0 cm×13.0cm.骨缺损长度3.0cm~10.0cm。皮瓣瓣面积最小4.0cm×5.0cm,最大9.0cm×15.0cm,骨瓣切取长度4.0cm~12.0cm。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胫骨皮瓣修复,观察骨瓣愈合时间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3例胫骨皮瓣全部成活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月~6年,平均(30.21±11.77)月。骨瓣与受区愈合3~5个月,平均(4.47±0.59)个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参照Johner-Wmhs疗效评定标准:优25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90.57%。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胫骨皮瓣顺、逆行Ⅰ期修复小腿骨和软组织缺损,充分利用胫后动脉及隐动脉或其营养支双重供血的优点,可切取较大胫骨皮瓣,骨量充足,对供区影响小,患肢负重早,成功率高。

      • 1
    • 小腿后外侧跨供区组织瓣修复大面积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郭佳, 刘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利用小腿后外侧跨供区组织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对传统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和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小腿后外侧跨供区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大面积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 9例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得以修复,复合组织瓣存活,无感染及坏死,术后功能外形良好,供区外观良好。随访12个月至3年,患者行走正常。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9例患者:优7例,良2例。结论 新型跨供区复合组织瓣是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组织缺损更有效、更安全的新术式,功能外形满意。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 腓动脉穿支皮瓣 足跟部 显微重建 修复

      • 1
    • Jumbo金属臼杯治疗初次全髋置换术后伴假体松动的髋臼假体周围骨折

      王晗, 贾古友, 刘树民, 唐绪军, 王晓光, 刘震, 苗兴广, 胡永成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评估Jumbo金属臼杯处理初次全髋置换术后伴假体松动的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伴假体松动的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患者9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32~76岁,平均(68.72±8.03)岁。按照Paprosky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分型,Ⅲb型4例,Ⅳa型4例,Ⅳb型1例。术中选择使用较末次磨挫大1~2mm的Jumbo金属臼杯并适当螺钉固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翻修术后疼痛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行双髋正位X线观察臼杯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顺利且均获得良好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89±10.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4.57±23.8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5.38±85.89)ml。随术后时间推移,患者疼痛逐渐缓解,患侧髋关节功能锻炼持续改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髋臼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16.38±2.01)周,髋臼假体位置良好,未见假体松动、移位。[结论]对于初次全髋置换术后伴假体松动的髋臼假体周围骨折,使用Jumbo金属臼杯既可满足骨折及假体牢靠固定,又可使翻修术操作简单有效,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 1
    • 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疗效比较

      张钦明, 吴彬, 褚风龙, 韩亮, 王海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后外侧入路和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在治疗后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1月至 2018 年 12月采用支撑钢板治疗67例后 Pilon 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组35例,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AOFAS踝与后足评分、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未发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踝关节僵硬。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优良率、AOFAS评分上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同后外侧入路相比,延长改良后内侧入路可提供良好的术野范围,对后pilon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固定及评价复位效果,可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联合支撑钢板的坚强固定,允许患者早期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1
    • 股骨近端外侧壁对PFNA手术疗效的影响

      王志钢

      Abstract: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外侧壁对PFNA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124例,按照外侧壁是否完整分为A组(完整组)、B组(破损组)。观察指标:年龄、性别、骨质疏松程度(singh指数)、术后TAD、骨折端皮质对位差,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A、B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骨质疏松程度、TA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内固定失效率、远近端皮质对位差、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均大于A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小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壁破损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一般难以解剖复位,且容易发生复位丢失,产生较大的皮质对位差,从而延长骨折愈合时间;且由于失去外侧壁的稳定支撑,而具有一定的内固定失效率,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手术疗效。

      • 1
    • 一期双侧Tri-lock 柄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疗效观察

      刘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一期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临床疗效。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关节外科于2010年12-2018年12月之间治疗一期采用Tri-lock柄行THA的12 例(24 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其中男9例,女性3例;年龄19~37岁,平均28.3岁。病程 6~21年,平均12.3±3.5年。术中股骨颈均采用二次截骨,术后骨盆正位及双侧髋关节侧位X 线片,评价人工髋关节假体位置,Engh 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 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均获随访13个月~7年,平均5.6±2.2年。术后12 例(24髋)Harris评分(91.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3,P<0.001)。 术后1例发生坐骨神经麻痹,经屈髋屈膝位对症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无发生骨折、血管神经损伤、髋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一期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强直患者,可有效改善双侧髋关节活动度,重建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1
    • 趾长屈肌肌腱转位结合Weil截骨治疗拇外翻跖痛症

      杨杰, 梁晓军, 李毅, 赵宏谋, 鹿军, 田锋, 常鑫, 郭睿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趾长屈肌肌腱(FDL)转位至近节趾骨背侧结合Weil截骨治疗拇外翻跖痛症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自2015年06月至2019年0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拇外翻跖痛症患者25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拇外翻矫形手术(Scarf截骨或双平面截骨);跖痛症均给予Weil截骨结合趾长屈肌肌腱转位至近节趾骨背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3个月(9个月~41个月),无锤状趾畸形及跖痛症复发,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足趾缺血性坏死。1例患者出现第2跖趾关节背侧切口浅表感染,给予口服抗生素及换药治疗3周后愈合。所有患者的术前、末次随访AOFAS前足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拇外翻跖痛症的患者,趾长屈肌肌腱转位结合Weil截骨可以有效的治疗跖痛症及锤状趾畸形,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 1
    • 个体化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李宝田, 潘玉林, 郭小伟, 郭亮兵, 刘晓曦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颈椎陈旧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颈4/5节段3例,颈5/6节段4例,颈6/7椎体3例,颈7胸1节段1例,均为屈曲牵引型损伤,2级3例,3级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3个月-11个月,平均5.8个月;ASIA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4例;颈项部疼痛VAS评分:0分2例,1分2例,5分4例,6分3例。术前局部后凸角26-45°,平均38°。1例术前CT提示脱位椎体与下位椎体前缘已有骨性连接,行前路脱位椎体下方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1例因颈椎前方软组织条件差,行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植骨融合;9例术前行颅骨牵引术,牵引重量5-8kg,牵引时间3-6天。其中无复位4例,颅骨牵引下行后路软组织松解,关节突切除;翻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颅骨牵引部分复位5例,仅行ACDF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6-28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ASIA评分2例C级均恢复到D级,2例D级恢复至E级,3例D级无改变。颈部疼痛VAS评分:0分5例,1分6例。局部后凸角-6°—12°,平均4°。[结论]:下颈椎陈旧性脱位发病率较低,患者多有不断加重的神经损害症状或者颈项部疼痛,需要手术治疗;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能减少手术创伤,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 1
    • 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研究

      马田成

      Abstract:

      目的:回顾并比较前路、后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7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138例,根据入路的不同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的住院天数、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Frankel神经损伤分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脊柱后凸矫形率、后凸矫形丢失率、临床愈合率以及并发症。 结果:86例(138)患者获得随访,前路44例,后路42例。平均随访时间66个月(16-108月)。两组患者术前基线值差别不大,有可比性(spss22.0)。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2)生化指标:两组患者术后ESR、CRP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3)影像学指标:两组术前术后后凸角度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后凸矫形角度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后凸矫形率有统计学差异,后路手术矫形效果较前路手术效果好;前路手术矫形丢失率较后路高。(4)功能指标: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VAS、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Frankel评分和临床愈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5)并发症: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路手术。 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比较,前路较后路优点多,并发症低,应优先选择前路手术;后路缺点多,并发症高,无法取代前路。

      • 1
    • 腕关节镜辅助可视化经骨隧道固定修复TFCC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魏本磊, 孟纯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经骨隧道固定技术在治疗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PalmerIB、ID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经关节镜治疗TFCC IB、ID型损伤病例28例,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清创及关节囊固定修复,B组采用骨隧道固定技术修复,对比研究术前及术后疼痛、腕关节活动、外固定时间、改良腕关节Mayo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因镜下手术困难转为开放。两组均无腕关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两组在切口长度无显著差别(p>0.05)。虽然经骨隧道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大于经关节囊固定组(p<0.05),但经骨隧道固定组在术后固定时间上明显优于经关节囊固定组(p<0.05)。术后随访12.6月,两组患者在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改良Mayo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经骨隧道固定组显著大于经关节囊固定组(p<0.05)。影像学评估方面,经骨隧道固定组在应力位下尺桡间隙小于经关节囊固定组(p<0.05)。结论 腕关节镜下诊断治疗TFCC损伤安全有效,采用骨隧道固定技术修复TFCC效果优于传统单纯清创及关节囊修复技术,为临床修复TFCC损伤IB、ID型损伤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案。

      • 1
    • 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评分在评价高龄髋部骨折手术风险的临床研究

      王红旗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O-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评分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风险的临床价值,为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228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通过对并发症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差异及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本组患者O-POSSUM评分评价为11.18±2.92分。预测并发症率11%~93%,预测并发症86例(37.71%),实际发生并发症67例(29.3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51,P=0.059)。② 本组患者O-POSSUM评分术后死亡率为3.07% (7例 ),实际死亡率为1.32%(3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X2=5.341,P=0.021)。③ 并发症组患者术前诊断、性别、麻醉方式、O-POSSU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并发症组患者Nottingham评分、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 O-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 评分均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术者仍应注意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围手术期失血量等因素对手术风险的影响。

      • 1
    •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硬膜外血肿1例报吿并原因分析

      邹鹏, 杨俊松, 钱立雄, 黄小强, 郝定均, 赵元廷

      Abstract:

      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在以往的文献中已有报道。比如:椎管内水泥渗漏导致脊髓神经的压迫[1-4];血管栓塞(包括肺栓塞、肾栓塞等)[5-8];感染[9];邻近椎体骨折[10]等。PKP所导致的脊柱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报道较为少见,本报告介绍了一例pkp术后形成SEH的案例,分析总结原因。

      • 1
    • AT治疗骨不愈合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徐玉德

      Abstract:

      骨不愈合是骨科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延长疾病治疗周期,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甚至会诱发畸形、残疾等严重后果。而基于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的手风琴技术在该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研究发现其牵拉、压力及轴向微动等应力作用会刺激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生长而增加断端血液供应、促进骨愈合,同时该技术可激发骨形态结合蛋白,诱导骨生长。此外,手风琴技术还会激活成骨相关信号通路,来进一步促进骨的生长愈合。故本文拟将手风琴技术治疗骨不愈合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以为该技术在骨不愈合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1
    • 硝普钠构建猪软骨细胞凋亡模型的研究

      单霖, 闫飞, 杨明, 宁旭, 代端明, 陈晓菲, 许雪, 左玲莉, 曹虎

      Abstract:

      [目的] 研究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诱导猪软骨细胞凋亡的适宜剂量和作用时间,构建猪软骨细胞的凋亡模型。[方法] 体外培养并鉴定猪踝关节软骨细胞。实验分成七组,每组分别用0 mmol/L、0.05 mmol/L、0.1 mmol/L、0.2 mmol/L、0.4 mmol/L、0.8 mmol/L、1.6 mmol/L SNP处理猪软骨细胞。分别在SNP处理猪软骨细胞12 h、24 h、48 h后检测猪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根据猪软骨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对特定的组别进行凋亡检测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 0.05 mmol/L、0.1 mmol/L SNP处理的猪软骨细胞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均大于0 mmol/L SNP处理的猪软骨细胞。 0.2 mmol/L、0.4 mmol/L、0.8 mmol/L、1.6 mmol/L SNP处理的猪软骨细胞OD值均小于0 mmol/L SNP处理的猪软骨细胞。凋亡检测显示0.2 mmol/L、0.4 mmol/L、0.8 mmol/L、1.6 mmol/L SNP处理的猪软骨细胞发生了凋亡,且凋亡率随SNP浓度的增大而加大。线粒体膜电位染色显示随着SNP浓度的增大,猪软骨细胞的红色荧光强度与绿色荧光强度的相对比值逐渐缩小。[结论] 0.05 mmol/L、0.1 mmol/L SNP均引发了猪软骨细胞的增殖,不能用于构建猪软骨细胞凋亡模型。0.2 mmol/L、0.4 mmol/L、0.8 mmol/L、1.6 mmol/L SNP均引发了猪软骨细胞凋亡,可以用于构建猪软骨细胞凋亡模型。且当SNP的浓度逐渐增大,猪软骨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逐渐减小。

      • 1
    • 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孙岩, 谭明生

      Abstract:

      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造成寰椎内矢状径原发或继发性的狭窄从而压迫脊髓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1-2],寰椎骨骼结构的发育异常是主要原因,其发育机制复杂,与胚胎发育相关。先天性椎管狭窄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已成共识,最常见于C3-5之间[3],在下颈椎已有广泛研究,然而在C1平面尚有欠缺。寰椎发育不良可能是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危险因素,对于寰椎不稳及脱位,本身狭窄的寰椎管会导致更严重的脊髓压迫。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也有特异性,寰椎管狭窄的诊断数值存在争议,临床中脊髓压迫的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患者ADI可能也处于常规意义下的“正常范围”(男性<4mm,女性<3.5mm)。目前针对于该症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临床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故本文对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不同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1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颈椎序列的影像学特点及预测因素

      杨雨洁, 夏冰, 高楗勃, 石晓伟, 黄亮亮, 马腾, 陶惠人, 黄景辉, 罗卓荆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颈椎曲度及颈椎间盘退变的特点,分析手术前后脊柱矢状位参数变化,确定可以预测长期随访颈椎曲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西京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融合手术的9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X线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2年的颈椎前凸角(CLA)及其他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在MRI上评估患者术前颈椎间盘退变情况。依据JOA分型将患者CLA分为颈椎曲度正常(颈椎前凸)和颈椎曲度异常(包括颈椎变直、S型和后凸)两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ROC曲线确定预测随访CLA的参数。[结果] 术前颈椎曲度异常AIS患者60例(65.2%),其CLA(P = 0.000)、C2 Slope(P = 0.000)、T1 Slope(P = 0.000)和TKA(P = 0.000)与颈椎曲度正常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间盘退变患者54例(58.7%),不同节段中退变组与未退变组CLA和T1 Slop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T1 Slope≤16.2°可预测患者存在颈椎间盘退变可能性大。随访2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55例(59.8%)。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术后及随访两年CLA均与C2 Slope、SVA、T1 Slope及TKA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随访CLA = 28.446 – 1.424 × 术后TKA + 0.204 × 术前CLA,ROC曲线显示术后TKA≤22.4°可预测在长期随访中发生颈椎曲度异常。[结论] AIS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间盘退变比例高,并且颈椎曲线异常的患者颈椎间盘退变比例高;胸椎曲线与颈椎曲线关系密切,术后纠正胸椎曲线有助于改善颈椎反曲。

      • 1
    • 初次简单TKA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与术中使用固定股骨外翻截骨角无关

      耿彬, 杨信信, 王胜红, 路凡, 夏亚一

      Abstract:

      [目的] 探索初次简单TKA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与术中使用固定股骨外翻截骨角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我院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因骨性关节炎就诊行初次简单膝关节置换的43例患者,随访期限至少1年,收集术后股骨外翻截骨角(VCA)和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固定股骨外翻截骨VCA和HSS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术中使用固定5° VCA角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术后的VCA会出现波动,范围在5.0-7.9°之间;不同假体组之间术后VCA差异极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组间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不同VCA大小分组,各VCA组间的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HSS评分分优,中,差3组,各组间HSS和VCA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整体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固定股骨外翻截骨VCA之间无直接相关性(P>0.05)。[结论] TKA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与术中使用固定股骨外翻截骨角并无直接联系。

      • 1
    • 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CRP、PLT和HGB变化与血栓性事件相关性分析

      盛小燕, 秦玉莹, 黎赛, 林淑珠, 唐媛, 党桂林, 谭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事件与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GB)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某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129例患者进行血栓事件的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血栓事件的32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血栓事件的97例作为对照组。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预防使用抗生素种类和时长、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术前术后PLT、CRP、HGB、WBC、PCT变化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x2检验)表明:对比血栓事件组和非血栓事件组,术后HGB、术后WBC、术前PLT、术前CRP、术前抗生素的使用及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构成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HGB、术前PLT及术前CRP是血栓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事件的发生与术前血小板水平,术后CRP和HGB的水平具有相关性,应完善术前辅助检查与评估、强化术后监测与积极预防抗凝干预是预防膝关节术后血栓事件的有效措施。

      • 1
    • 关节镜联合载药硫酸钙治疗膝关节感染临床效果评价与分析

      任远中, 王昌耀, 姜雅萍, 赵志平, 李乐乐, 张才龙, 王英振, 李涛

      Abstract:

      目的:评价关节镜联合载药硫酸钙治疗膝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采用关节镜联合载药硫酸钙治疗的膝关节感染性患者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均为单膝发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时CRP、ESR、WBC和术前、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judet膝关节屈曲度等,评估关节镜联合载药硫酸钙治疗膝关节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4.8个月。术后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judet膝关节屈曲度评价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CRP、ESR降低较术前明显(P<O.05)。结论:运用关节镜联合载药硫,可有效改善患膝临床症状,提高膝关节功能。

      • 1
    •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成人肘内翻畸形矫正的疗效分析

      曾纪焕, 李小丹, 肖强, 董谢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打印截骨导 板辅助成人肘内翻畸形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钢板内固定的25例成人肘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包括2014年12月前收治的患者14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截骨矫形联合钢板内固定,为传统截骨组;2015年1月后收治的患者11例,设计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联合钢板内固定,为导板截骨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轴内翻角度、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性融合时间、术后1年提携角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肘内翻角度、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无显著差异。导板截骨组的手术时长为63min(50-75min),出血量为92ml(70-130ml);传统截骨组的手术时长为89min (65-110min),出血量为134ml (110-200ml)。导板截骨组的手术时长及出血量均较传统截骨组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1年,导板截骨组的提携角为12.6度(9.7-15.5度),较传统截骨组的5.9度(-2.7-10.8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截骨方法相比,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肘内翻畸形截骨的手术疗效相当,但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并获得更为理想的术后提携角。

      • 1
    • 基于Xpert MTB/RIF指导的个体化化疗治疗耐利福平/耐多药脊柱结核的 初步临床疗效评估 —一项基于11例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李广, 李力韬, 马远征, 胡明, 鲍达, 李大伟, 罗展鹏, 于龙, 刘宁, 吴云峰, 崔旭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Xpert MTB/RIF指导的个体化化疗治疗耐利福平/耐多药脊柱结核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脊柱结核。12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参照既往抗结核化疗史及Xpert MTB/RIF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待表型药敏结果回示后根据药敏结果再次调整化疗方案。术后1、2、3、6、9、12月进行随访,此后间隔6月随访,收集X线、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炎症活动状态。[结果] 120例患者中79例(65.83%)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48例(40.00%)经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液体培养系统培养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5.05, P=0.0001)。Xpert MTB/RIF检出11例发生rpoB基因突变,其中6例表型药敏证明利福平耐药,但1例Xpert MTB/RIF检测阴性患者表型药敏证明利福平耐药。术后各随访时间点,11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5例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对症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骨融合良好,平均融合时间5.6个月。无窦道、冷脓肿、内固定失效、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基于Xpert MTB/RIF指导的个体化化疗方案有利于尽早治愈耐利福平/耐多药脊柱结核,避免治疗失败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 1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

      廖子黎, 沈彬

      Abstract:

      [目的] 综述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后续临床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诊治预防及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及方向。[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炎症相关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等在DVT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分子调控层面,多个调节因子如由内皮细胞表达的微小RNA(miRNA)和mRN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等均与DVT发生有一定相关性。临床检测指标如D-二聚体水平、炎性细胞比值等均可较好预测DVT发生。[结论] 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重视三大病理原因的基础上,对新的危险因素予以适当的评估干预将有助于指导临床VTE的诊治预防及改善患者预后。

      • 1
    • 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非对称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段俊, 张兴鹏, 徐晓楠, 许天明, 高晓翔, 左琴琴

      Abstract: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寰椎椎板钩,构建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并采用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价该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非对称内固定中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选择6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C0-C3),置于1.5Nm载荷下,运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C1-2节段的前后屈伸、左右侧曲、轴向旋转六种工况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将之进行两两对比。实验依次按照完整标本模型(完整组)、寰枢椎不稳标本模型(失稳组)、双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Gallie固定植骨模型(双侧TAS+G组)、双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模型(双侧TAS+H组)、一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与对侧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非对称固定植骨模型(非对称组)的顺序进行,然后对生物力学测量所得的前后屈伸、左右侧曲、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相对于完整组和失稳组模型,三种固定方式能显著改善寰枢椎稳定性。三种内固定组模型的ROM较完整组与失稳组模型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内固定组中:双侧TAS+G固定组在前后屈伸和左右侧曲方向上具有最小的 ROM,双侧TAS+H内固定组在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有最小的ROM。非对称内固定组ROM在前后屈伸、左右侧曲、轴向旋转方向上均较另外两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与对侧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非对称固定植骨可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1
    • 单纯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7例及文献复习

      贾宗海, 梁高峰

      Abstract:

      摘要:单纯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比较少见,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7例单纯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的病例,采取闭合手法复位失败,急诊手术切开修复获得成功。对病例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单纯肘关节脱位合并肱动脉损伤的发病特点及诊治要点。

      • 1
    • 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治疗冻结肩疗效观察

      崔海东

      Abstract:

      [摘 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几丁糖、得宝松对确诊为“冻结期”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3月本科室收治入院并进行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术前评估确诊为原发性冻结肩,如为继发性冻结肩或合并其它肩部疾患者被剔除。最终经术中关节镜证实为原发性冻结肩的2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术后1、3、6月进行随访评估,评估方法包括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术后无关节不稳、继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5.5个月,术后第3、6个月随访时VAS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肩关节外展角度及CM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几丁糖、得宝松治疗“冻结期”的原发性冻结肩效果确切,手术安全,患者短期疼痛缓解、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提高。

      • 1
    • 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丘部重建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曹广超, 王培吉

      Abstract:

      目的:探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丘部重建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对19例(19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丘部重建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5例15足,女4例4足,年龄20-45岁,平均(32.5±5.1)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骨折。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5例,其他2例。损伤至手术时间3-24月,平均(12±3.2)月,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进行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12-38月随访。根据美国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6足,良11足,可2足,差0足,优良率为89.4%。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mm)和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丘部重建术是治疗无距下关节软骨损伤或损伤程度较轻的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冠宏

      Abstract:

      目的:对比TKA两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访了100例单膝OA终末期行单侧TKA手术病人,随访时间1年,A组均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作为定位标志,B组采取胫骨假体外旋放置,胫骨髁间棘外缘定位,选用小号假体,胫骨后内侧角骨质外露,以胫骨结节中点作为解剖标志。对比其术后1年膝关节ROM、HSS、WOMAC评分,以评估术后1年TKA效果。结果:以胫骨结节中点作为解剖标志组,术后1年病人关节活动度、HSS评分、WOMAC评分优于胫骨结节中1/3组。结论:胫骨假体外旋位放置,以胫骨结节中点为解剖标志安置胫骨假体术后效果较好,临床可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 1
    • 聚氨酯构建的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中早期炎症反应观察

      于磊

      Abstract:

      摘要:目的: 采用聚氨酯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观察受压颈脊髓内早期炎症反应。方法: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新型吸水性可膨胀生物材料聚氨酯植入大鼠颈6椎板下,聚合物吸水后缓慢膨胀可对脊髓产生压迫,从而构建慢性颈脊髓压迫的动物模型。对照组不植入可膨胀性生物材料。建模14天后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大鼠脊髓受压影像学表现。建模3、7、14天后分别取大鼠受压颈脊髓组织,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受压颈脊髓组织p-MK2、炎症因子(IL-1β、NF-KB)、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Bcl-2/Bax)的变化。 结果:大鼠颈椎MRI检查提示实验组矢状位、轴位MRI可见脊髓明显受压、局部变细。实验组SD大鼠p-MK2、炎症因子(IL-1β、NF-KB)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则显著降低。 结论:聚氨酯构建的动物模型中受压的颈脊髓内早期出现了炎症反应,MK2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炎症因素在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间隙压力测量传感器的发展及现状

      孙晓威

      Abstract:

      近20年来采用间隙压力测量技术探究全膝置换术中的间隙平衡已成为全膝置换技术改良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帮助术者更好的判断间隙平衡,研究者们尝试应用量化的数据去评价关节间隙压力。不同类型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的开发层出不穷。本文综述了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垫片式关节间隙压力测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

      • 1
    • 上肢手术气压式止血带最佳压力值的探讨

      李炳林, 李展, 卓荣锋, 郭晓泽, 章莹

      Abstract:

      [目的] 观察气压式止血带在不同压力作用下手术视野的出血情况,分析止血带压力与患者臂围和收缩压的相关性,探讨上肢手术止血带使用的最佳压力。 [方法] 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在我院共46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9岁~61 岁,平均32.24岁。统计采集患者的患肢臂围、收缩压、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术后止血带并发症等资料,将止血带压力和臂围、收缩压、BMI进行分析及比较。 [结果] 止血带压力值:臂围<26cm (173.44±21.72) mmHg,26cm≤臂围<30cm (190.71±19.35) mmHg,臂围≥30cm (211.67±25.09)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9.389,P = 0.000),臂围与止血带压力呈正相关 (r=0.602,P=0.000)。收缩压<130mmHg组止血带压力为 (176.02 ± 15.24) mmHg,收缩压≥130mmHg组为 (218.03 ± 17.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308,P = 0.000);收缩压与止血带压力呈正相关 (r = 0.850,P = 0.000) 。BMI<21 kg/m2组的止血带压力为(172.50 ± 20.44) mmHg,BMI≥21 kg/m2组为 (196.69 ± 23.3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421,P = 0.001) 。BMI与止血带压力无相关性 (r = -0.034,P=0.826) ,而BMI与臂围呈正相关 (r = 0.666,P = 0.000) 。 [结论] 上肢手术的最佳止血带压力可根据臂围选择合适的压力差,再与患者收缩压相加进行设定,同时若患者收缩压≥130mmHg,则在设定值的基础上再增加20mmHg为宜。另外,BMI对止血带压力的设置参考意义不大。

      • 1
    • 可滑动钢板跨骺板固定骺板周围骨折对骺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崔庆达, 朱卫洁, 赵希春, 周垂宝, 臧业峰, 申成凯, 毕郑钢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设计骺板周围骨折实验模型,观察可滑动钢板跨骺板固定骺板周围骨折对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制备幼年兔右侧股骨远端骺板上方3-5mm骨折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8只。应用同一规格、型号可滑动钢板跨骺板和骺板周围骨折线,双皮质螺钉固定。术后2,4,6,8周分别处死每组兔子。取出标本,测量股骨长度。然后将骺板矢状面作病理切片,测量骺板厚度及单位柱内肥大细胞形态学变化情况。左侧股骨远端骺板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在可滑动钢板内固定2、4、6周后,取出钢板,主要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可滑动钢板内固定8周以后,取出钢板,主要观察指标与对照组对比,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在可滑动钢板、螺钉不伤及骺板前提下,跨骺板内固定初期(6周内),随着骺板生长发育,可滑动孔产生滑动作用,未对骺板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8周以后),骺板中肥大细胞增值、分裂,可滑动孔螺钉到达末端,限制骺板生长发育,对骺板发育产生影响。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1)。

      • 1
    • Nora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附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马建红, 闫京锐, 刘亚楠, 李慎江, 闫呈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报告1例左股骨旁Nora’s病的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Nora’s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1例41岁的男性Nora’s病患者的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以“Nora’s病”或“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为关键词,检索200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期间报道的Nora’s病患者共计82例,结合本例发病特点、影像学表现,分析Nora’s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83例病例发病年龄在0-7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2.6±17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36例,1例性别未知,男女比例约为1.3:1。发生在手、足等短管状骨及其附近的有54例,余各部位均有发生。本例病理检查提示(左大腿)送检组织见骨、软骨及纤维组织,于骨骼肌内穿插生长,骨组织周围可见骨母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软骨组织有异型,倾向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从文献可知,Nora’s病在X线或CT上表现为不均匀高密度影,在MRI上T1为等、低信号,T2及压脂像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可有强化。结论 Nora’s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膜外增生性病变,常发生于手、足等短管状骨,多表现为局部包块。CT表现为骨旁不均匀高密度影,MRI上T1WI为等、低信号,T2WI及压脂像为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病理学检查可见“蓝骨”;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无恶变倾向。

      • 1
    • 双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处急性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成日, 杨士鹏, 李成福, 金光文, 张研虎, 李海锋, 董日成

      Abstract:

      [目的]探讨双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处急性髌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结节处急性髌腱断裂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为13~17岁,平均(15.3±2.1)岁。手术采用双带线锚钉修复固定断裂的髌腱。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指导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影像学Insall-Salvati指数,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均无感染、切口不愈合、锚钉松动、脱出或髌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差,术后1和3个月为良,术后6和12个月均为优。患侧膝关节Insall-Salvati指数术前高于健侧(P<0.05),但术后1、3、6、12个月患侧与健侧膝关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带线锚钉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处急性髌腱断裂,具有方法简单,修复可靠,能早期康复训练等优点,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1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KP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张聪, 王锋, 谢志阳, 彭鑫, 孟纯阳, 吴小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MIPS)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60-73岁,平均65.7岁。对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前后 VAS 评分、ODI 指数、后凸畸形矫正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约53.5±15.6 min,出血量约30.8±8.5 ml,总住院时间4.5±1.2天,出院观察切口愈合良好,手术前后 VAS 评分、ODI指数、后凸畸形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 MIPS联合PKP具有微创性、出血少、愈合快等近期临床优点,是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选择,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1
    • 长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余翔, 梁德, 江晓兵

      Abstract:

      [目的] 探讨长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合并严重内科病的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er spinal stenosis, LSS)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5岁以上行2节段及以上腰椎融合术的退行性LSS患者176例(随访2年以上)。基于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将患者分为A(低ASA组)、B(高ASA组)两组,其中低ASA组(ASA分级1、2级)105例,高ASA组(ASA分级3、4级)7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时间为24~138月,平均(56.81±25.16)月。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后ODI评分、椎间融合率及治疗满意度均无差异(P>0.05)。高AS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高于低AS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AS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低ASA组(P<0.05),高ASA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高于低AS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出现并发症或内科疾病加重的患者经多学科协作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老年退变性LSS患者在积极控制合并内科疾病的基础上,行腰椎融合术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 1
    • 皮内缝合与一般间断缝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影响的对照研究

      刘彦冬, 胡堂彬, 杨金三, 聂志奎

      Abstract:

      目的:研究皮内缝合与一般间断缝合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患者个人意愿,分为皮内缝合组(48例) 与一般间断缝合组(42例)。男性18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63±5)岁,平均病程(8±4)年,术前类风湿因子、抗O抗体(-),CRP<5mg/L,血沉<20mm/h。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换药次数、缝线反应例数、脂肪液化例数、切口对合情况、术后1年内感染例数、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皮内缝合组患者在术后住院天数(7.3±1.2min)短于一般间断缝合组(8.3±1.3min),患者满意度(4.063±0.783)高于一般间断缝合组(3.405±0.9892),术后出现缝线反应的概率(10.4%,5/48)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38.1%,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内缝合组缝合时间(8.1±0.9)稍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8.2±1.0),术后换药次数(2.75±0.6684)亦稍小于一般间断缝合组(3.0±0.7651),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脂肪液化比率、切口对合不良比率、非甲级愈合比率、术后1年内感染例数上也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一般间断缝合,皮内缝合可以有效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缝合方式。

      • 1
    • 关节镜下松解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

      刘俊良

      Abstract:

      摘 要 :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关节镜下对于17例(19足)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进行腓肠肌腱膜松解。分别于术前、术后三月、末次随访时测量膝关节完全伸直位状态下踝关节的最大被动背伸角度,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7例(19足)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9月-18月),术前、术后三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最大被动背伸角度分别为(0.8±3.6)°、(14.8±2.5)°、(13.2±2.6)°。术前与术后三月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约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约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改善满意,切口微创、美观,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微创且有效的方法。

      • 1
    • 评价独立机械臂机器人与徒手置钉准确性在腰椎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李君禹, 于淼, 刘忠军, 金昭, 曾琳, 李婧

      Abstract:

      【目的】本文介绍一款以独立机械臂动力系统安装克氏针的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XGK-6508A智能骨科微创系统;鑫君特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深圳)在腰椎手术当中的应用,并比较该机器人与传统徒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22位病人被随机纳入实验组(机器人辅助置钉组)和对照组(徒手置钉组)。机器人根据术前的CT规划以及术中的X线图像,在术者的监督下,自动完成注册以及克氏针的置入。本试验通过术前规划、术中透视和术后影像学资料,对以下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包括螺钉偏差距离、在矢状位和冠状位偏差角度。同时,本研究利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法对螺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且对两组近端关节侵扰情况进行了记录。【结果】偏差角度方面,克氏针冠状位中,机器人组的X线偏差角度为:6.04±6.07°,徒手组的X线偏差角度为:20.01±16.16°(P<0.001)。克氏针矢状位中,机器人组的X线偏差角度为:1.53±2.84°,徒手组的X线偏差角度为:4.28±4.14°(P<0.001)。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方面,轴位中机器人组的CT偏差角度为:5.57±5.35°,徒手组的CT偏差角度为:6.76±4.87°(P=0.109)。矢状位中,机器人组的CT偏差角度为:0.79±1.57°,徒手组的CT偏差角度为:3.77±3.17°(P<0.001)。【结论】该新型脊柱外科机器人比传统椎弓根徒手置钉操作:具有更高准确性;与现行同类机器人技术相比具有机械臂自动置钉的优势,且对术前规划具有可靠执行力。由此,临床应用前景较佳。

      • 1
    • 颈椎后路单开门不同数量微型钛板固定对颈椎稳定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冯延冰

      Abstract: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不同数量微型钛板固定对颈椎稳定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利用Mimics、Geomaeic Studio建模软件,提取患者颈椎骨质图像,并进行补空、封装,建立颈椎的三维计算机模型。Creo 4.0软件中建立微型钛板模型。在Hypermesh中进行装配,构建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在Abaaus6.1中设定材料力学参数、边界条件及载荷,模拟颈椎在屈曲、后伸工况下的反应。结果 ①本研究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C2-T1椎体及椎间盘,共118 547个节点和569 332个单元,模型与正常人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② 前屈、后伸载荷中,连续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各节段的活动度均显著小于间断固定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屈曲载荷下,间断固定模型中固定椎板C3、C5、C7 显著高于正常模型及连续固定模型,而非固定椎板C4、 C6,显著低于正常模型及连续固定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伸载荷下,各节段的Mises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屈曲载荷下,间断固定模型C3、C5、C7节段钛板的Mises应力显著高于连续固定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伸载荷中,连续固定模型间断固定模型中C3、C5、C7节段钛板的Mises应力低于间断固定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通过对颈椎后路单开门不同数量微型椎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我们认为虽然连续固定方式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但其对颈椎及椎板的稳定性优于间断固定模型。

      • 1
    •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急诊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庄平

      Abstract:

      目的:探究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在治疗急诊创伤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患有急诊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术(PLF),实验组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PLIF),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恢复情况。 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91.42%,对照组优良率为82.9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8.92±3.72)d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10.62±3.32)d,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一年,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无明显差异,在术后1年时,两种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椎间植骨融合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术后优良率更高,在维持椎间高度、锥间孔面积以及矫正滑脱率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术后患者的疼痛更低康复效果更佳,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 1
    • 3D打印技术治疗右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1例

      陈瑞, 贾惠军, 董博, 姚洁, 袁普卫, 王占魁, 康武林, 刘德玉

      Abstract:

      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GCT)为临床多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具有较强的侵袭性[1],对骨质有较强的溶蚀破坏作用,为低度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少数可出现局部恶变或肺转移[2],好发于脊柱或长骨远端[3]。桡骨远端GCT是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之后第三大受影响最严重的部位,手术切除仍然是桡骨远端GCT的首选治疗方法[4]。目前桡骨远端GCT的常用治疗方法有:人工腕关节置换术、肿瘤刮除+残腔植骨术、节段截除重建术、自体游离腓骨头移植重建或带血管蒂的腓骨头游离移植治疗等[5,6,7],而切除的桡骨远端关节面如何重建、术后腕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功能恢复等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8],本文介绍1例3D打印技术治疗右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病例。

      • 1
    • 负压封闭吸引联合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朱朝均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吸引联合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7例下肢软组织较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34.6(17~58)岁。 下肢软组织缺损面积约8.0cm×13.5cm~12.0cm×16.0cm。一期创面给予彻底清创后,再负压封闭吸引处理。二期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 切取皮瓣面积8.5 cm×14.5 cm~13.0 cm×19.0 cm,平均9.0 cm×16.0 cm,大腿供区切取皮瓣后直接一期缝合。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移植皮瓣形态、取皮区瘢痕、皮肤感觉等情况。结果 术后7例患者移植皮瓣均完全存活,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曾发生过静脉危象,术后再次手术室探查并吻合皮下静脉,换药观察后存活。平均随访时间3(1~7)个月,移植皮瓣形态、感觉及患肢活动功能恢复基本满意。1例供区皮肤术后大腿瘢痕增生,形态欠佳,其余患者大腿供皮区只遗留不明显的线形瘢痕。全部患者手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基本正常。1例患者术后股前外侧触觉稍有减退。结论 负压封闭吸引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巧妙灵活设计,游离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方法可靠,效果良好。

      • 1
    • 一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继发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表现

      郑海亮, 王硕, 王江宁

      Abstract:

      目的 上皮血管肉瘤为罕见病,为了增加对上皮血管肉瘤临床影像学、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的认识,提高上皮样血管肉瘤的诊断阳性率 。方法 对我科收入的一例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继发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回顾性报道,考虑职业暴露病因的可能性,讨论其影像和病理的表现。结果 考虑过骨结核和陈旧性骨折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不佳,而根据病理结果按照上皮血管肉瘤进行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不排除接触染发剂为致病原因之一,值得后续研究。结论 继发于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罕见,影像学检查误诊率高,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免疫组化检测有辅助诊断意义。

      • 1
    • 胸腰椎脊柱结核不同手术入路选择和效果对比

      卢宏涛

      Abstract:

      目的:比较胸腰椎脊柱结核不同手术入路选择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前路组(n=22)、后路组(n=17)及联合入路组(n=21)。比较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及影像学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手术前好转(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ASIA评分均较手术前好转(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前路组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及丢失率均大于另两组,矫正率低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均取得较好疗效,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相应的术式均能有效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

      • 1
    • 骨水泥填充在前列腺癌脊柱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白振华, 李甲振, 张岩, 卢新昌, 张翼, 刘永奎, 廉檬檬

      Abstract:

      目的:骨水泥治疗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安全性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前列腺癌晚期脊柱转移患者,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2009年9月—2019年5月对54名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研究,26名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8名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72.54.7)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卡氏评分(KPS)、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情况,癌症三阶梯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情况来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疼痛VAS、KPS、ODI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平均(189.574.6)mg/d,卧床时间平均(12.90.8)d;实验组:骨水泥用量1.5-4ml,平均(2.3±0.7)ml,骨水泥填充情况良好,均无渗漏,VAS评分由术前至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由(8.60.5)分别明显降至(2.81.3)分、(2.50.9)分、(2.10.6)分、(2.10.9)分(P<0.05),术后ODI和KPS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的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由术前平均(186.786.1)mg/d明显降至术后平均(61.731.5)mg/d,术后卧床时间平均(2.60.5)d,实验组术后止痛药用量及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患者,骨水泥填充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作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术式。

      • 1
    • 对关节囊外整块切除联合使用保留胫骨骨骺可延长肿瘤型假体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的初步研究

      张岩, 刘涛, 李甲振, 卢新昌, 张翼

      Abstract:

      目的 对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San-Julian分型III型)行关节囊外整块切除联合使用保留胫骨骨骺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重建术的早期临床研究。 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均在我院行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为骨肉瘤。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1~2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APMI,序贯给药方式)。化疗结束后通过复查DR,CT,MRI及骨扫描等检查评价化疗敏感性及远处转移情况。新辅助化疗后所有患儿根据影像学分型,均为San-Julian分型III型,共6例患儿,其中男性2人,女性4人;年龄为7~12岁,平均年龄约为9.7岁;左侧3例,右侧3例。均在我科接受关节囊外整块切除联合保留胫骨骨骺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术,术后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伤口2周后拆线,再过1周后即给予术后的规范化化疗,并进行随访。 结果 6例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2.5h、3h、3h、3.2h、3.5h和4h,平均3.2h;术中出血量为600~1200ml,平均出血量为850ml。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根据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为18~27分,平均23分,根据评分结果患儿肢体功能达到良好标准。末次随访,患肢膝关节屈曲角度90~110度共4人,110~130度共2人,伸直均能达到180度;共5例患儿双下肢长度相差小于1.5cm,1例患儿双下肢长度差异约为2.5cm。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肺部转移。 结论 通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对于股骨远端骨肉瘤San-Julian分型中的III型的患儿,关节囊外切除联合使用保留胫骨骨骺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重建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矫正腓骨短缩和旋转畸形

      邱伟建, 王宁宁, 曾源, 肖鹏

      Abstract:

      [目的] 总结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治疗腓骨短缩和旋转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共纳入病例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左侧7例,右侧10例;平均年龄(47.53±13.42)岁(24-68岁);从第一次手术至畸形愈合矫正手术时间平均(5.59±1.94)月(1个月-9个月);术前常规行 X线及CT检查,对畸形进行个体化评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腓骨短缩和旋转畸形。截骨后采用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恢复腓骨长度和旋转,术后定期行影像学随访评估骨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 AOFAS)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视觉疼痛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for pain , VAS)来评估治疗效果,SF-36评分(Short Form 36 general health survey)评估术前及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65±11.10)月(12-44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不连、畸形复发等情况发生。影像学随访显示术后(11.88±1.32)周(10-14 周)骨折线愈合,且力线恢复良好。术后AOFAS评分、SF-36评分等有明显上升,VAS评分有明显下降,三项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能很好地纠正腓骨长度和旋转畸形、恢复踝穴的匹配,改善踝关节功能,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 1
    • 椎间盘镜合并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

      王明政

      Abstract:

      目的:椎间盘镜合并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 ~ 2019年9月48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先行MED入路,确定通道位于L5S1椎板交界处。咬除部分椎板进行开窗,切除部分黄韧带,形成约1.0cm的缺损后,椎间盘镜下先置软组织1、2级扩张棒于椎间盘间隙,然后放置椎间孔镜工作通道,放入椎间孔镜,即可显示椎间盘组织及内侧的神经根和硬膜囊,然后旋转套管用套管尖端将硬膜囊及神经根隔离至内侧,并可松动椎间盘镜通道,使椎间孔镜随神经根的走向探查并取出间盘组织,探查神经根活动良好后,离子刀修复纤维环撕裂口。结果:随访1-33个月,使用Macnab评分标准优33例,良15例。结论:MED联合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结合两者优势,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1
    • 胸腰椎支具防治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

      余星亮, 沈录峰, 董谢平

      Abstract:

      胸腰椎支具多种多样,临床中使用广泛,但亦存在着些问题和争议。国内外对防治脊柱畸形的胸腰椎支具研究很多,但对防治胸腰椎骨折的胸腰椎支具报道甚少。关于胸腰椎支具防治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有效性、佩戴时间等方面,国内外又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就胸腰椎支具的种类、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等方面来作一综述。

      • 1
    • 以腰痛表现为主的SAPHO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孔凡磊

      Abstract:

      SAPHO综合征在临床上非常罕见,许多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认识,容易被误诊,近期邢台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收治了一名SAPHO综合征的患者,该患者以腰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就诊,本次研究对该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今后临床上的诊治提供参考。

      • 1
    • 带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范宾, 高顺红, 张云鹏, 胡宏宇, 李军, 于志亮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1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4~62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重物砸伤4例、胫骨上段骨折术后并发软组织坏死4例。创面范围12 cm×7 cm~17cm×6 cm。切取大小为 14cm×8 cm~20 cm×8 cm 的带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4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均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外观满意,厚薄适中、无明显臃肿,皮瓣感觉恢复可。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3]:2例S3+,10例S3,2例S2。结论 带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的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1
    • 半月板的液体保存与新鲜冷冻、超低温保存效果比较

      耿彩云, 李众, 周路, 李红艳, 杜森, 宋洪强, 亓建洪

      Abstract:

      目的:比较液体保存半月板与新鲜冷冻、超低温冷冻半月板的效果,为推动半月板同种异体移植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获取成年健康猪的内侧半月板60个,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液体(TSMU)保存、新鲜冷冻(-80℃)和超低温冷冻保存(-196℃)三种方法保存半月板组织,在保存第2周、4周、8周时检测保存半月板的形态学和杨氏模量改变。结果:液体保存和超低温保存半月板的HE染色、番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明显优于新鲜冷冻保存半月板(P<0.05);液体保存和超低温冷冻半月板杨氏模量变化明显优于新鲜冷冻保存半月板(P<0.05)。结论:液体保存半月板和深低温冷冻半月板均优于新鲜冷冻的半月板,表现在形态学与生物力学方面。

      • 1
    • 蛋白聚糖4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顾晓东, 李飞, 卫小春

      Abstract:

      蛋白聚糖4(Proteoglycan 4,PRG4)是滑膜关节分泌的一种表面活性粘液糖蛋白,在维持关节软骨完整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关节损伤、炎性关节疾病或蛋白聚糖4先天缺陷的病人,由于其蛋白聚糖4不足,无法起到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研究表明,PRG4在防止软骨表面损伤和保护软骨细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正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治疗蛋白,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本文就蛋白聚糖4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1
    • 减压联合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黄程军, 陈光兴, 杨柳

      Abstract:

      目的 观察减压联合钽棒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长期疗效,并探讨影响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减压联合多孔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18例(19 髋) , 进行回顾性分析。以Harris 评分、影像学评估及保髋成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以性别、年龄、ARCO分期、坏死面积等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最短5年(5 ~10年)的随访,保髋成功率为78.95%。在有无骨髓水肿、年龄分组的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5 例患者术后病变继续进展至IV期,研究发现转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骨髓水肿、ARCO分期及坏死面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减压联合多孔钽棒植入在治疗早期(ARCO: IIb期以内)股骨头坏死的中长期随访疗效可靠,IIc期股骨头坏死在选择钽棒植入时需慎重,III期股骨头坏死不适合单纯减压钽棒植入术,ARCO分期和保髋成功率呈负相关。

      • 1
    • 先天性脊柱侧弯遗传及环境病因学研究进展

      杨涛, 赵继荣, 马同, 寄婧, 陈祁青, 张天龙, 蔡毅, 李玮农, 张立存

      Abstract:

      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由于胚胎期椎体的形成障碍或分节不良所引起的一种以纵向和旋转不平衡为特征的畸形,前者所致的半椎体畸形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主要原因。引起CS的病因极其复杂,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关于CS的病因相关研究较多,大多研究认为遗传与环境是CS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本文就CS发病原因中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1
    • 全反式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头缺如、干不连特殊病例分析

      陈华星, 施能兵, 许尘鏖, 曾锁林

      Abstract:

      摘要:报道1例因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肱骨头缺如,再发肱骨干骨折并骨不连,行反式肩关节置换病例。通过以健侧为模版联合3D打印技术,定制全反式肩关节假体,并将预先保留的大小结节骨块与假体结节留置孔捆绑、结构性植骨来重建肩袖,术后也取得了良好的肩关节功能,提示我们要重视术前假体的设计和术中肩袖功能重建。

      • 1
    • 后路减压联合椎体成形与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Kümmell病合并脊髓损伤的对比研究

      韦竑宇, 董春科, 王好, 杨峰, 谭明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与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Kümmell病合并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Kümmell病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共45例,跟据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分为VP组和PSVO组。VP组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共21例,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73.76±7.65)岁,平均随访(31.29±7.98)月;PSVO组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次全切术,共24例,男6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33±7.25)岁,平均随访(32.68±8.72)月,通过测量术前术后X线、CT、MRI等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后凸角(LKA)、椎体前缘高度(AVH)及后缘高度(PVH)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SVO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多于V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LKA、AVH和PVH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PSVO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P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LKA显著高于术后一月,而AVH显著减少(P<0.05),术后一年、末次随访时PSVO组VAS评分优于VP组(P<0.05),末次随访时PSVO组AVH、LKA明显优于VP组(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然而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适用于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高龄患者。基于缓解疼痛、维持椎体高度和畸形矫正的远期疗效,后路椎体次全切术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 1
    • 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高飞, 王根, 王大伟, 张龙, 李飞, 王迪一, 王剑利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23例,女55例;年龄16岁~89岁,平均48.95岁。在入院后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所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1例(28.65%)患者发生DVT,经下肢彩超检查后共发现102条下肢静脉发生血栓,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其中1例患者合并发生肺栓塞。胫腓骨复杂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其它类型胫腓骨骨折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折原因中虽然DVT发生率不同,但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发生后,胫腓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经计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和D-二聚体水平持续>650μg/L是胫腓骨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为下肢DVT的高发人群,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持续增高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经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后胫腓骨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仍然很高。

      • 1
    • 人工关节置换术前肌间静脉扩张及风险人群分析

      姚尧, 王业贤, 徐志宏, 陈东阳, 史冬泉, 戴进, 秦江辉, 蒋青

      Abstract: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患者肌间静脉扩张同时明确其风险人群分布,为临床预防血栓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关节中心从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接受初次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由2名超声医生在术前1-3天筛查排除血栓,并评估肌间静脉直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扩张组和非扩张组,通过统计分析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性别、高血压、吸烟史、静脉曲张史、恶性肿瘤史、手术类型、侧别、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因素有无差异,以确定风险人群。 结果:共569例纳入研究,男性155例,女性414例,平均年龄63.33岁(范围19-87岁),平均体重指数为 25.21±4.02kg/m2 (范围15.21-40.79kg/m2)。术前平均直径为0.56±0.24cm(范围0.10-1.83cm)。其中肌间静脉扩张组238例,占41.8%。在扩张的因素中发现扩张组年龄显著高于非扩张组(P<0.001)、同时还发现体重指数(P<0.001)、膝关节手术(P<0.00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P<0.001)、股骨头坏死(P=0.007)也是引起扩张的风险因素。年龄分层发现,肌间静脉扩张数值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在回归分析中,年龄、大体重指数是关节置换人群中术前肌间静脉扩张的危险因子。 结论:肌间静脉扩张是人工关节置换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高龄、大体重指数是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肌间静脉扩张的易发因素。

      • 1
    • 不同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军民, 肖甲宇, 贾福, 张仲子, 杨正宗, 雷洲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生物型股骨假体柄行髋置换术治疗的61例(62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36例;年龄73~94岁,平均(78.35±3.86)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III型9例,IV型33例,V型19例。所有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III级48例,Ⅱ级1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部分负重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大腿痛,术后患者满意度,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别选择传统常规股骨假体柄36例、加长生物型股骨假体柄17例(18髋)及柱状粗大的Wagner股骨假体柄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本组共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49例(50髋),行全髋置换12例。术后定期随访X线片观察假体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对比手术前、术后6月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对61例(62髋)患者术后进行12-28个月,平均(16.52±1.28)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为43~85 min,平均(55.48±10.61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550 mL,平均(310.54±30.56) mL。2例术后早期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3例出现大腿痛。术后部分负重时间为(4.82±0.58)d,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为(56.71±6.86)d。术后患者满意度良好。本组患者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断裂、感染、关节不稳定、脱位、死亡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61例(62髋)患者术后均实现了股骨假体柄的生物压配,术后6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股骨假体柄固定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为稳定骨长入。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前(28.65±4.25)分,术后6个月(84.28±3.83)分,末次随访时提高到(88.43±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P<0.001)。[结论] 对于同时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复位比较困难及复位后难以维持稳定的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股骨近端髓腔的形态、骨的质量及骨折波及的范围,选择不同的生物型股骨假体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罕见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卢海平, 赵庆禹, 马亚萍, 朱 璁, 郑满红, 王 信

      Abstract:

      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本院收治一例17岁胸椎附件单发骨嗜酸性肉芽肿女性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通过文献复习增加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征、病因、诊治的了解。

      • 1
    • 关节镜下后内侧入路单纯切开引流与联合囊壁清理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研究

      陈辉海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随机对照研究关节镜下后内侧入路单纯活瓣切除引流与联合囊壁清理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腘窝囊肿患者83例(95膝),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49膝)和观察组(41例46膝),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活瓣切除,囊液引流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活瓣及囊壁切除术。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腘窝囊肿分级、骨关节炎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中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在术后1、3、7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6个月的Lysholm功能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6个月腘窝超声检查对照组腘窝囊肿复发率30.61% (15/49),观察组复发率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膝关节内侧入路活瓣切除引流联合囊壁清理治疗腘窝囊肿有利于减少囊肿复发,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活瓣切除引流。

      • 1
    • 核心肌群锻炼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宋丹丹

      Abstract: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锻炼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例75例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本组患者按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观察组采用在传统康复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主动直腿抬高与桥式运动。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及骨折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术后12周,两组步长、步速及Harri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后4周Barthel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低于伤前水平,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12周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间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核心肌群锻炼能够增加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

      • 1
    • 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hs-CRP、Hcy水平和创伤程度的关系探讨

      韩利伟

      Abstract:

      目的: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创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依据创严重程度(ISS)评分将患者分为36例轻度创伤组、28例重度创伤组和9例严重创伤组,另选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糖、hs-CRP、Hcy水平,并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以上指标和ISS评分的关系。结果:创伤性骨折组各时间点的血糖、hs-CRP和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创伤性骨折组术后第1d血糖、hs-CRP和Hcy水平较术前上升,第3d、7d血糖、hs-CRP和Hcy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组各个时间点的血糖、hs-CRP和Hcy水平依次高于重度创伤组和轻度创伤组(P<0.05);且各组术后第1d血糖、hs-CRP和Hcy水平较术前上升,第3d和7d血糖、hs-CRP和Hcy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hs-CRP和Hcy水平和I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hs-CRP和Hcy动态改变和机体创伤程度有关,对骨创伤的病情判断有重要作用。

      • 1
    • 髋关节镜下滑膜清理联合多孔减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

      豆太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髋关节镜下滑膜清理联合多孔减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ONFH患者52例(67髋),均符合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类中股骨头缺血坏死I、II期,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髋关节镜下滑膜清理联合多孔减压术)、对照组(单纯多孔减压术)。其中观察组治疗23例(31髋),对照组治疗29例(36髋)。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疼痛视觉模糊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关节MRI变化等相关数据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和Harri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间VAS和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术后12个月复查MRI时,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镜下滑膜清理联合多孔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够显著缓解术后髋关节疼痛,增加髓芯减压精确性,显著提高保髋的成功率。

      • 1
    • Scarf联合改良Weil术式与微创截骨矫正合并跖内收拇外翻的临床研究

      邹运璇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Scarf联合改良Weil术式与微创截骨矫正合并跖内收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符合上述纳入条件的拇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carf联合改良Weil术(Scarf截骨组)37例(42足)、第1跖骨远端微创截骨矫形术(微创组)32例(38足)。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糊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学会足功能评分、拇外翻角度、跖骨间角、跖内收角。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拇外翻分型、合并疾病等基线数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术后3个月Scarf截骨组患者的VAS评分及AOFAS评分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HVA 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MA、MMA比较Scarf截骨组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arf联合改良Weil术式在矫正合并跖内收拇外翻,不仅方便拇外翻,而且可以部分纠正跖内收,避免转移性跖痛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微创截骨。

      • 1
    • 腱旁有限小切口Krackow法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分析

      杨治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腱旁有限小切口Krackow法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并与传统开放缝合法进行对比。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92例。研究组44例患者行腱旁有限小切口Krackow法缝合,对照组48例患者行传统开放缝合法。对两组患者采用手术一般指标、末次随访Arner-lindholm评估优良率、治疗前后足踝评、术后并发症等各评价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Arner-lindholm评估优良率(97.73%)明显优于对照组(77.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足踝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改善明显,且研究组患者AOFAS足踝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55%)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腱旁有限小切口Krackow法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安全、微创、高效的特点,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避免误伤腓肠神经,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复发等并发症,有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神经功能的恢复。

      • 1
    • 微创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研究

      杨锡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例耻骨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损伤患者,其中经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对照组),微创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31例(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并评价术后VAS 评分及Majeed 评分。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均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第1天、1个月对照组VAS 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jeed 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平均功能评分为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ajeed 评分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为93.54%,对照组为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5,P =0.044)。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Matta分级,观察组优良率为94.11%(32/34);对照组优良率为96.77%(30/3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耻骨支骨折的骨盆不稳定骨折较传统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固定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并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

      • 1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疗效对比

      周献伟, 张文明

      Abstract:

      摘要 目的:分析疾病和体重指数,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6月和末次随访评估患者Cobb’s角、ODI指数比较PVP、PKP和PSO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并行PVP、PKP或PSO手术患者105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PVP组34例,PKP组46例,PSO组25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合并内科和VAS评分,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组间各项统计学差异。结果:PSO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最长,术中失血量最多(P<0. 05);术后3组患者在各时间点Cobb’s角、O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PSO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Cobb’s角均低于另外2组(P<0.05),其中PKP组患者Cobb’s角低于PVP组(P<0.05);PSO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ODI指数均最低,在末次随访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患者在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低于PVP组(P<0.05);PKP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和再发骨折率均低于PVP组(P<0.05)。结论:PSO临床疗效最佳,PKP临床疗效优于PVP。对于合并严重后凸畸形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可优先考虑PSO,对一般情况较差的需选择微创手术的患者,可选择PKP。

      • 1
    • 减张技术联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评价

      刘训志

      Abstract:

      目的 观察减张技术联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72例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开展减张技术,分为对照组(34例) 给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组(38例)自体腘绳肌腱联合减张技术单束解剖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杠杆试验、Lysholm评分及术后前交叉韧带的MRI分级。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前抽屉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chman试验、杠杆试验的阳性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节点Lysholm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MRI检查显示,参照Rak''s分级标准,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9.41%,观察组优良率为97.3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张技术联合自体腘绳肌腱单束解剖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减少韧带愈合过程中张力,有助于避免患者早期康复引起的韧带松弛。

      • 1
    • 氨甲环酸在膝内侧单间室置换术前贫血患者中的使用价值

      岳聚安, 张启栋, 郭晓忠

      Abstract:

      目的 探讨UKA术前贫血患者使用氨甲环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行单侧UKA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氨甲环酸组(围手术期接受氨甲环酸治疗)和对照组(未接受氨甲环酸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凝血功能,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前和术后5天的Hb、HCT变化情况,异体输血率以及血栓的发病率。结果 本研究纳入76例,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一般健康状况、凝血功能等术前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为77.55±23.56mL,隐性失血量为104.68±34.82mL,对照组引流量为132.88±39.64mL,隐性失血量为182.67±47.71mL,两组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第1天Hb及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0.43±6.52 g/dL vs 9.32±7.13g/dL;31.43±2.52% vs 26.32±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4、5天两组患者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有3(3/34)例患者行输血治疗,对照组有12(12/39)例患者行输血治疗,氨甲环酸组输血患者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UKA术前贫血患者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而且不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1
    • 比较研究LLIF与T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

      易红蕾, 许俊杰, 陈虎, 马向阳, 夏虹, 艾福志, 王建华, 章凯, 吴增晖

      Abstract:

      目的:比较LLIF与T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纳入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进行LLIF与TLIF的病人,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间隙高度及Cobb角变化和腰椎整体前凸角度(L1-S1)。结果:自2012年3月至2016年10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人127例(149个节段),其中LLIF组病人59例(68个节段),TLIF组病人68例(81个节段)。LLIF组手术节段三个节点椎间隙高度分别为6.74±2.19,9.36±1.69,7.67±1.75,术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TLIF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8.10±1.94,10.87±1.43,9.00±1.35,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增加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LIF组病人手术节段cobb角三个节点分别为13.75±9.98°,13.85±8.40°,13.39±8.74°,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病人三个节点分别为15.57±7.69°,18.99±8.01°,18.03±7.06°,术后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cobb角增加值比较,TLIF组增加更大(P>0.05)。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LLIF组病人共23例,29个间隙,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1.55±10.81°,14.05±8.26°,13.74±8.02°,术后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两组患者腰椎(L1-S1)前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LIF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且优于TLIF。TLIF辅以小关节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更有利于重建腰椎局部的前凸,建议LLIF辅以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以重建腰椎局部前凸。无论哪种融合方式,一或两个节段的融合不能改善整个腰椎的前凸,对于严重的矢状面平衡可能需要后方的短缩截骨。

      • 1
    • 冷疗联合氨甲环酸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症状的影响分析

      黄晓, 石伟发, 尹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加压冷疗联合氨甲环酸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局部症状群的改善作用,明确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 90 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将患者分为A、B、C 三组,各30 例。三组患者均在开放止血带 30min前快速静滴 1g 氨甲环酸后,A组患者关闭皮肤切口前向关节腔内注射 10ml生理盐水;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将1g氨甲环酸溶解至10ml生理盐水后注射入关节腔内;C 组患者在B 组的基础上术后返回病房立即使用加压冷疗装置对患膝进行冷疗。观察这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患膝肿胀程度、患肢主动屈曲关节活动度、患膝关节功能评分、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及随访三个月冻伤例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24、48小时疼痛评分;术后第3、7天大腿肿胀程度;术后第3、7天、出院前及术后 3 个月患肢主动屈曲关节活动度;术后1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住院天数等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过住院观察、门诊 3 个月随访未发现有皮肤冻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加压冷疗联合氨甲环酸注射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肿胀、疼痛等局部症状、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减少住院日,促进早期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可以加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安全、有效的措施。

      • 1
    • 后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病合并过伸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王好, 董春科, 周峻, 韦竑宇, 杨峰, 谭明生

      Abstract: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骨折断端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病合并过伸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2.12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病合并过伸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共28例,平均年龄55.25±21.84岁,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骨折断端间植骨融合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评估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平片、三维CT、MRI检查,测量损伤前及术后LKA、AVH、PVH,并根据1995年Bridwell椎间融合分级系统评价植骨融合效果。[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折断端间完全融合、骨折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及严重并发症等情况。术后及末次随访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骨折断端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病合并过伸型胸腰椎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脊髓损伤加重等不良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后凸畸形,安全性及可行性高。

      • 1
    • 低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李飞, 付磊, 张龙, 郭德亮, 王根, 孙圣亮, 赵刚, 邰国梁, 范韶光, 王剑利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低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上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按照是否使用PRP将其分为VSD+PRP组和单纯VSD组,VSD+PRP组32例,单纯VSD组28例。VSD组患者于清创中厚皮片回植术后行低负压(50~80mmHg)VSD治疗;VSD+PRP组患者于清创中厚皮片回植术后,使用术中制备的PRP涂抹创面,然后同VSD组患者治疗。2组患者均7d后拆除VSD装置。记录2组患者皮肤成活率、部分皮片坏死率、住院时间、植皮后换药次数、拆线时间、皮肤色素沉着率、皮片挛缩率、瘢痕增生率,皮片边缘感染率、皮片坏死率(坏死面积大于植皮面积50%为皮瓣坏死)和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 PRP+VSD组患者皮肤成活率、部分皮片坏死率、住院时间、植皮后换药次数、拆线时间均优于VSD组患者,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RP+VSD组患者的皮肤色素沉着率、皮片挛缩率、瘢痕增生率、皮片边缘感染率、皮片坏死率和皮下血肿发生率与单纯VSD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结论] 上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采用中厚皮片回植联合50~80mmHg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提高皮肤成活率,减少部分皮片坏死面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植皮后换药次数,缩短拆线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

      白有海

      Abstract:

      目的 探讨单一前外侧入路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的方法、手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4 月- 2019 年1 月应用单一前外侧单切口治疗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的22例病例资料。结果22例全部回访,手术时间85-160分钟(平均120分钟),失血200-500ml(平均310ml),术中透视3-7次(平均5次)。腓浅神经皮支损伤1例,无血管损伤。随访时间12个月~33个月,平均18.3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例,复位一般14例。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获优7例,良8例,一般5例,差2例。优良率为68.2%。结论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复杂Pilon骨折,只要严格遵循切口适应症,术中轻柔操作,合理采用间接复位技术,骨折可满意复位,软组织覆盖好,能减少皮肤坏死及感染的发生,骨折愈合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 1
    • 介绍一个跟腱断裂避免漏诊的检查方法 -“单足提跟征”

      傅廷友

      Abstract:

      介绍一个跟腱断裂避免漏诊的检查方法 “单足提跟征”

      • 1
    • 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尤瑞金

      Abstract:

      [目的]探讨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3月至2018-12月我科诊治的34例例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将其分为内镜组及开创组。内镜组18例,采用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摘除椎间盘;开窗组16例,采用后路椎板开窗摘除椎间盘。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VAS评分、末次随访Macnab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组术后随访12个月~21个月,平均16.27±5.74个月;开窗组术后随访12个月~23个月,平均17.23±6.11个月。内镜组的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开窗组。在手术时间,开窗组优于内镜组。术后随访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术后随访的VAS 评分及Macnab标准,内镜组优于开窗组。在并发症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单切口经皮脊柱内镜下治疗青壮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理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存在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具有一定的并发症等问题。

      • 1
    • 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何一成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减压对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近两年收治的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中符合研究需求者108例,研究组为接受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术式的患者52例,对照组为接受后路开放式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的患者56例。对两组患者采用手术一般指标、治疗前后伤口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并发症指标等方面的比较,进行不同术式效果的评价。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影像学指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CP、AVH均明显优于治疗前,CA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SCP、AVH均明显优于对照组,CA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患者未出现治疗后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置后均可缓解。结论: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减压术式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有利于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降低主观痛觉,确保减压彻底,同时具有更好的影像学复位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理想手术方式,建议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及临床推广。

      • 1
    •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时机选择和入路分析

      韩森东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手术时机的选择和入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8年3月内在本院收治的60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根据患者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3d内手术组(实验组)和3d后手术组(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个月-14个月,平均12.5个月,无丢失病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ASIA运动功能评分相比较,手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一年,皆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86.7±19.6)明显优于对照组(72.3±18.9)(P <0.05)。两组ASIA感觉功能评分相比较,手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一年,皆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196.6±20.1)明显优于对照组(171.8±21.8)(P <0.05)。前柱高度以及Cobb角恢复情况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前路椎间隙减压 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损伤的颈椎前柱高度和曲度得到有效恢复,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要尽快接受治疗(3d内),早期进行手术,可以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

      • 1
    • 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髌周去神经化治疗膝前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兵, 汤志宏, 孙晓庚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髌周去神经化治疗膝前痛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将50例膝前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髌周去神经化治疗,术后随访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髌骨Kujala评分及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并分析评分变化。[结果] 术后4个月两组评分相差不明显,术后8个月,实验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髌骨Kujal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5);与术前比较也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膝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髌周去神经化治疗膝前痛能显著提高疗效;术后8个月以后比膝关节镜下单纯清理术的优良率有明显的提高。

      • 1
    •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白长双, 王法佳, 程维

      Abstract:

      [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统计分析,分析经皮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将2014年6月~2018 年8月期间在本院及协作医院手术治疗的58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手术方式随机分组,实验组300例,男174例,女126例,年龄(40.31±10.99)岁,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对照组288例,男168例,女120例,年龄(39.71±11.02)岁,采用传统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VAS疼痛分级,椎体高度恢复, Cobb 角矫正及随访时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61.28±6.28min,64.90±3.14ml,7.98±0.56cm,10.59±1.23d)均少于开放组(74.95±3.11min,395.11±57.06ml,13.49±0.89cm,13.05±1.49d);两组椎体高度均得到恢复(术前实验组52.79±4.33,对照组52.86±4.20;术后实验组85.41±3.98,对照组85.95±3.64),术后Cobb 角(实验组3.91±3.44、对照组4.02±3.38)较治疗前(实验组17.38±3.97、对照组17.59±3.72)均显著缩小,晚期椎体高度矫正度丢失(实验组2.17±1.15,对照组2.06±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1.00%低于开放组的1.39%,术后疼痛两组无差异,但后期随访时、实验组2.05±0.82较对照组2.35.49±0.64低(p<0.05)。[结论]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开放组,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存在手术操作技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的缺点。

      • 1
    • 两种引流方式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引流效果分析

      孙加伟, 陈光兴, 何锐, 古凌川, 孙茂淋, 杨柳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负压引流放置方式对患者术后失血量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影响;[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我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标准入选20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内)65例,B组患者(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血常规、CRP、ESR、术中失血量、术后1天和3天血常规、术后3天CRP和ESR水平、术后引流量、局部感染、血肿形成和输血情况,根据收集数据计算两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无局部感染、血肿形成和输血病例;A组患者术后1天和术后3天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显性失血量明显高于B组,但A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少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天HB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天和术后3天HB改变量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CRP、ESR水平和术后CRP、ESR改变量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相对于常规的关节囊内引流,术后总失血量少,但隐性失血量增加,术后炎症指标水平升高。

      • 1
    • 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分析

      李雅琛, 舒钧, 王志华, 任莉荣, 劳汉昌

      Abstract:

      [目的] 对比撑开型经椎弓根截骨术(oPSO)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PSVR)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3年4月—2018年1月,我们回顾分析了36例于我院就诊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组20例采用oPSO治疗,2组16例采用PSVR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FRANK分级、病程、cobb角、椎间高度、临床评分比较,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和椎间高度大小来评估矫形效果,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来评估手术创伤。[结果] oPS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PSVR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末次随访ODI、JOA评分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好,且效果维持良好。两组随访指标在同期内组间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SO及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满意的矫正和临床治疗效果。oPSO技术对患者的术中创伤、出血,手术时间均明显小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

      • 1
    • 多板钉排筏式固定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赵加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多板钉排筏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7年7月~2019年10月共收治Schatzker分型V-VI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15例,采用手术时机选择、主辅联合入路、撬拨托顶复位、自与异体骨混合植骨、多板钉排筏式固定、早期康复干预治疗( “全程康复”理念贯穿于治疗之中)。[结果]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出现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坏死,无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及关节面复位满意,内固定无松动断裂,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3%。[结论] 多板钉排筏式固定可以达到坚强固定,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1
    • 腰椎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

      许朝君, 镐英杰, 于磊, 朱广铎, 任志楠, 蔡迎春, 彭诚, 张盼可, 朱剑, 曹书严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8例行单独斜外侧入路方式治疗(OLIF组),25例行传统后路开放入路治疗(PLIF组)。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情况,临床疗效评估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参数评估采用腰椎侧凸Cobb角、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面垂直轴(Coronal vertical axis,CVA)、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孔面积等。[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5~40)月,平均(24.38±5.58)月。O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小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术后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第3天OLIF组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P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侧凸Cobb角、SVA、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增加(P<0.05),且OLIF组较PLIF组增加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5.72%)低于PLIF组(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26,P=0.276),但PLIF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LIF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12)。 [结论] 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方式,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手术入路的相关并发症少等特点,早期疗效值得肯定,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 1
    • 炎性环境中小白菊内酯对肌腱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李爱国, 陈泳格, 秦胜男, 何培亮, 彭涛, 陈思忆, 毛伟

      Abstract:

      [目的] 观察在炎性环境中小白菊内酯(PAR)对肌腱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探索其对骨肌腱接点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 利用胶原酶法结合低密度接种法分离肌腱干细胞,体外验证分离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在TNF-α浓度模拟骨肌腱接点损伤的炎性环境中,设置不同浓度组小白菊内酯(PAR)刺激人肌腱干细胞,用qRT-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以及肌腱、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Run x2、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以检测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结果] 1.成功从人肌腱组织分离培养出的细胞,体外可被诱导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2. qRT-PCR检测显示,在100 ng/ml的TNF-α模拟骨肌腱接点损伤高表达的炎性环境中,小白菊内酯能抑制炎性相关基因COX-2、HIF-2α的表达,促进了成骨相关基因Run x2、OPN的表达,与TNF-α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肌腱相关基因Col I、Scleraxis的表达较复杂,与TNF-F组相比下调了Col 1α 水平,却上调Scleraxis水平。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TNF-α组对比,小白菊内酯能增加蛋白Run x2、β-catenin的表达。4.镜下观察茜素红S染色,小白菊内酯实验组均能发现红色的钙盐沉积,相比之下对照组及TNF-α组基本无或出现少量钙盐沉积。 [结论] 在炎性环境中,小白菊内酯能发挥其抗炎作用,控制高表达的炎性反应并可能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肌腱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 1
    • 腓骨头纵行截骨入路治疗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疗效分析

      吴彬, 褚风龙, 张钦明, 韩亮, 姜振, 池玉磊, 王海滨, 孟纯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新手术入路(腓骨头纵行截骨入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21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男性14 例,女性7 例;年龄25~72 岁,平均47.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高处坠落伤3例。本组患者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腓骨头纵行截骨,记录平台塌陷高度、手术时间、腓骨头截骨宽度、康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等。 [结果] CT测量发现,后外侧平台塌陷平均5.5±2.4mm,均累及后外侧角,平均手术时间65±18min,截骨宽度约7-10mm,术后48小时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伸直15±7度,屈曲100±15度,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约12~18 个月,平均15 个月,骨折均愈合,X线显示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3.6周,完全负重时间16±4.8周,术中1 例患者发生腓总神经牵拉伤,术后4个月恢复,术后1 例患者发生浅表切口感染,换药3周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本组无1 例患者发生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18 个月,Rasmussen 放射评分17.5 分,膝关节屈曲122.5°,膝关节HSS 评分平均为85分(72~98 分)。 [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头纵行截骨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暴露视野充分,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以及内固定的植入,是一种新的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 1
    • 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杜守超

      Abstract:

      目的 探讨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膝关节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8.24±6.18)岁。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后倾角和下肢力线改善、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97.25±11.64)min,并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31±6.12)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7.42±18.74)d,均无关节面塌陷及内外翻畸形。胫骨平台后倾角平均值,术后1周内为(8.63±1.15)°,术后12个月为(8.05±1.30)°,两者配对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平均为1.18±0.98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22.64±11.89)°,HSS评分平均为82.18±7.90分,其中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 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是一种以后倾角消失或变负为主的特殊类型骨折,治疗上最主要的是恢复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力线和关节面平整,术中注意评估膝关节稳定性。

      • 1
    • 改良的Maquet截骨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

      孙延山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的Maquet截骨治疗髌股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我们采用改良的Maquet截骨治疗42位患者的54例膝关节,男17例,女25例;右膝32例,左膝22例;年龄18~47岁,平均29岁。通过术前术后的X线片和CT评估膝关节,显示膝关节髌骨倾斜。所有患者术前的Q角度大于20°,平均24.24±3.05,TT-TG>20mm,平均22.45±3.23。患者先进行关节镜下评估,术中进行外侧支持带的松解和改良的Maquet截骨。结果: 术中评价 术中关节镜下动态观察髌股关节的轨迹良好,屈伸膝关节时,软骨损伤区髌骨与股骨无紧密摩擦。术后随访24-36月,功能评价 术前和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58分和92分(P<0·05);髌股关节的参数:Q角、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倾斜角、髌骨倾斜角及TT-TG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们改良的Maquet截骨术,保留较厚的松质骨,避免因胫骨结节内移引起的矢状面的后移,减少远期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术中根据髌骨关节轨迹,可以灵活的调节骨块的位置。

      • 1
    • 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金成浩, 蔡迎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TXA)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7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拟行TKA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C组和对照组,各45例,A组给予TXA 1g静脉滴注,B组给予切口处TXA 1 g,5 min浸润,C组给予TXA 1g关节腔内灌注,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比4组失血相关资料、凝血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组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C组除术中出血量外,其余失血相关指标均为4组最低,B组次之,A组较高,对照组最高,差异明显(P<0.05);手术前后4组患者凝血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感染、坏死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TKA患者通过应用TXA,可明显起到止血作用,其失血量与应用途径有显著相关性,局部关节腔灌注效果最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Mini-cog量表可以简单有效地筛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的高危患者

      刘恒, 贾晶丽, 吴浩, 潘利平, 曹永平, 李军, 刘震宁, 叶一林

      Abstract: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究Mini-cog量表评分与谵妄发生的关系。[方法]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卧床天数、手术时间、术后3天血色素下降值、吗啡类药物使用、术后入外科监护室、术后7日内是否出现谵妄等信息,计算患者Charlson共病指数,进行MMSE量表和Mini-cog量表评分并记录所用时间。[结果]术后7日内有28例(40%)患者出现谵妄状态。谵妄组患者较非谵妄组术前卧床时间长(P<0.01),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值低(P=0.011),术后3天血色素下降多(P<0.01),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高(P=0.007)。评估术前认知状态的MMSE和Mini-cog量表评分谵妄组显著低于非谵妄组(P=0.044, 0.028)。术后谵妄与术前卧床时间(OR=2.139,95%CI 1.372-3.333)、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OR=0.831,95%CI 0.722-0.956)、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OR=1.598,95%CI 1.118-2.284)、术前MMSE量表评分(OR=0.949,95%CI 0.905-0.996)和Mini-cog量表评分(OR=0.685,95%CI 0.498-0.942)均相关。完成Mini-Cog量表时间(3.9±1.6分钟)显著低于MMSE量表(12.1±4.8分钟)(P<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与术前卧床时间、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术前MMSE量表评分和Mini-cog量表评分相关。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Mini-cog量表可以简单有效地筛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的高危患者。

      • 1
    • 腓骨肌腱沟加深联合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杨坚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腓骨肌腱沟加深联合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共我院收治的18例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均采取腓骨肌腱沟加深联合支持带重建方案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活动范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脱位复发率。结果 ①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脱位复发患者。②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AOFAS-AH评分显著优于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A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AOFAS-AH评分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OM显著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腓骨肌腱沟加深联合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不仅为腓骨肌间提供足够的容积和骨性阻挡,而且联合重建上支持带可以保证肌腱在踝关节主动运动中的动态稳定。

      • 1
    • 经髂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数字化研究

      师博, 薛飞, 冯卫

      Abstract: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经髂骨顺行拉力螺钉钉道,以期获得一种新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取40例成年人患者,男20名,女20名,年龄为18~60岁,平均42.5岁,进行骨盆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7.0中构建三维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中模拟置入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在Solidworks软件中进行拉力螺钉最优钉道的确定及相关参数的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左侧髋臼后柱可植入拉力螺钉长度、直径、进针点与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距离、与冠状面夹角、与矢状面夹角平均分别为(153.81±3.15)、(9.39±0.55)、(35.78±8.39)、(151.52±9.22)、(46.64±5.75)、(46.35±3.65)mm,右侧平均分别为(154.64±2.39)(9.52±0.75)、(36.62±8.39)、(151.12±9.51)、(47.44±6.74)、(45.19±4.86)mm;在女性左侧平均分别为(144.25±2.58)、(8.83±0.24)、(31.81±4.57)、149.66±7.14)、(43.36±7.56)、(38.88±3.00)mm,右侧平均分别为(144.16±3.25)、(8.76±0.37)、(32.24±2.56)、(149.99±6.36)、(45.66±7.55)、(38.78±2.84)mm。 拉力螺钉的长度、直径、与矢状面夹角在同一性别的左侧与右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侧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点到髂前上棘的距离、髂后上棘的距离、与冠状面夹角在同一性别的左侧与右侧比较及同一侧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获得了经髂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可为经皮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一种新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 1
    • 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对照研究

      鲜文峰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对照研究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我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结果 (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病因等基线数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明显少于AL组,而DA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3)术后DAA组的C-RP、ESR水平显著低于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两组患者的术后VAS评分比较,DAA组术后第1天显著低于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时的Harris评分,DAA组显著优于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虽然学习曲线长,但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

      • 1
    • 经腓骨截骨钢板内固定与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研究

      邹运璇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腓骨截骨钢板内固定与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行踝关节融合治疗的重度踝关节骨性关节炎47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经腓骨截骨融合患者27例、关节镜下融合患者20例。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5)。②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AOFAS 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OFAS 踝关节评分及VAS评分,关节镜组显著优于腓骨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术后两组患者融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胫距角外翻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腓骨截骨钢板内固定与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治疗踝关节炎均能有效纠正畸形、改善踝关节功能,术中应注意恢复踝关节的排列关系及骨块间的加压稳定,避免损伤周围软组织。

      • 1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

      冯勇, 邓志龙

      Abstract:

      探讨非植骨融合单纯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AO分类 B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0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14.2±1.1(13~18)个月。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佩戴支具离床活动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结果:39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85.5±6.1(75~100)min;术中出血量60.3±23.1(45~90)ml,手术后离床活动时间2.6±0.3(2~3)天,除1例患者伤口浅表软组织感染无其它严重并发症。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评分术后3天、1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植骨融合单纯经皮微创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神经功能完整的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屈曲-牵张型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安全有效,降低手术创伤,能有效维持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局部Cobb角。

      • 1
    • 关节镜下十字缝线桥技术治疗初次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王俊, 黄建明, 刘好源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十字缝线桥技术在治疗初次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17年07月至2019年11月,我科对16例初次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中青年患者进行急诊手法复位,并于复位后2-5日,平均3日,使用十字缝线桥技术对Mutch I型[1]肱骨大结节骨折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8-40岁,平均24岁。2例合并Slap损伤,4例合并Bankart损伤,均同时以Smith &nephew公司提供的锚钉进行缝合固定。[结果]16例患者切口均为I/甲愈合,无神经损伤,术后复查X线和CT均见大结节骨块恢复正常解剖位置。随访时间1年(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所有患者骨折端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十字缝线桥技术能更好得恢复肱骨大结节的解剖位置,避免外旋、上抬无力及肩峰撞击等并发症。

      • 1
    •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杨占华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别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椎间孔成形术与单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68例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单开门组)治疗32例,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椎间孔成形术(联合组)治疗36例。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致病原因及JOA评分等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开门组手术时间32.28±23.95min,联合组手术时间156.94±2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及NDI指数显著优于术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显著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SVA C2-C7、Cob角、各椎板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脊髓型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去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缓解临床症状,而不影响颈椎稳定。

      • 1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1例报道与其髋关节治疗综述

      杨斌, 米热阿迪力·努尔买买提, 陈述

      Abstract: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骨科临床表现常见骨折、关节畸形并脱位、骨髓炎、肢端骨质溶解、生长发育阻滞、骨不连等。我们报道了一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1年半以后有效地阻滞了髋关节脱位的进展,股骨骨折断端成功骨愈合。早期支具外固定、理疗及改善患者的活动方式等保守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

      • 1
    • Salter截骨术与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杨锐

      Abstract:

      ]目的:对比分析Salt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Embase、CNKI、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搜索、获得关于Salter截骨术、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相关研究,将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患儿的髋臼指数、McKay髋关节功能评级优良率、股骨头坏死、CE角的变化情况进行meta分析,从而对比分析、分别找出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结果:共纳入7篇病例对照研究;共计596例患者,其中Salter截骨术组315例,Pemberton截骨术组38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emberton截骨术相比,Salter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在McKay髋关节功能评级优良率(RR=1.04,95%CI 0.97, 1.11,P=0.31),CE角(WMD=-1.18,95%CI -4.30, 1.94,P=0.46)两方面差异统计学无意义;而在髋臼指数(WMD=-6.18,95%CI -9.66, -2.69,P=0.0005),股骨头坏死率(OR=0.34,95%CI 0.12, 0.9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显示,Salter截骨术与Pemberton截骨术均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手术方式,但Salter截骨术在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方面明显优于Pemterton截骨术,而Pemberton截骨术在髋臼指数改善方面明显优于Salter截骨术。

      • 1
    • 氨甲环酸对严重脊柱畸形矫形术止血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黄凌岸, 卫小春, 赵斌, 王春芳, 李鹏翠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已有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数据提取及荟萃分析,为严重脊柱畸形患者的术中止血药物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及万方5个中英文数据库中所有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脊柱矫形手术文献,时间限定在建库至2019年8月。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检索相关研究306篇,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项随机对照实验468例患者,其中氨甲环酸组292例,年龄分布为11-65岁;安慰剂组纳入患者289例,年龄分布11-68岁。严重脊柱畸形患者中,氨甲环酸组术中失血量较安慰剂组少311ml(-311.47 [-385.72, -237.21]);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亦较安慰剂组少,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9.41ml [-188.12, -130.70])。氨甲环酸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输血需求(-186.44ml [-294.59, -78.30]),氨甲环酸组患者输血量较对照组减少-186ml。但氨甲环酸并不能减少手术时间,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并无差异(-1.46 [-15.92, 13.00])。氨甲环酸也并未增加相应的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6 [0.44, 3.08]),氨甲环酸组与安慰剂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5.1% VS 4.2%(P=0.76)。[结论] 对于严重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氨甲环酸能够有效的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输血量,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实验提供更高的证据等级支持。

      • 1
    • 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器的研究进展

      鲁德志, 王彩萍, 刘子凡, 杨涵, 魏浩馨, 王孝文, 王金武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中较常见的一种脊柱畸形,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手术虽然为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提供了治疗方案,但存在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高,部分还会对青少年身体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对于青少年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矫形器治疗仍然是首选方式。本文主要从矫形器的生物力学机制、常用矫形器分类和最新3D打印矫形器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 1
    • 血清CD64、VEGF、SDF-1对监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价值探讨

      刘仁德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清CD6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监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依据有无感染分为9例感染组和94例非感染组,另选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D64、VEGF、SDF-1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对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第1d,开放性骨折组血清CD64、VEGF、SD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开放性骨折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入院时血清CD64、VEGF、SDF-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组术后第1d、3d和第5d血清CD64、VEGF、SDF-1水平均高于入院时,且高于同期非感染组(P<0.05);非感染组术后第1d血清CD64、VEGF、SDF-1水平较入院时上升(P<0.05),术后3d、7d呈下降趋势,第7d血清CD64、VEGF、SDF-1水平与入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CD64、VEGF、SDF-1,CD64+VEGF+SDF-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1、0.746、0.726、0.864,灵敏度分别为0.667、0.701、0.556、0.889,特异度分别为0.851、0.765、0.882、0.893。结论: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血清CD64、VEGF及SDF-1水平明显上升,监测以上指标水平可为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 1
    • 改良石黑法在骨性锤状指治疗中的体会

      周树良, 吴卫东

      Abstract:

      [目的]评价改良石黑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科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共收治的 18 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改良石黑法进行手术治疗,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 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时间 4~11 个月,平均 7.5个月,未出现切口及针道感染,切口一期愈合。按 Crawford 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 9 例,良 6例,可 3 例;优良率为 83.3%。[结论]改良石黑法治疗骨性锤状指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佳,是治疗骨性锤状指畸形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 1
    • 先天性桡骨头脱位治疗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周金良, 熊浩, 王伟, 范存义

      Abstract:

      我们收治了一名16岁的男性患者, 因“右肘关节疼痛3年”入院。 没有外伤史,右肘关节X线和CT显示桡骨头后脱位,无明显骨折。 因此,该患者被诊断为先天性桡骨头脱位。我们实施了桡骨头切除术手术治疗,术后1年随访,右肘关节无疼痛复发,效果满意。

      • 1
    • 颈椎软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林成森, 黄静蕾, 刘建宏, 韦昌武, 黄先盈, 刘云, 丁晓飞

      Abstract:

      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好发于骨盆和四肢长骨,发生于颈椎的软骨肉瘤十分稀少,同时侵犯前后柱结构的更为罕见。目前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软骨肉瘤的首选。由于颈椎解剖学的特点,目前颈椎软骨肉瘤的治疗仍存在很大的挑战。本文报道1例前-后路联合入路颈7颈椎次全切除治疗高级别软骨肉瘤的临床效果,并结合文献分析手术方式和入路的选择,具体如下。

      • 1
    •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2018年7月,对 32 例巨大中央型LDH患者采用PTED治疗。术前与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85min,平均(55.09±11.67)min;术后住院时间2~7d,平均(4.22±1.18)d。1例患者术后复查见明显髓核残留;无硬膜撕裂、血管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37个月,平均(22.41±6.5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0.63%;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结论]PTE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巨大中央型LDH,但手术难度较大,需在熟练掌握PTED的基础上开展。

      • 1
    • 成骨不全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

      田鹏, 赵栋, 马信龙, 杨强

      Abstract: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性骨病,是一种由遗传或基因突变引起的结缔组织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低能量骨折、骨量减少、牙齿发育异常、蓝巩膜、关节过度松弛、进行性耳聋、新生儿串珠、骨质疏松及颅骨闭合异常[1]。成骨不全症的本质在于I型胶原结构异常导致的骨、韧带、牙本质和巩膜形态发生变化[2]。成骨不全症患者也表现为脊柱侧弯、驼背、颅颈交界区异常(颅底凹陷症和颅底扁平症)、腰骶部病变(滑脱)[3, 4],其他合并症包括心肺功能障碍[5]、瓣膜和主动脉疾病[6]。成骨不全症合并脊柱侧弯及四肢畸形较多见,但是成骨不全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相对少见,且在文献中很少被描述。我们报告一例成骨不全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择期局麻下行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术后2月随访,疗效满意。

      • 1
    • 组合式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吴晓林, 钟伟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组合式外固定架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8年1月诊治的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其中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38 例(EF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0 例(IF组)。 比较 2 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变化;术后6个月腕关节的活动度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 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68 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外固定组14.37±1.85个月,内固定组14.70±1.53个月。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度及Gartland-Werley 功能情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桡骨茎突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桡骨高度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 1
    • 手腕部慢性腱鞘炎伴米粒体形成一例:个案报道并文献综述

      梁晓松, 李建华, 吴波

      Abstract:

      米粒体(rice bodies)形成是一系列慢性疾病的特殊病理改变。1895年Riese首先报道了在结核性关节炎中发现米粒体结构存在[1]。此后,国内外相继报道了米粒体样结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青少年性关节炎、血清阴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慢性滑囊炎等疾病中存在,多以个案报道为主[2]。米粒体形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具体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在此,我们通过临床上收治的一例典型的慢性米粒体腱鞘炎的诊治体会,并结合文献回顾对米粒体的临床意义进行简要讨论。

      • 1
    • 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长链非编码RNA表达的相关分析研究

      梁彦虎, 苑龙, 李雪松, 陈国武, 孟纯阳

      Abstract:

      目的:分析脂多糖诱导小胶质细胞中炎症相关的lncRNA机制研究 方法:小胶质细胞(BV2)通过脂多糖(LPS)(1ug/ml)处理24后提取细胞,与未作干预的对照组对比(3v3),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qPCR进一步验证活化后BV2的lncRNA与炎症的关系。 结果:在高通量测序中选取炎症相关差异表达最明显的9个lncRNA,qPCR验证后发现AC005899.1、PATCH8、VPS41等参与BV2活化,并与高通量测序中的表达趋势一致(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个lncRNA可能参与体外BV2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过程。这些结果表明为开发小胶质细胞在未来体内激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标提供有力依据。

      • 1
    • TG2促进大鼠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

      阙云端, 卞璐, 吕德民, 史文涛, 崔学文, 王东明, 张志坚

      Abstract:

      目的:探讨组织型谷胺酰氨转胺酶2对大鼠鼻粘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以及定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谷胺酰氨转胺酶2对大鼠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观察谷胺酰氨转胺酶2对大鼠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呈鱼群样分布,谷胺酰氨转胺酶2能促进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并能提高ALP活性(P<0.05),同时增强矿化钙结节形成能力,并对成骨相关标记蛋白COL I和OCN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结论:谷胺酰氨转胺酶2可提高大鼠鼻粘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 1
    • 颈椎骨性终板的研究进展

      戎鑫, 胡旭, 刘浩, 洪瑛, 孟阳, 丁琛, 王贝宇

      Abstract:

      颈椎骨性终板是颈椎的重要功能结构,与胸椎和腰椎相比有独特的形态特征。颈椎骨性终板能承受、传导和重新分布椎间应力,对防止术后内植物下沉有重要意义。回顾文献发现关于胸、腰椎骨性终板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而关于颈椎骨性终板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本文对颈椎骨性终板的解剖形态、生物力学特点以及骨性终板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骨性终板与内植物的贴合进行了综述。

      • 1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栓弹力图评估

      阮如昕, 郑欣, 白超文, 张乐, 张星晨, 庞勇, 查国春, 郭开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液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9月~2018年10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未注射rHuEPO组30例(对照组)和注射rHuEPO组30例(rHuEPO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行血常规、凝血七项及TEG检查。于术前和术后7天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是否输血及输血量。结果:rHuEPO组的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显示,术后7天rHuEPO组RBC高于对照组,术后1天、7天rHuEPO组HCT、Hb高于对照组,两组间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相同时间点的各项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的R、K、Alpha、MA、C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间相同时间点的各项TEG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天复查双下肢彩超示两组内分别有1例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rHuEPO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贫血相关指标,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且短期内对THA患者术后双下肢血栓的形成无显著影响。

      • 1
    • 关节镜下腘肌腱裂孔紧缩缝合术治疗青壮年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的短期随访研究

      周建平, 安丽萍, 董海涛, 吴定, 贾耀飞, 张广瑞, 刘嘉鑫, 韵向东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腘肌腱裂孔紧缩缝合术治疗青壮年外侧半月板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我院收住 25例外侧半月板不稳定青壮年患者行腘肌腱裂孔紧缩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4岁-48岁,平均年龄36.84±5.53岁。MRI示:外侧半月板Ⅱ级损伤。关节镜下探查:25例患者外侧半月板松弛,探钩牵拉移动度>11mm。采用全内缝合技术紧贴腘肌腱将不稳定半月板缝合在后外关节囊上,缩小腘肌腱裂孔,稳定外侧半月板。并对术前、术后患者VAS、KS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3月随访VAS评分从术前的6.76±0.58到2.60±1.01,P<0.05; KSS临床评分从56.68±4.67到88.72±3.53,P<0.05。结论 对于青壮年外侧半月板不稳定患者,采取外侧半月板和外侧关节囊紧缩缝合,紧缩腘肌腱裂孔,可以加强半月板的稳定性。

      • 1
    • 半肩关节置换对比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高龄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叶维

      Abstract:

      目的: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是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目前治疗手段尚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半肩关节置换与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共收治49名60岁以上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9名行半肩关节置换术(Shoulder Hemi-arthroplasty,HA),30名接受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输血情况;此外,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截止时Constant-Murley评分(CMS),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评分(DASH)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不少于12个月随访,半肩关节置换较钢板内固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但前者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及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后者,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接受输血例数HA组3人、LCP组5人;在随访末时钢板内固定组CMS,DASH评分明显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半肩关节置换较钢板内固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增加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及住院天数,但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后者要明显优于前者。

      • 1
    • 多棒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翻修中的应用

      吕永威, 李利, 王华东, 郭继东

      Abstract:

      目的:探讨多棒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翻修病例中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 方法:收集我科2017年3月~2018年9月运用多棒技术行胸腰椎骨折术后断棒翻修的11例患者病例资料,平均随访时间15.97个月。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及再次断棒率,分别测量翻修前、翻修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临床疗效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来评估。结果:手术时间约107分钟,术中出血量约131.81ml,下地时间约1.59天,出院时间约10.89天,再次断棒率为0。翻修前、后矢状位Cobb角分别为9.89°±3.19°和-1.93°±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末次随访及翻修术后矢状位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551)。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明显改善。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断棒翻修的病例中应用多棒技术,既安全、简单,又疗效显著。

      • 1
    • IntraSPINE动态固定在腰椎间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毛克政, 梅伟, 王庆德, 王春丽, 郭润栋, 姜文涛

      Abstract:

      目的 通过单纯髓核摘除术与髓核摘除联合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对比研究,评估IntraSPINE动态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分别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和髓核摘除辅助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术前和术后随访的临床疗效;观察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和椎间孔宽度(FW)变化,统计复发情况。结果 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80.18±11.68)min,较未固定组(69.11±17.61)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固定组终末随访腰部VAS评分(2.16±0.71)低于未固定组(2.6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态固定组终末随访椎间隙高度(9.21±0.89mm)高于术前高度(8.41±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未固定组终末随访椎间隙高度(7.95±1.03mm)低于术前高度(8.35±1.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动态固定组的椎间孔高度在术后随访高于未固定组(P=0.000)。动态固定组发生迟发性感染1例,行内固定取出并清创;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未行手术治疗。未固定组椎间盘突出复发5例,行手术治疗3例。结论 IntraSPINE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5年以上中期随访中临床疗效显著,降低了慢性腰痛的发生,增加并维持了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减少了复发。

      • 1
    • 切口内灌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手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杨磊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切口内灌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退变性侧弯手术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7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静脉组、联合应用组。其中对照组32例(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单纯静脉组33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联合应用组32例(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 15 mg/kg+术后切口内灌注TXA1.0g溶液10ml+术后6小时重复静脉滴注TXA 15 mg/kg)。 结果 ①三组病例的基础数据、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的腰椎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及异体红细胞输入量,联合应用组和单纯静脉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应用组和单纯静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病例术后引流量和术后隐性失血量联合应用组显著少于单纯静脉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静脉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患者的DD-二聚体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2h联合应用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切口内灌注联合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流可以明显减少DLS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而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 1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变化与非相邻椎体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何立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脊柱矢状面参数变化对非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 选取1例68岁脊柱矢状面形态为Roussouly分型Ⅱ型的L1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男性志愿者,经对患者CT影像的处理分割出胸腰椎和骨盆的三维模型,然后在前处理软件中生成终板、椎间盘、关节软骨、骨水泥,建立正常对照、轻度后凸和中度后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脊柱在代偿和失代偿工况各椎体的应力变化。结果 ①中度后凸模型T5-T9椎体的Mises应力显著大于轻度后凸模型和对照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后凸模型与对照模型之间比较,T5-T9椎体的Mises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代偿工况中,T7的Mises应力显著小于T8、T9椎体的Mises应力(p<0.05),而与T5、T6的Mises应力无显著差异(p>0.05)。③在失代偿工况中,T7的Mises应力显著大于T5、T6、T8、T9椎体(p<0.05)。④L1椎体的Mises应力显著大于L2-5椎体的Mises应力,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中度后凸模型显著大于轻度后凸模型和对照模型(p<0.05)。结论 PKP术后残存的后凸畸形会导致脊柱矢状面前倾增加,无论是代偿与否均可能导致非相邻椎体的应力集中,而诱发新发椎体骨折。因此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不仅针对病因,而且还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助行器等辅助治疗措施。

      • 1
    •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在固定髋臼骨折的有限元模拟比较

      吴海洋, 蔡贤华, 刘曦明, 汪国栋, 邵启鹏, 尚冉冉, 宋成璟

      Abstract: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plate, DAPSQ)在方形区排钉分布特点,并比较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采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左侧高位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采用DAPSQ+三方形区螺钉下4种排钉方式(A1、A2、A3、A4)、DAPSQ+四方形区螺钉(B)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C)进行固定。模拟上身重量60 Kg下,分析六种内固定方式在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扭矩8 N/m)时方形区骨折位移和内固定承受应力情况。[结果]在站位、坐位、健侧旋转和患侧旋转下,各组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最大位移均表现为C>A1>A2>A3>A4>B,且两两比较时C组与其余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位、向健侧和患侧旋转时,C组内固定峰值应力最大,坐位时最小。六种内固定模型在站位后继续向健侧旋转均表现为峰值应力减小,继续向患侧旋转均表现为峰值应力增大。[结论]第二代DAPSQ在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和1/3管型,且方形区螺钉置钉时以由近及远的排钉方式最佳,术后应尽量避免患者向患侧翻身或旋转。

      • 1
    • 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邹如意, 吴敏

      Abstract:

      髋臼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当其发生骨折时,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能降低病人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量,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对于累及髋臼前方的骨折,目前报道较多的是髂腹股沟入路及改良的Stoppa入路,随着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深入,当其发生骨折移位时,以上两种入路常常因显露问题使得髋臼骨折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和四方体的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方便于真骨盆内放置钢板。本文就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1
    • 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艺, 亓建洪

      Abstract:

      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体重指数、参与体育活动、膝关节的韧带受损以及与工作相关的重复性活动等。胫骨平台后倾角(PTS)的增大被认为会影响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增大和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对称均可能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继发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PTS的大小也是确定早期ACL重建需要考虑因素,以防止ACL损伤的患者继发半月板损伤。

      • 1
    • 通道下病灶清除、间隙内载药硫酸钙骨粒植入联合经皮固定治疗脊柱感染

      唐晓杰, 李成立, 宋钦勇, 陈树军, 于冰, 谭江威

      Abstract:

      【摘 要】目的 分析通道下病灶清除联合载药硫酸钙骨粒间隙内植入、经皮固定治疗脊柱感染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行通道下病灶清除联合载药硫酸钙骨粒间隙内植入、经皮固定手术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术后7天、末次随访的血沉、CRP、ODI、VAS评分、Cobb角、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7天、末次随访的血沉、CRP、ODI、VAS、Cobb角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性。结果 本组的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男8例,女10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6岁,随访时间为术后8-18个月(平均12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患者ODI、VAS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Cobb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脊柱感染患者,通道下病灶清除、硫酸钙抗生素骨粒植入、经皮固定手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维持稳定同时保持局部有效抗生素浓度,利于控制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 1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定量评价作用

      伊超凡, 范新成, 赵伟, 彭国庆, 刘益雷, 刘峰

      Abstract: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CI)中的定量评价作用。[方法]将50只雌性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对照组SD大鼠麻醉后仅暴露T10脊髓。实验组(40g?cm组、60g?cm组、80g?cm组、100g?cm组)采用自制改良Allen’s打击器,分别从2cm、3cm、4cm、5cm高度打击T10脊髓,造成不同程度脊髓损伤。采用Medtronic NIM Eclipse32术中神经监护仪,监测打击前、打击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SEP)波形,测量潜伏期和峰波幅;同时进行大鼠运动功能的观察评分。[结果]对照组SD大鼠无脊髓损伤,SSEP、TcMEP结果正常,实验组SD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随着打击程度的加重,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下降,直至波形消失,组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功能评分显示随着打击程度的加重,评分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1)。术后除100g?cm组均有不同程度波形及运动功能恢复,组间及组内差异明显(p<0.01)。SCI模型的TcMEP波幅变化与运动功能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SCI的严重程度,为SCI的定量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 1
    • 经皮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

      刘国萍, 曹奇, 唐晓军, 向玉林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下颈后路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2月至2018年9月应用经皮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患者31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手术节段稳定性来评估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病例均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9.97 ± 15.14)min,术中出血量(21.32 ± 5.97)mL,住院时间(6.13 ±1.45)d。随访8~46个月,平均23.59±9.48个月。术后JOA评分显著增高,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颈椎ROM及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出现颈椎手术节段失稳。[结论] 经皮颈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减压彻底、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术式选择。

      • 1
    • 腰方肌联合髂筋膜阻滞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张伟, 王述明, 孙丙亭, 刘其强, 陈为宝

      Abstract:

      目的 评价腰方肌联合髂筋膜阻滞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择期初次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麻醉组(C组)和腰方肌联合髂筋膜阻滞麻醉组(L组),每组30例。C组患者行全身麻醉,L组患者行腰方肌联合髂筋膜阻滞后联合全身麻醉。于麻醉前10min(T0)、术后即刻(T1)、术后24h(T2)、术后72h(T3)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RP、IL-6、TNF-α,采用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I)。同时,记录术中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比较,C组和L组患者在T1和T2时CRP、IL-6、TNF-α、IRI均升高(P<0.05);与C组患者比较,L组患者在T1、T2时CRP、IL-6、TNF-α、IRI均降低(P<0.05)。与C组患者比较,L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量降低(P<0.05)。结论 腰方肌联合髂筋膜阻滞可减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

      • 1
    • 腰从-坐骨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糖脂代谢的影响

      丁兆永, 丁华明, 刘祥臣

      Abstract: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从-坐骨神经阻滞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单侧骨水泥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C组)和腰从-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L组),每组40例。C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L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腰从-坐骨神经阻滞后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TC、TG、HDL、LDL水平均降低(P<0.05),FPG、FINS、Cor、PGE2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患者术后比较,L组患者术后HDL水平升高(P<0.05),TC、TG、LDL、FPG、FINS、Cor、PGE2水平均降低(P<0.05);与C组患者比较,L组患者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从-坐骨神经阻滞可减少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糖脂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1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钰卓, 齐宇新, 马腾洋, 王志, 康治林, 李珂, 王维山, 史晨辉

      Abstract: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 PFNA 内固定治疗的2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易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240例患者失访56例,其余184例患者均获得24个月的随访。184例中患者32例出现内固定失败,11例髋内翻,7例退钉,9例内固定切割,5例骨折不愈合。其余152例成功患者术后24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20例,良78例,中50例,差4例,优良率64.47%。而32例失败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0例,良4例,中5例,差23例。优良率为12.5%。单因素分析显示:外侧壁厚度、尖顶距(TAD)、正位对位差、外侧壁分型、Singh指数和骨折分型与内固定失败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侧位对位差、螺旋刀片区域与内固定失败无关(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TAD、外侧壁厚度、Singh指数和骨折分型、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AD、骨质疏松程度、外侧壁厚度及骨折稳定性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且内固定的失败将严重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

      • 1
    • 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

      骆晓飞, 宋树春, 魏瑄, 王少华, 王金良, 李哲

      Abstract: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导板(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辅助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03—2018.06采用PSI辅助,通过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3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术前行双下肢全长CT平扫(髋关节至踝关节),通过数据重建设计手术方案,3-D打印出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比较术前、术后患者下肢机械轴线、膝关节ROM、HSS评分、VAS评分情况。记录有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63个月,平均随访37个月。31例患者冠状位下肢机械轴偏移角度由术前16.1±5.7o纠正至2.9±0.5o。ROM由术前83.2±4.1o增加至术后97.2±7.8o。HSS评分从术前54.8±6.1分提高到85.3±8.9分。VAS评分由术前6.8±0.5分下降至2.1±0.3分。术前、术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过程中未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不稳、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借助PSI辅助,通过关节内代偿截骨结合软组织平衡技术一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能够很好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疗效。

      • 1
    •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一个月内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王振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一个月内急性并发症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为减少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我院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66例初次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资料。男性62例,女性204例,年龄80岁~99岁,平均84.51±3.89岁。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既往手术史、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麻醉方式、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共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7例(10.1%),其中8例术后谵妄,6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3例脑梗,3例术后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输血和术前合并脑部疾病是术后1个月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安全性较高,但术后患者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心肌梗死及谵妄等并发症的可能。术前合并脑部疾病、输血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易在发生并发症,是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1
    • 基于CJFH分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3D有限元研究

      王宏润, 李宏宇, 韦明照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基于三柱结构的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对股骨头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坏死体积的股骨头受力情况,为临床保髋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正常25岁男性青年髋关节CT片,利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进行初步建模,在solidwork中根据三柱理论划分的区域,设立空白对照0%坏死体积,并针对CJFH分型中的每一型建立占股骨头总体积5%,15%,30%, 50%的坏死体积模型,总计22组模型,依次导入ANSYS,根据实际髋关节受力情况及受试对象实际体重设置施加应力部位,并设置接触面关系,划分网格后进行力学分析。结果:根据股骨头位移云图及数据,坏死组织的位移偏大,位移峰值均处在负重区的坏死组织上,不同坏死体积坏死带的力学分布可以发现,在坏死体积小于15%的情况下,压力最高峰值未达到塌陷压力,当坏死体积达到30%时,L2型及L3型塌陷风险极高,L3型以有超过50%坏死区域应力大于塌陷应力。结论:3D有限元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帮助临床医生更加直观、更加立体化的观察坏死灶情况,通过对坏死灶进行力学分析可以看出坏死组织体积越大,位移越大,越容易塌陷,当涉及外侧柱的坏死体积达30%时,塌陷概率大大增加。观察应力云图发现,坏死骨与皮质骨交界部位的应力较为集中。根据坏死实际情况,积极地进行保髋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股骨头坏死进行性加重。

      • 1
    • 跗骨窦入路与关节镜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

      杨坚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跗骨窦入路与关节镜微创入路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45例(52足)跟骨骨折患者。其中跗骨窦组24例(29足),关节镜组21例(23足)。术前拍摄跟骨侧、轴位X线片、CT三维重建。评价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伤口愈合、神经损伤,跟骨影像学参数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足踝功能的VAS和AOFAS评分。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手术时间:关节镜组平均为110.64±22.39min,跗骨窦组为47.92±15.6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3,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的Bo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均优于术前,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第8周Bohler角、跟骨长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优于跗骨窦组,而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第2周和第8周,两组患者VAS、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跗骨窦入路和关节镜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确切、创伤小。关节镜技术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切口并发症,提高跟骨的复位质量,但需要更长的学习曲线。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赵世新, 王丹

      Abstract: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率,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输入异体血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516名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异体输血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异体输血组(n=102)和未输血组(n=414),整理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异体输血率的相关指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该实验于2019年7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 ①516例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102例患者术后因贫血进行了异体输血,异体输血率为19.8%;②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异体输血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诊断、高血压分级、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中单双侧手术、引流管放置与否及术后钙离子浓度等指标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进一步分析表明:术前诊断为原发或继发性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OR=4.868, P=0.001)、2级以上高血压(OR=8.053, P<0.01)、术前血红蛋白浓度(OR=0.949, P=0.001)、一期行双侧手术(OR=7.322, P<0.01)、术中引流管放置与否(OR=1.911, P=0.016)以及术后钙离子浓度(OR=0.198, P=0.003)是术后输注异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原发/继发骨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术前合并2级以上高血压、术前血红蛋白浓度较低、一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放置引流管及术后钙离子浓度降低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体输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 1
    • 脊柱转移瘤的新型决策框架及治疗进展

      王超, 石志才, 李明

      Abstract:

      脊柱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可造成椎体病理性骨折以及脊髓、神经压迫并导致疼痛、畸形甚至瘫痪,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既往主要依据Tomita、Tokuhashi等评分对脊柱转移瘤进行预后评估,并确定治疗方案。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随之出现了新的脊柱转移瘤的预后评估模型及治疗决策框架。同时,脊柱转移瘤的微创外科治疗、立体定向放疗以及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 1
    • 无脱位型胸腰段骨折合并髓核脱出1例报道△

      邓家荣, 张伯寅

      Abstract:

      创伤性髓核脱出症(traumatic nucleus pulposus prolapsus TNPP)通常由严重脊柱创伤导致,如脊柱骨折、脱位等[1],通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当发生无明显脱位的轻微骨折时,由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其产生剪切和扭转暴力也可导致髓核脱出,并伴有严重神经损伤[2-3],这种情况下,TNPP更易被忽视或漏诊。现报告1例无脱位型胸腰段骨折,合并严重神经症状的病例。报告如下:

      • 1
    • 儿童肘关节前脱位合并尺骨鹰嘴及冠状突骨折一例

      乔怡

      Abstract:

      肘关节脱位在儿童并不多见,总发病率约3%,多数为后脱位,前脱位更为更为罕见,且多并发骨折,近期我院成功治疗一例肘关节前脱位患儿,报道如下

      • 1
    • 不同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刘搏宇, 李宏宇, 席立成, 黄思城, 韦明照, 王宏润

      Abstract:

      目的 观察不同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0个患有骨性关节炎的膝关节分为A、B、C、D、E五组,均使用ESWT四周,各组的能流密度分别为0.06 mJ/mm2、0.10 mJ/mm2、0.14 mJ/mm2、0.18 mJ/mm2、0.22 mJ/mm2。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进行肢体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各组患膝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Lyshol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与同期其余各组相比,D组患膝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中低能量的ESWT能有效地缓解早中期KOA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关节功能,且当能流密度为0.18 mJ/mm2时,近期临床疗效更佳。

      • 1
    • 颈腰椎椎管内痛风石1例报道

      王业杨, 李贵涛, 徐汪洋, 周治来, 李超, 张辉, 周晓忠, 罗狄鑫

      Abstract: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全身骨、关节、软组织而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疾病[1, 2]。痛风也可累及脊柱相关组织并造成髓性、根性神经症状甚至截瘫等。脊柱痛风发生率低,临床上较为罕见[3],其表现多样,无影像学特异性,所以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诊治标准[4]。本文报告1例颈椎和胸椎椎管内痛风石。

      • 1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III期不伴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疗效分析△

      郝晨, 关海山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PVP术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治疗III期不伴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2015年6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PVP术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治疗III期不伴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长、病椎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即ODI评分),影像学资料比较病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度。[结果]PVP组在手术时长、病椎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上明显小于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组(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其余对应时间点的VAS及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从影像学测量的结果可知,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在恢复病椎前缘相对高度和改善局部Cobb角度上优于PVP组(P<0.05)。[结论] PVP术与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治疗III期不伴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均安全有效,但PVP术具有操作时长短、术中出血少、透视次数少和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势。

      • 1
    • 儿童半椎体畸形主弯及节段弯在不同体位的影像分析

      赵裕丰, 夏冰, 刘福云, 牛学强, 胡伟明, 张宇, 刘晶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在不同体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半椎体畸形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站立位全脊柱数字化X线摄影(X线)、仰卧位全脊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仰卧位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资料的节段弯、主弯、节段性后凸/前凸进行测量比较。[结果] X线图像主弯比CT图像主弯大5.96°±4.98°,X线图像主弯比MRI图像主弯大6.17°±5.58°;主弯X线与CT、X线与MRI的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呈线性相关。主弯角度CT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节段弯及节段后凸/前凸角度在三种成像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节段弯不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化,可真实反映畸形程度,站立前期患儿可用节段弯评价儿童半椎体畸形程度。可以通过仰卧位MRI的主弯估算其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主弯的角度。

      • 1
    • 胆管细胞癌脊柱多发成骨性转移瘤一例

      张依生, 尹若峰, 赵宝林, 江嘉嘉, 邓家荣, 张成涛, 张伯寅

      Abstract:

      胆管细胞癌发生脊柱骨转移少见,以溶骨性病变为主;而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罕见,仅约占脊柱转移瘤的1.6%[1];国内文献鲜有报道胆管细胞癌脊柱成骨性转移瘤。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胆管细胞癌源性、成骨性脊柱多发转移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 1
    • 轻度OA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的构建及其力学分析

      张震, 董跃福, 苏宏飞, 陈秋平, 何伟, 李鹏飞, 董万鹏

      Abstract:

      摘要:[目的] 构建轻度OA膝关节的有限元解剖模型,并用于研究在OA膝关节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上的应力分布特征。[方法] 基于MRI和CT影像数据构建具有骨性结构和非骨性结构的轻度OA膝关节有限元解剖模型,定义材料属性并确定边界条件和轴向载荷,以胫股关节间软骨接触对的Mises应力和接触压强为研究指标,分析关节内的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构建了轻度OA膝关节三维有限元解剖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内侧胫骨近端关节软骨接触压强大于外侧室,外侧半月板接触压强峰值大于内侧室;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关节软骨边缘处Mises应力峰值大于胫股关节间软骨接触部分,外侧半月板最大Mises应力位于半月板中部,而内侧半月板最大Mises应力位于半月板后部。[结论] OA膝关节内应力分布特征不同于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和关节软骨退变的特征促进了膝OA的进一步发展,有限元分析结果为早期通过应力分散等措施治疗和延缓膝OA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1
    •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9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症状性髓核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95min,平均(72.29±11.52)min;术后住院时间2~6d,平均(3.75±1.04)d;29例患者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8.76±3.9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 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66%。[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1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买硕, 曾岩, 袁磊, 张心灵

      Abstract: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发生在10岁及以上青少年的脊柱三维立体畸形。支具治疗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目前的主要保守治疗方式之一,特别是针对未发育成熟的轻度AIS,往往首选支具治疗。 AIS的支具治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了确认,对其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近年的热点。本文对前人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 1
    • 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对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万广

      Abstract:

      目的 研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对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自2014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PVP治疗12个月后JOA评分改善率小于60%的单椎体OVCF患者36例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行PVP治疗的单椎体OVCF患者36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完成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Cob角、SVA 、TK、LL、PI、PT、SS。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受伤节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伤椎高度丢失率、Cob角、SVA均显著优于术前(P<0.01)。③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椎高度丢失率、Cob角、SVA及TK、LL、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上述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比较,观察组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角、SVA、TK、PT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LL、SS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⑤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SVA与PT正相关,而LL、SS负相关。TK 与LL正相关。LL与PT、SS负相关。⑥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与SVA、TK、PT正相关,与LL 、SS的减小负相关,JOA评分与SVA、TK、PT负相关,与LL 、SS的减小正相关。结论 虽然针对大部分OVCF患者PVP能够起到纠正畸形、稳定骨折、减轻疼痛的作用,但术后应重视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变化,给予支具、腰围、拐杖等辅助措施,从而避免邻椎的再骨折或术后慢性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

      • 1
    • 弹性固定方式修复Lisfranc韧带损伤的有限元分析

      张文韬

      Abstract:

      目的 研究弹性固定方式修复Lisfranc韧带损伤的关节稳定性,为临床正确的选择重建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足部三维CT图像,利用Mimics16.0、Geomagic 、Cero4.0分别建立正常对照、Liafranc韧带损伤、弹性重建和空心钉重建4个足部三维模型。计算轴向载荷下,C1-M2间的总位移量、横向位移量、纵向位移量。结果 ①空心钉重建模型的总位移量显著小于弹性重建模型和正常模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弹性重建模型总位移量在中立位时和正常模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跖屈30°位,弹性重建模型总位移量大于正常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空心钉重建模型的纵向位移量显著小于弹性重建模型和正常模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④弹性重建模型横向位移量和正常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性固定修复Lisfranc韧带能够为跖跗关节损伤后韧带和关节囊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但临床上应选择第2跖骨基底和中间楔骨完成的患者。

      • 1
    • 不同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重建术式对踝关节稳定状态的影响

      龚远林

      Abstract: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踝关节外侧韧带解剖重建术式对踝关节稳定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踝关节三维CT数据,构建骨骼的实体模型。设计正常对照模型、单韧带重建模型、Y形重建模型、双隧道重建模型。网格划分、定义材料力学属性及接触关系。在踝关节中立位、跖屈20°、背伸10°三种状态添加150N牵引力模拟前抽屉试验, 1.7N?m内旋扭矩模拟跟骨内翻试验。结果 ①前抽屉载荷,中立位和跖屈20°位距腓前韧带的Von Mises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伸10°位单韧带重建模型和双隧道重建模型的Von Mises应力显著小于对照模型和Y形重建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内翻载荷下,跟腓韧带的Von Mises应力双隧道重建模型、Y形重建模型和对照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伸10°位,Y形重建模型和对照模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双隧道模型(P<0.05)。③内翻载荷下,中立位、跖屈20°位、背伸10°位单韧带重建模型的距骨倾斜度均大于其他三个模型(P<0.01)。结论 双隧道和Y形重建踝关节外侧复合体的稳定性优于单纯重建距腓前韧带,而Y形重建作为一种功能解剖重建优于双隧道重建。

      • 1
    • 单侧锁定钢板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分析

      徐磊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估采取双切口双钢板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型V型和VI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锁定钢板治疗。其余30例为Ⅱ组(观察组),采用经典双钢板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记录到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7%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切口双钢板和单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根据临床随访结果提示需注意以下几点(1)软组织保护是处理骨折的第一位问题,使用锁定钢板能有效地减少相关并发症。(2)锁定钢板单侧入路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3)如果不能通过外侧骨折复位来建立内侧支撑,则需要内侧切开复位,并用双钢板支撑内侧骨折。

      • 1
    • 腕关节镜下Wafer术式与开放尺骨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滕加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腕关节镜下Wafer术式与开放尺骨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关节镜组19例,行腕关节镜下清理+Wafer术。尺骨截骨组23例,给予尺骨干中远1/3斜形截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术前后VAS评分、握力占健侧百分比、腕关节活动度占健侧百分比、改良Mayo评分、尺骨阳性变异量、尺腕角、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握力占健侧百分比、改良Mayo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活动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前尺骨阳性变异量,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尺骨阳性变异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腕关节镜下清理联合Wafer术对尺骨阳性变异量少于尺骨截骨术,但两种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腕关节功能。

      • 1
    • 全麻联合髂筋膜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秦洪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及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 2019年1月,我院实施THA的480例患者,ASA I~Ⅲ级,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实验组(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分别为252例和228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指标、术后谵妄发生率及DRS评分、VAS评分、术后下肢肌力等。结果 两组患者在麻醉生命体征指标(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R、MAP、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对照组的CAM-ICU 评分和DR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累积用量、VAS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许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和髂腰肌肌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够减少THA患者POD的发生率,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1
    • 后路钉棒内固定与侧前方钛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结核疗效分析

      吴昊, 韦昌武, 邹专, 刘云, 杨梅, 黄秋鸿, 梁伟凤, 阿布.莫洛, 黄先盈

      Abstract:

      [目的] 对比后路钉棒内固定术与侧前方入路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T10-L2)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7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单节段胸腰段结核病例,其中22例行侧前方入路钛笼钛板内固定术(A组),21例行后路钉棒内固定术(B组)。根据是否植骨将B组分为两个亚组:B1组(12例)为植骨组,B2组(9例)为非植骨组。对比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Frankel分级、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 ) 评分、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各组术后畸形矫正率、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3例均获得2-9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或椎间骨性融合。三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性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B1、B2组均少于A组 (P<0.05),但B1、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1、B2组后路畸形矫正率均优于A组 (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大于B1、B2组(P<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后路钉棒内固定术与侧前方钛板内固定术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结核,但前者在时间、矫形效果和脊柱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且无论进行植骨与否均可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效果。

      • 1
    • 基于患者报告评价靶向减压填充β-TCP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

      杨澜波, 黄涛, 王财儒, 史占军, 王战朝, 王会超, 鞠晓伟, 曹国庆, 吴学建

      Abstract:

      摘要:[目的] 基于患者报告结果评价靶向减压填充β-磷酸三钙(β-TCP)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3人(32髋),术前Mimics软件重建坏死区域并设计减压通道。术中根据术前计划,在自主设计的导向器导引下,使用Flipcutter倒打钻精准清除坏死区域死骨。制备中央减压通道,打压β-TCP多孔陶瓷颗粒到原坏死骨腔并置入β-TCP多孔陶瓷棒修复骨床。术后观察切口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满24个月行MRI检查,通过髋关节伤残和骨关节炎评分(HOOS评分)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24个月随访HOOS评分中患髋疼痛、症状、日常活动能力、运动、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改善明显(P<0.05),SF-36量表中患髋生理功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活力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社会职能及精神健康评分虽较术前明显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MRI显示术后2年内3髋ⅡC期患者股骨头出现轻微塌陷(<2mm),继续保守治疗;1髋ⅢA期患者出现塌陷进展(>4 mm),行全髋置换手术。20髋(62.5%)影像学明显改善,8髋无明显变化。 [结论] 采用术前精准定位坏死灶,术中靶向减压清除死骨后填充β-TCP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股骨头坏死进展,缓解髋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

      • 1
    • 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对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分析

      陈洁, 孟斌, 李苏成

      Abstract:

      [目的]分析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对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我院收治在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和在传统徒手下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并统计评估患者置钉准确性。本研究根据NEO等分型,按置钉位置分为 4 型:0型:椎弓根螺钉完全处于椎弓根中,没有穿破骨皮质;1型: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2mm,或小于椎弓根螺钉直径的50%;2型: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2mm 且<4mm,或大于椎弓根螺钉直径的50%但没完全穿出;3型:椎弓根螺钉完全穿破骨皮质,螺钉处于椎管或椎动脉孔内。其中0型为精确置钉,1型为可接受置钉,0型、1型皆不用调整置钉,2型、3型为置钉不良,需重新调整置钉。[结果]导航组233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459枚。根据NEO等分型,其中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颈椎97.75%,胸椎98.13%,腰椎98.00%,骶骨98.00%,总平均置入率98.01%。传统组342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42枚。根据NEO等分型,其中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颈椎88.48%,胸椎94.84%,腰椎90.57%,骶骨93.10%,总平均置入率91.85%。导航组和传统组在置入螺钉精确性的分级上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46)。导航组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安全率为100%,传统组有4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安全率为98.83%,所有患者术后进行12-24个月复诊随访,随访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过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与传统C臂机等置钉方式相比,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对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有着显著的提高,同时降低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 1
    • 人工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程翔, 郭宇

      Abstract:

      【摘要】 目的:分析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率。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至2018年我院收治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测定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假体周围感染培养阳性菌株共295株,革兰阳性球菌占80.0%(236/29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6.8%(79/29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检出率为27.8%(22/7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1%(133/29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oNS)检出率为79.7%(106/133)。MRSA对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分别为86.4%(19/22)和90%(20/22),MRCoNS对利福平和四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4.8%(90/106)和86.8%(92/106),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例最高,且MRCoNS的检出率远高于MRSA,需引起临床重视。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全敏感外,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敏感率也较高,可作为抗感染治疗的选择。

      • 1
    •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潜在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于雪, 陈楠, 王淑新

      Abstract: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潜在心理问题、疏导方法及效果。[方法]调查分析10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的心理疏导。[结果]106例惠者心理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解决。[结论]做好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心理问题分析及疏导对帮助患者接受现实、配合治疗,主动积极参与康复过程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1
    • 非负重位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徐石庄, 郑欣, 刘磊, 杨冠杰, 郭开今, 赵凤朝

      Abstract:

      探讨应用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vulgus correction angle,VCA)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下肢和假体力线,VCA的分布范围、影响因素、负重和非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方法] 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6名患者共139例膝关节,将其分为两大组:通过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VCA进行截骨组与采用固定6°的股骨外翻角截骨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月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的髋-膝-踝(hip-knee-ankle, HKA)角、股骨假体角,以及下肢冠状面力线、股骨假体力线在?3°内的比例。比较个性化VCA截骨组负重和非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个性化VCA截骨组术后HKA角为178.81°± 2.57°,固定VCA截骨组术后HKA角为177.28°±3.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3);个性化VCA截骨组术后股骨假体角度 89.33°±1.98°,固定VCA截骨组术后股骨假体角度为87.94°±2.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01)。个性化截骨组、固定截骨组术后下肢冠状面力线在0°±3°内的比例分别为78.6%、6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6,p=0.023)。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VCA的分布范围是3.4°-12.2°,平均6.85°± 1.77°,偏离5°-8°范围的比例为40%。在个性化VCA截骨组中,与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的个性化VCA相比负重位测量的个性化VCA差异大于1°的比例是20%。[结论] 通过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VCA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比采用固定6°VCA截骨术后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冠状面力线和股骨假体力线。VCA分布范围广泛,变异性大,与双下肢负重位全长片比较,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可以减少负重位全长片中因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疼痛、体位等造成的旋转误差对股骨外翻角的影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准备中可以更精确的测量出股骨外翻角。

      • 1
    • 胫骨横向骨搬运联合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分析

      黎立, 艾尔肯·热合木吐拉, 司裕, 周泓宇

      Abstract:

      分析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加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从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1例,所有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加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手术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分析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4个月,除1名患者骨搬运过程中骨折再次手术外,余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及保护性感觉,保全了肢体。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运手术合并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术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运及皮肤感觉,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并最终保肢。

      • 1
    • NGF/TrKA信号轴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何良志, 路凡, 滕飞, 李睿, 姜金, 耿彬, 夏亚一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膝关节疾病,疼痛是骨关节炎患者最早出现、最主要的症状。随着其他类型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迫切需要新型镇痛药物的出现。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A(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A,TrKA)信号轴在疼痛发生中的作用,NGF/TrKA在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NGF/TrKA信号轴相关的镇痛药物,包括NGF抑制剂、抑制NGF与TrKA结合的镇痛药和TrKA抑制剂,为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

      • 1
    • Tight Rope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

      于斌

      Abstract:

      目的 观察Tight Rope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43例Lisfranc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其中空心钉组25例,年龄17—58岁,平均39.57±10.93岁;男16例,女9例;Myerson 分型:B2型12例,C1型9例,C2型4例。Tight Rope组18例,年龄21—57岁,平均37.36±9.85岁;男12例,女6例; Myerson 分型:B2型10例,C1型6例,C2型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及 AOFAS评分等。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VAS评分及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跖跗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空心钉组为8例,Tight Rope组为1例。第1、2跖跗关节不稳:空心钉组为9例,Tight Rope组为2例。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ght Rope修复Lisfranc韧带为弹性固定,不仅避免空心钉导致的关节僵硬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而且能够为韧带的愈合及关节稳定提供足够的强度。

      • 1
    • 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缺损的临床对照研究

      肖春来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修复断指再植中血管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采取指动脉转位和静脉移植两种修复技术治疗153指伴血管缺损的断指,其中指动脉转位组94指,包括同指动脉转位16指,邻指局部转位29指、邻指顺行转位24指、邻指逆行转位18指、虎口动脉转位7指;缺损长度平均4.7±1.8cm。静脉移植组59指,缺损长度平均为4.1±1.4cm。结果 ① 两组患者性别、受伤原因、受伤位置、受伤时间及缺损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②围手术期指动脉转位组7指出现动脉危象,其中4指再次探查吻合后成活,3指截除,1指部分坏死,总成活率95.74%。静脉移植组12指发生动脉危象,其中6指再次探查后成活,4指截除,2指部分坏死,总成活率89.83%(6/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4,P=0.028) 。③术后12个月TAM评分动脉转位组优良率92.31%,静脉移植组优良率7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1,P=0.018)。④术后12个月BMRC评价两组感觉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7,P=0.036) 。结论 指动脉转位是修复再植动脉缺损的有效方案,不仅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而且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和关节功能恢复,应根据损伤平面选择合适的转位方案。

      • 1
    •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骨折适应症选择的临床研究

      郭雄飞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 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闭合性距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9-55岁,平均35.7岁;交通伤15例,坠落伤11例,扭伤2例,重物砸伤4例;距骨颈骨折19例,Hawkins-Canale分型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3例;距骨体骨折11例,Sneppen分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1例;距骨颈和距骨体同时骨折3例。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4-124 min,平均95.7min。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1个月,平均18.6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38个月,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距骨坏死等并发症。8例患者长时间行走后踝部疼痛。A0FAS评分53-95分,平均73.65分,优良率87.5%(27/32)。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骨折具有微创、直视复位及内固定的优势,术前正确的距骨骨折分型,有利于保证关节镜手术的顺利实施。

      • 1
    • 经皮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研究

      崔银江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47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23例)和微创组(24例)。切开组将自体半腱肌肌腱做成标准的Y形,腓骨侧用翻转钢板固定,距骨和跟骨侧用挤压钉固定。微创组术前超声定位标记出腓骨、距骨和跟骨隧道入口的体表定位点,术中根据定位点和C臂透视结合建立骨隧道,均用挤压钉固定。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VAS评分、AOFAS评分、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结果 ①手术时间,微创组平均为31.97±8.46min,切开组平均为67.18±12.24min,两组比较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并发症:微创组仅2例腓骨隧道破裂,给予增加锚钉固定。切开组4例刀口边缘处坏死,2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③术后6个月VAS评分、AOFAS评分、距骨前移度和倾斜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④术后6个月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微创组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经皮功能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能够重建踝关节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方便临床开展。

      • 1
    • 超声辅助定位对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载距突螺钉位置影响的临床研究

      孙勃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辅助定位对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载距突螺钉位置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7例(52足)跟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25足)采取常规术中C臂透视定位打入载距突螺钉,观察组(24例,27足)术前通过超声确定载距突的体表定位点,术中用导向器自外侧壁钢板处置入载距突螺钉。结果:①载距突位于内踝尖下方7-12cm,距舟关节间隙后方38-42mm,呈椭圆形分布,长轴长度为21.47±3.72mm,宽度为9.31±1.84mm, 上边界距胫后肌腱为2.9-5.7mm,下界距胫后血管为1.7-3.2mm。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③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跟骨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AOFAS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超声定位载距突的体表投影范围,不仅可以更精确的植入载距突螺钉,而且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避免内侧辅助切口或置钉盲区导致的肌腱、血管的损伤,使跟骨骨折手术更加微创、安全。

      • 1
    • 垂直双锁定加压钢板对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关节恢复的作用

      赵义磊

      Abstract:

      [目的] 探讨垂直双锁定加压钢板对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关节恢复的作用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垂直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使用单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4周、12周时,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延迟愈合、内固定松动、桡神经损伤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直双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骨代谢指标,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 1
    • Herbert螺钉治疗股骨远端外侧髁后部骨软骨骨折1例

      冯勇

      Abstract:

      累及股骨外髁后部的膝关节急性创伤性骨软骨骨折临床罕见。骨软骨骨折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远期后遗症(如骨关节炎)的根源。骨软骨骨折容易漏诊,治疗以清创切除为主,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多枚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了1例累及股骨外髁后部的骨软骨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放射学和临床结果。尽管骨软骨骨折并不常见,但应将其视为急性膝关节疼痛鉴别诊断的一部分。

      • 1
    • 肌力平衡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古浩然

      Abstract:

      探讨肌力平衡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方法:2013年至2018年采用肌力平衡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3例共46足,所有病人均采取肌力平衡术治疗,即保持踝关节背伸5~1O°,“Z”字型延长跟腱,外移胫骨前肌腱,适当松解足后方软组织,术后长腿矫形石膏屈膝90°制动。术后6周拆石膏、拆线,不需要穿戴Dennis—Brown支具,行功能锻炼。结果:均痊愈,平均随访23个月,本组33例共46足CCF 均采用Pirani评分分类,矫正后接近正常39足,轻度异常7足,中度异常0足,重度异常0足。所有病例均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和顽固性疼痛等。结论:肌力平衡术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其特点是术中充分[作者简介:古浩然,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创伤骨科,(电话)13369893830,(电子信箱)GUhr2013@163.com。]松解,术后并发症少,畸形纠正彻底,矫形效果好。

      • 1
    • 一期后路单侧椎板部分切除治疗腰骶段结核临床疗效分析

      蔡芝军, 徐永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部分切除潜行扩大椎管减压、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部分切除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35例腰骶段结核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23~68 岁,平均50.5岁。病程2月~10年,平均20个月。35例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15例有结核中毒症状,30例下肢疼痛麻木并感觉减退,2例马尾神经症状。采用神经功能ASIA分级、骨融合Bridwel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骶角、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33例术口均I期愈合,2例术口感染,给予充分引流、冲洗换药、二次清创缝合,最终愈合,无严重并发症。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2月,平均30月。随访期间患者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及结核中毒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根据ASIA分级标准,术前C级5例、D级12例、E级18例;末次随访D级2例,E级33例。根据Bridwell分级标准33例Ⅰ级骨性愈合,2例Ⅱ级骨性愈合。末次随访,VAS 、腰骶角、ESR、CRP分别为(0.20±0.47)、(26.86±1.96)°、(7.83±1.50)mm/h、(2.43±0.96)mg/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23.830,p<0.0001、t=26.744,p<0.0001、t=13.713,p<0.0001、t=15.892,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期后路单侧椎板部分切除潜行扩大椎管术可以有效清除病灶、保留更多腰椎后柱结构、重建腰椎曲度并维持腰骶段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腰骶段结核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1
    • 罕见大腿外伤性巨大巧克力假性囊肿一例

      曹文东, 陈铖

      Abstract:

      外伤性假性囊肿(Traumatic pseudocysts)多因身体遭受巨大钝性挫裂伤,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及渗出液进入周围疏松组织,进而被周围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因显微镜下囊壁无真性囊肿结构, 故称假性囊肿。临床上多发生于肺、脾、胰等脏器及臀部、大腿、小腿等软组织丰富区域[1-4]。大腿外伤性假性囊肿临床上常见,但时间超长、跨越关节、巨大且多个子囊的较为罕见,目前未见类似文献报道。

      • 1
    • 胫骨近端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治疗内侧间室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步态分析

      张力

      Abstract:

      目的 利用三维步态分析探讨胫骨近端低位微创截骨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MKOA)患者手术前后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变化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9月至2018 年12 月我科采用胫骨近端低位微创截骨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共计21膝(10例双膝),症状均以膝内侧疼痛为主,均有2 年以上保守治疗病史。完成相应治疗处置后依照临床常规进行复查随访,记录术前、术后拆除外固定架时及术后半年随访3个时间点步态周期中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三维步态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6-23个月随访,平均 12. 7个月;拆外固定器平均时间14. 8个月。步态分析中术前、术后拆除外固定器时及术后半年比较,步速步幅时空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学参数膝关节屈伸角度逐步改善、内外翻情况逐步纠正(P<0.05),而踝关节在拆除外固定器时与术前比较活动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踝关节外翻角度则有较大增加(P<0.05);术后半年随访踝关节活动范围大幅增加,较术前及拆除外固定器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踝关节外翻角度较术前有较大增加(P<0.05),而与拆除外固定器时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动力学测试中术后膝关节内翻力矩、膝关节内收角冲量均逐渐减小(P<0.05);拆除外固定器时踝关节外翻力矩较术前增加、足底中心压力轨迹较术前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与拆除外固定器时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胫骨近端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MKOA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步态分析测试可对该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准确评估。

      • 1
    • 新型免打结缝合线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仇尚

      Abstract:

      [目的]探究免打结缝合线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72例经后外侧入路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切口缝合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免打结连续缝合线组和常规间断缝合组,两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缝合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刀口干燥时间及切口感染率等并发症情况,评估两组髋关节功能状况(Harri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连续缝合组缝合时间及术后刀口干燥时间分别为(12.25±1.27)min及(3.88±0.56)d,均分别少于间断缝合组缝合时间(20.44±1.56)min及术后刀口干燥时间(5.36±0.38)d(P<0.01)。术后引流量方面,连续缝合及间断缝合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时,免打结连续缝合较传统间断缝合能减少术中缝合时间及术后刀口干燥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刀口引流量及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状况及疼痛情况。

      • 1
    • 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马远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治疗后随访12个月~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患者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 (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 mL (435~1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o,冠状胫骨角(91.02±1.48)o,冠状股骨角(90.05±1.51)o,髋膝踝角度(179.66±1.49)o。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手术前(P<0.001)。结论 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治疗复杂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 1
    • 尼斯结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比较

      吴刚, 谭伦, 罗晓中, 张才东, 李邦青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尼斯结弹性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比较2013年5月—2018年6月,收治4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尼斯结弹性固定(A组),19例采用螺钉固定(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AOFA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A组随访时间20.48±4.88月,B组随22.95±5.12月。A组1例伤口浅表感染,发生率4.76%,B组1例患者伤口浅表感染,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复位和固定下胫腓联合)A组为13.62±2.44分钟,B组为16.53±2.34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为13.05±3.14周,B组为14.11±2.94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为10.05±1.94周,B组为11.37±2.00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平均AOFAS评分A组为89.86±13.23,B组为80.37±1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斯结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稳定可靠,弹性固定保留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理微动功能,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

      • 1
    • 利用Mimics软件辅助微创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饶义康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Mimics软件辅助微创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锁骨骨折,实验组利用Mimics软件辅助微创治疗锁骨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估肩关节恢复情况,采用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Neer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VAS评分、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VAS评分术后3d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Neer评分在术后3d、术后6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VAS评分在术后3d、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Neer评分在术后3d、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imics软件辅助微创治疗锁骨骨折患者,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使患者的肩关节更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1
    • 后路阶梯微创手术与后路开放融合手术治疗胸椎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步荣强, 张西峰

      Abstract:

      目的 分析穿刺置管和小切口后路阶梯微创手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并获有效随访的24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163例,采用单纯后路经皮穿刺置管药物治疗;B组31例,采用后路小切口神经减压联合经皮穿刺置管药物治疗;C组55例,为其他组医生对照手术组,采用后路切开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各组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血沉(ESR)变化、影像学检查脓肿消失及椎体病灶骨性愈合情况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明显好转,A、B组中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明显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无神经损伤症状患者,B、C组中术后患者神经损伤症改善明显。三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血沉、影像学检查改善明显,远期随访术后疗效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后入路经皮穿刺置管用药治疗和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穿刺阶梯微创治疗胸椎结核与后路切开清创融合手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疗效。

      • 1
    • 腰椎滑脱症的侧路微创融合手术治疗

      杨善智, 易红蕾, 许俊杰, 张清顺, 陈恩良, 吴增晖

      Abstract: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微创治疗Meyerding Ⅰ°和Ⅱ°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XILF手术治疗Meyerding Ⅰ°和Ⅱ°腰椎滑脱症患者54例。其中XLIF辅助侧方椎体螺钉固定(LF)30例,XLIF辅助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前及术后影像学参数,融合器下沉、融合率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参数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塌陷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F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小于BPS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LF组至少1年以上随访的融合率为80%,BPS组为83.33%。 结论:XLIF手术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侧方椎体螺钉固定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相似。

      • 1
    •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Charcot膝关节病的假体选择疗效观察

      王鹏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夏科氏(Charcot)膝关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及假体选择。 方法 2007年9月至2018年12月,对采用TKA治疗15例(19膝)Charcot膝关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8膝采用半限制假体,8例9膝采用旋转铰链膝(RHK)假体,1例2膝分别采用上述假体。两组患者手术年龄、性别、患膝侧别、病程、Anderson骨科研究所胫骨侧骨缺损分型(AORI)、内外翻畸形例数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围术期情况、手术前后患膝关节活动度、术后X线片和HSS评分等指标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股骨角、冠状胫骨角及胫骨后倾角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HK组术后髋膝踝角(178.16+1.49)°与半限制性假体组(174.57+3.26)°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030, P <0.05)。15例均获8个月~10年随访,平均3.27年。半限制性组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03.89+13.64)°提升至(125+13.92)°(t=4.177, P<0.01);HSS评分(79.63+12.08)分,较术前(46.87+9.60)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4, P<0.001)。RHK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75.04+13.26)分,较术前(40.58+10.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93, P<0.001)。半限制性假体组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RHK组(t=2.793, P <0.05)。结论 结合周密术前评估,术中正确处理骨缺损、软组织平衡等问题,半限制性假体和RHK假体均可作为TKA治疗Charcot膝关节病的适宜假体选择,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近期结果,远期效果待随访观察。

      • 1
    • 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与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干性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李杰, 王谦, 路遥, 李忠, 冯泉, 何晓, 杨娜, 田丁, 张堃

      Abstract:

      目的 研究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技术与阻挡钉技术治疗胫骨近端干性骨折各自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1~2017.1期间在本院收治的36例胫骨近端干性骨折病例。使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18~72岁,平均(34.10±15.30)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6例;骨折根据AO分型:AO41-A2型10例,AO41-A3型 9例。阻挡钉技术治疗17例,男9 例,女8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0±12.80)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2例;骨折根据AO分型:AO41-A2型14例,AO41-A3型 3例。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断端成角度数、膝前痛、手术耗材费用,末次随访时依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术后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在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膝前痛、手术耗材费用、Johner-Wruh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胫骨近端干性骨折无论采用传统入路髓内钉附加小钢板或阻挡钉技术治疗均能达到骨折愈合的目的,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前者需要额外的手术操作切口及内固定材料,而后者需要特殊手术操作技术;前者虽然整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断端成角畸形度数较低,但平均手术耗材费用高、住院日较长;而后者恰恰相反,二者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膝前痛并发症,钢板组要稍高于阻挡钉组,虽然后期行内固定取出后好转,仍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 1
    • 微创钛缆复位治疗股骨近端FAbEx骨折

      张易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钛缆复位技术,配合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长斜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例长斜形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钛缆组予以“双缆引导”法微创置入钛缆、钛缆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复位钳钳夹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二组临床疗效。结果 二组术中复位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钛缆组髋内翻角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愈合时间更短(P<0.05);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钛缆复位骨折的疗效优于传统钳夹复位,可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缩短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

      • 1
    • 短期寰枢椎椎弓根钉非融合技术对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术后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宋继鹏, 王延雷, 李文浩, 唐向盛, 杨峰, 移平, 谭明生

      Abstract: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技术对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术后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的3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我院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非融合手术+二期拆除内固定治疗,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探究该治疗方法对患者颈椎活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32例患者(17男15女),平均年龄47.28±16.32岁,二期手术间隔为一期术后平均9.55±2.72个月,二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55±2.72个月。本研究中患者一期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低于正常人群正常参考值,拆除内固定后末次随访颈椎过伸过屈(屈19.11±6.67°,伸52.00±11.73°°)、左右旋转角度(左43.49±8.53°,右44.04±9.13°)均高于一期术后(P<0.001)。[结论]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行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技术,二期手术拆除内固定后患者颈椎旋转角度改善明显,能够一定程度保留患者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活动障碍。

      • 1
    • 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创面的临床应用

      许育健, 何晓清, 徐永清, 赵万秋, 杨曦, 张旭林, 段家章, 吴欢, 袁礼波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2018年9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后区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1-52岁,平均33岁。创面位置:足跟后区;创面大小:2.5×3cm2-5.7×6.5cm2。通过术前下肢血管造影(CTA)及手持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穿支点位置,术前测量创面大小设计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大桨和小桨,术中根据设计切取皮瓣。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3-12个月。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旋转角度:120°~180°,2例供区部分植皮修复,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色泽、质地及弹性佳,无挛缩,供区外观良好。结论:胫后动脉内踝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与足跟后区组织相近,内踝穿支位置恒定,皮瓣易于旋转,无需牺牲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跟后区中等创面的理想选择之一。

      • 1
    • 槲皮素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损伤

      王业杨, 李贵涛, 王明森, 李文俊, 徐汪洋, 周治来, 张辉

      Abstract:

      目的:考察槲皮素(Quecetin,Que)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槲皮素治疗组(Que+SCI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Que+SCI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20 mg/kgd的槲皮素治疗,持续14天。脊髓损伤后1天、3天、7天和14天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术后14天,收集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评价槲皮素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产生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此外,我们通过蛋白印迹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CI组比较,术后1天、3天、7天和14天,Que+SCI组BBB评分升高。HE染色结果发现SCI组可见明显的空洞形成,空洞周围有胶质瘢痕增生。Que+SCI组脊髓空洞减少。槲皮素抑制脊髓损伤介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此外,槲皮素抑制TNF-α和IL-1β的产生。槲皮素抑制下调cleaved-caspase 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槲皮素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损伤。

      • 1
    • 颈椎下终板形态对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早期疗效的影响

      胡旭, 戎鑫, 刘浩, 洪瑛, 吴廷奎, 孟阳, 丁琛, 王贝宇

      Abstract:

      目的:探究颈椎下终板形态对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到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C5~6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穹隆顶点位置将下终板分为3型:I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前;II型,穹隆顶点位置居中;III 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后,并测量下终板矢状径(SD)、下终板穹隆高度(ECD)和下终板穹隆顶点位置。对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6及12月进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包括曲度和活动度。 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其中I型终板23例,II型终板66例,III型终板29例,I、II、 III型终板穹隆顶点分别位于下终板矢状径66%、51%和36%的位置。三种终板平均SD为14.53mm,14.76mm,14.82mm;平均ECD为2.19mm,2.38mm,2.26mm。三组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N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整体(C2~7)和节段(C5~6)活动度得到保留。三组患者节段曲度得到重建,整体曲度得到保留。值得注意的是,I型终板的后凸发生率高于II型和III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月,I、II、III型终板组节段后凸发生率为30.4%, 13.6%, 6.9%,整体后凸发生率为17.4%, 6.1%, 6.9%。 结论:三种终板类型患者在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I型终板组后凸发生率高于II型和III型。

      • 1
    • 自制柱螺钉导向器在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付强

      Abstract:

      目的 探讨在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使用自制柱螺钉导向器辅助植入跟骨柱螺钉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共6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自制柱螺钉导向器分为导向器组(A组)和非导向器组(B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术中导针调整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柱螺钉位置错误例数、末次随访时的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并记录相关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获得12-36个月随访,导向器组和非导向器组分别为(18.49±2.55)月及(20.07±3.72)月。导向器组的术中导针调整次数[1(0,1)次]、术中透视次数[4(4,5)次]、手术时间[68.00±11.13min]、柱螺钉位置错误例数[0例];非导向器组的术中导针调整次数[2(1.75,3)次]、术中透视次数[7(6,8)次]、手术时间[79.83±9.14min]、柱螺钉位置错误例数[5例],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组和非导向器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12(12,12)周和12(12,12)周],末次随访的B?hler角[(27.83±3.53)°和(26.17±3.29)°],Gissane角[(112.14±7.79)°和(111.67±8.02)°],VAS评分[1(1,2)分和1(0.75,2)分],AOFAS评分[85(79,97)分和85(72,97)分],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自制柱螺钉导向器提高了跟骨柱螺钉经皮置入的精度,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缩短了手术时间。

      • 1
    • 不同截骨术治疗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对比

      张波

      Abstract:

      [目的]分析不同截骨术治疗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60例每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大转子下截骨术,观察组患者采取转子下截骨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采用不同截骨方式的手术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患者双下肢长度差比较,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大转子下截骨术和转子下截骨术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处理Crowe 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但转子下截骨术可更好的调整肢体长度差。

      • 1
    • 带孔骨针结合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策略

      侯存强, 陈君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带孔骨针结合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方法 39例患者,AO/OTA分型:A1.1:1例,C1.1:9例,C1.3:4例,C2.1:12例,C2.3:3例,C3.14例,C3.2:4例,其中女14例,男25例,均为闭合骨折,伤后1-6天手术,随访3个月-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骨折一期骨性愈合,无骨针和钢丝松动、脱落、断裂及皮肤激惹等并发症。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满分30分,28~30分为优,20~27分为良,<20分为差。优35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带孔骨针结合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便于患者康复。

      • 1
    •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磊, 吴一雄, 胡辉东, 方晓辉, 樊友亮, 文会龙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07月--2019年03月期间肩胛骨骨折病例34例,手术分别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口并发症等情况,并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两组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顺利,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伤口均为一期甲级愈合,随访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与重建钢板组相比,桥接系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系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重建钢板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桥接系统组患者术后短期内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重建钢板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围手术期指标要优于重建钢板,手术操作简便,可作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可靠方式。

      • 1
    • 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

      李超, 常青, 金方, 季明亮, 李永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通过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的23例(23侧)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9例,右侧14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8~65岁,平均44.3岁。“凸轮”型6例;“钳夹”型2例;混合型15例。患者取健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在大转子下方1.5cm处截骨,“Z”形切开关节囊,剪断圆韧带,脱出股骨头。去除部分骨性髋臼缘和股骨头颈部多余的骨质,修整盂唇用2.8mm的带线锚钉缝合固定,大转子骨折块并用两枚7.3mm的空心钉固定。术后4、8、12周复查X线观察大转子截骨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WOMAC、SF-36和Merle D’Aubigné and Postel等四种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9个月。术后12个月四种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大转子截骨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例。[结论] 髋关节外科脱位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合并盂唇损伤,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1
    • 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矫正双膝内翻畸形

      郭海涛

      Abstract:

      摘要:【目的】介绍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矫正胫骨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7月我科1例青年患者,典型双胫骨内翻畸形,采用双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取自体髂骨植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固定矫形手术。术前双侧胫骨行3D打印,开放截骨平面位于内侧胫骨平台下3cm处,术前测量确定需要矫正的角度。参考计划数据,术前于3D模型上模拟截骨,髓内钉固定。患者仰卧于可透X线手术床上,胫骨轴线与地面平行,以右侧胫骨为例,截骨:取胫骨近端内侧竖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暴露内侧胫骨,内侧平台下3cm处摆锯截骨,摆致外侧皮质处停止,不打断对侧皮质,撑开器撑开10mm(1°=1mm原则)。取楔形髂骨块植入胫骨近端内侧截骨处,做内侧open撑开,透视胫骨内侧截骨撑开满意,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结果】此手术满足了患者术前的微创,美观,早期下地行走,并增加身高的要求,且髓内钉固定坚强,术后48小时即可下地行走,术后6周截骨处骨痂生长充分,3月,半年,9月复诊均满意。【结论】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取自体髂骨植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技术,满足了患者所提出的微创,坚强固定致早期活动,并增高延长肢体的多种要求,不失为一种年轻人膝内翻矫形的侵入性小的有效手术方法。

      • 1
    • 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III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疗效分析

      陈宁, 韦标方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III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采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该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ARCOIII期患者58例(69髋)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19例,年龄20~45岁,平均32.6岁。病因:激素性36例,酒精性17例,特发性16例。根据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为IIIA期49髋,IIIB期20髋。根据中日友好医院(CJFH)分型为C+L1型21髋,L2型9髋,L3型39髋。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估临床疗效。术后Harris评分为差(<70分)或术后转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定义为临床失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OX风险模型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影响术后失败的因素。[结果] 58例(69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月,平均30个月。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1.72±8.12),与术前(73.47±11.91)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2,P=0.000)。获优3髋、良21髋、可28髋、差17髋,优良率34.8%。术后评定19髋临床失败,股骨头生存率为72.5%,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术后单因素统计分析示,术前ARCO分期、术前CJFH分型、术前Harris评分是术后临床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Harris评分为手术成功的保护因素,Harris评分每增加1分,手术失败的发生风险降低4.2%(HR=0.958,95% CI:0.919-0.999,P=0.046),术前CJFH分型和术前分期对手术成功的影响效应值HR均大于1,表现为危险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示,ARCOIIIB期患者临床失败率高于ARCOIIIA期患者。[结论] 采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中青年ARCOIIIA期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对于术前Harris评分较高的C+L1型患者效果最佳,对于ARCOIIIB期及CJFH分型L2、L3型效果较差。

      • 1
    • 淫羊藿苷对大鼠退变椎间盘及髓核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汪海滨

      Abstract: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对大鼠尾椎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髓核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椎间盘退变组及低中高浓度淫羊藿苷组。淫羊藿苷组分别予不同浓度淫羊藿苷灌胃,假手术组及椎间盘退变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法检测髓核细胞炎性因子白介素(IL) -1β, IL-6及蛋白聚糖及胶原蛋白II型的表达,7.0T磁共振成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体外培养假手术组与椎间盘退变组大鼠髓核细胞,分对照组、椎间盘退变组及低中高浓度淫羊藿苷组,干预24h后,测定髓核细胞活性并检测IL-1β, IL-6, 蛋白聚糖及胶原蛋白II型的表达情况。结果 体内研究6W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椎间盘退变组IL-1β、IL-6表达量及退变程度高 (P<0.05);与椎间盘退变组比较,淫羊藿苷组IL-1β、IL-6表达量及退变程度低 (P<0.05)。体外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椎间盘退变组IL-1β及IL-6表达量高(P<0.05),蛋白聚糖及胶原蛋白II型的表达量低 (P<0.05)。与椎间盘退变组比较,淫羊藿苷组髓核细胞增殖能力强(P<0.05),IL-1β及IL-6表达量低(P<0.05),蛋白聚糖及胶原蛋白II型表达量高(P<0.05)。结论 淫羊藿苷可能通过促进退变髓核细胞增殖,下调IL-1β及IL-6表达,而促进蛋白聚糖及胶原蛋白II型的表达,进而延缓椎间盘退变,因此可能成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药物。

      • 1
    • 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内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蔡斌, 王文军, 晏怡果, 姚女兆, 宁栩, 王明

      Abstract:

      [目的] 运用有限元方法评价钩板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了解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 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枢椎椎体缺失模型,并将钩板内固定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加载到缺损模型上,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各个有限元模型的活动度(ROM)和应力分布云图。 [结果] 缺损模型和正常模型比较,在前屈工况下存在明显不稳。两种内固定模型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正常模型及缺损模型。钩板模型在侧屈工况下稳定性略强于钉棒模型, 而在其他工况下,其稳定性要略差于钉棒模型。钩板内固定在前屈下最大应力值略小于钉棒内固定,而在其他工况下,均明显大于钉棒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钩板连接处。钉棒内固定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最大应力区域主要位于C1侧块螺钉尾部。 [结论] 钩板模型的稳定性明显强于正常模型和缺损模型,但略差于钉棒模型,可以达到临床稳定性要求。钩板连接部存在应力过高,此处易产生断裂。

      • 1
    • 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温晓东, 鹿军, 赵宏谋, 李毅, 梁晓军

      Abstract:

      [目的] 比较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与影像学疗效。 [方法] 2014年10月~2017年9月,85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均采用切复内固术。最终随访82人,失随访3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金属螺钉固定43人,可吸收螺钉固定39人。两组受伤原因、骨折分型、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Olerud-Molander OMA)及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两组相关X线及CT影像学指标,并记录相关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18月~43月,平均随访时间(27.3±2.5)月。手术时间可吸收螺钉组较金属螺钉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辐射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AOFAS、OMA评分和踝关节ROM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OMA评分和踝关节RO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评估指标术前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胫腓复位不良率金属螺钉组为18%,可吸收螺钉组为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螺钉组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1例因未及时取出下胫腓螺钉导致断裂,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螺钉组1例出现排异反应。两组各有1例出现局部异位骨化。 [结论] 可吸收螺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与传统金属螺钉相似,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功能,具有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低的优势。

      • 1
    • 新型下肢骨折牵引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杜刚强, 王志刚, 张锴, 杨淑野, 姜建浩, 王辉, 李朋, 周楠

      Abstract:

      [目的] 探讨骨牵引器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骨牵引器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的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9例,女47例,平均(69.55±5.12)岁。[结果] 76 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复位,体位摆放时间平均(8.06±1.41) min,透视次数平均(42.13±5.63)次,手术时间平均(50.04±5.8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92.34±35.63)ml。其中5例患者因死亡等原因未获得完整随访;2例患者防旋钉切出,行二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9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23±2.17)个月。患者12月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1.77±3.17)周。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5例,良47例,可7例,优良率为89.86%。

      • 1
    • 可膨胀椎间融合器在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郭旗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可膨胀椎间融合器在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严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8例。研究组52例选择可膨胀椎间融合器,对照组56例选择传统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对两组患者采用手术一般指标、治疗前后伤口疼痛评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等方面的比较,进行不同术式效果的评价。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ODI及JOA评分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ODI及JO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膨胀椎间融合器具有安全、高效、微创的优势,有利于尽可能规避手术创伤、降低主观痛觉,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与影像学解剖复位,促进患者预后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可膨胀椎间融合器是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胸腰椎融合术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 1
    • 老年髋部骨折合并骨折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芮云峰, 马彬彬, 倪明, 鲁攀攀, 谢添, 李荥娟, 邹继红, 陈辉, 王宸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内科疾病情况、骨折类型和合并骨折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 128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合并骨折者107例,占8.3%,平均年龄82.9?7.9岁,主要分布在75~94岁之间,大多数为女性患者(82.2%)。不同年龄患者的合并骨折部位数量和平均合并骨折部位数量不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尺桡骨、肱骨和胸腰椎体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见合并骨折部位。女性(P=0.001)、股骨颈骨折(P=0.002)、合并高血压(P?0.001)和神经系统疾病(P=0.015)的老年患者合并骨折比例高于其他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0)、性别(P=0.002)、骨折类型(P=0.001)和高血压(P?0.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显著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常见的骨折部位为尺桡骨、肱骨和胸腰椎体。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和高血压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显著危险因素。

      • 1
    • 髓内中空无头加压螺钉固定治疗闭合性横形近节指骨骨折近期疗效观察

      齐杰, 苏伟海, 王旭文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髓内中空无头加压螺钉固定手指闭合性近节指骨横形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6例患者的6处近节指骨闭合性横形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近端指间关节处小切口植入髓内中空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1周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获得3-6个月随访,全部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后切口瘢痕轻微,手指外观无成角和旋转畸形,按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分:优4处,良2处,优良率100%。结论 髓内中空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近节指骨横形骨折,具有微创、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1
    • 不同内固定治疗TKA术后KimⅠB型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郭锐

      Abstract: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髓内钉、单锁定钢板、双锁定板三种固定方式对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骨折骨折断端稳定及膝关节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志愿者的股骨CT图片及股骨假体的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Research 16.0及Geomagic Studio2012拟合出完整实体模型。在Cero3.0中设计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普通锁定板、螺钉、股骨远端髓内钉,将之与膝关节假体、股骨装配,构成单钢板组(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KIM 1B型骨折)、髓内钉组(股骨远端髓内钉+KIM 1B型骨折)、双钢板组(股骨远端外侧锁定板+股骨远端内侧锁定板+KIM 1B型骨折)三个模型。在Hypermesh 13.0中划分单元并赋予材料属性。在Abaqus6.14中将股骨远端面为边界条件进行约束,加载单足站立、单足站立+扭转、双足站立三种载荷,计算膝关节假体内外侧髁的Mises应力、股骨骨折断端应力及最大位移。结果 (1)三组模型中内固定应力比较,单钢板组明显大于双钢板组及髓内钉组(P<0.05),髓内钉组与双钢板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骨折端位移量比较: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钢板组明显大于髓内钉组和双钢板组(P<0.01),髓内钉组和双钢板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股骨内外髁应力比较:股骨外髁应力单钢板组明显高于髓内钉组和双钢板组(P<0.05),髓内钉组与双钢板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股骨内髁应力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有限元分析能够客观的显示不同载荷下内固定、骨折端及假体的受力情况,在髓内钉、单锁定钢板、双锁定钢板三种固定方式中,髓内钉与双锁定钢板不仅有利于股骨髁上骨折骨折断端稳定,而且能够减小单纯外侧锁定钢板引起股骨假体内外侧髁应力差异,有利于假体的稳定。

      • 1
    • 高粘度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KP术后骨密度、生物力学的影响

      杨 国辉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高粘度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密度、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行PKP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低粘度骨水泥填充,观察组给予高粘度骨水泥填充。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术中骨水泥用量及术后骨水泥渗透率。结果 两组VAS评分在组间、交互作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腰椎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ODI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0.87±0.07)vs(0.84±0.06),(13.60±1.45)vs(12.76±1.51)mm,(13.71±1.56)vs(12.95±1.63)mm,(11.08±1.50)vs(13.11±1.84)°,(28.02±2.36)vs(36.16±2.70)分](P<0.05);两组术中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骨水泥总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0%vs20.00%](P<0.05)。结论 高粘度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PKP术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术后骨密度、骨生物力学指标,促进椎体功能恢复,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安全性高。

      • 1
    • 机器人辅助腰椎MIS-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姜树东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腰椎MIS-TLIF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在腰椎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MIS-TLIF组12例,传统MIS-TLIF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并发症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与传统MIS-TLIF组相比,机器人MIS-TLIF组手术时间[(168.70±10.12)min比(210.85±35.71)min]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术中出血量[(94±25)ml比(115.50±75.22)ml]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机器人MIS-TLIF组的置钉准确性高于传统MIS-TLIF组(χ2=4.313, p值<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和ODI均显著改善。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 p值>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可取得与传统MIS-TLIF相同的临床疗效。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MIS-TLIF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及术者疲劳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1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与腓骨长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金钢, 仲海燕, 邵为, 王俊, 陈步俊, 陈燕

      Abstract: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与自体腓骨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或腓骨长肌腱单束重建A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中对移植物直径进行测量,并在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后1年时应用FADI评分对患肢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患肢大腿周径的变化。结果 共46名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自体腘绳肌腱组26例,自体腓骨长肌腱组20例。自体腓骨长肌腱组移植物直径明显大于自体腘绳肌腱组(8.9±0.8 vs. 7.9±0.7mm, P<0.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IKDC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增加(P<0.001),但两组患者术后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踝关节FADI的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自体腘绳肌腱组大腿周径下降值较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明显增加(12.0±3.3 vs. 3.7±0.9mm , P<0.001)。结论 自体腓骨长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时可达到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类似的膝关节功能学评分,该方法术中可获得具有更大直径的移植物,术后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程度较轻,且可保留良好的踝关节功能。

      • 1
    • 大鼠自体i-PRF诱导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高海明, 刘宗超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PR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取10-15日龄SD乳鼠胫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至第4代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及实验组(B、C组)。采用改良低速离心法备制i-PRF后分别取0、150、300ul加入各组12%FBS完全培养基中与BMSCs共培养,2周后i-PRF及血清浓度降低各50%。第7、14、21d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并以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其诱导结果。结果 BMSCs经i-PRF诱导7天后细胞形态开始改变,21天后突触生长,出现类神经元细胞形态;细胞免疫组化显示:B、C组nestin蛋白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B、C组S-100β蛋白表达阳性显著高于A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estin、N-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B组>C组>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RF能有效诱导BMSc成神经细胞分化且受i-PRF剂量的影响。

      • 1
    • 单纯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早期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葛鑫, 徐宏光, 刘晨, 张玙, 赵泉来, 肖良, 孙秀民, 杨必敬, 徐子昂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究单纯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08月 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应用Stand-alone 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96例纳入本研究。男44例,女52例;年龄33岁-86岁;随访时间3-20月;观察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术后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内植物位置、终板损伤和对侧神经根等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96例患者共进行了137个节段的Stand alone OLIF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4.10±25.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8. 41±9.97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01±2.51天。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术中及术后共发生36例并发症, 4名患者出现了两种并发症;所以32名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其中19例出现在单节段手术中,发生率为28.36%,12例出现在双节段手术,发生率为44.44%,1名病人发生在三节段手术中,发生率为50.00%。结论: Stand-alone OLIF技术在发展的早期,融合器相关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对于骨质疏松、术中终板损伤的患者进行密切随访,通过随访短期的疗效是令人满意的,但我们还需要长期的随访和前瞻性的研究去观察Stand-alone OLIF技术远期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

      • 1
    • 膝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分析

      邹阿鹏, 李传波, 唐晓杰, 王京生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接受膝关节镜下内引流术治疗腘窝囊肿的病患24例,术后采用Rauschning 和 Lindgren 分级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镜下探查证实腘窝囊肿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2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痛风性关节炎1例。20例患者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1例病人于术后2周复发,其余病例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2级1例,1级2例,0级21例。结论 作为一种治疗腘窝囊肿的微创手术技术,膝关节镜下内引流技术安全有效。

      • 1
    • 金属重建杯在髋关节翻修术的运用价值

      骆雷锋

      Abstract:

      研究金属重建杯在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髋关节翻修术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骨科治疗的80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患者,髋臼骨缺损范围均>50%,男48例,女32例,年龄51~77岁,平均(64.98±4.32),初次THA术时间3~10年,平均(5.91±1.21)年。所有患者均采用金属重建杯髋关节翻修治疗,随访4年以上,术前、末次随访采用Harris 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前、术后当天、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疼痛症状,并通过X 线片计算髋关节旋转中心到泪滴外侧、泪滴间线距离,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用时(118.32±21.44)min,出血量(322.49±32.24)ml,住院时间(12.67±2.91)d,平均随访(3.36±0.54)年,术后12个月内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区均完全愈合,术后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当天、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髋关节旋转中心到泪滴外侧距离显著增加,到泪滴间线距离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范围较大者采用金属重建杯髋关节翻修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效果优良,远期疗效确切。

      • 1
    • 后路侧块螺钉结合单开门技术翻修颈前路术后邻椎退变的临床研究

      王春增

      Abstract:

      [目的] 评价采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结合单开门技术翻修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邻椎退变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自2011年11月~2017年2月经后路侧块螺钉结合单开门技术翻修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手术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2~68岁,平均(57.71?4.12)岁。采用改良颈椎JOA评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临床功能评价。通过影像学测量翻修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CI)、颈椎活动度变化(ROM),以及保留的内固定物及植入的内固定物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出现单侧C5神经根麻痹,经相应处理后,无不良后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3.21±8.00)个月。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和N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明显,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曲度CI、颈椎活动度RO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初次手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侧块螺钉结合单开门技术翻修颈前路内固定术后ASD具有减压彻底、安全性可靠、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维持稳定特点,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的翻修治疗。

      • 1
    • 关节镜结合髌骨针治疗Rockwood II-III型髌骨骨折

      陈守勃, 方凯彬, 王文怀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结合经皮髌骨针张力带固定治疗Rockwood II-III型髌骨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并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Rockwood II-III型髌骨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结合经皮髌骨针张力带固定手术(观察组),40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技术进行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试验组手术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一天复查X线提示两组患者骨折移位程度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复查X线提示骨折复位情况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过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晚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结合经皮髌骨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可以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术中可行关节腔冲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1
    • 改良Chevron多平面截骨治疗DMAA角增大的中重度拇外翻

      孙广超, 邓明明, 杜瑞, 孟祥林, 朱晓东

      Abstract:

      [目的] 探讨改良Chevron多平面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DMAA角增大的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 [方法] 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2013年1月至 2018 年12月收入院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为中重度拇外翻,合并DMAA角增大,均予以改良Chevron多平面截骨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跖趾与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结果、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疼痛AOFAS总分均高于治疗前,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第一跖骨与近节趾骨中线间夹角(HVA),第一、二跖骨干中线夹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MAA)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所有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度均>92%。 [结论] 改良Chevron多平面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DMAA角增大的中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显著,满意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1
    • 关节镜辅助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普通牵引床牵引有帮助吗?

      冯超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普通牵引床牵引双入路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共完成5例(5髋)关节镜辅助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全部在普通牵引床牵引下经前外及外侧双入路完成。患儿月龄8~2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指征为麻醉下双侧内收肌患侧髂腰肌松解后安全角小于20°且髋关节不能中心复位的患者。采用护皮膜绷带协助固定患儿双下肢于普通牵引床牵引,前外及外侧双入路观察操作,镜视下切除肥厚的圆韧带、清理髋臼底部纤维脂肪组织,盂唇内翻者行外2/3放射状切开、松解缩窄关节囊及髋臼横韧带。清理完毕后关节镜监视下手法复位,双髋人类位石膏外固定,术后6~8周更换二期石膏。关节镜手术前后及更换二期石膏时均造影拍片,记录手术前后安全角、股骨头内侧化率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均常规双髋平片观察有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测量髋臼指数。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测量指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所有患儿随访18~36个月(平均26个月),全部5髋在关节镜下复位成功。安全角由术前的16.5°±4.8°增至术后的65.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4,P<0.01)。股骨头内侧化率由术前的 65%±20% 增至镜下清理后的 1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3,P<0.05)。髋臼角由术前的41.6°±5.2°,降至术后的27.4°±5.2°,手术前后差异显著(t=5.453,P<0.01)。术后1例患者出现Kalamchi?MacEwen分型Ⅰ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随访2年骺板内无骨桥形成,股骨头形状修复满意。1例残留有髋臼发育不良。结论 普通牵引床牵引双入路关节镜辅助下髋臼清理闭合复位术是治疗难复性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

      • 1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合并巨大腘窝囊肿的疗效分析

      刘庆鹏

      Abstract: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合并巨大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15 例痛风性膝关节炎合并巨大腘窝囊肿患者,镜下刨刀行关节腔清理,切除增生滑膜组织;刮除关节软骨面、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表面附着的白色尿酸盐结晶,同时行镜下腘窝囊肿内引流联合囊壁切除术。术后配合服用内科药物等。结果 15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痛风性膝关节炎合并巨大腘窝囊肿复发。只有1例腘窝囊肿于术后5个月复发。随访10~30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 43.6 ± 2.1)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 90.5 ±3.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合并腘窝囊肿切除术,可以有效阻止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关节内结构进一步侵蚀破坏,具有微创、康复快、不易复发的优点。

      • 1
    • 原发性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关节镜及保守治疗疗效临床对比研究

      何一成

      Abstract: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同期治疗原发性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8年0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7例合并中小型肩袖损伤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保守组和关节镜组。保守组患者行肩峰下间隙和盂肱关节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关节镜组行关节镜下盂肱关节与肩峰下间隙的清理、盂肱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的松解、损伤肩袖的修复。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 评分、肩关节的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活动度。 结果 保守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VAS 评分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关节镜组患者在术后第4周,VAS 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优于保守组(P <0.01),关节镜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主动活动范围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术后的前4周内,与术前比较(P <0.01),第12周关节镜组和健侧肩关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保守组的优良率为68.41%,关节镜组优良率为92.3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 关节镜下早期清理炎性滑膜、同时进行有限的肩关节周围韧带及关节囊松解及修复损伤的肩袖,能够减轻合并肩袖损伤的原发性冻结肩患者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缩短病程。

      • 1
    • 快速康复外科在中国大陆关节科临床现状及实施障碍 ——基于高年资关节外科医护人员调查分析

      齐宇新

      Abstract: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关节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和实施障碍。[方法]通过自制网络问卷,对ERAS在我国关节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实施障碍进行调查;[结果]分别有33.62%、36.83%、29.55%的调查对象所属科室全部开展、部分开展和未开展ERAS项目,未开展原因主要是缺少政策支持以及传统习惯难以改变;已开展ERAS的调查对象中,72.12%的人对目前科室ERAS开展效果表示满意,主要满意于住院时间减少和患者满意度增加;已开展ERAS的调查对象中64.44%的人表示开展过程中不顺利;遇到困难主要是缺少政策支持、方案较复杂,缺少可重复性;57.61%和37.90%的人认为加大政策支持和协会继续发布规范是促进ERAS推广的最有利因素。[结论]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关节外科产生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推广困难的情况,加强政策支持以及协会继续发布规范,能为ERAS在国内普及与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 1
    • Taylor空间外固定架结合Ilizarov治疗左小腿畸形一例

      雷钧, 陈波

      Abstract:

      Taylor空间外固定架结合Ilizarov治疗左小腿畸形一例 关键词:泰勒空间外固定架,伊里扎洛夫,复杂畸形

      • 1
    • 自制上肢支具结合心理干预在婴幼儿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宿晓雷, 陈广先, 余航, 张宁, 王鸿飞, 李统, 张学磊, 王萍, 赵建勇

      Abstract:

      【摘要】目的 婴幼儿断指再植术后应用实用新型专利上肢限制性支具辅助卧床制动,结合心理干预缓解小儿焦虑情绪,从而提高再植手指的成活率。方法 自2015年4月至2018年7月,对15例手指离断伤的婴幼儿,实施再植手术。术后应用上肢限制性支具固定辅助卧床制动,同时应用心理干预的方法,缓解婴幼儿术后的焦虑紧张情绪,减少动静脉危象的发生。结果15例断指成活14例,1例术后顽固性动脉危象再植指坏死。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9.7个月。再植指血运良好,拇指外形饱满,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植指功能:优9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对于婴幼儿断指再植术后应用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上肢限制性支具可以有效地辅助患儿卧床,应用心理干预可以减少患儿术后哭闹、稳定患儿情绪。

      • 1
    • 细菌培养阴性的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进展

      房鹏, 赵建宁, 张雷

      Abstract:

      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 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具挑战性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在鉴定致病微生物方面医学界已经做出了广泛的努力,但培养结果往往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在没有阳性培养结果的情况下,感染的正确诊断、合理的治疗方法以及选择正确的抗生素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假体周围感染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在临床上就显得极为重要。故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文章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上假体周围感染的确诊率

      • 1
    • 妊娠期无创伤性单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1例报告

      李凯, 孙立, 陈龙, 马永光, 李杨洋, 田晓滨

      Abstract:

      妊娠期一过性骨质疏松症,其发病机制不明,早期表现为髋部疼痛,部分病人有活动受限,股骨颈骨折是其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1例妊娠期无创伤性单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病例。

      • 1
    • 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影像学分型及其信度检验

      郝定均, 拓源, 杨俊松, 葛朝元, 贺宝荣, 刘团江, 单乐群, 黄大耿, 贾帅军, 刘鹏, 陈浩

      Abstract: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同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片、CT和MRI。根据患者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建立分型评估体系。该分型体系主要由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5个分型组成。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未参与制定CSOTF影像学分型的脊柱外科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通过Kappa系数分别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 I型最多,占所有患者的56%;V型最少,占所有患者的6%。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表明同一观察者能够掌握这一分型,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 结论:在该CSOFT影像学分型中,我们改进了影像学测量方法,并引入了伤椎稳定性以后凸畸形的影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分型的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初步证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的沟通与观察研究。

      • 1
    • 微型钢板与灌注骨水泥外固定架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季亮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钢板与灌注骨水泥外固定架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通过手术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4例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6~10月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B组24例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灌注骨水泥外固定架固定治疗,6~8周左右予以外固定拆除,半年随访比较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手指握持力量、影像学表现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两组中位值12个月(6~18个月),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组为70°(62°~83°),B组为86°(78°~90°),A组病例关节主动活动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握持力:A组为97.4%(89.2%~110.4%),B组为:97.8%(90.3%~1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检查提示A、B两组患者骨折均达临床骨性愈合,术后颈干角A组:12°(9°~14°),B组:11°(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与灌注骨水泥外固定架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疗效确切,结合手术创伤、拆除方式及总治疗费用等方面因素,优先推荐骨水泥外固定架治疗。

      • 1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杨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病例102例,男44例,女58例;首次入院年龄为60~91岁[(73.3±9.2)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所选病例分为THA组和HA组。THA组采用THA治疗,共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为60~90岁[(73.7±9.3)岁]。HA组采用HA治疗,共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为60~91岁[(72.9±9.2)岁]。比较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从疼痛、功能和活动范围等方面评估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2年及3年的髋关节功能。 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02例患者无失访,随访时间37~57个月,平均(46.2±6.0)个月,术后3年内死亡0例,5年内死亡4例。THA组手术时间为(100.3±17.9) min,明显长于HA组手术时间[(81.3+15.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00 1);THA组术中出血量[(395.0±75.9) mL]亦明显多于HA组[(279.8±85.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00 1)。随访期间,THA组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HA组(均P<0.05),而2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THA组患者术后脱位率较HA组高,髋部疼痛发生率HA组较高,但TH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6.8%)明显低于HA组(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P<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上,THA与HA两种术式各有利弊,两者均有较好的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THA优于HA,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1
    • 开放手术与关节镜微创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叶茂

      Abstract:

      目的 分析开放手术与关节镜微创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5月-2017年7月髌股关节炎患者67例(81膝),其中关节镜组27例(36膝);切开手术组40例(45膝)。关节镜组行镜下关节清理+髌周去神经化+外侧髌股韧带松解+髌骨成形,切开组行髌骨部分切除+外侧支持带延长。观察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Kujala评分、髌股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tilt angle,TA)、外侧髌股角(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LPA)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6~21个月,平均18.49±2.27个月。②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Kujal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③WibergⅢ型患者切开组术后1年的Kujala评分优于关节镜组(P<0.01)③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股适合角和髌骨倾斜角显著减小、而外侧髌骨角显著增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④术后1年切开组的髌骨倾斜角显著小于关节镜组,而外侧髌股角显著大于关节镜组(P<0.05)。结论 开放手术与关节镜微创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WibergⅢ型患者切开手术更优于关节镜手术,无论哪种手术在处理外侧髌股支持带的时候应注意髌股的冠状面平衡,避免术后出现髌股内侧不稳定。

      • 1
    • 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II型和IIA型Hangman骨折

      马向阳

      Abstract:

      [目的] 介绍颈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II型和II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初步疗效。[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筛选10例II型和IIA型的新鲜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II型6例,IIA型4例;车祸伤8例,坠落伤2例;伤后5小时~9天入院,平均4天;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8~62岁,平均41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了一期后路C1~C3钉棒固定,而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椎弓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并观察颈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后路钉棒固定,术中椎弓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患者一期术后随访6~12个月,CT复查显示10例患者Hangman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6~12个月内颈椎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新鲜II型和IIA型Hangman骨折,一期后路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不仅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而且不残留内植物同时还可保留颈椎节段间的运动功能,是前路和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有益补充。

      • 1
    • 肩关节镜下改良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与钩钢板治疗急性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胡喜春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下改良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与钩钢板治疗急性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08月~2018年06月本院收治的63例急性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34例采用肩关节镜下改良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内固定(肩关节镜组),29例采用钩钢板内固定(钩钢板组)。[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切口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肩关节镜组与钩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3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9±3.26)个月。两组术后第1天喙锁间距、肩锁间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镜组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喙锁间距、肩锁间距与钩钢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肩关节镜组术后未发生袢断裂、喙突骨折、锁骨骨隧道周围骨折、骨隧道溶解等并发症,钩钢板组术后出现肩峰下溶解6例、肩峰下撞击3例、钩钢板取出后再脱位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镜组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肩关节镜下改良Endobutton钢板结合锚钉内固定治疗急性不稳定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微创、安全可靠、解剖固定、并发症少、可同时处理肩关节内合并伤、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及无需二次取出内固定等优点,与钩钢板相比临床效果更满意。

      • 1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钟远鸣, 廖俊城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6例患者资料,并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胸廓入口角、胸1倾斜角、颈部倾斜角),分析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期间出现31例邻近节段退变,45例无退变者。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两组患者之间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SVA、TIA、T1S、NT、T1S<19.5°等参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退变组的C2-7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T1S均小于无退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之间C2-7SVA、TIA和N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退变组中T1S<19.5°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密切相关,手术节段Cobb角恢复不良导致C2-7Cobb角的丧失,进而引起颈椎矢状位失衡是引起ACDF术后发生ASD的原因之一。

      • 1
    • 流体剪切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机制

      张永, 魏鹤翔, 张腾, 吴定, 张成俊

      Abstract:

      成骨细胞是骨组织中重要的的刺激感受细胞和效应细胞,参与多种力学刺激下骨的修复及重建。流体剪切应力是人体内骨组织受到的最直接的力学刺激,已有大量研究证明流体剪切应力可以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BMP-Smad依赖性信号通路或BMP-非Smad依赖性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流体剪切应力还可以通过激活ERK5信号通路、PI3K/AKT激酶信号通路等途径抑制成骨细胞凋亡,这为流体剪切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近年来流体剪切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作一综述,希望能为骨科相关疾病的防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 1
    • 背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神经瘤切除术治疗Morton神经瘤

      杨俊生, 桂鉴超

      Abstract:

      目的 应用背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神经瘤切除术治疗Morton 神经瘤,并初步探讨镜下修复跖间横韧带(Transverse intermetatarsal ligament, TIML)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背侧入路关节镜下微创神经瘤切除术治疗的35例Morton神经瘤临床资料。其中17例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行单纯关节镜下神经瘤切除术(对照组),18例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行关节镜下神经瘤切除联合TIML 修复术(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AOFAS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跖骨间角变化,评估TIML修复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38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敏感性瘢痕、感觉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OFAS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前、末次随访第3跖骨间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第3跖骨间角相比,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背侧入路关节镜下神经瘤切除术是治疗Morton神经瘤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案,方便修复TIML。短期观察没有发现TIML修复与否对临床结果和跖骨间角的影响。

      • 1
    • 鼻咽癌放疗致颈椎严重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1例报道

      张俊辉, 宋炎成

      Abstract:

      个案报道

      • 1
    • 保留距下关节治疗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分析

      杨杰, 梁晓军, 李毅, 赵宏谋, 王军虎, 鹿军, 田锋, 常鑫

      Abstract:

      目的 探讨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治疗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我科自2013年02月至2016年12月,共手术治疗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患者11例,术前均完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检查及CT+三维重建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不适且保守治疗无好转。所有患者均给予截骨矫形,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矫正外侧壁膨隆,并且保留距下关节。影像学侧位片上测量B?hler角,临床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所有11例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9月(10月~29月)。定期行影响学复查,未发现截骨不愈合、移位及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没有患者需要翻修距下关节融合。平均截骨愈合时间10.7周(7周~13周)。VAS评分由术前的4.36±1.45分到末次随访0.73±0.62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69.64±55.05分至末次随访86.54±44.87分;B?hler角由术前的16.64°±43.85°至末次随访30.55°±11.07°。结论 对于年轻或者运动需求较大患者,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给予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可以缓解或者解除患者足踝部疼痛、矫正后足力线、保留距下关节及减少邻近关节应力,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 1
    • 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镜手术规范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韦明照, 李宏宇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镜手术规范化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组(A组)、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B组)和单纯关节镜手术治疗组(C组),每组120例。分别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6、12、24周行VAS疼痛、Lysholm功能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检查,以及关节液中NO、SOD等含量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6、12、24周,三组VAS疼痛评分均降低,Lysholm功能评分均提高,关节活动度(ROM)评分升高,联合治疗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关节液中NO、IL-1β、TNF-α、MMP-3及SOD含量在治疗后2、6、12、24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体外冲击波对关节镜手术治疗后的辅助作用,明确了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微创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1
    • 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唐向盛, 周峻, 移平

      Abstract: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治160例高龄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责任节段融合术者为观察组,行长节段融合术者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2年的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并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0.45±31.25)min,出血量(331.34±95.77)ml,住院日(14.42±3.13)天,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50.76±40.23)min,出血量(410.52±100.35)ml,住院日(18.43±4.28)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8例(9.76%),对照组并发症9例(11.53%),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随访,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责任节段融合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住院日,且能达到预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1
    • 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中期疗效评价

      白金柱, 洪毅, 张军卫, 唐和虎, 李想, 王方永, 吕振, 刘舒佳, 陈世铮, 刘介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6年以上病例随访分析,探讨其中期疗效、并发症、复发率及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计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平均48.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腰椎管狭窄症5例。均行俯卧位下单节段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应用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cnab优良率、X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动力位测量进行评价。[结果]随访平均82±5.5个月。患侧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腰痛VAS、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nab优良率,术后6个月83.3%,末次随访84.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手术节段间盘高度比,随访终末与术前比较为平均84.52±5.66%,动力位测量未见腰椎不稳征象。[结论]侧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近期疗效良好,6年以上随访保持较好中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与开放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相似,未显示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明显影响。

      • 1
    • 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新鲜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观察

      郑建平

      Abstract: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中新鲜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85例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所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均为新鲜损伤。依据下胫腓前间隙是否被切开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直视组与对照组。其中直视组42例,对照组43例。通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及两组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胫腓复位不良率及踝关节炎发生率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间术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胫腓复位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OFAS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踝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直视复位相比,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可明显降低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率,有效提高踝关节的AOFAS功能评分,进而使患者尽早重返社会。其中前后联合直视下探查并处理下胫腓间隙、解剖重建腓骨切迹及准确复位并一期修复下胫腓联合组成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1
    • 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Zero-p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分析

      叶福标

      Abstract:

      [目的]探讨Zero-p融合系统在单节段ACDF应用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及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5例采用Zero-p融合系统的行ACDF术的患者资料,提取术前及术后的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CL),手术节段前凸角(Operative Segmental Lordosis, OL);融合节段前缘高度(Anterior Interspace High, AIH)和融合节段后缘高度(Posterior Interspace High, PIH)等参数进行分析,术前术后的改变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52.5±9.4岁,随访23.3±13.4个月后,CL由手术前的18.3±8.4°增加到术后初次复查的19.2±10.7°(p>0.05)和末次复查的23.1±7.1°(p<0.05);OL术前为8.2±4.5°,初次和末次随访分别增加到14.2±5.1°(p<0.01)和11.2±5.2°(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OL出现丢失(p<0.05);术前AIH为33.2±4.6mm,初次随访为36.6±4.7mm(p<0.05),末次随访时为35.1±4.8mm(p>0.05);PIH术后初次随访和末次随访高度虽然均有增加,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ero-p融合系统ACDF可以保证良好的融合率,能明显改善C2-7的颈椎生理前凸,但在改善椎间高度方面并不理想,建议对于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或术后颈椎活动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患者慎用。

      • 1
    • 解剖钢板重建肋骨巨大软骨肉瘤术后胸壁1例及文献复习

      韦昌武, 刘云, 廖世杰, 黄先盈, 黄秋鸿, 梁伟凤, 吴昊, 李剑, 肖增明

      Abstract:

      软骨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骼系统恶性肿瘤,占全部原发恶性肿瘤的9.2%,其最常发生于骨盆及股骨。软骨肉瘤发生于肋骨等扁平骨也偶有报道。一般发生在肋骨的软骨肉瘤常常长到很大时才产生临床症状,而目前软骨肉瘤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软骨肉瘤最好的办法。但对于巨大肿瘤切除后如何重建胸壁的稳定,防止连枷胸的出现,目前缺乏较好的材料,也没有统一的重建方法。目前国内外关于使用普通骨盆重建钢板重建胸壁的研究尚未见诸于报道。现就胸壁软骨肉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应用解剖钢板重建胸腔病例报道如下。

      • 1
    • 术前排尿训练联合围术期限制性输液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尿管管理的临床观察

      刘沛, 张利克, 丁冉, 张启栋, 刘朝晖, 程立明, 王卫国, 郭万首

      Abstract:

      目的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评价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排尿训练联合围术期限制性输液,不留置尿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中日友好医院关节科2017年07月至2019年01月,符合纳入标准,连续190例行术前排尿训练、手术当日限制性输液,不留置尿管的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以2016年01月至2017年05月连续190例手术当日自由性输液,留置尿管的患者作对照(B组)。首要观察指标是术后1月内,两组患者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尿路刺激征及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结果 术后1月内,两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尿路感染、尿路刺激征、尿管相关膀胱不适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且患者满意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通过术前排尿训练联合围术期限制性输液,术中不留置尿管是安全、可行的。该方案不增加术后尿潴留风险,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尿路感染、尿路刺激征、尿管相关膀胱不适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 1
    • PVP、PKP、囊袋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

      徐龙, 辛健, 张永先

      Abstract:

      [目的]对比分析PVP、PKP、编织囊袋扩张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治疗OVCF的临床效果,选择最优手术方案,提高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26例(单节段)分别接受PVP、PKP、囊袋治疗,分别记录三组手术后及术后1个月VAS、术后伤椎后凸角、椎体前柱高度,比较三组之间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VP、PKP、囊袋组在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随访VAS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KP组和囊袋组在术后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方面优于PVP组,但PKP组和囊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囊袋组发生率低于PVP、PKP组,但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VP、PKP、囊袋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囊袋在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未发生骨水泥渗漏,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手术方式。

      • 1
    • 植骨、重建分期手术在骨隧道明显扩大的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中的治疗体会

      王林, 马天骏, 罗丽婷, 花奇凯, 姚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植骨、重建分期手术处理伴有明显骨隧道扩大的前交叉韧带翻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访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韧带再断裂的12例患者,入组的病例通过CT检查评估有明显的骨隧道扩大,给予分期手术处理,术前及术后复查CT及MRI,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IKDC进行综合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月,术后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步态正常。翻修术前Lysholm评分为(50±12)分,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81±15)分;翻修术前Tegner评分为(2.5±0.6)分,翻修术后Tegner评分为(4.6±0.5)分;翻修术前IKDC评分为(46±7)分,翻修术前IKDC评分为(78±6)分,术肢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在前交叉韧带翻修的病例中,如果骨隧道有明显扩大,选择I期植骨+II期韧带重建的翻修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骨缺损所导致的韧带固定位置不满意的问题,让韧带翻修达到初次重建的效果。

      • 1
    • 外侧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外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疗效观察

      叶晔

      Abstract:

      目的 研究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外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近期疗效和临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外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11例患者,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月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情况。结果 (1)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2.48±10.2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34±1.70)d;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间节点的 KSS 评分、 VAS 评分、膝关节ROM均较治疗前好转,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1)。术后1个月较术前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评分明显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评分明显优于术后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单髁置换能够明显缓解重度股骨外髁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 1
    • 2型糖尿病大鼠关节软骨中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及意义

      张建光, 陈路, 张袁, 梁斯淼, 蹇顺海, 张伟, 陈骞

      Abstract: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鼠关节软骨Cx4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8周龄健康雄性ZDF大鼠作为2型糖尿病组(n=40),以空腹血糖>7.8 mmol/L为成模标准。选用同龄雄性ZL大鼠作为对照组(n=30)。于模型建立成功后第8、12、16、20、24 周末分批处死大鼠,于双侧股骨内侧髁及胫骨平台内侧负重区切取骨软骨组织块,制备石蜡切片,于番红O染色下运用Mankin’s评分评价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软骨细胞中Cx43的表达情况。 结果:成模后8-24周,糖尿病组大鼠股骨髁及胫骨平台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及软骨细胞内Cx43的表达均高于同龄对照组(P均<0.05)。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糖尿病大鼠股骨内侧髁及胫骨平台关节软骨Mankin’s评分及软骨细胞内Cx43的表达均逐渐增加(P<0.05),两者呈正相关(r=0.79、0.85, P均<0.001)。 结论:Cx43在2型糖尿病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与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可加速糖尿病性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

      • 1
    • 强直性脊柱炎继发寰枢椎脱位的研究现状

      李文浩, 周峻, 张刘波, 谭明生

      Abstract:

      寰枢椎位置险要,解剖结构脆弱,先天畸形、创伤、肿瘤、炎症等因素都可破坏其稳定性,威胁延髓生命中枢的安全。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和进行性脊柱强直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病,其自然病程往往从骶髂关节和腰椎开始,随后扩散到胸椎和颈椎,病程晚期可累及上颈椎区域,造成寰枢椎脱位。尽管该病的发病率不高,但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可造成严重神经压迫而致人死亡。本文就目前该疾病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1
    • 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贾梦龙, 李念虎

      Abstract:

      目的 基于动物随机对照实验及临床病例应用,研究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ITIF)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24只成年山羊(体重35.67kg±2.39kg),随机分为ITIF(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组、TTIF(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组、ITIF加椎弓根固定组、TTIF加椎弓根固定组,每组6只。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师对实验动物行上述手术,比较四组动物手术过程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2周拍摄X线及CT,比较术后12周植骨融合情况。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临床病例,验证其实用性。结果 ITIF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少于TT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四组动物均出现融合情况,骨性融合不完全, 骨小梁排列不够整齐,融合率虽有高低,但手术方式与融合率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横突间入路胸椎椎体间融合术(ITIF)与经椎间孔胸椎椎体间融合术(TTIF)相比,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TIF加椎弓根内固定组融合率满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合适病例采用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 1
    • AIS患者弯腰与站立姿势下椎体旋转度差异性分析及其病理学意义

      张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AIS患者弯腰姿势下脊柱旋转度变化的病理意义。[方法] 我们对103例门诊患者进行了弯腰和直立姿势下脊柱旋转度的测量,并对脊柱旋转度变化和Cobb角度、年龄、性别、棘突间隙增宽程度、椎体间隙减小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阐明AIS患者弯腰姿势下脊柱旋转度变化的病理意义。[结果] 弯腰姿势下脊柱旋转度较站立姿势显著增加,同时脊柱旋转度增加量与Cobb角度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同时我们发现弯腰姿势下棘突间隙距离和椎体前方间距出现了显著变化,其变化量与脊柱旋转度增量呈线性相关。[结论] AIS患者弯腰姿势下椎体旋转度会显著加重,同时椎体旋转度与棘突间隙距离和椎体前方距离显著相关。提示椎体前方韧带松弛及椎体后方的栓系增加可能与弯腰姿势下椎体旋转度增加甚至脊柱侧凸发生密切相关,但尚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 1
    •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对胫骨高位截骨术后镇痛的疗效

      高智慧, 张帅, 李鹏, 郭浩辉, 庞龙, 金群华

      Abstract: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纳入拟行单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收肌管阻滞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VAS 评分数值,并记录术后48、72 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术区疼痛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记录实验组发生置管处渗液、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 静息疼痛的VAS评分及术后48、72 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术区疼痛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术后72h的静息疼痛和活动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间段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使用盐酸哌替啶次数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截骨线外侧“合页”部位骨折,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骨折,均为Ⅰ型骨折。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渗液。实验组患者均未出现脱管。 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可减少盐酸哌替啶使用次数。未导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增加。

      • 1
    • 不典型巨大硬膜外脓肿1例报告及体会

      龚礼, 范少勇

      Abstract:

      脊髓硬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 SEA)是指发生在硬膜外间隙的化脓性感染,因其聚集大量的脓液,使得相应的脊髓受压而出现一系列的神经障碍表现的疾病。我院收治1例T9-S5节段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巨大硬膜外脓肿1例,现将其诊断及治疗体会作分析讨论。

      • 1
    • 经皮钛网植入骨水泥填充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

      蔡进奎, 罗德民

      Abstract:

      目的 观察经皮钛网植入支撑骨水泥填充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的临床疗效,分析钛网植入骨水泥支撑系统治疗老年性OVCFs的临床效果、技术优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科使用经皮钛网植入支撑骨水泥填充治疗OVCFs30例,术前均进行骨密度测定(DXA)证实为骨质疏松患者,X线、MRI证实为新鲜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及术后1年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X线片分析Beck指数、Cobb角度变化情况。结果 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术前7.9,术后1年降低到明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由术前的79.0%提高到术后1年2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射学评价,Beck指数术前10.1°降到术后1年8.4°,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obb角度平均值由术前9.1°矫正到术后8.0°,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其他时间点(术后1天,术后1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骨水泥渗漏引起不良事件。 结论 钛网植入支撑骨水泥填充是一种有效治疗老年性OVCFs有效方法,并能较好维持强化后椎体的高度及稳定性

      • 1
    • 四角融合术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SNAC腕

      董惠双, 符建松, 张文龙, 马铁鹏, 于志亮, 高顺红, 于俊, 张云鹏, 胡宏宇, 李军

      Abstract:

      目的 分析应用腕骨四角融合术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舟骨骨不连腕进行性塌陷(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 wrist ,SNAC wrist)的疗效。 方法 2011年6月-2016年9月,我们应用头骨、月骨、三角骨及钩骨四角融合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并舟骨切除术治疗5例舟骨骨不连腕关节进行性塌陷(SNAC wrist)患者,按照Waston分期标准均为Ⅲ期。根据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患手握力、腕关节的活动度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骨不连、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出现。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5例患者腕关节静息时疼痛均完全缓解,1例从事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偶有疼痛;所有患者的握力均有明显好转;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的50%以上。结论 应用四角融合术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舟骨骨不连腕进行性塌陷(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 wrist ,SNAC wrist)安全有效,融合率高,能够明显缓解疼痛,保存部分腕关节功能,是治疗SNAC腕的有效方法。

      • 1
    • 双螺杆撑开器辅助开放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朱成明, 王仁崇, 覃永保, 胡居正, 石展英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双螺杆骨折撑开器辅助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的操作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2016年2月~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14足)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 术中使用内外侧双螺杆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置入跟骨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扫描。测量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Bohler角及Gissan角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Bohle角和Gissan角测量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2.8%(13/14)。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切口少量渗出,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所有骨折末次随访时均已愈合,至末次随访时未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情况发生。 [结论] 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使用双螺杆撑开器辅助复位,可以有效恢复跟骨高度,避免骨折复位再丢失,简化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疗效好,学习曲线短,可推广性强。

      • 1
    • 钬激光在PELD治疗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席金涛, 康辉, 魏坦军,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结合钬激光在治疗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我院采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55例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术中是否应用钦激光分为A,B组:A组,PELD术中联合应用钦激光;B组,常规PELD,术中未使用钬激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腰椎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VAS)与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55例患者平均随访14±2月,其中A组21例,B组34例,两组患者均在经皮内镜下进行了神经减压、髓核、骨赘摘除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突出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随访 ODI 评分与 VAS 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腿痛VAS、腰痛VAS、腰椎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6月及末次随访A组所有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 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中,A组优良率为 90%,B组为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内镜结合钬激光治疗伴椎体后缘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1
    • 游离自体腓骨移植并腕关节成形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疗效观察

      曾昊, 何洪波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游离自体腓骨移植并腕关节成形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08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腓骨移植修复肿瘤整体切除后的骨缺损,随访记录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骨愈合时间、关节脱位、患侧握力及腕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73.1个月(28~113个月),1例出现局部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平均骨愈合时间8.5个月(4~15个月),未出现移植严重骨吸收或骨折,无内固定失效病例;3例(14%)出现下尺桡关节半脱位;5例(23%)出现关节间隙变窄;术后握力平均恢复至健侧的72%。腕关节功能评价:背伸44.8°,掌屈52°,桡侧倾斜16.5°,尺侧倾斜18.7°,前臂旋前42°,前臂旋后44.8°。术后Visual Analog Scale(VAS)疼痛评分(0.6±0.7)分;术后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27.7±1.0)分;术后前臂disabilit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9.1±4.0)分;术后功能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游离自体腓骨移植并腕关节成形术是修复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一种可靠选择。

      • 1
    • 微创精准植骨与传统开放植骨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疗效比较

      屠永刚, 任绍东

      Abstract:

      [目的] 比较微创精准植骨与传统开放植骨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延迟愈合、骨不连患者30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微创精准植骨治疗,常规组采用传统开放植骨、更换或增加内固定治疗。从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等方面,对微创精准植骨与传统开放手术植骨进行对比。[结果](1)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1.38±0.28)cm,术中出血(17.80±5.31)mL,手术时间为(21.60±5.49)min,住院费用(5000±784.67)元,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局部血肿是唯一的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均可自行消退。常规组:手术切口长度(12.66±6.25)cm,术中出血(385.33±125.69)mL,手术时间(69.07±11.20)min,住院费用(24546.67±3915.15)元,术后2例出现伤口感染、愈合不良, 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2)两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对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3)两组植骨后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骨性愈合率及患肢功能的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创精准植骨与传统开放性植骨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微创精准植骨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经济实用等优点。

      • 1
    • 兔关节软骨块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实验研究

      崔小明, 吴佳奇

      Abstract:

      摘要 研究背景: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研究较广泛,研究过程中需要分离培养软骨细胞,操作复杂,难度相对较大,如何简化共培养过程,寻找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值得研究。 目的:用兔关节软骨块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混合共培养,研究兔关节软骨块所营造的软骨微环境对RBMSCs的影响。 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RBMSCs,对P3代细胞进行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 chloromethyl-benzamidodial-kyl carbocyanine,CM-DiI)标记。将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头关节面软骨块,制备成0.5×0.5cm2 大小。实验分为3组:A组:单纯RBMSCs组; B组:关节软骨块+RBMSCs组; C组:单纯关节软骨块组,每组12孔;每天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分别于混合共培养第7、14、21d制作细胞爬片,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经过3周培养,A组细胞形态均匀,仍保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B组RBMSCs与兔关节软骨块混合共培养后, RBMSCs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小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现出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甲苯胺蓝染色性阳性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符合软骨细胞特点,软骨块上可见大量RBMSCs贴附生长;C组软骨块在培养液中成活,无细胞生长; 结论 :兔关节软骨块所营造的软骨微环境能够促进R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RBMSCs能够在兔关节软骨块表面贴附生长;为使用未经诱导的BMSCs关节腔内移植进行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1
    • 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es入路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佳林, 乔永东, 袁海峰, 王自立, 施建党, 原文琦

      Abstract:

      [目的]观察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es入路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es入路内固定手术组(微创组)和传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组(传统组)。围手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腰部疼痛、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在腹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在术后各时间段的腰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度数及丢失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及病灶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es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与传统前后路手术相比,病灶治愈效果相当,但其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

      • 1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外周血蛋白修饰组学研究

      柴玉娜, 张颖, 韩超, 刘成业, 彭名行, 黄世金

      Abstract:

      目的 筛查创伤性股骨头坏死(TIONFH)患者外周血中特异性修饰蛋白,进一步探索TIONFH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采集TIONFH患者(实验组)和创伤非坏死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各3例,提取全蛋白,通过泛抗体实验考察外周血蛋白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以及琥珀酰化水平,确定TIONFH中变化较明显的修饰化类型。通过联合TMT标记、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酰化肽段的富集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等,进一步对TIONFH特异性修饰化定量组学进行研究,并对筛选出的差异位点对应的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和蛋白互作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外周血中乙酰化修饰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乙酰化定量组学分析结果显示,93个蛋白的145个位点包含定量信息,其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修饰水平发生上调的乙酰化位点有10个,含8个蛋白;修饰水平发生下调的乙酰化位点有2个,含2个蛋白。 结论:TIONFH患者外周血蛋白乙酰化位点修饰水平存在明显变化,筛选出的差异修饰化位点及蛋白可作为TIONFH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 1
    • 人参皂苷CK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陈康, 焦建宝, 陈涛平, 薛金伟, 侯煜, 姜源涛, 任俏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CK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本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和实验组(CK药物组),MTT实验法检测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细胞凋亡形态检测、Hoechst细胞核染色及Annexin V/PI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药物CK对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Bcl-2及BAX的表达,研究其具体凋亡机制。 结果 CK能够显著降低MG-63的体外活性及生存率(P<0.05);细胞凋亡形态检测、Hoechst细胞核染色及Annexin V/PI细胞凋亡实验证明CK可诱导MG-63凋亡(P<0.05);CK处理后MG-63细胞表达的Caspase-9及BAX表达上调,相反Bcl-2表达下调(P<0.05)。结论 人参皂苷CK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具有凋亡诱导作用,而以Caspase-9为关键因素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在此凋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 1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覃文杰, 石展英

      Abstract:

      [目的] 应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多段骨折共3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21例)和钢板组(18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3.67±4.76)个月。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髓内钉内固定组明显短于钢板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按照Johner-Wruhs评分,髓内钉组优良率高于钢板内固定组。[结论]对于胫骨多段骨折,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髓内钉可以更早负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1
    • 全膝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痛风性关节炎可能并不是最佳治疗方法

      庄雷霆, 韩晓锐, 梁庆威, 何青松, 张杭州

      Abstract:

      目的 前瞻性评估膝关节置换术与膝关节清理术治疗治疗晚期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随访时间不低于3年。方法 从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36例患有严重痛风性膝关节炎的患者纳入本项研究。随机分组,18例患者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18例患者采用膝关节清理术。同时将同时期骨性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术后均评估患者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VAS疼痛评分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所有的患者均得到了不低于2年的随访(平均39.8个月)。末次随访中,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并无差异。但是两种治疗方法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膝关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置换-骨性关节炎组)。在痛风-膝关节置换组患者,患者3,6,12,24个月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从术前的39.89±7.28分恢复到3月90.83±3.93,6月88.17±5.55,12月86.94±4.81,24月85.83±4.41分。在膝关节清理治疗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KSS评分从术前的38.83±4.49分恢复到84.22±3.89分。随访研究中,膝关节置换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早期(3个月)优于膝关节清理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之间无差异且膝关节活动度逐步下降。 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痛风性关节炎从长远来看可能并不是一项良好的手术治疗选择。

      • 1
    • 髂坐钢板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

      杨晓东

      Abstract:

      目的 探讨髂坐钢板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涉及方形区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患者36例,其中21例获得随访,男16例,女5例;年龄21-75岁,平均42.5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9例,横行骨折2例,T型骨折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充分显露,直视下对髋臼骨折进行复位,根据骨折线具体位置选择前柱/前壁钢板+髂坐钢板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 Aubigne 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17.6个月),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解剖复位17例,良好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优良率为95.2%(20/21),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及影像学愈合标准,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e 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2例术后行走时偶有疼痛,VAS评分3-4分,影像学表现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前柱/前壁钢板+髂坐钢板可为涉及髋臼方形区的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术中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制作与放置,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其放置区域,故而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1
    • 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部位继发脊柱化脓性骨髓炎

      胡旭昌, 康学文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部位继发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部位继发非特异性化脓性脊柱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获得随访者共5例,所有患者伤后均行非手术治疗,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52~76岁,平均64.8岁。外伤骨折后至感染发病时间1.2-3.5(2.7±1.2)个月,手术前后均行活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术后病理检查全部阳性。5例患者均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应用抗菌药物6-9周。对比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神经功能分级、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脊柱后凸Cobb角,融合率)等情况评估其疗效。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165min,平均(145±14.8)min,出血量平均150~350ml,平均(179.1±52.2)ml。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治疗前VAS评分(9.1±0.88)分,术后1周(2.5±1.2)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6±1.1)分,改善率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1周疼痛症状缓解,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至4-6周下降至正常。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示: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60%,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20%,1/5);细菌培养阴性 1例(20%,1/5)。术前受伤节段后凸Cobb角21.5°~42.6°平均为(29.2°±6.59°);术后1周后凸Cobb角7.2°~13.6°,(平均10.2°±2.0°);矫正率66.36%;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8.3°~14.2°(平均11.4°±4.6°),Cobb角丢失度为(0.8°±0.3°)。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Eck融合分级标准,术后12个月融合率达到100%。该组患者无相关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1.胸腰椎骨折后继发骨折部位化脓性脊柱骨髓炎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且病程较长;椎体破坏较重并伴不同程度后凸畸形。3.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规范抗菌药物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1
    • 微创切开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Morel-Lavallee损伤

      王培霞, 张卫红, 朱旭, 卢新昌, 张翼, 李甲振, 吴学建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皮瓣外科理念微创切开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Morel-Lavallee损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微创切开治疗的34例Morel-Lavallee损伤。术前通过触诊检查和彩超检查初步明确剥脱范围并体表标记,术中于损伤区的最近端和最远端低引流区分别横行微创切开约3cm,引流出积血后使用刮匙清刮坏死脂肪组织,然后置入修剪成5cm宽的封闭负压引流材料条,材料之间排布在5~10cm宽,引流管分别自远近端切口引出体外,并使用封闭材料覆盖切口。引流5~10d,根据引流量和引流液性状拔除引流装置,全层缝合切口。 [结果] 所有病例一次引流就消灭了剥脱腔隙,在受伤3周内可以安全完成骨折的手术治疗,无继发性感染或切口不愈合发生;术后3个月和半年随访,剥脱区外观基本正常,皮肤感觉和弹性基本正常。[结论] 应用皮瓣外科理念微创切开并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Morel-Lavallee损伤的有效方法。

      • 1
    •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综合治疗体会

      贾雪琳, 张宇航, 邱伟建

      Abstract:

      [目的] 评价椎体穿刺成形术(PVP)结合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6年12月我单位收治的98例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PVP手术;干预组除PVP手术之外给予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等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情绪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显效者42人,占84%;有效者6人,占12%;无效者2人,占4%:有效率96%。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其他相应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神经或脊髓损伤的椎体压缩骨折,PVP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对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包括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 1
    • 改良Sauvé-kapandji手术联合尺侧腕屈肌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李建强, 肖鹏

      Abstract: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联合尺侧腕屈肌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10-2018.10采用改良Sauve?-kapandji手术联合尺侧腕屈肌固定术治疗24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是否存在尺骨残端不稳和冲击痛、术后X线片等。结果:24例患者术后随访腕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未见尺骨残端不稳和冲击痛,复查X线片均提示桡尺远侧关节融合,未见尺骨残端骨再连。结论:改良Sauvé-Kapandji手术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一种良好选择,结合尺侧腕屈肌固定术可以进一步增加尺骨残端的稳定性。

      • 1
    •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术前穿刺活检准确率相关因素分析

      王向明, 鱼锋

      Abstract:

      [目的] 探讨术前穿刺活检技术在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准确率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曾在我院行术前穿刺活检术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11个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回顾分析这些患者术前穿刺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估术前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同时对本研究中阴性结果进行原因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研究骨与软组织肿瘤穿刺活检的要求及影响穿刺活检准确性的因素及注意事项。[结果] 对比术前穿刺病理及术后常规病理,将病理结果相关性分为三种:正确、支持、阴性。纳入研究的111例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6例,年龄3-84岁,平均34岁。穿刺病理正确93例(83.8%),支持14例(12.6%),阴性4例(3.6%)。[结论] 术前穿刺活检在本研究中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因此其可作为骨与软组织肿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 1
    •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进展

      柯嵩

      Abstract:

      慢性腰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每年治疗慢性腰痛的医疗花费十分巨大。在慢性腰痛中,非特异性慢性腰痛占绝大部分且它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动物模型的制备对于了解非特异性腰痛的产生机制及作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基于腰椎的解剖结构及疾病的发展机制,将非特异性腰痛动物模型分为了以下四大类: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炎症反应性以及基因相关性。同时,还部分阐述了非特异性腰痛动物模型的疼痛评估方法即反射行为学变化测试法和自发行为学变化测试法。希望通过这些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研究,能深入了解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机理,以求在不远的将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 1
    • 11β-HSD1介导的内源性激素代谢途径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何晓铭, 陈哓俊, 沈莹姗, 陈镇秋, 张庆文, 何伟, 魏秋实

      Abstract:

      过量激素刺激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成骨能力减弱、成脂能力增强是导致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的主要原因,调控机制尚未阐明。最近发现激素引起骨组织中11β-HSD1活性增强,导致骨局部内源性激素积聚可抑制骨形成。抑制11β-HSD1活性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脂肪分化。故推测内源性激素在ONFH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激素与BMSCs活性变化之间可能存在11β-HSD1调控的内源性激素代谢途径参与ONFH的发病过程。因此,深入研究11β-HSD1介导的内源性激素代谢途径在ONFH发病中的作用,将为我们深入了解ONFH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1
    • miR-140对早期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李兰, 梁明玮, 陆燕蓉, 斯海波, 沈彬

      Abstract:

      [目的] 探索miR-140对早期OA软骨细胞衰老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人膝关节正常、早期OA(E-OA)和中晚期OA(ML-OA)软骨组织,酶消化法获得相应组别软骨细胞。首先,PCR检测各组miR-140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甘酶(SA-βGal)试剂盒分析SA-βGal活性,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衰老分子p16INK4a、p21和p53的表达。然后,取E-OA软骨细胞设空白、IL-1β、miR-Scr和miR-140 mimic组并给予相应干预,检测并比较各组miR-140水平。最后,取E-OA软骨细胞设空白、IL-1β、miR-Scr + IL-1β和miR-140 mimic + IL-1β组并给予相应干预,分析和比较各组细胞周期、SA-βGal活性及衰老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E-OA和ML-OA三组间miR-140水平、G0/G1期细胞比例(G0/G1%)、SA-βGal活性及衰老分子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miR-140水平与OA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而G0/G1%、SA-βGal活性及衰老分子阳性率与O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在早期OA软骨细胞中,与空白组相比,IL-1β组miR-140水平显著降低(p < 0.05),miR-Scr组无明显改变(p > 0.05),miR-140 mimic组显著升高(p < 0.05)。在早期OA软骨细胞中,IL-1β组G0/G1%、SA-βGal活性及衰老分子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与miR-Scr + IL-1β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miR-140 + IL-1β组G0/G1%、SA-βGal活性及衰老分子表达均显著低于miR-Scr + IL-1β组(p < 0.05)。[结论] 软骨细胞衰老与OA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上调miR-140表达可有效抑制早期OA软骨细胞衰老,是延缓早期OA进展的潜在治疗策略。

      • 1
    • 3-D CT分析椎动脉在经皮颈椎后路内镜术中的意义

      黄镇, 朱锴, 李瑞, 任佳彬, 李岳飞, 刘鑫, 孙宁, 孙兆忠

      Abstract:

      [目的] 应用3-D CT方法探讨经皮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PPECD)避免椎动脉损伤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男5例,女11例,年龄范围40岁-58岁,平均(48.63±5.57)岁。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模观测,重建颈椎、椎动脉3-D 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突关节间隙后方最内侧端垂直线与下关节突内下缘交点(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于椎间隙水平与椎动脉前缘、后缘、内侧缘、外侧缘距离及椎动脉前后径、左右径。[结果] C3/4-C5/6 O点、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侧块最外侧缘与椎动脉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7/T1侧块最外侧缘于椎动脉后方,O点、侧块最外侧缘距离椎动脉于C3/4最近;钩状突外侧缘最高点于C5/6距离椎动脉最近;C2/3-C7/T1椎动脉前后径3.15±1.46mm-3.75±0.93mm、左右径3.18±2.20mm-4.14±0.96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CD以O点为标志开窗减压损伤椎动脉几率小。锐性手术器械沿硬脊膜外侧缘、C7/T1侧块外侧缘滑向前方可能伤及椎动脉。钳夹或磨除颈神经腹侧突出(或钙化)的椎间盘、钩椎关节及椎体后缘增生骨赘时,干扰或损伤颈神经深面椎动脉的可能性增大,应随时确认椎动脉位置。

      • 1
    • 脊柱手术配合矫形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的临床疗效分析

      吴亚东, 鲁玉州, 齐晓艳, 秦东, 王金国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脊柱手术配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采用脊柱手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腰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配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76例,68例完成随访并纳入研究;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4.0±4.0个月,以踝背伸肌力恢复至4或5级,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同时根据Ninkovic M判断标准和Hall G步态改善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68例患者中,治愈56例,治愈率82.35%,Ninkovic M判断标准本组患者优50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92.6%;Hal的步态改善评估优46例、良16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91.1%。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受累神经根数量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脊柱术式配合胫后肌腱前移术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其临床疗效受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受累神经根数量影响,正确评估影响因素对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1
    • 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

      邓博文, 徐林, 李筱叶, 徐杰, 任敬佩, 胡传宇, 穆晓红

      Abstract:

      [目的] 观察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稳定性中长期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排标准的22例患儿,依据年龄分为A、B两组,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的腰椎X线平片,测量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位Cobb角、侧位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弓顶距、腰椎前凸指数、AO/W与RO/W(Posner指数)等指标,采用面积统计方法测量术后椎板再生情况以及生活问卷调查。运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测量值进行组内、组间对比。[结果] (1)术后末次随访发现 22例患儿中有7例(31.8%)出现腰部疼痛;3例(13.6%)出现髋部疼痛;2例(9.0%)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4.5%)1年1次以上出现膝关节疼痛。(2)A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除冠状位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有统计学差异。(3)A、B两组Posner腰椎不稳评价指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无显著差异。(4)A、B两组组间对比椎板缺损率有显著差异,B组平均椎板缺损率大于A组。(5)A组患儿术前有2例L5、S1脊柱裂,10例轻度脊柱侧弯,术后Cobb角度数无显著增加;B组患儿术前有6例轻度脊柱侧弯,术后末次随访10例轻度脊椎侧弯。(6)两组均无腰椎滑脱与腰椎峡部裂。[结论] 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远期随访,发现腰骶段SPR术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且行SPR手术的年龄越小,椎板再生更为显著。

      • 1
    • 不同时机PKP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刘大栋

      Abstract:

      研究不同时机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114例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均采用PKP术治疗,根据骨折至手术时间<7d(55例),7~14d(35例),15~28d(24例)分为A、B、C组,记录术后2年的随访资料,比较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1月、术后2年Cobb角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Cobb角、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术后3d A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B、C组,术后2年C组Cobb角>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术治疗老年 OVCF能获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但骨折至手术时间<7d疼痛改善效果更佳,手术时间7~14d骨水泥渗漏率最低,手术时间15~28d容易出现远期矫正丢失。

      • 1
    • 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荟萃分析

      曹国瑞, 许宏, 黄强, 陈果, 雷一霆, 裴福兴

      Abstract: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的临床效果。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EMBASE,Cochrane Library, 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中地塞米松在初次单侧THA中的应用研究,截止时间2019年3月,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 分析,根据结果得出结论。 结果:研究共纳入临床RCTs 8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可显著降低THA术后24小时(MD=-0.88,95%CI: -1.19~-0.56,P<0.001)和48小时的VAS评分(MD=-0.64,95%CI: -1.15~-0.13,P=0.01),减少住院时间(MD=-0.75,95%CI: -0.96~-0.55,P<0.001),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OR=0.12,95%CI: 0.07~0.21,P<0.001)。 结论:初次单侧THA围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可显著缓解术后疼痛,减少住院时间,同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1
    • 改良Wiltse入路置钉与经皮置钉治疗Dennis(I、II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汪庚申

      Abstract:

      【背景】:随着脊柱外科领域中微创技术的提高和ERAS理念的普及,经肌间隙入路置钉和通道辅助下经皮置钉两种术式无疑在治疗无神经、脊髓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两种微创术式相比各有何特点及技术要点却鲜见报道。【目的】:通过对比通道辅助经皮置钉与改良后Wiltse入路置钉两种微创术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和技术要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无神经、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Dennis(I、II型)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其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皮置钉A组(n=40例)肌间隙入路B组(n=3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的VAS评分、CK-MB水平、以及术后Cobb角及伤椎高度比的变化、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早期VAS评分及术后1天、3天的CK-MB水平均明显优于B组,但手术时间B组要比A组短,同时术后的Cobb角恢复、Oswestry功能评分两组并无明显差别。【结论】两种术式都能很好的对胸腰椎骨折进行复位、固定,能够在保证患者满意度的前提下加速术后康复。经皮置钉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机能恢复、住院天数和疼痛缓解,尤其是小切口美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肌间隙入路置钉组由于其手术时间短、可操作性更强、容易掌握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 1
    • 一期前后路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对比研究

      董春科, 周峻, 王延雷, 韦竑宇, 杨峰, 移平, 唐向盛, 谭明生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共31例,其中AP组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共16例, P组采用后路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共15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行X线、CT、MRI检查,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avlov比值、脊髓缓冲空间、K-line(+)%评价手术减压影像学效果。[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融合失败、植入物断裂等情况。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Pavlov比值、脊髓缓冲空间、K-line(+)%,术后Pavlov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平均JOA改善率AP组患者高于P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K-line(+)%、脊髓缓冲空间AP组患者显著高于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能够获得更大减压效果,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1
    •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研究

      马文泽

      Abstract:

      目的:通过中长期随访的客观数据来观察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骨科应用微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的骰骨粉碎骨折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8 ±12(21-65岁)。术前均进行足部CT及三维重建扫描证实为骰骨粉碎骨折,末次随访时测量站立位X线片上骰骨长度(L)、高度(H)、宽度(W)以及外侧纵弓角(LA)、跟骨第五跖骨角(CM)的数据,并与健侧足进行比较。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 结果:患者平均随访3.4±1.6(2.1-5.8年),所有患足均获得解剖重建,随访中未出现足弓塌陷及前足外展畸形。末次随访骰骨长度(L)31.41±1.14mm、高度(H)30.69±2.20mm、宽度(W)24.59±2.57mm、平均外侧纵弓角(LA)137.2±4.81[130-143]°、跟骨第五跖骨角(CM)12.49±0.48[11.6-13.3] °,较健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92.7±3.8[87-99]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91.8±4.6[83-99],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型锁定板结合植骨支撑固定粉碎性骰骨骨折可实现解剖复位,中长期随访获得足部稳定、功能良好的结果。

      • 1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胫骨端带鞘界面螺钉与带鞘界面螺钉联合门型钉固定的比较

      王小谭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独应用带鞘界面螺钉或联合运用带鞘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骨道远端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性研究了自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满足排除和纳入标准的患者按胫骨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带鞘界面螺钉固定组37例,带鞘界面螺钉联合门型钉固定组34例。术前、术后12个月,接受体格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以评价膝关节稳定性,主观评分包括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2000(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和Lysholm评分表以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末次随访两组IKDC2000评分分别为(90.30?4.28)分和(91.10?4.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两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89.65?5.76)分和(88.06?5.9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40,p=0.887)。带鞘界面螺钉联合门型钉固定组有3例跪地疼痛,单纯带鞘界面螺钉组跪地疼痛0例。[结论]:经过1年的随访,单纯使用界面螺钉固定与联合使用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在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方面效果相当,然而,联合使用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可能与术后跪地疼痛有关。

      • 1
    • 后踝移位骨折直视下复位固定的临床研究

      陈东亮

      Abstract:

      目的 评价在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复位固定过程中骨折断端间隙直视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14.1-2017.12手足外科收治的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患者42 例,采用骨折断端间隙直视法复位固定后踝骨折,采用骨骼肌肉功能评分(SMFA)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未出现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或感染的病例,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良好。患者骨骼肌肉功能评分(SMFA)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8.0± 1.7分, SMFA困扰指数平均为2.2± 1.3分。所有患者术后平均3个月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结论 对于三踝骨折中后踝移位骨折的治疗,采用后外侧入路骨折断端直视下复位固定方法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1
    • 肩袖损伤与肱骨头囊变的相关性研究

      尚如国, 熊鹿静, 张磊, 程翰文, 王俊秋, 罗蓓

      Abstract:

      [目的] 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并分析肩袖损伤与肱骨头囊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行肩关节MRI扫描并报告肩袖损伤的MRI患者200例,并利用PACS系统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和测量。参数:性别、年龄、患侧损伤肌腱、肩袖止点到损伤点的距离、损伤深度、损伤长度、是否伴随肱骨头囊变、及肱骨头囊变面积。[结果] 冈上肌腱伴有肱骨头囊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肌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下肌腱损伤长度较冈上肌腱与小圆肌腱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腱损伤长度与肱骨头囊变面积大小呈正相关,损伤长度越长,囊变面积越大(r=0.335,P<0.05)。[结论] 冈上肌腱损伤与肱骨头囊变密切相关,冈上肌腱损伤长度与肱骨头囊变面积呈正相关。

      • 1
    • 术前两种测量方式对胫骨髓内钉长度选择准确性分析比较

      郑艮强, 孙杰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术前DR测量联合健侧小腿测量与单一测量相比在预测术中胫骨髓内钉长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胫骨骨折经髓内钉治疗患者67例,分A、B两组,A组(健侧小腿测量):回顾收集32例患者,既往术前单纯测量健侧小腿长度预测术中髓内钉长度;B组(DR测量联合健侧小腿测量):前瞻收集35例患者,术前DR测量联合健侧小腿测量预测术中髓内钉长度。收集术中用髓内钉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更换髓内钉次数,评估两组预测值与术中用髓内钉长度之差绝对值有无差异。[结果]组间比较,B组预测值与术中髓内钉长度之差绝对值(4.35±2.96)mm小于A组预测值与髓内钉长度之差绝对值(11.25±7.96)mm(P<0.05);B组组内比较,两种测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DR测量联合健侧小腿测量可提高术中胫骨髓内钉长度预测准确性。

      • 1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1例

      王国军

      Abstract:

      近年来,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e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被脊柱外科医师和患者广泛认可[1]。然术后少数患者存在下肢放射痛不能缓解,甚至加重的现象,首先考虑的原因多为术后一过性神经根刺激或损伤、椎间隙感染、髓核残留及复发等可能。然存在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即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2009年首次由Young报道[2],定义为椎管内硬膜外的囊性病变,囊腔和相应手术节段椎间盘相通,但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自然病程及治疗方式等研究甚少。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翻修1例椎间孔镜术后症状椎间盘假性囊肿病例,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
    • 人工腕关节置换术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例

      曹国定, 裴豫琦, 刘鹏, 封国超, 刘军, 李旭升

      Abstract: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易局部发生侵袭、有复发倾向,对骨质侵蚀破坏性大[1-2]。GCT除好发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外,也常累及桡骨远端[1][3]。GCT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等。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目前的治疗大多采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4],随着人工假体材料及其设计的不断改进,使肿瘤性人工假体重建腕关节成为可能[5],然而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局部解剖复杂、瘤体不易切除、病损组织切除范围大以及假体远端不易固定等原因易造成术后局部发生炎症,对肿瘤性假体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提出挑战。笔者回顾分析诊治的1例使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报道如下。

      • 1
    • 胸腰椎完全性骨折脱位的后路手术治疗

      舍炜, 马文姬, 刘林, 张群立, 张辉, 王展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器械撑开撬拨复位、经wiltse入路置钉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完全性骨折脱位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4月收治6例胸腰椎完全性骨折脱位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 33.7岁(28—4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 9 d( 4—1 2 d)。骨折脱位分型:6例患者分型一致: AO分型为 c型, Denis分类为三柱损伤,Meyerding创伤性滑脱V级的骨折脱位。脊髓神经损伤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分级: 6例均为A级。骨折脱位节段:T11-T12:2例,T12-L1:2例,T12-L1:1例, L1-L2: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器械撑开撬拨复位、经Wiltse入路置钉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61mins, 术中平均出血量550ml, 6例均获得解剖复位。平均随访8个月,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钉棒断裂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 后路器械撑开撬拨复位、经wiltse入路置钉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完全性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复位满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血友病性假肿瘤的外科治疗

      范猛, 马乐, 姜文学

      Abstract:

      目的:探讨血友病性假肿瘤的外科治疗措施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5年6至2017年10月收治血友病性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9岁,平均41.7岁。其中位于大腿部9例,小腿1例,肩背部1例。治疗方法均为假肿瘤切除。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4.2个月,14-42个月。全部病例无局部假肿瘤复发。一例愈合不良。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血友病性假肿瘤的有效方式,围手术期的良好处理,充分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基础。

      • 1
    • 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和重建kawande Ⅱ-Ⅳ型跟腱缺损的临床应用

      郭爱民, 胡燊

      Abstract:

      目的 探讨和总结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和重建kawande II-IV型跟腱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和重建kawande Ⅱ-Ⅳ型跟腱缺损的1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0-60(48.28±8.56)岁。患者均为单侧跟腱断裂,术中跟腱缺损在2cm-6.5cm之间,切取踇长屈肌腱分别为15-38cm;跟腱修复后观察拆线时间,恢复工作时间,踝关节的肌力、活动范围,手术并发症,并采用通用的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本组17例获得随访,时间1-8(1.73±1.31)年。拆线时间14-30(19.62±3.77)天,恢复工作时间3-5(3.91±0.39)月,踝关节肌力均在4级以上,活动好,外形恢复好,踇趾屈伸功能不受影响;无切口溃烂跟腱外露持久不愈的病例,无跟腱再次断裂者。Leppilahti跟腱修复评分78.13-95.82分,平均90.02±5.10分,其中优13例,良4例。 结论 踇长屈肌腱长度足,质量好,修复和重建kawande Ⅱ-Ⅳ型跟腱缺损质量高,功能和外形好,恢复快,并发症少,此术式值得推广。

      • 1
    • 4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闫明, 王保仓, 李勇, 郭志权, 王海军

      Abstract: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方式与复发的关系。 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4月4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初次手术治疗,包括囊内病灶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术,边缘切除术、广泛切除术。 结果 44例患者获得12-56个月随访,5例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总复发率为11.4%,肺转移率2.3%。行囊内病灶刮除植骨术18例,2例复发,复发率11.1%。行囊内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22例,3例复发,复发率13.6%。植骨组与骨水泥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2例行边缘切除术和2例行广泛切除术病例均无复发。本组中8例合并病理骨折的病例中1例复发,复发率12.5%。无病理骨折组复发率11.1%,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Ⅰ、Ⅱ级及大部分III级病例,都可以行囊内切除主要是扩大刮除加辅助处理瘤床得到良好的局部控制。

      • 1
    •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对比研究

      刘言畅

      Abstract:

      [目的] 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PLA组中,2例加用前方切口松解前方挛缩软组织。DAA组手术时间短于PLA组,术中失血量少于PLA组,切口长度短于PLA组,直腿抬高时间长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前倾角、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32±5.26)月。PLA组有1例术后4周下床时不慎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 1
    • 颈后路微型钛板和锚定螺钉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和开门效果的比较研究

      李冬月, 海涌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后路微型钛板法与锚定螺钉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CT上测量开门效果的对比研究。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微型钛板法后路单开门组(A组),共36例;锚定法后路单开门组(B组),共4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颈痛VAS评分、JOA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2个月时,颈椎CT横断面上C3-7的椎管前后径、椎管扩大率、开门角度以及“再关门”率。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颈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颈痛VAS评分、N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组间比较,颈痛VAS评分、JOA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NDI评分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术前C3-7椎管前后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C3-7椎管前后径均增加(P<0.05)。术后3天时组间比较,C3-7椎管前后径A组小于B组(P<0.05),C3-7开门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C3-7椎管前后径两组无差别(P>0.05),C3-7开门角度A组大于B组(P<0.05),“再关门”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颈后路微型钛板法与锚定螺钉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术后的颈椎功能状态优于后者。锚定法相较于微型钛板法术后患者的椎板开门效果会有所丢失。

      • 1
    • 不同入路椎间孔镜对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尹国栋

      Abstract:

      [目的] 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腰椎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A组(椎间孔入路)与B组(椎板间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术前常规拍摄X线片、CT和MRI等影像资料,术后1周内复查腰椎MRI。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天、3月和末次随访时利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共收治25例患者。其中,A组:男7例,女5例;年龄23~47岁, 平均34.4岁。B组:男8例, 女5例;年龄24~50岁, 平均33.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别。 透视次数:A组9~16次,平均12.5次;B组2~5次,平均3.6次。手术时间:A组95~130分钟,平均116分;B组57~92分,平均73分。手术后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评分与下肢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组内各随访时间点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ODI评分与下肢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术后复查腰椎MRI证实,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压充分。[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应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

      • 1
    • 第1、2跖骨间Endobutton钛板结合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治疗轻中度拇外翻

      李桂军, 陆佳俊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第1、2跖骨间Endobutton钛板结合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治疗拇外翻,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们采用Endobutton钛板结合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疗拇外翻15例(24足),测量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的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随访患者中,随访时间6-36个月,手术前与术后12月比较,拇外翻角(28.440±4.730 vs 14.800±3.470,P<0.01)、第1、2 跖骨间角(17.240±4.850vs9.990±3.560,P<0.01);术后12月AOFAS (62.13±6.64)分vs(89.27±7.39)分,P<0.01。[结论]:Endobutton钛板结合Ultrabraid Suture悬吊固定治疗拇外翻是一种简单、有效、创伤性小的手术方法,无需截骨,对轻、中度拇外翻畸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1
    • 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王洪凯, 毛鹏, 吕白, 卢启周, 胡军祖

      Abstract:

      [目的]对比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 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22例,锁骨钩钢板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使用 Constant-Murley 评分和UCLA评分。[结果]锁定钢板组与锁骨钩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锁定钢板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锁骨钩钢板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且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 3月的 VAS 评分、Constant-Murley 评分和UCLA评分对比中,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组(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锁定钢板组术后并发症(2例)明显低于锁骨钩钢板组(9例)(p<0.05)。[结论]与锁骨钩钢板相比,使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 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切口更小,可明显减少术后短期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因此,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锁定钢板。

      • 1
    • 单纯髓内钉固定与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徐昭宁, 陈方毅, 李德芳, 颜冰珊, 王坤, 徐吉, 张新潮, 刘德昌

      Abstract:

      [目的] 探讨和对比单纯髓内钉固定与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手术的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病例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使用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为试验组,单纯使用髓内钉为对照组。共46例,其中试验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9~90岁,平均65±16.86岁;对照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49~86岁,平均72±10.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率、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163±27.10分)长于对照组(80±5.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输血率74.07%(20/27),对照组输血率36.84%(7/19)。试验组输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Harris评分(91±4.73分)优于对照组(88±3.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3.89±0.80个月)短于对照组(4.47±0.7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发生骨不连、再骨折。[结论] 使用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但同时也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输血率。

      • 1
    • 自体带骨膜髂骨移植联合PRP治疗Hepple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

      刘林, 杨宗宇, 刘核达, 黄飞, 崔亮, 左俊水, 袁令晨, 李森田, 齐少霞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内踝截骨、带骨膜髂骨移植联合PRP关节腔注射治疗HeppleⅤ期距骨内穹隆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内踝截骨、病灶清理、带骨膜髂骨移植联合PRP关节腔注射治疗HeppleⅤ期距骨内穹隆骨软骨损伤23例。术中经内踝截骨,显露距骨内穹隆,清理坏死软骨,去除病灶及软骨下骨囊肿,自同侧髂骨取带骨膜骨栓,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栓植入距骨受区,固定内踝截骨块。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变化。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VAS评分较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00,(AOFAS)踝-后足评分较前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0,踝关节活动度(ROM)较前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较高。 结论 对于Hepple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病灶清理、带骨膜髂骨移植联合PRP注射可修复软骨缺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1
    • 辅助钢板或钢丝加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比较研究

      王郑浩, 李开南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在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于2015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42例;年龄为46~89岁平均69.3岁。A2型:41例,A3型:42例。根据辅助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钢板组39例和钢丝组44例。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费用、完全负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12月Harris功能评分分级、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6月。锁定钢板组较钢丝环扎组手术时间长(p=0.001),费用多(p=0.000),但完全负重时间短(p=0.005)、骨折愈合时间短(p=0.001),术后3月Harris评分分级(p=0.043)更好,骨折复位质量更好(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组后内侧壁骨折不愈合1例,钢板螺钉退钉2例,髋内翻2例。钢丝环扎组外侧壁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结论 在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中,钢丝环扎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

      • 1
    • 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治疗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

      吉浩宇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间诊治的18例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其中男16例,女2例,平均37.8岁,均采用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4 ± 8.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8 ± 14.8 ml),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6 ± 1.6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 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74.8 ± 14.4分),术后整体优良率为72.22%;并发症发生患者例数5例,其中,距骨缺血性坏死 2 例,距下关节炎 2 例,同时累及胫距关节及距下关节炎1 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经前内侧联合内踝截骨入路内固定治疗Sneppen V型距骨体骨折,手术视野显露充分、利于精确复位和坚强固定,能有效降低距骨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 1
    • 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结果分析

      崔可赜

      Abstract:

      研究目的:分析讨论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结果。 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为机器人辅助下,采用后外侧入路,THA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排除标准为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及4级以上DDH患者。随访≥1年。统计: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1年结果评分和满意度。 结果:22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17例(78.5%)随访1年。随访结果,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7,满意度为95%,Harris髋关节评分为91.1,遗忘关节评分(FJS-12)89.1%。报告1例(4.5%)术中并发症。无腿长差异(LLD)或脱位报告。结论:MAKO机械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假体置入更精准,更有利于保持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有效的减少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1
    • 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治疗儿童 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

      谭家昌, 姜铁斌, 黄文贤, 赵劲民

      Abstract: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4例年龄5~13岁的股骨干不稳定型骨折患儿资料,其中24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A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钉结合尾帽固定(B组)。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术中指标及术后的放射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放射线暴露时间明显缩短,术中骨折例数更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1
    • 广西壮族中青年办公室从业人员非特异性腰痛的横断面调查

      李浩曦

      Abstract: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中青年办公室从业人员非特异性下腰痛(LBP)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进行了一项2876名壮族中青年办公室从业人员统计学项目、人体测量学、相关因素及其非特异性腰背痛特点的自填式问卷调查。 LBP评估和风险因素分析基于自我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在调查前3个月内壮族中青年办公室从业人员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生率为65.71%(P <0.001)。其中吸烟(P <0.001),噩梦(P <0.001),自我身体素质评价差(P <0.001),既往腰痛史(P <0.001)和LBP家族史(P <0.001)有独立相关性因素。结论:LBP在壮族中青年办公室从业人员中非常普遍,其风险因素包括睡眠质量差,吸烟,噩梦,自我身体素质评价差,LBP个体史,LBP家族史等。 LBP与独生子女,登记户籍民或体力活动等没有任何联系。

      • 1
    • 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内止血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马立泰, 杨毅, 刘浩, 陈华, 戎鑫, 龚全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观察评价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的的止血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我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骨蜡组和可吸收明胶海绵组(简称:明胶海绵组)。明胶海绵组: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至椎弓根孔道止血,23例中,男18例,女5例,年龄39.7±11.9;AO分型:A型5例,B型7例,C11例。椎弓根螺钉置入数量4-12枚,平均7.6±1.5;置钉的伤椎数:0-4枚,平均1.7±1.0枚;骨蜡组:常规不应用任何止血技术,仅在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孔道,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40.4±12.1;AO分型:A型5例,B型6例,C14例。椎弓根螺钉置入数量4-12枚,平均7.7±1.6;置钉的伤椎数:0-4枚,平均1.6±1.0枚。内固定材料均为美敦力后路Legacy系统。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置钉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记录术前、术后第1-2天RBC、HCT、HB的变化。结果:本组没有随访。明胶海绵组在应用细开路锥钻孔、粗开路锥钻孔、丝锥攻丝后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后即刻止血,而对照组没有任何止血方法在置钉过程中不断地出血,特别是在伤椎置钉过程中更加明显,只有在等待期间如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止血。两组止血过程中的出血量差异明显(P=0.000);两组术前和术后HB、RBC和HCT无差异。结论:在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椎弓根孔道止血可以做到即刻止血,可以显著减少安置椎弓根螺钉的过程中的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方法。

      • 1
    • 双排锚钉缝合固定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对比

      帅永明, 曾凡辉, 涂淑强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双排锚钉缝合固定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4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8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锚钉内固定治疗的17例(锚钉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1例(钢板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肩关节功能上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12-30个月随访,平均17.84±4.40个月。锚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较钢板组小 (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中,两组患者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Constant—Mudey评分等肩关节功能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相比,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可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住院费用,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

      • 1
    • 改良骨膜下及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比较研究

      孟凡剑, 成茂华, 周晓中, 张鹏, 徐龙, 陆政峰

      Abstract:

      目的:比较研究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通过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末次随访时MRI检测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椎旁肌面积来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两种手术入路在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以及末次随访MRI显示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及椎旁肌面积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骨膜下入路组仅术后引流量大于肌间隙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损伤少的优点,而改良骨膜下入路更具有暴露充分,便于完成减压,适用范围广,学习曲线短等优点。

      • 1
    • 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史黎晗, 易敏, 罗月, 赵海燕, 热勒肯·叶尓生, 康鹏德

      Abstract: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患者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关节外科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髋关节病变13例患者(13髋),对比术前及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UCLA活动能力评分、SF-12生命质量评分,分析影像学结果,记录人工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相关并发症。结果:13例13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6年(2~9年),患者术前患侧髋关节外展角度为(27.69±12.01)°,随访时为(38.4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为(84.62±16.89)°,随访时为(91.54±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1.46±14.96) 分提高至随访时的(84.15±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A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2.62±0.96)分提升至随访时的(6.08±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12生活质量评分PCS术前为(25.69±5.59)分,随访时为(54.08±5.09),MCS术前为(42.15±7.32)分,随访时为(51.54±5.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髋影像学资料均显示假体稳定性良好,无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改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期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经合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处理及科学的术后功能锻炼,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1
    • 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aceira 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的短期临床随访研究

      张言, 梁景棋, 温晓东, 梁晓军, 赵宏谋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疗Müller-Weiss病患者16例(16足),男4例,女12例;年龄29-56岁,平均41.4岁;BMI指数19.3-26.5Kg/m2,平均22.3Kg/m2;Maceira 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本组患者均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愈合情况;使用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V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通过测量足负重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负重正位距骨-第2跖骨角以及后足力线角进行影像学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0.63±3.67)个月。所有截骨及融合处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患者足背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获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所测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 1
    • DAA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指标、 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的影响

      万安营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来本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5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患者32例为实验组,行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患者26例为对照组。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Garden评分法分别对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估,并对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arris评分、Garden复位指数显著升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数、骨折未愈合例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缩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完全负重时间缩短(P<0.05)结论: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闭合复位3枚全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术。

      • 1
    • 经皮由前向后与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治疗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对比

      许桦

      Abstract:

      目的:探讨经皮由前向后与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 I型后踝骨折病人49例,所有病人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患者,共24例)、B组(采取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患者,共25例),术后随访评估患者影像学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两组病人骨折均得到愈合, B组患者影像学上关节面台阶及螺钉位置优于A组。两组患者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均可治疗三踝骨折,后者复位质量及固定后踝骨折块较前者更有优势,可能提高长期临床疗效。

      • 1
    • 椎弓根皮质骨通道与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疾病

      付荣华, 耿晓鹏, 付国勇, 邴爱玲

      Abstract:

      [目的]:探究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术(CBT)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在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6年5月—2018年5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内固定共计87位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进入研究的患者共计65例,其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35例,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内固定的患者30例。收集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螺钉松动和融合情况。随访时间均大于9月,平均9.3月。数据采用SPSS.19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缓解疼痛及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得到了明显的的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效果相似(p>0.05);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内固定组明显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p<0.05),在融合及螺钉松动方面短期内效果相似(P>0.05)。[结论]: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内固定术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椎弓根皮质骨通道螺钉固定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1
    • 髌骨关节外粉碎性骨折合并髌股关节脱位一例报告

      张擎柱, 张擎柱, 王鹏程

      Abstract:

      髌骨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疾病,但髌骨关节外粉碎性骨折合并髌股关节脱位非常罕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于2014年10月17日收治1例,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1
    • A-2巨球蛋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作用的研究

      陆向东, 朱孟博, 王少伟

      Abstract:

      目的:研究A-2巨球蛋白(alpha-2-macroglobulin, A2M)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软骨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对OA软骨细胞的作用。方法:选取因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胫骨平台24例,将平台软骨面分为相对病变区域与绝对病变区域,qPCR法检测不同区域A2M的表达水平。原代OA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分为3组:正常培养组(对照组)、IL-1b刺激组、IL-1b刺激后A2M处理组(A2M组),24小时后qPCR法检测软骨细胞合成和分解代谢情况;48小时后,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MMP-13的浓度。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A胫骨平台绝对病变区域A2M表达水平较相对病变区域显著下降(P<0.05)。细胞培养中,A2M组II型胶原和Aggreca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L-1b刺激组(P<0.05),而MMP-3和-13的表达水平则明显低于IL-1b刺激组(P<0.05)。蛋白印迹和ELISA检测均显示经A2M处理后,MMP-13的水平显著降低。结论:A2M能够有效地抑制软骨的分解代谢,未来我们将进行体内实验来验证其对OA的抑制作用。

      • 1
    • 类风湿关节炎软骨下骨水肿病变的骨三维结构研究

      张乾, 高华利, 张杰超, 朱飞, 何勇

      Abstract: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软骨下骨水肿病变(Bone marrow edema,BME)区域开展三维结构及组织学研究,探讨骨髓水肿对骨结构强度的影响;方法:入组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RA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参照MRI图像术中取胫骨平台软骨下骨的骨髓水肿区域和对照区域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对标本行扫描及三维重建,选择感兴趣区检测骨量以及骨小梁相关指标,制作组织切片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入组病例16例16膝,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区相比,BME区反映骨量的骨矿化密度、骨体积分数显著减少(分别为t=-3.18,p=0.0062及t=-3.03,P =0.0084),而反映骨小梁结构的参数中,除骨小梁厚度无显著差异外(t=-1.45,P=0.1677),骨小梁间隔增大(t=4.15,P=0.0009)、骨小梁数目减少(t=-3.43,P=0.0037)、骨小梁模式因子增大(t=2.61,P=0.0198),结构模型指数增大(t=2.26,P=0.0394),组织标本显示BME区域内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新生血管及骨小梁结构破坏。结论:RA的BME区域存在活跃的炎症反应,骨量减少、骨小梁结构破坏预示着局部骨力学强度的降低及后期的关节破坏。

      • 1
    • 同种幼年异体软骨微粒植入关节软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反应

      敖彧农

      Abstract:

      目的:研究同种幼年异体软骨微粒植入猪软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反应,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创造条件。 方法:取12头成年贵州小香猪制备膝关节股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6头。另取2头幼年贵州小香猪制取异体软骨微粒,植入实验组软骨缺损处;对照组植入在制备软骨缺损时产生的自体软骨微粒。两组于术后1月取材分析,标本来自关节滑膜、软骨缺损区域组织,检测指标包括大体观察、HE染色和IL-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头贵州小香猪手术顺利,两组动物术后无感染和切口愈合障碍。术后1月取材时,两组术侧膝关节未见局部明显红肿及大量关节腔积液,术区软骨缺损处可见纤维软骨样白色组织填充。组织学观察(HE染色)示,两组标本的滑膜和软骨缺损组织区域可见轻度炎症反应,组间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两组标本的IL-6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同种幼年异体软骨微粒植入猪膝关节软骨缺损区域的早期,局部产生轻度炎症反应,但与自体微粒植入相比,组织反应差异不明显。

      • 1
    • 非骨水泥股骨短柄假体于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迟方舟, 王文波

      Abstract: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手术中最常见、最成功的手术之一。股骨颈骨折是髋关节置换术主要适应症,在临床应用中传统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存在较高股骨骨折和塌陷的风险并增加了翻修的可能性[1],同时还存在近端-远端错配、非理想负荷转移、骨丢失、大腿疼痛和假体周围骨折等缺陷。在近二十年以来,髋关节置换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短柄假体逐渐替代传统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并且具有一系列优点:保留骨量(高颈骨切除),保留股骨颈的解剖前倾,减少皮质应力,减少残余大腿疼痛,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更适用于微创手术等[2]。目前,关于非骨水泥股骨短柄假体于股骨颈骨折的应用并无相关指南,更多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本文将从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多个角度阐述非骨水泥股骨短柄假体的优势及其应用现状。

      • 1
    • PFNA与FHR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成本效果分析

      王志, 史晨辉

      Abstract:

      [目的]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prosthetic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PFNA组65例,FHR组61例,比较两组1年内骨折相关费用,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评估手术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 PFNA组和FHR组患者骨折后一年内治疗相关费用分别为50707.61元和59429.91元;术后一年FRS评分分别为72.64分和75.01分;平均每获得1分分别需花费698.07元和792.29元; FHR组与PFNA组相比评分每多出1分需多花费3680.30元。[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成本更低,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可能更具有经济学效益。

      • 1
    • 经皮内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伍搏宇, 康辉,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内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63例行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TESSYS-ISEE技术,33例行TESSYS技术。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TESSYS-ISEE组的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TESSY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SSYS-ISEE组切口长度大于TESSY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腿痛、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相同时间点腿痛、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ESSYS-ISE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射线暴露少、手术时间及学习曲线短等优点,且与传统TESSYS技术疗效相当,值得推广应用。

      • 1
    • PELD与MED治疗经皮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伍搏宇, 康辉,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 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57 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但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在术后3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 VAS 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 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 2例,差1例,优良率为 90.00%;MED 组优 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良率为 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微创非融合的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 1
    • 双侧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钟睿, 王润生, 刘建恒, 姜威, 刘庆祖, 毛克亚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双侧可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采用双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MIS-TLIF治疗的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其中Meyerding II度滑脱16例,III度滑脱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生发生情况,对比术前、术后、术后随访期间腰部及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 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滑脱率、局部矢状位Cobb角变化,并观察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02.4±28.3)min,术中出血量(242.9±89.8)ml,2例术中硬膜撕裂,均予一期硬脊膜缝合,未出现脑脊液漏及切口不愈合,未出现置钉相关神经损伤,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及术后非症状侧根性症状加重,术后住院时间(4.5±1.9)天。术前腰痛VAS (6.7±1.31)分,末次随访(2.1±1.0)分,术前腿痛(6.8±1.8)分,末次随访(0.7±0.7)分,ODI 术前52.2%±13.1%,末次随访14.7%±6.2% ,局部Cobb角从10.4°±9.3°到末次随访19.0°±3.7°,滑脱率从39.9%±13.1%到末次随访6.6%±4.2%,末次随访时,Bridwell I级14例、II级7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 [结论] 采用双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 1
    •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对比研究

      张隆

      Abstract:

      目的 研究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2018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的为TESSYS组共34例,采用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的为开放组共3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VAS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数据。结果 术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TESSYS组较开放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两组术后ODI评分比较,术后TESSYS组较开放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ESSYS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开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两组MacNab优良率TESSYS组为94.12%,高于开放组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TESSYS术在术后短期内恢复更快,推荐使用。

      • 1
    • 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的成本效益分析

      马腾洋, 蒲沛东, 王志, 齐宇新, 周钰卓, 李珂, 王维山, 史晨辉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的住院费用构成及其因子分析来得出在保证手术效果前提的情况下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依据,为医保政策相关性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对2013-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849例患者住院期间的费用构成及术后疗效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结合期间医保相关政策进行影响因子分析。[结果]2013-2018年,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全髋关节置换的人均住院总费用为56119.75元,膝关节置换术为55518.69元,股骨头置换为45784.22元;不同手术类别的总体费用构成情况相似,材料费、药费和手术费三者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9.53%、26.87%和11.56%。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总住院费用逐年上涨,其中材料费平均每年增加28.16%,药占比从2015年开始逐渐下降。2013-2018年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影响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费占比、药占比、住院天数和不同的手术类别。[结论]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控制人工关节假体的材料费及严格把控临床用药指针,规范住院流程是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住院费用的关键。

      • 1
    • 保守治疗老年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肖驰, 苏云, 魏志亨, 刘畅, 邵全升, 陈艺清, 孙强, 赵德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Barton骨折的疗效。[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的老年Barton骨折32例患者资料,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并行腕关节功能Robbins 评分。[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术后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Robbins 评分评定,优7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 对于老年Barton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恢复椎间隙高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相邻节段椎间孔孔径的影响

      何凡, 张岩, 韩应超, 姜倍, 张锦飚, 谭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通过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对手术节段的邻近节段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84例单节段(L4-5)轻度退行性腰椎滑脱(Meryerding分级为Ⅰ°~Ⅱ°)患者,其中男16例,女68例;年龄43-82岁,平均(59.5±11.4)岁。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腰椎平扫CT原始数据导入商用3D重建软件包MIMICS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测量平面,对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椎间孔高度、宽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同一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测量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合并统计。术前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8.60±1.82)mm和(9.11±1.78)mm,术后分别为(19.98±1.94)mm和(10.21±1.68)mm,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孔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9.46±2.54)mm和(10.09±2.05)mm,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手术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面积为(140.50±25.85)mm2,术后为(167.58±30.63)mm2,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孔面积为(159.97±29.72)mm2,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的节段前凸角由术前的(14.01±7.20)°变成术后的(17.77±8.3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后路椎间融合器置入,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以恢复节段前凸角,增大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孔径及面积,起到间接减压的作用。

      • 1
    • 关节镜下微创清理术治疗鹅足滑囊炎

      郭旗, 袁鹏, 刘宁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清理术治疗鹅足滑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科初次接受手术治疗的鹅足滑囊炎患者12例(7膝),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微创清理鹅足滑囊局部囊肿,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1至60岁(平均46.5岁),记录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或手术切口并发症,未见复发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12.50±11.99)°恢复至(134.42±4.23)°,静息性疼痛NRS评分由术前(5.42±1.24)分降低至术后(1.08±0.79)分,活动性疼痛NRS评分由术前(6.83±1.34)分降低至术后(1.42±1.17)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7.25±8.31)分提高至(85.33±7.11)分,手术前后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清理术治疗鹅足滑囊炎具有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囊肿切除彻底、不易复发等优点,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瘫多学科协作联盟

      Abstract: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我国脑瘫的发病人数每年不少于600万,其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痉挛型脑瘫作为脑瘫中最主要的类型,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脑瘫的外科治疗已经过30余年的发展,鉴于国内脑瘫外科的治疗现状,并征求部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亟需一个规范脑瘫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受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的委托,我们组织骨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小儿骨科、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以及麻醉科、护理等各领域的相关专家起草了《痉挛型脑瘫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 1
    • 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评估

      梁佳林, 黎牧帆, 柏传毅, 刘瑞宇, 王坤正, 陈媛媛, 党晓谦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估微创小针刀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2009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共收治40名臀肌挛缩患者,年龄15岁~18岁,双侧34名,单侧6名。所有患者采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患髋关节内收状态下屈伸活动,当挛缩带滑过大转子时可用手触及紧张的挛缩带,在此部位进行局部麻醉。然后,术者在大转子上方1cm处定位进针点,从后向前间断横行切割挛缩带,从而达到松解挛缩带的目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ROM)、髋关节日常生活评分(HOS-ADL)、 髋关节运动评分(HOS-sport)及临床疗效评分的差异,调查患者术后外观满意度及功能满意度。结果 每侧病变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5.54±2.53 (10.12~20.18)分钟。随访时间为2.55~5.17年,患者的ROM、HOS-ADL评分、HOS-sport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的术前术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所有患者均达到外观满意(100%),38名患者(95%)达到功能满意。 术后有2侧髋出现局部血肿,未见伤口感染、臀肌无力、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小针刀松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臀肌挛缩的手术方式。

      • 1
    •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

      叶文斌, 林达生, 王江泽, 陈志达, 陈浩, 梁勃威, 刘晖, 丁真奇

      Abstract: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15例上颈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46岁,平均33.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1 d。寰椎骨折6例,枢椎骨折7例,寰枢椎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10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rankel分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120 min,平均89 min;术中出血量40~180 mL,平均96 mL。术后行X线正侧位片和三维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9周。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3 ± 1.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2 ± 1.5)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2 ± 1.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2 ± 0.9)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后枕部皮肤麻木,对症处理1周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颈背部疼痛、僵硬等症状。结论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以及术后颈背部疼痛、僵硬的发生率等优点。

      • 1
    • 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与钩钢板治疗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胡喜春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与钩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04月~2018年05月本院收治的42例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固定方式不同,其中19例采用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内固定(联合固定组),23例采用钩钢板内固定(钩钢板组)。[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联合固定组与钩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7.52±4.66)个月。联合固定组骨性愈合时间10~12(11.86±1.80)周,钩钢板组愈合时间10~13(12.25±1.7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喙锁间距(C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喙锁间距(CCD)均大于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固定组术后晚期并发症1例(5.26%) 明显少于钩钢板组8例(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钩钢板相比,采用解剖锁定板结合线缆内固定治疗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固定更稳定,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1
    • AORIⅠ、 Ⅱ型胫骨平台骨缺损对胫骨假体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陈宣煌

      Abstract: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AORIⅠ、 Ⅱ型胫骨平台骨缺损对胫骨假体稳定性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 将志愿者膝关节CT扫描,膝关节假体采用EinScan-S激光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获得模型的点云,然后在Mimics 17.0、Geomagic2002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在CERO4.0、Hypermesh13.0装配,按照AORI分型制作出胫骨平台缺损面积分别为10%、20%、30%、40%的有限元模型。在abaqus6.1中加载压力载荷和扭转载荷,分析各模型中胫骨假体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的变化。结果 ①在压力载荷下,胫骨内侧非包容性缺损模型中, 30%模型、40%模型的胫骨假体最大应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包容性缺损模型和胫骨外侧各模型中,40%模型最大应力显著大于其他三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扭转载荷作用下,胫骨平台非包容性缺损模型和包容性缺损模型中,40%模型显著大于其他三个模型(p<0.01)。③胫骨假体的最大移位量均集中在假体中柱远端,其中胫骨平台内侧非包容性缺损和包容性缺损模型中,30%模型最大位移量显著大于10%模型、20%模型(p<0.05),而30%模型、40%模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胫骨平台外侧各模型中,40%模型的最大位移量显著大于其他三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胫骨平台的骨缺损面积的大小会显著影响胫骨假体的稳定。20%-30%的缺损可进行骨重建。40%及以上的骨缺损,在骨重建的同时应增加延长杆以加强假体的稳定性,避免骨重建的失败。

      • 1
    • 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有限元研究

      唐保明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有限元分析。 方法:(1)膝关节三维模型建立与验证。取膝关节正常志愿者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对左膝关节进行扫描建立关节软骨、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几何模型,分别加载1000N轴向压缩载荷和134N向前推力,将分析结果与数字模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2)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基于膝关节三维模型,在有限元下建立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模型,作为观察组,以建立的正常膝关节模型作为对照,探讨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后膝关节不同部位的生理力学情况。 结果;①对于正常膝关节而言,股骨内侧髁及外侧髁前部软骨具有较高的应力,人体正常走平路时股骨内、外侧髁前部将会承受较大的力,双髁后部受力相对较小;股骨髁、胫骨平台软骨、半月板等也是低负重及高负重区;②观察组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外侧半月板最大压应力,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外侧半月板最大剪切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MRI图像能成功建立人体膝关节正常模型及内外测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模型,有限元分析表明: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不等同于外侧半月板切除的膝关节,治疗方法应不同于内侧半月板损伤。

      • 1
    • 微创通道下单侧MIS-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于圣会, 罗干, 陈果, 张学磊, 顾祖超

      Abstract:

      目的 探讨应用单侧MIS-TLIF及单侧内固定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 年3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41-76 岁,平均(59.4±8.8)岁)。手术节段L3~4 11例,L4~5 21 例,L5~S1 5例。椎间孔型FLLDH采用标准TLIF入路,椎间孔外型FLLDH采用经横突间+部分上关节突截骨入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手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影像学资料,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30min,平均(100.00±23.9)min。出血量80~150ml,平均(100.00±32.9)ml。切口长度3~6cm,平均(4.0±1.2)cm。住院时间4~13天,平均(7.0±2.5)天。术后随访14~35个月,平均(22.1±4.8)个月。术后1月、3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 VAS 评分及ODI腰椎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术后X线随访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腰椎CT随访提示9~15个月椎间骨性融合,平均(13.3±2.7)个月,术后3例患者椎间高度有丢失,高度丢失率8.12%。术中无硬膜囊、神经根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移位、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腰椎后路微创通道下行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盘切除、Cage椎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FL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 1
    • 个性化止血带压力设置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的影响

      雷英歌, 李惠萍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个性化设定止血带充气压力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7年8月在全麻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固定压力组)35例:采用传统固定止血带压力值(270mmHg); 试验组(个性化压力组)36例:将便携式彩超探头置于腘动脉处,当腘动脉血流峰图完全消失时的充气压力为个性化止血带压力值。分别对两组止血带设置的压力值、止血带使用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切口及止血带部位VAS疼痛评分、止血带部位周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止血带部位及切口部位并发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个性化压力组止血带的压力值、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第1、3天切口及止血带部位VAS评分、术后止血带部位周径、止血带部位及切口部位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固定压力组(P<0.05);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评分,个性化压力组显著高于固定压力组(P<0.05)。而在术中失血量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设定个体化止血带的压力值,不仅可确保止血效果,而且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而提升使用止血带时的安全性,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1
    • 单钢板与平行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蔡春水, 林超文, 刘燕洁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钢板与平行双髋臼解剖锁定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2~6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其中17例采用一枚解剖锁定钢板固定,15例采用双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10~24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单钢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4±6.5min)和术中出血量(164±10.6mL)较双钢板组患者[(128±7.8min)、(182±8.4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的复位质量按改良的Matta评定分级标准:单钢板组优11例,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2.4%;双钢板组优11例,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 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单钢板组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双钢板组优1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平行双髋臼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髋臼后壁骨折可获得较好的骨折稳定性及髋关节功能恢复。

      • 1
    • 传统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邱伟建, 肖鹏, 吴学建

      Abstract:

      【目的】探讨传统和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83例,男45例,女38例,左侧43例,右侧40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4.6岁)。采用传统前外侧入路治疗42例,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41例。术后即刻、3个月及1年测量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 plateau angle,TPA)和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A),计算Rasmussen评分。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如感染、切口不愈合、骨不连、内固定失败等)。术后1年参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结果】83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2月(12~30月)。传统入路手术时间平均126min(90~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10ml(200~600ml),X线愈合时间平均15.2周(11~22周), 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6.5周(11~25周),术后Rasmussen评分平均16.8分(14~18分),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88.4分(74~98分),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改良入路手术时间平均117min(80~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20ml(200~600ml),X线愈合时间平均15.1周(11~22周), 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6.3周(11~25周),术后Rasmussen评分平均16.3分(14~18分),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90.2分(78~98分),3例并发症。两组上述内容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3个月及3年的TPA和PA度数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单纯的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传统和改良入路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累及后外侧的Schatzker Ⅱ型骨折,改良在暴露方面更有优势。

      • 1
    •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部分坏死因素分析

      彭平, 董忠根, 魏建伟, 刘立宏, 罗兆彪, 周伶俐, 曹舒

      Abstract: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总结我科2007年09月~2017年09月所行59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资料,评估皮瓣的疗效,分析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和皮瓣因素对该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结果] 59例皮瓣完全成活50例(84.75%),创面均愈合良好;部分坏死9例(15.25%),经二期缝合(1例),植皮(3例),或另行局部皮瓣转位(5例)后创面愈合。成活组皮瓣和部分坏死组皮瓣相比,性别、年龄、软组织缺损部位、筋膜蒂的长和宽、瓣部长、皮瓣长宽比、皮瓣近端位置、旋转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皮瓣瓣部宽度和皮瓣全长均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部宽度<6cm的皮瓣部分坏死率(0/18,0.00%)小于瓣部宽度≥6cm的皮瓣部分坏死率(9/41, 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部的宽度是影响皮瓣部分坏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中下段和足踝部中下段和足踝部中小面积创面。当皮瓣瓣部宽度超过6cm时,皮瓣的部分坏死率显著增高。

      • 1
    • 椎管内马尾区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高旭, 顾锐, 陈奇, 邵立伟, 吴昌炎, 李放, 孙翊夫

      Abstract: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起源于神经系统副神经节的神经上皮细胞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肾上腺髓质是该肿瘤的主要发生部位,只有6%发生于肾上腺外,其中90%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中枢神经系统极少发生。Miller和Torack于1970年首次描述了CEP,当时认为此类肿瘤是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室管膜瘤。Lerman等于1972年首次明确提出了CEP。据报道,马尾区肿瘤年发病率约为0.07/100,000,副神经节瘤占其中的3.5-4%,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4-8例报道。马尾神经副神经节瘤与该区发生的室管膜瘤与神经鞘瘤在鉴别上存在一定困难,这可能会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预期产生误导。

      • 1
    • 踝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研究

      陈刚, 杜炜, 施克勤, 戴腾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24例pilon骨折(AO/OTA分类B型及C1和C2型)患者,随机分入踝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实施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12月。从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踝关节镜组在切口长度、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AOFAS等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术中透视时间方面切开复位组明显优于踝关节镜组,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踝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pilon骨折的首选术式。

      • 1
    • 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联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 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吴疆, 黄竞敏, 赵斌, 骆巍

      Abstract: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联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20例进行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联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的膝内翻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股胫角(FTA) 、疼痛评分( VAS 评分)的改变对上述术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患者20例,20膝,男性:3名,女性:17名,平均年龄(56±3.4)岁( 54-63岁),体重指数(??±s ,kg /m2),23. 4 ± 3. 8 (19.6 -33. 0),左膝9例,右膝11例。所有患者均为膝内翻合并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所有患者的骨关节炎都为<Ahlback grade II,术前膝内翻平均192.6°±3.8°(189-198)°。术后平均随访(14.6±5.8)个月(13-18个月)。平均术后膝内翻173.6°± 2.4°( 170-178)°。平均矫正度10.0°± 4. 3°(5-18)°。VAS评分从术前的(2.5±1.8)分( 1-7分)降至术后的(0.6±1.2)分( 0-3分)。术后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应用胫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同种异体股骨头植骨治疗膝内翻合并单间室骨关节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PKP治疗有无裂隙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率比较

      唐晶晶

      Abstract: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在骨水泥渗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方法] 142例PKP治疗单节段OVCFs纳入研究,其中IVC组52例,无IVC组9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注入时间、早期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同时,术后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VAS、ODI评分。[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注入时间、早期下地及住院时间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IVC组52例患者共有34例为局限实体团块填充(65.4%),18例为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无IVC中90例患者共有73例为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81.1%),22例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骨水泥渗漏率方面,IVC组52例共有9例(17.3%),无IVC组90例患者共有15例(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IVC组最常见渗漏类型是临近椎间盘渗漏共5例,约占66.7%;无IVC组最常见渗漏类型是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11例,约占73.3%,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 、ODI 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但均有再骨折及术后疼痛缓解不佳的情况。[结论] PKP治疗有无 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 1
    • 全关节镜下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T2-MAP核磁结果及疗效随访

      苏帆, 朱伟民

      Abstract:

      摘 要:[目的] 评价全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共有12名患者(12例膝,8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30,平均BMI指数25.3kg/m2),接受全关节镜下自体细胞软骨移植。统计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Lysholm评分、VAS评分及T2-MAP 核磁下的T2值、Z值。[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有效地随访。术后核磁见3个月:移植体粘附良好,可见水肿信号;术后6个月:水肿信号基本消失,随后的1年间软骨移植体信号稳定;术后1年T2-MAP核磁 Z值较术初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提高(0.53±0.23 vs 0.85±0.094,p<0.05)。lysholm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显著提升(62.08±6.51 vs 82.75±3.494,p<0.05);术后12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提升(90.67±2.06 vs 62.08±6.51 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9个月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VAS评分术后12个月较术前显著较低(0.25±0.45 vs5.17±1.03 ,p<0.05);患者术后3个月时疼痛症状已得到极大缓解,术后1年较术后3个月显著改进(0.25±0.45 vs 21.50±0.67 ,p<0.05),康复顺利。[结论]:全关节镜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关节能够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可以迅速改善患者术前的不适症状,无严重并发症,修复软骨缺损疗效显著。

      • 1
    •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马铮

      Abstract: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98.68±10.59)°,脊柱SVA平均(71.54±9.93)mm,VAS评分平均(6.45±1.44),JOA评分平均(11.36±2.79),ODI指数平均(58.64±6.01)。随访时间平均26.75个月,术前3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1周时后凸Cobb角平均(48.14±7.15)°,脊柱SVA平均(44.05±5.84)mm,VAS评分平均(2.68±1.21),JOA评分平均(20.77±3.77),ODI指数平均(20.32±3.8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48.59±7.81)°,脊柱SVA平均(44.27±6.03)mm,VAS评分平均(2.45±1.18),JOA评分平均(20.91±3.34),ODI指数平均(20.41±3.58)。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保守治疗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梁伟, 李青松, 宋开芳, 季亮, 王祥, 李敬鹏, 徐鼎, 罗其鑫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保守治疗的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2例单纯桡骨头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18-54岁,平均38.5岁。其中MasonⅠ型6例,MasonⅡ型16例,MasonⅢ型1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小时至4日内就诊,平均42小时。均采用非手术治疗。 [结果] 32例获得随访,时间6至25个月,平均13个月。32例均获得骨愈合。疗效评价根据Mayo肘关节表现评分(MEPS):优31例,良1例,中0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 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一个满意的疗效,初期检查前臂旋转有无阻挡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关键因素。伤后即刻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恢复肘关节及前臂功能尤其重要,并不会增加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1
    • 切复内固定与置换治疗Mason III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对比

      刘俊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回顾性比较Mason III型桡骨头粉碎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置换的短中期疗效比较。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天津医院收治的不伴有脱位的粉碎性桡骨头骨折(Mason III型)患者52例进行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包括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CT,MRI检查,以明确伴随损伤类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Kocher入路)进行手术并处理伴随损伤,26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6例采取桡骨头置换术。术后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系统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同时比较患者屈伸及旋转功能。结果 切开复位组,平均随访28.3±5.1个月,伴随其他损伤25例,B&M评分平均为78.0[69.8,81.5]分,优良率19.2%;置换组,平均随访27.4±4.1个月,全部伴随其他损伤,B&M评分平均为91.0[85.0,96.0]分,优良率100%,两组在伴随损伤,性别,年龄及随访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在B&M评分及屈伸及旋转功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Mason III型桡骨头的治疗中,桡骨头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出现更少的并发症。

      • 1
    • 经皮缝合联合小切口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

      丁晓琳, 丁晓琳, 刘洋, 张玲, 韩锦学

      Abstract:

      摘要:[目的] 评估通过经皮缝合联合小切口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可行性。[方法]对20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由专业骨科医生进行修复。记录并分析美国记录足踝矫形协会(AOFAS),记录有无跟腱二次断裂、腓肠神经损伤、感染及回归工作的时间。[结果] 平均AOFAS评分为95.6(92-99),所有患者跟腱愈合良好,均未发现再断裂。有1例患者(5%)发生表皮感染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1例患者(5%)发生腓肠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且神经症状在6个月内消失。平均回归工作时间为30.8天(28-60天)。[结论]对于跟腱断裂,采用微创修复技术是可行的显示了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成功结果。我们的微创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而不增加额外费用,同时降低跟腱再断裂的风险,大大缩短了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的时间。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刘洪文, 徐杰, 朱国涛, 陈锦成, 余博飞

      Abstract: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我院拟行TKA手术的患者97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分为感觉障碍组70例(72.16%),感觉正常组27例(27.84%)。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畸形矫正程度>20°者的数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膝别、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畸形矫正程度、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深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在感觉障碍组和感觉正常组间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切口长度(OR=5.213, P=0.002)、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OR=6.953, P=0.001)和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OR=0.002, P=0.000)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切口长度、近端切口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和远端切口距胫骨结节的距离是TKA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 1
    •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锚钉修复术疗效分析

      苏博源, 易疏云, 易刚, 张磊, 程翰文, 王俊秋

      Abstract:

      [目的] 分析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锚钉修复在踝关节外侧不稳(later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LIA)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LAI行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的7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55岁,平均(38.68±14.23)岁。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的距骨前移、倾斜角;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踝-后足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rlsson Ankle Functional, KAF)及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apanese Society for Surgery of the foot ankle-hindfoot, JSSF)量表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对随访期间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 71例患者均随访顺利,末次随访,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92±3.25)°恢复至(2.91±0.78)°;距骨前移由术前(9.15±2.67)mm恢复至(2.86±0.48)mm。各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5~45 min,平均(25.36±6.74)min;术中出血量5~12 ml,平均(8.68±2.66)ml;术后出现1例腓浅神经损伤,随访期间未出现LIA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1
    • 固定平台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的中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刘江, 孙海宁, 王冰, 周珂, 于秀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骨病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9例(91膝),平均年龄(57.39±4.64)岁(49-86岁),全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采取膝前正中小切口,多模式镇痛,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36±7.58)个月(7-30个月),2例患者失访。采用 KSS 评分系统进行术前和术后评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SS 评分:膝关节平均评分,术前 (65.44±5.48)(50-82),术后 (97.31±1.36)(89-100);功能平均评分,术前 (54.57±6.11)(44-78),术后 (94.83±1.28)(80-100), P<0.05。1例术中胫骨平台骨折,1例术后伸膝无力,2例不明原因疼痛。术后影像学评价,无外侧间室进行性退变的病例。结论 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1
    • 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李成立, 唐晓杰, 张为

      Abstract: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DELTA)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ED)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采用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DELTA)减压术治疗且定期完成随访的21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30-81岁,平均49.5岁,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收集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效果,行颈椎X线评估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变化,CT、MRI观察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情况,MRI观察脊髓及颈后肌群信号变化情况,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对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术前1天,术后3天,3个月,6个月)JOA和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术前1天,术后1周,3个月,6个月)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68.6±23.8)min;术中出血量为20-85ml,平均(28±14.8)ml,住院时间3-8天,平均4.5天。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47%,术后CT、MRI示脊髓及神经根管处压迫解除。结论: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具有微创、疗效好,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手术方式。

      • 1
    • TGF-β1对兔膝后交叉韧带损伤后LOXs表达的影响

      陈荣富

      Abstract:

      目的 探讨 TGF-β1对兔膝后交叉韧带损伤后LOXs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照实验方法分成对照组、PCL损伤组和PCL损伤 + TGF-β1组,分别于术后的0天、7天、14天及21天处死白兔,取后交叉韧带组织,应用RT-PCR检测各时间三组白兔的LOXs家族的基因表达量。结果 术后0天三组白兔LOXs家族的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7天、14天及21天PCL损伤组LOXs家族的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PCL损伤+TGF-β1组LOXs家族的基因表达量高于相应时间点PCL损伤组(P<0.05)。结论 TGF-β1通过调节LOXs及其家族的表达对于提高PCL的愈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1
    • 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

      陈家, 汪国栋, 刘曦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0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3D导航下经皮置入骶髂螺钉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1例,其中腰椎骶化者14例,根据Castellvi分型:Ⅱa型4例,Ⅱb型6例,Ⅲb型4例;骶椎腰化者7例,根据陈崇文分型:Ⅴ型7例。按照Tile骨盆骨折分型:B型8例,C型13例;骨盆后环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4例,骶骨DenisⅠ区骨折17例;骨盆前环损伤中,单侧耻骨支骨折17例,双侧耻骨支骨折4例。结果 置入共计22枚骶髂螺钉,25枚逆行前柱螺钉,每枚螺钉置入耗时20~38(平均29.12)min。21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24月,平均11.74个月。术后手术切口均未感染。术后X线片、CT三维重建示内固定稳妥,空心螺钉无断裂、松动及脱出。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依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48%。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13例,良5例,差3例,优良为率85.71%。3例功能较差者,其中2例术后复查,表现为肢体活动能力下降;另1例术后复查,因合并股骨骨折,表现为活动受限。结论 3D导航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伴移行椎的骨盆后环损伤,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1
    •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持续腰痛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翁峰标

      Abstract:

      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持续腰痛(PLB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3例,将所有随访时间点(术后3、6和12个月)的NRS评分均大于50的患者归为PLBP组,共11例;其余为非PLBP组,共112例。记录两组患者特征(年龄、性别、BMI、术前腰痛NRS评分、合并症、吸烟和饮酒情况)、手术变量(手术方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的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大小)、影像学参数(术前LL、术前腰椎活动度、术后LL、Modic改变、术前椎旁肌FIR)。定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的变量以及专家选择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BMI、合并症、吸烟和饮酒、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数量、切口大小、术前LL、矫正LL、术前腰椎活动度和Modic改变方面无差异,PLBP组术前腰痛较非PLBP组严重,L5–S1手术节段在PLBP组更普遍,PLBP组术前椎旁肌FIR大于非PLBP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腰痛(NRS>28),手术节段为L5-S1,术前椎旁肌FIR>14%与PLBP独立相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PLBP的发生率为8.94%,其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腰痛、手术节段为L5-S1和术前椎旁肌退变

      • 1
    • 一种用于头盆环牵引术中的髂骨克氏针导向器

      王中华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一种用于头盆环牵引术中的髂骨克氏针导向器,并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对该导向器的应用意义进行评价分析。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4月入住我院的24名极重度脊柱侧后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用髂骨克氏针导向器进行穿针,对照组用传统徒手穿针,对其临床应用准确性、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实验研究中,在提高置针位置的准确性,缩短穿针时间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髂骨克氏针导向器设计合理,能保证髂骨穿针的准确性及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临床实用前景及推广价值。

      • 1
    • 肥大软骨细胞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薛松, 姜亚飞, 桑伟林, 马金忠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现已成为危害全球老龄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软骨细胞的肥大改变在骨性关节炎中较常出现,肥大软骨细胞表达一些较为典型的生物学标志,进而介导OA的不断进展;软骨细胞肥大化涉及多条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Wnt、TGF-β、IHH/PTHrP等主要信号通路;此外,软骨细胞肥大化在骨关节炎进展的不同时期也是逐步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疾病的不断恶化;综上,阐明肥大软骨细胞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将有利于认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进而指导临床对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

      • 1
    • 粪肠球菌致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一例

      陈涛, 常恒瑞, 刘开宇, 石明鑫, 宋成杰, 孟宪中

      Abstract:

      腰椎间隙感染可分椎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较为少见,病因大多不明,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般要从症状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甚至组织穿刺活检等方面综合诊断。查阅文献未见由粪肠球菌引起的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现将其报道如下

      • 1
    • 糖尿病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善金

      Abstract:

      糖尿病和腰椎间盘退变相关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两者的相互关系逐渐引起了脊柱外科医生的兴趣。本文从糖尿病和椎间盘退变的基础及临床多个方面论述两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椎间盘退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糖尿病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相关疾患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基础研究的进展仍未阐明潜在的机制,临床观察的结论也并不统一。正确认识糖尿病和椎间盘退变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糖尿病引起或加速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对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治疗、康复和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
    • 踝关节内翻型骨关节炎致踝管综合征1例

      孟非凡, 秦入结

      Abstract:

      • 1
    • SuperPATH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和观察

      潘沨

      Abstract:

      目的:探究SuperPATH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单侧THA的11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观察组采用SuperPATH入路实施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实施手术,比较2组手术一般资料、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患髋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均<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患髋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P均<0.05);2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患髋Harri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时间均<0.05),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交互均<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用于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 1
    • 经皮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康辉, 徐峰, 席金涛, 伍搏宇

      Abstract:

      [目的 ] 探讨经皮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5例,经伤椎置入万向钉)和对照组(n=33例,跨伤椎置入万向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节段、骨折类型、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评估两组患者局部后凸的矫正度和丢失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随访18-28月,平均(22.52±2.13)月;对照组随访17-29月,平均(21.23±2.35)月。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断裂。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一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观察组(0.57±0.502)和对照组(1.27±0.719)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测量方面,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后一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矫正度、Cobb角矫正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度、Cobb角丢失度,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良好矫正骨折局部后凸、防止矫正角度丢失;经皮伤椎置入万向钉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置入万向钉。

      • 1
    • 桡骨头置换术与微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 III型桡骨头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胡喜春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人工桡骨头置换术与微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 III型桡骨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06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49例Mason III型桡骨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25例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假体置换组),24例采用微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结果] 假体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8±3.04)个月。假体置换组2例、内固定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经给予口服塞来昔布、手法松解等治疗后,肘关节运动功能明显恢复。内固定组钢板断裂1例、延迟愈合2例,继续三角巾悬吊4~6周及补钙治疗后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或脱位等并发症发生。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orrey评分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假体置换组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工桡骨头置换术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 经皮后路内镜术前臂丛MRN精准定位突出的颈椎间盘

      黄镇, 孙宁, 任佳彬, 李瑞, 刘鑫, 李岳飞, 刘乃国, 孙兆忠

      Abstract:

      [目的] 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技术对臂丛神经及颈髓成像,明确突出的颈椎间盘与颈神经的位置关系,指导术中对颈神经的精确减压。[方法] 4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ar, CSR)拟行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PPECD)的患者,行臂丛MRN扫描,重建三维图像,观察突出颈椎间盘压迫颈神经位置,PPECD术中确认、对比二者差异。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VAS评分、JOA评分、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突出的颈椎间盘位于肩前型占79.55%(35/44)、肩上型占11.36%(5/44)、腋下型占9.09%(4/44)。发现1例术前臂丛MRN定位与术中定位不一致;3例术后上肢感觉减退、1例上肢肌力下降,术后3月均完全恢复。[结论]臂丛MRN定位偏向侧椎管或椎间孔段突出的颈椎间盘与颈神经的位置关系是可靠的,突出的颈椎间盘绝大多数为肩前型,这有助于指导术者术前准确定位,术中精准减压。

      • 1
    • 270°与36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万趸, 熊小明, 孙育良

      Abstract:

      目的:比较270°与360°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减压范围不同,分为270° 椎管减压组(A组)19 例,360° 椎管减压组(B 组)2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输入量。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 角及椎管占位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植骨融合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8~60月,平均为(41.34±10.41)月。术后无切口并发症,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量输入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恢复(P <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周无明显丢失(P >0.05);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 角较术前减小(P <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P >0.05)。两组术后1周椎管占位率较术前减小(P <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周减小(P <0.05)。两组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 角及椎管占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植骨融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末次随访AISA分级:A级3例,B级12例,C级17例,D级14例。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前中柱重建椎弓根螺钉固定术,270°和360° 椎管减压均可达到彻底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270° 椎管减压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及异体血量输入量少及脊柱稳定性破坏小等优点。

      • 1
    • 明胶海绵预填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对照研究

      崔德栋, 于明圣, 李利平, 崔林江, 李利昕, 曲成明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预填充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中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于我院行PVP治疗的伴椎体前壁破损的病理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68例。明胶海绵组34例患者术中应用明胶海绵预填充,常规组34例患者术中未使用明胶海绵。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椎体高度变化、骨水泥渗漏例数等指标。结果 明胶海绵组无骨水泥渗漏病例,常规组有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两组间渗漏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3,P=0.02);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VAS评分改善、JOA评分改善指数、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变化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PVP治疗伴有椎体前壁破损的病理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应用明胶海绵预填充的方法可在缓解疼痛、改善椎体高度的基础上,有效预防骨水泥渗漏;较为经济,便于操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

      • 1
    •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军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171例)。对两组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骨水泥剂量以及手术入路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204例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12月,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性治疗,预防邻近再骨折的发生。

      • 1
    • TGF-β轴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苏郁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TGF-β轴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2月治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27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患者均拟行手术治疗,术中取病灶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离病灶组织>3c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不同病灶组织中TGF-β轴表达水平;查阅病理资料,记录骨巨细胞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影像学分期、病理学分级、复发、是否存在组织浸润、肿瘤部位,分析不同病理条件下TGF-β轴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TGF-β轴影响因素。结果:骨巨细胞瘤病灶组织中TGF-β轴蛋白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TGF-β轴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主要定位于单核间质细胞中,定位在细胞核中,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或不表达;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骨巨细胞瘤病灶组织中TGF-β轴表达阳性率与肿瘤直径、影像学分期、病理学分级、复发、是否存在组织浸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轴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且表达水平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能反映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加强其水平测定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 1
    • 蛋白质组学在骨科的应用现状

      刘鹤鸣, 刘海艳, 马晓峰, 杨增华, 王坤正

      Abstract:

      蛋白质组学可以在蛋白质水平对各种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其在骨科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包括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机制研究、骨质疏松发生机制研究、骨肉瘤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筛选研究、骨性关节炎生物标记物筛选和发生机制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机制研究、诊断和预后、脊髓损伤发生及修复机制研究、骨折愈合过程研究和骨折风险评估、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等。

      • 1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5例的临床报告及诊疗体会

      谢炜星, 晋大祥

      Abstract:

      目的 探讨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4年~2017年共5例诊断为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材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结果 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9.8岁,患者自发性血肿发生的部位,位于颈段1例,位于胸段以及胸腰段4例。ASIA 分级,3例患者A级,1例患者C级,1例患者D级。按血肿MRI分期,5例患者中,有1例超急性期,1例亚急性早期,3例亚急性晚期。 3例患者行椎板减压血肿清除术,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经至少1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评分,A级1例,B级1例,E级3例。结论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防止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 1
    • 膝关节外侧盘状软骨全切术后髌骨外移

      李伟锋, 王顺义, 王倩, 李辉

      Abstract: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盘状软骨全切术后对髌骨轨迹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09 年12月,以收治的96例外侧盘状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14~38岁,平均25岁。左膝50例,右膝46例。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行盘状软骨全切手术。术前及术后行负重位x线和膝关节CT扫描检查,测量膝外翻角、外侧胫股关节间隙、髌骨外移度和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手术前后数据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5年。患者外侧盘状软骨全切手术前后膝外翻角分别为7°±1.5°、15°±2°,外侧胫股关节间隙分别为5.8±1.0mm、3.2±0.5mm,髌骨外移度分别为0、3.2±0.6 mm,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分别为11±2 mm、23 ±2 mm;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关节镜下外侧盘状软骨全切手术,可导致髌骨外移,出现髌股关节炎。

      • 1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为首诊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分析

      陈华星, 刘异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MM)常导致多部位骨质疏松及局灶性骨质破坏,尤其以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为首要表现者极易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通过对比分析两疾病的临床发病特征、生化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差异,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方法 笔者将2009.10-2016.5月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为首诊入院患者共40例,其中OVCF患者20例(对照组),确诊为MM患者20例(观察组),通过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究临床发病特征、血清β2-微球蛋白差异,为早期确诊提供临床借鉴意义。 结果40例患者均表现为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均无椎外骨质破坏,观察组部分骨折区有特征性破坏, β2-M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β2-MG用于MM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08 mg/L(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85.0%)。结论 血清β2-MG是诊断MM的敏感指标之一,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出现β2-MG异常增高者, 需要高度警惕MM存在的可能。

      • 1
    • BMP-2定量与供体DBM活性的初步筛选

      赵彦涛, 衷鸿宾

      Abstract:

      目的:通过明确DBM小样中BMP-2含量与供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供体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深低温冷冻后的供体骨经过软组织剔除、脱脂、脱钙、干燥、粉碎等过程制成DBM样品。通过Elisa方法对36个供体DBM中BMP-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体内骨诱导实验,得出BMP-2含量与骨诱导活性的关系。结果:不同供体DBM中BMP-2含量相差较大,最低为5.85ng/g,最高为71.83ng/g;体内骨诱导实验结果显示,BMP-2含量30ng/g以下时,成骨面积<5%;随着BMP-2含量的增多,成骨现象越来越明显;BMP-2含量60ng/g以上时,成骨面积>25%。结论:BMP-2的含量与DBM骨诱导活性正相关,供体骨的活性可以通过Elisa进行初步筛选。

      • 1
    • LARS中空韧带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技术

      傅仰攀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LARS中空韧带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及对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1 月,我院收治的1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资料,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5.00±3.60天,其中男11例,女7例;平均 34.30岁(20.00-52.0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3.00天(0-30.00),术前MRI均证实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采用 VAS、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及 IKDC 评分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 18例均有随访,平均随访4.2个月(3.00-6.00个月)。 根据VAS评分、膝关节 Lysholm评分及 IKDC 评分,临床结果评定优16例,良2例。 [结论] LARS中空韧带联合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快速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功能,能较快的使患者重返生活及运动。

      • 1
    • 原发性颈椎间隙感染一病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张依生, 张伯寅, 江嘉嘉, 邓家荣, 张成涛, 尹若峰, 赵宝林

      Abstract:

      原发性颈椎间隙化脓性感染是颈椎间盘、相邻软骨终板、椎体等较为少见的感染性病变。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等;其存在特殊性,伴随病情的加重,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脊柱椎间隙感染中发生于颈椎者最为少见;且关于颈椎间隙感染方面报道的文献较少。本文报道一例原发性颈椎间隙化脓性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该病研究进展、争议点进行文献回顾。

      • 1
    • 脊柱外科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

      冯仕烽, 郑明辉, 任涛, 瞿东滨

      Abstract: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2001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我院脊柱骨科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4770例,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手术部位、不同内植物使用情况患者再手术原因。结果 脊柱外科30天内非计划性再手术率为0.74%(109/14770)。其中因切口并发症再手术41例,因神经功能缺陷或恶化再手术34例,因血肿形成再手术13例,因内植物位置异常再手术10例,因脑脊液漏再手术6例,因引流管残留再手术5例。结论 脊柱外科30天内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切口并发症,应注意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及提高手术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

      • 1
    • 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对比

      卢士学

      Abstract:

      目的:比较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和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病人68例(68肩)。分为A组32例(32肩)和B组36例(36肩),分别应用自行设计的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与锁骨钩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脱位复位情况、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出现情况、术后切口长度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B组比较,A组脱位复位情况和切口长度相当(P>0.05)。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0.05),并发症出现明显减少(P<0.05)。结论:组合铰链式肩峰、锁骨解剖板有锁骨钩钢板相同的复位固定的效果,更有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 1
    • 累及掌指关节大段骨关节破坏的痛风结节治疗

      杨克强, 赵盛坤, 殷超群, 谷孝将, 崔传鹏, 牛晓慧, 郝春蕾, 郭爱玲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讨累及手指关节部位的痛风结节导致大节段骨关节缺损的治疗方法,作者采用取大节段髂骨植入骨关节缺损处,保留手指长度,避免手指明显短缩造成的外观缺憾及功能缺失,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恢复手指大部分功能。

      • 1
    • 下胫腓联合融合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

      徐俊峰, 王爱国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12月,治疗47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9~65岁,平均59.7岁;初次受伤至手术前病程为3~9个月,平均5.9个月。术前AOFAS评分为(34.2±6.9)分,均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9-60个月,平均随访37.7个月,经过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性,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7.7)分,其优良率为87.2%。结论: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1
    •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回顾

      谢国庆, 任忠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2月至2018年12月,对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液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 术中平均出血量(109±15.3)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20.2)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 1
    • 数字化技术对椎间孔镜穿刺的指导作用

      姜倍, 李新华, 胡舟扬, 崔健, 张锦飙, 谭军, 李立钧

      Abstract:

      目的:运用数字化技术重建成人腰椎并测量L3-L1椎间孔、关节突、神经根及硬膜囊等各结构之间的距离,探讨数字化技术对椎间孔镜穿刺的指导作用。 方法:选取40名志愿者,男女各20名,采集腰椎影像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测量椎间孔的高度、宽度、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出口根到上关节突的距离、椎间隙上下终板水平神经根内缘与硬膜囊外缘的距离,探讨椎间孔、神经根变化趋势及穿刺定位的方法。 结果:L3-S1各节段测量结果左右两侧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上而下各腰椎间孔高度和宽度呈降低趋势,工作通道的范围也依次增大,神经根的倾斜角度也逐渐增大。 结论: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发现从上到下,神经出口根倾斜角度逐渐增大,工作通道可操作范围逐渐增大,但L5-S1节段由于髂嵴及上关节突的阻挡,L5-S1节段穿刺角度必须大于髂嵴与上关节突连线与冠状面、横断面的夹角,同时由于椎间孔入口狭窄,需磨除部分阻挡的上关节突。通过数字化进行术前评估,对指导个体化手术入路具有重要意义。

      • 1
    • 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 跟骨骨折临床对比

      陈斌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经皮复位困难的辅助行跗骨窦切口直视下复位,B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评定2组患者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手术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后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功能优良率和Bö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上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适用、疗效确切。

      • 1
    • 显微镜下over-the-top技术单侧通道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薛云涛, 丁涛, 杨惠林, 顾晓峰, 冯德宏, 张亚峰, 刘浩, 汤峰林, 汪晚怡, 陆淼

      Abstract:

      目的:评价显微镜下over-the-top技术单侧通道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显微镜下over-the-top技术行单侧通道双侧减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前后站立时间和步行距离等情况; 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采用腰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腿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术后两年随访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30例患者术中无脑脊液漏及脊髓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0~140min,术中出血量50~300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6~24h。患者获12~24个月随访。术后复查CT显示椎管前后径、双侧侧隐窝直径均较术前扩大(P<0.05)。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1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7%。 结论:显微镜下运用over-the-top技术行单侧通道双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适用于中重度椎管狭窄,中期随访效果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1
    • 胫骨平台骨折十字类型IIIe型的DR阅片研究

      徐强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DR的阅片分析,研究IIIe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特征,重点分析后倾角改变与斜坡隆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从2010年4月到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26例过伸性胫骨内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DR片进行正位、侧位的阅片分析、归类、测量,并对数据间的差异性、相关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在IIIe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后倾角的减少与“斜坡”皮质的隆起程度存在线性依存关系,回归方程为:y=3.761+0.797x,腓骨近端压缩骨折更易出现在女性而非男性,“三线征”、“单线征”、“反唇征”或“交叉征”的出现比例约为70%。[结论] 对IIIe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倾角的变化可以通过对“斜坡”皮质隆起程度的测量得到评估,女性更容易伴发腓骨近端压缩骨折,“三线征”、“单线征”、“反唇征”或“交叉征”等影像学征象的发现有助于减少该型骨折的误诊误治。

      • 1
    • 克氏针联合钢丝局部绑扎治疗新鲜Mallet骨折临床体会

      贾俊峰, 李威, 张国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克氏针联合钢丝局部绑扎治疗新鲜Mallet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6年以来收治的新鲜Mallet骨折患者 34 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克氏针联合钢丝局部绑扎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 5~ 12 个月,平均 8.7个月,除一例再次外伤后出现锤指畸形外,其余病例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均对位良好,达骨性愈合,无手指畸形、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 91.2% 。结论 克氏针联合局部钢丝绑扎治疗新鲜Mallet骨折效果良好,且手术简单、费用低,临床可大力推广应用。

      • 1
    • 间羟胺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

      李刚, 赵涛, 韩永彬, 吕刚, 郑升法

      Abstract:

      目的 探讨间羟胺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患者的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择期初次行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间羟胺输注组(S组),每组30例。S组在扩髓腔时给予以间羟胺0.03-0.3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C组给予生理盐水泵注。术中血压低于30%基础血压静脉单次0.1-0.2mg间羟胺静注。两组患者于骨水泥植入前(T0)、骨水泥植入后5min(T1)、10min(T2)、30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同时采集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的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乳酸浓度(Lac)、血红蛋白量(Hb)、动脉血氧分压(P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血氧分压(PcvO2);根据Fick 公式,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中心静脉血氧含量(CcvO2)、动脉静脉血氧差(Da-cvO2)、氧摄取率(ERO2);同时,记录围术期II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比较,C组患者在T1和T2的MAP、PaO2、PcvO2、ScvO2、Lac、CaO2、CcvO2均降低、HR、Da-cvO2、ERO2均升高;与C组比较,在T2时S组患者MAP、PaO2、PcvO2、ScvO2、Lac、CaO2、CcvO2均升高,HR、Da-cvO2、ERO2均降低。与C组比较,S组患者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降低。结论 间羟胺改善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效保证患者的组织氧代谢。

      • 1
    • 无植骨Ilizarov外固定“手风琴技术”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

      郭保逢, 赵巍, 徐执扬, 吴鸿飞, 陈蕾, 秦泗河

      Abstract:

      目的 探讨无植骨Ilizarov外固定“手风琴技术”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无植骨、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行缓慢加压-牵伸-加压的“手风琴技术”治疗的11例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病例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37.1岁(24-47岁)。骨不连部位在股骨中段6例,股骨远端及髁上5例。5例经过二次以上手术后愈合失败。术中取出原固定物,骨折端不切开不植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术中加压固定。术后7天以1mm/d分4次进行的速度和频率逐渐牵开10mm。维持1周后再以1mm/d分4次进行的速度和频率逐渐短缩加压直至骨折端对合,之后再以0.25mm/week的速度缓慢加压至临床骨性愈合。患肢短缩>2.5cm者术中需粗隆下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拆除外固定后随访,采用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24-49月)。所有骨不连均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个月~24.7个月,平均10.2个月。拆除外固定器时间为7个月~23个月,平均11.5月。采用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优5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末次随访>7°局部畸形(7°,10°矢状位畸形)病例2例,未影响功能未作特殊处理。1例术后肢体短缩3.1cm。针道感染发生率72.7%(8/11),通过换药及更换固定针等控制,10°以上膝关节活动丢失3例,未发生再骨折、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手风琴技术”依据张力-应力法则,规律加压-牵伸-再加压治疗成人股骨无菌性骨不连疗效可靠,避免了植骨,即使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病例同样有效。

      • 1
    • 三联手术治疗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

      王上增, 李强, 王禛, 张英杰, 游明灿

      Abstract:

      目的:探讨“三联手术”(膝关节外侧结构彻底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胫骨结节內移术)治疗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作者自2015年06月—2017年7月应用“三联手术”治疗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16例,19膝;年龄17-35岁,平均(25.5±5.4)岁。其中男6例,女10例;左膝4例,右膝9例,双膝3例。本组患者术前膝关节Q角平均(23.54±3.62)°;TT-TG值(22.90±1.90)mm;Insall-Salvati指数(0.7±0.1);Kujala评分(47.85±10.18)分。本组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9.06±6.55)个月。结果:本组内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髌骨脱位,术后膝关节Q角(12.60±3.51)°;TT-TG值(12.46±0.67)mm;Insall-Salvati指数(1.0±0.1);末次随访Kujala评分(85.26±2.26)分,该组患者所有数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三联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痛苦,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 1
    • 微创手术结合局部化疗治疗腰椎结核的初步探讨

      成科, 矢庆明, 仇志强, 段志斌, 徐泽敏, 陈翔, 赵江明昊

      Abstract:

      摘要 目的:评价通过在椎间孔镜引导下微创手术结合局部化疗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6月-2017年8月期间使用该方法治疗的18例活动期腰椎结核患者的效果。结果:进行随访1年-14个月,平均随访12.1个月,患者疼痛得到缓解、神经症状好转、影像学提示结核病灶大部分吸收,末次随访时血沉、体温、C反应蛋白、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与术前相对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结合局部化疗治疗未合并严重神经症状的活动期腰椎结核具有明显效果。

      • 1
    • 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李树文, 银和平, 吴一民, 王宇鹏, 杜志才, 杨铁翼

      Abstract: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科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融合患者129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腰痛,伴有双侧或一侧下肢疼痛、麻木;腰椎动力片示均为单节段不稳伴Ⅰ度以内滑脱。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内窥镜下椎间融合术,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经典椎间孔入路组(经典组):59例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典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术,即镜下先显露椎板和下关节突,连同黄韧带将椎板和下关节突切除,后显露并切除上关节突,处理椎间隙,完成椎间植骨、cage置入,最后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改良椎间孔入路组(改良组):70例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经皮椎弓钉内固定术,即镜下显露关节突外缘,由外向内切除上关节突,后切除下关节突和部分椎板,处理椎间隙后完成椎间植骨、cage置入,再切除全部椎板和黄韧带进行椎管减压,最后经皮椎弓钉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经典组:平均手术时间146.3±15.0min;平均出血量150.5±15.8ml,出现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不完全损伤各2例。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36例,良20例,可3例。改良组:平均手术时间123.0±17.3min;平均出血量120.3±10.2ml,神经根不完全损伤1例。末次随访时按照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0例,良28例,可2例。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改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

      • 1
    • 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Chance骨折1例

      席金涛, 康辉, 徐峰

      Abstract:

      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Chance骨折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本院收治1例,现将相关治疗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1
    • 年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保膝治疗进展

      刘沛, 张启栋, 夏子麒, 王洋, 王卫国

      Abstract: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高致残性关节疾病,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但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和老年患者不同,年轻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并不满意,且面临二次或多次手术翻修的风险。因此,更应当关注年轻患者的保膝治疗。保膝治疗旨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延缓或者阻止软骨退化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如有可能,再生受损的软骨。本文遵循个体化、阶梯化治疗的原则,对年轻KOA患者的保膝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1
    • 桶柄样撕裂半月板缝合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评估

      张道俭

      Abstract:

      目的:通过分析半月板桶柄样撕裂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及MRI表现来评估桶柄样撕裂的半月板缝合术后的效果。 方法:随访25例半月板桶柄样撕裂行关节镜下缝合的患者,分析术前的受伤机制、主要症状、体检情况及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及MRI资料,术后半年的膝关节情况及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及MRI资料,通过分析术后的临床效果及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及MRI上的表现来对半月板缝合的治疗效果做出评估。 结果:25例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内侧半月板损伤2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18例,未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7例。撕裂部位17例位于红区,8例位于红白区,后角撕裂用全内缝合,体部撕裂用由内到外方法缝合,前角用由外到内方法缝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23±5分提高到术后88±7分,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由术前12±5提高到术后89±2分。2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再次行关节镜手术将未愈合的撕裂部分半月板切除。MRI复查见半月板撕裂处T2质子相信号较术前明显降低,未见明显新发撕裂,半月板愈合良好。结论: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经关节镜下缝合修复术后临床效果满意,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者同时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半月板缝合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的失败率,单纯半月板缝合效果较差。 关键词:桶柄样撕裂、半月板损伤、半月板缝合

      • 1
    • 重建钢板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锁骨嗜酸性肉芽肿 1 例及文献复习

      黄先盈, 韦昌武, 刘云, 唐海军, 杨庆华, 肖增明

      Abstract:

      锁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是嗜酸性肉芽肿类型,影像学常表现为溶骨性破坏,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本文报道1例曾在外院误诊为恶性肿瘤的锁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发病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式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疗常规提出建议。

      • 1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骨关节疾病方面的应用

      张宇, 孙文爽, 李寅翠, 赵建宁, 孟嘉

      Abstract:

      在对于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我们最常针对的对象还是骨、软骨及滑膜组织,而目前也主要是从这些组织的整个病理改变的方向去探索可能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所以这就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不准确性,比如忽略了疾病组织内部的单个细胞的异质性在疾病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cell sequencing)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及表观基因组进行测序的技术,能够从组织样本中获得不同细胞间的异质性信息和对珍贵微量样本进行测序,从而更深层次的反映生命规律与本质,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在关节疾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

      • 1
    • 双手2-4指先天性鹅颈指畸形病例报告一例并文献回顾

      李鑫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Beckenbaugh手术治疗先天性鹅颈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双手2-4指先天性鹅颈指畸形采Beckenbaugh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术程顺利,切口均一期愈合,PIP伸屈活动范围70°~80°,随访14个月双手2-4指PIP畸形矫正,功能活动良好,DIP略锤状畸形,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评定:良。结论 Beckenbaugh手术治疗先天性鹅颈指畸形具有恢复快、术后功能满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1
    • 加速康复模式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引流与不引流的对照研究

      张成年, 刘明廷, 李健, 徐闯, 曹恒, 王林伟

      Abstract: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模式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不放置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本科室2017年1月~2017年10月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初次TH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引流组和无引流组,每组各60例。引流管术后24h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值、输血率、术后VAS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引流组引流量为221.39±110.56ml,两组在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值、输血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24h、48h、72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加速康复模式下,初次THA术后放置引流管并无明显优势,因此,不推荐THA术后常规放置引流。

      • 1
    •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研究进展

      徐野夫, 王锋, 吴小涛

      Abstract:

      生理上直立脊柱的矢状位平衡能够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椎体间对齐。颈椎功能紊乱及颈椎终板负荷过重会出现颈椎疾病。近年来研究中衡量颈椎矢状位平衡常用的参数包括:颈椎前凸、胸1倾斜角、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脊柱-颅角、颈部斜率、胸廓入口角以及胸1倾斜角减颈椎前凸。各参数间存在相互关联:胸廓入口角近似等于颈部斜率与胸1倾斜角之和,胸1倾斜角、颈椎前凸分别与脊柱-颅角呈负相关;颈椎前凸、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分别与胸1倾斜角呈正相关。另外,有研究发现,腰椎前凸减胸椎后凸(LL-TK)是颈椎曲度(CC)的独立影响因子,二者存在如下关系:CC = 10 - (LL-TK)/2。通过测量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可以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预后,目前常用的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前凸, 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及胸1倾斜角;无症状人群颈椎参数不仅与年龄、性别相关,可能还与种族相关,此外,体位变化也会对部分颈椎参数产生影响;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对脊柱排列进行更全面评估的重要性,胸1指数与第2颈椎-骨盆倾斜角可以反映颈椎与脊柱整体的关系;理解胸腰椎区域和全脊柱排列对颈椎畸形的影响,以及矫形手术方案的标准化设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 1
    • 腰椎椎管内可活动性神经鞘瘤1例报道

      邵元栋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一例椎管内可活动性神经鞘瘤,肿物在椎管内的活动性很大,超过一个椎体高度,术前检查在腰2/3水平,术中发现肿物在腰1/2水平,术后随访一年,未见肿物复发。

      • 1
    • 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孙金鹏, 高纯志, 马潇, 肖鹏, 吴学建

      Abstract: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疗效。 方法:选择 2009年6月-2018年2月马蹄内翻足病例资料,男28例(32足),女21例(24足),年龄11-35岁,平均19.7岁。其中脑瘫及脑炎所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痉挛性马蹄内翻足33例,腰骶部脊膜膨出型脊柱裂所致非痉挛性10例,各种原因导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麻痹性6例。给予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及跟骨截骨术、修复负重区溃疡,使用Ilizarov技术纠正畸形至满意形态,3个月后改为佩戴支具3个月;统计分析末次随访及术前踝-后足AOFAS评分。结果:49例(56足)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拆除外架后均恢复跖行足,无钉道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病例;负重区溃疡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全组踝-后足AOFAS评分为74.93±11.685,与术前32.48±16.0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43,p=0.000);痉挛性组末次AOFAS评分为76.68±10.369,与术前31.18±16.60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864,p=0.000);非痉挛性组末次AOFAS评分为75.50±9.443,与术前39.40±15.8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39,p=0.000);麻痹组末次AOFAS评分为62.33±16.955,与术前29.67±10.8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70,p=0.014)。结论: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在治疗各种类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中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需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 1
    • 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刘峰, 彭文, 浣溢帆, 王文军, 晏怡果, 王麓山, 邹炜民, 王程

      Abstract: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应力分布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研发一种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并以传统钛网融合器为对照,建立使用这两种钛网融合器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六种工况下施加73.6N的预载荷,1.5Nm的附加运动力矩,观察并分析融合器自身,钛板及融合器与上下终板接触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传统融合器相比,在六种工况下,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自身最大应力减少了84% ~ 98%,C6上终板的最大应力减少了29% ~ 83%,C4下终板的最大应力减少了8% ~ 55%。在大部分工况下,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组的钛板最大应力值较传统钛网融合器组低,减少了钛板的应力遮挡,且结合钛板应力及椎体位移峰值分析,该新型融合器具有较强的即刻稳定性。在大部分工况下,两种钛网融合器组的终板应力最大值均位于上终板后缘,但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的终板后缘最大应力值要小于传统钛网,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传统钛网融合器比较,新型颈椎多孔型(金属)网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具有较强的即刻稳定性,能减少应力集中,减少钛板的应力遮挡,能显著降低上下终板的最大应力,能更好的预防融合器下沉。

      • 1
    • Ilizarov胫跟融合牵张法治疗化脓性踝关节炎距骨坏死

      郭宝磊, 侯宝贤

      Abstract:

      目的 研究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行胫跟融合后牵张成骨方法对于化脓性踝关节炎距骨坏死的治疗。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感染距骨骨髓炎患者1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6例患者为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5例为Pilon骨折术后感染,3例为开放性距骨骨折术后感染,14例患者均有皮肤破溃持续性流脓症状。治疗采用手术清创,摘除距骨,彻底清除胫骨病灶,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将胫骨跟骨间隙逐渐短缩,加压融合后,于第7天开始,以每天1mm速度,分四次进行骨牵张延长,必要时逆向调整,至有明确骨质矿化后,调整至双侧下肢等长。继续佩戴外固定架至骨质完全矿化。结果 14例患者均皮肤窦道均完全愈合,感染无复发,X线示胫跟融合良好,平均治疗时间为16.93个月。结论Ilizarov胫跟融合牵张法对于化脓性踝关节炎距骨坏死具有确实的治疗效果。

      • 1
    • 经皮脊柱内窥镜术中癫痫样发作5例

      杨德育, 尤瑞金, 曹杰, 吕宏升

      Abstract:

      目的 总结经皮脊柱内窥镜术中癫痫样发作的诊治经验,分析原因,探讨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共开展经皮脊柱内窥镜技术328例,共出现癫痫样发作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5.5±12.3)岁。两例合并高血压病。1例采用椎间孔入路,责任节段为:腰4-5椎间盘。4例采用椎板间入路,责任节段为腰5-骶1椎间盘。发生在第6、20、36、85、193例。观察并记录癫痫样发作的诊治经验,分析其原因,探讨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 2例在手术快结束时出现癫痫样发作的症状,撤除内镜,停止冲洗,密切监测后症状消失,术后腰腿痛症状消失。2例予中止手术,撤除内镜,停止冲洗,密切监测后癫痫症状消失,二期采用开放术式在全麻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1例出现意识障碍,深慢呼吸,予气管插管后转入后ICU,术后患者未接受二次手术出院。3例后路及1例侧路患者术中均发现硬膜囊破裂,1例后路患者未发现硬膜囊异常。术后均未残留头颈痛,切口一期愈合,无脑脊液漏。结论 硬膜囊破裂和硬膜外压力增高是经皮脊柱内窥镜术中癫痫样发作重要原因,预防及早期发现是关键。

      • 1
    •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相关因素分析

      窦永峰, 孙兆忠, 耿晓鹏, 房清敏, 孙宁, 朱锴

      Abstract:

      摘要:[目的] 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3例,平均年龄58.9岁,男性98例,女性55例。观察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例数,分析颈椎曲度、术前肌电图改变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肌电图异常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高于肌电图正常组, 两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术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曲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非麻痹组术后改善率高于麻痹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肌电图异常,术前颈椎曲度较大是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C5神经根麻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 1
    • 改良Jaslow技术与PLIF对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对比

      卜祥博, 曲哲, 潘彬, 高啸, 邓斌, 霍添群, 李子昂, 单鸿剑, 冯虎, 赵杰

      Abstract:

      [目的]比较改良Jaslow技术与PLIF对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2014年12月~2017年3月共纳入L5/S1单节段中、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87例,49例采用改良Jaslow技术治疗;38例采用PLIF治疗。采用K-Means聚类分析,依据PT、SS相对比值分为平衡型和失平衡型。记录各项指标评价两组手术效果。[结果]①Jaslow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术式组JOA、VAS、ODI均显著改善(p<0.05)。②平衡组中,两术式△SP、△SA、△LL、△PT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Jaslow组中CS为1.15±0.53mm,低于PLIF组的1.54±0.59mm,但无明显差异(p>0.05);Jaslow组中SR为6.3%,显著低于PLIF组的29.0%(p<0.05)。③失平衡组中,Jaslow组的△SP、△SA、△LL、△PT均显著大于PLIF组(p<0.05);Jaslow组中CS和SR分别为1.15±0.53mm、6.3%,显著低于PLIF组的1.54±0.59mm、29.0%(p<0.05)。[结论]对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改良Jaslow技术和PLIF同样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较好地恢复腰椎前凸角及腰椎-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腰椎-骨盆矢状面失平衡患者,改良Jaslow技术能更有效地减小滑脱度、滑脱角及骨盆倾斜角,恢复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位平衡。

      • 1
    •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周诗丰, 张亮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与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5年4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38例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椎弓根螺钉植入方式分为Wiltse入路组(18例)和经皮组(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经皮组与Wiltse入路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角较术前都得到显著改善(P <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Wiltse入路组比较,经皮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术1周的VAS和ODI评分较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VAS 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恢复。虽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但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 1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负压封闭引流创面血流的影响

      余清文, 刘道宏

      Abstract:

      摘要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软组织创面血流灌注的改善情况,并探讨该技术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 在深层软组织缺损创面兔模型上,以间断VSD负压吸引为实验组,纱布换药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分析治疗2天后,不同处理组间和组内血流绝对峰值强度、血流增强相对速度显、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2天后,VSD组血流绝对峰值增大(P<0.01),而纱布组减小(P<0.01),VSD组的血流绝对峰值强度明显高于无菌纱布组(VSD 13.43±1.53 dB,纱布 3.55±0.7 dB,p<0.01)。VSD组血流达峰时间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63),纱布组延长(P<0.01),VSD组的达峰时间短于纱布组(VSD 4.2±0.64s,纱布 5.34±0.53s,p<0.05。VSD组血流灌注量增加(P<0.01),纱布组减小(P<0.01),VSD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无菌纱布组(VSD 247.56±53.75 dB×s,纱布 64.18±7.91 dB×s,p<0.01)。【结论】 通过超声造影的定量化分析,证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创面深层软组织的血液灌注,这可能是该技术修复创面的重要机制之一。

      • 1
    • 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观察

      毛仁群, 陈传煌, 王培吉, 李文庆, 朱小弟

      Abstract: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组,观察组(小切口微创手术,n=30)和对照组(开放手术,n=30),对比2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AOFAS评分(由美国足踝外科学会制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VS23.33%)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降低疼痛感,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1
    • 髋关节囊肿压迫股静脉致单侧下肢肿胀1例: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

      胡波, 李春宝, 齐玮, 高奉, 张柏青

      Abstract:

      目的:报道1例髋关节囊肿压迫股静脉导致下肢肿胀病例的诊疗结果。通过总结经验和文献回顾,为类似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完善单侧髋关节核磁等检查后明确诊断,通过髋关节镜微创手术部分切除囊肿行内引流,同时处理股骨髋臼撞击,盂唇损伤等关节内原发病因,消除囊肿对股静脉的压迫,有效解除症状。结果:髋关节镜探查证实了术前诊断。患者腹股沟区包块消失,疼痛及下肢肿胀症状明显缓解,且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通过总结此病例诊治思路及治疗策略的选择并回顾文献,可见髋关节镜手术治疗此类疾病,在切除囊肿的同时可一期处理关节内原发病因,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不易复发等优点。

      • 1
    • 不同运动方式防治兔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腓肠肌萎缩的研究

      胡庆奎, 蔡贤华

      Abstract:

      [目的] 研究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被动+主动运动疗法对兔进行运动康复治疗,观察不同的运动方式对防治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腓肠肌废用性萎缩的情况,并检测各组腓肠肌中IGF-1、GDF-8的蛋白表达情况。[方法] 选用纯种雄性6月龄新西兰兔32只(每组8只),给于胫骨平台内侧劈裂型骨折后螺钉内固定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被动运动组(被动关节屈伸组,CPM组)、主动运动组(平板跑台运动组,TRE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组(被动关节屈伸组+跑台运动组,CPM+TRE组),对照组(笼内静坐组,不干预,SED组),4周后取材,对兔左右腓肠肌进行称重计算差值,左右腓肠肌HE染色,计算左右横截面积差值,检测腓肠肌中IGF-1、GDF-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PM+TRE组与其他组对比,腓肠肌左右湿重比差值最小、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差值最小、腓肠肌中IGF-1蛋白含量比其他组含量高,GDF-8含量比其他组含量低,与各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 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能防治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腓肠肌废用性萎缩,其机制可能是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疗法促进了腓肠肌中IGF-1的蛋白表达,降低腓肠肌中GDF-8表达,进而防治了兔腓肠肌的废用性萎缩。

      • 1
    • 膝关节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程兴旺

      Abstract:

      在外翻膝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软组织和骨结构的异常。软组织异常可表现为外侧结构挛缩,内侧结构松弛。在骨组织异常中,可以表现为股骨外侧髁发育不良,胫骨平台塌陷及骨缺损,髌骨半脱位等。在进行股骨远端截骨时,也不能按照常规的截骨方式,以免造成术后的力线不正。在完成伸直位截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软组织松解,才能获得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本篇文章将对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1
    • 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及术后并发症处理

      覃承诃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对Wagner 2-4期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到2018-03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运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19例。【结果】 除2例截肢外,17例患者均获12-16个月随访(平均14.2±1.3个月)。在伴周围血管疾病(PAD)的9例患者中,7例术后静息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但ABI及足部皮温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伴周围神经病变的16例患者中,术后10g尼龙丝试验结果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溃疡愈合率、溃疡复发率、胫骨骨折率、钉道感染率、截肢率分别为47.4%(9/19),22.2%(2/9),10.5%(2/19),26.3%(5/19),10.5%(2/19)。【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在短期内能有效缓解糖尿病足的静息痛症状,但其对血运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足是由多因素作用导致的疾病,不能期待单纯行胫骨横向骨搬运全面改善糖尿病足症状。

      • 1
    • 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杨建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 2016 年 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 25 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 61岁,病程 5~13个月,平均 9.6个月。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侧位 X 线片以及颈椎MR,依据Pfirrman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矢状面参数:矢状面位移(SVA)、颈椎前凸角(CL)、颈倾斜角(NT)、胸廓入射角(TIA)、T1倾斜角(T1S)。按 T1S值分组(A 、B 组),分组比较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N、M组),比较矢状面参数对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结果 大T1倾角组各节段对应椎间盘退变等级分别为C2-3对应2.55,C3-4对应2.70,C4-5对应2.88,C5-6对应2.88,C6-7对应2.24。小T1倾角组各节段对应椎间盘退变等级分别为C2-3对应2.45,C3-4对应2.65,C4-5对应2.79,C5-6对应3.20,C6-7对应2.75。C5-6、C6-7退变明显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2-3,C3-4,C4-5退变无明显差异(P>0.05)。N、M组TIA 、T1S、NT分别为(75.8±9.2°,23.5±7.1°,52.1±9.6°)和(76.5±9.6°,23.2±6.7°,53.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L、C2-7SVA分别为 (18.8±6.1°,15.1±8.5 mm)和(13.2±5.3°,20.2±11.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矢状力线对颈椎椎间盘退变具有重要影响,低T1S可导致C5-6和C6-7椎间盘的退变。

      • 1
    • 一例严重交通复合伤致全身多发骨折的诊治体会(修改版)

      陈君生, 孙磊, 侯存强, 孟凡山, 刘启峰

      Abstract:

      • 1
    • 骨质疏松椎体中不同置钉条件下骨水泥剂量与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陈晓峰, 蔡东岭

      Abstract:

      目的:研究在骨质疏松椎体中不同置钉条件下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射剂量与椎弓根螺钉稳定的关系,探讨二次置钉后PMMA的最佳注射剂量。方法:从6具尸体中选取30个腰椎标本(L1-L5),排除先天畸形、骨折及肿瘤,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诊骨质疏松后,将60侧椎弓根随机分为10组(A-J),A-E为初次置钉组,F-J为二次置钉组。A-E组一次置钉后取出螺钉,分别经钉道注入1.0ml、1.5ml、2.0ml、2.5ml、3.0ml PMMA,F-J组两次置钉后取出螺钉,分别经钉道注入1.0ml、1.5ml、2.0ml、2.5ml、3.0ml PMMA。拧入螺钉,观察PMMA分布情况,测量并分析最大轴向拔出力(the maximum axial pullout strength,Fmax)与PMMA剂量间的关系及各组间的Fmax的差异。结果:A-J组中PMMA主要分布于螺钉尾部,未出现PMMA渗漏。相同剂量时,二次置钉组Fmax均小于初次置钉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组中,C与D组、D与E组、C与E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F-J组中,I与J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A-J组中Fmax与PMMA剂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不同置钉条件下,PMMA能使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椎体中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剂量与稳定性呈正相关,初次置钉时及二次置钉时的最佳注射剂量分别为2.0ml及2.5ml。

      • 1
    • 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

      朱先任, 郑欣, 李东亚, 卜祥博, 郭开今, 李洪伟

      Abstract:

      [目的] 探讨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XA)在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行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90例。按照TXA的不同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和重复给药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重复给药组总失血量(1086.80±212.97)ml和术后引流量(315.17±75.47)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53.53±310.83)ml、(430.50±88.46)ml和单次给药组(1269.06±293.29)ml、(373.33±62.07)ml;单次给药组术后引流量(373.33±62.07)ml少于对照组(430.50±88.46)ml;重复给药组隐性失血量(443.13±213.95)ml明显少于对照组(609.37±298.43)ml;重复给药组术后第3天Hb值(108.20±12.55)g/L和Hct值(30.64±3.26)%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3±13.19)g/L、(28.5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和切口感染,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输血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可减少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的失血量,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血红蛋白丢失,而不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 1
    •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带状钢板固定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

      胡孙君, 张世民

      Abstract:

      目的 研究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不同内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作用下骨块位移、钢板应力的分布规律,探讨符合力学原理的最佳内固定及手术入路方式。方法 在有限元相关软件中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模型,并分别建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三种钢板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模拟体重60 kg的慢跑步(1200 N)情况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三种固定方式下胫骨平台位移、应力分布及钢板螺钉承受应力情况。结果 在有限元软件中构建了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钢板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三种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为1200 N时,带状钢板与外侧解剖型钢板及后方重建支撑钢板的轴向位移向接近;随着载荷增大,三种固定方式下胫骨与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值也随之增大,但各组总体位移与最大应力值均比较接近。结论 利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限元模型及钢板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能有效模拟骨折真实情况。使用带状钢板固定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能达到外侧解剖型钢板获后方重建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同时可通过更加微创的切口,减少术后并发症。

      • 1
    • 基于PEEK棒系统的Hybrid术式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王庆锋, 王一农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探讨基于PEEK(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系统的hybrid术式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 2015年3月- 2017年6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平均68.2岁;病变节段为L3~S1。患者均采用PEEK棒内固系统进行融合与非融合结合的hybrid术式接受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Stauffer-Coventry 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固定节段近端临近椎间隙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价邻椎间隙退变情况。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 12~39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根据 Stauffer-Coventry 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优15例,良3例,中2例,差 0 例,优良率为90%。术后无内固定断裂、松动及神经功能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DSH、RO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K棒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hybrid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早期疗效满意。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创伤更小;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 1
    • 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探讨

      姚志鹏, 林佳俊, 刘文革

      Abstract:

      目的 探讨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髋、膝及踝关节)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方法:2010年06月至2018年7月共收治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18例,甲型血友病16例,乙型血友病2例,表现为下肢负重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膝关节受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0例(12膝),髋关节受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5髋),踝关节受累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踝)。联合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控制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观察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情况。用膝关节HS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踝关节Kofoed 评分评价膝、髋及踝关节术后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中失血量,髋关节置换约1000ml,膝关节置换约710ml,踝关节融合约310ml,均未出现危急生命的大出血。随访5月-5年,平均 30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全膝关节置换术后Hss评分平均84分(术前47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7分(术前42分);踝关节融合术后Kofoed 评分平均70分(术前33分)。术后早期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1例膝关节伤口血肿,1例踝关节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晚期均未发生髋、膝假体松动或脱位,踝关节均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外科治疗虽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但联合运用氨甲环酸及凝血因子替代疗法能保障其出血安全性,配合术中仔细操作以及围手术期相关科室的合作,术后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1
    • 不同手术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荟萃分析

      张驰, 章晓云, 祁文, 韩杰, 林宗汉, 陈跃平, 刘建航, 吴晓飞, 张磊

      Abstract:

      摘要:[目的] 对比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采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差异。[方法] 检索7个国内外数据库,经过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入路的手术时间相当(P>0.05),术中出血量相当(P>0.05),住院时间相当(P>0.05),骨折愈合时间相当(P>0.05)。然而髌上入路的术后膝疼痛发生率小于髌下入路(P<0.05),髌上入路的术后远期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髌下入路(P<0.05),髌上入路的术后远期HSS高于髌下入路(P<0.05)。[结论] 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采用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髌上入路的术后膝疼痛发生率较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上述结论仍需要设计更加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 1
    • 靶向椎间孔成型技术在腰椎内镜中的应用

      伍搏宇, 徐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靶向椎间孔成型技术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中的近期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9月~2018年3月于本院应用经皮内镜靶向椎间孔成型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ODI评分评估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优良率。[结果]手术时间25~90min,平均(42.14±5.63) min;出血量10~25 ml,平均(16.53±4.12)ml;术中透视次数8~15次,平均(11.37±3.29)次;住院时间4~7d,平均(4.71±1.63)d;所有患者随访7~12个月,平均(9.30±2.2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 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优18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86%。[结论]经皮内镜靶向关节突成形技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地降低的PELD的学习曲线,减少了透视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 1
    • 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踇外翻近期疗效分析

      刘勇, 刘宗超, 高海明

      Abstract:

      [目的] 探讨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踇外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踇外翻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对13 例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踇外翻患者行第二跖骨Jacoby截骨术及Reverdin矫形术,术后行第二跖趾关节跖屈、背伸功能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 12 ~ 36个月随访。1 例患者因术后1年踇外翻复发,第二跖趾关节屈曲及背伸活动时疼痛。1 例患者因过早下地活动,导致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所有患者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评分,优8 例,良3 例,可 2例,差0例,优良率 84. 6% 。[结论]第二跖骨头坏死常合并严重踇外翻,Jacoby截骨术联合Reverdin矫形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合并踇外翻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跖趾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术后应重视踇外翻复发。

      • 1
    • 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观察

      罗仲伟, 程飞, 沈金虎, 杨六中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 分型二部分、三部分)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2016年08月至2018年4月本院创伤中心采用髓内钉治疗16例肱骨近段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其中 Neer 分型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5例。分别详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采用 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侧肩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时间最长18个月,最短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 12.35个月。手术时间最长105min,最短45min,平均手术时间62.74min。术中出血量最多220ml,最少80ml,平均出血量110.56ml。所有患者骨折都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24个月,未见有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活动平均活动范围 : 内旋 33.33°、外旋50.71°、外展 130.24°、前屈 135.24°;肩关节VAS平均评分1.52分(1~10分);Constant-Murley 平均评分为 82.56 分,其中优 4 例、良 10、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7.5%。结论 采用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 1
    • 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援助方法

      盛维青, 卢建峰, 王淑新

      Abstract:

      【目的】探讨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援助方法及效果。【方法】调查分析96例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援助和疏导。【结果】96例患者心理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解决。【结论】做好青年截肢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缓解精神压力有较大的帮助,对患者恢复身心健康,重返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1
    • 大学生心理因素与慢性腰背痛的相关性分析

      张皓, 胡珺晖, 刘泽豫, 林健, 邓国英

      Abstract:

      目的 调查当代大学生慢性腰背痛的患病情况及心理因素对慢性腰背痛的影响。方法 2017至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多所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腰背痛患病情况,SCL-90自评量表,大学生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问题。使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腰背痛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10000份问卷总计收回有效问卷8664份,其中男3949份,女4715份,结果显示,大学生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为26.62%,其中女生的发病率高于男生。根据SCL-90自评量表,当代大学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1.18%存在抑郁问题,18.32%存在焦虑问题,39.77%存在强迫问题,20.58%存在偏执问题,30.02%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60.39%的同学感觉同学之间竞争激烈,76.85%害怕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际关系一般(41.82%的同学跟家人会有冲突,34.51%的同学跟同学有冲突)。结论 当代大学生慢性腰背痛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问题)对大学生慢性腰背痛的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

      • 1
    • 滑膜在骨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江攀, 李大鹏, 毛良浩, 郑其平, 徐晓峰

      Abstract: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可以引起残疾的退行性变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滑膜是关节的重要结构,其主要包括了三大类细胞,研究已经表明针对滑膜炎症进行治疗能够明显缓解OA。近来通过滑膜来解释OA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在滑膜结构中滑膜细胞各自角色尚不明确。本文旨在对目前滑膜在OA发生发展中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通过滑膜细胞治疗OA的文献进行分析,为滑膜在骨关节炎病理机制中的进一步研究和通过滑膜治疗OA提供大致参考方向。

      • 1
    •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

      亓立祥, 王德磊

      Abstract:

      目的:探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06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35例48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最大面积为2.4cm×1.8cm,最小为1.5cm×0.8cm。结果:35例48指皮瓣全部成活并一期拆线,无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1~10个月,修复手指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辨别觉7~9 mm,平均8 mm,手功能TAM法测定:优37指,良8指,可3指.优良率93.7%。结论: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是修复指端缺损是较为实用可行的临床选择。

      • 1
    • 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结核后凸

      杜宇轩, 张宏其, 郭超峰

      Abstract:

      摘要:【目的】评估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合并椎旁脓肿的儿童脊柱结核后凸患儿16例,其中男患儿6例,女患儿10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4±3.6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局部后凸Cobb角,血沉,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评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月,平均21.2±7.6月。所有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或术后瘫痪加重等表现,术后复查CT,MRI等均提示椎旁软组织脓肿较前好转。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等发生,骨性融合良好。术前局部后凸Cobb’s角平均44.62°±15.98°,末次随访局部后凸Cobb’s角平均11.75°±7.99°,末次随访16例患儿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小儿胸腰段结核后凸有效的治疗方案。

      • 1
    • 颅环弓牵引结合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前脱位

      谭泽赳

      Abstract:

      [目的]探讨颅环弓牵引结合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5例儿童寰枢椎前脱位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6~14岁,平均10.93±2.60岁。MRI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髓受压。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8.47±2.50分。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颅环弓牵引,牵引重量4~5kg,平均4.80±0.41kg;牵引时间7~30d,平均14.20±6.61d。均采用Magerl技术固定融合寰枢椎。采用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来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颅环弓牵引术和Magerl术,术中均顺利完成双侧UCSS螺钉固定,手术时间85~150min,平均113.33±18.77min;术中出血量40~100 ml,平均74.00±18.04ml;未发生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经寰枢椎侧块关节的UCSS螺钉位置均合适,寰枕关节活动无受限。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JOA评分6~15分,平均10.53±2.72分,术后1周JOA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48个月,平均32.00±8.68个月,骨性融合时间为术后3~6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0~17分,平均14.27±2.40分,较术前及术后1周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环弓牵引结合Magerl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前脱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1
    • 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后血管损伤4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陈东旭

      Abstract: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血管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年在该院骨科关节镜下腘窝囊肿切除术发生的4例血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血管损伤明确发生在囊内切除时,1例术后讨论仍高度怀疑囊内切除所致。4例患者经过积极处理,术后均恢复良好,1例腘静脉结扎患者术后出现小腿后侧麻木,行走后下肢肿胀,考虑静脉回流不畅所致,小腿麻木考虑腘动脉修复过程胫后神经牵拉所致,予口服活血、营养神经药物,术后6月复查下肢麻木、肿胀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在腘窝囊肿的镜下手术中,通过对关节内病变处理和囊肿后室活瓣切除及囊内纤维分隔的选择性切除的手术方式,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减少了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出现,且术后效果高,复发几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1
    • Ilizarov牵引并单骨前臂技术治疗尺骨缺如的前臂短缩畸形

      林晓东, 汪鑫, 刘洪亮, 黄泽鑫, 许树柴, 陈光熙

      Abstract:

      国内外很少有关于前臂缩短畸形及尺骨缺失病例的报道。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直接进行单骨前臂术。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会导致较大的肢体缩短。因此,作者采用了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引和单骨前臂技术此种患者进行治疗。改善外观的同时最大保留了肢体的长度和功能,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文献中尚未有此手术技术的报道。

      • 1
    • 神经生长因子在骨关节炎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付鑫, 何锦泉, 马信龙

      Abstract:

      摘要: 骨性关节炎(OA)发病率高,社会负担较重。但是OA的疼痛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篇综述中,我们阐述了神经生长因子(NGF)在OA疼痛发生中的作用以及与OA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白介素-1β (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以及机械应力)等的相关性。由于NGF是OA疼痛的重要分子,我们总结了当前四类靶向NGF的药物。此外,我们讨论了NGF/TrkA拮抗剂在未来治疗OA疼痛方面的前景,并强调其在缓解OA疼痛方面的潜力。

      • 1
    • 全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的研究进展

      朱敏, 唐康来

      Abstract:

      摘要:全踝关节假体至今已经历了50余年,也第一代发展到了现在的第三代。近年来,假体设计和假体材料的改进以及截骨定位导板的应用,假体稳定性更好,植入更加精确,使得全踝关节置换的适应症近年来也在逐步扩大。本文对人工全踝关节假体设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1
    • MALAT1参与骨肉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路凡, 何良志, 滕飞, 耿彬, 李睿, 张小辉, 赵良功, 夏亚一

      Abstract: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 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一种,其参与骨肉瘤(osteosarcoma, OS)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可通过与miRNA作用等方式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Cyclin-dependent kinase 9,CDK9)的水平等途径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凋亡,也可通过促进转化生长因子A(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TGFA)的表达等方式介导骨肉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总之,MALAT1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参与到骨肉瘤细胞的进展过程中,本文拟对MALAT1在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1
    • 以骨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黑色素瘤1 例报告

      谢炜星, 晋大祥

      Abstract:

      黑色素瘤易发生骨转移,脊柱是其好发的转移部位。但临床以骨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黑色素瘤罕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收治以骨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1 例患者。患者在来我院就诊前,曾多次在外院骨科门诊就诊,但均未能确诊。现在将该例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报道。

      • 1
    • 血清D-二聚体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意义的研究

      黄金承, 王振, 赵永强, 强硕, 金毅, 郑稼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33例:在我科接受初次关节置换术者;B组24例:在我科行假体取出+骨水泥Spacer植入术的PJI患者;C组23例:在我科行无菌性假体松动关节翻修术者。记录三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二聚体等数据。结果 两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JI患者血清CRP,ESR水平显著高于初次关节置换及无菌性松动患者,PJI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初次置换者,但与无菌性松动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以D-二聚体>0.85μg/L为PJI诊断标准时,血清CRP,ESR,D-二聚体诊断PJI的敏感性,特异性类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以D-二聚体>0.5μg/L为PJI诊断标准时,D-二聚体诊断PJI的敏感性与CRP及ESR类似,但特异性差于CRP及ES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RP,ESR相比,血清D-二聚体在PJI诊断中不具备明显优势。

      • 1
    • Blount病合并Perthes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封国超

      Abstract:

      • 1
    •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合并内科疾病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李冬月, 杨晋才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PELD)治疗合并内科疾病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PELD治疗27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存在内科合并症且全麻开放手术风险高,其中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2.3±5.5岁(61~86岁)。均采用PELD对腰椎椎管狭窄部位进行减压及椎间孔成形治疗,术后1个月及12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神经根受压和狭窄部位减压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五个时间点的腿痛VAS及ODI评分,统计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81.3±27.7min(60~120min)。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6±10.1个月(12~39个月),术后1个月及12个月复查腰椎MRI显示神经根受压明显缓解,椎管狭窄部分减压充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11±0.98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1.79±0.67分,1.36±0.55分,1.10±0.51分,0.84±0.44分;ODI评分术前为62.8±11.3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28.9±9.7分,21.1±8.0分,15.4±6.9分,10.4±5.7分。术后四个时间点随访腿疼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改良MacNab疗效为优16例,良3例,可4例,优良率为85.2%。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内科合并症均无急性发作或加重。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对症治疗后4周时恢复,无永久性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存在内科合并症且全麻开放手术风险高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ELD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且局麻下进行手术,对患者全身影响小,临床效果安全、满意。

      • 1
    • 阿利吉仑对膝骨关节炎大鼠病理学及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周淑平, 王郑钢, 向亮, 侯威, 张卫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阿利吉仑干预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组织的保护作用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后Hulth法造模,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建模成功后,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软骨细胞形态,番红花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组织切片;通过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IL-1、IL-6的含量;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软骨组织中Runx2、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软骨细胞较假手术组明显肥大,而治疗组情况明显改善;番红花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组织切片中软骨细胞面积明显减少,而治疗组的染色面积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浓度明显增加(P<0.05),而治疗组血清IL-1和IL-6浓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软骨组织中Runx2和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阿利吉仑能够有效抑制膝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组织的破坏,显著降低膝骨关节炎大鼠中的炎性因子水平。

      • 1
    • 保留关节突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杨孝军, 叶丽丽, 党维玲, 沈世斌, 马建林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突椎板切除术在治疗胸椎管内肿瘤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纳入我科2012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5例胸椎管内肿瘤患者,诊断明确且均接受后路手术治疗,5例患者均行保留关节突三分之二以上的椎板切除术,在此基础上行胸椎管内肿瘤摘除。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 随访得分-术前得分) / (17分-术前得分)]×100% ,根据脊柱Cobb角有无增大,判断脊柱稳定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JOA平均评分从术前的7.5分(5-10分)提高至术后的16.5分(16-17分),平均改善率为94.7%。所有患者未出现Cobb角增大。脊柱矢状位力线无明显改变,脊柱未出现不稳,随访时脊柱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保留关节突的椎板切除术能够在保留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实现胸椎管内肿瘤的摘除,是胸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的可靠手术方法。

      • 1
    • 腰3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1例并文献复习△

      王信, 马亚萍, 汤其元, 赵丹, 张怡

      Abstract:

      • 1
    • 低切迹多向锁定与标准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对照研究

      严伟, 郑树恒, 汪鑫, 袁纯波, 黄明, 孔长旺, 魏世隽, 蔡贤华

      Abstract:

      【摘要】目的:比较低切迹多向锁定接骨板(VLP)与标准锁定接骨板(AO)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9例跟骨粉碎性骨折病例,年龄18~66岁,平均41.1±7.3岁;其中男38例,女11例, 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均为Ⅲ型骨折。依据切开复位使用的接骨板类型分为标准AO锁定接骨板固定组(A组27例)和低切迹多向锁定接骨板固定组(B组22例);记录两组病例骨折复位质量指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0±4.1个月(36个月~48个月),A组4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深部感染,1例腓肠神经损伤,末次AOFAS评分78.5±8.6分(65分~95分);B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过早下地导致畸形愈合,末次随访AOFAS评分81.2±7.8分(65分~9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低切迹多向锁定接骨板与标准锁定接骨板相比较并没有发现显著性的优势。

      • 1
    • 膝关节外侧副韧带下止点固定在胫骨上1例报告

      房鹏, 赵建宁, 张雷, 周利武

      Abstract:

      • 1
    • 全镜下无线结锚钉技术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黄雯洁, 黄若昆

      Abstract: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无线结锚钉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15例患者,年龄18-47岁,平均26岁;男性7例,女性8例。均因踝关节扭伤致踝关节外侧疼痛、不稳就诊,正规保守治疗6月以上无效,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与内翻应力试验(+),全镜下关节腔清理,距腓前韧带双线环套后收紧腓骨植入可吸收无结锚钉一枚,恢复韧带张力。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手术前后疗效。 结果 平均随访14月,使用AOFAS踝-后足功能功能评分,术前(45.34±3.41)分提高至(96.68±2.32)分。VAS评分由术前(5.68±1.76)分降至(1.56±1.3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伤口并发症发生,无皮神经损伤,无再发不稳定。所有患者主观感觉踝关节稳定性提高。结论 应用关节镜无线结锚钉技术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解剖修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 1
    • 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李世梁, 杜兰翔, 崔晓荣, 孙海东, 李悫, 李育敏, 钟锐

      Abstract:

      [目的] 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手术治疗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伤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二组,30例行后路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植骨组),30例行后路常规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非植骨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0.36?8.28)个月。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术后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植骨组显著优于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背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植骨组有6例残留“空壳”,非植骨组有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非植骨组4例椎弓根钉根部断裂,3例连接棒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体高度及Cobb角,提高骨性愈合率,显著降低术后伤椎继发压缩及后凸畸形现象,较常规伤椎单侧置钉固定牢靠。

      • 1
    • 髓核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

      徐子昂, 徐宏光

      Abstract:

      目的 制备脱细胞髓核基质,并鉴定其物理特性,制备壳聚糖凝胶组织支架,探讨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研究其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多向分化能力。分离家猪髓核组织,逐步经过胰酶、核酶及TritonX-100处理,得到脱细胞髓核基质,观察脱细胞效果及其形态特点,并检测分析脱细胞髓核基质的主要成分。将脱细胞髓核基质溶于醋酸,制备成壳聚糖联合脱细胞髓核基质,将大鼠MSC接种于基质膜上培养。在第1、2、3、4、5d采用CCK-8检测大鼠MSC在基质膜上的增殖情况,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并计算其孔隙率。结果 观察到SD大鼠MSC具有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制备出的家猪脱细胞髓核基质肉眼呈乳白色糜状,质较软,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由无规则排列的网状胶原纤维组成,表面无细胞残留。红外光谱仪分析表明脱细胞髓核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通过CCK-8检测,5 d内细胞毒性分级在0级与2级之间,说明大鼠MSC与壳聚糖联合脱细胞髓核基质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壳聚糖联合脱细胞髓核基质支架的孔隙率为(87.52±0.53)%。结论 壳聚糖联合脱细胞髓核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孔隙率,符合生物工程支架选材标准。

      • 1
    • 椎体侵袭性血管瘤一例

      彭龙, 赵红卫

      Abstract:

      椎体血管瘤(vertebral hemangiomas,VH)是椎体发生的一种常见的错构性病变,通常是良性的原发性肿瘤,占所有脊柱肿瘤的2%~3%,发病率为12%~27%,以中年女性多见[1]。这种病变是血管来源的,并且像其他部位的血管瘤一样通常涉及正常毛细血管和静脉结构的增殖[2]。现回顾我院于2018年04月12日收治了1例胸椎侵袭性血管瘤患者,行血管内动脉栓塞及开放性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1
    • 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急性脊髓炎一例报告

      王守刚, 蔡宏斌

      Abstract:

      目的 探讨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行脊髓冲击、腰椎骨折切开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发生急性脊髓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查阅脊髓损伤脊柱骨折术后并发急性脊髓炎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结果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临床常见、但脊柱骨折术后并发脊髓炎临床罕见,医务工作者需引起重视。结论 脊柱骨折术后并发急性脊髓炎临床罕见,在脊髓损伤早期应用甲强龙冲击时要考虑并发急性脊髓炎的风险

      • 1
    • 短钉多点锚定与钉钩混合系统矫治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张宏其, 邓盎,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王昱翔, 高琪乐, 刘金洋

      Abstract:

      目的:探讨后路短钉多点锚定与钉钩混合系统矫治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7年采用后路短钉多点锚定与钉钩混合系统矫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各21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矫正丢失率、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矢状面后凸;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比较两组内及两组间的术前、术中、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各指标的改变。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矢状面后凸、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融合节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内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间主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顶椎旋转度、侧凸矫正率、矫正丢失率相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短钉多点锚定组明显优于钉钩混合系统组,其中短钉多点锚定组与钉钩混合系统组的术后侧凸矫正率分别为(67.1±9.0)%和(57.7±8.1)%,矫正丢失率分别为(2.2±2.2)%和(3.6±1.4)%;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两组组间矢状面后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矫治中,短钉多点锚定与钉钩混合系统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而短钉多点锚定的畸形矫正率更高,矫正丢失率更低。

      • 1
    • 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长柄翻修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3型假体周围骨折

      热勒肯·叶尔生, 李东海, 康鹏德

      Abstract:

      [背景]:Vancouver B3型股骨假体周围股(PFFs)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拟探讨使用同种异体松质骨和同种异体皮质骨板重建B3型PFFs股骨缺损,并研究其中期随访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使用同种异体骨重建股骨骨缺损的Vancouver B3型PFFs患者。通过Harris评分,患者疼痛情况,活动能力,以及病人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估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效果。[结果]:24例患者获得了随访结果,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平均Harris评分为7810分;患者满意度为886分。影像学评估中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折愈合,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同种异体骨重建Vancouver B3型PFFs的骨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并根据患者骨缺损情况灵活选用是否使用同种异体松质骨或联合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3型;同种异体骨移植

      • 1
    • 加压螺钉联合支撑钢板与单纯加压螺钉治疗Letenneur II-III型Hoffa骨折疗效对比

      李震

      Abstract:

      目的 探讨比较加压螺钉联合支撑钢板技术与单纯加压螺钉技术治疗Letenneur II-III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自2013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Letenneur II-III型Hoffa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钢板螺钉组21例,单纯螺钉组21例。评估术前变量,排除干扰因素,两组均采用切开解剖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围手术期变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分别对比分析两组3个月、12个月临床疗效,包括膝关节运动范围(ROM)和膝关节评分(KSS)。结果:围手术期变量中,单纯螺钉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辐射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优势(P<0.05);术后两组患者出现畸形愈合、骨不连或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钢板螺钉组在ROM(125.25±3.18o比118.10±4.21o)和KSS(87.35±2.20比75.20±2.46)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螺钉组(P<0.05);术后12个月,钢板螺钉组在ROM(135.34±5.25o比124.32±6.10o)和KSS(94.32±3.30比86.30±2.05)方面也体现出显著优势(P<0.05)。结论:加压螺钉联合支撑钢板技术治疗Letenneur II-III型Hoffa骨折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虽然围手术期变量中未体现出临床优势,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临床上可以根据骨折类型来合理选择钢板并联合螺钉固定Hoffa骨折(P<0.05)。

      • 1
    • 一期后路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 ——一项76例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马一光, 李力韬, 马远征, 崔旭

      Abstract: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97例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6例,随访时间28.13±3.13个月(18~72个月),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21-74岁,平均(42.62±3.64)岁。胸椎节段性后凸角度为20°~76°。合并脊髓压迫症状者15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B级2例,C级3例,D级10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背部疼痛VAS评分、胸椎后凸Cobb角、ESR、CRP等指标,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前后凸角度为40.72°±11.71°,末次随访时后凸角度为12.96°±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VAS评分4.97±2.33,末次随访时为1.8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ESR为42.86±7.93,CRP为52.25±8.14,术后3个月均逐渐恢复正常;15例伴脊髓压迫症状者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中胸膜撕裂5例,术中放置胸腔负压引流,术后没有发生胸腔积液;3例患者伴有结核性胸膜炎,术后胸腔积液加重,予以超声引导下胸腔置管引流,胸腔积液逐渐消失;暂时性窦道形成2例,经局部换药1~3个月后窦道愈合;3例切口浅表感染,换药后愈合;1例T7,8,9椎体结核术后一年半连接棒断裂,延长固定节段、增加固定钉密度、更换连接棒并补充后方植骨后治愈,以上并发症均对症处理后治愈。【结论】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三个节段以内的非跳跃性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

      • 1
    • 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王宇翔, 徐海栋, 赵建宁

      Abstract:

      目的 探究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因椎体压缩性骨折至本院就诊、行“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并进行对比,评估其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未观察到有明显症状的手术并发症;结论 椎体球囊后凸成形术能够有效缓解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 二期锁定板外置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穗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术后,二期行锁定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本人收治的32列胫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二期锁定板外置)和对照组(二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观察组17例,对照组1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踝关节Mazur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但未影响骨折愈合;对照组1例患者切口出现红肿渗出,经反复清创后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32列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9.8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89.457.21)分,对照组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87.615.21)分,两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二期采取锁定板外置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能有效固定骨折,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切口感染,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 1
    • 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

      蒋仕林, 刘大林, 占先方, 陈韶峰, 徐宇江, 葛俊华, 林鋆, 陆胤燊

      Abstract:

      [目的] 评价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的疗效。[方法] 自2010年10月~2016年11月共收住46例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锁定钛板内固定。[结果] 随访1年1个月~6年2个月,平均38.3个月,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的测量评定,优20例,良21例,可5例,无差,优良率89.1%。[结论] 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的疗效满意。

      • 1
    • 桡骨骨巨细胞瘤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1例

      张亚强, 杨成伟, 陈显侠, 封国超, 李旭升, 甄平

      Abstract: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是一种交界性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溶骨性肿瘤,好发于年轻人,发病率较低。目前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包括髓腔填充(自体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水泥)、人工腕关节置换术,目前这两种术式的疗效存在很大争议,这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很大困难。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很少报道腕关节人工置换术后感染,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人工关节后并发感染,伤口长期不愈合

      • 1
    • MMP13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马崇文, 张小辉, 杨信信, 李睿, 闫亮, 夏亚一

      Abstract: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影响大量人群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这种高度流行的疾病的机制研究尚处于热点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由于其对切割II型胶原的特异性而在软骨重塑和降解中具有关键的限速功能,可通过多种方式和多条通路调节骨骼发育和骨重建。本文就MMP13在骨关节炎中的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 1
    • 线粒体自噬机制及其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运行, 魏民, 魏钰

      Abstract:

      线粒体自噬是真核细胞中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主要机制,其受损时无法为细胞提供能量且易产生有害物质堆积于胞质内,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慢性关节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缺陷可导致软骨细胞死亡,细胞外基质稳态失调,软骨退变。本文将围绕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对其骨关节炎的影响作一综述。

      • 1
    • 二代测序技术在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徐一宏, 徐卫东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疼痛、红肿、怀疑假体周围感染的21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膝关节16例,髋关节5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液二代测序和细菌培养。二代测序样本送检至上海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武汉实验室,在BGISEQ-50平台上进行二代测序。细菌培养前至少停用抗生素2周,细菌培养时间延长至14天。分别记录二代测序及细菌培养结果,以检测或培养出微生物为阳性,未检测或培养出为阴性,记录阳性例数。以骨与肌肉感染病学会(MSIS)发布的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标准来判定患者是否为假体周围感染,再分别计算二代测序技术和细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计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采用骨与肌肉感染病学会(MSIS)诊断标准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感染。二代测序技术的阳性率为 18/21(85.71%),细菌培养阳性率为 13/21(61.9%)。二代测序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4%、66.7%,细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1%、33.3%。卡方检验提示两者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0.05)。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具有更高的阳性率及敏感性,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人病原微生物学检查中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 1
    • 肉毒杆菌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

      张小辉, 李睿, 滕飞, 姜金, 滕元君, 汉华, 吴萌, 夏亚一

      Abstract:

      [目的] 荟萃分析A型肉毒杆菌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搜集A型肉毒杆菌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经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经过初检、筛选和精读全文后共纳入7个RCT,包括53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型肉毒杆菌素可显著降低KOA 4周WOMAC疼痛评分[WMD=-9.83,95%CI(-11.79,-7.88),P<0.01]、4周WOMAC僵硬程度评分[WMD=-5.44,95%CI(-7.10,-3.78),P<0.01]、4周WOMAC功能障碍评分[WMD=-4.43,95%CI(-6.00,-2.87),P<0.01]、8周WOMAC疼痛评分[WMD=-14.29,95%CI(-25.04,-3.54),P=0.009]、8周WOMAC僵硬程度评分[WMD=-5.33,95%CI(-8.54,-2.12),P=0.001]和8周WOMAC功能障碍评分[WMD=-7.99,95%CI(-12.71,-3.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A型肉毒杆菌素可减轻膝关节疼痛,有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1
    • 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比较

      陶占怀

      Abstract: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50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n=25)及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P<0.05)。结论: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更佳,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少,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1
    • 膝外翻支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杨信信, 李睿, 何良志, 路凡, 滕飞, 耿彬, 盛晓赟, 夏亚一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膝关节外翻支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和CNKI数据库,收集膝关节外翻支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8年12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SE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包括6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膝外翻支具不能改善KOOS疼痛评分[WMD=2.981,95%CI(-7.232,13.194),p=0.567],VAS疼痛评分[WMD=-0.650,95%CI(-3.304,2.003),p=0.631],KOOS-ADL评分[WMD=2.981,95%CI(-7.232,13.194),p=0.567]和WOMAC功能评分[WMD=-2.603,95%CI(-6.971,1.764),p=0.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膝关节外翻支具不能有效减轻膝关节炎疼痛、改善患者日常活动量和提高患膝功能,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以上结论还需后续纳入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进行验证。

      • 1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螺丝钉断钉原因分析

      陶占怀, 黄成民

      Abstract: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螺钉断裂的原因。 [方法]:临床观察随访跟骨骨折术后的病人,发现1 例发生多根内固定螺钉断裂现象,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结果]:内固定螺钉发生断裂的原因: (1)跟骨的承重力巨大,与其生理特点有关。(2)内固定固定不牢固。(3)内固定螺钉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4)未按跟骨的解剖角度置入内固定螺钉。[结论]:跟骨骨折术后螺钉断裂是综合因素,某单一因素加剧断钉发生。

      • 1
    • 新型加压钩板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王雨辰, 刘百伟, 王晖

      Abstract:

      [目的] 比较新型加压钩板与PHILOS钢板治疗撕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并符合标准的 25 例撕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新型加压钩板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6-64岁,平均44.1岁;PHILOS钢板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32-62岁,平均43.6岁。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主要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及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CM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期间内新型加压钩板组无切口不良事件,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压钩板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均优于PHLI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新型加压钩板组患者的ASES及CMS评分均优于PHLI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HILOS钢板相比,新型加压钩板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创伤,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更佳。

      • 1
    • 保留锁骨上皮神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王建华

      Abstract:

      目的:探究在保留锁骨上皮神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以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内在本院收治的120例锁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切断锁骨上皮神经的传统手术方式,实验组术中游离保留锁骨上皮神经,每组60例,术后随访观察对比两组肩部及胸外上部感觉的差异性及满意度。结果:两组相比较,实验组在随访时无麻木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为7.310,P<0.050),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麻木的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像程度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均有改善。结论:采用保留锁骨上皮神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麻木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1
    • 3D技术应用于髋关节布鲁氏菌感染二期翻修术1例报告△

      马永光

      Abstract: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arthroplasy,THA)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髋关节的功能,随着髋关节置换患者不断增加,髋关节翻修术数目日益增多,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彻底清创、掌握假体周围感染病原学特点,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由布鲁氏菌感染导致假体周围感染目前国内尚无过多文章报道。随着3D技术快速发展,应用3D技术制备个体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能够简便置入,良好填充。翻修中骨缺损处理尤其髋臼骨缺损处理是术中核心问题,髋臼能否良好重建关乎手术成功。定制个性化3D打印假体能够良好解决骨缺损问题,并且简化了髋臼重建,本文介绍1例3D技术应用于髋关节布鲁氏菌感染二期翻修病例。

      • 1
    • 微创植骨结合髓内钉动力化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

      屠永刚

      Abstract:

      [目的] 探讨微创取骨、精准植骨结合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7年10月,采用微创自体髂骨取骨、精准植骨结合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交锁髓内钉固定后股骨干骨折骨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21例,观察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术中切口1~2c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8例最终获得影像学上的骨性愈合,愈合率为90%(18例/20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屈曲均大于100°,伸直0°)。[结论] 微创自体髂骨取骨、精准植骨结合髓内钉动力化是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实用等优点。

      • 1
    •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Cage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荟萃分析

      柳杰, 滕清华, 张忠杰, 陈伟高

      Abstract:

      【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cage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0月份的文献,收集所有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Cage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的文章,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录入Revman 5.3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研究对象1011例,其中Zero-P组481例,传统钛板Cage组530例,Meta分析结果示:Zero-P组与传统钛板Cage组相比,术中出血量[WMD=-4.55,95%CI(-6.87,-2.22),Z=3.83(P=0.0001)];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OR=0.42,95%CI(0.23,2.78)Z=2.73(P=0.006)];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OR=-0.89,95%CI(-1.40,-0.38)Z=3.43(P=0.006)]术后早期吞咽困难[OR=0.55,95%CI(0.41,0.74)Z=4.05(P?0.0001 )];术后终末随访吞咽困难[OR=0.16,95%CI(0.07,0.36)Z=4.53(P?0.00001)]。结论:Zero-p组与传统Cage组在JOA改善率、NDI改善率及Cobb角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降低术中出现量、邻近节段退变率、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早期、终末随访吞咽困难方面优于传统Cage组。

      • 1
    •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短期临床研究

      贺冬冬, 刘晓虎, 郭升杰, 高振中, 张效溥, 向川

      Abstract: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血友病继发马蹄足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式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收治4例(7足)患者,年龄17 ~33岁,均为血友病A。术前根据AOFAS评分27~60分,平均36.3分。入院后制定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骨性截骨融合行马蹄足矫形术。结果:通过术前输注凝血因子、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用时74 ~162min,平均108min,术中平均出血95ml,患者随访6 ~29月,平均随访18月,均拆除外固定架,切口均愈合,末次随访AOFAS评分74~82分,平均79.2分,患肢功能均达到日常生活要求。结论:在制定良好的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后,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血友病继发马蹄足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

      • 1
    • 监测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筛查四肢血管损伤

      田小宁

      Abstract:

      [目的]利用心电监护仪氧饱和度探头监测手指/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以下简称SpO2,数值单位%)进行快速筛查四肢血管损伤,降低误诊漏诊率。 [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2月183例我院急诊科接诊的可疑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以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探头分别监测患侧与健侧手指/足趾末梢SpO2值%数,分别记录。以患侧SpO2值<90%或患侧与健侧SpO2值相差≥10%为阳性;以患侧与健侧SpO2值相差<10%但波形和波幅均改变为可疑;以患侧SpO2值≥90%或患侧与健侧SpO2值相差<10%为阴性。[结果]183例患者共检测阳性37例,可疑3例(其中1例DSA和术中探查证实为血管损伤),阴性143例。最终证实血管损伤患者29例,无血管损伤154例。将监测结果可疑归为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监测手指/足趾SpO2发现四肢血管损伤的敏感度100%,特异度93.33%,阳性预测值72.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度94.33%。[结论]监测患肢手指/足趾末梢SpO2可作为四肢血管损伤患者的早期筛查手段,该法简便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值得推广。

      • 1
    • 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手术治疗 膝关节内翻型关节炎

      孙建华

      Abstract: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翻型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骨性内翻型关节炎患者41例(53膝),患者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7.23±4.29)岁,男19例,女22例。手术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关节镜手术清理后,取胫骨结节内侧切口,在胫骨内侧开放截骨,调整力线后钢板内固定。术后3天下床不负重活动,术后4周部分负重,8~10周完全负重。对全部病例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恢复情况,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及主观满意度。[结果] 本组41例53膝均获3~5年随访,术后刀口均I期愈合,截骨处8~12周愈合,术后膝关节负重力线明显改变,膝内翻得到矫正,关节疼痛减轻。VAS评分:术后1年优于术前,术后3年优于术后1年。HSS评分:术后1年优于术前,术后3年优于术后1年。KSS评分:术后1年优于术前,术后3年优于术后1年。[结论] 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膝关节内翻型关节炎有效方法,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1
    • 高载荷作用对大鼠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

      武圣达, 闫晓东, 张舒, 石菲, 宫献文, 周程沛, 高浩然, 钱济先

      Abstract:

      [目的]模拟战斗机飞行员超高加速度飞行和进行特殊战术动作时的高载荷环境,探索该环境对飞行员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结构功能影响和潜在机制。[方法]利用动物离心机制备+6zG组、+10Gz组高载荷下大鼠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各10只,通过对大鼠体重、腰5-6椎间盘MRI成像和HE染色三种方法,对退行性变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随着载荷的增强,大鼠体重增长速度减弱,大鼠椎间盘含水量减少,高度丢失,在HE染色中发现纤维环结构破坏。[结论]大鼠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高载荷影响有关,且随着载荷的升高,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重。

      • 1
    • 颈椎骨软骨瘤的临床诊治

      王英胜, 杨倩倩, 张振涛, 王谦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骨软骨瘤的分类、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选择。方法 2006年6月至今,我科共收治5例颈椎骨软骨瘤患者,均行早期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时间不等的随访,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5个月,均取得理想效果。结论 因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本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态度,无论向椎管外生长的单发骨软骨瘤还是向椎管内生长的所有骨软骨瘤,发现后均应积极手术切除,以避免肿瘤过大导致切除困难或神经损害加重,甚至复发、恶变,对于复发者应再次行完整切除。

      • 1
    • MED系统辅助下椎体间自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朱英俊

      Abstract:

      目的:探究MED系统辅助下椎体间自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近三年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符合研究需求者92例,依据救治时间随机均分为两组,对接受MED系统辅助下椎体间自体骨移植内固定治疗的恢复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各时期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价指标。结果: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滑移度相对于术前均改善明显;末次随访复位率和融合率满意。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各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术式,椎体间自体骨移植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好,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加强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建议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及临床推广。

      • 1
    • 三联疗法治疗成人髌骨习惯性脱位的疗效分析

      杨岩, 王岩峰, 王新贤, 姚鲁田, 王汉宁, 周鑫

      Abstract:

      目的:探讨以三联疗法(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胫骨结节Elmslie-Trillat截骨)治疗成人髌骨习惯性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以四联疗法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5岁(19-46岁);既往外伤史4例,无明显诱因6例;左膝3例,右膝7例,无双侧患者。记录手术前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Insall评定以及髌骨恐惧试验、髌骨研磨试验结果,以便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再脱位、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31.0±10.22)°,与术前的(106.5±14.7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ysholm评分(87.4±2.37)分,高于术前的(43.2±3.19)分;Kujala评分(88.3±4.76)分,高于术前的(43.9±2.60)分;Insall评定法评定优7例,良3例。结论 以三联疗法治疗成人髌骨习惯性脱位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髌骨稳定性和改善膝关节功能。

      • 1
    • 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在老年骶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运用

      鲁齐林

      Abstract:

      目的 研究3D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在老年骶髂复合体损伤中运用的安全、有效性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方法 自2015年3月到2017年5月运用3D导航技术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治疗28名骶髂复合体损伤老年患者(骶髂关节脱位、Denis I 、II区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复位情况评价运用Matta放射学评价标准、末次随访中采用Majeed评价标准评定骨盆功能。 结果 28例患者共置入39枚经皮空心螺钉,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每枚螺钉置入平均时间41.5±4.3min、出血10-25mL;2例Morel-Lavallée损伤患者经过切开清创+深部置管引流+VSD后痊愈;其中1例患者在随访1月时发现螺钉退出1cm,积极干预后直到SIC损伤愈合,螺钉未继续后退;术后Matta放射学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9.3%(优12例、良13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2.5±2.3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2.9%(优15例 良11例)。结论: 3D导航技术指导下可使置入的螺钉工作直径与长度达到最大,能够精准安全,微创有效地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骶髂复合体损伤。

      • 1
    • 负压椎体活检技术在脊柱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杨益民

      Abstract:

      目的:探讨在脊柱疾病诊断性穿刺中使用负压活检技术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 月间实施的椎体活检病例,共52例,男性24例,女性28例,均为胸、腰背部疼痛,影像学有椎体信号改变或骨质破坏,术前均难以明确诊断。常规俯卧位局麻下穿刺病椎,一般采用双侧穿刺,若病变明显局限于椎体一侧,则选择该侧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后,缓慢旋入带齿环形骨钻,侧位片上观察环钻头端位于病变后缘位置时停止钻入,缓慢拔出并检查有无骨质带出,清除后再次缓慢旋入带齿环形骨钻,透视下观察当环钻头端位于病变前缘时,停止钻入,于环钻尾端通过输液三通管连接20ml注射器建立负压并维持,负压下缓慢退出环钻,收集注射器及环钻中的组织及血凝块用作病理检查。若组织量较少,可同轴再次旋入环钻,侧位上环钻位置稍超越病变位置时,建立负压并退出环钻,收集标本,退出工作通道,按压局部1分钟后覆盖穿刺点,结束手术。记录所有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理学检查结果等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1例患者拔出环钻后出血较多,采用带内芯骨水泥填充器填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3分钟后出血停止。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出血量少于10ml,平均手术时间15.82min。48例均可见明显骨性组织块,3例可见软组织性质组织团块,1例未见明显肉眼下组织团块。送检组织病理检查回报:转移瘤34例,骨结核5例,骨髓瘤4例,慢性炎症3例,淋巴瘤1例,骨组织4例,血凝块1例。穿刺组织阳性率98.08%,穿刺结果阳性率90.38%。 结论:负压下使用带齿环钻可明显提高椎体活检的阳性率,对于难诊断性脊柱疾病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

      • 1
    •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研究进展

      李震

      Abstract: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long head of the biceps tendon)是盂肱关节内的一种特殊解剖学结构,它起源于肩胛骨盂上结节,经肱骨头上方,在结节间沟上部由内上行向外下,形成滑车复合体(Pulley complex)以稳定肩关节。LHBT对肩关节生物力学至关重要,被认为是与肩袖等其他结构协同作用的动态稳定装置。LHBT病理学特征是肩前部疼痛,可由慢性炎症、断裂、SLAP损伤、不稳或以上综合因素所导致。由于LHBT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征,并与肩关节内其他解剖结构相互作用的特性,因此临床上LHBT发生单一性病变是罕见的;其中,肩袖损伤与LHBT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LHBT病变的复杂性是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 1
    • O型臂导航系统在脊柱侧凸后路手术中对椎体轴向旋转的应用研究

      姬勇, 肖建如, Todd A. Milbrandt, Chun-feng Zhao, 贾连顺, A. Noelle Larson

      Abstract:

      [目的]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平扫和术中O型臂系统获得的俯卧位椎体影像,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不同体位下对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并接受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型臂系统平扫,采用G??en法分别测量同一患者同一椎体术前MRI和术中O型臂平扫的椎体旋转角,测量的椎体旋转包括主胸弯顶椎(AVR)、上端椎(UEVR)、下端椎(LEVR)、上端椎上位椎体(AVAUEVR)、下端椎下位椎体(AVBLEVR),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椎体不同体位下的旋转差异。[结果] 俯卧位(即后路手术体位)时主胸弯顶椎旋转度数(AVR)显著大于仰卧位时的度数,平均差值为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俯卧位UEVR、AVAUEVR度数比仰卧位时均有所增加,平均差值分别为1.98°、0.83°,俯卧位LEVR、AVBLEVR度数较仰卧位时均有所减小,平均差值分别为1.07°、1.86°,但UEVR、LEVR、AVAUEVR、AVBLEVR在两种体位下的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使用O型臂系统可获得椎体轴状面图像,可以直观观察椎体的旋转情况,并在置钉前后了解椎体旋转纠正情况,是重要的临床手术辅助手段。

      • 1
    • 三种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和稳定性影响的比较

      丁志勇

      Abstract:

      目的 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及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和对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7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微创入路途径不同,分为DAA组、DLA组和PLA组,各49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手术一般情况、各时间点髋关节Harris评分、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结果 三组手术一般情况及各时间点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与DLA入路及PLA入路相比,DAA入路具有更高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值得临床推广。

      • 1
    • 乏氧与Notch通路在骨肉瘤表达及耐药机制中的研究

      李纯璞, 张立清, 侯存强, 郭冬梅, 张月东, 于鑫

      Abstract:

      摘要:[目的] 检测乏氧和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人骨肉瘤标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MG-63细胞实验研究多种相关蛋白参与骨肉瘤化疗的耐药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Notch1、MDR1/P-gp、MRP1蛋白在骨肉瘤及骨软骨瘤临床标本组织中表达情况。对多种蛋白在骨肉瘤临床标本组织中表达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Notch siRNA转染乏氧环境中的MG-6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MTT方法检测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在骨肉瘤标本组织中HIF-1α、Notch1、MDR1/P-gp、MR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77.8%、44.4%、69.4%,均高于骨软骨瘤组织(25%、21.4%、14.3%、28.6%)(P<0.01、 P<0.01、 P<0.05、 P<0.01)。各种蛋白在骨肉瘤临床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秩相关统计分析,发现HIF-1α与Notch1表达之间、Notch1与MRP1表达之间以及HIF-1α与MRP1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MDR1/P-gp与其他三种蛋白表达未显示明显相关性。乏氧与常氧组MG-63细胞对顺铂、阿霉素、甲氨蝶呤或异环磷酰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1,P < 0.05,P < 0.01,P < 0.01)。乏氧激活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乏氧环境Notch1 siRNA转染的MG-63细胞对顺铂、阿霉素、甲氨蝶呤或异环磷酰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 < 0.01,P < 0.01,P < 0.01,P < 0.05)。乏氧Notch1干扰组细胞Notch1-ICN和M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HIF-1α、Notch1、MDR1/P-gp、MR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骨软骨瘤。下调Notch1逆转乏氧诱导的骨肉瘤细胞多药耐药。提示Notch1是治疗骨肉瘤耐药的有效分子靶点。

      • 1
    •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刘洪文, 徐杰, 朱国涛, 陈锦成

      Abstract:

      [目的] 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VA组(股内侧肌下入路)和MPA组(内侧髌旁入路)各42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单侧TKA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84例患者两组各脱落2例,余80例获得随访。SVA组手术时间有所延长(P=0.036),但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等方面均优于MPA组(P<0.05),SVA组未放置引流管,MPA组引流量174.6±16.1ml;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术后1d、术后3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和术后6h、术后1d、术后3d 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两组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3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在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1
    • 前置钢板与上置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疗效的荟萃分析

      葛文龙, 张帅, 任文军, 王刚

      Abstract:

      摘要:[目的]运用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前置钢板与上置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所有关于前置钢板和上置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及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0进行荟萃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共1576例患者,前置钢板组749例,上置钢板组828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前置钢板组与上置钢板组比较,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MD=-7.25,95%CI -13.40~-1.10,P<0.05)、术中出血量(MD=-13.31,95%CI -19.72~-6.91,P<0.05)、骨折愈合时间(MD=-9.98,95%CI -15.16~-4.79,P<0.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25,95%CI 0.17~0.35,P<0.05)。在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上置钢板相比,前置钢板能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在CMS方面疗效相似。

      • 1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研究进展

      符得红

      Abstract: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或屈曲0°时无异常,但在由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 1
    • 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及硬脊膜破损的诊治现状

      王瑞, 谭明生

      Abstract:

      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此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损伤了硬脊膜和蛛网膜。它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但近年对于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研究及相关报道没有系统的归纳总结。本文对脊柱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临床表现、分类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希望对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1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影响

      谭鑫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进入ICU病房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术后进入ICU病房,干预组以右美托咪定静脉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天谵妄发生情况,行意识状态评定方法评估。 结果 干预组谵妄发生(2/30,6.6%)明显低于对照组(8/30,26.6%)。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率。

      • 1
    • 小切口复位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崔全章, 李广, 夏亚一

      Abstract: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 2015 年5 月收治的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 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内置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探讨锁定钢板外置在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 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1
    • Bending片在预测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中的作用

      周恒才, 朱锋, 邱勇

      Abstract:

      • 1
    • 经颈囊内减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低龄老年股骨颈GardenⅢ型骨折

      侯洪涛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影响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可控性和可干预性相关因素为治疗导向,对老年股骨颈GardenⅢ型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经颈囊内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闭合手法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的251例老年股骨颈GardenⅢ型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是否行经颈囊内减压术分为减压组和常规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率和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均获60-120个月随访,平均68.2个月。刀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减压组骨折愈合率95.1%、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3±2.1)个月、股骨头坏死率7.7%、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90.6±6.5)分。常规组分别为92.7%、(12.7±3.3)个月、16.5%和(78.3±9.2)分。两组股骨头坏死率、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颈囊内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其与老年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的缩短及股骨头坏死率的降低可能相关。以影响股骨颈骨折预后因素为导向,有效控制可控性因素、正性干预不可控性因素,低龄老年GardenⅢ型新鲜股骨颈骨折可首选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经颈囊内减压术治疗。

      • 1
    • HIV阳性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何杰, 张强

      Abstract: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HIV阳性患者因其自身因素和其他感染相关因素更容易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问题,这成为威胁HIV阳性患者健康问题的又一危险因素。研究表明HIV阳性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骨科疾病患者,但目前关于HIV阳性患者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预防等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本文从脊柱、创伤、关节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HIV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希望能对以后HIV阳性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帮助。

      • 1
    • 改良克氏针联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陈君, 何旭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联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采用手术治疗的7例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经改良的克氏针联合掌侧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端。术后经12个月随访,评价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骨折复位、愈合及内固定情况,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个月。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术后骨折均获愈合,1例出现骨折复位丢失,但无需返修。7例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疼痛,MAYO腕关节 功能评分 为 75~95分 ,平均 89.29分。结论 改良克氏针联合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出版单位:《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有限公司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5号楼10层102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环山路217-1号泰安八十八医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工作站
电话:0538-6213228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5-847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0-1784/R
邮政编码:271000
E-mail:jiaoxingtougao@163.com

微信公众号

健康教育短视频